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線停,火線複A股奇觀:千股“停複牌”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0648

跌不起躲得起!滬深兩市超過1600家公司停牌自救,占全部上市公司的57%。 (CFP/圖)
千股集體停複牌,對“誠信”“真實”的基本商業規則和倫理要求造成的破壞,值得上市公司管理層、證券監管者以及投資者們重視和警醒。
從2015年6月迄今,中國股市,上演了一出從暴漲到暴跌,再由暴跌“似乎”回到暴漲的“過山車”般的大戲。
大戲的小小一角,是自7月以來,中國股市出現了上千家公司,以高度雷同、不值一辨的理由,紛紛停牌;等到7月9日,大盤開始好轉,千股漲停時,又以千奇百怪的借口,火速要求複牌的種種鬧劇,令人啼笑皆非。
鬧劇之所以能上演,或許主要是因為“形勢所迫”;但由此造成,對“誠信”“真實”的基本倫理和規則要求的傷害和破壞,值得上市公司管理層、證券監管者以及投資者們,重視和警醒。
停牌者
放眼望去,上市公司的停牌公告理由,大都是語焉不詳的“謀劃重大事項”。
“我們是4月份停的牌,為了一宗並購,是真並購。6月份複牌,到現在不到一個月,又要求停牌,可能不太合適吧?”
2015年7月7日,中午12時許,浙江省內一家上市公司的董秘邵傑(化名),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然而,僅僅六小時之後,這家公司就發布了新的“停牌公告”,理由是“籌劃重大事項”。
面對記者的疑惑,邵傑解釋:“沒辦法,只能停了。股價連續跌停,股民們把公司的電話打爆,要公司停牌。周邊的上市公司,好多也都停了。”
在7月7日這一天,下午4點30分左右,包括邵傑所在的企業,有170多家上市公司,向深圳證券交易所(下稱深交所)提出了停牌申請。深交所隨後表示不再受理。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下稱上交所)。
“微信群里,上交所的人,跟大家喊話,說沒有真正重大事項,不要申請停牌。”一位在上交所掛牌的北京地區上市公司高管馬高(化名)向南方周末記者介紹。他所說的微信群,是交易所與諸多上市公司的工作人員日常聯系工作時所用。
但幾個小時後,也就是7日晚8點,情況又變了。
深交所突然通知,重新放開受理停牌申請。“據我們了解的幾家,當時只要申請停牌的,基本都批準了。”邵傑說。
包括在上交所上市的企業,僅僅在7月7日這一天里,滬深兩市共有超過500家上市公司發布了停牌公告。
加上此前已經停牌的企業,7月8日開盤時,滬深兩市共有超過1300家公司停牌。7月8日當天,滬深兩市,又有321家公司申請停牌,其中就有馬高所在的公司。
至此,停牌者超過1600家,占到全部2800家上市公司(滬市1071家,深交所1729家)的57%強。此番情形,不僅中國金融史上僅見,放眼世界,也罕有聽聞。
“這樣的事情是從7月初開始的,前面幾天,交易所網站的上市公司公告欄里,每天基本是2頁的停牌公告;到後來,每天多得都不想再看了,幾乎滿目皆是。”一家私募基金的基金經理對南方周末記者抱怨。
“千股停牌”的背景之一:是2014年夏天以來,中國“牛市”凱歌高奏,在2015年6月上旬達到最強音。以上證綜指為例,6月12日,盤中摸高至5178.19點,為2008年2月以來,也即7年多以來的巔峰。
隨後股市開始大幅度下滑,期間雖偶有反彈。但在7月1日,大盤更加速狂瀉。以上證綜指為例,當天大跌5.23%。隨後的交易日里,不斷下挫,至7月9日,盤中摸低至3373.54點。
個股方面,“千股跌停”的景象,更是不斷上演。不少股票甚至回到了大盤在2000點時的水平。
放眼望去,上市公司的停牌公告理由,大都是語焉不詳的“謀劃重大事項”。
西部證券股份有限公司(002673.SZ,簡稱西部證券)的一位中層做了隨機統計後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大致上,10家停牌企業,有8家‘謀劃重大事項’;1家是出臺員工持股、激勵計劃;還有1家是其他原因。”
“在7月份停牌的,所謂‘謀劃重大事項’,其實大家都知道,包括交易所也知道,就是編個理由,要停牌避險,避免股價繼續暴跌而已。”邵傑說。
而股價暴跌,對上市公司可能帶來的危害,包括持有大量股票的大股東及高管切身利益受損;質押在銀行的股票,觸及“補倉線”,銀行要求增加質押股票數;以及機構和散戶投資者們的強烈反感等等。
馬高所在的公司,是在7月8日晚發布的停牌公告,他們的理由是公司與海外客戶將有重大交易,“目前上述合同正在洽談過程中,……該事項存在重大不確定性。”
不過,“到現在,這是什麽樣的合同,乃至有沒有這樣的合同,至少我和我們的財務總監都不知道。”7月14日,馬高對南方周末記者如此坦陳。
不過,即使是7月停牌的,也不是100%的“不靠譜”理由。
“在7月9日開始停牌的一家,雖然公告也是說,‘正在籌劃重大事項’。但他們是真要做重大收購——之前他們準備被收購的目標企業,並不是太願意這筆交易,但現在收購方公司股價大跌,采用換股交易的話,被收購者,可以換到收購者更多的股份了;正好收購者此時有要停牌的迫切需求,於是雙方‘一拍即合’。”
一位接近交易的知情者,向南方周末記者介紹。
根據上交所、深交所,以及創業板的《股票上市規則》,“上市公司應當披露的重大信息如存在不確定性因素且預計難以保密的,或者在按規定披露前已經泄露的,公司應當第一時間向本所申請對其股票及其衍生品種停牌,直至按規定披露後複牌。”
而對“重大信息”的界定是,“所有對公司股票及其衍生品種交易價格可能產生較大影響的信息。”
不停牌者
暫時找不到真實合理的停牌依據……已哭暈在鍵盤上。
在最艱難的時刻,還在堅持交易的一千來家公司,不停牌理由,也“各個不一”。
成都紅旗連鎖股份有限公司(002679.SZ,下稱紅旗連鎖),是女企業家曹世如個人控股的企業。其公司股價,在2015年6月12日,收盤價達到18.49元的峰值,隨後的交易日里,隨大盤一路狂跌,至7月7日,以跌停價收盤9.05元,不到一個月,股價即遭腰斬。
7月8日9點23分,開盤前幾分鐘,曹世如在其個人實名認證的新浪微博上說,“昨天有些人勸紅旗停牌。作為大股東的我不會選擇停牌,紅旗連鎖已被跌成這樣!有必要去湊熱鬧嗎?公司凈資產都有201655萬元,(其中:固定資產:80693萬元,未分配利潤:69143萬元)固定資產房屋土地是購買時入賬價值。公司的無形資產未評估入賬的。公司資產再重新評估下可能已是現在的股市市值了。”
當天,大盤繼續下挫,深證成指下跌2.94%;紅旗連鎖卻神奇地逆市上漲了4.97%。
當天晚上,紅旗連鎖發布公告稱,曹世如將在2015年年內,通過二級市場,最少增持100萬股股票。在此之前,曹世如持有4.428億股紅旗連鎖的股票,持股比例55.35%。
7月9日、10日,大盤複蘇飆漲,紅旗連鎖也拉出兩個漲停。
在7月13日,周一早上8點13分,曹世如又發聲了,行文如打油詩:“僅僅休息兩日/啥樣大事沒幹/外面翻雲覆雨/深感莫名其妙/處於雲里霧里/股市笑話遍地/停複牌千古記/笑看人生悲喜劇/送一言請君記/理智切莫失去/祝親愛的你/周一順利。”
這一天,紅旗連鎖繼續漲停。
一位曾在證監會法律部任職的人士,則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上市公司董事長的這些言行,有違規之嫌。
證監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辦法》規定,“董事會秘書負責辦理上市公司信息對外公布等相關事宜。除監事會公告外,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應當以董事會公告的形式發布。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非經董事會書面授權,不得對外發布上市公司未披露信息”,同時,“信息披露義務人在公司網站及其他媒體發布信息的時間不得先於指定媒體,不得以新聞發布或者答記者問等任何形式代替應當履行的報告、公告義務,不得以定期報告形式代替應當履行的臨時報告義務。”
新浪微博並非證監會的指定媒體。
7月14日、15日,南方周末記者亦兩次聯系曹世如,但她沒有回應采訪請求。
與紅旗連鎖不同,一家註冊地在湖南,實際控制人為央企的上市公司,卻是“自主權”不在己手。
7月7日,該公司一位高管,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我們上半年經營業績很好,不管是主業的鐵路設備,還是風電設備,都不錯。至於股票,是不是停牌,或者是否增持,其實並不由管理層說了算,而是大股東來決定。”
這家公司的股價在6月上旬達到頂峰,隨後一路下滑,並連續跌停,至7月8日收盤,已跌去六成有余。
“已哭暈在鍵盤上”的珠海世紀鼎利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00050.SZ,下稱世紀鼎利)的故事,更是廣為流傳。
世紀鼎立的股價,在2015年6月3日,達到46.71元的峰值,隨後一路下滑,至7月8日,盤中達到15.89元的低谷,股價折去約66%。
7月8日,在全景網的網絡交流中,面對股民要求停牌的訴求,世紀鼎利的工作人員回複說,“暫時找不到真實合理的停牌依據,又處於半年報窗口期不能增持,前期有減持,半年內又不能短線交易……已哭暈在鍵盤上。”
全景網為深交所下屬的深圳證券信息有限公司絕對控股。
北京銀信長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00231.SZ,下稱銀信科技),則對投資者介紹,其向深交所提交過停牌申請,但未獲批準,因為公司暫時不具備可停牌的事項。
深圳市漫步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002351.SZ,簡稱漫步者)、新疆北新路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002307.SZ,簡稱北新路橋)、現代投資股份有限公司(000900.SZ,簡稱現代投資)、中通客車控股股份有限公司(000957.SZ,簡稱中通客車)等其他幾家公司則表示,他們各自的公司沒有可以達到停牌標準的重大事項,不能隨意停牌;而且,“監管部門會對無正當理由停牌進行處理,不當停牌,會導致不良影響”。
上述提到的未停牌公司的股價,從7月9日開始,都有相當大幅度的反彈。但只有“已哭暈在鍵盤上”的世紀鼎立,以及“被交易所拒絕”了的銀信科技,從7月9日至14日的四個交易日里,雙雙拉出了四個漲停。
複牌者
總算趕上了點反彈的好時光。
面對洶湧的停牌潮,交易所除了偶爾“拒絕”上市公司的停牌申請外,也在努力恢複正常的交易秩序。
7月8日上午,深交所給包括邵傑公司在內的諸多停牌企業打來電話,要求如果是因擬出臺員工持股、股權激勵計劃而停牌的企業,在7月10日,必須複牌。
馬高也對南方周末記者介紹,上交所也要求停牌的公司盡快複牌。
從7月8日開始,整體局勢出現變化的跡象。
那天上午,中國證監會新聞發言人表示,“為恢複市場正常交易,中國證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將在繼續維護藍籌股穩定的同時,加大對中小市值股票的購買力度,緩解市場流動性緊張狀況。”
面臨巨大的贖回壓力的基金公司,迎來了實質利好。同日,中國證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就向華夏基金等五家基金公司,申購了2000億元主動型基金份額,每家400億元。理論上,這些基金可以購買幾乎所有類型的股票。
在此之前,有銀行人士甚至告訴南方周末記者,7月以來,他們曾與基金公司一起“練習問答”,“就是當有基民來贖回基金時,我們用什麽話,來勸說他們不要贖回”。
當天,中國人民銀行也通過自己的官方網站——而不是如之前那樣,“假道”證監會——發言稱,“為支持股票市場穩定發展,中國人民銀行積極協助中國證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通過拆借、發行金融債券、抵押融資、借用再貸款等方式獲得充足的流動性。”
這一天,創業板在大幅度低開後,開始走高,收盤竟上漲0.51%。此前幾乎全面跌停的創業板上市公司、中小板公司,有很多報紅收盤。
在7月8日晚上,有28家上市公司,就申請複牌。
7月9日的情況,進一步好轉,出現“千股漲停”的局面。
要求複牌的企業,更增多了。
“7月9日,我們向交易所申請複牌,但他們要求必須要有‘實質性利好’,才允許複牌”,邵傑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現在乘著行情好,趕緊複牌;過幾天再複,不知道情況又會怎樣。”
7月10日,成功複牌的企業,有66家,但不包括邵傑公司在內。這66家公司里,停牌時間超過5天的,僅僅5家,也就是說,90%的企業,“火線停牌”,又“火線複牌”。
至於複牌的理由,同樣千奇百怪。
海潤光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00401.SH,下稱*ST海潤)稱,該公司“因相關事項是否涉及重大事項存在不確定性,故於2015年7月8日申請了全天停牌。經過核實,上述事屬於公司日常經營業務的一部分,不涉及《股票上市規則》的停牌事宜。為了保護廣大投資者的合法權益,根據相關規定,經公司申請,公司股票將於2015年7月9日起複牌。”
簡言之,*ST海潤是“沒搞清該不該停牌,但停了一天後,發現搞錯了,於是複牌”。
著名企業家尹明善出任董事長的力帆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601777.SH,下稱力帆股份),複牌理由也屬奇葩。
7月12日,該公司公告稱,因籌劃員工持股計劃,於7月8日停牌,但“考慮公司及下屬子公司員工人數眾多且分布全球,難以在短期內一一通知落實並向員工宣傳講解到位公司擬籌劃員工持股計劃的目的、員工持股計劃的主要內容、員工持股計劃的管理、員工持股計劃的實施程序和本次征求意見的安排等具體內容。因此,公司管理層經討論並充分考慮,決定暫時終止本次員工持股計劃,待此後時機成熟再擇機實施。”
類似*ST海潤、力帆股份,這樣有明顯虛假嫌疑的複牌理由,在諸多火線複牌的上市公司里,舉目皆是。但最常見的理由是:有重大合作要談,於是停牌,停了兩天,發現合作談不下去,於是停止此事,申請複牌。
邵傑的公司,就是以這樣的理由,在7月13日,成功申請複牌了。“沒有‘實質性’利好,這次交易所也同意了。”
複牌後,邵傑的公司,連拉了兩天的漲停,“總算趕上了點反彈的好時光”。
在這場千股停牌、複牌的鬧劇里,證監會、交易所及上市公司們,似乎都忘了證券法、《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里,對於公司信息披露“真實性”的要求,也似乎忘了“誠信”這個最基本的商業倫理。
“一跌先停牌”難了!A股停複牌監管悄然生變
近兩個月來,股指震蕩下行。與以往異常波動時不同的是,上市公司“一跌先停牌”的場面未再上演。即便是面臨質押平倉等風險的個股,也較少出現緊急停牌來避險的操作。
不僅“任性停牌”減少,因重大資產重組而停牌的現象也發生較大變化。就在上月,A股上市公司普遍出現不停牌而直接披露重組方案。同時,進入今年以來,重組停牌的周期明顯縮短。越來越多公司在明確了重大重組事項後,會及時披露並複牌,繼續推進重組事項並分階段披露。
這些變化的背後,A股停複牌規則在悄然劇變。“當前就是鼓勵少停牌,沒事盡量不停牌。”多方人士在采訪中確認,交易所已經開始對現行停複牌的執行逐步調整,在申請審核、信息披露等方面監管極為審慎,明確鼓勵不停牌披露重組預案、分階段披露重組進展。目前,部分新的規則已經以口頭指導形式進行大面積推廣。這一調整,打擊了A股濫用停牌規則的慣用招數;但值得註意的是,如何在重組期間做好內幕信息管理並防止股價異動,也成了上市公司和中介機構的新挑戰。
停牌避險術不靈了
種種統計和跡象都表明,想要利用停牌來避險或力保股價,在當前監管環境下正變得越來越難。
近兩個月來,A股震蕩下行,上證綜指在6月和7月期間累計下跌7%,但以往大面積停牌的現象並未重現。根據Wind統計,截至2018年7月末,A股處於停牌狀態的公司有141家。停牌後及時複牌已成常態,141家停牌公司中7月新增的停牌公司只有4家,於6月起開始停牌的公司有43家。
截至7月底停牌的141家公司中,正在推進重大資產重組的有71家,占比50%;擬籌劃重大資產重組的有23家,占比16%;因重大事項相關原因停牌的有23家,占比16%。重要事項未公告的停牌公司只有5家。
而把時間撥回到2015年7月時,A股的停複牌狀況卻大相徑庭。2015年6月至7月期間,上證綜指下跌21%。據第一財經統計,截至2015年7月底,A股處於停牌狀態的公司有498家,僅在當月下跌中申請停牌的就有200家。期間更出現過前所未有的“千股停牌”場景。
停牌制度設立的初衷,是為解決投資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加強內幕信息管理等。但最近幾年,A股上市公司隨意停牌、長期停牌、停牌期間信息披露等問題日漸凸顯,“停牌釘子戶”等惡性操作也屢見不鮮。此前數次股市急跌中表現得極為明顯。大跌中先停牌,就是當時最常見的避險招數。比如,在2015年7月末近500家停牌公司中,因重大事項、預計發生重大事項、擬披露重大事項等原因的有242家,占比近50%。此外,還有47家公司停牌重要事項未公告。
“不知因何而停,不知停到何時”,這不僅幹擾了投資者的正常交易,也影響市場流動性和活躍度,破壞市場秩序和環境。甚至,一度還影響到A股開放進程。在A股沖擊MSCI的過程中,MSCI公司方面就明確提出過A股停牌問題的嚴重性,並作出個股停牌超過50天剔除出MSCI指數的規定。
為治理亂停牌,近兩年來,監管措施接連出臺。在2016年5月,滬深交易所發布《上市公司籌劃重大事項停複牌業務指引》,7月再發布業務操作指引和加強停複牌管理的通知。
新規對各類停牌的期限作出明確規定。比如,籌劃控制權變更、重大合同以及須提交股東大會審議的購買或出售資產、對外投資等其他事項的,不超過10個交易日;籌劃非公開發行的不超過1個月。一般情況下,深交所規定籌劃各類事項累計停牌時間不超過6個月,上海證券交易所規定連續籌劃重組停牌不得超過5個月。
“從2015年以後,交易所對於停牌的管理就越來越緊。尤其是停複牌新規出臺後,現在申請停牌的流程和披露要求都非常嚴格,就是鼓勵盡量不停牌。”上海某上市公司董秘向第一財經介紹,停牌申請是目前為數不多的交易所事前審核事項之一,公司一般要在當天收盤後規定時間內提交相關材料,在交易所業務系統內提出申請。如果遇緊急事項,可以在次日開盤前和午間收盤時的規定時間內,提交臨時停牌申請,但現在申請臨停越來越難。
進入今年以來,對於停複牌的管理還在繼續升級。某大型券商投行部總監就透露,今年以來針對整治亂停牌的力度很大,在現行新規要求的基礎上,各類停牌都有更高要求的管理和限制。形式上,交易所主要是以口頭指導下達至上市公司,目前已經大面積開始推廣,“原則很明確,一般情況下不給停牌,保障投資者的交易權。”
停複牌改革的進度還在繼續推進。據證券日報報道,在近日舉行的“2018年第5期上市公司董事長、總經理研修班”上,證監會上市公司監管部副主任鄧舸介紹了上市部年內的四項重點工作。其中就包括,加強信息披露和風險監測,並將繼續完善上市公司停複牌制度,配合證券法、上市公司監督管理條例等制度的修訂工作。
鼓勵不停牌重組
除了任性停牌受到遏制,重大資產重組停牌也出現很大變化。區別於以往通過停牌來鎖定發行價等操作,當前,不停牌公告重組方案、分階段披露等新的監管措施已在落地執行。
第一財經不完全統計,在今年7月,滬深兩市只新增有23家上市公司申請過停牌。其中,因重大資產重組而申請過停牌的只有6家,分別是*ST地礦、東方新星、四通新材、天業通聯、科大國創、同有科技。目前,只有天業通聯和同有科技仍在停牌,其他個股均已複牌。
按照現行的停複牌規定,一般情況下,因重大資產重組停牌時間不超過3個月。以往,上市公司多會選擇先以重大事項停牌,10個交易日轉為重大資產重組停牌,在期限內披露重組方案。如遇涉密或國有資產等情況,重組周期會有一定延長。
但從上月重組停牌的公司來看,停牌時間遠遠低於規定期限,並且多數都是直接披露重組方案。重組停牌,正從事前停牌籌劃、交易所審核後複牌,逐漸轉為不停牌披露重組方案、停牌等待交易所事後審核。
比如,*ST地礦在6月28日直接發布重大資產出售方案,7月2日起才進入重大資產重組停牌,等待深交所的事後審核。經交易所審核和公司回複後,*ST地礦在7月13日就進行了複牌。同有科技在7月30日晚直接發布重大資產重組預案,沒有申請停牌。7月31日,公司才啟動重大資產重組停牌,推進重組並等待交易所事後審核。
“當前鼓勵不停牌直接披露,最直接影響是縮短了整個重組的周期,目前公司基本上不會用盡重組停牌期限。另外一個契機是,重組對股價的刺激效應在減弱。之前停牌籌劃重組,主要是擔心股價異動,同時希望能提前鎖定價格。現在,長期停牌不允許,短期股價波動不大,那麽對‘鎖價’的需求會回落,不停牌重組的推行也就更順利。”上述投行人士表示道。
就在上周,深交所在披露並購重組停牌情況時也指出,此前部分上市公司往往擔心因引起內幕交易或股價異動導致交易無法順利達成,仍希望申請長期停牌以防範這些“風險”。但這一現象在當前出現了很大改觀。
深交所方面稱,深市公司在籌劃非公開發行、控制權轉讓、對外投資等事項時,已逐漸接受不停牌推進的做法。今年以來,深市有17家公司籌劃重組時未申請停牌,直接披露重組方案或披露提示性公告。此外,分階段披露原則也逐漸被上市公司采用。越來越多的公司選擇短期停牌,在明確籌劃事項的性質和影響後,及時申請股票複牌繼續推進。截至7月底,深市就有49家上市公司停牌後及時複牌,繼續推進重組事項。
解決各種不規範停牌的同時,不停牌重組也對上市公司和中介機構提出了新的挑戰。
“不停牌的情況下要防止內幕信息交易,還要防止股價異動,這要求很高,挺棘手的。”上述投行人士感慨。而前述上市公司董秘還進一步表示,如果全面啟動不停牌披露重組,還需要等待交易所更明確的規則指引。“比如,公司如果正在籌劃重組而出現股價異動,停牌核查時是否要披露重組事項,後續披露如何推進,這些可能都需要進一步明確。”
企業與投行的這種擔憂,部分上市公司已經親身經歷:在異動發生後停牌核查,公布重組事項,並在隨後及時披露重組方案。
由於連續三個交易日收盤價漲幅偏離值累計達23%,藏格控股在今年6月29日起停牌,進行股價異動核查。7月5日晚,公布核查進展時稱,獲悉公司控股股東正在籌劃可能涉及上市公司的重大事項,該事項處於籌劃階段且可能涉及地方政府有關部門和單位。核查尚未最終完成,公司申請繼續停牌。7月15日晚,公司再發布核查進展,披露了經董事會審議通過的重組預案。在回複交易所問詢並對方案進行調整後,藏格控股已於8月3日起複牌。
針對停複牌改革的下一步方向,深交所方面表示,將強化一線監管職能,引導上市公司審慎申請停牌。具體來看,將嚴格停牌申請程序,加強信息披露監管,要求公司在停牌公告中詳細披露停牌原因和具體事項,嚴控停牌期間信息披露前後不一致的情形,遏制“任意停”。縮短停牌期限,督促公司加快評估審計工作及履行審批程序,避免“長期停”。同時還將要求上市公司做好內幕信息管理工作,增強各方的保密意識。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陳天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