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世行:缺水可能導致部分地區損失6%經濟增長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09637.html

《第一財經日報》從世界銀行(下稱“世行”)獲悉,其最新發布的報告稱,氣候變化加劇水資源短缺,可能令部分地區的國內生產總值(GDP)遭遇6%的損失,從而迫使人口遷移,並引發暴力沖突。

世行在這份《高溫與幹旱:氣候變化、水與經濟》的報告中指出,人口增多、收入增加和城市擴張的綜合影響將會導致對水的需求成倍增長,而水的供應則變得更加不穩定和不確定。

此前,國際勞工組織(ILO)發布的報告也印證了上述氣候變化將引發GDP損失的判斷。ILO在其報告中指出,由於氣候變化引發的工作場所溫度條件惡化,新興經濟體將損失多達10%的工作時間,而對於包括印度、印度尼西亞和尼日利亞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而言,工作時間的損失,意味著在經濟產出或GDP方面將產生幾乎同樣程度的不利影響。

水資源緊缺危機

世行報告指出,如果不盡快采取行動,目前水資源豐沛的地區如中非和東亞都會面臨缺水,而已經缺水的地區如中東和非洲薩赫勒地區缺水狀況會進一步惡化。而由於水對農業、人體健康和收入的影響,相關地區的經濟增長到2050年可能會下滑6%。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6%代表在水資源政策照舊情況下的一個中值。總的來說,這些數字告訴我們在水資源政策照舊的情況下,GDP比沒有氣候變化壓力的情況下低6%。

值得註意的是,各地區之間存在很大差異,所以比如該變化對西歐沒有很大影響,但對世界比較炎熱幹旱通常也比較貧困的地區影響則比較嚴重。

世行還在報告中警告說,淡水資源減少,以及來自其他用途如能源和農業的競爭,到2050年可能會使城市可用水資源比2015年減少三分之二。

報告稱,水資源不安全,可能會大大增加發生沖突的風險,幹旱引起的糧價暴漲有可能激發潛在的沖突,迫使人口遷移。報告稱,在經濟增長受降雨量影響的地區,旱災和水災引發了移民潮和暴力激增現象。

報告同時認為,更好的政策決策可以緩解氣候變化對水資源的負面影響,一些地區通過改善水資源管理有可能將增長率提高5%。

報告作者、世行資深經濟學家理查德•達瑪尼亞表示:“希望還是有的,如果政府針對缺水問題提高用水效率,把25%的水用於價值更高的用途,損失也會顯著減少,部分地區甚至有可能消失。改善水資源管理可以帶來高額的經濟紅利。”

報告認為,在世界上的極度幹旱地區,需要采取影響力更大的政策來防止水資源的低效使用,需要實行更強有力的政策和改革措施來應對日益嚴重的氣候壓力。改善水資源分配規劃、采取提高用水效率的激勵措施、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增加水的供應量和可用性等,可有助於引導各國構建具有水資源安全和氣候韌性的經濟。

高溫作業影響GDP

與此同時,ILO在4月底發布的最新報告則指出,由於氣候變化引發的工作場所溫度條件惡化,新興經濟體將損失多達10%的工作時間。

這份題為《氣候變化和勞動:高溫作業的影響》的報告,參考了此前針對各經濟體開展的由於氣候變化導致的日益頻繁的極端溫度條件對勞動作業影響的最新研究。

報告指出,過高的工作場所溫度是廣為人知的影響職業健康和生產效率的危險因素,也是熱疲勞、中暑,乃至在“極端情況下”導致死亡的風險不斷上升的主要原因。

報告顯示,氣候脆弱國家中有超過10億勞動者及其雇主和社區已經受到了工作場所嚴重高溫的影響,然而氣候變化對於勞動作業的影響並未在全球和各國的氣候或就業政策中得到充分反映。

報告表明,在某個國家,氣候變化導致的總體有效工作時間損失在上世紀90年代就已經達到4%,這充分體現了高溫作業這一挑戰的現實性。

該報告指出,高危地區主要包括美國南部、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區、南美洲北部、北非和西非、南亞和東南亞。而室外勞動作業情況較多、工業和服務業勞動者工作環境溫度控制情況較差的最不發達國家、小島嶼發展中國家以及新興經濟體尤為脆弱。

報告還指出,即便實現《巴黎協定》中提出的1.5攝氏度的較高溫控目標,在2030年之前,世界主要地區每年仍將有幾乎一整個月的時間面臨極度高溫。這樣的高溫情況導致勞動生產率下降,工休需求上升,同時也增加了健康和工傷的風險。

“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早已制定了工作場所的溫度條件標準,然而氣候變化改變了原先的溫度條件。”該報告指出,“氣候進一步變暖對在室外或缺少空調制冷的環境中工作的勞動者或雇主將構成嚴重挑戰。”

該報告還呼籲,加強氣候變化《巴黎協定》中所確定的現有溫室氣體減排計劃的執行力度,將有助於大幅減少工作場所溫度上升在經濟和公共安全方面的影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5081

世行:為什麽上海中學生多項能力都是全球第一?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4591.html

為什麽上海中學生的閱讀、數學、科學能力都名列全球第一?

世界銀行(下稱‘世行’)也在研究這個問題。為了探究為何上海市教育體系是世界上最為強大的教育體系之一,世行還特地對此進行了專題研究並撰寫了一份長達181頁的《上海是如何做的》(”How shanghai does it”)報告。

《第一財經日報》從世行方面獲悉,在5月17日發布的這份報告中世行認為,上海中學生閱讀、數學、科學能力全球排名第一源於上海教育系統和師資隊伍“給力”。

具體而言,上海學生在國際測試中的一流表現與其高效強大的教育體系密切相關:上海市的相關教育政策和投資推動了優質教師隊伍的建設,並制定了明確的學習標準和學生定期評價機制,在學校管理自主權和責任方面取得了平衡。

得益於上海市教育體系的支撐,上海連續在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就學生閱讀、數學和科學三方面開展的兩輪測試中蟬聯榜首。

“上海市教育體系最突出的多個方面之一在於教師培養、支持和管理方式。教師是為提升學校教育質量而采取的任何舉措的核心所在。” 報告主筆、世界銀行高級教育專家梁曉燕表示,“教師這一職業被視為頗受人們尊敬的職業,其原因不僅僅在於教師可獲得合理、穩定的工資收入,還在於他們教學有方。他們是真正的專業人士。”

本周,超過25個發展中國家的政策制定者、包括阿富汗、巴西和埃塞俄比亞的高層代表團將齊聚上海,進一步了解上海是如何管理其教育系統的。

PISA閱讀數學科學全球第一

2014年,在PISA中,上海學生在65個國家和地區中再次奪得全球第一,在閱讀、數學和科學三方面中蟬聯榜首。

圖片來源:世行報告

PISA這一測試由經合組織(OECD)管理和實施,目的在於評價15歲學生對充分參與知識主導型社會所需的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在此前,上海於2009年第一次參加PISA測試,閱讀、數學和科學均列榜首。 在2012年,上海第二次參加PISA,這次測試主要領域是數學,參加的國家(地區)為65個。

上海155所學校的6374名學生代表各類中學約9萬名的15歲在校生參加測試。

在2012年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中,上海學生的數學平均成績為613分,領先第二名的新加坡40分,而OECD的平均成績是494分,也就是說,上海學生的數學平均成績比OECD的高出119分,這相當於領先了3年課程。

此外,上海學生的閱讀平均成績為570分,OECD的平均分數則為496分。上海學生的科學成績為580分,OECD的平均分數只有501分。其中,特別值得註意的是,上海也是在所有參賽城市中在以上三方面擁有最大“尖子生”份額的城市:比如在數學一項,能達到PISA5-6階段的即為尖子生,而上海擁有55.4%的尖子生。

不僅如此,世行的報告還認為,上海具有最平等的教育系統。上海的學生彈性很強,這意味著貧困學生在所有學生中的占比很高,舉例而言,上海學生的數學成績與社會經濟地位之間的關系強度低於OECD的平均水平。

世行認為,從全球範圍看,在經PISA測試的成績最好的學生中,上海市弱勢學生占比最大。

雖然上海需要繼續對弱勢學生給予進一步重視,但報告指出,該市持續采取舉措,已經確保這些學生享有優質教育。2013年,上海市接受基礎教育的學生總數為120萬,其中近半數為農民工子女。農民工子女約77%就讀於公立學校,其余23%就讀於私立學校。

世界銀行東亞和太平洋地區教育實踐局局長巴特諾斯(Harry Patrinos)表示:“上海在如何提高全體學生學業成績方面的經驗,對正在尋求培養更多技能人才的發展中國家或新興經濟體很有借鑒作用。”

縱觀全球,過去十年來的教育舉措側重於確保所有兒童接受教育。從學生在校實際掌握知識的角度來提高基礎教育質量,是全世界面臨的下一個重大挑戰。提高基礎教育質量是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的一項。當前,各國正在積極探尋實現教育可持續發展目標之策,即到2030年人人都能享有優質教育和終身學習的機會。

巴特諾斯表示:“優質學校教育與經濟強勁增長和快速減貧直接相關,因此上海的成功帶來的啟示會對目前尚有2.5億兒童雖已上學卻不能讀寫的的世界大有裨益。”

工作時間三分之一用於課堂教學

上海市教師需要參加嚴格的上崗前培訓,在上崗後也會持續獲得專業發展的支持。報告發現,這一切基本上都在合作和支持性的氛圍中進行。

該報告指出,上海市教師平均將大約三分之一的工作時間用於課堂教學,其余時間用於備課、批改家庭作業、聽其他教師講課或參與其它形式的專業發展活動。

圖片來源:世行報告

此外,他們需要接受系統的考核,必須經過一年試用期,因表現優異而獲得獎勵,有機會根據績效獲得資格晉升,接受作為教學帶頭人的校長領導。

報告稱,上海市在支持績效較差的學校上也很有借鑒意義。盡管教育財政權被下放至區級,但市政府預留部分教育稅進行重新分配,重點面向貧困和績效較差的區。

此外,上海市經常使用“學校委托管理”模式,即由績效優異學校向績效較差的學校提供管理和專業支持,結對的學校組建聯合管理和教學團隊。

市政府對委托管理提供財政支持。這一模式不同於美國的特許公立學校模式。在美國模式下,績效較差學校一般由私營機構接管。

報告總結說,上海具有不斷更新並完善其教育體制的價值觀和做法,這是其優勢之一。

“值得註意的是,上海並沒有停留在PISA成績上沾沾自喜,而是正在思考新的挑戰,如兒童社會情感健康程度、全球公民教育、環保意識、創造力和創新力等方面的問題。”巴特諾斯表示,“這些都是二十一世紀職場需求很高的重要技能,因此所有經濟體都要跳出基本識字和認知技能範疇來思考如何讓學生掌握這些技能。”

上述報告采用的是世行取得更好教育成果的系統方法(SABER)並輔以詳細的學校調查,對上海的教育政策和實施進行全面評價。SABER是世行對教育系統進行標桿分析的全球性平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145

抗擊流行病有錢了!世行設立流行病應急融資基金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7790.html

如果能有一支專門用於流行病的資金在2014年就存在,在埃博拉病毒在西非地區迅速傳播時,就有可能在當年7月就動員到1億美元來有效遏制疫情的傳播和嚴重程度。

然而,這一規模的資金直到疫情爆發三個月後才陸續到位,而在這期間,埃博拉病例增加了9倍。

旨在保護全世界免遭致命性流行病影響,並落實七國集團(G7)領導人在去年5月在德國埃爾矛宮召開的峰會期間作出的承諾,世界銀行(下稱“世行”)在本月26-27日在日本誌摩市召開的G7領導人峰會開幕前一周宣布,將建立開創性融資基金保護最貧困國家抗擊流行病。

《第一財經日報》獲悉,這是一個創新型快速支付的全球性融資機制,通過建立此機制,這還將創建史上首個流行病風險保險市場。在接任G7主席國前夕,日本承諾向新基金提供首筆捐資5000萬美元。

頭三年內籌集2.5-3億美元

世行行長金墉表示:“流行病對世界人民的生命和經濟構成一項最大的威脅。我們將首次擁有一個能夠在流行病迅速失控之前讓資金和專家團隊抵達疫情爆發地的體系。”

在去年5月在德國埃爾矛宮召開的峰會期間,G7領導人敦促世界銀行建立上述基金。

通過誰該新基金,將加快全球和國家在未來流行病疫情爆發情況下的應對速度。該基金由世界銀行與世界衛生組織和私營部門合作設計和建立,進一步將私營部門的活力引入融資和應對領域。

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陳馮富珍表示:“近年來傳染病一再出現的情況大有上升趨勢,世衛組織完全支持流行病應急融資基金,這是對全球衛生安全的重要貢獻,也是對高威脅病原體的重要防線。”

該基金預計今年晚些時候開始運營。據世行估計,該基金在頭三年內將需要籌集2.5-3億美元資金。

該該基金設有一個保險窗口和一個現金窗口,保險窗口將整合來自再保險市場的融資和來自世界銀行集團發行巨災債券的融資,現金窗口作為補充。

這是世行的巨災債券被首次用於抗擊傳染病。如遇疫情爆發,兩個窗口將快速向有關國家和符合要求的國際援助機構撥付資金。

具體而言,該基金的保險窗口將針對最有可能導致大流行的傳染病疫情提供首期三年、最高達5億美元的保險。

這些傳染病包括新型正黏液病毒科流感(新型甲、乙、丙型流感)、冠狀病毒科疾病(非典、中東呼吸綜合癥)、纖絲病毒科疾病(埃博拉、馬爾堡)以及其它人畜共患疾病(剛果出血熱、裂谷熱、拉薩熱)。利用公開數據設計的參數觸發機制將根據疫情爆發的規模、嚴重程度和傳播速度,確定何時撥付資金。

同時,補充性現金窗口將提供使用更靈活的資金,用於應對更多種類新出現、但可能尚未達到保險窗口激活標準的病原體。

目前,符合世行集團面向最貧困國家的國際開發協會貸款資格的所有77個國家都有資格從該基金受益。

流行病每年對全球造成損失5700億美元

近期開展的經濟分析顯示,嚴重程度介於中、高程度之間的流行病每年對全球造成的經濟損失約為5700億美元,相當於全球GDP總額的0.7%。

諸如1918年西班牙流感等非常嚴重的流行病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有可能高達近4萬億美元,相當於全球GDP總額的5%。

而僅在過去兩年中,流行病威脅就包括西非地區的災難性埃博拉危機、對韓國經濟造成較大損失的中東呼吸綜合癥以及正在美洲國家傳播、把數以千計胎兒置於風險之中的寨卡病毒。

其中,埃博拉危機使得幾內亞、利比里亞和塞拉利昂的經濟幾近癱瘓,使三國GDP損失總額高達28億美元(幾內亞6億美元,利比里亞3億美元,塞拉利昂19億美元)。

在埃博拉危機爆發後,去年組建的四個全球專家小組得出的結論是,全世界必須在疫情成為更具致命性、導致更大損失的流行病之前緊急提升快速應對能力。

為此,該基金將采取若幹重要措施來防止爆發另一場埃博拉危機:首先,該基金將針對流行病威脅向世界最貧困國家提供保險;如遇嚴重傳染病疫情,它將迅速向有關國家和國際應對機構撥付資金,用於加快應對速度,以挽救生命,減輕民眾痛苦。

其次,通過動員更早、更快、更好地采取有計劃的協調應對行動,它將幫助降低有關國家及其人民的應對和恢複成本,同時該基金將促進全球和國家加大投資力度,用於為未來疫情做好準備以及加強國家衛生體系。

另外,該基金將整合公共和私營部門資源,提升全球公共衛生安全水平,構建管理流行病風險的新型保險市場。

據世行集團估計,倘若該基金在埃博拉病毒在西非地區迅速傳播的2014年年中就已存在,就有可能在當年7月就動員到1億美元來有效遏制疫情的傳播和嚴重程度。

截至目前,埃博拉疫情已奪走了超過1.13萬人的生命,造成了至少10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用於埃博拉危機應對和恢複的國際援助總額超過70億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8004

2017年走出衰退!世行上調俄羅斯經濟增速預期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5071.html

當地時間6月7日,世界銀行最新報告調整了對俄羅斯經濟的預測值。在世行看來,俄羅斯經濟的複蘇正在發生。

根據世行在華盛頓發布的最新《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世界銀行預計:今年俄羅斯GDP仍將縮減1.2%,但2017年就可以實現1.4%的增長,2018年增速將高達1.8%。而在4月的報告中,世界銀行曾認為,俄羅斯2016年的經濟衰退幅度最多可達1.9%,而2017年的增長幅度為1.1%。

世行:看空世界看多俄羅斯

在回答俄塔社記者提問時,世界銀行集團發展前景總監阿依汗·考烏斯認為:當前俄羅斯經濟“仍然在經歷困難的調整期”,衰退尚未完全結束。

“可以看到的跡象是:在一些經濟部門,最低點已經出現。例如,4月的工業生產相比去年同期增長了0.5%。同時,這是俄羅斯在‘負增長區間’徘徊一年後連續第二個月出現增長。同時,4月采購經理人指數達到54.2,高於3月的52。”采購經理人指數是國際組織廣泛使用的經濟指標。商品和服務采購經理人指數意味著最近數月的采購數量是有所增加還是減少。如果指數超過50,這意味著經濟增長的良好預期。

“我們將看到盧布匯率真正穩定下來。”考烏斯表示,“通脹數據將會改善。我們期待俄羅斯在2017-2018年回到穩定的經濟增長,年均增長率達到1.6%。”但考烏斯也指出,國際制裁的後果一定程度上會反映在“增長速度”中,這一增速也將反映“財政預算政策的修正,包括10%的預算支出縮減”。

在對俄羅斯做出樂觀期待的同時,世界銀行降低了對2016年世界經濟增長的預期,從今年月份預測的2.9%下調至2.4%,下調的理由包括發達經濟體增長滯緩、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低迷、全球貿易流動疲軟和資本流動日減。

俄羅斯:舊有經濟增長模式枯竭

不過,盡管經濟增長預期喜人,但找到新經濟增長模式對於俄羅斯而言已經迫在眉睫。近日,俄羅斯中央銀行第一副行長克謝妮雅·尤塔耶娃表示,在外部環境的變化中,俄羅斯必須找到新的經濟增長模式。

“俄羅斯經濟的新常態,就是在石油價格變化的條件下,務必找到新的經濟增長模式。”尤塔耶娃強調,俄羅斯幾乎已經完全適應了經濟的新常態。“經濟已經在很大程度上適應了。當前,需要考慮不是如何適應,而是未來如何發展。”尤塔耶娃表示。

依靠石油出口拉動經濟的舊有增長模式已經枯竭——這已是俄羅斯政府高層的共識。5月末,俄羅斯總統助理安德烈·別拉烏索夫也曾在俄塔社的采訪中表示:當前俄羅斯的經濟增長模式已經枯竭,借助舊有模式,哪怕1-2%的增長都已經不可能再實現。“重要任務之一——就是釋放經濟增長。我們處於這樣的狀態,這已經成為所有人的共識——那就是當前的經濟增長模式實際上已經枯竭。”別拉烏索夫認為,“借助既有模式實現哪怕1-2%的增長實際上都已經不可能。即便可能,也不會帶來任何好處。只能是新的泡沫,然後再次衰退。因此,必須找到新的經濟增長動力,必須創造機制,實現這些增長源,從而確保經濟增速達到4%。”

俄羅斯央行第一副行長也專門指出了中國經濟放緩對俄羅斯帶來的潛在風險和機會。在尤塔耶娃看來,中國經濟增長的放緩會對俄羅斯帶來短期的風險,但在長期會帶來更多的可能性。

“中國經濟增速的放緩是非常明顯的。這為我們帶來了許多短期的風險,但中長期卻有很多可能性。短期的風險在於——中國經濟對俄羅斯的出口商品擁有巨大的需求。國際石油、天然氣、金屬、煤炭價格——這些價格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國經濟傳統部門的增長。至於未來前景:如果中國經濟的其他領域出現增長,這將為我們帶來多樣化的可能性,並嘗試生產出一些新的商品,從而為中國和俄羅斯創造雙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324

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低迷 世行下調全球增長預期至2.4%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5063.html

《第一財經日報》從世界銀行方面獲悉,世行將2016年全球增長預測從今年1月份預測的2.9%下調至2.4%,下調的理由是發達經濟體增長滯緩、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低迷、全球貿易疲軟和資本流動日減。

根據世行最新一期《全球經濟展望》報告,出口大宗商品的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努力適應原油及其他主要大宗商品跌價,這是導致下調預測的一半原因。對這些經濟體今年的增長預測僅為0.4%,比1月份的預測下調了1.2個百分點。

“這種增長滯緩的局面,凸顯出各國實行促進經濟增長和改善極貧人口生活的政策具有極端重要性,”世界銀行集團行長金墉表示,“經濟增長依然是減貧最重要的驅動器,因此我們非常擔心出口大宗商品的發展中國家由於大宗商品價格低迷而出現增長大幅放緩。”

大宗商品出口國和進口國增長前景顯著不同

進口大宗商品的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比出口國更具有韌性,但能源及其他大宗商品跌價帶來的好處只會慢慢顯現出來。

由於能源低價和發達經濟體的溫和複蘇支持了經濟活動,對這些經濟體的預測是2016年增長5.8%,比2015年5.9%的增速(估算)略有下降。

在主要新興市場經濟體中,對中國2016年的增長預測為6.7%,去年增長為6.9%。

印度預計將保持6.7%的強勁經濟增長,巴西和俄羅斯預計將比1月份預測陷入更深度的經濟衰退。南非2016年增長預測為0.6%,比1月份預測低0.8個百分點。

上述報告發現,在低息時代及近期融資需求上升的推動下,私營部門信貸大幅增加,從而增大了一些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潛在風險。

在增長乏力的環境中,全球經濟面臨顯著風險,包括主要新興市場增速進一步放緩、金融市場情緒突變、發達經濟體出現停滯、大宗商品低價期長於預期、世界不同地區地緣政治風險上升,以及對利用貨幣政策刺激增長是否有效的擔憂。

該報告引入一種用於量化全球前景所面臨風險的工具,並發現這些風險目前比1月份更加向下行傾斜。

“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增長前景萎靡不振,會拖慢其追趕發達經濟體收入水平的步伐,甚至出現倒退,”世行發展經濟前景預測局局長阿伊汗·高斯表示,“不過,一些進口大宗商品的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仍能在過去三年里實現了穩定增長或加快增長。”

地區前景展望

“在發達經濟體努力獲得增長動力的同時,東南亞大多數經濟體都在穩定增長,世界各地進口大宗商品的新興經濟體也在穩定增長,”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兼高級副行長考什克∙巴蘇表示,“不過,需要謹慎對待的一個發展趨勢是私人債務在一些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快速增加。在一波借債高潮過後,不良貸款在貸款總額中的比例增加四倍的現象並不少見。”

具體而言,在東亞太平洋地區,如1月份所預測,東亞太平洋地區2016年增長預計會放緩至6.3%,中國的增速預計放緩至6.7%。不包括中國在內該地區2016年預計增長4.8%,與2015年相同。這一預測的假設是中國增長有序放緩,同時伴隨著穩定推進結構性改革並在必要時采取適當的政策刺激。

該地區其他經濟體的增長預計將從一些大型經濟體(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投資增加和大宗商品低價支撐旺盛消費(泰國、菲律賓、越南)中獲益。

在歐洲中亞地區,俄羅斯經濟的持續收縮,導致對該地區2016年增長預測僅為1.2%,比1月份預測下調0.4個百分點。

對地緣政治的擔憂,包括烏克蘭東部及高加索地區爆發暴亂和土耳其的恐怖襲擊事件,對增長前景造成拖累。不包括俄羅斯在內該地區預計增長2.9%。對該地區東部的增長預測比1月份做了下調,因為各國還在努力適應原油、金屬和農業類大宗商品跌價。該地區西部的經濟活動將會得益於歐元區的溫和增長以及在低燃料成本助力下的內需增強。

在拉美加勒比地區,預測該地區繼2015年下降0.7%之後2016年繼續收縮1.3%,這是30多年來首次出現連年經濟衰退。

預計該地區2017年開始恢複增長,2018年增長勢頭逐漸增至2%左右。地區內各地存在差異:南美預計今年收縮2.8%,2017年開始溫和複蘇。

與此相反,在與美國聯系密切和強勁出口支持下,墨西哥及中美洲次地區和加勒比地區預計2016年分別增長2.7%和2.6%,2017年和2018年進一步加快。預測巴西2016年收縮4%,在嘗試收緊政策、失業率上升、實際收入減少和政治不穩定的情況下,經濟衰退預計會持續到2017年。

在中東北非地區,預測該地區2016年增長略有回升至2.9%,比1月份預測下調1.1個百分點。

做出下調的原因是預計今年油價繼續下落,平均每桶41美元。2016年地區增長輕微改善的主要原因是1月份取消制裁後伊朗伊斯蘭共和國預計會出現強勁複蘇。2017年原油均價的預期回升將支持該地區在2017年恢複增長達到3.5%。

在南亞地區,盡管發達經濟體增長力度低於預期影響到該地區的出口增長,南亞的增長預計在2016年加快至7.1%。由於內需作為主要增長推動器持續旺盛,經濟活動得以保持韌性。

該地區最大經濟體印度顯示出經濟活動走強,巴基斯坦、孟加拉和不丹亦如此。大多數南亞經濟體得益於油價下跌、低通脹和穩定的僑匯收入。

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鑒於大宗商品價格預計將維持低位、全球經濟活動預期疲弱和金融環境收緊,預測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繼2015年增長3.0%(估算)之後,2016年增長再度放緩至2.5%。

石油出口國不太可能出現消費增長大幅回升,而石油進口國通脹降低應會支撐消費支出。不過,因幹旱、高失業率和貨幣貶值引起的食品漲價有可能抵消部分優勢。很多國家的投資增長預計都會放緩,原因是政府和投資者在財政整頓的大背景下削減或延遲了資本支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325

世行:土耳其領跑全球私人資本基建投資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6998.html

2015年全球私人資本參與基礎設施投資保持在1116億美元,該數字比前5年的平均水平低10%。《第一財經日報》從世界銀行(下稱“世行”)私人資本參與基礎設施投資數據庫獲得的信息顯示,究其原因,是在中國、巴西和印度的投資承諾額逐漸減少。而土耳其成為新寵,以包括伊斯坦布爾新機場在內的兩大新項目領跑全球。

同時,可再生資源行業投資迅猛,從全球來看,可再生能源吸引了私人資本參與投資額的近三分之二,其中太陽能項目投資額比過去5年平均水平攀升72%。

土耳其領跑全球

2015年,土耳其共達成7個項目,交易總額447億美元,創出新高,其中兩個大型交通項目吸收全球投資40%,即356億美元的伊斯坦布爾新機場IGA機場(包括向政府繳納的291億美元特許經營費)和64億美元的格貝茲-伊茲密爾高速公路項目。

從全球來看,雖然與2014年持平,但2015年全球私人資本基礎設施投資比前5年的平均水平低10%,原因是在中國、巴西和印度的投資承諾額逐漸減少。特別是巴西的投資額僅為45億美元,同2014年的472億美元相比大幅下滑,與前5年的投資增長趨勢背道而馳。盡管這三大傳統重量級國家占全球項目總數的44%,但其投資總額僅占全球投資總額的10%,而2014年這一比例為54%。

“數據顯示在其他新興經濟體的投資快速增加,達到999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92%。”世行集團公私合作局副局長克里夫∙哈里斯表示,“這些國家中有11個國家2015年承諾投資額至少達10億美元,遠高於上年。”

在中斷了兩年或者更長時間後重返投資市場的國家包括薩爾瓦多、格魯吉亞、立陶宛、黑山、烏幹達和贊比亞。哈里斯表示,從地區來看,非洲和歐洲中亞地區的私人資本基礎設施投資出現上升,但落後於東亞太平洋、拉美加勒比、中東北非和南亞地區。

可再生能源吸金

2015年可再生能源投資突飛猛進,太陽能領域的私人資本基礎設施投資猛增至94億美元,高出過去5年平均水平72%。

可再生能源整體上占全球投資的63%,標誌著風能、水力和地熱發電的使用更加廣泛。交通行業吸引投資承諾額最多,達699億美元,占全球投資的63%,其次是能源占34%,水務占4%。在2015年的300個項目中,能源項目數量最多,為205個,其次為交通項目55個,供水與汙水項目40個。

此外,項目規模在過去4年也趨於擴大,2015年平均規模達到空前的4.193億美元。數據顯示,2015年大型項目占主導,40個項目超過5億美元創下新高。2015年投資額排名前五的國家分別為土耳其、哥倫比亞、秘魯、菲律賓和巴西,共計740億美元,占發展中國家獲得的全球投資額的66%。

世界銀行集團私人資本參與基礎設施投資數據庫是關於發展中國家投資趨勢的全球主要數據來源,涵蓋能源、交通、水務及汙水行業的基礎設施項目。數據庫的時間範圍為1990年~2015年,涉及139個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經濟體的逾8000個項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220

世行:2016年全球物流績效排名中國靠前

世界銀行兩年一期的最新版《2016聯接以競爭:全球經濟中的貿易物流》報告出爐,在其對160個國家的貿易物流績效進行排名的榜單中,德國連續三屆蟬聯榜首,敘利亞墊底。

該報告按照收入組別對物流績效進行分區。有趣的是,無論國家收入高低,物流專業人員最不滿意的都是鐵路。

世界銀行集團貿易與競爭力全球實踐局高級局長安納貝爾·岡薩雷斯表示:“國際貿易和國內的物流績效對國家經濟增長與競爭力至關重要。高效的物流將人和企業與市場和機遇聯通,有助於提高生產率和民生福祉。令人遺憾的是,富國與窮國之間的物流績效差距仍然存在。”

按收入組別的物流績效最佳國家

高收入國家

中高收入國家

中低收入國家

低收入國家

德國

南非

印度

烏幹達

盧森堡

中國

肯尼亞

坦桑尼亞

瑞典

馬來西亞

埃及

盧旺達

在過去6年里,物流績效排名前十的國家保持穩定,這其中就包括在供應鏈行業占主導的國家。績效最差的低收入經濟體往往是內陸、小島嶼或沖突後國家。

在其中,按照高收入、中高收入、中低收入以及低收入四組劃分,對應四組中物流績效最高的國家分別是:德國、盧森堡和瑞典;南非、中國和馬來西亞;印度、肯尼亞和埃及;烏幹達、坦桑尼亞和盧旺達。

該報告依據供應鏈績效的多項指標進行排名,這些指標包括基礎設施、服務質量、運輸可靠性、邊境清關效率等。

報告作者之一、世行貿易與競爭力全球實踐局的讓-弗朗索瓦∙阿維斯表示:“物流績效就是關於實現連接經濟與市場的供應鏈的可靠性。物流最緊張的國家主要需要大力改善基礎設施或海關與邊境管理。物流較好的國家則需要解決圍繞服務開發與服務質量的一系列複雜問題。在所有物流績效最佳的國家,公共部門與私營部門都開展密切合作,采取全面綜合的方式提高物流效率。”

該報告表明,在衡量各國物流績效的標準中,物流服務都在改善。不過,無論國家收入高低,物流專業人員最不滿意的是鐵路。在邊境管理方面,海關得分高於所有其他有關部門,衛生和動植物檢疫部門得分落後。

需要註意的是,在過去10年中,物流業議程的優先重點發生了變化,特別是貿易增長放緩加大了物流業網絡重組和創新的壓力。針對物流績效的政策範圍,由貿易與運輸便利化的邊境問題轉向國內績效問題。此外,物流業與公共部門必須應對技能與能力水平提升等重大挑戰,適應貿易增長放緩的局面。管理供應鏈的足跡與可持續性也是當務之急。

報告另一位作者、世行貿易與競爭力全球實踐局的丹尼爾·薩斯拉夫斯基說:“今年的物流績效指標繼續反映出改革的複雜性與取決於國家物流績效的不同重點。物流政策現在不僅限於交通運輸或貿易便利化,而且還包括服務、設施建設、基礎設施和空間規劃的更廣泛議程的組成部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653

傳聞是真的!保羅·羅默將正式擔任世行首席經濟學家

世界銀行行長金墉18日宣布,美國經濟學家保羅·羅默將接替考希克·巴蘇擔任世行首席經濟學家兼高級副行長。

羅默的任命於今年9月開始生效。金墉當天在一份聲明中說,羅默致力於發現創新途徑來解決貧困和社會不平等問題。世行期待將羅默在這方面的努力進一步推廣開來。

羅默當天在自己的博客上表示,很高興接受世行的任命。他說,這一職位將為他提供獨一無二的機會學習如何讓有用的知識惠及數十億人口。

此前,英國金融時報就曾報道,世界銀行或將任命保羅·羅默Paul Romer為新任首席經濟學家。

觀點:發展中國家可以通過城市的快速發展來創造經濟機會

現年60歲的羅默目前擔任紐約大學教授。羅默在1977年獲得芝加哥大學物理學學士學位,並於1983年在該校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他被《時代雜誌》選為1997年美國最具影響力的25人之一。

他是內生增長理論的主要創建者之一,認為經濟增長的動力來自於對人力資本、創新和知識的投資。近年來,羅默還專註於城市化研究,認為發展中國家可以通過城市的快速發展來創造經濟機會,推動系統性的社會改革。

例如,他呼籲把發展中世界的貧困城市改造為巨大的“改革區”,以刺激經濟增長和改革,他援引了中國南方城市深圳的例子;上世紀90年代,深圳成為推行經濟改革的實驗室,這一改革開啟了中國的快速增長。

羅默強烈支持借助經濟增長的力量來減少貧困,他加入世界銀行之際,新興經濟體增長放緩正給世行帶來種種新的挑戰。上月該行經濟學家警告稱,發展中經濟體增長不斷放緩,已經使它們趕上美國等富裕經濟體的努力倒退了幾十年。

2015年3月,羅默曾受邀參加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5”。2015年12月16日,保羅·羅默又受邀來華參加世界互聯網大會,探討互聯網金融的創新與發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901

世行上調2016年油價預測至43美元

第一財經記者從世界銀行方面獲悉,由於二季度供應中斷和需求旺盛的影響,世界銀行將2016年原油價格預測從每桶41美元上調至43美元。

其中,受供應中斷、特別是加拿大山火和尼日利亞石油設施遭襲的影響,2016年二季度油價上漲37%。世界銀行這份最新的《大宗商品市場前景》報告上調了預測,並考慮到了近期需求減弱以及部分中斷供應得到恢複。

世行高級經濟學家、《大宗商品市場前景》報告主要作者約翰·巴菲斯說:“隨著原油市場供應過剩逐漸消失,我們預計2016年下半年油價會小幅上漲。但庫存量仍很大,減少庫存需要一些時間。”

盡管2016年二季度油價和許多其他大宗商品價格出現恢複,但世界銀行跟蹤的大多數大宗商品指數預計今年都會下跌。造成這一趨勢的主要原因是供應居高不下,而就包括能源、金屬和農業原材料在內的工業類大宗商品而言,主要原因是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增長前景乏力。不過,大部分降幅預計將小於4月期報告預測的降幅。

包括石油、天然氣和煤炭在內的能源價格預計2016年下跌16.4%,比4月份預測的19.3%降幅趨緩。金屬礦產、農產品和化肥等非能源大宗商品預計今年下降3.7%,比上期報告預測的5.1%降幅趨緩。

金屬價格預計來年降低11%,比4月份預測的8.2%降幅增大,反映出需求疲軟前景和新增產能的影響。農產品價格降幅預測低於4月份,是南美作物減產和生物燃料需求企穩的結果。

《大宗商品市場前景》專題指出,由於能源占農業生產成本10%以上,能源價格波動一直是影響糧價波動路徑的一個主要因素。能源價格在2015年下跌45%,預計今年將再度下跌。在2011年~2016年糧食類大宗商品和大豆價格32%的可能降幅中,約1/3是受到能源跌價的影響。

能源跌價也緩解了生產生物燃料作為替代能源的壓力。生物燃料生產在過去10年一直是推動糧食類大宗商品需求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

世界銀行發展預測局局長阿伊汗·高斯說:“出口能源的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竭力適應持續低價。部分由於能源價格與農業類大宗商品之間存在緊密的價格聯系,農業生產國在能源價格低迷時代可以預期價格進一步走低。能源和農業類大宗商品出口國都需要加大努力推進經濟多元化發展,以增強抵禦大宗商品價格波動的韌性。

世界銀行《大宗商品市場前景》季報於每年1月、4月、7月和10月出版,報告提供對包括能源、金屬、農產品、貴金屬和化肥在內的主要大宗商品組別的詳細市場分析,並與歷史價格數據一起呈現對46種大宗商品至2025年的價格預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429

在華推20億SDR計價債券 世行成首家發行人

第一財經從世界銀行方面獲悉,世界銀行(國際複興開發銀行)於當地時間8月12日宣布,中國人民銀行批準世界銀行在中國國內債券市場首發以特別提款權(SDR)計價的債券。

世界銀行新的債券發行計劃規模為20億SDR(約相當於185億人民幣)。此計劃中的所有債券以SDR計價,以人民幣支付。每個債券的確切發行時間及條款將根據市場狀況而定。

世界銀行是首個獲批發行SDR債券的機構,這標誌著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開啟了SDR債券市場。

“對於中國的債券市場,對於SDR作為國際儲備資產,這都是標誌性的發展,”世界銀行集團行長金墉指出,“我們很高興支持中國不斷提升在全球金融市場上的作用。世界銀行在中國發行SDR債券,將支持20國集團擴大SDR使用的目標,幫助促進中國國內資本市場的發展,也將拓展中國投資者在國內債券市場獲得外幣債券的渠道,並為在中國尋求優質投資產品的國際投資者創造新的投資機會。”

“世界銀行司庫局感謝中國批準世界銀行成為其國內市場首個SDR計價債券發行人,這是中國資本市場走向國際化的又一步驟。這表明了世界銀行在開拓新市場和開發本地資本市場方面的重要作用,”世界銀行副行長兼司庫阿倫瑪•奧特表示,“世界銀行在中國市場發行以SDR計價的債券,為中國投資者通過新產品支持世界銀行的可持續發展工作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機會。這些債券對於尋求以SDR產品對沖SDR負債的國際投資者也很有吸引力。”

中國人民銀行則稱,世界銀行在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SDR計價債券,是推動SDR金融工具市場化的有益嘗試,有利於進一步促進擴大特別提款權的使用,從而增強國際貨幣體系的穩定性和韌性。

同時,SDR計價債券能夠規避單一貨幣工具的利率和匯率風險,可以多元化境內投資者以及國際投資者的資產配置,也有利於豐富中國債券市場交易品種,促進債券市場開放與發展。

目前,世界銀行(國際複興開發銀行)每年通過向投資者提供20多種貨幣的債券,在國際資本市場籌集500-600億美元資金。

在中國發行SDR債券的新計劃是世界銀行開發和支持新市場發展戰略的組成部分,它將擴展世界銀行的產品種類,吸引新的國內和國際投資者購買世界銀行債券。

SDR(特別提款權)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於1969年創設的用於補充其成員國官方儲備的一種國際儲備資產。SDR的價值目前是基於四種主要貨幣,即,美元、歐元、日元和英鎊。中國的人民幣將於2016年10月1日加入SDR儲備貨幣籃子。

據悉,金杜律師事務所(King & Wood Mallesons)擔任世界銀行債券發行的法律顧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18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