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直擊線上旅遊平台Expedia情緒實驗室 「求敗」旅遊網 年砸266億摸透人心

2016-06-13  TCW

經營旅遊網站需要什麼?智遊網Expedia砸重金做研發、一天做四場實驗,要靠科技公司的核心優勢奪回第一名寶座。

一家賣旅館房間與機票的網站,一年的科技研發支出,竟然高達二百六十六億。

這個數字是大立光全年研發支出的十倍。甚至,它們還成立實驗室,研究人們的情緒。

四月中,《商業周刊》來到美國貝爾維尤(Bellevue),一個與西雅圖只有一橋之隔的衛星城市,獨家直擊全球線上旅遊平台(OTA)始祖智遊網(Expedia)總部。其去年股價漲幅高達四九%,是美股去年表現第八好的公司。

我們為了傳說中的秘密實驗室而來,卻意外聽到一個痛失寶座的老大哥,想反敗為勝的故事。

六坪大實驗室裡眼球追蹤儀發現使用者需求

「想像你正要和你兩名姪女去夏威夷度假,女孩們非常興奮。你們上了飛機卻遇到亂流,因為空間狹小,她們開始有點緊張,你拿出iPad想幫助她們冷靜下來,卻發現iPad沒電了……。

接著你突然發現了一個充電孔,就在座位下面,然後空服員廣播說,今天是航空公司週年紀念日,所以他們要送你免費的水蜜桃和冰糖蘋果。」

我們走進六坪大的實驗室,研究員奈度(Shiva Naidu),隔著單面鏡對受測者金柏莉說話。金柏莉坐在一台設有眼球追蹤儀的電腦螢幕前,五個電極貼片,分別貼在她的顴骨和眉毛之上,乍看之下,她彷彿是要去醫院做腦波檢查。

這些數據,比消費者本人更能真實反應自己的喜樂。貼在金柏莉眉毛上的電極貼片負責偵測挫折指數,顴骨旁的貼片負責快樂指數。當金柏莉聽到「iPad沒電」時,記者眼前原本平穩的紅色挫折曲線突然急速上揚,而當金柏莉聽到「在座位下找到USB插座」時,取而代之的,是微微上揚的綠色快樂曲線。

但這些跟經營一個旅遊網站有什麼關係?智遊網團隊要我們看他們接下來的實驗。

研究人員要金柏莉打開網站,規畫秋天去拉斯維加斯的家族旅行。眼球追蹤儀顯示,當她打開一間旅館介紹頁面時,視線總是最先落在旅館照片上,其次才是價格。

使用者經驗研究經理史諾(Tammy Snoe)解釋,智遊網去年就根據數據出了一本給旅館業者的「照片教戰守則」,幫旅館業者拍出最能吸引使用者眼球的照片,其中一個發現是,與其放房間照片本身,不如放游泳池情境照,因為人們大老遠飛去異地旅行,不是為房間本身,而是為了未知的旅遊體驗,若照片告訴消費者將會有什麼感受,會更吸引人。

這些吸引人下單的訊息,都需要投資。智遊網近三年平均研發費用約占整體營收八%,金額是競爭對手Priceline七倍。

六年前丟失王位學會讓試錯數據說話

智遊網執行長霍斯勞沙希(Dara Khosrowshahi)以一句名言,形容科技研發對智遊網的重要性:「我知道我公司的行銷策略有一半是正確的,另一半是錯誤的。我只是不知道哪一半錯誤,哪一半正確。科技研發對我們來說,就是要找出哪一半是對的,哪一半是錯的。」

例如智遊網在二?一四年推出一項新功能「便條紙」,希望幫助使用者在搜尋機票和旅館的過程中,隨手儲存追蹤商品的價格。

透過觀察使用者的視線動向,智遊網重新調整「便條紙」的位置,結果跟一年前相比,網站訪客留存率提升三倍,回訪率提升兩倍,整個實驗過程甚至被記錄在《麻省理工學院科技評論》中。

一趟智遊網採訪,我不斷聽到「邊試邊學」(test and learn)這個口頭禪。

「我們不爭辯誰的主意比較好,我們直接試驗,看數據決定。我們提出方案然後試驗,從錯誤中學習。」智遊網品脾總裁阿曼(AmanBhutani)說。

這個如今已成智遊網一萬八千名員工的理念,其實是丟失市場領導者寶座後,用了六年才換來的領悟。

一九九九年,智遊網從微軟拆分出來,自成一家公司,挾當時全球最賺錢科技公司微軟的資源和人才,成為美國造訪率最高的線上旅遊平台。

智遊網靠著科技創新竄起,但是二??三年,競爭對手Priceline卻靠著商業創新,讓智遊網逐年喪失優勢。

Priceline與智遊網的商業模式截然不同(見下表),但前者的自訂價格專利,顛覆了當時的市場邏輯。

當其他人仍是從酒店與航空產業手中以批發價格拿到產品,決定售價後,然後開放讓消費者採購時。Priveline卻反向操作:它讓消費者輸入自己想去的城市、時間與規格,還有願意付出的價錢。如一位旅客想在某天以一百美元入住一個五星級酒店,規格開出來後,它讓酒店業者自己決定是否接單。而此訂單一成立,消費者就要立刻付款。

Priceline以經濟學的角度,算清楚這些航空與飯店業者接下這些訂單的邊際效益,其實非常大,尤其是在最後一刻。如飛機要起飛前一天,或是飯店住宿日前一天,對飯店業者而言,與其讓房間空置,不如便宜賣出。

這個計算邏輯,讓兩者的市值身價很快出現黃金交叉。二??三年,Priceline市值僅約六億美元,是智遊網的六分之一。然而短短六年內,其市值卻已是智遊網的兩倍。

執行長過去最大遺憾:忘了我們是科技公司

商業模式的競爭,一開始就被先天決定。智遊網要扳回一城,模仿Priceline是不智之舉。最聰明的方法還是:回頭看自己最強、且對方難以取代的優勢是什麼。

在貝爾維尤總部內接受媒體提問時,霍斯勞沙希被問及,過去十年在經營決策上最大的遺憾為何,他回答:「最大的遺憾是,我們忘記了我們是科技公司的本質,過度財務導向。」

曾經,智遊網把焦點放在價格戰上,為了搶歐洲市場市占大砍利潤,此舉被當時Priceline執行長柏帝(Jcffery Boyd)形容為「很大的一顆子彈,但是最終只會傷到他們自己。」在此同時,線上工具網站Usabilla的統計發現,當時四家線上旅遊平台中,智遊網的網站易用度最低,完成訂房所需時間最長,Priceline的易用程度最高。

明明智遊網是科技背景出身,但在一路的競爭表現中,卻最不像一個網路公司。

霍斯勞沙希以產品開發時程為例,十年前,智遊網一年內只有三次推出新產品的機會,每次都力求完美。反觀Priceline旗下的訂房網Booking.com,早已啟動快速試錯的開發模式,一個設計好不好,它同時推出兩個版本給使用者,哪個版本反應好就留下哪一個。這在Google或臉書早已行之有年,但在線上旅遊網站,Booking.com是最早這麼做的。

直到二?一?年,也就是智遊網市值被Priceline超越隔年,最低潮之際,霍斯勞沙希決定加大科技研發投資。二??五至二?一五年間,智遊網的科技研發支出從一億一千二百萬美元增加到八億三千萬美元,足足增加六倍。

如今寧願看到失敗每天微調數百次,做中學

現在,智遊網透過EMG(肌電圖)實驗室研究消費者行為,全球只有兩家科技公司有此能耐,另一家是微軟。建立實驗室的門檻在於人才跟經驗,智遊網最早是跟微軟學的。這需要相當高的專業,智遊網九名研究人員,全部都擁有人類臨床實驗或資訊認知學相關的博士學位,並須接受一年訓練,才能正式工作。

智遊網專注核心優勢,持續擴大。過去一年,不斷購併度假住宿平台Homeaway、競爭對手Orbitz等,讓帝國可共享研發結果,墊高競爭門檻。

前易飛網總經理,現為旅遊電商KKday執行長的陳明明解釋,線上旅遊網站賣的都是看不到的服務,資訊流的處理效率,就成為關鍵。誰能在最短時間內把消費者訂單拋給供應商,並即時抓取供應端的房價、庫存資訊呈現到消費者面前,誰的售價就可以壓得最低,自然更受青睞。

而且一個研發投資若對了,可以快速讓上億受眾使用,結果將適用於全球數十個市場,效益還是划算。

易遊網總經理游金章更直指,在網路旅遊平台市場,以前是業務人領導技術人,現在是技術人領導業務人,例如易遊網每六個員工裡面就有一個是技術人。

訪談中,智遊網不斷強調,他們如何讓一個買賣機票與房間的公司,擁有網路公司的應變文化。

過去五年,智遊網的產品測試次數從一年五十次,變成一年一千三百七十五次,等於每天平均至少做四次實驗,其中只有三分之一的實驗有效。

智遊網全球使用者經驗設計副總裁瓊斯(Scott Jones)說:「一天內做幾百個微調,可能是我們以前一整年做的事,但現在我寧願看到失敗,也不願看到中立結果,失敗可以告訴我們很多事。」

在智遊網改變的同時,旅遊電商界還面臨很多挑戰:如飯店業者開始祭出優惠,吸引消費者直接到飯店網站訂房。又如全球最大自住宅仲介網Airbnb的崛起。

誰能更接近消費者,快又好的提供價格外的價值,才是下一步競爭重點。

這也是智遊網後續計畫擴大投資,預計今年在新加坡和倫敦也成立實驗室的關鍵。

現在以集團營收來看,智遊網還是沒追上Priceline,股價更是天壤之別,外資給予兩者本益比的差距則逐漸拉近。智遊網在二??九年時本益比連十倍都不到,而Priceline達到二十五倍,現在智遊網也有約二十四倍的水準。因過去五年亮眼的營收成長,也看好去年兩筆購併將開始反映在今年的獲利上,花旗和美盛證券等外資給智遊網的評等,都是買進或強烈建議買進。

全球旅遊市場一年規模約一兆四千億美元,你我在網路動輒上萬的大金額消費,多與它有關。隨著智遊網、Priceline等大型旅遊網站間的戰爭越演越烈,戰火勢必將延燒到台灣。未來,當你打開網頁的同時,或許它已經能演進到,比你更清楚的知道,這次,你想去哪裡旅行,將擁有一趟怎樣的假期。

撰文者李欣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809

漢高上海首個粘合劑技術創新中心成立 配備NVH實驗室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2317.html

全球領先的粘合劑、密封劑和功能性塗層解決方案供應商漢高位於上海的首個粘合劑技術創新中心(HAIC)昨日揭幕。令人耳目一新的是,這所全新打造的創新中心配備了世界一流的NVH(噪聲、振動與聲振粗糙度)檢測實驗室,這標誌著企業跨界跨行業整合成為一種趨勢。

漢高粘合劑技術創新中心占地6730平方米,共設有171個研發及產品開發工作站,能有效促進項目團隊間的緊密協作。標誌性的實驗室NVH檢測實驗室配備有最先進的硬件和軟件設施,可通過對產品設計參數的優化為中國乃至整個亞太區的客戶提供更為出色的降震減噪及性能優化解決方案。

漢高全球汽車和金屬工業市場高級副總裁、漢高粘合劑技術亞太區負責人柯思騰先生(Christian Kirsten)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創新中心將整合我們的優勢資源和研發能力,關註亞太地區最為迫切的市場發展需求,更快速、有效地為本土客戶提供定制化創新解決方案。”

亞太市場是全球增速最快的新興市場、同時也是漢高粘合劑技術在全球最為重要的市場之一。然而,區域和地理上的限制長期以來是影響研發成果效用最大化的主要阻礙之一。柯思騰認為,隨著全球化的深入和區域市場聯動性的加強,企業創新也需要實現實時對接。創新中心能夠在連接亞太區本土創新和全球研發中發揮關鍵的樞紐作用。

值得註意的是,隨著電子技術在汽車制造等行業比重不斷上升,消費電子等的表面處理也開始借鑒傳統工業技術。先進粘合劑技術解決方案將更大程度地以跨行業、多領域的應用方式呈現。以NVH降震減噪優化解決方案為例,該技術旨在降低汽車等交通工具運行中零部件之間的摩擦以及傳動所產生的噪音、震動,從而滿足本土日漸崛起的中產階級對於汽車舒適駕乘的需求。在日益廣泛地被運用於汽車制造的同時,該技術也在高鐵和家電行業有多種應用。借助漢高粘合劑技術橫跨多行業的傳統優勢,創新中心也將在打破行業壁壘方面發揮重要優勢。

柯思騰還給記者舉了兩個例子來說明工業企業如何適應不斷增長的客戶需求。首先是汽車的輕量化。如今,粘合劑已被越來越多地用於替代傳統鋼材鋁材的複合材料中。複合材料可以減輕車身重量,從而滿足更嚴格的燃油經濟性標準,同時通過結構性塗層實現比鋼鐵更出色的性能,在不影響車輛結構完整性的同時為創新型汽車粘合劑解決方案帶來巨大發展機遇。

第二個例子是關於電子行業。先進的粘合劑技術正幫助亞太地區眾多LED和OLED市場的顛覆性創新成為現實。粘合劑在該領域的應用十分廣泛,無論是汽車前燈、廣告燈箱及商用建築、道路、停車場照明,還是計算機屏幕、手持設備和顯示器等。柯思騰舉例稱:“隨著智能手機體積越來越小,越來越薄,芯片功能卻越來越強大,對於散熱的要求很高。通過漢高的粘合技術以及特有的熱管理處理技術,能夠更好地幫助芯片散熱,發揮其功能。”

針對目前蘋果、三星都準備蓄勢待發的OLED顯示器技術,柯思騰稱:“漢高也在密切關註行業動向,以滿足客戶的新需求。” 據媒體已經曝光出來的信息,蘋果明年即將推出鑲嵌在屏幕內的Home按鍵,而目前漢高的指紋傳感器粘合技術是全球頂尖的。

柯思騰還透露,漢高全球每年用於研發的資金是3億歐元,其中30%用於長期的研究項目。他說:“技術在新型的電子設備以及汽車等產品中所占的價值比重越來越高。因此盡管新車制造和智能手機出貨量有所趨緩,但是對於技術的需求和要求更高了。”

在這樣的背景下,柯思騰表示,漢高並不會因為中國經濟增速的放緩而改變其在華戰略,反而加大了投入。盡管他未透露新建的粘合劑創新中心的投資規模,但他表示:“從GDP來看,中國經濟繼續放緩的風險仍然存在,但是中國市場仍然是漢高粘合劑最大的市場,可持續發展、城市化、人們對移動性和通信等新需求的產生都對漢高的技術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也為漢高在中國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去年漢高全年營收180億歐元,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實現了3%的增長,其中43%的新增收入來自於新興市場。漢高在全球70多個國家開展業務,全球擁有130多個制造工廠。漢高粘合劑業務1965進入亞洲市場,在亞太擁有超過23億歐元的營業額。粘合劑業務在漢高整體業務收入中占比超過50%。

註重創新與設計是外企在中國經濟轉型期的普遍戰略。漢高的合作夥伴,德國化工企業巴斯夫上個月也在上海成立全新的亞太設計平臺,旨在通過這一平臺與亞太地區的設計師增強聯系。作為亞太區設計活動的樞紐,它將為汽車、化妝品、建築和消費品等行業提供先進的解決方案。上海也是巴斯夫亞太地區最大的研發基地和先進材料及系統研究部門的全球總部所在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951

豬八戒網朱明躍:估值100億的10年取經路,價值與創新的雙輪驅動丨創業實驗室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720/157529.shtml

豬八戒網朱明躍:估值100億的10年取經路,價值與創新的雙輪驅動丨創業實驗室
孔樂 孔樂

豬八戒網朱明躍:估值100億的10年取經路,價值與創新的雙輪驅動丨創業實驗室

要想快,先得學會慢。

11

7月19日,黑馬導師營導師、豬八戒網創始人兼CEO朱明躍在大咖駕到第二季的課堂上,通過黑馬學吧&一直播聯合直播的形式授課,並且面向整個創投圈兒公開招徒。

一個小時里,18.1萬實名認證的創始人通過黑馬學吧&一直播,觀看了朱明躍的演講,他進行了:怎樣做一家互聯網的慢公司的分享。

朱明躍

當了3年小學老師

8年記者

之後創業

10年隱忍

曾經一手爛牌的豬八戒,終於在2015年飛起來了!

26億融資

百億估值

30+城市布局

3200+員工

平臺註冊人數1500萬+

22

朱明躍說:如果時光倒流的話,我是不會選擇創業的。「我覺得創業真的不是人幹的事情」!

當年“走錯路”的朱明躍究竟有哪些話想對和他一樣“走錯路”的創業者們說?

怎樣做一家互聯網的慢公司

公司在2006年創辦,今年是第十年。

很多人說互聯網世界,三個月就是個朝代更替,我們這麽多年了, 不知道更替多少個年頭了。

要想快,先得學會慢。

創業之初建立品牌初期需要:設計、app開發、營銷、策劃等,一個企業一輩子可能只需要一兩次的這種服務,它不僅低頻、並且非標準化。一個小客戶可能只拿的出5000塊來做這個設計,買家們也很分散。

鑒於此,我意識到這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開始就做快,現金流會很快燒光。

所以,要想成為互聯網創業的成功者,欲速則不達。

我們公司從06年開始,內部就制定了一個戰略:相對競爭戰略。

不看收入、利潤、訂單量這些核心的KPI指標。我們看與競爭對手的距離到底有多遠,我們看用兩到三年時間,看能不能成為細分領域的第一名。

這是目標,也是戰略。

初創階段有很多誘惑,可能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是:沒有目標,看不到競爭對手,所以穩紮穩打很重要。

這個戰略實行9個月後,我們突然發現自己已經成為了細分領域的第一名。

33

那些死掉的競品們

當時的很多競品現在都不見了,當年它們發展的很好。

我們當時沒有產生白熱化的競爭、沒有產生比拼,他們就默默消失了。所以,我想競爭對手可能犯了一些錯誤。

其中一個對手在產品運營、用戶體驗做得比我們強很多。但是他過度追求產品流程自動化和用戶體驗感,這對於當時對互聯網不是很熟悉的用戶來說並不是很好。我們就去繁從簡,盡量使交易過程簡單化,並匹配專業人員幫助用戶梳理自己的需求。

以此,我們的訂單、GMV相比別家要多很多。

另外一個對手希望做平臺。他一上來就全面打廣告,把主流媒體的版面都包下來,一個月下來其廣告費差不多300-500萬,錢燒的很快。當時中小型企業對於互聯網購買服務的應用度不夠,還有很長的一段路需要走。

他一上來就燒錢打廣告的行為無疑為自殺。

我們這類企業本質上是to B 的平臺,這種砸錢在廣告上的做法是沒辦法崛起、轟動行業的。因為這些企業都是理性消費的,他們不會因為廣告而沖動消費。

競爭後的迷茫

競品消失後,沒有競爭對手的時代是很危險、很可怕的。

包括今天我還在和我的團隊講這種可怕。

那麽如何突破瓶頸?

還是回歸到:做慢公司、苦熬,然後還是苦熬。“熬”是對創業者的表揚,雖然這一個字並不能完全表現創業者的辛苦。

苦熬並不是傻傻的等待。

這需要兩個輪子:創新之輪、價值之輪。

創新驅動

當商業模式和創始人自身的瓶頸出現,這時候商業模式需要做顛覆性的改變,需要創新。

通過交易來獲得用戶和數據,形成數據的海洋之後,我們去攥緊、去抓住機會。完成商業模式的顛覆創新後,我們徹底把傭金徹底免掉,以這樣的方式,交易的數據量暴漲,我們組建了新的子公司來繼續攥緊機會。

我們雖然免掉了8000萬的傭金,但是可能每一筆營收超過了免掉的傭金。

這就是免掉傭金過路費,攥緊平臺的顛覆式創新。

價值驅動

我們的平臺相當於孵化器,看著上面的商家從兼職到全職,甚至成立公司,營收成百上千萬。

一個平臺,能夠讓用戶和服務商都能夠成長和孵化,讓他們從個體到集體。

所以即使7、8年我們都處於線性增長,甚至在零點之下。但是考慮到用我們為用戶創造的價值,我們願意在上面為之奮鬥。

“豬八戒”也要招徒了!

我們能提供給你的大福利:

1、獨特的創業哲學,學習朱明躍的企業家素養和精神

2、教你如何跟投資人、政府打交道,正確把握企業經營的節奏

3、掌握大數據分析方法,利用企業數據創造更多企業利潤

4、小班授課,成為朱明躍的入室弟子,快速建立導師、同學間的強關系

5、如果你的項目好,有機會獲得豬八戒網的戰略投資

你需要具備的條件:

有良好商業模式和發展前景的企業

能夠保證全身心投入學習的、有成為未來商業領袖潛力的創始人

文創、企業服務、在線教育、大數據平臺、自營或工具類的創業項目優先

別鬧,我只是預告片

除了朱明躍通過黑馬學吧APP招徒

還有這些大咖也將駕到!

44

這一次,逆襲成Winner的機會如此之近!

數百萬創業者同擠一座獨木橋,搶做大佬的創培生,

觀望只能止步不前,你自己到底想要什麽?!

豬八戒 朱明躍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023

美國實驗室指出廣島核爆蘑菇雲照片或是火災煙霧

據日本共同社8月7日報道,研發了原子彈的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近日指出,廣島被投下原子彈後拍攝的著名照片中的“蘑菇雲”似乎並非爆炸後立即形成的,而是經過一段時間後由地面大型火災生成的煙霧或雲。

廣島和平紀念資料館的遊客,攝於2002年。(圖片:中國網)

《紐約時報》在總統奧巴馬訪問廣島前的5月,飽含驚訝之情報道稱照片“其實不是‘蘑菇雲’”。不過,據稱日本專家基本上認為這已是常識。

另一方面,“蘑菇雲”一詞並無嚴格定義。解析研究照片的廣島市立大學講師馬場雅誌表示:“雖不是爆炸後立即形成的,但作為原子彈爆炸雲是事實,叫蘑菇雲也無妨。”

據該實驗室發言人介紹,爆炸後立即形成的蘑菇雲在幾分鐘內會消失。若照片規模的雲是爆炸後立即形成的,其當量之大是廣島原子彈無法企及的,所以分析認為“是由火災引起的煙柱”。

照片是1973年美國向日本提供的“歸還資料”中的一張。展示著翻印照片的廣島核爆資料館的說明是“由美國軍機拍攝的蘑菇雲。從(愛媛縣)松山市上空攝影”。雖沒有寫明攝影者和時間,但該實驗室推測是由以塞班等為基地的美軍第三照相偵察隊拍攝的。

拍攝時間也諸說紛紜。發言人表示從陰影狀況等來看,可能是原子彈投下“45分鐘至1小時後”。熟悉美軍資料的德山高等專業學校前教授工藤洋三分析認為是“約4小時後”。

投下原子彈的“艾諾拉·蓋伊”號轟炸機乘員在數分鐘後拍攝的其他的蘑菇雲照片也有留存。據悉,有意見認為該蘑菇雲會殘留1小時左右,也可以認為是最初的蘑菇雲在滯留後變大等。

B-29轟炸機艾諾拉·蓋伊號在廣島投下原子彈後,鮑勃·卡隆在機上拍攝的照片。(圖片:中國網)

威力最強大的核彈之一“常春藤麥克”的蘑菇雲(圖片:中國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079

“精準醫學”真那麽神?一項腫瘤基因檢測能全對的實驗室只有16.7%


 
    通過基因檢測等技術找“準”病因,給病人找到最適合的藥品和療法,從而節約費用,提升療效——精準醫學,正將醫療健康事業帶入一個全新的時代。 
    然而新華社記者近日在調研時發現,我國要真正邁入精準醫學時代,還需要越過三道坎。 

檢測不準,就談不上精準 
    精準醫學的最關鍵一步:精準評估風險、精準診斷病情。 
    “病人已經顯露出的癥狀如同水面上的冰山,據此要認識整個冰山,往往難於精準,必須充分運用基因組、分子影像等各種技術。”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大醫學部主任詹啟敏說,精準醫學包括對健康風險的精確預測、對疾病的精確診斷和分類、對藥物的精確應用、對療效的精確評估、對預後的精確預測等。 
    “沒有精準檢測,哪里有精準醫療?”國家衛計委臨床檢驗中心副主任李金明說,“目前,我國做基因檢測的獨立醫學檢驗所已超過200家,相當一部分實驗室所做的檢測結果存在準確性問題。一些三甲醫院臨床實驗室的基因檢測水平也不盡如人意。” 
    美國發布精準醫學計劃的目的之一是有效防控癌癥。當前,我國精準醫學應用最多的也是在癌癥治療領域。然而,去年12月底,國家衛計委臨床檢驗中心發布2015全國腫瘤診斷與治療高通量測序室間評估報告:對我國72家醫療機構臨床實驗室的腫瘤基因突變高通量測序檢測進行評估,實驗室檢測的基因數從4個至377個不等。100%正確的實驗室僅占總實驗室數的16.7%,22.2%的實驗室成績為零分,檢測結果準確性存在較大問題。 
    精準醫學檢測實驗室為保證檢測質量,應該集中設置,統一管理,但記者采訪發現,我國的精準醫學檢測,除檢驗科外,大部分分布在病理科、婦產科、藥劑科、腫瘤科、放療科、胸外科、呼吸科、心血管科等多科室。 
    “只要某個科的主任有想法,就自己搞個小實驗室,名為科研,實際開展臨床收費檢測,這一類實驗室往往缺乏質量和規範化意識,目前相當一部分實驗室沒有通過臨床基因擴增檢驗實驗室的審核驗收。”李金明說。 
    詹啟敏、李金明等專家表示,發展精準醫學,第一步針對基因檢測實驗室,需建立相關規範,技術標準不達標的要淘汰。其次,自主掌握核心關鍵技術,研發一批國產新型防治藥物、疫苗、器械和設備。 

缺少“底版”,數據分析難精準 
    海量的數據,極其複雜的“生命天書”……利用高通量測序技術源源不斷產生的生物信息,亟待解讀和研究。 
    中科院精準基因組醫學重點實驗室教授曾長青說,我國精準醫學研究面臨的問題是:數據貧,擁有表型數據的全基因組數據匱乏,沒有像樣的數據庫;體系弱,大數據的充分利用和分析能力低下;缺乏中國人群基因組參考序列;轉化缺乏基礎和機制。 
    針對精準醫學面臨的存儲、計算、解讀等問題,中科院計算所洛陽分所建立了“晶雲”平臺,可在24小時內完成全基因組測序數據分析並生成臨床分析報告。 
    “測序是精準醫療的引擎,但不是光測序就完了,最關鍵是要把測序數據和臨床數據結合,挖出有價值的‘相關性’。”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趙屹說,數據解讀的痛點在於缺乏解讀人才,遺傳咨詢師沒有形成職業,專業培訓老師更是缺乏,“我們的平臺整合了超過1萬例患者和健康人的遺傳圖譜、30萬種基因疾病關系、1000多種基因-靶向藥物知識,借助大數據挖掘算法,可快速準確實現從測序數據到臨床分析報告的轉化。” 
    要精準首先要有“底版”,這是很多人的共識。 
    中國醫師協會副會長、北大人民醫院外科腫瘤研究室主任王杉說,精準醫學的障礙主要是積累不夠,我國絕大多數人沒有完整的個人醫療檔案,也就是說沒有“底版”,很難和基因測序的結果比對。另外,沒有強制性的醫療信息化國家標準,醫院間的數據和信息不能互聯共享。 
    “數據共享、生物樣本共享已成為精準醫學發展的瓶頸。”詹啟敏說,誰擁有生物樣本資源,誰就掌握醫學科技主動權,誰就能占據醫學競爭制高點,這需要高校、研究所、企業、政府主管部門一起合作,共同推動我國精準醫學的研究和發展。 
    “精準醫學的發展需要大規模的基因庫、電子病歷庫的建立以及大數據分析手段,並將基礎醫學的發現轉變為臨床診治。”北京朝陽醫院副院長童朝暉說。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日友好醫院院長王辰認為,應立足中國國情,積極開展基礎研究、治療方案優化研究,建立中國人疾病譜基因庫,將我國擁有的巨大的患者資源優勢轉化為促進臨床診療技術進步的戰略資源。 
    長期從事生物信息學研究的羅奇斌博士開設了“基因空間”微信公號,從事傳播、培訓等工作。他說,一直以為最難的事情可能是技術,後來在實踐中卻發現最難的是給大家做“科普”,我國目前的技術與國際幾乎無差距,但是在對基因數據價值的應用上卻存在知識盲點。“希望能有更好的環境、更多的政策推動產學研一體化,讓數據的價值能真正發揮作用。” 

醫生、患者對精準醫學了解不夠,臨床推廣難 
    精準醫學,最終是要讓患者受益,體現在醫生給患者開出的每一張化驗單里、每一個量身訂制的處方上。然而,當前,患者對精準醫學仍比較陌生,因其臨床應用剛剛開始。 
    記者在中日友好醫院看到,有110多種藥物可實現精準用藥,醫生在開這些藥時電腦會自動提示,建議告訴患者進行基因檢測。 
    王辰說,如果全面開展精準醫學的臨床應用,有可能基本避免別嘌醇、卡馬西平、巰嘌呤、華法林等藥物所致的死亡等嚴重不良事件,減少藥品的無效使用。 
    不過,當前在醫院進行基因檢測的費用,大多沒有進入醫保範圍,因此即使醫生建議患者做基因檢測,被拒絕的比例也較高。 
    實施精準醫學計劃,醫院將成為主戰場,醫生是臨床決策的主體。精準醫學為醫生決策提供更為精準的手段和依據,同時,精準醫學也對臨床醫學人才提出更高要求。 
    深圳華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裁尹燁認為,目前,懂基因檢測的醫生比例非常低,特別是在三級以下的醫院。 
    專家呼籲,要對臨床醫生進行再教育,讓他們更熟練、準確地掌握精準醫學知識。 
    王辰說,當前美國已修改華法林說明書,要求醫生在使用華法林前,首先實施基因檢測,以預判藥物療效、預估藥物風險、決定藥物劑量。目前藥物基因組學知識庫收錄的199種個體化藥物中,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已將171種藥物相關基因信息標註在說明書上,而我國目前只有一種藥品“卡馬西平”明確需要用基因信息指導使用。 
    詹啟敏、王辰等專家認為,我國的精準醫學事業需要盡快與國際接軌,從個體化藥物知識的傳播與普及到相關技術手段的應用和推廣,從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執行到臨床診療標準的建立與完善,我們都面臨著一系列挑戰。 
    國內外精準醫學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腫瘤和罕見遺傳病領域,這固然與這類疾病的發生與患者遺傳背景、基因突變關系較為密切等因素有關,但也凸顯其他領域研究的明顯不足。 
    中組部首批“千人計劃”入選者、南方醫科大學博士生導師徐希平認為,精準醫學在心腦血管疾病領域也大有用武之地,尤其在心腦血管疾病現已成為我國居民主要死因之一、其防控多需要持續終生的大背景下,精準醫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院長喬傑呼籲,我國應進一步加大在精準醫學等前沿科技研究方面的投入。 
    “精準醫學涉及臨床應用,醫療衛生部門不批準、醫改不報銷,很難推進下去。”徐希平希望我國加大對精準醫學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將上遊的基礎研究、中遊的產品開發以及下遊的產品審批、監管、醫保等打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949

為什麽做兒童機器人?360極致產品的打造丨創業實驗室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819/158247.shtml

為什麽做兒童機器人?360極致產品的打造丨創業實驗室
鄧邱偉 鄧邱偉

為什麽做兒童機器人?360極致產品的打造丨創業實驗室

兒童產品要兼顧大人和小孩的需求,掏錢的是大人,但大人不能強壓給小朋友他完全不喜歡的東西。

口述丨鄧邱偉(360智能家居總裁)

8月16 - 17日,為期兩天的“周鴻祎創業實驗室”在360公司總部進行。期間,360智能家居總裁鄧邱偉給15個黑馬創培生講述了360機器人的故事,以及對智能硬件行業的思考。

談到360機器人,前面有兩個故事。一個是關於我自己的故事,一個是360機器人的故事。

先說我自己。我最早接觸的是工業機器人。在2008~2009年,那個時候的工業機器人基本被國外的廠商壟斷,價格非常貴。事實證明,當時的一些小機器人後來被廣泛運用到工業領域。當時我決定采購75個ABB IRB120,跟當時ABB的領導討論,如果僅僅買進機器人本體沒有任何配套設計開放,在工廠是沒什麽用的。需要結合本體,根據產品設計和制造工藝做大量的配套設計,產品修改。

2013創立了機器人公司,對外做機器人應用業務。我們打造了全國智能制造示範工廠的同時,對外提供打造機器人工廠的服務。我們第一天宣布做機器人的時候,就接到200多萬的訂單,第二年2200萬,去年做到一億左右的營業額。

過程中,像小魚在家這樣的機器人慢慢出現,我們既然能在工廠里面做這樣的應用,為什麽不能在家庭里面提供更好的服務和應用?

但內心其實一直沒能理解人家為什麽非要做這樣的東西,因為產品的成本和價錢都很高。在消費領域,售價和用戶痛點非常重要。

起 源

回到360做兒童機器人這件事。起初我們做了一個360智能攝像機(攝像頭),它能解決用戶類似的問題,放在家里沒事兒看看家里人在幹什麽,放在公司看看店里的狀況,有陌生人或小偷進來可以報警,最主要的是能幫很多家庭抓住小偷。我們當時解決這樣的問題。但慢慢有人打電話來,說我想跟家里的人聊兩句,就是要通話功能。我們發現,這個需求比較重要。於是,我們先後把攝像機通話從對講改為實時通話的方式,讓體驗更好。

對於360來講,不是為了做智能而做智能。過程中,我們考慮過如何更智能地幫助用戶,加入了語音識別和語音交互,走到更智能的方向。突然發現,攝像機已經不是簡單的攝像機,而是一個新的智能設備。

我們給攝像機加了個屏幕,但把攝像機加個屏就需要一個產品形態,借助360搜索的語音大數據和360人工智能研究院的大量成果,360兒童機器人這個項目就開始上馬了。

取 舍

決定做這樣一個產品的時候,初期沒有想的太清楚。原來認為說家里老人、小孩可以用。但做起來發現,不同的人需求是不一樣的,老人、小孩、成年人的需求都不相同。如果你把語音對話、智能對話、智能問答全部放進去的時候,你發現大人玩不下去,因為聊幾句後覺得它太傻。後來我們定位到專註於老人和兒童的領域,做著做著我們決定專註於做兒童機器人。

過程中有一些取舍。一個產品如果你有很多很多種不同的想法和功能點,這個事情很可能會被你弄亂,而且焦點不突出。所以我們重點針對小孩做視頻通話、語音問答、爸爸媽媽講故事等三四個重點功能,其實放棄了很多。

目前市面上的單純的機器人產品基本都銷量不好,甚至根本賣不出去。在這樣的困境下,兒童機器人產品其實是這個行業里的一個很好的嘗試。我們認為,如果你做的是消費類電子產品,價格一定是決定這件事情成功與否的最主要因素。

很多人沒能把機器人產品推出去,最核心的問題也在這里。比如說有人把兒童機器人賣到2999~3999元,我們不認為這樣的產品能承載這樣的價錢,因此他的用戶群被鎖定的不多。

我們用一千元級別以下的產品定位來打造產品,第一款產品我們沒想快速做大,也沒想要很大的毛利。就抱著試水的態度跨入了這一領域。從這兩天的預定和搶購狀態來看,原來其實遠遠低估了這個產品的銷量。昨天十點鐘開售,一分鐘不到就售罄了。

糾 結

我們曾經一度不想把它叫做機器人。我們認為它雖然具備了深度學習、人臉識別、智能語音等人工智能的因素,但是不認為以它目前的程度能夠達到哪怕是接近真人的水平。今天如果一個幾萬塊錢的機器人,能達到大家的預期,也不見得就是個爆品,而一個不到千元就能解決孩子陪伴需求的產品,我們認為市場很大。

我們希望打造一個產品去連接在外上班的父母跟家里的小孩。第一件事情,雙向語音視頻聊天。第二件事情,我們找了很多故事繪本,然後跟家長的語音結合,用父母的聲音重新生成。這是很細節的交互。我要做用戶需要的產品。第一步是遠程陪伴,第二是讓用戶用起來,並讓他們持續停留在上面。

我們馬上會出第二款。我們調研出來幾個核心問題。第一個問題在語音交互上面,用戶的感受還不夠好,我們會在語音交互上做更深層次的挖掘;第二,我們嘗試在問答功能上做進一步挖掘;第三,我們想讓它變得稍微智能一點,比如,多個人聊天環境里,你跟它對話,它能準確地轉到你的方向,這是360作為互聯網公司的優勢,我們會通過固件持續地去做升級,提升體驗。

營 銷

360是一家大公司,我們的產品更多是根據過往用戶數據的判斷去做升級叠代。這個點上,估計每家公司都差不多,只不過我們在大數據上面有優勢。

全新的產品,最主要的判斷分幾部分:第一看市場上的潛在競爭對手,看他們在幹什麽,他們做出來的產品目前是怎樣的狀態和痛點;第二看整個市場的容量和需求,比如做機器人,我們除了看機器人本身以外,我們做故事機功能,雖然做的不是故事機,但是你要看市場上類似產品有多大的容量。規劃新產品,我們會考慮這些點。

目前重點的語音交互這塊,我們有專門的團隊在做,包括語音識別和語義理解等,很多細致的技術能力。比如語義理解,有360搜索的海量用戶搜索數據,一定會比其他公司做得更強。

在產品預購之前的十天左右,我們開了一個直播發布會,用花椒、愛奇藝,請了佟大為來做產品交互展示。這把整個兒童機器人的百度指數拉了起來,明星效應還是有獨到的影響力。

然後我們持續了一段時間的廣告預熱,做了一些小創意,借著發布會的勢頭不斷拉升我們用戶對我們產品功能的認知和預期。發布會時間是7月20號,我們抓住了京東的智能節曝光的機會,同月25號做了預約,那個時候百度指數到了第二波的高潮。之後我們不斷廣告預熱,中間穿插一些活動,拉動產品的評測和推廣。到8月15號首發的時候,兒童機器人百度指數被拉到三千左右。

兼 顧

360整個智能家居業務差不多有一百多人,我們重點精力放在可穿戴式設備方向、車聯網方向、智能家居方向。我們在每個方向上都有主打的產品,這是投入人力和精力比較多的事情。

拿360來說,如果我們今天做的產品跟安全沒有關系,跟互聯網沒有關系,而是去做我們認為市場容量很大,但是完全沒有優勢的產品,我不認為所有東西都能成功。即使是智能家庭,我們不一定所有東西都做,只做我們認為我們專註的、能夠在這個事情上取得成功、讓用戶得到體驗的產品。

我們的兒童產品要兼顧大人和小孩的需求,因為最後掏錢的是大人,所以兼顧大人的需求很重要。但是大人不能強壓丟給小朋友他完全不喜歡的東西,所以現在你兩個都得兼顧。

做產品的人其實蠻痛苦的。我最痛苦的時間是去年四五月份,當時做無人機,對這件事情難度預估低了間。做現在這件事之前我一直在糾結要不要叫機器人,為什麽要糾結這個事?所謂兒童機器人,它的智能程度反而沒有那麽的高,在沒有那麽高的時候,叫機器人會讓大家把期望值拉高。而實際上,我們又不是在做拉高期望值之上的那些事,只是在解決兒童陪伴需求。

所以,做產品平衡和兼顧是一直都會遇到的問題。

實驗室Q&A 

周鴻祎創業實驗室成員:小孩子玩新玩具的時候很熱情,但一周後基本就仍在一邊了,你們的產品有可能也會碰到這個問題?

鄧邱偉:這個問題我們思考過很多。雖然整個行業的產品銷量都不太好,但是用戶的持久度還是夠的,為什麽?因為它里面有視頻通話、兒歌故事、AR 益智教學這些小孩每天都會用到的功能,同時作為互聯網公司,我們也會持續去增加新的功能。

周鴻祎創業實驗室成員:現在兒童機器人解決用戶的痛點是什麽?

鄧邱偉:我們一直想做大人與小孩之間的連接,比如我今天不在家,想知道家里的孩子在幹什麽,我們想打造這樣的產品。在我們產品上,你可以看到很多實實在在的功能,其實都是想打造一個產品去連接在外上班的父母跟家里的小孩這樣的關系。

周鴻祎創業實驗室成員:面對未來深度學習的開發,現在有做嗎?

鄧邱偉:我們分三部分在做,第一個我們做產品基於用戶的需求,第二我們有360人工智能研究院,國際知名計算機視覺與機器學習專家、新加坡國立大學顏水成教授擔任首席科學家,他們更多的做視覺深度學習應用,做大量機器視覺、語音訓練、深度學習這方面的研究;第三我們運用360搜索團隊在做語音部分的開發和研究,他們會持續開發和深度去做。

周鴻祎創業實驗室成員:跟其他的競爭對手比,你覺得你們最核心的優勢是什麽?

鄧邱偉:在安全方面,我們有非常明顯的互聯網安全優勢。針對不是互聯網廠商來講,我們有對數據處理的能力,對用戶需求的把握。對於他們來講,他們是完全沒有這樣的經驗的。

插圖

 

機器人 兒童 智能家居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191

天宮二號將於近期擇機發射 系首個真正太空實驗室

天宮二號9日上午垂直轉運至發射區,計劃9月15日至20日擇機發射。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透露,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與長征二號FT2運載火箭等飛行產品自7月上旬起陸續進場後,按照飛行任務測試發射流程,於9月9日完成了總裝測試等技術區各項工作。

9日8時35分,承載著長征二號FT2運載火箭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組合體的活動發射平臺駛出總裝測試廠房,平穩行駛約1.5小時後,垂直轉運至發射區。後續,將在發射區開展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與長征二號FT2運載火箭功能檢查和聯合測試工作,完成最終狀態確認後,火箭加註推進劑,計劃9月15日至20日擇機發射。

天宮二號是我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太空實驗室,搭載了空間冷原子鐘等14項應用載荷,以及失重心血管研究等航天醫學實驗設備,配備在軌維修技術驗證裝置、機械臂操作終端在軌維修試驗設備,開展空間科學及技術試(實)驗。垂直轉運的順利完成,標誌著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任務正式進入發射階段。

目前,空間應用系統、酒泉發射場和測控通信等系統,已完成執行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飛行任務的相關準備工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4260

中秋月正圓!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將於15日22時04分發射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辦公室副主任武平介紹,經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飛行任務總指揮部研究決定,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定於9月15日22時04分發射。今天下午,執行此次發射任務的長征二號FT2火箭已經開始加註推進劑。

發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主要目的是接受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的訪問,完成航天員中期駐留,考核面向長期飛行的乘員生活、健康和工作保障等相關技術;接受天舟一號貨運飛船的訪問,考核驗證推進劑在軌補加技術;開展航天醫學、空間科學實驗和空間應用技術,以及在軌維修和空間站技術驗證等試驗。

天宮二號是我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太空實驗室,采用實驗艙和資源艙兩艙構型,全長10.4米,最大直徑3.35米,太陽翼展寬約18.4米,重8.6噸,設 計在軌壽命2年,在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備份產品的基礎上,為滿足推進劑補加驗證試驗需要,對推進分系統進行了適應性改造;為滿足中期駐留需要,對載人宜居 環境進行了重大改善,具備支持2名航天員在軌工作、生活30天的能力天宮二號裝載了空間冷原子鐘等14項應用載荷,以及失重心血管功能研究等相關航天醫學實驗設備,配備在軌維修技術驗證裝置、機械臂操作終端等在軌維修試驗設備,將開展空間科學及技術試(實)驗。

按計劃,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發射升空後,將變軌進入高度約380公里的運行軌道,進行在軌測試。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10月中下旬發射前,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進入高度為393公里的近圓對接軌道,等待交會對接。

目前,執行天宮二號飛行任務的航天員系統、空間應用系統、運載火箭系統、發射場系統、測控通信系統和空間實驗室系統,已經完成綜合演練,發射前的各項準備工作已基本就緒。

發射天宮二號是全面完成空間實驗室階段任務的關鍵之戰,將為我國後續空間站建造和運營奠定堅實基礎、積累寶貴經驗,對於推進我國載人航天事業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4965

中國實驗室為城域量子傳輸打下基礎

“至少我們可以一起死了。”好多影迷或許還記著《星際迷航》里這樣的片段,這是McCoy醫生和Spock在外星被敵人包圍時的一聲嘆息,但正是這個時候Spock被飛船瞬間傳送走了,留下一臉無奈的McCoy孤軍奮戰:“Again?”

你也許還在對這里人類瞬間傳輸(Teleportation)的技術感到不可思議。但這樣的科幻場景近日正在中國和加拿大兩地的實驗室演繹。

“幽靈般的超距作用”

本周在《自然》雜誌子刊《自然·光子學》上發表的兩篇論文,闡述了中國合肥市和加拿大卡爾加里市通過數千米光纖網絡的量子隱形傳態試驗。這兩項獨立研究表明,通過城市網絡進行量子隱形傳態(quantumteleportation)在技術上是可行的,並為未來城市範圍的量子技術和通信網絡,比如量子互聯網打下了基礎。這標誌著科學家們已經在量子旅行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不過和《星際迷航》中傳輸的是星際艦隊的官員不同,這兩個研究團隊是在城市光纖網絡中將量子信息傳送出數公里遠的距離。這種突破可幫助創建更快的“量子互聯網”、更安全的計算機網絡,未來甚至有可能幫助人類實現“瞬間移動”(或稱量子隱形傳輸)。

其中合肥的研究是由此前負責“墨子號”量子通信衛星的首席科學家、中科大潘建偉、中科大張強等與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研究機構合作完成的。研究人員在合肥量子城域通信試驗網上首次實現了預先糾纏分發的獨立量子源之間的量子態隱形傳輸,為未來可擴展量子網絡的構建奠定了堅實基礎。

量子隱形傳態是一種傳遞量子狀態的重要通信方式,是可擴展量子網絡和分布式量子計算的基礎。在量子隱形傳態中,遙遠兩地的通信雙方首先分享一對糾纏粒子,其中一方將待傳輸量子態的粒子(一般來說與糾纏粒子無關聯)和自己手里的糾纏粒子進行貝爾態分辨,然後將分辨的結果告知對方,對方則根據得到的信息進行相應的幺正操作。

愛因斯坦曾稱這種量子糾纏現象為“幽靈般的超距作用”,可被用於遠距離傳輸信息。糾纏態預先分發、獨立量子源幹涉和前置反饋是量子隱形傳態的三個要素。在此之前,國際上還沒有任何一個量子隱形傳態實驗同時滿足上述所有要求。

此前的研究中顯示,粒子可以在室內範圍瞬間傳輸,甚至光線曾被傳輸穿過奧地利多瑙河。而此次的兩項研究證實通過城市光線進行量子隱形傳輸是可行的。新的研究可幫助創造“量子互聯網”,與當今網絡相比,它的速度更快、更高效、更安全。

潘建偉小組首先和清華大學合作開發了適合光纖網絡傳輸的時間相位糾纏光子源,然後通過發展皮秒級的遠程光同步技術和使用光纖布拉格光柵進行窄帶濾波,成功地解決了兩個獨立光子源之間的同步和幹涉問題;接著開發了針對遠距離光纖所造成的延遲和偏振漲落以及實驗系統的穩定性等問題的主動反饋系統;最後利用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開發的超導納米線單光子探測器,在合肥量子城域通信網絡的30公里鏈路上實現了滿足上述三要素的量子隱形傳態實驗。

同日,《自然·光子學》也在線發表了加拿大WolfgangTittel小組在Calgary的光纖網絡中利用獨立源的量子隱形傳態實驗結果。

量子計算機邁出實用化步伐

該實驗的成功受到高度評價,業內稱贊其“極大地推動了量子信息領域的研究”,“提供了一個符合未來量子通信網絡應用的藍圖”,“由於量子隱形傳態在眾多量子通信方案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這樣的首次實驗驗證將是量子技術發展過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巴黎國家科學研究中心量子計算機專家弗雷德里克·格羅斯漢斯(FredericGrosshans)說:“這兩項實驗已經證明,在城市範圍內實現量子隱形傳輸在技術上是可行的。毫無疑問,將來許多有趣的量子信息試驗將幫助建立這種網絡。”

紐約城市大學物理學教授加來道雄(MichioKaku)表示,這種技術突破可幫助人類瞬間移動。他稱這種技術在本世紀末即可成為現實,人類在宇宙中“瞬移”只是時間問題。

除此之外,這兩項實驗也將對加密技術產生影響,幫助信息更安全地傳輸,包括在地球和太空船之間的通信。而且,量子隱形傳輸也可被用於金融領域,比如確保遠距離情況下的銀行賬戶安全。

不過這種遠距離的光纖傳輸要得到更加實際的應用,還得依賴於量子計算機的研發。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創新中心、中科大上海研究院張文卓副研究員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這是量子比特首次在城市光纖網絡中實現遠距離傳輸,過去還僅限於實驗室級別。但是量子比特的發展方向是為未來量子計算機之間的通信實現全量子互聯網建立基礎。”

目前谷歌、微軟和阿里都已經建立了量子計算機實驗室。此前有外媒報道,谷歌將“最快明年年底之前就能實現目標”。然而張文卓表示:“量子計算機的研發門檻之高、難度之大,不太可能在短時間內實現。”就連谷歌高薪聘請的來自加州大學聖巴拉拉分校的知名物理學家約翰·馬提尼斯(JohnMartinis)也曾表示:“嘗試制造一臺實際意義上的量子計算機,簡直是物理學上的一個噩夢。”

不過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主任郭光燦此前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就量子計算機這一前沿性科學領域由作為企業的谷歌引領這一點而言,足以說明量子計算機已非昔日科研機構“象牙塔”里的探索性科學課題,而是已經歷史性地“邁出了實用化的步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029

石墨烯醫療應用還沒走出實驗室

被譽為“新材料之王”的石墨烯,不僅在電子產品、新能源電池、航空航天領域引起社會的關註,在醫療領域也被視為引發下一次醫療革命的關鍵。

近日,捷克奧洛穆茨大學的科研團隊宣布利用石墨烯研制出了世界上最小的金屬磁鐵,可以應用於核磁共振成像、水處理、生物化學和電子等多個領域。鑒於石墨烯更大表面積、生物適應性、化學穩定性等特征,在藥物傳送、癌癥治療和生物傳感等方面,石墨烯被寄予厚望。

體外檢測

生物傳感是一項正在快速發展的新技術,在醫學應用中,利用石墨烯作為傳感器進行體外檢測是重要的研究和應用方向。

“目前,石墨烯在醫療領域的研究剛剛起步,部分停留於理論層面,少數可以實驗研究,只有作為傳感器進行體外檢測的功能有望推向產業化應用。”在青島舉辦的2016年中國國際石墨烯創新大會上,上海交通大學轉化醫學研究院副院長崔大祥接受了《第一財經日報》的獨家專訪。

石墨烯和其他納米粒子相結合,作為一種傳感器用於體外疾病檢測已經得到了臨床實驗的論證。上海交通大學的科研團隊在這方面取得了一定突破,他們實驗論證了呼氣檢測和唾液檢測的應用。

呼出氣體中的腫瘤標誌物或者疾病標誌物非常少量,因此對檢測的靈敏度要求極高。和傳統的常規檢測相比,石墨烯可以使檢測的靈敏度提高至少三個數量級,有些甚至可以達到單分子檢測。

據透露,崔大祥所在的團隊已經開發出了通過呼氣來檢測胃癌的傳感器,而且技術比較成熟,團隊將進一步研究肺癌和其他腫瘤的檢測。

“經過我們論證,呼氣檢測應該可以成為繼血常規、尿常規和大便常規的第四大常規檢測,呼氣更加方便,而且無創,隨時隨地、及時檢測身體變化。”崔大祥表示。

此前在2015年,湖北中醫藥大學納米生物傳感中心張國軍教授團隊與針灸骨傷學院王華教授團隊合作,用電化學方法在針灸針的針尖表面分別沈積金納米顆粒與石墨烯,構建納米針灸傳感針。

據悉,這樣的納米針灸傳感針不僅穩定性好,而且對PH敏感,對多巴胺等神經遞質也有良好的檢測靈敏度與選擇性,可用於機體多巴胺的檢測。

體內治療

除了體外檢測,目前的研究還涉及石墨烯用於藥物遞送載體、腫瘤治療、抗菌殺菌、人工植入設備等方面。但不可忽視的是體內治療應用目前仍處於早期階段,風險較大。“石墨烯醫療將最先應用在體外檢測,體內治療遙遙無期,很可能會死掉。”對於體內治療崔大祥表現得並不樂觀。

石墨烯可以用於藥物傳送,這主要得益於其較大的表面積允許將大量藥物傳送至體內的特定區域。石墨烯氧化物可作為一種抗癌藥劑來對抗特定癌細胞。配合當前的療法,可能使腫瘤收縮,遏制癌癥發展速度,以及治療後的複發。

實驗證明,石墨烯可以用作免疫組劑,輔助其他藥物提高治療效果。石墨烯和肌氨酸偶聯以後能夠激發體內的免疫細胞分泌更多的細胞因子,而細胞因子對腫瘤具有殺傷作用,而且對免疫力有明顯的提高。但是這項技術到人體應用仍然有一段距離。

“現在技術是可以做到的,最大的問題是安全性。”崔大祥表示。

由於石墨烯傳導性好,可以將它修飾在電極的表面,插到神經里,對老年癡呆等電刺激治療有一定的幫助。此前密歇根理工大學研究人員將石墨烯引入3D打印神經組織,開發出一種高分子材料來培養組織,利用石墨烯作為導電體。

在今年1月份,英國劍橋大學研究人員成功將石墨烯電極植入小鼠腦部,並直接與神經元連接。在研究人員進行實驗後發現,利用石墨烯材料制造的電極能安全地與腦部神經元連接,且連接後這些神經元可正常傳遞電波信號,將腦電波信號傳遞給外界,讓外界更為清晰明了地了解腦部活動並修複感知功能。

這項技術未來可用於修複截肢、癱瘓,甚至帕金森氏癥患者的感知功能,協助他們更好地康複,例如可以借助機械臂來接收腦電波信號,進行抓取動作。

不管是藥物傳送還是腫瘤治療,這些體內治療的應用還停留在實驗研究層面。石墨烯用於體內治療的安全性問題一直是該研究最大風險所在。一旦無法從體內排出,會進入到肝肺內部,對細胞形成刺激,引起病變。

“體外檢測會最先應用,由於安全性問題,體內應用除了做電極,其他載體應用可能會越來越少。如果不能證明在體內被降解或排泄,肯定也會死掉的。”崔大祥坦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93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