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曾是比肩巴菲特和芒格的三巨頭之一:請叫我花名"rick" 摸啊摸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bce994010123im.html
繼續巴菲特的哥大經典演講《格雷厄姆-多德都市的超級投資者們》案例探索之旅,第五個案例是查爾斯·
芒格,眾所周知芒格是巴菲特的搭檔,這裡不多說,以後有機會再大書特書。
第六個案例rick guerin 瑞克·格林,巴菲特這樣介紹「他畢業於南加州大學的數學系.在我網羅Munger
之後,Munger又網羅了他.他成立了太平洋合夥公司,從1965年到1983年間,S&P500的總成長率316%,而
Guerin的績效為22,200%.即19年來其年平均復合成長率是:32.9%(合夥人的收益率是23.63%),而同時間
的S&P500則平均是:7.8%.」
到處找不這個rick guerin的資料,還以為是個隱形人,一通好找。最後終於找到了,原來這老哥們叫John
Patrick「Rick」 Guerin!現年81歲,他名字中間有一「花名」,叫「rick」。天啊,巴菲特,你太喜
歡用暱稱了。
請看巴菲特介紹rick guerin的合夥公司Pacific Pantners,Ltd的業績:
圖1:Pacific Pantners,Ltd的1965-1983年的業績

從1970-1975年,瑞克·格林連續6年落後市場。換你會不會瘋掉?
裡克·格林的母親是紡織工人,當裡克還是十幾歲的時候,她因為酗酒去世了。他在IBM幹了三年,然後
又做了證券經紀人,幹了5-6年。「查理---還有傑克·惠勒---成為我的良師益友。後來我成了了自己的
合夥公司,就是模仿巴菲特和芒格。」(查理指查理·芒格,傑克·惠勒是查理·芒格搭檔之一,注一)
J·P·格林公司在各方面均學習了惠勒·芒格公司。他後來成為太平洋西南航空公司的主要持股人和董事
長。該公司在1998年併入了美國航空公司。格林說他自己從芒格那裡學到了如何做生意,他也開始深入
地考慮價值的重要性。
「我想我已經深受查理的影響了,」格林說,「我內心裡已經意識到了這些價值,並將迅速作出反應。」
但這是他的影響,在查理和沃倫身邊使我幹的更好。』格林已經明白,有道德、有理性、講誠實是有其邏
輯必然性的。」「他讓我更容易說實話。」
有時候,芒格、巴菲特或者格林,一起投資同一家公司。他們千方百計在報紙上、在朋友那裡尋找生意。
格林和芒格曾經買過一家微型車用化工產品公司K&W,後來出售給了伯克希爾·哈撒韋。
格林和芒格以9.22美元/股收購了信件基金,重新命名為「新美洲基金」,傾向於投資媒體行業。1974年
底「新美洲基金」跌到了3.75美元/股,這也是芒格和和格林在1973-1974年業績慘不忍睹的原因之一。但是到了
1980年底,價格上升到了100美元。
70年代早期,巴菲特、芒格和格林還共同收購了藍帶印花公司,三個人共同控制了75%股份,這家公司是
伯克希爾·哈撒韋歷史上很有份量的公司。他們一起通過藍帶印花公司收購了喜詩糖果。所以,這位神秘
的格林先生早期曾是比肩巴菲特和芒格的三巨頭之一!
格林和巴菲特、芒格的年紀相仿,它娶了一個小他26歲的女子為妻。格林和他的家人住在比利佛山莊,一棟西班牙風格的房子。
格林投資了很多電影。在1986年,格林與一個有抱負的女演員約會,他想捧紅她。他掏出100萬美元為這
個女演員拍片,後來這部片子獲得了10萬美元的利潤,但它仍然是一個昂貴的經驗:格林的這個女朋友離
開了他,與電影中的搭檔私奔了。(注二)
或許是因為因為投資電影,迷戀女演員......或許是因為投資航空公司,導致晚節不保,格林因為財務狀況不穩定,80年代中期低價賣出了5700股伯克希爾·哈撒韋的股票。
格林老先生,現在還健在,他現在是Daily Journal
Corporation(每日新聞集團)的董事會副主席,主席是查理·芒格,他們還是好朋友,互相照顧。(注三)
圖2:Charles Munger 1962-1975年的業績
注一:《查理·芒格傳》,Damn Right!: Behind the Scenes with Berkshire
Hathaway Billionaire
Charlie Munger
注二:http://www.forbes.com/forbes/2000/0612/6514414a.html
注三:http://people.forbes.com/profile/j-p-guerin/25015
創新工場汪華解讀移動互聯網投資:騰訊也曾命懸一線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1023.html 來源:i黑馬 作者:湯潯芳(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
【導讀】近期,互聯網界頻頻大手筆。阿里以5.86億美元投資新浪微博,又以2.94億美元入股高德,百度以3.7億美元收購PPS視頻業務。再早之前,百度收購了點心,阿里收了友盟。
移動互聯網初戰未始,投資收購便攔開序幕。
有幸,獨家專訪創新工場創始人汪華,他對移動互聯網投資併購,百度、阿里、騰訊(BAT)的佈局,入口問題一一做了詳細的解讀。觀點獨到,擲地有聲,頗有啟發。
汪華,美國斯坦福MBA,在谷歌中國商務發展總部工作3年,創建了谷歌中國的優質廣告網絡,一個有著很好的產品嗅覺、感覺的投資人。
BAT各不相同
湯潯芳:移動互聯網開局,騰訊、百度、阿里的併購就不斷,您如何看待這幾家公司的這種行為?
汪華:現在你買一個移動互聯網行業裡最好的東西,有助於擴展用戶,加深對產品、行業的理解,並且把這些好團隊弄過來,有利於佔據位置。現在,這樣的成本只不過是幾千萬美金而已。將來,這些產品如果被落實了,那麼損失的是20%~30%的市場份額。未來的市場份額,與現在的投資額相比,兩個完全不是一個數量級的。即便沒被落實,這幾千美元的損失,對大公司來說也不是大事。重要的是提前卡位。
騰訊在國內、國際上都很活躍。在硅谷的時候,我們也接觸了很多天才的團隊,很多都在騰訊。騰訊的收購是圍繞各條業務線的,基本上無線端的各個領域都投。
騰訊投資的邏輯與百度、阿里並不一樣,不僅僅是在移動互聯網上。它們有著各自的業務需求。
阿里與百度,尤其是阿里在移動業務的佈局上就更渴望一些。阿里、百度在移動互聯網上的投資與收購目的性不那麼明確,它們更加希望其在互聯網上的優勢複製到移動互聯網上。但是騰訊的收購基本上是奔著移動互聯網這個大主題去的。在移動互聯網上,騰訊做得更好一些。
簡單數一數就知道,無論是哪些移動端的應用,騰訊、百度、阿里三家比起來,在手機上的著名應用,從用戶覆蓋量、忠誠度來看,騰訊的生意更大一些。
湯潯芳:這樣的狀態會影響BAT三家的投資收購取向嗎?
汪華:會。現在,阿里與百度的收購非常積極,並且,阿里的收購是全方位的,並不僅限於電商。所有的移動互聯網入口,社交、應用、門戶、工具,阿里都在投資。百度也一樣。
騰訊也曾命懸一線
湯潯芳:比較騰訊、阿里、百度這三,現在,在移動互聯網上,騰訊由於有了微信而拔得頭籌,緣何騰訊這家公司能出微信?
汪華:騰訊,差一點就很危險,如果沒有微信的話。
騰訊不只是運氣好,跟小馬哥的魄力有關,跟公司架構允許出挑戰者也有關係。
如果騰訊還是手機QQ的團隊一家獨大,還是以做QQ的思路去做手機產品,那麼很可能會被顛覆掉。
如果張小龍沒有出微信,或者做出微信後,QQ團隊把它給捏死了,這種可能性都是有的。新公司的商業模式與老公司是不一樣的,騰訊差一點就沒有達到現在的狀態。
湯潯芳:阿里近期的手筆很大,相繼投資了新浪微博與高德,您怎麼看阿里在移動互聯網上的投資併購思路?
汪華:阿里有很強的運營執行能力,可以把很多好的公司收購過來與他的體系進行整合。
如果我是馬云的話,我會注意到所有的互聯網上可以改變用戶行為,可以成為替代性入口的產品與公司,不管與電商有沒有關係,能不能嫁接。
微軟也想在移動互聯網上做出成績,但一天到晚收購操作系統就不會有好結果,因為手機上操作系統沒那麼重要。
收購有兩種:一種是戰略收購,一種是業務收購。業務收購還得與自己的業務進行結合,比如,支付寶在手機上的操作業務,與阿里現在的業務緊密結合,那可以收購。但是戰略收購,就需要考慮移動互聯網時代,人的行為方式。
對百度、阿里來說,他們的體量已經足夠大了。第一步先要的是自己的位置,關鍵的位置和足夠的用戶量。移動互聯網還沒有到我說的那一步(成熟的那步),現在只有把用戶量和內容做大了,才有機會。
淘寶網是做電子商務的,但現在手機上做電子商務還沒有到那一步,可能,支付會先行一步,其他的沒到那一步。
淘寶現在開始做的話,這個公司的體量又很大,小打小鬧又沒意思。那麼,現在要做的,就是把大量用戶和核心關鍵位置守住,不然真到了移動互聯網可以做電子商務的那一天,淘寶才開始佈局的話,那麼,他的上游用戶量可能會捆綁在別人手裡。
湯潯芳:對於百度在移動互聯網上的動作,您有什麼建議?
汪華:直到去年,百度的危機感是非常低的。在危機感上,百度不如谷歌。
湯潯芳:谷歌推陳出新了很多東西,比如安卓,地圖等。這緣於它強烈的危機感?
汪華:谷歌的危機感很強,它從來不認為有了一個門戶就滿足了人們的需求,那只是滿足人們需求的一個產品形態而已。谷歌在移動端的投入是很多的。
中國與硅谷相比,中國小的創業公司之間的競爭遠比硅谷強100倍,但是大公司受到的競爭就比硅谷小很多。
移動入口分層級
湯潯芳:還是想談談移動互聯網入口的問題。大家的爭論很多。您覺得移動互聯網的入口會有哪幾類產品?
汪華:入口的本質是,你做了一個很好的產品與服務,受眾範圍比較廣,使用頻次比較多,用戶粘性比較大,符合這些條件的都是入口。
入口的概念本身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在PC年代,最早,客戶系統是入口,後來是互聯門戶,再後來是谷歌、亞馬遜、eBay等公司,現在Facebook是入口。
小公司試圖在雅虎上做流量,現在有些人在做應用,乾脆連自己的頁面也不要了,把自己完整地存在APP裡,所以入口本身也在發生變化,隨著用戶的使用習慣而變遷。
第二,入口有層級之分,基礎的系統、瀏覽器,再往上有一些應用的入口,如攜程是旅遊的入口,4399是小遊戲的入口。
不同階段能產生一些不同的東西,比如好123,符合當時互聯網用戶使用需要。但是,新的入口出來並不代表一定是取代了老的入口,或者老的入口不行了。而且在某種程度上,新入口與老入口也是並存的關係,Facebook也可以從谷歌那裡獲得其合作的流量。
移動互聯網其實投資的第一階段更多的是點心,豌豆莢等底層的東西;第二階段的投資將注重短期價值,這些應用都是用來娛樂、休閒的,搶佔用戶的使用時間,Facebook、騰訊在本質上都是;第三階段,要投的是真正有用的、能把重要的交易決策 、事務處理放在上面,而不是玩的事情。
互聯網上,中國領先世界的地方是利用用戶的慾望、愛恨情仇、發洩不滿、受擁戴等來向用戶收取金錢。如果說,豌豆莢倒流量、陌陌實現價值還是靠這條路,騰訊95%的產品都是從這個方向來賺錢。
對一個產品來說,佔有大量的用戶和用戶時間是基礎,但是怎麼賺錢還需要深入地做下去,真正的滿足用戶需求。
有一件事情其實是互聯網的謬論,用戶量大了就可以穩定地賺錢,世界上用戶量大了卻沒掙錢的業務多了去了。全世界的IM公司都沒有賺錢,但騰訊做到了這點。所以,有大量用戶、大的用戶覆蓋率是有實現掙錢的可能性的,但是需要不斷地開發產品,滿足用戶的需注,從一大群用戶當中找出一小群用戶。
湯潯芳:在移動互聯網上,許多人在爭論,未來的應用到底是以網頁形式存在,還是以APP形式存在。您怎麼看?
汪華:這些都不是根本性的變化。最根本的變化是用戶行為的變化,社會關係的變化。只是技術的變化,對互聯網不會造成很大的威脅。
很多人會在技術上犯錯誤,理所當然地認為老的東西會並到新的東西里,但有時候會經常忽略了新的產品使用是完全不一樣的。
有些公司你覺得他很強,覺得他有一些存在的價值,也想不出任何辦法來突破他,但忽然有一天,你會發現,人們往往不需要他了。
人的根本需求實際上是不變的,但人實現需求的方式經常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但人經常犯的一個錯誤是錯把實現需求的方式當作人的根本性需求。
這樣的例子很多。以前,很多人覺得無論是互聯網時代,還是手機時代,人還是要看報紙的,所以,把報紙原封不變地搬到網上,甚至手機上去,做的版跟紙上排版一樣。但是微博就不同,但這卻同樣是人的閱讀需求。把電子雜誌搬到網上就是錯誤地把人實現需求的手段置換成人的根本性需求。
湯潯芳:用戶的使用習慣改變需要花費多久?這些改變到什麼時候會形成質變?
汪華:現在的手機屏幕會越來越大,Note1是5吋,Note2是5.5吋 ,Note3是6吋,GALAXY S4跟Note1一樣大,這是一個標準的手機,跟兩年前的超大手機一樣大。
用戶在網上購物,從不習慣到很習慣。你有沒有意識到自己在發生改變?
我一直在說,人的生活方式和習慣一直在改變,而不僅僅是技術或者別的什麼。
因為有了技術,人們的生活有了巨大的改變,所有的這些可能性裡面,造成人們生活方式改變的東西就有投資的價值。
天下大變,深水摸魚的可能性就越大。
尚未有得意的投資作品
湯潯芳:創新工場旗下的點心、魔圖精靈賣給了百度,很多業內的人都在說,創新工場還有將旗下的許多項目出售。當時,是什麼樣的考慮將點心、魔圖精靈出售?
汪華:這些公司是否一定要賣?也不一定。實際上,這些公司花錢並不多,並且,它們現在已經有了營收。移動門戶類的東西也一樣,用戶量增長速度很快。如果不是團隊有意願要賣,還可以再融點錢,增長點用戶。團隊本身也不缺錢,現在很多移動互聯網公司已經開始賺錢,並沒有出於生計就一定要把自己賣了。
每個團隊有自己的想法,作為投資人,我們還是決定支持它們的每一個決定。有的團隊覺得自己幹下去,風險會比較大。現在,創業了兩三年,拿到回報也很不錯。
賣一個公司有很多因素,有時並沒有對錯之分,而是基於團隊自己的判斷,團隊的性格以及現實的考慮。
湯潯芳:您現在最得意的投資項目是哪一個?
汪華:沒有什麼最得意的,因為創新工場本身做的就是短期投資。第一,短期投資中,做得最好的公司,以最快的速度,奇蹟般地成為一家上市公司,都要好多年。第二,移動互聯網現在才剛剛開始,雖然有不少的用戶量,但還有大量的新增用戶,各種情況隨時在變。
現在依賴智能手機的就1億多左右,接下來還會新增4、5個億。新增的用戶與已有用戶的生活方式是不一樣的。這就帶有了新機會。
湯潯芳:這樣的大規模收購在中國的互聯網上前所未有,不少人分析認為,這是BAT在用金錢換取時間。對創業者來說,能夠早一點實現創業的成功。您怎麼看?
汪華:比起硅谷,中國互聯網公司早期的投資與併購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在硅谷,早期的天使投資和A輪、B輪投資70%都是在比較短的時間內退出。但,中國的收購並不是很多。一個創業者能夠成功地將自己的公司賣出去,再發展,這種概率還是太低了。
現在,百度、阿里、騰訊這樣的公司收購多了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國互聯網比較成熟了,二是公司本身的態度。
一個公司只有相對比較成熟了,才有收購的意識,並且把收購來的公司進行好的執行。
比如,谷歌收購了很多公司,Youtube、Andriod、AdMob等,這些收購來的公司對它自身有著非常大的幫助和促進作用。現在,谷歌的很多戰略性產品都是收來的 。
對創業者來說也是件好事,在早期投資時,投資一些產品也是奔著能成為一個好產品或好公司的想法,而不是賣錢。另一方面,也希望收購越多越好,硅谷或美國,有幾十萬的天使投資,如果再算上這些公司在早期階段收購的資金,是一筆很大的資金。這些給創新造成了很好的土壤。
在中國,一起出來創業感覺是風蕭蕭兮易水寒。在美國,很多年輕人出來創業感覺就像是一種職業。
在硅谷,最好的早期投資人都是上一代的創業者,或者大公司的CEO。這在硅谷已經形成了風氣,讓硅谷成為一個巨大的孵化器。
但是,中國的互聯網歷史比較短,上一代互聯網人都太忙,中國人的觀念和公司的架構也很難讓第一代創業者騰出手來去做早期投資。
但是在硅谷,公司發展到一定階段找到運營能力很強的職業經理人相對來說比較容易。
湯潯芳:在中國,創業的土壤不是很肥沃。移動互聯網是現在的年輕人的機會,正像15年前,互聯網帶來新機會一樣。但現在很多創業者,一做就想做一個大企業,您怎麼看?
汪華:觀念在好轉,大家對創業的概念可能有些偏頗。如果創業,目標就是成為阿里、百度才算是成功的。
創業者要賺錢,要生活,這是為了改變自己的生活,改變自己的世界。這裡的每一句話都包含了賺錢,即使一個創業者是為了錢把自己的公司賣掉,那也是他實現理想的一個途徑。所以賺錢也是創業的目的。
互聯網領域理想比較重,創業實現理想與賺錢,這兩者是一半對一半。百度、騰訊、阿里這些公司的出現是基於很大的創業基數。
湯潯芳:現在巨大做了這麼多起收購,對接下來的移動互聯網創業者來說,還有哪些機會?
汪華:機會總是層出不窮的。做了就有,不做就沒有。
黃明明:投汽車之家賺了上百倍,但也曾賠得在廁所哭
來源: http://www.iheima.com/vc/2016/0413/155182.shtml
導讀 : 說實話,我投汽車之家的時候沒想到李想能把一個汽車門戶做成一個50億美金的公司。
明勢資本創始合夥人黃明明不是他那波人里最成功的創業者,卻成了別具一格的投資人。他完成了從創業者到天使投資人的平滑過渡,卻在業余投資者向機構投資人的轉換間“硬”著陸。別人明處廝殺,他伏於田間,塑成了自己的“野生”投資智慧。
采訪 | 麻策文 | 麻策 編輯 | 和麗偉
掙點兒錢不容易,輕易別做天使投資。
你可能聽我在外邊講“汽車之家賺了100倍”,但是你沒看見我在其他項目里賠得躲在廁所里哭。誰要成天在外邊只吹自己的光輝不講辛酸史,都是在誤導別人。如果有天使投資人說他一開始就看準了這是一個幾百倍、上千倍回報的項目,我覺得都是扯淡。
徐小平老師、陳科屹、吳世春、王嘯,每年我們輪流做東。輪到我的時候,我說咱們別老講那些成功案例也講講苦難家史,結果每個人講出來都是一把辛酸淚。
我最早接觸天使投資是剛從美國回來,跟老蔡(蔡文勝)做265導航。2005年我們做第一屆站長大會,這其實是中國首次創業者“武林大會”。
當時,這幫站長都穿著褲衩兒、拖鞋,就我和雷軍倆人兒西裝革履。雷軍還是金山總裁,剛做了新版的WPS,跟個銷售似得玩兒命地推銷;周鴻祎那是剛賣掉了3721;姚勁波還在萬網;李學淩還是那天跟雷軍徹夜暢談後,才下海創業。廈門系的這批小夥子剛剛20出頭,美圖的吳欣鴻、飛魚科技的姚劍軍……全是一時的豪傑。
那個時候開始,我跟老蔡我倆陸陸續續投了一點兒。我投了汽車之家,他投了58和美圖,但其他多數項目都陣亡了。
說實話,我投汽車之家的時候沒想到李想能把一個汽車門戶做成一個50億美金的公司。
所以,大成是極小概率的一個事兒。如果你不能接受失敗,就不要做天使投資。你的成功一定是建立在一系列失敗案例上的,說白了是拿錢、時間、血和淚的經驗買出來的。
即使是最偉大的創業者在其剛剛上路時,也往往不能預知自己未來的成就。你不能預知未來,但永遠不要低估創始人的成長潛力。前段時間,美國紅衫內部有一個八十年代喬布斯找紅杉融資時候的PPT。喬布斯預計未來5-10年,全球可能會有幾十萬人來使用Mac產品。但他當時遠遠沒有想到蘋果今天能影響全球幾億人。
後來跟文勝聊,我說如果那次來參會(第一屆站長大會)的人咱們閉著眼投,哪怕砸鍋賣鐵把房子賣了,每個人投50萬、100萬,當時基本也能占10個點,那我們今天不僅是全中國,可能是全世界最牛逼的天使投資人。
“天使投資人要有賠錢的心態”
金山上市的時候,雷軍找我去做了四年的董事。金山系出了很多創業者。我投了一家遊戲公司叫遊戲谷,創始人張福茂也是金山出去的。
我也不玩兒遊戲,純粹是說這兄弟很拼命,人也挺直。他當時做遊戲做得特別苦,說黃總能支援一下嗎?我覺得不錯,那就支援一把。算半投半借的放了一百萬在里面。
後來,他們做的一款遊戲被盛大花五六百萬獨家買斷,很快又出了一款遊戲也不錯。這時候迪士尼旗下思偉投資和啟明就沖進來了,投了好幾百萬美金。有了錢之後這個團隊立馬換了一高大上的辦公室,同時做好幾款遊戲,結果都掛了。公司陷入困境過得非常艱苦。
那時候正趕上騰訊做開放平臺,要找合作。做得好的遊戲公司人家不願意給騰訊打工,於是挑選了一圈回來,還不錯的、願意接受騰訊投資且控股的就剩下他們。
騰訊一進來,啟明和迪士尼翻了兩倍就退出了。我當時沒退,不是因為自信或者多牛逼,只是當時我很忙沒顧上。福茂給我打電話,說這有一機會你能解套走不走?我正出差,說等回來再說吧。回來的時候人家早簽了,福茂說黃總你就跟我們一起並肩戰鬥吧。我說行。
沒多久騰訊跟他們聯合研發了一款遊戲,騰訊給他們調數據、導流量,一個月收入1個億。最後大概15億賣給了另一家上市公司博瑞傳媒。上百倍的回報。
曾經我一度以為這個項目就這麽掛了。心想算了,就當那一百萬賠了。做天使一定要有這種心態,你錢投出去了就當沒了一樣,再能拿回來的都算是額外的。
2014年我做第一支基金,當時定了一條絕對不投的就是遊戲。雖然我在遊戲上賺了錢,但這跟中六合彩沒什麽區別。這事兒成了我不知道怎麽成的,這事兒徹底掛了我也不明白為什麽掛的。都說天使是投人,我覺得也靠運氣。但當我成為職業玩家的時候,我說咱們不能這麽玩兒。你不能就像中六合彩一樣。

黃明明
決定做基金之前我猶豫了將近半年。我身邊這幫朋友跟我說,明明你這日子過得太舒服了,雲遊四方,高興就投點兒不高興就歇著去了,你應該出來做一基金,我們大家放點錢兒在你這兒,你幫我們主持這個事兒。雖然所有人都說那點兒錢放你這兒無所謂,但是投自己的錢跟投別人的錢還不一樣,你是有壓力的。誰賠了誰都不高興,換我也一樣。
這是一個從業余愛好者向職業選手轉變的過程。比如高爾夫球,你如果是因為喜歡,撐死了一個禮拜打兩三場。但當你變成職業選手的時候,你要參加巡回賽,連續兩三個月每天要打兩三場,而且這是在極高的競技狀態下去完成的,這和你跟朋友抽抽雪茄、聊聊天的那個享受狀態完全不一樣。
業余選手純粹為了愛好去玩兒,職業選手是為了贏去玩兒。作為一個機構投資人,我們講要有定力和紀律性,你需要對你的LP負責,需要對基金整體表現負責。同時,我也在積極尋找這當中的平衡。不能因為變成了職業選手,我們就喪失掉了中間的樂觀。
“優秀創始人是不能被錢催生出來的”
如今,中國投資者太多了,孵化器也太多了,創業者都不夠用。
錢在中國早就不是稀缺資源了。方向其實也不是稀缺資源,這一個風口那一個風口。最稀缺的資源是優質項目、優質項目背後的優質創始人。
真正優質的創始人是唯一不能被錢催生出來的。美國也一樣。每一次從泡沫里走出來的獨角獸、超級獨角獸,它們的數量不會因為你砸進去一萬億、兩萬億而發生本質的變化。這里面是存在規律的,好公司不可能那麽多。現在很多獨角獸都在被“歸零”、重新估值就是這個原因。
所以我們一貫的策略,第一不會像天女散花那樣廣撒網,我們投的比較少比較慢;第二不懂的行業堅決不碰,哪怕是再大的風口。
投資一定不是比數量的,這點我認同高瓴資本的張磊,你得把美好的時間花在美好的事情上。否則一堆爛項目,每天給你打電話,哭爹喊娘。
不懂的項目我們堅決不投,像遊戲、社交,我們認為沒感覺或者看不明白的東西。這也許會讓我們錯過一些機會,但也讓我們避開了一些大坑。投資最後還是要回歸核心商業價值的本質,第一提升效率,第二給用戶提供價值。
去年最火的O2O上門服務,我們一家都沒投。一個美發師在店里一天可以服務二三十個人,在北京上門的話一天撐死服務兩三個,雖然刨去了房租成本,但效率下降了十倍,,意味著你的價格就要提高好幾倍,如果用戶不買單,那就是我們VC買單。上門服務提供的價值非常有限,但是效率嚴重降低。補貼一停,訂單量立刻斷崖式往下走。
因為投了汽車之家,所以很多洗車O2O找到我,但我一個也沒投。他們的邏輯是說只要用戶在我這兒洗過車,服務後續就都是我的了。我跟李想也經常討論,他說這都是扯淡,洗車到其他服務沒有任何必然的關系。
還有P2P金融,一些線下的小公司包裝一個互聯網名字,然後就開始說我是互聯網金融公司了。很少有創始人跟你談風控的問題,這很可怕。我是芝加哥商學院學金融的,我說這玩意兒我真想不明白。
我認為互聯網金融是有價值的,但是它的價值要麽是通過大數據算法實現比現有銀行體系更高效的風險評估,要麽就是你能找到更好更有價值的資產端。沒有好的資產端,又沒有核心的算法去做風控和評估,那包裝上來的無非就是一堆垃圾。
作為一個機構投資人,Discipline(紀律)變得非常重要。我們不懂的行業堅決不碰,回歸到商業核心價值的本質;我們算不過來的賬哪怕無數牛人、大佬都進去了,我們也要保持距離,必須有這個定力。
“中國制造企業若不升級,70%甚至80%會死掉”
去年我們聚焦在工業自動化、工業機器人領域。制造業的問題是,人口紅利幾乎消失殆盡,中國勞動力成本急劇上升;我們號稱制造業第一大國,但依然還停留在人口密集型的粗放式加工層面。吳曉波說,中國的制造企業若不升級50%都會死掉,我更悲觀,這一數字可能70%甚至80%。
明勢的一大投資主題是圍繞整個企業端的硬件領域和軟件領域。去尋找能幫助企業提高效率的點,這是我們從兩年前就開始布局工業機器人、工業自動化的原因。其實,中國從2013年就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但不幸的是我們95%的工業機器人還是從日本和德國進口。
兩年前我們布局這一領域的時候,非常寂寞。大家關註的都是O2O、互聯網金融,都覺得你看得方向太偏。但我認為,做早期投資你就要比中後期的投資人再超前至少一年到一年半,否則你去跟他們拼最熱的領域,有什麽優勢呢?可能要錢沒人家錢多,要品牌沒人家品牌硬,要人也沒有人家團隊大。所以你必須能發現一些別人尚未關註的領域,要由自己的洞見。
去年9月份,在GGV的一個年會上,雷軍也講未來五年有兩個新的方向,一個是農村互聯網,一個是工業互聯網。2015年下半年開始,主流的投資機構都覺得O2O這個領域不好玩兒了,互聯網金融大多數也都不是很靠譜。突然工業互聯網好像成了挺大的一個方向。
我們在工業自動化和工業機器人領域上下遊都有布局。上遊有核心零部件,主要是機器人本體,下遊有一些數據控制、數據傳輸的企業。前年,我們跟紅衫一起投的“李群自動化”最近剛跟軟銀和賽富簽了估值過億美金的B輪。
我們的另一大投資主題叫技術驅動的消費升級。90後95後這批消費者,某種意義上是真正比較成熟的消費群體,他們可能住的房子是租來的,車也不買,但對平均的生活品質、體驗和細節都要求很高。
消費者已開始發生巨大的變化,但中國的很多企業家還沒準備好。雷軍最大的貢獻是給中國的企業家捅破了一層窗戶紙,證明中國企業也能做出高品質的東西,然後打上自己的品牌。新興的消費群體需要更好的產品,需要屬於自己的內容,需要屬於自己的地盤,這些我們都歸於消費升級這一大品類里面。
去年我們投的小牛電動,以及李想後來做的“車和家”小型電動車,都是非常高品質的針對年輕消費群體的產品。
技術驅動的效率提升和消費升級是我們未來幾年主要關註的投資主題,也是我個人比較喜歡的兩塊兒。
“寧投一流團隊二流項目,不要二流團隊一流項目”
其實,投資人碰到自己喜歡的行業方向上的項目,會更容易扣動扳機。當你特別喜歡一個領域和方向的時候,就會不由自主地放松對創始團隊的挑選標準。
對於熱門領域而言,一旦挑選的團隊不夠強一定會死亡。相反,有些冷門一點的領域,因為別人不怎麽關註,只要創業者的學習能力足夠強,苦哈哈地熬幾年出來,反而能成長為一個一流的創業者。
往往最讓投資人傷心的項目就在風口上。你給予巨大的厚望投入也很多,但最後會發現這個團隊的能力跟不上。我一直講,寧可投一個一流的團隊做一個二流的項目,也絕對不去投一個二流的團隊做一個一流的項目。因為一流項目有N支團隊在做,只要你投的不是最強的前兩名,陣亡的概率非常大。
對於衡量創始人,紅衫列了大概一頁紙二三十個維度和標準。但我覺得有一個最基本的東西——這個人有把事情做到極致或者成功的欲望和渴望。我認為這是最核心的一點。這跟智商高低、背景好壞都沒有關系,我們身邊的曾經學校里的學霸、天才,最後平庸的案例太多。
另外,不能過高指望投資人在項目中所能起到的貢獻。雖然我們說自己是合夥人式投資,但我們力所能及提供的幫助對最後結果的影響不超過10%。換句話說,如果你作為投資人提供的影響占很大的比例,這個項目多半是投錯了。項目成功與否的關鍵不在投資人,一定是創始人的事兒。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麻策,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