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你愿意为优质企业付出多少 laoba1梁军儒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0ko3k.html
尽管估值是艺术,也不可能有精确的结果,但不能因此而放弃估值和安全边际,否则买入便会成为无源之水。对于稳定的企业,保守的DCF估值结果最值得信赖、最具参考价值,加上其他的辅助方法,还是能得出较正确的安全边际区域。
豹豹
1、PEG是个伪指标,理论基础是很薄弱的;PE中的E,也要看具体的行业和企业,有些重资产的行业,1元的E,只能对应0.5元的FCFE。对于投资者而言,有些行业的E是高估了的,FCFE才有意义;
2、对于具备内在稳定性的企业而言,一个低的长期增长率也可以维持一个高PE;
3、与其强调“周期性”,不如强调内在稳定性;
4、过度依赖于宏观层面的预判、行业前景,是有问题的。基础的需求很难被替代,客观的说,具备内在稳定性的企业极少、极少。
1、这篇文章立论的基础,在于概念与形式逻辑的界定。
什么叫“能长期投资”?标准是什么,是某个绝对收益率么,还是相对收益率?这个“能”是强调“可能性”么?
这些得界定清楚,才好展开。否则的话,基准不确立,只是拧几只股票出来论证,这只是一种很不完全的归纳法,同一时间段里面我同样可以拧几只表现不好的股票 来论证“中国股市不能做长期投资”。再比如,即使日本股市熊了20年,是不是我可以拧出类似于丰田之类的股票来论证“日本股市也能做长期投资”?“买彩票 能致富”?
2、这个“能”的probability ,对应的是环境、个人选股的素质,还是其他?这是普通人稍加努力就能做得到的,还是极高天赋与能力的人才能做得到的?这点区分很重要。
3、这种不完全的归纳,意义何在?是论证一种“充分条件”,作为近似的规律,还是干脆是按图索骥?
4、我相信《证券分析》中的朴素智慧——均值回归。“强者恒强”也是一种规律和客观现象,但是那的确是极少数。
投资世界里,实证研究多数是惘然的,成功之路固然有章可循,但无法按图索骥。
顺便啰嗦一句:除了巴菲特,还有卡拉曼很值得研究。
millionaire
可以看出来豹豹的逻辑思维很强,我几乎是不会辩驳,因为无从入手,大家对投资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这种思维甚至撼动我觉得自己的投资理论的基础是否站得住脚。但是深入思考之后还是有一些观点:
(1) 在中国是否能进行基于企业的长期投资 这个问题我们无需认真地分辨他针对的群体,究竟是普通人稍加努力就能做得到的,还是极 高天赋与能力的人才能做得到的?我认为并不重要,只要我们确定能成功,那我们就得努力得到我们想得到的结果,只要是例证存在这种可能性,就存在我们追求的 意义,发表的这篇文章并不在于告诉你 你究竟有没有可能成为巴菲特,只在于告诉你巴菲特的方法在中国究竟行得通还是行不通。如果更深入一点来 看,我们应该拿着这样的选股标准来分析究竟按他的标准选出上述几家长期价值投资标的的概率,还有能长期持股的可能性,答案是不需要超人般的能力和心态,只 要是有心人,大多数人是能做到的。
(2)关于估值,豹豹并不认同laoba1的估值系统,直指PEG,而且豹豹的观点似乎是不认同针对优秀企业在相对高估值上面投资的理念。其实他的博上的 估值并不是单纯的PE及PEG,其实是一个体系,涉及ROE、垄断性、可持续发展能力、未来确定性、成长性、竞争优势、企业经营存续期,选股的安全边际不 在于绝对与相对估值,而在于基本面的安全边际。如果上述条件都非常的好,可以给出较高的估值水平投资,注意,这是在基本面安全边际良好的基础上实行的。
其实这几乎是不可能应用数字上来量化的,因为估值安全边际的买入是可能有陷阱的,就是踏空的风险,极端一点地说,就是如果你面对 伟大企业要打一折买入,那你得到的永远是银行利息。我们水平的高低在于平衡极端情况风险和踏空风险之间的能力,就是既不错过机会也不投资将会碰到极端条件 的企业。如果对于真正伟大的企业,设定高安全边际的风险要比一般估值水平买入的风险大得多。
所以,估值是一个系统,是真正反映投资人能力的一个系统,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有把握得恰当与没那么恰当的区别,PEG并没有错,他只是一个辅助指标。
(3) 强者恒强既然为一种长期存在的规律和客观存在,无论是不是极少数,都是必须研究清楚其中内在原因,不能因为只是极少数我们就置大好河山 于不顾。我的理解,强者恒强的现象还是在于基本面,就是ROE、垄断性、可持续发展能力、未来确定性、成长性、竞争优势、企业经营存续期,如果基本面安全 边际足够的强,那他恒强的几率就要比其他企业大的多。
(4) 梁军儒更像是“道”人,豹豹更像是“术”人,投资很多时候是不能用数字来说明问题的,所以在上面的问题上没有较真。如果用芒格的格栅理 论来说更是投资就升华成一种直觉,是历练出来的感觉,如果用数字和逻辑分析出来的就电脑好像看一幅话,能分析出来有多少种色彩,多少像素组成,但电脑分析 不出来画是不是漂亮。
提到的观点一面倒地倾向的观点,因为一直是看梁老师的博客成长的,但也符合我所掌握的客观事实,如有得罪之处请多多包含,仅供讨论。
汉尼拔
为何能够获利丰厚,我个人感觉有几点:
1、对投资标的内在价值有很深的了解
2、固守自己的原则,在自己的能力圈内耕耘
3、不机械的以单个指标(如市盈率)来简单判断手中持股是否高估,这一点特别重要。这也是大多数人曾经持有过这些优质股却不能坚持下去的经历。
4、没有对投资标的足够的深入了解和追踪分析,怎可能坚持持有?
市场诱惑多,市场的杂音也多,静下心来,在热闹中保持一分理性。
“以一般的价格买入一家非同一般的好公司,远远胜过用非同一般的好价格买入一家一般的公司”。)“以一般的价格买入一家非同一般的好公司,远远胜过用非同一般的好价格买入一家一般的公司”。
总想着赚大钱的人,往往最后总是亏大钱。
股市不是说你想赚多少就能赚多少,
天道酬勤,
怎么赚比赚多少更重要。
持续稳定的赚远胜于一时的暴利。
股市,没有天才,也没有奇才,只有这样,你才能理性地对面对,坚持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
舟山
特质不是相貌之类的,最差的个股有特质吗?特质就是壁垒,是因,不是果。长期持有白药这类的,即使在最高价买入,最多损失时间成本,不会血本无归,长期持有风险极小,而没有特质的,长期持有有可能血本无归。
新浪网友
那些期性股票,很多科技股、绩差概念股、重组股也许某个时候能大幅上涨个五六倍.可是几乎没有人能从中受益.很多持有这些股票的人即使在它们上涨了五六倍 依旧还在高高的山峰上站岗呢那些害得人倾家荡产或者永远解不了套的垃圾股,为什么还有很多人为它们说好话,难道仅仅是因为它们在某个时区涨幅比较大?它们 曾经从高峰一路下滑尸骨累累惨状怎么没有人去说呢,由于缺乏任何投资价值长期在低位盘整偶尔资金炒作一下就这么多人为之心动啊。
花都巴菲特
非周期性医药,消费股就一定比周期性股收益好吗
不一定见得,
医药,消费股的高市盈率在透支未来,用金子的价格买金子,或者这种企业以后发展停缓或者投资者开始给以不再那么高的市盈率时,付出金子的价格可能太贵了
消费股确实是很好,发展的确定性很大,只是太贵,只有通过时间磨平这种溢价
周期性行业(这里指地产煤炭银行),除了靠价格暴涨获得暴利外
还可以通过企业自身规模的扩张获得增长,而且增长空间很广阔,不一定非靠暴利
担心会出现05年以前的状况可以理解,但环境不同,发展阶段亦不同,周期性行业壮况未来就真的会回到2000年吗?看不出来
钢铁,有色,这种强周期行业,在经济下行周期可能会行业性亏损
但地产,煤炭,银行有出现行业性整体亏损吗
投资的关键在于企业的的股东权益增长率是否确定,是否够高
为何06年-10年保利潞安招行可以跑赢楼主的消费股?
因为这4年这几个企业的就算经历调控,企业的发展依然稳步前进
虽然速度有高有低,但企业发展从来是螺旋式增长,股东权益增长率
一点都不低,不信可以看看年报一下几年来这几个企业的股东权益增长率
既然如此,未来几年不见得经济就会比08年差,在一个回暖期为什么
就断定这些典型企业的发展会停滞?看不出,倒是可以看得出保利招行
等的业绩锁定性非常高,在各自领域发展依然非常强大
投资,关键看的是企业的发展,而不单单是对行业的看法
巴菲特非常喜欢非周期行业,但也会投资韩国的浦项钢铁,为何???
因为环境不同,企业竞争力不同,发展前景不同,投资回报更不同
所谓的非周期消费业无非就是发展不太受经济环境影响,从而业绩增长
比较有保障,波动不大而已,但因此而享受如此高市盈率难以令人接受
对于您的三个问题,
主要您关心的还是周期性行业股价波动大,但波动大,B值大从来不是
投资的核心困扰问题
估值低的时候买入,20倍以下,如果15倍以下更好如现在,
估值高的时候40倍以上卖出
期间波动又如何,就算涨了2倍再下跌50%又如何
只要估值不超出可以接受范围,企业在未来3~5年成长确定
当然拿在手,享受成长,享受戴维斯双击
laoba1梁军儒
如果周期性行业象你想的那么简单,相信巴菲特、林奇这些大师不会把它们作为辅助标的了。
不要以为周期性行业一直都会象05-09年那样简单明了和暴利,在周期性行业发展历史进程中,那段时间只是个案。若有兴趣研究一下十年前的周期性行业,与近几年完全是两回事,收益率远没有近几年高,而且套你六七年是常有的事(可参考《周期性行业的暴利仅此一次 》一文),即便能翻身,年复合收益率也会很低。未来周期性行业将逐步恢复常态。
新浪网友
另外当当用市盈率衡量企业价值局限是很大的.我知道很多人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来为股票高市盈率打气这是很害人的.但对于真正优质中国企业,你千万不要低估 它们的成长速度和空间.这几年中国本身的发展也是超乎大家的想象的.白药才70亿美金市值算个屁啊所以不要跟瑞辉比,现在中国企业关键是成长\成长还是成 长!只有企业快速扩张才能为股东增值.如果中国现在的上市公司三五十年后能真正出现世界五百强企业.那将来的一年分红比现在营业收入还 高.........
汉尼拔
再说一下选择的指标问题,不同的人喜欢用不同的指标,大致上可以划归两类:
一类是用于评估内在价值的:如ROE,毛利率,。。。
一类是用于买卖决策的:如PE、PB。。。。。
我个人的看法是,指标之间,特别是分属于不同类别的指标之间不要相互对顶甚至以一项去否定另一项。
最好是以内在价值的评估为基础,以第二类的指标做出买卖决策。
还有一点,指标不要搞得太复杂。
劲宇
30%的净资产收益率,全部保留盈余,不考虑增发和分红,7年后净资产应增加6倍多,上述股票总收益率远大于此值,原因要么六年前价格低估,或者现在价格 高估。这让我想起了八、九十年代的伯克希尔公司和可口可乐公司,也是总市值增长率远大于净资产增长率,伯克希尔公司和可口可乐公司后面十年涨幅远小于大 盘。结合目前市场流行投资消费股和医药股的背景,我估计消费股和医药股未来回归价值会是大概率事情。长期来说,总市值增长率和净资产增长率是一致的。
半粒尘埃
我觉得做投资没有那么复杂。好公司人人都知道,金牛百强前十名的公司不会差到那里,便宜的时候大胆买入一直持有到市场疯狂时卖掉赚几陪很正常只要有耐心。
[此博文通過手機撰寫(手機訪問sina.cn)] 你願選擇哪條路?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v5pc.html
年輕同事小W,於2007年瘋牛頂部差不多6000點時入市,還好,投入資金一點點,套住無所謂。而他正式炒股是從2011年開始的,只見他幾乎每天無時無刻地盯著盤面,短線操作,全身心地投入,非常努力。
今天,我閑步到他那兒,我們談起他炒股之事。得悉,從鴉片底(1849點)起算,至今,他總資產增長了大約20%多點,遜於大盤,而大盤同期上漲了32%。還得知,他經常見好就收之後,把錢空著,直到尋找到下一個目標而殺入為止,今天他大部分倉位就都空著。
小W自己也覺得業績不盡人意,於是問我如何改進。
小W炒的都是中小盤股,而代表中小盤股的中證500指數同期上漲了86%,這樣一比較,他的業績確實差了一點,原因顯然是常常方向做錯和空倉踏空之故。倘若一直這樣下去的話,那炒股就毫無意義了,還遠遠不如買指數基金了呢(註:事實上,絕大多數人是跑不過指數的)。
“哪怎麽弄?”小W有點沮喪。
針對小W的情況,我講了這些意見:
一、你短線操作是立足於兩個基本點的:一是日K線及分時線的走勢,二是個股信息。對於前者,你是根據短線技術指標而進行預測並操作的,由於股市是不可預測的,這條“定律”早被無數歷史事實證明了,你還非要這麽去做,怎會如願以償呢?對於後者,我們小散得到的信息幾乎都是滯後的,而有關這些利好或利空消息常常都已反映在股價上了,等你下手,行情往往已經過去,不可輕視市場在這方面的有效性。
看來,你這樣短線炒股兇多吉少,如此下去恐怕死路一條。
二、芒格說:“我想知道我會死在哪里,這樣我就永遠不到那里去。”先知死,才知活。既然那樣短炒是走死路,那活路在哪呢?有!拋棄短線操作,改做長線投資。股諺有雲“長線是金”。那麽支持長線投資的理由是什麽呢?
股市最最基本的一個屬性就是,它是個長期多頭市場,漲多跌少,永遠是向上的。為什麽?因為股票代表上市公司的股權,它是資產,而資產會增值的,所以股市將面向未來而上行。鑒於這一屬性,對股市應該根本性地看多才是,不能看空。這些觀念非常非常重要,必須牢牢記住!你現在潛意識里是把股票當作類似賭場里的籌碼了,整日里提心吊膽,生怕跌沒了!這種心態可不行,必須強制性地矯正過來。
三、如果決定做長線投資,相應的操作方法也就自然而然地會徹底改變。之前,你是全然不管企業怎樣的,也不管估值高低,只重視短期的漲跌,認為能漲的就是好股票。以後可不能這樣了,因為你買入之後要長期放著的,買錯了或買高了,結果就慘啦!這樣,就逼著你要去研究企業了,你不得不去比較市盈率、市凈率、凈資產增長率、市值大小……評估價值,掂量價格。於是乎,你的眼光就會從每天盯著的走勢圖上移到企業上來了。
這個轉變可是本質性的啊!
我以前看到過一篇文章,說有統計表明,練就一套依靠看盤技術而制勝的功夫,平均需要18年時間,而著重於評估企業而取得一定的收益,只需3年時間。你說,你願意選擇走哪條路呢?
“看來,我得徹底改變改變!”小W點點頭說。
不知他是否真的能改。
不管你願不願給錢,內容付費的大潮已經越來越洶湧了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405/155038.shtml
導讀 : 不能生產高品質內容的公司,你的日子以後估計不好過了。
對比一下今年年初微信的朋友圈霧霾照,也值乎的“刮刮樂”,簡直如出一轍,前者是發紅包看皂片,後面是發紅包看答案。

但是,從出發點上看,這兩個刷屏遊戲有著本質上的差異。
微信通過將“曬照片+紅包+好奇”相結合,將創意和情感緊密聯系在一起,大家玩的就是個刺激,圖的就是個開心。值乎是“寫幹貨+紅包+好奇”的組合,給大家拋出的誘餌是“有價值的內容”——不白白分享你的知識、經驗和見解。
先不說“值乎”到底是個遊戲還是知乎推出的新功能,至少可以看出,人們開始有意願為自己需要的優質內容付費,為自己無窮盡的好奇心付費。
為什麽說“內容付費”的趨勢來了
在幾年前,中國人普遍認為,內容不值錢,無論是音樂、影視劇、小說、新聞、應用,都應該免費獲得。為什麽現在忽然付費趨勢來了?
1、只有付費模式才能平衡長久利益關系
在線媒體的盈利方式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是積累更多的用戶然後做廣告,第二種是提供獨家、優質的內容讓一定數量的用戶為之付費。
比如在視頻領域,從前網站的收入來源幾乎是靠廣告,但對用戶體驗來說是一種傷害,畢竟沒人在面對一頓大餐時有耐心聽你講一堆無關的廢話。但如果不靠廣告,網站有沒有辦法生存。
經過近10年的用戶培養,視頻付費會員市場從無到有,如今無論是優酷土豆、騰訊、愛奇藝還是樂視,都在註重內容創作的環節,並且增設了首席內容官這個職位,全面把控內容營銷,如優酷土豆的朱向陽、樂視的劉建宏等等,無疑這能讓用戶獲得更健康、更高質量的內容,也更願意為內容付費,從而形成良性循環,平衡內容生產者、平臺和用戶之間的長期利益關系。
對於知乎、微信這樣的內容平臺,同樣如此。如果可以讓內容讀者直接給作者付費,可以最大限度保持內容的客觀和不被商業力量左右。微信開通贊賞,已經實現“付費模式”的第一步了。
實際上在國外,內容收費模式已經比較成熟了。《紐約時報》網站規定讀者每月可以免費閱讀十篇文章,此後就必須付費閱讀。《華爾街日報》和《金融時報》則設立了付費、免費和註冊用戶內容混合的方式。還有一些視頻網站,已經在嘗試無廣告的付費模式。

2、用戶習慣在慢慢建立
我們在互聯網上習慣了免費,但也習慣去尋找對自己來說“更有價值”的東西。現在有人會為了追《太陽的後裔》去購買愛奇藝的會員,越來越多的人願意花錢為Kindle買正版電子書,一方面內容有保障,另外大家不用浪費時間去找盜版的。

實際上,騰訊官方2015年在內部做了一個付費閱讀的開發測試,不過很快被雪藏,或許是因為用戶的付費閱讀環境還不成熟。這次知乎的行動,顯然也得到微信官方的支持,因為各大內容平臺要做的就是,聯合起來去培養用戶的付費習慣,否則以後誰也別想好好活。


3、在線支付系統越來越便利
微信支付、支付寶錢包、百度錢包以及Apple Pay能夠支持各個生態系統的內容,就像今天的“值乎”,微信支付一鍵搞定,感覺跟沒花錢一樣。
“內容付費”趨勢對企業營銷來說意味著什麽
用媒體和自媒體來說,“內容收費”意味著可以讓內容變為商品去賺錢,對於企業來說,我們做內容是為了更好的連接消費者,銷售自己的產品,達到內容營銷的目的。如果企業能夠在自己的領域中成為內容上的權威,那麽這個內容就是通往產品交易的入口。
比如紅牛建立媒體工作室,與人們分享獨家的賽事、極限運動的視頻和圖片,歐萊雅創建的“內容工廠”,為美容品牌的產品提供實時的、本地的幹貨內容,他們創造的內容也給予了品牌一種全新的創收模式,從創造內容、分享內容,到最終通過內容變現。

而對於沒有能力生產高品質內容的公司,可能會遭遇用戶的冷落。我都付費去看優質內容去了,你還給我看這麽粗制濫造的東西?
本文來自公眾號“一品內容官”(99%的營銷人都還沒發現這個號),微信號:content-officer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一品內容官,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
“小眾”高端化妝品逆襲 你願花更多錢選購美妝嗎?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1716.html
美妝品牌Clé de Peau Beauté肌膚之鑰最近(下稱“CPB”)在上海和平飯店策劃了一場長達10天的展覽。乍一看是畫展,其實是嵌入了品牌元素。這個資生堂旗下頂級的品牌進入中國市場十五年了。此前一直有些不溫不火,鮮少有聲勢浩大的營銷。大多數時候,動輒四位數一瓶的定價讓這個名稱只在小範圍傳播。
十五年來,除了在2015年一下子開出5個專櫃外,至今CPB在中國總共也只有40個專櫃。因為定位在“名媛”、“貴婦”,外加上日本企業生性謹慎,在拓展市場上,CPB格外“小心”。資生堂(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藤原憲太郎表示,CPB以前發展得比較平穩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投資力度不夠大。“高端品牌不是一下子擴張店鋪是有它的理由的。我們需要傳達品牌獨有的價值理念,需要確保每一家店鋪都有高質量和高品質的服務,我們才會進行下一輪的發展和推進。”

但現在卻有些不一樣了。“CPB這個品牌從去年開始有60%的增長。”藤原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歸結原因,他覺得依舊是品質。“關於CPB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的理由我們做了調查。首先基於產品自身的高品質,受到消費者喜愛,建立了良好的口碑。”還有一個原因則是,近來中國旅遊客跑去日本爆買的現場促使不少日本企業的銷量大增。
不止CPB一家。寶潔旗下的SK-II這兩年的業績也是節節攀高。在過去的五年里,這個品牌每年的銷售增長率保持在15%左右。為了吸引更多眼球,SK-II在廣告營銷上不遺余力地制造各種話題,代言人也找到了當紅的男明星。此外,不容忽視的還有風頭強勁的韓國品牌如雪花秀、後。在韓國的各大免稅店里,這兩個品牌也是人們爆買的對象,為所屬的母公司貢獻了不少的業績。
如今人們願意花更多的錢來選購美妝嗎?先來看看相關調研。
英國市場調查機構歐睿國際(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2015年,全球美容與個人護理行業的高端品牌增長勢頭驚人,以6%的增長率首次超過大眾品牌的增速,銷售額高達近1000億美元。這一高端市場的增長主要由彩妝、香水和護膚品驅動。在亞太地區,盡管大眾護膚品(增幅為6%)比高端護膚品(增幅為4.4%)的銷售增長要高,但前者本身與2014年相比已開始放緩——2014年分別為7.5%和4.2%。這意味著高端護膚品市場未來更有發展潛力。

天貓美妝總經理古邁看好目前高端美妝的發展,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從線上來看,大眾美妝每年的增長平均在30%左右,而高端的業務平均可以達到50%左右,且這一趨勢只增不減。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社交平臺的傳播使那些原來定位高端,知名度不那麽廣泛的“小眾”品牌得到了更廣泛的關註。如雨後春筍一般冒出來的美容博主替代了那些傳統的時尚雜誌,開始以親身示範來推薦這些產品。“那些用過的人給我們在網上做了良好的口碑宣傳。”藤原說。
這一趨勢讓那些國際大牌願意以更加開放的態度與互聯網公司合作。比如雅詩蘭黛旗下最貴的品牌是海藍之謎,線下客單價約為5500元以上。根據此前阿里公布的一份資料,其高端會員APPAS用戶在海藍之謎上線後一年內為這個品牌貢獻了2000多萬的銷售額。高端用戶消費力由此可見一斑。
據透露,在7月初,CPB的天貓旗艦店就會正式上線,而在這之前的兩周,相關的新品已經開始做預售。
“正如廣告業一樣,現在的化妝品行業渠道多了起來,互聯網是其中之一,對我們而言是好事情。”SK-II全球總裁馬庫斯·斯特羅貝爾(Markus Strobel)認為。
藤原也持相同的態度。他認為,線上的開店並不會影響CPB未來在線下的店鋪步伐。“在線上開店主要的原因是我們想打造我們的品牌,同時天貓有更多吸引消費者的網絡優勢,我們可以互相協助共同打造一個和消費者交流的平臺,並且精準定位我們需要的消費群體。”
奧運會拉動南美遊量價齊升!5場門票3萬元你願買單嗎?
鄭翰卿這一陣非常忙,作為途牛旅遊網南美遊負責人,隨著里約奧運會即將開幕,其所在的南美遊業務部門也進入了備戰狀態。
“報名和團隊安排已經差不多了,就等出發了。本次奧運會為南美遊帶來新機遇,我們已上線里約奧運會觀賽遊產品,咨詢、預訂量較平時顯著提升。南美洲漸成新的熱門目的地。”鄭翰卿說。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近期多方采訪獲悉,8月5日至21日,第31屆夏季奧運會將在里約熱內盧舉辦,這是繼2014年世界杯之後,全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巴西。據主要旅遊企業反映,奧運會的舉行使近期赴南美的遊客量同比增長30%~40%,而機票和酒店紛紛漲價,使得南美遊報價也翻倍漲。各路商家開始掘金賽事旅遊。不過,安全問題依舊是遊客所擔心的。

“機+酒”大漲、報價可逾10萬元
鄭翰卿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途牛用戶咨詢情況來看,除奧運會開幕式外,羽毛球、兵乓球、田徑、射擊、跳水、男子遊泳等中國隊優勢項目以及籃球、排球等觀賞性較高的賽事受關註。針對國內遊客需求,途牛已推出近20條奧運會觀賽遊產品,行程中均安排觀看熱門賽事。
“比如,用戶預訂‘奧運會開幕式巴西-阿根廷15日遊’,即可獲贈開幕式門票;“奧運會男籃決賽巴西-阿根廷15日遊”則贈送男籃決賽門票。同時,途牛還在行程中增加了自由活動時間,便於用戶觀賽。以‘奧運會兵乓球男團決賽巴西10日遊’為例,用戶不僅能親臨兵乓球男團決賽現場,還可以觀看男子田徑200預賽、女子排球半決賽等賽事。”鄭翰卿說。
自里約奧運會觀賽遊產品上線以來,各大旅遊企業的用戶咨詢量、預訂量較平時大幅增長,旅遊市場持續升溫。
根據攜程、同程、驢媽媽等旅遊企業反映,奧運會明顯拉動了8月中國遊客赴南美旅遊等數量,同比約增長30%~40%。遊客需求的增加,加之處於旺季、且航班數量不多,因此奧運期間的機票價格明顯上漲,原本從中國主要城市出發往返巴西的機票價格約在2.5萬元,而奧運期間的該數字則上漲到了3.5萬元。

同樣地,巴西當地的酒店價格也持續飆升。
根據螞蜂窩旅遊統計,里約當地高檔酒店集中在南區(ZonaSul)和海灘的最好位置,價格在120美元/晚~800美元/晚之間:中檔酒店集中在南區、科帕卡巴納海灘(Copacabana Beach)、伊帕內馬(Ipanema)和萊伯倫(Leblon)區域,價格在100美元/晚~500美元/晚之間;經濟型酒店不多,在格羅利亞(Glória)能找到幾家,價格在50美元/晚~100美元/晚之間。而里約市中心老城區四星級酒店在奧運期間的房價已經上漲,在科帕卡巴納海灘附近的酒店價格漲幅更加大,部分五星級酒店也早就被預訂一空。一些普通旅館房價也從600元/晚左右飆升到1800元/晚左右。一些原價1000元/晚的高端酒店則漲到了約3000元/晚。
“里約的酒店說多不多,說少不少,但奧運參賽團和相關人員的大量到訪使當地酒店供不應求,因此價格自然就水漲船高了。”華美首席知識專家趙煥焱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根據市場反映,以往一周左右的南美遊人均報價約在3萬~4萬元,而奧運期間的該報價則上漲到了5萬~6多萬元。
當然,還有更貴的報價,可高達人均10萬多元!
“因為奧運旅遊是包含門票的,門票分為VIP、A類、B類和C類,價格相差很大,決賽和半決賽的票價也有明顯差距。比如普通的開幕式門票約8000多元,我們有客人要求看開幕式和閉幕式,加上三場比賽的人均門票價格就高達3萬多元,再加上機票、酒店和用餐等,人均費用高達10萬多元。”鄭翰卿透露。

掘金賽事旅遊
2014年世界杯期間,世界各地球迷紛紛湧入巴西觀看比賽,其中不乏中國球迷的身影。此次里約奧運會的到來再次帶熱赴巴西旅遊。
記者註意到,近幾年,體育旅遊的市場關註度持續提升,奧運會、世界杯、德甲聯賽、美國NBA等頂級賽事的觀賽遊成為消費者出遊新選擇。結合了觀賽的賽事旅遊備受追捧。
專業機構數據顯示,2016年1月至4月舉辦的311場各類大型體育賽事中,觀賽和參賽人數共計338萬人,由賽事產生的旅遊、交通、住宿、餐飲等關聯消費達119億元。隨著中國遊客收入提升,對體育賽事的興趣越來越廣泛,體育旅遊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時機。巴西旅遊協會預計,在“奧運季”期間,將有約40萬海外遊客來到巴西。
“這不僅給當地的景區、酒店、航空公司、餐廳等帶來商機,同時也給中方的組團旅行社和與其對接的巴西當地旅行社帶來生意。組團社推出的是南美四國遊連線產品或巴西一地等多種形式旅遊產品。我們也看到,由於報價翻倍增長,因此奧運賽事旅遊的利潤也是較高的。”趙煥焱分析。
值得註意的是,賽事旅遊的關鍵點在於賽事,因此門票資源非常重要。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了解到,目前市場上的奧運主題遊產品幾乎都是含觀賽門票的。這意味著地接社得有獲得門票的能力。
“為了更好地開發產品,我們都是和當地大型地接社合作,這些旅行社獲得奧運觀賽門票的能力非常強。”鄭翰卿透露。
鑒於賽事旅遊的巨大潛力,攜程、途牛等企業都開始開拓相關資源,聯動產業鏈者。比如途牛準備與當地地接社進一步合作,整合資源,獲得更多當地旅遊供應商支持。
因看好體育旅遊市場,攜程開始在主題遊平臺上線了“體育賽事”頻道,其先後上線了NBA常規賽觀賽產品、歐洲杯觀賽產品、英超產品、全球馬拉松觀賽/參賽產品、澳網、溫網觀賽、F1賽事、高爾夫公開賽、韓國跆拳道賽事等近百條賽事產品,主要覆蓋在人氣目的地舉辦、在中國體育迷之中有影響力的賽事,獲得了良好的收效。其中僅科比落幕賽系列產品就售出十幾張訂單近百人觀賽。此外,近日攜程還宣布牽手尼斯隊,針對法甲這一世界頂級聯賽推出特別定制的足球旅遊線路。
“體育賽事旅遊目前還是新興項目,初期的產品設計還是將賽事與常規觀光簡單結合。但也已有一些針對體育迷的深度賽事產品了,比如看球員訓練,參觀球隊更衣室、榮譽室等。未來要打造深度的體育賽事旅遊。”攜程旅遊相關負責人表示。

安全與“後奧運”挑戰
盡管賽事旅遊看似前景一片大好,但巴西當地的安全問題一直都是遊客最為關註的,也有部分遊客因擔心安全隱患而放棄了奧運觀賽旅遊。
螞蜂窩旅遊經過研究後指出,遊客在當地旅遊外出應結伴而行,穿著簡樸,不佩戴貴重飾品,盡量少帶現金,不要在夜間攜帶現金和照相器材外出。如遇悍匪,不要徒勞反抗,以免危及生命安全。據當地人建議,穿上當地球隊的隊服或許能對遊客有所幫助。此外,巴西是移民國家,因此也集中了眾多宗教。其中,天主教是最大宗教,信徒占全國人口的70%。巴西人見面,男人間習慣相互擁抱,互相拍打後背以示親切;女士之間,或女士遇到熟識男士,則親吻面頰以示親熱。如數人相聚或餐聚等社交場合,後到者應依次向在場的人行禮。在巴西也有握手的禮節,一般發生在初次見面和不太熟識的人之間,身份較高、年長者、主人、女士和別人見面,一般要先伸手。巴西人與別人初次見面時,會交換名片。
螞蜂窩旅遊進一步表示,巴西當地,男士在進入和離開時,要同在場的所有人握手打招呼。女士優先在這里通用。到別人家做客,男士先向女主人問候和致意。在公共場合,男士如果要吸煙,也會先征求周圍女士意見。巴西人崇尚有秩序的社會,十分註重在公共場所的言談舉止,不大聲喧嘩、不亂丟垃圾、不隨地吐痰、不隨意吸煙等。
雖然里約奧運會還未開始,但已經有業者開始關註“後奧運”經濟了。
“很多場館在賽後會被保留,就好像我們北京的水立方、鳥巢那樣。奧運會總要結束,但場館遊和奧運項目改建的建築參觀或其他商旅都可以繼續。但當地業者一定要懂得經營後奧運經濟,否則一旦比賽結束,則相關賽事商機也就不可持續了。”鄭翰卿坦言。
諾基亞手機正式回歸中國,你願花1699元為情懷買單嗎?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1-08/1068216.html
每經記者 張斯 每經編輯 吳悅
砸核桃、擋子彈、還能上網,品質強悍的諾基亞曾經稱霸全球手機行業10余年,但在蘋果和安卓手機的圍攻下,諾基亞迅速敗下陣來。2014年諾基亞手機業務被微軟收購後,微軟將諾基亞Lumia(lumia為諾基亞智能手機品牌)改為微軟Lumia,自此諾基亞手機淡出人們視線。
時光飛逝,諾基亞手機又回來了。諾基亞老家芬蘭的一家初創型企業HMD global於2016年底獲得諾基亞品牌手機獨家授權,1月8日,HMD宣布將在中國推出首款安卓智能手機Nokia 6,並在京東商城進行中國獨家發售,價格為1699 元,預計1月發貨。
諾基亞還是當年那個諾基亞嗎?你願意再為情懷買單嗎?
富士康全力以赴
據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wes)記者了解,諾基亞這款新產品名為Nokia 6,其使用谷歌的Android平臺,並由富士康代工。這里要交代一個背景,在2014年微軟宣布收購諾基亞移動業務後,依然使用諾基亞品牌銷售便宜的功能手機,並用自己的旗號經營Lumia智能手機。不過,微軟去年在很大程度上放棄了這兩項業務。
HMD隨後得到了諾基亞授權,其在未來十年將獨家使用諾基亞品牌經營手機和平板電腦產品。與此同時,2016年,HMD公司與富士康公司旗下的富智康公司達成了夥伴關系,共同開發諾基亞品牌的功能機以及安卓智能機。
為此,代工廠起家的富士康還首次啟用了首席營銷官。據中國臺灣《電子時報》報道,代工公司富士康任命袁學智擔任富士康首位首席營銷官,他的主要工作就是運營旗下的諾基亞和夏普等品牌。
在此背景之下,諾基亞重回中國市場選擇了1699元的價位,同時,HMD稱,該產品將通過電商平臺京東特供中國市場。
按照目前Nokia 6的定位及獨家發售平臺信息。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記者打開京東商城手機頻道首頁,篩選1000-1699元這一檔手機產品,綜合排序排在第一頁,5列12行的產品展示品牌分別是榮耀、小米、魅族、華為、樂視、vivo,努比亞、oppo和三星,而除了魅族魅藍Max和三星 Galaxy A8、Galaxy On7是1699元外,其余品牌手機都在1000~1500元之間。
眾所周知,榮耀、小米等手機品牌是目前中國消費者熟悉並熱捧的品牌。資深IT分析師孫永傑認為,由於諾基亞依然采用Android生態系統,幾乎很難在上述眾多的對手中形成自己差異化的競爭優勢。而且微軟並購諾基亞之後,其品牌影響力更是一落千丈,甚至不及被並購前與微軟合推的Lumia品牌。
回歸之路壓力山大
盡管曾是功能機時代的王者,但自從諾基亞確定要以品牌授權的方式重回市場後,業內有一種聲音認為,等待諾基亞的將不是什麽業內期待的王者歸來。
因為市場環境今昔不同往日。HMD在一份聲明中表示,HMD決定在中國推出其首款安卓智能手機,期望以此為起點,逐步滿足全球不同市場的實際需求。2016年,中國智能手機用戶數量超5.52億,到2017年,這一數字有望繼續增長,達到5.93億以上。中國是極具戰略意義的市場,中國消費者非常重視優秀設計和產品品質。
值得註意的是,盡管從聲明中可以看出HMD對中國市場的重視程度,但全球智能手機增速放緩進入存量時代,中國仍然是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市場,但是整體發展空間已
2016-2021年中國智能手機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咨詢報告顯示,面對不斷壓縮的利潤空間,智能手機行業進入了一個極其艱難的處境,國內大部分廠商僅僅完成了手機的設計、制造、組裝、銷售與售後等環節,主要芯片等原件與操作系統仍然壟斷在其他廠商手中。大打價格戰使智能手機市場成為一片死海。
即便是在競爭如此激烈的環境下,大量入局者使競爭環境進一步惡化,通過鬥價格,比跑分,賽配置,看營銷,講情懷,做宣傳的方式競爭,已成為行業發展的固定模式。
行業預測,未來五年中國市場有幾家廠商可能消失,全球市場同樣如此,兩者之間還會有一些重合,而市場幸存者的策略將會由國內轉到專註於國外市場。
如今,智能手機的競爭格局及環境和歷史高度相似,也就是當年功能機後期的洗牌期。重回Android平臺的諾基亞要拿什麽參與競爭?
事實上,諾基亞之所以敢在競爭如此殘酷的背景下回歸,最大的籌碼或是它的品牌價值。而之前摩托羅拉、原諾基亞、黑莓等智能手機隕落的事實證明,情懷在嚴酷的市場和苛刻的用戶面前是如此不堪一擊。
另外,孫永傑表示,智能手機產業發展的動力正在轉向性價比驅動,更使得品牌的忠誠度下降,從現在智能手機產業的發展特點看,除了蘋果之外,品牌對於用戶的粘性均不高。之前品牌知名度僅次於蘋果的三星在智能手機產業中的大幅下滑就是明證。
基因定制啤酒探路市場 你願意為哪些個性化定制買單?
如果有一瓶根據你的基因特點定制的啤酒放在面前,你願意為它付多少錢?
近期,美國消費級基因檢測公司23andMe,宣布與英國倫敦一家名叫Meantime的啤酒制造商進行合作,專門為有錢的啤酒愛好者定制專屬啤酒,每桶售價可不便宜,制作一次(1200升/桶)的費用高達25000英鎊(30550美元,約合21萬人民幣),按照660ml一瓶來計算,一瓶折合人民幣105元。

縱觀國內啤酒定制市場,一些品牌只是在啤酒包裝上推出定制元素,比如在定制啤酒瓶上印出專屬照片等,但還沒有根據個人基因定制的啤酒出現。不過,國內一些基因檢測公司從個人基因組數據出發,推出個性化減肥方案,定制營養餐,還有一些公司進行定制護膚品開發等。
23andMe是否會開基因檢測公司和食品或飲品定制先河,從基因檢測出發,而衍生的醫療、健康、營養、美容等結合的個人定制的市場前景到底有多大?
噱頭大於實際意義
啤酒定制依據的原理是什麽?Meantime啤酒廠與23andMe合作,在釀制個性化啤酒之前,從客戶身上進行唾液取樣,然後科學家進行分析,檢測客戶的口腔味覺感受器(TAS2R38基因)對丙基硫氧嘧啶(一種可以從卷心菜、生西藍花、咖啡、黑啤中提取出的、類似苦味劑的物質)的敏感度,進而了解該用戶對苦味的喜好,有些人喜歡苦味較重的口味,有些喜歡清甜的口味。
一旦基因檢測結果出來後,啤酒廠就會將根據基因信息開始著手制作符合客戶需要的啤酒。啤酒樣本制成後,他們會邀請客戶與釀酒師一對一座談,並試喝樣品,以確保口感是否符合客戶的喜好。之後,客戶還可以親自體驗釀酒的過程,比如添加啤酒花、谷物和進行測試。
啤酒制造商Meantime的釀酒師Ciaran Giblin表示,這是世界上首款利用先進的基因技術根據個人DNA定制的啤酒。消費者只要往23andMe送一份自己的唾液樣本,他們就會提供給你一個配方,這個配方做出的產品是根據消費者的基因組成所研制出的最符合其口味的啤酒。
除了享受專屬的DNA量身定制客戶的啤酒,客戶還可以通過增加費用:為自己的啤酒命名;享受直達家中裝罐、供應到酒吧或直接入窖儲存的服務;參與一次名叫“The Knowledge(求知)”的課程;設計自己的專屬logo、啤酒瓶或啤酒杯等服務。
從售價來看,一瓶定制660ml的DNA啤酒售價105元人民幣,幾乎相當於一箱普通啤酒的價格,而定制啤酒不會以零售方式出現,而是為“土豪”以1200升/桶 來定制的。
以精準醫療為主業的元碼基因CEO田埂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說,基因定制啤酒的原理非常簡單,用基因來檢測用戶感受苦味的程度,如果用戶對苦味敏感,就降低苦味。人的味覺受體的基因比較簡單,但是嗅覺受體的基因已發現的有200多個,定制啤酒只是考慮了人的基因對苦味的靈敏度,所以這項定制的噱頭作用大於實際意義。
基因個性化定制市場潛力巨大
23andMe一直以來都是世界範圍內消費級基因檢測類別里具有標桿意義的公司。這家位於美國加州的公司,由谷歌聯合創始人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的前妻安妮·沃西基(Anne Wojcicki)創辦,它直接面向消費者唾液檢測的個人基因組試驗在2008年被《時代》周刊評為年度最佳發明。
23andMe為消費者提供包括族源分析、遺傳性狀和遺傳性疾病的風險評估等檢測。2015年6月,23andMe的基因檢測樣本量已經達到100萬個。在基因數據應用方面,23andMe做了很多嘗試,從藥物到食物,從運動方案到個性化的文娛用品,除了啤酒外,還有根據個人基因組數據定制的圍巾,根據個人基因組數據生成的音樂和手機壁紙,甚至還有手機卡牌遊戲。
WeGene(微基因)是國內被稱為最“像”23andMe的公司,為國內互聯網消費者提供消費級的基因檢測。所謂消費級,和應用於臨床的基因檢測相對應的,是消費者科學認知自身遺傳特性的一種方式,檢測結果有一定的科學性,但不具備臨床指導意義。
中國消費級基因檢測在國內的接受度和美國相比顯然差了一大截,WeGene創立兩年多來,口碑不斷提升,樣本量目前達到數萬,但與23andMe的百萬樣本量仍有不小差距。
WeGene CTO陳鋼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基因檢測的結果本身並不是目標,後續根據包括基因組數據在內的人體數據的定制解決方案才是最終目標,而啤酒只是其中一個小事而已。整體而言,營養基因組學是一個巨大的潛在市場,很多食品行業的巨頭在這個領域都有長期的投入。歐美的科研機構也有很多營養基因組學方面的項目,比如歐盟的Food2me項目。營養基因組學公司Nutrigenomix在全球22個國家或地區提供服務,授權服務商超過一千家,在香港地區就有十余家。
陳鋼表示,如何在個性化同時,真正給消費者帶來好處是更重要的事情。 WeGene也在發展定制化服務生態,比如,有健身公司給WeGene的用戶提供基於基因組的個性化減肥指導,價格不便宜,銷售還不錯,還有和合作夥伴開發的定制營養餐也有一定市場。
作為人體數字化的入口,基因檢測如何和人們的醫療、健康、營養、美容等結合,推出個性化醫療,個性化營養、個體化美容等,並實現產業化和商業化,是國內基因產業一直探索的目標。
田埂認為,定制食品除了味道需求外,還有營養的需求,比如根據基因組數據,有些人不能代謝某些物質,有些人身體里本身缺乏某些物質,根據個人代謝能力和營養需求定制食品未來比啤酒的需求更強。
個性化美容護膚和基因、代謝等結合,被認為是基因定制化頗具潛力的市場。英國的geneu和美國的skinshift已經在這方面做了很多嘗試,國內數字生命公司碳雲智能就提出要和一些護膚品公司合作,為消費者定制護膚品,提供精準護膚。
設想一下,如果基因檢測公司和一些化妝品公司合作,利用基因組學,微生物組學(檢測尿液、糞便、表皮微生物等)和生活習慣調研等不同手段,建立了精準化肌膚護理的解決方案,尤其提出抗衰老的個性化方案,或許會有很多女性願意為此買單。
一位化妝品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說,精準護膚的市場才剛剛開始,更多的公司只是嘗試。女性對於美的追求從初級到高端,高端以後還是會出現衰老,整形和醫療美容就有了市場。每個人的皮膚特質不同,基因護膚品定制的市場肯定很大,但是如何推廣和普及還需要積累。
事實上,基因個性化定制是個大概念,也是一個涵蓋產業相當廣的領域。田埂就舉例說,基於基因組學而進行的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個體化的飲食方案,美容方案,都屬於個人定制,以後環境溫度,服裝材料都可能會根據個體遺傳基礎進行定制化調節。
“未來還或許可以根據遺傳匹配度以及遺傳喜好,精準的找到一個男朋友,是不是叫定制伴侶?”田埂說。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