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老,創新到老 信璞上海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3d220101atq2.html
喬治•米歇爾並非科班出身,50、60歲開始頁岩氣的鑽探研究,中間歷經曲折乃至賣掉公司,最終頁岩氣開發在2006年爆發。
頁岩氣的創新源自美國中小企業,源自60多歲的老人。活到老,創新到老。
相關報導摘錄:
2006年,美國頁岩氣產量為當年天然氣總產量的1%,到2010年,這一數據躍升至17%,超過1000億立方米。五年間,美國頁岩氣產量增長近20倍。在2009年2月的美國劍橋能源周上,專家們用「頁岩氣革命」來形容美國在頁岩氣領域取得的重大突破。
2010年6月,在阿姆斯特丹召開的「解放您的潛力——全球非常規天然氣2010年會」上,一位90歲的老人,頁岩氣鑽井和壓裂技術的先驅——美國Mitchell Energy & Development 公司的喬治•米歇爾(GeorgeMitchell)先生被美國天然氣技術研究所(GTI)授予終身成就獎。米歇爾先生的成功引發了美國的頁岩氣革命,幾年時間內,美國一躍成為世界天然氣第一大資源國和生產國,不但有望實現天然氣的自給,還有可能成為天然氣出口國,這一轉變將對世界天然氣的供求格局產生巨大影響。
喬治•米歇爾出生在德克薩斯州的Galveston市,是一個移民到美國的希臘牧羊人的兒子。大學就讀於德克薩斯州農工大學。他在1946年創辦了一家從事石油鑽探和房地產業務的公司,即米歇爾能源開發公司(MitchellEnergy & DevelopmentCorp.)。雖然公司的運營狀況相當不錯,但作為自己的石油公司的負責人,米歇爾看到自己的油井在一段短暫的生產後便停產,感到並不滿意。在20世紀80年代,他決定嘗試一項重大技術挑戰,即試圖從Barnett部分頁岩中開發出頁岩氣,Barnett頁岩位於德克薩斯州FortWorth盆地深部和德克薩斯州中北部的15個縣境內。
那時,人們已經知道頁岩層中形成有巨量的天然氣,但是這些天然氣卻都被束縛在岩石內,並不向鑽孔處流動。同樣,煤層中也蘊藏有大量的天然氣,然而由於所處位置太深而無法開採出來。這些氣體像海綿一樣滲透在沙石和其他半多孔岩石中。鑽探人員通常稱這些氣體為「緻密氣」,要開採出這些「緻密氣」就像要從細雞尾酒吸管中吸出濃奶昔或像在枕頭裡吸氣一樣困難。
有人告訴米歇爾說「你這是在浪費錢,你不可能從石頭裡榨出血來,因為頁岩本質上是礦物泥,所以你不可能從中擠出石油或天然氣出來」。
但是喬治•米歇爾卻很執著。他和他的油井修建工一直在嘗試著各種早就眾所周知的技術,但這些技術以前從沒有被綜合使用過。其中一項技術便是水平井鑽井,它發源於19世紀,在20世紀30年代經蘇聯改造後用於生產石油,在20世紀80年代由石油鑽探工人完善成熟。
第二種方法就是將流體注入岩石中使其裂解成碎片,從而使岩石中含的天然氣和石油更易流動。1865年,內戰老兵EdwardRoberts上校演示了如何利用易爆的硝化甘油來實現上述目的,這種方法效果出奇的好,但同時也相當危險。到20世紀40年代,工程師們開發出一種危險性更小的方法,即使用高壓水和化學品而不是易爆物來裂解岩石。現在這種方法已成為開採某些石油、天然氣和水井的慣例。
米歇爾嘗試的第三種方法就是向水中加沙來幫助岩石中形成的裂縫裂開。公司嘗試了多種水力壓裂的程序,很多生產井的產出往往不能抵消用於開發的成本,但是米歇爾堅信隨著技術的進步能夠使產量實現突破,並一直堅持嘗試。他把注意力集中到測試結果的最大的回報,分析並重新測試,直到最終完成,終於首次利用水力壓裂的工藝從頁岩儲層中開採出了天然氣。喬治•米歇爾創造的這個奇蹟使已知的天然氣儲量翻了一番還要多。許多行業專家開始相信Barnett頁岩可能是在美國陸上最大的天然氣田,頁岩氣資源儲量達7363億立方米。
2002年,德文能源公司(Devon EnergyCorp.)以32億美元的資金收購了米歇爾能源開發公司,並將水平鑽井作為提高頁岩氣井產能的又一種技術。
自那時以來,在短短幾年內,隨著鑽井技術不斷提高,水平井鑽井技術已成為許多勘探開發公司在在尋找非常規資源的工具。水力壓裂技術和水平鑽井技術已經改變了石油和天然氣行業的面貌。這種具有革命性的技術現正被選擇和應用到其他頁岩的開發中。
在全球非常規天然氣2010年會的頒獎典禮上,GTI稱米歇爾為「對那些畢生致力於非常規油氣開發的人的一種偉大的靈感」。米歇爾在發表獲獎感言時評論說,「我非常榮幸能夠接受天然氣技術研究所的終身成就獎,我認為,美國應該研究所有形式的天然氣,以緩解對煤炭和進口石油的依賴」。
上市兩天股價大漲690%!賣奶茶賣到老板身價暴增20.7億港元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8-03-15/1199442.html
每經記者 袁東 每經編輯 肖鴻月
曾幾何時,一家家網紅奶茶店陸續在大江南北席卷了眾多“好吃嘴”的胃。某某點、某茶門口排上長龍一般的隊伍已經見怪不怪,甚至一些朋友們花上幾個小時買到一杯奶茶,就為發個朋友圈也成為了一種時尚。雖然很多人表示看不懂這種“時尚”,不過這些網紅奶茶店的層出不窮,倒是給我們提供了更多的選擇。
就在這兩天,又有一家我國臺灣地區品牌的奶茶店爆紅,不過這次,他們爆紅的場所不再是大家的朋友圈,而是在港股市場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來帶你一探究竟。
港股新股玩的也能比A股還“瘋”
咱A股的新股打到就是賺到已經是常事,上市後大漲幾無懸念;但在港股市場,新股上市後怎麽走就很難說,即使破發也是見怪不怪。不過賓仕國際(01705,HK)似乎不服氣,它用這兩天的飆漲告訴大A股——“我們不一樣,我比你還要狂。”
先看圖:

在賓仕國際上市的第一天(3月14日),其股價就漲到了收盤價的3.98港元,較1港元的發行價大漲了298%,想必中了此新股的股民朋友得喜笑顏開了。然而這還沒有完,就在今天(3月15日)賓仕國際的股價竟然繼續高舉高打,一度漲至了7.9港元,也就是說,不到兩天時間賓仕國際的股價便最多上漲了690%,難怪賓仕國際在招股的時候被股民擠爆了。此前,賓仕國際在招股時,受到了2600倍的超購,一舉成為港股歷史上的第二大超購王,足見人氣之火爆,不亞於任何一家網紅奶茶店。

不過今天,賓仕國際的股價波動已經很大了,股價先是沖高然後回落,而且時間發生非常快。

香港第一上海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葉尚誌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指出,賓仕國際在招股時,就獲得了2600倍的超額認購,加上近期市場沒有新焦點,賓仕國際股價在昨天上市後出現飆升,就引起了短線資金的追捧。然而,才剛上市兩天,公司基本面沒有太大變化,股價目前的飆升有偏離基本面的情況。
奶茶店在港銷售很好
為何賓仕國際會受到港股市場的熱捧?或許跟它被當地人熟知很有關系。
賓仕國際是一家食品及飲料公司,在香港有超過27年的營運歷史,旗下主要是分銷及零售業務,而零售業務又主要是在香港運營“天仁茗茶”品牌。在2016年11月至2017年10月期間,按照收入計算天仁茗茶在香港連鎖茶飲市場排行第一,市場份額達到了24.3%。根據最新數據,賓仕國際已在香港成立及經營了32家連鎖店。在2017財年,賓仕國際的零售業務就收入達1.25億港元。
從消費者及其他報道的情況來看,天仁茗茶在香港也確實銷售很好。


(圖片來自微博)
事實上,天仁茗茶是我國臺灣地區的品牌,賓仕國際只是該品牌在香港地區的經營商。從賓仕國際的招股文件可以看到,賓仕國際的主要股東分別是陳錦泉和陳紹璋兩兄弟及周永江,目前他們三人各自持有賓仕國際25%的股份,各持有1億股。股價大漲,股民們自然開心,但是最開心的估計還要是大股東了,按照今日上午天仁茗茶最高股價7.9港元計算,在不到兩天的時間里,上述三位大股東身價便最多大漲了20.7億港元。
願與Miki廝守到老 郭永淳求婚?
1 :
GS(14)@2015-03-07 09:00:13
■郭永淳前日在fb上載了這張跟Miki在海邊的合照。互聯網圖片
去年永安太子郭永淳(Edwin)為楊愛瑾(Miki)發聲明,澄清女友並非介入其第一段婚姻的第三者之後,二人低調的拍拖生活正式開綠燈,隨後Miki在多個公開場合被問到婚姻大事,她已毫無顧慮直認自己已年過三十歲,一直都準備就緒,相信只是等待男友Edwin開口求婚,Miki一顆恨嫁的心早已蠢蠢欲動。
■自從郭永淳公開與Miki的戀情後,兩人經常一齊出席派對。資料圖片
合照幸福滿瀉
郭永淳為Miki除小三惡名,可能是一個刻意的安排,最近郭永淳在facebook開戶,前日上載了一張跟Miki的合照,在疑似天空之鏡的地方,Miki倚傍着男友,兩人笑容一致,幸福甜蜜。郭永淳更寫下一段對Miki山盟海誓的表白:「Thank you for standing by me and believing in me. Let us spend the rest of our lives exploring this challenging and wonderful world together!Miki Yeung」似暗示要跟Miki長相廝守,郭永淳的朋友之後都紛紛留言祝賀兩人,有的更問Edwin是不是有好消息宣佈,問他是否已經訂婚。本報昨日致電Miki,她透過WhatsApp回覆:「多謝大家關心,下次見面再同大家分享。」撰文:非非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50307/19066366
【文化籽】草根智慧 面向世界 一本通書譯到老
1 :
GS(14)@2016-02-03 14:48:37司馬勤 Ken Smith(左)為《金融時報》等撰寫音樂和文化評論,也有著書,熱愛中國文化與美食,沉迷港產片,英文版《珍黃曆》、《道德經》等合著者。李正欣(右)哥倫比亞大學音樂學博士、鋼琴家,從事藝術交流兼繙譯工作,英文版《珍黃曆》、《道德經》等合著者。
【文化籽:藝文沙龍】都市速食年代,一本通書睇到老,會否嫌過時、老土?居於美國的文化人李正欣與丈夫司馬勤(Ken Smith)絕不認為如此。從2010年開始,他們每年都會推出英文版《珍黃曆》(Pocket Chinese Almanac)即袋裝《通勝》,宣揚東方草根智慧。兩人既不迷信,也沒意向投身堪輿界別,強調只是當繙譯及註解者角色,填補中西文化的缺口。繼袋裝《道德經》、《論語》、《孟子》付梓後,夫妻又將雙劍合璧,着手撮譯中國古代著名兵法策略《三十六計》(36 Strategems)。
「當你以為香港700萬人或者中國大陸才依賴《通勝》,連剪頭髮、搬屋、旅遊都依它行事擇日,其實不只。《黃曆》已演變成一種約定俗成的文化,成為全球華人的無形聯繫。」司馬勤說時一臉認真。我對司馬夫婦的「文化產業」印象最深,反而不是來自《珍黃曆》。兩年前一頓晚宴,某位放洋回港的企業高層拉着李正欣感謝她,指她夫婦倆於2013年繙譯的《道德經》,讓她人到中年才真正認識老子哲學。當時我腦裏閃過一絲灰,黃皮膚要靠外語理解自己國家的文字,夠悲哀吧?後來看完全本小書我終於明白,二人把艱巨難明的古文繙譯得親民與「易吞」,應該花了很大心力。「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書中中英對照紛陳,譯為“A man of high virtue does not stress his virtue, thus he possesses virtue”,淺白地解釋真‧道德人,並不以為從善有甚麼了不起,深奧的意思頓時變得不離地。既然能打破文字的局限,用甚麼語言已經沒有關係了,重要是這些古老智慧有傳承下去的現代方法。《黃曆》相傳由黃帝所創,主要為二十四節氣的日期表,每天吉凶宜忌、生肖運程等,俗稱《通書》或《通勝》。小時候我總覺得《通勝》神秘又好玩,愛看牛郎有否穿鞋子、學畫符、念港式爛英文,其實它除了用來擇日、占卜,還蘊藏包含務農資訊的草根智慧。生於香港的李正欣自小已翻閱《通勝》查宜忌,但若說細味內容慢慢逐頁研究,還是這十多年的事。「《通勝》可以看出中國農村的生活節奏,單從建築,上樑、立柱、蓋頂,統統循序漸進,有序可依。」
著英文版《黃曆》 文字淺白
大學開始接觸中國文化的司馬勤,從一個老外的角度更感悟到《通勝》有趣的民族功能。他試過在美國買機票飛來香港,問相熟的華人旅行社職員哪天較便宜?對方查了一查跟他說:星期三,李正欣剛好也着他選同一個日子,後來司馬勤知道,他們同時在看《通勝》,可見其影響無遠弗屆。司馬夫婦繙譯的《黃曆》,是諮詢香港研究風水的建築師黃榮釗(Warwick),此人從祖父那裏學會了預卜氣候和天氣趨勢,據說其高祖輩已研究術數卜卦。認識黃氏後,他們受《黃曆》啟發,眾人開始合作出版英文《珍黃曆》,印數約5,000冊,在網上、香港亞洲協會和辰衝書局發售,每本7美元(約54港元)。小書裏每天都有「宜」和「忌」,「起窯」、「立柱上樑」、「安門」、「開渠」等全部用上英文。猴年很多堪輿學者都說是「破年」,司馬夫婦依書直說指今年「徵兆不祥」,較多天災人禍。
國美食家 睇《通勝》擇日釀酒
西方不同時代不同界別都曾掀起中國熱,老外對神秘的四大文明古國總是帶着迷思。司馬勤笑着舉了個過癮的例子,說明不只是黃種人才相信《黃曆》。著名意大利鐵匠兼美食家Angelo Garro是司馬夫婦的好友,因為活躍於華人圈子也愛上中國文化,當他發現《通勝》後簡直迷上,特別關注中國農業中天地人、土地與食物之間關係,多番請教華人朋友解碼,卻沒幾人能全面闡釋書裏智慧。「他甚至記着下種、收割的吉日作為釀酒的參考指標。」司馬勤笑說。李正欣說,把艱澀的古文繙譯成通俗文字,困難不足為外人道。「好像譯『苫蓋』就花了很多時間,打了不知多少通電話和發電郵詢問,最後用了茅草屋頂的thatching roof作英譯。」司馬勤更不只視此為二人的繙譯結晶品,更是文化工程,李正欣的父親李百強為小書題書法字,每年四出尋找藝術元素。「打從第一本書起我們便決定把不同中國民間藝術放到書內,務求中西合璧,也希望西方認識這些民間藝術家。陝西、廣東、山東統統我們都找過,除了木刻畫、剪紙、布堆畫年年不同。」李正欣侃侃道來。司馬勤愛中國文化,源於大學時期,他的室友是個華人,常帶他逛唐人街開眼界。首次踏進黃土地是1998年,「回來後我醒覺美國的唐人街根本不中國,它在西方是很獨特的個體,我很想去學習,重要過程就是看香港電影。」司馬勤沉迷港產片,自誇1984至1994年時期的港產片,他滾瓜爛熟,成龍的《警察故事》系列他能背誦如流,劉德華作品更是無所不曉,那時他每天密集式看港產片,大大話話消化了250套。
煲250套 港產片是紅娘
李正欣原是鋼琴家,曾為英國導演Peter Greenaway和成龍等做過繙譯;而司馬勤為《金融時報》(The Financial Times)等撰寫音樂和藝文評論,也有著書,二人參與不少文化項目的顧問工作。當時在紐約文藝界,他們互相已聽過對方的名字,但邱比特的箭始終未瞄準。在李正欣朋友口中,知道有位沉迷港產片的風趣老外,同時亦有一大班朋友叫Ken一定要認識彈得一手好鋼琴的香港女生李正欣。後來在一個音樂會上,這對「熟悉的陌生人」終於遇上,一見如故。不知港產片有何魅力?直叫司馬勤沉迷不能自拔。二人第一次約會,也逃不過港產片魔咒。「首次約會,Ken找來沒英文字幕的《何日君再來》,我說不怕我提供即時傳譯,一直睇一直講。」司馬勤搶白:「李式自家評述,一邊是角色在演,一邊是她在解碼。」說罷,二人笑作一團。入鄉隨俗,司馬勤2006年與李正欣在香港結婚,也有查《通勝》及經歷港式「擇日」爭佳期的玩意,他視為有趣的文化體驗。「當年我們結婚日是宜栽種、會友、出行、理髮,是適合聚會。」司馬勤笑着回憶,岳父替他改了絕佳的中文名司馬勤。二人簽紙後,便跟50個朋友跑到貴州侗族一個村落,算是慶祝儀式,更是考察和靜修。司馬勤的自我描述有這麼一句:“he eats Chinese fluently, in many different dialects”,指自己食盡大江南北不同地區的地道美食,鳳爪、蛇、動物內臟等等老外最怕的騎呢食物,他統統由心喜歡,吃得津津有味,不用查《通勝》,對於他倆,相伴而美食當前,天天都是大吉日。
七本精心傑作,更似文化藝術載體,每年二人總會精心搜刮中國各地民間藝術作封面。
起窯、立柱上樑、安門、開渠等艱澀的中文變成淺白的英文,連買牲口的「納畜」都有記錄。
司馬勤自誇食盡大江南北,鳳爪、蛇、動物內臟等等老外最怕的騎呢食物,他統統放入口,最掛念香港的明爐燒鵝。
夫妻兩人熱愛中國文化,早已雙劍合璧,曾出版袋裝《道德經》、《論語》和《孟子》。
奧斯卡得獎作曲家譚盾(左)與李正欣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的老同學,司馬勤從1995年起已經關注譚盾的創作動向。李正欣攝
(左起)百老匯著名製作人Scott Rudin、李正欣、戲劇作家黃哲倫及司馬勤出席亞洲協會2012年周年慶典。曾金燕攝
2011年,黃哲倫創作的百老匯喜劇《中式英語》在芝加哥準備世界首演,李正欣與司馬勤擔任文化顧問,與負責中文台詞的莊梅岩(中)一起工作。曾金燕攝
中西合璧是兩人自豪的智慧,司馬勤研發的海外版「煙肉伏特加」,靈感源自中國「肉(玉)冰燒」。
記者:鄭天儀攝影︰潘志恆編輯:謝慧珊美術:楊永昌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0203/19476322
【男女之間】想白頭到老 專家話最少等兩年先好結婚
1 :
GS(14)@2016-05-24 10:31:58誰不想與最愛同偕白首,但不少人即使找到那個他一起步入教堂,最終都是離婚收場。以香港為例,2013年就有22,271宗離婚個案,即平均每天有61宗。研究愛情和婚姻多年的美國人類學家兼人類行為學專家Helen Fisher指出,想擁有一段長久美滿的婚姻,原來最少應該等兩年才好拉埋天窗。
因為人在熱戀時,腦部負責控制理性決策的地帶的功能會減弱,而連結着慾望和迷戀等感覺的地帶則會被激活,所以熱戀的人很容易會受激情影響,做出不理智,甚至錯誤的決定。因此,Helen Fisher建議,無論一開始多合拍和相愛,盡可能都應該用兩年去觀察和了解對方,讓大腦負責決策的地帶有時間被重新激活,才能提升做出正確決定的機會。都係嗰句,時間永遠都是最好的證明,如果是真愛,等多兩年絕對不是問題。記者:陳倢資料來源:Business Insider、香港政府統計處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0524/19624623
筆值一哂:活到老‧執到老
1 :
GS(14)@2017-06-22 07:41:1175歲高齡本該安享晚年,惜仍要拾紙皮維生的一位婆婆,上星期涉以1元賣出紙皮予外傭時被6位食環署職員圍捕及拘控,事件惹起公眾爭議及輿論反響。更有人發起聯署要求食環處撤銷檢控,且有萬多名市民簽名聲援婆婆。最終食環署表示,經徵詢律政司意見並考慮到涉事人的背景後,決定撤銷有關檢控。也就是說,只是基於婆婆的背景,而非署方處理失當,更不是因為公眾利益和公義所在而免罪!皆因公職人員「行事執法」從來都係唔會有錯!包括皇恩浩蕩只要求婆婆交出僅餘的30元作保釋金,尚且留下4蚊為其車費的慈母。所以千錯萬錯亦只在以1蚊賣紙皮,而非索價5,000萬;再錯在收集紙皮,而不是霸佔官地搞回收場;還錯在好勞惡逸,自食其力,不甘以綜援維生。正如婆婆自道「我要自己捱、自己做、自己辛苦,都唔想人哋幫我」;或錯在年輕時候沒做好生涯規劃,更不曾積極爭取全民退保;也錯在不甘討乞過活。對呀!在港行乞同樣干犯法例,惟配合未來首長愛心秀而收受500大元施捨,縱是跨境犯案亦光明磊落。事實上,行差踏錯的又豈止婆婆一人,還有一位同因生計不繼而在附近執紙皮的伯伯,已然先後3次被食環署職員以相同理由檢控,每次罰款更高達900元,若以一元計亦即起碼要執900張紙皮方抵罰款。又記起兩年前,有位推車夜賣自家糖水的老伯伯,亦因非法擺賣遭食環票控,最終被判罰款6,000元。糖水每碗盛惠12元,換言之,減除成本大概也是要賣900碗糖水以抵。由此可見,食環署執法態度始終如一,也就是對勢孤力弱者絕不手軟。反之人多勢眾,惡形惡相,公然非法擺賣交易的水貨客如何橫行無忌,鮮見有人嚴正執法。至於載歌載舞的大媽們如何滋擾民居,也不會驚動員工履行職務。更不用說由來的油麻地果欄地區,入黑後通街赤膊上陣,滿身公仔的彪形大漢,好整以暇地堵塞交通上落卸貨,這麽多年又何曾見過任何執法人員「嘗試」維持秩序,且不說油麻地警署就在咫尺。至於振振有詞「犯法就係犯法!」的所謂理據,根本就是自欺欺人鬼話,皆因執法人員展示的並非一視同仁的公正、殺雞儆猴的勇武,而是投鼠忌器的偏袒、欺善怕惡的懦弱。可恨我城有權有勢有財者,有恃無恐,巧取豪奪;無權無勢無財者,無語問天,水深火熱。王利民康宏金融集團主席
mailto:
[email protected]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回歸二十年】專頁:
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621/20063024
【專題籽】仆崩鼻險毀容冇有怕 90後港女心願踩板踩到老
1 :
GS(14)@2017-12-18 03:53:11阿芷笑說:「我怎會是一事無成?我學懂踩板已經是一個成就,最起碼你不懂。」
【文化籽:九十後話】踩板港女的自白:「點解其他國家嘅女仔得,我哋就唔得?」「港女做甚麼都錯?港女做甚麼都不用心去做。」潘梓穎(阿芷)這樣形容香港女生。「港女」、「90後」,兩個本屬中性的界別稱呼,近年都成了貶義詞。阿芷就是集這兩個身份於一身的典型香港女孩。閒時活動?踩板。
踩板,是極限運動的一種。最為人熟悉的是skateboard(滑板),在U型滑板場上做出各樣高難度動作,是挑戰自己的創舉,以男士獨領風騷,近年卻多了女士踩板,還穿上短裙在滑板上隨意起舞,是skateboard的變種嗎?其實這就是longboard(長板)。Longboard風潮在外國流行已久。為何近兩年才在香港興起?似乎要歸功於韓國「長板女神」高孝周。高孝周由YouTube踩到上電視拍廣告,當然成為不少女生的學習對象,迅速把longboard發揚光大。在香港,平時不做運動的女生都開始拿起長板,卻沒有換來高孝周所擁有的掌聲。
旁人鄙視家人反對 堅持用心踩
阿芷就是一個換來噓聲的「港女」。你以為拿起長板走在街上能換優越感?並沒有。更多的是旁人的鄙視目光。「沒甚麼,他們覺得我抄襲韓妹!我知我肥,沒有長腿,但我只是想踩板。」如果換上一個真韓妹,鄙視目光便頓時變成讚嘆目光。香港人常把支持本土掛在嘴邊,那本土人呢?似乎沒有。到底錯的是手上的longboard,還是她本人?「我踩咗兩年,我依家都唔知。」阿芷說:「港女做甚麼都錯?港女只是做甚麼都不用心去做。」阿芷這樣形容香港女生。近年的確看過很多女生,花數千元買一塊longboard,不踩,只拍照。「拍照讓人知道你有塊longboard,跟拍片與大家分享你有甚麼突破,是兩碼子的事。」所以,難怪有人對踩longboard的女生特別鄙視。問題不是出在longboard身上,而是出在踩longboard的人身上。對於這個現象,她不想評論,只能慨嘆:「踩板,要跌要痛,不是只有嘻嘻哈哈,用心踩的人,真的非常用心。有些事情,為何其他國家的女生做得到,我們就做不到?其實香港女生一樣可以的。」反叛,就是踩滑板的形象?她不反對。踩了板兩年,家人依然堅決反對,怕她粗魯,怕她受傷,最怕就是她學壞。「踩板都有好人,圖書館都有壞人,怎樣避?最後都是看你自己。」學壞能看自己,那麼受傷呢?兩年前第一次踩板,已跌到鼻下留了疤,最嚴重的是三個月前,跌到左邊面骨骨折。當時痛得撕心裂肺,不敢告訴家人,醫院也是自己一個人去的。在急症室幫自己止鼻血等醫生,醫生說不至毀容,但之後吃了整整一個月粥水。談到毀容,一個二十出頭的女孩子,不怕嗎?「毀容?又如何?由它吧。我怕斷腳,斷腳踩不了板。」當初踩板,因為一套名為《Endless Roads》的微電影,一班女生駕着露營車到處踩,用longboard踩過每個想要到達的地方。「她們不是韓妹,是一班『好索的鬼妹』。」她笑說。雖然自己不是「好索的鬼妹」,只是「好肥的港女」;雖然在香港不用駕露營車,只須乘地鐵,她亦想踩着longboard,用相機記錄低香港每個地方,一個真正屬於「港女」的地方。「我想在添馬艦踩板,但不可能。」
想踩遍港九 板仔板女常被驅趕
香港街頭,行李箱的輪子很多。滑板?只能到處躲藏。尖沙嘴、天星碼頭、中環,這些最能代表香港的地方,通通不能踩板。被管理員驅趕,基本上是「板仔板女」的日常事。「我們不是想挑戰那個地方,只想簡簡單單地踩板,奈何它有這個規限,我們只有屢敗屢試,屢試屢敗地踩。」夢想本無分貴賤,無論遠大或微小,份量依然。她說:「踩到老都仲有得踩已經是我心願,我人生,沒甚麼比踩板更重要,沒甚麼比踩板更令我開心。」也許旁人看來她一事無成、浪費人生;但在阿芷心中,每天活得自在、樂在其中,就是對自己負上了最大責任。高孝周曾經說:「就算做自己喜歡的事,也是可以生活下來的。」這句話簡單而響亮。在這個充滿壓力及重擔的社會,實在非常受用。
「人一生不過數十年,不幸的明天便要離開。做令自己開心的事很重要。」
「毀容?又如何?由它吧。我怕斷腳,斷腳便踩不了板。」
Longboard風潮在外國流行已久,近兩年才在香港興起。
同一種運動,韓國女生踩,換來讚嘆與崇拜;香港女生踩就是抄襲與鄙視。
採訪:文雯攝影:黃健峰@Fixer Production編輯:陳慧玲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71211/20238842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