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平保買富通大蝕輸咗搵人賠 中環在線:利時首相揶揄馬明哲 李華華


2008-12-02  AppleDaily


 

唔知係唔係實在太擔心揸住4.99%嘅富通集團,會由毫子股進一步變成仙股,到時就真係想唔撇賬到零都唔得,上個禮拜平保(2318)居然諗到搵阿爺出面,幫佢向比利時政府尋求賠償,希望可以為呢筆巨額虧損搵番啲幫補,唔好輸得咁肉酸。

接收前股價已插水

之 不過,比利時政府一於好少理,仲講到明叫平保死心,唔應該寄望從比利時政府嗰度獲得富通持股嘅相關賠償,比利時首相萊特姆仲好抵死咁同當地傳媒話:「我好 理解平保會對呢個決定表示失望,但投資總要承擔相關風險。」乜咁似香港證監會嘅宣傳口號嘅。萊特姆仲話,平保一直對富通嘅增長前景充滿信心,事後證明呢個 並唔係一個正確嘅判斷,而中方提到股東所持股份價值大幅縮水(由差不多每股19歐元,跌到上個禮拜最低嘅0.568歐元),其實喺比利時政府插手富通前就 已經發生。咁即係暗示平保投資眼光唔夠,自己衰咗就唔好賴地硬啦。雖然平保提出,話比利時政府今次變相將富通收歸國有,用呢個理由索償,表面睇嚟有理,但 係賠得畀你,其他富通股東通通都會撲埋去要求賠償;而且收歸國有都係俾山姆大叔所害,你估佢想攬上身o架咩。不過,外交即係外交,佢哋政府發言人一方面 話,上個禮拜五已經同處理呢單嘢嘅相關人員見過面,比利時願意繼續同中方協商解決問題,但同時又證實咗首相上述言論,即係話意見接受,態度照舊啦。李華華 [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01

利时集团:从“塑料大王”到“三驾马车”


http://www.21cbh.com/HTML/2010-7-19/4NMDAwMDE4NzM4NA.html


“做人,做企业,你一定要去思考,我的未来是什么,我的未来在哪里?”

即使已经步入亿万富翁的行列,40出头的 李立新仍在“上下而求索”。

性格支配行动。

事实上,回顾李立新的创富史,又何尝不是一个不断自我超越的过程。

1986 年,19岁的李立新高中毕业后即到鄞县卖面桥文化用品厂任供销员,经过4年打拼,有着出色销售能力的他年薪就达到了1万元,并被提升为公司的销售经理;2 年后,李立新带着6年的全部积蓄下海,卖的还是文化用品,靠着自己天生的推销才能和6年在市场上的摸爬滚打经验,他很快就掘到了人生的第一个100万。

1993 年,看好塑胶行业“钱景”的李立新又转行,成立了立利时塑胶有限公司。10多年后,他毅然将当年的小作坊变成了亚洲最大的家用塑胶制品基地。2009年, 利时集团的销售收入实现55亿元。

如果不是在两会期间兜售宁波模式,人称“日用塑料大王”的李立新恐怕还在“潜水”。

不过, 当他开始活跃在公众视野中的时候,他已经染指两家上市公司,也在给自己不断添加新的身份,比如商业新锐、股权投资者,利时集团也完成了“家用品+商业连 锁+投资”的“三驾马车”布局。

“日用塑料品大王”如何不败?

说到利时的成长史,几个美国人在关键时点上起到了关键作用,而 他们也是利时在国际市场不断进取的见证人。

1994年,李立新从一个叫柯尔的人那里拿到首个海外订单,顺利将产品卖到美国市场;3年后,他 又跟一个美国最大的家庭用品进口商Rick达成合作,把利时产品推入美国主流市场,利时的年销售额也迅速增至数千万美金。

2000年,李立 新将利时约30%的年利润支付给一个叫马文的美国人作年薪,邀请对方担任利时的总裁,负责组建海外销售网络。2004年,利时的销售额突破15亿元。

2005 年,李立新收购了香港主板上市的通达工业(00052.HK)29%的股份,他曾毫不讳言的表示,收购通达主要是看好对方在全球的销售网络。

海 外市场一步步成为利时集团的主要战场,利时90%以上的产品出口到欧美国家。

但坐稳亚洲家用塑胶用品的第一把交椅后,利时的增长速度不比从 前,开始进入平稳期。

而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又导致海外传统塑胶制品市场的需求急剧下滑,价格也大幅萎缩。

虽然通 过为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世界零售巨头做供货商,利时的塑料家用品卖到了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它始终处于产业链的下游,只能赚取微薄的加工 费。

再加上国内的劳动力成本上涨、外汇损失等因素,利时的塑胶制品出口业务面临一系列不利因素。

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利 时先后投入1.2亿元研发经费,做到平均每周有2款以上的新品面世;同时,还与清华大学开展合作,在产品的功能上、外观上和材质上不断提升,因而提高产品 附加值和平均售价。

李立新思考的还不仅仅是如何应对本次经济危机的问题。他希望朝着“微笑曲线”的上端走,做好研发、品牌,加强销售网络。

转 型零售

事实上,早在2004年,李立新已经在转型问题上接受过“高人”指点。

是年6月,著名经济学家 吴敬琏到宁波民企做调研。在利时集团考察时他就告诉李立新,“宁波民营企业只在生产制造这四分之一的领域打主意不行,不应仅满足于为零售巨头做一个排队的 供应商,还要在商业这四分之三的领域想办法,争取那四分之三的利益。”

李立新如梦初醒,开始思考新的方向。

李立新把美国的 富豪榜拿出来研究,求解什么东西是自己的未来,并且是适合自己做的。

他发现,美国的富豪多来自三大行业:软件、能源和零售。

细 数世界的零售巨头,让李立新吃惊的是,沃尔玛家族的资产超过比尔·盖茨;德国首富阿尔布莱希特兄弟是开连锁的“贫民超市”的;瑞典宜家(IKEA)的创始 人英格瓦·坎普拉德个人资产也可与比尔·盖茨相媲美。

另外,李立新发现这样一些数据: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占比重达到75%,连印度都有 50%以上,而中国只有40%。中国还缺少本土的零售巨头,无论是百货还是超市。

而他自己又不乏做零售的先天条件:已经有給家乐福、沃尔玛 做供应商的多年经验,关键是自己有商品。做零售于他而言,不过是一种业务延伸。

于是,2005年,他决定将商业零售作为自己未来的一个新方 向。

“进入一个行业,最快的方式是并购”,实业起家的李立新试着使用资本工具。

2005年,李立新竞拍了宁波新江厦股份有限 公司(新江夏)5%的股权,2006年,利时100%拥有这家股份公司。

而彼时,新江夏下面的新江夏百货算得上宁波最好的百货店,关键是,新江夏有一批经营百货、连锁超市的专业人才。

2005 年底,利时又出资4000多万,购入南宁百货(600712)18.49%的股权,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李立新又把新江夏分拆成3个公司,即 3个子业:百货店,连锁超市和大型购物中心。

与众不同的是,李立新把目标放在中国的三、四线城市,“人家不愿意去的地方,我去,并且我搞的 档次最高,规模最大,人气马上就来了”。

截至目前,利时的百货店已经达到10家,连锁超市也超过40家,商业零售产生的销售业绩已经占到利 时集团整个销售的约60%。接下来,他决定以快取胜,迅速布局。

但目前盯上农村市场的人可能还有更多。

另外,网购的潮起也已 经給众多行业的实体店带来冲击,包括百货,甚至已经有一些百货店也在蠢蠢欲动地尝试“触网”。

李利新并不否认网上购物是发展趋势,但他也仍 认为,百货店是网络所取代不了的,尤其是非标准化的产品,消费者需要去亲自体验。

但百货业的特性使从业者在商品管理,供应商管理、物流配 送、客户关系管理等方面承受着巨大挑战。而接下来,李立新决定自己要花精力去做的有两大块:商品结构和标准化建设。

试水股权投资

在 利时的官方网站上,“家用品+商业连锁+投资”成为利时的“三驾马车”。

截至目前,利时股权投资方面已经几次出手,先后参与了鄞州银行、财 通证券、宁波首家民间村镇银行、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印刷公司等十几个项目的股权投资。

据李立新说,投资效果还不错。以宁波日报的印刷公司为 例,“投了没几千万,一年利润分红就约有1000万”。

但从这些项目组合上,似乎很难看出李立新在股权投资方面的章法。

“主 要还是找熟悉的,不熟悉的谁让你投啊”,李立新说,他目前投的很多项目都是朋友介绍的。

不过,目前,他主要看好新能源和新媒体、互联网领 域。就在5月11日采访当天,李立新才刚去谈了一个油水分离的项目,他很看好。

虽然“不懂技术”,也可能“看不懂新媒体”,李立新说他有自 己的办法。

其一,他采用分批支付投资款项;其二,参股而非控股;其三,利润对赌,他会跟企业在协议里写清楚,万一利润不达标,他的股权比例 就会相应增加。

但对于投资人而言,最重要的或许不是对赌获赢,一旦项目失败,100%持股又能如何?

“这个就没办法了”,李 立新说,这就是一个判断,谁能够看对未来谁就赢了。

为做股权投资,李立新还专门组建了一个团队,“具体都是由财务总监谈”,最后李立新做一 个判断。

不过,目前股权投资的体量在利时集团的“比例不大”,资金来源也多是利时实业净利润,“也有一些并购项目带过来的资金”。

2010 年4月20日,通达工业(00052.HK)公告称,李立新已经控股公司将利时的部分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平台,由此,李在通达工业的股份比例上升至 53.1%,成为控股股东。

李立新告诉记者,注资完成后,通达工业这个上市公司的平台将得到充分利用,未来非金融、非零售类的股权投资业务 将通过这个平台进行。

(本报记者杨杨对此文亦有贡献)






和利時(HOLI):嚴重低估的“中國制造2025”核心標的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567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5-5-17 19:55 編輯

和利時(HOLI):嚴重低估的“中國制造2025”核心標的

作者格隆匯 老姜不辣


一直潛水格隆匯,受益匪淺。貌似格隆匯大俠們近期大多在盯著港A股,事實上,美國還有一批中國血統的優秀公司,投資價值也非常明顯。我鬥膽給大家介紹一只低估很多,真正優秀的工業4.0公司:在美國納斯達克市場上市的和利時自動化(HOLI
和利時自動化集團有近20年歷史是中國工業自動化和高鐵信號控制領域的絕對龍頭,已連續10年榮登“中國自動化產業年會”評選榜單公司是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全國優秀博士後科研工作站,承擔863計劃等國家級重大科技專項20余個,獲得國家發改委頒發的“國家高技術產業化十年成就獎”,曾經是國內創業板上市的首批預選企業2008年改在美國納斯達克市場上市。其主營業務收入主要由三部分構成:工業自動化、高鐵自動化和機電解決方案。公司在工業自動化領域市場份額約為15%,高端領域主要和通用電氣、西門子等國外巨頭在競爭。在高鐵信號控制領域,和利時則與央企中的中國鐵路通信信號集團公司各占半壁江山。
我的結論是:第一步上看公司總市值25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為155億元),對應股價目標42美元,對應目前價格有70%的上升空間
還是按照格隆匯文風,不搞八股文,直接數據說話。和利時自動化(HOLI)於2015年5月15日公布2015財年三季報(對應2015年1-3月)。公司當季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18億美元,Non-GAAP凈利2960萬美元,重新實現快速增長,且經營質量大幅改善。
具體情況如下表:


數據不會說謊。我來把公司本季度,過去9個季度,以及過去4年的相關數據統統做個解讀,大家就能理解我說的“嚴重低估”的含義了。
1、本季度經營業務回顧
以前年度公司的工業自動化業務占比約近五成,高鐵自動化和機電解決方案分別占比三成和兩成。由於近期高速鐵路建設的快速進展和公司市場份額的迅速提升,本季度高鐵自動化的收入占比已達到近五成。
本季,和利時在各業務領域均頻頻斬獲大單。

在工業自動化領域,公司與大唐集團簽訂合同,為其河南三門峽2*100萬千瓦超超臨界機組提供公司自主研發的過程控制系統(DCS),這是公司迄今為止獲得的第四個百萬千瓦級以上的合同

在鐵路自動化領域,公司元月份獲得中國鐵路總公司價值9500萬美元的合同,為其提供120套自動鐵路保護系統(ATP)的設備和系統。全部產品將於本年6月底前提供給對方,公司暗示近期有望再獲訂單。再者,公司還奪得兩個鐵路地面信號合同,分別為金華-溫州線路和西安-成都線路,總價值2010萬美元。同時積極拓展產品領域,2015年內在軌道電路領域有望獲得訂單。另外,公司布局地鐵軌道交通系統的相關業務,近期亦有望有所斬獲。

在收入恢複增長的同時,公司運營效率有了大幅提升,綜合毛利率由36.2%提升近10個百分點,達到驚人的46%一方面是由於公司對原有的工廠自動化業務中低毛利業務進行了主動調整導致整體運營效率顯著提升,另一方面是高毛利的高鐵業務的收入比重、結構改善的結果。經營費用率同比也下降了2個百分點,主要是由於對收入增長貢獻較多的高鐵業務的營業費用率偏低。公司的營業利潤率達到31.3%,比去年同期大幅提升了11.8個百分點,而凈利潤率達到25%,同比提升了9.2個百分點。

稍微懂點財務知識的人都會懂:一家工業企業毛利率46%,凈利率25%,會是一個什麽概念!
2、再看過去9個季度的財務數據


公司季度數據圖示如下:


可以看出,和利時的季度收入在2015財年的第二季度出現短期增長放緩現象,第三個季度再次出現了顯著的同比增長,我們認為是短期的和偶然性的。結合公司的全年收入指引,第四個季度將創出收入的歷史新高。與此同時,公司的毛利率提升顯著,第三季度的毛利率(和凈利潤率)已創出歷史新高,公司再次進入快車道

3、再看過去4年和本財年1-3季度的財務數據
公司年度財務數據圖示如下:


非常健康而且完美的正向循環:收入增長帶動non-GAAP凈利的大幅增長:和利時的主營收入從2014財年開始出現加速增長,與此同時,公司毛利率和凈利潤率保持穩定。收入增長基本上轉化為non-GAAP凈利的增長。
4、2015財年展望
基於強勁在手訂單,銷售渠道拓展和經營質量改善,和利時重申2015財年的收入指引為5.65億美元-6億美元,同時公司整體毛利率比以前年度有一定提升,因此將財年non-GAAP凈利由原先預測的9400-9800萬美元提高到1-1.02億美元。據此,公司2015財年的non-GAAP凈利將在2014財年同比增長51%的基礎上實現接近20%的增長。

5、整體評價
和利時是中國工業自動化和高鐵信號控制領域的絕對龍頭。公司在工業自動化領域市場份額約為15%,高端領域主要和通用電氣、西門子等國外巨頭競爭。在高鐵信號控制領域,和利時和央企中的中國鐵路通信信號集團公司各占半壁江山。未來有望不斷提升在高端工廠自動化領域的市場份額,並分享中國鐵路基建快速發展帶來的市場機遇。同時和利時也在不斷豐富自身的產品線,並積極拓展地鐵領域的市場機會。與業務相關的行業並購業務也在積極推進。另外,公司也表示,將積極跟隨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尋找海外市場的投資機會。

6、最後來看看財務預測和估值
初步估計,和利時在未來數年保持20%左右的主營業務收入的年複合增長率應沒有問題。公司表示,工業自動化業務的運營效率提升是可以持續的,而且高毛利的鐵路運輸業務的收入占比穩步提升,毛利率有望在以前年度的基礎上上一個臺階。假設公司沒有重大業務機會的投入,2014財年的基礎上,未來數年凈利潤的內生增長保持25%-30%左右的複合增長也應是題中之義

5月16日和利時股票收盤價為25美元,對應公司總市值不到15億美元。按公司預估的2015財年凈利潤1億美元計算,動態PE僅為不到15倍,處於嚴重低估狀態(見下表)。
和利時與境內外可比公司的估值比較


從上表可以看出,只是因為在美國人的地盤上市,和利時這家成長、業績兼具的好公司,估值水平只堪堪與業務成熟、且體量巨大的大笨象股通用電氣和西門子相當,顯然極不合理。與在國內“神創板”上市的“中國制造2025”的龍頭品種相比,相對估值只有盈利規模和成長性相當的匯川技術的30%

市場走勢上,和利時也只是與通用電氣這樣的大笨象類似,遠遠跑輸國內同類公司。但實際上,從素質上看,和利時比神創板這些類似公司有過之而不無不及。(見下圖,圖中綠線為機器人,藍線為開山股份,紅線為匯川技術,白線為和利時



事實上,工業自動化領域的進入門檻極高,高端領域的市場參與者主要是通用電氣和西門子等國際巨頭,作為行業內少有的競爭優勢明顯的民族企業,未來和利時將長期享受高端領域的國產替代,並逐步走出國門。同時,借助高鐵基礎建設的快速發展,和利時的收入結構進一步多元化,將來還會向城市軌道交通領域拓展,打開了業務增長的天花板。

國家正在通過實施 “中國制造2025”,努力實現中國工業由大到強、將“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進入全球制造業第二方陣。顯而易見,和利時必然是政策扶植的重點對象之一。對於這樣的稀缺標的,市場理進行重新估值是必須的。
我的結論是:第一步,上看公司總市值25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為155億元),對應股價目標42美元!


利益聲明:本文內容和意見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的信息來源於公開渠道,並經過合理推斷。作者持有該公司股票。作者提供的信息和分析僅供投資者參考,據此入市,風險自擔!

格隆匯聲明:本文為格隆匯會員個人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關聯公司股票。轉載本文,請務必註明來源“港股那點事”。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