呃……這是圖個啥?
http://www.yicai.com/news/2013/07/2873700.html幾天前,一篇文章引起了我的興趣:安永會計師事務所的品牌重塑。它把自己的名字從Ernst & Young簡化成EY,並同時推出全新的品牌標識。
安永過去的Logo黑底白字,在兩個變形字母「EY」組成的方塊後是公司名稱,下面再加上一行公司目標「Quality in everything we do」,即使在四大普遍偏保守古板的Logo裡也顯得毫不起眼。
但一夜之間,它變成了最年輕最激進的那個,這多少讓人感覺意外。粗重的深灰色字母「EY」成為新Logo的主體,新的公司Slogan「Building a better working place」位居右側,上方則是一個亮黃色的細長三角,整個Logo十分搶眼。
品牌諮詢機構BrandPie負責安永這次的品牌重塑,合夥人Kevin Keohane說,安永希望傳遞出更「積極、現代、自信」的形象,哪怕當前經濟前景仍充滿不確定。
文章裡同時簡單提到,安永的品牌重塑伴隨著新CEO溫伯格(Mark Weinberger)的上任。出於職業要求和好奇心,我決定找更多資料來看看。
但我實在沒想到搜索結果會是這樣:大量網頁都指向同一個內容——安永的新品牌名稱與西班牙一本大尺度的少年男性同性戀雜誌同名。相當多的網頁貼出了用「EY」做關鍵字搜索出來的圖片結果,一堆從身材到姿勢都很噴血的雜誌男模圖裡,混雜著安永的舊Logo以及一些辦公室照片。至少在Google圖片的第一頁,還看不到安永的新Logo。《洛杉磯時報》發起了一個投票,81%的票都投給了「安永應該保留原來的品牌名稱」。
在事後接受澳大利亞新聞傳媒機構APN的採訪時,安永表示已經意識到此次事件,但相信人們顯然不會認為那些噴血男模與安永有關,「隨著人們逐漸瞭解安永的新品牌標識,他們也更容易找到自己需要的圖片。」
可再怎麼說,這也顯然不是安永希望樹立的新形象。如果從那家諮詢公司到安永品牌部門的任何一個人在新名字發佈前Google一下,這樣的低級錯誤就不會發生。而低級錯誤往往很要命,並不在於它的直接結果有多麼嚴重,而在於人們會不會因此懷疑你的智商。在安永這個Case裡,至少要對它工作的嚴謹性打個問號。
看完一圈之後,我對安永這次品牌重塑的目的產生了疑問。究竟是什麼樣的定位或者戰略調整需要配合這樣一次從名稱到Logo再到口號的全面改動。對於一家需要以絕對專業、嚴謹形象示人的公司,安永不惜冒著這樣的風險砸下不菲的諮詢設計費用,究竟是圖個啥?
很遺憾我沒找到令人滿意的答案。安永在關於新CEO上任和品牌重塑的新聞稿裡表示,「縮短名稱將會為安永全球業務和客戶提供一致性並方便使用。」而新的品牌標識則「在設計中清晰地反映出我們新的品牌名稱。新的品牌名稱和標識明確展現出我們是怎樣的人和機構,並反映出我們在最近決意成為行業第一品牌的目標。」
縮短名稱的確可以方便使用,但它顯然不會是根本原因。如果這是為了反映「最近決意成為行業第一品牌的目標」,我又疑惑安永要如何達到這一目標。且不說這個目標過於模糊,即便溫伯格給出一個具體的收入或是增長目標,它仍然不足以解釋此次品牌調整和達成目標的任何聯繫。我只能想,也許過一段時間我們會逐漸看到安永一些實質性的新戰略舉措,也許是對新興市場的投資,也許是機構的擴張,也許是激進的收購,或者是推出全新的諮詢服務。如果沒有它們的背書,我只能認為這次品牌重塑純屬勞命傷財。
還有新的口號「Building a better working place」,我能理解這是為了突出安永專注於公司和商業世界,但「working place」的表述總讓我產生「這是一家辦公室裝修公司」的錯覺。
不管怎麼樣,這家全球頂尖的專業服務機構至少告訴我們,改名有風險,品牌需謹慎。
萬達商業突然宣布將私有化,王健林圖個啥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331/154999.shtml
導讀 : 萬達商業這一看似毫無征兆的突發性公告,其實鋪墊已久。因為其在香港資本市場登陸以後,受到的待遇並不“公平”。
3月30日晚間,萬達商業(03699.HK)發布公告稱,公司控股股東大連萬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正初步考慮就H股進行一項自願全面收購要約。如經落實,萬達商業將私有化,以及將公司從聯交所除牌。
萬達集團表示,如果進行自願全面收購要約並且發出正式要約,H股的要約價將不會低於每H股48港元現金。
王健林為萬達商業敲鐘!
此次萬達商業給出的不低於48港元的價格是當時萬達商業H股上市的發行價,比30日的收盤現價38.8港元高出23.7%。
目前萬達商業已發行的股本總額為652547600股H股。假設都為可流通股,按昨日38.8港元/股的收盤價來計算,目前萬達商業的流通市值約為253.19億港元。
不低於48港元/股的要約價,意味著萬達商業要實現私有化,所要支付的收購總額需不低於313.22億港元。
5年排隊IPO,為何一朝退市?
萬達商業這一看似毫無征兆的突發性公告,其實鋪墊已久。因為其在香港資本市場登陸以後,受到的待遇並不“公平”。
據萬達商業3月23日披露的2015年年報顯示,2015年度萬達商業的每股盈利為6.62元,即約7.94港元(匯率:1港元=0.83人民幣元),而3月30日,萬達商業的收盤價為38.8港元,市盈率僅4.89,萬達商業上市後累計下跌19.17%,總市值1756.61億港元,動態市盈率不到5倍,市凈率僅0.82,屬於價值被嚴重低估區間。
年報還顯示,2015年萬達商業的凈資產為1858.97億元人民幣,即約2229.46億港元,而按昨日的收盤價來算,萬達商業在港股的總市值僅為1756.61億港元,公司市值被大大看低。
對比萬達集團另一上市平臺——去年1月在中小板掛牌的萬達院線(002739.SZ),萬達商業在港股的表現尤為遜色。
1月22日萬達院線開盤後即迎來連續十多個漲停,發行價格21.35元/股,去年5月股價最高時漲至248.66元/股。截至2016年2月24日停牌數據,萬達院線股價80.3元/股,市值943億元,市盈率達117.73倍。
2014年以前,得益於海外發債的便利性,內房股曾掀起了“赴港上市潮”。但近兩年來,境內發債渠道放寬使成本不斷降低、境外因美元升值和人民幣貶值致融資成本上升的此消彼長下,回歸A股成了越來越多房企的迫切需求。
至於萬達的這一舉動是否會引起行業的跟風,有業內人士表示,並非所有內房股都能回歸A股,“此類私有化收購在內地房產圈還屬首例,這要得益於萬達商業是H股架構,私有化後還可以在A股上市。”但大多數內房股是紅籌股架構,不像H股在內地註冊和管理,屬於內地公司,紅籌股在境外註冊和管理,屬於香港公司或海外公司,沒有辦法“回歸”A股。
收購要約公告發布後,今早萬達商業開盤報46.8港元/股,比昨日收盤暴漲20.62%。
在港股不吃香,都是價值觀惹的禍
實際上,A股和H股這兩個資本市場的專業度不一樣,也因此,對萬達的估值也不會一樣,按照港股的價值理論,萬達的估值是合理的。
主要有三點:
港股估值的邏輯不是看一家企業的資產增值有多快,因為一家企業的資產增值並不能證明該企業有能力,只是有資源而已,或是大勢好,所以資產重估的價值在港股是不認可的;
港股是不願意給通過一些政商關系而非純粹的市場競爭所獲得的利潤給予價值;
港股主要是看一家公司的現金流,如果一家公司能有良好的現金流,才是具有盈利能力的公司。
有研究報告顯示,在國內的一線城市,大多數物業的凈租賃收入減去支出後,凈租金回報率往往低於3%。這意味著如果投資者用財務杠桿收購資產時,會產生負杠桿效應。而萬達的租金回報率只有3%多,這麽低的租金回報率,市場是不會給予高估值的。
期待采用物業銷售支持公司長期持有物業的商業模式是難以為繼的,必須大舉舉債來補充現金流。這種模式由於商業地產2%-3%的租金回報率,不足以支持公司的借款利息,形成負杠桿,使非銷售業務的運營現金流為負;
高昂的商業地產房產稅和租賃稅。商業地產出租中繳納給政府的稅費達到租金金額的1/4,加上商業地產高昂的維護成本和運營成本,使租金回報率在3%以下,遠低於資本市場期待的6%—7%的租金回報率;
商業地產的鐵血軍規是成熟的商圈和人流。在眾多消費力較弱的城市低價拿地,將承受供求失衡的風險,這些風險將在未來顯現出來;
很多人認為萬達“懂政府”,因此土地成本很低。但實際上,低土地成本被不斷上升的建築成本、人工成本、運營成本和財務成本蠶食殆盡;
萬達的低土地成本是因為其選擇了很多非主流城市。在三四線城市建造商業物業的成本和在一二線城市相比差別不會超過15%,但是租金回報率卻相差幾倍,出售的周轉速度差很多,價格也可以差1-3倍。
萬達曾計劃於A股上市,但後來終止。終止的原因有多種,但其中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因為其很高的資產負債率難以通過證監會審核。根據最新財報,其2015年負債率為73%,靠加杠桿及滿負荷投資的運營模式,顯然不會受到港股的認可。
萬達商業私有化非首例
早在2011年1月20日,複星國際和複地聯合發布公告稱,複星國際將就複地全部已發行H股和已發行內資股提出自願有條件收購要約,建議撤銷複地的上市地位。
對於此次退市的原因,複星國際表示主要是由於融資障礙。為了支持商業及住宅房地產主業的不斷增長,複地有大量的資金需求,而複星國際認為複地繼續維持上市公司的地位是其未來成功發展的一個障礙。
恒盛地產之前也有私有化的計劃。2013年10月21日,恒盛地產宣布開始停牌。當年11月21日,恒盛地產發布公告,控股股東張誌熔提出私有化建議,私有化代價為每股1.8 元,涉及金額為45.67億港元。
放眼港股中房企的股價也不難看出,雅居樂市凈率僅為0.45倍,富力地產目前的市凈率為0.73倍。首創置業為0.51倍。目前,港交所已經通過了萬達商業地產融資60億美元的IPO申請。業內人士也認為,以前對萬達此次IPO融資規模的期待有些不切實際,相比100億美元,60億美元的數字回歸到了“比較現實的狀態”。
根據擬私有化公告中的表述,恒盛地產選擇私有化的原因是:
要約人認為,股份價格低迷已經對本公司在客戶中的聲譽,連帶對本公司的業務及員工士氣產生了不利影響。實施建議可消除不利影響。
有專業人士分析:
萬達商業在港上市時間比較短,基本沒在香港發可轉債之類,退市比較簡單容易。但上市時間很久的話,房企退市難度比較高。如果能上A股,可能會選擇在港股退市。但是這個切換有不確定性,退市的話要取決於不確定性有多大。
是否私有化是基於資本市場的融資能力和估值的判斷,A股的市場融資能力會更強一些。企業如果有港股和A股雙方面的資源,或者有多個上市公司,會有多種選擇。如果僅僅是港股一個融資渠道,不一定會退市。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天使客,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
一起盯上680萬家“夫妻店”,馬雲和劉強東圖個啥?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1113/165979.shtml
一起盯上680萬家“夫妻店”,馬雲和劉強東圖個啥?
王巧愛
文 | 王巧愛
編輯 | 劉建強
到線下去,到鄉下去,改造“夫妻老婆店”,這是馬雲和劉強東不約而同的舉措。他們的“葫蘆”里分別都裝了什麽“藥”?這“藥”又會有什麽“療效”?創業家&i黑馬帶你一探究竟。
這個雙十一,天貓首次開啟線上線下大規模聯動營銷。從北上廣深等52個大核心商圈,到3萬個村淘服務站,以往只在線上售賣的商品,這一次線上線下都能同時買到。而且,線下店內購買的大件,也將有人一小時送貨到家。
有人說,新零售元年,阿里是在借這次雙十一“閱兵”。
在線上獲客成本變高、流量紅利漸失的困擾之下,阿里和京東早已開始爭奪線下陣地。他們規模最大的動作是一起盯上了還屬蠻荒之地的夫妻老婆便利店。
兩大巨頭企圖通過掛牌改造這些小店,重建一套智能、高效的零售供應體系。這意味著新的流量入口,對供應鏈的整體控制——商品批發利潤之外,按需訂購和制造是更遙遠也更動人的藍圖。
更大的價值可能來自各方都不願意詳談的供應鏈金融。這是一個無法想象邊界的市場,巨頭們的資本通過難以數計的“夫妻老婆店”為代表的基層商業組織,在供應鏈中奔流,激發商業活力的同時帶來滾滾利潤。
一
到線下去
阿里和京東正在用掛牌改造便利店的方式,在全國各地插小旗。
宣布改造小店計劃一月後,阿里零售通通過招商會拿到了全國17個城市15000家小店的掛牌改造意向書。
同一時間,他們也在對接分銷商,準備盤活以往利用率不高的存儲倉。至9月中下旬,零售通已經鋪設了20萬平方米的倉儲體系。
阿里巴巴副總裁、零售通事業部總經理林小海告訴創業家&i黑馬,他們準備織一個“天羅地網”,“每家店能在一兩天內拿到最新鮮、最優質的商品”。
另一家巨頭京東,正在貫徹“百萬小店”綱領。2017年4月10日,京東集團CEO劉強東宣布了一項集團戰略性計劃:未來五年,京東將在全國開設超過100萬家京東便利店,其中一半在農村。在京東背書下,有人甚至投入上百萬元掛牌改造自己的店。京東的地勤小哥遍布全國,從首都到市縣鎮村,正在一個一個走訪對接小店,為“百萬小店”添磚加瓦。

京東新通路事業市場營銷部總經理王征告訴創業家&i黑馬,目前,每個地勤小哥對接300-400個小店,而這個隊伍,正在迅速擴張。
這是一場滲入毛細血管的跑馬圈地,是“新零售”的現實操練之一種。
2016年10月,“新零售”概念被首次提出,現在,它已成為2017年電商零售行業的主旋律。
王征說,京東需要傳遞一個概念就是“整個京東都能賣”,含義之一就是線上線下都能賣,打通線上和線下。
就在馬雲的新零售樣板盒馬鮮生落地生根時,8月,阿里啟動了天貓小店掛牌改造計劃,稱2018財年要在全國落地10000家天貓小店。零售通也要對接“100萬”家商店,到2020年占領三分之一的便利店市場。

不同於京東的“自有模式”,阿里更強調“兼容”,從小店到品牌商、經銷商,以往的參與者都在未來的“智能、高效、低成本的智能分銷網絡”之中。
這是一場線下零售業數據化的戰爭。據調查,全國有680多萬夫妻老婆便利店。目前,零售通對接的小店有50萬家,京東掌櫃寶覆蓋了30萬家,加起來也還只是一個零頭。
二
改造
2017年8月1日,杭州西溪路418號的維軍超市正式改頭換面,掛上了一塊帶著天貓logo的LED招牌,鮮亮醒目,總能吸引路過者駐足或者轉頭一瞥。

這個140平米的綜合小超市,最大的改變是增加了天貓專屬貨架和智能裝備。前者優化了商品結構,後者實現了收銀、庫存數據化。
老店主的兒子黃安說,改造一個多月後,新增的貓超貨架雖然不到10%的SKU,卻帶來了20%的銷售額。他打算繼續優化。
經過改造,小店成為平臺的“渠道”,商品和資金流通的種種可能就此展開。
不過,在線上流量成本越來越高的背景下,阿里和京東首先盯上的是流量入口。
8月28日,在零售通戰略發布會上,林小海指出,零售通除了建立分銷渠道外,也將是阿里巴巴新的流量入口:如果一家小店每月有1千個顧客,600萬家小店就能帶來60億流量。
大流量意味著平臺將對接更多流量需求者——從傳統零售到互聯網金融,後者也因此將被納入平臺的數據網絡中。
目前可見的成果是,小店已開始提供收發快遞、代購、保險銷售等增值服務,收入增加明顯。
“這些小店就像微信平臺上的各種公號,運營起來有很多賺錢方式。”獵科新零售研究院聯合創始人陳歡告訴創業家&i黑馬,小店作為節點可挖掘的價值很寬泛,其核心是把消費者聚攏起來,創新消費體驗,體驗頻次越高,價值也就越大。
以小店為連接,線下零售的每個環節都來到了智能分銷平臺上,每個環節的參與者都能從中找到新的價值。
比如,最末端的便利店主除了賣出更多商品、對接增值服務外,接入智能供應鏈系統,讓他們享受到低庫存高周轉的經營收益。
再比如品牌商。在對接智能體系前,品牌商更像是個盲人,它的銷售體系和第三方機構的調研數據是兩條線。對接後,品牌商可以直接觸達消費者,通過終端消費數據實現精準營銷和推廣,還可以節省與各級省代、市代的博弈成本。
四川白家陳記是個很好的例子。據其電商主管張琢玉介紹,白家陳記主要做方便面粉絲,17年來一直集中在川渝和東三省售賣,依靠傳統的分銷渠道,貨品通常需要走3至4周才能到店。對接平臺後,除了貨物抵達快之外,他們終於了解到這17年來一直生產的東西到底賣給了誰。7月數據顯示,白家陳記增加了11050家售賣的店,而且原先主動放棄的華東地區,現在能為它們貢獻30%的銷售額。
對於上遊,平臺可以利用數據孵化自有品牌或生產商,做柔性生產及定制化生產,直接切割生產制造價值。這已經不是想象,7-11以及羅森便利店就是靠關東煮、奶昔蛋糕等自有商品帶來品牌影響。
“這是一個存量市場和增量市場的關系,當存量市場完善做到1,後面的可能性也就無窮大了。”現為一家區域性B2B平臺總裁的羊永祥認為,阿里、京東在布局的這場收編戰,更像是修路,“路一旦通了,所有都通了”。
三
更大的野心
2017年,京東開啟金融小站計劃,京東金融依托京東全產業鏈資源,在全國範圍內的縣城、鄉鎮、村屯建立便民金融服務渠道,集金融理財、手機充值、便民繳費及取款轉賬四大業務為一體。
根據京東的規劃,今年要在全國建設2萬家金融小站。針對個體店主的貸款業務中,店主不需擔保和抵押,以掌櫃寶的進貨流水為參考標準即可獲取一定額度的貸款。
大連京東便利店店主王慶剛告訴創業家&i黑馬,自從2016年9月掛牌以來,他的店已有4.9萬元的信用貸款額度。這種方式正在被一些店主接受並使用。
耐人尋味的是,很多金融小站的站主也是京東便利店的店主。金融小站利用便利店的渠道和體系,及其現金周轉較快等特點,面向個人發展信貸和理財業務。

阿里顯然也不會放過這塊肥肉。據阿里零售通工作人員介紹,零售通平臺也開通了金融服務選項,其中最受歡迎的是賒購服務。店主(會員)每完成一筆訂單,就會獲得平臺制定的信用積分,積分等級不同,賒購的額度也不同。
阿里零售通工作人員告訴創業家&i黑馬,隨著深入接觸,不少店主選擇了賒購業務,最高賒購額度可達10萬元,基本能確保有資金壓力的小店正常運轉。
以小店為紐帶,平臺資本將滲透整個供應鏈:上遊可以直接投資品牌商和制造商,中遊可以收購分銷商和小的B2B平臺,而上述針對小店的借貸理財均可在此展開,甚至消費者也不例外。
事實上,阿里、京東近年來已通過戰略入股、收購等手段快速滲透至線下。2015年以來,阿里巴巴相繼入股銀泰商業、蘇寧雲商、聯華超市、三江購物,京東則戰略入股永輝超市。
據阿里的公開數據顯示,自2010年開放小額貸款以來,阿里先後對整個供應鏈中的參與者提供貸款和融資服務,累計為超過500萬小微企業發放了8000多億元貸款。
夫妻老婆店,不過是換了名字的舊戰場。
困難不過,邏輯通和可操作還有距離。
眼下,互聯網金融發展迅猛,資金需求者有了更多的選擇。
陳歡認為,面對這些聚焦的互聯網金融企業,京東和阿里作為平臺方,未見得有競爭優勢。在整個供應鏈體系中,後者更順理成章的核心角色是服務,“為一些金融公司做征信信息和資料的提供者,以及品牌背書”。
事實也證明供應鏈金融的滲透並非易事。一些下沈到四五六線城市的金融信貸業務逐漸在收回。凡普信CEO劉琦告訴創業家&i黑馬,早在2014年,凡普信針對各種個體商戶的信貸業務占收入的20%-30%,但時隔兩年多以後,凡普信基本放棄了純信貸業務,目前更傾向於通過汽車抵押來為個體商戶提供信貸服務,以此降低風險。不過,在劉琦看來,這些“毛細血管”一定是下一輪競爭的端口。撇開金融不說,就收編便利店而言,這也是一場攻堅戰。
壓力首先來自於利益受損最大的部分——分銷商。盡管平臺號稱“兼容”,但供應鏈壓縮是趨勢。現在,一些分銷商被迫去跟物流公司競爭,也有一些被阿里收攬,以利用他們的物流倉儲體系。分銷商的價值短期內很難被全部替代。一件商品在到達消費者手中之前,總有必要的停放(流動),分銷商知道這些商品最高效的停放(流動)點在哪里。
其次,兩大電商要面對的還有無處不在的分食者。凱度咨詢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11月,市場上共有70多家快消B2B平臺,這些平臺在2016年獲得了13億元投資。競爭者遠不止於此,2017年,又有便利蜂等新玩家湧入。
而且,在阿里京東這兩大電商平臺進入以前,區域性的連鎖便利店已經在線下打得如火如荼了。
一直在關註便利店領域的春曉資本投資副總裁潘金菊認為,阿里和京東的改造模式,“從邏輯上看,都是通的,就看接下來如何做了”。
但是她更看好區域性的連鎖便利店,“它們具備B2B業務能力,同時也有完善的倉儲物流體系,在區域內有自身的品牌效應,相對滲透率也更高,而且,在一定區域內已經形成了物理壁壘。”
參與者不得不考慮的還有對價格敏感的小店主們。如果一旦不能建立足夠的黏性,他們就很容易流失到其它平臺,就像買菜的大爺大媽們在支付寶和微信錢包之間切換一樣。
除此之外,物流、配送、倉儲以及對接人力、管理、小店主的意願,推進的速度和節奏等,每一個環節都面臨挑戰。
在潘金菊看來,便利店是個十足性感的業態,“它更像一座冰山,你能看到的難點都露在外面,但冰下面還有更多的是你是看不到的。那些概念化的東西,需要你深入到毛孔去挖掘和體會,拼的是魔鬼的細節。”
[本文作者王巧愛,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夫妻店
馬雲
劉強東
贊(...)
分享到:
收購大奔?就是圖個吉利!
首先恭喜吉利!大過節還在努力工作,為國有品牌在海外收購,又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收購戴姆勒9.69%的股份,從此讓奔馳也成為五星紅旗品牌!

在講股票之前,我們還是先從一級市場上看看這單不同尋常的收購。
根據FT的報道,美國銀行是吉利的財務顧問,高盛代表戴姆勒,使用了equity collar的結構(這主要是保護持倉的下行風險)。

一般而言收購境外公司股權,或者讓公司給你配售新股,簽個認購協議;或者讓大股東賣點老股,簽個買賣協議。但這兩條路戴姆勒表示十分感動,然而還是拒絕了,只是留了個口,說歡迎吉利從二級市場上買入公司股票。

於是,吉利還真這麽幹了,一買就是9.69%,按照戴姆勒2月23日的收盤價70.41歐元計算,吉利持有103,619,340股份,現時所持有的戴姆勒股票市值是7,295,837,729.4歐元,約90億美元。
根據德國的上市條例,一旦持有德國上市公司超過3%的股份,就需要向當地監管機構進行權益披露。(法律條款解讀部分來源於Allen&Overy;:A guide to public takeovers in Germany)

所以我們看到戴姆勒在2月23日已經做出了披露。披露原因是買入了超過一定具有投票權比例的股票。

而且註意,買入戴姆勒股票的形式中,李總並沒有使用工具,是通過李總持股的吉利集團有限公司在境外的分公司來進行收購。

但由於持股並沒有超過10%,所以根據德國的監管條例,無需披露資金來源。

那麽來到第一個關註的焦點,哪里來的錢買90億美金的股票?CCTV記者向吉利的CFO問了這個問題,下面是官方回答。

我們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 吉利的資金來源是境外,所以不需要動用中國境內的資金。(所以絕對不存在資本外流這個事)
第二, 收購通過債權、股權和金融產品等一系列方式,吉利需要動用的資金是很小的一部分。(那麽反過來理解,吉利為了收購就借了很多的錢)
下面就要看,一級市場上是誰以什麽樣的價格,能借這麽多錢出來了。
有點出乎意料的是,這麽大的盤子,2家銀行,一中一西就可以完全吃下,而且以股息代利息。

根據BBG,戴姆勒的dividend yield是5.10%,按這個數做利息,我只能說,吉利這借錢的成本真的是很低很低啊。

對比下今年1月份騰訊在海外發債,25億美元10年期債券收益率定為3.595%,10億美元20年起債券收益率為3.925%(債券到期時要還本金給投資者,吉利買股票是沒有一個退出時間表的哦)。
根據知情人士的透露,現時已經排除MS的Equity及IBD部分此次對吉利收購戴姆勒股權的融資,能夠幫助李總完成項目的團隊比較大可能落在MS的PB身上,據說杠桿率為1:5。
這里要做風險提示哦,買沃爾沃是在世界經濟周期的底部,現在在世界經濟的頂部買入戴姆勒股權。股息付利息,但戴姆勒的股息是與奔馳利潤掛鉤的,奔馳利潤是與現在世界經濟景氣度掛鉤的。世界經濟已經複蘇了八年,萬一之後下行進入滯脹階段,那麽奔馳的利潤會下滑,戴姆勒另一半產品強周期性的卡車也不會好到哪里去,無可避免的未來的股息也會下滑,那境外的利息怎麽付呢?
而且有杠桿,就肯定有質押融資了,就要看吉利在境外的資產有哪些了。鑒於這些已經全部是非公開信息,我只能說,李總在吉利持有46.18%的股份,吉利最新市值2126.57億港幣,李總手中這部分股票價值982.05億港元,還是買得起戴姆勒的。沒事這幾天刷刷聯交所的披露,看看吉利的股票有沒有被質押給MS。

一級市場我們就先分析到這里,總之這次收購對吉利母公司而言,都是一筆很大的投資。先不用為那些銀行的還款來源捉急了,我們更要好好看一看,這次收購,對吉利未來的發展有什麽樣的意義啊!
很明顯,李總是非常想要同戴姆勒合作的。你看,戴姆勒作為管理層持股的公司,2010年時候,他們也是跟其他家汽車廠商合作過的。2010年4月8日,雷諾、日產及戴姆勒來了個戰略合作計劃,三方交叉持股,共同研發生產小型車、發動機以及貨車。(現在也能看到雷諾和日產各持股戴姆勒1.54%)

雙方的合作絕對是各取所需。雷諾的汽油機做的比戴姆勒好,所以他們為戴姆勒提供柴油發動機。


而戴姆勒高端有奔馳啊,他的發動機技術,剛好可以給雷諾的高端品牌英菲蒂尼一起去賺錢。

吉利旗下也是有高端品牌的啊,比如收購回來的英國蓮花跑車。

比如收購回來的沃爾沃及其旗下的Polestar。都是高端品牌,也都需要奔馳又貴又牛逼的技術為中國人民造出更好的車。

鑒於吉利收購完沃爾沃後,共同開發了CMA(Compact Modular Architecture Platform,意為緊湊型模塊化平臺),吉利旗下的高端汽車品牌領克便誕生於此,上市第一個完整月銷量6012輛,比長城VV7都要好,也為175的業績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所以,成為戴姆勒的股東,萬一以後的技術可以更上一層樓,這股價真的是會上天的!
(不過再潑倆涼水,吉利收購沃爾沃100%的股權後,雙方開始合作是三年後。現在只買了戴姆勒10%不到,那能開始合作至少也是三年以後吧。另外中低檔SUV占了吉利利潤的75%,但這個細分行業去年的增長率已經從50%下降到15%了,長城的股價已經垮了;再加上外資開始進入中低檔SUV,那麽行業增速下滑和市場競爭加劇,絕對也是一個不利的雙殺,所以吉利今年的業績、股價能不能hold的住,是一個很值得大家研究的問題!)
下面的問題是,我們很清楚吉利想從戴姆勒這里獲取什麽,也都很清楚戴姆勒曾經給過別的汽車廠商什麽,但吉利有沒有戴姆勒想要的,雙方有沒有利益交換的基礎,這就是一個巨大的問號了。
不信,我們先看一看90億美金砸下去,成為第一大股東後,戴姆勒的官方表態是什麽。

我們很歡迎長期股權投資者,但我們自己本身在中國就有不少市場占有率,以及最重要的合作夥伴——北京汽車。
首先,戴姆勒直接持有38.2%的北汽H股股份。

其次,戴姆勒和北汽有一家合資公司,在中國市場銷售奔馳。兩家絕對算是愛的深沈,戴姆勒知道自己有一天會跟北汽交叉持股,北汽就說兩家從此誰也離不開誰。

更何況在今年,兩家都決定一起搞新能源汽車了,中方家長發改委也都發來批準的祝福了。

現在好了,吉利來了,你覺得北汽會開心麽?這是要幹嘛?難道覺得我們董事長今年年底要退求,現在集團里人事變動多,就趁虛而入麽!!!難怪戴姆勒的公開表態,短短三段話中,一定要強調跟北汽的合作不會變!
所以同樣也在2月23日,北汽發公告說要給奔馳賣58億的資產。

25號再發一條公告說跟戴姆勒以後要共同投資119億人民幣,滿足未來中國市場的需求。

資本市場宣誓主權,也不過如此了吧!
下面市場的註意力又轉向了吉利,90億美元砸下去了,蝴蝶翅膀扇起來,對175會有什麽影響呢?先把未來十年內不會發生的事情排除掉。
首先,就算兩者真的合作了,不會涉及到生產。發改委大大已經不批準新的汽油車企了;就算兩個去申請,以北汽在北京的影響,呵呵;為了申請合作得罪北汽,誰願意啊。

其次,五年內絕對看不到吉利和戴姆勒的合作體。從汽車行業角度來看,車企生產都是提前五年跟各方定下來的,就算明天吉利就跟戴姆勒一起了,那消費者也要五年之後才能看得到。並且新能源汽車領域,戴姆勒已經跟北汽即將開始新的征程,再改框架,無操作性。
最後,能合作的地方在電動車。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情已經一次又一次向我們證明,這條路不好走啊。
比如大眾跟江淮汽車,成立了合資公司生產新能源汽車,第一款車今年也馬上就要上了,從現在有的汽車測評來看,“車型產品方面,一點也不大眾!而且很江淮!甚至直接的說,江淮大眾的首款新車就是江淮自主品牌的iEV7S電動車的拉皮改款。”吐槽程度遠超蝸牛妹。

反正這車不會用大眾的logo,那你們自己想銷量能有多少吧。
另外一個栗子。戴姆勒跟比亞迪其實在電動車上也有合作的,電動車用的奔馳的底盤,比亞迪的電池和電機,沒有掛奔馳的logo,媒體報道標題是這樣的:騰勢銷量為何依然難見起色?

關鍵還是要有品牌支持啊!
所以我相信成功企業家如李總,一定知道,即使有戴姆勒站臺,有奔馳的技術,但沒有奔馳的logo,以我國時國情而言,銷量會困難。
能不能砸成大股東後讓公司在汽車上貼個logo呢?
當然可以!
只要,你有經銷商在後面支持。奔馳在中國已經擁有很好的4S店網絡,當然這是經銷商自己先燒錢燒出來的,一家奔馳4S店至少要2000-5000萬人民幣的投入。
如果跟吉利合作最終落實成了電動車,那奔馳就要為奔馳-吉利再開設新的4S店,除了需要為它們花費更多的時間、金錢外,還要面對之前已有4S店的法律糾紛(因為一個城市以後就會出現兩個不同體系的奔馳4S店了,你問問既得利益4S店會不會願意)。
血的教訓已經放在前面了,奧迪原來在中國一直是跟一汽合作的,多年相安無事。直到2016年上汽大眾與奧迪成立合資公司後,沒想到第一個跑出來抵制的,是中國15個經銷商(總計150家奧迪經銷商),因為奧迪跟上汽合作後,會嚴重損害他們利益,並且以死相逼。


這最終導致奧迪2017年上半年在中國銷量同比下滑12.2%。什麽叫做自己給自己挖坑。

只能說,看到同胞zuo完的下場後,有理由相信,戴姆勒不會那麽傻。
所以關於吉利和戴姆勒的合作:他倆不能一起生產汽油汽車;最多來搞電動車,但不掛奔馳logo大概率銷量差,掛了奔馳logo經銷商會造反。
哎,吉利想從戴姆勒這里拿點啥走,前路艱難啊。
但李總當年剛開始造車時候,還是拆的自己的奔馳,現在成為戴姆勒第一大股東,絕對中國制造的勵誌故事!當年那麽苦難的路都走下來了,今後的路還能比當年更難麽!想到也是逆襲買下肯德基的馬雲,讓我感慨下,浙江真是個出優秀企業家的省份啊!

而且十幾年前,有眼光的人早就看出來“像吉利這樣的企業不支持,還支持誰” 。反正港股市場已經證明,吉利早已不再是16年三塊錢時候的吉利了,人家現在不僅有175這個平臺,還有8137的可轉債的轉股,未來可以憧憬電動車上遊會做大做強,跟戴姆勒在電動車說不定還真能找到些合作的點呢?
非要讓我去想吉利現在有什麽可以提供給戴姆勒的呢?嗯,也許教教戴姆勒怎麽低成本生產和采購?
但我覺著,這應該不是李總的答案。
這些高屋建瓴的方向性、戰略性問題,建議二級狗們還是抓住即將到來的業績期機會,好好問下吉利的管理層們。
比如90億美金市值的股票,是怎麽買下來的?境外資金的融資成本多少?有沒有抵押境外股票或者沃爾沃股權?這些資金要不要還?未來跟戴姆勒怎麽合作?會不會要董事會席位?電動車電池上,會怎樣展開合作?怎麽平衡下跟北汽的關系?
畢竟,業績期要來了,上面這些問題,你們很快就能在會上舉手提問啦!你問我吉利什麽時候在哪里開業績?推薦大家一個追會好幫手——BABA Meeting。

BABA Meeting是香港首個最大的投資者會議日歷APP,整合全港上市公司投資者活動信息,提供發布、查詢和預約會議的一站式服務,打破投資者與上市公司的信息壁壘。這里投資者可以看最全最多的港股、中概股會議信息,業績會、路演、調研全包圍,時間地點聯系人一應俱全。

BABA Meeting讓投資者告別致電數百家公司詢問在哪開會的繁瑣步驟,直接接觸投研標的,一網打盡海量會議。同時,它支持在線報名參會,手機中也會收到提醒,這樣就不會再錯過任何重要會議、紀要和PPT了,並且個人信息是絕對安全的。
BABA Meeting在蘋果,谷歌以及各大安卓商店可以下載(點擊原文鏈接就能下載註冊去追業績會啦)。掃下面二維碼也可以下載。獲得更多信息,可前往官網了解www.babameeting.com。

祝大家業績期追會愉快!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