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央地合推跨省補充耕地,指標交易有望年底實現

自去年1月中央提出探索補充耕地國家統籌後,相關部委和地方政府正在積極推進這一工作,今年年底有望實現補充耕地節余指標跨省交易。

簡單理解,所謂跨省占補平衡,即耕地後備資源匱乏的A省市可以通過資金等交易方式,向後備耕地資源豐富的B省購買相應的補充耕地指標。這樣,建設占用耕地的占補平衡在總量上得以實現。

部委調研

5月31日,自然資源部副部長曹衛星就跨省域補充耕地國家統籌實施工作在浙江省杭州市開展集中調研。今年3月,國辦印發《跨省域補充耕地國家統籌管理辦法》(下稱《辦法》),為跨省統籌占補平衡提供了具體操作規範。《辦法》稱,堅持耕地占補平衡縣域自行平衡為主、省域內調劑為輔、國家適度統籌為補充,明確補充耕地國家統籌實施範圍,合理控制補充耕地國家統籌實施規模。

據《四川日報》5月2日報道,四川省年底有望實現補充耕地節余指標跨省交易,目前正加緊開展交易需求摸底、耕地質量核查等基礎性工作。

四川省國土資源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四川省補充耕地資源較為豐富,初步統計,目前各地已上報約8萬畝補充耕地指標交易需求,將積極爭取省內特別是貧困地區補充耕地節余指標申報納入國家統籌,承擔補充耕地任務。

此前,四川於2013年啟動補充耕地跨市州易地交易,目前已完成跨市州易地交易80余批次,面積18萬余畝,涉及資金32億余元。

曹衛星強調,要堅持“三位一體”落實耕地占補平衡。要落實好補充耕地任務,不僅要增加耕地數量,更要考慮提高耕地質量、保護改善生態環境。

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廖洪樂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過去地方在占補平衡過程中時常存在占優補劣、占多補少問題,在實行跨省統籌占補平衡時如何避免這些問題,也對監管部門提出了新課題。

“肯定要加強監管,不能讓它處於失控的狀態,除了數量問題,補充耕地的質量更為重要。”廖洪樂稱。

按照上述《辦法》,相關部門將利用國土資源遙感監測“一張圖”和綜合監管平臺等手段對國家統籌新增耕地進行監管。

雙方都獲益

我國之所以要實行耕地占補平衡政策,保護耕地質量和數量是根本目的。

“十二五”期間,我國建設占用耕地1710萬畝,補充耕地2561萬畝,補充耕地中有1415萬畝建成高標準農田,落實了占一補一、質量有提升。

實行占補平衡要求地方擁有一定的耕地後備資源,但我國東部沿海、轄區面積較小的直轄市和個別省份,耕地後備資源已近枯竭,落實耕地占補平衡困難,個別省市出現了難以足額落實耕地占補平衡的情況。

原國土部2017年匯總結果顯示,全國耕地後備資源總面積8029.15萬畝。從區域分布看,耕地後備資源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其中新疆、黑龍江、河南、雲南、甘肅等5個省份後備資源面積占到全國近一半,而經濟發展較快的東部11個省份之和僅占到全國15.4%。

“這反映出,經過多年持續開發利用,經濟發展快的地區後備資源稀缺甚至枯竭,在省域內實現占補平衡越來越難。”一位原國土部官員稱。

除了缺少後備資源,經濟發達地區近年來補充耕地成本也越來越高。統計數據顯示,北京市2011~2013年共補充耕地4.17萬畝,畝均成本3年增長了一倍多。

東部耕地後備資源近乎枯竭,補充耕地成本愈加高昂,這種現狀下,跨省統籌成為大勢所趨。

廖洪樂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一些東部發達地區發展較快,用地需求始終存在,但耕地後備資源較少,靠自身難以解決占補平衡問題,所以對跨省占補平衡存在一定需求。

“這個政策對雙方都有益處,一方面發達地區解決了用地需求問題,另一方面欠發達地區可以通過指標交易來分享土地收益,進而解決當地貧困問題和發展問題。”廖洪樂稱。

上述《辦法》規定,跨省域補充耕地資金,全部用於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支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其中,一部分安排給承擔國家統籌補充耕地任務的省份,優先用於高標準農田建設等補充耕地任務;其余部分由中央財政統一安排使用。

“要深刻認識實施跨省域補充耕地國家統籌的重要意義和作用。”曹衛星也表示,國務院建立跨省域補充耕地國家統籌機制,一方面,有效解決了保護耕地與保障發展的矛盾,在堅持耕地保護面積不減少、產能不降低的同時,有利於保障經濟建設合理用地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曹衛星稱,另一方面,充分發揮土地政策作用,在當前國家脫貧攻堅關鍵期、鄉村振興戰略啟動期,通過實施補充耕地指標跨省域有償調劑,建立經濟發達地區和資源豐富地區資金、資源互補機制和“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資金轉移渠道,籌集資金用於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32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