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演說1611幸福與經濟學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6/11/05/%e6%bc%94%e8%aa%aa1611%e5%b9%b8%e7%a6%8f%e8%88%87%e7%b6%93%e6%bf%9f%e5%ad%b8/

演說1611幸福與經濟學
講者掌門

《幸福與經濟學Happiness and Economics》(2002) Frey and Stutzer
本書自詡為學界 第一本在 “幸福”與經濟學之間建立聯繫的 實證研究著作.

Def.「幸福Happiness」是個體對自身境況感到滿意的程度.***
這是日常語言的意涵, 所以真正的難題是如何測定「幸福度」. 學界一般應用的方法是「主觀測定法」:通過全球 “自我報告”對生活滿意程度作出衡量. 報告按問卷調查形式, 設定1至10等級分. 這是心理學方法,用來製作指數, 反映出個人經過與其他人比較後的自我評估.***

1995年覆蓋62個國家的調查數據, 美國的平均值為7.67分, 其中20%人自評滿分. 全域最高平均值國家是丹麥8.16,次為瑞士8.02; 最低值國家是烏克蘭3.95, 尾二是亞美尼亞4.32 .
分組賽, 經合組織(覆蓋20富國)當然最幸福, 最低值奧地利也有6.51. 前蘇聯加盟共和國(8國)平均值很低, 介乎5.39阿塞拜然至3.95烏克蘭之間; 中歐社會主義國(8國) 稍佳, 最強斯洛文尼亞6.46,最弱的是保加利亞4.66 .
較出人意表的是 非洲(2國) 和中南美洲(7國) 均自視甚福, 從最低南非6.08到最高阿根廷7.78不等. 亞洲(6國) 亦然, 最高臺灣6.89,最低孟加拉竟然也有6.41, 中國6.83高於南韓6.69 .
日本歸屬經合組, 平均值竟低至6.61 ,與孟加拉相去不遠, 只能視之為 文化差異了. 結論:主觀測定法真的很主觀.

〈幸福的心理分析〉
幸福作為主觀福祉,其實是一種生活態度, 由情感和 認知兩個基本層面組成. 情感和認知都是心理學範疇,「情感」是人們對發生在其日常生活中諸般事件的情緒反應; 「認知」則是理智活動, 針對自身的情緒反應作出評估,以 “滿意程度” 方式表達出來.*** 換言之,「幸福感」就是個人對自身情緒反應的綜合評估.

幸福既然是認知活動, 必然包含 “判斷” 和 “比較” , 所謂 “幸福” 歸根究柢是指感到自已比別人幸福. 所以,幸福既非天生,亦非一成不變, 而是隨著社會環境的影響而變化.***

幸福作為認知活動包含四種心理過程:
a適應
人們面對著激烈變動的新環境, 通常會調整其主觀福祉水平,以緩和過度的心理刺激, 這是一種對刺激的疲勞效應.*** 舉例:天降橫財的人經過一定時間的適應後,只表現出一種稍高於前的福祉水平.
b期望
人們通常根據 期望水平對目前所處狀況作出評估和主觀反應,*** 生活達到期望水平,就會感到幸福.
c社會比對
人們往往把自已的當前狀況與周遭的人進行比較,然後作出評定.*** 這在收入和失業兩方面最為明顯, 高/低收入 是比較相同社會的人群而得出的評估, 既不指涉絕對水平,也非與歷史或他國水平相比而言之. 失業的人比較不幸, 但是如果周圍普遍失業, 則不幸值有所舒緩.
d處理
人們有很強的心理調節能力以應對不幸事態.*** 嚴重身體不幸,如癱瘓或截肢,造成即時的極度不幸感, 但是經過一段較長時間郤可以大部分移除.

幸福感對許多生活層面產生重大影響. 幸福的人在職場和事業上更易成功; 更易結交朋友,而不受孤獨所困擾; 更具合作精神,且樂於助人. 這些優勢又形成正回饋,反過來增進了個人的幸福感….. 如是者, “幸福的人有福了”.

〈幸福的社會分析〉
實証研究顯示 七種社會和經濟變量與 主觀福祉有著最一貫和最堅強的關聯.
1最沒重要性的是國籍. 各國的自我報告都肯定:「外國人不如本國人幸福. 」

2最具重要性的是健康, 被認為是幸福的首席要素.
但是幸福僅與健康的 “自我定位” 緊密關聯, 而與醫生的專業鑑定關聯較弱. 而且健康差的人心理「處理」能力相當高, 常常把自已與更差的人比較,從而建立較積極的心態,狀況愈差的人愈加如此.***

3宗教與幸福正相關,但效應不是非常大. 馬克思說 “宗教是人民的鴉片”, 如果指的是較高幸福感的話,他或許是對的. 宗教提供一種對生活的「解釋性框架」, 輸入人生意義和目標, 使信徒接受不幸和逆境(是上帝的意旨.) 另外, 參與教會使人獲得社會支持,尤其對失去親屬支持的人更形重要; 教徒日常生活較妥當,健康也就較佳.

4年齡
究竟年輕人較幸福,抑或老年人較幸福呢? 直覺上老年人健康較差,體質衰退….. 理應幸福感較低. 但那只是年輕人的想法, 老年人自我感覺良好,其幸福度比年輕人稍微高些. 本書對此的解釋是:
a老年的期望和抱負較低,失落感也就較低, 也更能承擔不幸事故.
b老年人對環境較有調適能力. (是否等同於學懂 “逆來順受”?)
c有些(可圈可點)老年人(終於)學會了減少生活中的消極事件(如吸菸), 或者學會了控制其不利影響.***

有趣的是幸福(在剔除健康因素之後) 在年齡軸上呈現為 U型曲綫, 人在四十歲左近幸福度最低(男人43歲,女人40.), 原來真的有 “中年危機” 這回事!合理的解釋是人在這歲數開始認識到 人生的預期和抱負幻滅; 卻需要一段較長時間才能適應. (適應當然指的是 放棄抱負. )
關於 “人愈老愈幸福” 還有一個有力的解釋, 就是 “幸福的人較長命”, 此乃因果倒逆,稱為「選擇效應」.***

5性別
直覺上,現行社會仍存在著性別歧視,女性的幸福度理應較低. 但那只是男人的想法, 女人自我感覺良好,其幸福度比男人稍高, 但最近幾十年差距漸趨消失. 本書對此的解釋是:
a正因為長期(自農業社會爾來)遭到歧視, 女性對人生的預期和抱負較低,對現狀較易滿足, 所以較為幸福.
b女性文化將人生意義拋錨在 “家庭幸福” (而非事業和聲譽地位)上面, 於是傾向誇張幸福度(有時則是不幸度)以平衡內心和對抗外部壓力.*** 此說的旁証是女性患上 神經官能癥(躁狂癥除外)的機率高男性兩倍以上.
c女性的社會角色被允許,甚至被教育成為 “感性,易動感情”, 特別是涉及親密關係的時候. 這使得女性感受幸福的能力較強,身在福中知曉福.

一項研究顯示美國婦女從1970到1990年經歷了主觀福祉下降, 而同期的男性則無此跡象. 由於這段期間美國女性的職場參與大幅提升,而社會歧視的力度則大幅和緩, 此現象只好解釋為女性的自我預期和抱負上升,因而降低了幸福度.

6婚姻
婚姻確實明顯提高幸福水平, 已婚者的主觀福祉比 未婚者、離婚者和鰥寡者都要高. 已婚女人比未婚女人更幸福; 已婚男人也比未婚男人更幸福, 証明婚姻是雙贏. 再者, 已婚女人和已婚男人幸福度相當, 証明婚姻產生的幸福並不傾斜某個性別.***

這裡仍存在著「選擇效應」:幸福和自信的人較易找到婚姻伴侶,也較易維持婚姻, 但效應不是很強. 研究顯示婚姻本身能積極有力地增進福祉,理由有二:
a婚姻提供額外的自尊來源, 構成迴避生活中其他層面(最主要的是職場) 壓力的避難所.*** 人生得以定位於多個立足點是非常有利的.
b長久而親密的關係使人免於孤獨之苦.

近年來已婚者和未婚者的幸福差距趨向收窄, 這同時由兩個方向的變化所造成:已婚者的幸福度有所下降, 而未婚者則有所上升.*** 反映在獨身現象愈來愈普遍之上.

令人不解的是,再婚者(包括二婚,三婚和四婚) 被証明不如初次婚姻者那麼幸福.*** 於是有學者推論婚姻作為一項社會制度是人們所不太了解的東西, 因而難於教習. 如此,婚姻可被視為「行為性異常」.

有關未婚者的研究顯示:擁有較多夥伴和朋友的人比離群索居的人幸福, 但這種效應要取決於該人所生活的文化環境. 在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社會中上述命題才為真; 在集體主義社會中情況剛好相反, 較少人際牽連的人較為幸福.****

智力被証明與幸福無關聯. 良好教育背境並不保証幸福, 但能夠提高收入水平, 並且更好地處理和應對生活,從而提高了幸福度,故而其影響是間接的. 負面的是高教育促使個人提高抱負水平,從而降低了幸福度.

7收入
對同一個人來說,賺取較高收入必然較為幸福, 因為他的購買或選擇範圍較寬, 社會地位也較高.*** 還有銳利的一點, 如果有人視 “貧窮” 為幸福,他大可無償地棄去家財而取得之. 真正的問題是兩者間的關聯變化, 美國國內調查揭示收入與幸福正相關, 但只在低收入水平呈現高效應,分界線是15,000美元; 高於此水平,增加收入效力微薄. 在瑞士,最高收入階層的幸福度甚至稍低於次一階層. 

有趣的是幸福並不與 收入水平直接掛鈎,而是與期望水平相關聯, 於是產生關於收入的「抱負理論」. 該理論主張人們既不能夠,也不願意對生活的絕對水平做出滿意度判斷. 而只能根據過往經驗,形構對未來的期望(稱為 “抱負水平”), 然後與目前境況作出比較,以決定其滿意程度.****
對於改變了的收入水平(無論高低), 只要經過一段「適應」期,當事人便視之為理所應然, 其幸福度便回調至接近變動前的水平.*** 如此這般,在基本生活需求得到保障之後, 提高收入對幸福無濟於事. 反之, “知足(如定義為 壓低抱負水平.)常樂” 有其道理.
從抱負理論出發可觀察到一種有趣現象, 高抱負水平的人在收入提高之後, 回顧往昔,常會覺得那時的人生並不幸福, 而事實上在於昔日並無該種感受.***

從抱負理論出發又推導出一項奇趣的「踏水車理論」. 該理論主張在當代社會中,人們全心全意地追逐收入和財富(即不斷地提升抱負水平.), 以之作為提高幸福的手段, 這種心態和行為是徒勞無益的. 在有活力的經濟體中,高抱負的人的確較能提高收入,但卻因為提高了的實際收入被相應提升的抱負水平所抵消, 其幸福度很快地就 “打回原形”, 他只好重頭奮鬥….. 如此這般,社會和個人財富逐級提升, 但幸福程度卻依然故我.

〈幸福的經濟分析〉
「幸福Happiness」可粗分為兩種類型:
A由感官滿足獲得的快樂感覺,稱為「享樂快感hedonic well-being」.*** 這正好符合「效用」的觀念, 微觀經濟學定義「效用」為:慾望得到滿足所產生的心理效應.***

「新福利經濟學」假定 效用就算不能嚴格定量, 但必然具有清晰的 “可比性”, 並且滿足 “理性” 要求的 “傳遞律(ie. a>b and b>c => a>c)”. 這稱為「序數效用ordinal utility」.***** (註:現代經濟學聰明地揚棄了古典理論中 可定量的 “基數效用” 觀念.)
舉例:對同一個 行為人而言, 吃一個橙產生的效用u(o) 和吃蘋果的效用u(a) , 必然清楚地落在u(o) >u(a), u(o)< u(a), 或者u(o)= u(a) 三種狀態中的任何一者.又:如果吃橙的效用高於吃蘋果, 而蘋果又高於梨子; 則萬萬不能梨子的效用高於橙.序數效用可進一步推導出「消費者偏好consumer preference」的基石概念, 對一種商品的效用可用另一種商品的效用表述出來, 從以使得 交換和市場行為獲得解讀.*** 這也是 「無差異曲綫indifference curve」 得以形成的前設.經濟學確立「享樂快感」作為福祉的基本形式.*** 既然幸福是感官滿足, 那麼滿足各種感官所需的「財貨goods」便成為幸福的來源. 如此,對個人而言, Th.幸福可以化約為財貨的獲取; 而追求幸福便等同於追逐盡可能多的財富.*** 於是「效用最大化」成為了 “經濟理性”的前設.對整個社會來說, Th. 最大的產值即是最大的幸福.*** 所以,現代社會衡量政府的施政績效幾乎完全以經濟指標為判準.但是 蘇格拉底留下名言 “寧當煩惱的人;不做快樂的豬.” 另一種幸福來源於B價值觀和德性的實踐, 稱為「實踐愉悅eudaimonic well-being」.****舉例:小則誠實守信,大則輕生取義, 與及諸般常見的 “利他行為”, 對行為人來說, 真的有 “效用” 嗎? 如有的話,真的可以滿足 “序數效用” 前設嗎? *** u(誠實) 和u(橙) 能否排序呢?這種非感官性質的幸福觀點要求人們按照 “真正的自我” 去生活, 宣稱 當人們依據內心價值而行動, 並且全面投入的時候(所謂 “實踐真我”), 實踐愉悅就會油然而生.出於對傳統經濟學「效用」理念只聚焦於A類型福祉的不滿, 近年學界力圖將其內涵擴充, 由此發展出一堆新理論:1其中最有影響力的是Tibor Scitovky的著作《The Joyless Economy》. 該書論証 大多數生活中的快樂(ie幸福) 是無法定價的, 所以無法在市場上進行買賣. 較諸享用消費財, “內在的勞動快樂”和 “挑戰性的消費模式” 才是產生幸福的泉源.如果幸福不能通過物質因素而得到, 那麼它就是 “無價的”.2一些經濟學家提出「相對收入」的觀點, 認為消費的關鍵因素是和周遭的人進行比較的 “相對收益”, 而不是傳統效用觀念所標示的 “絕對收益”.*** 幸福就是比旁人更有消費能力, 這復活了一百年前T. Veblen「炫耀性消費」的經典論說.Fred Hirsch《Social Limits to Growth》指出「地位性商品」的總值是限量的,即無法增加的, 因為從定義上講,一種商品之所以帶來 “地位”, 正正是由於大多數人無法獲取它.*** 真正限量的是地位, 而不是商品.Robert Frank《Luxury Fever》更激進地指出「地位性商品」不單止沒有增加社會總福祉,反而是降低了它, 因為 “炫耀者” 獲致的效用是以更多數量 “被炫耀者” 的負效用作為代價的. 結論:生產這類貨品是浪費社會資源.***3「展望理論」認為人們對損失的重視程度超過對等值的收益, 因此等值的兩者並不產生相等的效用. **** 這幾乎動搖了 “理性前設”(附註), 但學界決定視而不見,反正他們知道人類從未理性過.4「捐贈效應理論」認為人們之所以喜歡某些事物僅僅是因為擁有了它!人們對相等或類近而不屬己有的事物通常無甚感覺. 吃不到的葡萄是無味的.5「過度樂觀理論」認為人們傾向相信事件的結局對自己會更有利; 通常也會過高估計自己的能力.*** 書中舉出兩個有趣例子:多過半數的駕駛者評估自己的技術足以列入top 20%. 沒有人在婚前評估自己會離婚,雖然明知將會有50%人這樣做.過度樂觀對個人幸福感構成挫折, 因為現實並不那麼樂觀.第三至五項稱為「認知偏見biases in cognition」.〈幸福、效用與GDP〉無可置疑地, 由物質性消費(擴及勞務)獲致的 “效用”是主觀福祉的構成要素. 根據微觀經濟學,Th.在供求平衡之際, 商品和勞務的價格與所提供的邊際效用相一致. 那麼,社會獲得的總效用 理論上可以商品和勞務的總價格(ie GDP)表述出來.**** 如此一來, GDP不失為衡量社會總體效用或福祉的有效指標.但是,以GDP衡量總體福祉的做法除了犯上蒙蔽於A型福祉的哲學偏見之外, 還存有幾點經濟學層面的技術性偏差.a最常被提及的是 非市場交易的勞務沒有被計入GDP之內, 而這些義務性質的勞動確實提供了高效用. 甚至有人認為家庭內部生產(主婦或母親的勞務)如果貨幣化的話, 可能達到GDP的1/4至1/2. 另外還包括社會上大量的 義務慈善活動(ie義工).b最有趣的是稱作 “遺憾項目” 的事情. 在生產過程中,因意外事故造成的損失基本上是一種 “負效用”, 理應從總效用中扣除. 但有些這類社會損耗,最佳例子是交道事故, 並沒有從GDP中扣除出去. 諷刺的是, 相關的救援或醫療等補救開支反而被算入GPD之中,*** 這真的很遺憾.c最無解的是GDP只是一項總值, 不包含分配和內部變化訊息. 貧富懸殊和產業傾斜會造成的總體福祉惡化,從GDP上面看不出來. 基本上GDP是貨幣訊息,而福祉以個人考量, 兩者之間存在著結算困難.(附註)《SENSE隨筆130220理性選擇》節錄為了得到重要的經濟學概念,經濟學家使用了兩種理性的概念。弱概念「核心理性 core rationality」 假設 “個人偏好” 是 完備性 和 傳遞性的。A 完備性: 指個人在形成偏好前,已盡可能地考慮所有相關的選擇。B 傳遞性: 指 如果個人對 x 的偏好大於 y, 對y 的偏好大於 z,那麼他對 x 的偏好必須大於 z。***核心理性將個人偏好描述為充份形成的 (根據完備性假設),即在當前資訊下是不會改變的; 和內部穩定的 (根據傳遞性假設),即其感受是線性有序的。兩者共同導致了「一致性」****,反映在實際做出的選擇(ie決策)行為當中。強概念「經濟理性 economic rationality」包括了核心理性和兩個動機假設。C物質動機: 個人行為是物質驅動的;和D利己動機:人們都是利己的。物質泛指所有能提供效用的物品(包括勞務), “物質驅動”意味著個人行為由獲取物品的願望所支配。 個人偏好的強弱反映物品本身的價值,而不是獲取物品的過程。**** “利己”則意味著對個人利益的追求是行為背後的主要動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2236

意擬舉債1611億救銀行 歐銀行股回穩 道指逼2萬關

1 : GS(14)@2016-12-21 08:13:16

【明報專訊】意大利政府尋求國會批准,發行200億歐元(約1611億港元)債務以穩定深陷泥沼的銀行業,可能最早於本周對意大利第三大的西雅那銀行展開救援。一旦西雅那銀行自行融資的計劃失敗,相關資金將可覆蓋政府的救助成本。意大利財長帕多安(Pier Carlo Padoan)稱,部分資金可能用於加強意大利銀行業的資本。

《衛報》稱,除西雅那銀行,另外7家深受壞帳問題影響的意大利銀行可能需政府注資。西雅那銀行股價昨跌約1%。周一大跌的歐洲銀行股昨天普遍回穩,歐洲股市未受恐襲影響,泛歐Stoxx 600指數昨日微升。美股昨早段向好,道指一度只差13點便升抵2萬點,至今早零時45分報19,945點,仍升62點。

說服西雅那機構散戶投資者債轉股

西雅那銀行擬發行的新股中,35%面向散戶投資者,餘下65%面向機構投資者,當中包括為救助意大利問題銀行而成立的Atlante基金。曾對救助有強烈保留的Atlante,已同意購入部分壞帳。意大利市場監管機構Consob已批准西雅那銀行延期向散戶投資者提供自願的債轉股項目,尋求說服數萬散戶把所持價值21億歐元(約169億港元)的債券換成股權。若投資者不將債權轉為股權,或將面臨更大損失。

意大利政府仍希望西雅那銀行在12月31日的限期前,從市場取得50億歐元(403億港元)融資,避免國家救助,否則可能被歐洲央行清盤,在意大利引發更廣泛的銀行業危機。

限期前動手 免遭歐央行清盤

根據歐盟規定,民間投資者須承擔該行虧損。這對意大利新任總理真蒂洛尼(Paolo Gentiloni)而言,可能是一場政治災難。

銀行業界憂慮,倘政府救助西雅那銀行,可能對其他7家財困的銀行造成連鎖效應,可能需政府進一步干預。《金融時報》表示,意大利政府要求發債200億歐元,反映政府準備更廣泛地進行干預。帕多安稱,政府發債所得的資金,將用於確保銀行體系有足夠流動性,支持財困的銀行,同時正研究賠償散戶投資者的損失。他說,倘政府出手救助,在保護存戶存款的同時,也會對負債有所影響,但救助措施將是暫時的。目前意大利的負債水平相當於國家GDP的133%,令政府救助銀行業的空間有限。

意大利銀行業的壞帳達到3600億歐元(2.9萬億港元)。意大利最大的裕信銀行(UniCredit)上周宣布,計劃供股集資130億歐元(約1047億),裁員11%。

(綜合報道)

[國際金融]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1873&issue=2016122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956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