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美國國會批準5770億美元年度國防開支 支持打擊中東恐怖組織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964

國防,軍費,伊斯蘭國,恐怖組織,伊拉克,敘利亞

在本周四晚通過了始於2014年10月1日的2015財年預算案、終於避免政府關門後,昨日美國參議院批準了2015財年的國防政策法案,授權軍方幫助伊拉克與敘利亞的武裝打擊中東恐怖組織“伊斯蘭國”(IS),確定該財年國防開支為5770億美元,其中179億美元為核武器相關支出,約640億美元用於海外戰爭的開支為應總統奧巴馬要求追加。

本月11日晚,美國眾議院以219票贊成、206票反對的結果通過了2015財年預算案,當時距離迫使政府關門的最後期限只有2小時。近年來,由於兩黨圍繞政府預算和調高公共債務上限議題激烈博弈,美國聯邦政府經常依靠為期數月的臨時撥款運營。去年10月,預算案的爭議導致聯邦政府的非核心部門被迫關門16天。今年雖然最終避免了聯邦政府關門,但國防預算也受到削減支出的影響,昨日參議院批準的國防預算額比本月初眾議院通過的預算額又減80億美元

上一財年6290億美元的國防預算支出相比,2015財年美國的國防開支明顯減少,但和本世紀初相比仍在相當高的水平。2001至2012,美國的國防開支由2870億美元增至近7000億美元,2013年因削減政府赤字的自動減支計劃(Sequester)影響,開支國防開支降至5266億美元,但2014年就迅速回升,突破6000億美元,仍占全球各國國防開支總量的40%,相當於排在其後14個國家的軍費開支總和。

研究和平與安全的國際學術機構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今年發布的年報預計,美國今年軍費開支6187億美元,占GDP的3.8%,占比在全球170多個國家中排名第14位;今年進口軍火7.59億美元,在全球170多個國家中排名第八位;今年出口軍火62億美元,在全球170多個國家中排名第二位

有別於往年的是,今年通過的國防政策法案明確授權美國軍方開展項目,培訓並幫助伊拉克政府及伊北部庫爾德的地方武裝打擊IS。

自今年8月起,IS已殺害三名美國人質,相繼發布美國人質被斬首的視頻,並威脅稱,美國如不停止對該組織的空襲,將殺死更多美國人。IS的血腥視頻遭到國際社會反對和譴責,卻也使該組織在全球極端分子心中“聲譽”倍增。

目前已有阿爾及利亞、菲律賓、利比亞和埃及等地的極端組織宣誓效忠於IS。同時,IS和“基地組織”敘利亞分支“救國陣線”的代表已在上月2日達成合作,稱將聯手對付敘利亞反對派武裝。

今年9月,美國將空襲IS的行動由伊拉克擴大到敘利亞。奧巴馬在上月19日的聲明中重申,美軍正加大對伊拉克北部IS目標的空襲力度,但沒有向伊拉克派遣地面部隊的計劃。分析普遍認為,美國更寄望於盟友們在中東挺身而出。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反恐怖研究中心主任李偉此前接受《人民日報》采訪時指出,IS並不是空襲就可以解決的。空襲能遏制他們猖獗的勢頭,但不可能解決問題。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458

美國國會通過法案 授權提供烏克蘭致命性軍事援助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986

奧巴馬,普京,俄羅斯,制裁,烏克蘭

上周美國參議院投票一致通過法案,授權總統奧巴馬在全面制裁俄羅斯能源業的同時,向烏克蘭提供可帶來致命打擊的軍事援助。美國政界在以法律手段施壓奧巴馬加大懲罰俄羅斯的力度。俄羅斯議員回應稱,俄方很可能應授權總統普京先發制人,派出軍隊進入烏克蘭境內。

上述法案名為“支持烏克蘭自由法”(Ukraine Freedom Support Act)。雖然它只是授權、並未強制要求向烏克蘭政府提供上述可給敵人以致命性打擊的援助,但正如彭博報道評論所說,這些舉措的力度遠超奧巴馬政府和歐盟迄今為止願意采取的行動。該法案不但授予奧巴馬相關的權力,還給予他實施其中大部分規定的空間。

該法案的一位執筆者、參議員Bob Corker說:

美國對俄羅斯不斷入侵烏克蘭的回應猶豫不決,這產生了讓沖突升級的威脅。”
“我們的法案獲得一致支持,這體現了堅定的承諾,要保護烏克蘭的主權,要確保普京為他侵害歐洲的自由和安全付出代價。”

該法案最初的草案內容更為激進,其要求制裁俄羅斯能源業,並將烏克蘭、摩爾多瓦和格魯吉亞視為“主要的非北約盟友”。這意味著美國將更有理由向這三國輸送軍火,並加強與三國的軍事合作。一名美國官員向彭博透露,修改後的法案不會那麽引起爭議,而且作用更大,它給予總統可以自行酌情運用的工具,不會讓他束手束腳。

上周美國參眾兩院均通過上述法案,還需奧巴馬簽字方能生效。白宮新聞發言人Josh Earnest上周五表示,奧巴馬政府還未完成對法案言辭的審查,希望確定美國及其歐洲盟友將聯手行動,確定任何制裁都有效果,並盡量減少對歐美企業的傷害。Earnest說,“這是細致的工作”,還不能對奧巴馬會不會簽字予以置評。

同日,俄羅斯左翼黨派Fair Russia的議員Mikhail Yemelyanov向“今日俄羅斯”等國內媒體表示,如果美國國會和奧巴馬都批準了該法案,

“俄羅斯必須以足夠的措施回應。”
很可能我們應該尋求上議院做出決定,讓俄羅斯總統有機會先發制人,在烏克蘭境內動用軍事武裝。我們不應等到烏克蘭人全副武裝再行動,那就真的危險了。”
“幾年內,烏克蘭就會變成一個貧窮又饑餓的國家,他們反俄的政府會教人民仇恨俄羅斯,會武裝到牙齒。烏克蘭和美國不會承認俄羅斯現在國界,會一直引發沖突。”

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上周譴責上述法案,稱其為有“強烈對抗性的反俄”法案,將“摧毀合作”,俄羅斯“不會向敲詐勒索屈服,不會在國家利益問題上讓步,不會允許(別國)幹涉內政。”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675

華爾街“威震”國會山? 美議員指大佬電話“左右”法案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009

Jamie Dimon,奧巴馬,Dodd-Frank,金融監管

幾個電話就能改變監管法規?最近美國議員爆出華爾街影響政府監管的傳聞。

有議員聲稱,上周美國國會設法通過維持聯邦政府支出的持續決議混合法案(CRomnibus)期間,摩根大通的CEO戴蒙(Jamie Dimon)致電一些議員,發表看法,使國會通過的法案中摻加了減輕對華爾街監管的條文。美聯儲副主席Stanley Fischer上周講話也承認,對大銀行的影響力估計錯誤。

據美國政治新聞媒體The Hill報道,透露上述戴蒙致電消息的是眾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委員、眾議員Maxine Waters。她和其他一些議員反對上周四通過的CRomnibus法案,因為該法案改動了針對美國大銀行的華爾街金融監管法“多德-弗蘭克法案”。投票結束後,表示Waters:“我認為戴蒙和總統開始煽動的時候,我們受到傷害。我覺得就在那時我們失去了一些選票(支持)。很奇怪的地方就是,他們兩人努力支持這項法案。”

上述The Hill報道稱,面對問及是否認為奧巴馬將決策權出賣給華爾街,Waters回答:

“那不是我能判定的。我知道總統在煽動,也知道戴蒙在煽風點火,直接給議員打電話。真是詭異,這是詭異的共同結果。”

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稱,一位參議員Elizabeth Warren也提到戴蒙致電議員一事。她更明確地說,上周國會通過的法案里混入了一條危險的條文,它徹底改變了目前銀行必須簿記衍生品的規定,僅僅有利於華爾街。最讓她憤怒的是,條文的部分內容就是花旗一手炮制。

同在上周,Stanley Fischer在知名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即興講話,提到立法機關制定的規定可能不完美,感嘆華爾街銀行在影響“多德-弗蘭克法案”的立法。他說:“我以為,多德-弗蘭克開始實行後,銀行不會成功地影響它,他們會失去一切優待。我錯了。”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692

嫌油價跌的還不夠?美國國會商討解除原油出口禁令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143

美國國會正在商討解除原油出口禁令,如果通過,將是40多年來首次允許原油出口。美國能源信息署署長預計,若解除原油出口禁令,國際市場每日能消化100~150萬桶美油,相當於全球需求的不到2%。基於目前態勢,“解禁”時點異常糟糕。

oilexport

據彭博新聞社,美國能源信息署署長Adam Sieminski表示,如果美國解除原油出口禁令,國際市場每日能消化100~150萬桶美國原油,這相當於全球需求的不到2%。全球煉油廠產能的15%是針對輕質原油,Sieminski對出口量的預測正是基於這個比例,上述100~150萬桶估計值約是美國原油產量的15%。

1975年,美國國會通過石油出口禁令。當時,阿拉伯限制石油貿易,降低了全球原油供給,使得石油價格翻了4倍,並導致美國的原油短缺。然而當前,由於頁巖油革命,美國原油產量創31年新高。Sieminski預計,美國原油產量在未來將創下歷史紀錄,突破1970年時的高峰960萬桶/日。

美國原油並非全部不能出口。例外包括,運往加拿大原油、再出口到海外的原油。目前,美國向海外出口的原油量為31.4萬桶/日。今年3月,美國允許幾家公司出口經少量加工後的超輕質原油。

美國墨西哥灣沿岸的輕質原油需比布倫特原油價格低幾美元,才能吸引海外買家,因為美油還涉及運輸成本。一旦美國向海外出口更多原油,屆時國際市場供給將增加,美國本土供給減少,布油和WTI原油的價差會縮小。

目前,美國各方代表就是否取消原油出口禁令存在分歧。德州共和黨議員Joe Barton提議取消原油出口禁令,因為頁巖油繁榮使得這項法案過時。美國國內能源消費者和煉油商聯合會執行董事Jay Hauck表示,取消原油出口禁令弊大於利,美國對外出口原油的收益無法彌補給煉油廠帶來的損失。緩解煉油廠壓力的一個辦法是,不再強行要求他們使用美國船只在美國港口間運輸。這項要求被稱作Jones法案,在該法案下,煉油廠從德州運往新澤西的運費比德州運往蒙特利爾的運費要貴。

美國國會承諾將就解除原油出口禁令召開更多聽證會。

不過,基於目前原油市場態勢,美國解除原油出口禁令的時點異常糟糕。北京時間周三晚,布倫特原油跌破59美元,刷新五年半新低。美國頁巖油繁榮、全球需求疲軟,導致原油市場出現供大於求局面。目前,油價自今年6月的峰值已經下跌了近50%。本周,阿聯酋和科威特官員連續表態稱,雖然油價下跌,但近期內沒有減產打算,OPEC成員國不急於開會。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4151

高盛2015年美國政治前瞻:國會會審計美聯儲嗎?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009

經去年中期選舉產生的美國新一屆國會於本月6日宣誓就職,這也標誌著共和黨正式全面掌控國會,高盛經濟學家Alec Phillips就美國未來一年政局和政策前景的一些熱點問題陳述了看法,其中關於美國2015年何時再次觸及債務上限、國會是否會審計美聯儲的問題值得關註。

總體而言,高盛仍然預計2015年將較2014年出現更多實質性的立法行動,且在貿易協定、公路法案等一些領域的議案可能會成為法律。高盛預計未來一年國會面臨的大部分最後期限僅將帶來有限的不確定性,盡管2015年晚些時候需提高的債務上限可能是一大例外,此外有關“審計”美聯儲貨幣政策決策的提案可能在2015年再次獲得眾議院通過,但正式立法可能性較小。

高盛主要觀點如下:

1. 2015年的議事日程和 2014年有何不同?  

2015年立法前景與2014年前景有多處相同,但我們認為更多法案將抵達總統處,且在若幹情形下,政策調整將成為法律。與2014年相似,我們預計將出現有關多項廣泛改革、尤其是關於移民政策和稅收改革的辯論。然而,移民政策改革似乎將與去年一樣舉步維艱;對稅收政策的重大調整更可能實現,但仍非易事。與去年一樣,今年國會也面臨眾多最後期限(下圖顯示了部分最後期限和重大事件時間表):

QQ圖片20150112150431

在許多情況下,國會可能只會暫時延長這些期限,不過某些領域(如Medicare對醫師的支付以及公路法案)將於2015年實施中長期政策的前景略好於2014年。最後,與2014年相同,以行政舉措進行政策調整的做法可能延續,奧巴馬總統最近宣布的有關移民政策的行政措施可能於年中實施,額外的調整措施可能會在本月晚些時候公布國情咨文之前宣布,此外我們預計有關碳排放、加班報酬、高等教育的眾多規定也將於年內陸續出爐。

換句話說,今年政治議程的變化較去年更為顯著。首先,國會很可能通過“貿易促進權(TPA)”的某些形式和立法,以核準與日本和其它環太平洋國家之間的跨太平洋夥伴關系貿易協定。第二,其它更富爭議的領域中的較小調整看似比以往幾年更加現實,雖然重大調整仍不大可能。例如,對平價醫療法案和Dodd-Frank法案的重大調整已納入2014年12月實施的綜合支出法案,且至少,對平價醫療法案的一項額外調整 – 撤銷對醫療設備的征稅 -- 似乎可能在2015年初通過。
 
2. 國會由共和黨占據多數,這一轉變將如何改變政策辯論?  

政治層面不確定性的來源可能將從眾議院轉向參議院,且在某些情況下是從國會轉向白宮。自2011年共和黨在國會取得控制權後,大部分主要立法協議都遵循著相似的路徑:眾議院僅憑共和黨投票通過法案,參議院獲取兩黨的部分支持而通過折衷法案,隨後折衷法案在眾議院獲得通過,且常常是在最後關頭險勝。

在眾議院,共和黨控制權的擴大可能會為該黨領導人在通過某個法案時提供更多靈活性,這些法案擁有共和黨的投票,無需象在重大財政問題上那樣往往必須贏得民主黨的支持。在參議院,由於占據54個席位,共和黨領導人還需在大部分問題上與民主黨妥協以達到通過大多數法案所需的60票。

盡管如此,共和黨人將擁有對立法日程的控制權,這將會使得一些白宮反對的法案得以抵達總統辦公桌。結果是對參議院的關註度將上升,且總統是否會對各類事宜簽字或行使否決權也將更令人關註。

3. 能源價格走低對於政策有何影響?  

能源供應政策獲得的關註度可能降低,而圍繞能源稅的關註或將提高,不過這兩方面的調整可能都較為溫和。

油價大幅走低可能令議員們所背負的解決能源供應問題的政治壓力部分緩解。在這一方面最迫近的問題當屬批準Keystone管線的建設:在未來2、3周參議院可能就此投票,並可能通過開建這條加拿大至美國輸油管線的提案。預計本月眾議院也將進行投票,並可能在月底前將決議送至總統案頭簽署。但是Keystone管線建設所獲得的公眾支持略有降溫(盡管仍得到了多數人士的認可),而且奧巴馬政府可能會覺得批準該管線的壓力沒有之前那麽大。其結果是,雖然國會更可能通過這一提案,但是獲得總統簽字的可能性有所降低。  

油價走低可能給其他政策調整帶來推動。首先,汽油價格降低無疑加大了汽油稅(0.18美元/加侖)自1993年以來首次上調的可能性,但是目前看來加稅的可能性仍然很低。雖然部分共和黨議員對於上調這項特殊稅率的反對看似不像多數議員那麽強烈,但是真正支持這項調整的寥寥無幾。

此外,雖然汽油價格走低為家庭交通預算消化加稅的影響預留了緩沖余地,但是為使聯邦公路相關收支相符需要每加侖加稅0.12美元,這一幅度的調整仍意味著每年稅負增加約160億美元。有幾位主張加稅的議員,例如田納西州共和黨籍參議員Corker和康涅狄格州民主黨籍參議員Murphy均建議用其它領域的減稅抵消汽油稅上調,但是考慮到汽油價格的政治敏感性,這樣的細微差別恐怕無法在為加稅爭取支持的問題上帶來多大不同。

目前,我們預計上調聯邦汽油稅的提議將不會通過立法,但是我們預計在2015年5月份之前就這一問題將有更多各方聲音,因為目前針對公路項目的延期法案將在5月份到期失效。  

第二,取消原油出口禁令的問題似乎將登上2015年的議事日程,因為擺在議員們面前的現實情況是國內原油生產增長(盡管速度慢於此前預期),同時消費者的汽油購買價格走低而且他們對於能源問題的關註轉淡。目前看來最可能的結果是通過批準輕度加工凝析油出口、而非原油出口的方式來進一步放松禁令,但是這一問題還有待觀察。  

4. 赤字減少會對財政決策有何影響?  

國會可能更關註一些支出計劃的小幅調整而不是長期財政改革。

一旦總統2月份向國會提交預算案,共和黨籍議員則將開始起草自己的涵蓋未來10年的預算案。除了支出和收入目標之外,這些“預算解決方案”可能還包括面向多個國會委員會就增減支出和收入的問題給予指示性意見。

如果共和黨領袖選擇將這些指示納入他們的預算藍圖,那麽他們能夠實現的所謂協調程序立法可以使之不受程序障礙的影響,從而僅以簡單多數獲得兩院通過,無需通常情況下獲得參議院批準所要求的60票。

理論上來講,這將使得共和黨人可以在聯邦福利改革、稅收改革或債務上限等問題上向總統提交一份重量級財政政策立法提案。但是參眾兩院共和黨人尚未就具體方式達成一致,而且這個問題可能不容易解決,因為眾議院共和黨人往往通過旨在削減聯邦福利的預算案,而部分參議院共和黨人可能不願對此投贊成票。參議院僅有54位共和黨籍議員,黨內反水的空間幾近於零,而且旨在開展全面財政改革的國會預算進程尚未開始就告休止的可能性顯然存在。

如果這樣,則共和黨領袖會將重心更多地投註於小幅調整,例如進一步調整自動支出削減機制等。2013年年底達成的、旨在規避由時任眾議院預算委員會主席Ryan(威斯康星州-共和黨籍)與參議院預算委員會主席Murray(華盛頓州-民主黨籍)所擬自動支出削減機制的協議僅能持續至2015年 9月 30日。有別於2013年自動支出削減機制剛啟動時所造成的絕對金額削減,2016年的支出上限將令支出名義額基本持平(海外軍事行動的緊急支出不計入其中)。

白宮和國會共和黨人均提議將國防開支提高至突破上限水平,但他們對於如何抵消相應的預算影響莫衷一是。隨著地緣政治緊張形勢加劇以及進一步推行全面減赤措施的壓力減輕,任何通過額外政策調整產生的潛在結余都可能用於將2016年的國防開支小幅提升至計劃水平之上。  

5. 國會是否能實施稅改?  

我們仍預計稅改(特別是營業稅改革)將成為未來一年更重要的政治辯論焦點,但我們認為2015年任何類型的改革都僅有25%的可能性通過立法。

意見分歧眾所周知:對高收入群體如何征稅、如何對待外資企業收入以及應該取消哪些稅收優惠。然而形勢仍在不斷推進。將於1月份接任參議院財政委員會(負責稅收)主席的議員Orrin Hatch曾在 12月11日發布的報告中列出了一些稅改原則,而且將於1月份成為眾議院籌款委員會主席的共和黨議員Paul Ryan最近表示其願意考慮僅實施營業稅改革(之前曾表示企業和個人稅改需一並考慮)。

總統奧巴馬表示其預計將在1月20日發表國情咨文之前開始就改革進行非正式討論,而且在2月初提交給國會的總統預算中可能會納入關於稅改的一些額外討論。

然而,國會中的共和黨人尚未就該問題的統一解決途徑達成一致,包括如總統(以及即將卸任的籌款委員會主席共和黨人Dave Camp)提議的來自稅改的任何資金能否被轉用於基建開支。

6. 國會最終是否會就移民改革達成一致?

總統對非法移民“暫緩遣返”的行政令將使移民政策調整於年中生效,但仍不太可能實施更大範圍的移民政策改革立法。

首次測試將在2月 27日,即對美國國土安全部的資金支持到期之前進行,國土安全部承擔實施了總統最近宣布的大部分政策調整(上個月實施的支出法案為其它所有政府機構提供資金直至2015年9月30日)。

一些國會共和黨人提出將移民相關立法(例如加強邊境安全)納入新的支出法案。然而,這一法案是否會獲得足夠支持而被國會通過尚不明確,且通過總統否決這關的可能性甚至更低。

7. 國會是否會修改平價醫療法案?

國會可能會修改平價醫療法案,但可能僅限於那些不會從根本上改變這一計劃的政策。

舉例來看,2014年年底通過的支出法案納入了一項條款來限制向風險共擔政策之一(該政策鼓勵保險公司通過聯邦醫療交易所提供計劃)提供資金。盡管只是相當溫和的變動,但仍引發了關註,因為在那之前該法案有關覆蓋範圍的條款幾乎從未有過實質性調整。我們的預期是2015年將出臺更多調整。

最可能的調整是取消對醫療設備的征稅,由於這一調整與平價醫療法案覆蓋範圍進一步擴張的關聯不大,而且在參議院獲得了無可否決的支持,因此奧巴馬總統可能通過這一調整。強制要求雇主僅對每周工作40個小時或以上(而不是當前法律下的30個小時)的雇員提供醫療保險的立法可能也會在未來幾周遞交眾議院表決,盡管這一調整僅在國會民主黨中間獲得了有限的支持。  

一個更難以量化的風險是最高法院可能判定部分通過平價醫療法案提供的補貼無效。
法院已開始對通過聯邦保險交易所提供補貼的合法性提出質疑的案件之一(King. v. Burwell)進行審查。如果法院判決對法律質疑方有利,則依賴聯邦交易所的34個州的註冊人在各州成立自己的交易所之前將不再符合補貼資格。

最高法院2012年對該法律的先前判決創立了一個二元機制,允許各州選擇退出Medicaid擴張,而不利於當前法律解釋的判決可能對通過交易所提供的保險補貼產生類似的影響。預計法院將在2015年6月前做出判決。如果法院對聯邦補貼提出限制,一些州可能會由此成立自己的交易所。

然而,根據法律選擇退出Medicaid 選擇性擴張的一些州可能也會決定不成立自己的交易所。這一可能性已令國會共和黨人開始起草自己的議案,以便在法院判決不利於政府的情況下取代當前法律。  

8. 國際貿易協定是否會獲得批準?

在我們看來,貿易促進權(TPA)和跨太平洋夥伴關系(TPP)在今年實施的可能性要低於公開報道所暗示的可能性。雖然通過或不通過的概率十分接近,且TPP今年最終在國會敲定並獲通過仍顯然有可能,但障礙也明顯存在。第一,雖然大部分國會共和黨原則上支持TPA——也被稱為“快速授權”,允許國會批準但不可修改白宮談判的貿易協定——,但其獲眾議院通過的可能性尚不明確,

因為僅有個別民主黨表示支持並且一些共和黨表示反對(回顧2002年,共和黨僅勉強通過了上一TPA法案,且當時還涉及賦予同樣來自共和黨的總統額外的權利)。TPP仍面臨兩個重要的挑戰。第一,懸而未決的問題仍必須得到解決,主要是美國和日本關於汽車和農業貿易的未決爭端。

第二,如果談判未能在2015年上半年結束,國會投票可能要到9月或更晚的時候進行,屆時2016年總統大選季的開始將令達成政治妥協更加困難。盡管如此,如果TPP談判本身能夠在今年結束,那麽實施階段最終將到來(即便推遲至總統大選之後)。   

9. 債務上限將在何時被觸及以及相關辯論將造成多大的沖擊?

債務上限可能會在8月到 10月間被觸及,雖然我們預計國會將上調上限,但我們認為這一最後期限帶來沖擊的可能性最大。兩院共和黨領袖已發出希望避免出現類似2011年或2013年財政對決狀況的信號。2015年看似與更廣泛金融市場相關的重大財政最後期限只有兩個:

(1) 聯邦支出權限於9月30日即2015財年結束時到期;以及 (2) 財政部用來在3月16日債務上限恢複之後繼續借款的“緊急特別措施”的會計記賬方法用盡之時。人們對於2013年的政府關門記憶猶新,我們認為2015年不太可能再次出現停擺。

債務上限方面,我們認為主要風險並非國會刻意阻撓上限上調,而是在國會構成發生變化、國會共和黨人此次有可能使用不同於以往的程序(例如預算“協調”程序)上調債務上限的情況下,市場對於何時以及如何實施上限的上調感到不確定。

盡管如此,我們預計最終結果將與此前幾次辯論相同:支出權限將被延長,而且債務上限將會上調。

10. 國會是否會通過影響美聯儲政策的立法提案?
 
有關“審計”美聯儲貨幣政策決策的提案可能在2015年再次獲得眾議院通過,但是正式立法的可能性看似較小。

去年眾議院以333對 92票通過了一項取消禁止美國政府問責局(GAO)審計美聯儲貨幣政策決策或與外國政府及央行之交易的立法提案(GAO已經具有審計美聯儲其他活動的權限)。該提案將要求在美聯儲貨幣政策決策付諸執行後12個月內對之進行審計,並使得今後國會成員要求進行更多審計成為可能。

此項提案之前曾經在國會獲得通過,但一直未在參議院舉行投票,因為在參議院所獲的支持較小:雖然大多數眾議員(主要是共和黨人)都是眾議院中該議案的聯名提案人,但在100位參議員中簽名該提案的只有32位。雖然該議案有望獲得更多參議員的支持,但能否獲得通過參議院批準通常所需的60張贊成票、乃至駁回總統否決權所需的67張贊成票不甚明確。

盡管如此,這一問題可能在2015年變得更加高調。上任在即的參議院多數黨領袖McConnell(肯塔基州-共和黨籍)是參議員Rand Paul(肯塔基州-共和黨籍)議案的聯名提案人,而且雖然參議院銀行委員會主席Richard Shelby(阿拉巴馬州-共和黨籍)不是Paul議案的 正式聯名提案人,但是他也表示支持加大對於美聯儲的監管。雖然將審計美聯儲的立法提案呈交總統簽署的可能性顯然存在,但是去年所提起的那種涵蓋更廣、要求美聯儲在每次會後向國會解釋其決策與泰勒法則背離之處的立法提案獲得國會批準的可能性要小得多。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315

希臘國會變天 苦日子二部曲開演

2015-02-02  TCW  
 

 

希臘國會變天成功,以反撙節為訴求的激進左翼聯盟(Syriza)一如外界預期拿下國會多數席次,但生性浪漫的希臘民眾恐怕無法開心太久,因為悲慘的命運續篇才正要展開。

大選前激進左翼聯盟黨魁齊普拉斯(Alexis Tsipras)打出的競選口號就是「希望即將到來」,他還放狠話,準備拒絕依照歐盟要求,不再進一步開放市場、民營化、改革退休金制度等有助達成協議的措施。

首部曲:選後重啟談判??援助斷炊,希臘債務拉警報

同時又希望透過談判讓外債減半,並且續留歐元區,雖然這些競選支票同時兌現機率很低,但忍了六年的希臘選民根本沒想那麼多,他們只想透過選票表達「我們受夠了!」

但外界事前便研判,希臘新政府一方面宣布將和債權國家共商「可行的」償債協議,另外又要提高工資和恢復福利待遇,想讓勒緊褲腰帶好幾年的希臘民眾有好日子,不論是從國際政治現實或財務角度,都根本是自相矛盾,對歐盟官員而言這都是不可能實現的選舉支票,一點也不會埋單。

當開票結果結束,外界預期接下來的戲碼已經醞釀:一旦新政府有意重新談判,歐盟勢必暫緩援助,這樣一來包括三月須償還國際貨幣基金(IMF)四十五億歐元(約合新台幣一千六百億元)貸款、還有第二季得償還六十五億歐元公債,這兩筆債務還款馬上要拉警報。

二部曲:紓困、QE沒份??國債沒人買,殖利率飆升

歐洲央行選前在一月八日發表嚴厲聲明,指希臘銀行業能否在二月後繼續獲得歐洲央行的資金,將取決於希臘政府能否成功完成最後一次的救助審查並與國際貨幣基金、歐盟就後續計畫達成協議。該聲明是迄今為止歐洲央行發出的最明確的警告,也就是不配合,就不給錢。

同時,剛出爐的上兆歐元量化寬鬆(QE)計畫,也規定希臘除非配合歐盟與國際貨幣基金的監督條件,才會購買希臘公債。

光是這些紓困受阻,不難想像希臘十年公債殖利率在未來兩個月內,將從目前九%附近再度往上飆升,那段二○一二年殖利率一度維持在三五%的日子恐再現。

就像希臘神話中的薛西弗斯(Sisyphus)故事,他被宙斯處罰必須將一塊巨石推上山頂,而每次到達山頂後巨石又滾回山下,如此永無止境的重複下去,而眼前的希臘將重蹈覆轍。

若拿退出歐元區當籌碼歐盟沒在怕,希臘恐先倒地

就算新政府拿想退出歐元區當作談判籌碼,恐怕也缺乏民意支持,因為根據調查顯示,逾七成希臘民眾支持留在歐元區,畢竟退出的代價是,沒有任何援助的希臘將更快倒下。

且希臘沒想到的一點是,歐洲已經不是五年前的歐洲,而希臘恐怕比那時更慘。

雖然歐洲經濟這兩年面臨通縮陰影,但隨著歐洲央行幾次量化寬鬆下,已經擺脫上次歐債危機當時惡性債務循環的困境,這點從西班牙、義大利等核心大國十年期公債殖利率已經低於同期美國公債可看出,顯示市場並不擔心希臘可能帶來骨牌效應。

另外,經過幾年的協商和債務重組,銀行業整體曝險部位也大幅下降,根據外資摩根大通研究調查,法國農業信貸銀行(Credit Agricole) 是對希臘曝險最多的歐洲商業銀行,約有三十五億歐元希臘債券,而德國整體銀行業對希臘的信用曝險約達二百三十五億歐元,且多半是公司債非主權債。

但同一時期希臘現況卻沒好轉多少,希臘經濟在二○一四年第三季,雖出現六年來第一次成長,同時能夠第一次在公債市場成功發債,但從其他數據來看,惡化仍然是唯一的評語。

例如,房地產價格從二○○九年來已經下跌了四成,經濟產值也萎縮只剩下當時的四分之三,希臘人平均收入少了三分之一,而公債占經濟總產值比率,也從二○一○年的一四六%攀升到去年的一七五.五%,在全球僅次於日本。

換言之,歐洲大咖國家對希臘風險的心態已經從突如其來,轉變成有備而來,就是在這些客觀數據支持下,德國政府官員才匿名放話希臘危機是可控制的,打臉希臘左翼人士宣稱不救希臘會拖累歐洲的說法。

只怕民粹主義崛起擔心蔓延,市場看壞QE

但希臘變天的效應,也並非對歐盟全無影響,特別是民粹主義的崛起,將對今年內丹麥、芬蘭、葡萄牙、西班牙和英國等大選將造成衝擊,根據《經濟學人》旗下經濟學人智庫(EIU)研究,今年那些反對外來移民、緊縮政策和歐盟一體化治理的民粹主義政黨將在各國選舉中獲勝。

這樣的政治氛圍,對歐洲經濟將雪上加霜,因歐洲央行已推超越市場預期的量化寬鬆計畫,但市場普遍擔心成效不佳。

美國前財長桑默斯(Lawrence Summers)在達沃斯論壇受訪時說,歐洲需要財政、勞動市場、福利政策改革多管齊下,才能讓貨幣政策傳導更有效,但這些都是民粹主義死對頭,誰推動,誰就會失去執政權。

但沒有改革的歐洲還能再走多久?或許歐洲的命運正如近期歐元已經創十一年新低,正進入嚴酷的寒冬。

【圖表】投資人沒信心,希臘公債殖利率恐飆高——希臘近年10年期公債殖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313

耶倫國會聽證會看點 三大表態可能驚呆投資者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487

2月24日至25日,美聯儲主席耶倫將再次出席半年一次的美國國會聽證會。一年以前,耶倫曾在聽證會上表示社交媒體和生物技術公司股票估值過高,引發股市下跌。這一次,耶倫是否會再次語出驚人,嚇到投資者?

MarketWatch記者Greg Robb稱,投資者將仔細觀察耶倫對加息時機、美元匯率、和審計美聯儲的表態。在這三點上,耶倫的表態有可能驚到投資者。

加息時點

最新的美聯儲議息會議紀要顯示,美聯儲認為有兩種加息路徑:早加息,慢慢調;晚加息,快快調。美聯儲貨幣政策委員會多數委員認為,在加息問題上應保持審慎。

Greg Robb稱,耶倫和她的主要盟友可能更傾向於漸進、緩慢的加息。而耶倫一直對低利率可能造成的資產泡沫心存戒心。因此,耶倫有可能在國會聽證時表示,加息時機已經到來。

如果耶倫確實做出以上表態,對於大部分投資者而言,將是意外之舉。當前,已有不少投資者認為,美聯儲最新的議息會議紀要偏鴿派,美聯儲2015年可能不會加息。

美元匯率

如果耶倫表態,強勢美元不利於美國經濟。對投資者而言,也將是個意外。

2014年以來,美元強勢升值。本周五,美元指數已從2014年5月的79點升至94點。如果美聯儲加息,美元可能進一步升值。

美聯儲尚未對美元匯率有過明確表態。而美國財政部長雅各布盧在今年1月參加達沃斯論壇接受CNBC專訪時表示,“強勢美元是好事情,對美國有利”。

不過,強勢美元卻是美國出口企業的大麻煩。雅芳、高露潔等美資企業都曾表示強勢美元有損企業競爭力。美元升值還會壓低大宗商品的價格,壓低美國物價,引發通縮擔憂。

耶倫對於美元匯率的表態,將至關重要。

審議美聯儲

今年1月底,美國共和黨參議員蘭德·保羅為首的30多名國會議員聯署提起了一項議案,要求允許國會問責辦公室全程監督美聯儲貨幣政策制定流程。

自這一提案提出以來,達拉斯聯邦儲備銀行主席費舍爾(Richard Fisher)、費城聯儲主席普羅索(Charles Plosser)等美聯儲官員紛紛表示反對。

不過有經濟學家認為,耶倫也許會做出讓步。

“美聯儲其實沒什麽好隱瞞的。耶倫其實可以說,你們盡管來審計呀。”芝加哥投資管理公司 Mesirow Financial的首席國際經濟學家Adolfo Laurenti稱。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916

中國會否加入14國瘋狂印鈔大賽?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812

中國會否加入14國瘋狂印鈔大賽?
作者:hnmxy

近期,歐洲、日本進一步增加貨幣供應量,以加快經濟複蘇步伐。中國央行最近一段時間也接連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利率,頻頻使出各種創新工具向市場提供流動性。據此,有推測稱,中國將跟風歐日,參與印鈔大賽。

歐洲如今正開足馬力印鈔。歐洲央行3月9日正式開始購買區域內各國國債,全面開啟量化寬松貨幣政策。該計劃包括每月購買共計600億歐元的國債和其他債券,這一政策還將持續18個月直至2016年9月。此次量化寬松計劃購買債券的有效期為2至30年。

業內人士分析,一年多來,歐洲央行采取的寬松貨幣政策措施並未改變歐元區經濟低迷的狀況,目前歐元區經濟增長率低,通脹率持續下降,多個國家陷入通縮局面,歐洲央行不得不開動印鈔機,在公開市場上購買歐元區成員國政府債券,以進一步增加貨幣供應量,從而推動物價上漲和刺激經濟複蘇。

日本央行3月中旬也決定,繼續維持既定規模的量化寬松政策,保持每年購入80萬億日元的國債,以此向市場提供足夠的流動性。

今年迄今為止,至少有10多個國家已加入“戰局”,包括歐洲的瑞典、丹麥、波蘭、瑞士、以色列、俄羅斯;亞洲的土耳其、印度、印度尼西亞、泰國;美洲的加拿大、秘魯及澳洲都或多或少地降息,而韓國日前的降息更讓亞洲國家感到意外。

去年底至今,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中國鐵路貨運年率驟降9.1%;中國3月匯豐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預覽值降至49.2,為近11個月來低點,不及前值50.7和預期值50.5,顯示中國制造業活動在萎縮。此外,中國就業分項指數降至金融危機以來最低水平。

今年1月份消費者物價和生產者物價雙雙降至五年來最低位,兩度降息未顯著壓低融資成本。

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宏觀研究主管章俊表示:“美國在本輪擴張期發揮主導作用,強勢周期會更強,歐洲、日本和新興市場比之前陷入泥沼更深、擺脫越慢,這進一步會推高美元。此時人民幣持續軟盯住美元,也會對中國出口造成很大壓力。”

正如李克強總理在正在進行的“兩會”上表示:“如果遇到更大困難,我們會出手的。”

去年,當PSL(抵押補充貸款)、再貸款、定向降準等工具頻繁出現時,市場紛紛認為此乃“中國版QE”。然而,中國社科院結構金融研究室主任殷劍峰稱,中國版QE的說法不準確。

“目前,我國非常規貨幣政策與西方QE在背景、經濟狀況、貨幣工具是否用盡等方面存在重大差異。西方QE是在經濟狀況差、貨幣工具已用盡的情況下進行的;且不限制具體使用領域,只是壓低普通融資基準利率,讓市場來選擇。一方面西方QE是大量的貨幣投放,另一方面,是美聯儲直接大量購買不良資產。”

值得註意的是,美聯儲QE從2008年伊始便不限於購買國債,而是大量收購“有毒資產”,即金融危機的始作俑者MBS(住房抵押貸款證券),QE1結束時便一共購買了1.25萬億美元的MBS。光就可購債務的體量而言,這在中國就是不現實的。

“中國四大行購買國債的需求量很大,即使中國推出QE購債,也或面臨無債可買的狀況。此外,美聯儲購債多是想壓低債券利差,但中國國債市場不存在供需不平衡的狀態。”有市場人士對記者表示。

自中國央行此輪降息以來,利率市場反而走高,且人民幣貶值,市場人士擔心進一步降息會加速貨幣貶值和資本外流。

不過,有觀點認為,央行下一步的關鍵舉措仍是降準和降息,相較於西方央行,上述兩大工具在中國的空間很大。

“在此背景下(通縮壓力),今年內央行還有必要繼續推出二次降息、四次降準,以促使貨幣政策回歸中性。”瑞穗證劵亞洲公司董事總經理、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表示。

章俊也認為:“目前全球央行再寬松、零利率、負利率比比皆是,中國降息空間很大,未來降息或將成為常態。”

近日,財政部批複3萬億存量債務置換,其中1萬億額度已經批複到各省財政廳。

根據2013年的審計報告,地方全口徑債務規模約18萬億元,其中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規模(第一類債務)為10.9萬億元。

雖然最新數據尚未公布,但根據2014年基建投資11萬億元的總規模估算,目前預計全口徑地方債務規模至少擴張了6-8萬億元,即達到約26萬億元,其中第一類債務規模約15萬億元。

因此,對應2015年需償還的地方政府第一類債務規模可能達到2.5萬億元左右。鑒於貸款項目可展期,目前已批複的1萬億元債務置換額度,將顯著降低地方政府的債務負擔,降低因地方債務違約引發系統性風險的概率。

債務置換本質上是債務重組,並不是中國版QE,與貨幣政策沒有直接關系。這里,需要重新審視一個問題——政府的債務管理是否影響市場利率和非政府部門的融資條件。

全球金融危機之前,主流的貨幣政策框架是央行通過調控短期利率影響中長期利率,其基本假設是不同期限的金融資產的可替代性強。

最近幾年,美聯儲等央行的量化寬松(QE)是在短期利率接近零的情況下,央行通過購買長期國債來降低期限溢價或者說風險溢價,其理論基礎是不同期限的金融資產的可替代性不是那麽強。

按照這個邏輯,在同等的貨幣條件下,政府的債務的期限結構影響收益率曲線,進而影響非政府部門的融資條件。這次中國地方政府債務重組可以說是一個財政影響融資條件的例子。

當然,這次財政操作不僅是債務期限的調整,還涉及利率的降低,也就是債務償還負擔的降低,在客觀上起到放松貨幣的效果。

在金融周期的下半場,銀行信貸和非政府部門杠桿率高企,信貸所帶來的實體經濟部門利息負擔沈重,實體部門需要更多資金還本付息。

政府用債券替換銀行貸款,降低了實體部門的利息成本,以及與此相關的貨幣需求,同時政府債券是安全性和流動性高的資產,意味著流動性資產供給增加。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表示,當前工具使用量比以前是放大了,但是整個中國經濟,特別是以GDP衡量的話,也比以前大得多。

所以,這些工具加在一起,總體看,就是信貸擴張的速度或貨幣供應總量擴張的速度比名義GDP擴張總量的速度可能高2至3個百分點,這種量的掌握是相當穩健的,也大幅度低於經濟刺激計劃時期的擴張幅度。

寬松貨幣政策雖然能暫時刺激經濟,但不能治愈經濟的病根。

荷蘭合作銀行亞太區金融市場研究部主管埃夫里分析,中國經濟目前面臨債務高企、通縮等風險,這些問題是系統性的,而不是周期性的,所以單純依靠貨幣政策不能有效解決,只是能暫時緩解短期的經濟不適。

“新常態下穩健的貨幣政策,既要支持經濟增長,也要促進結構改革。太過寬松的政策對結構改革是不利的。”周小川說。

周小川曾將貨幣政策分為五大範疇:寬松的貨幣政策、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從緊的貨幣政策。他指出,這五個範疇從文字上說,覆蓋的面較大。在每一個範疇里,向左向右都可以有靈活性的調整,但是從一個提法換到另一個提法,這個臺階比較大的。

在當前“三期疊加”的經濟新常態下,專家認為,貨幣政策的走向是相對中性偏寬松的,下一步根據經濟發展情況,會進行松緊適度的定向調控,也有可能進一步適度寬松,但不會大幅度寬松。央行表示,2015年將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更加註重松緊適度,適時適度預調微調。

“經濟增長不能靠貨幣作為主要推動力,但松緊適度的貨幣政策能夠起到穩定器作用,最終讓實體經濟的有效需求發揮更大作用。”中央財經大學教授郭田勇認為。

多位經濟學家近期表示,當前全球寬松盛行,且美國對於人民幣貶值的指責等政治壓力日漸淡去,因此人民幣應順勢而為,利用這波強美元周期適度貶值。

然而,在人民幣兌新興市場貨幣升值的背景下,再一味盯住美元,會使得中國出口受到較大打擊。

正如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所提出的,要增加人民幣匯率雙方浮動彈性、強調今年要保證6%的出口增速,可見中國可能會階段性地利用人民幣浮動,如用下調人民幣中間價這一“壓力測試”來試探市場,而在必要之時出手確保人民幣不出現大幅貶值。

近日,央行副行長易綱在“兩會”期間也作出表態:“人民幣不會進入貶值大軍,因為從基本面看,中國仍具備維持人民幣匯率合理均衡的基礎。”他認為,人民幣將進入雙向波動。從長期看,人民幣將是一個穩定的貨幣。此外,人民幣國際化、資本項目可兌換都是水到渠成的過程。

此外,歐元區QE在3月9日正式推行,每月購債規模達600億歐元,且日本央行的QQE(質化和量化寬松)仍在進行,這些流動性不會都停留在國內,而是會向全球範圍內的其他經濟體溢出。

而放眼全球,目前中國經濟整體相對穩健、不確定性較低,因此很有可能成為這部分熱錢流入的目的地。這將有效對沖之前的套利套匯資本流出,從而對人民幣匯率形成有效支撐。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研究員高玉偉認為,鑒於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物價漲幅水平偏低,未來中國貨幣政策宜適度趨松。

未來幾個月的貨幣政策調控,一方面,要避免貨幣供給增速進一步下降,為投資增長創造良好融資環境,特別是保障國家重點項目資金到位;另一方面,要尋求降低社會融資成本,給實體經濟減輕利息負擔。此外,還要關註資產價格走勢,防止泡沫化。

來源:bwchinese 中文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690

中國會否加入14國瘋狂印鈔大賽?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812

中國會否加入14國瘋狂印鈔大賽?
作者:hnmxy

近期,歐洲、日本進一步增加貨幣供應量,以加快經濟複蘇步伐。中國央行最近一段時間也接連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利率,頻頻使出各種創新工具向市場提供流動性。據此,有推測稱,中國將跟風歐日,參與印鈔大賽。

歐洲如今正開足馬力印鈔。歐洲央行3月9日正式開始購買區域內各國國債,全面開啟量化寬松貨幣政策。該計劃包括每月購買共計600億歐元的國債和其他債券,這一政策還將持續18個月直至2016年9月。此次量化寬松計劃購買債券的有效期為2至30年。

業內人士分析,一年多來,歐洲央行采取的寬松貨幣政策措施並未改變歐元區經濟低迷的狀況,目前歐元區經濟增長率低,通脹率持續下降,多個國家陷入通縮局面,歐洲央行不得不開動印鈔機,在公開市場上購買歐元區成員國政府債券,以進一步增加貨幣供應量,從而推動物價上漲和刺激經濟複蘇。

日本央行3月中旬也決定,繼續維持既定規模的量化寬松政策,保持每年購入80萬億日元的國債,以此向市場提供足夠的流動性。

今年迄今為止,至少有10多個國家已加入“戰局”,包括歐洲的瑞典、丹麥、波蘭、瑞士、以色列、俄羅斯;亞洲的土耳其、印度、印度尼西亞、泰國;美洲的加拿大、秘魯及澳洲都或多或少地降息,而韓國日前的降息更讓亞洲國家感到意外。

去年底至今,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中國鐵路貨運年率驟降9.1%;中國3月匯豐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預覽值降至49.2,為近11個月來低點,不及前值50.7和預期值50.5,顯示中國制造業活動在萎縮。此外,中國就業分項指數降至金融危機以來最低水平。

今年1月份消費者物價和生產者物價雙雙降至五年來最低位,兩度降息未顯著壓低融資成本。

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宏觀研究主管章俊表示:“美國在本輪擴張期發揮主導作用,強勢周期會更強,歐洲、日本和新興市場比之前陷入泥沼更深、擺脫越慢,這進一步會推高美元。此時人民幣持續軟盯住美元,也會對中國出口造成很大壓力。”

正如李克強總理在正在進行的“兩會”上表示:“如果遇到更大困難,我們會出手的。”

去年,當PSL(抵押補充貸款)、再貸款、定向降準等工具頻繁出現時,市場紛紛認為此乃“中國版QE”。然而,中國社科院結構金融研究室主任殷劍峰稱,中國版QE的說法不準確。

“目前,我國非常規貨幣政策與西方QE在背景、經濟狀況、貨幣工具是否用盡等方面存在重大差異。西方QE是在經濟狀況差、貨幣工具已用盡的情況下進行的;且不限制具體使用領域,只是壓低普通融資基準利率,讓市場來選擇。一方面西方QE是大量的貨幣投放,另一方面,是美聯儲直接大量購買不良資產。”

值得註意的是,美聯儲QE從2008年伊始便不限於購買國債,而是大量收購“有毒資產”,即金融危機的始作俑者MBS(住房抵押貸款證券),QE1結束時便一共購買了1.25萬億美元的MBS。光就可購債務的體量而言,這在中國就是不現實的。

“中國四大行購買國債的需求量很大,即使中國推出QE購債,也或面臨無債可買的狀況。此外,美聯儲購債多是想壓低債券利差,但中國國債市場不存在供需不平衡的狀態。”有市場人士對記者表示。

自中國央行此輪降息以來,利率市場反而走高,且人民幣貶值,市場人士擔心進一步降息會加速貨幣貶值和資本外流。

不過,有觀點認為,央行下一步的關鍵舉措仍是降準和降息,相較於西方央行,上述兩大工具在中國的空間很大。

“在此背景下(通縮壓力),今年內央行還有必要繼續推出二次降息、四次降準,以促使貨幣政策回歸中性。”瑞穗證劵亞洲公司董事總經理、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表示。

章俊也認為:“目前全球央行再寬松、零利率、負利率比比皆是,中國降息空間很大,未來降息或將成為常態。”

近日,財政部批複3萬億存量債務置換,其中1萬億額度已經批複到各省財政廳。

根據2013年的審計報告,地方全口徑債務規模約18萬億元,其中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規模(第一類債務)為10.9萬億元。

雖然最新數據尚未公布,但根據2014年基建投資11萬億元的總規模估算,目前預計全口徑地方債務規模至少擴張了6-8萬億元,即達到約26萬億元,其中第一類債務規模約15萬億元。

因此,對應2015年需償還的地方政府第一類債務規模可能達到2.5萬億元左右。鑒於貸款項目可展期,目前已批複的1萬億元債務置換額度,將顯著降低地方政府的債務負擔,降低因地方債務違約引發系統性風險的概率。

債務置換本質上是債務重組,並不是中國版QE,與貨幣政策沒有直接關系。這里,需要重新審視一個問題——政府的債務管理是否影響市場利率和非政府部門的融資條件。

全球金融危機之前,主流的貨幣政策框架是央行通過調控短期利率影響中長期利率,其基本假設是不同期限的金融資產的可替代性強。

最近幾年,美聯儲等央行的量化寬松(QE)是在短期利率接近零的情況下,央行通過購買長期國債來降低期限溢價或者說風險溢價,其理論基礎是不同期限的金融資產的可替代性不是那麽強。

按照這個邏輯,在同等的貨幣條件下,政府的債務的期限結構影響收益率曲線,進而影響非政府部門的融資條件。這次中國地方政府債務重組可以說是一個財政影響融資條件的例子。

當然,這次財政操作不僅是債務期限的調整,還涉及利率的降低,也就是債務償還負擔的降低,在客觀上起到放松貨幣的效果。

在金融周期的下半場,銀行信貸和非政府部門杠桿率高企,信貸所帶來的實體經濟部門利息負擔沈重,實體部門需要更多資金還本付息。

政府用債券替換銀行貸款,降低了實體部門的利息成本,以及與此相關的貨幣需求,同時政府債券是安全性和流動性高的資產,意味著流動性資產供給增加。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表示,當前工具使用量比以前是放大了,但是整個中國經濟,特別是以GDP衡量的話,也比以前大得多。

所以,這些工具加在一起,總體看,就是信貸擴張的速度或貨幣供應總量擴張的速度比名義GDP擴張總量的速度可能高2至3個百分點,這種量的掌握是相當穩健的,也大幅度低於經濟刺激計劃時期的擴張幅度。

寬松貨幣政策雖然能暫時刺激經濟,但不能治愈經濟的病根。

荷蘭合作銀行亞太區金融市場研究部主管埃夫里分析,中國經濟目前面臨債務高企、通縮等風險,這些問題是系統性的,而不是周期性的,所以單純依靠貨幣政策不能有效解決,只是能暫時緩解短期的經濟不適。

“新常態下穩健的貨幣政策,既要支持經濟增長,也要促進結構改革。太過寬松的政策對結構改革是不利的。”周小川說。

周小川曾將貨幣政策分為五大範疇:寬松的貨幣政策、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從緊的貨幣政策。他指出,這五個範疇從文字上說,覆蓋的面較大。在每一個範疇里,向左向右都可以有靈活性的調整,但是從一個提法換到另一個提法,這個臺階比較大的。

在當前“三期疊加”的經濟新常態下,專家認為,貨幣政策的走向是相對中性偏寬松的,下一步根據經濟發展情況,會進行松緊適度的定向調控,也有可能進一步適度寬松,但不會大幅度寬松。央行表示,2015年將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更加註重松緊適度,適時適度預調微調。

“經濟增長不能靠貨幣作為主要推動力,但松緊適度的貨幣政策能夠起到穩定器作用,最終讓實體經濟的有效需求發揮更大作用。”中央財經大學教授郭田勇認為。

多位經濟學家近期表示,當前全球寬松盛行,且美國對於人民幣貶值的指責等政治壓力日漸淡去,因此人民幣應順勢而為,利用這波強美元周期適度貶值。

然而,在人民幣兌新興市場貨幣升值的背景下,再一味盯住美元,會使得中國出口受到較大打擊。

正如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所提出的,要增加人民幣匯率雙方浮動彈性、強調今年要保證6%的出口增速,可見中國可能會階段性地利用人民幣浮動,如用下調人民幣中間價這一“壓力測試”來試探市場,而在必要之時出手確保人民幣不出現大幅貶值。

近日,央行副行長易綱在“兩會”期間也作出表態:“人民幣不會進入貶值大軍,因為從基本面看,中國仍具備維持人民幣匯率合理均衡的基礎。”他認為,人民幣將進入雙向波動。從長期看,人民幣將是一個穩定的貨幣。此外,人民幣國際化、資本項目可兌換都是水到渠成的過程。

此外,歐元區QE在3月9日正式推行,每月購債規模達600億歐元,且日本央行的QQE(質化和量化寬松)仍在進行,這些流動性不會都停留在國內,而是會向全球範圍內的其他經濟體溢出。

而放眼全球,目前中國經濟整體相對穩健、不確定性較低,因此很有可能成為這部分熱錢流入的目的地。這將有效對沖之前的套利套匯資本流出,從而對人民幣匯率形成有效支撐。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研究員高玉偉認為,鑒於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物價漲幅水平偏低,未來中國貨幣政策宜適度趨松。

未來幾個月的貨幣政策調控,一方面,要避免貨幣供給增速進一步下降,為投資增長創造良好融資環境,特別是保障國家重點項目資金到位;另一方面,要尋求降低社會融資成本,給實體經濟減輕利息負擔。此外,還要關註資產價格走勢,防止泡沫化。

來源:bwchinese 中文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691

扭曲的民主殿堂 67.4%民眾不滿立委表現 國會不效率真相

2015-09-28  TWM


有群人,代替你我決定了很多事, 從搭車要不要繫安全帶,到數千億預算能不能花,都是他們開會討論的結果。 立法院的113名立委、台灣2300萬人的縮影, 大多數人,對他們並不滿意,卻忘了立委表現好壞,選民應該負最大責任。 四年一次的選舉季節即將到來,這座民主殿堂生態也將出現翻轉。 這是用選票做出改變的最好時機。 但在做出決定前,你至少該好好了解,我們的立法院,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創造人民最安定的生活環境,追求人民最大的幸福指數,是所有立法委員的本職及責任……。」搭配慷慨激昂的交響樂,襯著議場畫面,在立法院官網的自我介紹影片裡,院長王金平語氣堅定地說著。

二○一五年九月十五日,立法院新會期開議,這是本屆立委的最後一個會期,許多人期待各項攸關經濟安定與民生幸福的法案,能在這個會期順利完成。

諷刺的是,這些法案之所以成為「問題」,也和這群以「創造人民安定、追求人民幸福」為本職的立法委員們,脫不了干係。

事件:勞保年金替代率提高代價:三十年後,勞保基金虧損將增一兆元時間是二○○八年五月八日,立法院群賢樓八樓,社福及衛環委員會正在審查《勞工保險條例》修正草案;會中討論的內容,也就是如今正在加速勞保基金破產的濫觴:勞保年金的替代率該給多少?

起初,精算學者建議一.一%所得替代率(繳費三十年,替代率為三三%),勞委會的版本拉高到了一.三%(編按:所得替代率指退休後平均每月可支配金額與退 休當時的每月薪資的比率。替代率越高,退休後的生活水準也越高,但相對的,也會加重勞保基金的負擔),那麼,當時立委們怎麼說?

立委侯彩鳳:「如果現在提高所得替代率到二%,主計處可能就要抓狂了……,但讓勞工朋友的老年生活沒有後顧之憂,這是重點所在。」立委賴清德:「全力支持 侯委員等提案所得替代率二%……。」立委田秋堇:「勞委會同仁不斷表示,替代率若提高到二%,勞保基金馬上就會倒……,為什麼公教人員的退休撫卹基金就不 怕倒?」結果,立法院三讀通過所得替代率一.五五%。

根據當時的精算報告,學者從未考慮過一.五五%,因為他們計算,光是把替代率從一.一%加到一.五%,三十年後就會讓勞保基金累積虧損多出一兆元。

然而,立委們無視專業計算的結果,漫天喊價;七年後的今天,勞保年金破產危機已然成為社會動盪、年輕人對未來大感不安的重要因子。

事件:課徵證所稅

代價:三十個月後,股市交易量大減另一個場景,是在二○一二年六月四日,立法院群賢樓九樓,財政委員會正在審查《所得稅法》修正草案,總統府與行政院高舉 「租稅正義」大旗,要求立法院修法課徵證所稅;立法院外,各界則不斷示警,草案內容若實施,勢將造成嚴重衝擊。

立委賴士葆:「我提醒並拜託張(盛和)部長能做到現在大家都掛在嘴邊的、你的至理名言:『先求有,再求好』。」立委費鴻泰:「我們應該追求最大的社會正 義,但又不影響經濟發展,也不要讓資本市場造成混亂。」結果,立法院在當年七月三讀修法,隔年開始課徵證所稅;三十個月後的今天,因股市交易量大幅萎縮、 證交稅大幅減少、企業籌資意願驟降等因素,立法院又以「救市」為由,研議刪除證所稅。

兩場會議,一個是以「照顧勞工」為訴求,推翻行政部門專業評估;另一個,則是立委輕易屈從行政部門意志,通過爭議性極大的法案。兩個立場截然不同的立法討論,結果都是讓國家付出沉重代價。

立法院,我國最高民意機關;在亞洲第一個實施民主制度的中華民國,這裡就是最高民主象徵。但這座神聖殿堂的功能與地位,如今早已扭曲變形,甚至失去人民信 賴,根據《今周刊》今年八月委託台灣指標民調公司的調查顯示,僅不到一五%的民眾滿意立院表現,不滿意者高達六七.四%。

我們的立法院,怎麼了?

扭曲的工作內容

一個中午跑十一場喜酒 立委:幾乎喘不過氣「立法院有議決法律案、預算案,以及國家其他重要事項等職權。凡是法、律、條例、通則均須經立法院通過。」這是立法院的職權簡介,討論法案與國家大事,該是立法委員的工作重點。但,立委們真的專注於這些事情嗎?

「曾有立委把我找到他的辦公室,談的是某位選民想承租一塊港務局土地,卻嫌租金太貴,希望我能打些折扣。」交通部前部長葉匡時說。

一位卸任外交部長也透露,曾有立委突然提案刪除外交部一億元預算,他緊急了解情況,才知道有選民替外籍配偶辦理簽證不順利,找上立委陳情;該名立委則以提案刪預算替選民出頭。最後是部長協調專案處理,才救回險些被刪除的一億元。

部長只因這類選民陳情,就被立委叫到辦公室的情況,在立法院屢見不鮮,甚至有人私下抱怨這讓他感到「尊嚴掃地」。姑且不論這類行為究竟是「討論」或「關 說」,但當一位立委對政務官施壓的出發點是「選民個案」,也只因「個案問題解決」就停止施壓,就已凸顯一個事實:這些立委做的不是立法、修法、監督政府的 工作,而是單純的選民服務,一種類似於「里長」或「地方議員」的工作。

不僅行政官員不滿,立委對這些雞毛蒜皮的選民服務也滿腹苦水。「我不希望每天花很多時間在解決議員層級的小事,但選民總認為,『如果連你立委都沒辦法,找議員有用嗎?』所以我還是得繼續幫忙選民遷基地台、調解買賣房屋的糾紛。」立委李俊俋說。

○八年,立委人數減半,從二二五席減到目前的一一三席,選制改革後每區僅有一席立委。

改制的後遺症之一,就是他們要扛下的「里長工作」更多了。

「政治很現實,選民服務和紅白帖就是選票來源,尤其中南部人特別講究『見面三分情』。如果立委不跑,每天在地方的議員、鄉鎮長個個搶著取代你。」一位資深國會助理的觀察,道盡立委分身乏術的無奈。

「過去一個選區有十席立委,我只需要出席支持者的活動;現在北投只有我一個立委,所有婚喪喜慶都非去不可。我曾經一個中午跑十一場喜酒,最後一場是三點趕到,陪主人送客。」立委丁守中直言,國會減半後的跑攤行程,多得幾乎喘不過氣來。

一張一張的選票背後,代表的是選民的期待,而當選民對一位立法委員的期待是里長、議員的角色,立委表現出來的樣貌也就自然而然的跟著扭曲。

扭曲的,還有立委的時間配置。

為兼顧問政與服務,多數「區域立委」都是一早到立法院簽到開會,中午過後匆匆返回選區;只花十幾分鐘到委員會質詢官員就離開的情況也不時發生。因此立法院 各委員會,常出現上午簽到全員到齊,下午審查法案預算,在場立委竟未達法定開會人數的怪現象。這時若助理無法即時「邀請」立委到場,會議就得被迫結束。

如果你以為這是身負選票壓力的區域立委才有的怪象,那就錯了,「不分區立委也有類似情況,有時開會找不到委員,結果抬頭一看電視,發現他根本就在上節 目。」一位國會助理無奈分析,立委審查法案一下午,曝光率遠不及政論節目上的一小時,「區域立委跑選區、不分區立委上節目」的現象早已見怪不怪。

嚴格來說,民意代表的權力原本就來自選民的託付,將精力花在選民服務上,不能算不務正業;但當立委把大多數經營重點放在選區和曝光率,立法院的監督政府功能與立法品質自然遭到排擠。

扭曲的權力配置

國會席次減半,一人掌六一九億預算大刀在這裡,必須提到○八年立委減半之後的另一個後遺症:每位立委的權力變大。請看以下幾個數字:一三年,包含中央政府 總預算、國營事業預算與各種營利及非營利基金,廣義的「公部門」,共有超過七兆元支出必須通過國會審查,每位立委平均掌握國家六一九億元預算生殺大權。這 數字大概可以讓全台北市的國小學童免費吃三十四年的營養午餐。

預算審查,是立法院監督行政機關的重要手段,當立委「無暇細心研究預算,手裡卻能拿著一把六一九億元的大刀,腦子裡在意的是特定選民的個案」,對政府監督的品質與合理性,自然令人存疑。

再者,國會席次減半,行政機關卻沒有縮減。○八年之後,立法院將原有的十二個常設委員會合併為八個,意味每個委員會要負責的範圍更廣;此外,每個委員會的 成員數則由平均十九人降為十三到十五人。整體來說,這些變革代表每位立委必須搞懂的事情更多、每個決定的影響力也更大。

「這樣的分工,與先進民主國家鼓勵國會議員資深制、精進專業能力的潮流互相違背。」公督盟理事長、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黃秀端指出,美國國會議員講究專業分工,台灣國會則相對淺碟,甚至有新科立委連議事規則都還不清楚,就當選召委擔任委員會主席。

按照現狀,立委就算只選擇一個委員會,要具備的知識就已經夠多了,但偏偏還是有人喜歡每年蜻蜓點水式地四處遊走。本屆立委含補選與中途離職者一共有一二四 人次,其中六十八位立委四年來從未轉換委員會,比率僅略高於一半;有十名立委「跳槽」兩次以上,他們若非天縱英才,問政恐怕難有深度可言。

「每位立委都認為自己很認真,但努力方向完全錯了。」台北大學公行系助理教授陳耀祥直言,立法運作機制中的重要環節──委員會,如今已經近乎「失能」,許 多法案中,原本應該詳細解釋的立法理由,竟只有籠統的「黨團協商」四字,一九九九年上路的黨團協商機制,甚至能推翻委員會決議,本末倒置地成為立法活動核 心。

學者對委員會失能的憂慮其來有自。過去幾年,立法院經手的重大法案,無論是否三讀完成,多數條文的審查過程確實是在「黨團協商」,而非委員會,前面提到的 勞保年金與證所稅,都是朝野協商的結果。攸關年金改革的幾項法案,也都在兩年前就完成形式上的委員會審查,實際上卻離完成修法相當遙遠。

十二年國教的法源依據《高級中等教育法》,則是另一個具體事例。

早在一一年元旦,馬英九總統就宣布十二年國教將於一四年實施,但攸關招生名額、學費入學方式的母法《高級中等教育法》必須提前一年上路;負責審查該案的立 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在一二年五月完成初審,一旦保留協商條文達成共識後,即可完成三讀,立法進度看似相當順利。

但實際上,初審通過且不須協商的條文,只有法案名稱、採「免試入學」、各校可辦理「特色招生」等大方向,具體內容則莫衷一是;最後,這項法案是由院長王金平邀集教育部官員與朝野各黨立委,連續三天進行馬拉松式的朝野協商,才趕在立法院臨時會結束前完成三讀。

不可思議!一項攸關百年大計的重要教育改革法案,在原本該是專業討論核心的委員會中毫無進展,反而要在夾雜政黨妥協與交換的「黨團協商」場域裡趕工完成。

不僅法案如此,每年度的中央政府總預算,在委員會初審時也常保留大量預算科目或刪減預算提案,接著轉進朝野協商階段「喊價」。

在這過程當中,另一個問題也隨之產生:失能的委員會,進一步拖累了行政部門的效率;長遠的影響,更牽制了優秀人才擔任政務官的意願。

每年五月底,總能看見次長級官員率領著大批公務員,站在立法院長會客室外排隊等候「搶救」預算,「若委員會審查能有效率一點,同仁們就不用花這麼多時間在立法院枯等。」葉匡時說。

一位國立大學前校長也私下埋怨,每當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審查國立大學預算時,總會把所有校長一古腦地叫到立法院群賢樓大禮堂開會,但多數與會校長從來不會被立委點上台解釋預算項目,只是在台下枯坐一天再離開,不知列席的意義何在。

回過頭來,再看委員會失能之下,台灣立法程序僅可仰賴的最後一關:黨團協商制度。

在許多人眼中,王金平與黨團協商,是阻礙立法效率的兩塊大石頭。外界研判,二○一三年的「馬王政爭」,起因正是馬英九總統不滿王金平主導黨團協商,使《兩岸服貿協議》、核四公投等重大議案毫無進展,才不顧一切試圖拔除王金平職務。

立法院副院長洪秀柱在企業家批評立法院時回應,「立法院內規非改不可。協商制度下,只要有三人小黨團不簽字,法案就沒辦法過;硬要表決,就有人罷占主席台 或變更數百項議程拖延時間。」然而,無論是去年的太陽花學運,以及今年的反課綱微調示威行動,也都是在黨團協商的折衝下才暫時平息衝突。黨團協商究竟是凝 聚共識的必要手段,還是無謂瑣碎的拖延戰術?各方意見始終分歧。

扭曲的議事流程

委員會幾乎失能,法案多仰賴黨團協商根據《立法院職權行使法》,任何議案或爭議事項,各黨團皆可提出協商要求;協商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為「委員會協 商」,由議案初審委員會成員及行政官員自行協商;若委員會協商無法突破,才送往第二階段、由立法院長主持的黨團協商,經一個月「冷靜期」後,若各方仍無共 識,即可送院會表決。

問題,就出在法定的「冷凍期條款」並沒有被尊重、落實。這項設計,原本是為了讓立委做重大決策前深思熟慮,但實務上「經常法案過了一個月的冷凍期,王院長 還是不願動用表決,讓執政黨許多重大法案寸步難行。」不願具名的國民黨立委批評王金平的「公道伯」性格,嚴重拖累立法效率。

該立委舉例,《長期照護服務法》在一二年就已送進立法院,多次協商後只剩下一項條文未獲共識,若交付表決早就能完成立法,王金平卻以個人影響力勸說各黨團 持續協商,讓這項重大法案遲至今年五月才三讀通過,「盡可能凝聚共識的好處是『朝野和諧』,但等於放棄多數優勢,讓選民認為國民黨執政無能。」國民黨立委 吳育昇就主張修法,規定法案超過一個月協商冷凍期後,即「應」交付院會表決處理。

但民進黨立委李應元批評,行政部門無法順利推動的,通常是《服貿協議》、年金改革這類,在社會上有重大爭議、國民黨內自己也沒有共識的法案,黨團協商此時 反而扮演反映民意的重要角色,「過去幾年,從美牛案、十二年國教、募兵暫行條例這些中性的法案,哪一個沒有完成三讀?」第八屆立法院截至今年九月十八日, 一共通過四百八十六項法案,因此王金平也公開表示,立法院效率很好。

然而,比起冰冷的議案數字,許多人更在意的是實質影響的重大法案及其審議過程。

「不公開透明」,是黨團協商另一項重大的爭議。《立法院職權行使法》規定,協商時議事人員應全程錄影、錄音、記錄,並將協商內容及結論刊登公報;但實務 上,協商就像是潘朵拉的盒子,除了當事者,幾乎沒人知道裡面談了什麼、怎麼談?這個諱莫如深的場域,決定了一條又一條影響國家發展的法案,像是默默地為全 台灣人,畫下一道道難以扭轉的生命線。

「朝野協商,場景很像電影談判情節」,一位資深助理形容,當協商陷入膠著,任何陣營都可隨時要求休息,各自商討戰略,幾番交頭接耳後,再返回原處,進行下一波攻防。

協商過程不透明 黃國昌痛批「密室」!

以《高級中等教育法》為例,談判主戰場是議場的立法院長休息室,國民黨團若遇上無法判斷的條件,就與教育部長及其他官員走到長廊另一端的行政院長休息室,闢室密談,並回報府院高層;民進黨團則在議場角落咬耳朵,同時與黨內同志保持聯繫。

這樣的立法過程,令不少知識精英難以接受。辭去中研院研究員職務、投入立委選舉的法律學者黃國昌,即一再強調法案公開辯論的重要性,並痛批「密室協商制 度」是腐敗政治的象徵。公督盟常務理事、政大退休教授顧忠華也強調,立法院應就法案與預算審議,建立公開辯論慣例,讓立法過程更透明。

長期研究立法制度的中研院政治所研究員邱訪義認為,黨團協商制提升了立法效率,因本身有益政黨內成員形成一致立場,也有助政黨規範其成員;少數黨有權在協商中阻擋法案,意見得以被納入考量,有助減少極化對立並促進共識。

但他也憂心,黨團協商犧牲立法過程中的透明性、公開審議與課責性(誰錯誰負責)。即使立院規定協商須有會議紀錄並公開,但修法許多關鍵性決定仍舊在幕後或枱面下進行,外界很難從紀錄中看出政黨間如何辯論與達成協議。

「黨團協商最大的問題是很可能推翻委員會決議,就算行政部門不能完全接受協商結論,但在一間房間裡,各黨鞭都簽了字,我們也不得不買單。」一位卸任政務官也說,沒有媒體在場的協商,讓行政官員在捍衛立場上處於絕對劣勢。

對此,被外界認定最善於運用協商的立委柯建銘反駁:「協商就是政治攻防,了解政治的人都清楚,不是所有事都能攤在陽光下解決。」國民黨政策會執行長賴士葆 也肯定黨團協商有存在必要,他認為,合理的折衷方式是修改協商法條,明文規定「協商不得推翻委員會決議」,也就是,協商起點必須基於委員會共識。

話雖如此,讓委員會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真能一舉導正立院此刻的扭曲模樣嗎?

「當然不夠!」前立委林濁水篤定地說。這位當年大力反對「立委減半」卻未被採納的理論大師,至今仍認為席次減半「扭曲民意且不符憲政學理」。檢視當今立法委員「里長化」所一路衍生的專業降低、權力變大等問題,源頭的確多少與立委席次驟減有關。

此外,「若憲政體制沒有明確走向總統制或內閣制,無論誰執政,都得面對在野黨強力杯葛。」林濁水把問題拉高到憲政層級,在目前體制下,當國會多數與總統不 同黨,立法院得以不必付任何代價阻擋行政院政策;就算執政黨擁有國會多數,但總統無法直通國會,必須藉由掌控提名權力的黨機器操控黨籍立委。

立法院只是政黨意見的角力場,卻少了在衝突中尋找共識的功能;也就是,政黨惡鬥仍無化解可能。

「上電視就是問政」 你也是這樣想的嗎?

然而,想扭轉立院亂象,絕不能只從制度下手,選民更該被檢討。因為選民「看到人就是認真」的直覺,使立委重地方、輕問政;「上電視就是問政」的觀念,使立 委找「梗」比審法案還認真,最終委員會嚴重失能,只能仰賴透明度存疑的黨團協商;協商通過的法案,到選民眼裡又被認為是利益分贓……。

「選民態度,決定了立委行為。我們都該捫心自問,國家需要什麼樣的立委?」黃秀端認為,民眾只看見立委無心問政、執著政黨鬥爭,卻忘了立委是接受選票託付進入國會,若表現不稱職,選民責無旁貸。

明年二月立委任期結束前,年金改革方案因朝野缺乏共識,幾可確定無解。九月十八日,外界原以為三年前鑄下大錯的證所稅,終於能透過修法獲得停損,結果卻是再拖兩個月……。

一再重演的拖棚歹戲,你厭倦了嗎?其實,你我都有責任。

一位立院駐衛警的側面觀察立法院超沒效率 8成公僕常被「罰站」我在立法院執勤的時間近15年,每天都在立法院各出入口、委員會門口執勤。從我的角度觀察,單就問政品質,立法院是很沒有效率的,無論國會有沒有減半,立委的素質,都不足以領導社會前進。

舉個例子,有一次教育委員會審查故宮預算,當年為了因應陸客人數大幅增加,故宮在廁所衛生紙的支出上多編了一筆預算,大概幾十萬元吧。立委們卻為了這筆錢爭執老半天,因為有人質疑「為什麼要替陸客多花錢」。

我在旁邊看了覺得非常驚訝,廁所放衛生紙不是基本需求嗎?如果立法院每天就在處理這些雞毛蒜皮的事情,效率能有多好?

委員會的會議通知經常很籠統,部長若怕被臨時抽考回答不及,就會把所有人和資料全帶來,但就我的經驗,8成公務員根本派不上用場,有時一個上午20位立委質詢,問的都是同個問題。立委如果在開會之前把議程更聚焦一點,就不用讓公務員這麼疲於奔命。

去年的餿水油風暴就是這樣,其實開會前所有人都知道修法結果一定是「提高刑度」、「增加賠償金額」,所有立委的提案也大同小異,但會議就硬是拖到晚上,很多沒有位子坐的公務員就在立法院罰站了一整天。

(鄭閔聲)

立院6大亂象,拖垮台灣競爭力

亂象1

重地方輕中央

跑紅白帖的時間比監督政府要多;叫部長到辦公室,常常只是為了選民服務案。

亂象2

政黨惡鬥

朝野相互杯葛;政黨以黨紀控制立委表決選擇。

亂象3

虛應故事

委員會審查沒人在意,大量法案與預算都倚賴黨團協商。

亂象4

無效率拖垮行政機關

無論委員會或法案、預算協商,動輒要行政部門大量動員,經常出現官員罰站一天卻毫無建樹的情況。

亂象5

綜藝化

立法院下午開會常湊不齊人數,立委卻在政論節目上搶曝光。

亂象6

不專業

許多立委每年在各委員會間沾醬油插花。

撰文 / 楊紹華、鄭閔聲、陳前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88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