📖 ZKIZ Archives


樂視FF兩重要高管離職:曾告知賈躍亭 對在CES展出新車感到不安

據Business Insider12月24日報道,在CES就要到來之際,法拉利未來卻失去了兩位高管。顯然,對於這家近期屢次被傳出資金鏈不穩定、將面臨一系列訴訟的公司來說又是一個不小的打擊。

據悉,本次離職的兩位高管為法拉第未來產品營銷和增長副主席約爾格-薩默爾(Joerg Sommer)和全球首席品牌和商務官馬可-馬蒂亞奇(Marco Mattiacci)。

在加入法拉第未來前,馬蒂亞奇曾擔任法拉利北美和亞太區總裁兼CEO,也曾任F1法拉利車隊經理。他在六個月前加盟法拉第,是該公司招攬的重磅人物之一。據前員工稱,馬蒂亞奇試圖為法拉第未來“撥亂反正”,並修複該公司的許多財務失誤。

薩默是大眾汽車的前高管,他在法拉第未來的時間甚至更短,在三個月前才加入。在為大眾汽車工作前,薩默曾在數家歐洲汽車廠商擔任管理職位,包括戴姆勒、歐寶汽車和雷諾。

一位消息人士稱,馬蒂亞奇和薩默的辭職也可被視為,法拉第未來在首款量產車型於CES消費電子展亮相前的開源節流舉措。兩位高管的薪酬十分高昂,他們的離職可為法拉第節省一筆資金。

此外,匿名消息人士表示,馬蒂亞奇在離開法拉第未來前曾對賈躍亭表示,他對法拉第未來在CES上展出新車感到不安,因為公司還未做好準備。

最近,法拉第未來與座椅供應商Futuris對簿公堂,後者稱法拉第未來拖欠了1000萬美元的貨款。這起官司意味著該公司需要尋找新的座椅供應商了,而這一周期可能會長達兩年之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975

膠囊胃鏡、載人深潛器,今天的上交會展出了這些智能新品

在今日舉行的(上海)國際技術進出口交易會上(下稱“上交會”),一批涵蓋了人臉識別、語音識別、機器翻譯、無人駕駛等智能制造與智慧生活的新技術與新產品集中亮相。

一臺外骨骼機器人正在展位上模擬人的步態勻速行走,也吸引眾人駐足觀看了解。據了解,該機器人核心技術是力反饋,通過裝置在各個關節、不同力矩和位置的19個傳感器,以及11個分布式CPU(中央處理器)模塊,能夠識別傳感信號、了解使用者的走路意圖。機器人後臺會根據眾多不同類型患者使用反饋數據,建立一個步態曲線數據庫,可依據使用者走路習慣、步幅大小、步頻快慢等,在步態曲線的各個點處進行調整。

據傅利葉智能現場工作人員向第一財經記者介紹,這款機器人是直接穿戴在人身上的,所以不同於工業機器人,能與使用者、環境實現交互,擁有“觸覺”。

傅利葉外骨骼機器人

隨水吞服一顆膠囊胃鏡,它以每秒2幀的速度進行拍照,將食管、食道、胃進行全方位檢查,短短15分鐘即可拍攝數上萬張照片,完成無痛、無創、無麻醉、無交叉感染的精準胃部檢查,檢查後膠囊機器人隨消化道排泄。

可以無痛來檢測胃部的狀況成為將眾多病人從傳統胃鏡痛苦檢查中解放出來的妙招。上海安翰醫療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郇丹丹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目前安翰的膠囊機器人已經在一百多家醫院和三百多家體檢機構開始使用”。

膠囊胃鏡

展會現場,一款憨態可掬的人形機器人在人群中穿梭,靈巧的動作絲毫不會觸碰到身邊正常的行人。“我們的核心技術是室內定位導航,所以我們所有的機器人都具備很強的移動能力。應用方面,機器人可以不僅可以帶人或跟人走,還能帶著東西、載著人走。”雲跡科技現場工作人員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未來在酒店內,雲跡科技機器人“潤”所提供的服務主要有兩方面,帶房服務和送東西服務,可完全代替人類runner。

地球表面70%是海洋,國際海洋界把6500米以下的海域稱之為“深淵”,全球6500米以下的深淵海溝有26條面積總和大約是美國領土的兩倍。科學研究初步表明,深淵海溝里蘊藏著風度的戰略資源,包括了能源、金屬、生物、可再生資源等,深海世界的發現讓人類對海洋有了新的認識。但深海探索研究開發面臨著壓力、溫度和供氧等挑戰。

展會中展出了一家名為彩虹魚的企業就為這樣的挑戰研制了一種載人裝置,把科學家安全、便捷地送達大洋深處。而如今,它也將這一技術運用在民用領域。根據現場工作人員對第一財經記者的介紹,目前該公司已經與四季酒店達成合作協議,在馬爾代夫、斐濟等度假海島中投入使用,運用於民用的載人潛水器可以下潛120米至200米深的海域中。

民用載人潛水器

“腳踏‘風火輪’,步履矯健,或滑動自如,或邁步前行,馱載四個成年人,不費吹灰之力,上下起伏,始終平穩自如……”這神話般的描寫,可不是神話小說中的哪咤,而是此次出現在上交會現場的科技創新項目,名為“北理哪咤(BIT-NAZA)”的輪足機器人。

據現場工作人員對記者的介紹,這一誕生於大學生團隊的輪足由於運動方式靈活、能源效率高、地形適應性強和負載能力大等優勢,其所應用前景也頗為廣泛。例如在軍用領域,既可以作為移動式無人武器平臺,加裝偵查、火力裝備等,也可以作為戰地後勤保障機器人或步兵班組支援系統,實現在平整道路上的快速突進和複雜地形下的穩定行進,大負載能力,可滿足包括步兵班組裝備攜帶等戰地後勤需求。而在民用領域,可以在複雜地形下,實施搶險救災和資源勘探,還可以為殘障人士提供服務保障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715

【文化籽】爭議作品下周展出 大藏家:願M+百無禁忌

1 : GS(14)@2016-02-18 00:38:34

李立偉屬博物館行內大師級人物,超過30年經驗,辭任M+行政總監的他認為是個困難決定,轉任M+專業顧問仍會關注香港的言論自由。



【文化籽:藝文沙龍】常被質疑為超支「大白象」的西九文化區重點建設M+博物館最快2019年才開幕,但欣賞M+藏品不用呆等,由瑞士大藏家Uli Sigg半捐半賣給香港、共值13億港元的中國當代藝術品,其中80件極具爭議性的作品下周起將於太古坊ArtisTree展出,當中包括艾未未、方力鈞等創作,均深藏政治隱喻。曾有人惡言指M+豪買「垃圾」,剛辭任M+行政總監的李立偉(Lars Nittve)呼籲外界親臨參觀,自我定斷,「這展覽將會是一次使人信服的自我表述。」他離別感言,指滿意自己任內貢獻,也替香港文化景願把脈。


「2011至2012年期間,港府與我商討捐贈及收購計劃時,特別標榜中港兩地言論自由的分別,對我而言這的確是關鍵論據,因當時商議對象還包括上海和北京的美術館。」最享負盛名的中國當代藝術品收藏家Uli Sigg呷着咖啡recap,三年前香港還爭贏英國泰特現代藝術館(Tate Modern)、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阿布扎比興建中的古根漢美術館,得到他收藏半生、一批反映中國近40年當代藝術和社會變遷的重要「藝術文獻」。不過,甲的熊掌往往是乙的砒霜,縱使他捐出1,463件收藏,不少人仍質疑港府「綑綁式」花1.7億元另購其47件藝術品是「被搵笨」和黑箱作業,甚至有人惡言指M+豪買「垃圾」,當事人又如何看待指摘?「從來沒有所謂完美的收藏,我期待有比這批質量更好的中國當代藝術品出現。這些藏品沒有一件曾公開展示過,批評的人憑甚麼論斷呢?」負責促成購贈的李立偉呼籲外界親來參觀,理解西方何以把這全球五大藝術品捐贈計劃評為年度藝壇盛事。「我想這展覽將會是一次使人信服的自我表述。」


「一座國際級美術館不單是硬件、政府機構,它本身必須是茁壯成長的有機生物(organism)。」──Uli Sigg

擇地香港 因仍有言論自由

李立偉形容「M+希克藏品: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展覽(希克即Sigg,為館方中譯)為「全面且極度重要的中國當代藝術展覽」,是M+發展重要里程碑。他強調從千多幅作品中選80件,沒有考慮政治因素,純粹以藝術質素(artistic quality)和歷史重要性作為揀選標準。展覽作品正分批由Sigg位於瑞士琉森小島的莊園城堡運送來港,與此同時,由今日開始,其另外約150件收藏品,更以《中國耳語》(Chinese Whisper)為主題,於瑞士兩家美術館展出。
Sigg生於瑞士,是蘇黎世大學法律學院博士,做過記者,在中國成立中外合資公司,當過四年外交官,出使中國、北韓與蒙古。在中國生活多年,Sigg七十年代開始收藏中國當代藝術,與不少藝術家亦伯樂亦友,鷹眼禿頭的Sigg經常被入畫,他不僅推動中國當代藝術發展,更是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一部份。李立偉任內曾購入不少具爭議的政治作品,「希克藏品」系列中,有艾未未向天安門豎中指照片《透視研究:天安門》、改畫六四現場的油畫《新北京》等,曾被建制派批評。他重申,收藏是以作品重要性先行,從不考慮政治,亦強調不續約與政治無關,但承認在「熱廚房的工作極度辛苦,這五年是人生最具挑戰性、也最有成功感的工作。」另外,Sigg重申當初選擇香港作為藏品「歸宿」,全因一國兩制下香港擁有言論自由,他留意香港政治環境轉變,每次來港均向不同人士反映自己對日後其收藏會否不受干預地展示的關注,並祝願M+一直百無禁忌。



身心難負荷 M+一哥不續約

自比為「破冰船」(ice breaker)、在鞭撻聲中披荊斬棘的李立偉,闡釋西九管理層的密集式「跳船」事件時,一樣如履薄冰。「每個人離開各有因由,西九行政總裁連納智(Michael Lynch)提早退休的原因與我不同,與較早前離職的管理層也有別,所謂『跳船』只是偶然事件。」他說續約五年身心難以負荷,多做兩三年離職,又距離開幕時間太短,影響下屆管理層接棒,故寧願早點退位。「這不是個容易的決定。」他轉職為M+專業顧問,每月抽時間駐足M+和他深愛的香港。李立偉有信心M+能找到合適人選當管理角色,更誇下海口「M+會成為世界上最好的美術館之一」。問及政治氣候會否影響M+未來購藏或策展方針,他說得斬釘截鐵:「社會最危險的是對未來盲猜,令自己變得默守。當代藝術從來討厭守舊,藝術家創作從不保守或妥協。」究竟2019年M+開幕後會有甚麼光景,沒人知。但Sigg對中國仍有很深的感情,「過去我在中國學到的、所遇見的,都是一生中獨特而難忘的。」他對香港的感情雖不及中國,但還是關心香港的未來,因為他大半生珍藏,都押在這土地上,將屆古稀的他最大的心願,是這些藝術歷史,最終能回歸中國展示。



2004年陽江組創作的《書法花園》,是Sigg另一件得意收藏。作品源自水墨畫中的桃花源景象,陽江組將之轉化成立體雕塑,顛覆了傳統展示方式。

與一般收藏家不同,Sigg在中國當代藝術家眼中是藝術發展一部份。

已動工興建的M+花費了4.9億港元,吸納近5,000件館藏,為2019年開幕打好基礎。



「M+希克藏品: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展覽

日期:2月23日至4月5日開放時間:11:00-20:00地點:鰂魚涌太古坊康和大廈1樓ArtisTree



「中國當代藝術四十年」重點解碼

是次展品涵蓋油畫、水墨、雕塑、攝影、錄影和裝置等不同媒介,出自曹斐、張培力、張曉剛等30多位藝術家之手,風格多樣,充份反映社會時代變遷:從文革後期自發藝術群體「無名畫會」及「星星畫會」等的邊緣個性、九十年代西方消費主義衝擊下「玩世現實主義」(cynical realism)及「政治波普」激進實驗,到奧運時代藝術家對中國與西方、傳統與現代等二元關係及社會介入等理念的反思。高級策展人皮力形容展覽「反映中國藝術家在本土國際、政治社會的拉扯中,如何繼續追求藝術自由」的狀況。




張偉《福綏境公寓》 1975年

這小型風景畫透視了畫家為爭取平常的自由而畫,在室內黑暗一隅向外探視,暗示「無名畫會」的地下角色,作品與當時藝術為政治服務的狀態形成強烈對比。




張培力《X系列:第四號》 1987年

開了中國當代繪畫走向抽象的道路。張培力的手套系列對於當時社會是一種調侃和惡作劇。




張曉剛《血緣——大家庭17號》 1998年

畫家自1993年起創作《血緣》系列,畫中形象在中國當代藝壇極具標誌性,作品靈感來自一批攝於建國後的全家福。畫中男女人物的面部細節幾乎一模一樣,暗示缺乏個性。




方力鈞《無題》 1995年

方力鈞被譽為九十年代初「玩世現實主義」的先鋒人物。在這自畫像中,站在前景的畫家凝望着遠方幾位老人,代表老中國,重複出現的光頭人像,象徵不受個人主義及社會集體主義制度所束縛的狀態。




張洹《為無名山增高一米》 1995年

一群來自北京東村的自由藝術家,連袂創作了這作品,不僅成為了中國當代行為藝術的經典之作,在中國攝影史上更留有深遠影響。




艾未未《靜物》 1995-2000年

艾未未向來喜以古代文物為作品素材,他將3,600件石斧排列展示,藉此質疑古代文物的價值,探索中華文化遺產及與當今地理政治的聯繫。



記者:鄭天儀攝影:梁志永、伍慶泉編輯:李寶筠美術:楊永昌



部份圖片由藝術家及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提供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0217/1949347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6128

【領展出App】屋企篤App當行街市 煮婦實試$252三餸一湯送上門

1 : GS(14)@2016-10-20 08:06:11

三餸一湯,承惠$252。雖然全是二人份量,不過上述組合已足夠二至三人享用。



「篤幾個掣就買到餸」不是新鮮事。早前領展亦參一腳,與代購食材公司「點餸」合作,於原本的手機app「泊食易」增設買餸服務,幫你於旗下街市買餸,稱冀吸引年輕一代多下廚。今次記者找來平日愛煮、以及兼職烹飪導師的李熙婷(Angela)試用一天,並按款式、價錢、方便、服務及味道評分。



(評分以五✭為滿分)(a)款式:點評﹕菜式僅30款,全為二人份量,而當中湯只有兩款。雖選擇不算多,但菜式挺新穎(如紅菜頭炆排骨),亦會一試。評分﹕✭✭✩✩✩(b)價錢:點評﹕價錢由$48起$88,與外賣差不多,仍可接受。記者實試購買三餸一湯,共花費$252。價錢:✭✭✭✩✩(c)方便點評﹕條件挺多,如需於每日早上11時前落單、最低消費為$250,再加上送貨時段介乎下午4時至7時,故不太方便。另外,選菜時並冇顯示價錢,難以預算。評分:✭✭✩✩✩(d)服務點評﹕挺滿意。期間致電查詢熱線,很快就有人接聽,訂購完畢亦有WhatsApp提示;而較細心的是,送貨員會於上門前半小時致電客人,確保對方有人接貨。評分:✭✭✭✭✩(e)味道點評﹕由於沒有味精,故味道亦較自然,吃畢不會口乾乾。評分:✭✭✭✩✩(f)整體﹕點評﹕服務定位有少許卡在中間。若追求快,自己會買外賣或出外食,因餐廳會弄熱送來,省卻翻煮的時間;另外,由於餸包為已煮好的食材,故過程間無辦法控制調味料份量,與「在家煮追求健康」的概念,有些背道而馳。評分:✭✭✭✩✩記者﹕湯珮然攝影﹕潘志恆


餸菜包全以膠盒密封。

Angela與其父都認為味道不錯,被問到會否再用,則指自己較喜歡去街市買食材、到親手準備一頓飯的過程,故一個月或只用到兩至三次。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1020/1980627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2914

【Chair One】花四年做出經典三角凳 才子作品將軍澳展出

1 : GS(14)@2016-12-03 04:43:36

德國設計師Konstantin Grcic用四年時間設計及生產的《Chair One》,在2004年米蘭家具展一鳴驚人。



現年46歲的德國設計師Konstantin Grcic向來有設計界才子之稱,小至一支筆大至一張凳,都兼顧美感與實用性。設計廿多年,他最大的特色就是慢,代表作《Chair One》用了四年才投產,旁人眼中簡單的一支原子筆《Vivo》,背後亦是四年的心血。慢工出細貨,作品也大獲好評,被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巴黎龐比度中心等世界級博物館收藏,近兩年更先後被《Wallpaper》雜誌及米蘭家具展評為年度設計師、最佳設計師,成為設計界的寵兒。



本地傢俬店Aluminium老闆招國偉(David),認識Konstantin Grcic的作品已有十多年,猶記得其《Chair One》在2004年米蘭家具展上一鳴驚人的畫面,十年前開始更將他的作品引入香港。「我覺得他的設計是很logical的,沒玩弄太多抽象的元素,漂亮得來不花巧,但這些不花巧的東西往往好long-lasting。」最近德國Vitra Design Musuem與Konstantin Grcic合辦的作品巡迴展移師香港舉行,David在展覽現場講起這位德國鬼才的經典作品。



46歲的Konstantin Grcic年輕時曾跟隨過英國設計師Jasper Morrison,或多或少受其穩重風格影響。

本地傢俬店Aluminium老闆招國偉(David)十年前已將Konstantin Grcic的作品引入香港。

維基解密瑞典總部都放有好多張《Chair One》。

「我很喜歡《Chair One》的設計,令人想起貝聿銘設計的中銀大廈,同樣有好多三角形的切面。」這張凳的結構好似足球,從不同角度將多個三角形拼合,變成一個立體的形狀。Konstantin Grcic形容自己的設計是「a mixture of naivety and bluntness」,粗獷得來又精簡,他更首創用鋁合金鑄造的方法來做這張凳。



HKDI展館門口,放有多張《Chair One》及《Jungle_One》裝置。

設計師的成名作,1999年為意大利燈具品牌Flos設計的《Mayday》。

2009年為無印良品設計的《Pipe》桌椅,更見簡約。

「千禧年時很多人講organic shape的設計,如圓邊的設計,突然有一張很sharp edge的凳子是很大的突破,那麼多個三角形要平衡,既能坐又有椅背,整個生產過程是很困難的。」難怪他當年要用四年時間才將心血付諸現實。《Chair One》原本是戶外凳,因此用上石屎底座,換上凳腳之後隨即「登堂入室」,更受歡迎,成為許多餐廳酒店的常見擺設,連維基解密瑞典總部都有!這張凳也成為意大利家具品牌Magis的標誌性產品。



Konstantin Grcic與Magis合作無間,這張《360°》顧名思義可360度旋轉。

與Magis的另一合作,2011年推出的《Tom& Jerry》,可旋轉主軸調教高度。

當然經典作品又何止一件,展覽現場分為四個主題展區,有家居生活、工作生活及公共領域等,Konstantin Grcic分別將自己的成名作《Mayday》、代表作《Chair One》及另一經典作品《360°》融入其中。因為他明白,好的設計並非要高高在上,Konstantin Grcic的作品雖然充滿設計感,但卻真正深入你我的日常生活。
Konstantin Grcic-Panorama展覽日期:即日至2017年4月2日地點:將軍澳景嶺路3號HKDI Gallery記者:劉東佩攝影:鄧鴻欣、林栢鈞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1203/1985346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7985

漢朝情趣用品展出條狀中空係點用?

1 : GS(14)@2017-03-03 00:54:36

雖然不少朝代史料有限,讓我們無法了解千年歷史的全貌,但亦激發起對古人生活的無盡暇想空間。例如,你又可曾想過2,000年前的性生活習慣,會與現代人有很大分別嗎?而現今推陳出新,甚至已走向「智能化」的情趣玩具,從前又是甚麼模樣?美國三藩市的一位華裔藝術策展人,決定突破傳統中國文化對「性」的忌諱,將它們首次在海外展出。駐三藩市記者:唐芷瑩三藩市亞洲藝術博物館(Asian Art Museum)最新展覽「王陵瑰寶:中國漢代考古新發現」(Tomb Treasures: New Discoveries from China’s Han Dynasty)。齋聽此題,或以為周公又會急call,但當中出土自江蘇省大雲山諸侯陵墓的兩件西漢時期的私人物品,卻異常吸睛。這兩條陽具形狀的銅祖(hollow bronze phalluse),其中較大的那件中間空心,供男士行房時套在私處上「振雄風」;較小一條就有如一個「匙扣」,相信就是女性用來自慰的情趣玩具。它們原屬南京博物館所有,今次展覽的聯合策展人張帆(Fan Zhang)向《蘋果》透露,不知這些古時玩意在國內有否正式展出過,但就算有相信仍多番避忌,可能連相片都不容對外發布。「展覽的目標就是想介紹漢人鮮為人知,生活中較秘密的一面,既然有機會,就一定要將它們展露人前。」漢初繁盛,當時宮廷的貴族生活,令人聯想到性慾沖天、酒池肉林等畫面,但也不代表這樣的奢華環境不能催生真情。今次展覽的另一看點,還包括一對刻上「長毋相忘」的銀帶鉤(古代達官貴人或貴族腰帶上的掛鉤),從皇帝寵妃的墓塚出土,兩片合起來時方可看見「長毋相忘」的銘字,象徵當年皇帝與妃子也曾有過二人為一、長相廝守的愛情,也是中國考古中罕見的展品類型。張帆表示,這次從漢初數個諸侯王墓出土的物品,希望讓人反思古人對物質和性愛等欲望的追求,其實跟我們沒有很大分別。「大家對美、幸福和永恆的追求,其實都是一樣的。當時諸侯對奢華的追求,更推動了動當時的藝術生產。」話你知:「王陵瑰寶:中國漢代考古新發現」展覽展期:2月17至5月28日地點:亞洲藝術博物館(Asian Art Museum)內容:今次的所有展品全為首次在美國展出,分三個展館:「長樂未央:貴族生活和官廷娛樂」、「長生無極:玉石崇拜和追求永生」和「長毋相忘:官廷內的私密生活」。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301/1994391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7306

漢人長生不老秘密?「玉衣之王」紐約展出

1 : GS(14)@2017-05-27 08:54:25

尋找不老之術是人類永恆不變的探索,早於漢朝,皇帝把追求永生寄託於金鏤玉衣上;一件屬於楚王劉郢、玉片達4,200多塊的金鏤玉衣,首次在美國展出。籌備展覽的華美協進社中國美術館館長海蔚藍向《蘋果》表示,普通玉衣只有約2,000塊玉石,楚王玉衣不論玉石數量、質素等,皆遠勝其他出土文物,堪稱「玉衣之王」。駐紐約記者:鄭柏齡位於紐約市的華美協進社(China Institute),自5月25日至11月12日舉辦名為「楚王夢:玉衣與永生」主題展覽,展出逾百件從中國徐州博物館借得的西漢文物。其中,1994年出土、估計二千多年前由第二代楚王劉郢客(史稱劉郢)所穿的金鏤玉衣最為矚目。與古埃及文化一樣,華美協進社中國美術館館長海蔚藍說,「漢代人事死如生,渴望永生」;金鏤玉衣作用與木乃伊相似,由於漢人相信玉石能保永生,故死後穿上玉衣陪葬,慢慢成為皇室成員及貴族尊享特權。其中,金鏤只能穿在皇帝身上,諸侯穿銀鏤、長公主則穿銅鏤。劉郢之父劉交正是漢高祖劉邦弟弟,由於楚國當時地位甚高,其玉衣不論玉石數量、質素等,遠勝至今其他已出土玉衣,「普通玉衣只有2,000多塊玉石,它(楚王玉衣)由4,248片『和田玉』組成;『和田玉』是質素最高、最罕有的玉石,價值比黃金還要高」,海館長續指,東漢時期玉衣制度變得嚴格,「如果有人違規、無視玉衣制度,死後還要被打開棺材,取出玉衣」,玉衣文化一直至三國時期才被詔告禁止。海館長表示,中國至今只出土百多件玉衣,大部份受盜墓者破壞,玉片散佈墓穴內;是次展出玉衣,需要由考古學家把玉石逐片重新串起。有趣是,美國今年已先後三次展出中國古代玉衣,分別為今年2月在三藩市亞州藝術博物館、4月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舉行的漢代展覽以及是次展覽。對於三件玉衣的分別,海蔚藍帶點自豪說「只有我們這件是男性穿的」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527/2003556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191

解密百年建築大師Frank Lloyd Wright400張圖則首次展出

1 : GS(14)@2017-06-11 16:09:13

公認為美國20世紀最偉大建築師的萊特(Frank Lloyd Wright)150歲誕辰,位於紐約市的現代美術博物館(MoMA),首次從萊特生前建立檔案庫中,取出逾400件手繪圖則、模型、建築物料等展出。當中包括萊特在東京所建的帝國飯店設計草圖,及世界知名的古根漢美術館原型等。駐紐約記者:鄭柏齡生於1867年的萊特,1991年被美國建築師學會選為「最偉大美國建築師」,其超過70年職業生涯中,設計出逾1,000棟建築物,其中約500座得到建成,大部份位於美國境內。萊特得意之作多不勝數,最著名設計可算是位於匹茲堡市(Pittsburgh)附近、把大自然環境融入生活的落水山莊(Fallingwater);在紐約中央公園旁的古根漢美術館(The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以純白色螺旋型設計,亦為紐約市最著名地標之一。為紀念萊特150歲誕辰,紐約MoMA舉辦名為「解封檔案庫(Unpacking the Archive)」回顧展。為鼓勵後代投身建築業,萊特在1930年代,特意成立學術資料庫及學徒計劃,把生前逾5萬份建築手繪圖則、12多萬張相片等保留。MoMa從庫內取出400多件物品,包括萊特在1887年、即20歲時為求職所繪建築草圖,及落水山莊的彩色透視圖等物品展出。展覺策展人、MoMA建築及設計部門主管Barry Bergdoll坦言,作為美國最知名建築師,該館多年來為萊特舉辦不下10次專題展覽,「但就像畢加索的畫作,每一代人也有新問題、新看法,建策設計亦一樣」,他指,萊特檔案庫並不常開放,建築師以外公眾人士難以接觸,「與其向公眾解釋如何申請進入萊特檔案庫,倒不如把物品放在美術館展出,亦容易啟發新聲音及問題」。作品風格前衛的萊特,1922年應邀為日本東京帝國飯店設計新館,為萊特在亞洲最囑目建築物。是次展覽內,帝國飯店成為其中主要部份,除飯店原有室外、內設計草稿外,亦展出當年房間內椅子、餐具以至地毯等。展覽由6月12日(下周一)至10月1日舉行,有意一睹這名一代建築大物風采的讀者不容錯過。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611/2005231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5316

旗袍店展出古董衣車 打造懷舊格調

1 : GS(14)@2017-09-17 11:41:08

【明報專訊】近年,好像愈來愈多女士喜歡買旗袍,由淘寶網上的大眾化旗袍網店,到度身訂造的實體旗袍店,都有其客路。香港炮台山英皇道亦有一間走高檔路線的旗袍訂製店Jos《約》。其特點是,店內擺設有如古董店,一共展出了超過100部從歐美等地搜羅回來的古董衣車,部分衣車的歷史更超過200年。

據該公司表示,古董衣車並非只是用來營造風雅的風格,也是在店內開設旗袍縫製導論工作坊時的不可或缺工具。該公司成功邀請到曾經為多位天王級歌手及知名藝人縫製演唱會與電影服裝的裁縫大師戴栢祥合作,後者日後將會為該公司設計一系列的特色旗袍。

[行銷攻略]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1468&issue=2017091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80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