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企業之間的專利競爭集中表現在Windows Phone、IOS、Android三者的競爭,類似的現象在2003年就發生過。當時的主角是SCO、IBM和Microsoft,SCO Unix的封面是一隻露出爪牙的熊,目標是Unix、Linux、Windows。當時故事的起因是什麼?結果如何呢?
「你寫的系統太差勁,乾脆就叫Unics算了。」上個世紀60年代末的一天,貝爾實驗室的布賴恩·柯尼翰對同事肯·湯普生這樣說。 在英文裡,Unics發音與Eunuchs(太監)一樣。肯·湯普生接受同事的嘲弄,並在稍作修改後,把自己研發的系統叫做Unix。起初,Unix只是內部使用,後來向研究機構免費許可,向企業收費許可。
1979年,微軟購買了UNIX授權,並和SCO聯合開發了XENIX,以OEM的形式授權給英特爾和施樂等公司。
1993年,擁有貝爾實驗室的AT&T將其擁有的Unix資產賣給Novell。此時的IBM、DEC、HP和Sun因為早年得到授權,繼續進行著各自的Unix版本研發。
1995年,Novell將Unix資產賣給SCO,花了錢的SCO認為自己是Unix的正宗傳人,而Novell當時已視Unix為雞肋,並沒有異議。
由於授權的混亂,且沒有統一的版本,此時的UNIX版本已經遍地開花,不同的版本使得UNIX系統開始分散。於是,比爾蓋茨開始打造一套統一的操作系統:Windows NT。之後,Windows系統逐漸拓展市場,而擁有Unix陣營的SCO卻開始走下坡路。
在微軟與Unix陣營的對手進行車輪戰的同時,一股新的力量在生成並強大起來,左右了戰局的發展方向,這就是Linux。IBM、Oracle和Sun等業界大鱷紛紛表示扶持Linux,而Unix系統受到Windows和Linux的雙重衝擊,市場份額更小了。
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奮力一擊。進入21世紀後,SCO開始策劃一出震驚IT業界的大戲。
2003年3月,SCO向IBM提出訴訟,控告IBM把一些Unix的代碼改頭換面後加入Linux產品中,要求IBM向SCO賠償10億美元。
2003年5月,SCO向微軟發放Unix技術許可,其中包括專利權和源代碼。微軟此舉強化了SCO的Unix「權威地位」,增強了 SCO挑戰IBM的決心。
2004年初,SCO的訴訟風暴席捲全球,Linux陣營的廠商和大型用戶人人自危,SCO對IBM的訴訟慢慢佔了上風。
2004年11月,微軟CEO斯蒂夫·鮑爾默表示「Linux侵犯了至少228項專利,對於那些已經加入WTO的國家而言,使用Linux就意味著有一天有人過來向你收取專利費。」
2005年1月,美國法院判決IBM交出20億行的程序代碼給SCO,SCO股價暴漲20%。
這時SCO似乎可以動手打開巨大的錢袋子了,然而風雲又變,Novell稱自己才是Unix的合法擁有者,因為Novell當年沒有把Unix賣給SCO,SCO也只是個授權使用者,並且要 SCO把從微軟和Sun公司收到的授權許可費給吐出來。連年訴訟耗盡了SCO的人力、物力和財力,SCO也沒有把重心放在業務上,其Unix業務已日薄西山。
2007年12月27日,財力耗盡的SCO正式被納斯達克摘牌。
如今,SCO Group已經改名為TSG Group,這被認為是用來擺脫負面印象的一個手段。
SCO本是一家勇於創新的公司,第一個把UNIX移植到Intel服務器上,第一家向獨立軟件供應商和用戶提供真正的二進制兼容的產品,第一家提出多Windows Friendly策略並提供客戶端集成工具,第一家提供多處理器Unix操作系統,第一家被眾多著名的硬件廠商認證為企業級服務器系統標準等。
但是,SCO後期希望通過知識產權許可和訴訟(而不是通過改進產品)的方式來獲取利潤,卻最終樹敵過多,自取衰落,這也許值得之後的公司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