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代工帝国”还有多少秘密?

http://www.yicai.com/news/2010/10/418518.html

用学生劳动力、严苛的规训与惩罚、涨薪“明升暗降”……将于近日正式对外公布的《富士康调研总报告》揭露了一系列惊人事实。

该报告由内地及港台20所高校60多名师生共同完成,“国庆”节期间,《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率先得到了这份报告的全文。

据了解,参加这份报告调研和撰写的师生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广州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等20所高校。主持这项调研的人员包括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卢晖临、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郭于华和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副教授潘毅等人。

调查采用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共获得有效问卷1736份,涉及富士康位于深圳、南京、昆山、杭州、天津、廊坊、太原、上海、武汉等9市的12个厂区。

“有14名调查团成员进入了富士康,亲身经历数十天的打工生活。”卢晖临说。

5月27日,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和公安部组织的中央部委联合调查组曾进驻富士康进行调查。

“但是人们发现,要对‘富士康事件’进行深入讨论并不容易。”卢晖临对本报说。富士康这个有着80万员工、生产着全世界几乎所有著名高端电子产品的“代工帝国”在周围筑起了高高围墙。

人们不知道上调工资、开设关爱热线这样的措施是否解决了员工的问题,也不知道富士康是否如其宣称的是一个守法且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模范企业”,更不知道“代工帝国”的光环背后一代代工人付出的青春与血汗。

滥用学生劳动力

调查报告称,在富士康的深圳、昆山、太原、武汉、上海厂区,均存在大量滥用学生工的情况,在某些车间,学生工使用率竟高达50%。

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不得安排学生每天顶岗实习超过8小时;不得安排学生加班”,可是绝大多数学生都被安排加班2小时,一天工作10小时,还有超时加班的情况。

“富士康利用无需跟学生工签正式劳动合同、无需为他们缴纳社保的法律漏洞,大规模使用学生工作为廉价劳动力。”报告称,富士康甚至强迫学生工超时加班,强制未成年工加夜班。由于缺乏法律保障,在出现工伤时,学生工陷入企业、学校、政府“三不管”的困境中。

●学生工来源:河南、安徽、湖北、四川

根据访谈以及富士康人力资源部门的员工介绍,到富士康实习的学生基本来自一些职业技术学校(技校、中专,也有大专)的二、三年级学生。暑期学生工主要来自于河南、安徽、湖北、四川的中专院校。

●合同期限:2年

大多数的暑期学生工是实习2个月,也有相当一部分是6~7个月,少数为1年,时间最长的学生工签订的合同期限为2年。绝大多数实习生底薪与正式员工一样,都是每月1200元。而几乎所有的学生工受访者都反映没有社会保险。生病后所有医药费必须自己承担。

●工种:随机分配

报告称,虽然这些学生是以实习的名义进入富士康工作,然而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都被电脑随机地分在与自己专业毫不相关的流水线上,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实习。

●待遇:与正式普工一样

绝大多数实习生底薪与正式员工一样,都是每月1200元。

总体而言,富士康的学生工除了身份与正式工人不一样,在签订劳动合同与购买社会保险方面没有享有正式工人的待遇以外,工作时长、工资和加班费、从事的工种、劳动环境等与正式普工完全一样。

规训与惩罚

对富士康的劳动体制,调研报告进行了尖锐的批评。该报告称,“富士康的劳动体制以高强度生产、低工资和低消费、暴力规训体制、分化工人为特征,是以 牺牲工人的尊严为代价的,其本质是对工人的严重异化与剥削。尽管富士康已经对部分管理方式进行了调整,但这些措施并没有真正改善工人的处境。”

●加班:月均83.2小时

调查发现,富士康工人工作时间过长,加班时数超出法律规定。为了保证机器24小时运转,富士康实行“黑白两班倒”,白班工人的工作时间是 8:00~20:00,夜班工人相反。问卷数据显示,75%的工人“月平均休息天数”为4天,8%的工人“月平均休息天数” 少于4天。另外,73.3%的工人“平均每天工作时间”在10小时及以上。工人月平均累计加班时间为83.2小时,严重违反《劳动合同法》(第41条)每 月最高加班不超过36小时的规定。

由于产量指标过高,一些工人在10小时内难以完成生产任务,于是富士康要求工人“义务加班”。“义务加班”时间不计入工人的工作时间,没有任何报 酬。昆山富士康工厂的工人反映这一现象非常普遍,“他(指线长)会给你规定产量,假如说你今天产量不能完成的话,他就会用加班的时间来完成他的产量,这段 时间是不按加班工资算的。”

调查人员发现,富士康承诺月加班时间不超过80小时。但是调研组发现,部分工人的月加班时间仍然超过80小时,而且80小时以外的加班时间没有加班费。

●加薪30%:工人实际月收入并未增加?

富士康宣称自6月份起工厂会为工人加薪30%,这一消息引起了各界积极正面的反响,甚至有经济学家担忧富士康的大幅加薪会影响其企业运营,也会对其他企业造成巨大压力。

然而,调查人员发现,从工人实际收入情况来看,以富士康加薪前1100元的基本月薪为基准,加薪后工人的基本工资仅为 1200元,与前者相比仅增加了9.1%。

此外,不少富士康工人也指出自己的实际月收入并没有增加。报告以生产线的普工为例,5月份的工资在1800元左右,加薪后,7月份工资约2000 元。但同时,富士康取消了工人的年资津贴和季度奖等福利。工人们还反映,加薪之后,生产任务明显增加,工作压力加大。许多工人批评这次涨薪“是假的”, “涨工资是明升暗降”。

●规训措施:暴力与惩罚

而为了达到效益的最大化,富士康采取了严苛的规训措施,强制工人符合生产的利益。这些规训工程,是通过暴力与惩罚,是通过建立对工人的完全统治实现的。对生产过程的军事化管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这套森严的纪律下,任何违反生产纪律的行为都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在《富士康科技集团员工手册》里,仅仅惩处的规定就有127条之多,惩处的方式包括从警告、记过到开除处分等。

进入杭州富士康工厂打工的大学生(调查人员)记录了工友被罚的情况:“我的一名工友负责给手机锁螺丝。有一次他漏锁了螺丝,被品管抓到……罚抄总裁语录300遍。”

报告称,统计数据显示,38.1% 的工人表示曾有过被管理人员或保安限制自由的经历;54.6%的工人在不同程度上对工厂制度和管理感到愤怒;16.4%的工人表示曾有过被管理人员和保安体罚的经历。

●门禁制度:工厂像监狱

在富士康所有的工区,都实行全面的封闭式管理和监视:工厂被围墙所封闭,有的围墙上甚至装有铁丝网;每个厂门都有保安把守,工人需要工卡才能进出工 厂,没有工卡的人,只有经过特批在内部人员的带领下才能进入。工人被要求接受各级门岗、警卫的监督。此外,工厂几乎所有的公共和工作区域都设有摄像头监 控。

工厂内部也严格区分,每一处厂区也都设有门禁。即使是在同一栋厂房,不同的事务处之间的工人也不准相互往来。因此,工人在车间里基本处于与外界隔绝 的状态。在富士康观澜工业园区,生产iPhone的两名工友反映: “我们进出车间时不允许携带手机以及任何金属物品,否则没收。如果衣服上有金属扣子、项链等要拿掉,否则不让出入,或者要求把金属扣子剪掉。”调研组发 现,在富士康厂区外,有不少小商店出售“无铁裤”、“无铁内衣”。

●关爱中心:投诉反遭报复

在富士康,工会组织很难代表工人发声,不能真正保障工人的权益;另一方面,工人又难以形成自己的组织,不能联合起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因此,工人孤立的个体在强势的管理层面前只能处于弱势。

跳楼事件接连发生后,富士康成立了“员工关爱中心”。打电话给“员工关爱中心”成为工人表达意见和不满的主要途径。受访的观澜园区鸿超准事业群的工人说:“富士康的员工关爱热线根本就没有意义。”

工人如果要投诉自己的线长,通过员工关爱热线去投诉,要记录下工号,然后投诉的问题会被返回到自己的线上,因此,“这种投诉根本不解决问题,我们都 不会去投诉。”富士康龙华园区的一名管理人员对于关爱中心的解释也是:“如果打电话给关爱中心投诉自己主管,这个信息会回到主管那边。不能匿名反映情 况……如果要举报某个人,必须提供真实的姓名,否则无法查证,也对管理人员不公平。”由于缺乏对投诉工人的保护,工人容易遭到被投诉方的报复。一名昆山厂 区的女工反映:“我们向领导说,领导找线长谈话,不但没有效果,线长反而对我们更凶。”

●安保制度:富士康里的暴力机构

仅在富士康龙华园区,就有超过1000名保安在维持内部秩序,保安系统是富士康管理制度的执行者。

在富士康,保安打人的事件时有发生。昆山富士康工厂的一名工人说,富士康的保安很特别,真正的保安应该是保护工人的安全,但富士康的保安却是被派来 打工人。调查数据显示,16.4%的工人反映曾有过被保安或管理人员体罚的经历。辱骂、殴打等暴力方式也是工厂用以规训工人的手段。

“保安看到你不爽就上去给你两耳光,是很常见的事。”一名昆山富士康的员工描述了自己的见闻,“有一次一个员工不小心踩了一下草坪,两个保安就找 他,还用上了电棒电他,用脚踹,最后向那个人要了两包烟才结束。”一名观澜厂区的女工说:“保安只要确定你是个偷产品的,不会问什么,就先打,然后问完 了,再送到公安局。反正进了保安科就是会被打。”

如果工人用工厂内的电话报警,电话会自动转接到公司安全部门;如果富士康厂区中发生违法事件,警察都不能进入厂区,工人只能找保安解决问题。但事实 上,保安不会处理与公司利益无关的事情,更加不会保障工人的安全与权益。一名太原富士康的工人如是说:“保安只监管员工,像过个红绿灯,你没有走斑马线保 安会骂你一顿,但是如果我穿着工衣在公司门前被一帮小混混打,保安都不会管的。”

结语

报告称,富士康的劳动体制是一套复杂的工厂管理制度,包括了生产和工人的再生产、对工人的规训,同时国家和跨国资本的力量也深深地渗入其中。整套管理制度达到了财富创造的最大化,但却是以牺牲工人的尊严、健康乃至生命为代价的,其本质是对工人的异化、剥削与剥夺。

“我们深深知道,富士康这个将代工行业做到极致的‘超级世界工厂’,只不过是中国众多代工厂中的代表,是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一个缩影。”卢晖临对记 者说,“我们调查的目的不止于揭露富士康的违法行为或是富士康‘集中营’式的管理模式,而是呼吁全社会共同反思这种以牺牲劳动者基本尊严为代价的发展模 式。”“连环跳楼”事件的幕后黑手是垄断资本的生产方式,这样的生产方式不改变、这样的世界工厂模式不终结,悲剧必将重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88

00258汤臣集团价值是多少? 岁寒知松柏

http://lyh.jack.blog.163.com/blog/static/132734100201092534728740/

汤臣集团这个公司,估计是个中国人都知道,因为前几年第一高价楼“汤臣一品”曾被媒体炒翻了天,10万/平的天价一直被国人口诛笔伐。媒体曝光后不久金融危机就来了,据说竣工后的两年一套房子都没有卖出去,实在是让咱小老百姓拍手称快。

 

还有一个出名的原因,是汤臣现任董事长是徐枫,二届金马奖影后得主,她在丈夫汤君年死后接管 汤臣,成为演艺界的传奇人物。另外,她的小儿子汤子同被称为香港小股神,15岁进入股市圈,大玩股票至今一次都未失手,2008年曾被网络评为9大年轻才 俊富豪之一,连续两年被评为博鳌论坛最帅的CEO。   记得我几年前看财经节目,徐枫在电视里说她儿子半夜看美股,第二天接着炒港股,中间只睡5个小时,当时我只是炒A股,尚未关注港股,但我对她提到的炒股生活很是神往。

 

过去一年,我都是极度看空房地产业的,自然也不会买地产股。事实是房子在中央高喊调控之下一 路上涨,不过地产股确实没有涨。现在,我更不看好房地产业,地产股虽然没涨,但我还是不会买。股票多的是,我没有必要选未来不乐观,并且泡沫严重的标的, 买其它我能确定的股一样能赚钱,并且是睡得踏实的钱。我之所以要分析汤臣,是因为我有几个股友向我提到这个股。

 

258汤臣最新市价3元,一年来它完全没有涨,尽管汤臣一品销售已经近半。258去年PE是2.88倍,中报为11倍,PB0.43,周息4.5%,市值42亿,核数师为DTT。它的业务分为如下几块:

一、汤臣一品:AC两栋已销售50%,B栋出租50%,D栋今年2月开始出租。销售的部分,有9.24亿已预收订金,公告称下半年会计入损益表;

二、湖庭花园:一期已售罄,2期将于年内竣工,其中103户预售,16户洋房尚未销售。有 14.13亿预收订金,入账时间可能受交房进度影响,估计年内部分确认入损益表。与上述第一项汤臣一品合计,年内258仅预收款就可以确认收入 9.24-23.37亿元。(对比中报确认收入9亿,利润1.8亿应该会大增)

三、汤臣高尔夫:别墅仅余少量未售,高尔夫球场半年收入3847万,利润25万;

四、商业及工业大厦:占中报收入的5%,亏62万;

五、上海锦江汤臣酒店:占50%的权益,半年利润420万;

六、持有关联公司川河集团00281的权益9.8%以及川河子公司的权益,分红2495万;

七、证券买卖:估计这是专门给汤子同玩的,半年利润1155万;

八、上海金桥-张江地区地块:09年曾订协议,这个月刚刚修改。具体方案是公司向关联方(控 股子公司上海汤臣浦东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另一个股东)土控公司(国有企业)购买30万平米的土地(该土地项目的70%),对价为18.3亿现金,约 6000元/平方。公司预计明年3月开始交付土地并动工,首期2013年完工。预计开发过程尚需30亿建安成本,建筑面积为21.3万平,总成本为2.3 万/平方,分7期共6年竣工。该项目紧临陆家嘴,属低密度高档开发项目。公告资料还显示,09年整个浦东新区仅交易13.2万平方米土地,前两年也只有 100多万平米,说明该地块非常稀有。

九、天津津湾房产及津湾置业:公司在今年8月出资8.2亿与金融城公司(国企)建立这两个合 资公司,分别占股权25.1%和16%。本月公司再次签订协议,拟以现金17.25亿元,分别收购两公司49.9%和36%的股权,收购后持股到75%和 51%,控股进行报表合并后,公司的净资产价值将增加7亿元。这两家公司,金融城出现金极少,主要是两幅土地,其中:

A地块2.39万平米,作价17.08亿,折7.14万/平,规划建筑面积20.77万平,建筑面积土地成本为0.822万/平,其中住宅用地15.86万平,商业用地4.26万平;

B地块1.16万平米,作价9.79亿,折8.446万/平,规划建筑面积15.9万平,建筑面积土地成本为0.616万/平,主要是商业酒店综合用楼。

这两块地,我没有查过地图,土地成本这么高,我想按理应该是天津的黄金地段,建的房子应该是高层。

 

258中报资产负债率为45%,除去其中预收的23亿元订金外,负债率33%。目前总负债为 78亿,其中23为预收款,未来会冲销并转为收入,另有20亿为出租物业公允价值提升而计提的递延税款,此部分只要出租物业不销售,暂时是不需要缴付税金 的。还有16亿为计提的应交税金(主要是土地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258银行贷款为8.7亿元,其中有5亿是上半年借的,中报显示手持现金61.27亿 元。

根据上边的八九两个项目,公司已经或准备支付的现金为18.3+8.2+17.25=43.75亿元,支付完后现金尚结余17.52亿元。因为汤臣一品AC栋和湖庭花园二期洋楼尚在销售当中,所以资金链暂时没有问题。

 

从258的三大报表来看

损益表:过去盈利能力还不坏,金融危机后因为房地产转暖,汤臣一品和湖庭花园销售非常好,所以近一年多来盈利能力特别强。从收购张江和天津地块项目来看,收购后未来5年公司应该有持续的收入及利润来源;

资产负债表:公司应付账款只有几个亿,银行贷款也不到10亿,确认要支付的税款16亿,其余23亿为预收款不需支付(只需交付房子),20亿递延税款暂时也不需支付,对应17亿的现金,100亿的净资产和170亿的总资产,偿债能力没有问题。

现金流量表:销售中的汤臣一品和湖庭花园能保证未来一年的现金流入,流入的现金和目前结余现金,应该能够支持张江和天津项目的首期建设。另外公司尚有汤臣一品BD栋的租金收入,以及酒店及川河的分红等。

 

所以258的三大报表还是不错的,可以预见下半年及11年,业绩仍会有较好的表现,目前4.5%的分红应该可以维持,但由于未来有新的项目要开发,需要大量资金,所以更多的分红可能性不大。

 

另外,我看到有股友将258所有的资产按公允价值重估了一下,毛估每股净资产将达到10元, 对应3元的市价只有3折。目前258账面每股资产6.8元,与10元的重估有差价,我想主要是汤臣一品未销售完的AC栋及湖庭花园洋楼未重估和兑现,至于 出租的汤臣一品BD栋,公司已经按投资物业进行公允价值调整。

 

所发现的问题:
一、258现有员工900人,总薪酬(包括董事)为3488万元。董 事中,从今年7月起,徐枫薪酬将由之前的582.4万调升到712.4万,汤子同将由128.13万升到260万,汤子嘉将于69.55万升到169万。 我觉得他们母子三人,本来薪酬就不低,现在又再加这么多,太过份了点。3488万薪资除掉董事外,员工平均年薪仅2.8万元。并且,他们三人还有3000 万股认股权证,其中200多万份行权价为2.155元,2800万份行权证为3.644元(比现价3元高),有效期到2015年。公告显示,258的其它 雇员有605万份认购权证,行权价为2.155元,不知道是不是员工持有。目前徐枫三人,持有48%的汤臣集团股权,因为其它股权分散,所以258的股权 基本被她们牢牢掌控。

 

二、258因为有部分物业是出租的,这些年公允价值的调升,使得公司过去几年的净利润和净资 产增加了100亿以上(目前258净资产仅为95亿元,与100亿似乎有点矛盾,这需要查看5年前的财报资料,是否因为分红或亏损等原因导致),如果未来 公允价值降低的话,则258的利润和净资产将减少。如果不变的话,因为所得税率由07年的15%过渡到2012年的25%,估计258将补提5亿递延税款 负债。

 

258看起来是一个烟蒂股,因为公允价值的大增,使得它的PB和PE看起来很低,然而,二级 市场上股价却总是不表现,所以股吧里骂娘的很多,主要是质疑分红少以及公司不思进取,没有囤地。关于这两点,我的看法是,最近签的两个协议,如果没有利益 输送(对方是国企,非关联方,输送给国企的可能性很小,一般是国企输送给民企,官爷中饱私囊),应该可以说明公司并非不思进取。既然公司已经签购了新的地 块,前期的土地款就需要支付43.75亿元,加上首期和后期的建安成本,未来的现金支出将是非常庞大的,所以从这一点来看,公司不可能大幅提高分红水平。

 

从我个人的立场来看,我是非常不看好目前的房地产局势的,258在这个时候拿地,我估计价格 便宜不到哪里去,与其未来可能亏损,我倒觉得不如先抱残守缺。非得要发展,可以把项目先搞小一点。中国的房地产企业,普遍都是没有现金回报的,因为不但流 入的现金全部投入到新的项目中去了,而且还不断的增资和贷款,现金流量表没有一项是长期正数的。这玩意,感觉有点像搞传消一样,庞氏骗局,特别是现在这种 高危时刻,玩波段都要慎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990

新浪微博值多少?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46202&time=2011-04-08&cl=115&page=all

微博使新浪從傳統的互聯網媒體公司向平台型服務公司轉型,使新浪估值大增,下一步就是討論微博是否要獨立拆分
財新《新世紀》 記者 趙靜婷 鄭斐

 

  新的域名、新的標識,還有在都市報頭版大幅的植入廣告,新浪微博以各種方式發出「獨立宣言」。

  4月7日,新浪微博正式啟用新域名weibo.com,同時啟動新版Logo標識。與當前其他微博域名相比,這一域名更加簡潔且便於記憶,進一 步拉低了用戶使用微博服務的門檻。新浪(NASDAQ:SINA)首席執行官兼總裁曹國偉表示,微博將不再是新浪的一個頻道,而是一個更加獨立、市場前景 更為廣闊的平台。

新浪借助微博产品从传统互联网公司完成了向平台型服务公司的转型。郑帅/CFP
新浪借助微博產品從傳統互聯網公司完成了向平台型服務公司的轉型。鄭帥/CFP


  自2009年8月開通以來,新浪微博從無到有,註冊用戶飛躍1億。艾瑞諮詢數據顯示,2010年新浪微博在活躍用戶數方面佔有56.5%的市場份額,在瀏覽時間方面擁有86.6%的市場份額,遠超國內其他微博服務商。

  今日,新浪微博已經成為新浪上市公司估值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浪股價一年間沖上雲霄,漲幅近200%,遠超同類公司,其背後最大的賣點,正是新浪微博。

  雪球財經創始人方三文在4月2日由愛美股主辦的新浪微博估值會上,給出37億美元的估值。此前新浪曾經廣邀海外基金經理和投行分析師給新浪微博 估值,有投資者報出50億美元的價格,震驚四座。對總市值68億美元的新浪來說,這意味著目前並未盈利的微博業務,已經貢獻了新浪總市值的大半江山。

  「新浪借助微博這個創新產品從傳統的互聯網媒體公司完成向平台型服務公司轉型。」方三文說。去年4月,新浪微博成為新浪的獨立事業部之後,業界圍繞其分拆、上市的猜想也從未停止。

  但如果新浪微博成為新浪所有業務的核心平台,出現「新浪微博即新浪」的情況,新浪又當如何?

估值遊戲

  自去年7月開始,瑞士信貸分析師首次將新浪微博作為新浪的新增長點寫入報告,題目是「微博非常強勁」,並給出跑贏大盤的評價 (outperform)。此後新浪微博用戶數與新浪的股價都不斷連創新高。雖然新浪因加大對微博的投資而影響了其短期業績,但新浪微博在一年之內的成長 表現,成為新浪股價增幅遠超同業的重要依據。

  2011年4月2日,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互聯網研究部發佈《移動社區:高黏度/一站式服務平台——移動互聯網深度研究之完結篇》。報告指出,「微博作為殺手級的移動互聯網(社區)業務,有望給新浪帶來持續的價值重估機會。」

  中金公司對新浪未來股價的看好,是基於微博平台對各種傳統和新興業務的拉動,而不是將微博作為一項可獨立的業務來加加減減。為此,中金公司給予新浪股票「推薦」評級,未來一年的目標價為104美元,未來三年的目標價為201美元。

  不過,坊間對新浪微博獨立上市的傳聞不曾平息,越來越多的投資者試圖對新浪微博進行單獨估值。

  雪球財經的方三文給新浪微博估值37億美元,他用新浪總體市值減去各項業務估值的方式,得出了新浪微博的估值。

  新浪的資產主要包括門戶(廣告)、無線增值、中房信、麥考林、現金、微博和其他。方三文根據已有的市場交易價格給這些業務分別估值,將以上幾個 部分的估值再加上商城、搜索、企業應用解決方案、商譽等因素,合計估值約31億美元。新浪目前的總市值約68億美元,減去上述估值,則新浪微博的價值已達 到37億美元。

  3月1日,韓國未來資產(Mirae Asset)將新浪微博估值從20億上調至30億美元,按照均值來看,新浪微博的估值已經佔據新浪總市值的「半壁江山」。

  對於一個剛剛開展一年有餘的業務,這樣的估值是不是太離譜?一位互聯網投資圈資深人士表示,無論估值的高低如何,現在給新浪微博估值的都是在 「拍腦瓜」。原因是,「新浪微博未來能發展成什麼樣,現在下結論還為時過早」。他表示,儘管目前微博平台漲勢很好,但未來盈利模式甚至能否盈利都存在極大 的不確定性。

  一位國際知名投行互聯網分析師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目前相關機構對新浪微博估值不一且有較大差異,造成差異的主要原因在於新浪微博現在尚未實現盈利,也不確定會在未來哪一時點實現盈利。

  微博作為一種快速發展的互聯網平台,首先當然是可以通過廣告獲得收入,而微博的follower(關注)定向廣告模式,比傳統廣告轉化率大大提高。

  另外是收入分成,一種是通過將用戶push(推)到其他網站上進而與其他網站分享廣告收入,另外一種則是通過3G業務與運營商(SP)分享收 入。微博積累的龐大的用戶群體,一方面可以向企業用戶收費,另外利用巨大的用戶群可以產生數據庫盈利、為高端用戶提供增值服務等多種模式。

  與此同時,微博平台中植入LBS、即時聊天工具等,將可能為微博帶來商戶和虛擬貨幣的收入。

  不過,有騰訊的案例在前,很多資本市場的投資者本著用戶為王的精神,深信只要能夠凝聚人氣,保持粘性,盈利模式可以慢慢摸索,用戶資源可以日後挖掘。

微博改變新浪

  2009年8月中國最大的門戶網站新浪網首次推出微博服務,新浪微博一直保持著爆髮式增長。

  截至今年3月,新浪微博註冊用戶數突破1億,其中發展第一個5000萬用戶用時14個月,發展第二個5000萬用戶僅用時4個月。艾瑞諮詢數據顯示,2010年新浪微博在活躍用戶數方面和瀏覽時間方面遠超國內其他微博服務。

  雖然起步時間非常接近,但新浪微博的用戶數在一次次的微博炒作、微博口水戰之中飛速成長。目前,新浪微博在註冊用戶數和瀏覽時間等各項指標上遠超競爭對手。

  摩根士丹利董事總經理季衛東表示,新浪微博用戶數量猛增,已吸引了6萬多個名人、達人,他們變成新浪微博的稀缺資源。

  比如說姚明在新浪開博後,很難再在其他微博上開設微博。由此,這些名人成為新浪微博獨家壟斷的資源。明星無形中為新浪做了內容編輯和免費打工仔。而對於廣告主來說,安踏、李寧、匹克等運動品牌可以在姚明微博上做廣告,很容易精準定位。

  微博對新浪的意義,還不止於其微博業務上的全面勝出。有了微博,新浪的傳統業務也開始發生變化,在微博這個平台上,投資者們看到了將新浪與騰訊、Facebook這些「非同類」公司進行比較的可能性。

  2010年4月,新浪將微博業務分拆出去,成立了專門的微博產品事業部,全面負責微博產品的開發、運營及規劃,原產品事業部總經理彭少彬兼任微博產品事業部總經理,團隊現有七八百名成員,且一直處於「燒錢」階段。

  新浪微博近期連續推出了AIR客戶端、微團、微領地以及微音樂等一系列全新的功能和應用。AIR微博客戶端,除具有瀏覽首頁、發微博、評論、私信等全部「網頁微博」功能,其中最搶眼的功能是即時聊天,與騰訊QQ別無二致,甚至更為方便。

  根據未來資產研究報告,新浪微博在廣告市場份額將從13%增至25%。該報告稱,新浪微博來自外部環境的風險可能性很小,但其盈利步伐可能不會如市場預期的那麼快,因此對其估值不過是一個遊戲,不過新浪微博的每用戶花費時間也在趨穩。

  該報告同時指出,按照目前增長速度,新浪微博即將成為僅次於騰訊QQ的中國第二大社交媒體,「中國微博市場很快將進入新浪、騰訊和搜狐三強紛爭的格局,雖然騰訊和搜狐微博近期有所增長,但預計新浪微博2011年底能夠保持40%-50%的市場份額」。

  華爾街的中國概念股分析師張曉帆在報告中指出,微博AIR客戶端使得新浪微博用戶可以彼此進行即時通訊(IM),這對騰訊的核心產品QQ構成了挑戰。鑑於新浪與騰訊的微博競爭日益激烈,新浪管理層決定顯著提高對微博平台的投資,且今年不會急於推進微博的商業化進程。

交織的命運

  去年4月,新浪微博成為獨立的事業部以來,業界圍繞其分拆、上市的猜想就從未停止。

  一方面,很多市場人士分析,曹國偉長於資本運作,因此很可能將新浪微博獨立運作上市。

  五季諮詢合夥人洪波就持這種觀點。他認為,新浪的傳統業務非常成熟,估值偏低,而全新微博如能獨立出來會享受更高的估值。

  而財務出身的曹國偉,長於資本運作。新浪曾拆分旗下房產業務(新浪樂居)與易居中國旗下房產數據庫業務合併組成中房信,登陸納斯達克。洪波指出,現在新浪也有打算將新浪汽車、財經頻道等分拆上市。

  不過,也有很多長期跟蹤新浪動向的人士指出,新浪微博日後將成為新浪的核心平台,推動整個新浪的升級。與房產、汽車、財經等垂直頻道不同,新浪微博將與新浪的其他垂直頻道交織在一起,成為新業務的核心。

  「對於新浪來說,微博對新浪現有的所有業務都是非常核心的平台,會對新浪的各種業務起到非常重要的拉動作用。」一位國內大型互聯網公司直投部門的人士這樣說。

  他分析,很難說未來新浪微博的收入會怎麼樣,因為未來新浪的不少收入可能都是跟微博有關,但又不是微博直接產生的。「微博不是一個單獨的業務,而是一個平台,對新浪的業務具有拉動作用。新浪不會把微博拿出來,因為過幾年新浪就是新浪微博。」

  曹國偉在新浪年報中表示:「2010年對新浪來說是轉型的一年。除了實現網絡廣告業務和盈利能力的顯著增長外,我們已成功地將新浪微博建設成中 國最大和最有影響力的社交媒體平台,其用戶基礎在2010年擴大了25倍多。現在微博的註冊用戶總數已超過1億,較四個月前增加1倍。」

  「進入2011年,我們計劃將微博作為新浪新媒體成長戰略的核心,加大投資以求進一步提升我們在社交媒體領域的領先地位,使新浪成為更深地植根於社交網絡和移動互聯網的最佳網絡平台。」曹國偉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003

聯想控股到底值多少錢? Barrons

http://blog.caing.com/article/17287/

不涉及任何道德評判,如果僅僅從估值看,聯想控股應該值多少錢呢?根據當時的股票市值,以及2009年8月21日聯合資信評估有限公司出具的《聯想控股有限公司跟蹤評級報告》,我做出了如下估值:

融科置地2008年最低的時候利潤為2.61億。按8倍的PE,估值20.88億。弘毅投資管理資金200億,按1.5%管理費計算,不算任何投資回報的 分紅,利潤3億。按8倍的PE,估值24億。剩下的聯想集團和神州數碼按市場股價估值。最後把總估值用15%的折扣來進行調整。這樣算來,當時聯想控股的 29%股份應該價值43.44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27

美邦服饰董事长周成建:从裁缝到服装首富,走过多少弯路? 东方愚 私人博客

http://www.zhanghua.org/?p=4492

 

  从浙江青田做裁缝起家,直至打造出美特斯邦威这个品牌,成为中国服装业首富,周成建始终处在不停纠错的过程中。

南方周末记者 张华  发自上海   http://www.infzm.com/content/60172

2011年5月18日,美邦服饰(002269.SZ)股东大会上,46岁的董事长周成建说,公司上半年将实现600%的净利润增长。

不少股东听了这一“利好”消息,并没有特别兴奋。因为,600%固然吓人,但增长的基数并不高——2010年上半年是美邦的一块“洼地”:净利润仅为四千余万元,下降幅度超过八成。

美邦即美特斯邦威,这是一家像耐克一样以“轻资产模式”著称的中国民营服装企业,专注于品牌和营销,将生产外包,依托加盟商和直营店快速扩张,旗下有Meters/bonwe和Me&City等快时尚品牌。

周成建于2008年将美邦送到深交所上市,从而一举以170亿元的资产成为中国服装业首富并蝉联至今。在今年3月美国《福布斯》杂志发布的全球富豪榜上,周的财富为40亿美元(约260亿元人民币),在中国内地富豪中排在第13位。

但美邦近几年业绩大起大落就像坐上了“过山车”。而自1982年创业至今,30年间周成建始终是踉踉跄跄。“我过去犯过很多错误,”周成建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称,“直到现在还心有余悸。”

失败的创业

周成建出生在浙江青田县黄垟乡石坑岭村,有六个兄弟姐妹,他在家里排行老四;有几个兄妹现在是美邦的代理商;他结过三次婚,现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即登上胡润女富豪榜的胡佳佳)。

他的父亲当年在人民公社工作,相当于现在的基层政府。尽管是计划经济年代,但一个村有一个开商店(代销)的指标,石坑岭村的指标最后落到了周成建家中。如果说这也算是商业启蒙的话,这一杂货店便是周成建最早的商业意识“发动机”。

周成建谈起自己的身世,对父亲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当被问及最欣赏的国内外的企业家是谁时,他犹豫了一会儿,有些纠结地说:“我最欣赏我父亲,另外我也欣赏毛泽东。”

感激之外更有愧疚。周成建16岁即1981年,因参与倒卖银元赚了30万元人民币,这在当时是一笔巨资。不过,事情很快有变,30万元悉数被没收,周家更是被认定犯了投机倒把罪,周父因此替儿子坐牢一年。

1982年,周成建跑到温州学裁缝手艺,他的一位舅舅给他提供了一定的资源便利。在此之前,周成建曾尝试学过泥瓦匠、木匠等,但最后选择进入服装业而非建筑业。

不久后,周成建从温州回到青田,贷款30万元,创办青田服装钮扣厂,这是美邦的前身。他把方圆几十里所有口碑不错的裁缝集中到一起,当温州有客户下单时,他便组织这些并未受过专业训练的“乡土裁缝”们加班加点赶工。

令人沮丧的是,他满心期待的第一个大单,又以失败告终——客户以产品质量欠佳为由,拒绝支付货款。此时的周成建,30万元的创业资本金耗费殆尽,付完众裁缝们的工资后,剩下不足万元。

这个时候的他有两种选择,一是申请破产,二是从头再来。他走的是第二条路。离开青田县,再上温州,重新扎到服装业的人堆儿里,寻找新的突围机会。

但他在温州商场的二十多年中,始终不善于和形形色色的人打成一片。“我内心拒绝对外交流,”周成建说,“加上我是个自由主义者,不想勉强自己跟不同的人套近乎。”

一位当年跟随周成建创业、现在美邦任职的人士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周成建只有跟消费者交流时才变得真正积极,而对和同行或是行业协会诸如此类的交流多是半推半就。

周成建说,当年在温州,很多服装企业拥有驰名商标,以及各种名目的名牌产品等荣誉,“我们公司没有任何荣誉,我的部门去沟通过,他们(评委会)说叫你们老板过去,我不肯去。不去就不给,不给我就不要。”

“战略专家忽悠了我”

周成建于1993年在温州成立美特斯制衣公司,3年后开始决定将生产外包。这源于他一次到广东服装市场做调研,看到不少做外贸代工的服装加工企业,设备精良,工人技术熟悉,但机器闲置率却很高。

也就是说,后来为业界热议的美邦“轻资产模式”,源于周成建当时的“误打误撞”。2001年美邦在上海设立分公司时,全国的销售收入已经由1995年的1000万元提高到了逾8亿元,等于6年增长了80倍。

2005年美邦总部迁至上海是周成建自己的主意,一位前美邦高层说,美邦的核心团队当中,当时反对的声音占上风,大家都认为在温州做不了老大,到上海滩就是去送死。“可是周成建坚持己见,”这位人士说,“他虽然不断变得开放,但骨子里还是一个强势、专断之人。”

在中国企业界,总部迁移一直是个敏感话题,特别是对地产及资源类等行业属性中政商关系特殊的一些地方明星企业而言,更是一个比较忌讳的话题。服装属于快销品,加上美邦一直以来在温州的性格温吞,所以他的离开并没在温州服装业引起什么动静。

“如果说初来上海的我有什么诀窍打开局面的话,”周成建说,“那就是因为成了‘芝麻绿豆’(意思指企业引不起太多人关注),我也不用去跟政府部门沟通或寒暄,可以彻底将心思放在开拓市场和打造品牌上了。”

事实上,2005年美邦总部迁至上海前后,周成建经历了他创立美邦以来的第一次大阵痛。代表性事件有二。一是温州总部和上海分公司之间的管辖权之争导致一些业务骨干和高管离职,二是2003年他把一年前新创立的“祺格”品牌给关了。

现在来看这两起事件,对于前者,周成建认为尽管当时有些懊恼,但并不觉得损失有多大,“我认为我的部下因为不认同我的价值观而离开是正常的,作为企业负责人,我只能适应少数人,不可能满足全部的人。”

而对于后者,周成建至今仍然后悔不已,“是所谓的战略专家忽悠了我,”之前躺在椅子上的周成建突然坐正,很严肃地说,“那帮专家说什么不能同时做两个品牌。要知道我当时为‘祺格’已经投入了五千多万元,开了两百多家店了。”他说他最近已经重新启动了这一品牌。

养个新品牌,学费6个亿

周成建到上海后不久,开始对“轻资产模式”进行变革,即降低加盟商的比重,加大直营店的开店速度。国际上知名的休闲服饰零售商中,超过一半的品牌选择了直营店形式,譬如H&M和优衣库(UNIQLO);ZARA是90%的直营店加10%的加盟店或合资经营形式。

2005年至2008年间,美邦直营店的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5%,快于加盟店30%的年复合增长率;营收从9亿元增至45亿元,翻了六倍,净利润从734万增至5.88亿元,暴增了80倍。

周成建一时间成为上海滩的风云人物,美邦上市更让他成为了中国商界明星。不过,即便在美邦IPO申请获得中国证监会发审委通过的前一刻,周成建还非常彷徨,原因是美邦的商业模式在A股已上市公司中找不到先例。

“我直接被叫到证监会沟通不下五次,”周成建说,“我要现场答问,可我解释之后,又不知道他们(发审委委员们)是否真的懂了,所以心里仍然很忐忑。”

上市对于周成建来说还是一场“面子工程”。他的一位下属称,如果上市夭折,融不到资或许并不要紧,当时美邦其实并不差钱,要紧的是周成建担心美邦士气受到影响,他本人在圈子内也会感觉“丢面子”。

美邦上市募资额超过13亿元。周成建有了更多的资本后,开始打造一个新品牌——ME&CITY,他想改变美邦在有意无意中给外界留下的“学生装”印象的局面。

可是,他走得太急,步子迈得太大了,从一开始就把两个品牌——ME&CITY和美特斯邦威——分成两个事业部,完全独立运作,甚至在营销上 也各自为阵。在代言人的选择上,ME&CITY首次出手,就是重金签下《越狱》男主角温特沃什·米勒和名模布鲁娜·特诺里奥。

但后来证明,周成建为此付出的代价非常高。美邦公司2009年的销售费用率较上一年上升了6.7个百分点,达到27.8%,这个数字几乎是另一家服 装企业——七匹狼销售费用率的两倍。而由于ME&CITY的门店面积动辄数千平米,使得美邦公司在2009年的租金和装修费用暴增79%和 69%。令投资者最为惊讶的两个数字,是2010年第一季度美邦的净利润同比下滑90%,上半年的净利润同比下降83%,ME&CITY的拖累效 果这个时候暴露无遗。

直到今天,提起ME&CITY,周成建都是一副懊恼不已的样子。他说,最近十年关于走单一品牌还是多元化的路子,他走了两次弯路,第一次即 上文提到的听从专家建议将发展态势良好的祺格品牌匆匆给关了。第二次则是没有听从专家意见,也不进行调研和论证,自己匆匆之间决定上马 ME&CITY品牌。

“做ME&CITY是非常有价值的,时机也还好,可惜我们的方法错了,”美邦品牌营销总监周龙对南方周末记者称,“我们为此交的学费高达六个亿。”

一位不愿意具名的浙江服装企业负责人说,周成建从来都是一个内心有些自卑的人,正是这种自卑促使他不断超越自己,并造就了一个“服装首富”,但有的时候,这种自卑又会使他急于冒进以证明自己,这等于害了他。

“新国货”,一个新错误?

2011年4月26日,美邦发布的2010年财报显示,全年实现营业收入75亿元,净利润7.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4%和25%。这意味着,尽管上半年的业绩大幅下滑让股东瞠目结舌,但下半年的爆发式的恢复增长,宣告美邦正走出旋涡;4天后,周成建46岁生日。

周成建再一次令业界吃惊的举措是,他在不久前提出“我是新国货”的口号和推广活动,“虽然是全球性品牌,但ZARA收入的六成来自于西班牙本土,优 衣库收入的八成也来自日本本土,”他说,“基于这一考虑,我想回源于‘国货’这一概念上,它不关乎具体的品牌,而更多的是对国民意识的唤醒,让他们知道, 我们是真正了解和适合中国人的本土品牌。”

周成建和他的团队选择了8位在不同领域的知名人士成为“新国货”标杆,“带头大哥”是周成建自己,其余7人为“流行天王”周杰伦、知名出版人邵忠、艺评人陆蓉之、创意设计师包益民、造型师陈星如、跨界艺术家邓卓越、新锐摄影师陈曼等。

但问题是,消费者看到这一口号时,不可能不与品牌及产品产生联想:Meters/bonwe和ME&CITY走的都是给人以“洋品牌”感觉的路线,现在突然提“我是新国货”,这是否会显得突兀甚至适得其反呢?

而美邦现在虽然一季度净利润暴涨,但仍然如履薄冰。一季度其财务费用较去年同期增加303%,达到4400多万元;库存继续攀升,一季度末的存货超 过30亿元,较2010年年底增加了6亿元;现金流依然不容乐观。2009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是8.56亿元,到了2010年底则急速恶化至 -10.53亿元,截至今年一季度末虽然有很大改善,但这一数字仍为负值(-718万元);另一方面,ME&CITY仍然没有走出亏损的局面。

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美邦在3月发行规模为5亿元的2011年第一期短期融资融券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发行第二期短期融资券,再次募资5亿元。

在5月18日的股东大会上,周成建称,存货较多主要是因为气候反常造成的,而ME&CITY今年预计减亏至5000万元,明年开始实现盈利。但是这些解释显然不能消除所有股东们的担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663

上市公司還有多少隱情“忘了”告訴你 張望

 http://epaper.21cbh.com/html/2011-08/08/content_4610.htm?div=-1

 本報記者 張望 福建報導

 

    眾多上市公司在信披上一而再、再而三地連續“犯錯”,已成為資本市場的一大禍端。

    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高明華教授認為,在目前的資本市場環境下,越是相對成熟的上市公司,越懂得利用既有製度的缺陷,機會主義意識越強。

    體現在定期報告上,就是打“補丁”現象頻繁出現,並呈愈演愈烈之勢。證監會會計部7月25日公佈的報告表明,2010年報中共有88家上市公司披露了會計差錯更正,其中主動更正73家,被動更正15家。

    根據巨靈財經的統計,約上百家公司發佈公告表示年報披露出現錯誤,錯誤類型包括財務數據統計錯誤、報表披露內容不完整、限售股比例出錯、照抄2009年年報等等。

    而臨時公告披露不及時、不真實、不充分、預測性信息披露不完善,或以局部披露代替完整披露等,致使市場難識“廬山”真面目,嚴重侵害了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由此,台灣學者賴照英指出,保障投資者為證券交易的第一要義,要健全證券市場,發展國民經濟,必須保障投資。即投資人如缺乏適當保障,則投資人的信心無從建立,從長遠的觀點看,證券市場的發展亦屬緣木求魚。

    募集資金黑洞

    在包裝上市、粉飾報表、虛假披露等現像不算新聞的A股市場,“圈錢”已成為企業IPO的代名詞。

    “圈錢”在信披違法違規方面的表現之一,就是違規使用募集資金。

    近期,先後有國恆鐵路(000594.SZ)、深圳惠程(002168.SZ)、蓉胜超微(002141.SZ)、*ST天潤(002113.SZ)等多家上市公司,因違規使用募集資金“裸泳”。

    根據深圳證券交易所的處分決定,蓉胜超微先後共三次違規挪用募集資金,第一次是公司運用5000萬元閒置募集資金補充流動資金,逾期一個半月才歸還;第二次是違規挪用募集資金1235萬元進行臨時周轉,為期4個多月;最後一次則是違規挪用募集資金1050萬元用於償還銀行貸款,時間也是4個多月。

    而蓉胜超微董事長諸建中、副董事長劉琦斌、監事陳士英,以及來自招商證券的保薦代表人王黎祥、帥暉,均被深圳證券交易所通報批評並記入上市公司誠信檔案,向社會公佈。

    弔詭的是,深圳證券交易所作出此項處分決定的日期是今年5月16日,但時至今日,蓉胜超微仍未披露信息。

    就在處分決定公佈後的6月13日至6月17日,蓉胜超微控股股東及其一致行動人共減持套現2800萬股。

    國恆鐵路則已經是連續兩年違規使用募集資金。去年,國恆鐵路及其子公司中鐵羅岑未通過審議程序,擅自使用募集資金4.53億元用於補充流動資金,被天津證監局責令整改,其後,子公司中鐵羅岑將4筆共6900萬元募集資金違規轉入非募集資金監管賬戶,控股子公司甘肅酒航累計將283.18萬元募集資金違規轉入非募集資金監管專戶的行為。

    但天津證監局要求其將違規使用募集資金歸還至監管專戶時,中鐵羅岑卻稱違規使用資金已投入工程建設,尚未與施工單位進行驗工結算。

    而深圳惠程子公司吉林高琦於2011年3月25日開始,先後5次用暫時閒置募集資金3.3億元,購買了監管行中國銀行吉林市分行推薦的無風險結構性理財產品。

    此外,科陸電子(002121.SZ)、太陽紙業(002078.SZ)、棟樑新材(002082.SZ)等,均被發現違規使用募集資金。

    引人注目的是,經福建證監局檢查發現,中能電氣(300062.SZ)於2010年7月8日、7月27日、7月30日從募集資金專用賬戶支出31.6萬元購買商務車,支出27085元支付商務車購置稅。

    “連監管最為嚴格的募集資金都敢挪用,並且有保薦代表人督導,但形式上的程序和披露都省略了,可見一些募投項目只是為了圈錢,或者是掛羊頭賣狗肉。”一位市場人士說,“上市公司圈錢的目的達到了,是不是已經管不住了?”

    該人士認為,如果只是將募集資金的違規使用推託為相關人員的失誤與差錯,顯然是一種赤裸裸的虛假陳述。

    環保信披管不住?

    與操縱信披覬覦募集資金不同,近日多家上市公司相繼被指​​隱瞞環保問題而涉嫌信披違規,環保問題的信息披露成為股價臨界點和市場關注焦點。

    其中,定於8月8 日路演開山股份(300257.SZ)、6月2日上市的駱駝股份(601311.SH),被質疑隱瞞環保問題欺詐上市,而繼哈藥股份(600664.SH)、華英農業(002321.SZ)等公司捲入環保風暴之後,章源鎢業(002378.SZ)也因環保問題被公眾矚目。

    更有甚者,晉億實業(601002.SH)早在2010年3月1日就被嘉興市環境保護局責令限期改正環保違法行為,併罰款人民幣3萬元和下達了《嘉興市環境保護局行政處罰決定書》,但直至今年7月29日才發佈公告。

    “我國實行上市環保核查制度,對於上市融資、再融資的企業,一旦實現目標之後,之前做出的環保承諾往往兌現不了。”一位投行人士表示,“以圈錢為目的的上市企業,對環保等社會責任更是敷衍了事。”

    而上市公司針對環保問題的信息披露,大多語焉不詳,輕描淡寫,致使投資者和社會自然環境處在隱患之中。

    為此,2010年9月14日,環境保護部就《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指南》(徵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徵集意見截止時間為2010年9月25日。

    《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指南》(徵求意見稿)對上市公司發布定期環境年報和臨時公報做出強制性要求,首次明確了環境年報應該披露的內容,並要求上市公司發生突發環境事件的,應在事件發生後1天內發布臨時環境報告。

    上市公司還有多少隱情“忘了”告訴你

    然而,《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指南》(徵求意見稿)徵集意見後,至今卻沒了下文。但證監會在2010年12月27日公開徵求意見的《信息披露違法行為行政責任認定規則(徵求意見稿)》,今年4月29日就正式公佈施行。

    8月4日,本報記者就此致電環境保護部污染防治司王曉密,王稱,《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指南》目前還沒有製定發布的打算,最終是否發布還不確定。

    “《企業環境報告書編制指南》會先發布,目前在報批階段。”王曉密說,“《企業環境報告書編制指南》的範圍更寬,比較全面,已經涵括《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指南》的內容,並且更多地引導企業承擔環保社會責任,而《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指南》更多側重守法。”

    但《企業環境報告書編制指南》具體何時發布實施,目前還是個未知數,而相關上市公司在環境信息披露方面屢屢鑽空子,或者選擇性披露,已成為市場和社會公害。

    “其實,對於上市公司信披違法違規的處罰,我國的法律雖然需要健全和完善,但並不缺失,更主要的是執法力度和範圍差強人意。”上述投行人士指出,“治亂用重典,要提高信披違法違規的成本,把責任追究落實到位。”

    該人士認為,當前應當力求實現虛假信息披露證券民事賠償司法上的突破,為投資者在利益受損時進行證券民事賠償提供製度和法律依據。

    另外,亦有分析人士認為,最有效的監管是製定舉報激勵機制,並鼓勵投資者的民事賠償訴訟,因為投資者對自身權益的維護最有積極性。同時,只靠證監會的行政監管執行難度很大,必須司法監管雙管齊下。

    事實上,上市公司信披違法違規大有愈演愈烈之勢,但在行政監管查處過程中,大多不了了之。而從現有的信息披露制度來看,法律法規對現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約束和懲罰力度仍顯薄弱,這就導致眾多公司仍然能夠有機可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828

安全感值多少錢

http://www.cbnweek.com/Details.aspx?idid=1&nid=6855

安全感是虛的嗎?也許它相當的實在。


   假如你剛剛喜氣洋洋地買了一輛15萬的新車,接下來你便頭疼買什麼樣的保險,才能讓你在設想過汽車被盜搶、不幸撞車或者半路壞車之後仍然充滿安全感。於 是為了獲得這種心理上的安全感,你為愛車全副武裝上了全保,一年付給保險公司5000元。可年末算一下,你可能發現保險費要比修車的錢多得多。只是為了防 止那可能造成錢包「大出血」的萬一—要是汽車出了問題,修車換零件就是個大支出了,我們心甘情願掏出這筆錢,花錢買上一份心安理得。
理性經濟人也許會考慮,如果不買保險,避免獨自承擔後果的警惕心會使我更小心地存放車輛和更謹慎地開車。這種自我激勵的作用不僅一定程度減少意外的發 生,還省了一筆錢,達到金錢使用效用的最大化。但是對於現實的人來說,安全感如同蔽體的衣物一樣,是生活必需品,離了衣物就會暴露在巨大的不安之中。


安全感與房子
房子就是我們安全感的其中一個重要來源。如今房價高企,理性思考其實租房比買房要划算得多。按照目前的市場狀況,100萬能在北京租上一個80平方米 的房子20年。但是100萬幾乎不可能在北京買到一個同樣大小的房子。而且租來的房子一旦出現漏水、壞電器等問題還可以立刻聯繫房東進行解決,省心不少。 若是遇上工作變動,還可以隨時搬到離新公司較近的房子裡,節省上班時間。
可「有瓦遮頭」被分成「出租屋」和「自購房」兩種,二者在整體安全感中的所佔權重大有差別。很多人都認為出租屋治安差,人員構成複雜,時時為安全問題 而忐忑不安。而且沒有自己的物業,總感覺沒有歸屬感,也總覺得自己不屬於這個城市。更惡劣的是假如房東要加租趕人,自己一下便處於被動的位置。
相較之下,自購房乾淨整潔,自己設計裝修,自己做主人,可以光榮且驕傲地宣佈自己有了一個「家」。對於許許多多離開家鄉打拚的人而言,一套屬於自己的 房子意味著落地生根和安定。所以即使成為「房奴」,或者遇到房子漏水、牆壁開裂等問題需要自己和開發商進行漫長地扯皮,他們也願意換來這種安全感。
高企的房價和火爆的樓市也進一步激化了人們對安全感的渴望。他們擔心再過一段日子房價會不會升到自己無法承受的價位,擔心離上班地點近的好樓盤會不會 被買光了,擔心政策的變動會使他們比現在更難買到房子……這樣的焦慮又反過來推動了樓價節節走高。我們看到的是在房價不斷持續創新高的同時,人們卻更加迫 切地希望早日擁有自己的房產,而我們之前所提到的理性思考全然無法得到體現。

 

非理性的熱情?
事實上,200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Daniel Kahneman就研究發現,人在不確定條件下進行的判斷和決策常常是非理性的,這種心理學發現可以與經濟學進行結合,分析許多經濟現象。因此對於樓市這 一安全感獲得條件的捉摸不定,使人們對買房子這件事表現出非理性的極大熱情。
他們都在面對父輩們從未遇到的情況。將近20年以前,他們的父輩住著福利房,而他們也在這樣的房子里長大,安全感也從未少一點。然後他們走向一個截然 不同的社會,走向因為房子而安全感大幅度溢價的現在。他們童年時候的安全感當然也包括房子帶來的安定,但是絕不是今天這樣的昂貴。
究竟這一切是怎樣發生的?也許我們可以看成這是住房產權私有化和國內許多城市中產階級化的結果。1994年之後,國家進行住房改革,把以往福利分房的制度改為城鎮住房商品化,房子成了根據供求進行價格變動的商品。
同時,隨著越來越多年輕有創造力又有學識的人群奔向「北上廣」,湧入國內各大城市,大城市的中產階級化已越來越明顯。編寫過英國《牛津地理學詞典》的 Susan Mayhew認為,有購買力的家庭為尋求近鄰城市中心區的房屋,而導致內城衰落區的重建和更新,促成了一個城市的中產階級化。進入國內大城市的知識人群在 努力工作和奮鬥中漸漸積累了購買力。他們需要安家落戶,照顧家庭,也需要擺脫一種人在他鄉的游離狀態。在實際生活和心理安全感的雙重需求作用下,他們把手 中的儲蓄轉向了樓市,房子成了供不應求的產品,最後又和擺放在名店裡的昂貴服裝和包包一樣成了奢侈品。在北京、上海和廣州這樣的大城市裡,舊的城區被推 倒,然後拔起一幢幢嶄新的高樓。雖然房屋價格翻幾番,但買者仍然絡繹不絕。而後這片區域的居住人群也發生了更迭—遷出老房子和住進新房子裡的人組成了俯視 與仰視的兩個世界。
安全感和房子的關係是個很長的故事,它們好像沒有必然的聯繫,但是誰也離不開誰。其前世今生可以寫成萬卷長書,不過相信各位都有各自的深切體會了。
除了房子,其實還有其他產品是安全感溢價高的。比如買份人身保險,在這個變幻莫測的時代裡保障一下生命安全;或者買個培訓課程,應對激烈的職場競爭以防失業;又或者買個寵物,它的世界裡忠實地只有你。再不行,買個鑽戒其實也不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904

有多少店長 再開多少店

2011-9-26  TCW



Q:在社區經營雲南美食近兩年,有一定的客群,計畫在附近開設分店,若將新店開在原有店面附近,是否妥當
?(薩爾溫雲南美食趙店長問)

A:根據經驗,餐飲行業連鎖店經營的成功比率,只有一%,甚至還不到,常看到許多人氣名店,見生意火紅接連開 出分店,但沒多久,卻又一家家收掉,「一二三四五、五四三二一」這樣的現象,可說是絕大多數餐飲名店,跨入 連鎖店經營的宿命。這樣說,並不是要你打退堂鼓,而是要提醒切莫輕忽開設分店,所要面對的經營風險。

這樣的風險大半來自於,開設分店前並未培養出真正具獨立經營能力的店長人選,導致經營者蠟燭兩頭燒,店務管 理的執行力打了折扣。最後,兩家店不但沒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綜效,反倒出現一加一小於一的自我損耗,原本一 家店一個月可淨賺十萬元,開了第二家店後,一個月卻總共只賺八萬元,甚至連創始店賺來的老本都賠下去,這樣 的例子不勝枚舉。
如何避免開越多店、賠越多錢的陷阱呢? 首先,要評估潛在客源是否充足。分店開在本店附近,雖可就近管理,發揮共同採購原物料的成本優勢,但兩家店
客源難免重疊,為了不讓分店瓜分本店生意,必須先統計目前本店等不到位的未收客人,是否超過來客總數五成
,先確立需求面的基本盤,再做開設分店的計畫也還不遲。

當已打定主意開分店,首先要考量是否有獨當一面的店長,千萬不要想兩邊都自己管,不論是讓跟隨多年的幹部或 親戚接分店店長,你都不應涉入分店日常管理,分店店長若不能完全獨立,最終一定拖累本店經營。

原因很簡單,經營一家店時,管理層面執行力可百分之百,一旦兩店奔波,主事者心力有限情況下,執行力勢必打 折,如果各達原本八○%,兩店相乘起來執行力只剩六四%,經營績效當然退步。

另外,是有關成長性的評估。開分店半年之後,兩家店加起來的營業額,至少要是一家店的一.七倍以上,利潤的 成長幅度也是,這才算展店成功,可以進一步計畫開第三家店。反之,若達不到這個水準,就必須回頭檢視管理執 行力的落實程度。店長學堂歡迎讀者提問:[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83

還可升多少? 股海無涯

http://blogcity.me/blog/reply_blog_express.asp?f=U5ESNT0PL4145585&id=194161&catID=&keyword=&searchtype=

大升終於升上20,000點, 寫一篇網誌紀念一下也時刻警惕自己, 升市莫估頂.

 

對炒家而言, 升市估頂的風險遠高於跌市估底, 道理很簡單, 因為跌有限升無限. 這也是周一大市confirm升穿19200後我急忙買20000點的call 做保險的原因, 寧願賺少也不要冒這類的險.

 

我不是分拆員,股評人或網上高手, 所以我從不理會升市的原因 (但跌市我倒是很仔細去思考). 大升市對我來說, 原因也只有一個, 就是市埸錢多股票少. 股市本身就是個交易市埸, 交易的定價永遠建築在供求定律上, 市面大量的馬後炮分柝或理論大都只不過為了表現的專業一些, 當然也有不少人連這個也不懂所以發明了很多好像很深其實很可笑的理論去解釋股市上落的原因.

股市一旦進入亢奮期, 高位永遠匪夷所思, 結局也永遠不變的悲慘, 所以我將一如既往, 跟隨大隊去發神經, 越升得多我越興奮, 能不能發財會不會破產我不知道, 最重要是有份參與, 共襄善舉....

我當年職業生涯中, 有幸適逢其會而親歷90年代金融市埸兩大戰役, 一埸在外匯市埸, 全世界炒家圍剿BOJ, 另一埸98年跟港府在股市的一戰, 兩戰各地炒家都有一個好的開始, 之後更乘勝追擊如入無人之境, 可惜最後都一敗塗地, 我總結得出的原因只有一個-----"富不與官爭"....   所以只要政府要市升, 我就不信它會跌, 以目前來看, 每次調整都是入市的機會, 不要怕, 只要信, 信錯了, 別找我, 找政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027

天行國際(993)究竟和多少家上市公司有關? (1)

我相信大家對這隻股非常有興趣,但應該過氣了,不過為了保留一些紀錄,寫這篇文都是有其必要性的。

在講講這上市公司的關係之前,可以先談談他是如何跟這些上市公司有關的。

(1) 另外一家上市公司是母公司

彭曉東及李江南全資持有的StepFast Company Limited分別持有60%及40%的佳元投資有限公司在2009年12月購入張氏家族及蔡朝暉持有該公司的控股權,其後他們經過陸續減持,該公司的股權已散佈在不同的股東手上,其中有上市公司,甚至他們的股票亦作為抵押品散佈在上市公司手上。

這家上市公司的主要業務為財務融資,並接受股您抵押,他們交易對手和大股東也和上市公司不脫關係。

(2) 旗下財務公司借款予其他上市公司

該公司旗下的天行財務融資有限公司借款予部分上市公司的股東或者是一些將出售予上市公司的資產的持有人,所以這部分亦和上市公司有關。

(3) 其他相關的資產買賣方

例如在2009年8月以1.3億購入,並以2010年8月以930萬出售的太陽國際財務有限公司,其買賣方也和上市公司有關,這家財務公司亦把從事借款業務,接受股份抵押借予上市公司,所以也和很多上市公司有關。

稍後,我們就開始談談他們的關係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05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