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蘋果供應鏈:天價預付款vs壓價潛規則
http://slamnow.blog.163.com/blog/static/199318236201110992320624/
據《商業週刊》網站11月3日消息,蘋果是一個集合了製造,採購和物流的公司,現任CEO庫克(Timothy Cook)正是在這方面的出色表現贏得了喬布斯(Steve Jobs)的信賴。
蘋 果公司擁有一個緊湊的生態體系,從產品設計到零售商店,在這其中,蘋果掌控著每一個環節。因為蘋果產品生產的規模化,以及蘋果在產品生產上的冷酷,蘋果在 零部件的外包生產和航空運輸上擁有了最大可能的折扣。在蘋果,運營總監和產品開發、市場營銷享有同樣的地位。蘋果在運營上的技高一籌,才使得iPad維持 在一個很多競爭者都難以打敗的價格,但仍能有25%的利潤。
在 1997年喬布斯回歸蘋果後,蘋果公司就開始重視起產品供應鏈的建立,在供應鏈管理上進行創新。當時很多的電腦製造商都還是選用貨船運送貨物,因為比起航 空運輸來要廉價得多。為了保證公司全新的藍色半透明蘋果機能夠在聖誕節上市,喬布斯花費5000萬美元把所有的假日期間的空運貨艙都包了下來,約翰·馬丁 (John Martin)是物流總監,與喬布斯一起安排運送事宜。喬布斯在物流上的不遺餘力擊敗了諸如康柏電腦這樣的對手,康柏後來也跟隨蘋果公司定製了同樣的航空 運輸。同樣的,當2001年iPod上市,蘋果認識到,一個艙裡能夠裝得下那麼多音樂播放器,即使從遙遠的中國運來,都是如此的經濟划算。當惠普員工在幾 天後買到iPod,在蘋果網站上查看著這個播放器的全球生產路徑後,只剩下感嘆了。
蘋果的這種精打細算,為蘋果帶來了持續的利潤--當然,這建立在一整條蘋果供應鏈基礎之上。從一開始的設計階段,蘋果的產品設計大師Ive 和產品工程師們有時幾個月都需要住酒店,為的是,靠近消費者和製造商,幫助理順生產流程,將產品雛形變為批量生產。
對 於新產品配件的開發,比如MacBook的外殼,是從一個單獨的鋁合金上取材,蘋果的產品設計人員和供應商一起研究創造新的工具設備。蘋果的戰略在於專注 於產品線,在產品營銷上不耗費太多精力,這也成為蘋果的一大優勢。蘋果擁有整齊劃一的戰略,而且能夠保證公司的各個部分都能圍繞這一戰略推進。調研公司 Gartner 在IT領域的供應鏈分析師Matthew Davis認為在過去的4年中,蘋果在全球供應鏈管理中做得最好。
蘋果目前擁有800億美元的現金流。蘋果表示,在供應鏈投資上明年將是今年的兩倍,達到71億美元,另外對於那些關鍵的供應商,將額外地留出24億美元,蘋果的供應商策略保證了蘋果的按時出貨以及低廉的生產成本,當然有時也打壓了其他的競爭者。
據HTC的一個前部門經理回憶,在2010年6月份,iPhone 4上市前,諸如像是HTC這樣的手機廠商都買不到所需的足夠的觸摸屏,因為生產商們都在忙著做蘋果的訂單;此外,為了加緊生產iPad 2,蘋果購買了大量的高端鑽頭,經營鑽頭的一個銷售經理介紹說,以至於別的公司必須等6個星期甚至是六個月才能拿到鑽頭。
因 為蘋果的生產規模化,蘋果的產品供應商應該是利潤豐厚的,但同樣也是痛苦的。當蘋果觸摸屏徵詢價格時,蘋果需要一份詳盡的描述,製造商是如何得出的這個報 價,是如何做到的,其中包括原材料和勞動力的預估,以及供應商自己的期待利潤。蘋果要求很多的關鍵供應商庫存兩個星期的產品配件,存放在蘋果位於亞洲的組 裝工廠不超過一公里以外的地方,甚至有時在使用零備件的90天後都不交付貨款,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蘋果管理人員談到。
並 不是所有的供應商都會妥協,與蘋果合作過的一名供應商談起蘋果討價還價的技巧。在幾個月的反覆溝通後,這家公司拒絕了蘋果10億美元的預付款,蘋果要求將 他們的大部分生產線都投入到他們的產品生產上。這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高管談到,10億美元的預付款在這個行業裡前所未聞,但他的公司不希望太依賴於蘋果,而 且不想成為蘋果在這個行業壓價的幫兇。
在 過去的幾年裡,蘋果在這條緊密計劃的生產線上生產出了Mac,iPod, iPhone和iPad,事實上,在這些產品宣佈上市前的幾個星期,工廠還在加班加點地生產著成千上萬的設備產品。為了監督每個工廠的工作效率,確保提前 上市,蘋果公司配備了電子管理設備,在總部就能隨時跟蹤監督中國工廠的生產情況,這種監督也保證降低了生產漏洞的出現,一名曾與蘋果合作過的工作人員談 到,據他瞭解,蘋果公司至少有一次曾將產品放在西紅柿箱子裡,為了避免運輸過程中的損害。 據蘋果公司內部人士透露,當iPad2 首發的時候,產品放在普通的盒子裡,但蘋果的工作人員到場監督著從機場,到卸貨,貨車運輸,以至於分送到每個配送中心,以保證每個產品不受損害。最後,蘋 果的零售店也是高效運營的又一個保證,公司每分每秒對於每家店的銷售狀況進行檢測,每天都調整產品的銷售預期。
上個季度,蘋果的毛利潤達到了40%,而其他設備公司只有10%到20%。蘋果的現任CEO庫克向每個員工下發了「爭分奪秒」的員工手冊,這其中當然也包括蘋果的物流總監。庫克用了一句家喻戶曉的話來描述這種效率意識,就是「沒有人會買變味的牛奶」。
如果正如傳聞所說2013年蘋果推出電視機,蘋果就會進入電視機製造領域,在目前電視機製造商利潤率低、分毫必爭的情況下,之前發生在Mac、iPod、iPhone和iPad 供應鏈中蘋果的低價話語權,是否將在電視機領域中重演?
(本文來源:中國企業家 作者:徐琳然)
壓人價,和俾人壓價。 人在中環
http://manincentral.blogspot.hk/2013/10/blog-post_9525.html早陣子寫過一篇
有關CV既文章,提到有關expected salary一欄加上「Negotiable」字眼呢個問題,多少有啲估唔到,大家會有咁多唔同既反應的。
我既諗法,其實好簡單的。我覺得響CV加上Negotiable一個字,並唔會為求職者帶來好處。有朋友話我篇文章寫得刻薄討厭,okok,有得罪的話,多多包涵,也請原諒我吧。但小弟正正係香港地眾多既仆街刻薄老闆之一,我對CV上呢個字眼既睇法,係咪都應該有丁點兒參考價值呢?
*****
好多人都有見工後俾人壓價既經驗。我心入面有兩個sample scenario,大家都不妨代入我呢亭賤精僱主既思維諗一諗:
Case#1
我有一份工要請人。坦白講,每個僱主對自己既每個職位,心目中其實早有個價錢…或者至低限度會有個價錢既range。比方說,呢份工,僱主心目中既價錢係萬五蚊。求職者A,開價萬七,求職者B,同樣開價萬七但寫明(negotiable),撇除expected salary既不同,兩個既履歷背景同樣適合,大家是否會覺得,求職者B會比求職者A,更有機會獲得interview?
擺在眼前既case係,A同B都同樣開出一個稍稍偏離僱主心目中價錢既叫價,但係表面上,B因為主動表明,17K既叫價,其實係有價講的。所以一般都相信,僱主會傾向搵B而唔搵A來interview。
但實情係咪真係咁?我當然唔能夠代表所有僱主,但對我黎講,A同B能獲得interview既機會,其實冇分別的。只要你既開價,唔係嚴重地偏離僱主心目中既價錢,條件適合的話,其實僱主一樣會叫你黎interview的。我好同意有位朋友既留言所講:「即使你份CV冇寫"negotiable",僱主都一樣會expect你個價,其實係可以negotiate的。」多寫一句negotiable upon request響你既expected salary後面,我睇唔到會為你帶來任何額外既面試機會。好多人將negotiable字句寫落CV上,期望並相信佢會為你保住一啲跟你叫價有marginal difference既面試機會…老實講,我絕對唔相信的。
我反而覺得,認為一句negotiable能為你帶來多點interview既機會,其實係自欺欺人。
Case#2
好多人都話,僱主都係必定會壓價的。換句話說,當僱主認定可以聘請你之後,不論你既叫價如何,佢都必定會向你壓幾口價的。然而僱主認為你係「可以請」,其實就證明咗你所提供既expected salary,已經落入咗僱主可以接受既range裡面。一份寫明人工negotiable既CV,跟一份明碼實價既CV,作為一個賤精僱主,你會壓邊份壓得盡一啲?
有關薪酬既議價,其實係一次談判。你或者會話,僱主既一方,有壓到勝既先天優勢,可以放肆地去壓求職者既價。我承認僱主響議價既談判當中,優勢係比較多的。但假如你認同,呢個「薪酬議價」既情景係一個「談判」的話,我既忠告係,要懂得保護自己,唔好俾我地呢亭仆街老細惡晒。事實上,僱主既優勢,往往並唔係想像中咁強。我揀人時其實人也揀我。談判既「勝負」,好大程度上係講「姿態」的。你當然冇需要張牙舞爪一副想殺人咁款,但至低限度,唔好一開波就示弱認輸。
工都未見,就表明人工係Negotiable。我就以一個黑心老闆既眼光去睇,呢個絕對係一個心虛同示弱既訊息。即使求職既呢個人最終條件fit晒,作為僱主既我,個心其實好想請你返嚟,但眼見你透過CV所給予我既果個「示弱」訊息,我陣間仲唔壓你價壓鑊甘既?
*****
有朋友話,僱主請人,自己都唔肯開實價啦,但係就要求職者自己開價,咁既setup,係一個唔公平唔對等既談判。求職者驚自己開錯價,嚇怕僱主,於是只能加個「negotiable」字眼去補一補底。有關「一句negotiable並無補底作用」既睇法,剛才已經講過,唔重複了。至於朋友所講,僱主自己唔開價,等於製造不對等談判,老實講,我認同的。呢個做法,正正係僱主響議價過程當中,慣於行駛既談判技倆。
至於呢種做法,岩唔岩呢?商業社會,每個人既出發點都從自己利益去諗,你當然可以鬧佢地仆街,但呢個卻係一眾求職者要面對既現實。that's why我話,要識得保護自己,唔好響「談判」過程裡面未打先輸。
我有時搞唔明,點解簡單既一個「請人」過程,要搞到複雜無比。僱主響面對公眾既求職廣告之上,唔敢明碼實價開價,其中一個最大既理由,係唔想「行家」知道你實際開價,從而影響你既招聘,這點我覺得可以理解的。但係我遇過唔少情況,當我嘗試找agent響唔公開既情況底下幫我請人,我同agent講,as long as你唔好將我地啲confidential information漏俾行家知,你就索性明碼實價咁讓candidates知道我地個position既開價如何。岩價既,咪約interview囉。有時我都搞唔清,到底係我講得唔清楚,定係agent自把自為,當candidate黎interview既時候,好多時都好似對我地個post既開價唔清唔楚咁。
公司請人,係要你情我願先會有好結果的。你開個價我覺得太貴既話,即使有句「negotiable」字句,我都情願唔IN你好過,免得到時我又想請你,但又要壓你價。我打工果陣,都俾人壓過價,這種壓價經驗,打工仔會記一世的。一個員工帶住呢個被壓價既「仇恨」每日替你工作,佢同你既呢一場賓主關係,註定唔會有好結果的。
我以前寫CV,就係嘗試寫過呢句negotiable既字眼響expected salary之後。係咪一個直接既因果關係我唔敢講,但我果次又真係俾人壓價壓到趴街。
你或許會問,咁點解當日我仲要加句negotiable響自己份CV果度呢?
well,實不相瞞,理由有兩個:
第一,係因為見到好多人都咁寫,我果份CV,都係左抄一句右抄一句而寫成的。當年唔記得聽邊個「師兄」話,加句negotiable有著數,於是佢加,我又加囉。
第二,都真係有一點搏大霧心態的。年輕既我,都真係天真到,以為加咗個negotiable字,就可以將事情起死回生,明明係out of budget既工,都可能可以搏到個interview機會返黎。結果,梗係得個桔啦。
說來有點唔好意思…我,其實係過來人。
沃爾瑪被指因人民幣貶值壓價供應商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9/4691904.html
沃爾瑪被指因人民幣貶值壓價供應商
第一財經日報 樂琰 2015-09-28 06:00:00
零售商與供應商始終是一對既要互相依存又互相敵對的商場“冤家”。日前,有境外媒體報道稱,沃爾瑪近期向超過1萬家中國商品供應商提出降價要求,而理由是人民幣貶值。
零售商與供應商始終是一對既要互相依存又互相敵對的商場“冤家”。日前,有境外媒體報道稱,沃爾瑪近期向超過1萬家中國商品供應商提出降價要求,而理由是人民幣貶值。
沃爾瑪方面表示,對此不予置評。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9月27日從知情者和接近人士處獲悉,沃爾瑪的中國區采購原本比較分散,各個區域的采購價格並不統一,如今經過整合則全國統一采購,會被匯率波動影響到的是部分中國供應商的出口商品。業界認為,零供矛盾的背後是零售商利潤走低後或將壓力轉嫁給供應商,供應商難以承受則進行反抗的博弈過程。
巨頭被指要求部分供應商降價
根據相關消息稱,沃爾瑪要求部分中國供應商在包括家具、服裝、化妝品和玩具等商品上減價2%~6%。境外媒體報道援引知情人士的話稱,沃爾瑪給出的理由是供應商應該讓渡人民幣貶值帶來的成本節約,這樣沃爾瑪才能實現“每日低價”的目標。有供應商將與沃爾瑪談判,以求降低減價的幅度。
據悉,今年8月,中國央行實施匯率改革,並大幅下調人民幣中間價。人民幣今年已貶值2.9%,以美元購買從中國進口的商品更為便宜。對此,許多國外企業,如玩具反鬥城、家得寶也均表示就人民幣貶值,要修改與供應商此前簽訂的合約條款。但是沃爾瑪此舉遭到部分供應商反對,他們表示將抵制這一要求,認為新的條款將增加成本,無法提供所謂低價產品。
.jpg)
有知情者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透露,沃爾瑪中國區原本的采購架構是各個區域會有各自的采購權限,因此即便是同一種商品在不同區域會有不同的采購價格,之後為了統一管理,沃爾瑪中國區已經做了調整,集權化統一采購。如今,沃爾瑪在華的采購分為內、外兩種,前者是從中國供應商處統一采購後主要供貨中國區域的門店,而後者則是獨立的國際采購部門,其向中國供應商統一采購後將貨品出口到海外市場。因此匯率波動並不會影響到前者,但是會影響到國際采購部的業務。
“所以,如果的確有要求調價的事情,基本是針對國際采購業務的,因為國際采購業務都是按照美元計算,此前簽訂的合約按照現在的匯率計算可能對於沃爾瑪國際采購的成本不利,因此為了節約成本,所以可能要求部分涉及相關業務的供應商降價。”有接近人士透露。
隨後,《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聯系數家供應商,這些供應商大多表示暫時並沒有收到沃爾瑪的調價通知,不過他們聽說業內有些同業者收到過調價通知。有一位長三角地區的供應商向媒體透露,早在今年4月,就有中國供應商收到了沃爾瑪要求壓低價格的通知,沃爾瑪給出的理由是,要提高市場競爭力,降低價格是必要策略。
對於被指責向超過1萬家中國商品供應商提出降價要求的說法,沃爾瑪中國區表示不予置評,暫時也沒有相關聲明。
零供博弈各為利益
“其實零售商提出調價在業內根本不算新鮮事兒,很多零售商都會做同類事情。這是一個利益博弈的過程。”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大型供應商告訴記者。
公開數據顯示,沃爾瑪在中國的采購額以每年20%的速度遞增,中國已成為其全球供應鏈中最大的供應國之一。同時,隨著農民直采業務的逐步推廣,TESCO、家樂福和麥德龍等在華的采購量也越來越大。
“你要知道,零售業是非常薄利的,毛利率可能僅僅10%多,凈利潤率可能不到5%,大家依靠的都是薄利多銷,所以量非常重要,大家都看到這幾年外資零售商在華的采購量越來越大,首先這當然是商機,但是這也意味著你只要采購價格波動哪怕1%,都會對總價產生巨大影響,因為涉及的貨量太大了。所以零售商和供應商雙方對於價格的波動都非常敏感。”上述大型供應商坦言。
諸多供應商反映,每年供應商都與沃爾瑪、家樂福等簽訂購銷合同,通常是一年一簽,按理論而言在一年內是不能隨意變動采購價格的。但是作為強勢方的零售商會根據市場銷售或其他情況臨時來要求供應商調整采購價格,因供應商弱勢,通常零售商的調價都會“得逞”。
有一名在知名外資零售企業工作多年的管理者透露,現在零售商價格戰非常厲害,沃爾瑪強調天天低價,TESCO則一度標榜自己的商品在一定的區域範圍內是最低價,其還歡迎大家掃碼比價。“如此激烈的價格戰之下,零售商只有壓低供應商進貨價才能獲利,要知道零售商也很薄利,光靠賣貨的差價凈利潤率可能也只有5%不到,因此零售商就會拼命壓價供應商,同時向供應商收取各類費用,甚至還做起了二房東收取租金來補貼收益。”
長期經營食品生意的供應商王麟(化名)告訴記者,每年賣場向他收取的堆頭費、條碼費、節慶費、倉儲費等各類費用總價可高達數百萬甚至上千萬元,可是他為了鋪銷售渠道,不得不向零售商“低頭”交費。
此外,類似沃爾瑪統一采購之前的分散式采購模式,還會令部分供應商為了搶奪生意而自己主動向賣場的區域采購者降低進貨價,這又進一步擾亂了采購價格體系,加大供應商整體的盈利壓力。
“說到底,零售商需要更低的采購價和更多的進場費,而供應商希望更高的采購價和更少的進場費,這是一個博弈的過程,就看誰更強勢,如果雙方談得攏則可以繼續合作,如果談判破裂則難以合作,零供矛盾也會加劇。這是一個不健康的商業循環,這不是商業本質的東西。要知道,海外零售市場的價格管理和違規處罰很嚴格,契約精神也非常好,可惜中國零售市場缺乏嚴格的相關處罰和誠信度,要改變現狀且回歸商業本質並不是短期內可以做到的。”資深零售業專家丁浩洲坦言。
編輯:一財小編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18.1GW新增光伏量雖大 ,但供應商將遭遇層層壓價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5587.html
昨日晚間,一份來自國家能源局的新通知令業界興奮不已。政府拋出了今年光伏發電18.1GW的建設指標,該數字不僅比2015年的17.8GW提高了1.6%,同時扶貧及領跑者計劃指標、分布式等項目都不列入計劃,因而今年指標規模實際高達20GW以上。不過甘肅及新疆、雲南等暫停新增建設等內容也出人意料。多位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建設數量雖大,但下半年的新能源整體行情未必會超越上半年,而受競爭拿電站指標的影響,供應商也可能會遭遇層層壓價的問題。
總量遠不止18.1GW

這份業內廣泛流傳的新文件全名為《國家能源局關於下達2016年光伏發電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第一財經記者尚未在國家能源局官網中查到。
新政指出,2016年下達全國新增光伏電站建設規模是18.1GW,其中普通光伏電站項目12.6GW,光伏領跑技術基地規模是5.5GW。這一總量的分配已變為“地面電站加光伏領跑者計劃”等兩部分,而在2015年時新增的17.8GW建設指標主要是指“集中式地面和分布式項目。”
需要註意的是,本輪新政中的18.1GW這一數量不含“扶貧”指標,這與去年的政策截然不同。去年河北、山西、安徽、甘肅以及青海都有部分指標用在扶貧項目上,但今年都沒有涵蓋在18.1GW中。山東地區也取消了今年的地面電站指標,全部轉向扶貧,這一舉動讓業內外大感意外。正泰集團一位高層向第一財經記者指出,山東地區不知是否還有新的動作,對於一些在當地準備大幹特幹的公司而言有很大影響。
那麽,全國今年的光伏扶貧總量預計是多少呢?光伏資深專家王淑娟就指出,2016年3月23日五部委聯合發布的《關於實施光伏發電扶貧工作的意見》中指出,在16個省的471個縣約3.5萬個建檔卡貧困村,要以整村推進方式保障200萬建檔立卡無勞動能力貧困戶(包括殘疾人)每年每戶增加收入3000元以上。以5kW/戶考慮,200萬戶的總裝機容量達到10GW;按照25kW/戶考慮則可達到50GW。考慮到扶貧的經濟效益,可能更接近50GW規模。因此,未來5年的扶貧規模在10~50GW之間,即每年的規模為2~10GW。
此外,國家能源局還規定北京、天津、上海及重慶、西藏和海南等6個地區不設建設規模上限,相比2015年的政策,可見海南也被納入到了不設限的範疇內。多位業內人士指出,上述地區不設光伏電站上限的理由各有不同,有的地方土地緊張,電站基本沒地可見,比如上海、北京等;有的則是資源稟賦不足。在重慶,每年的發電小時數約900小時,光照資源不足;西藏地區,一方面不需大量地面和分布式電站,另外土地本身條件也不好。舉個例子,地面電站對行走要求、打樁機工作仰角及安全都有一系列要求,通常坡度要小於30度,而西藏山地並不適合。另外一些西藏牧民居住分散,無電地區安裝500瓦~1千瓦的儲能光伏電站足夠一家人做飯、燒水用,整個西藏的電站建設規模可能不超過200兆瓦,除了拉薩地區之外,周邊項目並不多。
總體來看,雖然國家給出了18.1GW的建設新增指標,但加上扶貧、分布式電站等之後,今年的整體指標應遠不止18.1GW。不過正泰集團前述高層預計,今年上半年總計可能有15G瓦的數量,下半年整體市場雖不算差但未必超越今年上半年,“上半年不少公司使用的是2015年計劃指標,為了趕在630電價不降之前並網電站,光伏量就大大超出了預期。(在電價政策上,三類光伏資源區的光伏電價1元每千瓦時、0.95元每千瓦時、0.9元每千瓦時將在2016年6月30日之後繼續向下調整。)而下半年,國家不太可能突然對電價一刀切,而是會選擇明年某個時段繼續下調,所以企業也不會一窩蜂地將項目建在下半年,可能會延期。”
他預測,下半年可能總的建設規模在10G瓦上下,最為受益的企業將是光伏電池組件、矽片及多晶矽等制造端公司。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A股制造類上市公司就包括正泰電器(601877.SH)、協鑫集成(002506.SH)、中來股份(300393.SZ)、陽光電源(300274.SZ),H股及美股則有保利協鑫(03800.HK)、晶澳太陽能(JASO.NSDQ)、晶科能源(JKS.NYSE)等。
多地區暫停指標

由於限電嚴重,部分地區在新一輪指標的獲取上處於劣勢地位。這份通知指出,對不具備新建光伏電站市場條件的甘肅、新疆、雲南等地停止或暫緩下達2016年的新增光伏電站建設規模(光伏扶貧除外)。多位業內人士判斷,政府暫停指標發放之後,這三個地區的限電將會有所緩解。前述正泰集團高層就表示,以甘肅為例,一季度甘肅當地因采暖等原因限電很厲害,二季度當地電網等部門采取了一些措施,限電已經緩和了一些,光伏上網由此暫時順利。
據國家能源局消息,2016年第一季度,全國棄光限電約19億千瓦時,主要發生在甘肅、新疆和寧夏,其中,甘肅棄光限電8.4億千瓦時,棄光率39%;新疆(含兵團)棄光限電7.6億千瓦時,棄光率52%;寧夏棄光限電2.1億千瓦時,棄光率20%。
2014年10月,《國家能源局關於進一步加強光伏電站建設與運行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就明確,對棄光限電較嚴重的地區,暫停下達該地區下年度新增建設規模指標。而本次新政也是國家能源局首次使用了這一“禁令”,暫停了三個地區的新增指標。
全民光伏COO劉楊也表示,以具體地區為觀察對象還可發現,“內蒙、福建、江西及湖南等地的普通電站指標有所降低,一是2015年度給的指標完成度不足,二是部分地區並網量激增導致電力消納和送出壓力過大,不宜大量上馬。”
競爭加劇
此次政策中還寫到,鼓勵各地發改委建立招標、優選等競爭性方式配置光伏電站項目的機制,促進光伏發電技術進步和上網電價的下降。而光伏領跑技術基地也應采取招標、優選等競爭性比價方式配置項目,而且也將電價作為競爭條件。
“從國家角度看,為推動上網電價的下調,這一做法可取,不過也會加劇企業之間的角逐。”一位國有大型光伏生產商告訴記者,一些公司為了搶奪指標將會拋出較低的電價參與競標,隨後層層壓價至供應商,這樣一來供應商的實際價格可能會跳水。目前供應商的利潤率都不算太高,因而盡管下半年市場還會保持熱度,但賺錢效應不是依靠技術提升和優質產品帶動,而是只能靠供應商的規模化優勢體現出來。
前述正泰集團管理層也表示,政策中的一句話很關鍵,“顯著推動上網電價下降的地區,其當年建設規模可直接按照上網電價的平均降幅2倍予以調增,”這也表明假設一個地區電價是1元每千瓦時,若因競爭使電價降至0.9元每千瓦時,降幅為10%,那麽當地電站指標可從1G瓦提高至1.2G瓦,提高幅度還是挺大的。
大宗接連壓價折讓樂視網 “賈布斯”遭遇空頭的狙擊?
自樂視網(300104.SZ)經歷11月2日的大跌之後,圍繞在這家明星公司的爭議就未曾停止。一個不為人註意的蹊蹺現象是,樂視網近日接連登陸大宗交易榜單,來自紅塔證券上海某營業部的資金,連續多日大幅折讓樂視網股票。有專業大宗交易人士認為,或有空頭“左手倒右手”,以此誘空樂視網,但同時也不排除有"大戶"想隱秘減持。而這之中傳遞出的,都是對處於風口浪尖的樂視網的悲觀。
相較這廂的悲觀,以賈躍亭為首的樂視管理層,無疑想以樂觀的姿態來穩住樂視網股價。先是拋出高管3億增持計劃,之後賈躍亭本人又以一條微博,向市場傳遞出樂視資金燃眉之急或緩解的“曖昧”信號,而樂視網股價近兩日的確放量上漲。
不過,警報並未解除。上海一私募高管就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樂觀信號可在短期內穩住樂視股價,但後期能否真的拿出彈藥才是關鍵。更為重要的是,燒錢的大格局未變,樂視如何能夠從“缺血”變成“造血”的企業。
大宗折讓誘空?
深交所大宗交易數據顯示,11月4日以來,連續七個交易日,樂視網不斷出現大宗折價交易(見下圖)。這些大宗交易買賣雙方均來自同一家營業部——紅塔證券上海驪山路證券營業部。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單日成交數量並不算高,普遍在13萬股—17萬股之間,但折價率較高,最高超過11%。

以11月14日來看,該營業部以34.73元/股的價格,折讓樂視網13.53萬股,折價率11.08%。《第一財經日報》統計發現,上述營業部的買賣雙方已累計折價交易樂視網約100萬股。
杭州一從事大宗交易的機構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這種分次小額折讓股票的大宗交易模式,在市場並不常見。而他認為,這之中或存在兩種可能。
“很難說是不是有資金‘左手倒右手’,連續的小量交易,乘機誘空。”該人士分析稱,另一種可能則是,由於樂視處於風口浪尖,有大額持股的股東想要減持套現,但單次交易量過大易引發關註,對市場形成沖擊。
從三季報樂視網的前十大流通股東榜單(見下圖)來看,這十大股東持股均超過100萬,在這之中,第二大股東鑫根基金、第十大股東中有信息產業基金曾於第三季度減持,各減持2335萬股和55萬股。

此外,截止到前三季度,樂視網的機構持股榜單顯示,超過10家機構的18個賬戶持股也均超過100萬元(見下圖)。

不止一位機構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無論是誘空還是減持,傳遞出的均是對樂視網當前的悲觀信號。而大宗交易背後動機到底為何,目前外界仍未可知,《第一財經日報》將保持關註。
“賈布斯”保價護樂視
為了拯救近期股價不斷下跌的樂視網,賈躍亭的“保價”行動不斷升級。但市場能否買單,樂視網股價能否真正重現生機尚存較大疑問。
11月12日,樂視網向市場拋出了10名高管計劃半年內增持3億元的計劃。樂視網公告,高管及核心骨幹人員共計約10人,基於對公司未來發展前景的信心以及對目前股票價值的合理判斷,計劃在未來六個月內(2016 年11 月11 日起至2017年5月10日),通過深交所允許的方式(包括但不限於集中競價和大宗交易)增持公司股份,增持總金額不低於3億元。
11月13日下午,賈躍亭在其個人微博表示“糧草先行,生態戰略第二階段堅實起航”,並配圖香港國際金融中心高樓。此舉被部分市場人士解讀為,樂視資金問題或將得到解決。
而在樂視一系列的利好信號之下,樂視網接連兩個交易日放量上漲。周一收報39.06元/股,成交額24.4億元,換手率近5%。
“現在市場看到的,一定程度上店鋪是樂視網、賈躍亭想讓市場看到的。”上海一私募高管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為了把市場穩住,有積極的信號樂視都會向市場釋放。而在他看來,短期一兩周內樂視網的股價或走向平穩,但後期仍不客觀。“市場肯定要看樂視能否拿到真正的資金。”他稱。
同樣,另一位不願具名的分析師亦認為,樂視中長期仍有挑戰,七大自生態或需要大量源源不斷補血,救急之後樂視如何恢複良性的資金運轉是關鍵。
“即使融資到一筆錢,緩解了燃眉之急,但樂視的真正問題在於,攤子鋪太大而又缺乏能造血的拳頭業務。”前述私募高管如是稱。
中環在線: 大鱷前妻好慘 賣樓屢遭壓價
1 :
GS(14)@2013-10-01 17:32:14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0930/18444201
金融大鱷索羅斯前排再婚,不過佢前妻Susan Weber Soros就冇咁開心,賣樓係咁俾人壓價!舊年佢將一個位於紐約曼克頓嘅單位,以5,000萬美元放盤,點知無人問津,唯有減價減到4,500萬美元;最新更以3,900萬美元放售,即係前後減咗1,100萬美元,減幅達22%呀,陰公豬!
呢個單位位於上西城一幢大廈,面積6,000平方呎,包括有5間房、5個浴室、兩個露台,仲有冥想室,重點係望住中央公園,夠晒開揚。不過可能一開始Susan叫價太貴,結果咁耐都未賣得出,前兩個月封盤,早排先減價再放盤。
索羅斯同Susan喺2005年離婚,翌年Susan以2,500萬美元買入單位,花咗500萬美元裝修,見兩個仔都大晒,準備搬去第二度住,單位嘅傢俬都會一齊賣。
【time-lapse糊口】壓縮壓抑的香港 得獎攝影師:壓價已是常規
1 :
GS(14)@2017-03-26 15:38:50壓縮時間,最緊要是有個伴。除了可以聊聊天,更重要是……幫手分擔器材重量。
還記得去年有位縮時攝影師蘇嘉進(Francis)嗎,走遍香港高山與海岸,花13個月時間拍出5分鐘香港超靚大自然縮時短片《Seen By My Eyes, Hong Kong》,在葡萄牙的電影節Finisterra Arr咲bida Film Art& Tourism Festival獲得四個獎項。今年他又拍短片《ENDLESS》,就加入故事元素,將貴為「全球最長工時城市」的香港時間壓縮,更獲得2017第二屆「先進動態影像獎」4K超高清短篇影像金獎,影片早前在網上瘋傳。壓縮時間,好陰公地真係香港的標誌,Francis都說:「這次想整個影片的故事都更貼地,大家都城市人,就看看用不同手法拍攝城市看有沒有視覺衝擊。要拍這種有動感的城市景像,香港易拍好多。另一個能拍到的就是東京。」將急逼的時間壓縮再壓縮,街上交通、路面行人、枱頭工作都變成無限倍速,看到人有點壓抑有點喘不過氣。今次拍攝過程似乎輕鬆些,只用了三個月,因為城市真係就在身邊,「天氣好些,沒下雨就拍到。」不過我們看到的影片還只完成了一半,他們還有半條後續故事在努力製作中,講出逼到喘氣以後的心聲,再參加2017年4月葡萄牙的電影節Finisterra Arr咲bida Film Art& Tourism Festival。
看他們邊走邊拍,十米距離拍了大半個鐘,身邊的人真有「呼嘯而過」的感覺。
在挪威拍攝北極光,零下幾度的氣溫在雪地站中個多兩小時。
移動十米影半個鐘得幾秒片段
一般的縮時攝影,擺好相機調好時間,等它數秒拍一張相,壓縮一小時得數秒影片,而他們做的,卻是麻鬼煩的動態縮時,畫面由左pan到右,或一直向前推進,非常流暢,那不是攝影路軌或電腦效果,是最原始的搵腳行,「這個較高技巧,因為你要一路走一路拍。」為了讓影片流暢平順,每步頂多隔一個腳掌闊,或不出四吋距離,我們在政總前「示範」,十來米的距離,他們拍了半個鐘;七、八秒的縮時短片,就要大半個鐘!Francis:「記得有個鏡頭我們在花園街,拍了二三百米左右,就花了兩三小時。」時間的旅行者真係好寂寞,所以,同伴好重要,還好有Samson這位協力者,成日幫手──做苦力──「主要係幫手分擔儀器(笑)!試過獨自一人影海旁,差不多的距離,四吋走一步,只能把10kg器材都揹上身一直走,走了四個鐘,右肩好痛好似唔係自己嘅咁。」
在湖邊遇上當地漁夫,請他們食剛捕到的大盤皇帝蟹,是為奇遇!
今年拍攝的短片《ENDLESS》,有壓縮的香港城市景色,也有郊野絕景,整個旅程,令你重新愛上香港
壓縮心機與耐力借片壓價不受重視
人生有班愛爬山的朋友,的確好極。除了時間與技術,壓縮的還有心機與耐力,且影相本就會遇好多考耐力的奇難雜症,有大夥支持,就變成不同的經歷。試過遲了出門,大家揹住大堆器材衝上大帽山,趕影雲海;去年大帽山結霜之夜,他們也在山頂影縮時,「在香港大帽山我覺得比挪威冷,哈哈哈!」試過在俄羅斯邊境城市,零下11度站了兩小時拍縮時,「凍到腳板冇感覺。」試過在挪威,凍住拍了三晚北極光,又凍又餓之時有個漁夫跟他們聊天後請他們食整盤的皇帝蟹。雖然在外國得獎,但在香港,卻未必人人看到,「香港人對藝術的重視不很高。壓價已是常規,他們覺得,你拍到的我可能隨便找個攝影師都拍到,個攝影師還可能收個更平的價錢。但其實是兩件不同的事來的。一來本身(藝術)不受重視,二來行業裏都好多競爭,做到個價錢越來越低。有些又可能買一些縮時的片段,呀我想要你這個片段,但我又沒預算,你可借給我嗎?就算。」做了幾年,由打工仔到開公司到得獎,屋企人由「唔知你做乜」、「唔係好支持」變做「都廢事理你」,開心憂慮夾雜,Samson在攝影師收咪時幽幽講出一句:「做藝術哪賺得到錢的,如果你說賺錢,許多工作都比而家賺錢。點解我哋堅持,因為我哋熱愛。」記者:陳慧敏攝影:林麖鈞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
http://fb.me/AS.AppleDaily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326/19969904
純利率高 員工收入低毛記勢被客戶壓價
1 :
GS(14)@2017-07-29 03:34:08■左起為毛記三大創辦人林日曦、阿Bu及陳強。 資料圖片
【本報訊】廣告及傳媒被指為夕陽行業,兩種業務兼有的毛記葵涌卻成功彈出,其母企擬申請主板上市引起市場關注。不過,有業界人士指初步招股文件披露毛記員工成本佔收入總額比率較同行低,純利率高出業界水平,料不少客戶「以後傾價錢會撳返低啲」。記者:溫婉婷 陳雪蕾 梁偉聰
有投行人士稱,其保薦人長雄證券未曾成功保薦新股,相信港交所(388)會關注保薦人有否做好盡職調查。
員工平均月薪僅約2萬
廣告媒體代理公司PHD行政總裁黃國柱表示,員工是廣告公司最重要成本,而毛記員工成本僅佔收入總額22.2%,處於行內較低水平。「廣告agency(中介)一般員工成本會佔五成,其他公司通常都三成幾。」不過,他坦言,毛記聘請年輕員工為主,「係平啲嘅。」文件披露,截至2017年3月31日,毛記共有68名員工,相關支出為2,110萬元。若扣除5名高層管理人員及3位董事薪酬共635.3萬元,剩餘的員工成本為1,474.7萬元,意味平均每人年薪僅約24.6萬元,每月僅「袋」約2萬元。黃國柱續指,過往很多客戶指名要「幫襯」毛記,但自去年底起已減少,坦言現時不少社交平台及KOL都做到類似效果,「但人哋個價平一半至七成左右。啲客見到你(指毛記)盤數咁好,以後傾價錢都會撳返低啲啦。」他指毛記純利率達38.1%,已高出業界平均約20%的水平,中介公司純利率則更低。
長雄證券未曾成功保薦
有投行人士估計,毛記毛利率高於同行,港交所或會關注保薦人有否做好盡職調查,及毛記業務發展可持續性。他指申請人除遞交申請文件,亦要遞交未來18個月現金流預測,但該文件非公開;若毛記成功上市,將有助其更易取得活動贊助,故相信其有合理理由上市。毛記保薦人是長雄證券,為大凌集團(211)附屬公司,去年中才獲牌照。長雄今年5月底亦保薦海岸股份(新加坡船舶租賃商)在創業板上市,惟申請仍在處理中,意味長雄至今仍未有任何成功保薦個案。不過,毛記會計師及法律顧問分別是「四大」之一的羅兵咸和胡百全律師事務所,均於行內具一定名氣。有投行人士估計,單是律師費已過百萬元。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728/20104065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