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2014,高德的冷靜與張揚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129/149030.html

黑馬說:2014年被很多媒體稱作O2O元年,雖然這個概念從2011年就有人提出,但時至今日依然熱度不減。這一年中我們看到了資本的執著,也看到了大佬和巨頭們的瘋狂布局。而在巴人對O2O領域持續關註中,只有一家公司對O2O的布局是在收縮,那便是高德。俞永福上位後的高德給很多O2O人心中的火焰澆了一盆冷水,他並沒有否定O2O的概念,而是從行動告訴從業者,一個地圖產品的本質是什麽。我始終認為這一舉措是正確的,至今沒有任何一個產品最終證明了互聯網地圖會是所謂O2O入口,而阿里對於LBS數據的布局則早在2013年就已經開始,更大棋不是布局當下,而是未來。2014年的高德冷靜與張揚並存,成了O2O領域中低調的奢華。
 
\文/宋宣  自媒體巴人
編輯/i黑馬
 
冷靜:從高調2C到回歸LBS本質
 
對手的兩次更叠。2013年年末高德經歷了一場寒冬,三季度開始,公司銷售業績隨著高德2C業務的爆發而驟減以致出現了上市後的首次虧損。在2013年之前,高德的戰略核心是車載預裝業務,各大汽車巨頭都曾是它的客戶,而這一時期的高德最大的競爭對手是四維圖新,兩家同時保有優質的線下測繪數據資源和與車廠的良好關系。那一時期的高德主要發力方向是:汽車導航、移動及互聯網位置解決方案和公共事業及企業應用。而後隨著阿里的進入,高德開始謀求轉型。與百度的較量始於2013年年中,彼時阿里正好宣布入股高德,高德亟不可待的高調進入2C市場。那時的高德對於免費大戰的來臨似乎有些招架不住,整體策略略顯被動,深諳公關之道的百度似乎喚醒了一頭沈睡多年的巨龍。兩者的針鋒相對的較量持續了一年左右,而瘋狂的爆發背後市場的天花板也悄然到來。
 
觸碰天花板回歸本質。從2014年二季度開始互聯網地圖的用戶規模開始遭遇天花板各家互聯網地圖用戶整體增長率跌到5%,而就在這一年的2月,阿里正式宣布全資收購高德,在9月俞永福首次以高德移動互聯網事業部總經理的身份現身發布會,正式宣告新高德走上臺前,隨之而來的是高德在2C市場打法策略的明顯變化。
 
縱觀俞永福接管高德後的舉措,我們不難發現其一直圍繞著高德的核心競爭力延展,從推”敢用敢賠”到“室內導航”再到“公交導航”高德在後半年首先給人的印象是“大動作”少了“專業感”強了。用俞永福自己的話說就是減功能、提性能。
 
顯然,高德的核心競爭力並不是商業化能力、更不是營銷能力,其最大的優勢是在定位、導航等基礎LBS數據的獲取與運算,更直白說,高德是唯一前後端能力兼備並且得到廣泛普及的互聯網地圖產品,能否更好的利用好這些數據,並且首先從用戶而非商家出發考慮產品設計是後一段時間高德一直在做的。
 
張揚:從上市公司變為阿里利器
 
2014年2月10日阿里正式宣布10.45億元全盤收購高德,至7月高德私有化全部完成。歷時一年多的阿里整合高德工作正式完成。而對於高德在阿里中所處的位置而言,這一整合才剛剛開始,俞永福在采訪中曾表示,對於團隊最大的挑戰是同在阿里系下的UC、高德與集團的整合,可以說中國的互聯網還沒有如此之大規模的整合成功案例,是機遇也是挑戰。那麽,高德到底能給阿里帶來怎樣的想象呢。再說具體內容之前,首先我要明確的是,我相信未來的高德會一直專註在應用和數據這兩個層面去延展,專註與專業是未來高德的核心業務邏輯。所以,在此,我給出兩個未來高德在阿里系中的巨大價值:
 
應用層級:占領“最後一個”基礎服務陣地。“位置查詢”是人們在生活中為數不多的基礎服務,其的衍生服務包括導航、基於LBS的信息查詢等等。在觀察2014年互聯網時,我們不難發現,線上與線下的結合顯得尤為重要,而“位置”作為關鍵連接點其價值可想而知。從另一個角度講“位置”市場背後本質是出行需求,圍繞出行所能做的文章便是更多,一方面出行本質是目的地經濟,目的地的商業價值的實現自然一定程度上也依賴如何將用戶順利帶到店內,其背後的引流價值巨大。另一方面,目前的高德地圖的產品形態以手機端為主是否未來會出現車聯網版的高德或者搭載在各類硬件上的高德地圖,使之使用範圍更大,自然應用價值就更為客觀。
 
數據層級:從LBS層面切入O2O後端。這是阿里布局高德的真正意圖所在,數據是高德的屹立不倒的根本優勢。2000余人的線下地理數據采集人員是其它互聯網圖商所不具備的。而也正是在意識到這一點之後騰訊高調入股了四維圖新,抄了百度的後路。
 
LBS到底能給O2O帶來怎樣的想象空間並不難,這里主要有三點:
 
第一,基於位置的2C數據。目前,大量綜合購物中心都在嘗試接入室內定位,試想若是用戶在大型商場內的地理數據可以通過抓取其所攜帶的手機位置記錄,那麽商超就能自然判斷出消費者在商場內的移動路徑,並且因此改造店內商鋪位置。
 
第二,將消費數據和地理數據打通。這是前一點的延展。在支付行為逐漸告別刷卡向在線支付前進後,不難想象,你的線下消費數據將很容易與線上消費數據打通,而加之能夠識別你的線下消費路徑,商家就很明確能知道你的購物需求到底是什麽,而這正是馬雲對於淘寶+支付寶+高德的深度O2O路徑。
 
第三,基於商家的地理位置數據。商家的地理位置數據與前兩點深度相關。獲得商家地理位置數據並實時更新相當考驗圖商數據采集能力,而這一點也恰是高德的強項——線下數據采集。
 
小結:
 
2014年是UC創立10年,用俞永福自己的話說,他正在布局高德與UC共同成長的下一個10年,移動搜索將與LBS帶來怎樣的想象空間自然不必多說,帶給俞本人以及整個高德的挑戰才剛剛開始。
 
可以說在重組之下,2014年的高德要比2013年更冷靜,這並不是所謂衰退,而是對自己定位的冷靜分析與再布局。作為一個O2O自媒體人,我樂見這樣的業態出現,過熱的O2O市場對於傳統行業毫無幫助。你到底能給消費者帶來什麽?你到底能幫助傳統商家什麽?高德給行業溫柔的潑了一盆冷水,專註與專業才是從業者應該堅持的。

本文作者:宋宣  自媒體巴人  微信號:barensong

本文不代表本刊觀點與立場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9644

下個月要收充電服務費了,北京電動車車主要冷靜~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5/4615834.html

下個月要收充電服務費了,北京電動車車主要冷靜~

一財網 孫銘訓 2015-05-10 10:44:00

6月1日起,北京市電動汽車充電服務費最高每度收為當日汽油售價的15%,自2020年1月1日以後,充電服務收費實行市場調節價。

為引導經營企業進入充電服務市場,6月1日起,北京市電動汽車充電服務費實行政府限價管理。

北京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充電設施經營單位提供充電服務,在收取電費的同時,可按充電電量收取充電服務費。制定的最高收費標準為:每度收費的上限標準為當日汽油售價的15%,自2020年1月1日以後,充電服務收費實行市場調節價。而居民自用充電設施將不執行這一收費標準。

上述負責人表示,按當前規定,充電服務費加上電價費用,電動汽車仍有較大優勢,動力成本約為同款燃油汽車的50%~60%。

根據規劃,北京市政府要在2014年布局完成5公里半徑充電圈,三年內布局超過1萬個快速充電樁,但建設異常緩慢,截至2015年3月底,該市累計建成的社會公共充電樁約有1500根(加上民用共有約7500根),有業內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投資充電樁的商業模式並未形成,電網建電站和電樁沒有利潤,是導致投資力度不大的關鍵。

盡管北京市的電動車市場發展迅速,但基數太小,電動車的市場化進程緩慢,使得牢牢把控充電樁領域的電網公司並未從中獲利。公開資料顯示,電網過去數年投建的充電樁,少則三五百萬,多則數千萬,但數年過去,實現盈利的幾乎沒有。高額的投資與漫長的投資回報讓電網對充電站的熱情銳減。

據了解,為保證電網企業的投資熱情,2014年,國家發改委曾發布關於電動汽車用電問題的文件,明確充換電設施經營企業可向電動汽車用戶收取電費及充換電服務費兩項費用。其中,電費執行國家規定的電價政策,充換電服務費用用於彌補充換電設施運營成本。

北京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之所以把充電服務費和燃油價格掛鉤、上限標準定為15%,是為了保持電動汽車使用的成本優勢。”同時,根據前期調研情況,充電服務收費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引導經營企業進入充電服務市場。從長遠看,服務供給的增加,也將有利於充電服務市場的均衡。

根據測算,以5月8日北京地區92號汽油每升6.46元的價格計算,公共充電樁將可以向使用者收取最高每度電0.97元的服務費,再加上大工業用電的價格。在6月1日後,車主在北京公共充電站充電,每度電需交費約1.7元左右。

相比之下,電動車的使用成本依然低於汽油車。以北汽EV200輕快版為例,官方測算的綜合路況下滿電續航能力為200公里,一次蓄電量30.4度。如果執行1.7元的最高收費標準,這輛電動車每百公里的使用成本約為26元左右,而同級別汽油車在城市工況下每百公里的使用成本約為50元~60元。

“這個(最高收費)標準還是比較高的。”上述業內人士指出,對於電動出租公司而言,無疑增加了一倍的成本。“國家現階段還應該加強補貼,畢竟電動車消費者的使用成本看似是低了,但由於電池的衰減和使用壽命等問題,電動車的殘值很低,如果中間更換電池,那成本會更高”。

事實上,推廣電動車普及的另一個措施是,支持國家高效動力電池的開發,進一步提升電池的可靠性和使用壽命。根據調查發現,目前中國電池企業所主導的鋰電池,尚無法保障電池的衰減可以8年內不用換電池。

編輯:王佑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4092

港交所明年中推“漲跌停板” 暴漲暴跌將遭遇冷靜期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40581.html

港交所明年中推“漲跌停板” 暴漲暴跌將遭遇冷靜期

一財網 秦偉 2015-07-03 19:31:00

港交所公布的咨詢結果顯示,大部分市場人士強烈支持引入市場波動調節機制。

為避免市場“閃崩”而設計的市場波動調節機制,將於明年中開始在香港現貨股市及衍生品市場正式推出。此前,港股中小盤部分個股一天內暴漲暴跌,已令市場亟待該機制的推出。

與A股漲跌停板限制不同,在港交所計劃推出的市場波動調節機制下,價格急劇漲跌將觸發機制,進入固定價格限制的冷靜期,冷靜期結束後則自動恢複交易。

市場波動調節機制將首先在證券市場推出,包括恒生指數及恒生國企指數的81只成分股;明年第四季開始在衍生產品市場推出,包括衍生產品市場的恒指、小型恒指、H股指數及小型H股指數(現月及下月合約)期貨,共8張期貨合約。

明年中,在市場波動調節機制推出前,港交所還將重啟曾推行不足一年就被迫取消的收市競價交易時段。收市競價交易時段即在港股收盤後,再增加10分鐘交易時段。2009年,匯豐股價曾在收市競價交易時段內重挫10%,港交所第二日即宣布在10天後取消收市競價交易時段,香港證監會也在第二天就啟動調查。

“引入這兩項市場新措施會讓我們將與其他領先交易所看齊。我們會給予市場一年時間以作充分準備。”港交所市場營運主管李國強表示。

全天45分鐘不適用

市場波動調節機制自提出以來,市場爭議不斷。港交所今年1月就引入市場波動調節機制進行市場咨詢,一度引發市場質疑港交所效仿A股推出漲跌停板限制。但7月3日,港交所公布的咨詢結果顯示,大部分市場人士強烈支持引入市場波動調節機制。

根據市場回應,最終確定的市場波動調節機制較咨詢版本略作修改。每個交易時段觸發調節機制的次數由最多兩次變為一次,即整個交易日共可觸發兩次;市場波動調節機制不適用的時段也有所增加,除了下午持續交易時段的最後15分鐘,再加入上午及下午持續交易時段的前15分鐘,即全天有45分鐘交易時間不適用該機制,以便市場自由進行價格發現。

市場波動調節機制不適用競價時段。在持續交易時段內,潛在執行價格超出個股或者期貨價格在5分鐘前的最後一次交易價格的±10%(個股)或±5%(衍生品),即5分鐘內價格波動超限,對應的買賣盤將被拒絕,觸動5分鐘冷靜期。在此期間內,仍可在於調節機制觸發前價格限制相同的價格區間內買賣,但超過價格上下限的高價買盤或者低價賣盤都會被拒絕。

衍生品市場的收市後期貨交易時段也不適用市場波動調節機制,該時段內本身已經有靜態價格限制機制。此外,在個股觸發市場波動調節機制後,其他相關產品的交易並不會受到影響。

10分鐘收市競價

有過2009年的經歷,讓散戶和機構對於收市競價交易時段的態度呈現差異。收市競價交易曾帶來的大幅波動,讓散戶記憶猶新,但在機構來說,設立收市競價交易時段的要求並未因此而消失。

追蹤指數的基金一般須要按收市價執行交易,香港證券市場上這類機構投資者每天發出大量買賣盤指令,但對其而言,香港現在的收市方式不能支持其按收市價執行交易,削弱了指數投資基金的表現。

4點收盤後增加的10分鐘收市競價交易時段,被進一步分割為四個時段——暫停、輸入買賣盤、不可取消以及隨機收市階段。為避免價格出現過度波動而設立的價格限制定位5%,比2009年時定下的2%更高。港交所表示,根據最近幾個月的每日交易數據,如果將價格限制設為2%將對交易造成過大限制,令買賣盤的執行難以完成,也可能令參與者輸入價格更激進的買賣盤,令收市競價交易時段出現不必要的波動和流通量不足的情況。

根據市場意見,輸入買賣盤時段由7分鐘縮短至5分鐘,令收市競價交易時段的收市時間從下午4點12分提早至4點10分。此外,初期將不包括有賣空價規則的賣空,但ETF將從一開始就納入收市競價交易時段。

港交所表示,收市競價交易時段將分兩個階段推出,第一階段包括所有恒生綜合大型股及中型股指數的成分股、有相應A股在內地上市的H股及所有ETF。具體名單將在正式推出前公布。第一階段實行半年後,港交所將做出回顧並推出第二階段,涵蓋範圍擴大至所有股本證券及基金。符合賣空價規則的賣空盤也將在第二階段納入。

編輯:王樂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1671

恒指大跌 香港各界呼籲投資者保持冷靜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42410.html

恒指大跌 香港各界呼籲投資者保持冷靜

一財網 羅琦 2015-07-08 11:15:00

香港各界呼籲投資者保持冷靜,目前香港的整體市場估值非常保守,希望未來市場可以盡快恢複平穩。

香港恒生指數一周以來連續下挫,7月8日開盤即暴跌逾1000點,現報23937.91點,跌1037.4點,短短三個交易日內恒指大跌超過2000點,跌幅接近9%,令市場極度恐慌。香港各界呼籲投資者保持冷靜,目前香港的整體市場估值非常保守,希望未來市場可以盡快恢複平穩。

港交所主席(00388.HK)周松崗7月8日上午稱,過去幾天內,港股受到兩個外圍因素影響,包括希臘局勢及內地股市波動,而在香港的部分上市公司有內地業務,所以受國內的影響也很正常,但他認為香港的整體市場估值非常保守穩健。港交所將密切留意港股走勢,令股票及期貨市場可以順暢操作,但強調不會幹預市場。

金管局7月6日在一封郵件中稱,鑒於希臘公投的結果和內地A股市場的最新進展,香港市場的波動性可能增加,香港銀行體系流動性充裕,有能力應對市場波動,金管局在有需要時會向銀行體系提供流動性支持,建議投資者保持冷靜、審慎管理風險。

7月6日,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也公開表示,港股當天的波動比較大,主要受希臘公投結果和內地A股調整影響,但香港市場大致順暢,當局會繼續留意事態發展,投資者應保持風險管理意識。

陳家強在出席活動時對記者說,港元拆息和匯價平穩,銀行體系具足夠流動性面對市場波動,股市交易和結算運作暢順有序。

他指,證監會密切留意市場情況,例如進行壓力測試,了解經紀行流動資本是否足夠;又對個別高風險的經紀行作諮詢,確定其運作沒有問題。

他又說,香港對市場的監管主要是確保市場監管得宜,交易結算有序。目前本港市場受外圍影響,需一段時間反映在股價上,他希望市場可盡快平穩下來。

編輯:黃向東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388

跌市中更應冷靜分析 林智遠 Nelson Lam

2015-07-09  NM

在每天又熊市、又暴力救市、又借錢再公投不還錢的消息中,大家能否保持六祖惠能所說「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的冷靜清醒,去分析及反思自己的投資組合?2015年剛過了一半,就借此時,重新審視調整也未為晚。以數字做分析,不一定是財務報表,以指數 及股價,再結合基本因素,是財務學上投資分析和投資組合管理的基本。今天試以較簡單的計算,結算恒指及恒指成分股上半年的表現,以給大家作參考。不似大時 代?

恒指上半年升了11%,首兩季都分別上升接近5.5%,表現平均。大家應不善忘,恒指是在4月升得最急,按月上升13%,當中大部分升 幅,是在復活節假期後的一週出現,由假期前25,276點,升了11%,至4月13日28,016點,已是上半年整體升幅。同期,上海證券綜合指數僅升了 8%。4月13日後,恒指最高僅升至27日的28,589點,較13日收市僅多升2%,之後也未曾突破此高位,反而輾轉下跌至上月底的26,250點。所 謂大時代,原來僅是升了11%的一週。今週一,恒指一天又跌了逾3%。

藍籌股股價表現

在恒指成分股中,上半年股價表現最好 的,是港交所及華創,分別上升61%及55%;股價表現最差的,是同屬賭業股的銀娛及金沙,分別下跌29%及27%。細心留意這些股份的基本因素,就不難 發現與股價息息相關,例如賭業股面對內地打貪及消費收縮的影響,人流及收入急速下跌;港股每日平均成交由3月的900億港元,升至4月的2,000億港 元;華創向母公司出售主要業務,而建議派發特別股息。相比恒指及上述股份,大家持有的股份,股價表現又如何?

投資組合管理

所 謂投資組合管理,就是組合不同的股份,以能獲得目標中的回報,簡單是包括與大市同步、跑贏大市。要與大市同步,最簡單是買盈富基金(2800),既方便, 又快捷,也不用分析。若以跑贏大市為目標,可以恒指上半年升幅為準,升11%以上的恒指成分股,剛好是50隻中的一半,即不計風險系數,有25隻跑贏大 市。若以不論升跌市中都能達到特定回報為目標,可以4月底為分界線,恒指在1月至4月升19%,是升市;恒指在5月至6月跌7%,是跌市。見下表,升市期 間,升得最多的仍是港交所,其次是騰訊;跌市期間,跌得最多的是利豐,其次是聯想。經營盈利收縮,增長未達標,甚至倒退,是利豐及聯想的現況,股價當然受 影響。若以在這兩段升跌市期間,升多過19%及跌少過7%的股份為目標,25隻跑贏大市的股份中,僅10隻能達標,港交所也不能,因在跌市中,股價較大市 下跌更多。而無論在升市或跌市期間,股價亦能上升的,就僅剩華創、中銀香港、恒生及交行,見下表。那麼,大家的目標是什麼?不論是什麼,也可試試計算,反 思自己的投資組合。不能達到六祖惠能的境界,或也可試試「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之途。

林智遠 Nelson Lam

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422

冷靜對待美國對華“戰略焦慮癥”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8719.html

最近,美國國防部長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對話會上,對中國咄咄逼人,表態強硬,由此聯想到今年美國大選期間各位候選人在涉華問題上肆無忌憚“敲打”中國的言論,可以看出美國朝野對華“戰略焦慮癥”在加重。

這里固然有美國大選年的特殊原因,每逢選舉年中國往往成為美國共和、民主兩黨候選人的攻擊對象,即所謂政治上不用付出代價的“替罪羊”。而從深層次分析,“戰略焦慮”來自美國對中國力量逐步接近的“焦躁不安”,來自美國對中國戰略走向的錯誤解讀和誤判。

美國這種“戰略焦慮癥”在美蘇冷戰期間有過,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經濟迅速接近美國時也冒過頭。但如今中美作為新興大國與守成霸權,本就存在較深的疑慮和猜忌,美國這次焦慮癥狀更加嚴重,反應更加激烈,恐怕不會僅僅止於候選人為了當選而發表一些過頭的言論,還有可能影響新總統步入白宮後的對華政策。

美國的“戰略焦慮”現在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一是美國精英層對華產生了空前的糾結感。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美國經濟“新自由主義”和“華盛頓模式”徹底破產,美國影響世界的“軟實力”大打折扣;與此同時,中國的發展如日中天、呈不可阻擋之勢,中國的政治制度優勢明顯,中國的發展道路吸引力增強。美國精英對中國在制度和思想上的影響力上升憂心忡忡,對美國選舉選不出優秀領袖人物來領導美國走出困境感到焦慮。

二是“中國經濟總量將超越美國”,“美國世界第一”地位自二次世界大戰結束70多年來首次受到挑戰,深深刺激了美國精英的神經,內心焦慮加劇。

美國朝野對中國經濟總量若幹年後將超越美國已無爭議,沒有人會否定這種趨勢。中國人口是美國的4倍多,經濟增速近30年來接近10%,即便近年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中高速增長期,中國GDP年增長率也在6.5%~7%之間。依此判斷,中國GDP總量將超過美國是正常的推論,不是危言聳聽,但這並不代表中國實力將全面超越美國。

然而,美國精英從內心里不願接受將來“中國經濟總量第一”的說法,對中國的迅速發展有可能動搖和挑戰美國世界霸權地位更是敏感。美國不是不知道經濟總量並非衡量一個國家實力的唯一標準,但“領導權”三字還是特別刺激了美國精英階層的神經,因為這意味著美國需要在國際關系和全球治理體系中做出調整,學會與一個“不同於過去的中國打交道”,以適應形勢的變化。這顯然無助於減輕美國的“戰略焦慮”。

三是美國精英們糾結於當前美中關系的“不確定性”,鼓動對華戰略從“戰略模糊”向“戰略清晰”轉變。

目前,美國對華政策大辯論之激烈前所未有,大選政治的風浪更助推辯論的“極端化”,核心問題是“拿中國怎麽辦”(HowtodealwithadifferentChina)。“怎麽辦”大體分為三種意見:1.保持現狀,繼續冷靜觀察;2.通過談判達成“大交易”,即在經濟、南海、阿富汗、朝鮮等議題上與中國達成相互交換利益的“交易”;3.強硬打壓、圍堵,迫使中國遵從美國的全球意圖,確保美國霸權地位的穩固。

從美國大選候選人對涉華問題左右搖擺的表態看,三種意見代表不同的利益訴求,目前很難形成統一的思想和意見。這種搖擺性在中美建交37年來美國對華政策的兩面性或者說“兩手政策”上已有充分反映,今後繼續搖擺也在意料之中。

美國政治家斯考克羅夫特和基辛格對中美關系的描述是“十分複雜”。希拉里在《艱難抉擇》中認為“美中關系正在駛進未知水域”。這種不確定性發生在美中兩個大國之間,如何處理,在國際關系教科書中已經找不到答案,確實需要中美兩國的大智慧。

習近平主席最近在會見參加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美方代表時強調,處理中美關系要有戰略思維和歷史眼光,不要被“浮雲遮眼”,更不要被短期利益所綁架。

無論用什麽方式來描述,美國目前對中國發展壯大確實存在“戰略焦慮”。處在美國的位置,這種“焦慮”的產生也許是正常的、難以避免的。而且,這種現象很可能會延續相當長時間。

在這樣的歷史階段,需要我們格外冷靜,多進行有效、全面的溝通,講好中國故事,特別是講好中國故事的“上下文”和“所以然”。美國許多人其實在認真聽中國說什麽,雖然他們可能有時不一定聽得明白、聽得清楚。中國有著悠久歷史和文明,從來就有戰略思維,是在應對各種大國的進程中成長的。因此,我們也需冷靜應對美國的“戰略焦慮”,通過對話與交流減少疑慮與猜忌,逐步建立“新型大國關系”,增強中美關系抵禦風險的能力。

(作者系外交部前副部長、國務院僑辦前副主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926

智能家居進入冷靜期 海爾開放開發者平臺圈生態資源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2898.html

物聯網時代,拼的是生態。

6月23日下午,海爾宣布開放U+智慧生活平臺的SDK軟件包,它為開發者搭建的開放的開發平臺“海極網”2.0正式上線,以整合更多的生態資源。

海爾U+推廣總監鄒峘浩表示,智能家居概念在前兩年被爆炒,熱度爆棚,如今隨著行業關註度轉向VR和AR,“智能家居行業進入一個相對冷靜期”。這促使海爾思考如何能真正解決用戶的痛點。

從硬件走向應用

在23日下午的線上發布會上,海爾家電產業集團CTO、副總裁趙峰介紹說,海極網是海爾基於U+智慧生活平臺、為開發者搭建的交互入口,希望能夠通過開放更多的技術能力和資源,來推動智能家居行業的健康發展。

趙峰坦言,目前智能家居行業依然存在諸多挑戰,在盈利模式和互聯互通方面,還有待探索實踐。現在,超過70%的用戶關註度和不到20%的用戶使用率形成了巨大反差,整體良性的生態環境尚未形成。

主要原因是,“現在行業大部分都圍繞智能家居的物理連接開展工作,體現出來的是‘智’。而消費者關心的是智能家居能帶來什麽應用場景,是消費者與智能家居交互後能夠體驗到的服務,體現出來的是‘能’。”趙峰說。

他認為,服務的提供需要生態圈,由生態圈提供豐富多樣的服務才能吸引用戶,因此需要有龐大的生態資源加入,取長補短,讓用戶的服務得到延伸,場景得到閉環。所以,海爾希望通過開放、共贏的平臺,形成生態圈。

圍繞智能家電交互,進而搭建生態圈服務,海爾從如下幾方面進行構建:一是U+APP,它是用戶交互的聚合入口;二是U+大腦,促進服務與聯網家電的智能交互;三是生態圈平臺,提供服務;四是資源開放平臺,致力於生態資源的引入和共享,開發者可以通過“海極網”對接;五是U+雲平臺,銜接大數據、互聯工廠等。

加快整合生態資源

在海爾U+推廣總監鄒峘浩看來,經過前兩年的熱炒,如今隨著行業關註度轉向VR和AR,智能家居行業已進入一個相對冷靜期。這促使海爾去思考,如何真正能解決用戶痛點,解決智能家居從業企業的痛點,從而推動行業健康發展。

作為思考的一個階段性成果,海爾針對智能家居創新企業提供物聯接入服務的平臺,就是全新上線的海極網。

鄒峘浩說,U+開放平臺目前針對智能家居的合作夥伴開放了多種能力,包括雲服務能力、人工智能交互能力、設備互聯互通能力,以及數據分析能力。

“目前這些能力有的已經比較成熟,比如互聯互通能力,海爾能做到不同品類設備互聯互通,而且配網成功率能達到99%。其他,例如人工智能的相關技術,海爾通過與微軟等合作夥伴的共同研發,也在逐步成熟和開放的過程之中。”鄒峘浩說。

智能家居相關的從業企業可以通過海極網加入U+平臺,成為U+平臺合作夥伴。海極網是U+平臺的一個主要服務入口。鄒峘浩說,“通過登陸網站註冊開發者賬號,合作夥伴可以下載U+平臺技術資料、獲取SDK軟件包和示例代碼。同時也可以自己創建欲接入U+平臺的智能硬件產品、APP,或者H5輕應用服務,提交平臺審核通過後,獲得平臺的相關服務。”

無獨有偶,今年華為也加快智能家居平臺的開放步伐。在今年5月19日舉行的深圳智能家庭博覽會期間,深圳市睿祺智尚科技有限公司的市場總監曾鑫就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隨著風投的關註點轉向VR(虛擬現實),智能家居從前兩年的熱潮中轉向冷靜期,但是這也有利於促進行業優勝劣汰、加快整合。睿祺主要做智能的照明、開關、安防、紅外監測、門磁、窗簾等設備,目前已加入華為的智能家居生態。他認為,“未來將是剩者為王的時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946

跨市場折價並非必買信號 深港通預期趨於冷靜

在缺乏明確投資主線的當下市場,呼之欲出的“深港通”再次成為市場的風口,頻頻被寫進賣方研報的推薦主題中,扛起了修複藍籌等板塊估值和市場情緒的重任。論道深港通的機會,無論是開通進度、資金偏好還是投資策略,諸多市場觀點都習慣於比照滬港通的邏輯。

從滬港通的運行看深港通,市場預期正歸於理性並迎來一輪全面的校準:跨市場的折價並非就是買入機會、資金偏愛也不意味著股價上漲,掘金深港通需把握結構性機會。

滬港通的折射

運行了近兩年的滬港通,到底傳遞了怎樣的投資信號?

從資金的總體流向上來看,滬港通的資金流動的南下趨勢穩定,北上資金即滬股通的使用額度不及預期。根據現行的交易規則,滬股通、港股通的總額度分別為3000億元、2500億元人民幣,每日交易額度則分別為130億元人民幣、105億元人民幣。wind數據顯示,截至8月15日,滬股通總余額為1497.18億元,港股通的總余額為464億元。以此測算,當前滬股通的使用額度剛剛過半,而港股通的額度則使用了八成。

從每日額度來看,除滬港通開通的首日滬股通達到130億元額度之外,此後再無出現單日用滿額度的情況;港股通在2015年4月8日、9日連續兩天用滿單日額度。從滬港通開通以來的交易來看,滬股通的平均單日額度為5.8億元,港股通的單日額度為7.58億元。“整體來說,滬股通不如預期中那樣吸引香港投資者。”廣發證券策略分析師陳傑在其研報中總結稱。

在滬港通的當前的資金流向格局是否延續、深港通的開通對A股市場的影響有多大?對此,市場預期在分歧中更趨於冷靜。多位券商分析師普遍認為,深港通開通後的增量資金對A股市場的實際影響或有限,對市場情緒的影響意義或更為長遠。

“考慮到短期內國內宏觀經濟周期和貨幣環境或將維持現狀,深港通對於增量資金的吸引、兩地估值趨勢性收斂的作用有限。”興業證券的研究報告指出,深港通的更大看點在於對內地市場的長期影響,如對估值體系有望與全球接軌、市場投資者結構和投資氛圍更健康。

華泰證券策略分析師戴康則直言,目前滬港通北向的累計使用額度占滬市23萬億元自由流通市值不足1%;未來,即便深港通北向額度累計使用達到3000億,對於深市約15萬億的自由流通市值也僅僅只占2%,不能改變A股存量博弈的格局。

掘金前的預期校準

滬港通近兩年來的開通與運行,不僅僅為港股通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與參照;伴隨部分初期主流的投資策略被證失靈,市場預期正迎來一輪全面校準。

“2014年11月滬港通開通催化金融藍籌引領牛市行情,期待深港通帶來的催化效應。”華泰證券分析師徐彪在最新一篇行業研報中,如此總結和預期互聯互通所帶來的市場機遇。類似的投資邏輯,在滬港通推出之處極為盛行;尤其是A/H股的高折價股、大盤藍籌和高股息標的等,都一度視為滬股通的“金礦”而獲市場追崇。就在近期深港通的開通預期再度升溫之時,加配藍籌和高股息標的的投資建議再次興起。

從近期的港資配置和股價表現來看,上述策略也得到了短期驗證。

目前,交易所每日公布滬港通雙向交易的十大活躍個股。根據開通後的公開數據統計顯示,二季度以來,滬股通標的貴州茅臺有85個交易日躋身前十大活躍個股,上述交易日內資金累積凈買入額為7.44億元。同期,貴州茅臺的股價漲幅為28.73元/股。若從滬港通開通之日後公布的十大活躍個股統計來看,貴州茅臺的累計凈買入額依然位居榜首,超過120億元;同期股價漲幅則已翻倍。

而除貴州茅臺外,受港資偏愛的其他個股也均為各行業龍頭。以二季度自8月15日的統計區間為例,中國平安82個交易日登上滬股通十大活躍個股,民生銀行、中信證券則分別有61次、58次登榜記錄,而興業銀行、伊利股份亦有近50次的上榜成績,宇通客車、招商銀行上榜次數超過30次。股價表現也較為樂觀。同期內,宇通客車上漲16%、招商銀行上漲14%、中國平安累積漲幅9%,民生銀行、興業銀行、中信證券分別上漲7%、6%、1%。

然而,短期的對比並不是滬港通的全貌。若將統計區間延長至滬港通開通後的運行來看,市場預期將需要再次校準:對於A股來說,折價並非就是買入機會,而資金偏愛也不意味著股價上漲。

廣發證券的上述研報統計稱,自滬港通開通至今年8月初,滬股通凈買入金額超過10億元的股票有16只,首位被貴州茅臺占據,其他個股也幾乎全部為行業市值排名第一的龍頭股。但同期的股價表現卻出現較大分化,如海螺水泥、大秦鐵路等港資青睞的個股,其絕對、相對股價都不及滬港通開通之前。

“這意味著,滬港通開通後,有港資流入的行業龍頭股也不一定會在股價方面體現出相對優勢。”陳傑進一步分析稱,資金流動只是影響股價的眾多因素中的一個,港資流入不一定意味著股價一定上漲。此外,大部分標的股票的滬股通交易額占該股票總交易額的比例不高,港資交易對股價的影響相對不大。

陳傑稱,滬港通推出後,兩地上市的AH股股票、大盤藍籌股、高股息率股票也均未體現出相對優勢。這主要是因為,滬港通並不能將已買入的股票進行跨市場賣出,無法真正“互聯互通”消除折溢價。而滬股通交易額平均占比僅為不到2%,難以改變A股的投資者結構和市場風格,基本無法影響到大盤藍籌股的估值以及A股的遊戲規則。

基於上述類似邏輯,多位分析師對深港通的影響和投資策略分析正歸於冷靜。陳傑就預計,深港通下港資依然會選擇業績好、市值大的行業龍頭股;但港資流入不一定意味著股價上漲,最終股價表現如何是由上市公司基本面、投資者風險偏好以及資金面綜合決定。

戴康則表示,深港通開通前大藍籌有階段性機會,外資亦偏好低估值股票;但由於外資占比低、影響尚淺,深港通開通後低估值的股票不一定會跑贏。相對而言,其認為未來兩市折價的個股將有望受益於深港通;而目前深市A股相對溢價,港市H股有17只相對折價。興業證券最新發布的研報也認為,深港通對A股總體影響有限,但仍存在一定的結構性機會;包括估值相對便宜的大勢至行業龍頭、白馬股中低估值且高成長標的、QFII連續重倉個股和兩地稀缺品種值得關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373

外交部談朝鮮發射彈道導彈問題:各方保持冷靜克制

8月29日,據外交部網站消息,在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有記者提問:26日晚,聯合國安理會發表媒體聲明,對朝鮮近期進行的彈道導彈發射活動表示嚴重關切和強烈譴責。中方對此有何評論?在朝鮮半島問題上的立場是否有變化?

對此,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表示,中方在朝鮮半島問題上的立場是一貫的,就是堅持實現半島無核化,堅持維護半島和平穩定,堅持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問題。

她說,關於朝鮮發射彈道導彈問題,安理會決議有明確規定。“同時,我們希望有關各方都保持冷靜和克制,不應該做相互刺激、加劇地區局勢緊張的事,安理會發出的信號也應該是全面和平衡的。”

今年4月到6月間,朝鮮進行了6次彈道導彈試射,7月至8月間又進行了4次。對此,聯合國安理會26日晚發表了強烈譴責朝鮮發射彈道導彈的媒體聲明。聲明指出,朝鮮24日發射潛射彈道導彈(SLBM)及此前3次射彈行為均“嚴重違反”了安理會有關禁止朝鮮進行一切彈道導彈活動的決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405

盛來運:8月份經濟有十大亮點 對形勢要繼續冷靜觀察

9月13日,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盛來運介紹2016年8月份國民經濟運行情況,

盛來運表示,8月份經濟有十大亮點,同時他也提醒,對於經濟形勢還是要繼續冷靜觀察,因為當前的國際環境還是複雜嚴峻,世界經濟總體上複蘇還是比較疲弱,不穩定性、不確定性還比較多,包括美國的加息沒有落地,對整個市場帶來不利的影響。從國內來看,中國的結構調整轉型升級正處在關鍵階段,結構調整的陣痛還在釋放,實體經濟盡管有所改善,但企業經營困難還是比較多,地區分化還比較大,所以經濟下行壓力還不小。

第一大亮點是工業企穩回升。8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速度是6.3%,比上個月回升了0.3個百分點,而且與工業發展相關的一些指標表現都還可以,發電量、用電量、鐵路貨運量指標都有所回升。8月份,發電量增速比上個月加快0.6個百分點,鐵路貨運量增速由負轉正,8月份鐵路貨運量增長1%,上個月下降5.8%,1日發布的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是50.4%,重新回到擴張區間。工業增長速度連續6個月在6%以上,呈現出明顯的企穩回升態勢。

第二大亮點是投資增速呈現企穩跡象。1-8月份,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1%,與1-7月份持平,而且8月份當月增長8.2%,比7月份加快4.3個百分點,加快更趨明顯。其中大家關註的民間投資指標1—8月份增長2.1%,也是與1-7月份持平的,從當月的情況來看,8月份的民間投資增長速度是2.3%,上個月是下降1.2%。從這些指標來看,固定資產投資確實呈現趨穩的態勢。

第三大亮點是消費和出口出現回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月份增長10.6%,扣除物價實際增長10.2%,無論是名義的還是實際的都比上月份加快0.4個百分點。8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回升中主要是汽車增長加快,限額以上零售企業汽車銷售增加13.1%,拉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加快0.5個百分點左右。進出口這個月表現不錯,無論是進口和出口都出現了回升,出口加快了4.2個百分點,進口這個月表現非常強勁,進口增長10.8%,上個月進口還是負的5.7%,進口由負轉正,這說明國內市場需求確實出現了回升。

第四大亮點是就業總體穩定。根據人社部數據,8月份城鎮新增就業113萬人,1-8月份累計達到948萬人,占全年目標的將近95%,31個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盡管略有回升,但是基本穩定在5.1%左右,總體上就業還是比較穩定。

第五大亮點是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降幅大幅收窄。8月份PPI下降0.8%,降幅比上個月收窄0.9個百分點。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降幅收窄意味著國內市場供求關系有所改善,因為價格最終是供求關系的客觀表現。

第六大亮點是工業企業利潤有所回升。正是因為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的改善,加之政府非常重視降成本,包括營改增以後企業的經營成本有所下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1-7月份增長6.9%,7月份當月增長11%,比6月份加快5.6個百分點。

第七大亮點是“三去一降一補”繼續取得新成效。“三去一降一補”是今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五大任務,從8月份的情況來看相關數據表現還是可以的。從去產能情況來看,1-8月份原煤產量同比下降10.2%,庫存下降12.2%;1-8月份粗鋼產量下降0.1%。從去杠桿看,7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56.4%,比去年同期回落0.6個百分點。從去庫存看,房地產庫存繼續下降,商品房待售面積連續6個月減少,8月末比7月末減少512萬平方米,1-8月份累計減少超過3000萬平方米,成績是不小的。從降成本看,1-7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85.83元,比上年同期減少0.25元。最後從補短板看,農田水利、生態環境等相關行業的投資繼續保持較快增長。

第八大亮點是新經濟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培養新經濟、新動能是這兩年政府結構改革中尤為重視的。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還是繼續保持較快增長,新產品、新技術、新主體、新服務層出不窮。從新主體看,1-8月份全國新登記企業增長28.9%,日均新登記企業1.46萬家,有明顯的增長。從新產業看,規模以上工業高技術產業繼續保持較快增長,8月份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1.8%。從新業態看,1-8月份網上零售額雖比1-7月份有所回落,還是保持25%以上的高增長。從新服務看,包括在線醫療、在線教育、在線約車在內的新業態如雨後春筍,繼續延續今年以來的較快增長態勢。

第九大亮點是產業結構調整繼續深入推進,取得新的進展。從服務業和工業的關系看,8月份服務業生產指數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還是高了1個百分點以上,這就意味著一二三產的結構關系繼續向協調化方向發展。工業繼續向中高端邁進,規模以上高技術工業增加值增長速度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占整個工業比重繼續提高,1-8月份其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為12.2%,比去年同期提升0.8個百分點;同時裝備制造業的比重提升1.3個百分點,這就意味著中國的工業結構向好的方向發展。

第十大亮點是需求結構有明顯改善。在投資、消費以及凈出口三大需求的結構中,消費繼續保持相對比較穩健的作用,而且投資和消費的內部結構也在優化。從投資來看,高技術產業投資、服務業投資在加快,高耗能投資在下降;1-8月份高技術產業投資與去年同期比,占全部投資的比重提升0.4個百分點,服務業投資占比提升了1.6個百分點,另外高耗能投資占比下降了0.5個百分點。從消費來看,內部結構也是在改善的,尤其跟居民消費升級相關的產品,像住房、汽車、教育、文化等服務,增長較快,這就意味著消費結構的升級也是在加快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484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