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政府的“煩惱”:為何政策向左 但市場向右?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030

政府最近很委屈:為什麽政策的效果總是“事與願違”。

先看第一則新聞,是關於地方債的:

中國政府將在2015年1月5日開始地方政府債務的甄別,以決定是否將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債務納入政府直接債務的口徑,進而防止地方債務繼續膨脹。

結果,在大限到來之前,地方政府卻先發制人。不僅公開的城投債市場十分火爆,不少商業銀行以及信托公司也紛紛突擊為平臺放款,因為市場預期這些債務會被優先納入到政府直接債務的口徑。

……

未來將成為稀缺品種的城投債被投資人認為是“最後的晚餐”,不論是一級市場,還是二級市場,其收益率都在大幅下行。

中部省份城投公司的一位人士稱:“最近市場供不應求,城投債收益率都在往下走,目前是一個很好的窗口。今天我們剛發了一筆短融,利率差不多4.4%,我還覺得不太理想呢。”

這只是一個側影,實際上,不少市場人士用“瘋狂”二字來形容當下的城投債市場。

……

據《經濟參考報》,爭搶最後一班車的不只是債券市場。由於存在政府的隱形背書,城投公司一直也是商業銀行眼中的優質資源。不少城投公司人士表示,就在不久前,不少股份制銀行對平臺公司突擊放了一批貸款,甚至也有銀行從總行層面專門為平臺貸款開設了所謂“綠色通道”,加速審批速度。

這是一個典型的政府“事與願違”的政策。政府痛下決心剝離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本意是想規範政府債務,降低債務規模,但不想政策出臺後卻遭到“瘋狂反撲”。市場抓緊最後的時間窗口“豪賭”政府兜底。

無獨有偶,前天的銀行間市場也出現了類似的一幕:

中國銀行間市場前臺交易系統今日延時20分鐘,至16:50結束,因資金面緊張,在收盤前仍有一些機構仍未能補上資金缺口。中國證券網隨後表示,交易系統實際上延遲了30分鐘,至17:00才結束交易。

對此,中國央行將責任拋向了證監會。央行今日公開回應稱,新股密集發行造成了市場利率波動。

而證監會隨即安撫市場稱,不會在年底前集中發行新股,明年1月發行的企業也將計算在此前規劃的100家左右的範圍內。

當然,市場上也有另外一種聲音認為,銀行間市場資金緊張是因為前天國務院的“新融10條”引發。海通證券指出,國務院提到放寬存貸比彈性,把對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同業負債都算作存款,導致銀行突然需要補繳大量準備金,從而引發了昨天的資金面吃緊。

……

不管背後的原因是什麽,都不妨礙這成為又一個政策“事與願違”的案例。

政府一再表示,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但無論是城投債的“反撲”,還是“打新股”引發資金面吃緊,我們都不難看出這背後政府之手在操作。

正所謂“治大國若烹小鮮”,依靠政府“下猛藥”來解決問題,難免出現各種難以想象的副作用。而如何真正做到讓“市場發揮作用”,不僅需要決心,更需要智慧。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227

微眾向左 網商向右:兩家純網絡銀行的“基本論”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798

本帖最後由 鹿愚 於 2015-6-3 16:37 編輯

微眾向左 網商向右:兩家純網絡銀行的“基本論”



阿里和騰訊可以說是中國兩家最大的互聯網公司,一個統領電商、一個壟斷社交,在這樣的基因里孕育出來的銀行天然不尋常。

去年12月12日,騰訊作為主發起人的前海微眾銀行獲得開業批準,並於近日上線第一款產品“微粒貸”;半年之後的5月27日,螞蟻金服主導的浙江網商銀行獲得開業批準,盡管目前還尚未正式開業,但網商銀行已明確表示,螞蟻微貸會整合到網商銀行中,而螞蟻微貸本身已經推出包括“花唄”、“借唄”等多款產品。

細數兩家銀行,不同的使命決定了不同的業務邏輯,對於螞蟻金服來說,銀行是現有空間的一個延伸,而對於騰訊來說,銀行是一塊新的空間,亟待探索。

他們為何需要銀行牌照?

螞蟻金服已涉足支付、小貸、基金、保險、理財、征信等多個業務領域,旗下擁有支付寶、支付寶錢包、余額寶、招財寶、螞蟻微貸、芝麻信用等多個新興互聯網金融業態。

不少業內人士分析,螞蟻金服其實已經是一個“類銀行”機構,具有銀行的“存”“貸”“匯”三大主要功能。

“存”主要通過余額寶和招財寶來實現,兩者類似於支付寶資金池中的“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貸”可以通過螞蟻微貸來實現,而作為第三方支付的支付寶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了“匯”的功能。

可以說,螞蟻金服已經為自己構建了一套金融生態圈,那麽,為何螞蟻金服還需要一塊銀行牌照?

“螞蟻金服要想實現資產端的擴張,僅僅依賴小貸是完全不夠的,小貸公司受制於資本金和放貸比例的要求,此前阿里也不得不嘗試發行小貸資產證券化產品以盤活小貸公司的存量資產,釋放資本金。”此前,一位接近螞蟻金服的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分析。

盡管商業銀行依舊存在存貸比、資本充足率和核心資本充足率等考核要求,但相比小貸公司,其放貸能力將得到極大的釋放。

相比來說,騰訊在互聯網金融領域積累甚少,目前旗下包括財付通、理財通兩大平臺,財付通為理財通提供底層支付服務,理財通更像是一個產品超市。

那麽,在金融圈涉世未深的騰訊為何需要一塊銀行牌照?

“單從業務模式來講,微眾不必然需要銀行牌照。”近日,微眾銀行董事長顧敏第一次主動接受媒體采訪時坦言。他認為,之所以需要銀行牌照,是因為銀行能夠得到用戶的信任,從而讓合作更加順暢;長期來看,在金融數據安全和產品設計等方面,銀行牌照也能夠提供更大的空間。

總結來看,螞蟻金服獲得銀行牌照的目的是擴張現有業務,起碼是在現階段,而騰訊是為了嘗試新的業務。

輕資產銀行中的資產與負債

不同的目的決定了兩者不同的經營模式和行為路徑。

比如,在銀行高管人選方面,螞蟻金服占網商銀行30%的股權,但網商銀行董事長井賢棟和行長俞勝法均來自螞蟻金服內部,一個是COO,一個是副總裁,體現出非常明顯的控制力。

騰訊在微眾銀行中同樣占股30%,但其董事長顧敏之前任職於中國平安,行長曹彤是中國進出口銀行原副行長,對騰訊來說,因為缺乏相關經驗,所以啟動新的人馬,開辟新天地。

5月15日晚,微眾銀行首款資產端產品——“微粒貸”上線了。據了解,在微粒貸之前,微眾銀行接連斃掉兩款產品,盡管“微粒貸”上線後獲得了較好的用戶體驗,但一個問題是,它真的不大像是一款銀行產品。

早於其上線的“借唄”有著與“微粒貸”幾乎一模一樣的貸款流程,而“借唄”只是螞蟻微貸旗下的個人消費貸款。

目前,“微粒貸”植入手機QQ中,采用“白名單”制,8月份左右會在微信上設立新的入口。

事實上,無論是微信還是QQ,其最大的優勢是高頻互動:你可以24小時蹭在微信上,每10分鐘打開一次,刷新下朋友圈或查看新消息,但你不可能24小時都呆在支付寶錢包里,只有在需要的時候才會打開一次。

對於微眾銀行來說,在沒有生態圈,沒有既得經驗的前提下,如何設計出能夠把這兩款高頻互動的社交軟件優勢利用起來的產品至關重要。顧敏也坦言,目前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在符合金融原理的前提下,平衡好行業規則和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創新體驗需求,找到用互聯網思維設計出銀行產品的方法。

在資產端,螞蟻金服的壓力可能要小一點,螞蟻金服一位內部人士對本報記者透露,螞蟻微貸近5年來積累下的客戶資源、風控能力、渠道、產品開發理念等都可以被網商銀行所繼承,“這兩塊業務在慢慢整合,未來,小貸的客戶將會通過網商銀行來服務。”他說。

螞蟻微貸旗下的產品包括阿里信用貸款、網商貸、淘寶信用貸款、訂單貸款等。

而在負債端,可以說,包括網商銀行和微眾銀行在內的5家民營銀行都面臨這個挑戰,尤其是對於不設線下網點的純互聯網銀行來說,存款從哪里來?

同業授信是一種模式,據了解,微眾銀行已經敲定了華夏、東亞和平安等三家銀行,另外還有十幾家銀行在商談合作的過程中。

類似的同業合作顯然是件微妙而複雜的事情,暫時可以將其理解為服務外包。

顧敏認為,微眾銀行的定位是持有銀行牌照的互聯網平臺,“不要把我們看成是一家銀行,看成一家中介就好。”他說。在這個中介的角色里,微眾銀行向合作銀行提供客戶、渠道、科技、數據分析的支持,負責產品設計和推廣創新,而合作銀行為雙方的產品提供資金。

顧敏介紹,在這種合作模式下,合作銀行拿走大部分的利潤,微眾銀行只能獲取其中的一小部分。顧敏也笑稱,微眾銀行除了同業合作這條路,其實也沒別的路可走。

上述螞蟻金服內部人士也對本報記者透露,網商銀行目前雖然還沒有正式開業,但同業合作也已經在洽談中。“未來不排除開發出將同業資金吸引進來的負債端產品,合作模式是我們提供渠道、產品、客戶和輸出風控能力,合作的銀行提供資金。”他說。

負債端,兩者走的是同一條路。

風控將成核心競爭力

當然,合作銀行有自己的資金收益和流動性要求,尤為重要的是對於壞賬的控制,這就要求兩家依賴於同業資金的網絡銀行具有更加優秀的風控能力。

“其實,螞蟻微貸在5年來積累下來最為重要的能力就是數據化風控能力。”上述螞蟻金服內部人士介紹,螞蟻小貸主要以“水文模型”來預測小微企業的後續經營狀況,從而判斷授信。

“水文模型”與傳統銀行的信貸審核模式極其不同:比如一家企業目前的經營相對困難,即處於“低水位”,傳統金融機構往往不會向其發放貸款。但螞蟻小貸可以從其歷史銷售和行業景氣程度的大數據分析中預測它很可能在幾個月後“水位回升”,那它也很可能獲得貸款。

微眾銀行目前采用的底層系統則是興業銀行“銀銀平臺”中輸出的IT系統,微眾銀行自身的系統都尚未完善。對於微眾銀行來說,重要的是如何將“社交大數據”轉化為“金融大數據”。

以微粒貸為例,其風控模式是在合作平臺的所有用戶里,首先撇除沒有把握服務好的人群,以及服務不到的人群;再刨除可能存在的結構性或群體性欺詐風險的人群,然後用大數法則來分散風險,運用傳統的、行之有效的數據和邏輯,如央行的征信數據;再結合社交、行為、交易等各種模型。

那麽,誰的模型更靠譜呢?
(來源:一財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8272

新三板PE巨頭搶戰互聯網金融 先向左還是先向右?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812/151514.shtml

九鼎投資再次成為焦點,其旗下熟人借貸平臺借貸寶近4天被質疑傳銷後,8月12日,借貸寶宣布已於6月20日完成20億元首輪融資,但具體投資方名單並未公布。九鼎投資董事長吳剛對創業家記者表示:此次為股權融資,投資方名單需去全國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查詢,為避免虛假融資,發布會專門請到會計事務所的律師進行現場公證。

無疑,近4天來,借貸寶一直處於輿論的風口浪尖。8月8日,借鑒滴滴打車補貼模式,借貸寶“拉上好友搶紅包,輕輕松松玩出錢”活動啟動,稱出資20億元進行“借貸寶”的微信推廣。

它采用二級獎勵模式(即用戶獎勵總金額=自己推薦的新用戶數(用戶數A)*20元+用戶群A推薦的新用戶數*10元)。也就是說,你推廣此軟件給100個粉絲,你的收益是100*20=2000元。然後,你的100個粉絲每人再推廣100人,你的收益100*100*10=10萬。那麽,最終你的總收益就是102000元。

可惜,之後系統一度癱瘓,遭遇質疑。9日,借貸寶更是發生了長時間的系統癱瘓,直至當日晚間22點,仍未恢複。

當天晚間,占股95%的九鼎投資發布了說明,針對央視新聞報道畫面、“借貸寶是否傳銷”問題、“借貸寶詐騙、套取用戶錢財”問題、“借貸寶綁卡輸入銀行卡密碼是為了惡意套取用戶的銀行卡信息和個人隱私”的問題做了解釋。

不過還是有報道稱根據2014年年報顯示,九鼎投資2014年實現凈利潤僅為3.64億元。同時,根據全國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查詢,成立於2014年年底的人人行,其註冊資本也只有5億元,推廣獎勵居然是九鼎投資約7年的凈利,以及註冊資本金的4倍。有不少網友也表示,在下載、註冊及實名認證後,並未得償所願拿到所謂的推廣獎勵。大家質疑其到底是創新還是傳銷的聲音一直未減弱。

 今日,九鼎投資董事長吳剛表示,對於需要提供交易密碼的情況,用戶提供密碼時會直接跳轉到銀行類金融機構頁面,資金托管在第三方支付公司鷹皇金佰仕網絡技術有限公司(下稱金佰仕),借貸寶並不保留交易密碼。

在熟人社交金融App熟信CEO曾軍看來,借貸寶此舉合理,首先,借貸寶沒有強迫用戶提供,用戶想要拿錢,就得照做,如果覺得不合理,別拿錢就行了。其次,如果要在平臺上發生借貸交易,就得確認用戶身份、姓名、身份證、銀行卡號、密碼、手機驗證碼合一,才能確認。第三,支付平臺、銀行也有差異,有些需要提供,有些並不需要,第三方支付可以向銀行發指令,銀行反饋,最終驗證密碼對錯。清科創投投資總監丁康則認為仍是有風險。

營銷過後還得回歸金融本質

無論如何,這場事件單從傳銷效果來講,做的是成功的。此前,沒做廣告,連一篇正式的媒體報道都沒有,可以說是沒花一分錢,就讓輿論焦點集中在了借貸寶。 

但是,回歸本質,無論營銷做的多好,移動金融的本質是金融。宜信CEO唐寧就曾坦言在看優秀的創新移動金融產品的時候,不僅有互聯網、移動的緯度,更要有金融的緯度,沒有任何的場景談到信息披露是如何能夠通過移動方式做好,而只是通過搞一些理財節,粉絲節比較誰的流動性高、回報型強,這都與金融實質是相悖的,這是行業的硬傷。

人人貸CEO楊一夫介紹,對於互聯網金融或者P2P來講,它的失敗成本非常高,這個意義上來講,一個負責任的企業還是應該把風險放在第一位,這個風險一方面是負荷成本和各方面的運營成本是不是支撐你,讓你的產品長期能夠實現盈利的。 

熟人借貸該如何玩轉?

借貸寶的模式是熟人間單向匿名借貸,利用借款人實名、出借人匿名的方式,幫助出借人主動根據借款人的身份評估借款風險用以決策,使借款人達到快速融資、出借人安全高息理財和投資的目的,同時避免了實名借貸造成的見面尷尬。

同時,用戶通過“零成本賺利差”模式,可根據自己朋友圈的借貸信息,設置低於借款人的利息一鍵轉發借貸信息,以低息借入,高息借出,在不需要投入本金的情況下,實現借貸信息的周轉,白賺利差。在這種交易模式中,賺利差的用戶既是出借人,也是借款人,基於朋友圈直接進行借貸交易,省去中間環節。

 當然,借貸寶並不算是熟人匿名借貸的先行者,熟信、朋友範都是這個市場的分食者。曾軍告訴記者,借貸寶這種一砸20億的方法不是創業公司玩的起的,這種送錢方式可以將任何App推給1000萬人,所以更重要的還是在產品上做創新。

對於熟人匿名借貸平臺來說,低頻和難以傳播是其面臨的兩個難題,找用戶很不容易。如果周圍的人沒有人用,很難發生交易。而且本來借錢就低頻,用戶留下來概率就很低,在熟人間推廣這個借貸工具也可能被誤會帶有目的性,難度較大。

所以這些平臺就需要想辦法降低門檻,而且留住用戶,讓用戶可以在App里做更多的事情。易觀國際分析師馬韜曾表示,通過熟人介紹的營銷方式在短期內可能有一定效果。但從長遠來看,還是要看平臺的產品、服務、風控能力、規範性等一系列“硬功夫”。

新三板公司搶灘互聯網金融

無疑,移動金融是藍海,九鼎投資也做了重重布局,先是增資雲計算平臺象雲,強化了借貸寶的後臺技術能力,為大數據分析路線奠定了技術基礎;隨後收購擁有支付牌照公司金佰仕,保障用戶支付體驗;同時與律師事務所達成合作,欲打造“全方位立體追債體系”,九鼎投資還全資控股設立自有P2P品牌九信金融,借貸寶將與九鼎投資體系下的其他品牌達成戰略呼應。借貸寶的上線標誌著九鼎投資從傳統金融業務向新型金融業務的轉型。

事實上,轉型的又何止九鼎投資。在兩周前,新三板上另一PE巨頭中科招商宣布進入互聯網金融領域,它選擇的是另一個方向-股權眾籌,並推出雲投匯股權眾籌平臺。對於中科招商作為領投人在雲投匯發起的項目,如果項目在規定的期限內未能募集到目標金額的投資,中科招商將補齊差額,保證項目如期順利完成融資。雲投匯還成立10億元“雲投基金”為明星領投人進行領投配資。

從規模上看,成立於2000年的中科招商體量比九鼎投資要大,其所投資的企業不但覆蓋了各種行業,還在文化消費、健康醫藥、節能環保等重點行業實現了產業鏈布局投資。

中科招商董事長兼總裁單祥雙說,中科招商不僅做PE/VC業務,還要開展全產業鏈布局,股權眾籌正是這個產業鏈中的重要一環。2015年,中科招商將全面發力互聯網PE。

不過,包括P2P和眾籌在內的互聯網金融多數很難看到盈利,原因在於線上的運營成本過高,渠道方抽走過高的收入分成,但是有分析認為如果依托於大平臺在渠道和品牌的幫助,實現盈利也不困難。九鼎投資這類機構對自身產業鏈比較熟悉,擁有充足項目資源,具備一定的優勢。

而對於PE介入股權眾籌來說,線下項目端有成熟專業的團隊,通過股權眾籌方式孵化自己看好但不夠成熟的初創項目,同時獲取海量的互聯網端用戶,挖掘有限合夥人資源,也有優勢。

不過,在當今政策環境下,這些平臺也還存在信息披露不足、容易引發自融嫌疑等問題。在清科創投投資總監丁康看來,新三板公司布局互聯網金融,很多為了為了做概念,完全不懂互聯網金融,重要的還是要有金融行業的經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6616

網絡直播巨變前夕:巨頭向左,新秀向右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126/153969.shtml

導讀 : 現在網絡直播正值亂世,沒有真正的巨頭,誰首先跨過去,誰就可能成為行業中真正的領頭羊。

如果要給國內互聯網行業進行一場梳理的話,網絡直播必然是其中較為古老而又步履蹣跚的行業。作為很早就有的互聯網形態,自從電腦大面積普及攝像頭之後便悄然誕生。在聊天室的後期出現的房主視頻聊天模式,幾乎可以看成秀場直播的雛形。而之後的“平民秀場”,正式讓網絡直播形成了一個獨立的產業。但由於展現形式的特殊性,它並未如其他互聯網產業一般,迅速成為一個備受關註的焦點,反而是長期備受質疑。

在網吧風行的年代,一到淩晨午夜,除了玩遊戲的主流用戶,在角落中,總會有人悄悄打開那些被稱為視頻聊天室的網站,然後欣賞房主或者管理員充滿挑逗甚至色情意味的表演。正是由於初期階段內容混亂,在直播行業剛剛萌芽的時期,它便被動的帶有了色情原罪。之後,在很久的一段時間內,網絡直播甚至成為一些釣魚詐騙網站最為常用的伎倆之一。醜陋的頁面上,一段挑逗的直播視頻,引誘著尋視頻聊天室而不得的網絡小白。無數人在荷爾蒙的刺激下紛紛上鉤。所以在那個時代,當提到視頻聊天的時候,所有人都會會心一笑。

網絡直播其實一直都難逃色情陰影。無數的主播在這一陰影之下受益匪淺,賺的盆滿缽滿,成為最早的一批網紅。但受限於對國內對色情的零容忍,無數的視頻直播平臺卻在這一陰影之下轟然倒塌。因為國內沒有任何平臺被會允許成為MyFreeCams。但是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某些變化正在悄然改變著視頻直播行業,機會似乎來了。

直播產業三主流:秀場、遊戲、泛生活

目前的直播產業,正在呈現三方分化的狀態,而其中最為知名的就是秀場類直播。這種最早脫胎於視頻聊天室的直播模式,販賣產品非常簡單,那就是美色。所以,主播們往往都是長相美麗衣著性感的妹子。由於這種形態存在時間最久,並且長期覆蓋了海量的三四城市的網絡男性用戶,導致秀場已經成了網絡直播的代名詞。而有趣的是,除了9158、YY視頻這類傳統直播平臺一直主打秀場,像百度、新浪、搜狐、網易這些互聯網巨頭們,也對直播行業充滿覬覦,紛紛親下戰場,意圖從中分得一杯羹。而他們進入這個行業的方式,也是主攻美色經濟為主的秀場模式。

除秀場模式外,目前人氣最高的直播形態就是遊戲直播,雖然相對秀場直播,遊戲直播的模式出現稍晚,但這種結合極具粘性和趣味性的電競產業的直播方式,不但救活了被主流媒體排斥的電競產業,自己也借此成為直播產業中不可忽視的力量,像鬥魚、熊貓、龍珠、虎牙、戰旗,在推動了直播產業的同時,都堪稱當前遊戲直播的霸主,這其中尤其以鬥魚為最。不過長遠來看,遊戲直播平臺如果過度垂直,最終難免會淪為遊戲的第二產業。

事實上,分享與陪伴正成為視頻直播的新動力,越來越多人希望將自己的生活搬到攝像頭前。在移動互聯網浪潮之下,除了主打秀場與遊戲直播,正有新的一批泛生活類的直播平臺誕生,並且迅速崛起。其中以花椒、趣播、光圈直播最為突出。他們的最大特點是,直播的內容已從秀場、遊戲類的狹義直播轉向了移動化的全民秀,並且高度去PC化。而這些新秀之所以崛起,正是因為依靠PC端發跡的秀場和遊戲直播們,受自身模式所限,無法及時放下以PC端為中心,移動化緩慢造成的。

上述的三種模式已成為當前網絡直播的主流模式。秀場模式作為最基礎的模式,已經擁有了一套非常完善的體系,但它的核心還是最初的美色經濟,依舊難以跨出色情陰影。之後崛起的遊戲直播平臺的模式,則是一個內容更為專業化的直播方式,姑且可稱之為競技型經濟。而近期比較火的移動直播平臺,更多的則是泛生活化的全民直播。這種模式弱化了美色和競技對主播的重要程度,正在最大化的展現直播的核心價值:陪伴與分享。

那麽,三種模式之中,孰優孰劣?由於直播市場的廣闊前景,百度和網易搜狐新浪等巨頭們對網絡直播市場蠢蠢欲動,低調部署了自己的直播平臺戰略,使得業內誕生了百度百秀、新浪秀場、搜狐千帆、網易BOBO背靠大樹的直播平臺,但是耐人尋味的是,這幾大巨頭涉足的主流模式,不約而同的都選擇了門檻最低的秀場模式。目前的局勢可以說是巨變前夕,秀場模式由於巨頭加入一片亂戰。但遊戲直播似乎也好不到哪去,由於其專業性和垂直性,遊戲直播也被鬥魚,戰旗等幾大平臺瓜分,互相打的不可開交。在互聯網行業,老大老二打架,受傷的往往是老三,所以,剛剛興起的泛生化移動直播能有機會嗎?

網絡直播從PC向APP遷徙帶來的變革

巨頭們一出場便做最原始的秀場直播,遊戲產業硝煙四起,在這種背景下,移動互聯網卻催生了泛生活直播平臺的出現,充分說明了網絡直播行業依舊還在初始的摸索階段。而這一次,引領互聯網潮流的巨頭們的選擇方向則不一定是對的,因為網絡直播移動化已經不可避免。在移動互聯網碎片化、去中心化的趨勢下,泛生活的直播模式其實更符合用戶的體驗需求。所以未來更有機會的,極有可能是那些移動化的直播新秀們。而這個推斷,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1.直播時間正從夜產業向全天產業延伸

從這個行業誕生之初,以秀場為主的直播平臺,用戶活躍的規律幾乎就沒有變過,即使百度搜狐網易等巨頭介入之後也並未有所突破,比如擁有巨大流量入口的百度百秀,依舊在用戶活躍時間上和YY視頻、9158這類老牌直播平臺一樣,都是以深夜至淩晨為主。而以基於移動直播的光圈直播為例,用戶活躍時間除了夜晚跟傳統平臺一樣,白天用戶活躍時間明顯要高出一大截。而活躍時間則恰恰可以代表用戶對其泛生活模式的認同程度。同時這也充分說明,在移動浪潮之下,網絡直播正在從夜產業向全天產業延伸。

2.直播現場正從固定場景到任意場景延伸

遊戲直播平臺也將面臨一個棘手的問題:雖然遊戲直播與PC端具有天然的契合性,但是隨著直播平臺的移動化,在手機屏幕較小的情況下,需要展示技能細節的遊戲直播將會受到極大的限制。同時,秀場和遊戲直播基本都是在固定場景進行,而像移動化的網絡直播平臺,比如花椒、光圈直播,有一個最大的優勢,那就是開拓了主播們的直播範圍,將主播從電腦面前解放到了幾乎任意的場景中,顯然秀場和遊戲直播目前無法跟上這個趨勢。即使是秀場直播在多數情況下也局限於室內。而移動直播平臺所走的泛生活化社交路線,與這個趨勢非常契合。只要擁有網絡和智能手機,便可以在任何時候任意場景進行直播。

3.內容生產正從主播經紀聯盟向個體傾斜

在移動化之前,秀場與遊戲直播所涉及的唱歌、跳舞、競技的確非常適合當時的直播模式,而這類的直播,由於具有一定的門檻性,已經被當前無數的主播經紀聯盟所把持。一個沒有經紀人庇護和推廣的主播很難在競爭中獲得關註,更遑論變現。但是隨著網絡直播向移動端遷徙,泛生活化直播將會趁勢崛起,在全民直播的浪潮下,直播將從小眾行為成為一個大眾行為,秀場和遊戲直播將不再是主流。這會導致主播經紀聯盟體系的影響力被瓦解,內容生產者從主播經紀聯盟向個體化。全民直播已成必然。

全民直播到來,將顛覆獲取信息的方式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寬帶升級,傳統文字或者圖片類的分享閱讀方式,將逐漸無法滿足網民們的需求,視頻極有可能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最主流方式。但是視頻的制作門檻之高,絕大多數人都無法跨越。而網絡直播正好解決了這一需求,因為網絡直播一方面可以節約制作視頻的時間,也降低了信息分享的門檻,人人都可以當主播。另一方面,在及時性和互動性上更為便捷。在你直播的時候,你可以隨時的收到反饋並且針對反饋做出相應的調整。單純的視頻哪怕制作精良,也無法滿足互動的需求。

在以前,音樂、舞蹈、遊戲占領了偌大的網絡直播市場,所以這個產業一直都是生產制造網紅的大本營。而這些網紅所產生的粉絲經濟,也是網絡直播平臺盈利的主要方向:觀看直播的用戶,可以給喜歡的主播送花錢購買的虛擬禮物,收入由平臺、主播、渠道之間進行分成。如今,隨著直播平臺的移動化和泛生活化,關註點將從人到內容轉變,所以,網紅會面臨行業KOL的挑戰。因為除了美女主播與電競主播,律師、醫生等等原本正襟危坐的專業人員,他們的專業性內容對用戶來說更有價值,人反而不重要了。而普通用戶也有了做直播的機會:遇到突發事件時,你可以打開直播APP,隨時隨機的將現場分分享給網絡上的其他人,甚至因為成為獨立記者。這也正是花椒和光圈直播們被看好的重要原因之一。

隨著移動直播平臺的崛起,顯然視頻主播已經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主播了,他們正在越來越像自媒體的未來狀態。而隨著全民直播的普及,各個平臺互動性的強弱將會成為主播們是否願意停留的重要動力。在這方面,光圈直播做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創新,那就是雙向打賞,即用戶不僅僅可以給主播打送禮物打賞,主播為了擴大影響或者傳播內容,也可以向用戶打賞,以此吸引關註。這個看似細小的創新,也許會顛覆傳統主播們的互動方式,甚至會加速主播時代走向視頻自媒體時代的進程。

除此之外,網絡直播平臺受移動化影響,社交屬性也正在變得越來越強:大多數傳統直播軟件只有純粹直播功能,是一種同步在線形態,當直播結束社交互動即告終止。但是對於移動端用戶來說,這顯然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為此,光圈直播還提供了圖片分享功能,圖片是一種異步社交形態,關註、點贊、評論,非常有助於社交關系的建立與拓展。此外還有聊天、私密圈子等特色功能。直播+圖片+圈子+聊天的模式,將直播平臺打造成一個社交微型有機生態圈,大大提高了用戶黏度和活躍度,這肯定不會是個案,相信以後會有更多的直播平臺做出類似的改變。

內容把控將成為直播平臺能否崛起的關鍵

在《楚門的世界》中,主人公拼命地想要從公眾的關註中消失,獲得自己的私生活,但是現實卻正在往相反的方向滑去,越來越多的人希望將自己的生活和所見所得通過手機分享給所有人。在這個需求的驅使之下,手機視頻直播將很快成為年輕人的新寵,成為他們分享生活、結交朋友和展示自我的重要方式。這可能會是繼朋友圈之後,又一個成為大眾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雖然在移動化浪潮下,泛生活化方向相比秀場模式和遊戲模式更有前景,但是,它們也依舊不得不面對一個嚴峻的問題:內容把控。事實上,內容監管一直是整個行業爆發的桎梏。無論是傳統直播還是移動直播,多數內容監管都大同小異,設立自己監播團隊,每名監播員在電腦屏幕上打開幾十個用戶直播窗口,不時的刷新查看平臺的直播內容,當不良內容突然出現時,便將其屏蔽。這一般情況下不會出現太大的問題,但在直播數量增多之後,一旦出現黃暴內容,篩查的滯後性無法避免。像鬥魚最近的主播造人事件就給他們帶來了很大的麻煩。

泛生活化直播將會讓人人都能做主播,所以直播內容會更為龐大和廣泛,監管難度勢必會成幾何倍數增長,最有效的解決辦法是對畫面能夠進行自動識別,但目前視頻畫面識別技術並沒有太大的進展,這可能會是制約全民直播時代到來的一大障礙。而這一大問題,也會是各個直播平臺能否崛起稱雄的最後關鍵一步。現在網絡直播正值亂世,沒有真正的巨頭,誰首先跨過去,誰就可能成為行業中真正的領頭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3624

微信支付寶向左,銀聯Apple Pay向右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218/154309.shtml

導讀 : 最近的支付市場,到底在玩些什麽?

微信支付取現收費一事在網上炒的沸沸揚揚,不過焦點似乎都一致地沖著收費是否必要及合理的角度,但是微信為何選擇這個時間做這件事,背後的邏輯是什麽?恰逢 Apple Pay 正式入華,是否會沖擊微信支付、支付寶鼎立的移動支付市場?作為同時提供銀聯、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移動支付商戶平臺,我希望分享一下所觀察到的現象和預判。

一、微信支付、支付寶向左:以支付為入口,構建生態圈

從微信取現收費一事,看見騰訊和阿里共通的野心或願景,那就是通過支付為入口,打造交易閉環,構建生態圈。

日光之下無新事,騰訊在微信錢包這一步,和當年阿里在支付寶上做的一樣。2003年 阿里推出支付寶,一開始只面向淘寶,結合購物的場景做信用擔保。批發商、零售商利用支付寶做結算,市場又用支付寶做交易,虛擬貨幣在支付寶的體系內流動,脫離銀行體系。2004年 以後,支付寶成為一個獨立的應用產品,借助電子商務不斷壯大,在 2008 進入公共事業性繳費市場;2009年 和在線旅遊行業成為支付夥伴;2010年 推出快捷支付,讓用戶無需開通網銀即可實現網上交易支付;2011年 推出條碼支付進軍線下支付市場,無需銀行卡直接通過支付寶支付。每一步都在向無卡交易邁進,同時豐富生態圈,壯大自己的虛擬貨幣交易帝國,余額寶的推出,讓體系內的商業模式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回過頭來看看微信,且撇開銀行費率的成本問題,微信支付在權衡利弊之下,選擇承擔轉賬的費用,而不是取現的費用,這里最主要還是入口出口的問題,轉賬是入口,是用戶把錢從銀行體系轉入微信支付的入口,所以當然不希望收費影響大家使用,但取現是出口,當然是越難越好,此舉說明了騰訊希望在微信錢包的體系內貨幣流通性上發力。有了支付寶前期在用戶心中耕植的信任,大眾對移動支付的接受度更高,在習慣方面兩家在過去一年用燒錢的方式已初步養成了習慣,微信經過 3年 的紅包大戰,1年 多的線下商戶布局,選擇這個時候邁出取現收費這爭議性的一步,也是因為手中那張 “線下消費場景” 的牌已經站穩了腳。

二、銀聯、Apple Pay 向右:技術革新的移動支付

大家對 Apple Pay 可以說是非常期待,原因是 Apple Pay 可能是現在技術上最安全,體驗也是最好的移動支付手段。聯手 Apple Pay 是銀聯在移動支付略上的一個聰明又無奈之舉,聰明在於銀聯在移動支付缺乏明星產品,Apple Pay 可以說來的正是時候,但無奈是銀聯一邊得向蘋果付手續費,一邊還得把最珍貴的用戶數據和蘋果共享。但來華真的能顛覆市場嗎?我認為不太可能:

首先看看 Apple Pay 在美國本土市場的表現。Money 20/20 大會上公布的數據,作為移動支付領頭產品,Apple Pay 在美國市場占有率只有 2%,蘋果用戶只要有 14%的人綁定了銀行卡,數量還是偏低,其中大部分為平均年齡在 35 歲左右的人群。除了安卓 Android Pay 作為對手,Apple Pay 在美國市場上最大的勁敵是 CurrentC,一個由包括沃爾瑪在內的多家大型零售商聯盟推出的支付應用,於 2015年7月 上線,通過掃碼支付。CurrentC 解決了商戶在信用卡清算時面臨的高額費率問題(Apple Pay 收取運營商 0.15%手續費)鼓勵用戶綁定儲蓄卡,由於有龐大的日用品零售商聯盟的背書,在本地市場和 Apple Pay 強勢抗衡。

2015年7月Apple Pay 進入英國市場,有機構對此在 Twitter 上進行了一輪問卷調查。在 26,000 條提及 Apple Pay 進入英國的推特里,有 10%的內容是關於交易失敗、無法啟動服務,零售商的呼聲較大,表示出現接入失敗、扣款有誤等等問題,明顯最優體驗現在還沒有體現。

當然,Apple Pay 在中國也許不會出現在美國或英國的問題,首先蘋果向運營商收取的 0.15%手續費,會由銀聯來承擔;其次,大型連鎖店早已接入銀聯的閃付 POS,為 Apple Pay “一拍即支付” 的行為模式早已進行一番預熱。盡管如此,想要在中國市場有一個漂亮的數據,Apple Pay 還有幾個難題需要克服,比如從高額低頻轉向低額高頻,以及降低商戶進駐的技術門檻等等。從銀聯的角度來說,聯合 Apple Pay 是發展移動支付最強力的武器,而 NFC(近場通訊服務)終將取代刷卡業務。

但由於 Apple Pay 還只是移動支付,沒有生態圈的概念,這樣支付寶和微信線上線下生態圈一旦形成,將很難說服用戶使用只有部分線下場景的 Apple Pay.

移動支付走向分析和預判

作為微信支付和支付寶主要合作夥伴,我們從去年初開始將業務重心從 POS 機業務逐漸傾向移動支付服務,增長非常驚人,從 2015年4月 正式啟動以來,移動支付業務增長了 1600 倍,9 個月內交易筆數超過 1000 萬筆。第三季度微信支付和支付寶數據首次超越原有主營業務銀聯刷卡。在微信支付鋪設線下版圖的戰略上,我們站在了最前沿,在全國 15 個主要城市都有商戶,跨越不同行業如零售、餐飲、美容等等,而且有下沈三線城市的趨勢。

對於移動支付發展,我們有兩大觀點:

1. 移動支付發展的 8 個關鍵元素:信任度、場景、用戶數、商戶數、用戶習慣、密度、體驗、頻次

無論是當初為淘寶做擔保的支付寶,還是以熟人社交圈紅包的微信支付,都是從獲取用戶的信任開始。用戶的心智是一大難以攻克的戰場,就好比猴年春節之後就悄無聲息的支付寶紅包一樣,用戶心中對產品的預設是難以改變。近一兩年流行起來的打車、紅包等等都是低額高頻的支付場景,為移動支付的普及鋪路。微信支付、支付寶口碑以及好近,利用地推在全國各大城市鋪設商戶,配合平均一個月2 次的補貼活動,刺激用戶習慣和使用頻次。以上 8 個關鍵元素,都是促成移動支付普及必要條件。

微信支付寶向左,銀聯 Apple Pay 向右

從圖中可以清晰看到,支付寶和微信在同一個級別,Apple Pay 還是有明顯差異,需要很大的努力進行追趕。

2. 移動支付普及必經的階段:從低額高頻到高額低頻

在上述 8 個關鍵元素之下,移動支付的普及需要通過兩個階段,就是從低額高頻切入,並逐漸走向高額低頻。低額泛指 300 元以下的交易,主要體現在生活吃喝玩樂等場景,高額主要體現在零售,這個也是銀聯推出小額"無密支付"的原因。目前,無論微信和支付寶都是主打低額高頻場景,這些場景本身就是現金為主,本來就沒有 POS 機,所以 Apple Pay 很難進入。現在 Apple Pay 能使用的場景在於銀聯卡的高額低頻場景。因此,Apple Pay 還需要在低額高頻的場景上發力,才談得上和微信支付、支付寶角力。

寫在最後:移動支付帶來的新交易秩序

以現在情況演變,很有可能重複運營商轉 3G 情況,2G 時代中移動占據絕對市場份額,到了 3G 時代基本和聯通電信三分天下。現在的銀聯就是昨天的中移動,微信支付和支付寶就是聯通電信,已經準備好和銀聯三分天下了,不過有意思的是,當年聯通電信是通過蘋果 iPhone 和中國移動搶市場的,今天銀聯和蘋果聯手又會有怎麽樣的效果?

全面 “移動支付” 是一個什麽樣的世界?

無論是 NFC 近場通訊還是掃碼,支付工具的革新開啟一個交易更有想象力的世界,搶占生態圈才是下一個拿下移動支付天下的最後一戰。三年前,當虛擬紅包第一次取代實體紅包,預示著新交易秩序的開始。這種秩序建立在虛擬貨幣之上,是經濟新形態下的必然產物。打開 “支付寶” 或 “微信錢包” 的應用,一個界面可以完成繳費、投資、出行、購物、收款,這種秩序下人人都是買方和賣方,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微信群里我既是發紅包的人,同時也可以是搶紅包的人。今天的交易記錄成為明天的信用記錄(如芝麻信用、白條等等),未來利用這些 “信用值” 可以租車、租房、訂酒店等等。

不過我認為這一切都稱不上"未來",真正的未來應該是這個樣子的:"走進一家咖啡店,點一杯咖啡,看看書享受一個休閑的下午,起來離開了",支付?不存在了啊!我期待這一天的到來。

本文作者為錢方好近創始人及 CEO 李英豪,定期發表關於移動支付、香港創業圈等資訊及觀點,個人微信公眾號“李英豪”(ID: haojinTi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5810

站在十字路口的滴滴,向左還是向右?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608/156400.shtml

站在十字路口的滴滴,向左還是向右?
於斌 於斌

站在十字路口的滴滴,向左還是向右?

不管向左走還是向右走,滴滴目前的整體估值和未來發展都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滴滴最近的日子並不好過。蘋果巨額投資的風光還沒有過去,馬上就迎來了多事之秋。

首當其沖的是網約車的安全問題。本月4日,長沙一電競選手被滴滴司機砍傷,5月中旬,深圳一名小學女教師網約一輛滴滴出租車後,遭司機持刀搶劫並殘忍殺害。而在此之前,福建、深圳、天津等地均曝出過乘客乘車遭遇安全問題,包括司機索要好評產生糾紛、女乘客遭遇司機猥褻等事件。惡性事件頻發,滴滴遭受了來自用戶的信任危機。

其次就是政策未明下的身份尷尬。對於滴滴來說,大規模化的將非營運車輛轉化到營運的隊伍里,本身是沒用經過現行的公開政策政策支持的。因此,各地經常會出現出租車群體和滴滴群體的矛盾,昨天晚上南京江寧萬達廣場門口甚至出現了大規模的出租車司機與滴滴司機的“約架”行為。

這就造成一個尷尬的事實:滴滴的大部分車輛資源是在灰色地帶的,具有高風險。滴滴的快車、順豐車業務直接對接的就是私家車進行商業運營,而專車雖然是由全職司機駕駛的租賃車輛,但是也曾經被媒體曝光在司機招募中擅自降低準入標準,不少自帶車的司機,行駛證標註是非營運的,但是滴滴也給予了放行。

一旦政策出現搖擺,滴滴最大的依仗——車輛資源基礎就將被動搖。而這樣的擔憂正在變成事實——從西安到南京,再到滴滴開展業務的全國其他城市,對於滴滴等網約車的打擊正在公開化。

一周之前,西安的出租車司機剛剛經歷過大罷工,在高考前,南京的出租車司機也被曝出罷工抗議。各方的壓力都導致各地政府對網約車采取行動。

南京的出租車司機們收到的由公司發來的通知至少證明了以滴滴為代表的網約車公司在南京市場承受的壓力。通知提到了3點,“6月5日下午接市政府緊急會議通知:1、明確表態所有無營運證的車輛就是黑車,責成交通局會同公安局加大打擊力度,除罰款外一律扣車一個月;2、由市政府秘書長牽頭,會同交通、公安、物價、網信等部門近期約談專車平臺;3、抓緊推動全天候雙計費工作 高考期間切不可以中斷營運,非法聚集。”

30adcbef76094b3657bb5cdeabcc7cd98d109ddc

可見市政府對於沒有營運證的車輛就是黑車的表態十分明確。如果按照南京市的這個標準,滴滴、uber、神州專車、易到專車等等網約車公司的車輛,基本都是黑車。滴滴到目前為止,只在上海市拿到了專車牌照。

但是去年10月上海市交通委員會給到滴滴平臺的國內首張專車平臺的資質許可證因為相關的審核標準並沒有明確,加上目前滴滴平臺下還沒有私家車或司機取得營運許可或從業資格,所以開私家車的專車司機上路依然有被抓被罰的危險。

不管是層出不窮的安全問題,還是既有出行市場力量的發難反彈,都導向了各地對於網約車政策和監管的收縮。從南京市的通知中就可以看到,對於沒有營運證的網約車基本采取的就是嚴打。約談網約車平臺,也表明了地方政府的態度。天塌下來高個子首先承受壓力,占據了網約車8成以上市場的滴滴面臨的沖擊最大。

除了安全受到質疑,品牌信賴度被動搖外,用戶體驗也受到了極大的影響。各地政府相繼的嚴打效果立竿見影。很多快車、專車司機都暫時停止了接活。滴滴方面也馬上出了應對措施,加大紅包發放力度,通過不斷激勵提高司機的積極性。具體效果如何目前還很難說,各地都有用戶反饋,不管是滴滴還是uber,叫車顯示周圍的車輛明顯減少,平時一些非高峰時段,也需要溢價叫車。

54fbb2fb43166d22f09551a74e2309f79052d227

但是從目前的情勢來看,政府對於網約車監管趨勢的確是朝著越來越強發展的。一來政府不得不對越來越頻繁出現的用戶安全事故作出反應,二來隨著滴滴等網約車的跨越式發展,占據網約車市場8成以上的滴滴,其實對於整個出行行業的控制能力不斷上升,現有的出租車 等利益集團如果不在此時施壓反彈,一旦壟斷局面形成,他們的力量就無足輕重了。所以就在這個月,西安和南京的出租車們陸續進行了大規模的罷工來抗議施壓。

對於滴滴來說,在身份沒有合法化之前,這不是最艱難的困境,也不是最後一次困境。滴滴目前處於一個兩難境地。向左走向右走成了需要提前做好選擇和布局的問題。

向左走,不砍掉快車,就要積極爭取政策支持,如何讓私家車能夠參與共享出行,比如之前網友提議的,制定一個標準,每天不接超過多少單,就不屬於營運車輛,既節能環保,又限制了私家車作為營運車輛擾亂市場。但這樣一來,其實也會大大減少目前滴滴平臺的車輛配置資源,滴滴是否還能夠保住現在打下的8成網約車市場,就是兩說了。

向右走,砍掉私家車,就只能走和神州專車一樣的,全面重資產路線。為了保住估值,規範化車輛將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參考目前的神州專車,不到4萬輛車子,每年的成本就要將近30億元。

而根據數據顯示,滴滴註冊用戶數突破2.5億,2015年全年訂單總量就達到14.3億,這一數字相當於美國2015年所有出租車訂單量(約8億)的近兩倍。從滴滴流出的數據,在北京,滴滴快車的日完成訂單就已超過100萬。對於滴滴來說,如果要支撐其現在的流量和需求,4萬輛車顯然遠遠不夠,那麽成本也可想而知。而且,規範化車輛後,成本增加了,用戶需要支出的費用也增加,失去價格優勢後,大部分快車用戶都是價格敏感型消費者,滴滴的未來會如何?

而且,選擇這條路其實也存在風險,按照本次南京市的標準,只要滴滴沒有營運資質,它平臺下的車輛都被歸類於黑車。那麽即使滴滴采用和神州一樣的重模式,只要一天沒牌照,還是一樣不能挺起腰發展。

不管向左走還是向右走,滴滴目前的整體估值和未來發展都會受到很大影響。

而且,無奈的是,不管是滴滴還是uber,還是任何一個網約車平臺,面對各地政府的嚴打,姿態都放得非常低。從前兩年的嚴打經歷就可以看出,滴滴和uber等平臺都在避免和政府產生直接沖突。

這也是在歐洲、英國等國經歷被查被禁的uber的做法。Uber在法國采取的做法並不是先去爭取政治支持,取得運營資格,而是先砸錢默默的發展起來,讓消費者和民意為自己代言,一旦消費者適應了網約車的便利和實惠,即使政府要封禁,民意壓力也會成為政策需要平衡考慮的要素。在多個歐洲國家碰壁之後,uber也在尋求更多的政治支持,雇傭了不少政府關系專家,為自己爭取合法地位。

這些方面滴滴其實也一直在做。滴滴從合並之後,經歷了高頻率的大額融資,合並不到半年時間,滴滴再次融資30億美元,加上新一輪蘋果的10億美元融資,滴滴手握著充足的彈藥。這些融資並不是因為滴滴的資金緊張,而是需要更好的支持新業務拓展,易觀智庫分析師張旭分析認為,滴滴可能並不指望這些新拓展的二三線城市能帶來盈利,更多是為了公益性和社會影響力。

在政府關系層面,滴滴經歷了這麽多輪的投資,和國內各大投資機構和BAT巨頭們都已經脫離不開關系,背後的支持者甚眾,站在同一戰線的力量不小。但同時,它的敵人也不少。所以滴滴目前也在通過強調自身的安全建設,公益付出來增加社會影響力,為自己增加籌碼。

在一切未塵埃落定之前,滴滴需要做一切能夠做的努力。

滴滴 網約車 出行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201

傳統KTV向左,迷你K歌亭向右,3年開200家的KTV品牌如何煉成?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614/163593.shtml

傳統KTV向左,迷你K歌亭向右,3年開200家的KTV品牌如何煉成?
野草新消費 野草新消費

傳統KTV向左,迷你K歌亭向右,3年開200家的KTV品牌如何煉成?

消費升級大背景下,KTV行業何去何從?

文 | 秦予

上世紀90年代,KTV作為一種全新的娛樂方式開始風靡內陸地區。行至目前,這個年輕的行業似乎走到了一個冰火兩重天的境地:2017年開始,迷你K歌亭成了一大投資風口,咪噠minik和友唱先後宣布獲得千萬級別的融資。

根據艾媒咨詢的數據顯示,2017年迷你K歌亭的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31.8億元;而另一方,以錢櫃為代表的傳統商務型KTV頻頻傳出關店的消息,年輕人似乎不愛去KTV唱歌了,行業面臨新一輪洗牌。

年輕人真的不愛去KTV了嗎?根據隨手記發布的《2017年輕人消費趨勢數據報告》顯示,2014年到2016三年間,在KTV的人均花費環比上升率分別是7.1%、6.9%和8.9%,考慮物價上漲等因素,人均花費屬於平穩上升。

而在供給側,KTV門店的發展其實一直相對穩定。中國產業信息的報告顯示,從2006年開始,KTV的總量便保持在2萬家左右,只是傳統KTV正在逐漸減少,而更適合年輕群體消費的量販式KTV則在逐年增長。

中國產業信息報告

(數據來源:中國產業信息報告)

與其說是KTV行業的寒冬來臨,不如說是消費升級大背景下,單純只提供唱歌服務、玩法單一、不去迎合和揣摩年輕人消費需求和習慣的傳統KTV不行了。

不過,在看似蕭條之中,主打“年輕人線下音樂社交” 的KTV品牌“唱吧麥頌”卻逆勢上漲,發展迅猛。這個於2014年成立的新品牌由唱吧和麥頌KTV聯手打造。截至目前,唱吧麥頌簽約門店數(包括直營店、加盟店、眾籌店)已有200多家,位列全國KTV連鎖品牌之首。

它是如何從一家曾經有些“非主流”的小型KTV快速實現規模化運作的呢?野草君對唱吧麥頌的創始人&CEO劉誌偉進行了專訪,通過這一典型案例帶你一探究竟。

“規矩就是用來打破的”

2009年,劉誌偉開始尋思著開店做點生意。開什麽店好呢?從小喜歡唱歌的劉誌偉發現,彼時的北京,主流KTV還是錢櫃這種裝修豪華、以高端商務消費為主的經營模式。像自己這樣喜歡唱歌的普通年輕人,很難找到性價比高的去處。他索性決定自己開一家新型的、更輕量級的量販式KTV,只有40個房間,人均消費在50塊左右,但強調音響效果好、環境舒適簡單,回歸到音樂體驗本身。

劉誌偉

麥頌創始人劉誌偉

“當時傳統商務型KTV還是一片繁榮景象,甚至有些虛假繁榮。大家覺得掙錢容易,好像裝個音響,裝修好點的就能賣錢,比如錢櫃這種商務型消費每天單筆就好幾千。眼前都很掙錢,大家就不會去思考有什麽問題,都在抄襲錢櫃的商業模式。”

劉誌偉告訴野草新消費,自己當時是“誤打誤撞”聚焦在了年輕人的音樂聚會這一點,切入了這個當時不被大家在意的細分市場,甚至可以說打破了行規——因為在其他業內人士看來,整個才40個房間的“mini”店,根本不能叫真正的KTV。

但規矩就是用來打破的,”麥頌在學院路開了第一家店,一開業就受到了很多學生、年輕白領的追捧,基本上都需要排隊等位。“當時投入了400多萬,結果一年多就回本了。”劉誌偉說。

在獲得了正向的市場反饋後,麥頌順理成章開起了分店。2012年,麥頌開到了第三家店。不過,劉誌偉開始思考一個問題——

手里現有的這些錢,是繼續再開幾家店,獲得良好的現金流呢,還是投入到公司自有ERP系統的開發,為之後規模化運營管理做好紮實的準備?是賺眼前的錢,讓自己過得舒服自在,還是賭一把為了以後做大的可能?

這里可能有必要簡單解釋一下:由於KTV整體盤子相對較小,不像餐飲行業屬於萬億級市場。加上行業高度分散,大部分都屬於“單店”模式,這就導致了幾乎沒有專業的軟件公司為連鎖型KTV定制合適的ERP系統,或提供SaaS服務。當時這一現狀也在一定程度上也掣肘了KTV的規模化發展。

經過數次的糾結,當時體量尚小的麥頌選擇了後者——投入千萬到自有系統的研發,從用戶預定、營銷推廣到支付、財務等數據都包括在內。

這次的“賭一把”也許在外人看來,不過是一筆錢怎麽花的選擇,是創業公司經常要面對的問題。但劉誌偉認為這次的決定比之後任何一次都更重要,他稱其為麥頌的“成人禮”,因為這是一次徹底的心態轉型——決定了麥頌究竟是一個開幾家店的買賣,還是一筆可以規模化的生意。

實現快速規模化的三大路徑

如果說自主研發系統讓麥頌的規模化之路得以開啟,那麽與唱吧的聯手,則讓麥頌跑上了快車道。

2014年,麥頌已經有了10多家直營門店,而當時已擁有2億用戶的在線K歌app唱吧也開始布局線下,尋求KTV門店的合作。唱吧CEO陳華發現,麥頌KTV兩者的用戶畫像頗為相似,幾乎都是愛唱歌的80、90 後;而麥頌擁有自己的系統和數據,能夠與唱吧實現線上線下無縫對接,打通O2O模式。

兩者一拍即合。2014年年底,唱吧與麥頌聯手推出了“唱吧麥頌”這一KTV品牌。目前,唱吧用戶已突破4.3億,而唱吧麥頌簽約門店數(包括直營店、加盟店、眾籌店)也已有200多家,覆蓋國內39個城市,在全國KTV連鎖品牌之首,宣稱要在五年內開到1500家店。

與唱吧麥頌這種互聯網+量販式KTV的火爆相對應的,則是傳統KTV的整體衰落。隨著公款接待費用減少、門店租金上漲、經營同質化等因素,大多數KTV在經歷嚴冬——巔峰期在全國擁有19家門店的錢櫃KTV只剩下不到一半門店,萬達大歌星、錢櫃、好樂迪等全國連鎖型KTV都經營慘淡,遑論其他小型傳統KTV。

那麽,唱吧麥頌究竟有哪些區別於這些傳統KTV的打法?野草君做了如下總結。

第一,聯手唱吧,全面打通O2O資源、聚合線上線下流量。

“唱吧是在線上去實現陌生人的音樂社交,而唱吧麥頌KTV則在線下實現好朋友的音樂聚會。” 唱吧CEO陳華告訴野草新消費,唱吧與麥頌的屬於全方位的合作,“用戶互通、數據互通、玩法互通、品牌互通”。

具體來說,唱吧麥頌KTV專註於年輕人唱歌聚會和互動社交的核心體驗,依托唱吧平臺品牌和4.3億粉絲資源優勢,通過平臺宣傳、線上預定、聚會組織、活動發起、紅人見面會等形式,吸引線上用戶到店消費。此外,唱吧麥頌還開創了更多線上線下融合的新玩法。

比如說,當你走進唱吧麥頌KTV包廂里開始選歌,就可以用手機可以一鍵錄音,錄制MV,隨時隨地的分享到朋友圈等社交,還能通過唱吧進行線上直播,和好友即時互動……通過這些“線下場景+線上互動+社交體驗”的KTV娛樂新玩法來吸引年輕人。 

第二,堅持“小快靈”,直營+加盟+眾籌店結合實現快速規模化。

“小”是指在店面規模上堅持mini店路線,每家店的房間多為20~30間包廂,單店投入在200萬左右。據公開數據表明,同類KTV如寶樂迪、歡樂迪單店投入在400萬-800萬之間,而溫莎、錢櫃等單店投入則在千萬以上。可以說,mini店模式能夠大大提升房間利用率,也降低了直營店和加盟商的成本。目前200多家店中,加盟店占7成。門店平均回本周期也相對同行KTV更快,甚至有分店做到了9個多月回本。

“快”則是指唱吧麥頌在3年快速叠代4代產品,體驗感一代更勝一代,造價上卻更實惠,工期更短。“靈”體現在有別於傳統商務型KTV的選址上。唱吧麥頌分店集中在學院、社區、商業廣場商圈,同時對每一種類型門店都有針對性的運營方案,可讓加盟商根據所在區域和人群靈活選擇。 

第三,高度專註於年輕人的音樂聚會本身,不被餐飲等周邊業務的利潤誘惑。

在同行KTV都設有餐食(主要分為自助、點餐、小吃這幾類模式)時,唱吧麥頌選擇了放棄這一部分的利潤。劉誌偉坦言,自己也交了三四百萬的學費,先後嘗試了KTV餐食的不同模式,才最終拍板做了這個決定。

首先,劉誌偉認為設立餐食影響到KTV的清晰定位。“當時我們去大眾點評上看KTV評論,10條會有9條會說,‘這兒的飯真難吃’,‘那兒的海鮮不新鮮’等等,很多人把KTV當成了KTV屬性的飯店了。但我覺得我們做的是KTV還是飯店?不可否認餐飲確實能帶來部分收入,但是關鍵是賺錢的地方多了,得看這錢該不該屬於你掙。”劉誌偉說。

其次,是餐飲的標準化問題難以解決。不同的地方食材、人工成本都很難把控,更別提餐飲業天然自帶令人頭疼的食品安全、選址受限等問題。這些不能夠標準化,也就會影響到唱吧麥頌的快速規模化之路。

這樣來看,設立餐食似乎確實給KTV帶來了不少的麻煩。不過,對於其他從業者來說,放棄餐食利潤的做法是否值得借鑒呢?

對此,野草君暫時不做評論,但我們查詢了米樂星公開的2016年財報(野草新消費註:米樂星是國內首家登陸新三板的量販式KTV,主打“平價包廂引流+超市盈利”模式)。

財報顯示,米樂星主營業務收入一半是來自酒食超市收入,40%左右來自包廂費用,只有不到10%來自點餐服務。而劉誌偉透露,唱吧麥頌門店的利潤則主要來自包廂費和酒水,基本各占一半。

迷你K歌亭會是下一個顛覆者嗎?

雖然唱吧麥頌的發展迅猛,但在快速擴張的過程中,也不免會遇到新的問題。作為一個曾經的顛覆者,唱吧麥頌在當下也面臨著新業態的沖擊——這一次是投資風口之上的迷你K歌亭。

2017年,唱吧宣布了對miniK歌亭“咪噠minik”運營公司艾媒科技數千萬元的投資,而友寶在線則緊接著對“友唱”增資6000萬元。投資人對這一新業態的青睞由此可見一斑。而迷你KTV由於充分利用年輕人碎片化時間、占據線下流量入口等特點,不少人認為其擁有較大的想象空間。

對此,劉誌偉坦言,唱吧麥頌依然會專註於滿足年輕人的線下社交需求,這一部分的市場足夠大,而迷你K歌亭更像一兩個人的“自嗨”,無法代替和顛覆自己的目標市場。

“它(迷你K歌亭)對我們的吸引力就像曾經的餐飲吸引力一樣,我知道確實有利潤,但我們才200家店呢,路還很長。自己的麥子還沒割完呢,就別看別人的地了。”

當然,唱吧麥頌並沒有否定這一業態,劉誌偉用“謹慎的樂觀”來形容自己的態度,表示暫時還沒太看明白,但會密切關註。唱吧麥頌也將很快推出迷你K歌亭“MY SONG試音間”,與其他迷你K歌亭最大的區別是,這個試音間並不收費,而是讓唱吧麥頌會員等位或者路過時體驗的,以此提升用戶的滿意度。

從高端商務消費到量販式,再到互聯網+量販式KTV,未來的業態真的會越來越小嗎?量販式KTV是否會像傳統商務型KTV一樣開始走向衰敗呢?迷你K歌亭會是下一個的顛覆者嗎?面臨行業內諸多的不確定性,經歷過了“成人禮”、與“唱吧”的聯手,一直在快速叠代試錯的唱吧麥頌,也許會走得更為篤定。

* 本文為野草新消費原創,作者秦予。加入消費產業VIP群請加野草君微信(crui12580)。

KTV 消費升級 迷你K歌亭 KTV行業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2210

投資邏輯向左,但投資行為往往向右 一只花蛤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9b8db20102wu6o.html

投資邏輯向左,但投資行為往往向右

原創    2017-08-10    姚斌

個人微信公眾號:一只花蛤的價值投資

2017年8月8日

今年6月初的時候,我撰寫了一篇《洞察認知偏差,回歸理性投資》的文章。在那篇文章,我引用弗雷德里克·範海沃貝克的《超額利潤》的14種認知偏差,認為大多數投資者都要糾纏於反射系統所造成的非理性影響,誘使人們出現各種各樣的系統性心理偏差。現在我又覺得意猶未盡,我將引用漢諾·貝克的《逆向投資心理學:引發市場波動的非技術因素分析》,對行為金融學繼續思考,這一次的主題是“投資邏輯向左,但投資行為往往向右”。

1、隨機性

我最近在讀《上帝擲骰子嗎》,這是一本講述關於量子理論故事的書。在量子力學的世界里,隨機性縱橫肆虐。因此哥本哈根解釋派認為,一切都是由表示概率的波函數決定的。但是愛因斯坦堅決不同意哥本哈根解釋:“上帝不會擲骰子!”對此玻爾反駁道:“別去指揮上帝應該怎麽做!”而幾十年後的霍金則如是說:“上帝不但擲骰子,他還把骰子擲到我們看不見的地方去!”

聯想到投資領域,很多時候是由隨機性和偶然的事件決定的。投資者並不願意屈從隨機性,但隨機性卻總是如影隨形。一種投資產品的價格當然要取決於它的內在價值,但在內在價值外還存在隨機性的力量。這種力量就會決定了股票的命運。一個產品被替代、財務醜聞或者經濟危機等等都可能使得公司的業務崩潰,都可能把一項投資引向另一個方向。如果我們參與其中,就不可避免地要接受這個問題,必須習慣於它。

有的人會關註一些模型,但不是每一個模型都建立在內在聯系之上的,也不是每一個法則很多的關聯關系的。很多關聯關系寧可說是偶然發生的,是我們事後給它賦予了一個貌似合理的詮釋,而我們的行為方式正好與此相反。因此我們首先應該考慮一個合理的關聯關系應該是怎樣的,然後去探究這種關系是否表現在數據之中。如果反過來,先在數據中尋找關聯關系,然後再對這種關系進行解釋,那麽就可能被隨機性欺騙的危險。比如,昨夜利率或美股指數的升或降就一定引發今日A股指數同步的漲或跌嗎?答案是,並不一定就呈現出關聯關系。

反其道而行之才是正確的。對於所有的股市關聯,對於指數和股價表面上的同步關系,以及基金、投資和資產管理公司的排名,我們始終要打一個問號:這里是否存在隨機性的影響?總有某個基金、某個資產經理會連續多次跑贏市場,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就是這個行業的佼佼者。僅僅知道隨機性是否做起作用是不夠的,還必須思考它為什麽會起作用。並且更重要的是思考他在今後是否還會起作用。在這一點上,我們不得不接受也許上帝就是在擲骰子,至少有時是這樣。

2、幸存者偏差

有一種偏差叫“幸存者偏差”,它是一個統計陷阱,它會非常殘酷地在統計中起作用。比如,當統計一個投資類型的業績時,10年中某個地區的基金行業取得5%的利潤。你可能不知道,在這其中有多少基金並沒有在考慮範圍,沒有給這個統計數據貢獻不好的業績。因為它們已經被清除出局了,導致虧損最多的基金沒有包括在內,剩下來的當然都是運營“良好”的基金。根據研究時間的長短,這樣做會對投資價值增值高估0.4%-1%。

同樣的,某種股票指數一般接受的是最大的和最成功的企業,而那些發展不好的企業則會被踢出指數,所以在這樣的一個股票指數中,只反映了成功企業的價值成長,而排除了那些失敗企業的價值成長。如果有人說,在過去20年間某種指數增加了四個百分點,這對整個股票市場運行情況來說並沒有什麽說服力。更沒有意義的是,如果你在20年前購買的幾個當時處於股票指數內的股票,那麽現在你能獲取多少的利潤呢?而當你試圖準備戰勝這個股票指數時,其中的真實性又有多少呢?

某個基金名列第一,並不一定就意味著這個基金有多好。相反,這有可能意味著這個基金在下一年度不再占據第一,因為第一的位置,只是一個正面的異常情況,緊跟著就會回歸到令人悲傷的平均值,也就是“均值回歸”。這個論點普遍適用於上一年度某種投資產品超過平均值的情況。這並不是超過平均水平的能力的證明,而可能純粹是一種偶然取得的頂尖成績。這就是說,我們最好不要去信任排行榜的獲勝者,因為在下一年度他令人失望的概率是相當高的。這其實是涉及了“小數定律”的問題。某個基金連續三年戰勝市場,總不會是偶然的吧?但它很可能就是偶然的。從統計學的角度來看,要得出隱藏在背後的推論,3年的時間顯然太短了。按照大數定律,我們賦予排行榜太大的意義了。隨機抽樣的範圍越大,就越接近於理論上正確的結果,反之則反是。

3、證實偏差

證實偏差也就是“確認偏誤”,或者也可以叫做“先入之見陷阱”。我們看到和註意到的東西取決於我們原有的信息和先入之見,它們會影響我們對信息的判斷,使得我們有傾向性地詮釋。如果所涉及的信息越不準確,那麽傾向性也越強。甚至使得同樣的信息得到完全不同的詮釋。有人就利用這種證實偏差,預測一件事,並且盡可能地運用模糊不清的表述以吸引公眾,使自己成為具有預測能力的人。

在股市,預測更是這樣,對於預測的表述越不準確,他們就越有可能成為現實,人們事後賦予空洞的預測以現實的解釋。比如,有人預測在世界某某地方會發生嚴重的金融危機。這是一個不管怎樣,總能成為現實的預測。又比如,有人預測未來股票將上漲20%或下跌30%,但沒有說是在什麽期間。事後股票如果真的漲了或跌了,人們就會覺得他的預測很準確。

近幾年來,市場似乎很流行一些所謂的“魔咒”,比如,某某大會召開了股市就會大跌,某某券商開會了股市也會大跌。這種說法就像歐洲的一個傳說,據說,某一年白鶴最多的時候,新出生的孩子也越多。白鶴顯然不會帶來孩子,這是肯定的,但證實偏差會使得我們相信這類關聯關系,而不加以深究,這其實就是“偽相關”。

新出生的孩子當然不是因為白鶴最多時來到這個世界的。但如果涉及其他假說、貨幣、股價、經濟增長、利率或其他國民經濟變量之間的關聯關系,那就複雜多了。一旦這些關聯模糊了,證實偏差就會起作用。一種現象越多地適合其他的假說,那它就越不能作為這種自己期望的假說的證明,專家將此稱它為“虛假診斷”。就像對上述的“魔咒”的判斷。人們自以為做出了一個正確的診斷,實際上是錯過了對一種現象或者說一種關系提供另外一種解釋的可能性。

統計和統計學、數據和圖表都是有價值的和很有幫助的工具,但它們對其一竅不通的使用者手中就會變成錯誤的航標。統計的事實不是從上少數幾個數據點推斷出來的,必須依據長期數據,這樣才能排除偶然性的影響。但是,許多人往往會高估零星數據的說服力。這同樣也是小數定律謬誤。要解決這個問題,可以通過一個盡可能長的時間序列進行分析判斷,就能夠將註意力集中在被長期證明的關聯關系上。

4、沈沒成本

丹尼爾·卡尼曼的前景理論有三個基本原理:①處於收益狀態時,大多數人喜歡規避風險;②處於損失狀態時,大多數人願意承受風險;③大多數人對損失比對收益更敏感,損失所帶來的痛苦要雙倍於獲利帶來的喜悅。

有一種效應叫做沈沒成本效應。沈沒成本指由於過去的決策已經發生了的,而不能由現在或將來的任何決策改變的成本。人們在決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時,不僅是看這件事對自己有沒有好處,而且也看過去是不是已經在這件事情上有過投入。這些已經發生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時間、金錢、精力等就稱為“沈沒成本”。

這個沈沒成本還可以被譯為“不讓任何東西荒廢的謬誤”。這就是說,我們錯上加錯,只是因為想避免損失,因為不願承認自己犯了錯,只要繼續堅持原有的計劃,就會讓自己產生幻覺,覺得沒有做什麽錯誤的事。這種謬誤十分有害。如果投資者已經知道,某個項目絕對不會有成功的機會,那麽就應該立即終止,不管到目前為止投資了什麽。但是,因為“不讓任何東西荒廢的謬誤”,使得人們繼續投資。

灰色資本市場的欺騙者們常常會利用人們損失憎惡以及由此產生“不讓任何東西荒廢的謬誤”,誘導人們繼續參與,並美其名為“增持”。面對這種情況,投資者需要問的唯一正確的問題是,如果你現在沒有擁有這家公司的股票,你也會購買它的股票嗎?如果你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否定的話,那麽你就不應該染指此事,並且你還應該把你還擁有的股票也賣掉。你不應該擁有這樣一只你如果沒有就不會購買的股票。

人們持有虧損的股票,是因為他們期望未來這些股票能夠擊敗獲利的股票。根據這個觀點,現在下跌的股票在將來的某一天肯定會重新上升,而現在上漲的股票會重新回落到股市現實的地面上。打個比方,如果你投資的是一些船,準備駕駛這些船到達彼岸,但在這些船到達彼岸之前,你放棄了那些被證明適於航行的船只,而把希望寄托在修複那些漏水的破船上。沒有一個水手會這麽做,但投資者卻會這麽做。研究顯示,對於損失的恐懼使得我們賣掉盈利的股票而保留了虧損的股票,這種交易行為大約使我們損失了4.4%的利潤,這就是我們為損失憎惡所付出的代價。

5、控制幻覺

有控制幻覺的人都傾向於高估自己控制和把握市場的能力,或者過分相信自己過去成功的經驗。並且越覺得自己才華出眾,就可能越輕率。表現在股市上,相信自己能夠預測股票價格,盡管投資業績具有偶然性,但還是假定股價的劇烈波動完全是受偶然因素的影響。這種由偶然性獲得的利潤對我們起了很大的作用,由此就可能產生了一種錯覺,認為自己擁有預測股市價格的獨特能力。

這種偏差又被稱為“自利性偏差”。將成功歸因於擁有卓越的能力,而失敗則是自己運氣不好、偶然因素以及外部條件。在這種情況下,註定會不斷重複錯誤,因為並沒有從失敗中吸取任何教訓。之所以不能從失敗中學到什麽,是因為沒有把失敗歸咎於自己的能力,而是歸咎於偶然因素,成功在我,失敗在天,可以不負什麽責任,而是認為下次會更順利。

有一篇題為《股市交易損害你的福祉》的文章,其研究的結論是,投資者買賣的越多,他們損失的錢也越多。為了證明這個結論,作者抽取了某個折扣交易商的全部客戶,共66000個家庭的數據,對他們六年間的交易習慣和利潤進行了評估。結果發現,有的家庭幾乎不進行股票交易,他們買賣的次數很少,遵循的是所謂的“買入並持有策略”。另外一些家庭則相反,他們不斷的買入和賣出股票。結果是,買入並持有股票的家庭,收獲18.5%的年收益,而把股票賣來賣去的家庭只獲得11.4%的年收益。這就是說,投資者股票的價值增值不足以彌補交易股票所產生的成本,頻繁交易損害了他們的資產。

之所以這麽做,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能夠掌控市場,知道股票會去何方,他們就會頻繁地交易股票,因為他們知道該做什麽不該做什麽,並且相信自己能夠跑贏市場,於是就顯示了過度樂觀的傾向:我的投資決策將幫助我取得比市場好的業績。但是,大多數人真的能夠戰勝市場嗎?答案往往卻是否定的。

6、事後偏見

事後偏見是指人們往往傾向於利用事件發生之後的結果去理解事件發生的原因及過程。“事後諸葛亮”就是指這一現象。人們往往會忽視事後理解的天然優勢,而進一步貶低事前決策的複雜性與難度。事後偏見普遍存在,這一錯覺思維使人們傾向於高估自身的能力,而低估他人的能力。

事後偏見可以用這樣的一個句子表述:“我早就料到會是這樣”。在事後,我們認為自己知道了這個故事會以怎樣的結局而告終,但這不是因為我們有多麽高超的預見能力,而是因為我們知道了結局。“股價下跌了?我就知道肯定會是這樣的。”如果我們知道了某個事件的結果,自然就會高估預測這種結局的能力。

事後偏見使我們很難去學習什麽。如果在事後我們覺得所有事情都是不可避免的,因為在連貫秩序中,他們是那麽有邏輯,那麽具有強制性。如果我們事後相信,自己可以預料到它會發生,那麽我們就會高估自己的預測和有準備地抗禦這類事件的能力。也就是說,我們相信我們有一雙明亮的眼睛,能夠在正確的時點上投資。畢竟我們預見了股價會下跌,預見了金融危機會發生,正如同我們預見了股價會重新上升一樣,這一切都符合邏輯。

但是,實際情況並不像事後偏見所展示的那樣。很多研究報告表明,對事後偏見的警示是沒有用的,稍有幫助的辦法是請參與者有意識地尋找證據,說明為什麽某個事件也有可能不同於他描述的場景,而以另外的方式發展。這種辦法能夠稍稍減輕事後評價。今後,如果有人說他能夠預料到很多事情,比如,“我早就料到會是這樣”,那麽你就可以問他,“那麽你究竟賺了多少?”通常情況下談話就會到此結束,當然這樣問會顯得有些無禮。

事後偏見最重要的是,幾乎能夠造成資產組合的毀滅性損失。由於我們相信能夠戰勝市場,相信我們能夠了解什麽是有潛力的股票,並且知道什麽時候應該買入或者賣出,而這正是股市崩潰所需要的種種材料。對此,我們最好不要輕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6556

美團入局打車市場:程維向左,王興向右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1229/166695.shtml

美團入局打車市場:程維向左,王興向右
接招 接招

美團入局打車市場:程維向左,王興向右

現在美團與滴滴的關系,就是低配版的騰訊和阿里。

來源 | 接招(ID:itakethat)

作者 | 方浩

程維今天刷屏了。美團打車今天在7個城市同時上線了。程維這篇超長專訪,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最後一句話:「我心中無敵。」

但誰知道,這種話無論從程維嘴里說出,還是從王興嘴里說出,不過是給身後血流成河的戰場背景加一個濾鏡。

timg (6)

我之前說過, 現在美團與滴滴的關系,就是低配版的騰訊和阿里。 不同之處在於,AT最核心的戰場源自線上,MD最核心的戰場來自線下。

滴滴投資餓了麽,美團做網約車;美團擴充網約車版圖,滴滴直接做外賣;王興投資摩拜,程維投資ofo;至於人工智能,早已在兩家公司進入項目實施階段。就連今年的融資時間段及其規模,都相似的很。

美團成立於2010年,滴滴成立於2012年。王興在創立美團的七年後遇上程維的滴滴,這與創業七年後「單約」馬雲的馬化騰很像——2005年,7歲的騰訊推出了直指淘寶C2C交易平臺的拍拍。

七年之癢對於中國互聯網巨頭而言,更像七年之約。沒有人天生就是敵人,但就像小孩過家家,玩著玩著就打起來了。

timg (8)

美團是團購起家,滴滴時網約車起家,本質都是在調動社會資源的流動性。不同之處在於,美團的邏輯是解決資源在哪里、從哪里來的問題,滴滴的邏輯是如何幫助人獲取資源。 美團做外賣、酒店,都是遵循這個邏輯,滴滴做無人駕駛也是走自己的路線。

timg (7)

所以我們看到過去幾年,滴滴就像參加高速公路上的飆車大賽,把礙事的對手都撞翻了,一路狂飆;而美團選擇不停吃進高速公路邊的加油站、便利店、WC甚至收費站; 滴滴縱向碾壓,美團橫向布局; 最後發現在高速公路跑的司機要解決吃喝拉撒睡的問題,在路邊開館子的小老板要解決上路接客、拉貨的問題。把戰火燒到對方領地,是偶然也是必然。

騰訊和阿里今天的局面,源自十多年來彼此都打不到對方家門口的宿命。騰訊做電商沒能幹掉淘寶,阿里做社交也沒幹掉微信。最後只能通過代理人戰爭。

程維說自己不站隊,外交搞得好;王興拒絕阿里控股而選擇接受騰訊的投資,則被視為站隊行為。 問題是,如果王興不想被阿里控制,他會願意被另一個巨頭控制嗎?站隊是結果,不是原因。

目前中國超級獨角獸中,只有美團和滴滴的股東中同時包括騰訊和阿里。騰訊在美團和滴滴兩家公司上投的錢,要遠遠多於阿里,所以 美團與滴滴未來的競爭,不是代理人戰爭,而是微信錢包九宮格的爭寵。

但越不是代理人戰爭,其實就沒有邊界。 馬化騰說騰訊把半條命交給了盟軍。這句話的潛臺詞就是,將來做中國版MIH也挺好。滴滴成為騰訊還是美團成為騰訊,都一樣。

但對王興和程維來說不一樣。從死人堆里爬出來的王興不僅要活下去,還要活得漂亮、精彩,為什麽只有程維才能上高速?出身阿里、一邁步就受到史詩級大風口垂青的程維當然也要聽個響兒,憑什麽只有你王興才能在路邊開館子? 師兄很多,但師妹只有一個。

在美團和滴滴崛起之前,王興和程維的成長經歷幾乎完全相反:王興含著金鑰匙出生,標準富二代,程維則是出身於平民家庭;當王興一路玩著電腦被保送清華、出國留學的時候,程維不得不靠自己的雙手打拼:賣保險、足療店打工,直至進入阿里中供體系。但當程維一路見證阿里成為一家偉大公司的時候,王興的人生主題就是失敗、失敗、失敗。 王興先天有的,程維都沒有;王興後天經歷過的,程維都沒經歷過。誰得到的更多?誰失去的更多?

但從美團和滴滴開始,二人的經歷越來越像:同業大戰、收購兼並、圈地圈錢、在巨頭之間周旋……到最後發現,這所有的故事,居然發生在同一條國道上。蒙古鐵騎和十字軍都曾踏入同一片土地。

程維借成吉思汗的例子來說明自己是被逼應戰,但 在中國互聯網江湖,從來不存在正義不正義,只有礙事不礙事。 每一次互聯網大戰,幾乎都是遭遇戰,哪有遞交戰書一說。滴滴擋美團的路,王興就要出手;美團擋滴滴的路,程維肯定也不會放手。不是人好戰,是生意無情。

如果說今日頭條與快手(及其背後的騰訊)將是未來幾年線上流量的主戰場,那麽,滴滴和美團之爭將是另外一個戰場的終極CP,而且是在一個可以撇開AT傳統兵力的戰場。

從這個角度看,王興和程維都是攪局者——攪得是傳統BAT的局。BAT的局已經定了,那是互聯網上半場的局。雷軍說,我提出「新零售」概念時間上比馬雲早半天,程維說我提出「互聯網下半場」的概念比王興早一個月。其實誰早誰晚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意不在意。今天《財經》這篇專訪里,我不僅看到了「心中無敵」幾個字,也讀到了一股殺氣。

美團 滴滴 程維 王興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041

大棋局:全球醞釀向右轉

1 : GS(14)@2016-11-15 08:12:14

■特朗普當選再一次突顯政治老油條不合時宜。 資料圖片





先講一個二十年前嘅笑話。美國、俄羅斯、中國三國領導人約埋開會,座駕行抵十字路口,老布殊同司機講:「打右燈,向右轉。」葉利欽照跟,同樣打右燈,向右轉。鄧小平見狀,即刻叫司機:「打左燈,向右轉。」九十年代經濟向右轉,今日則係社會形態醞釀向右轉。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再一次突顯政治老油條不合時宜,素人政治蔚然成風。牽涉兩個問題,其一係大眾已厭倦言必堂而皇之,行則動輒反背嘅政客。老政客一開口就係「按行之有效嘅……」,即係「唔關我事」。縱然眼神懶斬釘,語氣扮截鐵,心虛兩隻字其實早寫喺面上。一個有趣事例係稅收政策上,希拉莉話要加富人稅,咁樣可以減低社會貧富懸殊。作為一個有錢佬,特朗普踢爆呢種就係表面堂皇嘅大話,因為有錢佬可以請會計師幫佢海外避稅,結果只有本地中產中招。要真係抽到富人稅,係應該減稅,當有錢佬覺得交稅同請會計師嘅支出差唔多時,就會寧願交稅唔使煩。希拉莉當堂被吹到啤一聲。其二係計數嘅問題。過去選舉策略傾向溫和中間,目的係爭取大多數人支持。但情勢唔同,條數就唔係咁計。一個國家唔會100%嘅人都出嚟投票,多數情況可能有60%。換句話,其實只要你嘅理念有約30%人支持,已經有機會勝出。想大包圍兩邊不得失嘅政綱,支持者其實最搖擺。有明確立場及被認為較激嘅理念,其支持者比較堅定。如此則解釋點解喺現時環境下後者更容易勝出。馬克思認為經濟形態先於社會形態,意思係經濟發展程度會影響社會構成。情況好比經濟好時大眾會傾向芝加哥學派,要自由,政府唔好管;經濟差時則傾向凱恩斯學派,要政府管同幫手。全球經濟疲弱情勢下,講求兼愛嘅社會形態會收縮,要求本土優先之意識抬頭。呢個唔係單單香港問題,係國際大氣候。



Mr. Tregunter本欄逢周二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1115/1983366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550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