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傳奇拉麵店大解構

2012-4-9  NM

飲食生意是香港人創業熱門之選。 上期寫完高級火鍋料店「餃皇之皇」因揀錯位改錯名等原因,陷於苦戰。 今期找來拉麵店「隱家」,店名古怪,「零」裝修,再加上位處深水埗出名的「死場」——西九龍中心,但試業加開業僅一個多月,已日日大排長龍,一開即賺。 成功非僥倖。隱家老闆陳方藤(Meter,三十六歲),原來是中環傳奇拉麵店「豚王」的前老闆,曾在日本居住十多年,是名副其實的日本通。 只有十七個座位的豚王,只賣四款拉麵,每日限賣二百碗,食客甘願排上一、兩小時等吃麵,亦在市場掀起一股精品拉麵店熱潮。 豚王生意如日方中,Meter卻和拍檔意見不合,賣掉股份後,另起爐灶,由中環殺入深水埗,以冷門的沾麵做招徠。 且看Meter如何將豚王的賺錢招數,應用在新店中,打造拉麵界新星。


隱家位於西九龍中心七樓蘋果商場的最深處, 二月開張試業,三月中閉關半個月,再調製湯底及增聘人手等,並於四月二日正式開張。當日是星期一,但下午六時開鋪前,門口出現一條逾三十人的人龍,在冷清 的商場中格外注目。據觀察,首輪客人由排隊到有麵上枱,需時約五十分鐘,但不少客人都說值得,而且會再「幫襯」,當中包括移居到香港的日本人加藤小姐, 「朋友在雜誌上看到,推薦給我,這裡的裝修和味道,跟日本的麵店一模一樣,很好吃,只是粗麵比想像粗了一點。」連食客的意見也幾乎和豚王的一模一樣,皆因 Meter開設兩店時,用的正是同一套賺錢招式。

招式一 倒模日本名店
所謂精品拉麵店,指食物款式貴精不貴多,主打 拉麵只有三、四款,餐牌簡單。在香港的日式精品拉麵店,大多分為兩種:一是日本過江龍,如一風堂、麵屋武藏等由日本來港開分店的大集團;二是如達磨、魂等 的本地薑,邀請日本師傅坐鎮。但Meter兩次創業都選擇與日本拉麵店合作,倒模日本總店的技術,Meter稱之為「姊妹店」,「咁做既可拎到間鋪頭嘅秘 方,又唔使用佢哋個名,兼俾對方控制晒,如果淨係請一個日本廚師,又未必知道晒間鋪啲嘢點整,所以姊妹店係最好嘅合作模式。」Meter解釋。 曾於日本住了十五年的Meter,最愛食拉麵,○九年曾出書品評東京不同的特色拉麵店。他發現香港沒有日本常見的精品拉麵店,便計劃創業,並說服書內介紹 的其中一間拉麵店、日本有七間分店的Nagi合作,在港開設豚王。這次開隱家,他找來書內另一間名叫山手的拉麵店合作。「山手嘅番茄拉麵好好食,我成日去 食,食到老闆店員都識我。」他笑說。一年前,未退出豚王時,他已拿着計劃書和自己所寫的拉麵書叩門。但過程並不順利,Meter「三顧草廬」,大廚和老闆 都不為所動,到了第四次才開始願意談,還要與老闆吃飯、做朋友,談足一年有多才成事。「呢類小店本身無諗住發大來做,老闆性格較單純,但亦固執,不過往往 係呢類人先可以做出與眾不同嘅拉麵。」Meter指出礙於保密協議,不可透露合約內容,但強調與日本人合作,誠信最重要,不可以第一時間講錢。「你要表現 得好欣賞佢嘅麵,佢哋就會好開心,切記唔可以遲到,一定會扣分。」Meter說。最後,山手派出店內的寺田師傅到香港協助開店。 Meter雖有自主權,但山手亦定下條件,如拉麵一定要自己做。去年六月,Meter已租下鋪位,與寺田師傅研究做麵,最初一直都做不出日本的味道,「香 港天氣同水質都同日本唔同,天氣太潮濕時,甚至要落少兩成水,所以就算用番日本嗰款麵粉,都好難做出嗰種味道同口感。」他在店內安裝了過濾器,用不同的日 本和韓國麵粉,試足七個月才做出和日本差不多的味道,其間白白交了七個月租金。

招式二 限量吸客
Meter笑言開店 一定要「人無你有」,豚王其中一個成功之處便是開得早,「當時幾乎無拉麵店做得咁專業,如果品質好,唔使怕做開荒牛。」後來,連Meter的姐姐也分一杯 羮,在銅鑼灣開設拉麵店「魂」。Meter再開店,便引入較冷門的沾麵。「用料同拉麵一樣,但食法不同,麵同湯分開上,食時夾起麵再沾湯食,香港未有人 做,一開就是獨市,冇競爭。」Meter說。 隱家的餐牌只有三款麵,較豚王更少一款,連續貴精不貴多的風格。另外,Meter亦繼續利用香港人熱衷追捧限量的心理。豚王開店時,每日限量二百碗,沽清 便關門。隱家試業期間每日限量一百碗,其中一個原因是店內只有寺田師傅懂得做麵,所以麵的數量亦有限制,客人就算想付錢加麵亦不可。令客人吃「閉門羮」, 卻反而更顯得出品矜貴,試業期間已吸引多間傳媒來報導,很快引起話題,免費為麵店宣傳造勢。 Meter全情投入新店,每天九時半就回到店鋪試味和打點,晚上十一時才離開。剛巧記者碰見Meter和店員商討加入新款式,原來定餐牌也有竅妙,「每種 麵都用唔同顏色代表嘅話,印象深啲。」Meter說,店內現有白伝(鰹魚味)、黑伝(黑蒜油味)和赤伝(番茄辣濃湯)。定價也有規則,「幾種麵價錢唔可以 差太遠,如果唔係啲客人就會側重晒喺最平嗰一款。」Meter和店員分析道。

招式三 吊腳更矜貴
Meter指開麵店 是小生意,投資時一定要「慳得就慳」。「日本出名的拉麵店都唔易搵,但照樣排長龍。」豚王雖然開在中環,但亦揀在頗「吊腳」、近蘭桂坊的和安里,「當時一 見條街就覺得好啱,靜靜哋好似隱世小店,租金只係四萬蚊,旺區地鋪來講算好平。」Meter認為,一如日本,拉麵店毋須開在大街,有麝自然香,客人自會找 上門。這次Meter更大膽,索性放棄地鋪及旺區,走入深水埗出名的「死場」——西九龍中心。 「你哋成日話深水埗啲人窮,但其實一百蚊好多人都有,最緊要係睇你吸唔吸引到人來俾錢食!」Meter指,朋友原本介紹,位於八樓的美食廣場鋪位,但他卻 嫌店鋪太多太雜亂,閒逛之下走到七樓,看見這個面積約三百四十呎的鋪位,頓覺「合心水」,「呢個位置夠晒隱蔽,日本山手間鋪都係咁難搵㗎!」Meter笑 說。一問之下才知道店址前身是酒樓,可以出飲食牌,租金還相當便宜。記者曾致電蘋果商場租務部,負責人曾小姐表示一個在近門口的二百多呎相連單位也不過是 一萬二千元全包,按呎價計算,隱家的租金最多只是二萬多元。 裝修方面亦慳得就慳,「最貴係廚房,唔慳得,其他簡簡單單就可以,又平又有風格。」Meter得戚道,店內的桌椅全用可樂箱加木板搭成,有客人反映坐得不 舒服,但亦有客人覺得十分有格調,而店鋪的牆壁都是裝修時用的圍板,「差不多裝修好時,我就覺得啲圍板都幾有特色,好似間木屋咁,就唔拆了,外面加幾塊竹 簾就算了。」他笑言,曾有記者問他裝修費是否只需一萬元,「佢哋又太誇張,不過計番都係四十幾萬就包晒裝修同買用具,真係唔貴。」最近他也租下了旁邊的鋪 位當辦公室,並用日本報紙封好,「Office之嘛,懶得搞咪用日本報紙封住,好似型啲嘛!」盡顯慳家本色。

日本通變拉麵精
Meter 十分享受創業由無到有的滿足感,當年和友人合資開設豚王,大受歡迎,但亦因此令他和股東產生分歧,「佢哋諗住發大嚟做,諗到好似想上市咁,唔係唔得,不過 唔係而家囉,咁心急,品質未必管得好,咁我不如自己開一間,專心一意地做。」於是他寧願賣出股份,離開如日方中的豚王。 一身潮人打扮的Meter,爸爸是日本華僑,回港後便做中日貿易生意,「以前大大百貨公司啲日本貨都係我爸爸入㗎。」受爸爸影響,Meter自小已喜歡日 本,十九歲時更搬到日本,一住十五年。其間,曾為大型時裝集團I.T在當地洽購日本品牌的代理權,熟悉日本人做生意模式。Meter現仍經常來往香港與日 本,兩年前更娶了日本太太,「開一間拉麵店,真係有得賺,但最開心都係引入到日本好嘢食嚟香港,喂喺我呢度食幾十蚊,你唔使飛去日本都食到好嘢喎,我就覺 得抵啦!」Meter笑着「硬銷」道。

開業資料(2/12)
租金*約$100,000 裝修$450,000 入貨$100,000 雜費$50,000 總投資$700,000 *三個月按金,一個月上期

營業資料(2/12,試業)
營業額*$210,000 租金約$25,000 人工#$45,000 入貨$75,000 雜費$30,000 盈利$35,000 *試業期間,每天只售出一百碗麵,每星期休息一天 #四名全職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762

陸客遊台淪為三輸生意 三大解方 讓陸客商機人潮變錢潮

2012-11-12  TWM
 
 

 

面對陸客來台的龐大商機,台灣旅行社卻陷入低價搶團的惡性競爭,賠上國家形象、台灣旅遊業生機及陸客權益,兩岸政府恐怕要拿出魄力整頓,才能改變這三輸的局面。

撰文‧許瓊文、賴琬莉

這是一個奇特詭異的現象,打破了「人潮就是錢潮」的做生意定律。

二○○八年開放大陸旅客,每年來台人數遞增,今年更估計帶進逾二百萬人次、一千五百億元的商機,陸客來台要吃、要住、要消費,業者算盤怎麼撥,應該都是一盤賺錢的生意。

但四年下來,我們看到接陸客團的華曜旅行社倒閉、導遊要上街頭抗議、遊覽車老闆哀嘆賠錢,連搶賺鳳梨酥商機的老闆,也打算改做本地客人生意。至於陸客,就是從頭到尾的購物行程……。

這是台灣旅遊業的普遍現象,「陸客來得愈多,我們愈賺不到錢。」造成業者哀鴻遍野的源頭,其實就是「台灣旅行社低價搶客」造成的惡性循環,鳳凰旅遊董事長張金明就感嘆:「台灣旅行業者降價,賠錢做生意。」造成台灣旅行社賠錢做生意的源頭在於「供需失衡」。大陸辦理來台旅遊業務的「組團社」,由最初三十三家,雖然已陸續增加為二一六家;而台灣辦理接待陸客業務的「接待社」,卻已高達四○八家。在競爭者眾的情況下,只得低價搶客。

由觀光局出面

降低接待社數量

中華民國旅行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姚大光認為,「陸客團的接待社多得離譜,自然就會競爭。」但台灣是自由經濟市場,要業者自律太難。

台灣租車旅遊集團總經理徐浩源提出具體建議,他認為應由觀光局出面成立平台,然後按照今年各業者接陸客團量比率,決定明年接團量,並要求大陸旅行社出團前匯清團費到平台,再分配給台灣旅行社,採取配額統一管理;同時,每半年針對服務品質評鑑,增減各業者接團量。

立法委員羅淑蕾則認為,追根究柢必須將此問題納入兩岸談判的重點,由陸委會與海基會列入重大議題的議程中,進入協商,「要求對岸組團社,一定要付給台灣地接社至少每人每天六十美元的基本團費。」羅淑蕾說。

旅行業品質保障協會理事長,也是天海旅行社總經理曾盛海則建議,行政院修改︽大陸人士來台從事觀光活動許可辦法︾,與移民署達成協議,將「先付款」列入簽證送件標準,避免台灣接待社收不到錢的風險。

旅遊資訊透明

增加產品差異化

今年十月中,傳出中南部有黑道業者介入水果攤生意,坑殺大陸旅客;士林夜市賣出四顆要價近二千元的鳳梨釋迦給陸客。東南旅行社副總經理許永裕認為,相關單位應將團體旅遊相關行程、餐費、賣店商品等,公開定價,例如飯店分級制。

姚大光更提出政府立法,規定官方景點採取收費制度,可以有效達到市場分流。

「我們到九寨溝、北京故宮,都必須繳付高額門票,為什麼大陸人來台灣觀光,台北故宮很便宜,慈湖、中正紀念堂、太魯閣都不用收錢?」姚大光說。若政府能在各大旅遊景點收費,不僅能增加稅收,也會促使旅行社排行程時,因成本差距不大,更有意願選擇其他民間景點,如:小人國、九族文化村等,且達到總量管制,維護自然環境。

台北市導遊協會創會理事長林德仁則建議,觀光局應該與文化部資源整合,配合各縣市的節慶民俗活動,包裝台灣旅遊行程,讓陸客認識台灣的地方風貌與美景。

事實上,陸客來台殺低價的現況,過去也曾發生在國人赴泰旅遊的市場上。許永裕認為,開放自由行人數限制,讓市場可以有更多元的選擇,旅行社不一定只能做團客,也可以提供自由行行程,讓旅客有更多選擇。

回歸市場機制

提高自由行比率

觀光局業務組組長楊永盛表示,若以過去泰國觀光市場為前車之鑑,「最大關鍵在於兩地政府都願意積極管理自家業者。」換言之,他建議大陸有關單位應更加重視「低價團」的亂象。

楊永盛歸納兩地政府可從三點著手,第一是先從本地業者自律開始,雖然未能有效遏止,但政府呼籲購物店、餐廳、飯店業者,不要接受旅行社的賒帳,至少可稍微降低旅行社欠款、代墊過高的應收帳款的風險。第二,兩岸積極透過各種管道討論、研擬解決方法,建立資訊公開的平台,讓兩岸的旅遊資訊更加流通。

最後,觀光局對來台旅客,應更積極地投入宣導旅遊、消費的正確觀念,「業者就是抓住大陸剛開放觀光,陸客的旅遊經驗普遍不夠成熟。」楊永盛說,「一定會買,而且買很多」,成為旅行業者投機的機會財,透過更多宣導教育,讓市場盡快達到平衡狀態。

陸客來台商機確實漸漸在台灣發酵,兩岸相關單位應更重視制度上的缺失,盡可能讓市場回歸常態,產生正向循環,讓大陸人民來台旅遊有保障,台灣旅遊業者也能吃到陸客商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841

批踢踢大解讀 最敢說真話的地下社會

2013-03-11  TCW
 
 

 

一張二十元、看起來跟悠遊卡沒什麼差別的卡片,全台發行十一萬張,開賣不到一小時,搶購一空。沒有大公司撐腰、不打廣告,在這張卡片背後,只有成千上萬用數字、英文代碼相稱的會員,藏身在社會各個角落。

它是BBS網路論壇「批踢踢實業坊」(PTT)發行的「認同卡」,二月在台大、成大首賣二代卡,湧入上千名人潮,即使冒著寒風、凌晨排隊,只要搶到這張寫著「我是鄉民」的卡,再辛苦也甘願。

認同卡發起人、批踢踢活動部站長陳奐宇說,從設計、製作、倉儲到物流,和享有優惠的七百四十家商店談折扣,全都由這一群自願軍包辦,他們不支薪,還得在工作之餘趕出貨,把一張張認同卡送到會員手裡。

不僅如此,這群批踢踢鄉民,其實是比監察院更有正義感,比調查局更迅速的組織,連救災也少不了他們的身影。

二○○九年八月,莫拉克颱風撲台,造成嚴重災情,當時批踢踢走在政府前面,三天內募得上百噸物資,動員上萬志工,深入災區,待政府駐進後,救災團隊雖然解散,但網友做公益的行為卻沒有停止。

不管是文林苑、紹興社區、反媒體壟斷、TNR(誘捕、絕育、回置)反虐貓……,大大小小的社會運動,只要在批踢踢上有人登高一呼,從網路到街頭,瞬間成為議論時事的戰場。

擅長爆料、揭弊的批踢踢更考驗企業危機處理能力。政大企管系教授于卓民表示,當批踢踢、臉書(Facebook)等網路社群發達,消費者只要上傳照片、抱怨幾句,「原本不覺得你產品有問題的人,也開始跟著不滿,」企業如果沒有緊急處理,只要一個晚上,就等著隔天見報。

「現在要把危機處理日常化,每天演練,不像以前只是備而不用,」除此之外,企業高層更應該傾聽網路民意,把第一手消息傳到產品製造端,「這些都是最直接的意見,如果能記取教訓,優化新的產品,才能降低出包機率,」于卓民說。

究竟是怎麼樣的組織,可以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凝聚人氣?甚至成為監督企業進步的動力?

一顆網路世代活化石早臉書八年誕生,靠黑白文字溝通

批踢踢,全台灣最大的網路論壇,成立至今擁有一百六十萬會員,同時可容納十五萬人上線,每日生產超過四萬篇文章,不管是到哪吃美食、看電影,甚至核四、公投、棒球經典賽……,隨時登錄批踢踢,都會有人提供專業解答。

新聞記者會到「八卦板」(Gossiping)找題材;勞工局上「打工板」(part-time)抓違法業者;台鐵、高鐵甚至成立「批踢踢監看小組」,高層每天開會因應輿情,若看到不愉快的乘車經驗,會第一時間回應,與網友互動,讓虛擬世界的聲音檯面化。

「它功能性比較強,不像臉書以個人為主,反而容易聚集各種聲音,成為民意的匯集地。」政大新聞系教授吳筱玫觀察,批踢踢擁有上萬個看板,每個主題不同,使用者依照個人需求搜尋資訊,同時,也可以從興趣、專業出發,加入討論,形成雙向互動。

一九九五年從台大男生宿舍起步,比臉書還早八年半誕生,只靠一台四八六電腦、八人團隊,始終堅持非營利,以黑白文字為主,沒有影音功能、華麗介面的「網路世代活化石」,為何能夠黏住死忠粉絲,甚至成為台灣最有影響力的網路論壇?緊抓大學生社交習慣,是批踢踢崛起的第一關鍵。「我們一開始就從系板出發,」批踢踢創始站長、現任Richi執行長莊惠婷指出。不同於其他BBS站經營社團,批踢踢以系所為中心,每年台大新生必修的第一堂課,不是到學校網站找資料,而是上批踢踢,「只要聚集在一起,就會人拉人,」養出一群固定的使用者。

當組織逐漸壯大,沒有專業分工,難以運行。這也是批踢踢得以勝出的第二關鍵。

一個玩真的虛擬社會有法庭和警察,站長做不好就下台

過去,BBS站通常由資工系學生經營,卻也常落入第一任、就是最後一任站長的窘境,「要寫code(編碼)的人來訂板規、辦活動,不煩死人才怪!」陳奐宇觀察。

批踢踢很早就專業分工,現在有活動、板務、法務、新聞、系統等七個部門,共九位站長,各司其職。維繫運作的板務制度,也從草創時的板主、小組長,往上增設群組長,負責擬定經營方針,定期向站長回報,形成專業分工、層層負責的模式。

「一個非營利組織會長成這種規模,真的滿奇怪的!」陳奐宇笑說,這也讓批踢踢從宅男的休閒娛樂,發展成一個由千人管理上萬看板,兼具社交與論壇功能的網路平台。

以批踢踢為藍圖改編、國片《BBS鄉民的正義》裡有段劇情:一段站長辱罵網友的影片流出,成群結隊的鄉民在八卦板聚集,大聲呼喊「罷免板主」、「站長出來面對」、「BBS官官相護」……,更發動「人肉搜索」,迫使BBS站管理者下台。然而,這樣的故事情節,在批踢踢的世界裡,幾乎每天都在上演。

在台灣,人民要罷免總統,得先經立法委員提案、同意,再交由人民投票表決。但是,批踢踢一百六十萬會員,就像三百二十萬隻眼睛,隨時緊盯經營者言行,一旦出差池,網友只要敲鍵盤、發起投票,如果通過,即使再資深的板主,一夜之間也得捲鋪蓋走人。

為了與網友保持互動,批踢踢更訂出規範:板主至少得三天上線一次,如果無法維持板務,必須事先請假,請完還得銷假,違反規定者,即使是站長,也一律取消職務,「前陣子有個貢獻良多的站長,因為工作太忙,很久沒出現了,下面就有聲音,我們討論過後,還是決定把他換掉,」批踢踢板務部站長張哲宣說。

正因為萬人監督,讓批踢踢制度逐漸完善,與現實世界沒有兩樣,發行貨幣、開賭場,設有法庭、辯論席排解糾紛,還有警察維持秩序、小天使擔任客服……。當台灣二十至三十歲的年輕人,幾乎每兩到三人就有一個習慣在上頭活動時,批踢踢也變成反映民意的管道。

「它就像地下社會,容易凝聚不滿,形成力量。」之初創投創辦人林之晨說,批踢踢提供有話要說的年輕人窗口,集合不被主流社會接受的意見,監督政府,也批判新聞媒體。

「雖然上面有些言論沒什麼意義,但我們很少懷疑它是假的。」陳奐宇解釋,正因為非營利,得以排除政治、商業介入,讓批踢踢成為少數直言不諱的網路平台。

一部流行用語製造機最年輕的聲音,記者、官員都要聽

除了敢說話,批踢踢也是流行用語集散地,例如去年底暴紅的「淡定紅茶」,就是從噗浪(Plurk)流出,再到批踢踢「笑話板」(Joke)形成話題,討論人數一度達八千人,還有網友將事發經過整理成懶人包,分享在各大看板,衍生出「分手擂台」、「淡定哥」各種用語,連帶炒熱臉書氣氛,各大媒體也跟進報導,甚至連內政部都拍了一支反毒廣告《淡定篇》響應。

另外像「推文」、「噓文」、「神人」、「踹共」等詞彙(見上表),也因為在批踢踢蔚為流行,成為現實社會的慣用語,顯見它的高人氣。

當臉書站上世界舞台,用戶突破十億大關,批踢踢這個老骨頭,靠一群最年輕的使用者發揮影響力,彷彿潛伏在地下的一股暗流,伺機而動。因此,記者找新聞、警察辦案,甚至政府體察民意,都得上批踢踢,看看「鍵盤專家」怎麼說。

在這個百萬成員的地下監察院,也許,每一個匿名帳號背後代表的不只是身分,而是改變社會的可能性。

【延伸閱讀】批踢踢直播時事,遠比主流媒體快——以2013年2月關廠工人臥軌風波為例

2013/2/5—事件流竄各大看板7:30PM 關廠工人因資方惡意倒閉、積欠薪資,勞委會追討貸款,在台北車站台鐵第三月台臥軌抗議。10:30PM 批踢踢「八卦板」分享《苦勞網》文章,轉播現場實況,同時轉貼到「政黑板」(HatePolitics)、「鐵道板」(Railtour)等看板,引發討論。

2013/2/6—懶人包全台發燒1:00AM 補充各新聞台現場直播畫面。1:30AM 開始分享世界各國罷工案例。10:20AM 轉貼各大平面媒體報導,還找出1987年12月民進黨發起「國會全面改選」影片,與之比較。12:30PM 整理「關廠工人風波」懶人包,從1980年代台灣政治、經濟狀況談起,仔細分析事發經過,比較勞委會與勞方說法,並附上歷任勞委會主委公文圖檔。

2013/2/7—爆料文被網友推爆11:40AM 爆料文〈政府自打嘴巴(關廠工人案)〉刊出,40分鐘內超過170位網友回應,推爆該篇文章。5:30PM 網路新聞《NOWnews》跟進報導〈關廠工人案 勞委會自打嘴巴?〉。

2013/2/8—主流媒體跟進報導《蘋果日報》、《聯合報》等主流媒體跟進報導,4天內各看板共超過200篇討論文章。

【延伸閱讀】你今天被噓,還是被推爆了?——常見批踢踢鄉民用語

鄉民:泛指批踢踢使用者,有無所事事、愛看熱鬧之意PO文:發表文章推文:推薦該篇文章,或者發表意見噓文:反對該篇文章洗板:連續發表文章,使其他文章被推擠到列表後面水桶:被管理者移除發文權限劣文:發表違反規定文章,被管理者刪除該文灌水:在看板大量發表冷門文章打臉文:發表讓別人丟臉的文章OP:發表已經刊登過的文章頭推:第一個出來推文推爆:當文章被網友推薦100次,前方會出現一個紅色的「爆」字,代表該文很受歡迎板爆:停留在該板的人數如果達到100人以上會顯示「HOT」,1,000人則是白色「爆」字,2,000人為紅色、5,000人為藍色,只有3萬人以上才會出現罕見的綠爆,曾出現的看板只有八卦板、棒球板、NBA板、LOL板黑特:原自於「黑特板」,即英文hate之意,表示怨恨神人:很厲害之人,也可以指「搜尋、找出」某人鍵盤專家:指根據專業知識發表意見的網友,但也指在批踢踢出張嘴,對現實世界一無所知踹共:台語「出來講」的諧音,出來面對之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682

全球最懂三星的四位分析師 科技霸主大解讀

2013-03-25  TCW
 
 

 

二千一百七十一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六兆四千億元)!

這是三月十五日,三星召開股東會時的市值,現在的三星電子,是全球僅次於Google和蘋果公司(Apple),市值第三大的科技公司。

過去四年,三星電子的股價漲了二.三倍,三星電子現在就像一頭巨象,只要輕輕跺腳,全球高科技產業就會跟著震動。

這樣的一家巨型公司,獲利前景卻高度依賴一項產品:高階智慧型手機,現在的三星,就像一頭站在鋼索上的大象。去年第四季,三星電子的營業利益,六二%來自手機部門,花大錢投資的面板、半導體和消費性電子產品部門,三大部門賺的錢,只占三八%,只是手機部門獲利的一半還多一點,一旦手機事業拉警報,三星將遭到重大衝擊。

比市占率,三星有二十幾項產品市占率全球第一,比品牌,三星電子去年在品牌顧問公司Interbrand全球百大品牌中排名第九。這家公司布局細密複雜,為分析它的前景,我們針對三星最重要的手機、半導體、面板三大部門,取得全球頂尖分析師的最新評論,三星要如何用這條細細的鋼索,支持這頭大象繼續前進?

三月六日,德國投資銀行貝倫堡銀行 (Berenberg)分析師艾哈曼德(Adnaan Ahmad)在三星股價創下歷史新高時,首先看空三星股價,《華爾街日報》、《霸榮週刊》紛紛轉載他的報告,本刊在第一時間,也取得艾哈曼德完整報告。

智慧型手機:革命性產品沒了未來比價格不比功能,壓縮毛利

艾哈曼德指出,讓蘋果股價踢到鐵板的原因,是高階智慧型手機市場已經飽和,「過去幾年,高階市場成長五成,甚至百分之百的榮景,已不會再發生。」他預測,以手機出貨量計算,今年高階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只會成長一八%,明年更低,只剩下一三%,後年成長率更只剩一○%。

「這就是蘋果面對的難題。」艾哈曼德分析,高階智慧型手機只占全球手機市場二○%到二五%,「蘋果市占率已達二○%」,再死守高階市場,只剩下五%市場可攻,轉攻中低階市場,就必須要拉低毛利率才能達陣,推出低階產品,還會出現「自己人打自己人」的狀況:自家低價產品吃掉高階產品的市占率。

去年,第一個調降蘋果股價的明星分析師,美國Jefferies & Company董事總經理彼得.米賽克(Peter Misek)在三星Galaxy S4發表會後也表示,S4推出創新的使用介面,使用經驗也相當順暢,「但是S4不是一款革命性的產品,」他認為,這些新功能都很容易被複製,他和艾哈曼德都同意,S4會讓三星第一季銷售創新高,但是這些優勢,不見得能撐多久。

「智慧型手機投資已死,只剩智慧型股票套利交易(The smartphone investment is dead, long live the smartphone trade)。」艾哈曼德在報告中指出,過去三年,高階智慧型手機的大多頭市場已經結束,今年將是中低階智慧型手機成長的開始,但這塊市場比的是價格,不是功能。

「現在的狀況,就像回到二○○三年,」艾哈曼德表示,當時手機功能已趨向飽和,手機品牌之間的差異越來越小,「摩托羅拉靠RAZR系列勝出幾個月,再換Nokia靠N95勝出幾個月,再換LG的巧克力機……」功能差異不大,手機品牌轉向擠壓供應鏈,沒有值得長期投資的手機公司標的,只能夠依靠買賣類股股票交易獲利。

另一方面,高階智慧型手機的製造成本越來越高,手機螢幕越來越大,處理器從雙核跳到八核,速度越來越快,價格卻始終差不多,也逐步擠壓毛利,艾哈曼德分析,像蘋果的iPhone,「去年第二季,毛利率達到頂點,當時達到六○%,現在則是五○%」,相較之下,三星手機的毛利率約接近四成。

今年開始,將是中低階智慧型手機高成長的開始,他預估,今年全球中低階智慧型手機市場將出現一○四%的大成長,逐步取代傳統功能型手機,「三星只有兩條路,第一,在高階市場打贏蘋果,第二,調整成本結構,攻中低階市場。」艾哈曼德估計,去年第四季是三星毛利率的高峰,當時毛利率是三九%,到二○一五年時,將跌到三五%,獲利能力下降,他因此將三星評等改為賣出。

他給三星的目標價是一百二十五萬韓元,比三月十五日每股一百四十八萬韓元的股價,低了一六%。S4發表當天,三星的股價也跌掉二.六三%。

半導體:產能利用率下降蘋果銷量掉兩成,三星德州廠停擺

智慧型手機走弱,連帶衝擊三星的半導體事業。本刊採訪去年《亞元》雜誌票選亞太區最佳半導體上游分析師第二名、巴克萊半導體首席分析師陸行之,他從晶圓代工產業的競合角度,分析三星的處境。

他指出,蘋果手機訂單走弱,對三星半導體部門產生負面影響,「按照我們估計,蘋果要到二○一四年,才會轉單給台積電」,目前蘋果的手機處理器,還是靠三星生產,「三星是蘋果的供應商,蘋果的銷量掉多少,三星只會掉更多,」陸行之估計,蘋果今年第一季,手機銷量至少下滑兩成,三星設在德州、專為蘋果生產處理器的奧斯汀工廠,「生產線已經空了。」

他估計,三星替蘋果生產的處理器投片量,「一個月五到六萬片」,三星為自己生產的投片量,「一個月約二到三萬片」,艾哈曼德報告中也指出,蘋果占三星產能六五%,一旦蘋果受創,三星就得另想辦法把生產線填滿。

三星受創,從台積電的訂單也看得出來,三星透過創意電子,下單製造一批4G晶片,「最近三星把訂單抽了回去。」陸行之說,連帶影響創意電子營收跟著下滑。

陸行之觀察,產能利用率下降,三星半導體LSI部門一面要靠蘋果即將推出的平價iPhone和iPhone 5S救命,「蘋果的平價iPhone,用的是高通的晶片,」陸行之觀察,今年第二季,高通已經下單給三星和格羅方德「今年第三季,就看平價iPhone和iPhone 5S需求強不強,會不會追加訂單,第四季是傳統旺季,產能利用率會往上升。」

同時,三星會再提高自製晶片的比率,填滿半導體生產線,陸行之估計,三星還能再靠提高自製率,保住毛利,「三星記憶體自製率是百分之百,但是手機基頻自製率不到一○%,手機處理器自製率只有三成到四成,」未來三星在手機晶片的自製率,將拉到七成到八成以上,利用垂直整合的優勢壓低價格,保護毛利,衝刺中低階手機市場。

面板:投注資源拚技術升級大尺寸OLED成功,將衝高毛利率

三星的面板和生產電視的消費性電子部門,一度陷入虧損,這幾年才轉虧為盈。雖然不賺錢,三星卻是依靠OLED(有機發光二極體)面板顯示技術,才讓手機螢幕變大,耗電量卻更低,成功打造大尺寸手機。三星的面板技術,是手機是否能持續領先的關鍵。

NPD DisplaySearch韓國研究總監鄭潤城(Yoonsung Chung)觀察,「三星現在不衝面板出貨量,改重視獲利和技術升級。」

鄭潤城指出,三星一面想要進攻六十吋以上大尺寸電視市場,一面又想攻下一代OLED技術,按傳統思維,要生產六十吋以上大電視,就要蓋十代廠生產才能將成本降到最低,如果這麼做,就會排擠資源,影響OLED技術研發。

三星的策略是,直接入股夏普取得十代廠產能,不用蓋廠就有現成的便宜面板可賣。另一方面,資金用於為現存面板生產線導入金屬氧化物等新製程技術,並解決大尺寸OLED面板量產不順問題。短期來看,製程轉換將導致三星營收下滑,但長期來看,一旦成功,三星不但能賣高價的大尺寸OLED電視,還能由此發展軟性顯示器等下世代技術,未來能捲在手腕上的手機,都必須靠這種突破性的發明,才能再次拉高三星手機的毛利率。

誰是三星下個敵人?中、印白牌手機,將成最大勁敵!

下階段,誰是三星勁敵,答案指向中國。

彼得.米賽克指出,一年前,大陸白牌業者和三星、蘋果還有很大的技術差距,「現在,這種差距已經漸漸消失。」他表示,現在,中國和印度白牌,「用不可思議的低價,賣很好的手機,一個月產出一千五百萬支!」

他分析,一個品質不錯的八吋平板電腦,現在只要一百美元,「智慧型手機也一樣,一百到三百美元的價格帶,會非常難賺到錢,」他分析,蘋果銷路下滑原因之一,是歐洲和亞洲消費者口袋空空,蘋果品質雖然像賓士車一樣高級,消費者仍然會考慮性能相仿,價錢卻便宜得多的現代汽車。

艾哈曼德也估計,大批中國品牌湧進智慧型手機市場,除了華為、中興、聯想、天翼等科技廠,連百度、新浪、騰訊、盛大都想進這個市場,這些公司背後,是聯發科和鴻海等台灣手機供應鏈。今年第一季,將會是中低價智慧型手機大成長的開始,比成本便宜,小如螞蟻的大陸廠商,未必會輸給如大象般龐大的三星,搶奪中低階市場的大戰,現在才開始。

幾項最新數字,足以說明現在三星有多依賴智慧型手機。

第一:去年第四季,三星電子的營業利益,六二%來自手機部門,花大錢投資的面板、半導體和消費性電子產品部門,三大部門賺的錢,只占三八%,只是手機部門的獲利一半還多一點。

第二:據德國投資銀行貝倫堡銀行報告指出,三星去年靠七千五百萬支高階手機,替公司賺進一百四十五億美元獲利,剩下的三百萬支中低階手機,估計只賺進四億五千萬美元,毛利率僅一%!意思是,三星電子獲利,六成依賴高階智慧型手機!

第三:三星依賴智慧型手機,帶動半導體、面板等零組件產品銷售,以Note 2手機為例,三星電子向同集團子公司採購的零件成本,占手機材料成本六成!三星手機如果賣不好,也會連累同集團的其他公司。

一家市值六兆元的公司,命運維繫在高階智慧型手機上,一旦三星在這個領域失敗,就會成為第二個蘋果。去年九月,蘋果發表iPhone 5之後幾天,股價就從七百美元的高峰,跌到四百四十三美元。這也就是為什麼,三月十五日,三星旗艦手機Galaxy S4的上市發表會,特別引人注目,這一天,決定三星今年的獲利浮沉。

就在發表會前九天,正當三星股價連創新高之時,德國知名投資銀行貝倫堡銀行分析師艾哈曼德公布最新報告,宣稱「S4將會讓三星重蹈iPhone 5的覆轍 (S4 could be Samsung’s iPhone 5 moment)」艾哈曼德更直指,「現在不管是蘋果還是三星,都該賣了!」

【延伸閱讀】倫敦看法這次在三星股價創新高時,率先同時調降三星、蘋果股價評等艾哈曼德:現在不管蘋果還是三星,都該賣了!~德國投資銀行貝倫堡銀行 (Berenberg) 分析師

紐約看法去年蘋果股價創新高時,首位調降蘋果股價評等的分析師彼得.米賽克:一年前,大陸白牌業者和蘋果、三星還有很大差距,現在,這種差距已經漸漸消失。~Jefferies & Company董事總經理

台北看法二○一二年《亞元》雜誌票選亞太區最佳半導體上游分析師第二名陸行之:蘋果訂單走弱,也重挫三星半導體部門。~巴克萊半導體首席分析師

首爾看法任職三星電子十年,是產業界最了解三星面板策略的分析師鄭潤城:三星想生產下一代OLED面板,但良率無法提高,短期來看,這會讓三星營收下滑。~NPD DisplaySearch韓國研究總監

【延伸閱讀】當三星銷售「落漆」時,整體營收衰退,一環扣一環!

以去年第3季銷售數字計算,若流失6%市占,將少賣1,079萬支智慧機以每支手機均價184美元計算,營收將少新台幣589億元以銷售每支手機時,可賣出90美元三星自家零件估計,少賣之零件價值為新台幣288億元三星營收將蒸發新台幣868億元占三星當季營收6%

資料來源:Morgan Stanley整理:林宏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145

《政策解析》獨家揭露最新草案 企業濫用恐惡化五大解方 終結人力派遣亂象


2013-09-30  TWM
 
 

 

延宕十多年的《派遣法》草案,終於在今年六月又重啟研議大門,此次修法,有關企業使用派遣比率無上限、僅排除六大行業用派遣等規章,讓勞工團體和學者跳腳。針對台灣派遣亂象,到底該如何解?

撰文‧賴若函

台灣的派遣勞工高達五十七萬人,卻無「法」可管!原本只該作為短期彈性人力需求的派遣方式,現在都已經變質。不但企業濫用,非短期職缺也用派遣,而原本應該保護勞工權益的政府,更帶頭作「表率」,成為使用派遣人員的大本營。

相較於部分工時(打工族)、承攬(外包)、約聘雇這三種常見的非正職工作,派遣形式對勞工更沒有保障。由於派遣人員每天上班的地方(要派單位),所面對的主管並不是雇主,派遣公司才是雇主,以致於一旦發生職場糾紛時,派遣公司與要派單位往往互踢皮球,誰也不願承擔責任。

根據勞委會○九年至一一年的專案調查發現,派遣業者違反《勞基法》的比率平均高達八五%!日前媒體報導,一位台電派遣人員在工作現場遭遇性騷擾,結果因台電堅持不是雇主而躲掉罰則。另有一位十九歲莊姓學生,由雍興派遣公司安排到第一銀行工作,月薪僅一萬八千元,卻被第一銀行以「未即時幫副總開門」及「穿著牛仔褲」等理由違法解雇,事發後第一銀行表明和莊同學無聘雇關係,而派遣公司也撒手不管。

理論上,政府可用《勞基法》向派遣業者開罰,實際上卻難以執行。因為派遣業沒有專法管理,一遇到糾紛,業者就惡性倒閉落跑,讓受害者求訴無門,無怪乎派遣人力被視為勞工界的「孤兒」。

○一年,台灣第一次提出《派遣法》草案,至今已經過了十二年,卻還無法通過執行。雖然部分勞工團體擔心《派遣法》會讓「派遣」合法化,但是無法可管,只會讓派遣問題愈來愈嚴重。

今年九月底,勞委會擬再提出新版《派遣勞工保護法》草案,《今周刊》獨家取得這份研擬中的草案。如果派遣勞工要得到合理保障,建議修正以下五點。

解方

正面表列行業別 避免濫用首先,到底誰可以使用派遣人力?

目前,在無法源情況下,台灣各行各業都在使用派遣工,連媒體機構也不例外,像是公廣集團在全員不到八百名的人力編制中,就有兩百多位派遣勞工,比率超過四分之一;原住民電視台則幾乎所有人員都是派遣勞工,也就是說,從台下導播到台上的主播,每一個人的工作都可能朝不保夕。

政治大學新聞系副教授劉昌德說,主管不願納編的心態,造成長期高比率派遣,像是客家電視台的情況就好很多,願意適時將派遣轉正職。

許多學者不約而同表示,應採取「正面表列」的方式,在法律中明訂哪些行業別,以及該行業的何種職缺,符合「短期人力需求」。目前在勞委會的草案中,台灣採取「負面表列」,也就是列出不能使用派遣的行業,沒有列入者都可以使用派遣人員。

而台灣規定不能使用派遣的業別為:醫事、保全、航空、大眾運輸業駕駛、漁船船員以外的船員和遊艇駕駛、採礦六大類別,遺憾的是,許多大量使用派遣工的行業,都未列入規範。

政治大學勞工所教授成之約說,德國採取負面表列,是因為工會很有影響力,可以制衡雇主濫用派遣工;然而,台灣工會力量相當薄弱,加上《派遣法》草案中,沒有明訂企業使用派遣人員比率上限,照現行草案執行,只會造成情況更惡化。

同樣是工會力量微小的日本,最初使用正面表列,二○○○年起改用負面表列後,整體派遣狀況惡化,去年又改回正面表列,就是因為嘗到此苦果。

解方

公部門不使用派遣 防公僕失能值得注意的是,被勞工團體和學者點名大量使用派遣人力的公部門,竟完全不在《派遣法》草案限制內。

在勞委會○六年的調查中,公部門雇用派遣勞工的比率高達四成。政治大學法律系助理教授林佳和說,某一次他帶著來自德、日、韓的學者拜訪勞委會,當時主委王如玄提了一個問題,「貴國公部門如何運用派遣人力?」結果在場學者面面相覷、不知如何回答,因為在他們的國家,政府是不使用派遣人力的。

「我反對公部門使用派遣人力,」成之約毅然表示,政府並不需要因應景氣變化而有彈性運用人力的需求,最好直接雇用,不然就公辦民營,使用外包的方式。

至於「人事預算凍結、無法增加正式人力」的說詞,也是台灣公部門僵化的制度使然。在美國,公部門要用多少人是看績效,所以要檢討的是制度上的僵固性,而不是給予政府使用派遣人力的正當性。

成之約也提到,去年年初,行政院要求各公部門控管派遣人數,勞委會今年看似派遣人數大幅下降;但其實只是以偽裝外包方式,找內部的正職人員出去管理他們,形成「假外包、真派遣」的局面。

解方

簽訂正常聘雇契約 保障勞工權益當勞工與派遣公司簽約,應該規範簽訂「正常聘雇契約」,而不能簽「定期契約」。派遣公司必須負責引介勞工到不同的公司進行一段期間的工作,然後期滿再由派遣公司轉往下一個工作。

「台灣政府好像人格分裂,法和現實是兩回事。」林佳和說,政府宣稱,派遣業者與勞工簽的是「不定期契約」(意即長期雇用),但是○八年,當奇美電子以要派公司的身分,用簡訊方式解雇三千多名派遣勞工時,也不見派遣業者出面或政府介入,導致這些人一夕間斷了生路。

文化大學助理教授李健鴻指出,中國過去的派遣勞工一度高達兩千萬人,但當中國政府意識到派遣的氾濫後,○八年修改《勞動合同法》,明訂派遣的臨時性、輔助性和替代性:即勞務派遣期不得超過半年,不然就得用正式員工。五年下來,有效抑制企業「假派遣、真雇用」的狀況,派遣勞工降到六十四萬人。

在《派遣法》的草案中,針對類似狀況,並未強制要求雇主一定要改聘為正式員工,只在第八條說到當派遣勞工在同一要派公司工作滿一年,可以書面方式要求成為正式員工;要派公司如果十日內沒有回覆,就視為同意。也就是說,要派公司只要在十日內拒絕,還是能繼續以派遣方式雇用,所以,此機制等同虛設。

解方

採許可制 提高派遣業素質有關對於派遣業者的管理,也是關鍵的環節。政府應該仿效各國採取「許可制」,而非「報備制」,要求業者須具有一定的資本額、定期回報其派遣人力的狀況。李健鴻表示,惟有許可制才能廢止派遣亂象,派遣業者必須每一季回報人數給主管機關,若勞委會覺得人力不足,可下放權力給地方主管機關。

成之約表示,目前台灣的派遣業者良莠不齊,有外資色彩的業者,通常較會慎選要派公司,不去惡性競爭、壓縮利潤空間,相對保護到派遣勞工的權益;但林佳和也指出,台灣兩千多家派遣業者中,有很多「一人公司」,由於無法可控管,每當勞工發生職災,要派公司不理,派遣業者便惡性倒閉、逃之夭夭。

舉一個悲慘的案例,一○年,六十三歲的蘇先生透過派遣業者轉介,到高速公路局承包商興安營造底下工作,沒想到上工第一天就發生意外遭活埋。事發後,營造公司將責任推向派遣業者,但派遣業者卻只投保意外險,沒有勞保職災保險,導致被害人得不到職災補償,「一雇二主」又無法可管的派遣工作形態,使勞工在遇到職災經常求償無門,告上法院又耗時費神。

解方

落實同工同酬 以價制量此外,雖然此版草案提到需要給予派遣勞工薪資平等的保障,但也沒有把話說死,派遣單位仍可依據績效、工作經驗或其他理由,排除同工同酬的規定。

林佳和說,在歐洲各國的立場,為了不鼓勵派遣工作過多,所以要求一樣的薪資、抑制企業使用派遣的數量;站在人權的角度,和正職人員既是做同樣工作,就應該給予平等待遇。

過去的《派遣法》草案,都讓學者搖頭,認為只是順應現狀,沒有改善的企圖,特別是在訂定企業使用派遣人數上限的部分,六月的草案中,有一版本更完全放寬、沒有比率限制,讓許多學者和勞工團體氣到跳腳。勞委會勞資關係處代理處長王厚偉則表示,近期最新的《派遣法》草案即將出爐,目前正在修正討論中。

若不正視派遣亂象,遲早有一天,台灣會成為下一個美國,派遣成為常態雇用關係,更多年輕人從進入社會,就只能和隔壁同事做著同樣工作,卻在薪資、福利上矮人一截,長此以往淪為窮忙族,台灣的經濟動能恐怕也將減緩。

同工同酬、職災補償有譜?

——勞委會研擬中的《派遣法》草案,可解決什麼問題?

派遣人力目前困境 現行草案是否解決?

派遣業者與勞工簽訂定期契約(登錄型派遣),導致要派單位解雇勞工後,派遣業者不須負擔解雇成本,也不會代為轉介下一工作。是連續做了好幾年同樣的工作,卻無法要求由派遣轉正職。 否派遣勞工無法享有年假、病假及育嬰假等權利。是發生職災時,要派單位和派遣業者都不負補償責任。 是同工不同酬。 是各行各業都在濫用派遣,包括公部門。 否要派單位使用派遣人數無上限。 否假外包、真派遣。 否資料來源:《派遣法》最新版草案法案延宕12年,派遣人力沒保障 ——派遣相關法案大事紀1999年經濟部商業司開放「人力派遣業」。

2001年《派遣勞動法》草案正面表列共23種業務可用派遣;派遣期間凡超過一年,就可轉正職。 在立法院胎死腹中2005年《勞動派遣法》草案從正面表列轉為負面表列;派遣業者需要申請執照;要派單位應負起派遣工的職災責任。 立法院一讀未過

2010年

《勞基法》增訂派遣專章

放寬定期契約;派遣比率不得超過受雇員工的3%(經勞資會議同意可至5%、工會同意可至20%)。 此案進立法院,但仍未通過2013年 《派遣勞工保護法》草案取消企業使用派遣人數的上限;必須同工同酬。

勞委會正研擬送行政院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078

連勝文PK柯文哲  首次網路聲勢大解讀

2014-03-03  TCW
 
 

 

隨著連勝文宣佈參選,和台大醫師柯文哲正面對決,台北市長選情也將越發白熱化。

不過,早在選戰正式開打,網路上的社群力量已經發酵與集結,本刊與全台灣最大部落格社群網站痞客邦(Pixnet)合作,監測站上過去至少九十二天、二百二十九篇與連、柯相關文章,共約二十六萬餘筆瀏覽數,進行全國第一份網路社群聲勢的趨勢分析。以下為重要發現。

相較出身政治世家的連勝文,政治素人柯文哲在網路社群的受關注程度,一年前可說近乎「零」,但二○一三年六月開始,媒體開始把他列入民調名單中,讓與他相關的文章或報導,開始被網友大量瀏覽,使他的關注程度升溫。

二○一三年七月,柯文哲對洪仲丘事件表態,讓他在社群上的關注度首次大幅領先連勝文。不過,緊接著八、九月,連勝文因「胖達人事件」被質疑有所投資,以及馬王政爭時一句「現在又不是大明王朝」,讓他關注度再度凌駕柯文哲。

文章瀏覽人次,柯比連多四倍柯氏語錄瘋傳,網路人氣暴衝

二○一三年底,隨著柯文哲參選態勢明朗,發言麻辣,網友們瘋傳其言論,創造出「柯氏語錄」,讓柯的聲勢再度超越連。

而比較調查區間討論兩人文章的瀏覽量,柯文哲是二十一萬三百四十三人次,是連勝文五萬五千四百四十人次的四倍。

不過,痞客邦本次關鍵報告召集人廖重榮表示,社群關注度無關好感與否,易受主流輿論影響,隨著連勝文表態參選,勢必帶動網友對其關注程度。

這場競賽,「老大靠邊站」網友對連、柯好感,高於國、民兩政黨

連、柯雖是對手,但卻有一個共通點:他們都「妾身未明」,是否被其所親近政黨(國民黨與民進黨)提名還未定。同時,關注他們的網友,對他們個人顯然比對他們可能代表出征的政黨更為感興趣。

痞克邦分析連、柯兩人參選台北市長及各自與國民黨和民進黨相關的文章,並分為個人關聯度與政黨關聯度。分析發現,柯文哲的個人關聯度,遠遠勝過其政黨關聯度二百九十二倍,連勝文的也有八十三倍。

再從「柯文哲」相關文章中,篩選出「支持柯文哲個人的作風、但不讚成參選或柯文哲加入民進黨」一萬七千餘筆瀏覽資料,其中有八成男性關注柯文哲是否高舉民進黨旗,且以三十六歲到四十歲者最多。

而對「馬英九反感,但是對連勝文好感」的相關瀏覽文章,二千零九人次,其中有六六.七%是女性,且以年齡層較低的二十一歲至二十五歲者為多。

不過,廖重榮說,隨著國民兩黨啟動黨內提名作業,外界預估連、柯代表兩黨參選可能性極高,現在看起來「老大靠邊站」的分析結果,未來也有可能改變。

關注族群,男女比率大不同連勝文近五五波,柯文哲男比女多

在性別方面,柯文哲的整體瀏覽者中以男性為多,佔了七八.六%,女性僅二一.四%;連勝文的男女比率比較平均,男性佔五九.三%,女性四○.七%。

連、柯兩人相比,連勝文的女性瀏覽者比率相對高出柯文哲十九.三個百分點。

事實上,從痞客邦分析發現,在部落格相關討論中,連勝文人氣前十大文章都與時事相關,例如九月政爭、胖達人事件等;廖重榮說,從痞客邦長年經驗所得,女性族群會相對關注熟悉感高的公眾人物,這次調查連勝文較受女性網友關注是一致的。

新舊世代,各有所好連吸引年輕族,柯文哲抓住年長者眼球

在年齡層方面,痞客邦針對有登入會員的瀏覽者分析,「連勝文」關鍵字文章瀏覽人次四千一百二十三次,「柯文哲」關鍵字文章瀏覽一萬三千零七十二人次,發現連勝文的瀏覽者年齡層相較柯文哲低。

在連勝文的瀏覽者中,三十五歲以下者佔了七三%,而柯文哲的瀏覽者中,三十五歲以下者僅五七%;反觀三十六歲以上瀏覽者,柯文哲有四三%的瀏覽者屬於此範圍,連勝文僅二七%。

痞客邦會員部落格分成財經政論、時尚美妝、生活綜合等十五類,這份報告進一步分析瀏覽連、柯兩人文章的分類屬性,發現大異其趣。

討論連勝文的作者部落格之中,屬於「財經政論類」的比率最高,佔了三六%;討論柯文哲的作者屬性則以「生活綜合類」居冠,佔了三三%。

廖重榮表示,整體而言,連勝文凡被關注瀏覽的文章,都屬於全國性新聞事件,這類新聞大多歸類財經政論。

特別的是,連勝文居然和「時尚美妝」也有高度相關,這和他體型較壯碩,以及有個美女太太蔡依珊有關,使他會出現網友瀏覽和瘦身與時尚相關的文章中。

【延伸閱讀】網友關心連、柯個人,勝於國民黨與民進黨——連柯網路討論文章分析

柯文哲相關文章個人關聯:瀏覽人次21萬434政黨關聯:瀏覽人次719

連勝文相關文章個人關聯:瀏覽人次5萬5,440政黨關聯:瀏覽人次661

註1:個人關聯:「台北市長+參選人名-相關政黨」之關鍵字搜尋文章。註2:政黨關聯:「台北市長+相關政黨-參選人名」之關鍵字搜尋文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379

眾籌模式盤點大解構

http://www.iheima.com/thread-22084-1-1.html

最接地氣



「文創」拔頭籌


「你投了那英,還是投樂嘉?」眾籌的出現,這句話完全可以出自一個屌絲之口。

從點名時間的《大魚·海棠》到眾籌網的「快樂男聲」主題電影,影視眾籌以粉絲效應為翅膀,用最快速度走向主流市場。眾籌網C E O孫宏生認為,粉絲效應在文創(文化創意)眾籌領域極具複製性。點名時間C E O張佑則認為,眾籌只是借了明星的光,靠粉絲效應有違眾籌的本質。戈壁創投合夥人徐晨認為,從長期來看,眾籌平台的健康發展還是要靠非明星項目來支持。


粉絲殺傷力



國外眾籌平台K ickstarter為2013年奧斯卡頒獎禮輸送了《K ingsPoint》等3部優秀短片。在國內,文創類眾籌項目同樣「開花且結果」。點名時間《大魚·海棠》曾在點名時間融資額排名第二,1個月內近3600人支持人民幣158萬元;天娛傳媒和眾籌網發起的快樂男聲電影,20天內就有38000多名粉絲出資超過了50萬元。


緣何文創類眾籌能如此得到青睞?



從行業屬性上來看,徐晨對南都記者表示,影視和音樂這樣文創類眾籌產品會比較受歡迎,其重要原因是,用戶判斷相對容易,週期也會相對較短。


此外,不容忽視的還有粉絲效應。著名科技評論人凱文凱利(K evinK elly)在《技術元素》中提出:「如果一位創作者或者藝術家能夠擁有1000名鐵桿粉絲,他們便可以依靠與粉絲聯繫獲得收入過活。」的確,利用明星眾籌便輕而易舉增加平台流量和人氣。


孫宏生認為,通過明星項目,殺入相應的細分領域,是讓市場接受眾籌的最佳方式。從眾籌網的成績單上看,那英演唱會、快男電影等案例均證明了他的這一論斷。此外,利用粉絲效應還大量節約了營銷推廣成本。他對南都記者說:「從一定程度來說,這種眾籌模式相當於一種不會失誤的市場分析。」


名星救場違初衷



張佑持不同觀點。他認為利用明星效應有違眾籌的初衷。


他向記者分析:「現在任何一眾籌項目如果找最知名的藝人來做,肯定能成。但要注意到,這些藝人其實去任何平台或者自己發佈都可以達到一樣效果。而眾籌只是借了光而已。」在張佑看來,眾籌的初衷也都是為了幫助草根,而非藝人。


這一點,同樣得到了徐晨的認可。徐晨認為,「從項目的籌資難易程度和規模來看,有眾多粉絲支持的明星的項目肯定會相對比較容易成功。但是反過來看,這樣的項目走眾籌的必要性有多大是值得探討的。從長期來看,平台的健康發展還是要靠那些非明星項目來支持。」


[第一人稱]



越垂直越靠譜●講述人:淘夢網CEO陰超


最初淘夢網也是綜合型眾籌平台。當眾籌平台老大哥「點名時間」拿到第一輪融資時,我們意識到,如果要生存下去,必須深挖垂直領域,就選擇了微電影這一細分領域。因為我們發現,在K ickstarter上一些文藝類型電影還是比較容易勝出的。再加上我們初創團隊還沒有經驗和資源無法駕馭太專業的領域,當時2012年智能硬件也不紅火。


但不久就發現,純走文藝路線,是根本沒辦法生存下去。於是開始尋求商業化運作。


目前,發起者可以把片子放在淘夢網進行眾籌,然後我們幫忙去視頻網站進行發佈、推廣、運營以及宣傳。盈利方式有以下幾種:首先,視頻網站可以給我們廣告分成;其次,一些小眾或者高質量的片子還能做到付費點播;第三種方式也在嘗試一些植入廣告,尤其一些創業型公司比較喜歡來平台選擇一些微電影進行廣告植入合作。其實,整個流程跟電影行業有點類似,只不過我們規模小、資金少。


運作兩年來,我們感觸很深的是,目前脫穎而出的影片要麼非常小眾,比如同性戀題材等,要麼就是利用明星或粉絲效應。在推廣路徑上,我們發現學生項目會比較容易成功,他們會借助周圍小夥伴或者學生會的力量。


從支持者的回報角度上看,國人更喜歡實物回報,我們也希望儘可能去做影視周邊的小物件,比如水杯、明信片或海報。有人說這些東西不能打動支持者,我並不是這樣認為。並不是支持者的回報不夠份量,而是發起者方面缺乏創意的作品。在國外街頭賣藝是一門藝術,而這種邏輯在國內行不通。文化差異導致國內目前成功的影視眾籌的數量遠遠少於國外。


越主流越有張力●講述人:眾籌網CEO 孫宏生



從眾籌到中國的幾年來看,最早期是文創類比較容易突圍,包括音樂、動漫、電影等小清新作品。隨著硬件崛起,智能硬件眾籌項目也逐漸風生水起。我們也一直在摸索能夠接中國地氣的細分領域。就目前來看,比較接地氣的還是明星項目。因為我們發現,粉絲經濟類的眾籌是能吸引到最多人來買單的。


國內的眾籌格局從開始便過於侷限於小眾人群,所以市場規模小,項目的數量和籌資額都同樣很小。眾籌網希望能夠做到主流人群去,去賣一些主流產品。以眾籌網與《快樂男聲》的操作者天娛傳媒有限公司合作的案例來看,20天內,就有38000多名粉絲出資超過了50萬元。然後是樂嘉的新書、那英的演唱會、韓國明星金宇彬的握手會等等。在試探市場的同時,其實省去了專門的營銷和推廣費用,就可以將小眾的事情變得很大眾。所以目前我們都還在把娛樂領域眾籌當做主線條。


就作品而言,我認為一個「接地氣」的眾籌作品要滿足這些條件:首先項目信息要足夠的公開和透明,因為眾籌的背後就是支持者對發起者的信任問題;第二,產品背後是不是有故事,是否原創;第三是以項目發起人為核心的,必須是個性化的,而非以往電商平台的流量模式。比如你看到的眾籌網站,網站的流量都不大,用戶量不大,但是來的人都是來這裡付錢的。


參與感讓我嗨●講述人:大姨嗎創始人CEO 柴可


作為一名眾籌粉絲來說,我在《十萬個冷笑話》的眾籌項目中投了10萬元,其實並不是衝著收益去的,能夠在這樣一部動畫片裡為動畫電影配音,精神收益已經遠超投資了。我很看好影視眾籌的前途,但從目前來看,國民對眾籌的認知度還需要慢慢培養,影視眾籌是有些偏中高層的融資模式,它的回報不是真金白銀,但卻更有意義和價值,如精神價值和廣交益友的價值,所以眾籌的中國之路任重而道遠。


作為一名創業者,我創業的第一筆融資就來自於天使匯眾籌平台。2012年初,大姨嗎資金困難的時候,我四處尋找投資人,見了幾乎北京所有的V C,也沒能真正獲得一筆投資。心灰意冷時我竟然接到一位天使投資人的電話,聊完之後又開始主動出擊,拜訪熟悉的投資人。最終獲得了徐小平掌管的真格基金領投的三家機構投資。我認為,眾籌模式可以幫助創業者快速獲得融資,更是對創業者夢想的支持。


最靈活



「老大」撕標籤


前白富美C aroline為了眾籌一條1500美元的褲子,在K ickstarter發帖,聲稱投資50 0美元以上就可以扇她一巴掌,結果真有人「投資」。這是美劇《破產姐妹》的一個片段。從眾籌一條褲子到一部電影,再到眾籌一個咖啡館,甚至一所大學。眾籌一時似乎「無所不能」。但這個無所不能的「眾籌」,卻也暗藏險礁。先是國內最大的線上眾籌平台點名時間宣佈撕掉眾籌標籤,專注智能硬件首發平台;隨後上週再傳證監會密集調研股權眾籌。諸多平台看似靈活轉身,背後卻在試探一條由眾籌至「類電商、重服務」的轉型之路。戈壁創投合夥人徐晨亦認為,這樣的路徑已跟「眾籌」越來越遠。


轉型避風險?



諸多眾籌平台的轉型,或許是一種無奈。


從國內大環境上來看,第一批成立的眾籌網站依舊在探索當中。整個行業似乎仍在培育期,無論從用戶量、項目數或是籌資金額跟國外眾籌都不可同日而語。諸如成立於2012年的淘夢網此前為了避開與點名時間的正面競爭,儘早轉向微電影領域。而如今點名時間這個「老大」,卻甘願放棄了用三年時間打拚的江湖地位,撕掉眾籌的標籤。


眾籌此前賦予夢想的色彩,當下現實卻如此骨感。


於點名時間而言,這個轉型用了近半年的時間。用其共同創始人兼C E O張佑的話說,是「非常糾結的半年」。他告訴南都記者:「現在提到眾籌,總是讓人聯想到籌資,從籌資進而想到集資。但我們並不是做這個事情的。撕掉眾籌標籤,其實是為了更簡單來定位自己。」


事實上,從政策方面看,股權融資有很強的金融屬性,未來會受到牌照與金融服務能力的約束,而這與點名時間的轉型也不無關係。徐晨向南都記者分析,從眾籌平台本身來說,肯定是希望參與到銷售環節中間的,這樣其價值空間才會更大,但是由於法律方面的問題,這塊的門很有可能始終無法打開。


在尋求到相對安全地帶時,張佑發現其實粉絲的需求也在慢慢發生變化。他說:「隨著智能硬件的紅火,大多創業團隊並不太缺錢,不少好項目都是拿到了天使輪或A輪融資。他們的需求更在宣傳推廣等後端鏈條上。」按照張佑的說法,根據創業者需求的變化,點名時間也自然做了調整。


淪為偽眾籌?



轉型後的點名時間定位於「智能硬件首發平台」。在張佑看來,未來5年,將是智能硬件爆發的五年,各種智能硬件將會成為下一代的入口。其具體思路是給新項目聚攏粉絲,對新產品進行體驗,並寫出反饋,對新產品的下一輪發展提供實用指南。張佑甚至形容其為「類似電商平台」。雷科技創始人羅超認為,點名時間等平台轉型後主要在聚攏從第一個到第一萬個用戶,而天貓、京東做到一萬個用戶之後的用戶。


但話說回來,這還是眾籌嗎?



譬如在美國,K ickstarter等平台上為很多囊中羞澀的發明家提供資金支持。對於草根們來說,眾籌可以讓他們靠優秀的創意和技術完成籌資和宣傳。但點名時間做的,無疑已經脫離了這個本質,甚至成為了一個預售平台。


對此,張佑告記者,點名時間並無脫離眾籌的精髓。比如首發模式可以發佈產品,同時也是一個市場測試過程。這兩點還是取之於眾籌平台K ickstarter。而羅超則稱之為「泛眾籌」,或者說是「服務型+預售型眾籌」。但徐晨向南都記者分析:「這和常說的眾籌沒有太多的關聯了,可以理解為這類公司是特別形式的銷售平台。」


眾籌網CEO孫宏生則記者分析:「現在很多平台都宣佈不去做眾籌了。其實眾籌本質上就五個字『互聯網』和『金融』。其中涉及了准入門檻、合規性等多方面,而且金融市場是沒有試錯的機會。目前大多數眾籌平台跟金融沒什麼關係,這也就談不到眾籌。」


[第一人稱]



轉型糾結半年●講述人:點名時間創始人 張佑



我們用了三年時間打造國內最大的線上眾籌平台,現在又把這一標籤撕掉,打造智能硬件的首發平台。這個過程我們糾結了半年。其實不是點名時間不再做眾籌,而是把眾籌的精髓提煉出來,用更簡單明了的標籤來定位自己。


有兩個理由吧。首先,眾籌這個詞的涵義太廣了。從國際上來說,本身就有股權、債權、回報和公益四大類眾籌平台。這就給我們網站定位或者網站推廣的時候造成了困擾。很多人看到眾籌,第一想到就是籌資甚至集資,就想到投資你啊。其實我們不是,我們一直都偏向於新形態的電商。既然不能讓大家在五秒內理解我們是做什麼的,我們寧可去掉標籤,直接告訴大家我們在做什麼。


其次,也是根據創業者的需求來改變吧。其實資本大量湧入智能硬件,他們並不缺錢,而是缺少一個首發平台。現在在點名時間,發起人能籌集到的不僅僅是錢,還有其所需要的資源。公司也不會把眾籌的模式給剔除掉,但它只是點名時間眾多鏈條上的一個環節。這樣,更接近市場運作。


其次講講為何我們做智能硬件。我們發現國內的狀況跟國外不一樣,即使我們有了像《大魚·海棠》和《十萬個冷笑話》這兩個籌資金額很高的成功案例,但國內願意支持這類藝術文化類項目的人還是少數。大家願意掏錢支持的還是產品、實物類型的項目。另外也是看到智能硬件未來的趨勢。雖然目前智能硬件的眾籌項目,還沒有一個到千萬級別的,我覺得還在一個培育階段。目前我們觀察的現場,今年下半年會陸續好項目誕生。


從產品的角度來說,我認為更生活化的產品更接地氣。點名時間很多偏極客的項目,這僅僅是小眾市場。以之前成功的眾籌項目智能水杯為例,這是比較貼近生活和市場的產品。因為從來沒有一個杯子提醒你忘了喝水,杯子用了簡單的方案做出來了,大家一看就很心動。類似這樣的產品可能會是一個趨勢。


「垂直」是個偽命題●講述人:眾籌網CEO 孫宏生



我認為「要不要做垂直」本身就是個偽命題。所謂的垂直領域,其實無論音樂、智能硬件還是影視或出版,都是巨大的市場。垂直其實就是一個噱頭而已,不存在真正的垂直。如果說智能硬件算是一種垂直,那智能手錶算不算更垂直?所以我們眾籌網一直都沒有想過垂直這回事。


其實本身「眾籌」這件事就非常小眾了。專注於眾籌本身,再去跟這些所謂的垂直平台合作,這是我們的方向。我們都在各個板塊裡跟不同的平台合作。準確地講,我們只做眾籌。而眾籌背後就是金融。


眾籌行業本身就已經具有相當高的門檻,對風險管理能力要求極高,其實並不是所有草根都能做到。


眾籌革新硬件供應鏈●講述人:雷科技創始人 羅超



目前國內的一些眾籌網站正在「泛眾籌化」,實質上也是在逃離眾籌。


就點名時間的轉型來說,我認為現在更多的是預售,解決前一萬個用戶的問題,跟眾籌的關係並不大。目前幾乎所有眾籌項目都是先有產品再行眾籌,以達到預售及團購、獲取種子用戶和項目曝光傳播的目的。這時候,眾籌的籌資功能意義就沒那麼大了,反而是團購預售、曝光傳播和種子用戶成為核心。目前在國內真正做眾籌的其實只有一些頻道在做,比如利用一些設計師資源在音樂、出版、設計等領域做項目。不過眾籌這些互聯網模式給傳統硬件供應鏈還是帶來了機會。


眾籌在規模化的同時又可以滿足一些群體的個性化需求,節省了生產資源、降低庫存壓力和提高產銷比。眾籌網站也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硬件生產的模式。如果能夠與電商和營銷等環節結合在一起,應用大數據等技術,加載C2B、彈性供應鏈等新型模式,無疑將會革新硬件生產過程。


不過就目前市場來看,包括京東、天貓,也有科技媒體都在涉足這一領域,競爭越來越大。可以看到,目前國內太多的智能硬件都是玩具,根本無法走進主流市場。未來可能在傳統家電等剛需產品上有些突破,比如U盤、音響或者電視。這些產品的市場都是奔著流量而去的。而京東和淘寶等電商有流量,也可能幫助創業者解決從頭到尾的問題。所以我比較看好淘寶和京東這些平台。


[壹人壹調]



議題:文創眾籌是否具備複製性?


孫宏生:從粉絲經濟的角度肯定是具備複製性的。


以前傳統的粉絲經濟是做一個專輯,用戶來聽,用戶變成粉絲再膜拜。眾籌的打法不太一樣。電影是由粉絲說了算。如果粉絲支持我們就做,不支持就不做。第一可是幫忙試探是否有市場,包括製片公司和明星是否有能力吸引到粉絲。第二是不是粉絲能夠主動去接受或者購買,這是一種跟粉絲的互動交流的態度。


我們認為,粉絲經濟是C2B的,講究用戶參與的價值。如果這種模式成立,再利用粉絲經濟的模型,所以我認為具有複製性。包括音樂、出版、演藝和設計等各領域,這種合作會越來越多。


徐晨:我不太認同。我認為從長期來看,平台的健康發展還是要靠那些非明星項目來支持。眾籌最後還是為獨立類項目的服務更加有意義,也符合平台的特點和項目通過平台融資的初衷。


陰超:拋開粉絲經濟來看,目前我們作為平台上最缺的還是高質量的產品,這是國內作品缺乏創意、缺乏有實力的團隊,這才是最大的問題所在。


張佑:的確如此。目前極具創意和實力的創業團隊太少,這也導致了諸如《大魚·海棠》等成功項目難以複製。此外,就項目支持方來說,也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國內的支持者更喜歡有實際回報的項目。從成長性來說,這點並不如智能產品那樣接地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563

和黃以商業信託分拆大解構, 信報,2011年1月27日


上周和黃宣布分拆旗下在中港的港口業務,以商業信託形式到星洲上市。全城哄動,有論香港沒有讓商業信託上市,是落後於人。

可能大家不明商業信託奧妙之處;商業信託非一獨立法人或公司,其運作是全交給一信託經理人,但就無董事會制衡;要把不稱職的信託經理人踢走,就非要有最少75%的信託單位持有人同意不可。換句話說,和黃原本在上市公司條例下,要擁有超過50%股權才可保證他對港口業務的控制權,現在遠走星洲,改用商業信託形式上市套現,用一間全資附屬公司自任信託經理,這就哪怕減持至25%,也能保我江山!但對小投資者的保障,就同時減低了。以此看,香港絕非落後,而是對投資者更有保障。

大幅減持套現 仍保控制權

為何世上有這麼多上市形式?這又是公司財務和管治課題。如按諾貝爾獎得主Modigliani的Modigliani Miller Theorem,一間公司的價值或股價,只會受他的基本因素所影響。融資、上市形式和派息如何不是因素,除非當中有稅項、交易費用等要考慮。近代理論就更把交易費用引伸至資訊不均的代理人難題,如大小股東的利益衝突。

不同上市方式,應是用來減低監察大股東濫權的成本,費用省了,監察容易,大股東不會亂來,公司業績和市價自會提高。

打個比喻,我愛到誠哥的酒窖買酒,有日誠哥派息,回贈我萬箱烈級法國紅酒,我可一次過提走,也可選擇每月拿一箱。如交通費用、儲存地方等都不是問題,兩者對我毫無分別。但如我每周都會飲一箱,當然是選前者;如家裏地方淺窄,當然會選用寄存服務。

但還有一個問題,放在酒窖安全嗎?誠哥不賴,但他下面的職員會是盡責的代理人嗎?會否偷龍轉鳳,以水酒騙了我的好酒?會否不是自己的珍藏,就為求省電調高酒窖冷庫溫度?防盜措施又如何?那我就要每天監察,走到酒窖巡視一番了。

董事會組成 小股東無權過問

上市公司董事為大小股東的代理人,如他們表現不妥,集齊超過50%股權,就可將其轟之下台,管他是大股東還是老爺,大少定二少,但在星洲的商業信託法例,對不起,要75%。

和黃需要減債,需要新資金搞4G和其他業務。港口業務是最賺錢的,分拆套現是為首選,但這也是會生金蛋的雞,要保住控制權!在香港最多只可賣49.99%,去到星洲就算賣75%也不怕了。

你或會問,信託經理是公司,沒有董事會嗎?作為信託單位的持有人,我有權投選他們嗎?對不起,不能,你只是商業信託的其中一個擁有者,不是那個信託經理的股東。那麼,新加坡是個資本牛仔市場、大鱷樂園嗎?也不是,那邊的上市條例一樣與香港差不多,對與大股東或董事等的關連交易、重大交易有限制,也要求信託經理公司的董事會內大多數的董事要獨立於大股東。但當小投資者無權過問董事會的組成或踢走他們,而他們又是由和黃委任,情況就如我們前朝的委任議員和現在的功能組別議員一樣,有衝突時,你猜他們會站在哪一邊?

商業信託不同REIT

你又會問,為何有此商業信託形式上市?跟本港的地產信託(REIT)又有何不同?其實信託上市跟基金投資有相同之處,就是小投資者全信賴一個基金經理。當然基金風險高得多,上市信託就像股票和基金的混合體,就如基金一樣是投資在一些指定項目,免除營運一間公司的其他風險,令業績直接反映在單位價上,不受其他因素左右。如和黃的3G業務拖低股價,就不能全面反映港口業務的優勢。但在另一方面,對經理的運作也如上市公司在各關連交易、重大交易等有一樣的監管。更直接反映股價是信託上市的第一個成立理念。

REIT有規定每年派息不少於盈利的90%,借貸也不能大於總資產的45%,買賣物業也有限制。這就對小投資者有保障,也對喜歡收息者有利。但這設計就是適用於有強勁現金流,而又是成熟即低風險的項目,不用保留盈利作維修或再投資者。也可說是公司管理層已找不到新的投資機會,或行業已再無增長空間,不如派高息讓小投資者自己再找更好機會,更有效運用收入和資金,股價自會提高,這是第二個理念。

但商業信託如何?一、派息多少沒有規定,雖然折舊成本等的非現金支出可不計入成本,即有虧損但有淨現金流,也可派息。但派多少由經理全權決定,這就失去了當初派高息的意義;二、借貸多少也無限制,小投資者保障少了。沒有借貸限制,就是不斷需要資金、還在發展的項目或公司,也可以用商業信託來上市集資,跟REIT的原意也相違背,既要冒上投資新項目風險,但在監察大股東和經理人方面,就被人廢了武功!那有為何不用回公司發股形式呢?還有,REIT的經理人不能兼任信託人,即登記的資產擁有人,要另聘專業信託公司來多一層監察和保障。但商業信託就沒有此要求!故就稱為信託經理人。

最後我翻查資料,星洲的Cityspring商業信託在07年夏天,未經單位持有人同意,經理人就用了超過11億澳元買了澳洲的一條跨海電纜Basslink,原來是大股東淡馬錫投資全力推動,再經新加坡交易所有條件特許。事成後,在08年才交給各小投資者在大會追認!真是匪夷所思,也只有在政府全力支持的商業信託下才可以如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626

投資導航: REITs大解構

1 : GS(14)@2012-08-12 13:07:30

按: 呢D叫解構,我好失望,都唔知寫乜春,叫人買埋D貴野他就識,405 2013個預期息率會跌到6%左右,但是808可能去到7%,1881可能會去到約8%,他連D REIT 的個收入構成財技都唔知,學人寫,他真是食懵左,不過就是呢D水平,我先仲有飯開
升就唱好,跌就唱衰,他識乜? 叫人買823那個就是傻的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812/16596314

主打平民商場 領匯秤先
面對不明朗市況,有穩定租金收入的 REITs受到資金追捧,不過,各 REITs收租物業組合各有不同,主打平民商場及停車場的領匯(823)及置富(778),在經濟環境轉差下,大眾化消費的租金收入更有保證,基金價格率先創上市新高,合情合理。
領匯收租物業主要為公屋商場及停車場,零售樓面約1100萬平方呎,車位約八萬個,主要租戶包括連鎖快餐店、超市、便利店等衣食住行基本消費,經濟疲弱,街坊反而更多幫襯。
置富息率5.38厘
截至今年3月底止年度業績,可分派收入29.22億元,增長19%,全年派息1.295元,年初至今價格累升19%,現價息率仍有3.8厘,據彭博綜合券商預測,領匯2013年每單位可派息1.413元,再增9.1%。更值得憧憬的是,其行政總裁王國龍上月底明言,公司有能力斥逾百億元收購,目標包括將工廈改建商場收租,加上為旗下商場翻新工作持續,皆有利提升資產淨值及租金回報。
置富則主打私人屋苑商場及停車場,目前在香港有16項零售物業,合共面積約245萬平方呎,以及1989個出租車位,上半年可分派收益2.68億元,升25%,每基金單位派息0.1582元,相當年度化股息率5.38厘。置富旗下商場位置不屬遊客區,主要做屋苑及周邊居民生意,唔憂冇人租。
收入過度集中 冠君跑輸
主打工商廈的 REITs包括冠君(2778)、泓富(808)及陽光房產(435)。冠君今年升幅僅21%,遠較泓富(升34%)及陽光房產(升31%)落後,主要受物業投資組合過份集中所拖累。
冠君主要資產只有中環花旗銀行廣場及旺角朗豪坊,兩者雖屬於甲級商廈及區內地標商場,物業組合總值達549億元,但收入集中,易受經濟波動影響。集團去年業績承認,甲廈實質租金於去年下半年開始下調,加上花旗銀行廣場呎租已達85元,朗豪坊寫字樓亦達27元,上升空間有限,集團亦難以靠翻新提升租值,潛力僅屬一般。
泓富陽房物業較分散
泓富及陽光房產則分別包括七項及20項資產,涵蓋工商廈及住宅物業,有助分散風險。以泓富為例,物業均位處北角、紅磡、牛頭角及長沙灣等二線地段,甲廈租金高企,促使不少租客遷往二線商業區,利好泓富提升租值,去年泓富租金加幅近15%,遠較冠君優勝。
陽光房產資產包括12幢工商廈,以及八幢商場及住宅物業,地點遍佈港九新界,並以乙級寫字樓為主,藉翻新提升租值的潛力較大。住宅亦以中型屋苑商場為主,與置富(778)相近,商戶多為超市及食肆,涉及民生所需,防守性較高。
每單位分派方面,以冠君最高,達6.3厘,但泓富及陽光房產亦達6厘,實際差距不大。計及風險及股價升值潛力等因素,後兩者為較佳選擇。
大股東舉動左右股價
受惠高息政策, REITs的抗跌能力通常較強,但大股東出其不意的舉動,往往令公司不明朗因素增加,價格徒添壓力。以越秀房產(405)為例,公司於5月宣佈,向母公司越秀地產(123)購入旗下廣州國際金融中心( IFC),計及開發貸款承擔45億元(人民幣.下同)後,總代價高達134.4億元。
越房「蛇吞象」即捱沽
由於交易屬蛇吞象形式,收購後越房總資產值縱然谷大兩倍,但負債比率同時會升至30.5%,加上要增發單位,投資者擔心權益遭攤薄,故先沽為妙。收購消息公佈後,越房價格三日累跌14%,雖然其後跟隨大市回升,但以上周四收市價3.67(港元.下同)計,仍較計劃公佈前價格低2%,明顯跑輸同業。
另一邊廂,富豪國際(078)於5月進行大規模回購,令大股東百利保(617)的一致行動集團,在富豪的持股量由49.5%增至50.14%,並觸及須向富豪信託(1881)提出收購要約的持股比例;其後百利保提出,以每基金單位1元提出全購,較當時價格大幅折讓近五成,消息拖累富豪信託復牌後單日曾急瀉12%,以上周四收市價1.91元計,仍未返回全購消息前水平。
派息贏通脹收租股俏
大市近月除 REITs股價走高,高派息加上有增長概念的收租股亦同樣硬淨,以新商場收入將在下半年入賬的希慎(014)為例,7月起已累計反彈17%,大幅跑贏恒指同期約4%升幅;在一線地段有寫字樓租務生意的嘉里建設(683)亦漲14%;九倉(004)旗下時代廣場縱受希慎新商場的衝擊,但仍錄一成升幅。
希慎受惠新商場收入
除 REITs外,收租股亦為高派息一族,其中九倉、希慎及嘉里過去五年股息增長可觀,甚至跑贏通脹,因而成為是次追捧對象之一。再者,證券商普遍認為,希慎銅鑼灣新商場的租金收入有助提升集團租金收入15%,股價因而跑出。
不過,有分析亦擔憂集團資本開支大增下,明年派息或減少,恐窒礙股價升勢。
另外,九倉旗下時代廣場的龍頭地位受挑戰,不過銅鑼灣區內多個舖位近月繼續接連錄得天價成交,中心地段的商舖需求顯然仍然殷切,因此亦成為九倉股價催化劑。
雖然近日甲級寫字樓租務吹淡風,同樣受累的嘉里,因擁有回報可觀的內地項目,股價因而企硬。
2 : 鉛筆小生(8153)@2012-08-12 13:14:16

不過就是呢D水平,我先仲有飯開

講到全城得你一個REIT專才?

哈哈


1樓提及
按: 呢D叫解構,我好失望,都唔知寫乜春,叫人買埋D貴野他就識,405 2013個預期息率會跌到6%左右,但是808可能去到7%,1881可能會去到約8%,他連D REIT 的個收入構成財技都唔知,學人寫,他真是食懵左,不過就是呢D水平,我先仲有飯開
升就唱好,跌就唱衰,他識乜? 叫人買823那個就是傻的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812/16596314

主打平民商場 領匯秤先
面對不明朗市況,有穩定租金收入的 REITs受到資金追捧,不過,各 REITs收租物業組合各有不同,主打平民商場及停車場的領匯(823)及置富(778),在經濟環境轉差下,大眾化消費的租金收入更有保證,基金價格率先創上市新高,合情合理。
領匯收租物業主要為公屋商場及停車場,零售樓面約1100萬平方呎,車位約八萬個,主要租戶包括連鎖快餐店、超市、便利店等衣食住行基本消費,經濟疲弱,街坊反而更多幫襯。
置富息率5.38厘
截至今年3月底止年度業績,可分派收入29.22億元,增長19%,全年派息1.295元,年初至今價格累升19%,現價息率仍有3.8厘,據彭博綜合券商預測,領匯2013年每單位可派息1.413元,再增9.1%。更值得憧憬的是,其行政總裁王國龍上月底明言,公司有能力斥逾百億元收購,目標包括將工廈改建商場收租,加上為旗下商場翻新工作持續,皆有利提升資產淨值及租金回報。
置富則主打私人屋苑商場及停車場,目前在香港有16項零售物業,合共面積約245萬平方呎,以及1989個出租車位,上半年可分派收益2.68億元,升25%,每基金單位派息0.1582元,相當年度化股息率5.38厘。置富旗下商場位置不屬遊客區,主要做屋苑及周邊居民生意,唔憂冇人租。
收入過度集中 冠君跑輸
主打工商廈的 REITs包括冠君(2778)、泓富(808)及陽光房產(435)。冠君今年升幅僅21%,遠較泓富(升34%)及陽光房產(升31%)落後,主要受物業投資組合過份集中所拖累。
冠君主要資產只有中環花旗銀行廣場及旺角朗豪坊,兩者雖屬於甲級商廈及區內地標商場,物業組合總值達549億元,但收入集中,易受經濟波動影響。集團去年業績承認,甲廈實質租金於去年下半年開始下調,加上花旗銀行廣場呎租已達85元,朗豪坊寫字樓亦達27元,上升空間有限,集團亦難以靠翻新提升租值,潛力僅屬一般。
泓富陽房物業較分散
泓富及陽光房產則分別包括七項及20項資產,涵蓋工商廈及住宅物業,有助分散風險。以泓富為例,物業均位處北角、紅磡、牛頭角及長沙灣等二線地段,甲廈租金高企,促使不少租客遷往二線商業區,利好泓富提升租值,去年泓富租金加幅近15%,遠較冠君優勝。
陽光房產資產包括12幢工商廈,以及八幢商場及住宅物業,地點遍佈港九新界,並以乙級寫字樓為主,藉翻新提升租值的潛力較大。住宅亦以中型屋苑商場為主,與置富(778)相近,商戶多為超市及食肆,涉及民生所需,防守性較高。
每單位分派方面,以冠君最高,達6.3厘,但泓富及陽光房產亦達6厘,實際差距不大。計及風險及股價升值潛力等因素,後兩者為較佳選擇。
大股東舉動左右股價
受惠高息政策, REITs的抗跌能力通常較強,但大股東出其不意的舉動,往往令公司不明朗因素增加,價格徒添壓力。以越秀房產(405)為例,公司於5月宣佈,向母公司越秀地產(123)購入旗下廣州國際金融中心( IFC),計及開發貸款承擔45億元(人民幣.下同)後,總代價高達134.4億元。
越房「蛇吞象」即捱沽
由於交易屬蛇吞象形式,收購後越房總資產值縱然谷大兩倍,但負債比率同時會升至30.5%,加上要增發單位,投資者擔心權益遭攤薄,故先沽為妙。收購消息公佈後,越房價格三日累跌14%,雖然其後跟隨大市回升,但以上周四收市價3.67(港元.下同)計,仍較計劃公佈前價格低2%,明顯跑輸同業。
另一邊廂,富豪國際(078)於5月進行大規模回購,令大股東百利保(617)的一致行動集團,在富豪的持股量由49.5%增至50.14%,並觸及須向富豪信託(1881)提出收購要約的持股比例;其後百利保提出,以每基金單位1元提出全購,較當時價格大幅折讓近五成,消息拖累富豪信託復牌後單日曾急瀉12%,以上周四收市價1.91元計,仍未返回全購消息前水平。
派息贏通脹收租股俏
大市近月除 REITs股價走高,高派息加上有增長概念的收租股亦同樣硬淨,以新商場收入將在下半年入賬的希慎(014)為例,7月起已累計反彈17%,大幅跑贏恒指同期約4%升幅;在一線地段有寫字樓租務生意的嘉里建設(683)亦漲14%;九倉(004)旗下時代廣場縱受希慎新商場的衝擊,但仍錄一成升幅。
希慎受惠新商場收入
除 REITs外,收租股亦為高派息一族,其中九倉、希慎及嘉里過去五年股息增長可觀,甚至跑贏通脹,因而成為是次追捧對象之一。再者,證券商普遍認為,希慎銅鑼灣新商場的租金收入有助提升集團租金收入15%,股價因而跑出。
不過,有分析亦擔憂集團資本開支大增下,明年派息或減少,恐窒礙股價升勢。
另外,九倉旗下時代廣場的龍頭地位受挑戰,不過銅鑼灣區內多個舖位近月繼續接連錄得天價成交,中心地段的商舖需求顯然仍然殷切,因此亦成為九倉股價催化劑。
雖然近日甲級寫字樓租務吹淡風,同樣受累的嘉里,因擁有回報可觀的內地項目,股價因而企硬。
smileysmileysmiley
3 : GS(14)@2012-08-12 13:15:18

唔是,其實呢D好簡單,只不過人地唔留意,興趣就是Bloomberg機同不擅思考,所以就寫埋呢D劣品出來

如果細心睇港交所公告,同成日行街睇報紙,好明顯知道邊D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876

手遊產業鏈大解構

1 : GS(14)@2014-02-05 09:18:59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40204/18614644




手機遊戲產業鏈分為四層,最頂層是遊戲開發商,現時純正開發商的手遊股不多,香港上市只有博雅(434)及IGG(8002)。第一視頻(082)、壹傳媒(282)、文化傳信(343)等間接參與手遊業務。遊戲更多,類別離不開棋牌、塔防、休閒、動作,,而中國市場特別喜愛「三國」、「武俠」為主題的手遊。
廠商研發遊戲後,便會將遊戲於不同的平台「上架」售予玩家,以蘋果App Store及Google的Play為主。分銷平台可視為產業鏈的第二層。騰訊(700)是內地主要分銷平台,阿里巴巴近日亦殺入分一杯羮,其他亦包括奇虎360、人人等。分銷商會向開發商抽佣圖利,早前便傳騰訊與開發商九一分賬,阿里巴巴以七二分賬利誘開發商,餘下一成作慈善用途。

支付系統收手續費

遊戲上架後便能供玩家下載,類別分為付款及免費,惟現時營收最高的遊戲均為免費遊戲,讓玩家先下載試玩,再以不同手法利誘玩家付款。當中最吸金的是MMORPG(大型多人在線角色扮演遊戲),玩家比較肯付款購買虛擬物品,與其他玩家上演「軍備競賽」。
玩家若要付費,便需透過不同的支付系統付款,從中收取手續費,現時有神州數字(8255)從事有關業務,向手機用戶提供充值服務,讓遊戲商與玩家之間的交易得以完成,屬手遊產業鏈的第三層。遊戲玩家就是產業鏈最終端的一層。


競爭劇烈 難以估值

投資者了解產業鏈運作後,亦要明白手遊行業的特性。泓福證券聯席董事林嘉麒則表示,手機遊戲開發成本低於傳統的電視、電腦遊戲,但行業之間的競爭劇烈,開發手遊又猶如發行電影,一隻遊戲的成功,未必能帶到下一隻。
事實上,手遊股屬新興產業,部份公司甚至未錄得盈利,無市盈率可言,難以進行估值,令人質疑會否是另一場2000年科網泡沫。不過質疑歸質疑,手遊股股價短短幾個月就打爆機,以蛇年收市價計算,四大手遊股博雅、雲遊市值合共超過300億元,並帶挈管理層身家暴漲,當中增幅最多的是IGG大股東兼行政總裁蔡宗建,上市至今身家累升29.1億元,第二為則是博雅主席張偉,身家進賬17.31億元。
2 : GS(14)@2014-02-05 09:19:27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40204/18614646
【奇異生態】
手機遊戲風靡全球,成功例子卻寥寥可數,當中Puzzle& Dragons(PAD)、Clash of Clans、Candy Crush等遊戲成功令不少人「低頭」打機。
手遊抄襲成風,不少透過抄襲而致富的成功故事,成為了行業奇異的生態。
日本手遊開發商Gungho去年憑PAD,全年股價爆升6.75倍,外媒估計,公司全年收入高達93億元,純利則有54.46億元,令不少手遊開發商趨之若鶩,陸續推出「換湯不換藥」的轉珠遊戲。
港產手遊「神魔之塔」曾被爭論是否抄襲PAD,上架一年錄得1,000萬全球下載量,且長期高踞蘋果App Store及Google Play營收排行榜的第1位,並將於2月與騰訊攜手搶攻中國市場。
內地的「我叫MT」同樣被指抄襲PAD,去年成功保持267天中國區App Store營收排行榜榜首,連其開發商首席邢山虎亦坦言,在開發遊戲上確實借鑑PAD的元素,但就不承認抄襲。
IGG(8002)的王牌遊戲城堡爭霸,又與芬蘭遊戲Clash of Clans相似,遊戲每月充值達3,890萬元,但Clash of Clans每日錄得1,560萬元營收,比前者高出11倍。

法規不嚴謹 起訴時間長

有手遊業界人士指出,抄襲者無視版權,是因為行業法規不嚴謹,且起訴時間動輒長達一年,比手遊的生命周期更長,即使勝訴也失去意義,原創者倒不如博取玩家「忠於原著」的歡心。
3 : GS(14)@2014-02-05 09:20:04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40204/18614648

【業界心聲】
蘋果App Store上有超過一百萬款應用程式,去年銷售額錄得780億元,表面看似商機無限,但金達(8266)子公司Mtel(八達網)行政總裁、「第一代手遊專家」黃明威卻坦言,智能手機顛覆行業生態,由於創業成本大減,令手遊開發商壟斷不再,「冇以前咁好賺」。

受歡迎也有衰落一天

他指出,Mtel於1999年開始研發手機遊戲,是香港第一間手遊公司。研發手機遊戲後,會在各大電訊公司「上架」,電訊商客戶需每月定期付款才能玩遊戲,行業幾乎被幾間手機遊戲公司壟斷,「當時生意長做長有」。但隨着App Store及Google Play等手機平台興起,用戶無需透過電訊商下載遊戲,「好處係人人都可以做老闆,但競爭大咗,成功嘅係有好多,但唔成功嘅有更多。」
手機遊戲的缺點是生命周期短,博雅(434)及IGG(8002)策略是推出周期較長的棋牌類遊戲。黃明威指,手遊一般只能持續3至6月,再受歡迎的遊戲也有衰落的一天,「曾經好多人玩Candy Crush,但而家少咗好多,再之前就係Draw Something,但最後連間公司都死埋」。
為延長遊戲生命周期,遊戲會以「3G」作招徠,即賭博類(Gambling)、女性(Girls)及冒險遊戲類(Gaming)。黃明威估計,遊戲開發商與大型平台達成戰略合作將是未來手遊業的趨勢,而Mtel亦將於第二季宣佈與內地大型遊戲平台合作,且推出自營遊戲以拓展收入。
4 : GS(14)@2014-02-05 09:20:14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40204/18614650

【專家教路】
手遊股供應鏈看似簡單,雖然沒有「必勝方程式」,但卻有不少值得留意的財務數據。IGG(8002)首席運營官許元認為,投資者應先從公司的註冊用戶及活躍用戶着手,比較其遊戲數目及每月充值額,再了解公司推出遊戲的周期,一般越快越好,因為遊戲開發期與成本掛勾。最重要的,就是遊戲本質是否吸引,能否吸引到玩家付費。

足球遊戲成今年亮點

阿里巴巴早前宣佈進軍手遊業,且揚言會提高遊戲開發商的分成比例。京華山一譚思晉認為,大型手遊平台如騰訊(700)、百度的投資價值相對較高,因為他們承受的風險較低。相反遊戲開發商卻未必能延續成功,每一次都開發出叫好叫座的遊戲。
另一方面,有基金經理指出,今年是世界盃年,足球遊戲會是其中一個投資亮點,所以較看好有開發或代理相關遊戲的公司,又指壹傳媒(282)旗下的代理遊戲《創造球會》在港十分受歡迎,甚至吸引到女性玩家,估計營收十分可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31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