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hk.myblog.yahoo.com/ckm001/article?mid=44443
以前,商學院的教科書通常會教,話債券價格、黃金價格與股票價格之間存在著反 方向的關聯性,股票是高風險資產,當世界和平與經濟向好之時,股市總會上升,債券與黃金齊齊被沽,以至價格下跌,但每當世界各國發生政治與經濟動盪,投資 人又會離開股市避險,並投入較低風險的債券與黃金。石油與其他商品價格也會與股市有一定程度的相反走勢。
不過到了近數年,各類資產的反向關聯性開始愈來愈低,並有同步升跌的傾向,我在06年開始,已經觀察到這個現象,當年5月 的跌市,無論是黃金、石油與股市同步下跌,到近來,更有股債同步升跌的反常現象。可能近年來電腦程式買賣成了主流,許多以往用來減低資產投資組合價格過於 波動的資產配置策略,都被寫成程式,並在投資市場廣泛應用,令各類資產的反方向價格走勢日益收窄,並且漸漸消失,現在每逢跌市,所有資產價格都差不多同步 下跌,無一幸免。未來各發達國因債務問題會繼續濫發貨幣,令熱錢充斥,並推高了所有的資產價格,一旦泡沫在某類資產上形成,並且爆破,全球各類資產價格都 會被波及,這就是投資市場全球化的結果,正如火燒連環船,無一走漏。
教科書經常會講,分散投資可以減低投資風險,但我認為現在已經行唔通,投資人要面對未來股價狂升暴跌的必然現象,投資市場無樂土,你我是長線投資人,要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在貪婪與恐懼之間,取道中庸,以平常心看待世事變幻。
二十國集團(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於今明兩日在伊斯坦布爾召開,試圖為至今仍未走出危機陰霾的全球經濟尋找新的對策。
全球金融危機已進入第八個年頭,但全球經濟前景卻仍然黯淡。希臘問題又為歐洲經濟蒙上了新的陰影,油價低迷打壓通脹和增長前景,美國經濟強勢複蘇,但歐洲與日本經濟仍然萎靡,美元升值又威脅著新興經濟體的增長。
退歐風險正盤旋在伊斯坦布爾上空。一個GDP僅占全球0.4%的國家,卻成為了全球經濟四分之三的國家眼下最擔心的風險之一。
據華爾街見聞,希臘新總理齊普拉斯重申拒絕接受進一步國際援助項目,希臘銀行業股債齊跌,均接近歷史新低。希臘緊張局勢波及歐元區邊緣國,西班牙、意大利國債利差擴大至四個月新高。
希臘退歐影響將是“雷曼的平方”
自希臘新任總理齊普拉斯兩周前當選後,希臘與國際債權人的關系可謂“劍拔弩張”。希臘拒絕了救助計劃的財政緊縮條款,但仍然需要救助貸款來維持財政支出。盡管各方都想要希臘留在歐元區,“退歐”仍然是無法排除的風險。
盡管相比三年前剛出現“希臘退歐”風險時,全球經濟增速和歐洲的防火墻都要更強,但希臘如果現在退出歐元區,金融市場仍將面臨難以估量的沖擊。這可能會觸發資本外逃、銀行擠兌,以及歐洲經濟遭受重創。
據彭博報道,加拿大財長Joe Oliver在伊斯坦布爾表示:“顯然需要做出妥協,但目前的情況非常嚴重。”中國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也表示,希臘局勢將會對歐元區和全球經濟產生重大影響。英國首相卡梅倫日前也與財政部和英國央行舉行會議討論了希臘退出歐元區可能帶來的影響,以便應對可能出現的糟糕局面。
加州伯克利大學教授Barry Eichengreen上個月警告稱,希臘退出歐元區的影響將會是“雷曼的平方”,觸發金融風暴和經濟衰退。
瑞銀全球經濟學家Paul Donova表示:“貨幣聯盟破裂非常罕見,這將會是一場災難。”他認為,如果希臘退出歐元區,將引發全球經濟衰退。
危機後全球經濟潛在增速不斷下調
“本次會議非常重要。”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拉加德在會議召開前的一篇撰文中指出:“如果不采取行動,全球經濟這艘巨型油輪將繼續擱淺在低於趨勢的經濟增長和就業創造乏力等問題上。”
IMF上個月剛剛下調了除美國外的全球主要經濟體的增長預測,包括下調了中國的增長。IMF在危機後的過去數年內不斷在下調全球各國經濟的潛在增速。
全球經濟面臨的一個很大問題是,需求仍然疲軟。主要經濟體未能調動全面經濟政策去刺激需求,而是依賴央行的刺激。
歐洲、日本以及其他許多經濟體都跟隨美聯儲的步伐,采取了極為寬松的貨幣政策,並導致貨幣貶值,以此刺激需求、投資和出口。
但僅僅依靠貨幣政策是不可持續的。大規模貨幣寬松的風險是導致國際匯率緊張局面,尤其是當美聯儲很快將推出2006年來的首次加息,美元也水漲船高。許多國家的資產負債表上仍然債務高企,財政預算幾乎沒有余地來刺激經濟。
土耳其副總理巴巴詹(Ali Babacan)表示:“財政政策和貨幣中那個已經到了極限。”
中國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也表示,G20需要加強協作:“我們不認為僅貨幣政策本身能完成所有工作。”
這就是為何今年由土耳其主辦的G20峰會(以及一系列部長級會議)將試圖將各國政府討論的政策議題縮窄,例如探討如何讓勞動力和產品市場變得更有競爭力。去年,G20成員國總結了1000多條政策提議,關於如何共同將全球GDP增加近2個百分點。
巴巴詹表示:“結構性改革是全球經濟走出困境的關鍵。”IMF也一直在敦促各國政府必須承諾采取結構性改革措施。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本帖最後由 優格 於 2015-4-9 10:38 編輯 港股市場大漲點評:抓緊, 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 作者:陳 果 我們認為這波港股行情,從空間上,港股尤其是中小盤依然存在較大機會,從估值差距看,目前港股市場仍然存在上行空間,尤其是港股中小盤指數,我們繼續認為其相比創業板與新三板,依然具備相當的吸引力。我們也繼續推薦我們的”A股映射港股”重點關註公司。 但時間上,行情在非常一致的市場預期下可能演繹得比較急促,因此投資時間窗口可能會比較狹窄。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投資者需要珍惜當前的時間窗口。 而從中期看,我們依然認為港股存在很大的研究與投資價值。港股市場還會存在相當未被充分研究與挖掘的機會,而兩地的趨同化尤其是港股中小盤股票的定價權向大陸資金轉移的趨勢不可阻擋。 我們的核心邏輯是本輪港股行情的資金性質依然是存量行情,即主要依賴原本就在港股市場的資金存量基於資金南下預期而驅動,滬港通使用額度雖然提升,但作為真實的南下增量資金,依然有限。 本輪港股行情展開的邏輯也主要是A股市場與港股市場的對比,因此,雖然這其中有一個動態過程,但總體來說,是一個存在較明確想象空間上限的主題,隨著時間推移和港股上漲,預期收益率與賺錢效應都將顯著降低。 如何把握狹窄的時間窗口?除了可比公司的估值外,建議投資者要密切關註代表資金流量的指標,類似港股通使用額度的實時數據等都是很好的觀測指標。雖然真正通過港股通流入香港股市的資金可能只是冰山一角,但它所代表的資金流動情況值得重視。 最後,展望未來,影響資金南下預期的變化因素是滬港通額度何時擴大,擴大至多少,深港通額度多大,深港通中港股範圍是否包含恒生小盤股指數等。這些因素如果能有超預期,將是非常積極的影響。 風險提示:資金南下進度推進嚴重低於預期。 抓緊,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港股市場大漲點評 4月1日,廣發證券在全市場中率先發布了聯合報告《港股盛宴,不可錯過》,並且及時召開了聯合電話會議。 在報告中,我們認為港股市場存在系統性機會,並且策略性看好恒生小盤股指數,同時構建了一個“A股映射港股”重點關註公司股票池。 截止到今日,三個交易日內,恒生小盤股指數漲幅15.32%,確實在港股市場各指數中居於遙遙領先的位置,而廣發推薦的“A股映射港股”重點關註公司股票池標的4月1日以來的平均漲幅已經達到20%,部分公司如洛陽玻璃、藍港互動、國美電器等漲幅超過40%。一些轉載我們報告的微信閱讀以數萬計,我們報告標題“港股盛宴”成了流行詞匯,我們的邏輯與判斷也得到了市場的充分驗證。 到4月8日,港股市場爆發性的上漲,全市場對於港股的預期已經高度一致。 在此,我們想強調一些最新的看法: 我們認為這波港股行情,從空間上,港股尤其是中小盤依然存在較大機會,從估值差距看,目前港股市場仍然存在上行空間,尤其是港股中小盤指數,我們繼續認為其相比創業板與新三板,依然具備相當的吸引力。我們也繼續推薦我們的”A股映射港股”重點關註公司。 但時間上,行情在非常一致的市場預期下可能演繹得比較急促,因此投資時間窗口可能會比較狹窄。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投資者需要珍惜當前的時間窗口。 而從中期看,我們依然認為港股存在很大的研究與投資價值。港股市場還會存在相當未被充分研究與挖掘的機會,而兩地的趨同化尤其是港股中小盤股票的定價權向大陸資金轉移的趨勢不可阻擋。我們相信最終兩地的估值差距也就會趨於一個相對穩態的結構。 我們的核心邏輯是本輪港股行情的資金性質依然是存量行情,即主要依賴原本就在港股市場的資金存量基於資金南下預期而驅動,滬港通使用額度雖然提升,但作為真實的南下增量資金,依然有限。如果實際南下增量資金不足,那麽港股中小盤定價權的轉移並不充分與穩定,也就無法預期估值充分接軌。 本輪港股行情展開的邏輯也主要是A股市場與港股市場的對比,因此,雖然這其中有一個動態過程,但總體來說,是一個存在較明確想象空間上限的主題,隨著時間推移和港股上漲,預期收益率與賺錢效應都將顯著降低。 如何把握狹窄的時間窗口?除了可比公司的估值外,建議投資者要密切關註代表資金流量的指標,除了成交量之外,還可以觀察港股通使用額度以及EPFR基金流入數據等。 最後,展望未來,影響資金南下預期的變化因素是滬港通額度何時擴大,擴大至多少,深港通額度多大,深港通中港股範圍是否包含恒生小盤股指數等。這些因素如果能有超預期,將是非常積極的影響。 在目前時點,我們仍繼續推薦“A股映射港股”重點關註公司股票池。我們繼續策略性看好“恒生小盤股指數”及其包含的公司。 我們構建的港股組合,依然重點關註三類股票: 1、與A股有相同或類似公司,對標估值差距大的公司; 2、偏新興行業的公司或傳統轉型新興的公司 3、關註不是外資機構重倉的股票。 風險提示:資金南下進度推進嚴重低於預期。 ![]() ![]() ![]() ![]() ![]() (來自廣發證券) |
距離日本政府2016財年結束還有一個月的時間,日本新建風能裝機量已經接近去年的兩倍。數字的背後則是福島核電站泄漏後政府對可再生能源的支持與補貼及離岸風電場的大幅增加。2月初,已經逐漸淡出人們視野的福島核電站再次吸引了眾人的目光,東京電力公司根據對福島第一核電站2號機組內部拍攝的視頻圖像分析估測,2號機組安全殼內部輻射值已經“爆表”,擔負重要使命的機器人如同三十年前切爾諾貝利那樣數小時內便失去行動能力,人類再次感受到了危機。
根據日本風電協會發布的數據,本財年日本新增風力發電能力300兆瓦,可供10萬戶普通家庭日常用電需求,2015年這個數字是157兆瓦。風電協會並未預測有多少風電機組已經上馬,但趨勢已經說明了2011年福島核電站發生嚴重泄露事故以來,日本尋找新能源的急切需求促進了風能的快速發展。
在東日本大地震之前,日本的電力構成大致是這樣的,火電65%左右,核電20%左右,水電和可再生能源(太陽能、風電、生物質能與地熱能等)分占13%和2%。出於安全考慮,日本在福島核電站事故後開始逐步關閉在運核電站,並在2013年9月實現全部關閉,日本因此出現了巨大的電力缺口。為支持可再生能源發電業務,日本效仿德國、西班牙等歐洲國家,於2012年7月推出了可再生能源固定價格收購制度(Feed-InTariff,FIT)。根據日本經濟產業省最新公布的統計數據,去年太陽能已經可以為日本提供4.3%的電力,風能則提供了1.5%。
去年5月日本放松了港口、海灣等區域建設離岸風電機組的監管要求,日本風電協會表示,截至去年底提出環境測評申請的風電機組項目已經超過10吉瓦,如果項目順利通過驗收,日本風電裝機容量有望在2020年左右達到10吉瓦左右,幾乎是目前3.4吉瓦的3倍。到2030年這一數字將可能進一步達到36.2吉瓦,當然這取決於政府的支持力度及電網容量空間。
不過有得也有失,雖然日本相關部門已經著手縮短對風能及地熱項目的環境測評審批流程,日本風電收購價格將出現下跌。去年12月日本經濟產業省宣布,將根據電力公司可再生能源“固定價格收購制”降低發電運營商購入的風力發電的價格。從2017年10月1日起,1千瓦時收購價從22日元降低到21日元左右。2019年為19日元,比現在降低約14%,離岸風電的收購價將維持在36日元。這是日本自2012年引進固定價格收購制以來,首次降低風力發電的價格。
在日本,可再生能源收購費用將附加在家庭用電費用上,隨著日本可再生能源比重逐漸上升,去年一般家庭年度新增開支約8100日元,比2012年上升了1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