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鄉里出城 朱泙漫屠龍記
http://johnchrysostom.blogspot.hk/2012/10/blog-post_16.html關於中國國家統計數據有多可靠,人言而殊。每年中國公佈《全國年度統計公告》序言例必
有一段黨八股,每以「⋯全國各族人民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作序言,加上當時政治經濟環境作進一步論述。如1978年便有「⋯認真貫徹執行新時
期的總任務,揭批林彪、『四人幫』的鬥爭取得了偉大勝利⋯」;1987年至1989年則主要論調為「⋯開展『增產節約、增收節支』運動⋯社會需求過旺,供
求總量矛盾和結構性矛盾加劇,物價上漲過猛,出現了明顯的通貨膨脹⋯經濟結構不合理、經濟效益差等深層次問題依然比較突出,宏觀經濟緊縮中又出現了流通不
暢、企業開工不足、就業壓力增大等難以避免的新問題。⋯」;1992年則有「⋯認真貫徹鄧小平同志視察南方的重要談話和黨的十四大精神⋯」;2002年起
之後基本上例必「⋯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近年歐美經濟陰晴不定,而中國在出口競爭力似逐漸有下降之勢,兼且A股尋底多年仍未有轉機,那麼未來大中華的投資方向何去何從呢?今天且讓筆者以由
1985開始的一些「信不信由你」的國家統計數據,包括GDP、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和房地產開發投資等宏觀數據走勢去揣摩中國領導人
國策的思維。
自1985年至2011年,中國GDP由人民幣8,701億元上升至人民幣471,564億元,複合増長16.60%。至於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大
抵是指工、農、商以及國家在基建上的投資,當中包括房地產開發投資。期內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由人民幣2,542億元上升至人民幣311,022億元,複合
増長20.31%。同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人民幣4,304億元上升至人民幣183,919億元,複合増長15.54%。至於自1989年至2011年
房地產開發投資,則由人民幣251億元上升至人民幣61,740億元,複合増長28.43%。
若果把上述數據與GDP和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作比率一併計算出來的走勢,大家不難看到近年中國國策上的傾向。自1985年至2002年許,全社會固
定資產投資/GDP比率一直維持在30%至40%水平,但自2002年開始比率則逐年急升至2011年的65.96%。至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GDP比
率,自1985年的49.47%開始一直下跌至1993年的31.23%才見底,之後長期在約40%以下水平浮動而沒有突破。
至於房地產開發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重,則由1989年1.51%急升至2011年的13.09%。其實期內中國人口由11.12億上升至
13.47億,複合増長0.88%;其中自1989年至2011年間,城市人口占全國人口比率由30.40%上升至51.27%,可見房地產開發受惠於中
國城市化的影響。
值得留意的是,中國政府公共財政收入由2003年的人民幣20,466億元上升至人民幣103,740億元,複合増長22.45%;同期公共財政收
入佔GDP比率由15.07%上升至22.00%!內此可見,近年中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雖已近天文數字,但基建投資推動GDP再推動公共財政收入這條
「獨歩單方」的確在近年行之有效。筆者相信中國政府在常常強調「⋯面對複雜嚴峻的國內外環境⋯」,以大笨象繼續作中國經濟火車頭的國策仍然不會改變。另
外,觀乎歐美已發展國家城市化比率一般高逾80%,以2011年中國城市化比率僅51.27%,城市化應該會是未來數年中國增長的亮點。
這期《經濟學人》主題乃「True Progressivism:The New Politics of Capitalism and
Inequality」指出環球發展有兩個似乎互動矛盾的現象:一方面貧者愈貧富者愈富而社會流動性減弱;而另一方面已發展和發展中國家差距自1980年
許開始收窄,其中《經人》更把功勞歸於鄧伯伯。難怪近年黨八股只「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而把毛公潤之的思想巳奉上神枱之上了。
鄉厘出城
在溫市享受了寧靜的10多天,正式告別,然後轉飛到多倫多,到了皮爾遜機場後,轉乘快速列車直入多市的Bloor站。
家人接我回市中心家的路途上,經過了小意大利區,隨便一個轉角,都很有電影教父背景的感覺。
早聽過多倫多是加國工業重鎮,親身來到,才真正感到自己是大鄉厘,住慣溫哥華鄉下寧靜,這裡實在太多人。
回家泊好車後,和太太到週圍走走,連東南西北也未攪清,轉下轉下,來到一個有如旺角的街角,這就是傳說中年青人最愛浦點Eaton Centre,這個十字路口三面潮店林立,而第四面就是一個Dundas Yonge Square ,站在這裡,完全感受到這個城市的活力。
(Dundas Yonge Square交界有如旺角)
然後我們向北走了20分鐘,便來到了人稱貴婦區的Yorkville區。
(來到yorkville貴婦區,還是看美女照好過筆者拍的照片)
不同地方的不同價值觀是很難解釋,以這裏的繁華,這區的高尚,一個69樓高1700ft2+2parkings,全新全海的豪宅,也衹是港元1300萬,Bloor Street是所有名牌的集中地,步行到最高學府University of Toronto衹是10分鈡,這個價錢,可能只夠在灣仔買個400ft單位。
然後我們去到Yorkville 夾Yonge street一間挺好的上海餐館李泉居用膳,埋單也只是300多港幣。
雖然筆者資産有一定比重以加元計算,比較最低位兌換港元5.4,近期兌匯的6.2好像把個人資産提升不小,不過這些假資産帳面值是騙不到我,有什麼能和每月的現金流收入相比更真實?現在日常支出是加元,雖然有加國物業收租,但更大部份的入息仍是以美元計算,條數很易計。
帳值在遠,銀紙現金流在近。
兩個人,甲每年200萬現金收入,資産2000萬,乙的資産是4000萬,年現金收入80萬,你說那個富有呢?
有人或會說,乙能配置4000萬成甲的組合,當然是乙高一點。
不過如果乙肯這樣做,題目就不會這樣問。
本年組合至今回報19%,雖然是跑輸恆指一點點,但因為是環球組合,所以我仍是非常滿意。每次組合帳面值上升後我也會問自己上面的問題,所以個人也開始重新部署配置到更高息的股票,去迎接下一個不確定的到來,總之就是現金流入不能小為主。
回加國不久,就馬上給Hudson Bay(Tse :HBC)吸引,這股票最近被激進投資者要求把旗下價值不菲的資産,從成績不皆的核心零售業務分拆出來,其中單是曼哈頓的旗艦店現址就值16元,而其它加國、歐州最靚區物業加起來,據說又值20元,而現時股價只是11元,寫到這裡,我又想起自己持有的湯臣,其實持有它更有利,為什麽呢?因為H BC本業仍在蝕錢,但湯臣卻年年收租,HBC管理層未必就範改變策略變賣資產,反觀湯臣已經不斷變賣資産和派高息,一路食一路等和等運到應該是前者會難度小一點。
HBC就是在這裏挂牌:Tse 交易所Tow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