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金蝶对用友挥“大棒”诉其窃密索赔10万

http://2009.nbd.com.cn/newshtml/20100907/20100907021150358.html

每经记者  谢晓萍  发自北京

        用友软件与金蝶国际是我国民族管理软件行业的翘楚,作为国内最大的两家管理软件、ERP软件、财务软件供应商,“北用友,南金蝶”一直是中国财务管理软件的代名词。而今金蝶软件、用友软件将陷入一场涉嫌窃取商业机密的诉讼当中。

        昨日  (9月6日),《每日经济新闻》获悉,金蝶软件将正式起诉用友软件涉嫌不正当竞争,并向用友软件索赔10万元。金蝶软件法务部相关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证实了这一消息。

        据金蝶内部法务相关人士透露,案件相关的起诉状已经正式提交至深圳南山区人民法院,正在等法院的立案通知。

用友涉嫌私入金蝶内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起诉状上看到,金蝶软件提出的诉讼请求包括:判令用友软件立即停止非法侵入金蝶内部网站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判令用友软件登报公开道歉;判令用友赔偿原告相关损失人民币10万元并承担本次诉讼的相关费用。

        上 述人士介绍说,金蝶技术人员在对其内部的网络办公支持平台进行例行核查时发现,登录日志显示有一个未经授权的IP地址段,经常登录上述网络办公平台访问、 浏览。经金蝶技术人员查验该IP地址段的归属,证实属于用友软件公司。不过,金蝶公司以保存证据为由,拒绝向记者提供IP地址以及登录的用户名信息。

        “我 们的内部网络办公平台须经授权方可登录进入。”上述法务人员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用友作为原告的同业竞争者,采取不正当手段登入含有金蝶商业秘密的内 部网络办公平台,非法获取金蝶须经授权方可知晓的技术秘密和经营秘密,其行为严重背离诚实信用的商业准则,构成对原告的不正当竞争。

        金蝶软件认为,用友的行为已造成破坏原告竞争优势,增加金蝶维权开支的后果。

        据《每日经济新闻》了解,金蝶内部网络办公平台包括公司业务管理、经营策略、市场研究、技术方案、客户资源等不对外公开的内部工作信息,其中的“数字神经”MOP系统含有客户信息、合同管理、服务价格、交易记录、售后跟踪等重要信息。

索赔金额还可能追加

        对于10万元的索赔费用,金蝶则表示,是根据案件审理的情况酌情而定,主要包括取证费、公证费等相关费用,而由于用友软件的行为造成的实际损失是多少,目前还不清楚。“我们会根据具体的损失计算,未来不排除追加索赔的可能。”上述法务人员表示。

        针对金蝶的上述说法,《每日经济新闻》致电用友软件的公关人士核实事实,该人士表示,目前为止,用友软件并未通过任何司法途径收到以上信息,包括法院的诉讼告知等。

        对 于金蝶、用友的上述行为,一位长期研究软件行业的相关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金蝶以IP地址为由就认定用友盗窃商业机密还有待司法机构的进一步认 证,网络黑客也经常潜入对方服务器对第三方进行攻击。此外,所谓的潜入用户是否真的没有经过授权,属于非法潜入需要进一步核实。

历史回顾

2002年金蝶诉用友获赔10万元

2002年9月20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北京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和金蝶软件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的不正当竞争案作出一审判决,用友公司被判侵权,赔偿人民币10万元。

        据了解,金蝶公司是以用友公司、国际金融报社侵犯其名誉权,损害其商业信誉、商品声誉为名到法院提起诉讼的。

        金 蝶软件公司在起诉中称:2001年7月3日,用友软件公司总经理郭新平在国际金融报某报道中以“K/3就是ERP吗?”的反问句指责金蝶K/3系统不是 ERP产品,并且进一步明确“在NC(用友软件公司2001年4月推出的管理软件产品)诞生之前,说中国没有真正的ERP或许有些道理。”

        金 蝶公司认为,这些言论是在捏造事实,散布竞争对手产品质量方面的虚假信息,给其公司业务造成极大影响,贬低了公司的人格,造成名誉权侵害,也诋毁了其公司 商业信誉,因此应承担相应民事责任;请求法院判令被告在全国性报刊上刊登声明为其恢复名誉、消除影响、公开赔礼道歉;用友软件公司要赔偿经济损失500万 元。

        最终法院判决:用友公司立即停止捏造、散布虚伪事实损害金蝶公司商品声誉的侵权行为;用友软件公司在《国际金融报》上刊登更正声明,消除影响;用友公司赔偿金蝶公司经济损失10万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937

蘿蔔加大棒已行不通 如何促進團隊合作

http://xueyuan.cyzone.cn/guanli-HR/225941.html

一直以來,微觀經濟學都基於這樣一種假設:人人都是自私的,他們之所以原意給別人提供服務和產品,是因為這樣能給自己帶來更多利益,這就是被稱之為「無形之手」的市場的力量。基於這種假設,我們總是根據物質激勵、獎勵和懲罰來建立制度和組織,推動人們去實現公共、企業和社區的目標。

然而,這個假設很可能是錯的!在進化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實驗經濟學等眾多領域,研究人員都發現人類實際上並非我們認為的那樣缺乏合作精神、自私自利,可以說,人類根本就不是天生那麼自私的。進化生物學家和心理學家也從神經學和遺傳學方面找到了證據,證明人類是樂於合作的。

對於企業管理來說,這意味這什麼呢?這意味著,利用控制手段或胡蘿蔔加大棒政策來激勵員工,已經行不通了。企業應該通過鼓勵參與和溝通以及樹立共同使命感和認同感,來建立制度。如果企業能夠幫助員工調動並發揚慷慨的合作精神,而不是認為他們只想著自身利益,這樣的管理風格往往會更加有效。

哈佛法學院教授約哈伊.本科勒通過分析眾多學科有關人類合作的研究,發現了一些工具,能夠幫助企業高管建立合作制度。在建立一個合作制度時,首先要確保制度構建的真誠性。絕大多數人都很聰明,他們會根據不同的情境構建方式做出不同的反應,因此情境構建要符合現實並確保真誠,這樣合作才會持久。

人們都希望自己能受到公平的對待,公平的企業價值觀對合作至關重要。通過討論、解釋並強化哪些事情是正確的或符合道德的,人們就會更多地去做這樣的事。合作制度的準則必須更多地以社會規範而不是正式規則為依據,它們必須具有一定的靈活性或可塑性以適應變化,還必須透明,讓成員感受到公平。

除此之外,建立有效的獎懲制度非常重要。促進合作的關鍵是,建立的制度能吸引參與者的內在動機,而不是只考慮監督人們,並根據他們的行為予以獎懲。要想調動人們的積極性,我們不僅要為他們提供物質回報,還應該讓合作變得社會化、自治化、有回報,甚至充滿樂趣,從社會和智力角度去激勵他們。

合作依賴於長期的直接互惠和間接互惠,但這種合作制度很容易受到破壞,而信譽是對抗這個問題的最有力工具。在合作型組織中,參與者之間的溝通也非常重要,人們經常溝通,就會更有同理心,更加信任別人,更容易找到解決方案。同時,培養同理心與團結精神也能讓團隊更能團結一致,為集體利益著想。

在設計合作制度時,除了創造力、驅動力、靈活性和多樣化,我們還必須考慮社會良知和真實人性。在當今世界,適應能力、創造力和創新精神似乎已成為組織和個人發展壯大的先決條件。這些素質不好監督和量化,但對於組織的長期穩定發展非常重要,一個合作型組織應該透過內在動機去展現這些素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747

頁岩效應 俄羅斯天然氣大棒歐洲失勢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4391
美國的頁岩油氣繁榮在給美國經濟自身帶來充沛的廉價能源供給之外,還打擊了一眾出口國,其中就包括俄羅斯。
 
在2009年,當比利時施壓俄羅斯的Gazprom希望其提供的天然氣在價格上能夠給予折扣時,俄羅斯人斷然拒絕。而到了去年秋天,輪到Gazprom著急了,比利時從這家俄羅斯天然氣巨頭身上獲得了20%的折扣。
 
參與談判的前比利時財長Simeon Djankov向WSJ表示:「他們再也不能像此前那樣欺負我們了,他們在談判中的弱勢體現的很明顯。我們很清楚的感覺到他們需要我們比我們需要他們更多,而我們很好的利用了這一點。」
 
在歐洲,Gazprom一向以價格方面立場強硬著稱,但如今客戶們開始有新的選擇了。美國井噴的頁岩氣產量使得大量能源轉而尋求其他消費客戶,其中就包括美國本土難以消化的煤炭。而依賴這一優勢,Gazprom的歐洲客戶們正從這家公司裡獲得數以億計的折扣,而且他們還要求更多。
 
歐洲是Gazprom利潤最豐厚的市場。歐盟1/4的天然氣由這家公司通過管道提供。週二Gazprom表示其2012年的淨利潤下降65億美元,降幅達到15%,而對歐盟的銷售下降約9%。
 
Gazprom是普京治下的俄羅斯能源帝國的旗艦企業。這家國有企業是俄羅斯法律規定的唯一有權出口天然氣的俄羅斯企業。Gazprom當前的掙扎也在影響俄羅斯的經濟,因為這家公司貢獻了俄羅斯出口收入的1/10。今年早些時候,普京批評Gazprom聽任出口下滑,損害了政府稅收。三月份,政府官員稱天然氣出口不佳是經濟增速未能達到普京制定的5%目標的主要原因。
 
10月份,普京敦促Gazprom改變策略應對「頁岩革命」,俄羅斯政府如今正在考慮打破Gazprom的出口壟斷,允許更多企業向國際市場出口LNG。俄羅斯僅佔國際天然氣市場的4%份額。
 
Gazprom則表示對自己的定價模型有信心,市場普遍認為其更關注價格而非銷售收入。Gazprom預測歐洲將會需要更多天然氣,因此沒有理由大幅降價。今年一季度Gazprom向歐洲的出口同比增長5%,這要感謝意外的寒冬。這也使得氣價走高,Gazprom認為這是其定價模型對客戶的價值所在。
 
自2000年執政起,普京一手將Gazprom打造成其國家資本主義的核心企業,普京治下的俄羅斯重要行業的領軍企業都由國家控制。普京在Gazprom的管理層中安插親信。而Gazprom則使用其在天然氣市場的壟斷地位施壓國家能源巨頭以及歐洲政府,這也成為俄羅斯的外交武器之一。在其巔峰時期,Gazprom決定了歐洲客戶的價格,尤其是前蘇聯國家。
 
然而,隨著美國頁岩氣產量的激增,能源世界的版圖開始徹底改變。到2010年,美國以外超越俄羅斯成為全球最大產氣國。
 
此前大量運往美國的LNG轉而運往歐洲。全球最大的LNG出口國卡塔爾佔歐洲進口的份額在2008至2011年間翻了四倍。俄羅斯的份額在同一期間則在下滑。在美國,隨著發電廠放棄煤炭轉而使用更廉價的天然氣,大量美國煤炭運往歐洲,歐洲的發電廠則從昂貴的天然氣轉向煤炭,這蠶食了俄羅斯天然氣的市場份額。
 
由於天然氣供給的充裕和需求的疲軟,天然氣現貨市場的價格大幅下跌。但Gazprom仍然堅持將其氣價與高企的油價掛鉤。Gazprom的Kupriyanov認為煤炭對公司的威脅比LNG更大。
 
Gazprom起初仍然拒絕歐洲客戶要求降價的要求。但隨著一些企業的撤出,Gazprom讓步了,給予一些西方客戶更多價格讓步並在新的合約定價中參考更多現貨市場價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083

俄羅斯舉起能源大棒的背後:天然氣危機潛伏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9125

繼軍隊挺進烏克蘭克里米亞半島之後,俄羅斯又揮舞起能源大棒,取消了對烏克蘭的天然氣折扣優惠,還威脅將斷供。然而,俄羅斯能源大棒背後也有隱憂:該國對原油和天然氣高度依賴。支撐俄羅斯50%財政的油氣市場也將因斷供而蒙受巨大的利益損失。更為嚴峻的是:俄羅斯油氣市場危機潛伏。

當前,俄羅斯對能源的依賴性甚至高於14年前普京初次掌權時期。根據PFC能源數據,2012年,原油和天然氣出口創匯支撐了俄羅斯超過50%的財政收入,以及70%的出口。

因此,失去任何較大規模的國際市場,俄羅斯都將承受不起。對於俄羅斯來說,歐洲是較大規模的出口市場。俄羅斯向歐洲日均出口原油高達600萬桶,外加數百萬桶石油產品。俄羅斯有近1/3的天然氣被歐洲市場消化。

過境烏克蘭進入歐洲的俄羅斯天然氣總量,對於俄羅斯來說,佔其出口至歐洲天然氣總量的50%;對於歐洲來說,佔其進口俄羅斯天然氣總量的15%。

圖:2012年,俄羅斯天然氣主要出口國家

事實上,俄羅斯油氣產業多年來面臨歐洲市場需求逐年下滑的窘境。英國《金融時報》文章稱,歐洲天然氣需求過去十年間下滑了10%。法國興業銀行能源市場分析師表示,歐洲2013年天然氣需求已經下滑至1999年以來的最低水平。當前,歐洲市場中俄羅斯天然氣佔比不足30%。英國天然氣消費量降低至12年最低。而這次事件當中的主角——烏克蘭,早已將國內天然氣需求降低了40%。該國來自俄羅斯的天然氣進口量下滑近半。

隨著德國等國家逐步轉向可再生能源,歐洲天然氣需求預計還將進一步下降。新舊能源之間的競爭將給俄羅斯天然氣市場造成威脅,並打壓市場價格。

與此同時,俄羅斯擴展新的天然氣出口市場的選項非常有限。短期來看,即使俄羅斯對歐出口量保持穩定,——實際上,對歐能源出口甚至在冷戰時期也並未減少——俄羅斯進一步刺激歐洲進口需求的能力還是相當有限的,天然氣市場尤為如此。長期來看,歐洲可以從其他地區擴展能源供應源。俄羅斯每一次的能源威脅都將刺激歐洲國家早做應變準備。

此外,美國頁岩氣繁榮意味著俄羅斯將與美國展開能源競爭。歐洲正安裝更多的專業終端以進口來自卡塔爾等國家的天然氣。挪威國家石油公司(Statoil ASA)也在增加對歐洲市場的天然氣供應,且增量高於俄羅斯Gazprom。

《金融時報》稱,若果真打出天然氣這張王牌,那麼俄羅斯天然氣寡頭級供應商——Gazprom銷往歐洲的天然氣中,有超過1/3都將蒙受損失,俄羅斯有可能就此自掘墳墓。而Gazprom近期對烏克蘭提出了斷供警告。Gazprom為烏克蘭提供了超過50%的天然氣。為歐洲提供了30%的天然氣。

圖:俄羅斯各大天然氣供應商2012年排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195

前美國參議員:美國僅剩大棒、沒有胡蘿蔔 制裁是自毀美元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4079

“美國政府對俄羅斯施展更多制裁措施是一個嚴重的錯誤,那只會令已經緊繃的局勢升級,並最終傷害美國經濟。盡管短期效果不明顯,但長期來看,制裁將反作用於美元,令其世界儲備貨幣的角色消亡。”

前美國參議員Ron Paul通過他主辦的教育機構The Ron Paul Institute發表了上述觀點。

Ron Paul是美國資深政治家,他曾在2008年美國總統競選中失敗。他的觀點在美國政界顯得尤為突出。比如,他主張“關閉美聯儲(End the fed)”,這個口號在今年的“占領華爾街”運動中與“We are the 99%”比肩齊名。他還支持大麻合法化。

Ron Paul表示,

美國聯合歐盟對俄施展愈加嚴厲的制裁措施恐傷及歐洲銀行業,同時,美國還以違反自己的制裁令為由對部分歐洲銀行開出巨額罰單,這將引發這些金融機構及其客戶更加厭惡美國。

華爾街見聞網站此前提及,法國就因該國第一大銀行法國巴黎銀行被罰近90億美元巨款而心生不滿,法國財長當時曾威脅稱,中歐貿易就可以停止使用美元,轉而使用歐元和人民幣。歐洲第二大石油生產商道達爾首席執行官Christophe de Margerie也認為,沒有理由以美元來支付石油款項。

據IMF數據,截止去年底,美元在全球外儲中占比為33%。這一比重自2000年以來就持續下降,當時比例為55%。

不僅如此,由於美國不斷加強打擊美國公民海外避稅逃稅和洗錢的犯罪行為,還通過外交手段施壓部分國家政府,迫使歐洲銀行業不得不與美國開展合作。尤其是傳統的“避稅天堂”瑞士,多家銀行被迫向美國國稅局提交其美國公民的賬戶信息,令該國多年以來嚴守客戶秘密的名節不保。為此,很多歐洲銀行切斷了與部分美國客戶的業務往來。而一些持有巨額財富的美國公民也因此無法與部分國外銀行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

Ron Paul認為,

可以預見,隨著美國政府對歐洲銀行業施加的壓力越來越重,未來將有更多歐洲銀行減少與美國和美元的聯系,最終使得美國及美國公民被孤立。因此,從這個角度說,試圖孤立俄羅斯實際上恰恰令美國自身畫地為牢。

對俄制裁的其他影響還包括將把俄羅斯推向其“金磚兄弟國家”的懷抱。Ron Paul表示,

金磚五國人口占全球比重為40%,其經濟產出已經相當於美國和歐盟。這些國家還掌握著大量的自然資源。尤其是油氣資源豐富的俄羅斯,該國自然資源為很多歐洲國家所高度依賴。

華爾街見聞網站曾提及,俄羅斯的公司正在將合同轉向用歐元、人民幣和港元等其它貨幣結算,大型俄羅斯企業正將一部分現金轉移到亞洲的銀行。上周五,俄羅斯央行稱,已和中國央行就本幣互換協議達成一致。他還稱,

如果這一趨勢持續擴散,則將繼續削弱美元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

更重要的可能是:中國、俄羅斯和南非合計供應著全球近40%的黃金。一旦這些國家決定開創並發行一種由黃金支撐的新貨幣,那麽這將對美元構成新的挑戰。

美國政府一直依賴與其他國家合作來維持美元的霸權地位。但國際社會的耐心正在減少,特別是近幾十年來,胡蘿蔔+大棒的軟硬兼施法已轉變成只有大棒、沒有胡蘿蔔。如果奧巴馬總統和他的繼任者出於自己不喜歡的原因而繼續對其他國家施展嚴厲的制裁,那只會導致更多的國家回避美元,並加速美元滑向世界貨幣體系的邊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569

反壟斷大棒之後 李克強安撫外企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065

u=422964147,1682229431&fm=11&gp=0

本周三的天津夏季達沃斯論壇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稱,中國仍然歡迎國際投資者,他還提到最近一系列的反壟斷調查與處罰並非針對外企。

李克強說,

我想在這里強調,所有企業都會受到平等對待,中國仍然歡迎外商投資,大門會進一步打開。

在9月9日會見企業家代表時,他也提及,反壟斷調查所涉及到的企業,外國企業只占到10%,這說明並不是針對某個方面企業的。

我們推進的包括反壟斷調查在內的事中事後監管是依法、透明、公正進行的。不僅如此,它也是有利於中國擴大開放,就是要讓更多的外資、外國產品願意和敢於進入中國,因為有公平的競爭環境。

我們不僅僅有反壟斷調查,我們還加大打擊竊取商業秘密、侵犯知識產權、搞坑蒙拐騙、假冒偽劣等行為的力度。這些措施絕不是針對某類企業,或者說是有選擇性的。

近來監管部門的反壟斷調查令人應接不暇,涉及汽車、通信、科技、奶粉等多個行業。據中新網統計,自去年初以來,我國開出了6張上億元的反壟斷罰單,罰金總計將近30億元。

有分析認為,執法部門在這個過程中的不透明和獨斷可能會令發達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擡頭。

華爾街見聞此前曾報道美國商會發布的報告,在對華投資問題上,美國企業比以前更加謹慎。三分之一左右的美國商會會員表示,2014年計劃將投資規模擴大至多10%。而多達27%的受訪企業稱,他們完全沒有擴充投資計劃。

而與此同時,中國企業的海外投資規模在不斷攀升。商務部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創下1078.4億美元的歷史新高,連續兩年位列全球三大對外投資國。這也是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首次突破千億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454

“專利大棒”舉起 高通在中國對魅族提起訴訟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3109.html

隨著國產手機份額市場上的進一步提升,作為基帶芯片制造和移動通信專利雙料老大的高通開始行動了。

2016年6月23日,聖叠戈 ——高通 Incorporated(下稱“高通”)宣布其已向北京知識產權法院提交對魅族的起訴狀。

高通請求法院判決高通向魅族提供的專利許可條件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的規定和高通所承擔的公平、合理和非歧視的許可義務。該起訴狀同時請求法院判決高通向魅族提供的專利許可條件,構成高通與魅族之間針對移動終端中所實施的高通中國基本專利的專利許可協議的基礎。前述高通中國基本專利包括與3G(WCDMA和CDMA2000)及4G(LTE)無線通信標準相關的專利。

高通方面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為了與魅族達成專利許可協議,高通始終秉持善意,向魅族發起了多輪交涉,試圖通過誠信談判與其達成協議。

高通提到,目前向魅族提供的專利許可協議的內容,與高通在2015年向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提交並得到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同意的整改方案的條款一致。雖然高通更希望無需付諸訴訟就能與魅族解決爭議,遺憾的是,魅族始終缺乏通過誠信談判與高通在前述整改方案條款的基礎上達成專利許可協議的意願。與此同時,魅族繼續不公平地利用高通的創新來拓展其業務,並拒絕向高通支付使用其有價值的技術的費用。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目前已有超過100家中國公司接受了上述整改方案條款,其中包括中國最大的幾家手機廠商。

據了解,去年年底,包括小米公司在內的幾家手機品牌廠商就相關專利與高通達成了協議。

第一財經記者聯系魅族方面,相關公關負責人表示,“我們一直在和高通保持接觸和談判,但是這件事沒有任何提前通知,還在確認中。”

市場調研機構Counterpoint的數據顯示,魅族在2016年第一季度實現了同比39%的銷量增長,外界也開始關註在高速增長的背後,魅族面臨的隱憂。

盡管魅族這麽多年從未在自家產品上使用過高通驍龍的SoC,但是實際上在高通的聲明中表示,魅族手機所使用基帶芯片支持的WCDMA以及CDMA2000的標準並沒有拿到高通的授權專利,這也是此次訴訟最大的問題點所在。

高通Incorporated執行副總裁、總法律顧問唐·羅森博格表示:“高通的技術是所有移動終端的核心組成部分。魅族選擇在未獲得許可的情況下使用這些技術,不僅違反法律,而且對那些誠信經營、尊重專利權的被許可廠商更是不公平的,最終必將損害移動生態系統和消費者的利益。”

“高通一直是中國的良好合作夥伴,樂於見到中國移動生態系統的蓬勃發展。中國智能手機廠商正在國內和全球市場中獲得成功,高通致力於助力中國廠商取得更大成果。高通期待著能夠繼續不斷提升對中國無線通信和半導體生態系統的投入和投資。”唐·羅森博格說。

事實上,專利問題一直是中國廠商國際化發展的門檻,此前也有多家中國手機企業已經因專利問題栽過跟頭。

有專家認為,高通、蘋果這類美國高科技企業,往往願意花上幾十年,持續進行資本和人力的投入,以打造基礎性的技術優勢。高通和英特爾代表了全球半導體的核心競爭力——硬件的專利高墻與制造能力;蘋果和谷歌則代表了智能手機的核心競爭優勢——高階的軟件操作系統(IOS和安卓)。這些底層的核心領域積累就像創新的土壤,是衡量一個國家能否成長出引領型企業的根本。

遺憾的是,相比於美國的巨無霸企業,中國的半導體行業與軟件操作系統領域,整體都非常落後。一個明顯的原因是,與動輒去納斯達克上市的互聯網企業或傭金豐厚的金融行業相比,這些基礎行業往往投資規模巨大,回報周期長,收益率也有限。

“以前量小的時候也許對方不會註意,但現在隨著市場份額的擴大,手機廠商應該提前做好準備。”手機中國聯盟秘書長王艷輝對記者表示,過去國內知識產權訴訟比較少,往好處講是消費者受益,其實是以傷害企業創新為代價,隨著中國內地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的完善,可以肯定未來內地知識產權保護的遊戲規則會向歐美靠攏,從這方面看,越早適應海外遊戲規則,未來就越容易應對市場的變局。

通信專家項立剛則認為,以前大家都認為反正在中國,我不出去就不怕,可能是這種思想,魅族才不和高通談,也不簽協議。但在尊重知識產權的大背景下,專利將會越來越受到企業的重視。他舉例稱,華為一年付3億美元專利費,在自己的技術積累下,收入和回報遠不止3億美元。對待專利問題,企業更應該以長遠眼光看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944

特朗普“大棒”沒打準 自動化才是工作崗位減少主因

說服原打算把工廠遷移到墨西哥的開利(Carrier)空調制造工廠繼續留在美國被視為特朗普促使制造業回流美國的首個成功案例。但聽起來的好消息在現實中並沒有那麽美好。

開利的母公司美國聯合技術公司CEO海斯(Greg Hayes)最近表示,公司會把在美國印地安那州投資的絕大部分資金都用於自動化和設備升級上。

“我們打算通過自動化的改造來降低成本,以確保我們持續擁有競爭力。”他說,“(自動化改造)會和把工廠搬遷到人工成本更低的墨西哥一樣便宜嗎?並不會。但是我們既然打算繼續在美國投資,就必須要讓工廠具有競爭力。因此,這也最終意味著,美國這里將會有更少的就業崗位。”

效果打折

12月初,特朗普正式宣布,已與開利公司達成協議,後者不會把工廠轉移到墨西哥,而是把大約1000個工作機會留在美國印地安那州。

英國廣播公司(BBC)引述消息人士的話稱,開利公司獲得了700萬美元的稅收減免承諾,作為交換,該公司才決定把原本準備移到墨西哥的800個工人崗位和300個總部研發崗位留在美國。

根據公司的估算,如果把這些低工資、高流動性的工作轉移到墨西哥,每年可以為公司節省6500萬美元左右。特朗普對此回應稱,按照他準備實施的削減公司稅措施,公司將會得到更大的收益。

決定將工廠繼續留在美國的同時,開利公司也計劃給該工廠投資1600萬美元。但按照開利官方最新的表態,這1600萬美元將主要投給自動化升級,而特朗普挽留下來的1000個就業崗位勢必會因為機器換人而大打折扣。

最近,特朗普在推特上聲稱將對企業實施大幅減稅和政策松綁,但與此同時將對那些把工廠搬遷到其他國家、雇傭其他國家員工、卻想把產品售回美國的企業征收高達35%的關稅。這被外界視為特朗普的“胡蘿蔔加大棒”政策。

但對企業而言,競爭力和利益最大化始終是最大目標。除了機器換人,特朗普的“大棒”也並沒有真的阻止企業外流的腳步。除了暫時留在美國的800個工人外,整個工廠共1400個工人崗位的另外600個仍將遷至墨西哥。該公司在一份聲明中表示,700萬美元的稅收減免“建立在工人招募、崗位保留和資本投資等因素基礎上”。

要怪就怪自動化

“1999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主席瓊斯(Chuck Jones)本周四公開將美國就業機會減少的根本原因指向了自動化。他說:“自動化就意味著更少的人工。我認為如果那些公司全部實現了自動化生產,工人的就業崗位就會大幅減少。”

然而,對於留在印地安那州的工廠來說,自動化生產是唯一能讓工廠保持競爭力的方式。當地的人工成本是每小時20美元(約合人民幣138元),而墨西哥工廠的人工成本是每小時3美元(約合人民幣20元),僅七分之一。

“你不可以責怪那些(美國以外地區的)便宜勞動力。”LNS Research首席分析師米克諾維奇(Dan Miklovic)表示,“毫無疑問,大量我們失去的就業崗位,尤其是在成熟的工業領域,並不是因為它們被遷移到了海外,而是自動化的生產取代了它們。我們使用了大量的機器人來生產汽車。”

總體來說,根據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的制造業產量統計,美國各大工廠如今的產量已經遠遠超過了二戰後的時期,在過去的40年里增長了150%。但是美國制造業的就業崗位卻同期下降了30%多,其中的最大原因就是自動化。

制造業領域自動化程度提升和就業減少的趨勢並不會在特朗普的“胡蘿蔔加大棒”中結束。麥肯錫最近的一份報告顯示,在現有技術的情況下,美國45%工人的工作任務已經可以被機器人取代,這相當於每年可以節省2萬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3.8萬億元)的人工工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903

耶倫“鷹歌”反引全球狂歡:經濟複蘇無畏加息大棒?

就一般的邏輯而言,當美聯儲加息預期提升時,全球股市往往以跌回應。然而,市場邏輯生變。那麽,市場的熱度是來自對經濟複蘇的自信,還是持續透支政策利好預期?

2月14-15日,美聯儲主席耶倫出席國會聽證會。她先在14日意外作出鷹派表態——推遲加息是不明智的,後又在15日進一步表示對美國經濟有信心,目前已非常接近美聯儲的就業目標。此外,近期美國通脹數據創下新高,高盛當日上調3月加息可能性預期至30%(前值20%)。利好信號激發美國三大股指狂飆突進,道指更是漲破20604點的歷史新高。

同時,往往極易受到加息負面沖擊的港股和主要新興市場也在2月16日表現喜人。恒指當日漲0.47%,報24107.7點,連續兩天成交量破千億;印度等主要新興市場股市也表現亮眼。

“加息預期提升、股市下挫,這往往只是經濟尚未複蘇、加息周期初期的表現,”招商證券(香港)首席港股策略師趙文利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如今市場邏輯生變,特朗普當選後對總需求的刺激作用已經反映到了大類資產配置的策略上。“目前經濟處在從衰退向複蘇的過渡時期(複蘇初期),美聯儲加息的負面影響部分被改善的銀行體系功能抵消,財政赤字和貿易保護主義的副作用在複蘇初期不會出現。預計港股熱度將一直持續到3月財報季末,恒生指數今年料在25000點下區間震蕩。”

美盛環球資管投資策略師坎普(Tristan Camp)則對記者表示,美國通脹預期不斷走升、企業盈利上漲、制造業複蘇,基本面支撐美股上行,不過小盤周期股未來的上行空間大於其他板塊。

加息預期佐證經濟複蘇

“其實,加息並不一定是壞事,這只是一種慣性思維,”荷寶(Robeco)中國首席投資總監繆子美此前對記者表示,如果美國在經濟複蘇、通脹上行的基礎上加息,“那麽這對新興市場其實是一個積極的信號。這從2003~2007年的市場走勢中就可見一斑。”

近兩日,耶倫的表態佐證美國經濟複蘇,且這種複蘇在引領全球複蘇。

她在2月15日表示,美國經濟從非常嚴峻的危機中複蘇,複蘇速度超過歐元區,預計美聯儲將繼續撤出寬松措施,何時開始壓縮資產負債表將取決於經濟。此前,耶倫也對通脹回升到2%的目標表示樂觀,並認為勞動力市不斷複蘇,因此“未來的每一次會議都可能是加息窗口”。

美聯儲加息的節奏取決於就業和通脹,如今就業已經滿足條件,美國公布的1月通脹和零售銷售數據亦十分亮眼。

美國1月CPI環比0.6%,同比也進一步升至2.5%,創2012年3月以來最大漲幅;1月PPI環比增長0.6%,遠超預期,是自2012年9月以來的最大增幅。此外,美國1月零售銷售環比增長0.4%,遠超預期。高盛預計,美國核心PCE(個人消費支出)將環比增長0.31%,同比增1.8%,這一數據將於3月1日出爐。而核心PCE則是美聯儲最為青睞的通脹指標(目標為2%)。

“上周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的稅收計劃,使得‘特朗普交易’迅速回歸,美元、股市和美債收益率再次上漲,加上近期公布的美國數據向好,美股上揚在情理之中。”富拓(FXTM)中國市場分析師鐘越告訴記者。

此外,金融去監管預期也是不斷推動美股樂觀情緒的主要因素。“市場認為,致力於監管的美聯儲理事Daniel Tarullo提前離任,也是推動銀行股大漲的原因之一,這推動了去監管的預期。”招商證券(香港)宏觀研究副總裁宋林對記者表示。

趙文利表示,隨著風險資產在總需求擴張的帶動下,預期回報出現上調,投資組合的風險前沿將提升,導致資金將繼續從低風險資產(如黃金、債券)流向高風險資產(商品、股票)。不過他仍然認為,“特朗普的政策預期還是存在透支,畢竟大規模減稅、財政刺激的承諾尚未兌現,未來還需要跟國會談判。”

截至目前,美國三大股指已經連續第五個交易日創收盤紀錄新高,金融板塊連續領漲三天。2月16日,標普500指數收漲0.50%,報2349.25點,其中金融板塊漲0.74%,五個交易日累漲4.79%至2007年12月以來收盤最高;道指收漲0.52%,報20611.86點;納斯達克綜合指數收漲0.64%,報5819.44點。

新興市場仍需謹慎樂觀

當前,高盛已經將美國6月加息的預期上調至90%,之前料為85%。美聯儲官員預計今年總計將加息3次。然而,港股在這一背景下仍然屢創新高,恒生指數恒指漲0.47%,報24107.7點;滬港通南向凈流入21.12億元,深港通南向凈流入3.52億元。。

一反“美國加息港股跌”的邏輯,港股如今熱度不退,趙文利對記者分析稱,“港股1月在國內經濟基本面數據支撐下,外加人民幣階段性走穩,表現超出預期,整體上漲與,再通脹主題一致,領漲行業為原材料,建材以及科技龍頭,可選消費龍頭等周期以及成長板塊,而該類板塊仍將是2017年的投資主旋律。”

就經濟數據而言,中國1月CPI上漲1.0%,漲幅比2016年12月份擴大0.8個百分點。此外,PPI去年以來的回升有助於企業盈利改善,有助於降低企業實際融資成本。

現在的問題在於,香港市場短期表現是否過度?

“從指數點位來看,目前已經接近2016年高點24000點,但受益於盈利預測的改善,恒指估值從年初的11倍上升至11.5倍,仍然處於合理位置。以目前整體複蘇環境下盈利樂觀預期支撐, 港股高位震蕩的格局或維持至年報季後。”趙文利稱。

他認為,並非是因為國內資金的配置(港股通資金)推動了這波港股牛市。“例如,2月8日港股成交量創新高,但港股通的成交量並沒有同比例放大。可見,加倉港股的主要是此前持續減倉的外資。”

當前,在全球再通脹預期以及成長主題短期內已經充分反映預期的情況下,“前期落後板塊存在補漲需求,但由於港股以金融為主的成分構成,指數高過25000點(12.5倍市盈率)的可能性不大。”

就整體新興市場而言,野村證券近期表示仍需謹慎樂觀。美國財政刺激政策的確將產生一定的提振作用,但其影響可能要在2017年後期甚至2018年才能顯現;而在此之前,兩股更強大的反作用力會先產生影響。

一個是美聯儲加息步伐加快和美元升值。由於多數新興市場自2008年以來負債水平明顯上升,這會令其面臨資本外流和信用違約的風險。另一個則是特朗普團隊“美國優先”政策和談判策略的核心,即日益擡頭的美國貿易保護主義、更嚴苛的移民政策和美國外交政策的調整。野村認為,這對新興市場的沖擊要大於發達經濟體,因為新興市場經濟對貿易的依賴性更高且地緣政治風險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624

“胡蘿蔔加大棒” 最嚴宏觀審慎考核來了

3月底,銀行就將迎來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後的首次MPA(宏觀審慎評估體系)大考。這也成為懸在市場頭上的一把“利劍”。從近期資金市場價格一度飆升可以看出,MPA考核被認為是重要因素之一。

那麽,被不少人稱為“史上最嚴”的此次MPA考核,到底與之前有什麽不同?銀行想要達標需要重點註意哪些關鍵性指標?萬一不達標的話,又會有怎樣的後果?

MPA大考

2016年10月,央行將表外理財業務納入MPA的廣義信貸指標進行測算,並擬於今年一季度起納入正式考核。更早前,自2016年起,央行便將2011年開始實施的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和合意貸款管理機制“升級”為了MPA。

MPA重點考核資本和杠桿情況、資產負債情況、流動性、定價行為、資產質量、外債風險、信貸政策執行等七大方面。這七大類共有14個指標,包括資本充足率、杠桿率、總損失吸收能力(暫未納入)、廣義信貸、委托貸款、同業負債、流動性覆蓋率、凈穩定資金比例、遵守準備金制度情況、利率定價、不良貸款率、撥備覆蓋率等,它們在各自類別里占不同分值。

MPA考核,央行並非執行同一標準,而是按照全國性系統重要性機構(N-SIFIs)、區域性系統重要性機構(R-SIFIs)、普通機構(CFIs)的分類實行差別化的考核。

根據考核結果,七大類每一類得分(總分100分)均在90分以上的,將是央行眼里的“好孩子”,被評為A檔機構;在達標線60分以上的是“普通孩子”,B檔機構;而60分以下的“熊孩子”則落入C檔。

需要註意的是,不想當難度太大的“好孩子”而只想成為“普通孩子”,也不容易。如果資本和杠桿情況、定價行為中任意一項不達標,或資產負債情況、流動性、資產質量、外債風險、信貸政策執行中任意兩項及以上不達標,也將淪為“熊孩子”。

聽話的好孩子有糖吃,不聽話的熊孩子就要挨板子。央行將分別給予MPA考核的三檔機構最優激勵、正常激勵以及懲罰。

“現在來看,央行的懲罰措施並不是很透明。除了對C檔機構實施約束性的差別準備金率,流動性的懲罰措施、限制金融市場準入甚至是窗口指導等都有可能。”某券商銀行業分析師對第一財經表示。

有分析還表示,央行可能對A檔機構實施獎勵性的法定存款準備金利率,可按1.1~1.3倍,正常情況下為1.1倍。對C檔機構最直接的就是將法定存款準備金利率變為0.9~0.7倍,正常情況下為0.9倍。

同時,有外媒報道,年初央行曾公告,自2月3日起對不符合宏觀審慎要求的地方法人金融機構發放的常備借貸便利(SLF)利率再加100個基點。此外,央行此前公布的2017年公開市場一級交易商名單,對比2016年,寧波銀行和貴陽銀行未列其中,據稱可能和去年MPA考核結果不達標有關。另據媒體報道,南京銀行則被暫停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對象資格3個月,可能也與MPA考核有關。

天風證券研報分析稱,按照央行規定,MLF要求符合宏觀審慎管理要求的一級交易商,因此MLF投放對象應是MPA考核達標的一級交易商。

兩大重點:廣義信貸和資本充足率

“當前來說,‘去杠桿’任務較重,M2(廣義信貸)增速不算低,信貸增速也不低,而房地產有泡沫加上企業杠桿率在上升,對於監管而言,就要有比較針對性的措施。”交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對第一財經分析稱。

對銀行的考核從原來的狹義信貸擴展到廣義信貸,再將表外理財納入,都是為了控制不合理的增長。

今年一季度開始,MPA考核具有“殺傷力”的一項是將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央行去年在做該調整時曾表示,表外理財底層資產的投向主要包括類信貸、債券等資產,同樣發揮著信用擴張作用,不利於“去杠桿”。同時,表外理財名義為“表外”但是背後有剛性兌付,沒有實現風險的真正隔離。

綜合多家機構提供的數據來看,近兩年銀行表外理財增速在各類嚴規之下的確有所降低,不過增速仍在高位。海通證券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6月末,上市銀行表外理財同比增速為47.47%,其中,國有大行與城商行、農商行增速都在50%以上。東方金誠預計,2016年末表外理財規模為20.18萬億元,同比增長47%。

根據央行對MPA中廣義信貸增速的考核要求,針對N-SIFIs、R-SIFIs、CFIs三類銀行,其廣義信貸增速與目標M2增速的偏離最高幅度分別為20、22和25個百分點。2017年央行設定的M2增速目標為12%,如果以此簡單計算,N-SIFIs的廣義信貸增速不能超過32%,R-SIFIs不能超過34%,CFIs上限為37%。

根據海通證券的測算,2016年初,銀行整體的表內廣義信貸增速為24.4%,2017年2月末,該增速降至18.52%。其中,大行表內廣義信貸增速10.08%,加上表外理財後,廣義信貸增速不超過11%,資本充足率達標沒有壓力;而中小銀行表內廣義信貸增速21.7%,加上表外理財後,廣義信貸增速將達到23%以上。

按照前述增速上限,似乎各種類型的銀行在廣義信貸增速方面都沒有什麽達標壓力。但事實情況並非如此。 “如果把資本充足率對廣義信貸增速的約束考慮在內,情況就要嚴峻得多。” 華創證券相關報告分析。

華創證券測算,如果資本充足率指標考核要達標(其在“資本和杠桿情況”大類中占80分,該類不達標則將直接落入C檔),就意味著理論上對應的五大行的廣義信貸增速上限應在20%~25%,股份行在20%左右,城商行在20%~25%,農商行在25%左右。其中五大行達標還是很輕松,但一季度股份行和城商行的平均廣義信貸增速約為21.4%,這意味著很可能有超過半數的股份行和城商行的資本充足率無法達標,MPA考核被一票否決,落入C檔。

海通證券測算則顯示,中小銀行需將廣義信貸增速控制在18%以內,才能避免資本充足率指標不達標。

“廣義信貸與資本充足率是當前MPA考核中最為重要的兩個項目。”華創證券銀行業分析師對第一財經分析稱,如果銀行想達標,就要把廣義信貸規模壓縮下來,增速降下來,資本充足率空間就會相對大一些。這也是目前承壓的中小銀行正在做的調整。

不過,銀監會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2月份,銀行業總資產同比增速為14.6%,增速環比有所增加。其中,大型商業銀行同比增速為10.1%,增速環比有小幅上升;股份制銀行同比增速為14.6%,較1月的15.1%有所下降;而城商行同比增速則在24.1%,增速環比上升1個百分點,這意味著城商行的資產擴張沖動依然比較強勁。

值得關註的還有,外媒曾報道稱,央行計劃取消MPA中計算資本充足率時的容忍度指標,未能達到宏觀審慎資本充足率的銀行只能得到0分。而此前這些銀行可在4個百分點的容忍度指標範圍內獲得48~80分,達到宏觀審慎資本充足率的銀行可獲得80分滿分。

這意味著銀行的實際資本充足率必須不低於宏觀審慎資本充足率,MPA考核才有可能達標,無疑將進一步加大中小銀行,尤其是前期廣義信貸增速擴張較快的銀行的MPA考核壓力。

不過,對此,央行副行長易綱3月9日在政協第二次全體會議上回應指出,央行對於資本充足率的要求,是按照統一的巴塞爾協議Ⅲ標準。而有關的框架沒有改變,監管及資本充足率的標準是穩定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27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