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光明食品副總裁葛俊傑:糖業連續四年巨虧 應大力打擊食糖走私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3/4757771.html

光明食品副總裁葛俊傑:糖業連續四年巨虧 應大力打擊食糖走私

一財網 胥會雲 2016-03-05 11:38:00

我國糖業連續第四年出現嚴重虧損,全國人大代表、光明食品集團副總裁、上海市糖業煙酒集團董事長葛俊傑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其中一個關鍵原因就是國內食糖走私屢禁不止,嚴重沖擊、動搖了糖業持續發展的產業基礎。

食糖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基礎性大宗農產品,也是廣西、雲南等老少邊疆地區的支柱產業,關系到4000萬糖農利益。

據中國糖業協會統計,2013/14榨季全行業虧損97.6億元,糖企虧損面超過90%。2014/15榨季全行業虧損預計約20億元,制糖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的局面尚未從根本上得到扭轉。

連續四年虧損

葛俊傑說,國內制糖企業連續數年虧損的原因,包括糖價持續低迷、生產成本上升、食糖進口過量及走私現象嚴重等多重因素疊加影響。

我國食糖進口關稅配額及配額外關稅稅率遠低於WTO成員的平均稅率97%,導致國外食糖大幅進入,我國食糖進口量一直維持高位。

據海關數據統計,從2011年~2015年,我國食糖進口量分別為291.9萬噸、347.7萬噸、454.6萬噸、348.6萬噸和485萬噸,遠遠超過關稅食糖進口配額194.5萬噸。

食糖進口過量的同時,由於生產效率低,抗風險能力較弱,我國糖業國際競爭力不強。目前我國食糖主產區廣西、雲南的甘蔗生產,機播率僅為27.1%和7.6%,機收率僅為4.3%和0.3%,糖料種收等關鍵環節基本靠人工,勞動效率不高。

而制糖企業的產業鏈短,產品結構單一,加上近兩年甘蔗減產嚴重,導致制糖成本大幅上升。

葛俊傑說,業內反映,2015/16榨季廣西食糖企業生產成本約在5600元~5800元/噸,而當前食糖市場銷售價格約為5400元/噸,產銷價格倒掛。

行業性的虧損進而導致糖農利益受損,種植積極性下降。

以廣西為例,甘蔗種植面積從2012/13榨季的1600萬畝下降到2015/16榨季的1200萬畝以下。全國食糖產量從2012/13榨季1300萬噸下降到2015/16榨季900萬噸左右,食糖自給率下降到60%左右。

葛俊傑說,為加快解決制約我國糖業發展的深層次問題,建議盡快啟動糖業立法,學習借鑒國外糖法經驗,從法律上明確糖業管理基本模式和統一管理機構、農工利益關系、常規和臨時性舉措以及相關產業管理政策,為我國糖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法律保障。

同時要嚴格管控食糖進口。建議國家相關部門繼續加強原糖進口管控,嚴禁成品糖進口,從總量上體現食糖進口管控效果。

在夯實糖業發展的基礎上,葛俊傑更強調,要大力打擊食糖走私。

葛俊傑對記者表示,自2015年三季度以來,國內食糖走私現象再次擡頭,據業內反映,食糖走私主要集中在雲南、廣西兩個食糖主產區,2015年走私食糖量估計在100萬噸以上。與之相對比的數據是,2015年我國的食糖進口量是485萬噸。

葛俊傑說,走私糖不僅增加國內食糖供給量,打破了國內食糖供求平衡,更在市場上采取低價傾銷等不正當競爭手段,嚴重擾亂了國內糖業的市場秩序。尤其在當前糖業低迷時期,走私糖直接阻礙國內糖價複蘇,導致行業發展環境惡化。

此外,我國食糖進口實施配額管理,配額內的關稅稅率為15%,配額外關稅稅率為50%,食糖關稅是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食糖走私偷逃應繳稅款,嚴重損害了國家經濟利益。

葛俊傑說,食糖走私屢禁不止的深層次原因,除了利益驅動,關鍵有兩個方面,一是食糖走私、販私、使用走私食糖等違法成本低,收益大,風險小;二是打私尚未形成合力,綜合執法力度不強。

也因此,葛俊傑建議稱,要大力打擊食糖走私。建議海關總署牽頭,會同相關部委,盡快研究出臺打擊食糖走私的專項指導意見,健全中央、地方聯合打擊食糖走私的聯動機制,加強與工商、稅務、檢疫檢驗、邊防、鐵路、質檢等相關部門的聯合執法,完善“一線堵、二線查、三線市場管”的打私機制,形成邊境一線查緝與市場清查整治相結合的反走私工作鏈條。

此外,針對走私糖假冒國內制糖企業的品牌產品,開展專項清理整頓,加強國內食糖流通市場監管,切斷不法商販利用走私食糖謀利的鏈條。加強境內外食糖信息收集、分析,掌握食糖走私動態,為“精準狠”打擊食糖走私提供有力支撐。

編輯:應民吾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8013

應該更大力度支持住房租賃市場發展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3555.html

居住,作為人類四大基本需求之一,一直作為國家發展成果惠及民生的主要方向。然而,近期高房價對部分產業的擠出效應以及“逼走”年輕人的現象,開始在一些大城市出現。

大城市房價過高已成共識,數據顯示,2016年5月深圳、北京、上海房產成交均價分別為每平方米5.1萬、4.3萬和4.2萬元。一方面,房價上漲直接帶動房租水漲船高,按2%的租售比計算,京滬深三地每平方米月租金達70元以上;另一方面,由於大城市能夠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對人口,尤其是高素質年輕人吸引力大,如京滬深每年均有大量應屆畢業生流入,因此住房問題主要出現在大城市。

決策層一直致力於讓大城市房價回歸合理區域,但非一朝一夕。於是,支持住房租賃市場發展,解決暫時無力購置房產者的居住問題,就成了施政重點。6月3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的若幹意見》,部署加快培育和發展住房租賃市場工作。

從《意見》內容來看,涉及頗為全面,亮點亦不少。增加供給方面,如允許將商業用房等按規定改建為租賃住房,將現有住房按照國家和地方的住宅設計規範改造後出租等。規範市場方面,加強住房租賃監管、給予稅收優惠與提供金融支持並行。

就目前租賃市場最需要規範和發展的大城市而言,《意見》大部分舉措切中要害,但仍有不少問題仍需解決完善。如《意見》鼓勵房地產開發企業出租庫存商品住房,而大城市基本不存在房產庫存問題;《意見》要求加大公租房運營保障,以公租房投入較大的上海為例,截至2015年10月,上海供應各類公共租賃住房7.3萬套,已簽約出租6萬套,入住16萬人,保障規模十分有限;《意見》推動住房租賃企業多元化發展,事實上,目前鏈家、愛屋吉屋等大型房產中介機構,其房屋租賃業務一直虧損,依靠房產買賣業務補貼。

因此,欲完善租賃市場,保障好未購置房產的年輕人在大城市居住權益,還可以應該從承租人角度考慮。

最為直接的是減少租金支出。今年兩會期間,財政部部長樓繼偉稱中國將轉向綜合個人所得稅體系,新體系將基於完整的資產信息,房貸利息、教育和撫養子女費用將可減稅。房租支出如今已成為租房者的基本生活支出,理應計入扣除項目,甚至可進行部分抵扣,以減輕租房者的租金壓力。因此,期待個人所得稅改革方案早日落地,更好地發揮收入調節功能,惠及包括租房者在內的普通大眾。

同時,租房者在城市“安居”,至為重要的是申領居住證,享受教育、醫療等基本公共服務。然而,由於租賃市場出租房屋者多為個人,出租人不配合承租人申領居住證情況較為普遍,《意見》所提及的推行住房租賃合同示範文本和合同網上簽約,落實住房租賃合同登記備案制度,一方面難以一蹴而就,且登記備案之後難免涉及征稅,而稅收大概率將轉嫁到承租人身上,增加其租房支出。因此,可簡化居住證申領程序,如過渡期間弱化對租賃備案的要求,保障“事實上的”承租人相關利益。

人口凈流入,尤其是高素質年輕人的凈流入,無疑是一座城市蓬勃發展的最大動力。大城市高房價既成事實,改善也非一朝一夕,但不能任其成為阻礙城市繼續發展的主要因素。十分明顯,發展住房租賃市場可以緩解高房價帶來的負面效應,不過這需要政府拿出更有力度的政策舉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395

習近平指示人民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大力支持地方做好防汛救災工作

新華社北京7月6日電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近日對人民解放軍和武警部隊支持地方防汛救災作出重要指示。

習近平指出,近期,全國多地汛情嚴峻,防汛救災任務艱巨,人民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已經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央軍委要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根據新的汛情和救災需要,指揮人民解放軍和武警相關部隊迅即奔赴防汛救災第一線,發揚我軍能打硬仗的光榮傳統,發揮突擊隊作用,大力支持地方做好防汛救災工作,為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恢複正常生產生活秩序作出貢獻。

中央軍委就貫徹落實習近平重要指示,對軍隊進一步做好支持地方防汛救災工作作出了部署。目前,人民解放軍和武警相關部隊正奮戰在防汛救災第一線。有關部隊正積極準備,確保黨中央和中央軍委一聲令下,迅即行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373

中央出臺意見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 大力發展直接融資

新華社18日受權播發《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的意見》。意見提出,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深入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建立完善企業自主決策、融資渠道暢通,職能轉變到位、政府行為規範,宏觀調控有效、法治保障健全的新型投融資體制。

意見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大力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投融資體制改革取得新的突破,投資項目審批範圍大幅度縮減,投資管理工作重心逐步從事前審批轉向過程服務和事中事後監管,企業投資自主權進一步落實,調動了社會資本積極性。

意見提出,同時也要看到,與政府職能轉變和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相比,投融資管理體制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是:簡政放權不協同、不到位,企業投資主體地位有待進一步確立;投資項目融資難融資貴問題較為突出,融資渠道需要進一步暢通;政府投資管理亟須創新,引導和帶動作用有待進一步發揮;權力下放與配套制度建設不同步,事中事後監管和過程服務仍需加強;投資法制建設滯後,投資監管法治化水平亟待提高。

意見明確了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的重點工作:一是改善企業投資管理,充分激發社會投資動力和活力。二是完善政府投資體制,發揮好政府投資的引導和帶動作用。三是創新融資機制,暢通投資項目融資渠道。四是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提升綜合服務管理水平。五是強化保障措施,確保改革任務落實到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660

工信部:大力支持“互聯網+普惠金融”發展

工業和信息化部有關負責人27日表示,將大力支持“互聯網+普惠金融”的發展,推動網絡基礎設施普及應用,保障網絡與信息安全,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在當日上午召開的“第二屆(2016)中國普惠金融大會——移動金融服務時代”會上,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副局級巡視員遊建青表示,國務院之前印發的《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首次從國家層面確立了普惠金融的實施戰略。

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機會平等要求和商業可持續原則,以可負擔的成本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小微企業、農民、城鎮低收入人群、貧困人群和殘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體是當前我國普惠金融重點服務對象。

《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認為,大力發展普惠金融,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有利於促進金融業可持續均衡發展,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助推經濟發展方式轉型升級,增進社會公平和社會和諧。

遊建青說,“十三五”時期,我國普惠金融將迎來一個全面深化改革和創新發展的新時期。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和雲計算大數據等互聯網新興技術,為金融服務提供了媒介與信息服務,為普惠金融的興起提供了基礎性的支持並促進其創新發展。

遊建青說,互聯網新技術與傳統金融行業的融合,改變了行業運營模式,促進了普惠金融的興起。一方面是為產品創新和客戶精準營銷提供了技術支持。金融從業機構通過網絡可以快捷獲取用戶需求、用戶建議、經營數據和從業經驗,進而加快產品創新、實現精準營銷。另一方面是提高了信用管理效率、降低了普惠成本,金融機構依托大數據和雲計算技術可以方便獲取潛在的用戶數據和需求,獲得用戶的信用評級,拓展可服務人群範圍。

“互聯網新技術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普及,重構了金融服務的渠道和覆蓋面,可得性和便利度均可以改善。”遊建青說,通過普惠金融,用戶可以隨時、隨地獲取金融服務比較產品,提出個性需求。

遊建青同時表示,近年來,在互聯網技術創新推動下,我國的普惠金融順應形勢,盡管取得了積極進展,但是在覆蓋範圍、便捷性和個人信息保護、數據安全等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需要各方面凝聚力量,共同推動互聯網+普惠金融繼續健康發展。

“工業和信息化部作為互聯網行業主管部門,一直以來以促進行業健康有序發展為已任,致力於推動網絡基礎設施普及應用。對於互聯網+普惠金融這一新生事物,我們積極支持其發展,並依法對設計定性業務進行監管。”遊建青表示,工信部將緊密跟蹤普惠金融的發展趨勢,提升網絡與安全的保障能力,與金融業管理部門密切溝通,繼續推進普惠金融互聯網技術支撐平臺的建設。研究制定電信和互聯網網絡數據管理辦法、互聯網行業數據安全指導意見,健全完善電信和互聯網用戶個人信息保護和相關標準體系。

上述大會上,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民建中央副主席辜勝阻也表示,普惠金融可以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題,穩定民間投資。

辜勝阻建議,切實放寬金融市場準入,加快民間資本發展設立中小銀行的步伐,鼓勵在經濟發達的開發區發展社區銀行。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降低小微企業和創新型企業上市的門檻,讓資本市場惠及更多的中小微企業。完善中小微企業的融資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小微企業征信體系、改革信息孤島現象,提高金融公共服務的效能。引導民間金融和互聯網金融健康有序發展,規範運作,鼓勵互聯網金融更好的向小微企業提供優質服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409

總理大力助推:“中國制造” 正進行一場“品質革命”

8月24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核心只一個議題:部署促進消費品標準和質量提升,增加“中國制造”有效供給滿足消費升級需求。可見此事分量之重。

促進“中國制造”完成一場“品質革命”,與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和中國經濟邁向中高端可謂一脈傳承,李克強總理一直念茲在茲。此前,4月6日的國務院常務會決定實施《裝備制造業標準化和質量提升規劃》,引領“中國制造”升級。確定的重點領域是機器人、先進軌道交通裝備、農業機械、高性能醫療器械等。其中邏輯可理解為“順勢”,即從裝備入手,解決好“用什麽造”的問題。

此次常務會的邏輯則可理解為“倒逼”,即從終端的消費品入手,解決好“為什麽造”的問題。為什麽造?消費品當然從根本上是為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而造。中國發展到今天這個階段,出現一個數量可觀的中等收入群體,其消費需求已從過去簡單的溫飽階段,提升到目前追求品質的階段。要制造出大批消費者願意購買、樂於接受的產品,勢必要求整個制造業的相應跟進,此之謂“倒逼”——以消費品標準和質量提升,倒逼制造業轉型升級。

“順勢”與“倒逼”,都意味著“中國制造”需要完成一場“品質革命”。“中國制造”或曰“Made in China”,不能再只是中低端和廉價的代名詞。“中國制造”從來就不排斥、不放棄“高大上”。

從歷史語境看,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之初,大量外國消費品進入中國市場,從手表、家電直到汽車等。正是在這樣“睜眼看世界”中,國貨經過艱苦歷練,逐漸實現了進口替代,占據了大部分國內市場,並開始行銷全球。然而正如前述,目前中國正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有了更高需求,而許多國貨品質卻並未及時跟上。與此同時,在產品創新上,國貨也多乏善可陳。因此,大量的消費品進口,乃至一年多達1.5萬億元的居民境外消費,也就不足為怪。

顯然,不對消費品標準和質量進行全面提升,一方面會降低消費者信任度,直接影響國內消費市場;另一方面也會削弱中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影響到出口貿易。總理甚至用了“刻不容緩”來形容目前的情形。

為此,總理把推動“中國制造”完成一場“品質革命”,作為一條主線,幾乎貫穿到經濟工作的方方面面。此次常務會只安排這樣一個議題:即緊密圍繞消費需求旺盛、與群眾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食品、家用電器、消費類電子、裝飾裝修、服裝服飾、化妝品和日用化學品、婦幼老年及殘疾人用品、文教體育休閑用品等一般消費品領域,實現品質提升。結合4月6日那次常務會,既有高精尖的裝備制造,又有貼近民生的日用消費品,“中國制造”的拼圖至此也就更加完整了。正如總理此前所指出的,“中國制造2025”一定不能只搞裝備,而必須是全產業鏈的升級。

最後,完成“中國制造”這場“品質革命”,歸根到底依托什麽?毫無疑問,那便是李克強總理一而再、再而三強調的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有前者,才有制度的不斷創新;有後者,才有產品的精益求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940

新生兒越來越少 韓國緊急推出措施大力刺激生育

據韓聯社8月25日報道,韓國政府25日召開國家政策調整會議,確定了刺激生育的相關配套措施。政府展望若這些措施落實到位,明年新生兒數量有望增加2萬人。

政府雖在年初曾實施新的刺激生育計劃,盡管如此今年1-5月新生兒數量同比減少1萬名。因此,政府方面緊急推出該措施大力刺激生育。措施配合從今年起今後5年內實施的《第三次低生育老齡社會基本計劃試行方案(2016-2020年)》,提高該方案的落實力度。

刺激生育措施的具體內容包括:將不孕治療的醫療補助對象擴至所有收入階層;明年7月起,男職工申請育兒休假時,有3個月可最多領取200萬韓元(約合人民幣1.1865萬元)的育兒期工資;子女數在3名以上的家庭在申請入學官辦托兒機構和國家廉租房時將享有優先權等。

會上,保健福祉部長官鄭鎮燁還發表聲明,呼籲企業加入到解決低生育率問題的隊伍中。鄭鎮燁指出,如果企業不挺身而出解決低生育問題,我們的社會就不會有未來。生育率是決定韓國今後發展的重要課題。如果長期陷入超低生育率,社會就很難實現可持續發展。該問題僅靠政府難以解決,企業必須樹立家庭和事業兼顧的企業文化,並讓男女平等觀念紮根社會。應讓每一位員工都能正常享受產假或育兒假,讓父親照看小孩、分享家務成為一件理所應當的事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970

國務院:決定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築 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升級

9月14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快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以深化政府自身改革更大程度利企便民;決定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築,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升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017

文化產業轉型新路徑:借用PPP模式大力開發特色小鎮

走進深圳龍崗區布吉街道甘坑社區,一個風情濃郁、古色古香的客家小鎮映入眼簾,別致的涼帽等充滿當地特色文化氣息的展示品在博物館里靜靜地陳列。

而未來,在資本的介入下,“甘坑新鎮”將在此崛起,周邊大量閑置的工業廠房將修繕一新。上述旅遊小鎮面積將擴大,並將搖身一變為IP文創產業、VR內容等科技產業以及創客的進駐地。

近日,第一財經記者跟隨中央企業戰略新興產業專題采訪小組走訪時了解到,“甘坑新鎮”是深圳龍崗區政府與華僑城集團今年開始合作的一個城鎮化項目。

類似“甘坑新鎮”這樣的特色小鎮是經濟新常態下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要路徑,企業也正將目光投向了這一領域,通過人口導入、產業聚集和土地價值提升等渠道發展特色小鎮,參與新型城鎮化的開發。

文化新鎮將在全國各地落地開花

華僑城集團公司成立於1985年,迄今為止有30多年的歷程。發展到今天,資產規模超過1500億元,年均銷售收入500億元,成為了一個大型的企業集團。

深圳華僑城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助理關山對記者介紹:“其中,文化旅遊業務是華僑城最具社會影響力的業務。從旅遊業務目前的行業地位來看,華僑城在全世界主題公園領域排名第4位,年接待遊客3200萬人次,累計接待遊客量3.4億人次。這個數字在亞洲排在第1位。”

文化旅遊業務在華僑城有四個形態:其一是以錦繡中華、世界之窗為代表的靜態微縮景觀主題公園,其二是以歡樂谷為代表的動態體驗式主題公園,其三是以深圳東部華僑城為代表的休閑生態品牌,同時還有以歡樂海岸為代表的都市娛樂目的地。

不過,隨著華僑城轉型升級的加速,其文化旅遊業務形態種類將增加。自去年以來,華僑城加快了轉型升級的力度,在以“旅遊+地產”模式拓展的過程中,發現文化旅遊對郊區城鎮公共服務提升、人口導入、產業聚集和土地價值提升等方面有巨大的作用,於是形成了更適合於新型城鎮化推進的“文化+旅遊+城鎮化”的模式。

今年5月,華僑城和龍崗區政府正式簽約,總投資500億元創建“甘坑新鎮”,項目占地約12平方公里,是龍崗區與華僑城集團合作的第一個新型城鎮化項目。其後,華僑城與龍崗區還簽約了“華僑城國際低碳示範城”項目。

為什麽華僑城從深圳的東部--龍崗開啟發展之路?一個原因是2005年之後,文化產業成為深圳的一個新的支柱產業。同時,深圳發展的中心也在轉移。2015年5月,深圳通過了《深圳市實施東進戰略行動方案(2016—2020年)》及相關配套方案,確定了深圳今後的發展戰略是向東發展。

記者了解到,華僑城也成立了一個文化產業運作平臺——華僑城文化集團,其中一個主要任務就是在全國打造文化新鎮。

未來,華僑城文化集團將以甘坑新鎮為基地,與其他企業和機構攜手打造5座以上年GDP超100億元(人民幣)的新型城鎮、1—2座年GDP超500億元和1000億元的城市級產業新鎮。

創新利用存量土地

那麽,在打造特色小鎮的過程中,如何把當地現有的存量土地發展起來?創新是必不可少的。就以甘坑新鎮為例,由於原有的土地屬於村集體所有,華僑城需要改變談判方式,直接和村民談判。

華僑城文化集團總經理胡梅林告訴記者:“這個項目跟過去在市場上拿地不一樣,過去都是直接摘牌,政府把一個清理好的土地給我們。但這個是我們跟村民談,村民手上擁有集體用地,包括原來面臨被淘汰的幾個工業村。”

深圳的工業是從“三來一補”開始的。過去,由於這些企業需要的廠房面積大,樓房都是整棟整棟地出租。但是好時光一去不複返。近年來,由於用工成本的大幅上漲,不少利潤微薄的企業搬離深圳。此外,技術型企業比例的加大也導致廠房不那麽好租了。

胡梅林說:“當地傳統產業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租金只能租到30元左右,所以根本就無法維系,而且汙染非常嚴重,但周邊的新興產業租金租到80元左右,這個巨大空間迫使村民亟需轉型。”

改變盈利結構增加收入來源

甘坑新鎮的項目是通過政府與社會資本以PPP模式合作開發,大力發展新型文化創意產業,尤其是導入和培育具有高科技含量和高藝術水準的原創文化內容產業,形成高端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帶動“文化+”相關的科技、旅遊、商業、生態、農業、教育、家居等現代新型城鎮化產業的轉型升級和快速發展。

那麽,這種PPP聚集資金的模式如何持續?中國社科院研究員郭昀認為,小鎮的收益來源和資金循環問題非常重要。他說:“如果回收資金有障礙,那麽這個小鎮,甚至後面將要開發的小鎮在延續上就會有一定的難度。”

此前該小鎮開發企業的盈利模式主要是靠租金,例如旅遊商業開發,主要是租給餐飲企業了,但是租金比較低。而且餐飲的一個問題是工作日的晚上和周末遊客特別多,其他時候遊客少,這就遇到了營收範圍的瓶頸問題。

華僑城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改善它的經營結構,進行整體策劃。胡梅林說:“一個是擴大它的面積,增加接待遊客量,另外是增加周一到周五的內容,未來想把它做成一個文化會展經濟體,包括服裝、珠寶、文創產業等。同時,結合本土客家涼帽文化,開發自有IP,並將VR產業導入,實現產城遊一體化。”

挖掘古鎮本土文化元素,開發以IP為主導的旅遊和文創產業是華僑城文化新鎮有別於其它城鎮的模式。胡梅林認為,基於建築觀光的小鎮開發階段已經過去,未來將是文化現代化的IP開發運營時代,只有IP才能將千年百年文化與當代生活和審美建立連接。從臺北故宮和北京故宮的文創開發經驗看,這個趨勢是非常明顯的。

他說:“無論是文化還是科技都已經進入到互動的階段,純觀賞性的小鎮遊必然將由互動性的文化活動和生活體驗性的小鎮生活模式所取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7766

騰訊張誌東內部演講:大力強化微信“社會化”思維

在騰訊,有兩個重要人物。一個是馬化騰,另外一個是張誌東。作為騰訊第二號人物張誌東,騰訊產品的架構者,除了馬化騰之外最有話語權的人物,卻極少暴露在聚光燈下。

10月31日消息,騰訊微信事業群近日召開了年度管理團隊領導力大會,微信創始人張小龍邀請張誌東做了演講。張誌東表示,微信的活躍用戶過了8億,這是很重大的里程碑。微信過了6億用戶,感覺就已進入了一個對社會影響的深水區。這和1億的時代已存在巨大的差異。希望年輕的同事們,除了產品思維之外,還要大力強化 “社會化” 思維。將社會各人群和階層的複雜性,作為主要的研究課題。對這種變化還要更加敏感。

以下為演講全文:

感謝小龍的邀請,今天過來參加WXG(註:微信事業群)的會議,談一下我對公司的產品對社會影響上的一些思考。

我兩年前離任公司管理層, 不再參與公司的業務,除了學院(註:騰訊學院,騰訊公司內部分享平臺)的事務之外,我主要有兩個關註點,其一是公司的公益產品,其二就是公司產品對社會所造成的影響。微信是關註最多的產品, 因為它對社會深層次的影響最大。

向 WXG 的同事們致敬

8月份看到了公司發布的2季度財報,公布了微信的活躍用戶過了8億。這是很重大的里程碑,我這里想向WXG的同事們表示敬意。

向微信團隊的產品精神致敬。

微信團隊把握住了移動時代的開啟,在5年多的時間里,團隊一直在堅持克制和優雅;在商業化上,團隊也在堅持優雅自然之道,在大型組織里,在商業化過程中同時堅持理想,尤其不易,大家做的很棒,為小夥伴們的5年如一日的堅持而自豪。

向微信團隊的技術精神致敬。

在優雅的產品背後,必然有著無數技術團隊的智慧和汗水。比如每年的除夕夜,全國人民一起歡度春節,高峰時間,用戶一分鐘就可以在微信里收發10億條消息,拆開2000萬個紅包,用戶給技術團隊開年第一天就送份見面禮----先來一次海量技術考試。因為技術團隊的無數努力,微信才可以給8億的用戶提供值得信賴的服務。

社會化的巨大挑戰

致敬之後,我想談談挑戰。這個挑戰,還不是產品、技術、或者商業化的挑戰,而是社會化的挑戰。微信過了6億用戶,我感覺就已進入了一個對社會影響的深水區。這和1億的時代已存在巨大的差異。

1.挑戰一:“老鳥時代” VS “菜鳥時代”

1億用戶的時候,那些是在互聯網上久經考驗的人群,網絡用語可以稱之為“老鳥”, 他們從PC時代就開始使用互聯網,他們的特點是眼明手快,經歷過網絡上形形色色的洗禮,具有很強的信息辨別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 對於“老鳥”來說,優秀的互聯網產品,就能很好的滿足他們的需要,讓他們的生活如魚得水。

但微信發展到6億用戶之後,用戶群開始接近中國總人口的社會的複雜度了,三四線城市、中老年用戶、縣城用戶、農村用戶,移動網絡對於他們是驟然打開的新世界,他們基本上是互聯網上的“小白兔”或“菜鳥”, 缺乏PC時代的互聯網的洗禮,自我保護能力也比較弱。

在PC互聯網時代,“老鳥”們已經習慣了網絡的虛擬性,QQ卡通頭像,nickname等等,虛擬和現實之間,有著天然區分感的鍛煉過程。而微信從誕生第一天起,就是一個基於手機通信錄的“真實世界”,“菜鳥用戶” 和“小白兔用戶”嚴重缺乏對互聯網的辨別和自我保護意識。

相信微信團隊的同事們,已經對這樣的變化,有了很多實戰的經驗。我這里提一個希望,希望年輕的同事們,除了產品思維之外,還要大力強化“社會化”思維。將社會各人群和階層的複雜性,作為主要的研究課題。 對這種變化還要更加敏感。

這里舉幾個社會化的思考視角。

◾思考1:對“人際過載” 的思考

在PC時代,有一個理論說 sns社交的人際寬度是150人。也就是說,人們的精力可以處理150人左右的人際關系,會讓人感覺愉快而不至於過載。微信在4年前,朋友圈做出了一個很精妙的產品設計,讓朋友圈很巧妙的融合在手機IM之中,拓寬了150 這個數字限制,朋友圈也獲得了高速的成長。

然而,隨著用戶基數擴大,人際關系的複雜度也在急劇擴大。原有的巧妙設計,也已面臨很大“人際過載”的社會問題。

很多人際關系廣泛的商務人士,已經遇到 “過載”的尷尬。見過一些過千人朋友的重度用戶,幾乎每隔幾分鐘,朋友圈就有新Push下來;也見過一些朋友,因為朋友圈的人數過多過雜,變得小心謹慎,不敢說真話甚至不敢發朋友圈。

微信雖然已有一些自定義的分組及權限管理的措施,但還是不夠優雅,並未能很好解決這個問題。人際過載會帶來很大的壓迫力,需要微信團隊,更多從社會角度層面的思考和創新。

◾思考2: 對“內容過載” 的思考

公眾號是微信一個重大的創新,給用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內容獲取和服務獲取的體驗,也給內容供應者和服務供應者帶來了一個全新的生態。微信認證、原創標識、閱讀打賞,等重要的配套創新,體現了團隊對內容生態的思考和探索步伐。

我在訂閱十來個訂閱號的時候,每日一條推送的體驗是很愉快的。但是,當我有大幾十個,上百個訂閱號的時候,我就陷入了 “內容過載”。

過載讓人產生不愉快的感受,紅點密集讓人產生焦慮和失控感。 貪多是人性的弱點,雖然微信早就有右劃退訂的功能, 但依然不足以體驗平衡,用戶還是很容易被人性的弱點帶入坑里。 微信這里還需要更多友善的創新, 幫助用戶擺脫這種不愉快處境。

◾思考3: 小白兔的免疫思考

因為微信的公眾平臺, 內容的傳播速度和傳播的形態, 有了很巨大的改變。 優質誠信的公眾號,獲得了很不錯的發展,這對內容業界是很好的基礎設施。

公眾平臺的火爆, 也有許多的公眾號運營者, 本身並無足夠內涵,只是利用人性的弱點來運營。 如何幫助小白用戶在過程中提升鑒別能力,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舉個例子,我有文化水平不低的長輩,但他們依然還是網絡“小白兔”。在親人的微信群里,長輩們經常轉發一些明顯誇張的養生文章。他們還會說,“這是微信上說的。”

這句話是什麽意思? 這些“小白兔”在辨識一個公眾號的信用上,遇到困難。公眾號名字可能叫做“ XX健康之寶”或者“ YY養生之道”。

在用戶1億的時候,問題不尖銳,老鳥具有很強的辨識能力;但到了8億用戶的時候,即使有了企業認證,有了舉報和處罰,但依然遠遠的不夠。這個公眾號背後,信用有多少,信用能否可視化? 能否讓“小白兔”在他的文章里一眼就能識別?

在洶湧的數字化社會的大潮中, 如何能幫助“菜鳥”和“小白兔”們,不會被劣幣誤導,如何讓他們正向的增強數字化時代的常識,提升免疫能力,如何能避免劣幣驅逐良幣 ? 這是特別需要我們關註的問題。我們的公眾號增長的很快,在增長速度的背後,我的解讀是:這里的責任重大。

◾思考4,故障和社會恐慌

作為社會基礎設施,最近兩年來,微信的幾次技術故障,造成了用戶“恐慌”,好幾次都還是PR團隊在微博、微信公眾號上發公告的傳統形態。我們還沒有做到,在產品UI上對用戶進行1分鐘的安撫。

打個比方,我們去銀行櫃員機取錢, 遇到銀行系統故障,若櫃員機能提示, 已知系統故障,正在修複, 稍後將恢複服務。用戶會很淡定。若櫃員機上,啥也不說,就顯示登錄錯誤,那將會讓用戶造成恐慌,會害怕存款被盜。

微信作為一個早上起床第一個點擊的國民應用,有幾個場景如,登錄故障、群故障、朋友圈故障、支付故障,用戶容易受到驚嚇。會比銀行卡失效更恐慌,更容易 “懷疑人生”。會焦慮而恐慌,不斷關機重啟,甚至刪掉App重裝。

雖然我們有很優秀的技術團隊,也已經實現了系統的各層面的多級健壯性,但故障總是難免的,需要我們把故障的透明告知,作為特別重要的產品體驗來設計和演練。目前還不夠自動化,還有不少環節依賴運營來反應。很多時候,技術團隊和運營團隊,估計故障人數是1%,總想看看能否很快修複,而耽誤及時告知。這種思維,也反映了我們對社會化視角的敏感度還不夠到位。

2.挑戰二:人性的弱點 VS 數字化時代

數字化時代會放大很多倍人性的弱點。(這里推薦兩個有趣的小視頻,大家可以在youtube 上搜素一下Guiding hands 以及 social media guard)一家人在一起吃飯,卻各自低頭看手機,這已是移動時代很常見的情況。

刷存在感, 也許可以算是一種人性的弱點, 尤其在數字化的時代。 而我們的產品,可以如何更溫暖一些? 比如提示一下 “您今天手指已經劃了1000下,建議放下手機去關心下家人”?

人性有很多與生俱來的弱點,社會也存在很多既有的矛盾和問題, 這些不是我們的產品帶來的; 但人性的弱點, 會在數字化時代信息過載時, 產生急劇共振, 從而放大對社會的影響。我們必須要仔細地去觀察社會,不斷的反思和自我批判。我們需要用智慧和創新, 去幫助社會降低這些陣痛和代價。

3.挑戰三:社會化視角的遲鈍Bug

外界媒體人對微信比較有好感,批評會較為客氣,這容易讓團隊產生錯覺,容易讓我們自我感覺過於良好,而事實上,我們還有不少蠻遲鈍的Bug。

例如, Mac 微信2.0版本發布距離1.0版本隔了整整一年。足足一年的時間,一些很容易修改、但給人很不便的東東,團隊是視而不見。比如在27寸屏幕上,字體小而勞神累眼;比如,每次網絡斷一下,重現掃碼登錄後,空空如也的沒有了上下文。這些東東本是幾天功夫,就可以解決的疾苦,團隊卻忙得顧不上,為了憋大招,白白讓用戶眼巴巴的等待一年。

例如,微信消息的導入導出能力, 還不如20年前小龍做的Foxmail Client。 對16G以下的手機用戶,經常遇到存儲緊張,微信遲遲沒有提供一個PC工具,讓用戶很方便從手機 dump 出某個時段的老數據。 微信的大群很熱鬧,每天產生大量的看過就可以丟棄的東東, 大群共用一個循環存儲空間, 和其他消息隔離空間, 16G的用戶出現存儲滿的郁悶也許就可以減少。 但估計我們的產品團隊, 人人都是64G/128G的手機, 感受的不夠強烈。

這樣的特性,產品團隊告訴我,“他們早有計劃,只是沒有放在高優先級,在版本排期容易被其他更急的功能所延誤,上面這些特性需要若幹時間會完成 ”,公眾號平臺也有不少同類的遲鈍例子。

一方面,我們年輕的團隊都很敬業,每天很忙碌,忙的不可開交。另一方面,好些幾天功夫就可以緩解的民間疾苦,我們卻又是顯得很不夠敏感。

我個人的感覺, 團隊這里存在一些對 “社會化”的重要性缺乏敏感的Bug。我們年輕的總監們,更喜歡長時間的憋大招,渴望打造出令業界驚嘆的特性,而對於這些短周期、技術含量不高的民間的痛點,總監們會被各種任務、各種原因而延誤很久很久。

小龍早上的關於敏捷精神的分享非常好,我很贊同。在團隊成長變大,分工變細了之後,同事們容易沈浸在自己忙碌的工作中,即使看到其他部門的產品毛病,也容易因為跨部門跨團隊,而表達的太溫柔,太一團和氣,這會讓我們失去敏捷的力量。

微信團隊從5年前十來人的小分隊,迅速發展為過千人的大型團隊,如何保持小團隊的敏感,保持敏捷,需要在座對骨幹同事有更多跳出來的精神。

期待:產品精神+社會化視角+批判精神

微信團隊,在我看來,一直是一個充滿銳氣,很善於獨立思考的團隊。在用戶達到8億的時候, 期待微信團隊的年輕同事們,提升對社會性的敏感度, 希望微信內部,也有更強的內部批判精神。

電影《蜘蛛俠》 里有句臺詞提到,“能力越大,責任越大(With great power comes great responsibility)”,借這個臺詞比喻一下,微信將會發展為數字社會的基礎設施, 做一個很好的產品,做一個很酷的產品, 這個理念對於微信團隊來說,已經不足夠。

8億用戶之後,其社會複雜度已是無前人經驗可借鑒的深水區, 除了上面說的場景之外,還必然會有更多更深遠的數字化社會難題接連浮現,微信團隊面對社會化的挑戰,會比5年前從零開始創業的挑戰更大,責任也更大。

期待微信團隊除了產品精神之外,融入更多的社會景深視角,放下團隊已經取得的成就感,心態歸零,在創建產品天地和業界生態的同時,還需要我們更多的智慧和更多的創造力,去緩解社會數字化大潮中的陣痛,成為真正靠譜和溫暖的基礎設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38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