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三月十日,老字號上櫃原料廠南 璋,公告二月自結營收七千四百九十九萬元,較去年同期大增四九三‧七二%,反映業績暴增,這家連續虧損三年的上櫃股,股價也在短短一年半,從七元左右,暴 漲到六十一.五元(三月十一日收盤價),大漲近八倍。 「若以顏料業績來評價,(南璋)現在的股價漲那麼高,業界大家都看不懂為什麼會有這麼高的價值,」染顏料公會總幹事嚴永熊直言。 一家虧損的公司,股價為何能站上六十元?今年前兩個月的營收大好,究竟是什麼原因? 根據南璋公告指出,今年一、二月營收大幅增加,主要是來自「新業務」,而這新業務,是和公司本業顏料一點關係都沒有的石斑魚、鱸鰻。 這是第一家上市櫃公司銷售石斑魚、鱸鰻,讓營收大增的案例,主導者就是兩年前入主南璋的神秘大股東陳萬添。 今年農曆年後,中華民國警察之友會總會喝春酒,馬英九、吳敦義應邀出席,坐在主桌,同桌還有台新金控董事長吳東亮(警友會理事長),擔任警友會副理事長的 陳萬添也坐主桌。據說,馬英九看到陌生的陳萬添,轉頭問吳敦義:「他是誰?(指陳萬添)」吳回答:「不知道。」 馬英九、吳敦義不認識的陳萬添,曾經入主過多家上市櫃公司,包括南港、台光、浩騰,及兩年前入主的南璋。他,究竟是誰? 赴中成立連接器廠 學會「借殼上市」眉角 陳萬添今年四十三歲,宜蘭冬山人,小時家境並不理想;二十多歲時,在台灣的小電子工廠當業務,跑業務過程中,無意中嗅到「下腳料」(廢料)轉賣的商機可 觀。 於是,他白天穿西裝打領帶跑業務,下班後,脫掉西裝,到處收下腳料轉賣,當時,他賣下腳料一個月的收入,是月薪的五倍。 後來,連他當業務的那家公司也學他,開始收下腳料賺錢。 沒多久,他赴中國發展,成立連接器廠隆騰,隆騰曾經是中國第二大連接器廠,主要代工客戶有二:一是鑫明集團,一是全球最大的連接器廠TYCO,因為業務關 係,陳萬添和鑫明集團負責人蔣東濬成了好友。 後來,鑫明入主精英,在精英前董事長蔣東濬身上,他學到「借殼上市」購併的know-how,後來透過私募介入的南港,當時陳萬添手上甚至握有四成股權, 讓南港輪胎前董事長林學圃緊張的拜託他放手;之後,陳萬添又同樣以私募方式,介入主機板二線廠梅捷,後來更名為浩騰。 回台改拚綠能事業 帶南璋轉型,看壞又轉向 不料,兩大代工客戶陸續出了問題,精英後來賣給大同,大同不再下訂單給集團外的客戶;美國暴發金融海嘯,電子業訂單萎縮,讓陳萬添的連接器王國從雲端跌 落,浩騰也因此變全額交割股。 兩年多前,連連虧損、股價只有六、七元的南璋,找上陳萬添,原本陳萬添打算循浩騰模式,灌入他最熟悉的連接器業績。但,他發現電子產業獲利開始走下坡,毛 利率越來越低,於是,決定轉換跑道,往環保、綠能產業發展。南璋在去年八月六日宣布成立新事業體,正式切入高壓驅動晶片,及LED照明領域,當時的每股股 價為十七.二元,大股東與經營團隊評估,環保領域的獲利空間有二五%。 不過,去年十二月,南璋切入環保照明四個月後,又發現效益不如預期,立刻快刀斬亂麻,把環保業務收掉,轉往水產領域。 陳萬添從電子業的連接器大戶,轉為石斑魚大戶,其實是個意外。 大約七年前,陳萬添是返鄉的鮭魚之一。回台灣後,他一邊繼續尋找購併標的,一邊則在台灣買土地、房子。包括位於士林的高達九千坪的私人招待所,另外還買下 二十多棟的房子、在陽明山蓋別墅,陸續置產。 股票、房子、土地外,他尤其喜歡搜購「籌碼有限」的東西。像老樹、牛樟芝、盆栽、畫,是他蒐藏主力,據說,他蒐藏的牛樟芝是全台灣前三名,盆栽是全台灣最 多。 接著切入石斑魚業 採契作養殖,上下游通吃 鱸鰻也是。鱸鰻原本屬於保育類,相當稀少。養鱸鰻起初是因為養生、喜歡吃。他在陽明山利用山泉水養殖,越養越有心得。 沒想到,原本屬於保育類的鱸鰻,二○○九年四月農委會解除保育管制,去年六月又納入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的早收清單中,陳萬添認為「機會來 了」。 在台灣,鱸鰻每台斤約三百五十到四百五十元,一套鱸鰻全餐甚至要價六千元。他認為,中國人變有錢,只要單價高、珍貴的食材,一定會吸引他們購買,正好南璋 轉型環保領域,成效不佳,他決定成立水產部門,切入漁業領域。 但是,鱸鰻養成要三到四年,對公司而言,會有業績的空窗期。 剛好,前年八八水災,陳萬添因為鱸鰻關係,常跑屏東,看到很多石斑魚業者,水災後損失慘重,缺乏資金重建魚塭、買魚苗。 鱸鰻的經驗,讓他靈機一動,決定出錢幫漁民重建魚塭、買魚苗,南璋更以契作方式,和漁民約定,這些魚養大後,由南璋出資收購。 「(陳萬添)邊做邊學,」熟悉內情的人觀察,去年底,沒有水產背景的他才把切入漁業的經營模式思考清楚,更把電子業「一條龍」的經營模式,帶進水產養殖。 也就是,將來南璋不止買賣漁獲,更要往上游切入育種、養殖,下游切入通路,上下游通吃。他和海洋大學簽下「產學合作備忘錄」,由海大協助南璋,就鱸鰻、龍 膽石斑等水產養殖,建立相關技術標準流程,生產規畫及市場分析,並找了四位海大碩、博士來南璋,協助漁民解決石斑魚養殖的疑難。 轉作石斑魚,加上今年一月一日ECFA正式生效,石斑魚第一年關稅從一○.五%,降到五%,兩項題材發酵下,南璋今年一月、二月營收大幅成長,銷售石斑、 龍膽的營收占總營收八成以上,南璋正式轉型為水產上櫃公司。 南璋董事長、中央存保前總經理陳戰勝指出,南璋是傳統化工公司,去年轉型,積極找產品,本來想往環保綠能發展,結果,市場競爭力不好,決定退場,設停損 點,後來,發展水產魚作,週轉快,利潤高,目前簽下契作的魚塭面積有五十甲,未來還會繼續增加面積。 不止如此,南璋去年發行新台幣三億多元可轉債,原本打算赴海外購買環保原料,因應轉型為水產公司,南璋還特別赴央行溝通,將這筆海外債匯回台灣,改購買石 斑魚飼料。 經營團隊一年數變 被櫃買中心警示十四次 由於南璋最近一年變化太快,不止股價飆漲,經營團隊不斷更迭,從顏料到綠能,再到水產,讓投資人看得眼花撩亂,不知道經營團隊究竟在玩什麼把戲? 攤開去年南璋所發布的重大訊息,便可看到公司至少二度更換董事長,三度更換總經理、發言人、代理發言人、財務主管、會計主管等經營階層,高階職務變動之頻 繁,也引人側目。 「(頻繁換團隊)和轉型有關,」陳戰勝解釋,各事業體需要的人才不同,當公司要發展新的事業領域,原來的經理人離開,在產業轉型過程中很正常。 只不過,從去年底迄今,南璋遭櫃買中心列注意警示十四次,顯然,主管機關早就注意到這家公司「不尋常」。 櫃買中心發言人寧國輝指出,南璋之前業績虧損,經營團隊更換也都有公告,而今年新成立水產部門,打算朝多元化經營,站在主管機關立場,「不能懷疑其居心不 良,」但將持續監督公司清楚揭露資訊。 南璋是否成功轉型為水產公司,還有得觀察。但是也顯露出「路不轉人轉」的現實,以及石斑魚市場動輒五成以上的獲利水準,以及台灣水產養殖的再一次傳奇。 |
|
||||||
今年四月十三日,報紙財經版一角 有則短文:「英格爾涉炒股 負責人、金主、炒手遭檢調搜索」,檢調突如其來調查一樁兩年前舊案的舉動,讓這檔近一年來飆漲八倍的股票,股價急轉直下,意外戳破了一場「中國灌單、台灣 炒股」的超完美炒股計畫。 撰文‧張瀞文 在琳琅滿目的炒股手法當中,公司派結合市場主力及法人,透過媒體發布利多,坑殺散戶投資人的案例多如過江之鯽,而這次電源供應器廠商英格爾一年大漲八倍炒 股疑雲背後,除了公司派、金主、炒手、法人,背後隱約可見中國四大央企之一普天集團介入的身影。 因為普天具有中資的特殊身分,因此發生在二○一二年總統大選前夕的這起英格爾炒股案,時間點顯得格外敏感,檢方偵辦起來也特別棘手,最近市場上就傳出檢方 因受到來自高層壓力,讓整個案子「辦不下去」,最後甚至出現了「抓小案放大案」的作法。 檢方於四月搜索後指稱,這起炒股案時間點落在○九年七月到九月,主要由英格爾董事長蔡成達夥同市場金主及炒手,透過特定人士拉抬股價,檢方最後約談蔡成 達、金主邱志宏及操盤手蕭天祥,蔡成達更在今年五月下台。 不過外界對於檢方的說法存疑,因為這段時間英格爾股價僅由十七元漲至二十六元左右,並沒有大幅波動。反而是英格爾從去年年初二十八元飆漲至今年二月歷史高 點二五七元,一年內飆漲了八倍,轟動台灣股票市場的炒股事件,檢方卻好像「視而不見」,作法讓外界相當不解。 與中國央企合作首例 普天營業額九千億 竟挑上台灣小公司不過檢方在今年四月突如其來搜索英格爾,已意外讓整件還在進行當中的「超完美炒股計畫」戛然而止。就在檢調搜索之後,除了董座下台,英格 爾第二季勉強繳出讓市場可接受的營收成績,但稍後公布的獲利卻出現比上季腰斬的情況,獲利突然大縮水,讓市場意外。 市場傳出因為四月檢調追查英格爾炒股案,讓普天對英格爾的後續下單出現觀望。檢調追查,加上普天下單縮手,導致英格爾獲利不如預期,而英格爾股價也從二月 的高點跌落至現今約八十元附近,短短半年內股價一度出現腰斬再腰斬,散戶投資人已哀鴻遍野。 桃園縣龜山鄉電子零組件小廠林立,股本僅五億元的英格爾一點也不顯眼,加上所生產的電子產品──電源供應器,又屬於相當成熟的產品,每年維持固定的獲利, 且從來不召開法說會,市場或是法人圈幾乎不會注意到它。 不過去年年初英格爾突然轉性,除了二月初召開掛牌後首場公開法人說明會,緊接著二月五日宣布與中國央企普天集團簽署一紙「三年合作、一年採購」的合約,採 購金額達一億美元以上,而普天也在簽約儀式中宣稱,「未來不排除入股英格爾,或雙方合資成立新公司」。 由於這是首家中國央企與台灣公司合作,自然吸引各界目光,但是營業規模高達九千億元新台幣的普天,選上股本不到五億元、年營業額二十二億元左右的英格爾合 作,甚至還要進一步入股?背後動機令人玩味。 據業界人士表示,當時普天曾經找了五到八家台灣的中小型公司洽談合作,而英格爾會雀屏中選,主要與英格爾董事長蔡成達需要活絡股價,且急著想退休有關。 八成訂單來自普天 灌單奶水多到滿出來 營收股價創新高大股東透過與客戶宣布策略聯盟合作案,然後讓對方在枱面下吃進籌碼,之後再透過灌訂單、衝營收、拉抬股價,最後雙方共享股票大漲後的甜美果 實,這樣的炒股手法屢見不鮮。 英格爾在去年正式宣布與普天簽約後,股票的成交量逐漸放大,正巧鑫豐、昇豐等特定的小型券商,也開始密集交易。熟悉市場操作人士開始揣測,普天在這時候似 乎開始進場吸收籌碼,而時間點大約就在雙方簽約後不久的二到四月這段期間。 因為有一億美元大訂單,加上普天陸續在市場上吃貨,英格爾股價開始出現異常的波動,這樣的漲勢開始吸引「外圍人士」的注意,就在四、五月,英格爾股價來到 七、八十元,市場炒手、主力開始介入,英格爾成交量開始放大,動輒出現量價俱揚的走勢。 同時,過去從不透過重大訊息公布營收的英格爾,在這一波股價漲升過程中,也一反常態,在法定公告營收日(每月十日)前,在六或七日時就透過重大訊息發布營 收數字。 從公布的數字來看,隨著中國普天的大單灌頂,英格爾合併營收從過去單月僅有二、三億元一路跳升。一直到去年年底,英格爾十二月單月合併營收已來到十四.九 六億元,這個數字比年初二月營收成長接近八倍之多。 公司釋利多撐住股價 內部人士卻逐漸在逢高時出脫持股市場發現來自普天的訂單讓英格爾營收暴衝,當時就有炒家表示,中國央企動輒數百億、數千億元的營收規模,現在隨便拿個幾億 元訂單灌給台灣的中小型公司,只要央企有心餵養,台灣中小型公司一定會「吃到撐死」! 隨著營收從四月開始一路創新高,英格爾股價正式站上百元,超越績優股台達電,一躍成為電源供應器股王。突出的股價及業績,終於吸引法人目光,原本乏人問津 的英格爾,陸續有法人到公司拜訪,包括日盛及新光等投信及自營商從去年九月開始陸續進場加碼。 而這段時間,公司仍然持續釋出利多消息維護股價。去年十一月十日英格爾舉行第二次法說會,蔡成達向在場法人及媒體表示,與普天經過十個月的磨合後,今年訂 單將會放量,接下來包括航空媒體機、少兒遊戲機、LED照明燈源,將推升今年公司成長動能。 法說會後,包括群益、第一金投顧以及元富證券出具的研究報告都預估,英格爾去年每股獲利將達到四.五元到五.五元,群益投顧更大膽估計,英格爾今年將賺進 一個資本額。 而今年一月下旬,中國普天集團資訊產業國際事務本部總經理溫南雁,也在英格爾於深圳舉辦的三十周年慶時表示,今年將深入與英格爾合作,同時擴大下單。 在公司派聯合普天釋出利多,籌碼又被特定人鎖定,投資人大舉進場,使得融資使用率拉到最高九六%情況下,英格爾股價再度攀升至今年二月份最高點二五七元, 短短一年大漲八倍,英格爾成為近一年來台股表現最傳奇的一檔股票。儘管股價登上高峰,但對市場敏感度很高的炒家們發現,去年下半年開始,公司內部人士已逐 漸逢高出脫持股。 上半年營運大衰退 一億美元訂單「虛胖」 檢調偵辦炒作根據公告,蔡成達從去年八月以後就陸續申讓超過二千五百張持股,監察人黃彭惠珠也在去年十二月申讓三百張,高層在高檔賣股,這點讓參與的炒家 提高警覺。 從英格爾公布的業績來看,也沒有像公司對外所說的那麼好。根據公告,今年第一季英格爾的合併營收不僅沒有成長,反而比去年第四季衰退二七.七%。去年第四 季稅後盈利率降至一.○九%,比上一年度平均四%到五%大幅下滑。加上今年半年報公布,上半年每股僅賺了一.三三元,與賺一個資本額的說法差距過大,市場 才恍然大悟,這號稱一億美元的肥單,恐怕是僅有骨頭沒有肉的「虛胖訂單」。 股價位在高檔、本益比接近四十倍,又有董監申讓持股,加上營收、獲利不如預期,果然在第一季營收公布後,英格爾股價從二五○元高檔出現第一波跌勢。緊接著 檢調又在四月中偵辦不法炒作,突然的舉動讓各方人馬競相拋出手中持股,而英格爾股價半個月就腰斬。 英格爾股價一年大漲八倍,在台股一千多檔股票中,漲幅第四,小小英格爾能脫胎換骨,完全是拜普天集團在背後撐腰所賜,雖然在飆漲期間,普天高層曾經出面表 示「擔心小股東因此受傷」,不過現在英格爾沒有繳出預期中的成績,股價也因過度炒作而出現崩跌,普天連手英格爾炒股的說法在業界不脛而走。 這一次英格爾涉炒股案,由於股價漲幅大、參與的人更多,所牽涉層面、投資人受傷的程度遠比兩年前的舊案影響範圍更大,但是檢調卻是「抓小放大」,對於這次 成功將股價推上天的炒股案視若無睹。中國央企普天是否連手英格爾炒作股票坑殺投資人,需要主管機關「嚴密觀察」,不過現在英格爾股價大跌,當初相信這一億 美元訂單而進場的散戶投資人們,他們的權益又該由誰來維護? 英格爾 成立:1981年 負責人:董事長梁育正(前任為蔡成達) 資本額:9.17億元 主要業務:電源供應器 主要客戶:Canon等相機廠商近三年獲利:2010年EPS3.92元、2009年1.41元、2008年0.29元 英格爾公司說法 英格爾財務長蔡瑞蓮表示,關於檢調偵辦炒股案,主要是針對前董事長蔡成達,蔡董事長已下台,英格爾經營團隊也更新,其涉案事項屬個人行為,與公司無關。另 外,關於營收創新高、獲利卻跟不上腳步,主因是產品結構變化,這些在法說會、股東會時都已對外說明。 中資普天灌單 各路人馬炒高英格爾股價 ──2010年2月迄今 英格爾股價走勢 2010-03 與普天簽訂1億美元訂單07 主力、炒手開始進場吃籌碼10 法說會後,法人開始進場 2011 董監大舉申讓 英格爾30周年慶,普天高層釋利多 檢調搜索 營收暴衝 獲利卻沒有跟上腳步── 英格爾營收獲利對照時間 2009.3Q 2009.4Q 2010.1Q 2010.2Q 2010.3Q 2010.4Q 2011.1Q 2011.2Q 營收(億元) 5.58 5.55 9.24 27.82 30.51 42.75 30.62 35.11 每股純益(元) 0.54 0.39 1.04 1.56 1.62 0.81 1.03 0.56 「普天概念股」均不支倒地去年英格爾因與普天集團簽訂一紙合作契約,這個中國第一家央企攜手台灣掛牌公司合作的案例,由於被視為後ECFA時代「陸客來 台」、「陸企買台」、「中國資本輸出台灣」、「兩岸企業加速合作」的經典案例,而備受市場關注。 後續隨著普天灌單,英格爾在一年內營收、股價都翻漲數倍之多,台灣股市也出現奇特現象,只要公司與普天沾上邊,股價都會應聲大漲,彷彿「中國普天」就是股 價的靈丹妙藥, 台灣股市最新流行名詞「普天概念股」紅透半邊天。 市場陸續冒出的「普天概念股」,包括有新世紀(3383)、華興(6164)、東貝(2499)、巨騰(9136)、台端(3432)等,其中以新世紀訂 單未到手、三個月股價就漲了一倍最具代表性。這些普天概念股大多與LED產業相關,訴求的題材不外乎是中國十二五規畫,將對LED路燈創造龐大的需求。 雖然普天高層曾出面否認有所謂的「普天概念股」,不過一直到英格爾爆出遭檢調搜索、董座、作手遭到約談,這些攀親帶故的「普天概念股」也才一一不支倒地, 均因業績不如預期紛紛遭重擊,顯露出原來的真正面目。 |
|
||||||
|
||||||
由民間團體發起的「反媒體壟斷大遊行」在九月一日記者節當天登場,據統計,當天吸引近萬名學生、學者、媒體工作者參與。許多曾參與一九九四年新聞界首次走 上街頭,訴求「新聞自主」遊行的記者協會成員都感到欣慰,當年僅五百人參與的活動,十八年來,人數成長了十八倍。 這場號稱「野百合」之後,規模最大的學生街頭運動,其實有賴許多「熱血」老師的號召,除了傳播科系的知名學者,如張錦華、胡元輝、管中祥之外,連傳播界的補教名師戴然也現身。師生在街頭相遇,讓遊行隊伍充滿年輕活力。 人群中,牽著五歲女兒身處「錢衷時」(前中時)隊伍的前中國時報副總編輯何榮幸格外受到注目,他笑稱,這是女兒的第一場社會運動。只見一批又一批學生爭相 與他們父女倆合照,曾被他教過的學生驚呼:「融融居然這麼大了!」何榮幸一把抱起女兒,應和學生:「她好大,我不怕!」現場氣氛溫馨。何榮幸說,接下來要 帶女兒從宜蘭出發,環島一周。「先讓我休息兩個月,等我回來,一定會再回到新聞界,大家放心!」 (鄭淳予)
|
||||||
| ||||||
有一種商品,在外地賣九元,在本地賣八十元,身為本地人,你會買嗎? 你可能不會,但中國股民會。十一月五日,掛牌僅兩天的浙江世寶跌停,收盤價人民幣十六.八八元(約新台幣八十.六九元),本益比超過五十倍;但在港交所掛牌一年半的浙江世寶,收盤價二.四七港幣(約九.四二元新台幣)。同一家公司、同一種業務,在深圳股價竟比香港高近八倍! 生產汽車零組件的浙江世寶,創下今年A股諸多紀錄,因其認購中籤率僅萬分之十三,上市首日便狂漲七倍到十八.七五元。由於漲幅過大,浙江世寶盤中還被三度暫停交易,在剛結束「二千點保衛戰」的A股市場裡特別顯眼,也成為眾人關注話題。 股價一飛沖天後,世寶公告今年淨利將比去年銳減三成。既然業績沒成長,掛牌為何暴漲? 其實是公司刻意壓低價格,原訂每股人民幣七元、發行○.六五億股,改為二.五八元、發行○.一五億股,以「可能買不到」的噱頭吸引散戶。即使十一月六日世寶再度跌停,但距離原股價還有一大段價差,搶到這檔「A股奇蹟」的散戶,恐怕還得套牢好一陣子。 (周岐原) |
過去十年,亞洲新興國家的外債由3000億美元猛增至2.5萬億美元。摩根士丹利警告,若美元突破支撐位大漲,這些國家會遭遇債務沖擊。
美元向四年新高水平邁進,有突破關機那技術支撐位的威脅,摩根士丹利的外匯研究團隊在報告中指出:
“美元債務高企對新興市場不利,除日本外亞洲地區的信貸與GDP之比已經超過了1997年(10%)的水平。”
西方央行的大寬松帶來了大量廉價貸款。中國政府推動信貸與GDP比例升至15%,凸顯了國內生產率增長停滯和出口導向型經濟模式失去活力的現狀。摩根士丹利警告,亞洲的貸款機構越來越依賴大額融資的資本市場,它們的貸款增長速度比存款增速快,如果流動性枯竭,就會身處險境。
摩根士丹利預計,除日本外亞洲地區可能面臨雙重打擊,一是美國利率上升導致全球借款成本增加,二是美元軋空頭引起亞洲地區貨幣下挫。這兩種打擊產生的影響會相互影響,讓問題更複雜。
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師認為,由於美聯儲的立場向鷹派轉變,美元將扭轉30年的下行趨勢。若美元指數突破87的支撐位,到明年將升破92。這樣的大波動堪比二十年前全球受到的美元升值沖擊。
上周亞洲開發銀行(ADB)也發出警告,稱今年10月美聯儲結束本輪QE時,本地區流動性會更緊張,亞洲國家應該接受這一事實,可能“資本外流”。ADB認為:
“今年本地區的債券市場風平浪靜,但風險在增加。風險包括美聯儲加息的日期會比預期的早。”
ADB監控數據顯示,新興亞洲市場今年第二季度發行了1.1萬億美元的本幣債券,規模創季度記錄,使總規模增至7.9萬億美元。大部分這類債券期限都不到三年,產生了展期的風險。
這些外債中還未計入1.5萬億美元的跨境銀行貸款,以及逾1.2萬億美元的外幣債券。這些貸款和債券大多為美元債務,由亞洲的公司持有。
去年越南和中國香港發債規模分別增長了36%和32%。而發債占比極大還是中國大陸。中國國家電網新增發債4150億美元,中國鐵路總公司新發人民幣9750億元債券。
考慮超級貨幣寬松導致大量熱錢流入新興市場,當地企業選擇利用全球的低利率借貸,大量增加海外發債,國際清算銀行(BIS)近來警告,在匯率和/或利率沖擊時,企業這樣的貸款偏好將產生更劇烈的連鎖反應。
與上世紀90年代末不同,當時亞洲國家主要是本幣債務,外債極少,且大多擁有龐大的外儲。可如今,BIS擔心亞洲國家可能面臨多種渠道的沖擊,比如私人部門的美元債務,而且本地債務對利率升值極為敏感。
去年5-6月美聯儲第一次透露縮減QE的信號時,新興市場還有時間調整。但此後大多數新興市場仍在迅速累積債務,實際借款利率平均1%,創最低紀錄。BIS擔心,一旦這類利率突然反彈,就會出現險情。
本月美聯儲FOMC會議透露,明年基準利率的升幅將超出市場預期,全球市場將因此震蕩。現在的一大疑問是,利率風暴會不會像美聯儲去年的縮減QE那麽短暫。(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但是英偉達高估值背後更多是擁有未來。
來源 | 點拾投資
作者 | 朱昂
導讀:今年截至6月底,美股漲幅最好的板塊是科技,上漲17%。然而在科技股中我們發現市場變得越來越集中。互聯網企業中的Facebook, Amazon, Netflix, Google(外號FANG)包攬了大部分漲幅。
而半導體中的英偉達也貢獻了絕大多數的漲幅。作為一個硬件公司,英偉達在兩年內上漲8倍,漲幅超過了大部分互聯網企業,但是同時其收入僅僅增長了48%。我們曾經在去年多次推薦過英偉達,在這個位置我們繼續反思一個問題:英偉達貴了嗎?
英偉達:兩年八倍的硬件公司題
僅僅是在2015年的7月,英偉達的股價還只有20美元,今天他的股價突破了165美元,完成了8倍漲幅。作為一家早在1993年成立的芯片公司,英偉達雖然很早被關註,但直到最近在真正進入廣大投資者的視線。早些時候,僅僅是一些打遊戲的朋友通過電腦顯示芯片知道他的產品。
從2001到2017年公司整體收入基本上保持增長,16年間收入7億美元增長了接近10倍到69億美元。但是我們看到,作為一家硬件公司,英偉達的增速是缺乏爆炸性的。這點和互聯網公司的爆炸力完全不同。
2015年英偉達的收入是47億美元,到了2017年也“只有”69億美元。
從電腦遊戲到人工智能的切換 題
從財務數據看,我們似乎沒有看到英偉達收入增長的爆炸力。由於股價=盈利X估值,那麽英偉達的大幅上漲來自於估值提高。估值的提高往往有很大的藝術部分,但很多時候卻會預先告訴我們未來的樣子。顯然,市場對於英偉達預期是公司未來收入從傳統電腦遊戲,向人工智能轉型。
關於這一點,可以參考2016年8月我文章中的原話,沒有一個字改動:
從代表未來的增長點看,英偉達的布局已經符合了未來世界:
1. 遊戲領域逐漸走向VR模式。今年四季度Playstation也要推出VR頭盔。VR的高清體驗需要很強大的畫質,更高級別的GPU芯片。這會讓英偉達這種獨立GPU公司受益。
2. 人工智能帶動數據中心業務。深度學習是各個大互聯網公司都在布局的。深度學習依賴的也是神經網絡,這種神經網絡和人類大腦類似。深度學習神經網絡必須要做到高速狀態下對於海量數據分析。英偉達的深度學習芯片具有快速處理的特長。就在前幾天,英偉達向OpenAI交付了全球首臺單機箱人工智能超級計算機,DGX-1。這臺計算機用了3000人花費3年時間開發出來。
3. 無人駕駛、ADAS系統。大家都知道,特斯拉已經是英偉達的客戶。對於未來的無人駕駛汽車來說,GPU算法芯片將成為一個標配。而且在Mobileye和特斯拉合作終止以後,將更有利於英偉達芯片對於汽車電子化的滲透。今年4月我們看到英偉達發布了首款基於Pascal架構的特斯拉P100顯卡。這塊顯卡有高達153億個晶體管。
技術帶來新的定價權 題
如果僅僅從收入結構看,英偉達依然只是一個遊戲芯片公司。
最新一季度的收入19億美元,其中遊戲業務收入10億,視覺產品收入2億,數據中心收入4億,汽車業務收入1.4億,其他收入1.5億。遊戲依然占到了收入的53%。但是從公司的經營性利潤看,2017年出現了巨大增長,從7億美元增長到了19億美元。這意味著公司在更加快速增長的VR,芯片算法,無人駕駛汽車等方面都有很強的定價權,有技術的獨占性。正因為這種獨占性,才能帶來更高的利潤水平。
高估值和未來的權衡 題
對於一個成長性公司,往往不需要太在意估值。2013年就是因為太在意Netflix的估值,最終沒有拿住大牛股。
那時候Netflix的市盈率已經沒法看了,而且利潤對比2011年出現大幅度下滑。即使今天,Netflix的利潤依然低於2011年水平,但股價卻上漲了10倍。那是基於整個智能電視行業的市場空間,以及Netflix在這個行業幾乎壟斷的位置。
這個是不是聽起來很像?今天英偉達估值達到了驚人的52倍經營利潤率,20倍的Price/EBIT,不要說作為一個硬件芯片公司,即使互聯網公司目前都沒有如此高的估值。
但是英偉達高估值背後更多是擁有未來。更強的算法,更好的圖像識別,以及人工智能的世界。每一次的科技變革都首先需要硬件突破,2000年網絡股泡沫依靠了思科路由器,這一次移動互聯網時代依靠了蘋果的智能手機。下一次人工智能的革命需要英偉達芯片。
而每一次硬件創新的公司,最終都能成為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之一,如果英偉達擁有的是人類未來,那麽目前市值依然有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