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美股新高叫人憂 楓葉資料室

http://danielkyip.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4669678

步入12月,美股高位爭持,美十年債息升2.8%水平,重又開始反映收回量化寬鬆的預期;然而,美股對消息的反應也不算大,標普500指數僅從1808點回落至1780點水平。事實是,擔心調整的投資者比例其實不少,CNBC訪問15個財務顧問,其中44%表示擔心美股調整,40%認為調整有10%跌幅,20%認為調整有20%跌幅,33.3%不知道,只有6.7%說是有小調整。 

較早時,美國投資名宿、著名企業狙擊手伊坎(Carl Icahn) 指出,對股市前景看法非常審慎,因為美股可能出現很大幅度的回落,原因是藍籌業績理想,不是受到管理層有出色表現的推動,只是因為借貸成本低企的緣故。

然而,瑞信環球股票策略師Andrew Garthwaite認為,會觸發股市近10%調整的因素有4個,包括:① 利率上升、政策轉向(可能在2015年中);② 股票估值較債券貴(即十年債息升穿3.5%);③ 風險胃納指數達到非常亢奮;④全球性宏觀震盪,例如中國經濟急劇下滑,或者歐洲出現政治震盪。粗略看,美股調整離我們似乎相當遙遠。

Picture 

不過,我們始終不能忽視一些傳統警惕信號。例如美股股市上漲的驅動因素之一:股票回購活動的觸頂。事實上,過去數年,包括IBM、蘋果公司和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在內的美國大型企業大幅提高了股票回購額,可說是近年的一路購買主力。而聯邦儲備局的數據也顯示,企業成為股市的頭號買家,養老基金、共同基金和家族基金近年來愈來愈傾向賣出。

由於經濟低迷導致企業增長困難,很多企業於是把現金用於回購股票。JonesTrading首席市場策略師Mike O'Rourke說:「股票回購提升盈利增長,使其看來比自然增長、或與經濟連動的長期增長及個別業務增長的來得強勁。」問題是,「儘管每股盈利上揚,但這並非源於經濟的自體增長,而是源於財務改造,這是一大隱憂。

事實上,企業回購股票在去年已經達到頂峰,如果她們開始放慢回購股票的步伐,將為已經日益依賴這方面支持的市場亮起紅燈。據聯儲局數據顯示,整體美股股票回購金額在2012年第二季達到5081億美元的峰值,2013年第二季數據則為3448億美元;若只看標普500成分股回購活動,則第二季股票回購增加18%,如不計入蘋果的大額回購,則增長幅度僅2%。

近年來,借貸成本偏低及股票估值處於合理水平有利於股票回購,但這兩大條件可能逐漸消散:聯儲局可能縮減刺激規模導致借貸成本升高,標普500指數自2012年6月以來已漲逾30%。回顧歷史,當回購高峰已過時,可能是市場已經觸頂的迹象。2007年第四季股票回購暴增至1.09萬億美元,當時標普500指數也處於顛峰;之後回購又活躍了數季,然後驟降,市場也呈現崩跌。

進一步理解,若經濟環境讓企業獲利難以增長,股價最終將看起來處於過高水平,這將讓投資者有理由離開目前不斷創新高的美國股市。特拉華州Christiana Trust投資組合經理ScottArmiger說:「除了聯儲局退市及經濟遲緩退市外,股票回購減少是惹人煩惱的另一件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991

不必杞人憂天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vvdg.html

   老朋友Y(本人小文《所有的資產都是本金》提到過他),前陣子在3000點一帶,挪出了全部本金,留下賺了一倍的利潤鼓搗,心覺踏實。但隨著大盤哼哧哼哧地爬過3600點,他又心慌起來,怕跌!贏利部分的錢與本金一樣,畢竟也是真金白銀血汗錢嘛!“老兄哎,這股市恐怕難好了吧?”他幾次問道,“經濟這麽差,還要IPO開閘、新三板轉板,更要命的是註冊制馬上就要推出,這A股非得變成‘股票垃圾場’不可啊!到時,哪來那麽多錢拉動股市?該考慮退出了吧?”

    這叫我如何回答呢?我想了想,簡單地說:

    股市總要IPO的,不然也不會開著了;新三板即使不轉板,也一樣要吸納各路資金的;註冊制影響估計最大。但因股票供給增大了就以為一定會拖垮股市,這未必對頭。你想,A股剛開始只有8只股票(俗稱“老八股”),現今將近3000只,但股市還不是照漲不誤?25年大盤上漲了38倍多呢!

    說到註冊制,其實,新三板實行的差不多就是註冊制,擴容速度又很快,掛牌公司已有4000多家,然這又何妨呢?剛才看到一則報道說,新三板近80%企業實現盈利,平均凈利潤同比增長將近80%,遠高於中小板和創業板的水平呢!所以說,相信註冊制實行一定也會有更多的好公司進來,這對投資者來說不是很好嗎?當然,註冊制出臺免不了會有魔鬼打扮成美女來騙錢的,特別是初期階段,容易亂象叢生。不過,對此也不必過分擔憂,中國的事情歷來都是由危機倒逼和問題導向的,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這很正常,但終將逐漸改善與解決。其實,市場經濟發達的西方諸多國家也是這麽走過來的。

    至於說股市到時缺錢的問題,這大可不必操心,只需看一眼M2,便知中國不缺錢。其實啊,這年頭是資金過剩的年代,也是消滅財富的年代。何況錢是多是少,國家清楚得很。再說,股市其實也並非由供給關系決定的(參見本人小文《股市不由貨幣政策決定》、《以流動性來預判牛熊缺乏科學性》、《小侃“預期收益與風險”》)。

    你“股票垃圾場”的比喻倒是有一定道理的!這涉及到一個最關鍵環節——退市制度。這一點非常重要!我在《由重啟IPO,想到一個市場退出機制》中提到過,這里就暫且不論了,以後再專門聊聊。在股市的制度建設方面,我國應該向發達國家好好學習,比如,美國,每年新上市的公司與退市的數量差不多,這樣優勝劣汰,股市始終保持著強大的活力,有利於股市功能與作用的發揮。註冊制必須要與退市機制匹配,否則股市很容易變成“股票垃圾場”。現在,中國的股市還處於初級階段,很落後,精品級上市公司很少,而雜七雜八的地攤貨頗多,這與整個市場經濟落後有關,所以說,只能將就著點了,希望給予理解、包涵與接受,只要它向好發展就行。還有,任何新生事物開始階段往往也是機會多多的時期呢!因為股市的判斷力與市場的成熟度無關(參見本人小文《切莫低估市場的鑒別能力》、《市場的判斷力》)。

    你提到了經濟差而影響股市的問題,其實,經濟好壞與股市階段性走勢並不完全一致的,“百業衰敗股市興”是常見現象,比如,美國經濟糟糕了好多年,現在也依然不太景氣,但它的股市卻牛勁十足!其他大多數國家與地區(包括我國)也是這樣。

    好了!就講這些吧!總之,不該對中國的未來失去信心,哪怕覺得前景再怎麽暗淡,也要積極面對!墜入谷底,只要擡頭往上看,什麽都是好事!這就叫追求積極人生嘛!因為人生苦短,你現已年過半百,再一磨蹭,可能什麽都沒了呢!再退一萬步講,即使輸了,那也是生不逢時,認命,無悔!對吧?哈哈!

    股市關系到整個國家之命運!你我一介屁民,小散一個,吃地溝油的命幹嘛去操中南海的心?真是皇帝不急太監急。不必杞人憂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2381

韓總理:說中國或因薩德對韓經濟報複是杞人憂天

據韓聯社7月19日報道,韓國總理黃教安19日表示中韓關系已高度發展,大可不必憂慮中國或許會因韓美部署“薩德”而對韓國進行經濟報複。

韓國總理黃教安19日在接受國會緊急案件質詢時表示:“中韓關系已高度發展。雙方不是處於輕易進行經濟報複的結構關系中。”

黃教安透露:“6月份在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時已就‘薩德’問題向中方進行了必要的說明。朝鮮即便不棄核,韓國也需要部署保衛國家和國民安全的防禦系統。”

韓國外交部長尹炳世在接受質詢時也表示:“中國政府沒有提到過對韓國進行經濟制裁,也沒有對此暗示過什麽。現在就預想經濟受損額度,未免為時尚早。”

韓國總理黃教安在國會接受質詢

此前有報道稱,在韓國決定部署薩德導彈後,中國從政府到民間,連日來持續發出激烈反對的聲音,這令韓國經濟界十分緊張,擔心與中國發生貿易摩擦。而韓國專家也強調,韓國政府應避免對韓國經濟和產業造成負面影響。

據韓國《中央日報》11日報道,目前,韓國的半導體、手機、汽車等行業,被認為是比較容易受到中國打擊的韓國經濟產業。中國作為全世界50%—60%手機和筆記本的制造大國,是三星電子、LG電子、SK海力士等的最大客戶。

另據韓國紐西斯通訊社11日報道,目前韓國電子、汽車、石化等對華出口依存度較高的行業,正在為薩德入韓後的後續風暴焦心不已。2000年,因為韓國將進口中國大蒜的關稅提高10倍,中國曾宣布禁止進口韓國手機和顯示屏。韓國電子業相關人士表示,正當在中國經營舉步維艱的時候,又冒出薩德入韓這個壞消息,在中國的企業法人正陷入焦頭爛額的境地,對中國境內的風吹草動異常敏感。

此外,韓國零售與旅遊業界則普遍擔心中國政府或將采取“限制赴韓旅遊”措施。而目前整體銷售額60%—70%都來自中國遊客的韓國免稅店企業,為此大感緊張。目前韓國企業界最擔心的就是中國國內反韓情緒是否持續擴散,因為這有可能導致韓國商品在中國市場遭到消費者抵制。

(據國際在線、環球時報報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893

評論丨華為“上山下鄉” 是杞人憂天還是未雨綢繆

“春江水暖鴨先知,不破樓蘭誓不還。”

在這個初冬季節,全球最大通信設備商華為公司上下充滿離別氛圍。對華為中國研發部門員工而言,可能意味著告別故國和親人,告別熟悉的戰友,在地球陌生的另一端,開啟一場對於華為而言意味著“穿越死亡之谷”的戰役。

許多人士註意到,自從今年5月自曝華為“攻入無人區”,面臨“基礎理論創新迷茫”以來,任正非,這位一手創建華為、帶領其成為全球最大通信設備商的通信業風雲人物,對自己親手締造的公司多次公開發出擔憂的聲音。

比如8月15日,任正非在講話中聲稱,華為面臨“三十年大限”,再比如10月28日,任正非在研發員工出征誓師大會中稱已沒有任何退路。

以上言論背後實際上是任正非謀劃的華為“大換血”式組織改革,在華為歷史上史無前例。其內容既包括“每年選拔排在前25%的優秀人才進預備隊”、“研發每年輸送2000個高中級幹部、專家上前線”,也包括對在可能撤減的產品線進行員工回爐再造。

然而“大限”論究竟是任正非的多慮,還是華為未來可能不得不面臨的現實?

從業務上來看,形勢似乎一片大好。華為主要包括運營商業務、消費者業務和企業業務三塊業務,目前均增長迅速。2015年,在2014年2882億元營收基礎上,華為營收又增長了37.1%達到3950億元。

但剖開來看後並不如紙面樂觀。2015年,華為運營商業務收入達到創紀錄的2323億元,在總營收中占比近六成,消費者業務收入1291億元,占比33%,企業業務收入276億元,占比7%。不過華為的問題是,無論運營商市場還是支撐消費者業務的智能手機市場,整體高速增長時期已經過去,在4G建設進入中後期、智能手機市場趨於成熟和飽和時,其增長的後勁並不充足。而目前高速增長的企業網市場,華為並沒有建立起真正的優勢,企業網業務還沒成為華為營收主力,而華為還必須在與ICT巨頭的跨界競爭中面臨和愛立信、思科等巨頭的競爭。

ICT行業正在高速向5G、萬物互聯演進,而任正非坦言,“隨著逐步逼近香農定理、摩爾定律極限,而對大流量、低時延的理論還未創造出來,華為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實際上,華為已不可能在這種迷茫狀態中停留太長時間,否則核心的運營商業務也將面臨更嚴峻挑戰。

更嚴峻的是,和所有大企業一樣,華為這個龐大的身軀出現了種種組織和人員上的問題。華為內部最近發出很多反思文章,實際上都在炮轟華為正在逐漸丟失過去的優秀傳統,即“以客戶為中心”的傳統。而“解放戰爭”勝利太快,不僅麻痹了部分華為人的意識,也滋生出了盲目的自信自滿情緒。

“誰能說我們不是在歡呼中出海的泰坦尼克號?”一位華為的員工,事實上也在華為內部論壇提出了這樣的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1162

過於杞人憂天-東方日報20121022

1 : GS(14)@2012-10-28 10:17:15

http://blog.163.com/wang_ya_yuan ... 141201292422724212/
上星期五交易時間中,舜宇光學(2382)股價曾經無故錄得6%左右的跌幅。這突如其來的沽壓原來是因為有A股的券商公佈了一份行業報告,指出國內多間手機零件製造商,如歌爾聲學及深圳歐菲光科技等,計劃進入手機照相模塊市場,因此擔憂明年市場會否出現手機照相模塊供過於求的情況。

筆者認為這消息內藏好及壞的一面,好的就是以上兩間都是相當有經驗的手機零件製造商,他們有進入手機照相模塊市場的打算,即是他們認為未來幾年這個市場仍大有作為。而壞的一面,就是以上報告所擔憂的,一旦它們成功完成研發,開始量產,產品價格就有機會因供應數量大增而下降,影響整個行業的毛利率。

筆者相信當初瑞聲科技(2018)剛接到蘋果定單的時候,投資市場都應該對它抱有相同的懷疑,認為在手機揚聲器盒市場盈利那麼豐厚的情況下,行業遲早出現供過於求,但是這幾年都一直沒有出現這種情況。筆者認為原因是國際品牌對於零件質素要求高,一般公司不是那麼容易越過那門檻。另外一個原因是手機規格升級越來越快速,這樣就更有利於本身已經有某一水平技術的先行者。

筆者的看法是手機鏡頭的規格升級速度應該是比手機揚聲器盒更快速。現在大部份千元手機的照相鏡頭都已經上到了五百萬像素以上,下一步就應該是八百萬像素,甚至更高。根據模塊生產商提供的數據,一旦上到五百萬像素以上的,其模塊生產過程就需要對於光學極深入的理解。即使新競爭者能夠生產到類似的產品,但是其成本都難以在短時間內做到跟先行者一樣低。因此,筆者不認為手機鏡頭市場會如報告所說的,那麼容易出現供過於求的情況。

王雅媛為持牌人士,並沒有持有以上股票
2 : GS(14)@2012-10-28 10:17:55

即使新競爭者能夠生產到類似的產品,但是其成本都難以在短時間內做到跟先行者一樣低。因此,筆者不認為手機鏡頭市場會如報告所說的,那麼容易出現供過於求的情況。

我覺得她太樂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790

UCLA研究:190萬人憂親友被遣返社會治安受打擊

1 : GS(14)@2017-04-08 19:39:47

美國總統特朗普上任後,一連串雷厲風行的政策讓許多人膽戰心驚。尤其近日移民及海關執法局(ICE)動作頻頻,加上月前特朗普高調簽署行政命令禁止6個穆斯林國家人民入境,令許多移民社區風聲鶴唳,深怕一個不小心就變成美國政府下一個目標。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針對洛杉磯縣居民進行「2017洛杉磯生活品質指數調查」,結果顯示,有超過三分一人認為生活品質嚴重下降,只因為他們「擔心自己、家人、或是朋友日後可能因移民問題遭到遣返」。駐洛杉磯記者:陳志豪主導這項研究的UCLA教授雅羅斯拉夫斯基(Zev Yaroslavsky)憂心地說出想法:「洛杉磯有長久的移民歷史,可說是全國對此議題最友善的地方;連這裏的移民都如此恐懼,真無法想像在國內其他地方是甚麼氣氛。」任教於公共事務研究所的他,對於移民議題始終十分關注。雅羅斯拉夫斯基表示,從去年特朗普的競選策略底定後,他們就開始着手進行這項研究。「這裏不但是全美國面積最大的縣,同時也可說是全美族裔豐富性最高的一個地方,因此我們希望了解洛杉磯縣的人是如何看待特朗普總統的政策。」教授說,研究中有30%的受訪者都不是在美國出生,因此研究人員也很希望了解他們的看法與想法:「我們發現在遣返議題上,居民的恐懼感提升了許多。」1,600名受訪者當中,有37%的人擔心遣返議題,其中又有半數表示自己「非常擔心」。在接受調查的人之中,43%的受訪者是拉丁裔,佔最大百分比。而白人佔近27%,與亞裔人士的比例剛好反映洛杉磯縣的族群分佈。拉丁裔受訪者當中,有56%擔心遣返議題,亞裔族群則有31%,排名第二。教授指:「但不論是哪個族裔,都以18歲到29歲之間的年輕人最擔心移民事務。有一半的年輕人,強烈表達他們心中對於親友可能被遣返的恐懼。」雅羅斯拉夫斯基認為,這些年輕人中,有許多人的家族成員或朋友非美國公民。即使是在本地出生的白人,也因身處洛杉磯縣而與許多移民族群有很強的社會連結,「在這樣的情況下,有許多人都擔心自己認識的人,可能有一天會忽然消失不見」。根據研究,雅羅斯拉夫斯基合理推測LA縣1,000萬人口中,有近200萬人的人十分擔心移民遭遣返,而他認為這樣的氣氛將會影響整個國家:「這樣其實會造成非常大的社會問題,因為移民群眾不敢與地方政府有任何接觸。基於目前的政治氣候,他們不但在發生事情時不敢報案,連生病時也不願就醫,因為害怕醫院可能會將他們的資訊交予美國移民相關單位。」教授強調,引發出的連鎖反應不容忽視,因為「社會治安、族群和諧等,都可能會被嚴重打擊」。「種族和諧的重要性,與生活滿意度息息相關。尤其在洛杉磯居民心中,對這項指數的的重視程度更是排行第一。」雅羅斯拉夫斯基再次強調,洛杉磯是個很特別的地方,種族多元已是個歷史悠久的現象,居民已經非常習慣與不同的族群相處:「美國政府應該要重視這項議題,不要讓好不容易長久建立的族群信賴毀於一旦。」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407/1998293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9551

香江文化基金江素惠:台人憂港空間收窄目前為止一國兩制難有號召力

1 : GS(14)@2017-06-16 01:52:47

「我很熱愛香港,我是台灣人,但我也是香港人」。1997年回歸時台灣駐港新聞官江素惠留港逾30年,她懷念回歸初期氣氛寬鬆,惟獨不可再在香港公眾場合舉行雙十慶典,以往青天白日旗海飄揚的景象不復返,「是心中的遺憾」。有感於近年香港氣氛凝肅,一國兩制風波不斷,江說:「兩制精神要發揮出來才是香港特色,如何能垂範台灣,就是更充裕的兩制。」江素惠八十年代以台灣媒體駐港記者身份來港時,台灣仍處於威權時代,正是香港的自由寬鬆令她決定留下;在港工作之便令江在兩岸隔絕的情況下,有機會在1984年成為1949年後第一位踏足大陸的台灣記者。1991年江任台行政院新聞局駐香港新聞處代表,受命籌辦在港窗口「光華新聞文化中心」,並擔任中心主任,當年大陸幹部來港都會好奇去看看台灣機構是甚麼樣。隨着回歸大限將近,曾擔憂被北京封殺,江說:「這樣一個空間97後會有甚麼影響?那時我擔心,書是否會被沒收?最壞打算是撤回台灣或者到其他地方去。」



■江素惠擔任香港台灣工商協會會長,曾與馬英九合照。

不敢買港辦公室怕遭沒收

作為台灣官員,江不能參加97回歸慶典,當晚在香港看電視直播,「台北朋友突然打電話來說,解放軍進城了!那代表了台灣人的心態,對共產黨畏懼和恐懼」。當年對回歸沒概念、對共產黨不信任、對香港前途不抱樂觀,結果安然過渡。她回想為光華選址時曾看中環球大廈,原打算買:「回台灣與幾個政府部門開會,包括國安問我可不可以保證97後這些財產還能存在,我當然不能保證!」現在回頭看,她笑說不需那麼悲觀,那時如果買下來,今天台灣駐港單位就不必到處找房子,「而且賺大錢了」。江素惠2001年卸下公職、離開光華,翌年成立香江文化交流基金會,辦香江論壇邀兩岸三地政商學界名人交流分享,同時擔任香港台灣工商協會會長。去年竟發生香江論壇台灣嘉賓不獲准入境香港的情況:「以前從沒有過,甚至阿扁時代我們請民進黨官員來都沒有進不來,香港是個開放的平台。」回想過去台灣各大報都有駐港記者、甚至有發行,後來逐漸沒了,江認為回歸是分水嶺:「97前對香港蠻有興趣,但之後會覺得香港已是大陸的一部份。」她說惟有關於一國兩制的負面新聞仍能令台灣人豎起耳朵:「台灣人都在觀望,擔心香港空間縮窄,到目前為止,這個一國兩制還很難有號召力。」近年北京對香港問題嚴厲,江感受到港人的緊張、壓抑:「我想這是為甚麼這幾年,香港人都往台灣跑的原因。回歸20年了,只要不扯政治,馬照跑,舞照跳;只是有些港人會認為,除了最基本的生活方式外,更追求進一步的心靈及理想。」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回歸二十年】專頁: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615/2005600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550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