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捍衛本國聯系匯率,阻止本幣大幅升值,央行能付出多少代價?丹麥央行用實際行動給出的答案是:拋售本幣,甚至將外儲升至空前規模,幾乎相當於本國GDP的40%。
據彭博新聞社報道,丹麥央行在今年2月拋售了1687億丹麥克朗(價值250億歐元),力圖打壓克朗盯住歐元的聯系匯率,阻止本幣升值。這是該行第一次在單月內如此大規模地幹預外匯市場。而此舉使得丹麥外匯儲備在2月底升至創紀錄的7371億克朗。
丹麥央行的種種努力已開始發揮作用。丹麥最大商業養老基金PFA A/S在2月表示,克朗資產正失去魅力。總部位於倫敦的對沖基金LNG資本也在2月表示,其已經退出押註克朗的交易。
當前,市場的註意力聚焦在丹麥央行將如何解除此前意圖阻止投資者購入克朗而推出的措施。
丹麥大銀行之一丹麥南方銀行(Sydbank)和Nykredit A/S均預計,丹麥央行可能需要在未來三個月內上調基準存款利率。當前,該利率為負0.75%的記錄低點。加息將幫助緩解丹麥銀行業執行負利率的壓力。
在瑞士央行於1月15日宣布放棄瑞郎兌歐元的聯系匯率制度之後,為了顯示其捍衛丹麥克朗對歐元聯系匯率的決心,丹麥拿出了各種措施,除了大規模拋售本幣之外,僅在今年就連續四次降息。
華爾街見聞曾提及,丹麥央行在2月初曾表示,準備好采取更多措施,不惜一切代價來捍衛掛鉤匯率;放棄聯系匯率制是不可想象的;丹麥央行的資產負債表是沒有限制的;為了捍衛聯系匯率,我們能夠拋售任何規模的丹麥克朗。
北歐聯合銀行曾評價:為了捍衛聯系匯率,丹麥央行將做到什麽程度(當時看來)基本沒有限制。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位於北京的中國人民銀行大樓前走過。(2011年6月14日攝) (新華社 梁誌強/圖)
8月25日,央行再出“雙降”大招。
央行決定自8月26日起,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和存款基準利率,以進一步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其中,金融機構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4.6%;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1.75%;其他各檔次貸款及存款基準利率、個人住房公積金存貸款利率相應調整。
同時,央行宣布,放開一年期以上定期存款的利率浮動上限,活期存款以及一年期以下定期存款的利率浮動上限不變。除降息外,央行再次降準,宣布自9月6日起,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
這是10個月內以來央行的第四次降息,前三次降息分別為2014年11月和2015年3月和2015年的5月。央行為何連連降息?
對此,央行有關負責人在答記者問時強調:當前中國經濟增長仍存下行壓力,降低貸款及存款基準利率,主要目的是繼續發揮好基準利率的引導作用,促進降低社會融資成本,支持實體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另一個目的,則是為了對沖匯改引發的流動性缺口。
此外,方正證券首席策略師郭艷紅對《第一財經日報》分析稱,從“8·11”匯改,到8月PMI創新低,以及國企改革低於預期,都使得證券市場投資者對經濟下行的擔憂在加重。“雙降”成為股票市場反彈的催化劑,後續尚需經濟的企穩作為基礎。
截至8月24日收盤,上證指數暴跌7.63%,跌破3000點收於2964.97點;深圳成指暴跌7.04%,逼近萬點;創業板指數暴跌7.52%,跌破2000點收於1990.71點。
當日市場多方面消息稱,證監會已經放棄“救市”,證金公司也已不再出手,轉讓股票所得資金也已經歸還商業銀行借款,並無充裕流動性繼續護盤,一時間市場上人心惶惶。
於是,當日晚間“央媽”就出手了,隨後“證媽”也並未閑著。證監會官方微博轉發中金所消息稱,為抑制市場過度投機,防範和控制市場風險,促進股指期貨市場規範平穩運行,中金所將采取一系列股指期貨管控措施。
另據華爾街見聞消息,在央行“雙降”之前,據投資者市場情緒調查報告顯示,在全球市場動蕩、A股暴跌的大背景下,短期內對A股失去信心的投資者比例已經高達90%,未來幾周離場觀望的投資者比例因此也占到了62.2%。
對於“雙降”對A股的影響,南方基金楊德龍對新京報認為,央行降息降準對經濟和股市都是及時雨,有利於增加市場流動性,提高投資者信心,促使股市觸底反彈。
楊德龍稱,之前市場普遍預期央行會降準,但預期到降息的很少,現在“雙降”大大超出市場預期,體現了中央對經濟和股市呵護態度。經過連續四天大跌,A股市場超跌嚴重,技術性反彈一觸即發,而央行降息降準剛好成為反彈催化劑。
不過,經濟學家滕泰表示,降準降息早就該出。現在出,早已落後於經濟下行速度,落後於通貨緊縮的情況,落後於人民幣意外大幅貶值造成的外匯流出的對沖要求,落後於股災。一個有用的政策選擇可以選擇在前瞻性的好時機出,也可以選擇一再錯過的差時機出。總是選擇後者,中國經濟就不斷為之付出不必要的代價。
全球最大的直銷公司雅芳在華一直業績不振,繼其在2015年12月將北美“大本營”的業務的主要股權出售後,“雅芳將退出中國市場”的傳言也流出。
不過《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獲悉,雅芳(中國)有限公司新任總經理張旭明(Asson Chang Bio)已於2016年1月正式上任。這是這家129年歷史的美國直銷公司在中國市場自2010年開始的第四度換帥,也是雅芳中國空降的首位外部職業經理人。
有直銷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盡管張旭明有豐富的零售經驗,不過雅芳在多次轉型中商業模式搖擺不定,團隊與經銷商無所適從,此次換帥能否扭轉具有直銷基因的雅芳在華業績困境還有待觀察。”
中國區的四度換帥與四次轉型
“25年以來,中國一直都是雅芳的重要市場,我們的用戶忠誠度很高,他們了解並信任雅芳的品牌、完善的專賣店網絡和領先的產品。”雅芳中國通過公關公司回應“退出中國傳聞”時表示。
雅芳方面透露,其新任中國區總經理張旭明擁有20多年的大型零售行業如歐萊雅、聯合利華、阿迪達斯等公司的工作經驗並擔任過不同的職務。加入雅芳之前在尚泰集團工作,任職尚泰市場營銷公司中國地區副總裁及總經理。
雅芳強調,張旭明曾經有過扭轉業務狀況的工作經歷,在尚泰集團工作期間,張旭明建立了中國地區的業務發展平臺,設定了五年業務發展策略以快速發展,通過渠道和地域的拓展,實現了銷售收入增長並且盈利。雅芳認為,張旭明有足夠的韌勁應對今天雅芳所面臨的激烈市場競爭和快速變化的外部環境。
這是雅芳中國自2010年以來的第四度換帥。2008年4月,雅芳收到內部舉報,稱雅芳中國公司存在與經營相關的“不適當”差旅費、招待費和其他費用,雅芳開始配合SEC及美國司法部展開內部調查,自此其在中國區已經多度換帥。
2010年,受賄賂門事件直接影響,領導了雅芳中國12年,並在2006年幫助雅芳獲得中國大陸第一張直銷牌照的時任大中華區總裁高壽康被停職。在其任下,1998年,受當時中國政府頒布《國務院關於禁止傳銷經營活動的通知》規定的影響,雅芳便開始了第一次轉型,從直銷轉為專賣店,專賣店一度超過了6000家。2006年率先拿到中國直銷牌照的雅芳,又開始由專賣店向“專賣店+直銷”的混合模式轉型,專賣店數量和銷售額的嚴重下滑。
2010年4月,雅芳急調拉丁美洲地區總經理奧多內茲空降中國擔任總裁。奧多內茲上任後迅速推出了回歸“全直銷”模式的發展計劃,弱化專賣店的銷售功能,轉變為服務網點。但雅芳在奧多內茲治下更加水土不服。
兩年後的2012年,雅芳加拿大公司首席執行官林展宏又接替了奧多內茲,這位華裔高管強推“再造雅芳”的新政改革,決心放棄全直銷模式,重拾專賣店零售業務,此後又通過調整零售渠道的全線產品建議零售價,進軍電商等方式進一步對零售業務的戰略部署,但並未見明顯成效。
2014年,雅芳中國總裁又換成了來自中國臺灣雅芳的總經理葉靖慧。葉靖慧曾提出要在中國市場開辟商場渠道,但雅芳專櫃並未出現在主流商場中。2015年11月,葉靖慧調離。
本次張旭明新任雅芳中國總經理後,雅芳表示:“目前,雅芳各項工作進展情況良好,……我們的中國團隊正致力於鞏固本地業務並確保公司獲得持續增長。”
困境雅芳如何自救?
連續三年虧損的雅芳公司,在截至2015年9月30日的三季度,雅芳的業績從上年同期的凈盈利9200萬美元(約合5.84億元人民幣)轉為凈虧損6.97億美元,營收同比下降22%,至16.669億美元(約合105.85億元人民幣),低於分析師平均預期的16.9億美元(約合107.31億元人民幣)。
撇除匯率影響後,北美和亞太地區的表現極為疲軟,銷售分別按年減少15%和8%,其中北美大跌歸因於活躍銷售代表人數的持續大幅下滑,亞太地區則以中國市場領跌。集團兩個最大拉丁美洲和EMEA各有1%和3%的增長。
首席執行官Sheri McCoy指出,集團在地方市場的銷售表現穩健,但她承認,受匯率和其它宏觀壓力的負面沖擊,經營確實“困難”,財務數據都不如人意。
2015年12月,雅芳宣布與私募股權投資公司博龍資產管理公司(Cerberus Capital Management LP)已經達成價值6.05億美元的協議,其中Cerberus將以1.7億美元的價格購入雅芳北美業務80.1%的股權。
過去七年,雅芳公司的北美銷售持續下滑,2014年僅占雅芳集團89億美元收入的14%,規模只有2007年頂峰水平的一半,雅芳目前最大的收入來源區域是拉丁美洲,2014年營收業績為42億美元。
而在中國,2003年的巔峰時期,雅芳中國曾完成24億元的銷售額,銷售網點更是一度突破1萬個。2011~2014年期間,雅芳的銷售額依次為10億元、7億元、6億元和3.5億元,而其競爭對手安利2014年中國的銷售額是287億元。中國市場是其全球最大市場,且在過去的5~10年里,安利中國實現了平均27%~45%的增長率。
雅芳公司目前整體市值縮水至16億多美元,不到2004年市值峰值時240億美元的7%,以及2012年科蒂集團(COTY.NYSE)提出收購要約給予的110億美元價值的15%。
直銷專家、北京海疇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總裁胡遠江認為:“在全球業務均不見景氣的情況下,雅芳中國多次轉型,戰略搖擺不定,使其業務員無所適從也缺乏信心,如何組建銷售團隊、重振經銷商對品牌的信心,關系到雅芳能否再度恢複增長。”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據外媒報道,當地時間20日淩晨,法國國民議會投票決定,延長該國全國緊急狀態6個月。
據報道,自此前2015年11月法國巴黎遭遇恐怖襲擊後,法國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這已是法國第四次延長全國緊急狀態,此次延長將使法國全國緊急狀態持續到2017年1月。
緊急狀態將賦予警方更大的搜查權力和軟禁嫌犯的權力。
法國南部城市尼斯當地時間7月14日晚發生卡車襲擊事件,一名突尼斯裔法國人駕駛卡車沖撞人群,造成84人死亡,300多人受傷。雖然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宣布對事件負責,但目前法國官方尚未確認這一消息。
法國實施過的“緊急狀態” 31年來僅兩次
法國1955年制定緊急狀態法,至今進入緊急狀態的次數屈指可數。
1954年至1962年,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期間,法國數次實施緊急狀態。
1985年,法國海外屬地新喀里多尼亞騷亂和2005年巴黎郊區騷亂事件中實行過全國緊急狀態。
2015年11月13日,巴黎發生系列恐怖襲擊事件,造成130人死亡,此後法國一直處於全國緊急狀態之下。緊急狀態本應於7月26日結束。
(綜合來源:新華網、中新網)
金融海嘯後面對最大股東撤資危機,馬自達決心「做異類」,專攻熱愛駕駛的小眾市場,沒想到卻成它逆境再起的關鍵。 轉型,是近二十年台灣產業普遍面臨的問題。但轉型時,我們曾經抱著「Changeor Die」 (改變或陣亡)的決心嗎?這是一問車廠在逆境中突圍的故事。 從去年到今年六月為止,馬自達(Mazda)是台灣車市銷售萬輛以上車廠中,成長率最高的品牌,今年上半年台灣市場成長率二五·七%。不僅在台灣,馬自達更是日本八大車廠二〇一六財會年度中,全球銷售成長率最高的一家,也是唯一在日本市場銷售成長的車廠(見左頁圖)。 該公司成立近百年歷史中,曾經三次瀕臨倒閉,金融海嘯後,更面臨持股超過三成的最大股東福特(Ford)為了自保而撤資,兩年內持股降到僅剩三·五%,使公司面臨成立以來第四次倒閉危機。 金融海嘯後不到七年時間,能在眾多車廠中突圍,是因為馬自達在谷底時,選擇了一條與主流不同的道路。 認清「我們是小公司」 不拚主流,改攻小眾鐵粉 當市場主打油電混合車,豐田(Toyota)甚至喊出將於二〇五〇年前,停止販賣純汽油引擎車款時,馬自達是唯一一間王打柴油引擎的日本車廠,旗下超過七成車款有柴油車型;當日產(Nissan)新一代車款將搭載自動駕駛技術銷售時,他們卻僅將自動駕駛定位為「輔助」角色。 主打扭力高的柴油引擎、將自動駕駛技術視為「輔助」,都是因為馬自達要的,是「享受開車過程」的顧客,而非將車子做為代步工具、最大眾的市場。 馬自達走一條非主流道路的背後,是因認清自己的「小」。 「我們是小公司」,彷彿馬自達管理階層的口頭禪,從日本總公司董事到台灣分公司總經理等人,受訪時無不把這句話掛在嘴邊。 該公司去年全球營收逾新台幣一兆元,員工約四萬五千人,以規模而言,已經是相當於台積電的大型企業,但放在全球車廠範疇中相比,每年逾一百五十萬輛的銷售量,僅約豐田的六分之一,的確不大。 但九〇年代時,馬自達並沒有身為「小公司」的體認,反而學大車廠操作多品牌策略。過多的品牌與車型,導致消費者無法辨別,銷售下滑,讓該公司在九〇年代末期財務惡化,瀕臨破產。 這一次,脫離福特這棵大樹的庇蔭後,確立自己是間「小公司」,不可能與豐田、本田(Honda)等巨人級對手正面對決,馬自達選擇「熱愛駕駛」的小眾市場。產品戰略部長小島岳二說:「我們只求每一百個人中,能有十個人是熱愛我們的粉絲。」 小公司動得比巨人靈活、成長性更高,似乎理所當然?但論規模,三菱、大發的銷售量其實更少。 「小」,是馬自達營運翻轉故事的起點,該公司衝出重圍的關鍵,是在谷底時抱著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決心,開始一次「從零開始」的改款計畫。 打破常規當「破壞者」 花六年研發,內外全改款 二〇〇八年金融海嘯,該年全球汽車銷量衰退約六%,又適逢福特撤資,屋漏偏逢連夜雨的馬自達卻未採取守勢,反而踩緊油門,展開從引擎、底盤、車身架構到外觀等,整車重新研發的新世代改款計畫。 「那時候公司內所抱持的精神是Change or Die,」馬自達台灣分公司總經理浜本俊輔回憶,當時管理階層們很清楚,如果什麼都不做,或只一味降低成本,很可能面臨倒閉,於是高階主管們便拿著這份研發計畫,奔走於各銀行團問請求注資,讓公司「績命」。 「這改觀了消費者對馬自達的印象,」車輛研究測試中心副理高銘汶認為,這一波研發改款,從引擎節能、車身減量到扭力與性能均提升,讓油耗降低約三成,是該公司成功再起的一大關鍵。 整台車從引擎到外觀均重新研發設計,等同從零開始。為了貫徹改變,該公司負責研發的董事藤原清志,當時第一步,是打破工程師心中被常識所困囿的障蔽。 「我是來抹除你們既有想法的,我是個破壞者,」當時藤原對所有的工程師說。 他舉提高引擎的壓縮比為例,該數值越高,代表引擎效率越好、越省油,但同時也會使引擎內的壓力與溫度升高,容易爆震。 「有開發經驗的人都知道,壓縮比提高到十二,引擎就幾乎要爆炸,每一個工程師都想把壓縮比升到更高,但沒人會這樣做,因為測試器材很貴,弄壞器材要寫悔過書,沒人願意,」藤原表示。 但他不願妥協,一直反問自己:「為什麼把壓縮比提高就會爆炸?事情一定是這樣嗎?」 藤原與工程師們反覆測試後終於找到方法,快速排除引擎燃燒汽油後殘餘的瓦斯,使壓縮比提高後,引擎也不會爆炸,這讓馬自達擁有全球最高的引擎壓縮比,「類似的事情不斷重複,打破大家心中常識的障蔽,一個個突破,這是為什麼我們研發需要花上五、六年時間,」藤原說。 除了心態上破壞固有常識,營運管理層面,馬自達也採取顛覆性做法,以破除企業內不同部門的隔閡,使改款計畫能順利執行。 顛覆部門間運作慣例 三年消弭研發、製造隔閡 通常,車廠內的研發部門與製造部門兩方充滿矛盾。因為研發部門的使命,是不計成本,開發出完美的車子:製造部門的任務,卻是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良率。 馬自達社長小飼雅道曾於受訪時表示,組織內常有看不見的牆聳立,越大的組織,牆往往越高、越厚。「常常只是為了某個部分要縮小五公分,兩個部門便會有爭執,」該公司統籌所有外觀設計的常務執行董事前田育男舉例。 一般而言,多數車廠都會讓研發部門的工程師到製造部門見習。但為了這次改款,馬自達做了一件幾乎沒有其他車廠嘗試過的事,反過來讓每位製造部門的新進工程師,到研發部門進行長達三年的研習。 「製作東西的人,如果從來不知道消費者要什麼,蒙著頭做,沒辦法滿足顧客。因此,將製造部門的工程師派去研發部門研習,他回到製造部門後,才會知道自己打造的零件有哪些價值,」藤原對《商業周刊》記者表示。 二〇一二年後,馬自達旗下所有車款逐步導入新世代的引擎與設計。近四年,該公司銷量成長二四%。所有設計統一,降低生產成本的效果也反映在營益率上,去年營益率六·七%,在規模為王的汽車業中,勝過銷售量比自己大上兩到三倍的日產與本田。同時,豐田也看上該公司優異的引擎技術,雙方於去年結盟,交互授權技術。 面對困境時,權衡現實、掌握自身優勢,以不改變則死的决心,不拚量,而是立志成為「唯一」。這種精神,讓這間位於日本廣島的車廠從逆境中再起。或許這也是此時此刻面臨產業典範轉移的台灣,該有的體認。 馬自達 成立:1920年 社長:小飼雅道(圖) 成績單:2015年營收逾新台幣1兆元 地位:2016年日本車廠財會年度中,全球銷售成長率最高 文 吳中傑、鐘承諭 | ||||
國華人壽因四度舉牌天宸股份,於10月11日收到上交所的問詢函,要求國華人壽說明是否要取得天宸股份的實際控制權、是否有意參與上市公司的經營管理,未來12個月內增持計劃中的資金,是否符合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關於保險公司開展重大股票投資的相關規定。
上交所註意到,國華人壽持有上海市天宸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已占天宸股份總股本的 20%,並於2016年10月 11日披露了《上海市天宸股份有限公司詳式權益變動報告書》。現要求國華人壽對以下問題作進一步說明和披露:
一、國華人壽在權益變動報告書中稱本次權益變動的目的主要是出於對上市公司未來發展前景的看好。目前,天宸股份控股股東上海仲盛虹橋企業管理有限公司及其一致行動人上海成元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合計持有上市公司股份數占總股本的 29.17%,國華人壽持有上市公司股份數已占總股本的 20%,且擬於本次增持後 12個月內,繼續擇機增持上市公司股份。
上交所要求國華人壽明確說明:公司是否有意通過股份增持獲得天宸股份的實際控制權,是否有意參與上市公司的經營管理。
二、國華人壽在《報告書》中稱,將與原公司股東共同積極推進公司的戰略轉型,為廣大投資者創造更大價值。
上交所要求國華人壽明確說明:截至目前,是否存在對上市公司主營業務進行調整的具體計劃。如有,請詳細說明方案計劃的具體內容。
三、國華人壽在《報告書》中稱,將適時根據法律法規的要求和程序,就董事、監事調整事宜提出相關提案。
上交所要求國華人壽明確說明:截至目前,是否存在對上市公司董事會和高級管理人員的組成進行調整的具體修改計劃,如是,請詳細說明相關內容。
另外,上交所註意到,國華人壽披露的未來12個月內增持計劃中稱,擬增持股份的資金為你公司自有資金或其他合法途徑資金。上交所要求國華人壽明確說明:上述資金安排是否符合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關於保險公司開展重大股票投資的相關規定。
豫園商城10月28日晚間公告,公司將非公開發行募集資金總額從48.21億元調整為38.14億元,降幅約20.9%,同時募投項目不再開展金融服務業務。這也是該公司接近一年半以來第四次修訂非公開發行預案了。
公告稱,根據《關於金融類企業掛牌融資有關事項的通知》的規定,公司擬去除黃金珠寶全產業鏈平臺中子平臺——全產業鏈金融支持平臺的建設,不再開展類金融服務業務。全產業鏈金融支持平臺原定為黃金珠寶全產業鏈平臺的附屬平臺,主要提供金融支持服務,並非平臺的核心建設內容;且該子平臺獨立於其他的平臺建設,因此在公司履行相關程序後,黃金珠寶全產業鏈互聯網平臺將調整為四個平臺和一個中心:設計平臺、加工商管理展示平臺、線上銷售平臺(含子平臺貴重商品物流 平臺)、線下銷售平臺和大數據中心,不包括任何類金融平臺。
同時,募投項目黃金珠寶全產業鏈互聯網平臺原定總投資,從80.28億元下調為58.50億元。
豫園商城非公開發行A股的申請曾於2016年4月22日獲得中國證監會發審委審核通過,此後一直未拿到書面核準文件。
http://www.xcf.cn/tt2/201706/t20170621_781054.htm
闯关四度后,中国A股终于成为国际标准指数的一部分。
北京时间2017年6月21日凌晨4点半,明晟公司(MSCI)在官网公布年度市场分类审议结果,决定将中国 A 股纳入 MSCI 新兴市场指数和 MSCI ACWI 全球指数。纳入将从2018年6月开始实施,给投资人一年的准备时间。
MSCI表示,中国内地与香港互联互通机制的正面发展,以及中国交易所放宽了对涉及 A 股的全球金融产品进行预先审批的限制。此两项进展对提升中国 A 股市场的准入水平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以0.73%的权重进入新兴市场指数
MSCI 计划初始纳入 222 只大盘 A 股。基于 5%的纳入因子,这些 A 股约占 MSCI 新兴市场指数 0.73%的权重。MSCI 计划分两步实施这个初始纳入计划,以缓冲沪股通和深股通当前尚存的每日额度限制。第一步预定在 2018 年 5 月半年度指数评审时实施;第二步在 2018 年8 月季度指数评审时实施。倘若在此预定的纳入日期之前沪股通和深股通的每日额度被取消或者大幅度提高,MSCI 不排除将此纳入计划修改为一次性实施的方案。
MSCI 董事总经理暨 MSCI 指数政策委员会主席 Remy Briand 指出:“国际投资者广泛认可了中国 A 股市场准入状况在过去几年里的显著改善。如今 MSCI 迈出纳入中国 A 股第一步的时机已然成熟。中国内地与香港互联互通机制的发展完善为中国 A 股市场的对外开放带来了革命性的积极变化。”
Briand 先生表示:“随着中国 A 股市场的准入制度进一步与国际标准接轨,沪股通和深股通持续无阻的准入状况得到市场检验,以及国际机构投资者获取更多的市场经验,MSCI 将相应地提高中国 A 股在 MSCI 新兴市场指数中的比重。MSCI 热切希望中国在过去几年里积极改善市场准入水平的这种政策势头继续加速向前。”
A股停牌数仍相对处于异常高位
国际机构投资者欢迎互联互通机制的进一步扩充,并将其视为相比现行的 QFII 和 RQFII 更具弹性的投资渠道。投资者也乐见相对减少的停牌数量,但认为 A 股的停牌数量与国际上其它市场相比之下仍处异常高位。投资者鼓励中国当局和交易所考虑采取进一步措施来解决股票停牌的问题。绝大多数机构投资者同意采取 MSCI 初始仅纳入未经停牌的大盘股的建议。
此外,许多机构投资者还建议 MSCI 考虑纳入在内地和香港两地上市的公司所对应的大盘 A股(其 H 股是当前 MSCI 中国指数的成分股)。有鉴于此,MSCI 修改了其原有的建议,决定纳入能通过沪股通或深股通交易且不因停牌而被排除在外的所有大盘 A 股。这一变化将使得初始纳入 MSCI 新兴市场指数的中国 A 股数目从先前提案中的 169 只增加到 222 只。
在咨询期间,许多机构投资者要求 MSCI 就中国 A 股未来的纳入蓝图提供指引。MSCI 今日宣布,进一步纳入 A 股须以中国 A 股市场的准入状况与国际水平更加密切地接轨为依据。这包括久经市场考验的互联互通机制、沪股通和深股通每日额度的放宽、股票停牌状况的不断改善、以及对创建指数挂钩投资产品限制的进一步放宽。下一步 A 股纳入 MSCI 新兴市场指数的进程可能涉及增加当前仅为 5%的流通市值纳入因子以及加入中盘 A 股部分。MSCI将继续监测政策及市场情况,并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开展公众咨询以征求投资者的反馈意见。
利于国际投资人资产配置多元化
此次纳入并不令人意外。追踪外资基金投资中国的市场研究机构Z-Ben Advisors对腾讯财经表示,考虑到今年的纳入方案基于深沪港互通股票,有效解决外资关心的市场准入和赎回限制的问题。
KraneShares驻纽约的首席投资官Brendan Ahern则对腾讯财经表示,中国的A股纳入,给追踪该指数的外资打开进入中国市场的巨大机遇。他表示,在美联储加息和缩表进程推进的过程中,海外资本对流动性拐点担忧加剧,而中国市场和全球股市的关联度相关不高,反而利于外资调整风险敞口,多元化投资组合。
明晟指数(MSCI指数)是全球投资组合经理最多采用的基准指数。全球约10万亿美元的资产以MSCI指数为基准。在今年6月的研究报告中,高盛分析师曾预测,一旦A股被纳入国际指数的话,未来5年分别给股票市场带来2100亿美元资金流入。而摩根大通的研究报告则预计,A股顺利被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之后,A股有望微涨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