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看好兩岸經貿關係解凍,兩岸最大全功能CNC工具機製造集團友嘉實業集團,決定提前一年回台上市,近日將送件申請發行台灣存託憑證(TDR),並訂明年第二季掛牌。 友嘉集團總裁朱志洋昨(25)日參加「2009發現台灣建構未來產業研討會」時表示,友嘉董事會近日將討論通過回台上市案,友嘉計劃整合大陸所有生產工廠,達到總產值100億元以上規模,並以「友嘉國際」名稱申請回台上市。 友嘉集團去年共生產5,800多台各式切削、成型工具機,光工具機的營業額就超過103億元,不但是華人地區最大的全功能CNC工具機製造集團,也是全球第二大立式加工中心機製造廠。 友嘉近幾年逐步發展成為控股集團,集團旗下主要工具機廠之一的杭州友佳,已在香港掛牌上市。杭州友佳上半年每股獲利達5.6元,全年有機會突破10元,是兩岸工具機廠中表現最佳者。 朱志洋之前曾表示要在二年內回台上市,不過看好兩岸經貿關係前景,決將上市時程提前一年。 今年邁入第30年的友嘉實業,最初以代理神戶製鋼建設機械為主要業務,目前在全球的關係企業已達52家,產品涵蓋工具機、電動工具、堆高機、建設機械、電梯設備、停車設備、氣動工具、印刷電路板和LCD TV、LCD顯示器等。 其中,台灣現有20家公司,包括股票上櫃的祥裕電子、友銓電子,以及友嘉實業、台灣麗偉、松穎機械、勝傑工業、眾程科技、日翔軟版、彩樂電子、友佳精工、岩田友嘉機械、友迦工業等。 近幾年,友嘉積極透過併購,不斷擴大集團版圖,同時深耕大陸,建立綿密的生產網路。今年完工投產的杭州友華,資本額3,000萬美元,主要生產大型龍門機,2.5萬坪廠房,月產能最高可達100台。 |
| ||||||
友嘉實業集團今年卻逆勢加快拓展全球營運版圖,不到十個月,陸續併購歐洲十家大廠,集團由年初的42家暴增至52家,也讓業界見識友嘉集團總裁朱志洋「工具機業併購大王」旺盛的企圖心。 朱志洋不諱言,併購是擴大企業規模與力量的最佳模式,除提升採購、經營的效益,也可大幅節省成本。尤其金融海嘯重創全球工具機產業,許多大廠營運大幅滑落,是進場「撿便宜」的好時機。 近幾年,朱志洋陸續併購20餘家企業,代表作是併購工具機大廠台灣麗偉。89年,台灣麗偉爆發財務危機,當時公司虧損近12億元,陷入半停工狀態,朱志洋介入經營後,全面改善經營體質,去年營收已達35億元,獲利4億餘元。 朱志洋行事一向低調,併購十家歐洲大廠也是「鴨子划水」,不但媒體沒報導,業界知道的也不多,併購金額更是絕口不談。要不是昨天出席「兩岸精密機械產業回顧」座談會時發表專題演講透露他的布局,他併購的動作也不會曝光。 朱志洋透露,友嘉集團不但要在台灣上市,更計劃五年內整合大陸所有工具機生產基地,以總產值人民幣50億元規模掛牌上市。 |
| ||||||
在中國嚴打違規山寨機,山寨手機 業遍地哀號之際,卻有一家白牌手機廠,從深圳梁山下山來,以國際手機廠之姿,回台掛牌。它將是TDR市場新兵,更將是少數同時在新加坡、香港、台灣三地掛 牌的公司,它是誰?為何能八年三次大變身? 撰文.賴筱凡 正當靠著山寨手機創造股王奇蹟的聯發科,因為下半年營 運展望浮現雜音,股價頻頻破底之際,卻有一位山寨大王,靠著山寨手機掙來第一桶金,從山寨機變身新品牌,成功打入中國電信手機市場,他揭開的不只是後山寨 年代來臨,更是新一代中國白牌手機的崛起故事。這位山寨大王不是大陸人,他是來自台灣的Z-Obee行政總裁王世仁,他如何在山寨時期大口吃肉,又能毅然 轉型下梁山,參與正規軍的競爭? 王世仁長年住在香港,說話帶點香港口音,他驕傲地秀著自家的智慧手機,擠進中國電信供應鏈的合作標誌,就清 楚地打在產品右上角,這是Z-Obee從二○○二年創立至今,交出的成績單,更是王世仁要將自家手機,從山寨手機正名為品牌機的重要關鍵,因為在中國能夠 獲得三大電信商認可,要不是擁有國家色彩的手機品牌,就是在當地已積累一定實力的白牌機。 但誰會想到,這個今日能夠擠進中國電信合作供應鏈 的品牌「VIM(偉恩)」,在短短八年內,從一家山寨手機廠,到方案供應商、組裝代工的系統商,直至今日的新品牌商,八年三次大變身,「VIM」是王世仁 成功下梁山,從山寨王轉型品牌商的最佳見證。 國際大廠磨得經驗 靠山寨商機賺取第一桶金 做 手機對王世仁來說,並非一蹴可幾的事情,早期在國際大廠易利信(Ericsson)、摩托羅拉(Motorola)當工程師,讓他見識到中國消費者對手機 的需求有多大,即使當年手機還是傳統「黑金剛」的年代,價格也比現在貴好幾倍,號碼一釋出,同樣搶光光。「人到了四十歲,都會想想究竟未來十年,你希望自 己走什麼路。」就是這樣的念頭,讓王世仁拿出港幣九百萬元,從不到二十個人的小公司出發。 一開始創業,王世仁跟多數靠山寨機崛起的創業家一 樣,從賣MP3隨身聽開始,做了兩年,成績平平,倒是因緣際會下,遇到Z-Obee的創辦人邀他一起合夥做手機,他才又走回老本行。 但王世 仁的企圖心並不以代理零組件商為自滿,「既然我們手握零組件供應商的主要來源,為什麼我們不自己做方案設計,也順便替客戶提供零組件?」就是這樣一個簡單 的念頭,王世仁認為一家公司不能只有銷售能力,也要有自我研發、設計的能力。於是,他開始著手替Z-Obee找來第一批研發團隊,負責設計各式各樣的手機 款式,提供手機方案給客戶,成功將Z-Obee從一家零組件代理商轉型,成為山寨手機的方案商。 但這還不夠!○七年、○八年,中國手機全面 開放的世代,「一站式採購(One Stop Shopping)」商業模式的蓬勃發展,讓深圳成為手機製造之都,更讓深圳成為山寨手機的淘金天堂。不可諱言地,Z-Obee也是在這波淘金潮中,成功 攢下第一桶金的公司,只是光做一個手機方案商已經不夠,「我們能給客戶最關鍵的零組件,多樣化的設計方案,但還能不能更多?」於是,Z-Obee又要再進 化。 後山寨時代 「你必須走在前面才能贏」這次Z-Obee要做的是系統商,不僅要有自己製造的能力,還要自創 品牌。因為,一場金融海嘯打來,當所有山寨手機廠都還抓不定方向時,Z-Obee卻已清楚地知道,做山寨手機不會長久。金融海嘯沖垮的不只是全世界的金融 秩序,也毀損了半個深圳的大小山寨商,有些人開始想把山寨手機的成功模式複製到山寨NB,但能下定決心從山寨轉型品牌的人,卻沒幾個,王世仁想得很遠, 「你必須走在前面才能贏。」簡單的幾個筆畫,Z-Obee的品牌「VIM」就這樣應運而生。 過去,山寨手機廠商靠著廉價與聯發科公板,在深 圳大發利市,盲目追求量而不顧品質,讓山寨手機屢屢被貼上「黑手機」的標籤,Z-Obee要轉型品牌,第一件事就得提高產品品質,而且還得洗刷消費者對山 寨手機品質較差的刻板印象。因此,王世仁讓Z-Obee到新加坡掛牌上市,「中國消費者的認知很簡單,只要你是國外公司、在交易所掛牌、是中國電信認可的 品牌,消費者對Z-Obee品牌的信賴度就會瞬間增加許多。」Z-Obee之所以能成功地在數以萬計的山寨手機廠勝出,關鍵很簡單,靠著過去代理零組件的 通路管理經驗,加上轉型品牌,讓Z-Obee從昔日的山寨王下了梁山,今年還要全力衝出高達二十萬支品牌手機的出貨量。 Z-Obee代表的 是三年前山寨手機的品牌化,王世仁就像是深圳多數的山寨王一樣,只是在這後山寨時期,他將顛覆過去粗糙的山寨手機經營模式,走出新一片天的中國新白牌手 機。 Z-Obee 成立:2002年 市值:1.7億美元 行 政總裁:王世仁 近三年稅後純益: 2010會計年度:520萬美元2009會計年度:391萬美元2008會計 年度:1012萬美元註:市值以今年3月香港掛牌時計算,會計年度截至當年3月為止 |
|
||||||
二○一○年,十月十八日上午十一點,可能是中信辜家接班人辜仲諒,畢生最難忘的日子。 這一天,他因紅火案一審被判刑九年,卻意外接到他多年未聯絡的二弟:辜仲的簡訊。 當天下午四點,辜仲諒與律師團緊急開會,研商上訴對策,辜仲諒的手機響了又響,但他忙著開會,就是不接。 突然之間,辜仲諒說:「等一等,這封簡訊我一定要回。」一位在場參與會議的人士透露。 辜仲諒才向在場人士說,這是Angelo(辜仲英文名)的簡訊,辜仲透過簡訊向大哥辜仲諒打氣說:「你走過的路,我也走過,這中間的辛苦我都能體會……。」辜仲諒整整花了三分鐘,回簡訊給辜仲。 紅火案二審難題: 釐清中信銀三億元流向 辜仲諒、辜仲兄弟各自涉入官司,也已多年從未聯絡,今天竟因為紅火案一審宣判而再度聯繫,因為他們還有一個共同的經歷:中信金法金前執行長陳俊哲。 在台北地院的判決書中,辜仲諒因間接操縱股價罪判七年六個月、侵占罪判四年,合併求刑九年。 但一位法界人士分析,紅火公司與中信銀進行兆豐金股票買賣的間接操縱股價,較像一般購併實務上的股票籌碼移轉,在二審時有很大的辯駁空間,但辜仲諒與陳俊哲的共同侵占三億元問題,恐怕才是二審時最大麻煩。 因 為這三億元,原本該是中信銀所得,但遭到私人挪用,在法律上已很難辯駁。一位辜仲諒友人透露,辜仲諒也是因為紅火案一審,律師團調出金管會追查的紅火資金 流向,才發現陳俊哲挪用三億元,判決書中提到:其中一筆八千多萬元資金透過日本三井住友銀行,做為購買日本輕井澤土地蓋私人別墅、買進一輛休旅車,及搭乘 私人飛機、購買兩把小提琴等費用。 為何陳俊哲敢動用這三億元,人躲在日本不出面,讓辜仲諒獨自面對紅火案官司? 這得從陳俊哲的個性及與辜家淵源說起。 陳俊哲憑恃丈人: 自認與辜仲平起平坐 十二歲留學美國的陳俊哲,從小飽受白人欺負,為了保護自己與妹妹,也刺激陳俊哲往武術發展的嗜好,在西北大學期間,還曾經贏得美國大學空手道三人組比賽冠軍。 就讀西北大學時期,他就與全校唯一兩位華人,成為好友;其中一人,便是辜仲。他與辜仲,一路從西北到華頓商學院的同學情誼,兩人交情如同死黨,也因為這層關係,陳俊哲才認識了辜濂松唯一的女兒辜仲玉。 但陳俊哲,卻是最早與辜仲決裂。 「辜仲這個名字,在陳俊哲面前,千萬不要提。」一位熟識兩人的金融界人士說,辜仲與陳俊哲的經歷、個性相像,而且因為兩人的主導性格太強、太像,造成兩人的分裂。 當辜仲接掌中信證券(編按:現改名為凱基證券)總經理時,陳俊哲接任中信證的債券交易部門主管,在公司體制上,位在辜仲之下。 「但在陳俊哲心中,他卻認為他與辜仲是平起平坐。」一位辜家友人說,陳俊哲年紀比辜仲大,同時又是辜家女婿,雙方對權力認知有相當大差異,據說陳俊哲甚至還曾撂話:「有事叫老爸來跟我說。」 由於辜仲玉是辜濂松唯一的女兒,因為疼愛女兒,女婿也跟著受到辜濂松重視。在與辜仲衝突之後,在父親辜濂松調停下,由大哥辜仲諒出面,接納陳俊哲。 辜仲諒陷風暴: 妹婿躲日本,證詞難取信 在二○○○年,陳俊哲受辜仲諒請託擔任轉投資的和信致遠營運長,清理轉投資呆帳。 二○○二年五月十七日,中信金控成立,陳俊哲就空降成為財務長。由於辜仲諒與辜仲的作風不同,辜仲諒個性只抓大方向,細節都交由陳俊哲處理,雙方分工明確,陳俊哲才與辜仲諒相處愉快,而成為辜仲諒的左右手。 後來辜仲諒從花旗銀行大手筆挖角的陳聖德團隊離職後,也是由岳父辜濂松親口告知陳俊哲,在二○○五年三月二十八日,接任陳聖德所留下的中信金法金執行長兼中信銀法金總經理職務。不僅如此,辜家相關財務問題,也都由陳俊哲打理,大權正式在握。 其後,陳俊哲成了辜仲諒購併兆豐金的主要操盤人,二○○六年紅火案一爆發,陳俊哲從此躲在日本,再也沒回過台灣。由於辜仲玉飛到日本陪伴陳俊哲,讓辜濂松不忍苛責。 因為紅火案,據說陳俊哲已得了躁鬱症,原本頭髮就稀疏的他,現在理了個平頭,行蹤神秘。一位辜家友人透露,陳俊哲在日本的行蹤,比辜仲諒更加神秘,凡是有華人聚集的地方,陳俊哲絕對不露面。 即使辜仲諒在法庭上辯白,紅火案三億元資金沒有一毛錢落入自己口袋,而是被妹婿陳俊哲私自挪用。然而,一旦陳俊哲不從日本回台,釐清案情,辜仲諒的說法,恐難獲得法官認同。 未來,陳俊哲能否回來做證?恐怕將是辜仲諒官司是否能「解套」的最重要角色。 現在七十七歲的辜濂松,恐怕陷入人生最大抉擇:是要救兒子?還是影響女兒一生幸福? 延伸閱讀:辜仲諒遭重刑伺候 罪名:間接操縱股價 一審求刑:7年6個月 求刑理由:出售紅火的兆豐持股,使中信金減輕購入成本達新台幣2億6,000萬元 被告陳述:1.無操縱股價之意圖與事實 2.僅是為業務需求,進行股權移轉 3. 除公司外,無任何人獲利 罪名:侵占罪 一審求刑:4年 求刑理由:辜仲諒與陳俊哲犯意聯絡,辜仲諒同意陳俊哲侵占957萬美元(近新台幣3億元) 被告陳述:1.辜仲諒不知陳俊哲侵占之事實 2.金管會當時調查發現,陳俊哲私用9大項目的資金流向 3. 辜仲諒個人並無所得 兩案合併求刑9年資料來源:台北地院判決資料 |
|
||||||
三月二十一日,康師傅控股在台灣 與香港同步舉行法說會,董事長魏應州選擇回台,這也是康師傅TDR(台灣存託憑證)掛牌之後,魏應州首次回來主持法說會。 「真的很抱歉,無 代無誌(台語:無緣無故)跌到三十多元!」魏應州拿起麥克風就是一陣抱歉!原來去年一整年台股指數漲了九‧六%,但康師傅TDR股價卻跌了一七‧二%,從 四六‧五元跌到年底的三八‧五元。魏應州解釋,因為新台幣升值跌掉八%,而另外跌的九%則是「努力不夠」! 去年,康師傅全年營收一九四六‧ 一八億元新台幣、年增率為三一‧五%;淨利上升二二‧三九%、達一七八‧五七億元,每股盈餘為二‧四八元。魏應州對這張成績單雖不滿意,但可以接受,特別 是在非酒精類飲品銷售量上,去年康師傅一舉超越可口可樂,提前達成二○一三年的目標。 被問到是否對股價感到委屈?魏應州忍不住對媒體撥起算 盤,認為在股票本益比不變、每年約成長二○%的條件下,股價在十年內應可成長六倍,達到一二○港元。儘管這只是魏應州的獨門估價公式,但看好中國內需黃金 二十年的他,顯然真的很需要股東長抱力挺。 (林讓均) |
|
||||||
十四年前,曾經叱吒國內投信、證券界的天王級人物,葉志勇回來了!他是否再掀當年的「葉志勇旋風」?再創國內資本市場紀錄? 撰文‧劉俞青 約莫六月下旬,台北市松智路上一家日本料理餐廳,一位瘦削、身高約莫一米七五的男子閃身入內,定睛一看,似乎曾是台北證券圈內最熟悉的身影,隔壁桌的客人 還低聲驚呼:「他不就是葉志勇嗎?」直接促使完善投信法令規範事實上,從去年底開始,國內證券圈就開始出現耳語,有人在餐廳看見他的蹤影,有人甚至在銀行 看見他開戶,不久之後,他開始找過去好友吃飯。很多朋友接到他的來電,驚喜、欣慰之餘,見他無恙,也放下心中懸掛多年的一塊巨石,「對市場嗅覺依然敏銳, 對台灣資本市場依然關心。」如果近三、五年進入市場的投資人,可能不知葉志勇是誰,但只要資歷超過十五年的市場人士,對這位曾叱吒國內投信、證券界的天王 級人物絕對耳熟能詳。 葉志勇是開創台灣證券圈從主力炒作的年代,帶入認真、全力投入研究基本面風氣的第一人。他旗下的子弟兵,仍持續在證券市場引領風騷,至今國泰投信董事長張 錫、台新投顧董事長吳火生,甚至連許多根本未曾謀面,只是曾經間接受他影響的後生晚輩,仍然尊稱他是「影響我操作最深的人。」十四年前,葉志勇旗下的群益 馬拉松基金、群益中小基金、群益店頭基金,績效幾乎長期囊括國內基金績效的前三名;當時除了他旗下基金績效過人之外,更重要的是,他身兼董事長及總經理的 群益投信,正在業界嶄露頭角。群益中小基金規模超過一百億元,是當時最大型的國內基金,不只散戶,許多法人都是基金受益人。 正當葉志勇事業登上高峰之際,一九九七年九月十一日,葉志勇從雲端跌落地面。 就在當天,《經濟日報》以頭版頭條刊出「群益投信董事長涉嫌利益衝突」的報導,直接證實了當時證券圈傳了近三個月的耳語:在葉志勇的母親帳戶裡,被查出持 有與群益基金裡類似的持股,包括藍天電腦、日月光等股票。六天之後,葉志勇辭掉所有職務,半個多月之後,當時的證管會(證券業主管機關)宣布葉志勇禁止執 行證券相關業務五年的最嚴厲處分。 當時的時空背景不同於現在,投信產業才剛開始萌芽,許多法令規範也未盡完善,例如當時的「投信從業人員管理規則」僅針對基金經理人,至於投信董事長、總經 理,則是在「葉志勇事件」之後才擴大規範,也因此被稱為「葉志勇條款」;當時甚至因此引發一波投信董總座的辭職風。 隱居紐西蘭 依舊不改投資本色但無論法律如何界定,葉志勇終究是錯了。一個多月之後,新聞逐漸平息,這位台灣投信業的大哥大悄聲離開台灣。當時證券圈內有許多人探詢他 的消息,甚至有人想要去向他學習,但都不得其門而入。他斷了所有聯繫管道,沒人知道他在哪裡,從此宛如人間蒸發。 根據了解,當時葉志勇帶著妻兒離開台灣,他避開台灣人多的上海、舊金山等地,最後選擇落腳紐西蘭。少數熟悉葉志勇的友人表示,當時他可能被通緝,但最後並 未被起訴。而他離開台灣多年,幾乎斷絕一切聯繫的最可能原因是,他當年治軍嚴謹,對旗下子弟兵的高標準要求,是市場皆知。但出事後,才發現原來他也犯了當 時許多業內人士「都會犯的錯」,「他自己心中的關卡過不去,恐怕才是他離開台灣最主要的原因。」葉志勇友人猜測。 儘管去國多年,但他對投資的嗅覺依舊敏銳,光靠著自營投資,就足以過著衣食無缺的生活。他過去只要研究確認,看好一檔股票,絕對是長期重押,毫不手軟,這 個手法依然沿襲至今。近幾年來,讓他大賺的二檔股票,一是蘋果電腦,另一檔則是在港股掛牌的蒙牛乳業;前者當然是看好蘋果電腦的長期發展,而後者則是他在 三聚氰胺事件之後的低點大舉買進,理由是「無論經濟如何衰退,食品股永遠是內需產業最後一道關卡,尤其中國不會讓辛苦經營的品牌就此倒下。」據了解,光靠 這檔股票,就讓他賺進至少上億元。 此外,看好中國內需,他在二○○四年前後,投資亞都麗緻飯店總裁嚴長壽在蘇州興建的亞緻酒店(Hotel One),至今營運良好。 儘管斷絕與國內一切聯繫,但事實上,葉志勇自始至終都持有當年他一手培植的群益投信一成股權,這筆投資案並未因當年事件爆發而有所改變。而群益投信長期績 效良好,每年每股盈餘都在五到八元之間。去年雖因赴大陸投資而大幅增資到十六.五三億元,導致每股盈餘跌到三.四二元近年新低,但獲利絕對金額仍排名國內 投信業第二名。因此葉志勇每年光靠群益投信的股利發放,估計就可領回至少數千萬元不等的盈餘分配。據了解,去年群益投信的增資案,葉志勇也按原來持股比率 認股。 換句話說,這幾年下來,葉志勇依然擁有優渥的收入。除了紐西蘭的住所外,也赴上海置產,他在上海新天地附近的「翠湖天地」買下一戶,國內許多名人如張惠妹 等都在這裡擁有地產,如今每個單位市價至少都超過二億新台幣。據了解,近期葉志勇積極處理紐西蘭的房子,選擇在台北與上海兩地居住,而在上海的住所就在該 處。 至於台北,據葉志勇的摯友轉述,葉志勇回到台北之後,在台北市區走訪過不少新建案,但看了一圈下來,他認為目前台北市房地產需求有限、漲幅已高,此時並非 買點。因此他決定將大安區瑞安街附近的舊居重新裝潢整理,作為將來住處,現正趕工中。 子弟兵及業界人士仍高度肯定時間彷彿沒有在他身上留下太多痕跡,若真要說葉志勇有什麼重大改變?就是出身美商大通銀行,當時葉志勇取了個英文名字 「Jack」方便稱呼。但出事之後,或許為了避開眾人的目光,在國外這幾年,他改名為「Kevin」。此外,今年已經五十七歲的他外形其實沒有改變太多, 瘦削的臉龐依舊,只是皮膚更黑了點。 根據法律人士估算,舊的刑法規定,刑責在五年以下的法律追訴期,為自通緝令發布起算十年。按此計算,假設通緝令在出事後兩年發出,則追訴期滿的時點大約落 在前年底,與去年葉志勇的身影開始出現在台北街頭時點吻合。而這將近五千個日子的自我放逐,對照當年的意氣風發,仍令人不勝唏噓。 儘管當年葉志勇被視為國內投信界第一把交椅,但是和一般證券圈人士相較,他其實安靜、少言,尤其不善交際,有時大力買進某一檔股票,卻連公司董事長一面也 沒見過。 與業內人士的聯繫除了少數幾位知交之外,就只有他的子弟兵。在公司內部開會時,甚至因為講話直接,常常惹得長官不太高興,與媒體關係尤其欠佳,因為葉志勇 認為他是專業投資者,根本不用經營媒體關係。 但也因這個個性,讓他更贏得市場敬重。相較許多人出事後,門前車馬稀的冷暖對照,反而很多人跳出來為他澄清。多年之後,吳火生仍說:「不管法律如何認定, 在我的認知裡,他是這麼多年來,我認識最正直,也是影響我投資觀念最深的人。」張錫則言簡意賅地說:「他永遠是恩師。」而︽今周刊︾採訪多位不願具名的證 券圈人士,許多人都給予葉志勇非常高的評價,應該不是沒有原因。 葉志勇回來了!這位過去證券圈的天王,如今或許該稱之為傳奇的人物,他是否能夠再創當年的「葉志勇旋風」?為台灣證券市場再寫歷史?真的!很多人都在心中 期待。 葉志勇 出生:1954年 經歷:美國大通銀行、群益投信董事長兼總經理學歷:東吳企管系、美國賓州史克蘭頓大學MBA 戰績:操盤基金曾是台灣所有國內型基金第一名家庭:已婚,育有二女 |
|
||||||
暑假期間,一群朋友們陸續從香港回台灣,他們年紀在三十五歲上下,出身台大或國外的一流學府,有資訊系、財金系、法律系等,在外資機構上班,薪水是台灣同業或同儕的四倍以上。然而一見面,大家談的話題竟然都是:我們好想回台灣。 最大的原因,台灣太適合居住了。對比香港職場的鉤心鬥角、居住空間的狹窄緊迫、教育的階級意識等,台灣真是一個美地。 然而,他們為什麼回不來? 姑且不論薪水的差距,畢竟兩地的物價水準有別,但是,台灣的工作機會還真的不多。他們開始研究起背後的原因,香港工作的多元、供給量大,與中國經濟脫不了關係,但台灣的工作機會,曾幾何時變得如此難求? 政府的管制,是很大的原因。 一位在外商銀行擔任資深副總裁的朋友,總管大中華區私人銀行業務,她舉例,近一、兩年,受歐債風暴影響,許多歐系銀行為了提高資本適足率,進行一波波的資 產跳樓大拍賣,但是,台灣的金融業,尤其是保險集團,卻只能看著物美價廉的資產,一一被馬來西亞、中國、中東等同業買走。 朋友在旁看得焦急:一棟歐系銀行在英國的大樓,不過十幾億,以售後租回方式,保證三十五年,六%年利率的收益,相當不錯的投資標的!台灣的壽險業卻只能在旁乾瞪眼,因為台灣的法令限制。 更令人傷感的是,這位友人的台大同班同學,當初未赴港,目前任職台灣金融機構,一樣努力的工作,卻月領不到五萬,「我真想跟她說,不然妳到香港來當我的助理,薪水一樣,只是換成港幣!」她歎道。 類似例子不勝枚舉,仔細爬梳各行業的法規,到處充斥了「重除弊、輕興利」的管制思維,將台灣產業的競爭力,一個個活活扼殺,工作機會當然越來越少,台灣人的薪水自然漲不起來,負向循環下,就是人才一再外流。 歐債風暴後,全球產業大洗牌,但這個變局中,商機稍縱即逝,計畫趕不上變化,若政府的善意變成業者的手銬,讓他們無法靈活應變,那麼,行政院長、經濟部長、央行總裁們,要國人攜手挺宏達電的振臂疾呼,豈不諷刺! |
| ||||||
她,原本從沒想過離開台灣,卻被迫在職涯的第十年出走上海。 她,原本只想在海外工作三、五年就回台灣,現在覺悟,這是一條沒有選擇的不歸路。 台灣為何留不住只想在家園安穩過活的年輕人?十年後,我們有能力給她一條回家的路嗎? 撰文‧方德琳 三十三歲的楊麗玉已經工作十一年。這十一年恰巧是台灣薪資凍漲,房價物價卻節節高漲的失落年代。不過,積極樂觀的楊麗玉從來不認為自己會被環境打敗。 她努力自我投資,留職停薪去念全程都是英文授課的交大GMBA(全球企業管理碩士),同時去北大交換學生一年。念書時還曾與同學組隊,到上海交大參加「海峽兩岸MBA創業競賽」得到冠軍。 國際化的語言能力,創新的專業能力,積極認真的態度,每一樣都小心翼翼、腳踏實地準備。但是,如她這樣的人卻在台灣找不到滿意工作。 二○一一年,她被迫離開台灣,隻身到上海去。 「我的家人、朋友都在台灣,台灣生活環境也比上海好,誰想離鄉背井?」訪問中,不時有這樣感傷時刻。不是每個外移人都只想著高兩倍、四倍薪水,更多人是因為台灣沒有他們發揮的舞台才出走。 楊麗玉就是這種環境下無奈的出走者。以下是她接受本刊訪問,述說她離開台灣的心情:我二○○四年進入華航當空服員,其實華航工作還算不錯,薪水有六、七萬元。但我想證明自己不是一個只能端茶送水的空姐而已,為了轉職,我在○八年去交大念MBA,然後努力找管理方面工作。 二十二K,讓我決定離開台灣○九年找工作的這一年,讓我覺得在台灣找工作真的是太難、太難、太辛苦了! 我訂的條件是,只要工作有potential(潛力),薪水不要低於五萬元就可以。我丟了幾乎上百封履歷,丟完後三天內會打電話去確認人事部門是否有看到。大部分公司總機就回絕了,少部分真的會轉到人事部,有幾家會直接叫我去面試。 我去了KMPG(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英特爾等等面試,都算是一線公司,但最後都沒上。可能大部分是我不夠好,但像英特爾本來已經很有機會,結果也不了了之。 我在英特爾面試了三關,老師和同學都很看好我,沒想到最後公司要做決定時,政府剛好推出一項政策,叫作二十二K。二十二K一出來,英特爾告訴我,他們不要我了。 跟我上同一門課的學妹,她完全沒有工作經驗,馬上被英特爾找去面試而且錄取,她那個工作就是我本來要做的。 我應徵的是行銷經理,原本開出來的薪水是七萬元。學妹告訴我,她真的就只拿二十二K,還與其他台大、政大學生共同做這個工作。所以英特爾很可能是用二、三個二十二K來取代我本來那個位置。 我聽了真的很傷心很傷心。因為鎖定外商就是覺得他們會沿用母公司的政策,福利會比台商好,但沒想到連外商都淪陷了。這不該怪英特爾,商人一定跟著政策改變,這其實是政府政策的問題。 這整件事太血淋淋了,我深刻地了解:情勢大過人,不管你這輩子再怎麼努力,念了最好的學校,投資自己再多,當大環境是這樣,你永遠都不可能贏!我告訴自己:楊麗玉你要發光發亮,就只能自己想辦法找出路。 台灣都只想要便宜勞力 後來,我投了很多海外工作,包括東京、新加坡,最後在一一年來到大陸,只因為剛好這裡有機會,而且我不像很多台灣人那麼排斥大陸。 我現在年薪比以前高,希望盡快可以達到二百萬新台幣,我不是想炫耀:「哦!我來到大陸才一年,就把自己看這麼高。」說實在,二百萬元在這裡很普通,我只是想對大家說,台灣整個薪資環境太糟糕了。 國家幫你訂了一個畢業生就只值二十二K的政策,商人又不是白癡,當二十二K已經是標準,難道他們會主動幫你調高?一年後,商人就被寵壞了,他們覺得什麼東西都只要二十二K,政府最好無限制地扶植。 台灣真的太短視近利,當企業覺得背後有個媽,自己也不會求上進。大陸不同,你想要二一一(編按:大陸進入二十一世紀,國家重點支持的一百所大學)?那就得多付二千元(人民幣),要北大清華,就要再多二千元。企業的HR(人資部門)都很清楚,你給不了,人就不會來。 大陸這裡常說,二十一世紀什麼最貴?人才最貴!大家都在搶最好的人。我在交大念書時,曾經到北大交換學生一年。北大大四學生就有很多實習機會,世界五百強的公司,像LV、嬌生、路透……都來學校辦宣講會,爭取學生去實習。 這些大公司必須上網填資料,聽從學校安排,時間到了才可以來。我參加過五場,感慨很深。舉例來說,路透培育一位人才,所投資的三年計畫非常清楚。第一個前半年帶你去新加坡,後半年帶你去雪梨看他們的新聞中心,同時輔導你考CFA(特許財務分析師)證照,錢都是公司出,還給你宿舍和薪水。 海外工作,是一條回不了家的路第二年帶你去紐約與倫敦,目的是要把你訓練成可以做財經新聞的人。他們還有系統可以做交易,你不想做新聞,想轉到財務領域也可以。第三年,你可以選擇一個定點工作,他們會根據你的專才分派。一個人經過這三年,就算本來是蠢才,也會被train(培訓)成人才! 但在台灣,學校要請企業來宣講,公司姿態都很高。他們會想,來學校做宣講,不但要花錢,還可能只招募到一、二個人,划算嗎?而且他們開出來的package(條件),那叫package嗎?根本只想免費得到人力而已。 我去hTC(宏達電)面試過,一個月薪水五萬元,上班打卡制,下班責任制。在大陸是不加班的,大陸人也不喜歡別人加班,真要加班一定有加班費。或許大陸有很多問題,但是他們真的很保護勞工,這裡的勞工輕鬆很多。不過,我在上海付出的代價也很大。上海的空氣和水……就不用講了,我可以去買很貴的機器來濾淨水,但是我不能帶空氣濾清器到處走來走去。 在台灣,有爸媽有朋友,還有乾淨的環境,比較沒有毒的食物,如果不是因為二十二K讓我了解到形勢比人強,我真的也不想出來。剛來上海的前三個月,人家問我:「你會在上海多久?」我都說:「三、五年後就要回去了。」現在,你再問同樣問題,我不會回答你什麼,但是我的心都在流淚,因為這不是一個我能選擇的問題。 一年前,做這個決定時(指到大陸工作),並不知道我會回不了家。現在只有一個情況可以回家,那就是要賺到足夠的錢,要退休了……(啜泣),這是一條不歸路。 我在華航的同學飛了九年,現在還是經濟艙空服員。大陸空服員飛一年就當座艙長。當然他們座艙長很資淺,台灣座艙長超強,什麼地方沒飛過,什麼倒楣事沒碰過,什麼客人沒接待過。我們很強沒錯,但這就是問題,這是一個怎樣……怎樣不流動的環境。 如果我現在回台灣,一定還是經濟艙服務員,說不定還是最小的,被人呼來喚去。然後想的事情就是,「咦,我今天應該從第幾排開始送餐比較好?先送麵包還是後送麵包好?」想事情都很小。我現在想事情至少都要想華東區,就是以上海為基準,旁邊山東、南京、江蘇、杭州都要考慮進去。 我剛進上海這家公司就可以參加很多大事。公司買飛機,就去瑞士參加接機,看飛機從組裝好到內裝,最後整個產權交接。我合作的對象有中國人、美國人、法國人,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把這整件事弄好,最後把飛機飛回上海。如果我還在台灣做,到退休都不可能參加接機,而這裡半年就讓我做這些事,完全是不一樣的待遇,不一樣的眼界。 希望政府可以重視,然後去做點什麼人的想像力受大環境影響很多。我第一份工作在奧美廣告,薪水二萬八千元,那時候想,如果一個月賺四萬元,一定可以過得很爽。我到華航第一個月,薪水還花不完,那時候想,怎麼六萬元這麼多,未來一定是很好的生活。現在,我一個月賺得比以前多,但會想:哎呀,如果一個月再多賺一倍才算好吧!(笑) 這真的很可怕,這不是好事;但另一方面,你會永遠有往上的動力。 回首看事情都是兩面的,看到台灣畢業生拿到三萬元薪水,就說自己是精英中的精英,公司超讚超好,心裡感覺實在……。台灣人沒有野心了,不敢有野心。 我從淡江畢業起薪是二萬八千元,現在台大畢業生出去也才二萬八千元。但是,我已經畢業十一年了!這十一年就像報導說的,薪資都沒有漲,這應該不是一件正確的事情吧!這不是合理的事情吧! 我真的希望政府可以重視這件事情,然後去做點什麼。老實說,現在做都已經太晚了,但開始做總好過什麼都不做。我願意接受採訪,也是私心想,希望台灣可以變成一個比較好的地方,十年後讓我有回家的路。希望你們可以幫我們把這條路找回來。 楊麗玉 出生:1979年 現職:(上海)法商達索航空首席空服員chief flight attendant 經歷:奧美廣告、中華航空公司服務員學歷:交大GMBA(全球企管碩士)、淡江英文系 |
| ||||||
坐在東京都繁華港區的愛宕綠丘森大廈最高樓層,東京鐵塔、富士山、銀座夜景等盡收眼底。這裡是有「日本餐飲界LV」之稱的Y's table公司,旗下的XEX餐廳。 除了食物,這裡更講究服務、用餐氣氛、環境裝潢,甚至提供直升機接送,成為名流富豪常造訪之地。包括美國前任總統柯林頓、電影明星李奧納多狄卡皮歐、歌手濱崎步,皆曾是座上賓。 現在,Y's table即將進軍台灣市場,二○一四年一月就會開第一家店。然而這次要開的不是該集團中的頂級品牌,而是旗下走平價路線的義大利餐廳,進駐微風廣場地下一樓。 曾任欣葉餐飲集團執行長、現為寒舍餐旅集團副總經理施劭偉表示,如果他要進軍美國市場,一定會選集團內最高檔的品牌,並且把單價拉高,打開品牌知名度後,其他價位品牌要向下延伸也相對容易。 Y's table卻反其道而行。他們究竟在想什麼? 從披薩到燒肉都賣多元開店,營業額四年增倍 「經營餐廳要有彈性、要多樣化才是business(事業)的道理。」接受本刊專訪的Y's table創辦人暨社長金山精三郎,點出他的經營之道。 今年六十八歲的金山精三郎,早年以經營高級餐廳起家,他創立的XEX餐廳,走頂級路線,從食材到裝潢都十分講究,並提供客製化的桌邊服務;專門開設於東京六本木、代官山等高級地段,單一家餐廳最高年營收可達十三億日圓(約合新台幣三億七千萬元)。 一次機緣下,金山認識了義、日混血的主廚莎瓦多利.科莫(Salvatore Cuomo),於是請他來負責義式料理,後來將其獨立出來,以其名成立義大利餐廳,並陸續開發出義大利披薩、bar、燒肉、鐵板燒等多元形式。 靠著如變形蟲般發展多樣化餐飲事業,Y's table營業額從二○○六年的七十四億日圓,一路成長至二○一○年的高峰一百五十億日圓,四年成長一倍。 但是,Y's table在開拓海外市場時卻踢到鐵板。二○○五年,該公司進軍台灣,選在全台位置和租金都是最高的台北一○一大樓,一口氣租下八十五和八十六樓兩層樓各半,預計開設其最擅長的高級餐廳。結果,因大樓管制烹飪方法等問題,過了半年仍無法順利協調,最後決定撤出,損失約一億日圓。 到大陸展店曾踢鐵板不熟市場,獲利不如預期 金山精三郎於是決定轉戰上海,進駐當時為全中國第一高樓的上海環球金融中心,同樣引進其最擅長的高級餐廳。但之後才發現,主要客層中,只有二○%是大陸當地人,其他多為台灣、日本、西方人,導致業績不穩定,獲利不如預期。 科莫表示,中國當地目前喜歡的奢華感,和日本企業認知不同,而他們擅長提供的細緻服務品質,也不是當地人最重視的。 此外,Y's table進軍上海採全部獨資方式,因此「凡事都自己來」。為了維持菜色穩定,從日本派駐十幾位大廚到上海工作,成本大增。而不夠了解當地市場,是造成Y's table如今經營上海市場進退維谷的主因,「這是我們犯過最大的錯誤。」 跟台灣在地業者結盟經營和技術控管都顧得到 所以,此次Y's table重新進軍台灣,選擇與本地業者結盟,和微風以合資方式成立新公司,由Y's table占七成股份,負責主導餐廳整體與菜色規畫、提供經營know-how等;而持股三成的微風則負責選點、招募人員、宣傳等,發揮通路優勢及行銷專長,雙方資源剛好互補。 微風集團副總裁岡一郎說,過去也曾引進日本餐飲品牌,如湯布院烏龍麵或丸壽司等,但因為對方都是日本小公司,後來無力擴充而撤出,變成微風百分百持股後,少了日方技術支援,「畢竟我們是百貨通路商,開餐廳做菜,還是需要專業的人去做。」 所以,這一次他選擇和大公司合作,二○一四、一五年還會有新店開幕的微風,也正須引進更多特色餐飲品牌,「我們希望找的是,在國外很強、國內沒有的餐廳品牌!」 Y's table執行董事船曳睦雄指出,過去公司經營海外市場有兩種策略,在上海採取獨資方式,雖可掌握全部決定權,但缺點是無法了解當地現況。而在韓國採授權加盟,品牌與技術輸出後,收取總營業額三%到五%費用做為品牌權利金,「就算做得很好,我們也只能賺一點點,」綜合以往經驗,他認為和當地業者合資,「兩種好處都可以得到」。岡一郎表示,雙方都有投注資金,所以都會用心經營。 即使如此,先前經驗還是讓Y's table對海外投資更加謹慎,所以這次來台,從平價品牌開始。科莫強調,「開一家高檔餐廳,從訓練人員開始,至少要三年,但是開平價的店只要三個月。」不但資金、風險小,也先為未來的高檔餐廳鋪路,培訓人才。他解釋,頂級服務必須非常細緻,無法速成,而餐飲服務業人才需要在地化,不可能都從日本當地輸出。 然而,Y's table並未放棄中國市場,在金山的藍圖裡,把台灣當成練兵重地,「台灣人對日本的接受度高,溝通方便;而且,只有台灣人懂得大陸人在想什麼,」金山說,希望和微風一起做好台灣市場,未來可能一起拓展海外。這不只是Y's table拓展海外市場、再度進軍台灣的故事,也能讓台灣業者從中找到自己的機會點。 |
| ||||||
越南動亂之後,許多台商喊出想回家、卻回不了家的心聲。是什麼因素讓他們回不了家? 政府宣稱推動台商回流,但僅創造三萬個就業機會,與兩年前的預期有落差。 企業主與學者不約而同指出,台商鮭魚返鄉有四個重大路障待解決。 撰文‧何欣潔、林麗娟 「我只能待在胡志明市,不敢走,卻也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事。其實大家心裡都很害怕,若有機會,誰不想回台灣?但台灣經濟動能這麼差,回去了,我又能做什麼?」越南衝突將近一週,台商孔祥平在越洋電話中的聲音,驚惶、恐懼中難掩疲憊。 障礙一:地主不願出租 寧可養地、炒地皮事實上,早在越南衝突發生前三個月,孔祥平參與的「越南平陽省台商FB俱樂部」上,就出現一篇〈台商台幹要回家!〉的文章,呼籲政府引領台商回流,引發眾人共鳴,「能待在自己的土地上,當然最幸福!」數月後動亂爆發,台商想回家的心願,比任何時候都強烈。 二○一二年,國發會(經建會改制)提出願景,宣稱要透過六大推動策略,吸引台商回台,預計在兩年內增加投資兩千億元,並替本國勞工增加八萬個就業機會。 但是,兩年過去,根據經濟部工業局提供的資料,截至一四年第一季為止,台商回台投資家數四十三家,投資金額一九八二億元,投資金額數字雖差強人意、勉強達標,卻僅僅製造了三萬個就業機會,不到原本政策宣稱的四成。優秀的台商台幹,仍然只能流落他鄉。 遠離台灣的親人,在外國土地上披荊斬棘,面對全然陌生的語言、文化與政治情勢,若不幸遇上動亂事件,數十年心血轉瞬化為烏有。 越南台商彼此打氣加油,苦笑說自己是四處飄零、有土有水就能存活的「蕃薯命」,讓人聞之鼻酸。想回家的台商,為什麼回不了家?政府推動的台商返台投資方案,究竟能不能幫助台商回家? 「我們當然也很想加碼在台灣投資建廠,不想離鄉背井奔波,但是合理價格的土地取得不易,希望政府幫我們解決取地的問題。」被點名認為最有競爭力返台投資的大立光創辦人林耀英,談起近年來試圖回台的波折,無奈地呼籲政府,應該要多幫幫忙。大立光原本要在台中精密園區建廠,卻因為環評兩度未過,目前仍在另行找地。 事實上,大立光遭遇的狀況並非特例,而是返鄉台商面臨的共同困境。早在今年四月初,立法院經濟委員會就質疑,經濟部公佈全台五十四處工業區土地租售使用情形,約有三百六十四公頃土地處於閒置狀態。政府無法有效遏止工業區土地炒作,以致土地擁有者坐等漲價,是阻礙台商回台投資的元兇。 中華經濟研究院經濟展望中心主任劉孟俊分析,許多地主寧可養地、炒地皮,也不願意將土地租給回流台商設廠,或者是開出高額租金,導致業者利潤全都「卡死在地租上」,沒有餘裕進行產業轉型或調高工資。久而久之,年輕勞工也會覺得前途無望、對資方產生敵意與相對剝奪感,成為惡性循環。 「政府拿出魄力,立即開徵荒地稅,給養地地主必須盡快脫手的壓力,讓真正有產業需求的廠商進駐,才是解決之道。」劉孟俊語重心長地說。 障礙二:台灣工資節節高漲鮭魚返鄉之路,道路阻礙且漫長,除了土地難以取得,節節高漲的台灣工資,也橫越在廠商的回家之路上。廣隆光電董事長李耀銘、建大工業董事長楊銀明,都不約而同地表示,中國的工資太高,是他們轉往東南亞投資的主因,要回到工資更高的台灣設廠,可能性就更低。 「台商早年到中國投資,現在轉到越南投資,主要還是看上便宜的工資。」長期居中協調在越台商投資問題的立委蔡錦隆分析,在前總統李登輝時期,正由共產轉往民主制度、又享有歐美關稅優惠的越南,就是台商往東南亞投資的首選。到目前為止,越南的工資仍是中國的一半,對精打細算的台資企業而言,依然有著莫大的吸引力。 然而,逐低成本而居的台商,必須付出許多代價。五月十六日早上七點,在台中清泉崗機場,一批批越南台商逃難般地飛奔回台。鋒明興業董事長蔡文瑞卻提著行李,往人群的反方向走,搭上前往胡志明市的班機。他說,自己何嘗不想待在台灣,不必直奔亂邦? 「能回台灣經營,應該是大部分台商的願望。」越南動亂之後,蔡錦隆坦言,的確聽到一些台商想轉回本國經營的風聲,但並非所有廠商都有辦法回到台灣生存,「如果是像技術傲視全球、很有競爭力的大立光,我想,整條生產線撤回台灣應該也沒有問題,但若是付不起高工資的企業,大概就很難回台。但更矛盾的是,台灣國內氣氛是認為勞工工資只有二十二K太低,雙方的期待落差太大。」蔡錦隆認為,這個問題從根本上無解。 哪裡有便宜的勞工、土地,工廠就往哪裡移動,一向是「製造業鐵律」,乍看之下,台灣也難以擺脫這樣的無解宿命。但所謂的鐵律,是否真的牢不可破?劉孟俊指出,勞工要求高工資,未必不利於製造業發展,「高薪的美國與韓國,製造業優勢目前排名高居全球第二、第三,可見事在人為,低薪策略不是唯一選項。」美國總統歐巴馬上任後,推動的一連串「美國再工業化政策」,就成功打破迷思,成功重整美國經濟。 障礙三:缺乏產業升級整體戰略劉孟俊分析,美國成功的關鍵,是由一連串縝密的產業政策所組成。「我們就以汽車業來看,美國的汽車業回流政策,絕非讓汽車業重回底特律、五大湖等舊工業區,而是到中南部美墨邊境,當中蘊含製造業重新佈局、政策回應產業板塊位移的思惟,而不只是吸引商人回流而已。」劉孟俊坦言,台灣只把眼光放在鮭魚返鄉,而非打造整體的新產業戰略,成果當然不如美國。 檢視美國「再工業化」系列政策,由二○○九年十二月公佈《重振美國製造業政策架構》拉開序幕,一○年的《美國競爭力再授權法案》緊追在後,接著才是《美國製造業促進法案》正式登場,其他配套的相關法案和計畫更涵蓋了「吸引製造業回流」、「提振出口競爭力」、「發展新興產業」、「強化小企業實力」、「吸引外資投資」與「發展先進製造技術」等多項策略,不但讓美商回家,也確保美國在先進製程中繼續握有主導地位,為美國再造全新工業形態。 反觀台灣,根據國發會一二年提出的《加強推動台商回台投資方案》,政府讓台商回流的具體策略,分別是協助解決人力問題、土地資訊取得、設備進口、輔導服務、加速ECFA︵兩岸經濟協議︶協商,以及提供專案貸款等六大項,「和美國比起來,實在有點遜!」劉孟俊說。 再進一步檢視,四十三家台商回台投資案件中,「高附加價值產品及關鍵零組件相關產業」有二十家,佔總體比率四成六,遠高於「自有品牌國際行銷」或「台資跨國公司在台設立研發中心或營運總部」的企業,與美國的縝密佈局相比,仍然偏向吸引代工廠商回台,產業升級策略幾乎付之闕如。桃園縣產業總工會研究員盧其宏就批評,若沒有產業轉型政策,只顧邀請台商回家,「回來的恐怕也不是鮭魚,只是低利潤、低工資、剝削勞工的鱷魚!」障礙四:區域整合、關稅問題無解除了高工資、土地難取得、經濟缺乏動能,台商選擇在海外打拚,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關稅。 在越南暴動中損失上千萬元的悅新製衣董事長張良彬,就因為台灣差人一等的關稅,無法回台。「台灣成衣進口韓國就要一七%的稅,沒有越南的免稅,叫我們怎麼活?」他說。 面對複雜的關稅、區域經貿整合問題,長期在中經院進行研究的劉孟俊,對政府即將登場的「自由經濟示範區」抱持著高度期待。 劉孟俊認為,自經區內零關稅、鬆綁財稅制度的框架,將可成功吸引部分廠商回流,「甚至讓香港的物流業者來投資,我覺得都有可能。」劉孟俊認為,自經區對台灣是一個調整體質的機會,若能成功,有助於台灣在兩岸經貿分工中站穩腳步,「但若維持現狀、不思改變,台商當然不會回家!」鮭魚返鄉方案就業率不如預期,越南爭議又讓台商興起「回不了家」的感嘆,寧可承受打砸搶燒的風險,也不敢回台創業。政府會拿出什麼解方?工業局副局長連錦漳回應,「台灣的政策思惟和美國想法相仿,都有思考到補強產業鏈、吸引高端人才回流、製造就業機會等種種問題,政府已經做了整體考量。」總體而言,經濟部認為台灣方案成效,與美國落差不算太大。 針對台商回流方案,受惠的就業人口不如預期,經濟部表示,目前公佈的數據指的是促成「三萬人直接就業」,兩年前公佈的數字,則是預期促成「八萬人直接、間接獲得就業機會」,沒有成效不彰的問題。連錦漳透露,越南事件爆發後已接獲指示,將研擬延長台商回台投資方案的執行期限。 「美國、韓國的經驗都顯示,高工資的先進國要讓製造業回流,不是不可能,是事在人為。今日台商落入回不了家的困境,政府責無旁貸!」長期研究美國的成功經驗,眼看其他國家成功邁向產業轉型,加入新一輪區域經濟競賽,台灣的廠商卻還在中國、東南亞「逐低薪而居」,劉孟俊有感而發,期待政府拿出歐巴馬同等的遠見與魄力,讓台灣終結迷惘、台商停止流浪。 政府怎麼做? —— 台美製造業回流政策比較政策層面 美國政策 台灣政策吸引製造業回流 《美國製造業促進法案》 《加強推動台商回 台投資方案》 提振出口競爭力 《出口倍增計畫》、《金鑰匙計畫》 簽訂ECFA,但成果待商榷。 發展新興產業 《美國復甦與再投資法案》、《先進製造合作夥伴計畫》 無強化小企業實力 《美國復甦與再投資法案》、《問題資產救助計畫》 國發基金雖有專案貸款,並無針對中小企業。 吸引外資投資 中央地方政府聯手推動《選擇美國》計畫 無,僅由各地方政府自行招商。 發展先進製造技術 《先進製造合作夥伴計畫》、《全國製造創新網路》 無協助解決勞動力問題 擴大勞工培訓計畫 提高外勞核配比率、強化職業訓練。 資料來源:中經院、經濟部 整理:何欣潔 企業怎麼看?——台商難返鄉因素在外投資台商 為何無法返鄉? 台灣最大專業瓶蓋飲料生產廠宏全集團總裁曹世忠 台灣內銷市場已飽和 台灣第二大輪胎廠 建大工業董事長楊銀明 土地取得不易、環保成本太高全球最大的手機鏡頭製造商大立光創辦人林耀英、董事長林恩舟、總經理林恩平 土地價格過高、易受環評卡關台灣車載影音導航系統龍頭怡利電董事長陳錫蒼 台灣土地太貴 全球第七大電容器廠商 立隆電子 土地取得不易 國內唯一上市鉛酸蓄電池廠廣隆光電董事長李耀銘 越南工資便宜、台灣關稅太高 整理:林麗娟 |
| ||||||
一手創辦台灣神隆的馬海怡,即將在七月底退休。她中年回台創業,在統一集團前董座高清願支持下,成為台灣首座FDA廠房認證藥廠。但績效逐步成長的神隆,也將面對世代交替的新考驗。 撰文‧周岐原 七月三十一日,成立十七年的台灣神隆(以下簡稱神隆),即將進入新里程:創辦公司的總經理馬海怡將退休,原職由研髮長陳勇發接掌。這家市值逼近五百億元新台幣的原料藥廠,是國內生技業界重要指標,當靈魂人物離開第一線,神隆未來的發展,頗令業界關注。 一九九七年,馬海怡與創業團隊在一片甘蔗田中,開始建廠。二○一一年,神隆掛牌上市,過去三年,公司稅後淨利從九.六億元成長至十二.七億元。展望未來,今年底癌症針劑廠預定投產,江蘇常熟廠也加入營運,績效更將大幅提升。為什麼業務起飛之際,馬海怡決定交棒?接受《今週刊》專訪時,馬海怡透露了一個小故事。 打開抽屜 竟堆滿過期泡麵「我在整理物品時,發現有一整個抽屜,裡面裝滿了泡麵。仔細一看日期,竟是二○○二年,原來全部是過期十幾年的泡麵。」馬海怡感性地說:「回想起來,那段日子我的確特別忙。每到週末,員工餐廳沒有營業,我常常獨自吃泡麵就打發一餐。」馬海怡指出,自己在神隆任職十餘年,從基礎工程、研發產品,到規畫股票上市,投入時間已經遠比當初設想得久。她形容,十餘年來自己全心投入工作,到「即使穿上睡衣,依然坐在床上回覆e-mail」的地步。然而,馬海怡不諱言:「好的公司,每過一段時間就需要換leader(領導者),才會有不同的視野。」於私,馬海怡坦承,自己母親已經高齡九旬,加上與家人長期分隔兩地,升格為祖母以後,馬海怡更加感覺到「我疏忽很多以前該做的、responsible(有責任)的事」,所以決心急流勇退,希望多陪伴家人。這是她萌生去意的兩個原因。 直到近兩年,生技股成為台灣當紅產業,股市陸續出現好幾檔高價新藥股。但早在投資人琅琅上口「生技股」三個字以前,神隆已在南科長期默默耕耘,如今才有實力在市場站穩腳步。馬海怡一開始就以美國FDA(食品藥物管理局)標準建廠,是成功的第一要件。 「一開始,她就把神隆定位為國際公司,軟、硬體建設都是國際級,格局訂得很高。雖然目前規模還比不上全球前五大藥廠,但也證明這個模式是成功的。」安全衛生技術中心董事長於樹偉博士指出。 早在神隆施工建廠期間,當年在工研院服務的於樹偉,就曾經到神隆簡報製程安全管理規範,當時他對這家公司的印象是:「實驗室內部完全以美國標準在做,所有規格都是美規;光是符合國內法規,他們並不滿足。」引進在美經驗 內升管理人才在疾病管制局前局長、現任神隆獨立董事蘇益仁眼中,神隆將建設一步到位、做到國際水準,也是公司得以挑戰全球市場的主因。蘇益仁回憶,當年他參觀過神隆內部後,認為公司不僅硬體規格在台灣數一數二,對馬海怡帶領團隊的管理風格,更留下深刻印象。 蘇益仁因此對時任統一董事長高清願形容:「神隆將是統一『皇冠上的寶石』!」於是統一集團決定再增資神隆,填補資金缺口。「有統一集團不斷支持資金,又按照FDA規格建廠,國際化品管、研發能力好,是最重要的關鍵,國際客戶才會相信你。」蘇益仁分析。 從人力制度,也能看出馬海怡著重長期經營的思惟。八○年代,馬海怡在美國孟山都(Monsanto)工作,由於廠區位在種族問題最嚴重的美國南方,公司為平衡陞遷機會,身為華人女性的她受到刻意栽培,六年內換了九個職務,從化學部門經理,一路升至晶圓廠長,為她日後的管理經驗打下重要基礎。 後來神隆營運初期,馬海怡就引進這套輪調經驗,創立「EMBA班」,專門培訓有潛力的儲備人才。目前這項教育計畫已開辦至第六期,為神隆打造一批位居管理階層的核心幹部。 進入「後馬海怡時代」,神隆有何挑戰?蘇益仁分析,近年原料藥市場變化快速,新藥物陸續問世,先前的藥品可能從第一線退居第二線,也就是逐漸被新劑型、新產品蠶食。神隆鎖定的抗癌藥,是市場最高級產品,但仍可能「像柯達被取代一樣」。蘇益仁認為,這是原料藥廠的最大威脅。 馬海怡為神隆規畫的未來,首先是往下游發展製劑,此外,神隆還將嘗試發展新藥,加上中國廠開始貢獻營收,「三年後會比現在成長多很多…,公司業務會更蓬勃。」馬海怡期待。 一三年底,通用汽車前總裁艾克森(Dan Akerson)宣佈提前交棒時,在聲明中這樣形容辭職的決定:「有時候,生命會朝你丟一個大曲球。」中年回台創業的馬海怡也是如此,當她放下成就,神隆日後繳出何種成績單,市場拭目以待。 馬海怡 出生:1947年 現職:台灣神隆總經理(將退休,未來僅任公司董事)經歷:美國Syntex藥廠副總經理學歷:美國李海大學化學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