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路領先,但我一回頭,就喪失金牌了" 巴黎
http://hk.myblog.yahoo.com/tonylaw-vaueinvesting/article?mid=1912
巴黎:
這是一個本屆加拿打冬奧雪山速度選手回述她在都靈冬奧比賽時所犯的錯,她說:"我決不會再犯同樣的錯"
我經常看到 有一些Blog文,認為投機與投資可同時兼備,先不要說這些寫Blog的朋友在這二者的獨立造藝如何,我很難想象索羅斯與巴菲特二人能在投機與投資兩者間 可以成功兼顧游走而又能擊退對手。就像那都靈世界級選手,只是一次的回頭看隊友,金牌便與自已刷身而過。是否太殘酷?但如果上帝對這偶然心靈不集中選手仁 慈,那它就對另一些一心一意,勇往直前的其它選手殘忍了,投資亦是一樣。
能夠了解錯誤,作出改正,我們的先賢不認為那是過錯,夫子說,一錯的不能算錯,一而再,再而三者才是。
現實是這些朋友一而再的錯誤,將提供非常好的機會給你,投資的殘酷事實是快樂必須要建立在別人的失敗之上。
只要你能夠明白投資本來就是要尋找價值,明確了這個目的,踏上這條比賽道路後,即使你是處於落後或是領先,一直往前,頭不能回,不要想投機這等事,不要想現在是熊市還是牛市,不要理會有多少其它選手在身旁跌下,眼前只有一個追逐的目標------價值。
俄羅斯En+集團CEO:中國未來將喪失30-40%電解鋁市場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7/946556.html
第一財訊:俄羅斯最大的能源礦業公司En+集團首席執行官Artem Volynets7月19日接受《第一財經日報》採訪時表示,雖然目前中國電解鋁完全自給自足,但3-5年以後,中國電解鋁市場30-40%的市場可能要被國外電解鋁企業佔領。
En+集團總部位於俄羅斯,是一家多元化的礦業、金屬和能源集團。En+集團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氧化鋁和電解鋁生產商俄鋁聯合公司(UC RUSAL)47.41%的股份,同時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水電公司之一、俄羅斯最大的獨立發電商俄羅斯能源集團有限公司(EuroSibEnergo PLC)、世界上最大的鉬生產商之一SMR公司,以及重要的煤炭資產和龐大的物流業務。
Artem Volynets表示,面對越來越高的能源成本,電解鋁企業作為耗能大戶,如果想擁有競爭力,必須具有兩個條件——低成本的豐富的鋁土礦資源和低成本的電力成本,但是中國這兩個因素都不具備。
根據俄羅斯最大的投行VTB Capital分析報告介紹,2011年一季度,俄鋁生產鋁的成本為2044美元/噸,綜合季節因素等預測二季度和三季度生產成本將有所下降,但全年預期 仍在在2000美元/噸(約合13000元/噸)左右。2011年一季度,能源成本佔鋁生產成本的30%,所以基於全年2000美元/噸的預期,能源成本 約為600美元/噸(約合3880元/噸)。
根據華泰證券研究員劉敏達的測算,中國電解鋁成本約為15500元/噸左右,按照每生產1噸電解鋁大約需要2噸氧化鋁、13500度電、0.5噸碳素及25kg左右的氟化鹽,電力佔總成本的40.91%,電力成本約為6340元。
在此前不久的一次鋁業行業內部會議上,中國鋁業(601600.SH;02600.HK)高級副總裁劉祥民亦表示,中國鋁工業發展將面臨嚴峻的形 勢。隨著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很可能促使國內鋁消費發生根本性改變,同時電解鋁產能正在逐步向能源豐富地區轉移,對中國電解鋁企業將構成威脅。
小米出货太迟 恐丧失最佳销售时间窗
http://news.imeigu.com/a/1319076671525.html
千呼万唤,小米手机零售版终于揭开了面纱。日前,小米手机官网放出消息,于10月15日正式向工程机用户提供换机服务,20日面向预订用户开始发 售。基于产能的逐步攀升,发货量也将逐步增加,10月20日之后的第一周每天1000台,第二周每天2000台,第三周每天3000台,后续发货计划稍后 公布。预订用户发货完毕后,将面向所有用户发售。
对此,不少米粉表示了焦急情绪,部分预订用户此前的极大热情也转化为极度不满,并对小米手机的产能产生了深度的怀疑。在电子产品更新换代飞速的今天,小米手机龟速的出货无疑会让其丧失先机,很有可能导致用户逐渐流失。届时,优势不再的小米该何去何从,值得关注。
小米手机有望年底前完成订单
小米手机于8月16日发布,为国内首款双核1.5GHz主频手机,售价1999元。目前小米手机已经结束预订,网上订购排队人数已超过30万。根据 小米手机发售计划表显示,只有正常预订的前12000名消费者才能在10月份顺利购得小米手机。而前37000名的消费者将只能在11月9日前购得该产 品。根据小米手机提供的第一周每天1000台,第二周每天2000台,第三周每天3000台的发货速度,以及小米手机30万的预定数量判断,小米手机需要 花费9到10周的时间来完成订单。如果再刨除一些跟风凑热闹以及转投其他品牌的消费者,小米手机有望在今年年底完成订单。
对于外界预测的完成发货时间,小米方面也作了回应。小米手机相关负责人表示,小米公布的前三周日期,让一些人被发货量数字所影响,被动的推测出了第 四周、第五周等时段的数据,但这些数据都不是真实的。“发货量是逐步调整的,而不是数字规律性变化”,对于发货量为何逐步调整,小米相关负责人解释道,因 为良品率会随着生产量的增加有所降低,小米手机800多个零件,生产线需要对这些元器件进行组装,出现瑕疵产品,无疑会浪费成本,而成本的提高对小米来说 难以承受,因此只有通过逐步提高来解决。
为了让广大用户对小米的生产充满信心,官方日前还放出了一些生产图片,显示目前各项工作正有序进行,工厂采用三班倒制度尽力出货中。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也表示:“小米科技联合创始人、副总裁周光平已经在生产第一线督战,确保生产进度和质量。”
倘若如小米负责人所说,小米手机的产能还能有所提升的话,完成订单30多万订单的时间有望提前到11月底或者12月初,不过这一时间也与预订者希望的出货时间相去甚远。
小米出货迟缓引发网友抛售购机名额潮
一直以来备受争议的小米手机,此次终于正式迈开征战市场的步伐,但这步伐似乎又来得太过缓慢。雷军曾表示,工程纪念版发布后,公司收集到不少问题, 过去一个月都在逐条解决中。有网友认为,目前小米每天1000部左右的生产量更验证了小米可能还存在一些问题,硬件已经定型,除了生产工艺(良品率),还 可能是软件优化方面的,可能总体上还不能达到小米承诺的手机品质。即便小米方面声称,这样的发货计划旨在精益求精,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打造精良的产品。但 初出茅庐的小米毕竟不是苹果,市场等不得,用户也不会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一个命运未卜的产品。
对此,不少米粉通过网络表达了对发货太慢的不满,各大论坛谩骂和指责声一片,有预定用户甚至抛售了自己的预订名额。据了解,因为第一批小米手机的发 售过程过长,部分已经等不及了的“米粉”开始在网上公开抛售自己秒杀到的购机名额,其中一些帐号甚至具有一定的论坛级别。目前,仅在淘宝网上就有200多 个转卖小米手机预订名额的商家,售价从200到1000元不等。另外,还有很多为个人销售的小米粉丝用户,“我小米手机的预订号排在8万多,按现在的速度 要下个月底才能拿到手。”一位在淘宝网上转卖自己购机名额的“米粉”表示,他已经等了小米手机近2个月时间,实在等不下去了。
小米手机丧失销售时间窗前景堪忧
小米手机曾一再表示会履行自己的承诺,不会给大家画饼充饥,不过“但闻人语响”迟迟“空山不见人”的现状,让一代“新国产神器”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并有可能处于背腹受敌的不利境地。
目前,不仅不少秒杀到购机名额的“米粉”渐渐失去了耐心,扬言转卖掉自己的购机名额,去购买其他品牌的手机,即使排名购机名额前几名的“米粉”也心 生忐忑,有的甚至调侃道:前面这些购机的用户会不会为号称明日之星的小米手机做“白老鼠”。有的网友则提醒:我们买的不只是一台手机,还是要一台经得起历 史考验的手机!
除了用户的流失,小米手机的性价比优势也将存疑。小米手机配置1.5GHz高通MSM8260双核处理器、1GB RAM、800万像素摄像头、基于Android 2.3.5深度优化的MIUI操作系统等等,却只卖1999元,如此信息一经公布,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在智能手机领域也犹如投放了一颗重磅炸弹。要是在8 月份公布的时候就卖机器的话,双核1.5GHz的机器比较空白,1999元确实性价比较高,但是,按照销售计划,大部分用户可能将只能在12月才能以 1999元的价格买到小米手机。用半年前的价格买半年后的手机划不划算,相信所有的人心里都会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另外,目前市场上,摩托罗拉的Atrix4G手机价格已跌破3000元大关,且具有更好游戏性能Tegra2的双核处理器、4英寸qHD。本月中 兴、华为等手机厂商都先后推出了定价在2000元左右的高端智能手机,硬件配置比起小米手机也只高不低,再过两个月三星i9100或许都降价到很多人能接 受的范围,那时各大手机厂商的新品也会陆续发布,小米的性价比优势或许已经消失殆尽。若丧失了最佳销售时间窗,流失了忠实用户,小米该如何走下去?
(本文来源:通信信息报 作者:杜峰)
關中夫人受市場派支持 退輔會恐喪失全面掌控權 免稅店天王江松樺插旗欣欣大眾
|
|
國內最老字號百貨欣欣百貨,今年面臨市場派威脅,昇恆昌董娘許麗鳳的圓方投資等市場派,預計拿下四董一監,並支持現任總經理、關中夫人張惠君角逐董事,欣欣大眾最大股東行政院退輔會恐將喪失對欣欣大眾的全面掌控權。 撰文‧李增雄 周末,台北市中山區的欣欣秀泰影城,正在上映熱門的「鋼鐵人3」,每場幾乎爆滿,片中鋼鐵人史塔克再次大展身手解除危機;但在現實生活中,欣欣秀泰影城的房東「欣欣大眾」,正面臨六月五日即將到來的股東會改選風暴。 兩大市場派由競爭轉為合作五月三日,欣欣大眾「股東常會委託書徵求人」資料一公告,正式引爆欣欣大眾成立四十二年來最大的經營權危機。根據出爐的委託書徵求名單中,「市場派」推舉四席的董事名單分別是圓方投資董事長許麗鳳、考試院院長夫人張惠君、李世銘、大天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以及一席監察人元瀧建設開發。 去年十月,市場傳出免稅天王昇恆昌董事長江松樺,悄悄布局知名老牌百貨公司欣欣大眾,他與太太許麗鳳負責的圓方投資持股逾一○%。當時,面對外界質疑江松樺是否爭取經營權,他本人並未公開發言,僅由昇恆昌回應表示,這是董事長個人的理財行為。 但從委託書徵求名單中看出,今年昇恆昌董娘許麗鳳不僅親上火線,出現在市場派的支持董事名單上,還與另一大股東蕭祥玲聯合徵求委託書,雙方合作企圖拿下四董一監。 根據了解,以昇恆昌董娘許麗鳳為負責人的圓方投資,以及曾是元大證券董事的蕭祥玲,是欣欣兩大市場派股東,雙方持股不相上下,加總近三成持股。蕭祥玲是大天投資公司、大元建設、元瀧建設的董事長,她目前也是欣欣的董事,並以元瀧建設拿下一席監察人。 據悉,蕭祥玲持股略勝昇恆昌董娘許麗鳳,而且投資時間比較長,原本許麗鳳、蕭祥玲曾分別與欣欣公司派溝通,希望各爭取到兩席董事,也就是要在九席董事席次中,讓出四席給市場派;如此一來,「公司派」必須從原本的六席董事減為五席。 這區區一席董事席次,卻足以製肘公司運作;原來公司派掌控六席董事席次,在九席董事中,剛好過三分之二席次的門檻,一位市場人士觀察:「依據《公司法》,包括董事長人事案或重大投資等議案,需要三分之二董事出席,差這一席,足以掐住公司派的咽喉。」知情人士透露,公司派堅持六席不退讓,兩大市場派見狀,原擬分別徵求委託書,但昇恆昌董事長江松樺與委託書大王、全通的董事長張永祥熟識,於是,不過就在一個月以前,蕭祥玲找上許麗鳳談合作。 面對實力不弱的兩大市場派聯手,欣欣公司派將在今年股東會面臨一場硬仗,但令外界訝異的,在委託書徵求人資料上,赫見「張惠君」竟在市場派的支持董事名單中。 張惠君是誰?她是現任欣欣的總經理,同時也是該公司董事;此外,張惠君家世顯赫,她的父親張國英曾任國防部副部長、退輔會主委,而她更為人熟知的身分,是現任考試院院長關中的夫人。 張惠君是台師大地理系畢業,先是從事教職,二十幾年前到欣欣任職,二○○七年,她從副總經理接手總經理至今;張惠君成為市場派支持的董事,其實早有紀錄。在○四年與○七年欣欣的董監改選中,她均名列華隆集團的嘉新畜產支持董事名單之列,而且隨後都順利當選董事,但翻開當年財報,她個人不過持有欣欣大眾一六六張股票(目前只剩八十三張),換言之,她是市場派支持的人馬。 資產潛在利益驚人 依據《公司法》,總經理由董事長提名,經董事會決議任命,此規定用意在於,確保「公司最高經理人須對董事會負責」,而現任公司總經理在董監改選中名列「非公司派」的董監事支持名單,此現象在一般上市櫃公司甚為少見。 針對張惠君在圓方投資的支持董事名單上,以及圓方投資與蕭祥玲聯合徵求委託書,圓方董事長許麗鳳透過祕書做三點回應:一、此為長期投資。二、張總經理是現任總經理,亦是專業經理人,顧及公司整體利益及發展,因而支持她繼續經營,希望能給股東創造更高的回報。三、蕭祥玲本就是民股董事,理念一致,希望共創佳績。 至於欣欣大眾與張惠君本人,本刊先致電發言人孫中強,他表示無法評論,須請示高層,但至截稿前兩人均無回應。 欣欣大眾成立於一九七一年,行政院退輔會是大股東,當時是奉前總統蔣經國指示成立,以照顧榮民及其子女為宗旨;目前退輔會持股約四三%,另退輔會的榮僑投資公司持股約四%,也就是退輔會掌有超過四七%股權。長久以來,公司派的六董二監,均是退輔會的法人代表,並指派董事長人選。 欣欣大眾是台灣第一家生鮮超市,同時也是最早上市的百貨公司,以國際二線品牌專櫃為主,企圖搶攻緊鄰的晶華酒店客源;並在三樓以上出租給業者經營欣欣秀泰影城,後館地下一樓目前是免稅店、一樓為玩具反斗城、二樓則是餐廳。 欣欣大眾財務結構健全,二十多年來未辦增資,資本額只有七.三億元,幾乎是無負債經營,去年營收為八.一億元,每股盈餘○.四八元,雖然經營績效平平,但其土地資產,卻令人驚豔。 欣欣大眾位於台北市林森北路本館的土地有一二四四坪,根據房仲估計,此塊商業區土地市價每坪至少值六百萬元,整塊土地市值高達七十五億元;後館(四季芳庭大樓)擁有地下一樓到二樓六千多坪的商場,市值約三十億元。 企圖一舉拿下四席董事 欣欣大眾自取得這些資產,幾十年來均未作資產重估,若進行資產活化,其潛在利益驚人,法人預估每股待實現利益至少百元以上;外界猜測,也因為這樣,才引起市場派進場布局。 其中,一向低調的昇恆昌董事長江松樺,在日前引爆「國寶人壽參與投票」爭議的龍邦建設董監改選中,同樣由董娘許麗鳳領軍的圓方投資順利取得一席董事,其法人代表江建廷就是江松樺的兒子。 而今,圓方投資又在今年欣欣大眾董監改選出手,聯合其他市場派共同徵求委託書,要一舉拿下四席董事,免稅店天王江松樺在資本市場的動態引人側目。 江松樺是出身嘉義大林的農家子弟,國小畢業就北上到皮件工廠當學徒,十八歲靠標會的三萬元創業,自己當皮件廠老闆,一路累積財富,一九九五年他跨入免稅店經營,成立昇恆昌,不到二十年時間,搶占國內機場通路,身價估計百億元。 除了在免稅店經營外,近年,江松樺更跨足旅館業。前年,他標下金門縣金湖鎮商務旅館BOT(民間興建營運後轉移經營)案;該案位於金門金湖鎮的小太湖畔二.一公頃縣有地,金門縣政府為發展觀光,以設定地上權五十年方式,招商興建兼具住宿、購物、會議及餐飲等多功能的商務旅館,該旅館預計二○一四年開幕營運。 而在今年欣欣的董監改選,江松樺太太、許麗鳳的圓方投資,支持關中太太張惠君為董事名單,不知是張惠君的能力受到肯定,或是其他關係不得而知。 欣欣大眾 成立時間:1971年 董事長:廖鐵鳴 資本額:7.3億元 主要業務:百貨業、超市、電影院近3年營收:8.10億元(2012年)、8.24億元(2011年)、6.89億元(2010年)近3年EPS:0.48元(2012年)、0.44元(2011年)、0.27元(2010年)欣欣土地資產潛在利益驚人標的 取得時間 面積(坪)取得成本(億元) 估計市值 (億元) 台北市 林森北路土地 1972/01/01 1244 2.0982 75 欣欣大樓 (本館)建物 1972/01/01 3831 1.0779 —後館房屋建物 1989/10/01 6120 2.5064 30 資料來源:欣欣年報、市場預估 |
重陽投資總裁王慶:房地產已喪失投資價值
http://wallstreetcn.com/node/92228上海重陽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裁王慶認為,中國房地產已經失去了投資價值,但樓市的泡沫非常堅硬,類似美國的斷崖式暴跌情況可能不會在中國發生。
王慶博士在華爾街見聞俱樂部第1期主題沙龍上指出,2005年人民幣匯率改革,埋下了後來包括樓市在內的中國資本市場泡沫種子。
「當時市場一致預期人民幣匯率大幅低估,美國國會分析認為人民幣低估幅度最高達到44%。如果2005年7月放開人民幣管制,就不會有之後的2007年股市泡沫及後來的房地產泡沫。」王慶說,「但人民幣實際貶值速度沒有跟上市場預期。在2005年一次性上漲2%後,人民幣進入長達8年漸進升值期。」

(人民幣匯改歷史)
王慶表示,當時中國資產價格以美元計算,在這期間都被低估了30%。由於預期中的升值沒有通過匯率實現,這種預期通過其他人民幣資產快速升值實現。
對應在房地產行業,70個大中城市房地產指數幾乎與匯率走勢一致,從拐點可以看出房地產趨勢比匯率快1年到1年半時間。
從今年年初以來這個趨勢發生了變化,杭州樓市鬆動,興業銀行限制對房地產貸款,人民幣匯率突然出現快速貶值。這三個因素疊加在一起,讓市場擔心中國是否將出現系統性風險。

(房地產步入拐點)
王慶博士認為這種憂慮是有依據的。
王慶解釋說,由於貸款以不動產為抵押,房價下降會引起銀行惜貸。過去幾年中國負債率上升較快,高槓桿行業房地產業資金鏈斷裂,將導致房地產泡沫破裂,從而讓經濟硬著陸。經濟情況惡化導致資本外逃,將引發市場人民幣貶值預期,這會導致資產價格進一步下降,引發新一輪房價下行。
那麼中國房地產泡沫有多嚴重呢?
從估值數據看中國的房地產泡沫非常嚴重,中國平均房價收入比高達7-8倍,北上廣等大城市更高達兩位數。同時租金回報率低於3%,而國際上租金回報率低於3%的國家,最終泡沫均會破裂。
但是從家庭負債率看,泡沫破裂的風險卻並不大。過去10多年來中國家庭負債率是上升的,但是按揭貸款佔可支配收入比率低於50%,這從國際上看不高。
而更重要的是,重陽投資估計中國家庭購房首付比率超過60%甚至70%。
這形成了一個奇怪的現象,一方面中國的房產泡沫比較嚴重,另一方面負債率卻並不高。一個很可能的結論就是,中國有房地產泡沫,但是卻十分堅硬,這個泡沫很難破。
如果中國房價維持目前水平5年不變的話,假設中國未來實際經濟增長平均6%,而通貨膨脹率3%左右的話,那麼中國房價收入比將會降至5倍。
王慶稱,房地產市場調整通常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跳崖式的暴跌;另一種是,房價維持不變,經濟繼續向上,用收入上漲消除泡沫。美國、歐洲和日本的泡沫是第一種情況破滅,而韓國、中國台灣則是以上述第二種方式實現的,即房價先上漲,然後7-8年不漲,然後再開始上漲。
王慶博士認為,中國房價調整很可能以後一種方式實現。背後的原因則是,首先中國經濟仍然在成長。第二點是,目前中國負債率仍然較低,不太容易形成所謂「margin call」,不太容易造成資產價格迅速調整。
但是無論泡沫以何種方式破裂,有一點可以肯定是,中國房地產已經不具有投資價值。
關於華爾街見聞
華爾街見聞是中國領先的財經新媒體平台,我們提供全球經濟和金融資訊,幫助中國投資者理解世界。
華爾街見聞2010年11月創建於紐約華爾街,已成為國內媒體與讀者理解全球市場的首選資訊平台之一。過去幾年全球市場每一個重大轉折點,第一個向中國投資者發出警報的都是華爾街見聞。目前每日有數十萬用戶訪問華爾街見聞網站,有30多萬用戶訂閱華爾街見聞微信公眾號(wallstreetcn),數以百萬計的用戶通過第三方平台閱讀見聞的內容。
作為領先的財經資訊平台,華爾街見聞擁有一批高端忠實用戶,包括各大金融機構高管、經濟學家、以及金融行業意見領袖。華爾街見聞俱樂部(WSCN Club)旨在連接全球金融精英,分享智慧與洞見。如果您希望加入華爾街見聞俱樂部,請點擊「華爾街見聞俱樂部在線報名」。
關於海際會
「海際會」全名「上海市浦東新區金融促進會——對沖基金專業委員會」,上級主管單位為上海市浦東新區金融服務局。
海際會致力於開展對沖基金的行業交流學習,促進中國對沖基金行業在後台運營、風險控制、法務合規、銷售服務、品牌建設等方面學習海內外先進經驗,積極為對沖基金在中國市場的發展做出貢獻。
海際會於2013年12月18日成立,其中不僅包含了國內一批對沖基金界的重要標竿性企業,也包括了國際知名對沖基金。截止2014年3月底,共有會員26家,會員總共管理資產規模857.5億。
海際會官方微信:海際之聲
【小敗局】中國移動為何喪失了創新能力?!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110/147588.html
10月20日,中移動公布2014前三季度財報,凈利潤為826.02億元,同比下降9.7%;期內營運收入為4812.35億元,同比增長3.9%。如果只計算第三季度,根據已公布的財務資料,中移動的純利同比下降12.4%至248.6億元,與期預期差距較大,這已經是中移動凈利潤同比下滑的第五個季度。更重要的是,這幾年,中國移動在創新上幾乎乏善可陳。
中移動的內部人士向i黑馬表示,影響中移動發展的主要原因為體制問題:中移動做項目不會像互聯網企業做產品一樣允許不斷的試錯,定下項目就會一直做下去;同時每個項目都有KPI考核,團隊肯定要以業績優先,這種考核機制不是以產品為主,導致產品在體驗上及用戶活躍度上都不能做到更好;中移動善於提拔人,做出業績的人會提到某個崗位上,做崗的時間是3-6年,人換崗項目依舊在,但每任領導都有自己的運營思路,對於產品的成長是不利的。
中移動於2012年開始推行量化薪酬改革,期望通過量化薪酬的激勵手段來激發一線員工的工作主動性和積極性,這不但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反而讓員工之間的團隊協作意識有所下降,過多的關註薪酬,使得一些重要的但與薪酬相關性不大事情如服務等甚至沒人關註,同時員工對公司的歸屬感有所下降,公司文化的凝聚力也每況愈下。很多人才及優秀員工選擇離開,中移動高層對員工的離職並不阻攔,後來那些離開之人大多在其他公司證明了他們的優秀。
飛信尚能“飯否”?
移動飛信曾經一度讓業界非常看好,甚至帶動了技術服務商神州泰嶽在創業板上市。飛信也讓很多用戶為之雀躍,不用再為每條短信付通信費,只要走網絡流量同樣可以向對方傳達信息。在2007年中國移動剛推出飛信服務時,曾被認為是打通互聯網與移動通信網的一大創新,如果中移動能把握住這個“入口”,大概也不會出現後來的微信,移動一手掌握著通訊資源更沒能更好的利用,4年時間對於一個產品而言算是一個周期,估計只有不斷翻倍上升的傳輸速度才能更吸引中移動。
4年之後的微信靠所有資源吸引大量用戶,在功能上幾乎顛覆了幾家移動公司的所有通訊產品的功能,業內人士稱微信的誕生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到飛信的啟發。在用戶達到幾億之後的微信開放了公眾平臺,後來飛信也模仿微信推出飛信的開放平臺,然而用戶無論實在飛信這個產品的體驗上還是活躍度都無法恭維,飛信開放平臺的啟用也沒能刺激飛信的進一步發展,飛信仍舊是中移動“食之有味,棄之可惜”的雞肋產品,雖然保持產品更新,在越來越多的同優秀產品的對比下,已經越來越被邊緣化。
對於飛信兩度沒有發展起來的原因,業內各持己見,大體有以下幾點:首先,飛信不是全部開放的,它把用戶都封閉在移動用戶內部,沒有對其他運營商用戶開放,這不符合互聯網產品開放的特性,就此決定了飛信不可能成為一個合適的入口級應用;其次,移動內部擔心飛信會影響到短信等傳統業務收入,而沒有正視短信這個產品在未來會被取代這個事實,在飛信收入占比足夠高的情況下,對飛信的功能一直有著諸多限制,這就更不用說後來的微信賴以成名的語音對講功能;而事實上,內部人認為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中移動的內部機制問題,這就進一步涉及到了中移動在公司架構及運營管理上的互聯網轉型問題。
其實中移動也一直在尋求轉型,也包括與其他商家在合作上的嘗試,只是效果都不是很好。近日,飛信又被人們提起來,是因為阿里巴巴近期正在與中國移動洽談一項合作的消息,飛信要與阿里巴巴旗下移動操作系統Yun OS的深度合作,雖然還沒有實質性進展,可以想到的是YunOS有望成為給中國移動帶來可觀流量的終端操作系統。飛信的烈火能不能再次重燃,就要看雙方的合作方式以及合作力度,現在來看雙方各有剛需,估計能碰撞出美好的火花。
移動支付一波三折
在移動互聯網悄然發展得到時候,在其他支付產品還沒有真正發力移動端的時候,中移動率先上了移動支付,開始稱做移動錢包,後來改名手機支付,手機支付是面向客戶提供的小額移動支付服務,客戶辦理手機支付業務後,可通過WWW、短信等多種方式進行遠程購物服務。移動支付憑著自己的技術優勢以及強大的門店服務,在早期的推廣中效果顯赫,只是基於移動支付商業環境過於簡單,用戶除了用移動支付交話費及到積分商城看看之外,再也不知道該用移動支付做點其他的什麽事了。要在淘寶或者京東買東西無法使用移動支付的,同時移動支付的可替代性很強,用其他支付同樣可以實現交話費等功能,中國移動繳費的支付方式中後來引入了支付寶支付,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大部分網購用戶的移動端都安裝有支付寶,而不會再花更多時間與步驟去安裝手機支付。
微信等通信應用的出現顛覆了短信時代,至於通過WWW登錄網頁的支付方式則已經是上個時代的產品。因此,這個產品雖然看起來功能很多,卻都顯得比較雞肋,其他的支付方式都能更好、更便捷的支付,用戶們定然不會再使用移動支付這個平臺。支付寶通過購物習慣很好的影響了網購用戶,微信支付憑借社交來改變人們的支付習慣,中國移動雖然也有超過幾億用戶,大部分都限於通話中,卻沒有重視用戶體驗與引導,同時這也是其不擅長的。移動支付寶通過移動等通訊公司提供的無線聯網業務培養用戶的移動支付習慣,而將移動支付這個產品踏於足下,很像是給中移動一記響亮的耳光。
中移動手機支付現在已經更名為和包,推廣與宣傳的力度並不是很大,一直非常低調的在做這個產品,網上能看到的關於和包甚至手機支付的新聞也不是很多,這大概跟期發展策略或者發展方向有關。無論和包今後如何發展,想要改變人們已經擁有的支付習慣是很困難的。另外,從這個產品的幾次更名這個事情上,可以看出去中移動對該產品的重視程度,同時也能表現出來這個產品發展的並不順利,按照傳統企業用人做事的習慣,換團隊就是換策略,換策略換思路改名字是再正常不過之事。
3G滑鐵盧 4G尚未成氣候
移動通訊進入3G時代伊始,中移動被迫使用自主創新的TD-SCDMA制式,強烈的“使命感與榮譽感”加持在了中移動身上,但市場是不講優越感的,中國聯通與電信借著歐美日韓等國成熟的3G技術馳騁於中國的通訊戰場。在3G通訊這個戰場上,移動3G沒有懸念的失利了,雖然有美其名曰的給予3G網絡的G3產品,但是速度跟2/2.5G網絡差不了多少,這使得很多移動用戶沒有選擇使用G3,移動用戶遍及範圍廣,很多農村的基層用戶只要能接打電話就可以,沒有升級G3的需求,追求上網速度的用戶直接選擇了其他網絡,對於這部分用戶,說中移動倒逼用戶選擇其他網絡也不足為過。
3G的失利讓中國移動有些抑郁,在中移動的G3與聯通、電信的3G大戰的時候,中移動同時也在緊鑼密鼓的布置4G網絡。工信部日前披露的數據顯示,三大運營商4G基站總數累計達到70萬個,4G用戶超過4300萬,其中,中國移動已經建設了超過50萬個4G基站,4G用戶已經超過4000萬,8月-9月2個月的新增4G用戶數平均超過1000萬。
在數據的顯示上中移動4G的發展有優勢,事實上另外兩家3G的優勢也很明顯,一些地方沒有4G網絡覆蓋,移動4G就會直接回落到2G,而在網絡比較好的地方,其他運營商的3G也可以提供42M速度。這意味著,若是中移動不能快速度大面積的布置4G基站,仍舊大部分地方還是2G網絡,那些地方的用戶仍舊會偏向於其他兩家。相關人士稱中移動能夠覆蓋全國大部分地區,並且有能力把4G網絡推廣到偏遠的地方,對於這一點,估計大部分人跟筆者一樣不會太相信,且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移動MM布局夠早 但應用分發市場九牛一毛
移動MM發展的時間比較早,上一個屬於諾基亞塞班系統的智能時代,移動的定制機都裝有移動自己的定制產品,其中就包括移動MM這個產品。移動MM於2009年8月份上線,當時的智能大屏機還不多,市面上的智能機主流是諾基亞及摩托羅拉等品牌。移動MM類似於蘋果商店,不過它解決了跨終端的問題,所有手機都可以在移動MM商城購買遊戲、軟件與主題。
2014年第2季度中國全渠道應用分發市場份額,百度系、360系及騰訊系各占41.7%、24.9%、20.1%,豌豆莢以6.1%的份額名列第四,剩下的所有應用分發軟件占6.1%,這里面包括移動MM。當前的移動應用分發已經形成一個較為細分的市場,大家耳熟能詳的此類軟件包括360手機助手、91助手、應用寶、豌豆莢等都是當前這個市場的主角,可以為用戶提供大量的免費手機應用,安卓智能機時代的用戶習慣了使用免費應用,因此按次下載或者包月的應用是沒有太大市場的。移動MM從誕生到現在一直走的資源收費的市場路線,這點有些不符合當前的市場行情。
這次中國移動公司整合,除了九大基地中的音樂、視頻、閱讀、遊戲和動漫基地將合並成立新媒體公司外,剩下的4大部分會以MM商城為核心,整合分散的資成立互聯網公司,移動MM將會被委以重任,看現在的運營狀態,如果移動繼續以當前的收費策略來運管營MM商城,在其他應用分發市場的沖擊下,未來的發展堪憂。
與iPhone合作失利 精英用戶流失
中移動與蘋果的合作意向開始於6年前,在這6年的時間因為技術問題,雙方一直未達成合作,具體來說是過去的蘋果手機不支持移動2G/3G網絡。這個問題使得蘋果與聯通及電信達成了長期合作的共識,整個中移動的3G時代就是聯通和電信憑借蘋果手機分流移動用戶的時代,聯通和電信借著蘋果的獨特優勢分流了很多移動客戶,這部分用戶都是高端用戶。
雖然2013年9月份以後的iPhone5s和iPhone5c開始支持3G(TD-SCDMA)和4G(TD-LTE)標準,但中國移動是在12月4日獲得工信部頒發的TD-LTE經營許可,所以在12月份才開始合作。幾乎可以肯定的是已經分流到其他兩家運營商不會輕易回到移動,在移動2G時代的傳輸速率問題面前,聯通與電信用戶選擇性遺忘移動網絡也是正常的。同時短期內移動的網絡進入非4G就2G的奇葩局面,並且後兩者的速度比4G網絡差的不是很多,這就是坊間人們所稱的“移動4G即聯通3G”,沒有故意抹黑移動4G卻也是實情。
有相關數據統計,2009年中國聯通就與蘋果達成合作之後,在超過4年的合作中發展在網iPhone用戶超過1300萬,用戶效應帶來了巨大的3G品牌收益。有聯通與電信普及與發展蘋果手機用戶,中國移動iPhone 4G版上市後的表現尚可,不過現在國貨手機如日中天,很多手機在質量與體驗上俱佳,同樣也分流了一部分iPhone用戶,中移動已經錯過了iPhone手機銷售的黃金時期。
12580漸行漸遠
根據《創業家》雜誌2010年5月刊的記載,12580的誕生非常曲折並且有故事性,這里我不再浪費文字描述12580的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翻一翻。12580誕生從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人們出行、飲食等行為的咨詢問題,這與聯通的114等查詢臺是類似的,區別在於12580是一個跨網站、wap等多平臺的綜合性平臺。用戶們對12580的感覺是又愛又恨,愛的是有一段時間12580確實給人們提供很大方便,恨者在於12580在後期通過捆綁手機業務推廣並收費,讓很多人對此非常反感,很多人都取消了這個業務。另外,產品從體驗到應用上都不理想,由於之提供語音、文字以及簡單的地圖導航等功能,準確性達不到現在地圖等定位系統的準確度。
在移動互聯網爆發之後,不只是12580,包括114等在內的各移動通訊服務臺都受到了移動APP的沖擊,地圖、送餐、打車、團購及酒店等應用已經把12580類的信息服務臺的功能拆解,大部分人現在除了通過114查詢某個服務電話之外,信息臺基本上形同虛設,甚至很多生活類APP中都帶有各種服務電話,根本無需再撥打電話語音。現在的90後用戶們大部分都不知道移動12580這個產品的存在,12580的APP在360手機助手的全部下載量僅僅為40萬。
中國移動自2000年建立到現在已經14年,這些年里確實為中國移動通訊行業的發展貢獻了其應有的力量,如移動夢網一樣發展伊始就是帶有互聯網基因的,如果不是移動夢網業務的出現,騰訊很有可能成為他人的,還有很多企業也因為無線虛擬業務而再次爆發。而移動作為這個行業的帶頭大哥,一直引領者整個行業更快更好的向前發展。移動通訊形式從通話到短信再到語音再到視頻,傳輸速度也從幾K到幾十M,做流量生意的中國移動也伴隨著幾億人民用上了移動網絡而變成一個超級行業大鱷。
在這14年的發展進程里,中國移動做出過驚鴻一瞥的產品,當然也有上面所列的做的不夠好的產品,在這些產品及業務背後,更多反映出的也是一個國有企業從運營模式到管理模式不斷轉變發展的歷史。
文/王吉偉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突破困局 大學喪失競爭力 搶救高教產業不能等 鬆綁管理,鼓勵多元創新
2015-02-09 TWM 台灣高等教育逐漸喪失國際競爭力,該怎麼解決?《今周刊》訪問多位大學領導階層與專家,大家的共同心聲是「鬆綁」,鬆綁對大學的管理,鼓勵多元發展特色。 撰文‧郭淑媛 用一套規則來統一管理,導致大學失去活力與效能,「教育部大學」已經不合時宜。 只要確保教學品質,其他包括學制變革、院系所學位學程調整、教授聘任、招生名額、財務運用、產學合作模式等,都應在法規上鬆綁,行政上給予彈性空間,減少管制,讓大學創新,「才能攪動這一攤死水。」某國立大學校長說。 當然,實務上不可能做到一下子完全鬆綁,該如何循序漸進?以下是幾個關鍵。 解方1.採「公教分離」 依表現彈性給薪 攸關大學競爭力的師資問題,應以「公教分離」來解套,這是因為,公立大學老師薪水比照公務員的機制管理,毫無彈性,無法與其他國家競爭優秀人才,若能讓大學老師跳脫公務員身分,依表現彈性給薪,才有攬才留才條件。 倡議公教分離的台北商業大學校長張政雄即指出,國立大學競爭力無法提升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好的老師進不來,壞的老師出不去,若能公教分離,讓大學老師每年有考評,表現差的不予續聘等,才可以汰劣擇優。 以香港大學為例,一九九六年起打破終身聘任制,新加入教職員均改為合約制,定期根據學術表現決定續約與否。二○○三年起,香港的大學教授薪資與管理制度,已和公務員脫鉤,完全看表現決定去留,這是近年來香港的大學競爭力提升,已有四所躋身世界百大原因之一。 解方2.教育部應放手 發展特色大學 要拉近產學距離,解決學用落差問題,教育部應放手,給予大學彈性空間去發展特色,有研究能量的大學,著重發展研究;有產學能量的大學,可強化學術與市場結合,培育市場所需人才,朝向專業化大學發展;而後段班大學則應鼓勵轉型或退場回五專、技職,重新出發。 澳洲塔斯馬尼亞大學與美國華盛頓大學聯合中心主任杜本麟分享澳洲經驗,值得借鏡,他說,澳洲八成是公立學校,但並非都是全科大學,較晚成立的大學都會發展特色,像塔大因距離南極近,故南極與海洋研究特別好,政府也撥錢進來。 目前台灣已有部分學校發展成特色大學,其中實踐大學的設計學院還被評選為全球前三十強設計校院,校長陳振貴表示,即使是普通大學也可發展技職,實踐大學是將特色大學專業化。 陳振貴並指出,台灣高等教育目前少了一個緩衝的學制,美國有社區學院,台灣的五專與二專萎縮掉,很可惜,對專技人才培育是不利的。有「科技創新教父」之稱的台大副校長陳良基也指出,業界常說可以動手做事的工程師不足,正好就是技職工專體系應該培養的人才,五專五年是最好的訓練,台灣應該思考恢復技職體系。 杜本麟並指出,澳洲與新加坡相當重視教授除了研究,也要與業界密切合作,研究導向的大學不一定會與業界脫節,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國家,為維持競爭力,可以與學校做結合,學校可以是業界R&D的一部分,對雙方來說都是互利;大學也鼓勵科研成果要商品化或公司化,讓研究成果為社會謀更多福祉,又可以創造額外收入。 在不背離教育初衷下,教育部應開放大學開辦衍生企業甚至校辦企業,目前台大雖力推創新創業,但學生創業成果,學校無法介入經營,雖解決學用落差問題,但無法替學校帶來附加效益,相當可惜。 解方3.放寬私校管制 從學雜費開始 經費多寡,決定教育市場的競爭力,美國大多數頂尖大學是私立,這是因為學費自由化,校務基金自籌,政府放手不介入;反觀台灣,教育部對私大的補貼平均占學校收入一成一,從幾千萬元到一、二億元不等,但因為補助私立大學要看績效指標,而大學評鑑很多指標把私校限制住,反而妨礙私校發展特色,有些私立大學校長就私下表示,寧願不要補助,想要自己發展。 因此,教育部應優先鬆綁對私立大學的管制,並從鬆綁學雜費開始做起。目前所有大學的學雜費受到管制,而私立大學學雜費占所有收入六成六,造成部分私立大學財務困難,教學設備與市場需求差距很大,教學品質毫無競爭力,政府可以將原本要補助私大的經費改為補助弱勢學生,放手讓私大自由發展,私大競爭力就出來了,這也可以刺激公立大學必須提高自身的競爭力。 提供獎學金給弱勢生 避免助長M型化社會 在歐陸以外的先進國家中,台灣學雜費最便宜。公立大學一年平均五萬八千元,占GDP一一.三一%,遠低於美國、香港、韓國、日本、英國,私立大學平均近十一萬元,占GDP二一.一八%,也遠低於美、日、韓、英等國,但台灣的賦稅負擔率只有二○%,同樣遠低於英、美、日、韓等國;也就是說,台灣人繳的稅比英、美、日、韓等國少,負擔的大學學雜費也比這些國家少,造成政府財政沉重的負擔。 再加上,高密度的大學數量分食有限的資源,使得高教經費稀薄化,教育部若不再管私大,鬆綁私大學雜費,讓私大校務基金自籌,私大發展自然會與產業連結,發展產學合作,學用落差情況會降低;而學校也得接受市場機制檢驗,自負盈虧,順勢造成自然淘汰。 著有︽大學倒了沒︾的實踐大學校長陳振貴即指出:未來幾年少子化衝擊之下,存活的大學都屬績優,公私立學費都應可以調漲一倍,目前實踐大學一學期的學雜費約四萬多元,等於是美國南加大一個學分(約一千四百美元)的費用,這怎麼競爭? 在私大鬆綁的同時,公立大學也應可適度調漲,目前公立大學學雜費收入占總收入一成八,若能適度鬆綁,讓學校有較多經費聘請優秀老師,並改善教學設備,也可提高國際競爭力。 鬆綁學雜費也可以避免低價格造成超額需求,吸引一些原本不適合或不需要讀大學或研究所的學生來讀,造成資源浪費。 事實上,在少子化的趨勢下,各大學學雜費調漲幅度有限;惟教育是讓貧窮家庭翻身的機會,在學雜費調漲的同時,也大量提供獎學金給弱勢學生,就可避免助長M型化社會的發展。 搶救台灣高教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就從解構「教育部大學」做起,台灣,不能再遲疑了。 台灣學雜費偏低,造成高教資源不足 ——各國學雜費比較 國家/地區 公立學校 學雜費 (萬元新台幣) 學雜費占 國民平均 所得比率 (%) 私立大學 學雜費 (萬元新台幣) 學雜費占國民平均所得比率(%)美 國 34.3 22.59 112.2 73.97 日 本 20.4 13.1385.7 55.01 香 港 19.9 19.43 22.8 22.27 英 國 16.4 12.45 44.4 31.04 韓 國11.4 17.46 20.5 31.38 台 灣 5.9 11.31 11.0 21.18 資料來源:教育部高教司 |
張濤離場:大眾點評在新美大中會喪失獨立性嗎?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5/1123/152901.shtml
導讀 : 目前來看,對於新美大來說,重要的不是一方吞並另一方,而是內部的高度融合與優質資源整合一致對外。
日前媒體消息曝出,在13日美團與大眾點評宣布了新人事任命之後,大眾點評CEO張濤與公司揮淚告別。張濤抱著其他幾位創始人痛哭的畫面頗為讓人唏噓。消息稱,這場名為“致敬老男孩,青春不散場”的活動,實為大眾點評的散夥飯。與此同時,另兩名點評“元老”大推廣事業群負責人李璟和首席服務官王雨也將退休。
據稱,當時張濤和王興都發布了內部信,張濤在內部信中稱,將“從管理一線,轉向長期戰略規劃”,更傾向於在公司戰略放上發揮作用,郵件也並沒有提到直接向張濤匯報的高管。這一消息一出,外界紛紛傳出大眾系將被“踢出局”或者喪失獨立性已經沒有懸念。事實真的如此嗎?
雖然很多人的推論邏輯是緣於滴滴快的、58趕集、優酷土豆等公司的合並邏輯,認為一方的強勢必然導致另一方被邊緣化繼而喪失獨立性。但從目前新美大面對的市場競爭格局來看,變數重重。比如美團與阿里已經正式鬧掰,要求商戶全面停用支付寶。阿里巴巴已經不再跟投新美大最新一輪融資,全力扶持口碑與美團對抗。而這一輪融資中,騰訊追投了10億美元,美團已經堅定的站在了騰訊陣營。阿里口碑與百度糯米的存在,必然會讓新美大對於是否讓某一方出局的合並法則謹慎執行。
我們知道,此次大眾點評和美團的合並,是資本方的撮合,雙方都身不由已。據了解,騰訊在其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而騰訊在未來的“新美大”結構中傾向於支持誰目前還很難說。但此前大眾點評在得到騰訊的投資後,微信將一級入口給了京東而沒有給大眾點評,這里面有微信自身對O2O模式的考量,也有張濤的妥協。大眾點評的市場占有率大,用戶的認可度也高,除了在資本面前低頭妥協,必然會有其他故事,比如考慮到未來在與騰訊的關系處理中,如何將自己的會員體系、優惠體系以及商戶資源與微信更深度的整合,而相對於美團,大眾點評與騰訊的關系無疑走的更近。王興也需要謹慎的考慮外部渠道如何優化整合以及考慮放權並保持獨立性運營的好處。
根據王興發出的內部郵件,新美大將會重新整合美團和大眾點評的所有資源,設立平臺事業群、到店餐飲事業群、到店綜合事業群、外賣配送事業群、酒店旅遊事業群、貓眼電影全資子公司、廣告平臺部等業務板塊。從新架構中高管數量占比來看,以美團高管占主導。雖然新公司團隊的控制權看來是美團系占領先了,資本會不會利用新的組織架構架空大眾點評還很難說,因為從整合上來講,存在一定難度,首先雙方都是T型戰略,點評是UGC和POI帶來的用戶和流量,在收入模式中,包括團購、廣告、綜合婚慶等帶動的推廣服務。此外,點評還有50%的非交易收入。美團以團購模式充當行業平臺的主導,餐飲、外賣、酒店、旅行、電影等則是分化出來的垂直業務,以收取傭金為主要收入來源。
雙方的成本均來自團購業務的大量人員和巨額補貼,不過前面指出點評有一半非團購業務貢獻,在信息決策需求強烈並與品質生活相關的垂直行業,點評以廣告費為主要收入來源,業務模式相對更為健康,所以,從2015年開始,大眾點評借閃惠不斷搶占市場份額,在一線城市份額節節攀升,大眾點評的模式某種程度上比美團更有優勢,同等收入下業務成本更低。所以,大眾點評本身的業務和美團發展的基本面上有重合部分,但發展模式有差異性,優勢業務上也並沒有重疊。張濤也曾對外表示,點評的T型策略是互補的,UGC把流量導向交易,交易則回過頭來充實UGC。大眾點評以UGC為基礎,對消費者的決策參考是價值型的;美團以團購為導向,更側重價格型導向。保持兩種不同業務模式的獨立性優於一種單一模式的整合。再說,在龐大的資本面前,他們只是棋局上的一枚石子而已。未來的整合與梳理的深度,要看資本基於本身的利益如何做選擇。
再一個是創始人團隊的穩定性與文化差異性,讓大眾點評保持一定程度上的獨立性比讓之出局更有利於未來的協同效應。據了解,大眾點評的創始團隊張濤,還有李璟、張波、葉樹蕻和龍偉早在2005年正式形成,創始團隊的穩定性可見一斑。而根據大眾內部描述的張濤則是一個外柔內剛,骨子里面非常強勢的人,內部開會經常是壓倒性的一言堂,此前大眾高管大換血,組織架構重組,重大的產品創新,都離不開他的強勢執行力。
從性格與權謀上來說,張濤與王興有著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即殺伐決斷,不留情面,對商業模式與未來大局看的很清楚,作為一個偏向穩健、低調的創業者,張濤貿然退出應有著某種難言之隱,也就是說,某種程度上張濤應該會對於自身穩定的團隊謀好後路,所以在退出後是否會有相應的交換條件也未可知,王興雖然作風侵略如火,擅長一劍封喉,頗具狼性,但行事冷靜理智以大局為先,必然會考量好大眾點評的獨立性與非獨立性對於新美大的未來發展哪種模式更有利。
新美大格局已定,但與阿里和百度的暗中較勁顯然還會持續。一向和阿里不合的美團在騰訊微信支付的支撐下可以理直氣壯的跟阿里說分手,但與百度、阿里口碑在O2O業務上的未來的競爭時日還長,而餓了麽、覓食等二線O2O企業也在虎視眈眈。所以,在張濤轉任新公司董事長有意淡出後,考慮的是兩種不同的企業文化的磨合,張濤退休則能夠減少摩擦與人事上的站隊,避免內耗進而給王興更多的自主性來處理公司內部事務,讓新美大全力對外。
因此從這個層面上看,這並不意味著大眾點評會喪失獨立性而遭遇邊緣化,王興需要對內部采取的一種安撫策略,因為外面蠢蠢欲動的獵頭們正在伺機挖角。而在這場O2O的戰爭中,還遠遠未到終點,人才之爭同樣是重要的決勝籌碼,有評論指出:“若阿里全面抄底並采用了大眾點評的人才延續了他們的理念再造了一艘名為口碑的品牌,日後阿里口碑與新美大競爭將轉變為大眾魂與肉的對抗。”所以,為防止人才紛紛流失進而被競爭對手抄底,大眾點評的獨立性也將在某種程度上維持。在目前來看,對於新美大來說,重要的不是一方吞並另一方,而是內部的高度融合與優質資源整合一致對外。
所以,從目前來看,新美大七大業務板塊中,核心業務到店餐飲、外賣配送、酒店旅遊、貓眼均由美團原任高管負責。但平臺事業群、到店綜合、廣告平臺部分別由大眾點評總裁鄭誌昊、大眾點評COO呂廣渝、大眾點評副總裁陳燁負責。技術工程及基礎數據平臺、財務平臺分別由大眾點評CTO羅道鋒、大眾點評公司董事兼CEO高級顧問葉樹蕻負責;人力資源及服務保障平臺由大眾點評首席戰略官兼高級副總裁姜躍平和美團聯合創始人及高級副總裁兼首席人力官穆榮均共同負責。新的業務架構傾向於融合又相對獨立,更加突出他們各自的優勢業務,雖然由美團占主導,但大眾點評的優質資源和業務門類依然被保留了下來。
合並的目的也在於需要拉動溢價,考慮待拉升估值與後續融資的順暢度,這也需要避免整體上的人員動蕩。目前的情況是,投資人對“新美大”未來的發展模式存有疑慮。據業內人士透露,合並後的“新美大”融資依然不順,和之前其對外放風透露的30億美金融資期待相差甚遠,甚至老股東也紛紛割股套現。而在投資人對“新美大”未來的發展模式還有憂慮的情況下,讓大眾點評保持一定的獨立性可以讓盤子看起來更大,也有助於避免整合中的文化沖突,雖然重複投資在所難免,但穩定人心維持獨立性避免資本市場持續看衰顯然更為重要。因為美團若大肆整合大眾點評的業務,可能導致業務壓縮,此前美團和大眾點評宣布合並,啟動的融資規模可能超過30億,合並後公司的估值將超過180億,占據市場主導,各自獨立性更有利於推動規模經濟的持續擴大,拉升估值,這是投資人願意看到的。
因此,從各自業務模式的梳理、創始人團隊與文化的調和、防止外部挖角、對外競爭力表現、資本市場的態度與融資等各方面來看,大眾點評的獨立性維持對新美大的未來發展更有利,王興也會考慮到內部融合與穩定的重要性,張濤的妥協也會有某種深意與交換條件。因此,即便張濤離場,也並不意味大眾點評的獨立性會盡失於新美大。
傳騰訊投資今日頭條;楊元慶被指人帥業績差;劉強東:若我喪失京東控制權,就拿錢走人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708/157265.shtml
傳騰訊投資今日頭條;楊元慶被指人帥業績差;劉強東:若我喪失京東控制權,就拿錢走人
常皓靖
1. 關於手遊的三則新聞
➤手遊新規已於月初實施 遊戲中將禁止英文字母出現
據多家遊戲開發商反映,隨著7月1日手遊新規的實行,在自己按照規定要求將產品送審時發現,遊戲無法通過審批的原因之一是,遊戲中使用了英文。據了解,根據規定,未來遊戲中將一律要求使用規範簡體漢字。
➤有人眾籌3萬準備起訴廣電總局:為了反對手遊新規
一位手遊制作人在社交媒體表示正準備起訴廣電總局,其目的是為了反對廣電總局近日公布的移動遊戲審查條例。新規規定,7月1日起移動遊戲需要通過廣電總局的審批方可發布。其目標是眾籌3-5萬,而目前眾籌金額已超過3萬。
➤廣電總局:手遊審批有法可依 不收取任何費用
廣電總局發布的《關於移動遊戲出版服務管理的通知》7月1日實施後引發熱議。廣電總局稱,網絡遊戲上網出版審批事項是經國務院批準的,具有明確的行政法規依據。而且審批過程中不收取任何費用,也不存在任何所謂“加急辦理”通道。
@萌娘百科的更新姬:好遊戲不是監管出來,而是做出來的。而監管的意義應該是消除垃圾遊戲,而不是摁死原創。
@微博樹洞:手遊夢幻西遊 白鹿原 皇朝、你們都還好嗎
@只是想要改個名字:廣電總局怎麽不禁止學校學英語啊,什麽四六級,托福,雅思的,全部都不準考這樣才公平啊!
@幼稚鬼大魔王-:perfect great good bad 和miss怎麽想
@老魏有點軸:最根本的問題其實並沒有解決,按照他們的要求,手遊開發者首先需具備文化部《網絡經營許可證》、工信部的ICP資質,遊戲著作權,有了這三項證明之後,才可進入總局的審批程序。光是《許可證》就有兩個條件:公司必須有8名以上人員;發行帶虛擬幣的遊戲必須要註冊資金1000萬以上,獨立開發者還有活路嗎?
2. 傳騰訊將投資今日頭條
據開八爆料,騰訊將要投資今日頭條了,相關的投資案將於一周內完成。本輪今日頭條的估值大幅提升至80億美刀,而其實騰訊這次僅僅是財務投資,同時,今日頭條的部分老股東也有退出。
對此,今日頭條和騰訊公關部雙方均表示不知情,“投資的事內部肯定不會公開,也不會內部下達文件,等官方公告吧。”
@第五波瀾:最強新聞自媒體cp誕生。
@薄冰醉舞:那以後不買鉆石還能評論了嗎?
3. 劉強東:如果我喪失了京東的控制權,我就徹底退出,拿錢走人
京東集團CEO劉強東首部署名作品《劉強東自述:我的經營模式》一書中,劉強東闡述了京東的經營理念和商業價值觀,分享了關於企業管理、團隊建設、產品管控、融資與上市等多方面的實踐和思考。在關於京東控制權上,劉強東坦言,倘若自己失去了京東集團的控制,那自己就會徹底退出,並且拿錢走人。
@老布坊:控制權確實不能丟,特別對有理想的人。
@小侯爺26296502:東哥絕對是個出色的領導!到現在都堅持每月親自送貨一天的人,是個堅持原則的人!
4. 被指人帥業績差 楊元慶:聯想方向對但執行不順
有小股東在昨日聯想集團股東周年大會上表示,公司管理層都是“帥哥”,無奈業績表現與管理層形象背道而馳。聯想董事長兼CEO楊元慶表示,聯想的戰略方向正確,但執行並非一帆風順,消化並購以及打造手機業務的基礎需要時間。
楊元慶同時為股價表現向股東致歉。從去年開始到現在,聯想股價一直在呈波動下降的趨勢。去年聯想股價最高時曾達9.86元,而今天聯想的開盤價僅4.63元,目前聯想的總市值僅516.55億元。
@GregoryZhang:翻譯過來就是:我OK,別人的問題。
@彭余彥:現在對於帥的定義這麽草率
5. 雷軍說要發起小米手機二次創業
小米科技創始人雷軍昨日發微博稱,在召開了小米手機部全員動員大會,吹響了第二次創業的號角。雷軍表示,自己直接管手機產品研發和供應鏈已49天,在動員大會上,大家表態要做高品質高性價比的產品,不辜負米粉期待。
@我是小膀漢:希望是這樣吧。我們希望是真正的黑科技 ,而不是雷總牛逼加山寨黑科技…希望雷總給我們驚喜…
@ ----__----__:高品質和高性價比,自相矛盾
@imjad01:ARE U OK?
6. 2016中國獨角獸估值榜:螞蟻金服、小米、滴滴列前三
近日,艾瑞咨詢連續第二年發布了中國獨角獸企業估值榜,螞蟻金服以600億美元估值蟬聯榜首,小米科技、滴滴出行分別以450億美元和276億美元估值排名二三位。此次入榜企業門檻為1.6億美元,入榜的300家企業總估值達4233.8億美元,平均估值約14.1億美元,較去年增長了37.8%。榜單中估值達到10億美元的企業為79家,比2015年增加了31家。
@愛看電影的小吳:兩年過去了,小米依然還是450億美金
@碩大無比的豬:BAT變ATM
7. 海龍電子城停止營業 僅2層剩十余家商戶
有17年經營歷史的北京海澱區海龍電子城停止營業,1層至5層的電子賣場中僅2層剩十余家商戶。賣場外張貼的 《通知》顯示,為加快中關村西區電子賣場轉型升級,打造海龍大廈“智能硬件創新中心”,7日起將停止營業,進行升級改造。
@嗨皮宋:轉型?怎麽做的
@嗨皮宋:回複@影子-陪我你累麽:通常我們非專業人士都是在網上挑選一兩款機型,看好配置和價錢,到中關村去買。到奸商詢問價格,他們報價跟我們查的相當或便宜,誘騙你進店,然後各種取得你的信任,貶低你自己選擇的機器,向你推薦你不了解的機型,用比市場價高很多的價錢買給你。
@影子-陪我你累麽:回複@嗨皮宋:原來如此,現在好多都不可以信。還是到廠商指定的專賣店買。
8. 百度外賣已完成B輪融資 估值達24億美元
百度外賣B輪融資於今年第一季度完成。根據外媒報道,在百度Q1財報發布後的電話會議上,百度曾明確表示外賣的新一輪融資已經結束,且目前估值已經達到了24億美金,投資方為百度和其他投資機構。
@王松岡:科技發展給我們帶來更多方便實惠。
@奉天承運:我就喜歡看的外賣平臺融到錢了,這樣補貼又多了
@這里倭狗好多:回複@奉天承運 你這個角度很刁鉆,我除了點贊還能說什麽.....
9. 曝國安與樂視恐對簿公堂 10億款項僅付5000萬
據《足球報》,雙方簽訂戰略協議時約定樂視方面今年要出10億共建球隊,款項應3月份前到位。但迄今為止,國安只收到樂視的5000萬費用,這也導致國安在夏窗無法簽下大牌外援。據悉,國安和樂視方面不排除通過法律手段解決此事。
@小超特煩惱:濃重的企業文化,不適合這只俱樂部健康的發展!
@開邑老棧-網事在路上:沒落貴族+ 資本新貴=格格不入
10. 暴風收購案遭證監會否決 劉詩詩2億聘禮泡湯
暴風集團昨日宣布收到中國證監會出具的《關於不予核準暴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發行股份購買資產並募集配套資金申請的決定》。而由於暴風集團收購案遭否決,被媒體戲稱為吳奇隆通過稻草熊影業送給劉詩詩的2億元聘禮也泡湯了。
@蹲坑打飽嗝:那就送兩億元。
@謝君鈞:所以,暴風這種股為什麽還有人去買?
11. 騰訊總裁劉熾平減持60萬股套現超1億港元
根據港交所資料顯示,身兼總裁及董事劉熾平於7月4日減持騰訊控股60萬股,每股作價178.547港元,總值1.07億港元,最新持股量降至0.48%。據公開資料查詢得知,騰訊歷史最高價是179.5港元,劉熾平在178.5港元減持,可謂高位套現。
@菁菁收藏:壕
@卡車_司機:也就南山一套房
[本文作者常皓靖,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騰訊
今日頭條
劉強東
贊(...)
分享到:
滴滴創業團隊已喪失公司控制權?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804/157891.shtml
滴滴創業團隊已喪失公司控制權?
七八點
本文系專註股權設計的創業服務機構七八點(微信ID:qibadianbuluo)投稿,作者七八點創始人何德文。
“老大與老二掐架,受傷的是老三。老大與老二打到最後,發現是自家人”。最近,滴滴與Uber China宣布合並了,這一幕又在重演。
關於合並後滴滴的股權與控制權,有很多的江湖傳說。我們一起聊聊,你可能會關註的下面這些相關話題。
一、滴滴與Uber,到底誰收購誰?
根據Uber創始人Travis Kalanick在Facebook發布的內部信,Uber China與滴滴合並後,Uber將持有合並後新公司20%股權,成為最大股東。
但是,根據滴滴的公告,滴滴出行將收購優步中國的品牌、業務、數據等全部資產。收購完成後,Uber全球將持有滴滴5.89%的股權,相當於17.7%的經濟權益。
讀到這里,你可能困惑了,這到底是誰收購誰啊?
2005年8月11日,雅虎與阿里巴巴宣布結成戰略合作聯盟,雅虎以雅虎中國業務加上10億美金獲得阿里巴巴40%股權。《福布斯》宣稱雅虎收購了阿里巴巴40%股份並擁有35%投票權,國內媒體說阿里巴巴收購雅虎中國進軍搜索。
歷史是不是在重演,至少驚人地相似?
從股權上來講,Uber可能是滴滴最大單一股東。從控制權上講,滴團隊有控制公司的制度操作空間。從品牌上講,中國市場會是滴滴主導。所以,你也不用糾結,誰收購誰了。雙方說的都是完整故事的不同部分而已。
二、滴滴公司,誰控股?
根據工商登記信息,滴滴(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的股權結構如下所示:
根據上圖,你可能會說,以程維為首的創業團隊還控股公司呢。但是,在這張股權結構圖里,你看不到滴滴重要投資人騰訊、阿里、DST與蘋果等股東的任何持股信息。為什麽呢?因為滴滴是VIE架構。簡單說,滴滴所有股東的真實股權比例反映在滴滴的離岸控股公司(通常設立在開曼群島)里,國內工商登記的並不是滴滴真實的股權結構。
根據媒體披露,以程維為首的創業團隊持股(包括團隊激勵股權)早已經低於20%。如果屬實,與Uber合並後,UBER很可能成為滴滴單一最大股東。
三、創業團隊為什麽不控股?
你可能會問,創業團隊為什麽只剩下這麽點股份呢?
註:以上為媒體披露的滴滴和快的的融資歷史。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滴滴與快的的巨額補貼戰、合並後快的團隊的變現退出、柳青等經營團隊的進入、騰訊、阿里、蘋果與DST等戰略股東的引入,都是需要銀子的。滴滴通過稀釋股權解決了發展過程中的資本、戰略資源與經營團隊激勵等問題,團隊股權被極大稀釋有其必然性與一定合理性。
四、創業團隊不控股,是否會失去控制權?
控制公司最簡單、最直接、最粗暴但也最有效的方式是控股。
但是,對於類似滴滴這類需要吸納優秀合夥人團隊合夥創業,並需要吸納外部資本與資源方的公司而言,創業團隊不控股是早晚的事。根據我們對國內外已經上市著名互聯網公司的數據研究,創始人持股20%是個比較平均的數據。
程維創業團隊不控股,是否必然對公司失去控制權?
不控股的情況下,創業團隊還可以通過投票權委托(京東上市前,劉強東的實現控制權的方式)、一致行動人協議與AB股計劃(百度、京東、360等)等實現對公司的控制權。因此,程維創業團隊有比較大的制度操作空間。是否可實現,取決於各方的實力與博弈結果。
[本文系專註股權設計的創業服務機構七八點(微信ID:qibadianbuluo)投稿,作者七八點創始人何德文。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題圖來自123RF。]
滴滴
控制權
Uber
贊(...)
分享到: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