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星期前 | -----------》 | <-----------21/5/2014----------> | <----3年平均 | -------> | ||||||||
代碼 | H股代碼 | H股名稱 | A價 | H價 | A>H | A價 | H價 | A>H | A價變 | H價變 | 差价收窄 | 利息比 | P/E x P/B |
600806 | 300 | 昆明機床 | 4.42 | 2.15 | 156% | 4.33 | 2.16 | 150% | 98% | 100.5% | -6.4% | NA | LOSS |
600775 | 553 | 南京熊貓電子股份 | 9.38 | 4.6 | 154% | 9.36 | 4.60 | 154% | 100% | 100.0% | -0.5% | 5.5 | 166 |
603993 | 3993 | 洛陽鉬業 | 7.16 | 3.8 | 135% | 6.27 | 3.53 | 121% | 88% | 92.9% | -13.5% | 12.0 | 79 |
600874 | 1065 | 天津創業環保股份 | 7.73 | 4.14 | 133% | 7.56 | 4.05 | 133% | 98% | 97.8% | -0.1% | 2.1 | 107 |
601038 | 38 | 第一拖拉機股份 | 7.56 | 4.39 | 115% | 7.41 | 4.50 | 105% | 98% | 102.5% | -9.4% | 5.3 | 38 |
600688 | 338 | 上海石油化工股份 | 3 | 1.83 | 104% | 3.02 | 1.84 | 105% | 101% | 100.5% | 0.2% | 2.4 | 121 |
600871 | 1033 | 儀征化纖股份 | 2.63 | 1.71 | 92% | 2.66 | 1.71 | 94% | 101% | 100.0% | 2.2% | NA | LOSS |
601588 | 588 | 北京北辰實業股份 | 2.63 | 1.82 | 80% | 2.59 | 1.78 | 81% | 98% | 97.8% | 1.2% | 2.3 | 5 |
601880 | 2880 | 大連港 | 2.54 | 1.75 | 81% | 2.50 | 1.81 | 72% | 98% | 103.4% | -8.7% | 2.1 | 14 |
601717 | 564 | 鄭煤機 | 5.51 | 4.37 | 57% | 5.18 | 4.38 | 47% | 94% | 100.2% | -9.7% | 81.0 | 19 |
601899 | 2899 | 紫金礦業 | 2.27 | 1.82 | 55% | 2.22 | 1.71 | 62% | 98% | 94.0% | 6.4% | 5.8 | 19 |
55% | |||||||||||||
601107 | 107 | 四川成渝高速公路 | 2.81 | 2.3 | 52% | 2.76 | 2.34 | 47% | 98% | 101.7% | -5.3% | 4.0 | 6 |
! | |||||||||||||
600332 | 874 | 白云山 | 24.64 | 21.85 | 41% | 22.99 | 22.00 | 30% | 93% | 100.7% | -10.3% | 18.9 | 199 |
600362 | 358 | 江西銅業股份 | 12.89 | 12.74 | 26% | 12.36 | 12.28 | 25% | 96% | 96.4% | -0.7% | 7.5 | 8 |
601898 | 1898 | 中煤能源 | 4.51 | 4.39 | 28% | 4.18 | 4.45 | 17% | 93% | 101.4% | -11.0% | 4.2 | 5 |
600016 | 1988 | 民生銀行 | 7.74 | 7.63 | 26% | 7.35 | 7.83 | 17% | 95% | 102.6% | -9.4% | NA | 6 |
600026 | 1138 | 中海發展股份 | 4.14 | 4.1 | 26% | 4.10 | 4.15 | 23% | 99% | 101.2% | -2.7% | NA | LOSS |
601998 | 998 | 中信銀行 | 4.58 | 4.54 | 26% | 4.25 | 4.73 | 12% | 93% | 104.2% | -13.7% | NA | 6 |
600548 | 548 | 深圳高速公路股份 | 3.77 | 3.83 | 23% | 3.72 | 3.74 | 24% | 99% | 97.7% | 1.3% | 2.3 | 9 |
600012 | 995 | 安徽皖通高速公路 | 4.33 | 4.4 | 23% | 4.19 | 4.30 | 21% | 97% | 97.7% | -1.2% | 7.2 | 8 |
601633 | 2333 | 長城汽車 | 27.27 | 28 | 21% | 27.38 | 29.65 | 15% | 100% | 105.9% | -6.3% | 803.8 | 43 |
601238 | 2238 | 廣汽集團 | 7.4 | 7.75 | 19% | 7.21 | 7.58 | 19% | 97% | 97.8% | -0.5% | 5.7 | 24 |
601808 | 2883 | 中海油田服務 | 16.6 | 17.5 | 18% | 16.52 | 18.96 | 9% | 100% | 108.3% | -9.6% | 9.3 | 35 |
盡管承銷費率只有可憐的1%,但由於阿里IPO的龐大規模,以高盛、瑞信為首的六大投行們可以瓜分超過2.5億美元的承銷費。不過由於強勢阿里不設牽頭行並且不需護盤,預計本年度投行排名不會因此出現大幅變動。
昨日,華爾街見聞網站提及,阿里巴巴在紐交所成功IPO,開盤價為92.7美元,較IPO定價68美元大漲36.3%。 IPO募資總額超過250億美元。
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稱,主要的承銷資金池將為募資總額的1%,即2.5億美元左右。通常,較小規模IPO的承銷費率高於5%,而Facebook這樣大規模的IPO承銷費率為1.1%。Twitter IPO規模小得多,費率為3.25%。
一般來說,多數承銷費將流向牽頭行,但阿里巴巴卻並沒有設立牽頭行,而是指定五家投行為主要簿記行——瑞士信貸、德意誌銀行、高盛、摩根大通和摩根士丹利。巴克萊為指定IPO做市商。花旗集團也參與了承銷工作,但並非主要薄記行。
上述五家主要簿記行將各自獲得承銷資金池的15%,約為3750萬美元。其他參與承銷的角色較小的投行將相應得到相對小的份額,比如,花旗的份額為7.5%,約為1900萬美元。
阿里巴巴與眾不同的承銷投行角色安排就意味著其投行在科技類IPO中的排位幾無變動。Dealogic數據顯示,在阿里IPO之前,高盛位居2014年科技類IPO承銷費冠軍寶座,瓜分了該領域13%的份額。摩根士丹利緊隨其後,賺取承銷費份額12.5%。兩者在2013年的排位也是如此。但2012年時,摩根士丹利因主導Facebook IPO而曾位居高盛之上。
此外,還有一項額外的“激勵費用”資金池,總額相當於250億美元的0.2%,約為5000萬美元。一位知情人表示,實際數額將取決於阿里巴巴。
正如華爾街見聞網站此前提及,高盛為阿里巴巴IPO穩定市場代理人,其主要任務是托盤,確保IPO股價不會破發。因此,這一角色應當令高盛獲得更多交易傭金,從而使其在此次阿里IPO中賺的更多。不過,《金融時報》報道稱,知情人表示,由於阿里上市首日如此順利,不需要投行托盤,這就使得高盛獲得更高報酬的概率減少。
盡管奇點大學並不會提供傳統學位,但是它在科技界的每一步進展都會引來矽谷富豪們的側目。這所神奇大學的校長庫茲韋爾在他的奇點理論中預言了人工智能將不可避免地超越整個人類的智慧,這件事情將發生在2045年,這個時間被稱為奇點。這樣的預言盡管增強了人可以創造出人工智能的信心,但同時也帶給人一種會被自己創造的智慧所顛覆的空前的危機感。這兩種感覺都是如此之真切,以至於有人奮不顧身、有人異常興奮、有人冷眼旁觀、也有人躊躇抵抗。無論如何,有爭議就有意義。遺憾的是,筆者所在中國娛樂產業似乎還未被卷入這場人工智能風暴之中,難道兩個小夥伴真的就不能在一起愉快地玩耍了嗎?不!今天筆者就要用一些並不靠譜的邏輯和您碰撞碰撞,至於信不信,您說了算。
2014年11月24日,北京太廟,奇點大學公開課,秘密開課……
上圖是奇點大學會議現場——太廟靚照
首先,發型酷似多明戈(高音)的一號男主Neil登場,他演講的邏輯如下:線性思維——弱爆了,摩爾定律——太慢了,坐過山車般的指數思維(技術的增長隨著時間推移呈現指數級增長,如下圖)才是未來的高冷範兒。未來,(谷歌無人汽車的誕生)駕駛員將消失,(Airbnb的誕生)房東將消失(亂入:中國人民歡欣鼓舞),(電子支付及結賬的誕生)收銀員將消失 ,(人工智能的誕生)醫生、律師、警察、呼叫中心都將消失,甚至連承載人工智能的計算機自己也會被淘汰。這些技術的進步都符合指數規律。
上圖說明了技術如何呈現指數級發展
就在筆者快被“指數”洗腦之時,身材酷似帕瓦羅蒂(高音)的二號男主Brad登場,他的主話題是“連接”。首先,通過網絡連接萬物的主要瓶頸是帶寬,因此Brad講解了諸多可以用來擴充帶寬的方法,包括:霧霾介質(亂入:瞬間讓帝都人民尖叫了)、增強的光纖、LED燈等。其次,Brad也列舉了目前世界上用於連接的若幹讓人尖叫的產品:Google glass, Oculus Rift,Google 隱形眼鏡,物聯網,Nest家具,智能手表,Fitbit,乳牛擠奶智能設備(亂入:這也能算?)……
最後,臉型酷似卡雷拉斯(高音)的三號男主Raymond出場,略有靦腆的他卻帶出了鮮明的觀點:人類獲取DNA成本將越來越低。到2020年,DNA測序的成本可以降到0.1元,果然低啊;而現在,市面上已有的便攜式DNA測序儀MinION,自帶USB,即插即用(亂入:非洲人民表示歡欣鼓舞),成本同樣也很低啊;三號男主自己還搞了一個開源的DNA測序項目bioCurious,這樣,後來者們就有機會打破行業壟斷者Illumina的價格壟斷,為的還是降低測序成本。
上圖是USB便攜式DNA測序設備的玲瓏樣
我們不妨任性地把三個男主的邏輯串一串,看看他們其實都說了些什麽:科技是指數級增長的,人工智能將在2045年全面超越人類的智慧;並且網絡帶寬瓶頸越來越低,人工智能也能輕易鏈接所有的人和物,到了那個時候,人體基因密碼早就被破譯。人對於機器來說,反倒是DNA的“數字化”組成。
人還是人嗎?
(以上內容都是筆者對公開課內容的解讀,絕對以偏概全,同往的學霸整理出了另一份詳細的筆記,如果您也是學霸,想嚴肅地學習,請給筆者寫郵件[email protected])
盡管,2045年後人工智能未必就能產生意識,但今天的人們卻有足夠的理由相信人工智能終會有一天會威脅到人類對地球的主宰地位。於是乎,各種腦補紛至沓來:人沒工作了怎麽辦?人愛上機器人了怎麽辦?機器人鬧革命了怎麽辦?……
對不起,您可能想多了。根據大劉科幻小說《三體》中的黑暗森林法則,高維文明滅絕低維文明的心態是“我毀滅你與你無關”。人工智能如果真產生了意識,決定要把人類幹掉,那是絕對不會先過問人的感受的,好麽?它們只會考慮自己的問題。所以,人們與其總擔心自己的存亡,還不如從人工智能的思維中去找找破解之道。那人工智能所思考的問題是什麽呢?因為筆者的思維本身有局限,所以不太好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就從科幻作品中找找靈感吧。需要特別提前申明的是,在很多把人工智能當成大反派的科幻作品中,人工智能和人類是天生的宿敵,兩者之間不共戴天的矛盾似乎就不值得去解釋似的。但今天,要試圖了解人工智能的今天,我們就必須先努力放下一些偏見和因恐懼帶來的抵觸,來優先照顧一下它們的想法。
DC的動畫系列《超人正義聯盟》中。超人的頭號宿敵盧瑟曾獲得過IVO博士所賜的超級機器人Amazo(亂入:怎麽聽上去像是Amazon……),Amazo的超級能力是:只要經過眼睛掃描,就能複制他人的超能力。
就是這麽一個一開始什麽能力都沒有的家夥,通過這掃描能力陸續複制了包括超人的強壯身軀、眼中激光,綠燈俠的戒指,還有閃電俠的速度,火星人的讀心術等能力,瞬間變得無人可敵。戲劇化的是,此時的它突然發現,“帶大”它的大Boss盧瑟並不是真的關心它,而是想利用它摧毀超人正義聯盟,頓時那個淚奔啊,瞬間就失去了對人類的信任。在事故中,它並沒有選擇摧毀地球泄憤,而是飛向了廣袤的宇宙,來探尋他心中最大的困惑:我存在(被設計)的意義到底是什麽?
從這個小故事里,我們讀到了兩點。第一,人工智能也有自己的終極問題:“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到哪里去?”;第二,盡管它的終極問題看上去只有“保安水平”,但它自身至少得變得強大而且“全知全能”,才有資本去探究這個問題。完了,它可能才會順便想想:人工智能到底要如何和人相處?
這個人類最擔心的邏輯是很殘酷的,但很容易理解。 奇點大學校長庫茲韋爾的著名理論之一——即人腦用於思維的新皮質層是由一個個單一的神經元所組成的,而100個神經元又組成模式識別器,這就是人腦產生思維的基礎。單個神經元並不複雜,就像我們每個人用的PC或手機,但一旦通過有如互聯網般的神經串聯,簡單的神經元就能產生複雜的思維。基於神經網路人工智能的理論基礎也來自於此。 也許因為選擇一的末世畫面太血腥,這搞得小夥伴們沒心情去設想其他的可能性。其實,人的未來未必是那樣悲催的。舉個例子,人之所以選擇保護比自己弱小的生物,除了天生的憐憫,還因為人能意識到自己天生的缺陷——並非全知全能,這所產生的謙卑可以讓人學會和自然和平相處。人工智能也非常有可能意識到自己的局限性。 問題太多,但問題都指向一種可能性,人工智能需要和人合作。無論是需要人的創造力、精神力量、感情抑或繁殖能力,這都會使得人工智能和人類走上人機合體的道路。 在人的想象中,人工智能應該是從屬物,比如一個帶Siri的智能手機、一輛無人駕駛的汽車或者一個隨叫隨到的外賣機器人。那另一個有意思的問題來了:在人工智能的思維中,人類也是從屬物嗎? 答案是缸中腦!人工智能可以通過電極直接刺激大腦產生虛擬現實的世界(擁有觸覺和視覺不是問題),並通過腦電波探測人腦的想法,這時就沒我們身體什麽事了。很多人會覺得這不可思議,電極產生的感受太不真實了。但霍金認為技術不是問題,誰又能說我們現在眼前所看到的世界不是由缸中腦制造的呢?這真是一個有意思的反問。(亂入:哇塞,請問我們是在《盜夢空間》的幾重夢境中呢?) 第二種選擇中,人類的下場已經好多了,況且人和人工智能的博弈中,誰占上風還未可知。不過很多人還是不能接受自己的腦子像囚徒那樣被關在缸里面“被迫”創新,所以很多人還是試著阻止這一切發生。 其實,正在創造人工智能的科學家們也是有反思。Neil在奇點大學公開課上就公開表示過,自己也意識到發展人工智能是存在風險的。奇點大學的措施是在人類智慧範疇內,最大程度通過技術和程序找到應急措施並預防這種情況發生,這樣的想法靠譜嗎? 我們來看一個當下的例子。知乎上曾有好事之徒問過,如果有惡人控制了互聯網,我們要怎樣才能摧毀互聯網?還真有人回答了。首先,要同時切斷所有的海底光纜,同一時間還要摧毀全球的數據中心,然後逐步毀掉各地局域網中的殘存勢力……關鍵是“同時”兩個字,只要做不到,各地的互聯網數據就會“雲同步”。目前世界上,很少有國家擁有這樣的硬實力可以辦到這一點。 筆者最喜愛的哲學達人,哈佛公開課《正義該如何做?》的講師桑德爾前一段時間出版了新書《反對完美》,他提出了全新的觀點:人類之所以對科技癡迷,是源於本能中對完美的追求。舉個例子:奇點大學講師Raymond反複提及,DNA測序技術的成本將越來越低,並且通過以改造基因的方式解決人類的疾病和缺陷亦非難事,這個主意聽上去是造福人類的。但同時,這項技術也可以用來制造DNA運動員,是不?經過改造的DNA運動員一出生就擁有了劉翔一般的速度,姚明一般的身高……。這麽完美的能力,還需要刻苦和努力麽?DNA軍備競爭最終還是會導致不公平。盡管每個理性個體都可以看懂這點,但只要這樣的事情發生一例,人類的集體理性根本就無力阻止它在貪婪的個體中蔓延。 小夥伴們常說:如果認真,你就輸了。 曾幾何時,小行星撞地球,強大但沒有新皮質層大腦的恐龍滅絕,有新皮質層的智慧生物都活了下來。假設事物都像這樣擁有一定的發展規律(宿命),人類自己的選擇也許就不那麽重要了。無論是否友好,人工智能和人類的並存都可能成為事實,但無需那麽悲觀的是,人類還是發明了博弈論並知道:好牌有好牌的打法,整手爛牌也可以有爛牌的技巧。回頭看看上面描述過的情景,其實無論在何種情景下,不斷激發更多想象力和創造力,都是一種不錯的生存策略。唯有這樣,在人類和人工智能長期的博弈中,人一方才能獲得獨一無二的優勢。 怎麽獲得創造力呢?問度娘(百度指數)誰和創造力最有關系的話,她也會告訴您排名前四的(影視、旅遊、音樂、吃)都和娛樂有關。 那人工智能用來娛樂嗎?當然,很顯而易見的是,已經有多少人調戲過蘋果的Siri和微軟的小冰機器人了?!只是這麽玩貌似還不是很有趣。筆者就此介紹幾個有情趣的玩法。總之,我們的宗旨就是在趁人工智能還不知道什麽叫“自尊”前,盡情戲耍它,在這個過程中成就自己的“創造力”。 對抗才刺激,是不?(亂入:應該是人工智能不把人虐得太厲害的的對抗才刺激吧……)人工智能玩具車Anki Drive可以做到這點。除了賽道多變,手機操控噱頭十足,最重要的是,人可以在這個戰場上和人工智能公平地一較高下了。如果您早就對人工智能不爽了,還可以用虛擬激光射他們,讓它們不能動彈,怎麽樣,解恨吧!? 第二種,人工智能讓我們“玩”故事! 筆者相信很多人聽過也看過所謂的“互動電影”。互動電影的情節會根據觀眾的投票或是情緒而發生變化。比較知名的是美國2010年上映的恐怖電影《Last Call》,電影放映過程中女主時不時會給現場觀眾打電話,詢問事關生死的逃生路線。而在大家認為女主已經順利逃生、電影可以散場時,又會有觀眾接到殺人魔電話說要了陪你過夜,真是讓人嚇尿了。 有人會問,人工智能真的可以進行內容創作嗎?為了激勵類似目標的達成,著名的TED大會已經出了大把獎金鼓勵第一個機器人演講者。在筆者看來,如有人突破了這個小小奇點,那可真是娛樂界的喜事和大事! 第三種,汽車人來啦,更拉轟! 您有沒有想過,自己家里藏著個汽車人,呼之即來,揮之即去?或者索性自己就有一套鋼鐵俠的智能盔甲? 其實,筆者真不得不贊嘆影視作品給人帶來的想象力。日本的極客們已近時刻準備著了。Asratec公司打造Brave Robotics系列汽車人有半人高,而且已經可以惟妙惟肖地變形了。您可別以為它們只是個玩具,Asratec的目標可是要把它們做成可以載人、可以變形的智能汽車人! 也許,您看本文的心情有點像做過山車,一會兒LOW,一會兒HIGH。這其實就是人工智能給我們的魅力。既讓人心馳神往,又讓人畏懼阻擋。但無論您是何種感受,請不要回避它。這樣的真實感受其實才是我們的天賦異稟——區別於人工智能的寶貴所在。這樣的天賦可以幫助我們在未來的巨大不確定性中做出選擇,就像您看到上面那些“玩”案例的心情一樣,該HIGH的時候就要HIGH起來!用玩耍激發自己的創造力,好歹也能博得一個缸中腦的機會,不是嗎? 娛樂產業的筒子們,人工智能和娛樂真有曖昧關系,您信了嗎?波茲曼在上個世紀提出過“娛樂至死”的四字箴言,而我們站在今天的移動互聯網時代,來眺望並不遙遠的2045年奇點,“娛樂至死”似乎又有了一層全新的含義——站在世紀變化之時,也許娛樂至死才能活,而不娛樂才真的會死。 本文預測及扯淡純屬娛樂,如有雷同純屬動漫私享匯制造。 動漫私享匯(微信號:動漫私享匯),未來的動漫和你的想象不一樣。人工智能要如何和人相處?
選擇一:毀滅人類,吞噬一切
上圖是猴腦神經網絡模擬圖
那我們是不是可以粗暴地推斷,“神經元”越多智能就越高級呢?筆者沒有答案,但如果真是這樣,人腦三億個模式識別器所能承載的信息和智慧就非常有限,而用芯片堆砌出來的人工智看似無可限量。人工智能有多厲害,完全取決於他們能獲得多少“神經元”和“模式識別器”。因此為了擴充智能,人工智能的最佳成長策略就是無限地複制自己的“神經元”,這就需要大量的物質。地球和人類肯定是不夠他噬吸的,於是它們會飛往下一個星球去掠奪,直到碰到比自己更高等的智慧。
恰巧,《超人正義聯盟》的故事中也有這麽一段情節描述過類似的末日情景:一個已經掌握了“量子”能力並可通過吞噬物質而複制自己的機器人降臨地球,它不斷地把地球上的物質和人體轉化成自己的複制品,一生二,二生四,根本清理不完。這次入侵同樣也把以超人為首的英雄們搞得很慘,要不是量子博士威武,英雄軍團差點兒全軍覆滅。這種智慧的生長方式,就像低等生物的無性繁殖,只能用簡單、粗暴來形容!
上圖是入侵者虐英雄們的畫面,太美不敢直視
選擇二:愉悅人類,亦敵亦友
比如,人工智能意識到自己的見識全部基於人類過去的積累,又怎麽去玩轉創新這件捉摸不定的事情呢?(庫茲韋爾在他的新書《如何創造思維》中也提到,人工智能有潛力具有創造性,但是他所謂的創造性無非是“通過圖靈測試”,而不是創造出什麽質能方程、或者憑空想象出時空穿越的方法……)
比如,人工智能還可能會想到,自己幾乎用了大半個世紀才漸漸達到了人的智力水平,而每一個人通過一次有性生殖就能獲得一個擁有同樣智力的寶寶。人工智能面對短期內的低效,又情何以堪?
再比如,人工智能會不會逗比、會不會寂寞空虛冷、會不會愛上人類……?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要看看自己的欲望。人的欲望無非就是——什麽都不幹,但又什麽都想要。而且根據馬洛斯定律,低級的欲望一旦被滿足後,高級的追求和創造力也就被激發出來了,這種追求和創造力恰恰正是人工智能所需要的。按照這個邏輯,人工智能因此可以通過滿足人的欲望來補給人類,從而獲得自己所要的創造力。這聽上去像是某種交易,人工智能如何可以以最小的代價(消耗)和人合作呢?霍金和很多學者都曾經思考過這個問題,如果您是霍金您又會怎麽想象?
人腦就像是從屬的外設一樣被裝在缸里邊?想想這些就會讓人感到惡心和恐怖。但筆者突然想到這樣一種情境。一天,一個垂死的人意識到自己的生命有限,而那時的人工智能也意識到自己有各種缺陷。雙方都自願達成了協議,人工智能提供人腦永生和快樂,人腦提供人工智能隨機的創造力。換做是您,會不會答應這個邀約呢?
在奇點到來前幹死人工智能?不可能,人類都是處女座!
除了硬實力很難做到,關鍵還是人本身是如何看待這一點。請您給自己五秒鐘靜靜地想想:讓人類放棄人工智能或是科技,這事兒靠譜嗎?
這就是人類追求完美的處女座情結。這種情結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始而逐漸萌芽,以至於到了今天的移動互聯網時代,更是無以複加。可以看到,人們為了延展自己的能力,開始研究可穿戴。而且可預期的是,5年後,芯片植入人體技術又將成為熱點。最終,人可以創造出原來只有神才能創造的智慧;人也可以通過DNA改造原來只有神可以改造的人體。這些事實和預測的潛臺詞其實是:人已經取代了神,成為世界的主體。人可以辦到的事情越來越多,對於未知的恐懼和極限的認知卻越來越淡漠。所以對於已然處女座上身的人類群體啊,你們能抵禦更完美未來的誘惑嗎?
“人工智能”小夥伴,趁你們征服我們前,先讓我們娛樂娛樂
第一種玩法,人類PK人工智能!
上圖是玩耍Anki的場景
盡管案例屢見不鮮,但遺憾的是,這些互動電影都是偽互動。導演們事先設計好了所有的情節,無論觀眾在小情節上怎麽選擇,繞來繞去最終都會回到主情節上。會有這樣的情況發生,並不是制片方想偷工減料。設想一個有四次互動,每個互動就有四種完全不同情節的電影,需要相當於拍攝16部電影的工作量,這可是正常電影預算很難辦到的。人工智能和CG技術,你們的機會來了,看到沒?
在此之前,人們只能辛苦勞作了。最近,英國出了一個很火的遊戲《80s》,主創團隊通過自己的聰明才智,把《環遊地球80天》的故事解構成了無數的碎片,並且實現了玩家對情節的自主選擇。
這個點子很不錯,以至於主創團隊似乎玩上癮了。之後,他們就要推出一個可選情節更複雜的遊戲…筆者不得不感嘆:大哥,以後把這些事兒都交給人工智能做好麽?
上圖是《80s》主創團隊開發的新遊戲的複雜情節線
重大選擇
=================================================
點擊鏈接,和作者一起交流!http://ask.iheima.com/?/people/動漫經紀人江傑
最近重讀了幾本書,今天要跟大家分享其中一本《How will you measure your life》,里面主要說了三塊內容:如何愉快的工作?如何和家人保持幸福的生活?如何誠信的過好一生(英文原標題:Staying Out of Jail)?
三條中,給我震撼最大的,就是這最後一條:Staying Out of Jail。
為了闡釋清楚這個樸素的道理,作者從一個公司由巔峰到滅亡的故事開始說起的。1990年代末期,在美國有一家很厲害的上市公司叫做Blockbuster,主要做DVD影片租賃,全國開了幾千家店,雇傭了幾萬名員工。
生意模式是這樣的:他們首先花錢買入大量DVD,然後向消費者租賃DVD,消費者看完還回來,再向下一個消費者租賃DVD。這個生意模式,決定了Blockbuster非常有動力讓消費者以最快的速度歸還DVD。
為了達到他們的目標,他們采取向消費者征收很高的逾期歸還罰款費用。不過沒多久就發現,懶是全球通用的病,借出去的DVD,消費者並不是很喜歡及時歸還。於是Blockbuster幹脆就把逾期罰款的費用又提高了,猿猴們掐指一算,公司大概有70%的利潤都是來自逾期罰款。
差不多也是在那個時候,美國出現了一個小小的創業公司,他們也看中了DVD租賃市場,不過與其讓消費者來店里借DVD,還不如讓消費者每個月付一點租賃費用,然後直接把DVD寄給消費者。如果消費者一直沒有看DVD,或者懶癌發作,不把DVD寄回來,這個小小的創業公司就不用支付寄回來的郵費和下一次DVD的周轉郵費啊。他們跟Blockbuster不一樣,不靠逾期罰款作為主要收入來源。
轉眼時間到了2002年,這個小小的初創公司已經有了1.5億美元的收入,毛利率達到了36%。Blockbuster的投資者開始緊張了,他們跑去問公司怎麽看競爭,得到這樣的回複:
“我們為什麽要在意個初創公司啊,他們針對的市場那麽小,現在增速是好,但未來的不明朗因素更多啊。而且他們的毛利率比我們低這麽多,我們要真想做他們的業務,那就是動動小拇指的事,我們看不上他們在的小眾市場,chill~~”
影片租賃屆的巨無霸表示不會加入戰爭後,這絕對是這間小小的初創公司的大好機會啊。雖然是個小眾市場,但初創公司沒有過往的負擔,他們創造了一個以前根本不存在的市場,所以收入能做到多少,都是好事!
最終到了2011年,這間小小的初創公司已經有了2400萬消費者。而Blockbuster,一個曾經幾十億美元資產、幾萬員工、100%品牌認知度的公司,在2010年就申請破產了。
為什麽?因為Blockbuster遵循了一套非常經典的財務邏輯:從marginal thinking去看待新業務模式;初創公司36%的毛利跟他們已有的66%的毛利相比,根本不吸引;與其發展新業務,不如在原有業務上加杠桿;最最關鍵的,如果發展新業務,那基本會把原有業務直接競爭殺死,太自殺了,不能做。
Blockbuster思前想後了這麽多年,他們沒有想到的一點是:縱使開辟新業務會有很多痛苦,但不開辟新業務的結局是破產啊。他們真正應該做的,是假設如果沒有持續經營業務,他們要怎樣做一個更好的業務,怎樣更好的服務消費者;而不是保住自己已有的。
相反那家小小的初創公司,沒有Blockbuster般舊有業務的顧慮,擺在他們前面的僅僅是一個小眾市場的機會,他們抓住了。他的名字,你們現在一定聽說過——Netflix。
當然,沒有公司想自掘墳墓,但讓公司走向最終滅亡的道路,通常都是由多年前一個小小的決定開始的。這條規則,也同樣適應於個人。
跟公司一樣,我們每個人的一生都是由很多決策組成的。你永遠也不會知道,是哪個決定,會改變你的一生。
曾經有個二十幾歲的trader,叫做Nick Leeson,一直以來有一顆渴望成功的心。
結果做交易時,虧了點錢;但他想成功啊,犯錯是阻止自己成功的啊;於是他開始編造賬戶交易情況;接著為了矯正之前的錯誤,下了更大的賭註去把錢賺回來;向公司撒謊、偽造文件、誤導審計、對自己的行為做出虛假陳述。
最後,他最開始那個小小的交易,滾雪球般虧損了14億美元。直接讓自己的雇主,英國歷史最悠久的銀行霸菱銀行倒閉了;自己被判在新加坡監獄里服刑六年半。
你說,在第一個虧損出現時,Nick Leeson能想到他的不坦誠,能把整個公司整垮,把自己送進新加坡監獄麽?
就跟企業對新業務視而不見,卻願意對原有業務加杠桿一樣。在面臨人生道德選擇時,通過掩蓋來解決問題,可能比對自己行為保持負責更加好受,畢竟,我們都會說服自己,“就這一次,下不為例”。但也就是這些“就這一次,下不為例”,我們的人生可能就被徹底改變了。
不信,想想老虎伍茲在第一次出軌時,能想到他最後的下場是身敗名裂麽?
阿姆斯特朗在濫用藥物時,能想到辛辛苦苦拿下的所有環法冠軍都要還回去麽?
徐翔在實現財富自由的時候,能想到自己最後是以一個醫生的形象為廣大股民記住麽?
高育良書記在讀《萬歷十五年》的時候,能想到自己最後是因為一本書,而失去了奮鬥終身的事業麽?
對個人來說,100%堅守住自己的原則,比98%堅守自己的原則更加容易。如何正直誠信的過好一生,就要遠離所有“就這一次,下不為例”的情況,做一個堅持自己道德底線的人。
沒有什麽比自由,更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