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華盛頓郵報》開啟“Uber模式”:新聞媒體面臨一場新地震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625/150077.html

黑馬說:《華盛頓郵報》推出了一個類似Uber的開放平臺,意圖帶來一場媒體界的全面變革。按照國內流行的說法,這是“互聯網+”與傳統新聞媒體行業結合後,引發的巨大改變。

文 | 劉曠
編輯 | 王冀

 

說起Uber的成功,不只是因為它打造了一個縱橫全球的打車平臺,更多的是因為它創造了一個偉大的商業模式。如今在教育、電商等眾多領域都開始流行Uber商業模式。讓人感到驚喜的是,日前美國《華盛頓郵報》竟然對外宣稱要做新聞媒體界的Uber,意圖帶來一場新聞媒體的全面變革。

《華盛頓郵報》推出的這個“Uber平臺”取名為“才華網絡”平臺,其目的是要打造一個自由撰稿記者的線上網絡平臺,然後很好地促成新聞媒體組織與自由撰稿記者的工作配對。加入到該平臺的自由撰稿人將會有個人履歷頁面,陳列專業經驗、報道專長與作品介紹,然後編輯會指派重大新聞報道或者行業評論的相關任務,自由記者也能發表新聞企劃想法讓編輯挑選,以達成新聞社能夠在最快的時間里找到撰寫即時新聞的專才,並按酬勞付款給自由記者。

也許有人會提出疑問了:這和今天國內的自媒體平臺似乎沒有任何區別。大家不要忘了,今天國內很多的自媒體原先並不是媒體從業者,也沒有經過嚴格的相關訓練,大多數人寫文章都是信手拈來,想寫啥就寫啥,嚴重缺乏專業的新聞精神。而《華盛頓郵報》的Uber模式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這個問題。那麽,這種模式將會帶來一場怎樣的新聞媒體革命呢?我們先來看看當前國內外的媒體發展形勢。
國際形勢

從當前的國際互聯網巨頭的動作來看,它們都在試圖重塑整個新聞業。

1、就在《華盛頓郵報》宣布推出“Uber平臺”的前一天,谷歌對外推出了一套名為“新聞實驗室”(News Lab)的新工具。“新聞實驗室”能夠讓記者在谷歌地圖、谷歌提示(Google Alerts),以及公共數據查找器(Public Data Explorer)等工具中查找信息,並在YouTube上建立新聞發布頻道,發布權威的、有新聞價值的內容。

此外,谷歌的“新聞實驗室”還通過與主要新聞機構如《紐約時報》、《衛報》、CNN等展開合作,來對外展示其工具的實用性。

2、全球第一科技巨頭蘋果目前也正在打造一款名為“Apple News”( 蘋果新聞)的新聞聚合應用。不過讓人感到意外的倒不是因為蘋果要做新聞了,而是蘋果在6月14日公布的招聘啟示引發了業界的熱議。

蘋果招聘啟示中除了新聞專業本科學歷、5年新聞工作經驗等“硬性”要求以外,還提出了許多“軟性”要求。比如:“有雄心壯誌且註意細節”、“能和世界各大新聞機構

3、互聯網上充斥著海量的資訊,但高質量、受用戶喜愛的內容或產品始終是稀缺資源,對優秀內容或產品供應商的爭搶從來都是平臺們最願意幹的事情。Facebook在推出一款名為“Paper”的新聞聚合應用失敗之後,試圖再次通過其平臺巨大的流量入口來吸引權威媒體入駐,並向媒體推出了一個極具誘惑力的條件:廣告收益全部分給媒體,Facebook不收取一分錢。

4、讓新聞界感到頗為震驚的還有日前剛剛宣布全面轉型的BuzzFeed,它從過去主打娛樂新聞轉型到更加註重信息的嚴肅和深度。BuzzFeed擁有400多人的編輯團隊,其中包括170名一線新聞工作人員。它從2014年開始嘗試報道即時和深度新聞,為此還刪掉了4000多篇早期的稿件。
 

國內形勢

說到國內的新聞媒體,目前也正在流行一股全面化的自媒體之風,而且正在形成三個不同的局面。

1、PC端。目前,國內PC端新聞媒體平臺當中,有相當一部分都推出了自媒體專欄,其中主要以百度百家和虎嗅、鈦媒體等新媒體平臺為主。尤其是百度百家,憑借著百度新聞強大的入口流量,以及業內最高的自媒體廣告分成模式,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行業領袖和知名媒體評論人士加入。

2、新聞客戶端。目前,新聞客戶端主要分成兩類,一類是以網易、騰訊、搜狐、鳳凰、新浪等為代表的傳統門戶新聞客戶端;另一類是以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百度新聞為代表的興趣推送聚合媒體客戶端。這些新聞客戶端有兩個新動作值得關註:一個是新浪推出的精讀模式,能夠兼容圖、文、視頻、超鏈、微博五位一體;另一個則是騰訊剛推出的快豹,讀者在快豹里能隨時對文中的任何語句進行吐槽、評論。

3、微信公眾號。盡管仍然有一些傳統媒體和自媒體把微博當做自己的發聲方式,但是不可否認,它們當中的大多數還是更願意把微信公眾號作為自己最主要的移動窗口。經過了一輪野蠻增長之後,微信平臺終於發出了要保護原創的聲音,但是這還僅僅只是一個開始,騰訊目前的原創保護力度還遠遠不夠。在微信公眾平臺,仍然有大量的原創自媒體和媒體沒有受到保護,抄襲之風仍然盛行。

從國際以及國內的整體形勢來看,新聞媒體界都在發出需要變革的聲音,而《華盛頓郵報》所推出的“Uber模式”則恰好迎合了當前的需求。這種模式的推出將會帶來兩個方面的變革。
 

變革一:業余自媒體將受沖擊

從國內新聞平臺的發展來看,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媒體已經開始常態化,但內容的同質化也越來越嚴重,同時人人都可以成為自媒體也導致了自媒體開始泛濫,大量的自媒體報道都嚴重忽略了事件的真實性和嚴謹性。

自媒體本身的運作門檻很低,很多自媒體在對事件的觀察與探索上,也都只停留於表面,只是盲目追逐熱點,在研究深度上非常有限。而《華盛頓郵報》推出的“Uber模式”必然會得到國內外媒體機構的效仿,它將會對當前大量的業余自媒體造成相當大的沖擊。很多自媒體在商業盈利上就存在著先天不足,一旦平臺對專業新聞記者大力支持,勢必導致業余自媒體的生存空間進一步縮小。
  
變革二:傳統媒體記者的工作方式發生改變

移動互聯網的到來以及新媒體的崛起,本來就對傳統媒體造成了相當大的沖擊。而《華盛頓郵報》的“Uber模式”定然會對整個傳統媒體行業造成更強大的沖擊,甚至將徹底改變傳統媒體記者的工作方式。

過去傳統媒體記者都需要按照新聞機構的要求,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采訪、撰稿,甚至排版,辛苦奔波不說,常常還需要加班加點,工作相當不輕松,同時因為受到新媒體的沖擊,生存壓力也越來越大。而現在《華盛頓郵報》所推出的“Uber模式”則給了這些專業傳統媒體記者一個新的發展機會,同時工作性質也將變得更加自由輕松,未來將會有大量的專業傳統媒體記者加入到這類平臺當中來。

總體看來,Uber掀起了專車時代,而《華盛頓郵報》推出“Uber模式”平臺則將會帶領新聞媒體走進專媒時代。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劉曠,編輯王冀文章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與立場,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