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上海梅林追账 意在吃下“黑老大”股权?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100120/20100120043117126.html


每经记者  王文嫣  发自上海

        1月19日,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第24庭开庭审理一起股权转让纠纷。由于该案被告为在重庆打黑风暴中倒下的重庆今普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今普)创始人、原总经理王天伦,因此颇为引人关注。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原告上海梅林(600073,SH)在案发前先与王天伦控股的重庆今普合资成立了梅林今普公司,后又从王天伦 兄弟手中收购了重庆今普51%股权。2009年年底,王天伦一审被判处死缓,并处罚金1亿元。而上海梅林方面则以侵权为由要求王天伦返还4600余万元股 权转让款。

王天伦涉黑  优质资产蒙尘

        2009年12月30日上午,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对王天伦涉黑一案作出了一审宣判。王天伦因犯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强迫交易 罪、故意伤害罪、行贿罪、敲诈勒索罪、聚众斗殴罪、寻衅滋事罪和非法拘禁罪,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并处罚金1亿元。处于羁押状态的王天伦只能通过委 托代理人参与到这场与上海梅林的民事诉讼中。

        1月19日,在计划开庭时间过去15分钟后,审判长在被告缺席的情况下宣布开庭审理。庭审中,《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得知王天伦尚未正式签字委托律师,但基本确定继续委托刑事案件的辩护律师为本案律师,该律师因在外考察而未能到庭。

        至今,王天伦仍是重庆今普第二大股东,掌握公司33.55%的股权,上海梅林在诉前已对这部分股权申请了财产保全。据上海梅林2009年 半年报透露,由于受让了重庆今普食品有限公司51%的股权,主营业务收入有较大的提高,达到了106%的增幅,主营盈利能力也有较大改善,半年贡献了 433万元的净利润。相关收购报告书显示,重庆今普在当地猪肉市场占45%以上份额。

        2009年6月,王天伦因涉黑遭司法部门调查,与上海梅林数年的合作也蒙上阴影。但媒体报道称,重庆相关官员仍肯定地表示重庆今普是个经营良好的企业。分析人士猜测,上海梅林可能想借这场诉讼将王天伦掌握的3成多股权一并收入囊中。

应收账款回收可能性较小

        上海梅林在诉状中称,从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1月,在上海梅林收购重庆今普过程中,王天伦侵犯了上海梅林的权益。该诉状首次披露 了重庆今普存在8657万余元应收账款没有收回,导致公司净资产减值,严重损害了上海梅林的利益,并要求王天伦按照51%的股权比例返还4000余万元股 权转让款以及近224万元土地使用税、房产税。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查看当时的收购报告书后,发现报告并未提及重庆今普有坏账风险。

        庭审中,上海梅林要求赔偿的金额比公告发布的标的高了100万元。上海梅林的代理律师表示,起诉时是根据重庆今普提供的截至2009年6 月30日的账面情况,应收账款高达8882万余元,后来有部分收回。但此后又发现王天伦在股权转让协议签订后、工商变更登记前,从重庆今普擅自提取了 760万元。此番状告王天伦,是因为他显然没有对应收账款回收采取积极措施,如今身负刑责后更没有实现的可能性。他的前述行为导致上海梅林收购的股权净资 产价值严重下降,因此要求其退赔。

        当法官询问上海梅林的委托律师,如何确认账款回收的可能性较小时,该律师称,由于交易对象大多为农贸市场的摊贩,记账极为简陋,大量账款 项下既无合同也没有对账单,甚至有对方的名字被记为  “土匪”。上海梅林在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年报审计的同时,也将要求他们对重庆今普的应收账款以及 其他应收款进行专项审计,预判大部分款项最终将成为坏账。

        相关证据显示,在收购前,上海梅林掌握了重庆今普存在大量应收账款、坏账风险较大的情况。代理律师告诉法官,在与王天伦、王东明兄弟两人 签订51%的股权转让协议前,王天伦曾出具过一份承诺函表示这些账款能够回收,否则以自己的财产予以抵偿。2009年4月18日,王天伦再度向上海梅林出 具承诺函称,对于近6400万元时间较长的账款将在2009年度完成回收,否则以自己的资产进行抵偿。2009年初,上海梅林入主重庆今普,完成工商变更 登记手续后,就支付了王天伦、王东明兄弟全部的股权转让款8650万元。

        法院方面仍然希望王天伦方面能够参加诉讼,表示将再度联系相关律师,进行第二次开庭审理。由于刑事案件对王天伦的一审判决结果包括1亿元 的罚金,上海梅林能否获得清偿也成为悬念。刑法专家刘宪权表示,根据法律规定,正当的债权债务能够在罚金处罚前得到受偿。《每日经济新闻》试图联系上海梅 林,但公司相关人士表示董秘在外地,要下周才能返回上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922

靠變賣二十張鴻海股票起家 鴻碩吃下全球五成螢幕訊號線市場

2010-5-31  今周刊





靠著從拉銅絲、生產銅絞線、製造訊號線的一條龍整合,鴻碩以垂直整合模式吃下全球五成的螢幕訊號線市場,今年更宣示進軍USB傳輸線市場,預估獲利將有一 倍成長。

撰文‧羅弘旭

隱身在台北縣中和市不起眼的工業區內,卻讓新奇美、佳世達、冠捷、緯創、三星、LG頻頻拜訪調貨,拿著外觀毫不起眼的螢幕訊號線,鴻碩董事長張利榮自豪地 說:「我們的產品沒有什麼技術門檻,但少了這一條線,電腦螢幕就沒辦法出貨。」經歷二○○九年的金融風暴後,電子業最上游的零件小廠倒掉一堆,零組件上游 供應鏈斷裂,導致今年上半年電子零組件供應吃緊,下游廠商搶零件搶得凶。其中,訊號線大缺貨,但鴻碩卻老神在在,仍以月產一千萬條的實力持續出貨,張利榮 的策略,讓全球前五大顯示器廠商都買他的帳!

鴻碩是怎麼做到的?公司名字有個鴻字,某種程度上,是不是與鴻海有關?「其實鴻碩和鴻海並沒有關係啦。」張利榮笑著解釋,出身鴻海的他,在鴻海工作期間賺 到創業第一桶金,後來也學著鴻海做組裝生意,然後才成為全球最大的螢幕訊號線供應商。

策略一

上下游整合,累積殺價本錢時間拉回一九九三年,靠著變賣鴻海二十張股票作為創業資金的張利榮,跨足線材組裝生意已經二年,但是接下來,卻面臨產品市場不斷 殺價競爭,毛利創新低,為了求轉型,張利榮見到機會就轉投資,但由於產品不聚焦,只是加速公司虧損,公司眼看就要找不到出路。

「那時我集合公司所有的員工,大家坐下來,一起討論下一步該怎麼走!」最後決定還是聚焦在線材這個最熟悉的產品線,「產品線沒有辦法擴大,往下游走產品端 的連接器,又會和客戶的產品衝突,我們只能往上游走。」訊號線的組裝,就是買來電線、塑膠接頭,把連接器的公母座組裝在一起,技術層次很低,大小廠商都可 以切入這個市場,價格競爭慘烈。

當大家都在拚價格時候,張利榮想到了鴻海的拚價策略:「整合上游零組件優勢,拉高組裝產品毛利。」對顯示器組裝廠商來說,螢幕訊號線只是幾百個零組件之 一,但張利榮卻繼續切割螢幕訊號線的供應鏈。訊號線需要塑膠接頭,塑膠接頭需要塑膠原料、需要沖壓塑膠模具,鴻碩就開始往上延伸生產這二項零件。

另外,螢幕訊號線還需要電線,生產電線則需要塑膠線及銅雙絞線,張利榮又順著供應鏈,往上延伸到銅條、銅絲、塑膠線的生產。

鴻碩甚至自己買銅塊原料拉成銅絲,從原料一路整合到完整產品。這個策略讓鴻碩順利轉虧為盈,當市場上殺價競爭時,張利榮仍能面不改色地往下壓低價格:「別 人只能壓低組裝這個環節的成本,可是我從銅料、銅線、塑膠原料、塑膠射出一路做到組裝,每個環節只要壓低○.三%的成本,終端產品就能壓低三%到五%的報 價。」報價砍到見骨,公司EPS︵每股稅後純益︶還是有一元以上實力,鴻碩靠垂直整合壓低成本,在連接器組裝的紅海市場中勝出。

策略二

利用低價搶攻對手地盤

上下游整合策略,也讓鴻碩在金融風暴過後的零件缺貨潮中坐享成果。目前訊號線的缺貨,除了顯示器廠商的訂單需求回溫,最大的問題是上游零件供應鏈斷裂,一 條訊號線,只要少了電線或少了塑膠接頭就無法出貨,鴻碩總經理魯憶萱表示:「金融風暴之後,撐不住的上游零件小廠倒掉一大堆,供應鏈少一個零件就是沒法出 貨。」簡單說,一條訊號傳輸線,少一個塑膠片也組裝不起來,但這就是目前業界的困境:下游搶著要貨,上游供應商因缺料問題出不了貨而乾著急。

憑著垂直整合的優勢,去年第三季景氣開始反轉,鴻碩逆勢調降產品出貨價格,用吸金大法大搶訂單。過去各顯示器組裝廠都有自己的採購體系,除非價差極大,顯 示器組裝廠不會輕易更換供應商,但金融風暴之後,隨著大廠的採購鏈出現缺口,張利榮利用低價,打入對手原有的地盤,也用低價遏阻對手搶回地盤, 張利榮表示,「我就是要利用這難得的機會讓對手出局」,策略發酵後,鴻碩市場占有率從三成一舉躍升到五成,成為液晶螢幕訊號線的主要供應商。

策略三

產品多元化,降低集中風險為免產品線過於集中,鴻也碩開始跨足HDMI和USB連接線。由於鴻碩從銅絞線、纜線、塑膠射出成型的產品,不僅僅只是內部連接 線組裝使用,也出貨給其他同業,這種合作關係讓鴻碩能有機會切入液晶電視、電腦周邊的產業,張利榮說:「能夠接到羅技每個月二百萬條的USB線材訂單,就 是從這些小零件先切入」。

訊號線是低毛利產業,競爭門檻不高,但張利榮靠著師法鴻海策略,擴張市占率,也能在小池子裡擁有自己的一片天。

鴻碩(3092)

成立時間:1991年

資本額:5.11億元

董事長:張利榮

近三年營收獲利: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估)營收 17.8億元 21.6億元 23.6億元 35億元EPS 2.91元 0.99元 1.57元 3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21

搶下摩托羅拉一千萬支手機訂單 關鍵四十分 華冠吃下業績大補丸

2010-7-26 TWM





一場四十分鐘的會議,讓華冠搶下摩托羅拉一千萬支手機代工訂單,不但今、明年兩年出貨量爆增,業績大幅增長,也讓華冠董事長李森田總算對華冠股東有個交代。

撰文.羅弘旭

身兼華宇、華上與華冠三家公司董事長的李森田,因為近幾年來經營狀況不佳,三家公司股價頻頻破底,每到開股東會時,李森田即使不斷被股東責罵、消遣,總是 按捺脾氣忍氣吞聲。然而,今年華冠傳出奪下摩托羅拉千萬支手機的大訂單,令華冠今、明兩年業績暴衝,李森田講話也跟著大聲起來!

七月十三日華冠臨時股東會,小股東炮聲隆隆,先「找麻煩」地責備李森田為何沒先自我介紹,後又繼續抱怨股東會選在交通不便的台北縣鶯歌。過去幾年來,面對 股東責難一向選擇「沉默」的李森田,難得反將一軍:「我叫李森田,擔任華冠董事長,如果你沒聽過我,那你投資華冠也太隨興了!」李森田能這麼氣定神閒地應 對小股東,靠的就是大訂單落袋。華冠今年首次打進摩托羅拉(MOTO)的供應鏈,成為摩托羅拉的主要代工廠之一。據零組件供應商透露,華冠的摩托羅拉代工 訂單將在今年第四季開始出貨,預估今年華冠總出貨量將超越一千八百萬支,二○一一年進一步擴大至二千萬支水準,是成立十一年來的最高紀錄。

時間拉回去年,摩托羅拉延攬中國大陸TCL集團副總裁劉飛擔任摩托羅拉的全球副總裁,並陸續釋出代工訂單給TCL。然而摩托羅拉並不滿意代工品質,也擔心 TCL自有品牌會影響代工業務,又再度回過頭來和華寶、華冠洽談訂單,但摩托羅拉卻只給第二代工順位的華冠四十分鐘的時間自我介紹。

第二天,華冠總經理陳世惠、副總洪一峰搭著最早的班機飛往北京,親自和劉飛洽談,會議中只談三個要點:品質能不能符合標準?六個月內能否完成第一支手機設 計量產?價格有沒有競爭力?當華冠給出「Yes」的答案,四十分鐘內雙方敲定零件採購流程、產品出貨時間、付款方式、代工生產線保密內容,華冠成了摩托羅 拉新的代工夥伴。

華冠內部透露:「簽訂代工客戶,不只有設計生產這麼單純,為了保護客戶權益,公司必須立刻決定把二個事業部門改成三個事業部門,事業部門改動之後,還必須 配合客戶有新的財務流程和供應鏈採購,如果公司不夠靈活,根本做不到。」從陳世惠一天內親自出馬談成訂單,到四十分鐘之內敲定公司整個組織架構改變,華冠 全賴機動的因應能力取勝。但能否此就扭轉李森田華宇集團的運勢,還有待時間證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085

吃下台灣五成出口的萵苣大王

201-5-2  TCM




根據財政部關稅局統計,台灣萵苣去年出口量較○八年成長兩倍,約達四千五百噸,其中一半的量都來自「台灣生菜村」。平均年齡三十歲上下的郭家三兄妹:郭江龍、郭進展和郭淑芬,七、八年前,他們還是學商背景,從門外漢踏入萵苣行業,去年竟拿下台灣萵苣出口一半江山。

打破老美獨占地位 成日本麥當勞模範農場

除了外銷,台灣摩斯漢堡裡七成的萵苣和所有高麗菜、全家超商架上的生菜,都來自於此;其他合作夥伴還有肯德基、統一、萊爾富,甚至好樂迪KTV,換句話說,對上班族而言,台灣生菜村可能就是一整天的蔬菜總管。

「台灣生菜村」是麥寮果菜生產合作社成立的品牌,去年靠萵苣種植和委託生產,營收達一億一千萬元,比二○○六年成長六.三倍。企業化管理讓它在去年獲得日本麥當勞肯定,成為台灣唯一的模範農場。

三兄妹接手事業七年,率先引進日本生產履歷,除獲得台灣優良農產品標章、台灣良好農業規範(TGAP)認證,去年更通過日本麥當勞以歐盟全球良好農業規範(Global GAP)為目標的先行檢測,打破美在日本萵苣進口市場獨占地位。

「日本市場如果賣得進去,全世界就都可以賣了!」受雲林縣政府委託,進行雲嘉南農產物流規畫的建國科技大學講師白偉孝說。相較其他國家只對特定蟲類管制, 早期進口到日本的蔬菜,不容許任何活體出現。噴灑的農藥,也以每五件抽檢一件的標準控制,一不合格,將再以兩件抽一件、甚至每件檢查的標準,確保半年內不 會再犯,才能逐漸放寬。

打開日本市場大門,台灣生菜村規模迅速擴張。這成績,七年前,沒有人預料的到。

顛覆傳統農作模式 企業化管理種苗與栽種

二○○二年國際萵苣歉收,國際訂單尋找新供應商,台灣郭家成為合作標的,於是開始試種萵苣。但不了解市場,加上技術不純熟,「我那時把多的拿去市場賣,一天連六十公斤都賣不完。」郭江龍說,但看到訂單潛力,弟弟妹妹畢業之後,三兄妹開始鑽研萵苣。

在貿易商陳立洋牽線下,郭家成為日本麥當勞觀察目標之一,三個年輕人為達到日本大客戶要求,飛到日本產地,從種植觀念學起,試著發展出具台灣特色的萵苣契作模式。

以為已踏上軌道,在○五年時卻再受打擊。送到日本的萵苣被驗出不符農藥規定而停止下單,已按照訂單種植的量,只能就地拔除,這近四百萬元的虧損,來自於契作農民沒有按照程序耕作,造成失誤。

三個讀商的農業菜鳥,要說服當地農民以全然不同的方法種菜,面臨不少挑戰。「他們都說『我種菜種二、三十年了,難道還要你來教我怎麼種?』」郭江龍笑說。

與一般契作不同,在拿到訂單後,郭家兄妹自行培植種苗,擬出各農戶的年度栽種計畫,控制庫存;每年砸下數十萬元進行環境檢測,並提供自行訓練的噴藥班和採收班;解決了各農戶缺乏人工的問題,也降低契作的成本,最重要的,提高了對品質的掌握。

領庄頭小農找出路 三分之二村民都改契作

「他們產出的可利用率(編按:指品質符合外銷標準)有七、八成!」台南區農改場研究員林棟良博士說,就算日本廠商要求萵苣採收加工後,可食用天數達十四 天,比台灣多一倍,也難不倒郭家兄妹。年輕人的成績單有目共睹,且提供老農村新出路,現在村民有三分之二加入契作,「還有人要租地給我們種!」郭淑芬笑 說。

對品質的堅持同樣也換來上游廠商的信任。全家便利商店原料採買課課長黃正田表示,全家本來採用進口生菜,但觀察發現,生菜村的品質和供應穩定,從種植到營 運管理都合乎標準。目前全家除了在產季時採用台灣生菜村的蔬菜,在非產季時,也將內部的蔬菜選購,交給他們;摩斯漢堡也是如此。

三兄妹在七年內從無到有,但就算將全部獲利投入廠房擴充和生產鏈改善,仍須面對代工業最常見的問題:產能不足,追不上訂單的成長。

由於人力短缺,今年台灣生菜村推掉六十幾個貨櫃的訂單,面對添購設備所需的大筆資金,更凸顯出農業產出的不穩定和融資困難的問題。眼看對岸競爭者大規模的資金和人力,台灣業者坐立難安。「日本市場他們還進不去,但其他市場他們衝得很快!」郭淑芬心急的說。

全球化市場為三兄妹和家鄉小農帶來希望,也帶來挑戰。台灣生菜村能否站穩腳步,未來在擴大規模和嚴控品質上同步提升的速度,將是關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00

商務部反壟斷審查延期百勝尚未「吃下」小肥羊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11027/2416370.shtml

  內蒙古小肥羊餐飲連鎖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小肥羊)昨日(26日)發公告稱,公司私有化收購方百勝餐飲集團已接到商務部反壟斷局的通知,將相關收購的反壟斷申報審查期延長60天。這意味著百勝以每股6.5港元的價格私有化小肥羊的前提條件尚未達成。
對於審查延期的具體原因,小肥羊新聞發言人李麗嬋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具體的原因不好說。一切以公告為準。」
前東方艾格行業分析師陳靜告訴記者,「外資併購反壟斷審查時,被延期的情況很少。」她同時表示,2008年可口可樂收購匯源的案例遇到過反壟斷審查延期 的情況,「因為匯源在國內飲料業中影響巨大,商務部是考慮到這項併購對於整個行業的負面影響,在延期審查後否了這項併購。」陳靜也表示,目前百勝收購小肥 羊的審查延期的原因難以預測。
「延期審查可能是政府一種謹慎的態度。」中國烹飪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馮恩援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說,「因為這兩家企業在中國市場上都有較大影響力,但是他們的營業總額還形不成『壟斷』的概念。」
馮恩援表示,目前小肥羊在民族品牌中經營水平較高,百勝對小肥羊的併購可以讓一些民族企業不斷地接受先進的管理理念、方式,有利於這些民族企業的長效發展。
百勝餐飲集團2009年收購了小肥羊20%的股份,去年又增持其股份至27.2%。今年4月份,百勝餐飲集團首次公佈對小肥羊的收購計劃,將以超過 8.60億美元把小肥羊私有化。5月份,百勝餐飲集團正式提出收購小肥羊的具體建議稱,百勝餐飲集團將通過間接全資附屬公司向小肥羊股東提出每股6.5港 元的現金收購。此價格較小肥羊4月21日的收市價溢價約30%。
截至2010年底,小肥羊在中國共有458家直營店或加盟店,在海外則有22家。百勝餐飲集團是全球餐廳網絡最大的餐飲集團,在中國有近4000家肯德基、必勝客等連鎖分店,是跨國企業在中國經營最成功的案例之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696

F-豐祥連續兩年賺超過半個股本 唯一吃下本田、豐田訂單的越南台廠

2014-09-22  TWM
 
 

 

F-豐祥在越南機車零組件市場的亮麗表現,且連續兩年都有半個股本以上的獲利,已成為最吸睛的新掛牌公司之一,未來在醫療器材、休閒車及汽車等領域的耕耘,有機會讓F-豐祥成為國內最純正的越概股之一。

撰文‧林宏文

「以前,父親每天以廠為家;現在,只要我人在越南,每天至少都要在廠房內走一圈,看看流程順不順利,有什麼改善的地方。」說話的是游明輝,豐祥控股公司董事長;這家在台灣成立、在越南茁壯的機車零組件大廠,將在九月二十五日以F-豐祥之名回台掛牌,由於連續兩年每股稅後純益(EPS)超過五元,已成為備受市場重視的越南收成股。

豐祥成立至今正好四十年,最初業務是提供三陽機車零組件,一九九四年,三陽把生產重心移至越南,豐祥也隨之赴越設廠;一開始,為配合三陽生產基地的位置,豐祥將主力設在南越,但九五年起越南開放日系機車進口,日商迅速橫掃市場,游明輝開始思考轉往日系車廠根據地北越的可能,二○○一年,豐祥在北越河內開光工業區設立「越南第一精密工業」,也成為今天F-豐祥最主要的獲利來源。

談及當年在越南的開疆闢土,游明輝說,最難的就是和員工「博感情」;由於越南是共產國家,員工對企業少有向心力及忠誠度的概念,他曾花三、四個月親自到九十六位越籍課長、組長幹部的家中拜訪,許多人住偏遠鄉下,一輩子沒看過外國老闆帶禮物來拜訪,連親朋好友都來迎接,還有一位老阿公送他枴杖,要游明輝好好管教他的孫子。

游明輝與員工認真博感情,也獲得正面的回報,相較於當年有些韓國廠商爆發外籍主管打員工的事件,豐祥的員工向心力超高,許多主管把兄弟姊妹介紹進來工作,當年的九十餘位主管,如今都還在公司上班。「近年越南罷工頻傳,但我們未曾發生罷工事件,就是最好的證明。」游明輝說。

與越籍員工、日商博感情

豐祥與日商的合作,逐漸建立不錯的口碑,○八年,日本豐田汽車輔導豐祥導入舉世聞名的豐田生產系統(Toyota Production System,簡稱TPS),豐祥成為豐田在越南汽車生產線的供應商,目前約占營收的二%,更是豐田在越南的唯一非日系供應商。

豐祥與日商的合作,也可從廠區內設有與Exedy合資成立的汽機車零組件廠,看出雙方結盟的緊密程度。Exedy是豐田集團旗下的汽機車離合器大廠,豐祥引進Exedy的機車離合器技術至越南設廠生產,其中豐祥占股兩成,廠房就設在豐祥廠區內。而且,Exedy的日本員工甚至連伙食都交給豐祥餐廳準備,日台雙方主管每天吃飯都在一起,顯示彼此合作的深厚關係。

十餘年來與日商之間緊密的布局與配合後,一○年,豐祥終於攻下了具有「定心丸」意義的客戶,占有越南機車龍頭地位的日系本田(HONDA),決定將訂單下給豐祥,而且下單量愈來愈大、如今已成為豐祥第一大客戶,占營收比重也達五成以上。

在越南,「本田」幾乎被視為機車的代名詞,從市場規模來看,越南人口約九千萬人,平均每二.四人擁有一輛機車,全市場有三七○○萬輛機車行駛,年銷售量則為二八○萬輛,為全球第四大機車市場,其中本田市占率即高達六成,具有壓倒性的龍頭地位。

除了營運上的顯著貢獻,本田訂單到手也有某種程度的「破紀錄」意義,一位日系機車代理商表示,在過去,具有競爭關係的日本汽車或機車廠商,不會把零件下給同一家公司,但豐祥在越南同時抓到豐田與本田兩大車廠訂單,也等於打破這種慣例,由此更可看出豐祥累積四十年的競爭力。

切入豐田、福特汽車產線

從龍華工專畢業後,游明輝在二十五歲那年就到父親創辦的豐祥上班,從基層的模具技術員開始做起,並且歷練生產、工廠管理及業務等,一九九四年接下台灣豐祥總經理,直到一二年接下父親的董事長職務,目前總經理則由專業經理人趙文祥擔任。至於游明輝的兩個弟弟,也分別負責財務及業務,各司其職。

雖然豐祥在越南機車零組件市場已取得穩固地位,但為進一步取得成長動能,公司也擬定未來戰略,加強外銷、轉入高毛利醫療器材產業、抓住越南汽車零組件新市場等。

豐祥過去主攻越南內需市場,去年外銷占比僅有一六%,預計今年可提高到近二五%。在醫療器材部分,游明輝拿起即將要出貨到歐洲的醫療床支架說,﹁像這個產品,如果用在一般用途,賣十美元就很了不起;但若變成醫療器材,很可能賣到五十美元。﹂至於汽車零組件市場,趙文祥說,目前越南市場一年約僅十萬至十二萬輛,今年上半年因進口關稅降一成,使銷售量增加二至三成,隨著一八年至二○年東協市場進口關稅降至零,屆時汽車銷售量將大增至三十萬至三十五萬輛,目前豐祥已切入豐田與福特汽車的生產體系,隨著越南市場擴大,豐祥將有機會取得更多商機。

在參觀豐祥廠房的過程中,光是走完四個廠區,就花了一個下午,更別提游明輝每天都要仔細巡廠找問題;未來,豐祥還擬在北越建立第五廠區,游明輝的每日巡廠恐怕也得更費心力了。但,源自創辦人父親的苦幹實幹精神,將會讓他繼續拚下去。

豐祥控股

成立:2011年(台灣豐祥成立於1974年)董事長:游明輝(左)、總經理:趙文祥(右)

資本額:5.69億元

主要業務:汽機車零件、醫療器材零件等

近3年營收、EPS:

2014年上半年17.87億元、2.96元2013年34.74億元、5.57元2012年30.69億元、6.69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466

吃下美國史上最大罰單 美銀三季度虧損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441

下載 (1)

周三,美國以資產規模計的第二大銀行美國銀行公布財報稱三季度出現虧損,多因該行向美國政府支付的天價罰單拖累了利潤。

美國銀行第三季度財報顯示,該公司歸屬於普通股股東的凈虧損為7000萬美元,合每股虧損0.01美元。路透社此前援引分析師預期該行將每股虧損0.09美元。

相比之下,該銀行去年同期獲利22.2億美元,合每股獲利0.20美元。

美國銀行法律訴訟成本在第三季增加至56億美元,高於第二季的40億美元,2013年第三季為11億美元。

華爾街見聞曾提及,8月21日,美國銀行宣布與美國司法部達成和解協議,同意支付166.5億美元以了結抵押貸款支持證券的相關訴訟。這是美國聯邦政府針對單一公司開出的史上最大罰單。

路透社報道稱,今年以來,美國銀行已因金融危機時期的違規行為而屢吃罰單。目前為止,美國銀行同意支付解決與金融危機有關的賠付金額約有700億美元,是摩根大通已同意支付金額的兩倍多。

美國銀行是美國六大銀行中第四家公布第三季業績的銀行,之前公布業績的摩根大通也曾深受龐大法務費用的沖擊。

華爾街見聞提及,摩根大通三季財報披露了高達10億美元的訴訟費用。該銀行去年第三季錄得3.8億美元虧損,為2004年以來第一次虧損。因該行遭遇監管當局的一系列調查,並為其付出高達72億美元的訴訟費用。

據路透社報道,美銀財報還顯示,

包括優先股股利在內的凈利從25億美元下滑至1.68億美元。

第三季正體投資銀行手續費收入較上年同期增加4%至14億美元。

不計會計調整的債券交易營收增加11%至22億美元,因市場活動在9月出現回升。

證券銷售及交易營收同期增加6%至10億美元。

最大業務零售銀行部門的獲利成長3.9%至18.6億美元,受信貸損失準備減少所帶動。該部門業務包括信用卡。

財富及投資管理獲利增加12.9%至8.13億美元,因資產管理費收入成長19%至創紀錄的20億美元。

路透社報道稱,美國銀行執行長莫尼漢說:

我們的客戶活動強勁。與上年同期相比,大多數業務的獲利也有好轉。

美國銀行股價在盤前上漲0.4%至16.59美元。

至周二收盤為止,股價自今年以來已上漲5.3%,是KBW銀行股指數成分股中表現第二佳的個股,僅次於富國銀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087

樂視網終止重組一年內“吃下”樂視影業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08/148230.html

因重大事項停牌月逾的樂視網(300104,前收盤價33.51元)今日將複牌。隨之而來的是公司宣布三大消息:重大事項終止、股東賈躍芳計劃減持、一年內註入樂視影業。上述消息可謂喜憂參半。為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多次聯系樂視網董秘張特和證券事務代表趙凱,但電話始終無人接聽。北大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等業內人士直言,樂視影業本來準備獨立上市,但經歷“系列風波”後的樂視網終止重大事項,若將樂視影業註入上市公司可提振資本市場信心。


終止重大事項

10月底,樂視網發布公告稱因正籌劃重大事項停牌。彼時距樂視網董事長、總經理賈躍亭出國已4個月,令資本市場產生諸多猜想。11月26日,出國近半年的賈躍亭通過微博確認,其已回到北京。

樂視網此前在公告中稱,“公司擬通過收購資產吸收有一定盈利能力的優質標的,完善公司的‘樂視生態’體系,增強與現有主業的協同效應,籌劃了本次重大事項。”

對於終止上述重大事項,樂視網解釋稱,“雙方就估值方面尚無法達成一致。”而對於此次重大事項的具體內容,公布並沒有透露更多細節。

雖然重大事項終止了,但樂視網又給出一個註資預期。公告顯示,樂視網控股股東承諾,擬在一年之內的合適時機,以合理的方式,按照證監會有關規定,啟動將關聯方樂視影業的控股權轉讓給上市公司。

同時,樂視網股東賈躍芳承諾,計劃在未來1個月內,通過協議轉讓或大宗交易集中轉讓的方式處置自己所持有的樂視網,將其所得借給公司作為營運資金使用。該筆借款將用於樂視網日常經營,借款期限不低於60個月,免收利息。

公告顯示,賈躍芳與賈躍亭系姐弟關系,持有樂視網約3603萬股,占總股本的4.28%。
樂正傳媒研發總監彭侃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經過“系列風波”之後,樂視網通過將樂視影業吸收合並,可提振資本市場信息,避免複牌後股票遭受“看空”壓力。
對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多次聯系樂視影業CEO張昭,但其手機一直無人接聽。

樂視影業票房收入近20億

樂視網在公告中表示,之所以將樂視影業註入上市公司,是為了進一步發揮樂視生態的協同效應,從根本上消除樂視網與樂視影業的關聯交易。

但陳少峰等業內人士表示,樂視影業與樂視網之間的關聯交易,無論是在同類交易金額所占比例還是在營業收入所占份額都並不大。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現,2014年上半年,樂視網從樂視影業采購商品、接受勞務總金額約966萬元,在同類交易金額的比例為8.74%;與樂視網今年上半年逾29億元的營業總收入相比,幾乎可忽略不計。

另外,樂視網已斥資16億元收購花兒影視100%股權,並將樂視新媒體99.50%的股權收入囊中。“從樂視網收購花兒影視以及之前的戰略布局來看,樂視影業本打算獨立上市的,但目前樂視網若不把樂視影業引入,可能在資本市場將產生一定負面效應。”陳少峰稱。

2013年8月,財新網援引深創投華北大區總經理劉綱的說法稱,將傾盡全力推動樂視影業在創業板上市,投資團隊思考的問題就是樂視影業是否能夠獨立上市。

成立於2011年的樂視影業因“小時代”系列影片走紅,2012年和2013年電影票房收入分別約6.25億元和10.5億元,截至2014年前三季度票房收入近20億元。

“由於 ‘柯震東吸毒事件’,樂視影業受到了一定影響,但在國內影視行業依然具有發展潛力和較高估值;樂視網控股股東初步放棄樂視影業獨立上市,是為了提振資本市場信心。”陳少峰稱。

從今年7月到10月,樂視網已出現過4次停牌。第一次是7月15日廣電總局下達整改令,直接導致樂視網連續三天跌停,樂視網7月18日停牌,7月21日複牌。第二次是7月28日,樂視網因重大事項停牌,8月8日複牌時披露非公開發行股票預案。第三次是8月21日,廣電總局點名批評樂視UI違規,樂視網緊急停牌,8月25日複牌時,稱暫停預訂旗下的互聯網機頂盒,表示整改。最近一次就是10月26日樂視網宣布籌劃重大事項,不過目前終止了本次籌劃。

彭侃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經歷“風波”之後的樂視網,要恢複元氣還需要一段時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529

夠貪婪! 上億豪賭讓他吃下五成市場

2015-02-09  TCW 
 

 

當經濟不景氣的時候,你有加碼投資的勇氣嗎?

  股神巴菲特有一套「危機入市」哲學:「別人貪婪時我恐懼,別人恐懼時我貪婪。」這個信念,讓他在金融海嘯時,斥資逾二百五十億美元投資美國銀行、高盛等六大企業,五年內,賺回一百億美元。

  危機和轉機,往往是一線之隔。但甘冒風險的人,卻少之又少。

  倒閉潮起,他卻敢砸大錢囤貨「二十年沒遇過的低價,不買才是憨」

  張訓嘉竟然也是憑著「別人恐懼時,我貪婪」哲學,成為台灣第一大。

  同樣是在巴菲特危機入市的二○○九年,受到海嘯影響,企業訂單緊縮,以上市公司秋雨印刷為例,該年營收比二○○八年下滑一五%,中小型印刷廠甚至出現一波停業、倒閉潮,「那時候其實壓力很大,我們剛好要買廠房,又買了四台機器,花了一億二千萬……。」健豪財務長的張維茹想起當時狀況,依然記憶猶新。

  就在人心惶惶之際,張訓嘉卻計畫著另一場豪賭。

  二○○九年第一季,眼看紙價從每噸近一千美元,跌破六百美元,便宜快四成,「我做印刷二十幾年,歷史上從來沒有這麼便宜過,不買才是憨!」還是市場老二的他心想,這正是一舉超越對手的好時機。

  於是,他一口氣掏出上億元,買了將近一年份的紙張,是同業庫存四到五倍,手筆之大形同壟斷貨源,連永豐餘都不敢跟他交易,怕得罪其他客戶,「他就跟我說:『你留一點後路給大家嘛。』我才不理你。」張訓嘉只好再跑到中國、韓國收購紙張,還打算把公司所有現金投下去,讓張維茹看不下去,連忙勸阻,「他根本瘋了!」

  瘋狂的背後,其實是他累積超過二十年,對景氣循環的判斷。當對手還在觀望,張訓嘉卻算準出手時機,果然,不到兩個月,價格開始反彈,等到年底已經大漲五成。

  即便過了五年多,談起此事,張訓嘉仍興致勃勃的說,「我如果有錢一定全部給它買,買到大家嚇死,即使借錢都要買。」他之所以如此大膽,全因看透對手的恐懼。

  當時,第一大業者白紗科技正準備登錄興櫃,考量到財務數字,得避免囤積過多庫存,至於其他人,「都是等看到成長(指紙價上漲),確定了才會買,不像他還沒看到就買了,對未來一點都不害怕。」與張訓嘉認識超過十年,布萊特數碼科技董事長殷慶璋觀察。

  不景氣時加碼投資,同樣的狀況,也曾發生在台積電身上。二○○九年六月,卸下台積電執行長大位四年的張忠謀再度回鍋,一改蔡力行裁員做法,隨後反而將該年預計的十八億美元資本支出,增加到二十七億元,開拓產品線,「就算面臨經濟衰退,也不要認為是世界末日來臨。」張忠謀說。

  位在景氣下滑階段,蔡力行的撙節做法,幾乎是當時大多數上市公司執行長的直覺反應,但張忠謀一回任,敢逆勢加碼投資,來自於他對半導體景氣的深刻觀察。張訓嘉同樣逆勢加碼,讓他拿下台灣五○%合版印刷市占率,成為「印刷界的台積電」,亦是來自他對產業的深刻認識。

  證據,就是他所制定的「價格表」。

  健豪成立十八年來,共出過的數十本價格表,其中有一本特別引人注意。

  同業質疑,他犧牲獲利換市占「三個月殺一次價,以後不用再比價」

  二○○九年八月出版的「殺更大!」當外界還看不懂張訓嘉為何囤積多達十個月的紙張庫存時,沒想到,他居然趁紙價上漲時,連續三次降價,一年內出了四本價格表,硬生生把一盒名片價格從十幾元砍到僅剩個位數,讓還在為紙張成本所苦的對手,難以跟進。

  一位與張訓嘉交手過的同業提起這件事憤恨的說,「這個價格真的可以做嗎?我們都把他當笑話,不跟他同一路。」

  對一般企業主來說,原物料成本比同業低三○%,即使不漲價也能賺進更多利潤。但張訓嘉卻不這樣想。他寧願犧牲獲利,換取更大市占率,自此從老二變老大,二○一○年營收達十八億元,超越白紗的十六億元(合併營收),成為市場價格制定者。

  「他們都覺得我怪胎啊……,那時候多好玩,爽翻了啊,每三個月殺價一次,以後都不用看同業的價格了。」張訓嘉自信的說,他還曾出了一本封面寫著「聖經」兩字的價格表,向外界宣告,以後行規由他來制定,但沒想到不久後就有同業跟著照抄,「我們叫印刷界的聖經,結果他們叫佛經咧!」

  這本聖經,正是張訓嘉能有今天地位的關鍵。

  打開健豪的價格表,光最簡單的名片就超過六十種,不管是紙張種類、張數、規格……,連同業價格比較,仔細到即便價差只有一、兩塊,都得特別註明,甚至因為商品數量超過六千種,還得出五本,才能把所有品項介紹完畢。這上千項商品該如何定價,都是他反覆推敲而來。

  敢砸敢殺,他不按牌理出牌「同業說他瘋,卻忽略他有多認真」

  了解景氣波動、同業策略,只是第一步,接下來,哪些商品該降價或漲價,才有利潤可賺,還牽涉到工廠生產效率、產品良率問題。最後,為了降低客訴量,連下單、交件、物流配送時段都清楚列出,要定出這本價格表,需要了解業務、採購、製造、客服等各方面能力。

  因為過程極為繁瑣,張訓嘉說,為了這本價格表,老婆差點跟他鬧離婚。早年為了靜下心來寫價格表,他只好假借出差名義離家,一個人到飯店,抱著電腦待在房間整天不出門,而這一想,至少得花兩個月,才能寫好一本。如此工夫,是那些稱他瘋子、不按牌理出牌的人,所看不到的。

  「同業都覺得他很殺、瘋瘋的,可是都忽略他認真程度有多高,」跟在張訓嘉身邊十二年的健豪台北區副總經理謝德威說。

  直到現在,即便公司從二十幾人,擴展到超過五百人,但兩年前才完工的台中精科園區新廠,從水電、配線、到廠房結構,也全都是張訓嘉一手規畫,「他是全能的,跟一般老闆不一樣……,一台印刷機要多少電力、乘載重量,廠房要多大範圍、面積多少,都可以瞬間算出來給你看。」張訓嘉沒有下班時間,即使空閒,也是低頭滑手機,隨時監看員工傳來的情報。

  在對手眼裡,張訓嘉只是敢砸、敢殺,但他卻是少數能夠實踐巴菲特危機入市的老闆,靠的是他在這個產業裡,蹲得夠低所學到的真工夫。

  【圖表】一本60頁的目錄,成為兩岸印刷聖經——傳統印刷業估價表與健豪估價表比較

  【延伸閱讀】合版印刷

  合版印刷指的是,把許多相同規格的名片、海報、賀卡等集中在一塊版上印製。就像台積電的晶圓代工概念,把各家IC設計公司的晶片集中在一片晶圓上生產,可節省排版時間,以及紙張、版材與人工費用,達到少量多樣的生產效率。

  不同於傳統獨立版做法,得開一塊版印刷,成本相對高,因此要到一定量,業者才肯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473

194億港元吃下天貓在線醫藥 阿里健康將成阿里系醫藥支柱平臺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4/4606668.html

194億港元吃下天貓在線醫藥 阿里健康將成阿里系醫藥支柱平臺

第一財經日報 關健 2015-04-16 06:00:00

在經歷了半個多月的停牌後,阿里健康(00241.HK)於4月15日複牌。公告顯示,阿里巴巴集團已和阿里健康達成最終協議,將轉讓天貓在線醫藥業務的營運權給予阿里健康,換取對後者的持股比例上升至約53%,將其變成阿里巴巴的子公司。

在經歷了半個多月的停牌後,阿里健康(00241.HK)於4月15日複牌。公告顯示,阿里巴巴集團已和阿里健康達成最終協議,將轉讓天貓在線醫藥業務的營運權給予阿里健康,換取對後者的持股比例上升至約53%,將其變成阿里巴巴的子公司。

15日早盤複牌時,阿里健康大漲約77%,報12港元,停牌前報6.78港元,而15日收盤時漲幅達80.83%,報12.26港元。這次交易資金折算下來約為194億港元,這實際就是目前天貓醫藥業務的整體估值。

健康和快樂,在阿里巴巴未來追求的這個“天平”上,一邊是阿里健康,一邊是阿里影業,兩者近期動作頻頻,都在持續增加砝碼。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向阿里方面了解到,這次對天貓藥品電商業務的剝離註入,目的是進一步打通旗下醫藥業務資源,也對未來的阿里健康雲醫院的模式推廣進行鋪路。

天貓在線醫藥價值幾何

根據雙方此次簽署的協議,阿里健康獲得天貓醫藥館運營權的代價是轉讓其新發行的股份和可轉換債券。目前,阿里集團擁有阿里健康38%股權,待該交易完成後,這一持股比例將上升到約53%(如可轉債完全兌換以後,將上升到約54.6%)。屆時,阿里健康將成為阿里巴巴集團的子公司,預期交易將於2015年第三季度完成。

阿里健康是在2014年10月由中信21世紀更名而來,在此之前的2014年1月,阿里巴巴聯手雲鋒基金,斥資1.7億美元戰略投資中信集團旗下的香港上市公司中信21世紀,後者擁有國內唯一的藥品監管碼體系。該交易完成後,阿里巴巴和雲鋒基金共同擁有中信21世紀54.3%的股份(其中阿里占股38%)。

值得註意的是,在這次的重組中,阿里將旗下的天貓醫藥業務打包註入阿里健康所涉及的資金為194.48億港元。15日下午,《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向阿里巴巴相關人士了解到。

這實際上是目前天貓醫藥業務的估值。天貓在線醫藥業務為何值這些錢?

目前,186家擁有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資格的藥房在天貓平臺上銷售非處方藥、醫療器械、隱形眼鏡和其他保健產品。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間,天貓在線醫藥業務的總商品交易額達到了47.4億元人民幣。

今年2月,天貓醫藥館聯合菜鳥物流和高德,為消費者提供網購藥品3小時送貨極速達的服務。用戶下單後,訂單會通過高德地圖自動分配到離消費者最近的區域,從距離收貨地址最近的線下藥房發出,目前該服務在北京、上海、杭州三個城市部分區域試點,該服務也對擡升其估值起到重要作用。

對於此次阿里巴巴的註資舉動,在行業內被視為符合打通藥品流通鏈條、優化流通渠道的目標,同時為下一步網絡處方藥政策的開放埋好伏筆。一旦網絡處方藥政策開禁後,這186家已入駐的擁有互聯網藥品交易C證的連鎖藥店將徹底打通醫、藥、患鏈條中的藥品流通環節,為阿里健康雲醫院的未來布局鋪路。

由於和政策的高度捆綁等原因,醫療在中國成為互聯網最後涉足的一塊處女地,相比於美國每年在健康領域的花費已占其年GDP的15%,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只占GDP的5%~6%,從目前BAT三巨頭對醫療領域的大舉收購和布局的態勢來看,互聯網醫療已經成為各大企業爭相進入的領域。

雲醫院打造互聯網醫療生態

近期,阿里巴巴集團內部經歷了一系列業務架構調整,比如新成立的阿里汽車事業部,是整合集團旗下的大數據營銷、汽車金融、車主平臺等資源,協同汽車生態產業鏈各合作方,通過無線業務場景做汽車電商O2O服務;另外,智能生活事業部也是阿里最近新成立的部門,整合了旗下阿里智能雲、天貓電器城和淘寶眾籌的資源,扶持智能硬件的孵化。

不難發現,這些架構調整的總體思路是朝著資源整合的方向在布局,而此次將天貓醫藥館的運營權剝離給阿里健康,也是類似的思路,將業務交給更專業的部門去做,配合以其他業務單元的資源,迎接“聚變”。

阿里巴巴集團COO張勇此前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稱,阿里巴巴對健康領域的布局是想通過大數據和雲計算改變患者就醫的方式和流程,比如拿就診環節來說,患者在A醫院的檢查信息保存在A醫院的後臺IT系統中,當其去B醫院就診時這些信息是不互通的,打通問診信息將是未來阿里巴巴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醫保的打通是阿里在醫療領域正在啃的一塊硬骨頭。據內部透露,走得比較靠前的廣東地區目前已經能實現統籌賬戶的在線結算,但全國各地的醫保政策有上千種,光浙江省就有79個,對接任務很重。

在不久前的一個阿里媒體溝通會上,阿里健康相關人士對包括《第一財經日報》在內的記者介紹說,杭州邵逸夫醫院正在和支付寶嘗試讓醫生在支付寶上“開店”,實際上是鼓勵醫生利用碎片時間與用戶在支付寶錢包上進行互動。

更大的設想被寄希望於今年4月初上線的阿里健康雲醫院。據此,未來的問診流程將變成,用戶打開阿里健康APP,在線向入駐雲醫院平臺醫療機構的醫生進行咨詢、預約掛號,醫生線下對患者診斷後開出電子處方,患者用APP上的電子處方在線下單,周邊藥店搶單響應,之後藥品就由配套物流公司送上門。

在上述過程中,患者還可以委托第三方檢測機構上門采集服務,4月1日阿里健康和第三方檢驗機構迪安診斷合作,推出為醫院診所和患者提供的網上醫學診斷服務,就是一次嘗試。

與零售藥房打通,豐富藥品支持,提高用戶購藥體驗;與診所、醫院等醫療機構簽約,吸引多點執業醫生入駐,繼而引入第三方機構重塑醫療流程;探索對接醫保報銷,社保打通,阿里健康的三步走正在穩步實施中。

編輯:一財小編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58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