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青心直說:本末倒置與捨本逐末 胡孟青

2009-06-05  AppleDaily





 

康 文署修訂指引,讓前線員工在欠缺專業知識及適當儀器測試下,自行決定狗頭鍘侍候大樹,新指引令市民震驚。早幾年有本港發展商起樓,遇樹阻胡亂斬樹,都搞到 要罰錢,o依家政府就可以話斬就斬,美其名係提升工作效率,保障市民安全,但係自指引出台後即有20株被認為「危險」嘅大樹慘遭殺戮,連死因都唔使研究。 引用中資機構慣常用語「多做多錯少做少錯」,大家可以預期以康文署斬樹之效率,唔使一年就可以趕盡殺絕市區多數大樹。所謂市區綠化就係千祈唔好種好似榕樹 咁嘅大樹,而係要種弱不禁風嘅樹仔,雖然我哋唔使怕再塌樹,反而要擔心俾太陽曬到中暑。香港地容不下一株大樹,下一代人好難再想像咩叫「榕樹頭講故事」, 而咩係「大樹好遮蔭」,睇怕要離開香港始能感受。將來我哋在街道旁找到嘅,可能只有當局所種、對人毫無殺傷力嘅一棵唐生菜或者菜心。呢次事件,反映出一種 病態官場文化,就係只想為Close File而Close File,勞工處最叻就係叫勞資雙方和解,再唔係就叫僱主就範;最新一宗漁護署誤殺西施犬事件,都反映同一種官場病毒,更甚於H1N1變種,唔通咁樣就叫 做打好份工?

大行一條龍服務

類似的官場病毒無處不在,國家天天宣傳節能減排,卻有暴發者願出5億美金,想買人家視為國寶嘅通 用悍馬品牌,以展示大國崛起。外國人唔肯賣畀你嘅未必係寶,賣得畀你者多數係草,睇TCL當年收購湯姆遜,結果要變成漂流嘅魯賓遜;聯想(992)收購 IBM個人電腦,唔見得可以成功走向國際;中投入股黑石,慘過超人碰到黑氣石。不過區區5個億美金,影響唔到大家日常生活,冇所謂啦。假如有朝一日解剖驗 下架悍馬,原來只係一嚿廢鐵,或者到時擅長翻版嘅同胞,已經成功複製出千千萬萬輛山寨悍馬、悍牛甚至悍豬悍狗,一樣可以在爛路飛馳,咁5億美金嘅代價,又 似乎難以用正常價值觀衡量。近期同一家大行研究部出完唱好報告調高目標價之後,不足一星期已經由另一部門一條龍做埋配股,呢個現象已不只一次,令人不禁再 次質疑,呢一個行業所講嘅所謂Firewall係唔係子虛烏有,最新一宗可能出現嘅個案,唔知會唔會涉及利豐(494)呢?胡孟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05

全國醫院醫護比倒置扭轉 城鄉分布差異依然明顯

美國醫生特魯多對醫療行為如此描述: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而這後兩項,更多的是由護士來完成。可是在中國,護士的數量一直處於短缺的狀態,2010年前,全國醫療機構的醫護比只有1:0.85。這種狀況在十三五期間有了改變。

“護士隊伍不斷壯大,素質和專業能力得到提高。截至2016年底,我國註冊護士總數達到350.7萬,占衛生計生專業技術人員的42%,較2010年增長了71.2%。”5月10日,國家衛生計生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郭燕紅在國家衛計委新聞例行發布會上表示。

同時,她還提到,全國醫院醫護比由2010年的1:1.16提高到2016年的1:1.45。

但隨著中國年齡譜的變化,老齡人口的劇增,中國急需更多護理人才的加入。在《全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的目標中也提到,到2020年,執業(助理)醫師與註冊護士比要達到1:1.25。

“2016年,醫院醫護比是1:1.45,如果算上社區等基層醫療機構,全國醫療機構的醫護比是1:1.10,與國際通行的1:2的標準相比,還有一定距離。基層醫護比仍然較低,為1:0.7.” 國家衛計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衛生人力研究室陳紅藝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城鄉分布差異明顯

護士和患者的接觸是最直接、最連續、最密切的,也直接關系到患者的感受。

郭燕紅介紹,其實優質護理服務落腳點是為患者提供專業、全面、連續的、人文的護理服務,是改革與改善同步推進的舉措。改革就是在醫院推行責任制整體護理,讓護士去負責病人從入院到出院全程服務。在病情觀察、協助診療、促進康複、健康教育、心理支持,這些方面都以病人為中心,同時也與醫生和其他專業人員相互合作配合,共同圍繞患者,落實好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和護理工作。應該講這是一個護理工作模式的改革。

但是改革需要有人才能完成。

“護士的人數在快速增長,2010年,註冊護士為204.8萬人。2010~2016年,護士人數年均增速為9.4%,超過了衛生計生人員、衛生技術人員、執業(助理)醫師的年均增速。在2013年,醫護比以1:1的身份扭轉。”陳紅藝表示。

其實,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護士隊伍的短缺是一個共同面臨的挑戰和話題。

“為什麽這支隊伍會短缺?由於人民群眾的健康需求在不斷提升,人口老齡化的程度在不斷提高,進程在加速。同時,我們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從急性期的診療,慢性期的照顧,以及居家後的康複等等各方面都需要護士協助醫生來提供服務。所以我們第一個遇到的困難就是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當中,在人民群眾健康需求不斷提升的過程中,在全社會老齡化程度不斷加速的過程當中,護士隊伍一定是短缺的。”郭燕紅表示。

目前,中國每千人口註冊護士數由2010年的1.53人增長為2016年的2.54人,發達國家每千人口護士已經達到3甚至5以上。

“目前主要的問題是城鄉分布差異明顯。2016年,城市每千人口註冊護士4.91人,農村僅為1.49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醫護比過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護比為1:0.86,鄉鎮衛生院醫護比為1:0.7。同期,公立醫院醫護比為1:1.46,醫院為1:1.45。學歷層次雖有明顯改善,但總體仍較低,需進一步提高。”陳紅藝表示。

與此同時,看似平凡的護士工作,但是要求不低。無論國際和國內,對於護士的要求是非常之高的。在西方國家護士的學歷最低需要大專畢業,有的國家還要求本科學歷。2016年,註冊護士中,本科及以上學歷人員占比16.3%(2010年8.8%);中專學歷人員占比34.0%(2010年46%)。

郭燕紅表示,隨著就業渠道越來越多,很多年輕人更多願意選擇其他的職業。同時護士的工作,特別是在醫院,需要提供24小時的服務,工作既有風險又很辛苦。所以護士的流失也是我們面臨的挑戰。

一方面要壯大護士隊伍,另一方面要穩定護士隊伍,降低流失率,延長護士的職業生涯。面對這些問題,國家組織制訂《中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年)》,提高護士隊伍總量,優化護士隊伍結構,加強專科護士培訓。同時制訂《護士條例》的相關配套文件,細化護士配備標準。

“國家要求,到2020年實現每千人口3.14名註冊護士的目標,需要繼續改善醫護比結構。目前為了適應人口老齡化、健康中國建設需求,要加大養老護理、社區護理等專業培養力度,完善護理院校教育專業結構。同時適當壓縮中專學歷護理人員培養規模,加大高等學歷人員培養規模。當然,要考慮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需求。對於完善基層護士職稱晉升通道,要積極督促落實基層衛技人員職稱制度改革,暢通護理人員職稱晉升通道。”陳紅藝表示。

薪酬制度仍待改善

護士短缺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薪酬待遇的問題。

雖然目前護士的薪酬隨著公立醫院改革的大潮正在逐步提高,但是仍然需要根據這個行業的特點制定薪酬制度。

“需要增強護士的薪酬激勵,提高護理崗位吸引力,現在很多醫療機構因各自護理人員中編制外人員規模大,要統籌編制內外人員薪酬水平,一視同仁,同崗同薪同待遇。薪酬結構上,要充分考慮護士工作特點,提高護齡津貼和值班夜班補貼。”陳紅藝表示。

事實上,如何保證那些遊離在體制之外的護士的薪酬,仍是需要註意的一個地方。2014年底,全國公立醫院在編職工為435.7萬人,編外職工為156萬。“這些編外人員中,護士占了大多數。這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編外人員的待遇低,可以節省醫院的支出。”一位業內人士表示。

此外,陳紅藝認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則要從整體人才隊伍建設上入手,按照兩個允許的總體思路,積極利用醫聯體等國家政策,統籌考慮加大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才隊伍建設力度,提高崗位吸引力,這是前提。而後,一是要在薪酬結構上充分考慮護士特點,二是要根據事業發展要求,改善醫護比結構,待遇低,無編制,結構也很難改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742

八方人物--驗樓師:港人買樓本末倒置

1 : GS(14)@2010-10-23 11:40:07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33&art_id=14576415


置業是人生大事,大部份人首要考慮樓價,然後是升值潛力,反而最切身的問題──單位的質素,偏偏想得最少。驗樓師詹濟南認為,香港人這種本末倒置,只重視樓價的置業態度,是令新樓盤嚴重發水、建築質素低、設計差的深層次原因,不能全怪發展商,小業主也要負上部份責任。
業主往往當局者迷

人稱詹 Sir的詹濟南, 93年移民美國, 97後回流香港,他說:「喺美國買樓人人都會驗樓,有啲地方政府仲規定唔驗樓唔可以交易,但當年香港冇人會驗樓。」那時詹 Sir覺得香港人既然願意花畢生積蓄買樓,一定願意花一些錢驗樓,遂於 2000年自立門戶,為小業主驗樓,自此經常現身傳媒,拿着金屬棒在住宅單位內左敲右敲,如今幾成家喻戶曉驗樓師。
10年來詹 Sir驗樓無數,由舊區唐樓到有泳池有前後花園的豪華獨立屋,都有詹 Sir足迹。客戶除一般小業主外,也有大地產商高層,驗樓同時見盡人生百態,「最多人鍾意扮專家,鍾意教你做嘢,好似檢查有冇漏水,有人叫我潑杯水落個窗睇吓,其實咁做完全冇作用,又試過有個業主要睇我八字,先至畀我入屋。」
真金白銀買樓,詹 Sir說業主往往當局者迷,自行驗樓時看似非常認真,一屋貼滿標示小瑕疵的黃色貼紙,卻不察覺一些嚴重又明顯的破損,驗樓師便負上把守最後一關的責任。詹 Sir驗樓時最怕有長者在場「幫眼」,恃老賣老諸多意見,年輕戶主也無可奈何。
部份發展商有改善

不過令詹 Sir感到最無奈的,是盲目拆走新樓盤單位原裝裝修的業主,「有啲業主好儍,明明原裝地板瓷磚同油漆係靚嘢,但就鏟晒去換啲冇咁靚嘅料,花錢 downgrade(降格),唔係 upgrade(升格)」。一般人看到詹 Sir對新樓盤很挑剔,他說平情而論,近年大部份發展商在用料或裝修手工方面都有進步,被視為名牌的不用多說,他特別點名讚恒基和信和,「例如空心磚以前好多,近幾年已冇出現過;以前有斜地台同漏水,家都好少見,進步好大」。
為改善樓宇管理質素,政府提出強制驗樓新措施,這方面生意看來大有所為,但詹 Sir說發展商肥水不流別人田:「到時買樓送驗樓,你邊夠爭?」樓市屢創新高,歷史告訴香港人,新樓質素通常與樓價成反比,詹 Sir不愁無用武之地。
記者 林浚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235

「東施」效美推量寬 本末倒置

1 : GS(14)@2015-06-29 17:45:56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50629/news/eb_ebb1.htm



「東施」效美推量寬 本末倒置
2015年6月29日

【明報專訊】這一輪A股牛市被廣泛視為「政策市」,牛市合理的根據在於央行行長周小川今年兩會期間的一句「資金流入股市也是支持實體經濟」。瑞信董事總經理兼亞洲區首席經濟分析員陶冬為中國經濟把脈,認為中國是QE(量化寬鬆)的遲來者,「仿效美國,通過貨幣擴張來刺激實體經濟是胡扯」。

資金滯留金融市場 未進實體經濟

QE必然推高股市,股市強勁是否可以拉動實體經濟呢?「《人民日報》和新華社一周發9篇文章來唱好股市,很明顯可以看到北京的政策意圖在哪裏。」陶冬認為,當前實體經濟運行「還在往下滑落」,這反而為資金市場帶來了利好。寬鬆的流動性並未進入實體經濟,多數資金滯留在金融市場,拉動了金融資產價格的上漲。

2009年、2010年間中國經濟曾經被財政刺激拉起來一次,到現在,常規政策山窮水盡,要動用「非常規」。在QE的世界大潮中,中國是後來者,「仿效美國,通過貨幣擴張來刺激實體經濟是胡扯,是本末倒置」。

解決結構性問題 靠結構改革

陶冬認為,解決結構性問題要靠結構改革。但全球政府卻不約而同繞開改革,避免觸及利益和帶來社會痛苦,走向了貨幣擴張。陶冬指出,美國經濟復蘇,不是靠QE,而是因為美國放手讓勞工市場一跌,「跌出來了一個均衡價格」;加上美國一流的科技創新能力和頁岩氣革命帶來的製造業回歸。「如果看不到美國結構上的改變,只關注QE,那就是東施效顰」。

陶冬指出,美國的QE1把全球金融市場從金融海嘯中拯救出來,是成功的,但QE2、QE3和扭曲操作並不成功,主要問題恰恰是銀行的金融中介功能沒有真正復蘇,聯儲局的流動性也滯留在金融領域,把股市債市炒起。

民間不做實業 核心問題之一

在陶冬看來,中國經濟面臨兩大核心問題,一是民間投資實業的興趣消失,二是銀行金融中介的功能喪失。民營企業最擅長的製造業,在成本大幅上漲之後變得無利可圖。中央給出的解決方案是「我來投資」。但政府不是企業,「賺錢能力有限,判斷能力更差」,投資不賺錢積聚違約風險。

與此相關的就是第二個問題「銀行不借錢了」。陶冬指出2010年以後,中國銀行借貸意欲愈來愈低。經濟下行和政府越俎代庖式的投資,觸動了銀行的風險意識。但是政府沒有從周期下行角度來看,而是硬要把錢打去實體經濟,「在銀行之上,搞出來一層影子銀行。這些年的信託,理財產品,非銀行的金融業務爆炸性增長,成了支撐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但又隱藏很大的風險。」

他認為,政府推高股市的邏輯是激活資本市場,企業在資本市場融資,可以繞過銀行的「腸梗阻」。但「新三板的企業拿了錢,沒有進入實體經濟,反而用於股市二次炒作。股價升沒能幫助實體經濟,反而產生虹吸效應。愈來愈多的企業8成9成的資金來自資本運作,這會出事!」

打破銀行壟斷 方為上策

陶冬認為,打破銀行壟斷是把中國經濟重新推向繁榮不可缺少的一招,但「新的救星暫時沒看到」。新興的網絡銀行是否是前途所在?陶冬指出,關鍵要看,第一,網絡銀行是否把錢借給了實體經濟,還是集資在貨幣市場炒作一把?第二,風險控制能力如何,「經濟上升期違約風險不明顯,一旦到了平穩或下行周期,風險誰來承擔」。

(封面故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1194

強積金買樓 學者憂本末倒置

1 : GS(14)@2017-12-18 03:48:01

■周基利教授認為,港星兩地政策難以直接比較。李潤芳攝


【本報訊】若然強積金(MPF)能夠幫補首期,相信數額多少亦受港人歡迎。不過,站在整體退休政策層面,正因為目前強積金人均戶口結餘僅28.5萬元,學者擔心挪用強積金買樓,將進一步削弱退休保障,亦會令樓價火上加油,是本末倒置。社會討論MPF首置議題常以新加坡為參考對象,不過香港教育學院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教授周基利認為,兩地政策難以直接比較。「首先新加坡供款比率高,而且有統一穩定投資回報,即使提取部份公積金置業,仍有餘款預留作退休。退休金最後亦非任由國民提取,而是有年金安排,保障老來有穩定現金流。」新加坡中央公積金局數據,截至今年9月,人均公積金戶口結餘達9.3萬坡元(約54萬港元),是香港的一倍。單計今年第三季,當地供款額達到90億坡元(約520億港元),其中三成(26.82億坡元,約155億港元)被提取用作置業。「香港強積金本身已經不夠退休,退休部份都未做好,再挪用買樓是本末倒置,亦未能將磚頭變作現金流,讓長者安享晚年。」若然政府有心引入政策,周基利認為,必須小心設定遊戲規則,包括限制只能夠購買資助房屋防止炒賣,規定退休後必須承造安老按揭,解決退休後沒有穩定現金流等問題。

「樓價一定火上加油」

周基利認為,樓市發展是另一左右強積金首置推出時間的關鍵,政府無論於升跌市均不能推出政策。「現時樓市氣氛熾熱,如果7,000億元強積金資金入市,樓價一定火上加油。如果跌市先推,政府係咪變相托市呢?當樓價大跌,業主賠上退休儲蓄之餘,亦有機會變成負資產、無力供款,風險誰來承擔?」至於何時才是合適時機?他就認為,政府至少要確保未來公屋及居屋單位有穩定供應,而且樓市要有3至5年時間平穩發展,才算是合適時機討論強積金首置。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71211/2024125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540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