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零九年股市回顧 ckm001


http://hk.myblog.yahoo.com/jw!G9qPswuRGxoAjkVjcnY-/article?mid=28160


又到一年盡頭,二零零九年快將結束,今年是金融海嘯後的復甦年,恆指由年頭的一萬四千多點, 升到現在的兩萬一點,升幅有四成多。回看今年三月,匯豐宣布供股集資,股價曾經跌到三十三蚊的低位,當時有多少財演叫大家沽匯豐,又有多少財演老點大家放 棄供股,當時我反主流而行,繼續持有匯豐股票,並全數參與廿八蚊的供股,九個月的今天,供股的部份已經升三倍,香港的散戶可愛又可憐,竟然原諒了當時的財 演,並繼續聽這班人老點,香港冠以金融中心美名,可惜投資散戶卻民智未開。

相反,許多跟我行長線投資的網友們與我一樣,在低位一股不沽,並在低位一路加碼落優質股票,他們大部份已經收復上年的失地,並開始長線獲利,經歷了 金融海嘯的實證,說明長線投資不怕熊市,以及長揸優質股票跑嬴大市,相比坊間炒出炒入的主流投資或投機策略,長線投資更覺歷久彌堅,廿一世紀的零零年代快 將過去,又再踏入另一個十年,柴九話:「人生有幾多個十年?」如果你過去十年在投資理財上一事無成,希望你在下一個十年可以改進,只要明白長線投資的大道 理,並且持之以恆,再過十年,你一樣能達致財務自由,祝大家過一個快樂聖誕!

 

後記: (9:55AM, 24-12-09)

昨日講到美債孳息曲線,今日偷信報老畢一張圖再作說明,最近,十年與兩年美債息拉闊到近三百點子,是92與03年來最高,證明市場預期短期內聯儲局不會加息,而長線有通脹風險,這個情況最利股市,過去兩次之後股市跟隨大升,今次應該沒有例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61

掌握癌症新藥技術 醫學教授自斷退路創業 德英九年不賺錢仍能高價掛牌的「隱實力」

2011-3-14  TWM




近來生技股很夯,吸引很多投資人 參與,但一家九年來還沒賺錢的生技公司,竟可以用六十八元掛牌,興櫃價格也一直維持在九十元附近,這家公司,葫蘆裡到底賣的是什麼藥?

撰 文‧林宏文

什麼樣的公司,成立至今九年一直沒有獲利,年營收最多也只有三千萬元,但在興櫃的股價卻已破百元,甚至獲得主管機關同意,預計三 月二十一日將以每股六十八元上櫃掛牌交易?

這是國內首家以植物新藥研發掛牌的生技公司,也是近來連中兩元,接連獲得「台北生技獎」的研發創 新金獎及「台灣生醫及生農產業選秀」競賽金牌獎的雙料冠軍,這家公司就是德英生技。

走進德英位於南科生技園區的辦公室,員工只有二十八人, 公司的空間並不大,但門口放著一張和真人一樣高的照片,迎接每位來訪的客人,他就是公司的靈魂人物兼創辦人郭國華。

郭國華在三十八歲那年就 升任高雄醫學院(一九九九年改制為高雄醫學大學)教授,是高醫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教授。二○○二年,他選擇出來創業那一年,已在高醫工作了二十三年,再兩年 就有一筆優渥的退休金可以拿,照理說,他應該再撐兩年,拿到退休金後,再出來創業也不遲。

藥效顯著,與歐美進行合作但是,九年前,郭國華毅 然辭去優渥的工作投入創業,不僅是對自己的技術有強烈的自信,主要是背後有台南知名的百年老店萬川號餅店──陳家的第五代傳人陳柏亦及陳冠州決定入股三成 的支持。

在高醫服務時,郭國華每年都獲得國科會及衛生署等多種研究計畫補助和獎勵,期間並曾獲得美國杜蘭(Tulane)大學癌症研究中心 之研究獎助金及優秀學術論文等學術獎項,同時也是世界上第一位發表應用中草藥調控及誘發癌細胞自殺(Apoptosis)機轉之國際學術論文。對於自己的 技術實力,郭國華有相當的自信。

德英目前以研發治療皮膚癌的藥為主,並於去年四月完成臨床二期實驗,七五%病人皮膚癌面積縮小,效果顯著且 副作用低,目前已著手申請進入臨床三期實驗。由於藥效比目前國際上三大藥廠的產品還要好,加上皮膚癌市場主要在歐美,目前已有三、四家歐美大藥廠與德英洽 談,進行全面性的合作。

郭國華說,他看過太多不成功的技術移轉,原因是當技術賣出,收取授權金後,負責技術的團隊沒有一起出去創業,導致後 來商品化的過程遭遇瓶頸,經常以失敗收場。因此,郭國華認為,「只有技術研發者自己出來做,把退路斷了,孤注一擲,才有成功機會。」靠醫界人脈省下天價研 發費郭國華不僅放棄退休金,為了參與公司增資認股,還賣掉一棟房子,總計前後已投入幾千萬元,而且,由於上櫃審議委員認為新藥開發風險較高,還要求郭國華 及妻子股票全部集保,一直到德英拿到藥物許可證為止,才可領回。據德英公開說明書的資料,目前郭國華擁有公司二八.一一%股權,太太王群芳則持有五. 二%,兩人共占公司約三分之一股權,股票張數共計一萬六千餘張。「所以,如果這家公司沒有成功,我是賠最慘的人啊!」郭國華笑著說。

在櫃買 中心進行上櫃審議時,郭國華不僅花三小時幫審議委員上課,也欣然同意股票集保,他有信心三年後,德英的藥證一定可以拿到。

從財務數字來看, 德英也是一家體質健全的企業。德英股本四.八五億元,其中有兩億元左右是技術股,目前帳上現金仍有兩億多元,扣除機器設備抵減及○七年前的技術股折抵,原 始股東交付給德英的錢,經過九年還在銀行帳上,顯示這家公司花錢相當謹慎。

只是,為何一家新藥開發公司,成立九年來可以不用燒錢,就完成臨 床二期實驗?德英副總兼財務長蔡美娥說,由於研發新藥耗費時間長,因此德英先推出保健食品及功能性保養品,目前每年三千萬元上下的營收,都是來自這兩大類 產品,靠著這些收入,就可以維持打平或小賠的局面。

至於在研發投入部分,一般新藥的研發平均耗時十二年,耗資五億美元左右,原因是篩選過程 冗長;通常一萬個新藥中,只有二五○個可進入動物實驗,五個可進入臨床實驗,最後只剩一個可以成功拿到藥證。但為何德英成立九年來,不需燒錢來做研發呢?

郭 國華解釋,因這項新藥研發技術在他任職高醫時,就已開始篩選,完成萬中取一的過程,因此,在公司成立後,至今只花了幾千萬元的研發投入。不過,若以○二年 成立至今,預估到一四年拿到藥證,的確需要耗費十二年時間。

此外,郭國華也善用在醫界的人脈,讓他的藥可以不花錢就進行各種臨床實驗。例如 去年成大醫院就向衛生署申請生技製藥國家型計畫,將德英的藥拿來做外陰部皮膚癌的學術用臨床;另外,成大知名的皮膚科專家許漢銘教授,也幫他很多忙,因 此,德英沒有花任何錢,只出藥品,就得到許多醫界同業的試用。

德英即將成為很少數不賺錢也能高價掛牌的生技公司,「這代表台灣投資市場的成 熟,以及對新藥開發的認同,希望我們能給生技產業帶來一個好的開始。」他說。

郭國華

出 生:1956年

現職:德英生技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經歷:高雄醫學院教授 、美國阿肯色大學醫學院生化暨分子生物學科助理教授學歷:高雄醫學院生化學博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37

金融奇才逃亡九年路賺億萬 3000萬買自由被拒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8/2029575.html
2

2011年10月15日,上海期貨界赫赫有名的億萬富豪江雁南(化名)的女兒滿月,在上海浦東新區世博演藝中心大擺宴席。待賓客散盡,江雁南戴上手銬,跟隨抓捕他的警察前往9年前他持槍搶劫地——江蘇常州。

2012年7月,江雁南在被常州市新北區法院以搶劫罪判處有期徒刑2年之後,輕嘆一聲:「可笑我年少輕狂,雖天賦奇才,身家數億,也難抵消10年前的那一時衝動!持槍搶劫,毀掉了我的一生。」

金融奇才身背搶劫舊案

「我們可以去搶啊!」有搶劫前科的董平堅信「搶」是得錢財的捷徑,隨即電聯華榮,「哥仨分工合作,准行。」

上世紀90年代,江雁南入期貨市場,大賺。2002年,入娛樂業,在老家浙江衢州市承包歌廳和溜冰場,結識華榮和董平,一個號稱「雙槍將」,一個號稱「小李廣」。但真正有槍的,是江雁南,是從江西上饒黑市上買的一把仿五四式手槍。

3人廝混,賭博,資不抵債。2002年9月,江雁南低價變賣歌廳和溜冰場,即便如此,仍欠6萬多元賭債。「要是能發一筆橫財就好了,省得被債主整天追著跑。」江雁南起歹意。

「我們可以去搶啊!」有搶劫前科的董平堅信「搶」是得錢財的捷徑,隨即電聯華榮,「哥仨分工合作,准行。」3人制定了搶劫計劃:租一輛車,弄幾個假車牌,到上海找個富人區幹一票。

2002年10月17日,三人奔上海,但假牌照被上海交通警察查出,三人逃離上海。10月18日晚,竄至常州市新北區,鎖定河海東南花園相對獨立的一棟別墅。

10月19日凌晨4點,拿槍的華榮和董平翻牆跳進小區內,被小區內兩個保安發現,董平連忙轉身跑回車上,催促江雁南:「快跑!」江雁南猛地一腳油門,一溜煙兒跑掉了。

被兩個保安圍住的華榮落了單,被逼至牆角,華榮拔槍威懾保安,未遂,被擒。經當地警方審訊,華榮全部交代。由於是持槍搶劫,常州市公安局城北分局將 此案作為當年的一號重案,全力追捕江雁南和董平。2003年,董平被浙江溫州警方抓獲。後來,華榮和董平兩人都被判以10年以上的重刑,但江雁南一直未歸 案。

9年逃亡路賺億萬身家

孫景瑜調取了「江有汜」的戶籍資料,將「江有汜」的照片與江雁南的照片進行比對,發現兩人完全相同

2011年「清網行動」開始後,常州市新北公安分局主管刑偵的副局長崔國斌和刑偵大隊副大隊長孫景瑜負責追捕江雁南。

在調查江雁南親友過程中,孫景瑜得到一條消息,江雁南的父親開著一輛奔馳車在浙江去上海的路上違章。但這輛豪車的車主,不是江雁南的父親,而是一個 名為彭燕的未婚女子。2011年10月20日,孫景瑜帶隊直奔衢州民政部門,查證彭燕是江雁南的妻子。但2010年1月,彭燕與江雁南辦理了離婚手續,名 下突然冒出來億萬資產。

孫景瑜走訪時從江雁南老街坊那裡聽到一句話:江雁南現在好像在上海做期貨生意。

2011年10月23日,崔國斌與孫景瑜帶隊趕赴上海,得到一個意外消息:彭燕在上海東方醫院剛生完二胎,還沒出滿月。

孫景瑜調取彭燕的住院病歷時,孫景瑜突然發現在家屬一欄中,赫然寫著「江有汜」,但「有汜」兩個字是經過塗改後補在上面的,仔細辨認就可以看出,原來那兩個字是「雁南」。

通過技偵手段,警方很快查到了「江有汜」的相關信息,雖然此人的身份證號是貴州畢節的,但現在的戶籍地址卻在浙江衢州。江有汜在上海浦東金融中心的期貨中心經營著一家期貨公司,掌控資金有幾十個億。

孫景瑜調取了「江有汜」的戶籍資料,將「江有汜」的照片與江雁南的照片進行比對,發現兩人完全相同:這個「江有汜」,就是在逃9年的江雁南!

2011年10月25日晚上10點,在上海公安部門的協助下,孫景瑜在上海浦東新區世博演藝中心地下停車庫,等到了喝完女兒滿月酒的江雁南。

汶川捐款「借屍還魂」

江雁南給當地的一個朋友留下了一筆錢。託人四處打聽,尋找跟他年齡相仿、相貌相近的死者

坐囚車回常州的路上,江雁南便交代了這些年的經歷。

當年案發,江雁南殺回上海,借別人身份證開戶炒期貨,順風順水。隨著操盤經驗的積累,江雁南研發炒期貨軟件,創辦了期貨公司,個人資產超過了3億元。因有案在身,9年來,他從不用真實名字。

2009年5月,四川汶川大地震,江雁南趕赴災區捐款。當江雁南來到汶川災區時,他注意到一個細節:遍地亡靈和失蹤的人口,很多人在地震中死亡後,因為找到不到屍體無法銷戶,遂生出「洗白」念頭。

他匿名向災區捐出幾十萬元,然後給當地的一個朋友留下了一筆錢。託人四處打聽,尋找跟他年齡相仿、相貌相近的死者。江雁南提出的兩個條件:死者最好 姓江,最好是上世紀70年代出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尋訪,江雁南最終經過中介找到了一個失蹤的貴州畢節人,1970年出生,名叫「江有汜」。

江雁南花重金買到了江有汜的第一代身份證。隨後,他在上海找到一個假證販子,用自己的照片,「補辦」了第二代身份證。借屍還魂之後,江雁南又以「江有汜」的名義,回到浙江衢州市購買了一處房屋,又把戶口落在衢州,成功漂白了身份。

年少輕狂「換」兩年刑期

江雁南試探孫景瑜:「出3000萬,能不能放了我?」孫景瑜回答得很乾脆:「不能!」

身份即使漂白,江雁南仍不安心:辛辛苦苦賺下的這些錢,一旦被抓,豈不竹籃打水一場空?

2010年江雁南授意妻子以他涉案失蹤為由,成功辦理了離婚手續。江雁南的目的是把自己的財產轉移到妻子名下。

離婚後不久,逃亡中的江雁南與妻子生下了第二個孩子。在千金出生當天,江雁南在孩子出生記錄的父親一欄中,簽下了9年來的第一個真名。正是這個名字,最終暴露了他的行蹤。

在囚車上,江雁南試探孫景瑜:「出3000萬,能不能放了我?」孫景瑜回答得很乾脆:「不能!」進了常州市看守所,江雁南又問:「出5000萬,能不能取保候審?」答案依舊。

2012年7月,站在法庭上的江雁南在被常州市新北區法院以搶劫罪判處有期徒刑兩年之後說:「以前逃亡的時候顧不得想一下自己的前塵後世,塵埃落定之後想一想,怨不得別的,只恨自己年少輕狂!」 據 國際金融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716

接下國際大廠不要的雞肋 讓索尼、飛利浦來敲門 創傑大換血 治好九年虧損變金雞

2013-12-23  TWM
 
 

 

過去一般人認為「藍牙」已是成熟技術,但隨手機及平板銷售大增,包括智慧配件、穿戴式裝置等產品,都需要內建藍牙技術,也讓深耕藍牙十四年的創傑,走出IC設計業的新藍海。

撰文‧林宏文

他不是大學同學裡最早成功的那位,台灣IC設計創業最好的年代,他也沒跟上;他苦守藍牙晶片市場,靠著與山寨廠做生意,撐過虧損寒冬,還讓索尼、飛利浦等大廠找上門,這是創傑總經理林京元的故事。

曾經,創傑是台灣IC設計界,最具潛力的公司之一,打著矽谷團隊的金字招牌,做的還是二○○○年最紅火的無線傳輸技術,還畫出一張美麗藍圖——專賣智慧財產權(IP)、不賣晶片。

夢想總是美麗的,現實卻是殘酷的,這張藍圖讓創傑成立十四年,虧損九年,不只產品、團隊大換血,虧損、減資、甚至更換大股東。

第一刀砍掉賣專利的白日夢時間倒回一九九九年,一群從矽谷回來的工程師,加上創投給的七四○○萬元,創傑就這麼落腳在新竹,就像多數的IC設計公司一樣,燙金的矽谷招牌,做的又是當時最紅火的產品,自然備受關注。

創傑最早的創辦人陳逸萍,出身於國際電信大廠易利信(Ericsson),因為陳逸萍的研發團隊在藍牙上的布局相對早,他們決定,要做就要將格局拉高,只賣IP、不做晶片。

選好發展方向後,創傑大舉投入研發,也得到了成果,創傑成了台灣少數獲得藍牙認證的公司。他們的創業夢編織得很美,從八位元、十六位元到三十二位元,一步步的將藍牙技術的IP授權出去,就算不賣晶片,也能有源源不絕的授權金進帳。

只是,夢想終究止於殘酷現實的到來,市面上願意採用藍牙技術的產品都寥寥可數,又怎麼會有人需要找創傑授權IP?就算真的授權了,也因為量產的產品不普及,創傑根本也沒有授權金可收。產品決策的錯誤,儼然就像一場海嘯,重創了創傑。

為了重新整頓,創傑的大股東找上了剛從華邦電子離開的林京元接任總經理,「藍牙是好題目,但市場爆發速度慢,創傑好多年都不賺錢。」林京元知道,他到創傑的首要任務,就是得要找到問題出在哪裡。

林京元接手的第一件事,就是調整方向,從只賣藍牙基頻IP變成賣藍牙系統整合晶片(SOC)。到了○六年,林京元的老東家華邦電子,要將旗下的無線研發團隊切割出去,林京元知道,機會來了,創傑不但接下華邦電整組團隊,還順勢引進華邦電資金。

第二刀割捨虧損九年包袱

正因獨立型藍牙晶片產品功能更強大,單價也更高,平均價格在一美元,對比智慧型機中的藍牙晶片普遍不到○.三美元,形成極大落差。這也是為什麼創傑成立的前九年都很辛苦,大多處於虧損狀態,甚至早期股東也相繼退出。林京元找來原本就出任董事、也是他交大同班同學的吳廣義出任董事長,再為創傑動第二次刀。

吳廣義早期擔任宏碁美國公司總經理,後來出任台積電轉投資的旭陽創投合夥人,林京元找上他,就是希望透過吳廣義的經驗與人脈,協助創傑轉型。因此,吳廣義上任後不久,便決定減資六成,將創傑資本額從六.五億元減至三.九億元,再進行一億元現增,先讓財務狀況穩定下來。

此時,大股東華邦電決定退出,但憑藉著吳廣義在創投界的雄厚人脈,再度為創傑引進瑞昱資金,投資一九%股權,成為最大股東。

第三刀斬斷一線品牌迷思

林京元重新調整客戶策略,因為認清短期內創傑卡不進一線品牌的窄門,他轉攻大陸藍牙喇叭市場,把價格做到最低,又能保有最好的品質,宛如複製當年聯發科崛起的模式,逐步在大陸建立起「藍牙一哥」的名聲,讓國際大廠索尼、飛利浦紛紛前來敲門。

近年,穿戴式裝置崛起,不論是無線喇叭、智慧手錶,都需要用到獨立型的藍牙晶片,連帶地拉抬藍牙需求暴增。根據市調機構IMS Research預估,全球藍牙晶片出貨量,已從二○一一年的十六億顆,增加到今年的二十二億顆,預估一七年總體需求將進一步成長到三十一億顆。

吳廣義不諱言,大公司在新崛起的周邊藍牙產品布局較慢,給了創傑快速超前的機會;年前三季累計每股稅後純益(EPS)已達五.三五元,第三季營收達五.八五億元,再創歷史單季新高,不難看出藍牙一哥未來的成長潛力。

相較於其他同學多是上市櫃科技公司的董事長、副總,或是其他公司創業不久就成功,林京元算是「大雞晚啼」,一路也走得坎坷,但他能咬牙苦撐十年,堅守等到藍牙的春天,在台灣IC設計業裡寫下不同的一頁。

林京元

出生:1956年

現職:創傑科技總經理

經歷:華邦電子產品中心協理學歷:交大電子工程系學士,碩士

創傑科技

成立時間:1999年

負責人:董事長吳廣義(圖右)、總經理林京元

資本額:6.72億元

主要業務:藍牙無線通訊晶片主要客戶:大陸及日本藍牙耳機廠商近三年獲利:(EPS;元)2011年 1.36 2012年 2.69 2013年前三季 5.3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104

一個職業投資人的九年小結 劉馬克

http://xueqiu.com/5002027561/26923748
一,初衷

本人寫這篇文章的初衷,在於與雪球的球友相互探討投資路上的心得與體會,如若有緣,能夠結識2-3 位職業投資的知己和諍友,則喜出望外,誠為人生一大快事!投資是馬拉松,單一年度的業績好壞,本人歷來輕鬆看之。

二,2013 年業績及倉位

 總資金收益為25.28%,同期上證為-6.74%,標普為29.59%

 2.1 美股:

    佔總資金72.7% ,共持有8只股票,其中前7只均為標普500指數股,佔美股比例為96.7%,

 2.2 國內:

     佔總資金27.3 %,基本為類現金資產和期限很短1-3年內到期的債權類資產,標底的基礎收益大約為6%-8%,我選擇此類投資的標準依次為:安全性,流動性,收益率。

三,2005-2013年收益及說明:

3.1 本人現為職業投資人,家庭可用金融資產的100%均投資和統計在表中。

3.2 計價單位為人民幣,如計價單位為美元,則2008-2013年每年年化收益會增加約2%

(從08年開始,本人資金67%-73%投入美股,同期人民幣對美元每年約升值3%)

具體收益見以下三張表:

表1各年度收益比較

年度                 本人       上證        上證對比    標普      標普對比

2005             41.02%     -8.34%   49.36%     4.90%    36.12%

2006           152.53%   130.43%   22.10%   15.80%   136.73%

2007             41.37%     96.67%    -55.30%   5.50%     35.87%

2008              -7.56%      -65.39%    57.83%   -37.00%  29.44%

2009                43.08%    79.98%    -36.90%   26.50%  16.58%

2010              20.43%     -14.31%    34.74%    15.10%   5.33%

2011             11.27%      -21.68%     32.95%   2.10%     9.17%

2012            26.21%         3.18%       23.03%  13.35%   12.86%

2013             25.28%     -6.74%           32.02%    29.59%   -4.31%

表2 整體收益對比

                                本人       上證        上證對比    標普      標普對比

2005-2013年化         34.19%  5.87%     28.32%     6.50%    27.69%

2008-2013年化       18.74%    -14.08%  32.82%     5.46%       13.48%

表3  5年滾動收益對比

5年滾動年化               本人       上證      上證對比    標普      標普對比

2005-2009             46.11%    20.94%    25.17%    0.42%    45.69%

2006-2010            41.57%    19.32%    22.25%     2.30%    39.27%

2007-2011            20.17%    -3.84%     24.01%    -0.24%    20.41%

2008-2012           17.47%     -15.48%   32.95%   1.20%      16.27%

2009-2013           24.83%      3.05%     21.78%    16.91%    7.93%

四,本人的投資經歷

4.1 投機,探索階段(1997-2001)

  1997年入市,買入深發展和深科技,半年約賺60%,隨後的五年,嘗試過技術分析,成長股動量投資,籌碼分析,跟莊等等,也編過自己的公式和量化交易系統,結果卻是越戰越賠,越賠越戰,5年下來基本不賠不賺。

4.2  理論學習期 (2001-2004)

 股市無投入,主要原因是:

1)自己痛感知識不足,本著「磨刀不誤砍柴功」的原則決定先理論,後實踐,研讀巴菲特,格雷厄姆的著作和其它能找到的各類價值投資著作以為未來做準備。

2)本人從國企辭職進入外企,事業正處與快速上升期,事業上佔用精力頗多。

3)2001年購房,首付3成,本人極度不願負債,決定用5年時間付清所貸的7成按揭,可用資金所剩無幾

4.3 低風險投資期 (2005-2007)

 2005年年初本人重返股市,主要投入萬科轉債和招行轉債,2006年則主要將萬科,招行轉股,並賣出額外獲得的股改權證,2007年年初約3300點左右時,本人判斷萬科招行已經嚴重高估,決定賣出所有股票並將資金全部投入打新股和其它低風險套利機會。

4.4 價值投資階段(2008-至今)

2008年下半年開始,將總資金的約2/3 投入美股,剛入市時候,標普已經從高點1500點下跌了20% 到了1300點,本人完整的"品嚐"了標普跌到1000左右(巴菲特號召大家買入美股),以及後來暴跌至600多點的全過程。2009年3月,本人如願買入了等待很久的BRK。此後本人的股權投資,基本全部放在美股,持股週期很長,隨著研究的深入,持股也逐漸從2-3只 轉變為6-8只。國內則基本只做准現金/債務類投資以及機會不錯時做一些低風險套利。

2009年辭去外企的中層管理職位進入國內某民營上市公司任高管,這次經歷,最大的收穫是能夠更加真實和深刻的理解中國企業。

2011年,從民企辭職,追隨自己的夢想,正式開始職業投資之路。

五,2013年年底美股統計及說明

5.1 美股的圖表(圖1-圖4)直接產生於盈透(IB)的投資組合分析,僅略去本人認為不宜公開的信息,如帳戶名,資金,具體持倉個股等

5.2 美元資產的統計方式按更加嚴格的資金加權(MWR)而不是按時間加權,這裡面的區別,我舉一個簡單例子大家就清楚了,假如第一年投入1元,收益為100%,第二年再追加投入10元(含前期投入及利潤共12元),第二年收益為負20%(負2.4元),2年末剩餘資金為9.6元,總計投入11 元,累計虧損為1.4 元,如按時間加權,則會得出正的年化26.5%收益!

5.3 本人最滿意的地方是圖2中的夏普指數,本人為1.08,同期標普為0.43

圖1 美股統計區間
查看原图圖 2 美股風險對比
查看原图圖3 美股累計收益對比
查看原图查看原图圖4 美股按季度對比
查看原图查看原图按月統計的結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148

台新金併彰銀熬九年 吳東亮:我變老了

2014-05-26  TWM
 
 

 

台新金與彰銀合併案爭議不斷,台新金控董事長吳東亮也久未露面;五月十五日,台新金控舉辦「南投青少年空手道隊二○一四全中運全勝慶功記者會」,吳東亮終於現身,立即吸引各界眼光。

當天吳東亮抵達現場前,台新金控的工作人員嚴陣以待,再三叮囑在場媒體:「董事長今天不受訪。」未料,他不僅頻頻露出愉快的笑容、有問必答,而且難得感性發言,上台致詞一口氣講了十分鐘。

吳東亮開頭說:「我們台新金控是從○五年開始,與南投國姓國中空手道隊結緣,」接著話鋒突然一轉,語重心長地說:「這幾年來,我變老了。」此話一出,立即挑起在場所有人的敏感神經,畢竟○五年正是台新金買下彰銀股權時,經過九年折騰,這樁合併案仍然無解。

事實上,台新金近來在合併案爭議中已放低身段,暫緩合併研究的計畫時程,也表達樂意配合政府政策,卻也再三強調,必須捍衛台新金的股東權益。吳東亮「變老」一說,是否隱約反映疲憊的心境,不得而知,但可以確定的是,只要台新金與彰銀合併案一日不解決,永遠都會是他心中最大的折磨。

(張舒婷)台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634

看中國社交網絡九年興衰史:猜誰是下一個社交巨頭?

http://www.iheima.com/thread-12117-1-1.html
為分析緣由,我比對了國內主要SNS項目的發展歷程和幾次關鍵競爭格局:

1、根據資料,Facebook誕生於2004年2月,QQ空間誕生於2005年4月,人人網的前身校內網誕生於2005年12月。因此,世界SNS今年十週歲,中國SNS今年九週歲。

2、回顧中國SNS歷史,主要的競爭者有:QQ空間、人人網、開心網、51等。

3、互聯網項目的兩大基本問題是用戶規模與盈利模式。因此,我們的目光可以聚集到與這兩個關鍵點相關的事件上。 縱觀歷時9年的中國SNS競爭史,大致有3個關鍵節點:

(1)用戶規模常規競賽(2005年——2007年): √ 校內網(人人網前身)——同學錄,用戶數達到2000—3000萬。 √ QQ空間——活動+QQ推廣,活躍用戶數過億。 √ 51——打工人群+網吧渠道,用戶數達到7000萬。

(2)邊際需求大戰——以搶車位、買賣朋友為代表的空間遊戲大戰(2008年——2010年): √ 開心網異軍突起,以偷菜、搶車位、買賣朋友先聲奪人,來勢洶洶。 √ 人人網快速跟進,用戶數曾經達到1億。 √ 51掛掛、51遊戲上線,引發爭端。 √ QQ空間後發制人,迅速收官,2010年4季度財報顯示空間用戶超過4.8億。

(3)盈利模式之戰(2011年——2014年) √ 人人網、開心網未找到出路。 √ 51轉型專業遊戲社區。、 √ QQ空間確立增值服務、開放平台、社交廣告的復合盈利模式,成為騰訊家族重要組成部分。2013年末,BusinessInsider編制的按用戶人數排名的全球社交網絡公司列表將QQ空間列為世界第3,中國第1的社交網絡。

這段歷史從淺顯的層面告訴我們如下結論:

1、沒有在本文提及的SNS先烈項目,最關鍵問題是沒有解決用戶規模問題。BBS方便運營者通過內容運作抓住用戶,可是SNS只能通過抓住核心用戶並促使核心用戶產生UGC來實現內容生產。

2、邊際需求無法替代核心需求,只能作為補充。用邊際需求建造的開心網怎麼也無法轉化成QQ空間。

3、商業模式才是SNS最終的分水嶺。這段歷史從更深層面告訴我們,騰訊的QQ空間是如何成為霸主的:

(1)格局 有人將上市當作終點,有人將上市當作起點,騰訊和QQ空間之所以牛,這就是一個啟示。

(2)實力 從QQ空間發展史來看,QQ空間在9年時間裡幾乎把握每一次重大的業務突破機會。 √ 增值服務,對手:51; √ 實名社交,對手:人人網; √ 社交遊戲,對手:開心網。 業界天天抱怨山寨的背後,透露出的是恐懼。想沒想過恐懼的原因?在叢林法則下,實力才是硬道理。

(3)堅持 本質上說,社區屬於「慢產品」。社區產品要具有用戶基數和價值,需要很長時間積累。

(4)創新 博客 —— SNS——移動化,由簡入繁再由繁為簡,QQ空間畫出了一段不斷創新的軌跡,這背後是騰訊技術驅動與務實的基因。 2014年是中國互聯網非常關鍵而敏感的一年,PC互聯網的流量已經開始下滑,移動互聯網流量爆髮式增長。在2014年之前,移動互聯網是互聯網的補充和附屬品,2014年之後PC互聯網與移動互聯網相互抗衡又相互結合。

在社交網絡領域,我們要認識到以下一些信息:

首先,開發APP與移動化是兩回事。因此簡簡單單開發了APP的人人網和開心網暫時讓人看不到希望。在這個問題上,我們看到了QQ空間的舉措:開發APP以跟隨,打通手機QQ(這一點很厲害)、打通微信朋友圈。

其次,要留意手機與PC不同的功能性。建議大家留意知乎、唱吧、陌陌這些項目,知乎帶來了架構上的變革,陌陌和唱吧發揮了移動的功能特徵。明顯的,51轉型之後成為手游的推廣基地,而QQ空間多年來第一次瘦身並且強化了拍照與移動圖片處理功能(具有多種模版的QQ空間水印相機)。

最後,一定不要忘記移動化帶來的革命——功能與場景的結合。 可以預測的是,在前一波功能為先的移動互聯網發展結束之後,緊隨其後的很可能就是移動的SNS之戰。在大家認為微信微博一統江湖的時候,移動SNS很可能成為下一波的重點。至少目前我們已經看到資本開始青睞那些與O2O相關的垂直或者本地化的社交應用項目了。(文/周寧)

來源:商業價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249

文青阿北的九年,不得不“慢”的豆瓣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913/145654.html

i黑馬:2005年3月,豆瓣網上線。現在,豆瓣距離它的第10年已經越來越近。這家曾經為大家所公認為典型的UGC(由用戶生產內容)社區,在移動創業大爆發之際承受著業界萌生的質疑:它是否走得過慢,它的商業模式是否有問題?

在登上選秀節目之前,《董小姐》這首歌的作者宋冬野活躍在豆瓣的音樂人小站里。圖/成都商報

應用心理學博士,網名為“動機在杭州”的知乎用戶曾經寫道:

如果用一種理想身份來表示這三個網站,豆瓣、果殼和知乎對應的分別是:“文藝青年”、“科學家”和“思想者”;如果用一個詞來表示這三個網站的核心內容,它們對應的分別是“情感”(文藝的本質是情感)、“知識”和“觀點”;相應的,它們所激發的動機分別是“情感交流”(難怪會變成YP聖地,YP也是情感需要一種嘛),“知識傳播”和“觀點分享”。

只不過,這三種人在2011年那樣的時間節點上,曾經是齊聚豆瓣的。三種人彼此的區別也沒有那麽涇渭分明,在外界看來是一樣的人群,因為他們是同一個年齡段為特征——80後。

這些人里,有出色的民間書評、影評、樂評人,有直接的創作者,有潛伏其中的廚師,咖啡館店長和星探。在“小組”開通以後,更多人根據興趣愛好,給自己貼上了行走著的活的標簽。

從2011年這個算不上節點的年份到現在,不同的人群根據興趣愛好,擴散到了其他新興的據點,豆瓣少了一分專業人士,少了一分意見領袖,只有披著“文藝青年”外衣的,最早被豆瓣氣質吸引而來的用戶,依舊留在那里。而以“小組”為核心之一的豆瓣,儼然成為這些人的精神家園。

小組:熱鬧但不賺錢

打從娘胎里生下來,豆瓣就沒怎麽為推廣犯過愁。《外灘畫報》記者在描述豆瓣草創時期的景象時這樣說:

楊勃沒有為豆瓣做過任何推廣計劃,因為如果毫無區別的推廣到那些不愛好讀書、音樂以及電影的用戶那里,“會造成浪費”。可是,豆瓣有一種力量,不顯山不露水卻能讓人為它著迷。

後來,豆瓣還是著實地做了一回廣告。2013年12月,豆瓣發布了一支宣傳視頻,首次以動畫形式對豆瓣、用戶及豆瓣各產品線進行了頗具趣味性的介紹。除此之外,還著重強調了豆瓣作為興趣營銷平臺的屬性。

這個視頻當中把讀書、電影、音樂和小組並列為網站最核心的功能,也是這些功能圈住了網站的核心用戶。這確實不假,但是和書影音不同,小組事實上是沒法作為豆瓣向廣告主炫耀的財富的。豆瓣小組所創造的是一個用戶自發形成的閉環交流空間,豆瓣難以從這些用戶身上得到多少好處。

圖書,電影和音樂的交流,以及隨之而來的數據庫,讓豆瓣可以成功地利用它們,給合作媒體提供稿件,和內容生產商進行組合營銷。對文字資源的轉化創造了豆瓣閱讀,對於音樂的發掘也催生了豆瓣FM。

但是和它們相比,小組當中的熱鬧的生態卻一直沒有轉換成對豆瓣本身的價值。想要複制豆瓣FM成功道路的東西和小站,都不是特別成功的。

 

和其他需要“運營”的用戶社區相比,豆瓣小組的自組織能力是如此之強,以至於官方都沒有多少插手的機會。在小組當中,用戶有一套成熟的人際交往和市場交易機制。管理員,組員之間的交流少有百度貼吧那樣的爆吧亂象出現,極少機會需要豆瓣官方出面調停。官方所做的更多是以“違規”為理由封停可能挑戰審查制度的小組。

\
 

2010年,“廣告門”網站走訪豆瓣網辦公室。文章寫道,“第一次見到公司前臺也配備蘋果電腦”。

借著這個話題,我們也采訪了一個豆瓣前員工,他向我們講述了在豆瓣工作是一番怎樣的感受。

在豆瓣工作幾年去BAT等國內超大型互聯網公司工作的人,不少反應說公司氛圍沒有豆瓣的好,重新回到豆瓣工作的人也大有人在。加班,在互聯網公司已經成為了一個常態,但在豆瓣,加班只是偶爾的事。

豆瓣會讓員工自己訂立在某個節點完成某項任務,但沒有嚴格的考核制度。如果在某個時間節點上任務沒完成,豆瓣員工會提交一個百分比。畢竟,很多項目都是長期的事。

豆瓣的員工多數都是豆瓣用戶,甚至是豆瓣深度用戶,每天要刷三四次,偶爾在上面吐槽一下公司產品。公司同事之間也大多互相稱呼豆瓣名,或者其他綽號,很少會叫真名。

相對其他互聯網公司來說,豆瓣的員工會比較文藝。很多人喜歡電影、圖書等。每周四豆瓣會組織放楊德昌等人的電影,有的同事還會作影片講解。豆瓣甚至還有內部的吉它班,因為在豆瓣,身邊不少同事的另一層身份就是豆瓣紅人、搖滾樂手、作家。

豆瓣的工作氛圍也比較好。每周豆瓣還會組織一次踢球,在2013年之前,阿北還經常參加每周一次的踢球賽。就算從豆瓣離開,大家仍會定期組織踢球、飯局。就算不是同一時期的前同事,彼此也聽說過。私下聚會的時候大家也不會討論公司的事,都會聊去哪兒玩,電影之類的。離開豆瓣創業也是結伴創業。

阿北球踢得不錯,踢球之前他會先看一下全場的局面,不會像一些人一樣拿到球只管自己踢。

其實這里面沒有什麽特別的,不是嗎?

可以說豆瓣的“輕”與“慢”隱含了一種神秘感,這讓它的員工離職創業,就算並不是因為怨恨這家公司,也足以造成一定的猜測和過度解讀。但是與此同時豆瓣又沒有擴招的打算。目前豆瓣在官網掛出的招聘職位一共有33個(未查到職位限定的人數)。

Douban.net

一直以來豆瓣的盈利來源,都被認為公認為是與圖書銷售商的分成、電影的推廣費用、與院線的分成,以及品牌展示廣告、互動廣告。據公開信息,豆瓣2010年的營收近千萬,主要是賣書分成和廣告投放。據稱,在2010年,豆瓣廣告收入每季度增長速度達到100%。到2012年底,單購書單一個產品就給各圖書網站帶來每年兩億的圖書銷售額。

2006年,豆瓣完成第一輪融資,投資方是聯創策源,金額為200萬美元。2009年底,豆瓣獲得摯信資本和聯創策源總額近千萬美元的第二輪投資。2011年(就是那個並非節點的節點),豆瓣完成第三輪5000萬美元融資,投資方分別為摯信資本、紅杉資本和貝塔斯曼亞洲投資基金。

那麽,拿著這些錢,豆瓣做了些什麽?

豆瓣在2012年推出了很多付費項目,比如付費電子書業務豆瓣閱讀,豆瓣電影推出的在線選座功能,以及豆瓣FM付費版。在這些盈利項目中,廣告成為一個亮點。豆瓣第一個大的合作品牌是匡威。
 

豆瓣英文版和中文版版式完全一致,但我們無法找到當時的截屏。這是2005年底的豆瓣首頁。圖/豆瓣用戶 孬爺爺

現在如果要問“有類似豆瓣的外國網站嗎”,會有人給出不少例子:GoodReads,LibraryThing,Anobii等。但是豆瓣如果堅持在國外做起來的話……想想看,這個問題其實跟詢問“為什麽大眾點評沒有早點國際化”是一樣的。

2011年7月,《時代》周刊撰文描述中國LGBT(少數性取向)人群現狀,其中提到豆瓣是“曾受中國不斷成長的同誌社群所歡迎的線上平臺”。豆瓣的世界首秀,由此定格在這樣的位置上。

尾聲

人們之前一直稱豆瓣為慢公司,在這個稱號的背後,是對它日後可能會厚積薄發,發展為龐然大物的希望。但是已經到了十年關口,豆瓣依然遵循著原來的節奏。這在我看來,更容易理解為,它是遇到了真正的瓶頸,導致最多只能夠養活這麽一些人,而沒有辦法擴大規模。這不能簡單地用阿北的“情懷”來概括。

快要走入第十個年頭的豆瓣,應該不會黯然接受死去或者被肢解式收購的結局。但是這樣尷尬的業務規模可能會始終困擾著它。最近幾年,巨頭從原來的山寨抄襲,逐漸轉為並購中小型企業,使得一些規模不大不小的創業公司紛紛站隊,BAT派系的站隊日趨清晰。在這種情況下仍然堅持獨立的公司。可能比較難有回旋空間。不排除豆瓣未來接受三大巨頭之中其中一家融資,並且與產品和服務深度整合。

可以說,如果在所有獨立的創業公司當中,豆瓣是最後一個歸入三大陣營其中一個的,那也應該算是這幾年獨立運作生涯當中的一大成功了。

來源:動點科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691

美元指數升破92大關 歐元刷新九年新低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846

隨著歐洲央行QE步伐的臨近以及希臘政局的確定性升溫,加之歐元區12月CPI數據預期悲觀,歐元連續第七個交易日下跌,今日歐市盤中刷新近9年來新低,美元指數則刷新逾9年來新高。

截止北京時間19:45,歐元對美元日內跌0.5%,至1.1827的近9年新低。美元指數升至92上方,刷新逾9年來最高值:

QQ圖片20150107194508

QQ圖片20150107195003

近期,市場熱議希臘若左翼政黨上臺則可能退出歐元區,這令歐元嚴重承壓。此外,1月22日歐洲央行將發布最新利率政策,市場普遍預期大規模主權債券購買計劃將出臺,周三公布的數據顯示,歐元區12月消費者物價較上年同期下降0.2%,為2009年以來首次跌入負值,對歐元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

蘇格蘭皇家銀行資本市場負責人Adam Cole表示,歐元下跌並不只因為歐洲本身的問題,更多是美元在走強,因為市場已經將歐版QE的影響在歐元身上price in了。

法國巴黎銀行(BNPP)在日內報告中表示,“從數據角度而言,歐元區12月CPI跌至負值水平,歐元區再度陷入通縮。這為歐洲央行在1月利率決議上祭出QE提供了有力支撐。”

法巴銀行指出,“另外,本交易日作為美聯儲公布FOMC會議紀要前夕,FOMC會議紀要也備受關註。其實,投資者不難發現,從過去兩年公布的會議紀要來看,會議紀要並沒有為利率決議作出進一步清晰闡述,反而帶有混淆視聽的意味。美聯儲通過會議紀要混淆投資者關於其立場的定位,使得投資者陷入雲里霧里。”

法巴銀行還表示,“正逢2015年開端,雖然投資者普遍認同美元長線上漲觀點,但美元投機性多頭頭寸已經達到極限水平,本周部分投資者或削減美元頭寸。因此,在美聯儲FOMC會議公布前美元或繼續回調整理。”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6452

中澳鐵礦九年糾葛 中信計提百億減值準備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1167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1-20 17:56 編輯

中澳鐵礦九年糾葛 中信計提百億減值準備
作者:程俊

中信股份(0267)周二宣布,受到過去數月鐵礦石價格持續下跌影響,公司可能會對中澳鐵礦作出14-18億美元的減值準備。

中信股份在聲明中稱,減值撥備屬非現金項目,但仍會令公司去年度的盈利因此減少。此外,中信表示中澳鐵礦項目的第三至第六條生產線的建設正按計劃進行。其中,第三、四條線的調試預計將在今年底前開始,第五、六條線的調試會在明年。預計到2016年底,整個項目將全面建成投產。

該項目總投資近100億美元,這是澳洲最大的磁鐵礦項目,也是中國企業在澳大利亞的最大投資。

2006年中信斥資4.15億美元買下西澳大利亞兩個分別擁有10億噸磁鐵礦資源開采權的公司Sino-Iron和Balmoral Iron的全部股權。最初收購目的是確保原材料供應,從而保證公司的長期發展。

中信最早的成本預算為33.19億美元,計劃投產時間定於2009年7月。然而直到2013年12月,“中澳SINO鐵礦項目” 生產的首船成品礦才付運,累計耗資已近100億美元。更為糟糕的是,項目現有的產量僅為當初產能設計的一小部分。

中信雖從未向外界披露過中澳項目的噸成本核算,但依照當地同業者與分析師的測算,這一數目不會低於每噸80美元,與澳洲當地生產商每噸30美元到40美元的開發成本相比毫無競爭力。而隨著鐵礦石價格的暴跌,項目最終關閉的風險十分巨大。目前鐵礦石價格僅有70.2美元/噸。



來源:華爾街見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11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