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豆類加工問題多 蔬菜農藥風險大 素食族小心三大食品危機!


2013-05-20  TWM
 
 

 

日常飲食危機四伏,禽流感、口蹄疫、瘦肉精等問題又層出不窮,許多人可能想乾脆吃素好了;但是,「素食」真的比較健康安全嗎?

撰文‧許瓊文

「人類的身體構造並不適合吃肉類,英國曾經對此做過研究,吃素比吃葷的人健康,但在台灣並非如此。」新光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江守山直言,原因在於台灣素食的食品添加物問題,不亞於葷食。舉凡素料、豆漿、豆腐、素雞、豆乾等等,所有的豆類製品,幾乎都必須加入添加物,以達到效果。

風險一

豆製品易變質 業者可能違法使用防腐劑事實上,素食者將食品添加物吃下肚的風險更高,「因為對於純粹吃素的人來說,豆製品是唯一的蛋白質來源。」江守山表示。

舉例來說,為了防止在煮豆漿時泡泡溢出,常會加入消泡劑;而為了因應台灣潮溼炎熱的氣候,讓豆腐、豆漿、豆乾不易腐壞,就要加入苯甲酸(安息香酸),或己二烯酸、去水醋酸等防腐劑。這些是屬於合法的添加物,但是不肖業者也可能違法使用雙氧水殺菌劑,或是為了符合大眾口味,添加甜味劑、合成香料、合成調味料、色素、味精。

苯甲酸在進入人體後,雖然能透過尿液代謝,但食用過量會對肝腎造成傷害,也可能引發胃痛;而俗稱雙氧水的過氧化氫,則具有漂白殺菌的功能,且增添食物的口感,是豆製品很常見的添加物,食用過量同樣會傷肝腎。

對於防腐劑,在烹調上有一些方法可以降低對身體危害。豆製品在烹煮前,最好先浸泡在清水裡超過四十分鐘,等防腐劑稀釋到水中,再以清水沖洗後下鍋。烹煮時鍋子不加蓋,才可以讓添加物隨著水蒸氣揮發。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局統計,美國每年肉毒桿菌中毒個案,有七○%以上是家庭醃製品所導致。

風險二

肉毒桿菌中毒 七○%為醃製品雖然肉毒桿菌並不是食品添加物,但是,這種在醃製品製成的過程中,因保存不當而產生的有毒物質相當普遍,因此要特別小心。

台灣歷年來發生的肉毒桿菌中毒案例以豆類最多,包括發酵豆類、豆腐乳、臭豆腐、真空包裝豆乾、素料等。

因為台灣人對於醃製食品的喜愛,加上近年來健康意識抬頭,改用低鹽、低糖方式醃製,結果反而使得肉毒桿菌問題增加。

為降低肉毒桿菌中毒風險,食物最好煮沸十分鐘之後再食用。真空食品及醃製品如果有任何怪味道,就不要吃。

而購買真空食品時,最好注意包裝物是否有不明液體或奇怪顏色,若有則不宜購買。至於罐頭食品的蓋子若發現膨脹,既不可食用也不要打開,以預防吸入肉毒桿菌毒素而中毒。

風險三

蔬菜驗出硝酸鹽、農藥殘留機率高江守山強調,無論是不是吃素,都可以避免吃加工食品,但完全無法避免吃蔬菜水果。「偏偏台灣的蔬菜,驗出硝酸鹽超標的機率相當高!」江守山說。

根據統計,台灣蔬菜農藥的使用量,是美國的五倍,尤其現在的蟲多半已經對農藥產生抗藥性,農夫必須使用「綜合性」的農藥,才能有效抗蟲害。

因此,江守山建議,在購買蔬菜的時候,盡量購買下午採收的蔬菜,降低硝酸鹽殘留的量,而洗菜的時候,最好是多幾道清洗手續,不生食,避免吃入過多的硝酸鹽及農藥。

對於外食族來說,如果是選擇素食自助餐店用餐,江守山則建議多吃海帶、海菜,以及竹筍、茭白筍、茄子、地瓜葉、蘆筍等農藥用量較少的青菜,而芥藍、芹菜及豆科類的食物,除了毛豆外,農藥的殘留量都比較高。

多了解相關知識,選擇有品牌的食材、信譽良好的餐廳,可以相對降低自己的健康風險。

「食」在很危險—— 素食常見的食品添加物素食食品 常用添加物 影響豆製品,豆乾、豆腐等 防腐劑——苯甲酸、過氧化氫(雙氧水)、己二烯酸、去水醋酸 影響肝腎功能,引發胃痛嘔吐、頭痛,傷及皮膚、眼睛及腸胃道。

豆乾、

醃蘿蔔 非食用色素

——鹽基性介黃 已禁用,若食用過多,會產生心悸亢奮、脈搏減少、意識不明等症狀。

素肉、

素魚丸 卡德蘭膠

(黏著劑) 食用過多影響腸胃消化蠕動,可能因此拉肚子。

蔬菜 硝酸鹽

(肥料殘留) 吃下肚變成亞硝胺,可能導致淋巴癌、胃癌。

資料來源:新光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江守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887

做新聞二次加工的個性化媒體網站Upworthy,再融資800萬美元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0781.html

個性化媒體網站Upworthy週一(9月16日)宣佈,其在首輪融資中獲得800萬美元投資。本輪融資的主要投資方包括Spark Capital、Catamount Ventures、Uprising和Knight Foundation。其中 Spark Capital同Uprising, and the Knight Foundation., 也是 Tumblr and Twitter早期的投資者.

Upworthy的工作就是為來自其他網站的新聞或視頻另擬一個新的吸引人的標題。在標題確定之前,工作人員會擬出幾十個標題並逐一淘汰,目的是找到可以獲得最高點擊率和轉發率的標題。之後將這些標題發送到Twitter和Facebook上,從而將用戶吸引到自己的網站。

Upworthy創建於18個月前,去年10月獨立用戶訪問量為870萬,今年2月達到1040萬,而目前平均月獨立用戶訪問量已超過2000萬。

Upworthy創始人 Eli Pariser和 Peter Koechley表示,公司將拓展所報導內容的範圍,如保健和育兒領域等,將讓Upworthy能夠獲得更多贊助的機會。Peter Koechley 說,「如果贊助商會關注在一個特定的主題上,我們發現在世界上最好的內容和主題,並做得更有吸引力,這會對我們的合作夥伴是由巨大好處的 。我們知道如何引人注意,如何讓他們與自己的品牌聯繫在一起。「

至於Upworthy 未來的發展思路,「從一開始,我們沒有打算朝新聞的方向發展。當時的感覺我們就像是踢足球的幼兒,每個人都在球後,跟著球的方向跑「Koechley說,「我們想要做一個有價值的東西.相對做最及時的事情,或者是爭取第一,我們更想Upworthy成為可靠偉大的地方,即使我們不是第一。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更像雜誌,會添加更多的上下文,並不強調那些其他人都在談論的話題。」

據悉,該公司還投入巨資在其高科技業務和數據分析系統,從頭開始建立團隊為基礎的測量和創造病毒式傳播。

去年10月,Upworthy在種子輪融資中獲得400萬美元投資,投資方包括Buzz Feed聯合創始人John Johnson、Reddit聯合創始人Alexis Ohanian和Facebook聯合創始人Chris Hughes。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413

貿易數據點評:加工貿易好轉推高進口 出口高增長恐難為繼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327

u=47828647,143127769&fm=23&gp=0

海關周一公布數據顯示,中國9月進出口雙雙超預期。其中,出口同比增長15.3%,創18個月新高,進口同比止跌回升至7%。

受進口超預期複蘇帶動,當月貿易順差由8 月創下的498.3億美元歷史新高回落至310億美元。

華爾街見聞分析海關數據時發現,9月出口總額較去年同期增長近280億美元,其中向香港出口同比增長96億美元,貢獻出口增量近1/3。對美國出口增長近35億美元,增量為位列第二。主要出口對象國中,俄羅斯、英國和德國的增量也位居前列。

9月進口總額較去年同期增長近123億美元,其中從韓國進口同比大增27%、或45億美元,貢獻進口增量超1/3。美國和臺灣分別增長15和12億美元。

中金公司宏觀團隊評論稱,出口增長超預期得益於外需溫和複蘇疊加去年低基數,而出口好轉又帶動加工貿易進口大幅攀升,顯著拉升總體進口同比增速。

對於出口增速超預期,浦發銀行宏觀分析師曹陽認為主要拉動因素如下:

第一,美國經濟複蘇和新興市場經濟的企穩;第二,年中國家領導人出訪亞、歐地區帶來的貿易領域合作亦可能對近期的出口貢獻較多;第三,不排除熱錢在滬港通前借道出口流入國內的可能,當月對港出口達到年內最高。

不過,該分析師所屬團隊認為,歐元區和日本經濟的下行風險正在增加,IMF亦下調2015年全球經濟增長至3.8%,這使得目前高出口增長難以延續,維持全年出口增加7%的判斷。

海關數據顯示,一般貿易進口9月仍然是負的,加工貿易的好轉才是推高進口增速的主力。招商證券宏觀分析師劉亞欣認為,這表明內需仍然疲軟,且與螺紋鋼、發電量等數據的疲弱也是相符的。

交行宏觀研究員劉學智認為9月進出口數據超預期還存在如下原因:

出口高速增長也是下半年以來穩外貿政策效果的明顯體現,而進口超預期反彈也與近兩個月商務部出臺一系列鼓勵進口政策、搭建便利進口平臺等有關。

但是他認為,今年上半年,特別是一季度出口數據特別低,全年要實現7.5%的出口目標難度非常大,樂觀預計全年出口增速在6-6.5%左右。進口全年料在3%左右,如果第四季進口數據無法明顯改善的話,3%的增速也可能很難達到。

中金宏觀團隊指出,9月貿易順差回落至310億美元,三季度貿易順差1281億美元,較去年同期的606億美元同比大幅增長111%,預計三季度凈出口對GDP貢獻率顯著增長。曹陽認為三季度出口對GDP貢獻可能達到0.2個百分點,使得當季GDP有望保持在7.3%左右。

貿易順差回落短期內或不利於人民幣繼續升值。海通證券姜超與顧瀟嘯認為,順差回落可減輕人民幣升值壓力,同時增加貨幣放松概率。 劉亞欣也持貿易順差的縮窄不支持人民幣匯率持續走強的看法。

不過,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員張永軍認為,人民幣整體仍處於升值通道,且這些因素對外貿的影響也有很大不確定性,因此年內外貿前景謹慎樂觀,完成年初確定的目標難度較大。(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792

低廉油價刺激中國煉廠 9月原油加工量刷新歷史新高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671

original

據《華爾街日報》測算,中國9月原油加工量刷新歷史新高。

該報道援引部分分析師觀點稱,如果說中國消費增加,不如說上述現象更可能是精煉廠在油價低廉之際囤積庫存。

咨詢公司North Square Blue Oak分析師Miao Tian表示:

原油加工高位運行,那是因為進口油價很低,煉廠在趁機補庫存。

大規模新增供應持續湧向國際原油市場,而全球需求仍疲弱,導致國際油價在6月中旬創出年內新高之後迅速轉向,步入長達四個月的下行通道。相比6月階段性高點,歐洲基準原油布倫特期貨價格跌幅最高達26%。

中國國家統計局今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精煉廠9月原油加工量達4202萬噸,合每天1030萬桶,刷新2012年12月創下的1020萬桶的歷史最高記錄。該數據同比增長9.1%,為2013年6月以來的最快增速。

ICIS-C1 Energy分析師Jean Zou對彭博新聞社表示:

煉廠產能擴張支撐了原油加工。今年年初投入運營的一些精煉廠目前正全速生產。

比如,中石化9月4日宣布,石家莊煉廠800萬噸/年擴建項目於9月初已全面投產。咨詢機構金銀島調研稱,四川石化開工率走高,其日加工負荷環比亦出現大幅回升,帶動中石油9月整體原油加工負荷出現明顯回升。

統計局數據還顯示,9月原油產量同比增加1%,至1716萬噸,天然氣產出同比增加8.8%,至95億立方米。(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830

“收購-加工-銷售黑產業鏈已形成”瘋狂蟲草造假術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5017

南方周末實習生楊國要根據公開資料整理。(何籽制圖)

為了增加冬蟲夏草的分量,業界往往添加重金屬粉末——最早采用重金屬二氧化鉬,後來用鉛粉,甚至用水銀註射,最厲害的是浸泡含澱粉和一些特殊配方的液體。

市場上不少帶有蟲草元素的產品更打著壯陽、“喜馬拉雅偉哥”的旗號,“很多東西加的就是偉哥”。

造假層出不窮

淺黃或褐黃色、整齊的蟲體和子座、過渡處深淺不均、個頭碩大……乍一看,手上的“小物件”,跟真正的高檔冬蟲夏草幾乎毫無分別。

但這些品相更佳的冬蟲夏草,其真實身份卻是被加工企業收購加工後挑出來的贗品——它們由玉米粉、面粉、石膏等加工壓模而成,大小和色澤整齊一致。

“即使是我們,如果不仔細看,有時也會走眼。”此前從事冬蟲夏草制品加工的青海高德威生物科技公司總經理劉建國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近年,用澱粉、可塑劑,甚至膠泥等化學原料,按冬蟲夏草的模子加工成的假蟲草,除了零售端,在批發市場已比較罕見,現在業內開始改用其他外觀類似的蟲草假冒。

青海省冬蟲夏草協會此前警示說,主要分布在湖南、安徽、廣西等地的亞香棒蟲草,主要分布在貴州、雲南、四川等地的涼山蟲草、地蠶、蛹蟲草、白僵蠶,這幾年成了新寵。這些假冬蟲夏草,外觀和真正的冬蟲夏草幾乎難以辨別,但價格卻有天壤之別。

不過,這些冒充物的性質卻截然不同。根據此前的醫學實踐,長期服用這些蟲草不但起不到滋補作用,甚至會產生頭暈、嘔吐、心悸等副作用。

相比之下,廢草的加工已算有良心,而有蟲無草或有草無蟲的冬蟲夏草,幾乎等於廢品。一些不法商人為了暴利,開發出了一套完整的工藝——通過膠水、澱粉等粘劑,將真蟲體套接、粘接到人工加工的假子座;或者真子座套接、粘接假蟲體的蟲草,混入好的蟲草。

青海省冬蟲夏草協會會長拉加才旦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此前協會曾對西寧幾大交易地的蟲草店進行調研。在向青海省工商局提出的建議中,他提到了諸多造假手段:

“用竹簽穿接、用502膠水粘接成‘整蟲草’;將粗粉條、面條塞進秕蟲草中;用雙氧水、明礬、硫磺、紅花水等加工保鮮增大染色……”

“‘收購-加工-銷售’的黑產業鏈已經形成。”拉加才旦在給青海省工商局的建議中警示道。

“造假目的主要是為了增重。”拉加才旦說。在貴比黃金的誘惑之下,為了增加冬蟲夏草的分量,商販往里邊添加重金屬粉末已是業界公開的秘密。

研究了幾十年冬蟲夏草的沈南英教授曾親眼見過加工過程。最早用的是灰顏色的重金屬二氧化鉬。“800元一瓶的二氧化鉬,用膠水倒一點塗在蟲草銜接處。”一般大蟲草約0.3克一根,價格最高可達七八十元,只要塗一點,就增重一倍。

“每公斤蟲草如果有一兩摻假,就是幾千元甚至上萬元的暴利。”一位蟲草商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沈南英指出,後來業界開始用鉛粉,甚至用水銀註射增重。一位冬蟲夏草加工企業主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更厲害的是浸泡。由於幹蟲草體內本被寄生細菌淘空,浸泡含澱粉和一些特殊配方的液體可以讓那些半溶解的物質附著在蟲草體內的中空結構,泡完後幹燥處理,重量大大增加。

“很多東西加的就是偉哥”

用硫磺熏蒸來保存冬蟲夏草,也一度成了業內公開的手段,這導致蟲草中硫、汞的大量超標。事實上,重金屬超標一直是行業內人士希望共同捂住的秘密,而其中隱藏最深的是砷超標。

冬蟲夏草是一種菌類生物,而菌類是自然界吸附重金屬能力最強的生物。由於特殊的礦物環境,不少蟲草的砷含量特別高,有時甚至超標二三十倍。

“這也正是冬蟲夏草為何被剔除出藥食同源目錄,禁止作為普通食品食用的原因之一。”上述企業主說。

原草不安全,而形形色色的冬蟲夏草加工產品也問題重重。市場上,帶有蟲草元素的產品屢見不鮮,其中不少更打著壯陽、“喜馬拉雅偉哥”的旗號。

“我們一直懷疑市場上部分含片的蟲草制品有複方成分。”拉加才旦表示。雖然拉加才旦沒有指出具體的企業和添加成分,但號稱“中國冬蟲夏草之父”的沈南英教授,卻對此直言不諱,“很多東西加的就是偉哥。”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此前,他在山東接觸過一家出口蟲草酒的企業,一直宣稱有祖傳秘方。但有次按照其方法,調試許久卻得不到效果。最後他才被私下告知,此前的產品有效是因為加了偉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430

楊雄:今年啟動洋山保稅港區擴區 推動一批出口加工區轉型綜合保稅區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1/4743195.html

楊雄:今年啟動洋山保稅港區擴區 推動一批出口加工區轉型綜合保稅區

一財網 胥會雲 2016-01-24 14:41:00

目前,洋山深水港區四期工程正在開工建設,其中包括國內最大自動化碼頭,有望2016年底試生產。當時披露的數字是,屆時上海港的年吞吐量將突破4000萬標準箱,這個數字是全美國所有港口加起來的吞吐總量,也是目前全球港口年吞吐量的十分之一。

上海今年將啟動洋山保稅港區擴區,同時推動一批出口加工區向綜合保稅區轉型。

1月24日,上海市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開幕,上海市市長楊雄作關於上海市人民政府工作的報告。

楊雄說,上海今年將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經貿合作,推動實施一批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項目,鼓勵跨國公司地區總部拓展功能,進一步落實外貿穩增長、服務貿易發展、跨境電商發展政策措施。啟動洋山保稅港區擴區,推動一批出口加工區向綜合保稅區轉型。積極參與長江經濟帶綠色生態廊道、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和現代產業走廊建設,推動長三角地區在生態環境、基礎設施、科技創新、旅遊發展等領域深化合作,積極幫助對口支援地區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洋山保稅港區是我國第一個保稅港區,於2005年6月經國務院批準設立,2012年1月批準擴區,規劃總面積14.16平方公里,由小洋山港口區域、陸域部分和連接小洋山島與陸地的東海大橋組成。

洋山保稅港區實行“區港一體”監管運作,是上海國際航運發展綜合試驗區的核心載體,集聚了包括通信及電子產品、汽車及零部件、高檔食品、品牌服裝等的分撥配送中心,基本形成了面向歐美的分撥配送基地、大宗商品產業基地、面向國內的進口貿易基地以及航運龍頭企業集聚地。

數據顯示,在洋山深水港開港10年來,累計完成集裝箱吞吐量1.08億標準箱。十年間,洋山港吞吐量從最初的324萬標準箱,到2015年預計完成逾1500萬標準箱,年均增長約20%。得益於洋山港的支撐,上海港從2010年起超越新加坡,連續五年位列世界第一大集裝箱港。

目前,洋山深水港區四期工程正在開工建設,其中包括國內最大自動化碼頭,有望2016年底試生產。當時披露的數字是,屆時上海港的年吞吐量將突破4000萬標準箱,這個數字是全美國所有港口加起來的吞吐總量,也是目前全球港口年吞吐量的十分之一。

洋山保稅港區於2009年納入上海綜合保稅區管理範圍,並於2013年成為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組成部分。

自1990年上海外高橋保稅區設立以來,國務院先後共批準設立了保稅區、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園區、保稅港區、綜合保稅區和跨境工業區等6類160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經過優化整合,目前全國共有海關特殊監管區域122個。

2009年,上海開始推動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的整合,將外高橋保稅區(含外高橋物流園區)、洋山保稅港區、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由上海綜合保稅區管理委員會統一管理。整合後的上海綜合保稅區,集聚了保稅區、保稅物流園區、保稅港區等不同類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的政策優勢。

目前,全國也在推進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的整合和優化。2015年發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快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整合優化方案》也提出,逐步將現有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園區、跨境工業區、保稅港區及符合條件的保稅區整合為綜合保稅區。新設立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統一命名為綜合保稅區。

從上海層面而言,目前也擁有多個出口加工區,包括金橋出口加工區、閔行出口加工區、松江出口加工區、漕河涇出口加工區、青浦出口加工區、嘉定出口加工區等。

編輯:汪時鋒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3307

中國大米怪現狀:產量世界第一,加工持續虧損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2/4754863.html

中國大米怪現狀:產量世界第一,加工持續虧損

一財網 胡軍華 2016-02-28 12:14:00

大米行業持續多年虧損,如同一臺巨型絞肉機,考驗的是各家熬和忍的功夫,指望賺快錢的企業,也許會血本無歸。

最新公開資料顯示,豐益國際董事長郭孔豐稱,該公司在中國一些業務連年虧損,但豐益國際仍在堅持經營。

在本文作者看來,郭孔豐所說的連年虧損的業務是大米加工。

豐益國際是中國最大的食用油、大米、面粉生產企業之一,生產的“金龍魚”小包裝食用油自1996開始一直占據市場份額第一的寶座。食用油市場現在群雄並起,普通食用油單價甚至不如高端純凈水,但是豐益國際食用油仍然盈利並不是問題。

中國大米產量世界第一,加工卻持續虧損(網絡資料圖)

豐益國際的大米加工業務始於2007年,啟動8年後,《第一財經日報》報道,2015年豐益國際在中國的大米加工實現了盈虧平衡。不過要指出的是,這種打平是一個總的概念,單純在大米加工環節還處於虧損狀態,主要盈利來源則是下遊深加工環節。

資深糧油行業人士、江南大學教授姚惠源披露:2014年全國大米入統企業8500多個,生產大米1億多噸,實現銷售收入4000多億元,實現利潤4億多元,平均每家利潤不足5萬元。

如果不摳字眼,中國的大米加工行業,持續多年額全行業虧損,並不是聳人聽聞。

在大米加工領域,與豐益國際並駕齊驅的中糧集團虧損多年。中糧集團旗下在香港上市的中國糧油控股(606.HK)自2010年開始,大米貿易及加工先是虧損上千萬港元,後來虧損擴大至上億港元的級別。2015年,中糧大米業務情況有所好轉,全年財報還沒有披露,或許能扭轉連年虧損的局面。

豐益國際和中糧都踩到了大米加工的泥潭里,根源是國家收儲托高了稻谷的價格,成本居高不下,導致稻強米弱,加工企業泥足深陷。

既然大米加工連續多年出現行業性虧損,豐益國際、中糧為什麽不盡早了結撤出這個行業?

做生意不追求利潤,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即便中糧這樣的央企,經營業績也是考核高管的主要指標之一;豐益國際這樣在新加坡上市的公司,更需要對股東和投資者做出交待。

虧損了還要做下去,看看郭孔豐是怎麽說的,他說:“我們敢於謀劃前景很好但很長遠的項目。正因如此,我們才會在別人之前,進入非洲等困難的市場。在中國一些業務連年虧損但我們仍然堅持。要想成為一個卓越的集團必須要有長遠的目標,還應該讓員工看到集團有長遠的前景。”

如果認為郭孔豐上面的表態只是場面上的應酬,恐怕會大錯特錯。

豐益國際1991年在中國推出其第一瓶小包裝食用油的時候,被很多人當成怪物。顏色清亮、聞不到香味的精煉小包裝食用油,很難被習慣了黑油瓶的國內消費者接受,市場開發和推廣很難。金龍魚後來是通過央視廣告打響了知名度,通過團購禮品路線打通了渠道,到2003年,金龍魚的小包裝食用油銷量超過了100萬噸,距其第一瓶小包裝食用油推出已經過去了12年。

中國稻谷年產量超過2億噸,世界第一,中國有超過13億的人口,大米是最重要的主糧之一,市場空間和縱深遠超過食用油。

如此龐大的一個市場,還沒有一個主導性的全國品牌,豐益國際在中國的稻谷加工能力僅有200萬噸左右,小包裝大米的市場有足夠多的地盤等待開發。

大米作為中國主糧,關系國計民生,政策調控不可避免;中國消費者吃慣了散裝大米,小包裝大米要進入千家萬戶的廚房,三年兩載的教育期遠遠不夠。

大米加工註定是慢熱型的生意。

1991年,豐益國際進入中國市場的時候,實力有限;豐益國際現在在中國市場有金龍魚食用油鋪底,在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非洲的棕櫚油業務也已經成規模,在國際棕櫚油市場說得上話,都能給大米加工這樣具有戰略成長空間的業務提供支持。

做一個慢公司,豐益國際有這樣的實力;在中國市場,其他公司也有類似的實力,像中糧這樣的央企已經具備調度全球資源來做大米業務的能力,而光明集團盤踞在上海等區域的大米市場,豐益國際、中糧都得屈居下風。

大米行業持續多年虧損,如同一臺巨型絞肉機,考驗的是各家熬和忍的功夫,指望賺快錢的企業,也許會血本無歸。

編輯:陳姍姍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208

在朝鮮,他們能看好萊塢大片 動畫師講述朝鮮動畫加工業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6626

朝鮮4·26兒童電影制片廠為意大利電視公司MondoTV加工制作的電視系列動畫《獅子王辛巴》。(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朝鮮動畫在世界動畫產業中非常有市場。他們有一批非常優秀的制作團隊,畫面精美,制圖精細,由於很早前開始參與外國動畫的加工制作,吸取了很多優良的制作方法,積累了很多國際經驗。” ——動漫產業國際聯盟秘書長李彬

在朝鮮平壤市中心,大同江西岸,有一座高16層,形狀規整的白色大樓。它是方圓一公里內最高的建築。建築上沒有明顯的標誌,但是門口警備森嚴。看似神秘,這里卻是朝鮮最具競爭力的企業,也是朝鮮與外部世界尤其是西方交流最頻密的企業之一。

金成喆(化名)在這里工作了近20年。這個單位簡稱“4·26”——朝鮮4·26兒童電影制片廠。

1957年,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日成在一次視察朝鮮國家電影制片廠時建議,為了朝鮮兒童更好地成長與發展,應該成立專門的動畫片制作單位。1958年,“朝鮮兒童電影制片廠”成立。1980年代,朝鮮領導人金正日也訪問了兒童電影制片廠,“金正日訪問的那天是4月26日,所以那里被稱為4·26動畫電影制片廠。”金成喆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1971年,它與朝鮮科學電影制片廠合並,成為朝鮮科學教育電影制片廠(Scientific Educational Korea,簡稱SEK)。在世界動畫產業里,SEK這個名字一點不陌生。從1980年代後期開始,法國、意大利等西方國家的動畫片加工訂單一批又一批地來到SEK,而歐洲、美國的孩子在電視里看到《獅子王辛巴》《風中奇緣》《匹諾曹》《變形金剛》等系列動畫片時,甚至不知道朝鮮這個國家的存在,更不可能知道這些動畫出自朝鮮動畫師之手。

1980年代,SEK改名為“4·26兒童電影制片廠”。2014年11月,新的最高領導人金正恩首次到訪,將這里改名為“朝鮮4·26動畫電影制片廠”。

要和有錢人鬥爭到底

1962年,4·26制作了朝鮮的第一部動畫片《生機盎然的田野》,講述田野上人們的幸福生活。之後的作品大多是簡單的兒童故事,包括《鹿和老虎》《掛在魚鉤上的小貓》《小貓和小狗》《定時炸彈》等。

1970年,朝鮮動畫開始註重啟蒙,內容大多是科學原理、道德教育、生活智慧和教訓、基本生活常識。這一時期的朝鮮動畫,技術和內容都在快速提高,很多部動畫後來在韓國播出,像《兄弟將軍的故事》《英男的作業大戰》《狐貍測高》等。1979年制作的動畫片《松鼠和碩鼠》強調階級鬥爭,突出了要和有錢人鬥爭到底的主題。之後又出現了多部政治色彩鮮明的動畫,如1981年制作的《黃金塊和玉米糕》。

1980年代中期,金正日訪問4·26時,認為朝鮮動畫制作水平已經發展得較為成熟,在國內深受歡迎的動畫片如能出口,應該會帶來可觀的外匯收入。於是第一部“走出去”的朝鮮動畫誕生,它以科學教育為主題,名為《伶俐的小狐貍》。“當時認為這樣的內容在國外一定會廣受歡迎,”金成喆說,“很多國家買了《伶俐的小狐貍》,包括韓國。當時我們並不是代工,我們出口自己的動畫。”

朝鮮動畫產業在世界上嶄露頭角。4·26也開始收到一批又一批來自海外的訂單,主要來自意大利和法國。“他們看重的是朝鮮動畫制作價格低廉,卻擁有精細的畫工、出色的動畫技術。越來越多的外國動畫企業通過朝鮮在當地的商社聯系到4·26。”韓國建國大學統一人文研究院的全永善教授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看到豐厚的經濟回報,朝鮮在1990年代決定重點發展文化產業,並大力投資4·26。為應對海外訂單需求,動畫制作團隊和人員的專業分工也逐漸變得更細。

“在初期,4·26共有11個小組,每組約有90-100人,80人負責畫圖,剩下的10-20人負責動畫制作。1980年代中期只有一兩個小組負責海外訂單,1989年之後,第1和第2小組主要負責國內動畫,3到11組負責海外訂單,被稱為‘共同制作團’。朝鮮決定開始全面進軍海外市場。”金成喆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伴隨海外訂單而來,法國、意大利、西班牙等國的動畫制作人也走進這座大樓,與朝鮮動畫師一起工作。一時間4·26被稱作“朝鮮最開放的窗口”和“朝鮮的動畫制作王國”。

可觀的外匯收入促使朝鮮的動畫產業成為朝鮮最為發達的產業之一。金成喆說,1996年到2003年間,4·26完成海外訂單帶來的純收入大約2.08億美元,其中的5%發給4·26,除去各項單位建設費用,剩下的是1500名員工的報酬。

“4·26”接了一批海外訂單,也有法國、意大利、西班牙等國的動畫制作人來與朝鮮動畫師一起工作,“4·26”因此被稱作“朝鮮最開放的窗口”和“朝鮮的動畫制作王國”。(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讀腳本100遍運動

“在這里工作,你可能不會獲得特別高的政治地位,但絕對是一份非常體面的工作。至少你一人在這里工作,全家都不會挨餓。”金成喆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在4·26工作的大部分是30歲左右的年輕人。他們都經過了嚴格的篩選和考試,並且是一直從事繪畫工作的專業人才。

每年4·26面向全國的美術院校畢業生進行選拔考試,選出約300名學生,分配到4·26工作。另外也在全國各個高中選拔有繪畫天賦的,破格錄取,從小培養。

“我1996年入職,前輩們正在制作《獅子王辛巴》這部動畫片。只會畫畫的我直接參與到這部動畫的制作中,當時我被嚇傻了。”金成喆說,進入單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最短的時間內吃透劇本。朝鮮電影業有一個口號,也是一個強制性要求:劇本或腳本要念100遍。“這在朝鮮叫做‘讀腳本100遍運動’。每一個從事相關工作的人都會遵守這個規定,念100遍可能有些誇張,吃透劇本是最基本和必要的事。”

金成喆的第一個任務是完成一個0.5秒的動畫,大約10幅畫面,內容是一個人物眨眼。就這麽個動作,他畫了15天,還每天挨批。“不是因為我對動作的理解不到位,而是我畫不出很細的線條,所以花了很長時間。”像他這樣的新人,在4·26並沒有專門的師傅來帶。同組的前輩都是老師。

新入職的動畫師在3年時面臨一次篩選,不能勝任工作的人必須離開。那部25分鐘一集的《獅子王辛巴》,共52集,制作了3年時間。金成喆笑著說,3年後他也有了自己的“徒弟”。

4·26工作人員被特別批準可以看外國電影,包括《泰坦尼克號》《黑客帝國》等好萊塢大片。這是他們擁有的諸多“特權”之一。另一項重要“特權”是,這些動畫制作人屬於朝鮮極少數可以不服兵役的人。

金成喆告訴南方周末記者,4·26是朝鮮唯一可以看外國電影的單位,因為領導認為只有看了外國的電影,才能制作出更好的作品,也才能更好地賺錢。

4·26有個電影資料室,專門的電影采購人員長期在海外采購新電影並及時送回國內,資料室的內容更新很快。資料室電影非常多,但黃色電影是沒有的。

“每天有很多人來這里借電影看,這是幫助我們跳出朝鮮式動畫模式,制作優秀動畫的重要方法。我們可以學習他們的表達形式、表現手法、表情、話語等。”

1999年的動畫片《皇後沈清》由朝韓共同制作,耗時五年多。那正是朝韓關系最好的時期。(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朝鮮的動畫水平超過韓國”

2000年前後,朝鮮的動畫產業進入巔峰時期,4·26收到了來自意大利、法國、日本、韓國,甚至美國迪士尼的訂單。

“朝鮮動畫在世界動畫產業中非常有市場。他們有一批非常優秀的制作團隊,畫面精美,制圖精細,由於很早前開始參與外國動畫的加工制作,他們吸取了很多優良的制作方法,積累了很多國際經驗。” 動漫產業國際聯盟秘書長、遼寧大學教授李彬說。

“朝鮮動畫制作幾乎都使用1秒12幀或更高的標準,也就是12幅以上的畫面構成1秒的動畫。比起常使用1秒7幀的韓國、日本,朝鮮的動畫畫面更為連貫、生動。”全永善教授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動畫是需要高技術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以一秒24幀、一幀一幅畫面來計算,90分鐘的動畫片需要129600幅畫,費時、費力,需要大量人力和資金。朝鮮動畫最大的競爭力在於:技術優良,價格低廉。

兩三年前,李彬的一個朋友請來朝鮮動畫制作人員到丹東工作,管吃住,月工資2000元人民幣。同樣水平的中國員工或者其他外籍員工,月薪都會在一萬元以上。

金成喆認為朝鮮的動畫水平超過韓國。“朝鮮的動畫與美國的風格更像,而韓國更像日本。”他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啵樂樂:最後的合作?

2003年以後,朝鮮動畫的海外訂單明顯減少。

在訂單繁忙的時期,4·26每15天舉行一次“技能報告會”,每次會議挑選一到兩名員工向全部門同事展示自己這15天內完成的作品或工作,總結自己的能力有哪些進步。其余人的作品無一例外在大廳展示,由每天來回經過的同事品評。“後來訂單越來越少,有時候一年到頭都沒有一份訂單,很多職員們每天並沒有什麽事可以做,就是看資料室的電影,看相關書籍學習。我相信他們現在還是在不斷地學習和模仿美國的動畫,迪士尼動畫是朝鮮動畫反反複複要模仿的模型。”

“如果不發展電腦技術,就無法讓朝鮮動畫走向世界。”金成喆認為,衰退是因為朝鮮跟不上CG(計算機圖像)技術在世界動畫、影視產業中的高速發展。

從16歲開始做動畫到今天,金成喆最喜歡的一部動畫片是《皇後沈清》。這部影片由朝韓共同制作,耗時五年多。“它正好趕上了朝韓關系最好的時期。”金成喆說。

1998年韓國總統金大中上臺,積極推行“陽光政策”,將和解、合作與交流作為發展朝韓關系的重點。2000年金大中訪問朝鮮,在平壤與金日成會晤。隨後幾年朝韓關系不斷升溫。

1999年韓國導演尼爾森·申(Nelson Shin)前往朝鮮4·26兒童電影制片廠指導拍攝《皇後沈清》,朝韓各取所長——朝鮮提供相對廉價的勞動力以及精細的畫工,韓國則提供資金、技術、創意。借著同一個民族對於同一歷史人物的理解,他們共同完成了這部描寫民族歷史經典人物的動畫。

“它將好萊塢式的動畫風格和朝鮮的動畫制作實力相結合,被稱為是里程碑式的作品。”全永善教授告訴南方周末記者。2003年,《皇後沈清》獲得享有“動畫界奧斯卡”美譽的安納西國際動畫電影節特別獎。

2010年朝韓共同制作的小企鵝啵樂樂(Pororo)系列動畫片,成為南北合作和共同發展動畫產業的一段佳話。啵樂樂也成為韓國國寶級卡通人物。“但是目前看來,啵樂樂很可能會成為最後一部朝韓共同制作的電影。”韓國啵樂樂制作公司理事辛昌煥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442

加工貿易也要升級 上海推動出臺支持外向型生產企業政策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5312.html

上海提出要穩定加工貿易發展政策預期,在保持加工貿易一定規模的基礎上,推動上海加工貿易加快轉型升級,帶動相關產業向全球價值鏈高端躍升。

6月8日,上海市發布《關於本市促進加工貿易創新發展的實施方案》(下稱《實施方案》),提出要組織完成跨國公司全球供應鏈生產環節企業現狀調研,推動出臺本市外向型生產企業支持政策措施。

《實施方案》稱,到2020年,上海的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要取得積極成果,進一步向全球價值鏈高端躍升。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提升,由低端向高端發展。產業鏈延長,產業、貿易、投資和服務融合發展。企業主體實力增強,由低附加值簡單加工向設計、技術、品牌、營銷等轉變,提升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增長動力轉換,由要素驅動為主向要素驅動和創新驅動相結合轉變。

加工貿易三階段

改革開放後,加工貿易是我國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主要方式,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撰文稱,加工貿易先後經歷了以“三來一補”為主要方式的“起步階段”(1978~1987);國家實施“以進養出”,給予加工貿易財稅優惠政策的“積極鼓勵階段”(1988~1994);為規範加工貿易發展,對其“加強監管階段”(1995~2006)和為降低高額貿易順差,限制加工貿易發展的“政策收緊階段”(2007年至今)。

在此期間,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從1981年的26億美元增長至2015年的5734億美元,平均每年增長7%。總量上升的同時,加工貿易占比則發生了不同的變化。比如,1988年加工貿易占比26%,2006年占比47%,2015年則下降至31%。

各地的貿易狀況,也反映了這種格局的變化。作為我國第二外貿大省,江蘇省在2014年實現一般貿易15271億元,占全省進出口總值的44.1%,超過加工貿易,成為第一大對外貿易方式。廣東則在2015年1月實現一般貿易進出口月度記錄首次超越加工貿易。

同樣,加工貿易也一直是上海進出口貿易的重要方式,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上海加工貿易得到蓬勃發展,在上海進出口總額中占據較大的比重,對拉動上海全市進出口規模、促進吸收外資、推動產業結構升級、擴大就業等方面作出了貢獻。

2014年上海市實現進出口2.9萬億元,其中一般貿易方式進出口1.4萬億元,占同期上海市進出口總值的47.2%,;以加工貿易方式進出口7924.3億元,占同期上海市進出口總值的27.6%。

加工貿易如何轉型升級

當前加工貿易發展的國際環境和國內條件都發生重大變化,傳統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制約創新發展和轉型升級的問題依然突出。因此,必須緊緊抓住全球產業重新布局的歷史機遇,加快推動加工貿易創新發展。

魯政委表示,加工貿易是我國高技術產品出口的主要貿易方式。以2013年為例,我國高技術產品共出口6603億美元:以一般貿易的方式出口1107億美元,僅占17%;以加工貿易方式出口4314億美元,占比65%。

為了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上海此次提出從一系列具體項目著手,聚焦在全球檢測維修、高端設備再制造、集成電路全產業鏈保稅試點、出口加工區向綜合保稅區轉型升級、簡化內銷手續等方面。

比如,要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和新興產業,提升產品競爭力。

其中包括支持加工貿易企業進入關鍵零部件和系統集成制造領域,掌握核心技術,提升整體制造水平。鼓勵電子信息、移動通信、汽車及零部件、集成電路、醫療設備、航空航天等輻射和技術溢出能力強的先進加工貿易發展,推動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增強上海產品出口附加值和國際競爭力。

而在全球檢測和維修業務,則要延長產業鏈條。

具體來說,要新增一批試點企業參照保稅加工監管模式,開展高技術、高附加值、無汙染的境內外檢測維修業務,推動實現生產、貿易、售後服務為一體的完整產業鏈條,提升抓訂單和整合國際國內資源的能力。

在進口高端設備再制造方面,在臨港再制造產業示範基地試點開展高端設備再制造,構建高端再制造產業鏈。

同時,培育和集聚5~10家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再制造企業和再制造檢測認證與研發創新中心,實現上海再制造規模化、市場化、產業化發展,將再制造產業培育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對上海集成電路設計企業取消加工貿易合同審批,不再辦理《加工貿易業務批準證》,由其直接到海關辦理加工貿易手冊。

此外,上海還提出,要簡化加工貿易內銷審批手續,取消加工貿易內銷審批。

擴大自貿試驗區加工貿易選擇性征稅試點推廣,積極爭取國家相關部委支持,向其他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和符合監管要求的區外企業推廣。

此外,《實施意見》還提出,要加強國際產能合作,推動加工貿易企業“走出去”。支持企業依托境外經貿合作區、工業園區、經濟特區等合作園區,實現鏈條式轉移、集群式發展。引導紡織服裝、輕工工藝等上海優勢產業企業到勞動力和能源資源豐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建立海外生產基地,發展轉口貿易和加工貿易。

同時,鼓勵上海有條件的企業擴大對外投資,開展國際並購,推動上海裝備、技術、標準、服務“走出去”,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價值鏈、物流鏈,培育一批本土跨國企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984

魯政委:不應輕視加工貿易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4047.html

一直以來,加工貿易都被認為是我國外貿順差的主要貢獻者。在2007年之後全球再平衡的背景下,我國外貿政策開始傾向於減少加工貿易比重而增加一般貿易比重,以平衡貿易收支。隨著外貿政策的上述調整,一般貿易比重不斷上升而加工貿易比重不斷下降,但貨物貿易順差規模居高不下,這一現象顯然值得深入研究。

加工貿易:政策沿革與發展歷程

改革開放後,加工貿易是我國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主要方式,根據政策目標導向劃分,加工貿易先後經歷了以“三來一補”為主要方式的“起步階段”(1978~1987);國家實施“以進養出”,給予加工貿易財稅優惠政策的“積極鼓勵階段”(1988~1994);為規範加工貿易發展,對其“加強監管階段”(1995~2006)和為降低高額貿易順差,限制加工貿易發展的“政策收緊階段”(2007年至今)。

在“積極鼓勵階段”,通過給予加工貿易財稅優惠、放寬限制等措施實現“以進養出”的貿易戰略;進入“加強監管階段”後,政府規範並加強了對加工貿易發展的監管,貿易政策逐漸收緊;進入“政策收緊階段”,巨額貿易順差促使政策收緊,以2007年為代表,國家集中出臺加工貿易產品出口退稅調低、加工貿易限制類商品實行銀行保證金臺賬實轉管理等抑制加工貿易發展的財稅政策。

經過以上四個發展階段,加工貿易呈現出總量增加,但比重先升後降的特點。

具體而言,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從1981年的26億美元增長至2015年的5734億美元,平均每年增長7%;加工貿易占比在積極鼓勵階段呈現出不斷上升的態勢,由1988年的26%上升到1994年的44%,平均每年上升3個百分點;在規範發展階段,占比略有下降但總體高位盤整;在2007年進入政策收緊階段後,占比則不斷下降,由2006年的47%下降至2015年的31%,平均每年下降近1個百分點(見圖1)。

加工貿易與貨物貿易順差演變

長期以來,以“大進大出”為特點的加工貿易被認為是引起我國巨額貿易順差的主要原因。據此,有觀點認為,調整外貿結構、逐步提升一般貿易比重,有利於減少貿易順差從而平衡我國貿易收支。在此種政策思維導向下,自2007年開始加工貿易進入“政策收緊階段”,加工貿易比重由此不斷下降而一般貿易比重相應不斷上升。以2008年為界,一般貿易占比為48%,首次超過了加工貿易占比並呈現比重不斷上升趨勢(見圖2)。

但是,與貿易政策調整初衷相反的是,我國貨物貿易順差規模並沒有隨著加工貿易占比下降而下降,尤其是加工貿易順差規模並沒有隨政策收緊而縮小。具體而言,進入加工貿易“政策收緊階段”之後,我國加工貿易比重不斷下降但是貨物貿易順差規模卻出現大幅擴大(見圖3)。同時,2007年以後加工貿易順差規模並沒有隨著政策收緊而縮小:在2007~2012年間,加工貿易順差總額增長53%,平均每年增長近11%。不僅如此,雖然加工貿易比重下降了,卻也沒有帶來貨物貿易順差相當於GDP比重的下降,相反,貨物貿易順差相當於GDP比重還從2000年的2%波動上升到了2015年的5%。

進一步觀察我國貨物貿易順差結構,2011年以來,加工貿易順差占比不斷下降而一般貿易順差占比持續上升;尤其是2014年一般貿易由逆差轉向順差,且2015年接近一半的順差來源於一般貿易,與加工貿易占比基本持平。

以上分析表明,自2007年進入加工貿易政策收緊階段以來,加工貿易比重的下降並沒有使貨物貿易的國際收支更加平衡。

加工貿易:產業升級的現實階梯

一直以來,在流行的輿論中,加工貿易都被等同於是在價值鏈低端“賣苦力”。因而,壓縮加工貿易也就被推演為是自我加壓努力轉向“中高端”,是對“調結構”的支持。然而,現實與這種憑空的臆想並不吻合。回望我國改革開放近40年來的整個產業結構的演進和一些企業買入有競爭力跨國企業的經驗,幾乎無一例外地都是通過加入全球產業鏈、以“貿工技”“幹中學”來實現產業結構升級和向“中高端”爬升的。

其實,這種機制到目前並無任何改變。以高新技術為例(圖4),數據顯示,其出口同比與加工貿易出口同比呈現出較強的一致性:加工貿易出口同比下降伴隨著高技術產品出口同比下降;加工貿易進入回暖期也會帶動高技術產品出口上升。進一步觀察我國高技術產品進出口貿易方式,我們可以發現,加工貿易是我國高技術產品出口的主要貿易方式。以2013年為例,我國高技術產品共出口6603億美元:以一般貿易的方式出口1107億美元,僅占17%;以加工貿易方式出口4314億美元,占比65%(見圖4)。

展望未來,在全球貿易總體萎縮、我國各種要素成本已顯著提高的背景下,如果繼續對加工貿易另眼相看,將進一步加劇其萎縮,或阻斷我國參與全球價值鏈分工而產生的知識技術外溢通道,最終不利於競爭新優勢的形成。

(作者魯政委系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李苗獻、蔣冬英系興業研究分析師和助理分析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00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