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哪有老虎不吃肉 Bittermelon 苦中作樂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com/2011/04/blog-post_08.html

這篇文章是於今天《信報》年青有計的專欄內刊登。

--------

哪有老虎不吃肉 (作者: Bittermelon)

古語有云:「苛政猛於虎」,大意是說暴政比老虎更加兇惡。碰巧去年是虎年,想不到送虎迎兔才兩個月,猛虎又再來臨,不過這次既不是苛政也不是庚寅,而是通脹之虎(苦)。

導致今天出現通脹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因為美國兩次的量化寬鬆政策,弄致游資充斥市場,因而令資產價格大幅飆升外,最近日本還發生大地震、海嘯和核災,鄰近 地區的糧食價格因而被搶高。 就以蔬菜為例,其價格因為日本本土的蔬菜受到核污染影響,他們不得不從鄰國大量輸入蔬菜,令到本來已上升了不少的菜價再度被推高。加上災後重建,幾乎可以 肯定,日用品、建材、燃料等價格將會攀升。

在通脹的張牙舞爪下,港鐵宣布根據早前因兩鐵合併關係,和政府簽訂的協議來調升車票售價,有人認為港鐵在錄得大額盈利下仍然加價,是缺乏社會責任;更有趣的是,連那些當日有份批准兩鐵合併的尊貴立法會議員和政黨,也跑出來說港鐵的不是。今日的我打倒昨日的我,何其壯觀!

筆者認為,港鐵是上市公司,他們的宗旨必然是照顧股東的利益為大前提,就算其最大股東是港府,但若因政治壓力而不容許他們加價,對港鐵的小股東是極不公平的。上市公司就像一頭猛虎,生來就是賺錢和獵殺,要求港鐵不加價,與要求老虎不吃肉同樣天真可笑。

服務與利潤間的矛盾

要企業講社會良心,大前提必先是有利可圖。就港鐵而言,我們可以要求他們只講良心,把所有閘門拆掉,天天讓市民免費乘坐嗎?如果可以,那由誰去支付其營運費用?由政府承擔嗎?這即是意味由納稅人支付,而不是用者自付,那是否有欠公平?

作為一家上市公司,利潤必然是港鐵管理層最重要的表現指標之一,只要不出什麼大意外、大事故,一分鐘多開幾多班車,每班列車再走快幾多分鐘等的效率指標, 相對上就變成不那麼重要了。所以,如果希望港鐵專注於照顧市民大眾利益,根本不應該將地鐵上市,更不應該將兩鐵合併,使其壟斷全港的鐵路交通網絡,將港鐵 推向市民的對立面。

是次港鐵的例子就可以證明,將公營服務以商業模式來運作的話,服務水平和利潤之間的矛盾是無可避免的。港鐵的文化一向着重服務水平,所以這方面的矛盾不算太突出。可是在香港,由公營機構變身成比港鐵更兇惡的洪水猛獸比比皆是,領匯和市建局就是當中的佼佼者。

領匯也是上巿企業,早前向其租戶大幅加租,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領匯管理層認為,現水平的租金和市場有一段差距。有人批評,領匯加租的舉動是無良,但是他們找錯了對象,要批評的不應是領匯,而是那些一手將領匯商業化並將其上市的人。

如果有看過領匯早期放在其網頁內的使命宣言,其中兩項就是「作為領匯管理人,我們會致力以市場為主導,不斷為資產增值」和「為投資者帶來可觀的回報」。可能是政治不太正確,又或者太過坦率吧,上述兩項的使命現已從網頁中刪除,而且還更換了漂亮又像人話的使命。

以「市場為主導」、「為投資者帶來可觀的回報」,這就是商業模式運作下企業的必然目標。所以,要求領匯「從良」不加租,這就等於與虎謀皮,不切實際。

港鐵和領匯是上市企業,要向股東負責,所以看重盈利實在是無可厚非,但市建局是法定的半官方機構,其作用應該是透過重建,去改善舊區居民的生活環境,可是他們不但與民爭利,更以天價賣樓去斂財,成為香港地產霸權的中堅分子。

市建局網頁內的理想是「為香港締造優質的城市生活,令我們的世界級都會充滿朝氣,成為更美好的家園」,但實際上,要擁有由他們興建的美好家園,就算是中產也會感到吃力,更何況一般普羅大眾?

公營私營何去何從

這幾隻老虎已噬慣了血,吃慣了肉,現在利用企業良心去要求它們去少吃點肉甚至茹素,是否有點不設實際?

有人認為我們可以考慮將他們收歸「港」有,並利用公營化這個牢籠,將猛虎畜養着。但不要忘記,「公營化」這三個字實在有點嚇人,因為凡是公營的,都給人守舊和虧損連連的印象,最後還會成為政府尾大不掉的財務負擔。

私營和公營都各有利弊,前者靠自由市場來監管,可惜太過着重利潤;後者可以做到重質而不須考慮利潤,但就難以去客觀地監管所用的分毫是否用得其所,物有所值。

其實港鐵在未上市前,其「鐵路和物業綜合發展」的融資和營運模式是一個頑為成功的例子,以物業收益來補貼興建和營運,問題只是在於應不應該將港鐵上市而已。

過去,公共服務私營化被視為靈丹妙藥,相信是時候檢討一下這個做法是否仍然合適,皆因我們都不希望製造更多的猛虎遺害人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64

銷售流程的營運審計(Credit sales)之三 Bittermelon 苦中作樂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com/2011/04/credit-sales_18.html

在《銷售流程的營運審計(Credit sales)之一》 曾提及過,信貸政策的措施主要是Preventative Control,目的是去阻止問題發生或者減低發生的機會。對應收賬的管理,我們則多以Detective和Corrective Controls來處理,即是通過種種措施去偵測問題是否已經發生,並採取相應的措施去補救。

具體來說,應收賬的基本措施是定期的AR Aging Analysis(賬齡分析)配以相應的催收行動。 例如剛過了期的賬項,公司會向客戶發出催繳通知;賬項過了某一段期限的,公司會致電給客户跟進;過期很久的,公司會向客戶採取法律行動,或找收數公司代為 追收欠款等等。

另外,有公司為了誘使客戶提早還款,會向客戶提供一些折扣優惠,例如本來數期是三十天的,如果客戶能提早在十五天內還款,客戶可享有賬項金額幾個巴仙的優惠。

要進一步減低客戶的信貸風險,普遍的做法是要求客户先支付訂金,當出貨就前必須將貨款付清或繳付至某個水平。如果是出口的話,因收款的風險大增,很多公司 更要求客戶開出信用狀(Letter of Credit)來支付。另外,有公司會將應收賬賣掉或用以作為抵押去做借貸,但在香港並未算太普遍,而且其財務開支也不便宜。

如果是出口商的話,有公司則向
香港出口信用保險局購 買出口信貸保險以保障自己。因為出口商除了面對買家欠款的風險外,還有其他風險需要承擔,例如買家拒絕提貨,以及當地實施外匯禁制、貨品被禁入口、或者突 然發生天災(例如最近的日本大地震)和革命(例如中東地區的茉莉花革命)等等。另外,出口信貸保險的保單也可以用作出口融資,公司以此可以增加流動資金。

在進行這方面的審視時,內審主要是查看相關部門,有沒有定期進行賬齡分析,及對過期未付的賬項按照程序進行催收。另外,內審也會從賬齡分析抽取樣本,看看公司有沒有對那些經常延遲還款的客戶收緊信貸。

至於應收賬的其他風險,比較值得一提的是撇賬及呆壞賬的撥備,這方面的風險主要是體現在財務報表的準確性。一般來說,公司應定期審視應收賬,並對一些不可能回收的賬項進行撇賬。另外,公司也應有一套政策去為呆壞賬做撥備。

不過,由於這方面External Auditor通常都會看得比較緊,除非他們或管理層特別要求,否則內部審計都只會簡單地看一看,甚至有時不看,避免大家的工作重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193

銷售流程的營運審計(Credit sales)之四 Bittermelon 苦中作樂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com/2011/05/credit-sales.html

對上三篇分別談過Credit sales的信貸政策及應收賬的管理,接下來簡單地介紹一下,在進行Credit sales營運審計時,其他應要注意的地方。

1)接收客戶訂單

被審單位有沒有相應的措施,確保所有客戶訂單都記錄無誤及給予處理?例如收到的客戶訂單,銷售人員將訂單的資料輸入系統內,系統自動為每張訂單加上一個序號,訂單將會傳送至相關部門處理。

另外,在收受客戶訂單前時,被審單位有沒有相應的措施去進行一些檢查,包括客戶信貸額是否超額,折扣是否經批准,以及存貨是否足夠(如果是商品銷售),訂單是否可行(如果是製造)。

客戶信貸的檢查在對上三篇已經談過,在此不再贅述。至於折扣方面,一般來說,銷售人員都了授權,可以向客戶給予一定限度的折扣。如果折扣超過限度,就需要由其上級來批准。

關於商品銷售方面,在開單前被審單位是否有措施,去確定商品有沒有足夠的存貨以應付訂單。如果不足夠時怎麼辦,如果存貨足夠,是否又有措施去把相關的商品預留給已開的訂單。

關於訂單是否可行方面,當中包括訂製貨品的質量(是否能按照客戶所要求的規格製造貨品),數量(是否有能力製造出客戶要求的貨品數量)和時間(是否能於指定日期內交貨)。一般來說,在接受訂單前,訂單都要經過生產部門審批,看看上述三項是否沒有問題。

還有一點,被審單位是否有一套機制,去監察訂單的完成情況,並且定期找出並跟進那些未完成的訂單。

2)交貨

除非是零售業,就一般貨品銷售而言,負責存貨的人不能同時也負責銷售,信貸控制和財務。為了確保貨品的安全,每一宗出貨都應有一份出貨單(Goods Delivery Note 或 Goods Dispatch Note)做證明,而且出貨單應寫明涉及那一張訂單,客戶名稱,送貨地址,日期,貨品說明及數量等。另外,出貨單應有一個序號,方便追蹤及查看出貨單有沒 有缺漏。當貨品送到客戶處,送貨人員應要求客戶簽收作實。

3)開發票

在財務方面,應有專人(例如會計人員)核對每張出貨單是否有訂單做證明,而且也應根據訂單和出貨單向客戶開出發票,要求付款。

另外,財務應定期核對發票,出貨單和訂單,確保開出發票的價錢,貨品種類及數量,折扣,信貸期等準確無誤。

4)收款

Credit sales的收款大致是銀行轉賬和支票,如果是前者則相對比較簡單,除了在發票上列明企業的收款銀行及其賬號外,也會要求客戶在轉賬後提供銀行水單,方便財務跟進。

如果是支票,企業應有一個機制,讓收到的支票盡快存到銀行處。另外,負責處理支票的人員不應同時負責編制銀行餘額調節表(Bank reconciliation),但如果在實際操作中有困難必需要由同一人負責,那麼餘額調節表必須由獨立的財務人員檢查和審閱。

另外,有些客戶會要求企業開出正式的付款收據,所有收據應編有序號,並應記錄開出收據的詳情,包括客戶名稱,金額,日期,涉及的發票編號等。

5)退賬單

當有退貨發生,或客戶多付了貨款,財務就需要開出退賬單(Credit Note)給客戶。一般而言,退賬單應編有序號,而開出前應有足夠的證明,並經過審批才開出。

6)會計控制

如果客戶合作的話,定期(例如每月)與客戶對賬是一個好的做法。就算客戶不肯對賬,定期向客戶發出客戶結單(Customer’s Statement),詳列賬項和付款明細也是一個好的做法。

另外,財務應定期核查Sales Ledger 和 Debit Ledger,確保所有銷售均已記入應收賬內。除了早前介紹過的應收賬管理外,財務也應定期審視Debit Ledger,特別是那些Credit balances,並跟進原因。

最後一提,財務也應利用一些指標來監察Credit sales 及應收賬的表現。例如Debtor turnover,stock turnover,actual sales vs. budgeted sale,no. of goods returned,profit margin,breakdown of sales by customer / region / office / product等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38

銷售流程的營運審計(Cash sales)之一 Bittermelon 苦中作樂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com/2011/05/cash-sales.html

上幾篇談過了Credit Sales,接下來則談一下進行Cash Sales營運審計時需要看的地方。

在第一篇《
銷售流程的營運審計(前言)》 中提及過,Cash Sales的最大風險是其安全性,因為錢並無「識認」(當然你可以說鈔票有號碼),而且流通性強。當談及現金安全時,很多人認為是指實物上的保護措施 (Physical Controls),但我則認為首先要做的,是現金銷售記錄是否能做到準確,及時和可靠。舉個簡單例子,仲使我們將收到的現金放置在既安全又穩固的夾萬 中,但如果在收取時,部份現金已遭人「落格」,夾萬就不能保障所有現金的安全了。所以,現金銷售記錄是控制的關鍵。

很多企業,特別是中小企,第一個難題就是如何有效記錄所有現金銷售,例如小型茶餐廳,他們不可能像售賣貨品的店舖一樣,憑售出貨物的數量和定期的貨物盤點 來確保銷售記錄準確。不能有效記錄銷售的話,現金收入是否齊全就不能保證。所以,小店在這方面最有效的控制,就是由老闆或者老闆信靠的人出任收銀員。當 然,在小店而言是有效,但規模較大的企業,除非老闆是孫吾空托世懂得分身術,否則還是需要回到現實,借助流程和內部架構來控制。由於銷售涉及的行業各式各 樣,每個行業所用的方法都不同,為免文章寫得太虛,我嘗試以服裝店來做例子。

要有效記錄服裝店的銷售,首先就要有一個健全的貨物存量及出入記錄。除非是十蚊店,每件貨品的價錢都是劃一,否則貨物存量和出入必需要按每件貨品及其種類 來記錄。例如A款裇衫存貨1件,今天來貨10件,賣出9件,最後的結存是2件;B款褲子存貨8件,今天來貨10件,賣出15件,結存是3件,如此類推。

為確保記錄準確,最理想當然是負責編制記錄的人不會同時也負責存貨和收錢,但實際在服裝店的執行上,這要求相當困難,而且未必符合成本效益,所以有些企業 是採用集體負責制,即以整家服裝店做單位來問責,店員具體的職責由他們自己安排,總之有缺貨缺錢的情況發生就由他們一起問責。除此以外,定期為貨品做盤點 也是必要的,從實物盤點中可以核實存貨記錄是否準確。

有了可靠的存貨記錄後,接下來的各項控制措施就能有效運作了,下篇再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74

好的壞的也要學 Bittermelon 苦中作樂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com/2011/05/blog-post_12.html

很多時候,我們在工作上都渴望學到好的東西,例如最佳實務(Best Practice),除了可以借鑑別人的成功外,最重要的是自己不需要再花時間去探索去嘗試,撿現成的便宜。不過,最佳實務未必適合所有企業,就算是同一 個行業,所用的方法也可能完全不同。所以切忌硬將最佳實務照抄來用。

另外,有人說自己的公司亂七八糟沒甚麼好東西學,其實不然。學習別人的失敗也得重要,因為透過學習失敗,我們可以免除自己重蹈別人的覆轍,有時比學習別人的成功更為重要。

曾閱讀過二月河的小說《康熙大帝》,內提及過周培公要做一名「善敗」將軍(不知道只是小說情節還是真有其事)。意思就是要從失敗中學習。其實只要虛心一點,把眼界放開一點,甚麼都是學習對象。好的壞的也去學(當然壞事不要去做),兼收並蓄,這就是我的經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47

在細行工作是死路嗎? Bittermelon 苦中作樂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com/2011/06/blog-post_20.html

在會計的討論版中,經常會看到類似的話題,認為在不是四大(Big 4)或者二線(Second tier)會計師行出身的話,就只是死路一條,沒有前途可言。

雖然我不得不承認,比起大行出身的,細行出來的人在工作的機會上的確少一些,但絕不是死路那麼悲觀。至少,機會還是有的,包括:

1)邊做邊儲客,為日後自己創業舖路。考取得到CPA(Practising)資格的,可以開辦會計師行。就算不幸考不到,也可以開辦會計公司,向客人提供做賬及報稅的服務。當然,這條路絕對需要有創業的決心和能力,並不適合喜歡安穩生活的人。

另外,由於香港現時的營商環境不利於中小企,對賴以為生的中小型會計師行來說,情況當然也不會好。可是,現在很多年青會計師都不願自己掛牌,此消比長下,其實自己執業還是有可為的,不過就必須抱有在創業初期經營艱苦的心理準備。

2)過檔到客人的公司做會計。很多時候,中小企都喜歡找會計師行的人回來出任會計工作,好處是可以很快便上手,而且在每年的審計過程中大家已有了個大約的了解,比起從外面招聘好很多。

我自己就是細行出身,雖然我不是甚麼成功例子,但至少在我自己的會計生涯中,都遇過不少好機會。除了我以外,和我其他差不多背景的同學也不錯,有幾位(至少5位)都是有賴於在細行工作時儲了一批客人,而他們都已經擁有自己的會計師行。

路是靠人行出來,問題是看你自己願不願意去行去試。香港地,沒有死路一條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839

認購iBond奇遇記 Bittermelon 苦中作樂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com/2011/07/ibond.html


認購iBond奇遇記 (作者: Bittermelon)

自iPod、iPhone、iPad產品等相繼面世以來,仿佛沒有i字行頭的東西就是過時老套,不值一晒,難怪連特區政府也要將「通脹掛鈎債券」加個i字,將其包裝成「iBond」以吸引公眾。

香港會計師公會不妨也依樣畫葫蘆,索性改名成為「iCPA」,藉此提升公會形象。

講笑完畢,言歸正傳。香港奉行自由經濟,受外圍因素影響繼而引起的通脹是無法避免。日常開支大幅增加,但收入卻追不上,開源節流是不二法門。

除此以外,放在銀行的現金也會因通脹高企而被蠶食,為了保住辛苦儲來的血汗錢,iBond就受到如筆者般不願承受高風險的人所歡迎了。

政府補貼不要浪費

雖然預期我等蟻民最終只能獲派一手,縱使對抗通脹的作用不大,而且據說人民幣存款的回報更加吸引,但iBond始終是政府給市民的一點補貼,不要就有點浪費。

為了盡拿這個「着數」,筆者和內子各自分開認購。由於內子在銀行早已有一個投資戶口,又是通過網上認購,不計算早前閱讀發行通函等文件的時間,她不消五分鐘就完成整個手續。可是,筆者因沒有投資戶口,所以就必須親身到銀行開戶及辦理認購了。

約十年前筆者也在銀行開立過投資戶口,而且香港各大銀行的服務以高效見稱,滿以為這次最多只會花十幾分鐘就能完成。

可是,筆者早上九時進入銀行,最後要到十時半才能出來,足足花了接近一個半小時!為甚麼?只怪筆者孤陋寡聞,原來現在開立投資戶口的程序一點也不簡單。

當問明來意後,銀行職員首先引領我到一個叫「投資區」的地方,此區其實是個獨立的小房間。心想,我又不是甚麼尊貴客戶,受到此等禮遇實在有點受寵若驚。登記了些基本資料後,投資經理即時着我填寫一份合共六頁的《客戶投資取向》問卷調查。

填完以後,再由另一位非銷售的銀行職員口頭覆述整份問卷一次,並即場錄音為證。

保障投資者流於形式

之 後,投資經理根據調查結果,為我開立合適的戶口組合。由於當中包括高息貨幣掛鈎存款,儘管筆者表示略有認識,而且不打算此類投資,但投資經理也要詳細解釋 當中的風險,而且還需要即席聽一段為時大約十幾分鐘的錄音聲明,並且現場錄音以證明我有聽過。錄音另一段錄音,回想起來實在有點荒謬。

完成了以後,投資經理為我填寫一份共八頁的開戶申請表,其實大部分內容都是一些聲明與授權之類的條款,怱怱看一遍就簽名作實。約在十時許,投資戶口終於成功開立,下一步就是認購iBond了。

認購程序相對簡單,再次說明當中的風險和回答了筆者的幾個問題後,投資經理就為我填寫一份共六頁的申請表,當中差不多四頁是聲明和條款,在每頁簽上名字,再簽了轉數單後,認購終於完成。

筆者拿着一疊厚厚的文件副本、聲明及通函等於十時半離開。

為認購一手iBond搞這麼一場大龍鳳,我也按捺不住下問了投資經理所為何事,據說這是證監與銀監的規定,旨在保障小投資者的利益。

而且相比早前認購人民幣債券,此程序已經簡化了不少。我倒覺得程序流於形式,而且看來是保障銀行的利益多於投資者。

筆者絕對明白保護小投資者的重要性,但目前的措施究竟有多大成效?我不敢說完全沒有,但至少對筆者就作用有限。

就以聽高息貨幣掛鈎存款聲明的錄音為例,筆者初時是很認真去聽的,但到了中段已經沒有耐性聽下去了。再者,不計算筆者的所花的時間(time cost),單是要一位投資經理花費一個半小時來侍候一位小客戶,銀行也不划算。

此文只是一位小市民的心聲,希望當局考慮再優化一下相關程序,在保障各方利益之餘,也盡可能減低程序對銀行及投資者的影響。

文章來源:
http://hkyaa.blogspot.com/2011/07/ibond-bittermelon.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51

港交所的蚊患 Bittermelon 苦中作樂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com/2011/08/blog-post_26.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09

內審「攞料」和「套料」 Bittermelon 苦中作樂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com/2011/08/blog-post_30.html

內審的其中一項日常工作,而且也是非常困難的,就是要如何去「攞料」,甚至是「套料」。這裡講的攞料不是說警察查案的那種,而是如何向被審者 (Auditee)拿取我們需要的資料。例如要一份部門的支出報表,一套流程,一些數據等等。雖然公司一般都會賦予內審索取任何資料的權利,但除非到了非 不得已的情況,我們都不會隨便使用。

所以,就算是初級審計員的職位,也要求他們具備良好的人際溝通技巧。因為我們每天面對的人,可能來自不同部門,地方,背景等等。而對方的性別,年紀,職級,性格等等也要顧及到。

要成功攞料,沒有既定的方法,全靠審計人的經驗和臨場發揮。例如我們攞料時用的態度和語氣,一般都是客客氣氣,軟的多,硬的少。但遇著某些情況,我們就要硬起來,而有些時候則需要軟硬兼施。

至於套料就更為複雜,通常是在進行特別調查時採用。要成功向對方套料,最重要是得到對方信用。要做到這一點,光在套料時向對方保證是不足夠的,審計員還要在日常工作時給與別人「拉鍊嘴」的印象。

除了On purpose的套料外,日常也會與其他部門的人打交道以保持良好關係去「索料」。以我的經驗,多些與其他部門的人閒聊,吃吃飯,飲咖啡,甚至喝喝酒,「好料」往往在這時套得到。

當然,以內審的身份去和其他部門保持友好關係並不容易,因為其他人或多或少對內審存有介心。要打破這層隔閡,就要看你有大的誠意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369

內審要永遠做一頭無牙老虎 Bittermelon 苦中作樂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com/2011/09/blog-post_22.html

當過內審的,必定受過很多人的閒言閒語。有修養的會在你背後講,狗娘養的則會兜口兜面向你講。除了以「金手指」、「秘密警察」、「大內密探」、「東廠」、 「西廠」等來形容我們外,通常還批評我們「事後孔明」、「馬後砲」、「狐假虎威」和「無牙老虎」等。坦白講,這些形容詞和批評我實在毫不介意,因為他們不 明白我們的工作才會這樣說。

就好像「事後孔明」和「馬後砲」,很多時我們的確是有必要這樣做的。為什麼?不是我們懶惰,而是因為內審事事要講求證據。沒有實據支持的話,不單只會給被審單位反駁,更甚者是我們說的話不可靠,最後弄致沒有誰再會相信我們。

舉個極端的例子,雷曼未倒閉前,如果你說迷債風險高,公司應該避免投資的話,管理層肯定把你當傻仔看。又例如美國信用評級仍舊是AAA時,如果你說美債不是Risk-free,公司應該減持並分散投資的話,公司不把你炒掉才怪。

所以,當找到風險控制的漏洞時,我們都要想盡辦法去找實質的例子及數據去支持,而實質的例子往往都是「已發生」的。因此,我們就經常給別人一個「事後孔明」或「馬後砲」的印象。

另 外,如果虎牙等於業務實權的話,那麼稱職的內審就要永遠做一頭「無牙老虎」。當發現公司的制度或風險控制出了問題,內審只可以從旁指導,向相關部門及管理 層說明利害,好讓他們意識到問題所在並作出適當的補救措施,但內審就絕對不能擁有權力,去逼令他們去做。因為這是涉及內審的根本-「獨立性」。

對內審來說,維持「獨立性」比一切都重要。因為一旦「獨立性」受損,內審就很難再可以做出客觀的評價。內審不客觀,公信力也會因此而受影響。

親 身見過一個例子,某公司的內審部門因做得很出色,所以被管理層「升格」,公司命令所有超過某金額的採購,其價格及供應商的選擇都必須經過內審的審核才可以 執行。經過幾個月的運作後,採購部見甚麼採購都被內審審核一翻,為免麻煩,索性就由內審去決定選那個供應商好了,久而久之,內審變成了一個審批部門。之後 的某一天,一宗由內審決定的採購出了大問題,內審發現時已經為時已晚,最後落得整個部門關門大吉收場。

所以,內審必須要做一頭「無牙老虎」,必要時也要站在管理層的前面,好樣我們「狐假虎威」一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82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