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地方債到底危不危險? 歲寒知松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7a300f01017o2m.html

最近,審計署公佈了數據,2010年底地方債總額為10.7萬億元,數據公佈後大家都鬆了口氣,一是覺得金額其實不大,佔GDP的比值很小,佔財政收入的 比值也小,特別是對比希臘等國家,優越感尤其明顯。而類似鐵道部等政府下轄企業的債務,就算按西方媒體的說法列入到地方債範疇作為風險因素,但因為這些負 債企業每年都是有收入的,早晚會償清,所以也無需擔心。二是覺得我們的財政收入一直以20%的速度增長,今年前5月增長速度達到30%,按這個速度下去, 這點地方債根本不足為懼。三是認為地方債問題,純粹是因為09年的4萬億投資引起的,只是特殊時期的特殊產物。

 

針對以上的三個方面,我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10.7萬億的金額到底大不大?看絕對額確實不大,不過我們與西方純正的資本主義不一樣,人家希臘火燒眉毛了,但想通過財政緊縮案,老百姓還一直遊行 不斷。美帝就算州政府關門歇業了,談判卻仍然不緊不慢的。咱們的銀行、其它國企、集體企業及事業單位,剝離打包數以萬億計的壞賬,連橡皮圖章的人大都可以 不用通過,直接劃到所謂國有資產管理公司,據我瞭解,最終收回的比例還不足3成,那剩下的7成難道讓上帝來承擔?

 

二、高速增長的財政收入還能持續多久?財政收入過去33年的數據,以及其它主要的經濟指標數據,我都有做過統計分析。去年我們的狹義財政是8.3萬億,但 如果加上土地出讓金、教育文化基金收取等預算外收入,廣義財政達到12萬億,佔到40萬億GDP的30%。但我們還要考慮另一個問題,企業和老百姓交給政 府的錢,與政府公佈出來的預算內外收入是相等的嗎?老百姓有沒有一些費用性質的灰色支出?政府和官員有沒有灰色收入,這個灰色收支的比例實際是非常大的, 一說大家就都明白的問題。

 

今年前5個月,財政收入同比增長達到30%,多麼恐怖的數字,照這個速度「差額」複利下去,十年後財政收入將佔到GDP的100%,我們光榮的實現了共產主義。

 

其實還有一些數據要考慮,比如我們的國有企業、集體企業,政府部門包括國資委所佔的股權部分,我們號稱全民所有,請問,我們這些屁民真的有所有權嗎?那麼 銀行電信能源等壟斷部門,每年向我們攫取的收入或利潤甚至遠高於GDP的速度在增長,像銀行業近十年就最為明顯,那麼,這些銀行業的大股東都是政府部門, 他們有沒有向中央和地方財政分紅?分了多少?淨增的所有者權益,什麼時候能兌現給國家財政?什麼時候像香港澳門新加坡一樣發紅包給我們這些老百姓?像銀行 這種壟斷企業,收入和利潤的增長遠超過GDP,它們佔GDP的比重越來越大,如果把這部分也列到預算外的財政體系,那這個大財政體系,要佔到GDP的多少 比重?如果再以高於GDP的速度複利增長呢?貌似目前的趨勢就是國進民退啊。


還有,五險一金是沒有列入財政收入計算的,實際上這筆錢,相當部分我們這些老百姓是動用不了的,可能陳良宇和郭美美能動用。如果也按西方國家那樣歸入財政 體系的話,那還得再提升10%的GDP,因為勞動者報酬佔到GDP的比重,中國約40%,五險一金,個人和單位出資額合計為應付工資的百分之三四十(以深 圳為例:養老保險18%,住房公積金最低為10%,還有7%的醫療,以及工傷失業生育),我按平均25%的比例來計算,即40%*25%=10%的 GDP。所以,GDP裡邊,老百姓和普通企業能動用的比例是更低的,ZF那部份複利增長的話,那實現共產主義的時間會更短啊。

 

三、10.7萬億的地方債,其中09年才4萬億的投資,地方還只有70%,這70%裡邊,想必相當部分還是民間入股資金,未必全是地方政府的。那麼我們想 一想,10萬多億裡邊,到底有多少是金融危機後才新增的呢?有沒有去研究過,過去十年地方債的歷史增長趨勢是什麼?據我瞭解,過去幾年地方債增長的速度一 直是不低於GDP的。我們不要把問題全部歸在金融危機,用金融危機來掩飾本身已存在的問題,這是明顯的邏輯錯誤。我們另外還要想想,未來地方債的趨勢,就 一定會逐步減少嗎?會不會逐步增加呢?不研究它的歷史,不清楚它的現狀,我們就無法判斷它的未來。

 

所以說,現在這個時期,是非常關鍵的轉型期,一旦轉變不力,那就會像末日博士魯比尼說的那樣,情況馬上會失控,2013年崩潰,這個真不是聳人聽聞的。問題是這個轉變,我認為僅僅用經濟或行政手段,那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我們真正急需變革的是什麼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62

漲價衝獲利 等同危險捷徑

2011-7-11  TCW




Q:轉業開饅頭店,創業初衷是想讓普羅大眾都能享用養生饅頭,走價廉物美路線,業績亦維持穩定成長。但顧問公司認為單價太低,強力建議把十五元饅頭漲成二十到二十五元,毛利率增加才能讓業務多元發展。但調高售價有違初衷,我該如何面對?(雙喜養生饅頭劉店長問)

A:對店家來說,換標籤調價格,是讓獲利數字提升的輕鬆做法,但這樣等於走上一條危險捷徑,因為漲價帶來的後坐力,會讓好不容易建立起消費者對品牌的支持和信任,必然遭受破壞。

既然,提供價廉物美饅頭,是你創業初衷,想必也是因為堅持初衷,贏得消費者認同,才有現在的好成績。如果只是為了想多賺錢就貿然漲價,何嘗又對得起挺你的死忠顧客呢?

確實,提升獲利才能累積創新本錢,持續擴大經營格局,要創造獲利,不外兩條路,一是毛利率不變、擴大規模;另一條路是規模不變,靠產品組合提升整體毛利率,走別無分號的小而美個性店路線。

前者擁成本優勢,後者挾不可取代性,該選擇哪條路,沒有標準答案,但經營者心中都應有定見,這個定見用你的話說,就是「初衷」,原汁原味的初衷,正是事業核心價值所在,沒有改變、放棄的理由。

解答你的問題,除維持原價,走單一產品的規模化路線;另一做法,就是新增單價較高的創新產品,如推出添加國產桂圓養生饅頭,限時限量銷售,定價策略上,毛 利率可比基本款養生饅頭高出許多,提升整體獲利率。對消費者來說,只是多了新選擇,仍買得到平價饅頭,亦不違你的初衷。

一家店的產品策略固然重要,但價格策略同樣關鍵。美式漢堡早年進入台灣市場,一開始被消費者認定為中高價餐飲,後來推出套餐組合,既不更動原本單品售價,也滿足消費者的平價期待,同樣是在既存條件下,提供顧客多元選擇,達到店家和消費者雙贏的做法。

面對原物料起漲和增加獲利的期待,經營者總會評估商品漲價的時機,但要牢記,每次調價等同逼迫老顧客重新估算,從你這家店換到另一家店進行消費的成本,不 到最後關頭或有充分把握,勸你還是先打消漲價的念頭。 店長學堂歡迎讀者提問:[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98

雅居樂 危險的融資動車

http://www.capitalweek.com.cn/article_10866.html

  • 雅居樂借新還舊,金額越來越大,借款時間越借越長。一旦銷售受阻導致短期流動性不足,雅居樂則險象環生。
  • 【《證券市場週刊》記者 傅碩】7月15日,花旗銀行發佈的一份報告稱,因中國政府強力推動保障房建設,雅居樂(3383.HK)「恐怕是最主要的受害者」。

    就在報告出爐當天,雅居樂宣佈,與渣打銀行、巴克萊、蘇格蘭皇家銀行香港分行、東亞銀行、恆生銀行、工銀(亞洲)及永隆銀行訂立信貸協議,獲授23.5億港元定期銀行信貸,為期3年。而一個月前,雅居樂還與匯豐銀行簽訂了一筆1億美元3年期的信貸。

    從2010年至今,雅居樂一直融資不止,除了獲得內地銀行的信貸,公司還與多家大行、銀團進行融資,方式包括優先票據、可轉債、俱樂部貸款、雙幣循環貸款。不同的是,內地的銀行借款主要是短期借款,國外投行的借款多為長期融資。

    難道真如雅居樂2010年年報所言,上述融資「平衡了公司借貸結構,有效化解風險」?雅居樂會不會患上借款依賴症?限購令下,雅居樂與外資投行的蜜月之旅會一直繼續下去嗎?

    借款依賴症

    花旗銀行的報告認為,雅居樂在海南陵水和廣東中山等地有不少項目,而這些城市可能會被列入二三線城市限購的名單。

    花旗銀行的擔心不無道理,雅居樂兩個月前的融資不順似乎已是先兆。5月19日,雅居樂首席財務官崔永年表示,雅居樂集團有2億美元銀行債務將於下半年至2012年到期,故目前正在籌組3億美元貸款。

    隨後,雅居樂與匯豐銀行簽訂1億美元信貸,與預期相差甚遠。而且,1億美元中有6000萬美元要用於償還現有債務。7月15日,雅居樂再次向銀團借款23.5億港元,其用途除了用作一般營運資金需求外,還將提前償還公司現有債務。

    事實上,從2010年至今,雅居樂已先後通過6次定期貸款、1次可轉債、1次優先票據進行融資(表1)。中房集團副總王浩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質疑說,「雅居樂是否患上借款依賴症,其頻繁借款是否現金流出現嚴重問題?」

    考察企業的現金流是否緊張,一般看三個方面:經營活動、投資活動和籌資活動。雅居樂2010年年報顯示,公司經營活動現金流淨額約-26億元,投資 活動現金流淨額約為-27億元,融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淨額為51億元。即,雅居樂現金來源主要依靠融資,經營活動和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入不敷出。

    但截至2010年底,雅居樂總現金及銀行存款約為106.81億元,其中非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64.82億元,受限現金41.99億元。也就是說,雅居樂的「活錢」有64.82億元。一面是現金流入不敷出,一面是賬上存著巨額現金。

    而雅居樂董事會在2010年年報中樂觀表示,「本集團一直堅持並實施審慎的財務策略,本集團財源充足。」

    雅居樂到底有沒有資金壓力?

    本刊特約研究員王大力認為,可以通過具體的模型來量化房企的現金流壓力。具體的計算方法有兩種:資金彈性1=(貨幣資金+年化「銷售商品、提供勞務 收到的現金」)/(短期借款+一年內到期的長期負債); 資金彈性2=(貨幣資金+年化「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短期借款+一年內到期的長期負債+應付賬款)。

    其中,「資金彈性1」是從償付銀行與供應商的角度來綜合考查房企的資金壓力情況,「資金彈性2」是用目前資金存量加上一年的樓款收入來償付短期銀行借款及應付施工單位等供應商賬款的空間。

    「資金彈性1」只考慮償付短期剛性負債。如果小於1,即意味著不發生其他費用開支,並且停止向供應商付款,公司目前貨幣資金加上1年內收到的售樓款,也已經不足以支付1年內的銀行貸款利息。這時公司的資金鏈已經非常危險,甚至可能破產。

    「資金彈性2」則是將應付賬款考慮進去,主要是增加施工企業、供應商貨款,開發商的資金彈性值進一步降低。

    本刊記者測算顯示,雅居樂「資金彈性1」為3.19,「資金彈性2」為1.19。這意味著雅居樂償還短期借款沒有資金壓力,如果要上繳當期稅款、施 工企業和供應商貨款,資金剛好平衡。2010年是雅居樂大發展的一年,如果僅依靠自有資金,顯然不夠。因此,雅居樂只能增加財務槓桿。

    房地產宏觀調控之下,依靠傳統的開發貸融資越來越困難。雅居樂於是將目光投向海外投行,借助投行的財務槓桿來獲得發展。64.82億元的活錢則是以備不測,包括借款利息,公司2010年利息費用高達12.95億元。

    7月5日,雅居樂公佈了2011年上半年銷售業績,公司實現合約銷售金額約為157億元,同比增長約50%。而根據2010年財報計算,雅居樂僅有 約63萬平米的竣工待售土地。以2010年銷售均價11406元/平方米計算,存貨總銷售額為71億元,再加上預售待加轉的銷售收入123億元,共計 194億元。顯然,雅居樂快速銷售存貨同時,加快了在建工程的竣工速度。

    也許高周轉僅僅是雅居樂的一廂情願,房地產宏觀調控的力度越來越大。花旗銀行報告看淡雅居樂,恰恰是因為雅居樂項目主要集中在二、三線城市,中央政府又出台了對二、三線城市的限購政策。而且,開發貸款收緊是業界共識,發放門檻極高,甚至失去了作為短期融資手段的意義。

    此外,雅居樂在建商業地產是一個巨大的吸金黑洞,大量資金將長期沉澱其中。

    商業地產越來越為雅居樂所倚重。雅居樂2010年財報首次增加了投資物業公允值收益31.98億元,物業投資資產亦首次計入財報為50億元。目前,雅居樂有3家自營酒店和5個商業地產項目正在建設中。這3家自營酒店在2010年僅貢獻了5000萬元現金流。

    本刊特約研究員杜麗虹認為,香港開發商通常會在住宅銷售高峰期發力商業地產,在經濟調整期就可以通過商業地產收割現金。但雅居樂並未將住宅開發和商業地產開發錯位進行,而是齊頭並進,大規模舉債將加劇公司現金流風險。

    隨著調控深入,情況正在變得越來越糟。限購令加大了雅居樂快速周轉的難度,經營活動獲得的現金流會變得越來越因難。如果雅居樂僅靠「經營活動」和「投資活動」不足以還清借款,就要靠債權或股權等「籌資活動」還款。

    根據雅居樂和投行的約束條款,公司進行股權融資的前提是債權需要還清,或需債主同意,但高額的長期債務絕非短期能夠解除。雅居樂別無選擇,只能從原來的貸款方那裡循環借款。雅居樂在患上借款依賴症的同時,金融風險頭寸也一步步地擴大了。

    投行「地雷陣」

    從融資結構看,雅居樂短期貸款主要依靠內地銀行的開發信貸,長期貸款則依賴海外融資——優先票據約為96.91億元,銀團借款約為32億元,另外還 有其他借款,融資結構似乎較為合理(見表2),這也是雅居樂2010年大規模拿地的底氣所在,但這種融資模式需要雅居樂維持短期充裕的流動性。

    如,優先票據本身就是一種債務,好處在於屬於信用債,借款人只拿利息,沒有實物抵押保障。不利一面是,優先票據每半年付息一次,有提前贖回的時間表,投行不是財務投資者,要參與公司經營。投行為維護自身利益,在優先票據的條款設置中會設置限制公司經營行為的條款。

    2010年4月21日,雅居樂與美銀美林、摩根士丹利、德意志銀行、渣打銀行等投行簽訂了一筆優先票據融資。本刊記者發現,投行對雅居樂的經營行為 限制頗多——對於以後再發行優先股票據和債券,投行有權利不允許;對公司可以輸出資本的行為,都要經過投行同意;禁止上市公司把任何有價值資產剝離;子公 司派發利息,轉讓資產,提供公司間貸款時,投行有權干涉訂立協議等等。

    優先票據的條款規定往往賦予債主以股東權利,但債主不同於股東,利益訴求不同,債主多關注資金風險和短期利益行為,難免會有分歧。

    王浩對本刊記者表示,沒有一棵樹是永遠朝上長的,特別是眼下房地產行業受宏觀調控頻繁,常有想不到的事情發生,這時,投行設置的限制條款就成為隨時可能被引爆的「地雷」。

    「地雷」的引爆點就在「失真事件」條款當中。在2010年優先票據「失真事件」條款中,投行設置了11種情況下的強制提前贖回條款。根據合同對等原則,雅居樂也有提前贖回權,但投行對其條件要求苛刻。

    一個選擇是,在2013年4月28日前,雅居樂最多只能贖回優先票據35%,贖回價是票據本金額的108.88%加相應利息;2014年贖回價為票 據本金額的104.44%加利息;2015年贖回價為票據本金額102.22%加利息;2016年及以後贖回價為票據本金額100%。

    另一個選擇是,雅居樂於2014年4月28日前任何時間可贖回全部而非部分優先票據,贖回價分別有本金額、約定溢價、利息。

    2010年優先票據實際上是借新還舊,雅居樂贖回公司於2006年9月發行,於2013年到期的本金額4億美元、利率為9%優先票據。2006年優先票據的貸款方是摩根士丹利、匯豐銀行,前者亦是2010年優先票據的貸款方。

    優先票據借舊還新,不同的是,2010年優先票據的借款金額比2006年優先票據更多,同時借款利率下降了0.125個百分點。投行為何願意低息借錢?

    中央財經大學企業研究中心研究助理景小勇認為,歐美在金融危機之後實行貨幣寬鬆政策,流動性充裕是主因,正常貸款利率不會超過4%,雅居樂借新還 舊,借的錢越來越多,摩根士丹利當然願意;同時,國內銀根緊縮,雅居樂也樂意借美元,考慮到人民幣升值,借美元還美元,雅居樂認為合算,兩者一拍即合。

    雅居樂公告顯示,2006年優先票據在贖回日支付了溢價2707.6萬美元,加上此前發行費用1200萬美元,共計3907.6萬美元,雖然沒有收取利息750萬美元,但投行已經賺得盆滿缽滿。2010年優先票據的發行費用同樣不菲,約為1105萬美元。

    通常,投行作為債主是除股東外第二個不願意做空公司的人群。資深投行人士告訴本刊記者,合同條款相對公平,但是不能排除場外因素,因為債主的利益實 現路徑有很多種。由於優先票據是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具有流動性,投行可以根據自己的債券客戶偏好,選擇做掉期交易再賺一筆錢。此外,通常債券市場的走勢 跟股票市場相反,投行通過自己的客戶網絡資源做空或做多股票市場,一定情況下同樣也會賺錢。

    作為2010年優先票據的貸款方,摩根士丹利、匯豐銀行無疑給雅居樂戴上了融資「緊箍咒」——沒有他們的授權,雅居樂無法在公開市場進行債權、股權融資。但雅居樂的融資步伐並沒有因此停止。

    2011年4月7日,雅居樂發佈公告稱,將發行於2016年到期的5億美元年利率為4%的可換股債券。在2011年可轉債中,摩根士丹利擔任經辦人和聯席賬簿管理人之一,經辦人渣打銀行、匯豐銀行、巴克萊、蘇格蘭皇家銀行香港分行亦多次為雅居樂提供融資。

    上述投行人士告訴記者,「投行之間有競爭的關係,也有合作的一面,比如為降低自身風險,會邀請同行一起做,摩根士丹利在這裡面可能會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例如去協調說服2010年優先票據的貸款方同意雅居樂融資,同時引薦其他同行一起來接這筆可轉債業務。」

    本刊記者王雅英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024

有危險就逃,有何不可? CUP

http://nodeadcow.blogspot.com/2011/08/blog-post_28.html

經過股市赤色的八月,不少人的傷亡比金融海嘯更慘重,據我的觀察以下幾個原因是可能的:

  • 沒有發生瘋漲的階段已進入狂跌。
  • 大量 Insiders Buying,令人有錯誤安全感。例如四叔、誠哥、郭氏兄弟等,還有不少二三線股都有主席/管理層買入或者回購動作。
  • 不少股票以及大盤「估值便宜」甚至貼近上次金融海嘯的低位。


市況分析我已講了很多,今天我想講的是一些理念上的東西。

有「價值投資者」云:不要聽見戲院失火,便先搶跑,由真的確認失火才決定逃跑不遲。

我的看法是,搶先逃跑有何不可?若是流料最多是浪費了一張票。倘若真的失火,走避不及,被人踏死、燒死或者被濃煙焗死,那就寃枉。


像中人壽那樣,大家一早已知保單增長緩慢、市場競爭加劇、投資收入不濟,股價率先下跌反映,死硬派投資者硬是不信。要真的開出個極之不濟的業績才肯面對現實(有的甚至仍未面對現實),那已經太遲。

例如地方債務壞賬、集資問題、以及策略性投資者大舉減持問題不斷困擾內銀股,令其估值即使在低位仍然股價下瀉不止。不少價值投資者 仍在爭拗地方債務問題之真偽,策略性投資者沽貨乃愚蠢行為之類。其實不論那地方債問題是真是假,人們沽貨是否愚蠢。這兩三年持有內銀的人已經輸了,股價於 幾年間並無寸進,並繼續向南走。真相是什麼已不再重要。股票乃高風險投資,幾年間沒有回報已無法令人接受。

不斷有人用估值低廉來麻醉自己,並沒有認清股票市場是買未來,而不是買現在或者過去。在未來日子,公司盈利倒退,那麼估值是否便宜 已十分明顯。尤其是週期性企業,由幾倍P/E變成幾百倍甚至沒有P/E並不稀奇。在聲稱估值便宜之前,有沒有好好分析宏觀環境、行業環境的轉變如何影響公 司盈利?看到「最準分析員」不斷用歷史數據來做估值模型出目標價,實在啼笑皆非。

索羅斯成為投資界的傳奇,其宏觀分析十分精準全面為其一,最重要還是他認錯認得快,斬纜夠快夠果斷。假如索羅斯次次都要見到戲院出火才逃跑,量子基金肯定晨早被KO。

如我之前所講,自己的賬戶盈虧會說話。倘若自己的戶口見紅得要命,在堅持己見前宜請三思。大幅虧損不外乎兩個原因:一是錯方向、二是錯 Timing。只要兩者中其一,都是錯誤。投資首要任務是避免虧損進而賺錢,其他一切都不重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29

[轉載]財務數據的10個危險信號 BIL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bfb5400100t3ww.html

 

這些危險信號可以說明一家企業在如下三個方面不具有投資魅力:成長潛力、競爭優勢和非常健康的財務情況。相反地,如果某些企業不具備這些危險信號可能就是值得考慮的。

 

 

1、營業收入連續數年下降

一家企業可以用減少浪費性的支出、減掉不必要的職員人數、改善庫存管理等方法來改善了企業的盈利,但長期的成長則需要依賴銷售的增長。如果投資一家連續三年以上營業收入下降的企業是有問題的——任何成本效益都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被抵銷。另外,下降的收入意味著變壞的企業——很少能成為一家好的企業。

 

 

2、毛利、營業利潤、淨利潤和自由現金流連續數年下降

利潤的下降意味著一家企業正在變得虛胖,或者企業的管理者犧牲盈利能力來換取成長。This one has to be taken in context. 如果因為宏觀經濟狀況或者因是週期性的企業,企業利潤的下降則並不一定是內部的運營情況出現了問題。如果你不能合理地把利潤的下降歸因於外部因素,那就要小心了。

 

 

3、過度地提高流通股票數量

對於那些每年股票數量都要增加2-3%的企業要加以戒備。這意味著管理層正在逐步出讓這家公司,並通過期權和二次股票發行來稀釋你的股票。相反的例子是股票數量每年都要下降1-2%的公司,這說明管理層正在回購股票,這會提高你在企業中的股權。

 

 

4、負債率上升或者收益對利息倍數比率下降

這兩者都可能意味著企業在運營方面有些失控,要承擔著更多的債務。 當資產負債率超過100%或者收益對利息倍數比率小於5時,要仔細地分析一下。如果同時兼有營業收入和利潤下降,就要更加仔細,它的財務狀況可以已經非常差了。

 

 

5應收帳款和庫存上升,同時與營業收入進行比較

企業經營的目標是由資產中產生現金。如果應收帳款比營業收入的增長還要快,就意味著客戶拿到產品後需要很長時間才付款。當庫存比營業收入增長還快時,意味著企業生產的速度要大於銷售的速度。這兩種情況都表明現金被佔用而沒有產生回報。

這種危險信號表明供應鏈管理低下、需求預測不良、以及給予客戶過於寬鬆的信用期。在數年的基礎上看待這個現象,短期的問題有時是由於不可控的市場因素。

 

 

6、自由現金和淨利潤比長期低於100%

這與第5條的危險信號相關。如果自由現金流持續地低於淨利潤,這需要進行 認真的調查。通常應收帳款和庫存是罪魁禍首。然而這也可能是一種會計欺詐,比如將採購費用資產化而代替支出,這會人為地虛誇了利潤表裡的淨利潤數。記住, 只有現金流量表說明了現金的價值——其它的數據都是基於會計的假設。

 

 

7、利潤表和資產負債表上龐大的「其它項」

這些包括利潤表上的「其它支出」,資產負債表上的「其它資產」或者「其它 債務」。大多數企業都會有這些項目,但都小到不足以需要關注。但是,如果這些項目的比重過大,就要深入研究一下發包括什麼東西。這些費用會不是重複發生? 這些「其它」項目的部分是不是隱蔽的,比如關聯方交易或者是非業務相關項目?龐大的「其它」項目意味著管理層試圖對投資者隱藏什麼。我們需要的是透明,而 不要隱蔽。

 

 

8、在利潤表上有許多營業外支出和一次性費用

好的公司有非常容易理解的財務數據。而企圖玩欺詐或者隱藏問題的公司經常 會把費用藏匿於前面所羽的「其它」項下,或者增加一些項目如「重組」、「資產清理」、「商譽清理」等。如果連續幾年都存在這類的一次性費用就是一個問題。 管理層會鼓吹他們改善了非公認會計準則、或者形式上是這樣的,但結果是一點都沒有改善。這些費用是用來糊弄投資者的,試圖讓報表看起來僅僅是好看一些而 已。這種時候,去看一下現金流量表。

 

 

9、流動比率低於100%,特別對於週期性的企業

這是財務是否健康的另一種檢測方法。這是一家企業的流動性,或者是在接下 來12個月他們能夠應付債務的能力對於一家擁有穩定生意和能夠產生大量現金的企業,這個比率低於100%不是大的問題。但是對於週期性非常強的公司,可能 一年內營業收入會下降25%,這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週期性+低流動比率=災難的組合。

 

 

10、當加入商譽時ROC非常低

這個特別適用於用 Magic Formula的投資者, Joel Greenblatt的書The Little Book that Beats the Market 為了計算ROC除掉了商譽。然而,如果成長是因為在收購時過高付費, ROC看起來會非常棒,因為多付的部分是不計算在內的。MagicDiligence 通常兩個數據都看,帶有商譽的和不帶商譽的。如果「帶有商譽」的數字低,那高的MFI(現金流量指標)ROC 就是一個奇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557

危險的亞硝酸鹽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301144&time=2011-09-09&cl=115&page=all

「毒藥」就在我們身邊,正在日益被濫用
財新《新世紀》 記者 戴廉 劉長

 

  中秋來臨,在北京做裝修的徐崑崙夫婦備感淒涼——四個多月前,他們一歲半的女兒徐伊銘(音)因吃了幾塊從農貿市場買的炸雞後身亡。死因是亞硝酸鹽中毒。

8月30日,張繼存過失致人死亡案在北京市豐台區法院開庭。涉嫌制售亞硝酸鹽毒雞的張繼存向原告鞠躬賠罪。蒲東峰/CFP


  製作這個炸雞的河南籍小販張繼存,目前正在看守所中等待法院宣判。此前,他從老鄉手裡學來烹製炸雞的手藝:炸雞要先煮再炸,煮的時候,要放一點 名叫「亞硝酸鈉」的化學物質,這樣「肉熟得快」,且「顏色好看」。但他並不知道,這種與食鹽十分相似的白色粉末,成人僅攝入0.2至0.5克即可引起中 毒,3克即可致死。

  8月30日,張繼存「過失致人死亡」案在北京市豐台區法院開庭。法庭上,被害人徐伊銘的家人悲慟淚下,被告人張繼存則連稱自己未料有此後果,發誓將「出獄後賣血」賠償被害人家屬。

  張未來可能面臨二到三年有期徒刑。他說:「我出去後永遠不會再做炸雞了。」

  這個炸雞小販,只不過是近年來眾多亞硝酸鹽中毒事件的主角之一。根據衛生部近年來統計,亞硝酸鹽(亞硝酸鈉、亞硝酸鉀等一類無機化合物的總稱) 已成為導致食物中毒的最主要化合物。僅2010年,便有上海閔行工地、四川海螺溝飯店、河北正定縣婚宴、江蘇盱眙某中學食堂發生的多起亞硝酸鹽中毒事件, 數人死亡。

  2011年9月6日,衛生部專門發佈《預防和控制食物中毒發生的預警公告》,公告第一條即指出,需「嚴防亞硝酸鹽引發的食物中毒」。

  這一紙警告的落實前景不容樂觀。一個前車之鑑是,早在2000年,北京市政府就曾發文,要求加強亞硝酸鹽的銷售、使用、管理。2009年,北京市也啟動了針對添加劑濫用的專項行動。但這些都未能阻止徐伊銘慘案的發生。

  而今,亞硝酸鹽的濫用比十年前更甚。據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紅披露,市場上出售的滷肉製品幾乎都加了亞硝酸鹽,甚至一些生鮮肉類也加了亞硝酸鹽。

女孩之死

  據張繼存陳述:放亞硝酸鈉時,他用的是自己女兒吃飯時的小勺,一百斤雞肉放一小平勺,從事此行業兩年多,不僅從未有客人說吃炸雞出了問題,而且自己的孩子也吃炸雞,亦未出事。

開庭前,受害女童的父親(右一)、母親(右三)和姑姑在法庭外。王貴彬/CFP


  庭審中,法官問,「你憑什麼確定勺子裡的亞硝酸鈉用量?」張繼存答:「憑感覺。」

  2011年4月21日,當天,小伊銘正好滿一歲半,其姑姑前來看望,遂和小伊銘的母親朱福香一道帶著徐伊銘出門。下午2點多,路過汾莊市場張繼 存的雞肉熟食店時,姑姑給伊銘買下了7塊錢的炸雞。小伊銘吃了四五塊炸雞之後,約半小時,即嘴唇發紫、渾身顫抖。當天下午,北京兒童醫院的醫生向徐崑崙夫 婦宣佈:他們的女兒因嚴重亞硝酸鈉中毒、搶救無效死亡。在小伊銘體內,醫生檢出亞硝酸鈉含量超過正常標準的79.8%,懷疑是人為投毒,建議徐家立即報 警。

  4月21日夜裡,警察趕到張繼存的熟食店中,將正準備睡覺的張帶走調查。警方將小伊銘的嘔吐物、張繼存熟食店內剩下的雞塊、整雞送檢。經鑑定, 送檢物中都查出亞硝酸鈉,其中雞塊和整雞含量分別達到4500mg/kg和4000mg/kg,分別超過國家允許標準(30mg/kg)150倍和130 倍。

身邊的「毒藥」

  用亞硝酸鹽做肉,不是什麼新發明。大約在800年前的南宋,人們就用以硝酸鉀為主要成分的硝石製作火腿。那時的中國人已經發現,亞硝酸鹽在防止肉製品腐壞、改善其色澤和風味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

  但亞硝酸鹽具有很強的毒性。許多科普文章提醒讀者:應儘量少吃醃製食品,不買存放過久或發蔫的蔬菜,不吃隔夜的熟蔬菜,因為這些食物中都容易產生亞硝酸鹽;此外,也不可將工業用的亞硝酸鹽(如亞硝酸鈉)當作食鹽誤食。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紅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中國每年發生多起亞硝酸鹽中毒死亡和住院事故的背後,是餐飲業對亞硝酸鹽的濫用與管理混亂。

  2010年,范志紅撰文披露,中國市場上出售的滷肉製品幾乎都加了亞硝酸鹽,一些超市裡的生鮮肉類也加了亞硝酸鹽,甚至有些餐館在炒菜時也會加入。

  「亞硝酸鹽已經深入各種肉製品烹調當中,從僅用於豬、牛、羊肉當中,已經逐步發展到所有動物性食品都添加,甚至連雞鴨肉、水產品也不放過。應用 亞硝酸鹽或含有亞硝酸鹽的嫩肉粉、肉類保水劑、香腸改良劑來製作肉製品,讓肉製品色澤粉紅,口感變嫩,不易腐敗,已經成為絕大多數廚師的不傳之秘。」范志 紅說。

  不可思議的是,「不僅散裝加工肉製品和餐館肉類菜餚中充斥著亞硝酸鹽,就連購買鮮肉自己烹調都無法倖免。」范志紅曾經在一家大超市買來一斤牛 腩,清燉之後卻發現肉塊是粉紅色的,而且肉質比平日軟爛許多,「顯而易見是加了含有亞硝酸鹽的嫩肉粉」。還有幾次,她發現,從超市購買的排骨,煮熟之後, 肉塊是鮮明的粉紅色,購買筒子骨燉湯,結果發現骨髓和連在骨頭上的肉也是深粉紅色的⋯⋯「不用說,也是被亞硝酸鹽髮色了。」

  范志紅判斷,在生肉中加入亞硝酸鹽,是為了防止注水肉的腐爛。「在注水的同時,難免會注入微生物,為了避免肉的保質期縮短,可能和注水同時注入亞硝酸鹽,以避免肉的保質期縮短。」

  近年來,深圳、北京、定西等多個城市,已經明令禁止餐館使用亞硝酸鹽。但即便假設所有的餐館都能遵守規定,亞硝酸鹽仍會通過「嫩肉粉」等加工輔料進入餐館。

  「嫩肉粉」原本應該由澱粉和蛋白酶組成,安全無毒。但2009年和2010年,范志紅曾在濟南和北京的各大超市收集24個嫩肉粉及其他肉類製品 醃製劑樣品,並對其進行檢測。檢測結果顯示,其中均含有亞硝酸鹽。這些產品無一在包裝上標註含有亞硝酸鹽成分,也沒有任何使用安全方面的提示。

  范志紅的研究得到一位某省會城市食品監督工作人員證實。「我們對餐館進行檢查時,發現餐館裡用量最大的添加劑就是嫩肉粉。」他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說。

  「對於嫩肉粉來說,如果政府許可其中添加亞硝酸鹽,並無問題,但必須標註其存在和含量,並由相關部門監督檢查。目前的問題是,企業在嫩肉粉中加 了亞硝酸鹽,卻不標註出來,而是把它當成『潛規則』和『秘密武器』,也沒有人去監督檢查,這是非常不安全的。如果廚師不知道其中含有亞硝酸鹽,加了嫩肉粉 之後自己再加亞硝酸鹽,非常容易造成超標問題。」范志紅說。

失控的供應鏈

  張繼存用的亞硝酸納,是從離其住處不遠處的南四環馬家樓橋下北京北方霞光食品添加劑有限公司購買的。這是一家頗具規模、經常受到官方表彰的添加劑超市。購買時,售貨員曾告訴張,100斤肉放1至3克,不能超。買回的亞硝酸鈉包裝上也有詳細的使用說明。

  但張繼存沒有細看。他對亞硝酸鹽的使用,完全「憑感覺」。

  和吊白塊、蘇丹紅、孔雀石綠、三聚氰胺等非法添加劑不同,亞硝酸鹽是合法的添加劑。在2007年版的《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中,亞硝酸鈉、亞硝酸鉀以及能夠產生亞硝酸鹽的硝酸鈉、硝酸鉀均被列在食品添加劑名錄之中,功能為「護色劑、防腐劑」。

  其使用範圍包括:醃腊肉製品類(如鹹肉、腊肉、板鴨、中式火腿、臘腸等)、醬滷肉製品類、熏、燒、烤肉類、油炸肉西式火腿(熏烤、煙熏、蒸煮火腿)類、肉灌腸類、發酵肉製品類、肉罐頭類。

  但國家標準也同時規定了這幾種添加劑的使用限量。其中,亞硝酸鈉、亞硝酸鉀的最大使用量0.15g/kg,硝酸鈉、硝酸鉀的最大使用量則是0.5 g/kg。

  問題是,這樣嚴格的限量只在大型食品加工企業得到嚴格遵守,在餐館和路邊攤,大多數廚師和張繼存一樣,都是「憑感覺」取放。

  徐伊銘夭亡後,北京市食品安全辦公室強調,食品添加劑經營者嚴禁向個人、餐飲服務單位出售亞硝酸鹽、硝酸鹽等可能因濫用而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物質或含有上述物質的食品添加劑、調味料。對購買可能濫用的食品添加劑,須查驗對方營業執照並留存複印件。

  而這並不是北京第一次對亞硝酸鹽的供應做出限制。2000年,北京曾經對亞硝酸鹽的銷售和使用有過一輪嚴打。當時北京市政府下發過類似的通知,要求控制亞硝酸鹽的供應與購買。

  但在這個通知下發的十年後,張繼存還是輕鬆購得了亞硝酸鹽。北京市工商局相關人士在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採訪時表示:「通知中並無處罰條例,現實中很難管理。」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肉類食品研究中心總工程師馮平曾經見證北京市2000年左右的那輪嚴打。「那時候也是出了多起亞硝酸鹽中毒事件,所以市政府 出台了文件。」馮平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說,「但是,日用百貨和食品商店禁售食品級亞硝酸鹽後,很多人發現,可以從化工原料點和建材商店的工業級亞硝酸 鹽,效果一樣,還更便宜。更有甚者,有人直接去冬季施工的工地上抓一把亞硝酸鹽,更是零成本。」

監管迷途

  面對危險的亞硝酸鹽,有人主張「一禁了之」。不過,這遭到了食品專家的反對。

  「亞硝酸鹽的最特殊之處在於,它對肉製品中肉毒梭狀芽孢桿菌有很好的抑制效果。這是其它物質難以取代的。而肉毒毒素是一種強烈的神經毒素,毒性比氰化鉀還要強。」馮平說。

  在食品專家看來,亞硝酸鹽的問題在於超量使用和濫用。「需要長期保存的加工食品可以按量添加亞硝酸鹽,但是生鮮肉,或者加工好立刻就吃的餐館炒菜,完全不應該添加。」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教授羅永康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說。

  「很多人並不知道亞硝酸鹽的關鍵用途,他們往往只是為了讓肉更好看,或者是為了讓腐敗的肉看起來更新鮮。這是對亞硝酸鹽的誤用。」馮平說。

  折中的方案主張在餐飲環節禁止使用。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食品行業高級工程師在給財新《新世紀》記者的信中寫道:應效仿深圳、北京、定西等地,在全國範圍內頒發文件,要求禁止在餐飲環節使用亞硝酸鹽。

  但南開大學副教授宋華琳卻對此持有異議。在他看來,「禁用亞硝酸鹽,還會有其它物質代替,其結果有可能更糟糕。」因此,他認為,中國當前亟需改 變運動式的監管模式。「食品監管部門應該動一番腦筋,去研究一套風險管理的方法,這種方法應該不僅適用於亞硝酸鹽,也適用於所有的添加劑。」

  馮平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20年前,他和一位外籍專家合作時,瞭解到,在歐洲,早就有了一種專門的「醃製鹽」,是食鹽和亞硝酸鹽的混合物, 專門供家庭或餐館等用作肉製品的醃製。「這裡的亞硝酸鹽是按比例添加的,但使用時不可能過量,因為用多了,不僅亞硝酸鹽多,肉也會鹹得無法入口。所以,他 們是利用鹽管住了亞硝酸鹽。」

  如今,距離徐伊銘的夭亡已經四個多月。年輕的徐崑崙夫婦則依然沉浸在失去女兒的痛苦之中。孩子母親至今常常夢到女兒,「想起來就哭」。為了使她免受刺激,家裡人扔掉了孩子的所有衣物。當著伊銘母親的面,誰也不敢再提孩子。

  那包炸雞也改變了徐家的生活方式。如今,他們買東西都去超市,「雖然價格貴點,但是質量有保障,」徐崑崙說,「沒辦法,現在的人良心太壞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41

【钱荒与钱祸】逃跑的“炒钱团” 浙江高利贷“跑路”成风 中小企业危险迫近

http://www.infzm.com/content/63368

在温州民间金融史上,如此大规模的“跑路”潮实属罕见

炒钱已取代炒房成为浙江人的投资首选,高利贷资金近一半在民间借贷市场来回拆借“空转”

化解高利贷危局,必须要放开投资渠道以疏导资金,同时给民间金融合法地位并将其纳入监管

杭州:“世道疯狂”

杭州城高利贷庄家不下2000家。近期跑路的庄家,何金认识的已有3位,都是因为借款人跑路而随之跑路的,而借款人跑路的更是“多了去”。

2011年9月10日凌晨,杭州一个小区停车场入口,高利贷业者何金(化名)一行四人冒雨“踩点”。

“现在是最乱的时候。”昏暗路灯下,身着正装的何金踩灭烟头,对南方周末记者喟叹。

何金三十出头,入行3年,运作一只数千万元的“信贷基金”。两天前,基金的一名客户——杭州一家服装企业老板关机“跑路”(即潜逃)了。之前他向基 金借了370万元高利贷,作为银行到期还贷的过桥资金,而4天后此人从银行续贷出500万元便人间蒸发,名下资产早以离婚等安排悄然转移。

报案后公安局刑侦和经侦部门均不接案,答曰:“这种情况属于欺骗,不是诈骗。”按现行法律,该笔贷款利息率超过法定基准利率(一年期贷款利率为6.56%)的4倍,合约不受法律保护。

何金面临基金数十名股东的问责,记者9月7日联系采访时,他回复短信,“水深火热、焦头烂额中”。

9日晚上,“线人”报说该客户“前妻”将出现在这家小区,何金等人赶来彻夜守候,但无功而返。

第二天,何金又据线报远赴江苏找人。中秋节3天长假他都在“跨省追捕”中,还是无功而返。

如果这370万元最后追不回来,何金大约要向股东们赔付20万元,“小半年白干了”。

一家银行贴出拒绝高利贷的宣传画。但民间金融的合法地位与监管不解决,再多的宣传也没有用。 (CFP/图)

但变故却丝毫没影响何金的职业热情。“干了这行之后不会想干别的。”他坦言,因为“来钱太快、太容易了”。

入行的第一单放贷600万元,两个月他挣了7.2万元(月息6%,他提成10%)。他还亲眼见到有人3年前拎着5万元入行,如今身家2000万元; 另一方面,干这行有个最大好处——“不求人”,“无论多大身家的老板,见了我们都是低声下气的。”他说,“这个行业的人都由内而外地自信和强势。”

如此的行业魅力吸引的当然远非何金等人。江浙民间借贷的平均月息已经超过1毛(年化利息率120%),最高的能达到月息100%。在畸高利润的诱惑下,眼下杭州城从事高利贷业务的投资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寄售行、地下钱庄等,据何金估计不下2000家。

即使是投资何金基金的投资者,也都集体作出了更冒险的选择——他所在的基金为投资者提供两类选择,一类风险相对低收益相对低,另一类风险更高收益更高,但他介绍说,几乎所有的投资者都选择了后者。

在他看来,放高利贷和赌博是一回事,赌的是借款人的信用。“什么都靠不住,最可靠的是感觉,看面相,印堂发黑的人千万不能借。”何金总结他的经验, “干我们这行,《易经》、风水啥的也要懂点”;其次,忌贪,“借高利贷就像吸毒,借了一次就有第二、第三次,直到被毒死。我们要做的就是在他摄毒过量之前 切断毒源”。

“火眼金睛”的何金把自己的这次走眼,归咎于“世道疯狂”,杭州城高利贷庄家中跑路的,他认识的已有3位,都是因为借款人跑路而随之跑路的,而借款人跑路的更是“多了去”。

放眼全国,今年以来因民间高利贷而起的跑路、暴力追债、自杀等恶性事件在浙江、陕西、郑州、江苏、福建、内蒙古包头、鄂尔多斯等地都不绝于耳。

温州:多米诺“跑路潮”

周德文说,在“重灾区”龙湾永强,仅8月份就发生了二十多起跑路事件,其中涉及10亿元以上的“老高”跑了3人。

在民营经济和民间金融最发达的“借贷之城”浙江温州,资金链条已异常紧绷。

中秋夜,本报记者获悉,至少有3家温州企业老板因无力偿债而做了“走佬”:洞头县奥米流体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等高管集体失踪;“泵阀之乡”永嘉县的阿斯泰泵阀公司老板跑路和浙江祥源钢业、温州宝康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吴保忠失踪(现已归案)。

节后的温州,无论是街头巷尾,还是本地网上论坛“703”中,“老高”(放高利贷的人)跑路、“走佬”都是人们热议的话题。

9月14日,记者赶往宝康公司所在的蓝田标准厂房东区2号查看,占地约1000平米的厂房大门紧锁,没有任何标牌显示这家公司的身份。绕道至厂房 后,紧闭的铁皮门上有一行小字“宝康不锈钢管有限公司”。透过门缝,偌大的厂房内除了一堆不锈钢管和设备外空无一人。记者长叩厂办公室铁门,躲进屋内的数 人始终不应答。

坊间传言,董事长吴保忠所欠债务包括2亿元银行贷款、8000万元民间借贷和5000万元承兑汇票。

在此之前,据记者不完全统计,4月以来温州已见诸报端的涉嫌高利贷的“老高”跑路事件已不下10家:江南皮革董事长黄鹤逃往国外,波特曼咖啡老板严 勤为、天石电子老板叶建乐、巨邦鞋业老板王和霞、锦潮电器老板戴列竣、耐当劳鞋材公司老板戴志雄、落之神鞋业老板吴伟华、蝶梦儿鞋厂老板黄杰等均出走,百 乐家电女老板郑珠菊携款潜逃被警方追捕归案。

由于楼市低迷,据估计温州至少有220亿热钱转战民间借贷。 (CFP/图)

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告诉记者,在跑路“重灾区”龙湾永强,仅8月份就发生了二十多起跑路事件,其中涉及10亿元以上的“老高”跑了3人。

在温州民间金融史上,如此大规模的跑路潮实属罕见。“如果不是走投无路,这些人不会逃的。”浙江人民联合律师事务所主任何延法告诉记者,有的债权人 有黑社会后台,债务人一跑人身安全就失去了保障,而温州人乡土观念重、好面子,跑路等于自毁后半生的信用,“一般欠个几千万都不会跑”。

但数量级已经改变。数据显示,截至9月8日,“郑珠菊案”自发登记的债主名单已经上升至7页,涉及85人共计8948.62万元,郑珠菊共欠债权人的现金借款、银行承兑汇票等高达2.8亿元。

而江南皮革一案,南方周末记者获得的一份由中源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江南皮革破产清算专项审计报告》显示,截至4月6日,江南皮革公司负债约2.6亿元,其留下的资产总计约为1.7亿元,所有者权益约为-8741万元,严重资不抵债。

江南皮革欠中国银行、深发展、浙江农合三家银行的短期借款和应付票据分别为6400多万元、1400多万元和2200多万元。而通过银行借款和办理 应付票据,从光大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和中国银行借出却又无法确认资金使用情况的,总计达6315万元,其中光大银行达到3000万元。另外,截至5 月31日,其供应商向龙湾区成立的清算组申报债权整理数为8231万余元。

“这只是账面上,最近几个月又有很多债权人登记,没统计在内。”清算组内部人士向南方周末记者透露,“还不知道黄鹤私底下跟民间借了多少钱。”他认为,江南皮革倒下引起的恐慌导致了民间借贷的资金挤兑效应,“后面发生一系列事件,或多或少跟它有关系”。

最典型的便是8月案发的涉及15亿元的原瓯海区国土资源分局公务员王晓东案,当时王遭到债权人“挤兑”,以“自首”形式向警方寻求庇护,被控于温州龟湖饭店。

王的一位朋友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王平时为人和善,不赌博、不玩女人,“只爱喝点小酒”。事发前,一位借给他180万元的债权人因银行贷款到期,向其讨要债款。他一直敷衍,债权人警觉后联系数名债权人一起逼债,王为自保,前去警局自首。

还有更多的高利贷业者行踪已在警方的掌控之中,“债主们也不敢拿他们怎么样,就这样硬挺着,还公开放话:把我逼死了,一分钱也拿不到。”温州企业家协会副会长、浙江天龙集团总裁陈奎洪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这场地震让我想起1985年的温州‘抬会’崩盘。”浙江攀远律师事务所主任颜贻潘对南方周末记者说,近几个月来,他几乎每天都会接待上门咨询或委托高利贷合同纠纷事宜的客户,“超过2亿元的不少于10个人”。

他所指的当年温州乐清抬会“炸会”(即崩盘),会款发生额达8亿元,参与人数达30万之多,致63人自杀,200余人潜逃,近千人被追债者非法关押、拷打,数万家庭倾家荡产。类似的事件还包括1999年温州平阳水头发生的“会案”,2004年苍南爆发的“矾山连环会案”。


"链接:银行的钱如何转入高利贷?

1.担保公司的资金来源多数是银行授信。

2.银行和担保公司的“交易”。每季度末,银行高息向企业或担保公司吸储,完成“存贷比”指标,下季度初再由对方取出存款。作为交换,银行向对方提供低息贷款。

3.银行职员就任民间高利贷公司的股东,甚至直接放贷。

4.通过信用卡办卡公司从银行申请办理大量信用卡,刷卡购物在黑市变现,获得资金进行放贷。

(南方周末记者冯禹丁采访整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974

對股價12種最愚蠢(最危險)的認識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2dt32.html

彼得林奇

 

1、股價已經下跌這麼多了,不可能再跌了。
 
   這種說法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我敢打賭,在寶麗來公司股票從最高的143。5美元一路下跌的過程中,當股價下跌了1/3時,那些一直持有這只股票的投資者 一定在不斷地重複著這句話:「股價已經下跌這麼多了,不可能再跌了。」寶麗來是一家實力雄厚的公司,也是一隻著名的藍籌股,當寶麗來公司的銷售和盈利都大 幅度下滑時(我們前面對這種情況已經進行討論),許多投資者根本沒有注意到股價實際上已經嚴重高估了,相反他們不停地用一些自欺欺人的說法來安慰自己: 「股價已經下跌這麼多了,不可能再跌了,」或者「好公司的股票總是會漲回來了」「在股市投資上必須要有耐心」以及「由於恐慌而賣出一隻好股票是愚蠢的」
 
   寶麗來股價下跌到100美元,接著又下跌到90美元,然後又下聽到80美元,在這段時間裡,毫無疑問,無論是在家裡的業餘投資者,還是在銀行投資組合管理 部門裡的專業投資者,都會一次又一次地聽到這些說法。當寶麗來股價跌破75美元時,堅信「不可能再跌了」的投資者人數肯定增長到一幫人。在寶麗來的股價下 跌到50美元時,你會聽到每一個持有寶麗來股票的投資者都在一再重複「不可能再跌了」。
在寶麗來股票一路下跌的過程中,那些根據「不可能再跌了」錯誤理論而買入股票的投資者肯定會為他們買入的決定而後悔不迭,因為事實與他們的預期完全相反, 寶麗來股價再跌,再跌,再跌,一直跌到比他們想像得低得多的價位。這只一度非常輝煌的大牛股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從每股143。5美元下跌到每股14。 123美元,此時才是真正「不可能再跌了」的價位。那些相信「不可能再跌了」錯誤理論的投資者,為此付出的代價實在太慘重了。
 
   根本沒有什麼法則能夠告訴我們股價大概會下跌到什麼程度,我是在1971年得到這一教訓的。當時我在富達公司是一個迫切希望成功卻相當缺少經驗的分析師。 當時凱撒工業公司已從每股25美元下跌到每股13美元。當股價跌到每股11美元的時候,在我的推薦下,富達基金公司買入了500萬股,那是在美國證券所歷 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筆大宗交易之一,我非常自信地認為這只股票絕對不會跌破10美元。
 
   當凱撒公司股價下跌到8美元時,我趕緊打電話給我母親,讓她馬上買入這只股票,因為我認為這只股票絕對不可能跌破7。50美元,幸虧我母親沒有聽從我的建 議。1973年我非常震驚地看到凱撒公司股價從7美元跌到6美元又跌到4美元,在這一價位上才最終證明確實不可能再跌了。
 
   富達基金公司的投資組合經理購買了500萬股凱撒公司股票,當時是根據「不可能再跌了」這種投資理念認為每股11美元已經是相當不錯的買入價格了,其實後 來下跌到每股4美元時這只股票才真正是一隻質優價廉的好股票。由於我是推薦富達基金購買這只股票的分析師,所以我不得不一再用數據說服投資經理們凱撒公司 資產負債表非常穩固,事實上,當我們發現這家公司的流通股總數隻有2500萬股時,我們高興壞了,這意味著以每股4美元的股價計算公司總市值只有1億美 元,這筆錢當時足以購買4架波音747飛機了,但現今這筆錢只能買一架波音747飛機,而且沒有引擎。
 
   凱撒公司是一家擁有房地產、鋁材、鋼材、水泥、造船、混凝土料、玻璃纖維、工程管理、廣播電視以及吉普車業務的實力雄厚的公司,而股市竟然把這樣一家實力 雄厚的大公司的市值打壓到只相當於4架飛機的價值。公司的債務非常少,我們計算出即使把公司的資產完全清算拍賣之後每股至少也值40美元,如果是現在的 話,一定會有一家襲擊併購者對這家公司發動襲擊把它全部收購。
 
   不久之後凱撒公司的股價訊速反彈到每股30美元,但是在該股票下跌到每股4美元的最低點之前,就徹底治癒了我對股價下跌自以為是的想法,我再也不會信誓旦旦地聲稱「這只股票在這個價位不可能再往下跌了。」

 

2、抄底買入 你總能知道什麼時候一隻股票跌到底了
 
   抄底買入,就像把魚鉤放在水底釣大魚,是一種最流行的投資娛樂活動,但往往被釣的並不是魚而是漁夫。想要抄底買入一隻下跌的股票,就如同想要抓住一把下跌 的刀子。通常來說一個更穩妥的辦法是,等刀落到地上後,扎進地裡,晃來晃去了一陣後停止不動了,這時再抓起這把刀子也不遲。想要抓住一隻訊速下跌的股票抄 底買入,不但抄不到底,可能連你的老底兒都會輸個精光,因為你在錯以為是底部的價位買入,其實根本不是底部,離真正的底部還遠著呢,就像想抓住一把訊速下 墜的刀子,不但抓不住,反而會傷到手導致劇烈的疼痛,因為你抓錯了地方。
 
   如果你對困境反轉型股票感興趣的話,你應該找到一個更加充分的買入理由,而不是因為這只股票已經下跌這麼多了所以看起來可能會反彈。也許你買入的更好理由 應該是你發現公司的業務已經開始好轉,並且你在查看了資產負債表後發現公司帳上的每股淨現金為11美元,而股票交易價格為每股14美元。
 
   但是即使投資者已經研究得非常清楚,也難以在最低價抄底買入。通常股價在重新上漲之前都會振盪整理,一般來說這個振盪整理期會長達2~3年,有時候時間甚至會更長。

 

3、股價已經這麼高了,怎麼可能再漲呢
這種說法是對的,但是,如果所說的是菲利普.莫里斯公司和斯巴魯公司的股票,那麼這種說法就大錯特錯了。從圖表中可以很明顯地看出,菲利普。莫里斯公司的 股票是有史以來表現最出色的股票之一。前面我已經提到過,如果我們買的不是斯巴魯汽車,而是用這筆錢買斯巴魯公司的股票,那麼這筆小小的投資就會使我們現 在都成為百萬富翁了。
如果你在20世紀50年代買入菲利普。莫里斯公司的股票,當時股價是每股75美分,在1961年你可能根據「股價已經這麼高了,怎麼可能再漲呢」的理論, 禁不住入袋為安的誘惑以每股2。5美元的價格賣出,獲得了3。3倍的投資收益,但是你那時賣出以後,這只股票後來又上漲了7倍,對於20世紀50年代以每 股75美分買入的你來說,相當於錯過後來上漲23倍的投資收益。
任何一個投資者如果能夠一直持有菲利普。普里斯公司的股票,都會非常高興地看到這只股票從每股0。75美元的價格上漲到了每股124。5美元,也就是說原來1000美元的投資最後上漲到了166000美元,並且這還不包括在上漲過程中所獲得的23000美元的股息。
在斯巴魯公司已經上漲了20倍以後,如果當時我自找麻煩地問自己「這只股票怎麼可能再漲呢」,那麼我不就不可能此時還會去買入這只已經上漲了20倍的股 票。我查看了公司的基本面,發現斯巴魯的股價相對於其實際價值仍然十分便宜,於是就買入了這只股票,後來這只股票讓我獲得了7倍的投資回報。
關鍵是一隻股票能夠上漲多高並沒有什麼人為武斷的上限。如果一家公司的發展前景良好,投資收益會繼續增長,基本面也沒有什麼改變,僅僅因為「股價不可能再 漲」就放棄持有這家公司的股票實在是太糟糕了。那些建議客戶當投資上漲了1倍時就自動賣出股票的投資專家們應該為此感到恥辱和羞愧,因為如果投資者按照他 們的建議操作的話,永遠也沒有機會抓住一隻上漲10倍的大牛股。
像菲利普。莫里斯、shoney,s、麥當勞這些公司的股票已經一年又一年地不斷打破人們根據「股價不可能再不漲了」的理論設置的心理最高價位,一次又一次再創新高。
坦白地講,我也根本無法預測哪只股票能上漲10倍或者5倍,只要公司繼續保持良好的發展前景,我就會堅決繼續持有這只股票,希望它最終能給我帶來令人高興 的意外驚喜。這種意外驚喜並不是公司本身經營的成功,而往往是公司股票帶來的高回報。我記得我當初購買stop&shon股票是因為這是一隻經營 保守謹慎且支付股息的公司股票,後來公司基本面不斷改善,我才認識到我手裡持有的原來是一隻快速增長型公司的大牛股。


 
  4、股價只有3美元。我能虧多少呢
 
   你聽到人們說這句話有多少次了?可能連自己也這樣說過。當然你偶然碰到一隻股價只有3美元的股票時,你就會想:「這總比買入那些50美元的高價股票安全得多。」
 
   我在投資管理這一行幹了20年,總算明白了這個道理:無論一隻股票股價是50美元還是1美元,當這只股票股價下跌到零時,對於你來說都是老本虧了個精光, 虧損都是100%。一位投資者以每股50美元買入後虧損掉了99%的投資,另一位投資者以每股3美元買入後虧損掉了83%的投資,買入低價股的有什麼理由 嘲笑買入高價的呢?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二者的虧損程度其實差別不大。
 
   關鍵在於,當股價下跌時,一隻表現糟糕的低價股和一隻表現糟糕的高價股同樣非常危險。如果你以1000美元進行投資,不論是購買股價為43美元的股票,還 是購買股價為3美元的股票,如果兩隻股票都下跌到0美元的話,你所虧損的總金額都是同樣的1000美元,不管你買入的是低價股不是高價股,選擇一隻錯誤的 股票可能下跌的最大幅度都是一樣的,最大虧損程度都是100%。
 
   但是我非常肯定,許多投資者還是會抵抗不住一隻股價僅僅只有3美元的低價股的誘惑想要撿便宜貨,這種投資者總是會對自己說:「股價僅僅只有3美元,我能虧多少呢?」
 
   很有趣的是,我注意到那些依靠股價下跌來投機獲利的空頭往往都是股價底部附近建立空頭寸。對於他們來說在每股8美元或6美元建倉,與在每股60美元時建倉並沒有多大的差別,因為只要股價已經下跌到了零,在兩種價位上建倉他們所獲得的收益率都是同樣的100%。
 
   猜一猜空頭投機者在股價為8美元或6美元時把股票賣給了誰?肯定是那些對自己說著:「我能虧多少呢」想低價買入撿便宜貨的不幸投資者。


5、最終股價會漲回來的
 
   果真如此的話,西哥特人、皮克特人、成吉思汗的大軍最終都應該回來的。過去人們都說RCA公司股價最終會漲回來的,但65年過去了,它的股價仍然沒有漲回 來,儘管RCA還是一家世界聞名的非常成功的大公司。Johns-Manville也是一家聞名的大公司,它的股價最終也沒有漲回來,公司面臨一系列的石 棉損害訴訟案,東山再起的可能性遙遙無期。由於這家公司和Navistar公司一樣增發了數億新股,每股收益被大幅稀釋。
 
   如果我還能記起那些公司名字的話,也許我會列出包括規模更小的或者知名度更低的公司在內的一張永遠從證券市場消失的上市公司名單,可能你也投資過它們其中 的幾家公司,我可不願意想像我是唯一一個投資了這些公司的傻瓜。只要想一下有上千家已經宣佈破產的公司,還有那些雖有償債能力卻永遠無法重現以前繁榮的公 司以及那些被其他公司以遠遠低於歷史高位的股價低價整體收購的公司,你可能就會認識到「股價最終會漲回來的」這種觀念是多麼不可靠。
 
    保健組織、軟盤、雙面針織物、電子錶、移動房屋這些行業的股票至今都仍然沒有漲回來。


6、黎明前總是最黑暗的
人們有一種心理傾向會這樣認為:既然事情已經變得這麼糟糕了,那麼將來不可能變得更糟糕了。在1981年,美國作業的石油鑽井有4520口,到1984年 就只有2200口了。在那個時候許多人開始購買石油服務業的股票,因為他們相信最糟糕的時候已經過去了。兩年過去後還在作惡的鑽井減少到只有686口了, 到今天為止,也只有不到1000口鑽井在作業了。
那些購買貨車運輸服務業公司股票的投資者非常震驚地看到,運輸貨車總數從1979年95650輛的高峰下滑到1981年的44800的低谷,這是17年來 的最低點。那引起此時買入貨車運輸服務業公司股票的投資者中,肯定沒有人能夠想到這個行業還會變得更糟糕,但是他們後來看到,1982年貨車總數下滑到了 17582輛,到了1983年更是下滑到5700輛,這個以前一度非常興旺的行業竟然遭受了下跌90%的重創。
在黎明之前總是最黑暗的,但是有時在最後變得一片漆黑之前也總是最黑暗的。


7、等股價反彈到10美元時我才會賣出
 
    根據我個人的經驗,從來沒有一隻嚴重套牢的股票會如你所願地反彈到你設定的賣出心理價位。事實上,就在你說「等股票反彈到10美元我才會賣 出」的那一刻,就可能已經注定你將會面臨這樣的悲慘結局:這只股票在9。75美元以下的價位上上下下振盪幾年之後,然後直線下跌到4美元,最終一路大跌到 只有1美元的股票面值。整個痛苦的過程可能要持續十年之久,在此期間你得一直忍受這只你並不喜歡的股票一跌下跌對你的心理折磨,而所有這一切僅僅是因為你 的內心深處有一個聲音告訴自己:我要等到這只股票反彈到10美元才賣出。
 
   每當我陷入這種心理誤區時,我都會提醒自己,除非我對這家公司有著足夠的信心,在股價下跌時願意追加買入更多的股票,否則我就應該立刻賣出這家公司的股票。
用國人的話:如果你股齡夠長,就知道,當你的交易做得很好時,情況是這樣:你做交易的方式與市場階段相符,市場所處階段又同你的交易方法相符。當你的交易 做得不好時,情況是這樣:市場是大爺,它變來變去,你已經跟不上趟啦,你已經快被玩成白痴,中彈後連是誰下的黑手都不知道。唯一擺脫這個尷尬局面的辦法, 就是逃出來在床上躺著不動。有些智障在被打得摸不清方向時,居然採用的是站在市場裡不動,一輪轟後,把他老人家的屍體拼好,都頗費周折。

8、我有什麼可擔心的,保守型股票不會波動太大
兩代保守型投資者都是伴隨著這樣一種觀點長大的:投資於公用事業股票肯定不會出錯的。買入這些根本不用操心的公用事業股票後,你只需要把股票鎖進保險箱, 然後等著公司派發股息就行了。但是由於核事故問題和投資收益率基數問題,突然間即使像聯合愛迪生公司這樣過去一直表現非常穩健的公用事業股票也損失掉了 80%的市值。但和原來突然下跌一樣,後來聯合愛迪生股票突然又反彈了,不但完全彌補了以前的市值損失,而且上漲得更高。
由於造價昂貴的核電站引發了經濟方面和監管方面的問題,以至於所謂表現穩定的能源板塊股票的股價波動性已經變得很大,股價走勢變化莫測,就像儲蓄協會和電 腦行業股票一樣。現在有許多公用事業股票的股價已經或者將會上漲10倍,或是下跌到只有原來股價的10%。在公用事業股票上,投資者可能大賺,也可能大 虧,這完全取決於你在選擇公用事業類股票時是不是很幸運,或者是不是很謹慎。
投資者如果沒有隨著公用事業股票波動性的改變而相應改變投資策略,還是一味堅持原來的投資策略,肯定會在財務上和心理上遭受雙重的嚴重打擊。那些所謂的謹 慎投資者投資印第安納公司服務公司和海灣公用事業公司或新罕布什爾州公共服務公司這些公用事業股票,其實和他們投資於一個毫無名氣的新設立的生物遺傳公司 是同樣非常危險的,實際上甚至投資於公用事業股票的風險更大,因為投資者還根本沒有意識到風險的存在。
公司的發展是動態的,公司的發展前景是變化的,根本沒有任何一隻你可以不管不問只需一直持有的股票。


9、等的時間太長了,不可能上漲了
投資者肯定碰到過這種情況:你一直等待一家公司股價上漲,但等了很久卻一直也沒有上漲,於是你實在等得不耐煩了就放棄了這只股票,可是就在你賣出這只股票的第二天,你夢寐以求很久的上漲就發生了,我稱這種情況為「不賣不漲,一賣就漲」。
默克公司股票就是這樣考驗著每個投資者的耐心。從1972~1981年,這只股票的股價一動不動,儘管公司盈利平均每年穩步增長14%。後來發生了什麼 呢?在隨後的5年中這只股票股價上漲了4倍。誰知道有多少不幸的投資者因厭煩了長期等待,或者因為他們渴望「」而不是「等待」,過早賣出了這只後來上漲了 4倍的大牛股。如果他們能夠持續追蹤公司的發展情況的話,他們肯定不會那樣過早地賣出這只大牛股的。
生產職業服裝的Angelica公司在1974~1979年間股價上下波動幾乎不超過5美分;American Greeting股價整整8年死氣沉沉一動不動;GAFCorporation公司股價11年一動不動;Brunswick公司股價在整個20世紀70年 代都一直不動;史克製藥公司股價一直一動不動,從史克推出泰胃美之前20世紀60年代的後5年一直持續到70年代的前5年,HarCOHrt Brace在尼克松和卡特總統會期內以及里根第一個總統任期的整整12年內股價沒有動過;Lukens的股價更是長達14年沒有動過。
由於我已經習慣於一直耐心持有一隻一動不動的股票,所以我能夠一直持有默克股票。大多數情況下我賺到錢的時候都是在我持有一隻一動不動的股票三四年之後, 只有默克股票讓我等了更長的時間。只要公司經營一切正常,原來吸引我購買這家公司股票的因素沒有什麼變化,那麼我就非常自信我的耐心早晚會得到回報。
EKG公司股票已經好幾年沒有什麼波動了,我把這種一條直線似的股價走勢稱為「一塊石頭的心電圖」,但這卻是一個非常好的兆頭。每當我看到一隻吸引我的股票的股價走勢圖像一塊石頭的心電圖一樣時,我都會把它當做一種強烈的暗示:下一波大漲快要到來了。
持有一家你非常喜歡而所有其他人都毫無興趣不予理睬的公司股票,的確需要非同尋常的耐心。也許股價一直一動不動會讓你開始想是不是別人是對的而我是錯的, 但是只要公司的基本面表明公司發展前景很好,那麼你的耐心通常會得到很高的回報——Lukens公司的股票在15年內上漲了6倍,American Greeting公司的股票在6年內上漲了6倍,Angelica公司的股票4年內上漲了7倍,Brunswick公司的股票6年內上漲了6倍,史克公司 的股票2年內上漲了3倍。

10、看看我損失了多少錢,我竟然沒買這只大牛股
 
   如果你當初在瓶蓋塞封口公司的股價只有50美分(根據股票分割進行股價調整)時,把所有的資金都用來購買這家公司的股票,那麼你現在就會變得非常富有了。 儘管你現在知道自己錯過了發大財的機會,但此時你打開自己的錢包,檢查一下最新的銀行對帳單,你會注意到你的錢仍然一分不少地呆在那裡。事實上,和一秒鐘 之前相比,你的錢一分都沒少,只是你回過頭來一看,才後悔萬分地發現自己錯失了本來可以拿這些錢購買瓶蓋瓶塞封口公司股票能賺到的一大筆財富。
 
   這可能聽起來像是一件非常可笑、不值一提的事,但我卻知道我的許多進行股票投資的朋友們都經常受著這種痛苦的折磨:他們一邊仔細看著「紐約股票交易所十隻 漲幅最大的股票」,一邊想著他們由於沒有買入這些大牛股而少賺了多麼巨大的一筆錢。那些沒有購買升值很大的棒球卡、房屋、珠寶、家具的人也會出現這種由於 錯失賺大錢的機會而後悔萬分的情況。
 
   在股票市場投資中,認為別人在股市賺的錢就是我們自己賠的錢並非一種有益的態度。事實上,這種態度只會讓人完全瘋狂。你知道的股票越多,你發現你錯過的大 牛股也就越多,很快你就會責備自己損失了數十億甚至數萬億美元。如果你剛剛拋出了所有的股票,而當天股市就上漲了100點,你會半夜醒來,痛苦萬分地抱怨 自己道:「我今天遭受了損失1100億美元的嚴重打擊。」
 
   這種想法最糟糕的地方是會導致人們為追逐最高的回報而盲目購買他們本來不應該購買的股票,他們這樣做只是為了避免像以前一樣由於錯過大牛股而「虧損」掉一大筆錢。這樣盲目投資經常會讓他們發生真正的虧損,而不僅僅是由於錯過大牛股而產生心理上的虧損。

 

11.我已經錯過了一隻好股,我一定要抓住下一隻。在大多數情況下,最好是對那些即使股價在高位最好的公司股票進行投資,也不要對那些價位較低的可能會成為好公司的股票進行投資。
12.股市上漲,所以我一定是對的。股市下跌,所以我一定是錯的。如果我一定要選擇一個最大的投資謬誤,我相信是當股市全面上漲時,你認為自己做了一筆很 好的投資。然後你會一直持有這只股票,直到它下跌才意識到自己投資的股票並不是很好。其實,股價的上下波動只能說明有人願意付更多或更少的錢去購買同一種 商品而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177

危险的做空链条:浑水目标与抛空基金危险的做空链条:浑水目标与抛空基金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1-30/yNNDA3XzM4NDYyNQ.html

浑水一口咬住分众传媒,拒绝轻易松口。 浑水发出了针对分众传媒的第二份做空报告,与第一份80页的报告相比这份报告缩水为12页,内容仍然是质疑分众传媒核心LCD商业模式、存在内部交易等。 浑水依然维持对分众“强烈卖出”评级。有意思的是,分众传媒副总裁嵇海荣称,“这份报告内容缺乏新意。我们正在收集证据,一旦证据确凿,我们就会发起诉 讼”。

这是浑水公司第八次发报告做空中国公司。此前,包括雨润、多元环球水务等境外上市中国公司均中枪。那么为何分众会遭遇做空?做空机构对做空企业的选择标准是什么?

为什么是分众?

美国资本市场可以分为做空和做多的两方。大型养老退休基金、大部分小投资者和大部分对冲基金是以做多为主。同时,美国资本市场上还有一些专门做空中小型上市公司的小型投资者和中小型的对冲基金。同时,监管部门和交易所扮演“紧张的旁观者”。

比对东方纸业、绿诺科技、中国高速频道、多元环球水务等众多遭遇浑水做空的公司,不难发现遭遇做空的公司存在一些共同特点。这其中包括历史上股价有过较大波动、主营业务模式与美国市场存在差别、公司历史上存在众多收购分拆买卖等。

以分众为例,在其发展历史上,经历了诸多并购和分拆买卖,并且,每次都会伴随股价的剧烈波动,同时,分众所涉及的楼宇网络和框架网络业务,在美国市场因涉嫌侵犯隐私等原因,并非美国市场的成熟商业模式。

纽 约国际集团(New York Global Group)总裁本杰明·卫(Benjamin Wey)向本报记者表示,2年前美国证监会对做空原则的限制做了更改,原来的做空只能在股票的卖价上做空,不能直接将做空的股票直接卖给要买股票的投资 者,这一规则的改变,成为了做空者的利器。

本杰明·卫是一位精通资本市场运作的美籍华人,纽约国际集团曾指导多家中国中小企业在美国资本市场融资。

危险的做空链条

本杰明·卫也披露了做空机构的利益链条。

因为信息的不对称性,中国民营企业对美国资本市场了解甚少,同时,美国投资者对中国民营企业了解更少得可怜。基于小型研究公司发布研究报告的引导,在小研究公司、媒体小报和卖空的中小型对冲基金的合力下,袭击中国公司的行动极容易得手。

本杰明·卫称,常理来讲,出具做空报告的机构,不具备一句话就能大幅打压股票的能力,做空主力是参与抛空的对冲基金。

在纽约国际集团看来,做空机构以及美国小报和做空机构之间,往往有着利益交换以巩固他们的同盟关系。浑水公司就明确表示,它们可以基于合同规定向机构投资者提供研究报告。

同时,做空产业链还包括了获得众多企业私密信息。以分众传媒为例,其旗下相关公司共涉及上百家,如何获取每家公司详细的财务状况,成为一个很难解释的问题。

本杰明·卫称,美国众多做空机构包括浑水,做空环节非常清晰:雇人从工商部门获取泄密的资料,策划抛空预谋,研判经济与政治大环境,使用华尔街谣言机器等,非常专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719

彩電業危險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2-03/100353215_all.html

 國際消費電子展(CES)上,來自互聯網領域的谷歌成了主角。CES開幕前夕,谷歌公佈了電視計劃及其硬件支持合作夥伴,這些硬件廠商全都在CES上展示了產品。

  在谷歌的光環下,中國IT界和彩電業的「大佬」——海信集團董事長周厚健、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創維集團董事長張學斌、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等,也帶著自家的智能電視新產品在展會上悉數亮相。

  谷歌的後面,還有一隻更讓全球彩電企業畏懼的「狼」——蘋果電視(iTV)。谷歌和蘋果正將全球彩電業拉入智能電視時代。2011年以來,融視 頻點播、資訊瀏覽、互動遊戲、通訊等各種功能於一體的智能電視,打破了電視台作為內容惟一提供者的限制,也給早就盯上電視的IT企業找到了切入點。

  韓系企業三星、LG則在硬件上再上台階,它們在今年的CES上展示了55英吋OLED電視(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又稱有機電致發光顯示器)。這種被稱為「夢幻般的顯示技術」色彩豐富、屏幕超薄,甚至可摺疊,將現在盛行的各種液晶顯示屏一下都比了下去。

  從液晶時代以來就一直缺乏核心技術而落後一步的中國彩電整機企業現在被迫進入了一場更危險的戰鬥。2011年之前,以液晶、等離子為代表的平板 電視已成為彩電業的主戰場,而中國企業徒有全球最大的彩電生產能力,卻由於沒有自主生產上游面板的能力而失去了在產業鏈中的話語權。

  據業內估算,上游面板一度佔到彩電整機成本的70%-80%,現在也還佔50%左右。目前中國只有長虹能生產上游的等離子面板,TCL的8.5 代液晶面板生產線剛剛投產,在業界專家看來,到量產商用至少還需要一兩年的時間。而未來的這一兩年裡,隨著谷歌、蘋果的加入,三星、LG的繼續演進,整個 彩電業都將面臨一場革命。

IT洗牌傳統TV

  在《史蒂夫·喬布斯傳》中,喬布斯表示,希望像對待電腦、音樂播放器和手機一樣,對電視做一些變革:讓它變得更簡單、更優雅。自此,iTV就成了全球彩電業的「狼來了」。

  谷歌對彩電業的「入侵」早已開始。2010年,谷歌與索尼合作推出谷歌TV,經過修訂的新版谷歌TV也於2011年底面市。三星與Vizio則在2011年的CES上展出了谷歌電視樣機。今年,三星和索尼都將有谷歌電視產品投入市場。

  惠普也宣佈將在全球推出能收發短信、收發郵件、觀看視頻的彩電機頂盒產品。實際上,多年來國內外IT企業一直嘗試進入彩電業。像惠普、戴爾、優派、宏碁、冠捷、清華同方等IT公司,都推出過自有品牌的液晶電視,但迄今沒有一家進入中國彩電市場前十強。

  「之前十年,主要是中日韓彩電企業主導整個行業;從去年開始,隨著谷歌、微軟等美國IT公司的加入,未來全球彩電市場的競爭格局又將發生改變。」家電產業觀察家梁振鵬對財新《新世紀》表示。

  新七天電器CEO左英傑認為,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通過互聯網和智能手機觀看電視劇和電影,這讓內容提供上具有專業優勢的軟件企業有了挑戰並超越傳 統彩電企業的可能。「這是IT企業變盤的機會,它們一旦掌握了核心內容,就可通過OEM的方式與別的企業聯合生產,新的品牌很容易誕生。這如同智能手機的 誕生摧毀了諾基亞,崛起了HTC和三星。」左英傑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說。

  「一旦蘋果、微軟、谷歌這些美國企業的操作系統、應用平台、上游軟件內容等專利成了智能電視的核心技術,中國彩電企業很大一部分利潤都會用來交技術費、專利費、系統購買費等等。」梁振鵬說。

  目前,中國彩電企業尚無一家能夠研發出有商業應用價值的智能電視操作系統。海信集團營銷公司副總經理胡劍湧在接受財新《新世紀》記者採訪時表 示,海信集團2011年5月發佈了智能化戰略,在自主研發操作系統上投入不菲,但到現在,海信仍選擇「兩條腿走路」,既用自己的操作系統,也引入了安卓系 統。

  現在已推出的智能電視基本上都採用安卓手機操作系統。將手機操作系統移植到智能電視,從界面到操作都有很多不夠匹配和便利的問題,這也是此前谷歌電視未能得到消費者青睞的一大原因。梁振鵬認為,一旦谷歌和蘋果解決了這些問題,將對彩電行業造成巨大衝擊。

  和傳統彩電製造企業相比,IT企業在操作系統開發、芯片研製、軟件應用等領域有著先天優勢。不過,在奧維諮詢(AVC)平板研究中心總經理彭健 鋒看來,IT企業仍難克服營銷軟肋,「營銷比生產製造更關鍵。營銷包括品牌塑造、用戶需求、產品定義、營銷策略、分銷渠道、售後服務等等,整個鏈條環環相 扣。」

  彭健鋒表示,和IT產品不同,由於體積大、不易攜帶,電視機過去主要是線下銷售、上門服務。他認為,相比於谷歌和蘋果,在銷售渠道上有完整佈局的聯想對中國彩電企業的衝擊會更大。

  這一觀點也得到了左英傑的認同。他認為,新進入者聯想,以及原本就有電視競爭力的三星、夏普等跨界企業,未來競爭力不容小覷,中國彩電業面臨行業洗牌,「現在最危險的是康佳,海信、創維和TCL還是不錯的,誰跑在最後誰就有可能出局。」

  硬件領域的競爭也進入了新階段。三星和LG逐漸將其利潤越來越薄、技術漸趨落後的傳統液晶面板生產線移植海外,重心轉移至大力研發和生產新一代 顯示技術OLED。OLED是業界公認的下一代平板顯示技術,在未來數年內很可能取代液晶電視。中國企業能否跟上,決定了其在未來競爭中的發展空間和市場 地位。而過去的十年,不論軟件還是硬件,中國彩電企業與國際先進技術的差距正不斷拉大。

什麼樣的增長

  2011年可謂智能電視元年。看上去,中國彩電企業的反應快於全球其他同業。中國市場上,網絡電視、智能電視、3D電視、云電視、數字電視等各種彩電產品輪番推出,令人眼花繚亂。這到底是「玩概念」還是真創新呢?

  中國彩電業的經營數據顯示,變化正發生。和2010年中國彩電業大幅虧損截然不同,TCL集團2012年1月4日發佈的2011年度業績預告稱,將實現淨利潤15.5億-18億元,同比至少增長230%,而其主要利潤來源是多媒體業務。

  1月12日晚,海信電器也發佈了業績預增公告:2011年全年業績淨利潤同比增長100%以上。海信電器稱,業績增長的主要原因在於其率先啟動 了智能化戰略,大力推出3D電視、網絡電視、LED電視等差異化產品。以家電行業專家端木青言為代表的意見認為,2011年彩電企業的年報是「偽增長」, 因為「彩電企業2010年虧得太狠了」。拿TCL多媒體來說,2010年業績虧損8.57億元。不過,更多的業內人士將增長歸功於中國彩電企業在應用技術 上的快速反應能力和智能電視的引入。

  彭健鋒認為,2011年彩電企業淨利潤增長,得益於液晶面板價格處於歷史低位;同時國內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和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也明顯提升。首 先,通過提高模組自制率降低了製造成本;第二,通過科學的採購管理和庫存管理減少了庫存跌價損失;第三,加快了新技術產品,如LED、3D、智能電視的導 入,改善了產品結構和收益結構。

  京東方集團副總裁劉丹也表示,去年3D電視和智能電視賣得特別好,「中國市場的銷量在全球市場排名第一」。據TCL公告,至2011年12月中旬,TCL 2011年度全球平板電視銷售量突破了1000萬台大關,超過預計的900萬台。

  3D電視、智能電視等技術和內容革新並非中國彩電企業率先發起,但中國企業市場推廣得快。「中國企業在搶點方面,跟得確實比較快。」彭健鋒表示,三星等大企業主要是在技術創新方面領先,但中國企業的優勢在於技術應用上快速跟進。

  曾因為對液晶電視市場準備不足而敗退的TCL近些年提出了全產業鏈佈局戰略。自2008年底,TCL投產了液晶模組生產線;2009年9 月,TCL模組整機一體化生產線開始投產;2011年底,TCL的8.5代面板線正式投產,總體計劃投資高達245億元。TCL的目標是打造一條完整的 「面板—模組—整機」全產業鏈。

  「這是一個大手筆,一旦做成,別的企業想追都追不上。但是風險也很大,幾乎是一種賭博。」新七天電器CEO左英傑說。

  最大的敵人是時間。這條全產業鏈一旦建成,TCL在液晶電視領域的競爭力將把其他企業甩在身後,但液晶面板生產線巨額投資的回收成本長達十年左 右,如此長期而巨大的包袱,TCL能扛得住嗎?更重要的是,十年間電視業的技術將發生怎樣的革命?當8.5代線經過一個良品率不斷升高的爬坡期,經過前幾 年巨大的固定資產折舊,剛剛開始盈利時,或許大家又開始在OLED領域展開競爭了。有業內人士預測,2015年,下一代顯示技術OLED將進入普及期。中 國面板企業到時勢必面臨高端產品(OLED)被外企壓制,中低端被圍追堵截的局面。

  為了應對智能電視時代在軟件方面的競爭,在今年的CES展上,海信集團總裁、海信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於淑玟表示,海信將擴編軟件隊伍,並在 春節後在全國範圍內發起「尋找智能電視裡的憤怒的小鳥」應用大賽,開放海信智能電視的應用平台,帶領海信從硬件廠商嚮應用廠商轉型。

  不過,對於海信在軟件領域的抱負,劉丹卻對其可行性表示懷疑,「開發操作系統每年花費1億以上才僅夠養人才,而海信的智能電視每年銷量只有 200萬-300萬台,僅從資產回報率角度,海信自己開發操作系統也不划算。」劉丹稱,三星也自己開發操作系統,但三星有手機、電腦和電視三個品牌,年銷 量上億台,成本可以平攤。

3D還是智能?

  中國彩電企業已感覺到危險。海信集團營銷公司副總經理胡劍湧承認,未來中國彩電企業最大的挑戰,還在於智能電視時代技術變化無常,一旦方向把握不好,極有可能面臨「滅頂之災」。

  技術道路的選擇也是一個難題。業界對2012年彩電產業的主流發展方向有兩個針鋒相對的觀點。家電產業觀察家劉步塵認為,3D電視將成為未來電視產業發展的主流方向,未來三到五年內,將全面取代非3D電視。

  而在端木青言看來,以谷歌電視為代表的智能電視才是未來彩電產品發展的方向,「雖然今年元旦起,六個電視台聯合推出了3D頻道,但都處於試驗階段。」端木青言表示,除存在信號源、片源的供應瓶頸問題之外,人們的視覺習慣也是3D難以發展的一大原因。

  但劉步塵認為,在國內,主推3D功能比主推智能應用更安全,因為如果國內在內容管理方面不能開放,未來國內發展智能電視就沒有多大實際意義。 「消費者希望看到的是一個開放的、包羅萬象的東西,廣電審核過後,內容就會變味,這也是日韓企業在中國推廣智能電視積極性不高的原因。」

  互聯網電視是前車之鑑。2009年3月,TCL、三星、創維、海爾、LG等廠商集中推出了多款互聯網電視。國家廣電總局卻很快下發了一紙禁令: 通過互聯網連接電視機或機頂盒等,向電視機終端用戶提供視聽節目服務,必須取得「以電視機為終端」的《信息網絡傳播視聽許可證》,並獲得影視劇版權。而開 展相關運營服務的企業也應具有節目播控、節目導視、版權保護等功能的集成播控系統,否則將被懲治。

  當時,三星、海信與新浪、TCL與迅雷等之間都已建立合作,由視頻網站為家電廠商提供內容支持。廣電總局下達禁令後,眾多合作擱淺甚至告吹。雖 然2011年年末,廣電總局又下發了《持有互聯網電視牌照機構運營管理要求》,開始鼓勵引導互聯網電視產業的發展,但業界疑慮未消。

  在這樣的背景下,不少專家對去年廠商們推出的云電視有了更多質疑。「智能電視都沒有普及,互聯網機頂盒被禁止,哪來的云?廣電總局會允許嗎?允許的話CCTV就該沒人看了。」一位業界專家表示。

  不過,國內管控政策的限制,並不能阻擋彩電業的發展趨勢。在今年的CES展上,海信集團總裁於淑玟已發出了未來傳統電視機必死、以智能化為主打 的新電視將重生的預言。在他看來,未來的「電視」不再是一個孤立的個體,而將成為一個集硬件、軟件和內容於一體的系統。即使這個系統只能在國家規定和允許 的範圍內運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05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