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國大米怪現狀:產量世界第一,加工持續虧損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2/4754863.html

中國大米怪現狀:產量世界第一,加工持續虧損

一財網 胡軍華 2016-02-28 12:14:00

大米行業持續多年虧損,如同一臺巨型絞肉機,考驗的是各家熬和忍的功夫,指望賺快錢的企業,也許會血本無歸。

最新公開資料顯示,豐益國際董事長郭孔豐稱,該公司在中國一些業務連年虧損,但豐益國際仍在堅持經營。

在本文作者看來,郭孔豐所說的連年虧損的業務是大米加工。

豐益國際是中國最大的食用油、大米、面粉生產企業之一,生產的“金龍魚”小包裝食用油自1996開始一直占據市場份額第一的寶座。食用油市場現在群雄並起,普通食用油單價甚至不如高端純凈水,但是豐益國際食用油仍然盈利並不是問題。

中國大米產量世界第一,加工卻持續虧損(網絡資料圖)

豐益國際的大米加工業務始於2007年,啟動8年後,《第一財經日報》報道,2015年豐益國際在中國的大米加工實現了盈虧平衡。不過要指出的是,這種打平是一個總的概念,單純在大米加工環節還處於虧損狀態,主要盈利來源則是下遊深加工環節。

資深糧油行業人士、江南大學教授姚惠源披露:2014年全國大米入統企業8500多個,生產大米1億多噸,實現銷售收入4000多億元,實現利潤4億多元,平均每家利潤不足5萬元。

如果不摳字眼,中國的大米加工行業,持續多年額全行業虧損,並不是聳人聽聞。

在大米加工領域,與豐益國際並駕齊驅的中糧集團虧損多年。中糧集團旗下在香港上市的中國糧油控股(606.HK)自2010年開始,大米貿易及加工先是虧損上千萬港元,後來虧損擴大至上億港元的級別。2015年,中糧大米業務情況有所好轉,全年財報還沒有披露,或許能扭轉連年虧損的局面。

豐益國際和中糧都踩到了大米加工的泥潭里,根源是國家收儲托高了稻谷的價格,成本居高不下,導致稻強米弱,加工企業泥足深陷。

既然大米加工連續多年出現行業性虧損,豐益國際、中糧為什麽不盡早了結撤出這個行業?

做生意不追求利潤,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即便中糧這樣的央企,經營業績也是考核高管的主要指標之一;豐益國際這樣在新加坡上市的公司,更需要對股東和投資者做出交待。

虧損了還要做下去,看看郭孔豐是怎麽說的,他說:“我們敢於謀劃前景很好但很長遠的項目。正因如此,我們才會在別人之前,進入非洲等困難的市場。在中國一些業務連年虧損但我們仍然堅持。要想成為一個卓越的集團必須要有長遠的目標,還應該讓員工看到集團有長遠的前景。”

如果認為郭孔豐上面的表態只是場面上的應酬,恐怕會大錯特錯。

豐益國際1991年在中國推出其第一瓶小包裝食用油的時候,被很多人當成怪物。顏色清亮、聞不到香味的精煉小包裝食用油,很難被習慣了黑油瓶的國內消費者接受,市場開發和推廣很難。金龍魚後來是通過央視廣告打響了知名度,通過團購禮品路線打通了渠道,到2003年,金龍魚的小包裝食用油銷量超過了100萬噸,距其第一瓶小包裝食用油推出已經過去了12年。

中國稻谷年產量超過2億噸,世界第一,中國有超過13億的人口,大米是最重要的主糧之一,市場空間和縱深遠超過食用油。

如此龐大的一個市場,還沒有一個主導性的全國品牌,豐益國際在中國的稻谷加工能力僅有200萬噸左右,小包裝大米的市場有足夠多的地盤等待開發。

大米作為中國主糧,關系國計民生,政策調控不可避免;中國消費者吃慣了散裝大米,小包裝大米要進入千家萬戶的廚房,三年兩載的教育期遠遠不夠。

大米加工註定是慢熱型的生意。

1991年,豐益國際進入中國市場的時候,實力有限;豐益國際現在在中國市場有金龍魚食用油鋪底,在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非洲的棕櫚油業務也已經成規模,在國際棕櫚油市場說得上話,都能給大米加工這樣具有戰略成長空間的業務提供支持。

做一個慢公司,豐益國際有這樣的實力;在中國市場,其他公司也有類似的實力,像中糧這樣的央企已經具備調度全球資源來做大米業務的能力,而光明集團盤踞在上海等區域的大米市場,豐益國際、中糧都得屈居下風。

大米行業持續多年虧損,如同一臺巨型絞肉機,考驗的是各家熬和忍的功夫,指望賺快錢的企業,也許會血本無歸。

編輯:陳姍姍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20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