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保守治療結束,做好上手術台準備 分析師徐彪

http://xueqiu.com/3940429450/24356558
作者按:2008年,面對呼嘯而來的全球經濟硬著陸,中國政府被迫啟動四萬億投資。2009年,急救措施生效,中央確定宏觀經濟已經脫離危險區間,也確定了未來幾年最大麻煩將來自產能過剩。2010年上半年,打著「控制通脹預期」旗號,溫總理政府著手淘汰落後產能,異常嚴厲的淘汰落後產能運動實現了經濟的快速降溫,也迅速接近政府所能容忍的底線。2010年3季度,「收」的過程告一段落,政策微調式放鬆啟動。這是一場具有歷史標誌意義的嘗試,從此之後,「用時間換空間」的保守療法成為官方的正式選擇。如果沒有今年年初發生的一系列迷局,或許我們依然行進在保守療法的道路上,憧憬著有一天早上睜開雙眼發現產能過剩已經消失在我們的視野中。但是,歷史沒有如果,只有冰冷的事實與殘酷的邏輯。時至今日,我們遺憾地發現,保守療法已經破產,擺在新一屆領導面前的唯一選擇,是陣痛式的手術療法。

2013年上半年,是一個注定會被未來中國經濟史頻頻提起的年份,尤其是經濟學領域。這半年時間裡,連續出現了兩個謎團:

第一件是庫存週期謎團,在經歷了一輪長達一年的去庫存寒潮後,2012年4季度,宏觀經濟終於在1萬億項目的支撐下,企穩回升。總需求的適度擴張,創造了一個溫暖的環境。2012年4季度開始,原材料庫存企穩回升。2013年1季度開始,產成品庫存觸底反彈。看上去一切都很美好,不是麼?大家開始憧憬開啟新一輪主動補庫存,就像過去十年中國經濟所走過的那樣。但是,這一次,絕大多數人失望了。三個月後,我們可以確認:庫存新週期的啟動已經夭折。過去這麼多年的庫存波動規律,被打破。

第二件是貨幣謎團,1季度信貸投放猛烈,M2同比近16%,社會融資總量同比更為驚人,達到近60%,但是宏觀經濟卻呈現出處處疲弱的跡象。第一次,我們發現貨幣高增長對經濟的推動作用似乎消失了。

在筆者看來,恰恰是這兩個經濟現象,殘酷地給「以時間換空間」戰略宣讀了死刑判決書。

庫存週期謎團容易理解,庫存週期的根本驅動力在於價格週期,價格週期的最終決定力量來自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差。換句話說,如果中國經濟體面臨著比較嚴重的產能過剩,你是很難看到可持續的價格上漲的。通俗理解:你這邊剛漲價,競爭對手家暫時封存的產能突然如雨後春筍般冒出頭來。供求關係再度逆轉,於是價格乖乖回落。

貨幣謎團就比較令人費解,筆者閒來無聊把歷史數據翻出來,發現在過去長達二十年的時間裡,貨幣投放和經濟增長之間始終維持這良好的互動關係。幾乎每一次大規模釋放流動性,都能推動宏觀經濟出現拐點並且持續上行。每一次大規模收緊流動性,最終都導致宏觀經濟掉頭向下。除了這一次,確切的說,是除了2012年4季度至2013年2季度這個時間段。

為何會有兩者同步的歷史經驗呢?這還是比較容易理解的。一般來說,信貸創造不會憑空發生。你去借錢,要麼把錢用於投資,要麼把錢用於消費。有沒有人貸款後把錢存起來的呢?考慮到存貸利率相差懸殊,只要這位老兄腦子沒進水,基本上不可能。無論這些錢被用於消費還是投資,都會帶來當期總需求的擴張,哪怕存貨投資也不例外。而我們應該都認同:中短期內,決定宏觀經濟走勢的決定性變量向來是總需求。

今年上半年為何規律不成立呢?唯一合理的解釋是這筆錢沒有進入投資和消費領域。基本上,固定資產投資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數據可以證實這一猜測。那麼,錢到底上哪兒去了呢?管理層將其描述為「貨幣空轉」。這是一個充滿中國八股文特色風情的詞彙,完美詮釋了負面八股文詞彙的創造原則:「內部人一清二楚,外部人一頭霧水」。咱是實在人,向來不喜歡這種虛頭巴腦故弄玄虛的一套。所謂的貨幣空轉,不就是借新還舊嘛!只有實體經濟的各個部門大量舉債用於還本和付息的時候,才會出現眼前的一幕。

當我們搬出「借新還舊」這個詞彙的時候,大家第一反應一定是齊刷刷地將眼光瞄向地方投融資平台。作為一號嫌犯,平台公司的確難逃其咎。但是呢,就像我們此前無數次感受的那樣,魔鬼的唯一愛好就是躲在細節裡。按照最新一次公開數據,地方政府性債務總量大概10萬億出頭,過去這麼多年地方政府債務的久期穩定維持在5年左右,加上大概10%左右的融資成本,我們可以猜測,每年還本付息的壓力大概在30%左右,也就是3萬億。哪怕再悲觀的人也不會相信,地方政府債務完全依賴借新還舊。所以我們打個對折,就是假設一半的地方政府性債務是還不上利息更還不上本金的。由此衍生出來的新增融資需求,大概是一年1.5萬億,平均下來每個月才區區1250億。相對於全社會每月近2萬億的新增社會融資總量而言,有一定影響,但影響力絕對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大。更重要的是,新增貸款在統計的時候,是餘額的增量。所以呢,哪怕他借新還舊,體現在新增融資科目上,也主要只是還利息的那部分。按照10%融資成本計算,假設一半平台公司還不上利息,對新增融資規模的影響不過區區416億每月。換句話說,依據案情的嚴重程度,我們可以判斷一定是多人作案。而更重要的是,地方投融資平台充其量只能算二號嫌犯。舉目四望,誰會是一號嫌犯呢?我們可以用排除法,整個宏觀經濟可以切分為政府部門、企業部門和住戶部門,政府部門成為二號嫌犯,住戶部門有不在場證據(大家不可能去借新債還房貸吧),一號嫌犯只可能是企業部門。

邏輯推演至這一步的時候,窗外蟬鳴不斷溫度高達三十多度,但屋內的溫度似乎一瞬間陡然下降了20度。回眸過往,筆者從業這麼多年來,還是頭一回思考中國經濟問題時猛然體會到遍體生寒的感覺。直覺告訴我:企業部門攤上大麻煩了。

福爾摩斯說過一句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話:When you have eliminated the impossible whatever remains, however  improbable,  must  be  the  truth。

因為,這意味著企業部門內部出現了一大批殭屍企業。這批企業嚴重依賴融資來維繫正常生產經營,或者嚴重依賴融資來維繫舊有債務鏈條不崩斷。

截至2013年5月份,中國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上境內貸款總額為70.5萬億,其中住戶貸款規模為17.8萬億,再扣掉地方政府性債務中的8.5萬億貸款(2010年底數字,將就點用吧,有比沒有好啊),還剩下44萬億貸款。我們基本可以認為,這44萬億都是企業部門欠下的。平均加權利率為6.7%左右(貨幣執行報告最新數據)。假設整個工業企業部門全都是殭屍企業(顯然這是不可能的),融資是為了借新債還利息,那麼,僅此一項帶來的融資需求規模為每月2500億左右。如果一半企業嚴重依賴借新債還利息,那麼,由此帶來的融資需求大約是每月1250億。

很顯然,借新債還利息企業衍生的新增融資需求規模依然偏小,哪怕算上平台公司的400億,那也不過區區1700億/月不到,依然無法完美解釋貨幣空轉謎團。要知道,就社會融資總量而言,僅今年1季度就同比多增2.2萬億,分攤到每個月高達7000億!

這麼一番掰手指算下來,我們大概可以確信:有這麼一批企業,他們嚴重依賴融資輸血實現生產經營的平穩運行。雖然無法確認這類企業的佔比,但我們可以有一個直觀的概念:比例恐怕不會太低。中國是一個典型的製造業大國,如果我們相信有一大批企業嚴重依賴新增融資還利息,如果我們相信有一大批企業嚴重依賴新增融資來維繫企業運營。那麼,一個自然而然的推論就已經浮出了水面:很可能,過去三年(2010年開始)宏觀經濟保守治療法導致產能過剩遲遲無法解決,隨著時間推移,誕生了一大批殭屍企業。這批企業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嚴重依賴融資。無論生產經營還是還銀行利息,都屬於資金剛性需求,他們對資金價格相對不敏感。所以才會在歷經半年貨幣高增長之後,外匯佔款的風吹草動就能引爆一場錢荒!

數據可以驗證產能嚴重過剩的論斷麼?

資本主義這種生產模式誕生以來,每一輪危機基本都是過剩危機(資本主義初階段的特有現象。高級階段例外,歐美金融危機體現為槓桿泡沫危機,無論加槓桿最後倒債的人是住戶部門還是政府部分),過剩的背後事實上是總需求無法跟上總供給的尷尬。在總需求持續快速擴張的時候(相對於產能而言),不僅終端需求擴張在支持經濟增長,伴隨而來的高速製造業投資同樣是當期總需求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疊加的結果,進一步放大了經濟擴張的速度。我們去看中國製造業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速,過去十年裡,平均增速高達34.5%,最差的年份也有21.84%。伴隨投資高增長,GDP總量增速始終維持在奇蹟區間,過去十年年均增速高達10.46%,最差的年份也有7.8%那麼高。但是,一旦奔跑和擴張的速度慢下來,諸多問題將會顯現。比如說現在,1-5月份製造業投資累積增速17.8%,已經遠低於過去十年最差的年份。這是不是底呢?投資增速代表的是增量問題,你把增量這塊降下來的同時,還有另外一個異常頭疼的事情:存量過剩咋辦?

當我們談到存量產能過剩這個命題的時候,一定會有有人問,到底有多過剩?

一般來說呢,衡量全社會產能過剩的最佳指標是產能利用率。但是搞宏觀研究的都知道,中國統計局發佈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銷率數據,基本上沒有任何參考意義。因為你除了看出季節性波動,看不出任何有價值的東西。如果這組數據是可靠的,那麼基本上國家總理可以轉行,去做演員。因為過去幾十年中國經濟完全看不出週期波動的跡象,但是出於工作需要國務院隔三差五搞搞宏觀調控,每季度研究經濟形勢,最終令全中國人民都相信他們根據經濟形勢或好或不好採取了相應的措施。除了**,誰能做到這一點?

既然中國統計局給不了令人信服的數據,而這個東西又特別重要,所以自然有一堆人會跳出來說我有辦法計算。基本上呢,這些人分為兩類,一類是自下而上流,這個流派沒啥前途,因為大家不相信,或者很難相信你數據的樣本可以足夠大。還有一類是自上而下流,根據所使用的方法不同,又進一步分化為峰值法、產出缺口法、企業投資決策模型優化法、資本存量法等等,每個流派用的方法不同,算出來的數據也各不相同。比如說IMF 2012年發佈了一組數據,認為中國的產能利用率僅為60%左右,楊光則認為2012年中國的產能利用率大概在90%左右。既然大家亂鬨哄算出來的數據絕對高低差別巨大,我們只能看趨勢。而在這個問題上,幾乎所有人的結果趨於一致:從邊際變化的角度看產能利用率在持續向下走。換句話說,幾乎所有人都認同中國產嫩過剩的狀況在過去幾年裡一直在惡化,而非改善。

從邏輯嚴謹性的角度出發,僅僅知道今年比去年更糟糕是遠遠不夠的。因為你無法確知,從糟糕到完蛋還能延續多久。就好比我們所有人都知道艾滋病的終點唯有死亡,但是每個艾滋病患者最關心的問題是正處於病情的哪個階段。

產能過剩也是一種疾病,當我們發現殭屍企業作為一個群體登上宏觀舞台的時候,毫無疑問就已經宣佈了保守治療不再是理性的選擇。2季度開始,李總理強調「盤活存量」的那一刻開始,毫無疑問已經宣佈了在管理層眼中,保守治療不再是理性的選擇。

結論:錢荒只是第一步,緊隨而來的過剩產能治理,才是真正的重頭戲。讓我們拭目以待!

對投資的建議:

1,        伴隨外科手術式的過剩產能治理,宏觀經濟將出現二次探底,市場將出現二次下行,屆時成長股們將接受業績下滑的考驗。

2,        二次探底到來之前,市場有望隨著資金價格回落出現反彈。但是展望未來半年至一年,唯一確定會有尚佳表現的資產是債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3653

零冷場!第一次宴客就上手

2013-08-12  TCW  
 

 

主人是飯局的靈魂人物,一場飯局能否讓大家意猶未盡、回味無窮,關鍵就在主人,如何以最少的資源,做出一桌最大的感動,是可以練習的,練習越多,越能接近完美。

「富有以後的美,其實比貧窮時候的美,還要難。因為你選擇多了,而不會選擇的時候,真的很痛苦。」蔣勳談起自己的經驗,「台灣很多有錢人的宴客我也都參加了,會讓你有一個記憶的,真不容易。」可見,當好飯局主人有多難。

練習如何當主人,可以從主人的助手做起。以下是五堂學會當主人的必修課。

定主題藝術:讓客人有備而來

主人要創造飯局主題。受歡迎的飯局,是有主題的。例如,盲飲、品酒、生日、結婚、滿月、純吃飯聯誼等。華生資本董事長林宗聖曾經幫朋友辦過一次生日宴,當天,他想盡辦法,把朋友最想見的人,從外國找回來,這遠比豐盛菜肴、名貴禮物,更容易讓客人知道主人的用心。

也有人辦過盲飲餐會,大家赴宴前,先記住一種酒的味道,到宴會現場,再把眼睛蒙起,用嘴品嚐,或用鼻子聞,尋找自己的酒。像這類有主題的飯局,所有人都有備而來,現場氣氛就會很熱鬧。

邀請藝術:名單要先公布

邀請是學問。一般較正式的邀請,還是以書面為主。高明的邀請,除邀請誰,連飯局中會做什麼事,都寫出來,讓與會者,都知道自己的角色,該做什麼事。邀請名單要先公布,讓所有與會者知道誰會來,比較禮貌,因為,萬一某人跟某人不對盤,可提早決定是否與會,避免不知情下,人到了現場尷尬。

邀請函要在三到五天前寄出去,且最好有回覆函,詢問是否攜伴,及是否素食最重要。主人最好親自打電話邀請,不是由秘書來邀請。

發言藝術:勿自己講不停

厲害的主人,會花心思讓大家都發言,不會自己講不停,這樣飯局才能和諧。因此,邀請時,就不能邀十個人,九個都是愛講者,要有聽眾。飯局的理想人數是十二人左右,這樣,每個人能有充分說話的機會,另外,尊榮感很重要,太多人會降低尊榮感。

主人在飯局中通常要做三件事:一、短短開場、介紹來賓。二、不能冷場,要找話題,讓飯局熱絡。三、簡短結尾。注意來客的發言狀況,讓每位客人,都被照顧到。

萬一話題不對,現場氣氛變嚴肅,就要轉移話題;或者出現冷場,這時,可以請大家舉杯「乾杯」,現場就會活潑起來。

菜單藝術:留意客人健康

有經驗的主人,會將客人的身體狀況、飲食偏好記錄下來,像高血壓、糖尿病等,或者是否吃素,近年環保意識抬頭,高檔魚翅變成地雷菜單,也必須留意。

各國飲食的禁忌,也是一門學問。像印度人不要上牛肉,回教不吃豬肉。中東人吃肉需要經過HALAL(編按:符合伊斯蘭教可食用的食物,中東國家以伊斯蘭教為主)的處理方式,才可食用,因此,宴請中東人,就要到有HALAL認證的店採購食材。

不少西方人沒見過一條魚躺在那裡,他們的飲食習慣是,魚是一片,蝦是沒有殼的,因此,整條魚上桌,可能會嚇壞他們。要動手的大閘蟹、須剝殼的蝦,更應盡量避免。

付帳藝術:信用卡放櫃檯

一進門就把信用卡放在櫃檯,以免結帳時,一堆人上演小擒拿手,搶帳單付錢,浪費時間精力。

飯局最常見的,就是三杯酒下肚,亂開支票,酒醒後,完全忘記自己的承諾,久而久之,信任度降低,如果酒酣耳熱時,說過要做的事,之後做到,就會令人難忘。

安吉斯集團大中華區董事長葉文立認為,餐會主人從無到有,讓客人來時感受誠意,走的時候,滿滿感動。請一個人,請十個人態度應該是一樣的。

成功飯局要素:心靈、味覺、話題、小禮物。這些都做到,主人學的學分就修完了。

【延伸閱讀】6道細節讓飯局增色

主人提早30分鐘到 冷場時,用「乾杯」化解飯局結束後,記得謝謝主廚主人要讓客人從容發言準備感動的禮物,讓客人帶走最高明的商務飯局,是商務味最淡的飯局

整理:賴寧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484

第一次Fire CEO就上手!

2013-08-19  TCW
 
 

 

蘭奇與宏?痋A曾是台灣品牌業最美好的故事:一個外籍經理人給了台灣公司在個人電腦產業坐二望一的美夢。但雙方分手後,宏?痐膝q派認為為蘭奇收爛攤,蘭奇則因為宏?眭熊o言,因此憤而投入敵對陣營懷抱,倒打老東家。

到底怎麼與國際人才共事,如何和平分手?政治大學IMBA專任教授李瑞華認為,重視薪資職稱外功之餘,也應該練就內功,才有條件運用國際人才。以下是口述整理。

聘請外國人才,猶如異族通婚,企業要先自問有沒有條件接受異族通婚,如果沒有的話,硬嫁娶個外國人,肯定會出大問題。

條件就是企業本身管理的深度。宏?眯M宏達電都是在業績下滑,與外國人才分手。文化差異固然是因素,但是最重要的是沒有建立管理內功。

不只是這兩家企業,台灣企業普遍都有這樣的問題。我稱此為只重外功,不顧內功,給高薪、職稱、授權,卻忽略了心態、價值觀、願景等內功。如果內功練好,即使個性不合,只要目標一致,彼此信任,很多事情還是可以內部溝通解決。

三星練內功的方式可參考,他們聘請外國人才,也送韓國人到國際市場歷練。(編按:九○年代三星外國人才須在直屬於執行長室內部諮詢單位歷練兩年學會簡單韓語,才外派回母國,並每年派兩百名韓國員工出國。)

外功易學,內功難練。如果只有外功,企業業績好,股價高,都相安無事,但當業績差、獎金少,為錢而聚的人自然為錢散。

分手與結婚一樣慎重,蘭奇離職不見得不對,但怎麼走是可以討論。「怎麼分手」是台灣CEO沒看到的管理死角。

國際人才,他們擁有國際媒體資源,假設沒有好好處理,很容易「家醜外揚」。

我常以「慎始慎終」打比方,如果後事辦不好,員工覺得不公平或是有委屈,離職後就會變成「孤魂野鬼」,成為企業的夢魘。

國外百年老店都會做期望值管理,提早給離職員工訊號。GE(奇異公司) 天天都有人走,但是讓你走的原因,會提前向離職者說明,員工不會感到意外。

應該從離職者觀點出發,向他解釋留下來對自己與公司都沒有幫助,應另覓安身之處。用心辦好後事,讓員工有尊嚴離開,就不會給人「用完即丟」的勢利印象。

蘭奇的例子證明請神容易送神難,對「神」而言,尊嚴、感覺和程序正義往往比錢還重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143

數據的價值,等同於石油與黃金 一學就上手的大數據5堂課

2014-12-01  TCW
 

大數據成為全球潮流所趨,世界經濟論壇今年的報告更點出它的價值,就等同石油與黃金。

超過六成執行長已經用大數據來做決策,你學了嗎?

最簡單的五步驟,快速看懂大數據在玩什麼,就連羊肉爐店的老闆也可以學得會!

撰文‧賴筱凡

「在沒有大數據之前,其實我們每天都在處理數據。」東吳大學數學系助理教授吳牧恩舉例,例如羊肉爐店老闆每天要備貨多少量?鞋子工廠的產線一個小時要生產多少雙鞋?台北市長候選人民調有幾個百分點?

1.基本邏輯推演

羊肉爐店每天要進貨多少白菜?

「你對於自己設定的目標,是要有一套邏輯推演的。有一定的了解,而不是從零開始,就像羊肉爐店老闆或許無法精算九月與十二月開店的備貨量有何差別,但他心中會有一個數字:每天最少要準備多少材料。」吳牧恩說。

2.把數據變成可處理的

白菜單位是一籃?十公斤?還是二十顆?

大數據上手的第二步,就是開始蒐集數據。如果歷史數據不齊全,就要從即刻開始蒐集;如果歷史數據種類繁多,就要把數據變成有結構性、可處理的數據。像是羊肉爐店一天要進貨的白菜數量,單位是籃、公斤還是顆,都要統一成可處理的數據。

「蒐集數據可能是多數人認為最大的進入門檻,但是數據卻藏在我們處理的大小事上。」吳牧恩說,如果有十年的數據,當然比三年的好,但只要有數據,就可以開始做分析。像對金融交易者來說,不只有長期股價走勢才是數據,就連上下五檔的掛單資訊,也可以是數據。

3.設定想知道的問題

二十度雨天與十五度晴天,哪個營收高?

有了數據之後,你必須設定想知道的問題,到底是想要提高生產效率、增加獲利、提升客戶滿意度?還是要了解客戶想要的商品,再進一步去結合可能沒想過的數據?

「同樣一家羊肉爐店,在氣溫二十度的雨天與氣溫十五度的晴天,哪個環境狀況下的營收比較高?」天氣風險管理公司董事長彭啟明說,因為天氣是最容易取得的資料,也成為零售業進入大數據最常被拿來交叉分析的因子。

又例如最經典的尿布與啤酒的案例:妻子囑咐丈夫下班後到超市買尿布,賣場於是把啤酒擺在尿布旁,沒想到意外提高了啤酒的銷量。「如果羊肉爐店不只賣啤酒,同時也賣尿布呢?會不會有一樣的效果?這就是我們要用數據去驗證。」用各式各樣的數據做了驗證後,我們才能得到數據的變化軌跡,進一步去得到有效的資訊。「曾經有人將『酸雨指標』與台股走勢做交叉分析,結果還真的呈現部分相關,但到底是酸雨越酸、股民就不出門,乾脆在家買股票,所以台股才跟著大漲嗎?兩者的關聯是什麼?至今仍不得而知。」吳牧恩說,大數據分析有一個特質,要得到的是結果(What),而不是要知道原因(Why)。

「如果你認同『酸雨指標』跟台股走勢有關,就可以跟著『酸雨指標』來操盤,而不一定要從中知道兩者的關聯性。」吳牧恩說。

4.分析數據,得到有效資訊氣溫低、溼度越高,羊肉爐店的生意越好獲得數據變化的軌跡後,最重要的自然是分析這個數據變化,從中得出有效的資訊,再結合過去的歷史經驗,變成你的智慧。

羊肉爐店老闆原本就知道氣溫越低,生意自然越好,但在這個案例中,他會發現氣溫低、溼度越高,生意自然跟著好,吳牧恩解釋,「因為下雨會讓體感溫度更低,所以消費者就更想吃熱呼呼的食物。」但不是溼度達到一○○%,羊肉爐店的生意也就跟著翻漲一○○%。彭啟明用雨傘公司的故事說明,連續下雨的第三天到七天的雨傘銷量最好,到了第八天,銷量就開始往下掉,因為該買雨傘的人都買了。回到羊肉爐的案例,當溼度達到一○○%,也可能會因為雨太大,客人就不願意上門。

5.用數據來輔助決策

溼度六○%、氣溫十七度,要多進貨三成!

「其實你每天在做的每個決定,都是一種預測,只要這個決定中含有不確定性,只要成功機率不是一○○%,就是一種賭注。」吳牧恩說,工研院巨量資訊科技中心主任余孝先不諱言,「正因每個決策裡都有不確定性,所以數據分析才會變得很重要。」如何靠著數據分析,結合過去的管理經驗,讓營運效率更高、創造更多利潤,才能提升競爭力。

回到羊肉爐店的大數據冒險,今天台北市的溼度六○%、平均溫度十七度,要進貨多少白菜呢?吳牧恩用這個例子說明,「老闆能用數據來輔助他的決策,而不只是憑經驗,就會得出今天要多進貨三成的白菜。」相同的,不管是用在金融操作上,製造業的良率改善,或是零售業的供需備貨,都可以用類似的步驟來做決策。「大數據對於台灣的重要性,不在於我們可以在硬體上賺多少錢、生產多少伺服器,也不是我們可以開發軟體來賺錢,而是在於我們可以用大數據當工具,提升我們的競爭力。」余孝先說,那才是台灣企業真正需要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395

寫程式像玩積木 5歲童也上手

2015-01-12  TCW

 

這一門「國際語言」,影響力足以匹敵英語,成為未來最關鍵的溝通力。

它,讓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放下國務,和一群中學生一起上課、寫作業。它,甚至讓科技巨人賈伯斯(Steve Jobs)、比爾‧蓋茲(Bill Gates)紛紛爭相背書,呼籲美國全民人人必學。它,是程式設計的「編碼語言」,懂得它,也就開啟了和機器攜手合作的可能。

現在,寫程式不必是電腦天才,也不怕變成科技阿宅,就算是還沒拿筆寫字的五歲孩子,也能輕鬆動手學會。因為,寫程式已經進化到像堆積木一樣,既簡單,又富有挑戰的樂趣。

原本寫程式靠的是符號編碼,外行人看來,就像本藏滿密碼的「天書」。但現在教學資源百花齊放,不論是從二○○六年就開發的軟體Scratch,或是鼓勵人人體驗「編碼一小時」的code.org,都在把複雜的程式語法,化為五彩繽紛的「積木方塊」。

除了直接以母語顯示,只要一步步排列組合,便能像寫程式一樣,讓動畫人物在螢幕上移動、旋轉,甚至設計出自己獨創的遊戲。

唯一不變的,是從寫程式中,學會將問題一步步拆解,應用基本的邏輯原理來表達。雖然歐巴馬只是畫出一個簡單的正方形,但要電腦理解,就必須拆解成「向前移動一百像素」、「向右轉九十度」,加上迴圈「重複四次」的指令。

程序看似複雜,但有了線上遊戲,像是CodeMonkey從過關遊戲中引導,或者延伸成實際的玩具,像是可以動手玩的電路積木LittleBits,大人、小孩都能感受到程式設計的魅力所在。

其實,學寫程式不見得是為了成為工程師,而更像賈伯斯所說:「它教你如何思考。」如今編碼教學的風潮,已從矽谷吹向全球。前有英國開路,率先讓孩子從五歲起開始接觸;後有韓國接棒,從新學年將程式列入部分中學的必修課。線上有各大教學網站,實體則出現了「編碼學院」,各界都在摩拳擦掌,準備進軍這堂新時代的才藝課。

「不要只是買新的遊戲,自己造一個吧!」歐巴馬的呼籲,下一步就由你來動手實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631

【iPhoneX上手】人像模式自動調節燈光 影完加特效勁靚

1 : GS(14)@2017-09-17 17:35:13

人像燈光模式可以把光源集中在人的臉部上。



新iPhone有不少新功能,當中雙鏡頭iPhone8 Plus以及iPhone X獨有的人像模式以及人像燈光模式最為實用。只要開啟相機便可以選擇人像模式,拍照效果如上一代的iPhone7 Plus一樣可以做到景深的效果。點選人像模式後可以進一步進入人像燈光模式,有不同效果可以選擇,例如把光源集中在人的臉部身上、把背景退地變成全黑類似影樓拍攝的效果或變做退地的黑白照片也可以。拍攝時忘記開啟新功能,亦可以透過後製方法使用,非常方便。



雙鏡頭人像燈光模式最為實用。

iPhone X設有1,200萬像素雙鏡頭。

記者:司徒港燊、布偉倫、翁怡富、韓繼聰



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http://fb.me/AS.AppleDaily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914/2015200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120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