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行中期業績報告8月23日出爐,這是普華永道作為該行審計師簽署的最後一份中報,根據規定,伴隨中行走完改制上市歷程的普華永道,很快將結束超期服役,中行新一期審計師招投標也接近尾聲。
但中行換審過程中出現的一個現象,引起了財政部金融司的關注。多位知情人士透露,財政部發現,在中行招投標過程中沒有國內審計師事務所。為了避免同樣的問題繼續出現,財政部金融司領導致電工行和農行的相關負責人,要求他們允許本土所參與招投標。
工行和農行的招投標工作本身已經在推進,為貫徹主管部門的政策意圖,不得不延期。原定8月初推進的工行換審招投標在不少國際審計行業的資深合夥人如約抵京應標之際,卻被告知招投標工作已經延期。
這是繼2010年建行更換審計師之後,國有大型銀行的再一次集中換審。
不過兩次「換審」有一大不同:建行「換審」是由董事會審計委員會根據市場化原則主持遴選的,此番「換審」則是由一個臨時組成的專家委員會推進,管理層和董事會在其中沒有過多的發言權。
接近匯金的知情人士透露,大股東匯金和財政部都曾表示,在招投標過程中,不應顯著或通過技術壁壘將本土所排擠在外。不同在於,匯金的要求是一種 原則導向,最終決定權在銀行,只要其方案符合銀行的利益且依法合規,大股東無權干涉;財政部主張則帶有行政權力的意味,「非執行不可」。
一位大行知情人士透露,各行在設計招投標方案時,並非有意要「排擠國內所」,但其中一條「入情入理」的基本規定卻在事實上令本土所望塵莫及,這 條被主管部門視為「技術壁壘」的規定就是:要有銀行業金融機構的審計經驗。目前國內各主要上市金融機構的審計工作基本都被四大中外合作會計事務所(普華永 道中天、德勤華永、畢馬威華振、安永華明,下稱「四大」)包攬。數位大行高層對財新記者表示,「四大行還是會選國際所,本土所的成長仍需假以時日。」
在資本市場上,如果一家公司的審計單位由「四大」換成了不知名的事務所,一般會被認為是發生問題的徵兆,在海外資本市場尤是。
一位中行高管稱,金融危機之後,在次貸和平台貸款問題上,普華永道出具的無保留的審計報告,在為中行贏得投資人信任方面,的確「起了作用」。
集中換審
在建行「換審」之前,工農中建四大行的審計師均是各行在股改時期已經選定的審計師,合作時間大都在五年以上。
建行董事會率先決定重新選聘審計師事務所的導火索,是畢馬威2009年底的提價要求。
「雖然中行、建行的規模相當,但負責中行審計的普華永道拿到的費用卻比負責建行項目的畢馬威高了7000萬元。」知情人士稱。
此後,大股東提出,已上市的幾家銀行的審計師應進行「輪崗」。建行隨即啟動試點工作,最終花落普華永道,而畢馬威則轉而對中信集團進行審計。
不久後,財政部發佈《金融企業選聘會計師事務所招標管理辦法(試行)》,要求國有金融企業必須每三年通過招標等方式重新甄選一次對其負責審計的會計師事務所,並且連續聘用同一會計師事務所年限不得超過五年。
目前,除普華永道接手建行審計工作時間較短外,其他三家國際審計師事務所對三大行的審計合約則到期在即。其中,中行與普華永道的服務合約,以及 農行與德勤的服務合約期限均為2013年,工行與安永的服務合約,則將於2014年到期。為趕上明年初年報的審計工作,各行近期都已啟動了新一輪的審計招 標。
雖然此次換審與上次建行更換審計師的流程基本形似,但仍有些關鍵細節爭議猶存。一個被反覆提到的問題是「誰說了算」。
知情人士稱,前番建行「換審」是由建行董事會審計委員會主持,此番則是由類似招標公司組成的專家組主導的,管理層和董事會對其選聘缺少相應的話語權。
至於費用問題,知情人士稱,股東不願看到市場化競爭後,各行審計費用顯著增加,最好是有所減少。如果有機構漫天要價,且階段性勝出,不排除在股東大會上行使權力,否決相應的結果。財新記者獲悉,目前參與應標的事務所要價還「比較理性」。
![]() |
本土所爭議
由於中行的「換審」工作已近尾聲,加之中行的海外資產和機構遍佈全球,國內審計師事務所的網絡和服務能力無法與之匹配,主管部門也便默許了其選聘進程,但在工行、農行的審計師選聘中,做了「亡羊補牢」的安排,也即前述的對本土所的特別關照。
註冊會計師行業屬於開放較早的行業。普華等早期進入者,配合人民銀行,引入了貸款五級分類、審慎監管理念等。
時隔多年之後,中國本土的事務所與四大的差距繼續拉大,也令主管部門對本土註冊會計師行業的發展不免憂慮,引發了對本土所的政策傾斜。在主管部門看來,此舉更像是「糾偏」。
熟悉國際審計行業的人士稱,從國際上看,審計機構的選拔,既有比較市場化的做法,由企業自主選擇審計師;也有通過公權力強制規範的例子,即通過各種規定來對企業的審計機構選聘進行約束。
兩種做法各有利弊,難分伯仲。但問題在於,「財政部金融司既有國有金融機構的財務監督管理職權,又是工行和農行的大股東之一,這種兼具裁判和婆婆職能的雙重身份,有時難免令其行為的初衷和效果背道而馳。」有來自本土所的資深合夥人認為。
接近四大行的權威人士坦言,金融業的審計工作有一定的特殊之處,無論是會計核算、還是撥備計提,抑或衍生品的估值,都屬於高端審計範疇,需要相當的經驗和資歷。
國際所為海外上市國企所看重的還有其遍佈全球的網絡和來自總部的強大支持。這些都使目前的本土所一時難以望其項背。
不過,另一位大型會計師事務所的資深合夥人則對此表示理解。她認為「四大」也是在不斷地應標和長期的客戶服務中成長起來的,讓本土所能有機會參與招投標,對他們積累相關經驗,瞭解客戶的需求,改進自身服務等方面,都大有裨益,主管部門的良苦用心並非不可接受。
知情人士透露,目前主管部門的要求僅限於招投標過程要有本土所的參與,但並未強制要求四大行的選聘結果必須讓本土所中標。他也認為,金融機構審計業務的特殊性使得主審+副審格局非各方樂見。
「工業企業的審計可以外包,因為驗收有統一的標準可循;而金融企業的審計則有很大的不同。」他以貸款的五級分類為例,其分類結果有一定的主觀判 斷,各家審計師的標準會有差異,如果部分交由國內所審計,最終簽字的國際所未確保結果,也許不得不二次審計,如此一來,各方的成本都會提高。
有資深合夥人表示,審計師行業的經驗積累和品牌培育,需要時間,非一蹴而就,不宜操之過急。
審計師角色
某大型會計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對財新記者表示,為鞏固上一階段銀行業的改革成果,應加強董事會建設,減少行政干預,為確保商業銀行會計信息的質量,為股東和投資者提供一張乾淨而經得起考驗的資產負債表,需要高質量的外審。
他認為,商業銀行的審計複雜程度遠高於其他各類企業。通常,一般企業的審計,只要看兩張傳統的報表: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但要保證商業銀行的盈利質量,則需要高質量的資產負債表。
他舉例稱,對商業銀行而言,流動性管理能力要遠重於現金流量,而是否有充足合理的撥備,對債券和衍生品的估值等,都需要極高的專業技能。
商業銀行業務的複雜性,也使得其審計工作還需要其他團隊的輔助,如電腦審計專家團隊。前述人士舉例稱,一秒鐘裡,銀行通過各種渠道完成的交易就超過6萬筆,其財務數據可謂瞬息萬變,如果沒有相應的電腦審計專家,將難以應對。
風險專家同樣不可或缺。商業銀行面臨多重風險,如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流動性風險,這不僅需要商業銀行有強大的風險、內控團隊,也要 求審計師有足夠的風險識別和控制能力。前述人士稱,為確保分類準確度,審計師每年都會抽取數千筆貸款進行審計,期間也可能就分類標準與管理團隊產生分歧, 有時候管理層也會「討價還價」,其結果取決於審計師的操守和所處地位。
一些外部審計師除一般審計報告外,每年都會向管理層提供貸款質量的專項報告。此外,還需要輔以專業的衍生品和債券等交易的估值團隊,國際稅務籌劃團隊等,均對銀行業審計的專業性要求很高。
另一位資深合夥人舉例稱,對貸款質量的判斷,不僅要熟悉各個行業,還要瞭解整個經濟環境,才能對其資產價值做出準確判斷。
2010年4月,普華永道出具了國內銀行業首份有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在2009年審計報告中,普華永道指出,齊魯銀行的第三方存款質押業務存 在借款人營業收入與貸款規模不匹配、存款質押合法性等諸多問題。為此,《報告》註明了「保留意見」。由於普華永道堅持將上述「保留意見」寫進審計報告,齊 魯銀行此後更換了負責審計的會計師事務所。此後齊魯銀行東窗事發,這份「有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被廣泛關注。
與管理層的博弈也是內外部評價審計師的一個重要指標。有大行董事透露,目前在大型銀行上市以後,還沒有哪家審計師出具過有保留的審計報告,但通 常會提供相應的管理建議書。而一些機構提供的管理建議書水分越來越大,內容越來越少,「一方面可能與前幾年審計報告沒有出現問題有關,審計師也默認可以減 少一些細節方面的反覆確認;另一方面也與審計費用有關,銀行的資產規模在不斷擴大,但審計費用沒有相應增長,不排除一些審計師為控制成本,縮減工時,甚至 『偷工減料』」。
業內人士透露,通常審計師在審計報告之外,會提供兩份額外的報告,但通常不對外公佈。其中一份是向董事會審計委員會或稽核委員會提供的報告,通常會談及與管理層的意見差異,審計中面臨的主要問題都會在其中盡數,供董事會參考,也會被監管者調閱。
另外一份則是內控或管理建議書。據稱一些管理層常拿著審計師提供的管理建議書,敦促分支機構改善經營管理。
知情人士稱,普華永道最初向中行提供的管理建議書,建議常常多達500條,而行長李禮輝也不時在晚上9點鐘仍在約見審計師,討論相關建議。不過據稱,隨著其內部管理的不斷改善和提升,近兩年的管理建議書已經越來越薄,不足百條。
不過,亦有銀行高管將上述報告稱為「雞肋」,認為其可以指出一些問題,但質量一般。熟悉普華永道的中行人士稱,普華永道的服務「很貴」,但的確很專業,也對其「高傲、強勢,甚至有些盛氣凌人」的做法持保留意見。「但這種態度也是審計獨立性的一種體現吧。」他最後說。■
正在持續進行品牌革新的日本最大化妝品公司資生堂集團,在一年之內再次進行了中國區高層的調整。資生堂方面表示,此舉是為了配合在“創造安心信賴感的氛圍中去重新審視和推進此次改革”的新策略。
資生堂在中國市場近年來被歐美、韓國化妝品公司壓住增長勢頭,去年底,資生堂社長魚谷雅彥提出的“vision2020”中長期戰略目標後,該公司正進行一系列品牌革新。中國被視為資生堂集團中最為期待的市場,並設定了2020年兩千億日元(近一百億人民幣)的營業目標。
今年以來資生堂中國大刀闊斧的改革引起一些內外部震蕩,魚谷雅彥再次重申資生堂必須基於原有的“資生堂大家庭”式的企業文化下重新審視和推進此次改革,並對中國的未來發展做出了最新戰略部署。
資生堂中國的構架大變革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資生堂內部了解到,自11月1日起,在資生堂集團工作多年,有著豐富經營戰略及海外工作經驗的藤原憲太郎和平澤伸浩,將調任中國擔當資生堂(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及副總經理一職。
兩位正式接手中國工作不到一年的資生堂中國高管將被調回日本。今年4月才正式履職的原株式會社資生堂中國總代表Ralph Ahrbeck將繼任日本總部經營戰略本部長,今年1月正式履職的原資生堂(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高野茂將調任回日本總部協助負責全球事業部相關業務。
資生堂財報顯示,在2014財年,資生堂全球市場的凈銷售額增長2.1%至7776.9億日元(約合405.8億元);其中,日本本土銷售額占比47%,同比下降3.1%,海外銷售額增加7.1%。中國卻成為資生堂表現最疲軟的市場之一,總銷售額下跌4.8%,成為資生堂在全球各大市場的跌幅之最。
相比而言,資生堂的其他競爭對手在中國卻依然高速增長。韓國最大的化妝品公司愛茉莉太平洋,2014年中國市場銷售額26.1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4%;法國最大的化妝品公司歐萊雅2014年在華總銷售額約14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7.7%。
為此,2015年3月,資生堂將全球總部的“中國事業部”的經營及市場營銷職能前移至資生堂(中國)投資有限公司。這意味著,資生堂中國可以獨立地在戰略、企劃、市場營銷、研發等方面做決策,快速且更具針對性地解決中國本土的市場需求。
“中國是資生堂達成2020年目標的重要市場”,高野茂8月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市場的“變革之年”,初步動作便是目前正在進行組織結構重大變革和高管人才等一系列調整。
比如,經過組織重整及新部門成立後,資生堂中國的部門最高主管中,中國本土的人才由原來的30%增加到70%,這些新加入的主管大都來自國際化妝品競爭對手或者其他跨國公司。“資生堂將通過充分的本地化建立起迅速應對市場變化的機制,從而更好地適應中國市場變化速度和客戶需求。”Ralph Ahrbeck此前對記者透露,近8個月來,資生堂在中國吸引了20多位市場營銷等方面的高級專業人才,未來還有更多的人才與管理本地化的計劃。
而在建立與銷售前線更緊密聯系的體制上,此前資生堂中國是以品牌為單位管理,今年9月以後,將以功能和區域為導向進行管理,將中國分為4個大區,分設營業總監,同時營業團隊的人數會增加20%。
高野茂告訴記者,這樣做是因為中國流通渠道多元化、進步快,所以資生堂將從優化渠道營銷、優化營業運營、優化BA管理等方式提升專業性,提升業務效率,應對中國市場的變化。
穩定軍心 魚谷雅彥“滅火”
不過,資生堂中國組織架構的調整與變化導致的人事動蕩也引發其內部員工對資生堂中國前途的種種揣測。今年8月,一封由資生堂CS(化妝品專賣店)渠道匿名DMA(區域銷售經理)發出的《我很想愛他——資生堂裁員故事記》在行業引起眾多關註。
資生堂方面當時回應稱,“在建立與銷售前線更緊密的體制環節上,公司正在實施營業體制及人員結構調整、業務區域重組舉措。在此過程中,資生堂沒有裁員計劃,並將通過擴大公司營業組織增員20%,進一步擴大營業規模。”
魚谷雅彥新近表示,“資生堂將積極維護長期以來合作多年的代理商夥伴關系,同時也要在加速營業體制改革的進程下,帶給中國消費者一個滿意的資生堂新形象和企業承諾。”為向這一方向努力,魚谷本月到訪中國市場,聆聽來自合作夥伴、社員的多方面意見,積極探討目前存在的問題。
一位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分析,“無論是換帥還是魚谷雅彥此行到中國與合作夥伴及員工溝通,其目的就是為了給面對資生堂大刀闊斧改革動作一個緩沖,給因為改革心神不寧的內部員工與合作夥伴一個定心丸。”
在新近代理商大會及社員會議中,魚谷再次重申資生堂必須基於原有的“資生堂大家庭”式的企業文化下,在創造安心信賴感的氛圍中去重新審視和推進此次改革,並對中國的未來發展做出了以下的最新戰略部署。
首要戰略是“穩固銷售體制”,積極提升代理商及店頭的返利機制,給予店頭銷售的最大促銷力度支持。同時為了配合這一行動,建立了新的管理層,自11月1日起,將在資生堂集團工作多年,有著豐富經營戰略及海外工作經驗的藤原憲太郎和平澤伸浩調任中國擔當資生堂(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及副總經理一職。
面對未來長期戰略發展,資生堂已經進行了史上最大規模的5500多名消費者的情感需求調查,基於調查數據重新確認品牌定位以進行“強化品牌力”;2016年泊美(Pure&Mild)將迎來全新的代言人及品牌革新;悠萊(Urara)將全面啟動專賣店品牌改革企劃;姬芮(Za)品牌將在新品籌備上市計劃上加緊更新速度。
此外,魚谷雅彥表示,2016年將在化妝品專賣店的促銷場次和品牌投資宣傳上增加投入,盡力加強品牌和消費者之間的接洽點,讓消費者更加了解資生堂的新變化,體驗資生堂的新產品和新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