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10413/2282709.shtml
日本地震後,無錫勞動保障監察部門即抽調人員對無錫新區59家規模以上日資企業進行走訪,瞭解目前企業運營和勞動用工狀況。近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 無錫市人保局處獲悉,位於無錫新區的夏普、索尼電子公司等15家企業因在日總部或工廠受地震影響,後期可能會不同程度出現原材料供應不足、生產減產的情 況,具體影響正在評估中。
據日本媒體4月9日報導,日本最大的液晶顯示器(LCD)廠商夏普,因地震及海嘯導致原材料短缺,計劃將其最大的兩 家LCD工廠停產至5月。夏普駐東京發言人中山(MiyukiNakayama)昨日表示,在大阪府堺市和三重縣龜山市的兩家工廠本月停產,因為缺少生產 所需的燃氣,最早將在5月6日恢復生產。
報導稱,由於震後缺少原材料,包括燃氣,夏普將調配至優先滿足小尺寸LCD工廠的生產需求,因為這類產品目前的市場需求更大。中山稱,夏普擁有充足的電視庫存,可以滿足大約一個月的供應。但對兩家工廠的具體停產時間和夏普具體有多少電視面板庫存並未做說明。
對無錫新區的日資企業而言,無錫市人保局還表示,富士通天電子(無錫)有限公司有部分停工。其他企業的生產經營未受影響,尚未出現非正常減員現象。
對此,富士通天電子(無錫)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公司目前還沒有停工的計劃,地震對公司產生的影響主要是減產。」
據瞭解,該公司是富士通集團間接投資的中日合資企業,業務範圍是汽車導航儀等車載電子設備的製造、加工和銷售。
「以前公司是白天晚上都生產,由於原材料供應不足,現在改為白天生產,晚上不生產。」上述人士表示,「生產中所需要的部分配件要從日本運來,因此這部分產品的生產情況受到影響,但從中國國內購買的部分配件沒有受到影響。」
富士通集團官方網站顯示,由於富士通集團位於日本宮城縣和福島縣的主要公司的建築和生產設備,包括工廠和辦公室排水管損壞,影響了公司業務運作。此外,震後導致的停電也影響了富士通集團在日本關東地區的公司業務。
無錫市人保局表示,在無錫新區的日資企業,雖有部分公司因總部或關聯企業位於日本東北地區,而受較大衝擊導致停產或減產,會對無錫企業的原材料供應及對日銷售帶來一定影響,但從目前的整體情況看,新區日資企業的生產經營及勞動用工狀況相對平穩。
http://news.imeigu.com/a/1312531376122.html
无论从一开始做门户网站、还是到后来做软件,这家公司很少有过让市场惊喜的核心业务,市场和投资者甚至只能通过公司分拆计划才能辨认出它的业务体系。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中华网、CDC集团的业务重心却长期依赖资本运作维持营收。
截至2011年7月23日收盘,中华网的股价为2.09美元,市值7361.4万美元,每股亏损0.51美元。一天以前,这家公司因未能按时向SEC递交2010年年度报告(Form 20-F)收到纳斯达克书面警告。
12年前的1999年,中华网作为第一只打着中国概念的互联网股票登陆纳斯达克。2000年2月,赶上了互联网史上最大泡沫“尾班车”的中华网,股价一度高达220.31美元,市值更一度超过50亿美元。
随着泡沫破裂,中华网股价便从急速下挫进入到漫长的一落千丈,截至最近一个交易日(8月5日),其股价报收1.42美元,市值5001.6万美元。
这里,我们简单回顾这家公司的发展历程,看看它从220美元到2美元经历了怎样一条“过山车之路”?还是否有机会“东山再起”?
【图1:中华网历史股价图】
公司架构
【图2:CDC集团架构图】
如 今的母公司“中华网”底下,有CDC软件、CDC全球服务、CDC游戏和China.com四家子公司。而在整个集团内部,又一共有三家上市公司:即 1999年最早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华网,后更名为现在的“中华网投资集团”(NASDAQ:CHINA)、简称“CDC集团”,2000年在香港上市的中 华网(8006.HK)和2009年在纳斯达克上市的CDC软件集团(NASDAQ:CDCS),母公司CDC集团分别拥有79%和85%的股份。
从中华网到CDC集团
--上市:精致的资本故事
中华网当初的成立,可谓希望到资本市场上分一杯羹的新华社“无心插柳”的结果。但后来的上市及成功,却是一个经过精心包装的资本故事。
1994 年,新华社在香港注册成立了其全资子公司——中国国际网络传讯有限公司(简称“CIC”),打算建立一个仅针对国内用户的“国中网”。互联网产业的飞速发 展让最初计划流产,而已经拿到大笔初始融资的CIC必须给投资者一个交代,于是才有了1996年成立门户中华网公司(China.com.Co、即日后的 上市公司)的故事。
20世纪90年代末期,几乎每一只科技股都受到市场热捧。决心加入这场狂欢的CIC用近两年时间,对中华网进行了一系列 业务拓展和资本运作:注册Hongkong.com、Taiwan.com两个域名,控股网络咨询公司TheWeb Connection和将纽约的24/7媒体公司签订协议,让对方为自己提供网络广告连锁代理和广告软件业务。
除了为公司注入更多业务元素之外,中华网还被注入了实打实的资金:据招股书的信息, 通过CIC注资、私募和出售股权,中华网在上市之前就拥有高达6千万美元资金。
事实上,在中华网上市前夕,国内门户生态已初步形成。在内容上,中华网与后起的新浪、网易和搜狐已开始拉开距离,而当门户主要依靠网络广告挣钱时,并不单纯做门户的中华网又将更多精力投到了互联网解决方案上。
但 这个日均访问量只有20万、全年营收仅350万美元(主要来源于网页设计)的中华网,还是成功获得了资本市场的认可。一方面是全球互联网泡沫(以及当时还 颇为新鲜的“中国概念”)的助推,另一方面,其创始人之一、香港人叶克勇功也不可没。在雷曼兄弟的帮助下,擅长讲资本故事的叶克勇将中华网包装成一家拥有 两岸三地门户业务、集网络咨询和网络广告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互联网公司,更成功拉到了大名鼎鼎的美国在线等大股东入股。
1999年7月,中华网正式登陆纳斯达克,市场反响大超预期,一举融资9600万美元。再后来,是中华网次年的“乘胜追击”:2000年1月,中华网再次发放新股,募资3亿美元;2000年3月,中华网分拆旗下的门户网站在香港创业板上市,募资1.7亿美元。
--接连错失广告和无线业务
就 在中华网在纳斯达克大获追捧后的不到1年内,新浪、网易、搜狐等门户网站也相继在纳斯达克上市。三家网站手里拿着软银、高盛等国际投资机构的巨额投资和从 IPO中获得的融资,为争夺当时仅有的890万中国网民大把烧钱。以网易为例,2000年光是投在“网聚人的力量”一支广告上的开支就多达410万美元, 占到运营费用20%。
此时,中华网却没有“跟风”,而是将精力投入到非门户本行、且营收逐年下降的互联网解决方案中。也就在这一年,中华网迅速被卖广告卖得风生水起的三大门户超过。
这一年另一半故事,是互联网泡沫的破灭,所有网站都被迫开始寻找持续而清晰的盈利模式的。上市当年,新浪、网易、搜狐、中华网均处于亏损状态,网易更一度因股价持续低于1美元被摘牌。
跌 入低谷的几大门户重新开始寻找新的利润支点:新浪凭借海量免费新闻资讯和服务吸引巨额流量,死守住以广告为核心(占运营收入80%)的模式;网易转攻网络 游戏,2002年在三大门户中率先盈利;搜狐则围绕互联网产业链发展了一套“综合发展模式”,并逐渐培养出战斗力极强的营销团队。或短信(无线)、或游戏 或广告,看准定位的三大门户此时已稳占山头,唯独中华网的模式依然凌乱和不成气候。
2000年12月,中国移动推出“梦网”计划,让来钱很 快的无线业务成为门户网站的重要盈利平台,中华网依然选择了靠边站。整整两年后,在互联网方案上没折腾出来效果的中华网,才打算借无线翻身。2003年4 月,中华网花费1400万美元收购短信服务商掌中万维网,但据业内人士当时透露,这项收购换来的月入却只有30万人民币,与单季度收入则以数百万美元计的 三大门户拉开几何级差距。
--无线与游戏:“收购—上市”之路的败笔
中华网首次实现季度盈利,是在其上市后第三年,但盈利途径是利息收入。中华网2002年四季度财报数据显示,在1572万美元营收中,利息收入达478万美元。正当各大门户网站各自忙于强化自己定下的商业模式时,中华网不断重复掂量着两件事:分拆上市和收购。
2004 年,事实上已被甩出“四大门户”之列的中华网又开始打分拆上市的算盘。由于收购的来的无线增值业务有了一定起色,中华网则马上计划分拆(门户属下的 china.com、hongkong.com和taiwan.com)手机和互联网业务,并成立新公司CDC Mobile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但中华网不幸撞上Tom.com几乎一模一样的分拆计划,最终上市未果。
对中华网创始人、公司其时实际的主持人叶克勇来说,“有了钱就可以占得先机,通过收购和新的投资来弥补不足”是其一贯思维。上市流产后,2005年,中华网更名为中华网投资集团(即“CDC集团”),同时着手新一轮互联网业务扩充,方式依然是收购。
通 过香港上市公司China.com,CDC先是通过入股、后全资控股收购了当时国内比较知名的游戏运营商“一起玩”(17GAME)。收购完成刚半 年,CDC集团就在2006年12月把China.com的整块游戏业务全部回购,整合为集团旗下子公司CDC游戏,为分拆上市做准备。整合后的CDC游 戏,2007年通过收购光通等网络游戏发行商不断壮大,并成立专做国际发行的新子公司——中华网游戏国际(CGI)。
据CDC集团年报披露,CDC游戏营收主要来自《热血江湖》、《特种部队》、《星战前夜》和《神泣》四款游戏,其中《热血》长期为CDC游戏贡献超过50%营收。这四款“顶梁柱”游戏,无一不是通过收购游戏运营商所得,CDC游戏自主研发的游戏少之又少。
由于无线业务和CDC游戏的海外发行部分(CGI)连年亏损,2008年,CDC集团不得不停止了这两项曾经都有过上市计划的业务。
--2009年CDC软件上市:靠外行重生?
至 2006年重组完毕时,CDC集团正式划出CDC软件、CDC全球服务、CDC游戏和China.com四块业务。当年11月,CDC集团发售1.68亿 美元可换股优先债券,并成功吸引到12家机构投资者购买。这笔融资后来绝大部分被用于支持叶克勇宏大的软件、游戏收购计划。
2009年8月,CDC软件在纳斯达克上市,再度募资5760万美元。CDC软件本身就是一个依靠整合软件公司而成的公司,由罗斯系统、匹维托、JRG、IMI等当时国际知名的软件企业组合而成。自CDC软件成立之日,公司每年都会到海外寻找收购对象。
【图3】
按照CDC软件公司网站上公布的信息,这笔融资后至2010年底,CDC软件接连收购了多达16家公司,可是这些收购并未给CDC软件的营收增长带来太大变化。从2006-2009年的运营情况来看,收购似乎没为公司的营收和利润增长带来明显改观(如上图)。
正如叶克勇所说,CDC软件的发展史完全是一部收购史,公司营收的增长也主要来自并购。
与 其他IT企业通过战略并购加强业务能力或开拓新领域不同,CDC软件的并购看上去杂乱无章:首先收购来的公司分布各行各业,再者是收购回来的公司也未见有 思路的整合,至少是整合的不好。CDC软件将自己定位为“混合型企业应用软件公司”,其实就是缺乏清晰的产品路线和业务规划。
从CDC软件财报中可见,公司主要业务为软件许可、硬件销售、专业服务和维护,为医疗和制造企业提供客户关系管理(CRM)和供应链管理(SCM)相关实施与维护服务,既承接软件实施、也提供技术支持和IT咨询。
但 是,几年下来,市场并没有看到CDC软件在CRM、SCM的某个领域表现出核心竞争力,营收主要来源还是靠销售硬件和软件许可,很难想象它能发展为有能力 承接较高附加值核心业务的主流软件公司。而通常情况下,并购后若没有合理整合,公司业务不仅不能扩大、反倒容易陷入业务流失。
从员工人数上 看,CDC软件目前只有大约1400员工,基本是分布在欧洲、北美、澳大利亚等地的子公司,规模与印度十几万人、美国七八万人的企业相比可谓微不足道,更 让人质疑其承接行业中大企业核心业务的能力。员工规模小意味着,公司很可能长期只能做一些零碎的、低附加值的杂活,因此也难以取得长足发展。
CDC集团机会几何?
【图4】
CDC集团递交给SEC的2009年年报(20-F)显示,2007年-2009年,CDC集团的运营利润均为负值,亏损额在500-1200万之间,2009年依靠其他非运营上的收入才让净利润转正。
从各部分营收数据可见(如上图),支撑着这家公司营收的,正是那家几乎完全靠收购重组得来的CDC软件,普遍比较挣钱的游戏业务对营收贡献率排倒数第二,仅次于目前依靠广告和办展会挣钱的China.com。而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CDC软件的长期竞争力也不太乐观。
实际上,CDC软件的发展轨迹,正是中华网、CDC集团多年发展中的一个典型侧面:从一开始就不想依靠自身发展壮大,希望通过收购的“捷径”做大。
无论从一开始做门户网站、还是到后来做软件,这家公司很少有过让市场惊喜的核心业务,市场和投资者甚至只能通过公司分拆计划才能辨认出它的业务体系。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中华网、CDC集团的业务重心却长期依赖资本运作维持营收。
早期在资本市场上获得的成功,让创始人叶克勇显得很有底气——公司发展每到一个坎,就在市场上转一圈,挖掘已经开始挣钱的业务,收购、整合并重新包装,又是一条新的业务线。
问题是不断的收购,最终给这家公司注入两个致命弱点:第一,公司本来就没有核心竞争力,过于依赖收购让公司进一步丧失内部发展动力;第二,由于通常只收购业务成熟的公司,业务发展长期“慢半拍”,使得公司屡屡在无线、增值服务上全面落后市场主流,只能“捡剩饭”。
大事记:
1994年,新华社在香港注册成立全资子公司中国国际网络传讯有限公司(简称“CIC”)
1996年,CIC在百慕大群岛注册CIC控股公司,将部分股权出让给海外风险投资者,钱果丰任董事局执行委员会主席,叶克勇任董事局副主席
1997年,CIC在开曼群岛注册从事门户网站及相关业务的中华网公司
1999年7月,中华网在纳斯达克上市,募资8600万美元
2000年1月,中华网再次发放新股,募资3亿美元
2000年3月,中华网分拆旗下香港网在香港创业板上市,募资1.7亿美元,手中现金增至5.6亿美元
2005年,中华网更名为中华网投资集团(简称“CDC集团”)
2006年11月,CDC集团完成1.68亿美元可换股优先债券发售,买方为12家机构投资者
2006年圣诞节前后,中华网将游戏部门卖断给其母公司CDC集团,价格1亿多美元
2009年8月,旗下全资子公司CDC软件在纳斯达克上市,募资5760万美元
2011年7月,CDC集团、CDC软件因未按时递交年报,均接到纳斯达克书面警告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11-11/100325084.html
中國的經濟調整才剛剛開始。很多企業面臨流動性緊縮問題。未來幾週壓力可能將會更大。很多人將會要求放鬆貨幣政策,藉口就是一些企業破產將會導致失業率上升,造成社會動盪。這種觀點是錯誤的。中國正在經歷結構性勞動力短缺。破產導致的失業將會在幾個月內被吸收。
破產是中國通脹降溫,房地產泡沫破裂以及經濟再平衡的必然結果。如果政府迫於壓力實施干預,緊縮政策最終將一無所獲。通脹和房地產泡沫將會成為困擾中國經濟更大的怪獸。
過多的企業採取挾持政府和銀行為人質而盈利的政策。政府被迫一次又一次地通過印鈔來救助欠債的企業。這使得經濟最終不可避免地發生惡性通脹。實際上,當企業進行高息借款時,惡性通脹就是其所希望看到的。
調整開始
緩解通脹的貨幣控制已經開始影響房地產行業。一些企業通過降價來提高銷量。這是一個健康的信號。中國的房地產市場正在經歷一場價格泡沫,價格調整是必要的。
還有很多房地產開發商不是通過降價銷售,而是通過銀行體系之外的高息借貸來苟延殘喘。很可能現在買房者能夠接受的房價已經低於能維持這些開發商生存的價格。因此,它們大舉借債,不管利率有多高,只希望能夠憑藉市場復甦脫困。
經濟在今年三季度有所放緩,主要原因是出口萎靡以及地方政府項目和房地產開發商流動性收緊。電力消費年增長率放緩到9.8%,二季度為12.3%,一季度為12.6%。9月,電力消費年增長率下降到了8.5%。
10月放緩可能會增速。建築鋼材價格從近來的高位下跌了約十分之一。很可能電力消費會比9月進一步放緩。放緩趨勢在未來來幾個月內可能會持續。
到目前為止,放緩還是比較溫和的。三季度名義GDP增長率為17.5%,二季度為17.2%,一季度為18.3%。
雖然四季度下滑更為明顯,造成了對經濟硬著陸的廣泛恐懼,中國經濟的下滑其實是必然的,健康的,可以吸收的。一些企業在經濟下行期破產是健康的。如果沒有破產來清除在泡沫中積累的痼疾,經濟就不可能向前發展,創造另外一個增長週期。
儘管銷量下滑,房地產開發商通過高息貸款以及供應商融資,還是支撐下來。設備,原材料供應商和建築企業已經變成了融資來源,因其能更容易地從銀 行獲得信貸。銀行系統並沒有增加對該行業的貸款。房地產行業資金短缺可能超過2萬億元。高息貸款和供應商融資目前填補了這一空檔。
破產很可能始於建築商和建築材料供應商開始。實際上,他們只是開發商的高息債權人,其利潤更多的來自融資而不是服務。
中國的私人企業經常互相提供貸款擔保。當一家企業出現問題,很多企業都可能受到牽連,出現可怕的併發症。然而,實際資產是很容易被估值的。當一 些企業破產之後,由其他企業接管其有形資產,保持經濟蓬勃發展,並非難事。不應該用納稅人的錢來救助魯莽的投機者。要減少供應商也就是房地產開發商的債權 人的破產,後者必須降價以提高銷售額。
無懼破產
溫州正在發生的情況是全國其他地方將要發生的情況的序曲。企業面臨的困境是由錯誤的財務決策,而不是由實際業務惡化所造成的。只要地方政府和銀行可以盡快將實際資產轉移給可以運營它們的其他公司,破產對於實體經濟的影響將是很有限的。
地方政府必須保護債權人的利益,不能和拖欠債務的商人沆瀣一氣,迫使銀行和其他債權人以穩定的名義吸收這些損失。不能允許破產的商人保留資產。否則便無法以儆傚尤。
破產造成的下崗可以被經濟相對快速地吸收。中國正面臨根本性的勞動力短缺,藍領勞動力的增加日趨停滯,而工業生產卻持續快速發展。下崗工人能夠迅速找到其他工作。把失業作為放鬆貨幣政策的理由,是有意誤導政府和公眾。
換言之,現在正是結構調整,清理低效率企業的最佳時機。
中國有超過2萬家房地產開發商,大多數都需要信貸才能存活。如果政府想要避免其破產,就必須大規模放鬆貨幣政策,再次刺激投機性需求。如果要讓所有開發商擁有足夠的銷售額,貨幣供應就要增加超過30%。通脹氾濫將不可避免。
政府如果再次像2008年那樣施以救助的話,未來就還需要更大的救助,因為價格水平會越來越高。再來一兩個回合,中國必將邁入惡性通脹。如果不打破這一邏輯,中國經濟就會一直處於危險的刀刃上。
實際上,房地產開發商和地方政府的商業模式完全有賴於惡性通脹。房地產開發商和地方政府儘可能通過借錢來建造設施或囤積土地,他們沒有現金流償還債務,其生存依賴於實體資產升值和貨幣貶值。當所有儲戶都看穿了這場遊戲,就不願再持有貨幣。這就會導致惡性通脹。
類似的動態過程曾經在魏瑪共和國期間造成德國的惡性膨脹。德國企業在「一戰」期間借入大量資金。戰爭結束後,它們支持政府的惡性通脹來消除債務,儲戶因此遭受重創。隨後,革命就不可避免。
在討論救助政策的時候,必須警惕它可能造成何種後果。一旦發生惡性通脹,革命就難以避免。
亟待整合
大量的貨幣供應以及寬鬆信貸,已經導致了分散型的工業發展。房地產行業就是一個例子。大多數其他行業情況與之類似,其產業結構需要寬鬆的貨幣政策來維持,因為產能過剩壓低利潤,現金短缺的企業必須以投資的名義不斷借錢來維持,形成惡性循環。
首先,銀行和地方政府必須適應並協助房地產行業整合。對於破產的開發商,銀行和地方政府不應當增加信貸來使其倖存,這樣只會拉長經濟調整期,帶來更多痛苦。正確做法是協助健康的開發商逐步接管不盈利的企業。中國不需要2萬家房地產開發商,2000家就夠了。
更重要的是,中國應當有20到30家非常大的開發商,能夠從無到有,進行大規模的城市建設。這類開發商將會幫助中國城市化進程趨於市場化,減少地方政府財務負擔,提高城市化效率和質量。
鋼鐵行業是另外一個例子,地方政府的保護政策使得中國龐大的鋼鐵行業支離破碎。這降低了中國對三大鐵礦石供應巨頭的議價能力。實際上,中國生產商之間的激烈競爭是鐵礦石價格迅速上漲的重要因素。隨著鋼鐵行業開始下行,地方政府不應當阻止其整合。
房價下跌的經濟功能和減稅類似。中國房地產市場還是初級市場,銷售所得款項通過各種方式流向政府。因此,價格水平實際上就是家庭所負擔的稅率。當價格下降時,就實現了從政府到家庭的收入再分配。如果房價下跌一半,就相當於對家庭收入的稅率降低了10%。
如此大幅的減稅將會給消費帶來極大影響。大多數潛在的房地產買家一直通過儲蓄來追趕不斷上漲的房價。如果價格下跌,他們就不用存那麼多錢。房地產市場調整可能會刺激消費增長十分之一。
現在的業主經歷財富縮水。他們可能會減少支出,但其影響大部分侷限於奢侈品消費。房地產所有權主要集中在重複的買家手中,他們傾向於購買進口奢侈品。因此,房產貶值對國內經濟的負面影響是有限的。
很多人,尤其是地方政府官員、開發商和利益集團,都強調房地產泡沫破裂對勞動力就業、建築行業發展和地方財政的負面影響。如果把對於家庭收入和消費的影響納入考慮範圍。整體影響還是積極的。
未來幾週,有關經濟的負面消息將會越來越多。政府放鬆政策的壓力將會加大。如果中央政府繼續全力為投機性和浪費性的固定資產投資提供貨幣供應,通脹將會更加嚴重。這種不斷重複的救助,最終將會導致惡性通脹。
作者為玫瑰石顧問公司董事,經濟學家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8414290102durw.html
我個人感覺,相比上次劍橋培訓,本次沃頓培訓更有針對性、更切合商業銀行的實際情況,具體來說,我有以下四點感受。
我們的戰略目標清晰,但路徑模糊
招行兩次轉型的戰略目標都是非常清晰的,我們要堅定地朝著這個目標走下去,但實現目標的路徑從現在來看卻是模糊的。我們所瞄準的三大戰略目標——零售銀 行、中間業務、中小企業的發展,都充分地反映了這一問題。我們的戰略啟動很早,但相應的配套措施跟不上或者乾脆沒有,從而導致了路徑的模糊。
首先說一說零售業務。零售銀行轉型是否成功,取決於一個指標,即它在全行價值貢獻中的佔比是否在提高。目前來看,這一指標確實在提高,但與投入的資源不相 匹配。比如,我行零售貸款佔比為34%-35%,零售存款佔比為47%-48%,但盈利的貢獻到九月份才30%。我最近看了很多數據,發現要形成零售銀行 的差異化競爭能力,關鍵在於控制營運成本。1-9月份,招行的成本收入比為33%左右,公司21%,零售47%,後者遠高於前者。控制零售的成本,目前我 們可走的無非是兩條路,一是規模效應,二是單產效能,事實上,我認為這兩點都是關鍵。比如規模效應。我們已經建立了專業化的個貸客戶經理隊伍,可這支專業 化的隊伍要在規模化、標準化的貸款面前才能發揮優勢。目前貸款規模受到限制,他們的優勢就無法發揮。我們應該認真思考,每100元的貸款,為什麼公司條線 的投入比零售條線低很多?首先一個原因當然是公司的單筆貸款大;其次,我們也應該看到,公司客戶經理既做存款又做貸款,還有中間業務,費用成本可以分攤在 這三種業務上;而個貸客戶經理只能做個貸。說到底,規模效應、個人產能,都是一個成本管理的問題。只有控制費用,提升效率,把成本收入比降下來,零售的品 牌和價值創造能力才能提升。
接下來談談中間業務。中間業務的核心問題就是我們能否找到一個具有持續增長能力的非利息收入業務。比如理財業務,在資本約束和利率管制的條件下,到底應該 優先發展哪一類產品?傳統的中間業務可以繼續做,可以讓它保持增長,但是面對未來,我們應當以哪一類產品作為我行非利息收入持續增長的基礎?這是我們需要 好好考慮的。
最後談談中小企業。從體制上思考中小企業發展的瓶頸是必要的。但是中小企業業務是一項系統工程,我認為要探討它的發展,至少要有四個維度的考慮。其一是劃 分標準和數據質量。從國標口徑看,我行中小企業佔比是51%。從監管口徑看,會計核心系統是26%,信貸系統是18%。就是說,同一個指標,劃分標準本來 就有很多種,我們從招行不同的數據庫計算出來的結果居然還有很大出入,說明我行的數據質量亟需提升。中小客戶自身基本情況尚未摸清,如何能大力推動它的發 展呢?其二是中小企業的定位問題。中小企業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可細分為中型,中小型,小型和微型客戶群體。究竟何種類型的中小客戶群體是我行基本客戶群? 這個問題並不清晰。其三是產品體系沒有建立。無論劃歸為公司銀行或零售銀行條線開拓,標準化和公式化貸款產品的研發是發展中小企業的重要前提。在針對中小 企業的產品中應當設計類似信用卡的信貸審批流程,產品標準化就能解決效率問題、盡職免責問題、風險定價問題等。其四是考核沒有跟上。中小企業業務一直缺乏 明確的考核指標。
所以我認為,我們的戰略目標清晰,但在路徑層面卻不夠清晰。
我們的執行力很強,但缺乏系統性
戰略定了之後,最重要的就是執行。我們的執行缺乏系統性,有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我認為,執行的過程中首先要系統考慮、清晰制定,然後需要有強大的 工具支撐,象預算系統、FTP工具、資本管理系統以及管理會計等工具都需要。比如預算一定是圍繞戰略制定的,在執行的過程中,又需要時時用預算來檢測戰略 執行是否有偏差。我們應該在事前使用預算工具;事中依靠資本管理系統、FTP來指導執行,保證其不偏離戰略;事後使用管理會計進行分析評估。
我們的績效考核體系不太符合現代商業銀行的發展趨勢
首先,招行的績效考核體系目前來看欠缺科學性。在以分支機構為利潤中心的組織架構下,我們必須賦予分支行相應的責權利;當以業務條線為利潤中心時,我們就 應該賦予條線責權利。但是現在招行既有對分行的平衡計分卡考核,又有業務條線的平衡積分卡考核,還有兩大條線的競賽指標,這就是「手錶原理」帶來的困境: 一個人戴了兩塊手錶,不知哪塊准。我認為,績效考核一定是:誰對利潤負責,考核就指向誰;責權利一定要對等。
其次,招行目前的考核只考核到機構,沒有考核到人。這也是考核的不足之處。這種做法很難推動戰略的全面實施。當我們要解決風險定價問題、要解決資本消耗問 題、要提高價值創造時,如果不落實到個人,很難取得效果。所以績效考核改革的下一步一定要捋順考核的體系,要考核到個人。只有每一個客戶經理清楚為什麼要 節約資本,為什麼要進行科學的風險定價之後,全行的二次轉型才能成功;如果考核只到分行的層面,客戶經理只知道拉存款、放貸款的話,將很難實現二次轉型的 戰略目標。
市值管理被忽視了
此前,我們並不太關注市值管理,無論是大股東,還是管理層,對市值都不太重視。但據我所知,一些基金公司和小的投資者都很重視市值。中國的市場有其自身的 問題,但我們不用考慮這些外在因素,只需要看招行的市場價值是不是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如果已經得到了充分展示,市值還是上不去,那就說明其實是我們的內在 價值有問題。從這個角度來看,市值管理是我們都必須補上的一課。某種程度上講,市值是投資者對企業未來的預期,這種預期說到底是由業績所決定,但此業績不 是一年兩年的短期業績,而是指企業在未來持續創造現金流的能力。當然,投資者也會結合我們所承受的風險對市值進行調整。
上市公司的市值情況,主要通過市淨率和市盈率這兩項指標反映。但我認為,從投資者角度來看,對銀行來講,儘管上述兩個指標有所關聯,市淨率作為衡量指標卻 更為科學和貼切。銀行是經營風險的企業,需要計提撥備覆蓋預期損失,也需要資本來覆蓋非預期損失。眾所周知,資本需求對淨資產有影響,而市淨率是股價與每 股淨資產的比值,會受銀行風險及資本的變化的影響,因此在我看來,市淨率更能真實地反映銀行的市值。
基於這一認識,我從沃頓回來後翻查了相關數據。2008年,招行市淨率是3.84倍,在上市銀行中是最高的。但2011年10月,市淨率最低跌倒了 1.21倍,甚至比不上某些國有銀行。數據變化的背後,說明投資者之前非常看好招行,願意溢價付出,但後來我們與同業相比喪失了明顯的競爭優勢,既然沒有 優勢,投資者為何把股價的溢價給你呢?他只能在大勢變化的時候用腳投票,招行的市淨率就跌下來了。
所以我認為,從外部來看,市淨率作為投資者最貼近市場的一種預期,是最能反映一家上市銀行價值的指標,應當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那麼從內部來看,什麼指標 最能反映市值呢?或者說,什麼指標與市值關係最密切呢?我認為用RAROC的指標,可以在外部投資者和內部管理者之間建立一個相互溝通的橋樑。比如一家銀 行淨資產收益率高,但如果進行風險過濾,RAROC可能會很低。只有風險過濾之後的數據,才能真實反映銀行的盈利能力,這也再一次證明銀行必須在風險和收 益之間尋求很好的平衡。而且,RAROC作為衡量一個銀行業績的最核心指標,過去我們最關注的是它的分子部分,現在應當多考慮分母的部分,即如何利用組合 管理來分散風險,將資本消耗降到最低。
綜上,如果將市值管理作為企業的長期目標,那麼戰略、執行和績效應當作為這個管理的循環體系:戰略需要執行;執行靠工具支撐和配合;執行的效果如何?要用績效來評估,這個循環系統做好了之後,招行才會有新的提升。
http://www.chuangyejia.com/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26&id=5754
2011年的歲末,一場不斷升級的密碼洩露事件,讓2011年的互聯網「永不寂寞」。從12月21日到12月29日,短短幾天,絕大部分知名網站全部淪陷,無一倖免。CSDN、多玩、178遊戲、17173、天涯、噹噹、京東、卓越……
這是黑客引起的、網站領導的網民更改密碼「運動」,讓全體網民又有了一次自嘲式的狂歡。
用戶信息在互聯網上快速傳遞,好事者更是更改了他人的用戶密碼,讓一些人永遠無法再取回自己的賬號,有的老網民甚至被抹去了互聯網的最初記憶。
這一次,互聯網企業的安全短板暴露無遺。互聯網公司中有3人來專職負責網站安全的規模都是一種奢侈,5人以上算是豪華配製,10人的安全團隊只有3家。
一份來自知名券商的報告顯示,目前,國內互聯網公司的安全支出僅佔IT支出的1%,而目前,歐美國家的安全支出佔到整個IT支出的8%~10%。
面對大規模的用戶信息洩露,企業責無旁貸。但「脆弱」的它們根本無法抵抗「黑客」來襲,甚至是無意識的「繳械投降」。
問責,問責。在這樣的風口浪尖,它們幾乎都選擇沉默,無一企業坦承自己的安全支出明細。內部,各大互聯網公司開始了「自查、自究」風暴,希望能夠在2012年來臨時,獲得那張通往安全的船票。
集體淪陷
本次黑客公佈了約有1億個用戶賬號及密碼相關信息
2011年12月21日,金山毒霸產品經理韓正奇在一個網絡安全相關的QQ群內下載了一份CSDN用戶賬號密碼文件。同時,他把QQ群內要用迅雷專用工具下載的鏈接,轉換成迅雷快傳的下載鏈接,發到一個朋友圈內的QQ群。
僅僅幾分鐘,韓正奇傳的文件就在專業安全網站「烏云」(wooyun.org)上出現了截圖。迅雷不及掩耳,一份包含了600萬用戶信息的CSDN用戶庫在互聯網上迅速流傳。
無論是黑客之間出於「互相炫耀」的心理,還是傳說某個商業組織的背後推動,許多原本被裝在「安全盒子」裡、處於隱秘地方的用戶數據庫一一被暴曬在陽光下。
2011年12月23日,多玩、夢幻西遊通過木馬洩露。此後,7K7K、178遊戲、人人、貓撲、世紀佳緣等等,全國各大知名網站幾乎全部淪陷。
2011年12月25日,天涯被爆其4000萬用戶數據洩露,這佔到其總體6000萬用戶的60%。
同月26日,噹噹、京東、凡客等一線電商被推上了風口浪尖。它們爆出用戶信息洩露,這其中包括真實姓名、電話號碼和收貨地址。
同月29日,中國工商銀行、交通銀行、民生銀行被爆出客戶信息洩露。就連,通往全球的廣東省出入境也有444萬用戶信息疑被洩露。
「每個互聯網公司的用戶和密碼都有洩露,只是規模大小。」採訪中,一位在安全行業多年的工程師告訴記者,大網站、大公司在安全這件事上也不可信。
在密碼門事件期間,中國黑客教父goodwell接受媒體採訪時稱,本次黑客公佈了約有1億個用戶賬號及密碼相關信息,預計「地下黑客」已經掌握了更多的互聯網用戶賬號信息。
在使用「密碼洩露查詢工具」後,不少網民在微博上坦露心聲,自己不止一家網站的用戶名與密碼洩露。出於方便易記,許多網民將用戶名與密碼統一起來,或者互相關聯。有的使用郵箱進行互相關聯。
一位不願意透露名字的CSDN用戶更是苦不堪言,她的CSDN賬戶信息被洩露,通過一連串關聯,搜狐、Gmai、網易、雅虎等郵箱全部無法登錄。這些 郵箱是她登錄論壇、SNS、支付寶,以及各種購物網站的方式,「綁定」了她所有的互聯網生活。由於各個郵箱之間錯綜複雜的關聯,她無法通過密碼取回的方式 來取回這些郵箱。於是,「一門攻破,全城皆失」。
危險,並不止於此。智能手機闖入生活,手機開始逐步成為大眾互聯網生活的主要載體。 「手機上的信息洩露將會更嚴重,除了洩露用戶名和密碼,還可以洩露位置。」云計算安全廠商星云融創CEO馬傑告訴記者。
目前,PC上的操作系統比較集中(win90%、MAC接近10%、linux是0.1%)。由於操作系統的「獨霸天下」,殺毒軟件也會比較完善。但是,手機操作系統種類較多,各種APP應用紛繁雜陳。由於安全軟件的不完善,許多黑客就盯上了這一有利時機。
「目前,手機上的安全問題並沒有全面爆發,但是一旦上網資費大幅下降,手機用戶可以『隨時在線』,那麼手機黑客產業鏈也會迅速成熟。」馬傑告訴記者, 現在智能手機的CPU統一到ARM架構上,芯片有高通、聯發科等廠商,操作系統是iOS、Andriod、Windows,它們都在快速融合,這給黑客節 省了「逐個攻破」的成本。
「手機扣費、扣流量都是SP時代玩的花樣,智能手機還會帶來更多的『黑客』玩法,如查詢用戶常去的區域、GPS跟蹤、手機購物等等。」星云融創營銷總監孫大偉告訴記者。
「我們會生活在一個透明、沒有隱私的世界裡。」就像電影《楚門的世界》裡那樣,我們都生活在他人的「監視」之下,只要別人有這樣的想法。
企業問責
提供互聯網服務的公司無論免費,還是付費,在法律上都有責任保護用戶信息
此次暴露出來的CSDN、天涯等網站的用戶信息都採用「明文密碼」的方式編寫。黑客可以輕而易舉地攻擊網站,拿到用戶數據,而「明文密碼」根本用不著破解,用戶名和密碼可以直接讀取出來。
「明文方式是極不負責任的做法,企業應該對用戶負全責。。」知名IT律師趙佔領認為,如果企業對密碼進行加密,並設有防火牆,在黑客進行攻擊時給予了「抵抗」。如果做到了這些,才算盡到了基本的責任。
不僅如此,「這些企業沒有採取有效的補救措施。」趙佔領說,修改密碼、取回賬戶的措施還是用戶自己來做的。
本報記者採訪了10多位密碼被洩露的用戶,有的「改密碼改到手軟」;有的凍結了網銀,以及一切有過網上交易的銀行卡、信用卡;有的「處變不驚」,逢人便說:「改密碼有何用,改了還會洩露」;有的更是擲出豪言,「哥我不改了,裸奔就裸奔吧」。
據記者瞭解,洩露的網站主要通過站內信、公告、郵箱等方式來通知用戶。但公告通知的範圍有限,活躍用戶會看到公告,但是不活躍的用戶,甚至連自己的用戶名與密碼都忘記了。
對於已經是「公開庫」的CSDN與天涯來說,由於用戶名與密碼已經洩露,會使得許多郵箱無故被盜,往郵箱裡發郵件,真正的收件人是黑客,或者好事者。
CSDN總裁蔣濤坦承,洩露之後,補救工作不容易。信息洩露後,他立刻找到網易、QQ、263、新浪等郵件服務商進行郵箱通知,爭取讓真正的用戶能夠收到修改密碼的通知。
馬傑告訴記者,機器無法識別登錄的用戶是被盜用戶,還是黑客。雖然可以通過訪問行為的對比,來判斷這個用戶是不是之前那個用戶,以此來追蹤可疑的行為,但操作起來費時費力、可行性不大。
在法律上,網站的密碼是被黑客竊取,雖然企業不必擔負刑事責任,但也需要擔負民事責任,或者受到行政處罰。」趙佔領指出,用戶只需要證明自己的用戶名與密碼被盜,並且還是網站的過錯,就能夠進行民事訴訟,即便密碼洩露沒有造成經濟損失。
但有的用戶覺得自己使用的是「免費」產品,從道德上,沒有理由將這些網站對簿公堂。有的網站甚至在「註冊協議」中更是借用「免費」的旗號,將一些基本的法律義務推脫乾淨。
「免費也是一種『服務合同』關係,QQ、MSN是『授權使用』的關係,在法律上都存在合約。」趙佔領指出,提供互聯網服務的公司無論免費,還是付費,在法律上都有責任保護用戶信息。
但現實是,絕大多數網民都自認倒霉,無意維權。「用戶往往損失了幾十元,但如果要維權,則需要花費幾百元,甚至上千元的成本。」趙佔領說,這其中還不包括時間成本。
目前,歐美、日本對個人隱私的立法比較完備。無論是「被動」,還是「主動」,一旦網站洩漏了用戶信息,網站將面臨重額的經濟處罰。
2011年4月,索尼PS3有7700萬用戶信息遭竊,後來索尼正式道歉並對用戶做出補償。有預計稱,索尼將賠償245億美元。
2004年,日本雅虎約有460萬用戶的個人信息外漏,日本雅虎向每位用戶「賠償」6美元的購物券,這才息事寧人。
「安全廠商應該加強對員工的管理。」馬傑告訴記者,一般,安全公司與員工簽訂合約時都有個協議,保證在任職期間,不從事任何有違反公眾安全的事情,不從事黑客的行為。
安全支出不足1%
「國內公司在安全上的投入的確比較少。」一位在國內知名互聯網公司負責安全的技術總監坦承。
從論壇、BBS到SNS、電商,各個網站對安全的IT支出都很少。在給本報的書面回覆中,天涯相關負責人透露,天涯的安全支出是100萬。京東、噹噹、多玩、CSDN等公司都對自己的安全支出諱莫如深。
據一家券商TMT研究部門的調研數據,目前中國互聯網公司的信息安全支出,在整體IT支出中的比例不到1%,歐美的比例是8%~10%。而國內,對安全性要求比較高的金融行業,其安全支出在整個IT支出中佔到10%。
互聯網行業的安全投入「囊中羞澀」,甚至無法跟上業務的發展步伐。據一位行業人士透露,目前大型B2C購物網站每年的安全投入不過幾百萬,有的甚至只有幾十萬。但實際上,這些公司每年的安全運維投入需要達到千萬元級別,小一點的網站也需要幾百萬。
一位互聯網安全工程師告訴記者:「大多數互聯網網站通過外部的掃瞄工具就可以發現有明顯的漏洞。」他戲謔道,百度這樣的網站都被「黑」過,其他網站自然是慘不忍睹。
來自360的報告也印證了這一點。360網站安全檢測平台的分析顯示,「國內83%以上的網站存在各種安全漏洞,大部分網站基礎防護能力薄弱;國內中小型網站普遍沒有專職的安全工程師維護,光靠服務器配置防火牆和入侵檢測設備,無法有效防禦黑客的入侵。」
「目前,只有騰訊、阿里、百度有10位專職安全工程師,安全防護能力較強。其他的互聯網上市公司也只有3位~5位專職工程師,有的甚至沒有。」前文所述的互聯網工程師告訴記者,在互聯網企業有5位安全工程師,都算是豪華陣容,相當奢侈。
具體來看,「目前,國內只有幾家網站有中高級別的專業安全防護能力、只有瀏覽量在前100的網站有自己專業的初級安全、運維人員,前1000的網站有安全產品或服務的採購,大部分網站都沒有專業的安全團隊。」這位互聯網安全工程師說道。
「不少網站有著僥倖心理。」一位安全企業技術總監告訴記者,IT技術人才基本集中在IT圈,IT圈覺得自己不去攻擊別的行業就不錯了,根本沒想過自己會被攻擊。
出於這樣自信的「潛意識」,在規模快速擴張的直接驅動下,網站往往將IT支出放在系統擴容上,在電商類網站尤其如此。在IT支出的硬件、軟件、服務/人員三項中,目前,絕大部分支出還集中於硬件,其他兩項支出比較少,有的甚至比例更低。
從另一方面來看,建立自己的安全運維團隊,需要很大的投入,這也讓互聯網公司望而卻步。馬傑告訴記者,企業級的安全防護設備價格高,一台設備一般需要 幾十萬,甚至幾百萬。並且,這些網站需要閒置出90%的資源,才能保證峰值時能夠訪問正常。為此投入的金錢就像個「無底洞」。此外,維護的費用支出也相當 高,這其中主要人力成本,一般一位工程師年薪需要十幾萬元到二十萬元不等,一個網站至少需要3位專業安全工程師。
「互聯網公司對自身的安全內部結構認識有缺陷。」馬傑認為,安全最基本的原則應該是假設網站被黑,黑客侵入進來,那麼如何控制受損的範圍。網站也應知 道,哪一個區域不能放明文,而應該放到與網站服務器之外,進行物理隔離。但實際上,不少網站做安全並沒有從「這個假設」出發。
「現在,很多網站的運維工程師也做著一部分初級安全維護的事情,但遠遠不夠。」馬傑認為,安全與運維並不相同。安全是動態的,面對的不是正常的訪問、 攻擊、資料的竊取等活動。而運維的目的是保證服務器能夠被正常訪問。許多互聯網公司將運維人員當作安全人員來使用,孰不知,安全需要專業團隊。
IT支出「薄如蟬翼」,使得網站的安全性大打折扣,這才讓用戶信息的大規模洩漏成為可能。
「這一次互聯網公司可以僥倖逃過,未來則不一定。」趙佔領告訴記者,目前,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在起草個人信息保護條例,未來從法律、法規上來保護用戶的權利。事發之後,政府還可以進行行政處罰。
2011年12月28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佈通告稱,用戶信息洩露事件嚴重侵害了互聯網用戶的合法權益,危害互聯網安全。工信部對竊取和洩露用戶信息的行為表示強烈譴責。同時,要求各互聯網站要開展全面的安全自查。
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2012/02/blog-post_11.html
平日相信大家都會看看報紙, 而我尤其會看經濟版, 可是發現很多報章所寫的東西都已經偏向譁眾取寵的路線, 還有很多水平不足, 所提出的評論反映撰稿員對經濟、理財、投資知識非常缺乏。
例如電力公司及港鐵公司加價的一類報導, 某些報章一定瘋狂批評電力公司及港鐵的做法, 原因是普羅大眾都喜歡看這些, 事實可能是記者本身也是這樣想, 完全沒有從合約精神之類的角度去分析過, 客觀地說兩句話, 我不是想看報章如何罵這些大公司來發洩, 而是想較全面瞭解價格機制的問題。
還有一些有關李嘉誠先生等富豪的動作, 可能是上市公司的收購合併之類, 一些報章一定把富豪報導成吸血鬼一樣可怕, 總之就是希望所有富人拿身家出來與香港人分就最好, 簡單點說就是共產思想, 資本家就是要批鬥, 在報導中我完全看不到有半點認同資本主義制度, 他們為何不嘗試移民到俄羅斯或北韓呢?
最近就有關於樓市成交的報導可作例子, 大家可能會看到某報導是「某細價藍籌屋苑成交大升兩倍半」、「樓市回緩」、「買家趕入市」、「樓市小陽春」等等...但事實可能是成交由 2宗上升到 5宗而已, 只是冰河時期中可能有一點點雪水。但報導不誇張, 怎能吸引人買呢?
問題可能是撰稿員希望捉到大眾心理, 因而寫出如此報導, 這個還可放心, 至少假設了撰稿員是對經濟有一定水平。但另一個原因就可能是撰稿員的水平不足, 連他們自己也不明白報導本身的意義, 不能作出深入而客觀的分析, 這個就問題大了。
近日跟朋友討論起這個問題, 誰知他就認識兩位朋友是某些大報章的撰稿員。一位是他老婆的舊同學, 本身讀文學, 對經濟的知識其實十分薄弱, 自己沒有買過樓, 沒有試個做按揭及向銀行借錢, 思想跟上不到車而又怨天尤人的八十後十分相似, 她現在就在一間大報中寫經濟版, 每天就收集一些她不太瞭解的數字去寫樓市動向。
另一位就是他的親戚, 本身對體育沒有太大興趣, 對各種職業球類亦不太瞭解, 但每天就替某大報寫體育新聞, 當我的朋友問他如何寫的時, 她的回應是, 「很簡單, 上上網, 看NBA網業如何寫, 我就如何寫, 我只是個翻譯而已!」, 但她對籃球沒有太多知識, 可能一場波個人拿30分算是多還是少, 她也沒有概念。
其實現今香港好像怨氣極高、每事投訴、憎人富貴厭人貧、著數拿盡等文化, 傳媒的影響實在不少, 每天看到的報章和文章所持的出發點就是這樣的概念, 撰稿員水平的不足, 實在產生不少香港問題。但話說回頭, 還有不少報章的水平相當高, 為免自己看報時看得生氣又可笑, 都是多看些有水不準的報章。
http://www.21cbh.com/HTML/2012-2-15/zNMzA4XzQwMTgzNQ.html
一連串的質疑都阻擋不住榮科科技IPO的腳步,該公司已在去年11月8日成功過會並成功發行1700萬股,很快就將以東北軟件行業新秀的身份登陸深圳創業板。
然 而,記者從其招股書中發現奇聞:作為一家高科技軟件企業,其2008年的人均月薪僅1218元,若扣除高管和高工(高級工程師)的部分,普通程序員的薪酬 將不足千元。但到了2011年上半年,公司的月均薪酬驟然增至6000元,是2010年全年水平的2倍有餘。試問,2008年的低薪酬,公司如何招到上百 位技術人才?讓同行豔羨的、精美無比的招股書,是不是亦做低成本,包裝出來的嫌疑?人均薪酬支出的巨大變化,是否意味著員工人數或者平均工資存在疑問?
記者近日的調查結果顯示,榮科科技2008年的低薪酬水平和當時的人力市場情況也格格不入。
人均薪酬遠低於業內平均水平
作為一家主要面向東北地區的重點行業用戶提供IT服務的軟件外包企業,榮科科技主營業務為向客戶提供數據中心第三方服務、重點行業信息化解決方案以及金融IT外包服務。
不過,作為國內IT行業的後起之秀,榮科科技不僅在搶佔市場上表現出了匪夷所思的能力,盈利能力也強於當地同行「大哥」東軟集團不少,甚至還以遠遠低於當地軟件服務行業薪酬水平,輕鬆實現了規模快速擴張。
根據榮科科技招股書,2008年至2010年公司員工人數分別為110人、95人、232人。截至2011年6月30日,公司員工人數為308人,其中技術人員佔比70.78%。
同 時,招股書還顯示,2008年至2010年公司支付給職工以及為職工支付的現金分別為160.77萬元、357.33萬元、667.78萬元,2011年 1~6月則高達1129.88萬元。由此推算,榮科科技2008年至2010年的人均用工成本分別為1.46萬元、3.76萬元、2.88萬元,2011 年1~6月則高達3.67萬元。進一步推算,在尚未扣除「五險一金」的情況下,該公司2008年至2010年平均每月薪酬分別為1218元、3134元、 2397元,2011年1~6月則高達6114.07元。
對於2011年1~6月和之前公司人均工資的巨大差異,杭州某高級註冊會計師向記者表示,簡單計算就能發現,榮科科技近年來的人均薪酬支出存在一些差異,員工人數或者平均工資可能存在問題。
但榮科科技招股書對此給出的解釋為:2008年度、2009年度期間費用佔營業收入的比例基本保持了穩定,2010年度和2011年度1~6月公司期間費用佔營業收入的比例較高,主要是由於當年公司人員增長較快,並且相應調整了工資水平,使得職工薪酬支出增長較多。
但這一說法沒有解釋公司遠低於正常水平的低薪酬。
根據上述數據,2008年榮科科技的人均工資非常低,如果剔除8名公司高管,攤薄到這些普通員工層面的人均工資還將更低——只有數百元的月薪,甚至還遠遠不如當地實習生的待遇。
橫 向比較來看,即便將「五險一金」計算在內,榮科科技2008~2010年人均薪酬不僅遠遠低於神州數碼、華勝天成、東軟集團等同行業上市公司,甚至還低於 瀋陽市在崗職工平均工資水平。來自瀋陽市統計局的信息顯示,2008年瀋陽市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為33544元,月均工資2795元。
2008年公司所屬的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及軟件行業平均工資水平為50858元,月均工資4238元。排名末位的住宿及餐飲行業平均工資為13318元,月均工資1110元。
同時,2010年瀋陽市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為41899元,月均工資3492元,榮科科技人均月薪為平均水平的50%。
不 過,從公司披露的2010年董事、監事、高管薪酬可以看到,最高的為公司總經理付永全,年薪12.31萬元,最低的為公司職工代表監事韋潔,年薪僅有 2.49萬元,而對公司銷售業績至關重要的公司銷售總監尹春福年薪也僅為3.79萬元。榮科科技的人力成本真的如此之低嗎?
員工人數存蹊蹺
記者獲得的一份來自瀋陽市信息產業局(現為「瀋陽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2009年5月的瀋陽市軟件服務業發展報告文件也顯示,榮科科技近年來的人均薪酬也與當地軟件服務行業人力成本嚴重背離。
上述報告指出,在面向國家基礎設施和企業信息化建設的解決方案方面,當地企業主要有東軟集團、奧維通信、北方電腦、昂立信息技術、先鋒集團。
在面向國際市場的服務外包業務方面,截至2008年,瀋陽有軟件外包人員2萬,服務外包企業100餘家,出現了瀋陽新思、大宇宙、共興達、謳立德等一批專業外包企業。
薪酬方面,瀋陽市軟件服務業初級程序員薪酬水平最低的C初級程序員的平均年薪超過4萬元,Java初級程序員平均年薪在4.5萬元左右,而最高的.net初級程序員平均年薪接近5萬元。
昨 日 (2月14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試圖向瀋陽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軟件服務業處瞭解榮科科技的相關情況,但電話始終無人接聽。在主管當地軟件服務產業 的政府機構網站,記者沒有查到「榮科科技」的任何相關信息,並且在重點企業名單裡也沒用「榮科科技」的蹤影,東軟集團和瀋陽數據中心等同行業競爭對手則赫 然在列。
與此同時,記者還在瀋陽工業大學的一份 《企業對2008應屆生需求表》中發現了榮科科技的蹤影。
根 據瀋陽工業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網站披露的一份 《企業對2008應屆生需求表》,位於第16家、擬向該校招聘5位計算機及相關專業應屆生的用人單位 「瀋陽榮科科技有限公司」現身其中,企業性質為民營,企業規模則為「50人以下」。但榮科科技招股書披露的信息卻顯示,截至2008年12月31日,該公 司員工人數為110人。
榮科科技招股書顯示,公司目前已經由其前身「瀋陽榮科科技工程有限公司」改製為「榮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此「榮科」正是彼行將上市的「榮科」。
上述高級註冊會計師表示,如果員工人數並沒有招股書中披露的那麼多的話,該公司的平均工資將與當地實際薪酬水平比較接近,但財務方面的其他問題還看不出來。
為了進一步核實應屆生需求表中的相關細節,記者輾轉聯繫上瀋陽工業大學就業指導服務中心一位姓王的老師,其表示,2008年到現在時間有點久遠,對榮科科技記不大清楚。
對於用人單位向該校招聘應屆畢業生的流程,王老師則表示,「用人單位要是有應屆生的需求話,就找學校聯繫並提供其營業執照複印件和公司簡介,我們在進行核實確認,在不存在其他問題的情況下,就可以進行正式招聘了。」
對於應屆生需求表中 「公司規模為50人以下」,但招股書卻顯示當時有110人的規模,王老師表示,一般用人單位的公司簡介裡面都會有對應的說明,如果沒有的話我們就進行簡單的核實。
「來我們學校招聘的單位可多了,我們沒有辦法一家一家地核實,但是我們這邊那幾家主要的大公司,像東軟之類的,給我們打個電話就可以了,而如果是在瀋陽市內的話,像(榮科科技)這樣的小公司,學生們也無所謂。」王老師對記者進一步指出。
除此之外,王老師還透露,從近幾年就業的情況來看,像榮科科技所披露的人均工資水平(1218元)在計算機專業「估計夠嗆」。
「剛畢業第一年每個月能拿個2500左右就可以,等畢業一、兩年業務熟悉以後能拿個四五千。」王老師還表示,「如果只是學生的實習工資還行,但如果過了實習期,還是給這麼點錢的話,肯定不行。」
昨日下午,記者試圖就瞭解到的情況向榮科科技進行採訪,但該公司聯繫電話要麼無人接聽,要麼被掛斷。截至記者發稿,仍然未能與該公司取得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