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別被「便宜核電」綁架 讓低電價走向合理化 如果現在就廢核 台灣也不會立即缺電

2011-8-8  TWM




沒有核電的東京,今年夏天依然燈火通明,先進國家需不需要核能,日本已經替我們做出解答。

台灣的電力備用容量率二三%,電價之低數一數二,當戳破電力不足和核電電價低的兩個謊言後,我們應該重新省思,台灣是否需要危險的核電。

撰文‧羅弘旭

每 次碰到停建核四的訴求,台電就會威脅大家核四停建,台灣可能大缺電,沒有了核電,電力到底夠不夠用?這個答案,今夏的日本已經替我們做出解答,福島三一一 核災之後,東京這個擁有三千萬人口的大都市,在失去五分之一電力供應的條件下,在每天超過攝氏三十二度的火熱七月之後,東京不僅燈火通明,還有很多額外發 電能力。

過去在日本總供電量中,核電曾經占到近三成的比率,但這個夏天過後,日本人民發現,自己原來可以不那麼依賴核電,台灣呢?台灣是否需要繼續依賴核電呢?

理由一:

用電高峰仍有近二五%發電裝置閒置在核災風險與電力需求之間,官方、民間長期爭議不休,學者、政府各有論述,其中最大爭點有二:一是台灣電力是否足夠?二是核電成本是否最低?

先看台灣電力是否足夠這問題。台電在官網上清楚揭露,台灣在二○一○年的電力備用容量率高達二三.四%。

備用率二三.四%這數字代表什麼意義?這意味在台灣最熱的盛夏,家家戶戶開冷氣、吹電風扇,百貨公司、大賣場冷氣開到最強,全台灣用電量最高的正午時分,台灣仍有二三.四%,也就是有將近四分之一的發電設備處於閒置狀態,而冬天,備用率更高達三成。

用電量最大的時間,仍有四分之一設備閒置,這種備用容量率,合理嗎?

過去為了核四計畫,台電先是主張合理的備用容量率是二五%至三○%,在反核運動壓力下,下修至二五%至二○%,民進黨執政後進行「核四計畫再評估」,台電又調降至一五%至二○%。

到底要多少備用容量率才是合理?為什麼台電可以一修再修?

台灣的電力備用容量率「超歐、趕美、贏日韓」,美國是二一%,英國是一五%,亞洲的日、韓都在一○%以下,而且台灣的備用容量率近二十年來一路走高,學者專家批評台電的高備用容量率是高估台灣經濟發展所致,未考慮產業外移、經濟成長趨緩等現實因素,明顯「虛胖」。

而 且根據台北大學經濟系教授王塗發多年的追蹤研究,台灣核能發電量僅占總發電量的一八.一%,核能發電的裝置容量也僅有一○.七%,他認為立即把三座核電廠 全部關閉,也還有一○%到一七%的備用容量率,「台灣並無缺電的問題」,即使台電自己內部評估,計入未來幾年除役的火力發電廠,台灣到二○一五年,也只缺 電七%。

七%的電力缺口,很驚人嗎?可以看看今年夏天的東京,經過日本居民自覺地節能省電後,東京高峰用電量較去年同期下降了近二三%,節電,並未影響日本經濟發展,目前日本股價已回升到地震前水準,而消費者對節能省電產品需求的提升,更為節能產業帶來新商機。

理由二:

低估核電成本 除役與廢料處理是天價既然如此,台灣為什麼不放棄核能,在於我們被核能成本很便宜這個謊言所綁架。

民 進黨立委田秋堇表示,台灣核一、核二、核三廠的興建成本共列一八四○億元,核廢料處理和土地恢復利用等後端營運費用約三三五三億元,電廠除役成本約六七五 億元,但以英國Doumeay電廠為例,光是除役成本就是興建成本的七五○%;核廢料和土地恢復利用費用,更高達七二五○%。

田秋堇認為台電後端營運費用明顯低估,如果比照英國標準,台電如要提撥足額的後端營運經費,每度電費至少必須再加五到七元不等,核電並不會有特別的「價格優勢」,也就是說,核電其實並不便宜。

即 使用台電對核電的計價方式,也發現折舊攤提十五年後就零建造成本,有嚴重低估之嫌,而且並未列入建造成本的高額利息支出,更何況對環境生態、古蹟文物、核 災可能的損害與犧牲、社會對立不安的代價等等,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就認為,「台電有政府大量的政策補貼,明顯低估了社會成本」。

依照目 前的電力備載容量,台灣的確可以立即停止所有的核能,雖然原能會前主委歐陽敏盛強調「電價一定會上來」,但台灣,長期以來就被扭曲的電價所綁架,台灣電價 之低,名列世界前茅,去年,台電每賣一度電,就虧○.一五元,今年上半年,每度電更是虧○.三五元,這種低廉到不符成本原則的電費,讓台灣人民無法正視核 電的風險。

日本的五十四座核子反應爐,迄今只剩下十六座在運轉,但日本經濟並未大幅倒退、生活沒有嚴重不便,從福島核災中,日本人民得出:「沒有核電,日本並不會缺電」這個答案,但日本是以數十兆日圓的代價換來這個答案。

而台灣呢?是要從日本的經驗中學到教訓?還是要等到核災真正發生,才來告訴自己:「原來,台灣也可以不需要核電。 」核電其實是很貴的!

台電根本未計算核電建造成本與除役成本,若經仔細計算,核電一度電的成本高達5元以上。

學者觀點 台電觀點

成本 5元以上 0.66元建廠 台電對核電建廠成本的計算方式至少低估了七成。龐大建廠成本的利息支出,也未計算在內。 核電廠建廠成本依「會計成本」分15年攤提,之後就不計建廠成本,使每度電的單位成本迅速下降。

除 役、拆廠 根據國外案例,除役、拆廠費用都遠高於核電廠建置成本,起碼都是建置成本的10倍以上,以核四為例,預估二兆元新台幣以上。而台電的後端營運經費不足以支 付日後除役、拆廠,致使成本被嚴重低估。 核能發電每度電提撥0.17元當作後端營運基金,目前已經有二千億元,可用作核廢料最終處置、除役拆廠、低放射性廢棄物處置之用。

保險 沒列入保險費用。《核子損害賠償法》修訂後,理賠金額提高到150億元,且計入天災賠償,保費會增加,電價也隨之增加。 42億元賠償金一年保費約一億元,不從核電成本中支出。但核電一年貢獻獲利800億元,計入提高後的保費,電價還是便宜。

台灣電力備用容量率領先各先進國家

國家 備用容量率(%)

台 灣 23.4

美 國 20.9

英 國 15.0

日 本 7~9

韓 國 7.2

加拿大 6.4

德 國 5.0

註:備用容量率指在用電尖峰時刻沒有用到的發電裝置比率

台灣電價之低

全 球「數一數二」 ──2010年各主要國家電價比較國家 民生用電 工業用電丹 麥 0.3655 0.1106 日 本 0.2276 0.1578 英 國 0.2060 0.1350 瑞 典 0.1940 0.0827 芬 蘭 0.1737 0.9740 法 國 0.1592 0.1067 紐西蘭 0.1519 N/A 美 國 0.1155 0.0684 台 灣 0.0880 0.0745 韓 國 0.0769 0.0578 單位:一美元 / 瓩(度電)

資料來源:IEA

」綁架 讓低電價走向合理化如果現在就廢核 台灣也不會立即缺電沒有核電的東京,今年夏天依然燈火通明,先進國家需不需要核能,日本已經替我們做出解答。

台灣的電力備用容量率二三%,電價之低數一數二,當戳破電力不足和核電電價低的兩個謊言後,我們應該重新省思,台灣是否需要危險的核電。

撰文‧羅弘旭

每 次碰到停建核四的訴求,台電就會威脅大家核四停建,台灣可能大缺電,沒有了核電,電力到底夠不夠用?這個答案,今夏的日本已經替我們做出解答,福島三一一 核災之後,東京這個擁有三千萬人口的大都市,在失去五分之一電力供應的條件下,在每天超過攝氏三十二度的火熱七月之後,東京不僅燈火通明,還有很多額外發 電能力。

過去在日本總供電量中,核電曾經占到近三成的比率,但這個夏天過後,日本人民發現,自己原來可以不那麼依賴核電,台灣呢?台灣是否需要繼續依賴核電呢?

理由一:

用電高峰仍有近二五%發電裝置閒置在核災風險與電力需求之間,官方、民間長期爭議不休,學者、政府各有論述,其中最大爭點有二:一是台灣電力是否足夠?二是核電成本是否最低?

先看台灣電力是否足夠這問題。台電在官網上清楚揭露,台灣在二○一○年的電力備用容量率高達二三.四%。

備用率二三.四%這數字代表什麼意義?這意味在台灣最熱的盛夏,家家戶戶開冷氣、吹電風扇,百貨公司、大賣場冷氣開到最強,全台灣用電量最高的正午時分,台灣仍有二三.四%,也就是有將近四分之一的發電設備處於閒置狀態,而冬天,備用率更高達三成。

用電量最大的時間,仍有四分之一設備閒置,這種備用容量率,合理嗎?

過去為了核四計畫,台電先是主張合理的備用容量率是二五%至三○%,在反核運動壓力下,下修至二五%至二○%,民進黨執政後進行「核四計畫再評估」,台電又調降至一五%至二○%。

到底要多少備用容量率才是合理?為什麼台電可以一修再修?

台灣的電力備用容量率「超歐、趕美、贏日韓」,美國是二一%,英國是一五%,亞洲的日、韓都在一○%以下,而且台灣的備用容量率近二十年來一路走高,學者專家批評台電的高備用容量率是高估台灣經濟發展所致,未考慮產業外移、經濟成長趨緩等現實因素,明顯「虛胖」。

而 且根據台北大學經濟系教授王塗發多年的追蹤研究,台灣核能發電量僅占總發電量的一八.一%,核能發電的裝置容量也僅有一○.七%,他認為立即把三座核電廠 全部關閉,也還有一○%到一七%的備用容量率,「台灣並無缺電的問題」,即使台電自己內部評估,計入未來幾年除役的火力發電廠,台灣到二○一五年,也只缺 電七%。

七%的電力缺口,很驚人嗎?可以看看今年夏天的東京,經過日本居民自覺地節能省電後,東京高峰用電量較去年同期下降了近二三%,節電,並未影響日本經濟發展,目前日本股價已回升到地震前水準,而消費者對節能省電產品需求的提升,更為節能產業帶來新商機。

理由二:

低估核電成本 除役與廢料處理是天價既然如此,台灣為什麼不放棄核能,在於我們被核能成本很便宜這個謊言所綁架。

民 進黨立委田秋堇表示,台灣核一、核二、核三廠的興建成本共列一八四○億元,核廢料處理和土地恢復利用等後端營運費用約三三五三億元,電廠除役成本約六七五 億元,但以英國Doumeay電廠為例,光是除役成本就是興建成本的七五○%;核廢料和土地恢復利用費用,更高達七二五○%。

田秋堇認為台電後端營運費用明顯低估,如果比照英國標準,台電如要提撥足額的後端營運經費,每度電費至少必須再加五到七元不等,核電並不會有特別的「價格優勢」,也就是說,核電其實並不便宜。

即 使用台電對核電的計價方式,也發現折舊攤提十五年後就零建造成本,有嚴重低估之嫌,而且並未列入建造成本的高額利息支出,更何況對環境生態、古蹟文物、核 災可能的損害與犧牲、社會對立不安的代價等等,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就認為,「台電有政府大量的政策補貼,明顯低估了社會成本」。

依照目 前的電力備載容量,台灣的確可以立即停止所有的核能,雖然原能會前主委歐陽敏盛強調「電價一定會上來」,但台灣,長期以來就被扭曲的電價所綁架,台灣電價 之低,名列世界前茅,去年,台電每賣一度電,就虧○.一五元,今年上半年,每度電更是虧○.三五元,這種低廉到不符成本原則的電費,讓台灣人民無法正視核 電的風險。

日本的五十四座核子反應爐,迄今只剩下十六座在運轉,但日本經濟並未大幅倒退、生活沒有嚴重不便,從福島核災中,日本人民得出:「沒有核電,日本並不會缺電」這個答案,但日本是以數十兆日圓的代價換來這個答案。

而台灣呢?是要從日本的經驗中學到教訓?還是要等到核災真正發生,才來告訴自己:「原來,台灣也可以不需要核電。 」核電其實是很貴的!

台電根本未計算核電建造成本與除役成本,若經仔細計算,核電一度電的成本高達5元以上。

學者觀點 台電觀點

成本 5元以上 0.66元建廠 台電對核電建廠成本的計算方式至少低估了七成。龐大建廠成本的利息支出,也未計算在內。 核電廠建廠成本依「會計成本」分15年攤提,之後就不計建廠成本,使每度電的單位成本迅速下降。

除 役、拆廠 根據國外案例,除役、拆廠費用都遠高於核電廠建置成本,起碼都是建置成本的10倍以上,以核四為例,預估二兆元新台幣以上。而台電的後端營運經費不足以支 付日後除役、拆廠,致使成本被嚴重低估。 核能發電每度電提撥0.17元當作後端營運基金,目前已經有二千億元,可用作核廢料最終處置、除役拆廠、低放射性廢棄物處置之用。

保險 沒列入保險費用。《核子損害賠償法》修訂後,理賠金額提高到150億元,且計入天災賠償,保費會增加,電價也隨之增加。 42億元賠償金一年保費約一億元,不從核電成本中支出。但核電一年貢獻獲利800億元,計入提高後的保費,電價還是便宜。

台灣電力備用容量率領先各先進國家

國家 備用容量率(%)

台 灣 23.4

美 國 20.9

英 國 15.0

日 本 7~9

韓 國 7.2

加拿大 6.4

德 國 5.0

註:備用容量率指在用電尖峰時刻沒有用到的發電裝置比率

台灣電價之低

全 球「數一數二」 ──2010年各主要國家電價比較國家 民生用電 工業用電丹 麥 0.3655 0.1106 日 本 0.2276 0.1578 英 國 0.2060 0.1350 瑞 典 0.1940 0.0827 芬 蘭 0.1737 0.9740 法 國 0.1592 0.1067 紐西蘭 0.1519 N/A 美 國 0.1155 0.0684 台 灣 0.0880 0.0745 韓 國 0.0769 0.0578 單位:一美元 / 瓩(度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948

談了7年,說廢就廢!特朗普上任第一把火燒向TA,11個國家哭暈……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1-21/1071864.html

昨夜到今晨,除了周立波被捕的消息,在美國還發生了一件全球關註的大事,那就是特朗普正式宣誓就職美國第45任總統。白宮就此迎來新的主人,意味著美國真正進入了“特朗普時代”。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然而在特朗普成功入主白宮的背後,資本市場上卻進行著一場激烈的博弈,這場博弈自大選開始前就已經展開,從不看好特朗普而導致的市場低迷,到特朗普當選後的美股反轉,甚至直到今日淩晨的就職典禮,這樣的博弈也一刻都沒有停止,反而愈演愈烈。

特朗普上任,美股、黃金都漲了

據新華社報道,當地時間1月20日中午,唐納德·特朗普在華盛頓國會山宣誓就任美國第45任總統,發表以“唯有美國第一”為主旨、以保護主義為主基調的就職演講。

據央視新聞報道,在16分鐘的就職演講里,特朗普一再強調美國優先,他表示這一天美國人民重新掌握國家的政權,美國人民要團結起來,改變美國的未來,共同見證前所未有的繁榮。對於如何實現美國優先,特朗普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一是要購買美國的產品,二是要雇傭美國的員工。

在特朗普就職的前幾天,資本市場的表現卻並不樂觀,道指從1月12日開始,連跌了5個交易日。這一方面是市場等待特朗普在就職典禮上對經濟政策會有怎樣的表述;另一方面則是新政府如何將此前宣稱的宏偉計劃付諸實踐,曾經的許諾究竟會有多少成為現實,再加上特朗普本身釋放的混亂信號,這也讓市場疑慮重重。

然而美股在特朗普就職當日卻一掃陰霾,道指、納指、標普三大股指全部收漲,這是美股逾50年來首次在新總統入主白宮第一天以上漲報收。自大選以來標普500指數累計上漲6.2%,這也是美國近代史上,總統當選到上任過渡期內美股最佳表現之一。

回溯過去80年里,新總統宣誓就職當日(不算連任總統的就職日),美國股票市場的平均收益為-0.9%。其中,66.7%的新總統就職日,美國股票市場都遭遇了下跌;僅有33.3%的新總統就職日,美國股票市場是上漲的。前任奧巴馬在第一次上任就職的當日,美國股市更是暴跌5.28%。在過渡期的2008年適逢金融危機,標普500指數自他當選到上任暴跌了15.5%。但在奧巴馬任期內,美股的表現僅次於艾森豪威爾時期,在歷任總統中位列第二。

除了股市,商品市場也表現不俗,由於美元指數的下跌,金價實現連續第4周上漲,創下去年7月以來的最長上漲周期。油價方面,WTI原油期貨收漲1.05美元,漲幅2.04%,報52.42美元/桶。布倫特原油期貨收漲1.33美元,漲幅2.46%,報55.49美元/桶。

而美元指數近期則持續下跌,周五下跌0.3%,這是該指數連續第四周下跌,創下去年2月以來最長下跌周期。外匯策略師Lee Hardman表示:“政策不確定性的提升導致了美元的波動。”在此前一周,特朗普曾指出,美元已“過度強勢”,美國企業因而失去競爭優勢,“強勢美元正在將我們推入深淵”(it's killing us)。

這些貨幣有點慘

特朗普上任,受影響最大的莫過於墨西哥比索了。眾所周知,由於特朗普在整個競選期間都表示,為限制非法移民,要在美國和墨西哥邊界修一道墻。在11月9日特朗普勝選的當天,墨西哥比索的貶值幅度甚至曾一度高達11.82%。上周,特朗普接連向汽車公司開炮,以高關稅威脅各公司將制造和工作崗位從墨西哥遷回美國,也使得墨西哥比索受到重創。

在特朗普宣誓就職的這天,比索漲幅創自去年11月15日以來新高。在特朗普就職演說並未提及墨西哥的情況下最低觸及21.6915點,比索在特朗普宣誓就職之後波動1739點。墨西哥前商務部長Gutierrez表示,墨西哥必須對特朗普展現強硬的態度。

OANDA公司高級貨幣分析師Alfonso Esparza稱,“交易員本來坐等特朗普言說能對於貿易協定給出更清晰的指導方向,但他並沒有太提及。所以投資者是時候從中獲利,使比索走高。”

盡管周五比索小幅上漲,今年比索兌美元已經下跌約4.2%。自去年11月8日特朗普當選以來,墨西哥比索對美元大跌約19%。

除了墨西哥比索,同樣受傷的還有俄羅斯盧布。過去,由於美國和西方國家對俄羅斯進行的一系列“制裁”,加上過去兩年油價的持續走低,使得俄羅斯經濟陷入低迷。

俄羅斯盧布自2014年中開始下跌,但自從2016年初特朗普公開對俄羅斯總統普京表示欽佩,盧布開始有回溫的勢頭。2016年俄羅斯盧布兌美元上漲16%,終於在經過三年的下跌後恢複了原有價值的一半以上。

今年,盧布兌美元漲約2%,達自2015年7月以來的最高水平,但盧布兌美元仍保持在2014年匯率的一半。

美國退出TPP,這11個國家很受傷

據中國新聞網報道,特朗普宣誓就職後,白宮網站發布新政府施政綱領,並換上新的“讓美國更偉大”的標語(Let’s 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Together),宣示“美國第一”的外交政策和撤出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等重大政策方向。

眾所周知,在此前的參選演講中,特朗普多次對TPP“開火”,他聲稱,TPP對美國制造業將是致命打擊,該協議是對美國人民的背叛,將會擴大美國的貿易逆差、減少美國的制造業崗位,若其當選將退出TPP。

而如今,這位誓要“撕毀TPP”的總統已經成功入主白宮,在經貿協定上,特朗普政府表示美國將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並準備好在必要情況下,退出與墨西哥和加拿大簽署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

TPP共有12個成員國,除了美國外,其他國家分別為:澳大利亞、文萊、加拿大、智利、日本、馬來西亞、墨西哥、新西蘭、秘魯、新加坡和越南,這12個國家加起來占全球經濟的比重達到40%,超過歐盟。而NAFTA則是由美國、加拿大、墨西哥三國組成。

TPP的前身為“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系協議”(即TPSEP),最早於2002年b便開始了談判,初始成員國僅有4個,分別為新西蘭、智利、新加坡和墨西哥,因此也被稱為“P4協議”,隨後的2009年11月,美國時任總統奧巴馬在其亞洲之行中正式宣布美國將參與談判,與此同時,秘魯、越南和澳大利亞也宣布加入,“P4”由此變為“P8”,完成了向TPP的轉變。

此後,隨著馬來西亞、越南、日本等國的相繼加入,最終形成了目前的TPP框架,12個國家於2016年2月正式簽署了《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文件簽署後,12個成員國將有兩年時間,來完全接納協定內容。然而隨著奧巴馬卸任,特朗普宣布退出的決定,意味著TPP已經失去了實際意義。

原來的貿易協定要在成員國內部實現貿易自由化、零關稅等眾多互惠政策,可以最大程度消除貿易障礙,但是隨著美國宣布退出這兩個協定,無疑對其他的11個國家造成重大打擊。以日本為例,日本早在去年11月10日就在眾院通過了TPP批準案及相關法案,寄希望於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在任期結束前完成TPP的批準,然而奧巴馬政府隨後宣布將TPP交由下屆美國總統和過會決定,日本政府的美好願望由此落空。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業內人士曾對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記者表示:“TPP是美國倡導成立的貿易、投資組織,將中國排除在外,這是一種遏制中國的手段,設置這個TPP本身就是要稀釋中國的競爭力,TPP作為一個跨越三大洲12國、經濟總量龐大的貿易合作協議更不可避免地會對中國出口貿易帶來巨大影響,包括中國對東南亞的投資、美國對中國的投資,在TPP下都會受到影響”。

而眼下,TPP將被“終止”對中國意味著什麽呢?

“TPP被終止的話,對中國是一個利好。”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一帶一路”研究中心負責人郭靜利此前告訴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記者,“TPP將中國排除在外,它的終止有助於中國避開由此可能帶來的不利影響。同時,由中國主導推進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也就是RCEP,或將贏得一個進展機遇,此前由於多方因素,RCEP的進度被延緩了。而RCEP不僅僅是一個貿易協定,更是給中國帶來提升亞太經貿政治影響力的杠桿性工具。”

每經編輯 王曉波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新華社、央視新聞、每經網

中國新聞網、華爾街見聞等

轉載請註明

|  本文轉自每日經濟新聞 nbdnews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338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