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5-7 13:31 編輯 宏觀簡評:中國可選消費全面複蘇 作者:梁紅 除了中金消費和食品飲料組反複強調的消費升級趨勢之外,我們認為,本輪可選消費的複蘇還受到以下三個因素的推動:1)股市資產上漲帶來的財富效應;2)房地產市場情緒企穩和房地產成交量反彈;以及3)反腐敗不再在邊際上對奢侈品和休閑消費產生負面影響。 得益於過去10個月來的A股市場上漲,我們認為,股市帶來的財富效應已經顯著增加了“個人獎勵”類項目的消費,包括外出就餐、旅遊、服飾及配件(尤其對女性)、白酒和電子產品(尤其對男性)(圖表1-2)。雖然由於缺乏可靠的高頻家庭財富和支出數據,中國股市財富效應的實證研究很難成型,但從美國、歐洲和日本的經驗來看**,我們認為,家庭財富的持續增加確實對個人消費有著顯著的正面影響。研究顯示,在美國,家庭財富每增加100美元將在4~5個季度之後帶動消費增加約4~5美元;日本和歐洲的財富效應傳導比率較美國為小,分別為1.5~3%和1~3%(取決於具體國家)。假設中國的財富效應與日本和歐洲相當,中國家庭財富每增加100元將帶動個人消費增加2~3元。 得益於去年三季度以來房地產政策的逐步正常化,房地產市場情緒已經企穩,房地產交易量開始複蘇,尤其是自4月份以來明顯回升。因此,住房相關可選消費相應上升,如汽車、家電、家具以及建材裝潢等產品(圖表3)。 最後,2012年以來反腐敗對休閑和奢侈品消費暫時性的負面影響已經基本消失,從外出就餐等該領域代表性項目消費增速的大幅反彈可以看出這一點(圖表4)。我們認為,今年消費升級趨勢將重新成為休閑和奢侈品消費增長的主要推動力,而股市的財富效應也將進一步帶動休閑和奢侈品消費的增長。 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可選消費的複蘇今年才剛剛開始,考慮到房地產市場政策有望進一步正常化,房地產市場成交量有望持續回升,以及股市財富效應的顯現往往落後於股市上漲約4~5個季度。此外,得益於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明顯放松,可選消費亦有望進一步受益於潛在的經濟周期性複蘇。 ![]() ![]() ![]() ![]() 註釋: 中金消費組和食品飲料組的研究:《2015年度策略:投資中國旅遊業的黃金時代》,《得大眾市場者得天下——2015年投資策略》,《牛市可能會遲到,從來不缺席;推薦白酒!》 Funke, Norbert,2004年,“新興市場存在股市財富效應嗎?”,《經濟學快報》。 Henry, Peter Blair,2000年,“股市自由化會造成投資熱潮嗎?”,《金融經濟學雜誌》。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02年,“關於金融市場如何影響實體經濟活動的三篇文章”,《世界經濟展望》,《世界經濟和金融調查》。 來源:中金公司 格隆匯聲明:本文為格隆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關聯公司股票。 |
A股暴漲帶來新機會:股市財富效應與可選消費崛起 作者:格隆匯 佳明 截至今天收盤,這一輪牛市里上證的累計漲幅已逾110%,更別說有些小票連翻幾番(打開300431的K線,很多人一定以為行情軟件壞掉了……)。而拿了這些賺的錢,總有一部分要用來消費吧?想到這里我翻來覆去睡不著:這可是一大筆錢吶,股民賺錢後消費信心爆棚,對消費行業影響一定不會小。正好格隆匯還沒人說過這事,那就我來琢磨琢磨。 賺了多少錢? 都說賺錢,可是到底賺了多少?這事不能拍腦袋,得拿數據說話。 下圖是去年6月底行情啟動前,A股自然人賬戶持倉情況: ![]() 由於沒有更精確的數據,只能粗略估算:持倉流通市值1萬以下的賬戶按戶均5000元計算,1-10萬的按戶均2萬,10萬以上一律按區間下限(投資超過500萬的富人賺多少錢與本文主題關系不大,故忽略不計),算下來共有2.24萬億元。 另外還有基金。2014年公募基金半年報顯示,基金業配置的股票資產共有約1.21萬億元,而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的機構持有人平均占比為25%和22%,那麽暫且認為個人投資者占基金業股票資產的75%左右,也就是0.9萬億元。 以上二者相加,在2014年6月底,中小散戶手里攥著價值3.14萬億的股票。 這樣估算看起來有點懸?再從另一個角度驗證一下:2014年6月底滬深兩市總流通市值是20萬億,證監會最後一次發布A股自然人持有流通市值數據是在2011年,當時自然人占比26.5%。考慮到自然人持有比例有逐年下降的趨勢,2014年20%左右是比較合適的推測。那麽自然人2014年持有的流通市值約為4萬億,去除大戶,加上基金持有的部分,與上文的3萬億在數量級上是相當的,可以認為這個估算結果是可信的。 而那時到現在主要股指都翻了1倍有余,持股到現在總盈利應該有3萬億以上。當然,肯定有提前下車的人,但由於後來進入的散戶為數眾多,實際盈利數字甚至可能更大。總而言之,可以大致認為,本輪牛市目前為散戶帶來了3萬億左右的個人財富。 賺錢之後做什麽? 賺錢總是為了花掉,除了繼續投資股票,肯定也要拿一部分出來犒勞自己。對於股市的這種“財富效應”,國內外都做過研究。美國的經驗是,股市財富每增長1美元,會使消費支出增長0.04美元左右,即4%。歐洲、日本也有類似的結論。A股起步較晚,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相對於經濟總量都小太多,所以相關研究結論不多。但家庭財富對於消費的正面影響是公認的,而隨著A股規模擴大,股市對於中國家庭財富的影響也無疑在增大。如果用上文估算的3萬億財富增量和國外研究的4%測算,就是1200億的消費增量,對於不長的一段時間來說,這是相當可觀的數字,而且之前的估算假設也偏保守,實際情況可能更樂觀。 那麽,犒勞自己買什麽呢?買房恐怕大多數人還是買不起,再多買生活必需品也沒有必要,不如就花在平時想要又不太舍得買的東西上面。出門旅遊一趟、下館子吃幾頓好的、買幾件名牌衣服、開一瓶名酒……這些行業有一個專門的歸類,叫 “可選消費”。顧名思義,可選消費就是可以選擇是否消費的商品和服務,不是生存必需的支出——說白了就是“吃喝玩樂”。品牌服飾、家庭耐用品、旅遊、高端食品飲料、外出餐飲等都屬於可選消費。由於這些支出是非必需的,“買不買都行”,所以對財富和收入的變化很敏感。 市場機會 過去幾年各種負面因素疊加對可選消費的沖擊是明顯的:宏觀經濟逐步走弱直接影響總體消費需求;高壓反腐導致高端消費品需求斷崖式下跌;房地產市場蕭條連帶家電、家具、家居等相關行業需求減少……多重因素嚴重,導致可選消費公司股票價格長時間走弱,腰斬已是比較溫和的跌幅。 雖然消費被普遍認為是非周期性行業,但可選消費受宏觀周期影響顯著: ![]() 然而“事情正在起變化”。反腐雖然繼續,但邊際效果已不會再加強;樓市新政一出,多地開始爆發式複蘇;隨著4月底政治局會議的表態,相信宏觀經濟面很快也將在政策推動下出現改觀……股價下跌是既成事實,但下跌的理由已逐漸消退,這正是趨勢性機會出現的時點。而此時財富效應這一積極因素又不斷發酵。看看媒體采訪的股民都說了什麽: “去年想攢錢買的幾個香奈兒包包,統統實現了,得感謝我買的那幾只股票。” “原本打算在母親節的時候給媽媽買個掃地機,之前的預算是1500元,結果上一波股市行情賺的錢,利潤超出了想像,就直接買了一只近5000元的掃地機送媽媽,索性一次性到位,讓媽媽高興一下。” “盈利了6萬多,先用4萬元重新裝修了小炒店,再用2萬元給兒子買了一輛高配山地自行車。” “去年賺的利潤,是陪媽媽去了一趟韓國濟州島,自己去了一趟日本,今年賺的則是剛剛去了一趟土耳其。把錢花在‘看世界’上,特別開心。” 股民在牛市中的獲利就這樣進入了可選消費領域。事實上,去年年末以來可選消費的不少子行業已開始出現業績複蘇跡象。比如這樣: ![]() 還有這樣: ![]() 既然明確了行業反轉趨勢,下一步當然是精選個股。可選消費行業範圍很廣,有機會的標的非常多。其實格隆匯會員這段時間已經陸續提到不少優秀公司,我在這里稍做梳理和補充,權當拋磚引玉: 1 匯銀家電(1280) 這只票放在最前,更多的是感嘆:永遠不要以為有某種想法你自己會比所有人都先想到。我還在梳理思維脈絡的時候,有人已經行動了: ![]() 關註點1:匯銀的主業是家電零售和批量分銷,以空調為主,是典型的可選消費; 關註點2:房地產行業回暖,對家電銷售是重大利好; 關註點3:公司12和13年出現虧損,14年剛剛扭虧,業績彈性大; 關註點4:公司正在積極發展社區O2O生活電商平臺,結合自有的實體網點,前景廣闊。 近三個交易日匯銀股價已上漲超過40%,最好的時機已經不再。不過不必懊悔,這種大的行業反轉機會,不會只有這一只標的。 2 統一企業中國(0220) 格隆匯周日發文(《統一企業(220):“關燈吃面”,這酸爽!》),精準預測了0220一季報的大幅超預期,本人著實佩服! 統一的第一主營是飲料。一瓶飲料沒有多貴,但絕對有可選特征,與個人收入和財富關系密切。雖然季報前後股價已有上漲,但相對於公司收入上升空間打開和成本下降,漲幅仍屬溫和。 3 國美電器(00493) 昨日黃光裕可能今年出獄的消息讓493拉升了不少。黃若出獄當然是利好,但拋開這一點不論,國美也仍有很多可圈可點之處。 關註點1:家電是典型可選消費,上面已經提到不再多說; 關註點2:對手蘇寧以賣店租回方式勉強做出14年盈利,轉型電商數年未見實效。個人更看好國美穩紮穩打實體優先的戰略。美國的實體零售由於發展充分,並未被電商打垮,反而電商更多是補充。國美專註修煉內功,升級完善供應鏈管理,從而提供有競爭力的成本水平,這很可能才是實體店的正途。 4 李寧(2331) 有格隆匯會員前段時間推薦過這只股票,我很贊同,且現在看來邏輯仍然成立,不過要再加上可選消費崛起這一條。珠玉在前,我就不畫蛇添足了,詳情可見《李寧(2331.HK):戰略回歸會重現往日榮光嗎?》。就多說一句:其實運動鞋服全行業都已複蘇,但作為行業龍頭、品牌力最強的李寧,由於自身經營走過彎路,股價還在低位,這是不可多得的機會。 5 銀基集團(00886) 銀基是白酒經銷商,早年專做五糧液,近年開始朝多元化發展。 關註點1:白酒行業可選特征明顯,近期普遍複蘇,而且白酒經銷商業績彈性遠高於白酒制造商; 關註點2:12-13年巨額虧損嚴重打壓股價,目前價格只有最高點的15%,以往績高點計算PE僅2.62倍; 關註點3:14年中報毛利由負轉正,扭虧為盈,有初步轉好跡象; 關註點4:劉央的京西集團在13年大舉減持,但14年又開始慢慢加倉,最近一次4月又有加倉。跟著大佬走,往往都是對的。 以上只是個人拙見,可選消費標的眾多,各位可再細細甄別。總之,在老百姓手頭財富增加的新形勢下,可選消費的崛起是大概率事件。一定要轉變思維,用新的眼光看待相關行業。抓住5月寶貴的布局機會,靜待6、7月的潛在利好政策和北水南下,大事可成! 利益聲明:本文內容和意見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的信息來源於公開渠道,並經過合理推斷。作者持有以上公司股票。作者提供的信息和分析僅供投資者參考,據此入市,風險自擔! 格隆匯聲明:本文為格隆匯會員個人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關聯公司股票。轉載本文,請務必註明來源“港股那點事”。 |
在基金發行異常艱難的情況下,行業去庫存壓力猶如緊箍咒般困擾業內之際,監管層不失時機地推出了解決方案。
第一財經獨家獲悉,5月23日證監會證券基金機構監管部向轄內的公募基金公司下發了一份《機構監管情況通報2017年第五期》(下稱《機構監管》),其提出了對超期未募集的基金產品“一次性”的解決方案:對於超期未募集基金產品,允許基金公司自行選擇是否延期募集。延期募集的,應當及時提出延期募集備案申請;不再延期募集的,應當作出相關專項承諾,後續不再啟動超期未募集產品的發行。
有業內人士對此解釋稱,該文件要求基金管理人嚴肅產品設計、審慎報備產品,做好市場摸底,控制產品報備但超期未募集情況。產品未在規定時間內募集的,必須做延期募集備案申請,否則這些產品將註銷不可再募集,除非重新提交備案申請並走相應流程。
基金發行異常艱難
新基金獲批後通常要在6個月之內完成募集,6個月內未發行便是超期未募集。註冊制時代尤其是剛剛過去的2016年,在委外業務高潮叠起之際,行業內的公司紛紛上報產品,囤積殼資源,以期最大程度的對接機構資金。
只是世異事異。隨著一行三會監管政策的趨嚴,委外資金出現退潮。受此影響,大量獲批產品的存在導致了供給過剩現象,行業內去庫存壓力徒增。但在股票及債券市場雙雙弱市的情況下,基金發行變得史無前例的艱難。
濟安金信基金評價中心主任王群航稱,截至目前,今年以來基金發行產品504只,其中98只的預設期限為基金發行最長期限的3個月,占比接近5分之一。單單23日便有4只基金的預設發行期限為3個月。“這表明基金發行十分艱難。”王群航稱,在中國基金發行市場的早期,基本沒有3個月,標準發行期的設置都是1個月。
相比批量基金選擇用足最長發行時期限外,業內出現的首例募集失敗案例則引起了市場更為廣泛的關註。據第一財經此前報道《首單公募募集失敗背後:委外收縮下的弱市困境》所述,嘉合睿金定期開放靈活配置混合型基金(下稱“嘉合睿金”)近日發布公告稱,基金於3月20日開始募集,並於4月19日結束募集,因未能達到基金合同生效條件,基金合同暫不生效。
以上的情況引起了監管重視。據《機構監管》所述,由於註冊制以來行業長期積累的超期未募集產品批文數量較多,短期內消化大量超期產品批文存在較大壓力。考慮到行業的現實困難,為一次性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支持行業平穩健康發展,監管層擬進一步完善對超期未募集基金產品的監管安排:對於超期未募集基金產品,允許基金管理人自行選擇是否延期募集。延期募集的,應當及時提出延期募集備案申請;不再延期募集的,應當作出相關專項承諾,後續不再啟動超期未募集產品的發行。
“不延期就作廢批文,不允許放批文了。沒有中間路線。”華南一家大型公募基金產品部總監對第一財經稱,如果不延期,基金公司可以選擇不再發行這個產品。
據監管要求,各家基金公司應當對超期未募集產品進行梳理、統計、分析,客觀評估有關情況,並於2017年6月5日上報產品處理方案說明和相關材料。逾期未報送書面正式材料的,後續不再接收。
新基金獲批周期拉長
按照監管思路,基金行業去庫存,一方面可以選擇延期或者不發產品,另一方“困難戶”的新基金申報周期可能將被拉長。
證監會要求各家基金公司若出現超期未募集等情況的產品數量達到2只及以上的,在相關情形消除前,該基金公司上報的基金產品均適用6個月的審查期限。截至目前,基金募集申請流程主要有簡易和常規兩種,前者的時間周期為20個工作日,後者則為6個月。
《機構監管》一文中,明確規定了這一適用於6個月審核期限的情形,即:1、2017年6月1日後準予註冊的基金產品出現超期未募集情形的;2、2017年5月31日前已準予延期募集備案的超期未募集基金產品,未在備案回函要求的有效期限內進行募集的;3、2016年12月1日至2017年5月31日期間準予註冊的基金產品,未在2017年12月1日前進行募集的。
自 2017 年 6 月 1 日後,基金管理人必須指定專人於每周最後一個工作日以郵件方式上報基金產品批複後的募集情況。
華南一家基金公司渠道負責人對第一財經記者稱,實際上監管的態度還是相對柔性的,過去半年不間斷地進行政策指導,顯然是繼續在呵護著基金市場的健康發展。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dujuan @yic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