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魅影闪现 中信泰富或联姻渝三峡A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13/161806.html
“继南光集团入主重庆路桥(600106)之后,重量级央企中信泰富(0267.HK)亦将赶赴重庆投资”。重庆一资本界人士对记者表示。这一次,与中信泰富传出绯闻的主角是渝三峡A(000565.SZ)。1月12日,渝三峡A以18.79 元/股的价格报收,虽然比上一交易日略跌0.05%,但截至2010年1月12日收盘,四个交易日内累计涨幅也已达8.93%。本报记者致电渝三峡A相关人士,但未能得到该人士对传闻的正面回应。中信泰富的合资魅影在国内众多资本界人士眼中,重庆的资本市场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幸福时光。近期,国内的资本大鳄频频对重庆资本市场重磅出击——2009年12月末,华润燃气(1193.HK)斥资11.6亿元参股燃气集团,而“因重大事项未公布”停牌两日的重庆路桥于1月11日对外证实,澳门的南光集团亦豪掷6.28亿元曲线入主重庆路桥。在上述事项尘埃落定之后,重庆当地资本界人士的目光一边聚集到了渝三峡A身上,一边静候渝三峡A与中信泰富“联姻”绯闻变成现实。数位重庆资本界人士先后向本报记者证实,渝三峡A有意与中信泰富在重庆设立一家合资公司,该合资公司将在重庆兴建5万吨水性漆项目,即使按每吨4万元售价保守估计,该5万吨水性漆项目的产值亦将达到20亿元。联姻传闻并非空穴来风,事实上,水性漆项目正是渝三峡A借公司搬迁完成产业升级换代的产物。渝 三峡A2006年的年报报告曾披露水性漆项目的进展——公司位于重庆主城区的老厂必须于2007年底前完成搬迁,而公司与重庆市德感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签 署合同,其为公司提供375万亩工业出让地。根据搬迁要求,渝三峡正按照进度完成新基地的建设,截至2006年12月31日,公司已在水性漆项目募集资金 投入751万元。当迈入2009年的门槛时,渝三峡A再度曲线告之水性漆项目进展,称公司固定资产由2007年末的9029万元急速增加到2008年末的2.68亿元,原因主要系水性漆等项目在建工程转固定资产增加所致。与搬迁进行产业升级契合的是,渝三峡A与中信泰富传出联姻绯闻之际,正值搬迁事宜划上句号之时。2009年12月26日,渝三峡A股东大会通过决议,称公司将老厂区的100亩土地悉数出让给重庆渝富资产经营管理公司,获得土地收购补偿款3.28亿元,而公司预计此次出让土地将产生1.6亿元利润。基金加仓渝三峡A?在渝三峡A传出与中信泰富联姻绯闻之前,重庆一些资本界人士已经耳闻“包括华夏在内的基金公司已在去年四季度建仓渝三峡A”。事实上,早前的渝三峡A并不受基金的青睐。以渝三峡A2009年三季度为例,人民人寿—自有资金、人民人寿—个险分红以及鹏华盛世证券投资基金仅仅分别持有区区100万股、84万股、80万股,并位列前三大流通股股东之位。而本报记者从可靠渠道获悉,待渝三峡A2009年年报披露时,其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当中会出现一些基金的身影,而且其持股数量合计将超1000万股。“基金频频造访重庆上市公司,然后加仓渝三峡A等上市公司”——重庆资本界人士将这种现象归功于“重庆本地上市公司基本面具有改变的想象空间”。一位密切关注重庆资本界的人士表示,“重庆代市长黄奇帆目前不满足于重庆本地的八大集团陆续上市,他已经站在一个全国甚至全球的视野中对重庆国有资产进行整合,进而将重庆国有上市公司做大做强。”或许,这正是华润燃气、南光集团等央企“看好重庆投资环境”,纷纷赶赴重庆投资的催化剂,同样,这也是重庆资本界相信中信泰富迟早会与渝三峡A联姻的更深层原因。
三峽全通困境調查
http://www.eeo.com.cn/2013/0112/238674.shtml經濟觀察報 記者 程久龍 湖北宜昌猇亭區正大路南側,一排現代化的車間比鄰而立。沿著廠區外圍步行,約30分鐘才能到達臨江而立的大門,右側一座車間頂部掛著四個大字——三峽全通。
直到2012年初,這個原計劃投資高達200億、產能達1000萬噸,致力於打造「亞洲最大的超薄涂鍍板基地」,都一直是宜昌對外招商引資的「典範」。特別是其一期320萬噸產能生產線,從開工到投產業界週期通常三年,而三峽全通僅用了一年三個月——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被視為宜昌產業建設中引以為榮的「全通速度」。
但「全通速度」背後,產能擴張過快、融資結構不合理、宏觀經濟下行等風險,則被一一掩蓋。直到2012年9月,因資金鏈「斷流」,超過2000名員工被通知「歇崗待業」,生產一度陷入停滯,三峽全通的困局才逐漸曝光。
這個宜昌歷史上最大的招商「旗艦企業」,為何在一夜之間光環退去?1月10日深夜,履新僅三個月的三峽全通涂鍍板有限公司總經理趙大河,在武漢錦江國際大酒店接受本報記者獨家專訪。「因為流動資金的問題,目前公司僅能小規模作業,尚不能恢復正常的規模化生產。」談及三峽全通困境溯源,趙大河深吸一口香煙,「回過頭看,在那個時點擴張的速度快了一點。」
而本報獲得的最新消息顯示,宜昌國資委旗下的宜昌市夷陵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將參股三峽全通。「我們的確在積極尋找戰略投資者,但目前尚未有定論。」趙大河看來,當務之急是盡快恢復生產,「我們已經爭取到了7億到8億元封閉貸款,產能至少可恢復到月產15萬噸。」
在宜昌政商兩界,三峽全通的困境,儼然是一個公開而又隱秘的話題。「市委、市政府的意思是『三峽全通不能倒』。」1月7日上午,宜昌市招商局一負責人坦言:「如果沒有處理好三峽全通的問題,對於宜昌招商引資工作的影響就太壞了。」
總負債約70億
在三峽全通廠區大門對面臨江,五個單臂天車高高聳立——這是三峽全通的專用碼頭,也是其涂鍍板產品的主要運輸通道。1月6日,本報記者在現場看到,整個碼頭的作業平台空無一人。
「往年,每天從碼頭的出貨量都有8000噸左右,今天也就1300多噸的貨。」碼頭旁側,一工人告訴本報,「這還是趕上運氣好,最近一段時間,經常是整天空置。」
與此同時,規模龐大的現代化廠區,生產幾乎陷入停滯。
據悉,目前三峽全通已建成90條生產線。「往年效益好的時候,有時候30條以上的生產線同時開工。目前僅兩到三條生產線維持生產。」多位員工告訴本報。據本報瞭解,公司在冊員工超過4000人,但目前在一線上崗的大約僅千人。
不止於此,自2012年9月開始,員工工資開始出現嚴重拖欠。「最近幾天才把去年8、9月份的工資補給我們,去年四季度的工資至今還沒發。」多位員工說道。
在接受本報記者獨家專訪時,趙大河承認,大規模拖欠工資和員工歇業待崗的情況的確存在。「當前的現狀是小規模生產,多的時候五六條生產線開工,少的時候兩三條。」趙大河坦言,目前最大的困難是,因為缺少流通資金,導致公司不能恢復正常的規模化市場。
生產趨近於停滯的同時,三峽全通的債務壓力步步緊逼。據趙大河透露,目前三峽全通的資產負債率在62%到63%之間,總的債務規模大約70多億。超過10家金融機構參與其中,包括銀行貸款、信託借貸、融資租賃、財政調度借款等。
據瞭解,目前銀行貸款方面,規模從2000萬到十幾億不等。其中,建行以項目貸款最早在一期開始進入,其抵押物以土地、廠房居多,亦有少量設備抵押。「建行開始的貸款規模達到13億,在償還了約2億元的項目貸款後,目前大約還有11億貸款。」趙大河透露。
此外,漢口銀行與交通銀行的貸款規模相當,大約都在5億到6億元。湖北銀行貸款約4億元、民生銀行貸款約2億元。北部灣銀行亦有貸款,「但規模並不多。」據趙大河透露,貸款規模最小的銀行,大約在2000萬元。此前傳言的中國銀行和國開行,趙大河證實並不在其中。
除了銀行借貸之外,三峽全通的負債至少還包括中信信託的約10億元的信託,其中宜昌市夷陵國有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認購3.3357億元。
「全通速度」虛實
三峽全通投資人梁士臣,此前曾為唐山恆通精密薄板有限公司實際控制人。2007年,唐山恆通被中冶集團收購,後者一度因此巨虧。此後,梁士臣開始「轉戰」宜昌。
「當時,梁士臣正在全國各地尋找涂鍍板項目的投資,宜昌是被考察地之一。」宜昌市招商局一位高層人士告訴本報,「宜昌政府主動去對接,最後爭取到了這個項目。」
而據本報瞭解,為了引進三峽全通項目,宜昌政府在政策支持上,可謂不遺餘力。本報獲得的一份宜昌經濟開發區管委會文件顯示,政府按照每畝19.2萬元給予項目配套資金,用於基礎設施建設。此外,還給予該項目3億元人民幣貸款額度的3年貼息支持。
2009年2月,年產320萬噸的涂鍍板項目一期工程正式開建,並於2010年5月正式建成投產。一期工程的建成時間不到業內正常建設週期的一半,「全通速度」一度被稱為業內奇蹟。
「現在客觀地來看,當時有些宣傳是誇大了,與真實的情況有差異。」趙大河坦言。根據此前三峽全通官網信息,一期項目總投資高達70億元。「事實上,一期的投資從廠房到設備大概也就20多個億吧。」趙大河告訴本報。
不止於此,據趙大河透露,2010年的實際產出遠遠沒有達到320萬噸:「當時,僅只有一車間的部分生產線在試生產,月產出大約在十幾萬噸。」
但彼時,受四萬億政策刺激和家電下鄉政策的雙重拉動,涂鍍板行業遇上了一個「短暫的繁榮」。「當時的利潤還是比較可觀的。」趙大河透露,2010年涂鍍板利潤每噸可達千元左右。
在此背景下,儘管一期項目尚未足產,二期項目的啟動亦是馬不停蹄。「當時,無論是公司、政府還是銀行,對這個項目都是熱情高漲。」據趙大河透露,因為一期項目投資規模有限,僅有建設銀行等少量金融機構參與,「大量的銀行貸款,是在二期項目主動找上來的。」
公開資料顯示,2011年年初,在湖北省2011年重點項目銀企對接會上,三峽全通作為重點項目之一受到了參會的銀行和投資機構的廣泛關注。其中,深圳發展銀行、中國光大銀行、興業銀行分別現場授信各5億貸款合同,中國進出口銀行湖北省分行、漢口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宜昌分行,現場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近70億元。
本報調閱其資產負債表顯示,三峽全通2010年其短期借款,由2009年的7500萬,快速增加至9.9億元,增長近13倍;其長期借款,由2009年的6.58億元,增加至11.3億元。
與此同時,三峽全通的投資規模迅速膨脹,趙大河透露截至二期項目完成,總投資已超過140億元。這意味著,自2010年5月之後,僅兩年時間,累計投資規模高達120億元。「每個月都有貸款到期,做長期的項目貸款不多,基本上都是短期。」趙大河透露,貸款以新還舊,循環進出,資金鏈環環相扣。
不止於此,三峽全通廣泛採取融資租賃模式。本報獲得資料顯示,截至2011年底,興業金融租賃有限責任公司、中鐵租賃、光大金融租賃、新疆長城金融租賃均為三峽全通有融資租賃業務,欠款由4億元到2億元不等,總規模超過12億元。
商標作價出資
在三峽全通高槓桿融資背後,也閃現其實際控制人梁士臣的「財技」。
2010年5月,三峽全通一期項目建成,但鮮為人知的是,梁士臣此時才以自然人身份入股,而其全部出資,竟然是以兩個原唐山恆通的註冊商標使用權作價。
工商資料顯示,三峽全通於2009年1月登記註冊,其初始註冊資本為13.6億元人民幣,出資方宜昌恆達投資有限公司出資8.16億元,佔股60%;唐山恆通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出資5.44億元。
宜昌恆達投資有限公司法人代表為鄭威勇,為梁士臣在唐山恆通時的舊部,兩家公司均由梁士臣實際控制。此後,三峽全通歷經多次增資、股東變更。2010年5月,梁士臣以自然人身份增資入股。
來自工商資料顯示,梁士臣於2010年5月增資13.42億元,竟然來自兩件商標使用權作價。本報查閱發現,兩件商標均為原唐山恆通商標,一件是圖形商標;一件是HENG TONG(恆通漢語拼音)字母商標。
本報記者在三峽全通公司實地採訪發現,上述圖形商標三峽全通的確在沿用,但HENG TONG字母商標未見使用。1月10日,多位三峽全通核心高管,在查閱本報記者出示的HENG TONG字母商標時,均明確表示:「公司並未使用過這個商標。」
不止於此,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鋼鐵物流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盛志誠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在涂鍍板行業中,市場公認有口碑和聲譽的品牌,基本是寶鋼、武鋼這類鋼廠的產品,原來的唐山恆通僅屬一個中小規模企業。
而事實上,唐山恆通因經營不善被中冶集團收購,並一度導致後者巨虧。即便如此,唐山恆通的兩件商標作價高達13.42億元,被梁士臣當做註冊資本入股。
利用商標使用權作價13.42億出資,意味著梁士臣以自然人身份的出資中,沒有拿出一分真金白銀。不僅如此,來自宜昌天成會計師事務所的驗資報告中顯示,截至2010年5月18日,三峽全通的累計實收資本為33.37億元,但其中全體股東累計貨幣出資金額僅5億元,佔註冊資本總額的14.98%。
而根據現行《公司法》規定,公司註冊資本中,實際貨幣出資額不得低於30%。本報輾轉找到宜昌天成會計師事務所總經理張軍,重新審視這份兩年前出具的驗資報告後,他明確告訴本報:「三峽全通貨幣出資額不足30%,的確跟《公司法》規定有衝突。」
通過低於法定的貨幣出資和商標使用權等虛擬資產注資,三峽全通可以爭取到更高的銀行授信額度和貸款規模。這意味著,梁士臣可以用較小的現金代價,撬動更大的融資槓桿。
市場寒流
2011年9月份開始,整個涂鍍板市場陡轉直下,並經歷「最寒冷的半年」。「當時最直觀的感受是價格的下跌。」趙大河表示,「等我買回來了原料,生產出來後,市場價跟我買回來的原料價格是一樣的。」其中,還有近三個月時間,一度出現了「價格倒掛」。
來自中國鋼鐵價格網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2011年,鍍鋅卷板的市場價格從高位時的每噸7500元,跌落至每噸4900元;彩涂產品由高位時的每噸9000元,跌落至每噸7500元。
市場下滑,加之前期產能擴張過快,造成的債務壓力此時開始集中爆發。「每個月都有數億元到期的貸款需要償還。」趙大河告訴本報,企業造血功能差的時候,又急需還款:「當期的現金流不足,就把後期的錢透支,長此以往缺口越來越大。」
與此同時,三峽全通在融資結構上,也存在不合理的問題。據趙大河介紹,目前,由於三峽全通的上下游均跟中間商合作,但很少採用貿易融資模式。「公司很少佔用上下游資金,這令上下游一度佔據了我們現金流空間的60%。」趙大河表示。在融資結構上,三峽全通過於依賴貸款模式。
其導致的一個直接後果是,在資金趨緊之際,三峽全通的工作重心長期置於緊張的倒貸工作上。2012年5月,董事長梁士臣在一次內部講話中談到:「從去年9月份開始,公司情況一個月比一個月嚴峻,到今年3月份甚至是一小時比一小時嚴峻。」
2012年2月,近20億元的到期貸款,面臨難以償還壓力。此時,宜昌市政府成立了一個特別工作小組駐廠辦公,並撥付2億元的財政調度資金。而本報瞭解到,此時已有多家金融機構駐廠,監控資金運營。
2012年9月,已有金融機構跟三峽全通的關係驟然緊張。多位員工證實,民生銀行一度因為鋅塊原料的封存問題,跟廠方發生爭執。「民生銀行對於貸款的抵押要求較高,除了做資產抵押的同時,還要求做貨物質押,即雙重抵押。」趙大河坦言,「雙方一度在貨權的監管問題上,關係僵化了一點。但目前已經緩和了。」
與此同時,現金流捉襟見肘之際,超過2000名員工被通知「歇崗待業」,僅給予每月700元的生活補助,工資亦開始長期拖欠,公司生產一度陷入停滯。「當前最大的困難是,現金流出現壓力,沒有資金投入恢復正常的規模生產。」趙大河表示。
事實上,「全通速度」的快速擴張,除了給三峽全通帶來超過70億的債務壓力之外,還給產品質量帶來隱患。三峽全通副總經理黃世昆對本報直言:「事實上,在2011年9月份之前,公司的產品質量,我們是不滿意的。」
此前,有傳言稱,導致三峽全通產品質量問題之一,是其設備來自唐山購入的淘汰設備,和湖北江重機械製造有限公司的關聯交易。江重機械法人代表安宗泰,此前曾為唐山恆通機械製造有限公司總經理,業界據此猜測,江重機械為梁士臣實際控制的公司。對該說法,趙大河、黃世昆均予以否認:「梁總跟江重機械沒有關聯關係。」
對於唐山購入淘汰設備一說,黃世昆回應稱:「唐山購入的那批設備,是從我以前的公司購買的,並不是淘汰設備。」但據黃世昆介紹,此前其在唐山從事涂鍍板機械設備的生產,在將其設備銷售給三峽全通之後,其本人也加盟了三峽全通。
「此前產品質量的確是有問題,但主要原因是,產能擴張太快,員工技能跟不上,出現了人才斷檔。」黃世昆表示,在2011年9月遭遇市場下滑困境後,原計劃上馬的三期1000萬噸項目,立刻停止了:「此後,我們轉入到狠抓產品質量。直到2012年元月份,產品質量才有了質的飛躍。」
據趙大河介紹,下一步三峽全通將對員工規模進行精簡瘦身,待8億元封閉貸款到賬後,產能至少可恢復到每月15萬噸:「整個運營恢復正常後,銀行的信心就會慢慢提升。」
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鋼鐵物流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盛志誠則認為,未來幾年國內涂鍍板市場產能過剩的局面,難以短期改觀。前述研究報告指出:「產能繼續保持快速增長、下游主力消費行業——汽車、家電的行業增速明顯放緩等等,為涂鍍薄板的行情埋下種種不利,在鋼鐵產業與上下遊行業趨弱的情境之下,2012年涂鍍薄板市場行情演繹將更為艱難。」
在此背景下,作為宜昌歷史上最大招商引資項目,三峽全通能否「起死回生」仍待觀望。而中信信託一位副總經理表示,「目前與政府的銜接順暢,大家的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為了把這個企業救活。各方溝通關係尚屬平和,對於這個事情的妥善解決,還是比較有信心的。」
(本報記者朱熹妍對本文亦有貢獻)
三個三峽工程 毀掉長江漁業
http://thehousenews.com/finance/%E4%B8%89%E5%80%8B%E4%B8%89%E5%B3%BD%E5%B7%A5%E7%A8%8B-%E6%AF%80%E6%8E%89%E9%95%B7%E6%B1%9F%E6%BC%81%E6%A5%AD/「長江上游漁業資源嚴重衰退,金沙江主流的魚類自然資源狀況亦瀕臨崩潰,」這一結論來自農業部長江流域漁業資源管理委員會(簡稱「長漁會」)與世界自然基金會8月聯合發佈的長江上游考察報告。
該考察隊由32人組成,包括雙方工作人員、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復旦大學生命科學院等相關專業的學者。考察6月9日從玉樹開始,歷時12天。沿途經過通天河、金沙江上游、金沙江中下游及赤水河流域,考察河流水質、水電站建設對河流生態的影響,及沿岸地貌與自然環境。
今年長江禁漁期已經結束,漁業秋汛開始,但洞庭湖漁民捕撈情況卻十分糟糕,有漁民反映不及往年十分之一。這還是發生在今年長江「水量大、高水期水量強、並且對非法捕撈執法最好」的背景下。此現象使得世界自然基金會淡水部的雷剛十分擔憂。
據「長漁會」辦公室主任趙依民統計,整個長江流域漁民的捕撈量豐腴年份是每年10萬噸,今年這樣的正常年份則只有7、8萬噸。這與1950年代40萬到50萬噸左右的自然捕撈量相差甚遠。魚苗的產量也從3000多億尾降到現在的1億多尾。在品種上,整個長江上游魚類應有140多種,特有魚類70多種,而是次聯合考察的多次採樣除了三個外來魚種,僅捕到14種魚。
長江流域漁業資源管理委員會在整個長江已發放的「捕撈證」約7萬份,考慮漁民家庭作業的習慣及鄱陽湖等地的無證捕撈,「長漁會」辦公室主任趙依民估計整個長江流域漁民數量在20萬左右。長江漁業產量已無法滿足相應捕撈需求。他認為,單就長江上游而言,水電工程是影響漁業的最主要因素。
長江特有魚類多集中在上游地區,而這恰是長江水能資源集中流域。2013年國務院國函(2012)220號批復了水利部主持的《長江流域綜合規劃(2012-2030年)》。按此規劃,到計劃期末,金沙江上中下游25個大型水電項目總裝機容量達到7660萬千瓦。而三峽電站在去年32台70萬千瓦發電機組和兩台電源機組全部投產後,裝機容量達到2250萬千瓦。金沙江25級電站合計發電量超過3個三峽。其中,金沙江中、下游兩段共計12座電站正在開發中,其中7座已建成、1座在建、2座籌建中。而金沙江上游的13級水電位於青藏高原腹地,目前
狀態均為「規劃中」。
長江魚類在繁殖和覓食中洄游行為都十分普遍。水電站的建設除了阻斷魚類洄游通道,還會影響水溫。水電站排放尾水多為水庫底層低溫水,層層疊加,可能導致江水水溫降低。溫度和水流強度無法達到要求,魚類繁殖受阻。
是次考察的第六天,考察隊在金沙江中游的石鼓進行魚類資源採樣調查。作為「長江第一灣」,石鼓歷史上可以捕到大部份上游水生樣品,但是次採樣儘管請專業漁民進行「漁網密度和捕撈強度都相當大」的捕撈,整個上午僅捕到五尾魚,部份不足巴掌大。
除了三峽、葛洲壩等大中型水電,長江支流上的小水電項目也相當密集。任職於世界自然基金會上海辦事處的任文偉介紹,許多上游地區位於深山之中,地形不便,拉電網存在困難,建設小水電有助於解決當地用電問題。儘管單個小水電的產能並不很大,但對於社區生產的確可以帶來幫助,不但能拉動經濟,還可以改善居民生活水準。
但由於同樣原因,部份小水電位置偏僻、規模不大,修建之前缺乏相對完整的環境評估報告。本次科考中,科考隊見過小水電為發電,將水通過管道引入導流渠,導致河流乾枯,對魚類造成毀滅性打擊。另一些項目儘管具有環評報告,但往往只針對小流域生態和地方的一兩個物種進行。梯級水電疊加對整個流域生態的影響缺乏評估。這一現象在長江幹流上的大、中型水電中也存在。
西方發達國家在過去50年裡大力發展水電專案,目前水電利用率已達到70%、80%,河流大壩的生態影響也逐漸得到關注。除了為現有大壩增加特別設計的游魚通過系統,美國華盛頓州還正在艾爾華流域對壽命到期的大壩展開拆除行動。中國水電相對滯後,目前正處於高速建設和發展期。世界自然基金會的雷剛表示,與火電、煤電相比,水電的環境影響相對較小,屬於清潔能源,但過度開發也會對生態產生很大影響。
但根據已有規劃,長江上游水電建設非但不會停止,力度還將繼續增加。趙依民認為,長江上游水電建設給魚類帶來的生態影響不可逆轉,如果規劃中的水電全部建設起來,那麼長江上游的魚類自然資源將徹底枯竭。
【總之】長江漁業捕撈量繼續遞減,與此同時,對漁業影響巨大的水電站建設正處於高速發展中,不能因為水電是清潔能源就完全忽視它的副作用。
耗資2000億堪比三峽 煙臺大連海底隧道報批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7618

據新華社報道,煙臺大連海底隧道的方案將會在半個月內上報國務院。據預計,工程的總造價大約在2000億~2600億元之間,具體數據尚不明確,但不會超過3000億元。建成後,煙臺和大連之間的來往時間將從目前的6小時縮短到40分鐘。(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8月19日,國務院公布的《關於近期支持東北振興若幹重大政策舉措的意見》提出“下一步要加快推進渤海跨海通道工程前期工作”。短短的一句表述,讓沈寂多時的渤海跨海通道項目再次成為各方熱議的焦點。
渤海海峽跨海通道(即煙大海底隧道)戰略規劃研究項目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向新華社透露,煙大海底隧道的方案將會在半個月內,以一個總報告和12個分報告的形式,以中國工程院的名義上報國務院。“我們將爭取讓這個項目進入國家"十三五"規劃,並希望最早在"十三五"期間開工。”
但事實上,關於這一項目建設條件是否成熟的爭論仍然存在。
據王夢恕介紹,煙大海底隧道方案總報告的精簡版本在2013年就已上報給國家發改委,也在發改委內部進行了初步討論,形成的最終方案原本打算8月上報,但由於中國工程院的十多個院士又給出了一些修改意見,所以稍有推遲,但肯定在半個月內完成上報。
由於渤海海峽的阻隔,目前往來於山東和東北之間的鐵路、公路只能繞行山海關,路程均在1600公里以上。即使2006年煙臺和大連實現了鐵路輪渡,來往於兩地之間也需要至少6個小時。
按照即將上報的方案,渤海海峽將由一個深埋的跨海鐵路隧道連通,隧道先從大連旅順附近定一個入地點,蓬萊有一個登陸點,然後就到達了煙臺。整條隧道全長123~126公里,隧道內將由動車執行運輸任務,設計時速為250公里,運行速度能達到220公里/小時,屆時從煙臺到大連只需要40分鐘。
王夢恕表示,工程的總造價大約在2000億~2600億元之間,具體數據現在不好下結論,但預計不會超過3000億元。“以前項目遲遲沒有開工主要是需要嚴格的勘探和技術論證,現在看來,我們在技術上已經不存在問題,按照當前的條件,項目開工後10年內肯定能夠建成。”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遞交國務院的方案中,在經過實地考察和多次會議研究討論後,項目組正式否決了之前的“全橋梁”“南橋北隧”兩種方案,“深埋的全隧道”方案被最終敲定在紙面上。
三峽辦:去年因公出國費300元
0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5-07-18/931237.html
17日,中央部門密集公開了2014年部門決算,數十份“賬本”又一次擺在公眾面前。相較以往,中央部門的“賬本”內容進一步細致清晰,有部門甚至細致到為300元支出作出解釋。

中央國家機關工委相關數據

中國工程院相關數據
中新網北京7月18日電 17日,中央部門密集公開了2014年部門決算,數十份“賬本”又一次擺在公眾面前。相較以往,中央部門的“賬本”內容進一步細致清晰,有部門甚至細致到為300元支出作出解釋。但是,將政府“賬本”與審計“清單”相對照,一些潛藏的“三公”問題仍需格外警惕。
三公總體“縮水”——
多部門三公支出縮水 公車消費壓縮大
根據財政部此前公布的數據,2014年,中央行政事業單位財政撥款三公支出合計58.8億元,比預算數減少12.71億元,下降17.8%。
按照財政部長樓繼偉的解釋,“三公”經費支出減少主要因為“各部門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和厲行節約有關要求,壓縮、取消部分出國(境)團組,加強公務用車管理,規範公務接待活動,減少了相關支出。”
具體來看,在已經公布決算的部門中,一些部門的三公經費壓縮幅度不小。例如,去年民航局三公經費財政撥款支出決算數為6045.22萬元,比預算數減少1888.72萬元,降幅接近四分之一。
再如,三公支出額度較大的海關系統,去年海關系統的三公預算超過5億,決算支出為3.5億,較預算節省超1億,縱向比較,去年的支出較2013年度支出也減少了1.3億。
分開來看,總體省下的12.71億元中,因公出國(境)經費減少3.56億元;公務接待費減少3.87億元,省錢大戶則是公車,去年公務用車購置及運行費減少5.28億元。
觀察各部門去年的三公支出,一些部門的公車花費壓縮幅度確實較為明顯,例如,中國地震局、中國殘聯、央行、國家測繪局等多部門在去年的公車購置費為零。
“賬本”細致入微——
首次公開公務接待的批次及人數
作為政府信息公開的重要組成部分,相較於往年,今年的各部門決算報告內容更加細致、全面,各部門曬出“賬本”也更易懂。
在三公支出方面,本次各部門公布的決算中,就在以往公開出國(境)團組及人次、公務用車購置數及保有量的基礎上,首次公開公務接待費相關的批次及人數。
例如,在公務接待方面,已經公開的部門決算中,央行的此項支出達到9980.81萬元,央行列出的數據顯示,2014年度人民銀行系統2122個預算單位接待來訪團組超過6.9萬個,來賓累計超過74.7萬人次。
在因公出國(境)費方面,去年國家體育總局的此項支出超過兩億,占其三公支出總額的94.85%,相較於其他部門,體育總局的此項支出數額之大,顯得格外突出。對此,體育總局特別進行了細致說明,指出去年參加國際體育賽事和境外訓練622起,11274人次,出席國際會議236起,791人次,體育總局還舉例列出了參加的索契冬奧會、仁川亞運會等具體體育賽事。
在公務接待方面,一些部門在的支出說明中甚至列出了公務接待具體“接待”了哪些人。
例如,教育部去年的公務接待支出為492.06萬元,對於這一支出,教育部給出了詳細的說明,不僅列出去年共接待國(境)外來訪團組、來訪外賓的批次和人次數量,還舉例列出了接待外賓和訪問團體的名單。
此外,教育部列出去年的國內公務接待支出僅為5000元,雖然數額不大,但是其依舊列出“2014年共接待國內來訪團組6批次,來賓132人(不含陪同人員)”。
“增減”解疑釋惑——
交通部因馬航出國多 三峽辦為300元支出釋疑
本次中央部門的決算報告中,多數部門在三公經費方面,無論支出增減都給出了具體的解釋,力求讓決算報告不僅數據“清晰”,而且內容“明了”。
例如,交通運輸部去年的三公支出中,因公出國(境)費為1094.26萬元,完成年初預算的107.71%。
對於超預算支出,該部門給出具體的解釋為“由於馬航‘MH370’航班失聯,交通運輸部多次組團出境與外方會商相關事務,財政部追加了交通運輸部財政撥款因公出國(境)費預算。”
再如國家民委的公車購置費,2013年國家民委的這項經費為116.97萬元,2014年則為164.54萬元,增加47.57萬元。對於高出40多萬元的公車費用,國家民委特別指出費用增加是因為該部門所屬西北民族大學,由於兩地校區辦學,為滿足學生日益增長需求,新購置大客車校車4輛。
不僅花費增加的部門要說明“為何多”,一些支出較預算明顯下降的部門也在釋疑“為何少”。
例如,去年國務院三峽辦的因公出國(境)費的預算為78.60萬元,但是此次公布的去年其因公出國(境)費的決算僅為300元。
對於這一支出的銳減,該部門解釋稱,一方面是按要求嚴控出國團組、壓縮出國經費,同時由於多種原因,原計劃中的團組出國考察任務因故推遲,“故2014年無人員出國(境),僅發生少量因辦理護照等發生的外事出租車費。”
部門賬本與審計清單對照看——
規範政府花錢勿止步於“一紙公開”
肯定中央部門三公賬單更加透明清晰的同時,一些部門在三公經費方面依然存在的違規違紀亂象更不能忽視。
在此次中央部門集中曬“賬本”之前不久,6月末,審計署審計長劉家義就受國務院委托,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了2014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情況。
如將政府部門曬出的“賬本”與審計署列出的“問題清單”對照觀察,一些潛藏的“三公”問題仍需警惕。
例如,在貿促會公布的決算中,去年該部門公務用車實際支出280.84萬元,較預算數減少13.93萬元,下降5%,較去年實際支出下降8%,並解釋主要原因在於認真貫徹公車改革精神,大幅壓縮公務車運行維護成本。
但是,在審計署的審計報告中,在公車方面貿促會就被點名,審計報告稱“貿促會、中科院聲學研究所等21個部門和單位擠占其他支出用於車輛購置、運行維護,以及違規發放交通補貼等,共計1058.19萬元。”
此外,在審計報告中被點名的還包括,因公出國方面,衛計委、貿促會等5個部門和單位的8個團組擅自更改行程或境外停留時間;公務用車和接待方面,科技部、文化部等33個部門和單位長期占用其他單位車輛;工程院、商務部等10個部門和單位超標列支公務接待費等。
有分析指出,規範政府花錢絕非“一紙公開”能解決問題,當前政府花錢依然存在不少違規違紀現象,也凸顯進一步推進公開和深化預算改革的必要性。(完)
(原標題:中央部門曬細賬:三公大幅壓縮 300元也說明)
-
中新網
-
李凈翰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三峽集團烏東德水電站正式開工 傳聞稱未來或註入長江電力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2/4730680.html
三峽集團烏東德水電站正式開工 傳聞稱未來或註入長江電力
一財網 林春挺 2015-12-25 07:56:00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三峽集團獲悉,裝機容量超過10臺華龍一號核電機組的烏東德水電站已經在12月24日正式全面開工。記者註意到,此前有傳聞稱,該水電站建成後資產或將註入長江電力(600900.SH)。
由三峽集團負責開發建設的烏東德水電站是金沙江下遊河段四座梯級電站的最上遊梯級,位於雲南和四川交界處,是中國已經核準建設的第三大水電站,世界第七大水電站。

12月16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核準包括烏東德水電站在內的一批水電核電等清潔能源重大項目。
本報記者從三峽集團獲悉,烏東德水電站裝機總容量1020萬千瓦,年發電量389.1億千瓦時。電站建設涉及雲南、四川兩省4市(州)10個縣(區),需移民3萬多人。工程動態總投資達1000多億元。
按此計算,烏東德水電站的裝機容量超過10臺百萬千瓦級華龍一號核電機組的總裝機容量。
針對烏東德水電站建成後資產可能會註入長江電力的傳聞,三峽集團一位內部人士向本報記者表示“目前尚未確定”,“畢竟現在離電站建成的時間還有5年”。
官方資料顯示,烏東德水電站計劃2020年8月首批機組發電,2021年12月全部機組投產發電。
有業內人士向本報記者表示,烏東德水電站建成後資產註入長江電力並非沒有可能,因為“水電站的效益非常好”。
值得註意的是,長江電力已經在剛剛過去的11月份發布公告稱,公司計劃以每股12.08元的價格定向增發35億股,並輔以現金支付的方式,共計出資797億元收購三峽集團、四川省能源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及雲南省能源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持有的三峽金沙江川雲水電開發有限公司(下稱“川雲公司”)100%股權。
申萬宏源分析,川雲公司下屬溪洛渡、向家壩資產助力公司持續盈利。溪洛渡和向家壩總裝機2026萬千瓦,約占三峽電站裝機的90%,註入將會帶來公司裝機規模、營業收入、歸母凈利潤及每股收益的顯著增長。溪洛渡、向家壩是資源稀缺的世界級大型水電站,其水能資源優質,來水穩定,裝機體量大,是全球前十的超大型水電站;擁有專有通道,向經濟最發達、負荷最密集地區供電,有效保障電能消納;四級電站聯合調度,帶來發電量7%的提升。
顯然,等到上述收購完成後,長江電力的裝機容量和發電量幾乎翻了一倍,從而成為中國水電的“巨無霸”。長江電力官方網站顯示,公司是目前中國最大的水電上市公司,主要從事水力發電業務,致力於“做世界水電發展的引領者”。擁有葛洲壩電站及三峽電站全部發電機組,受托運行管理規模在世界前十大水電站之列的溪洛渡和向家壩電站。截至2014年12月31日,公司總裝機容量為2527.7萬千瓦。此外,通過參股發電企業,擁有權益裝機容量約282萬千瓦(不含在建)。
上述官方網站顯示,“2015年公司將會繼續堅持爭當世界水電發展的引領者。”對此,上述業內人士向本報記者表示,如烏東德水電站資產日後註入長江電力,能夠幫助它更好地實現“爭當世界水電發展的引領者”的目標。
編輯:王佑
他在三峽養了60萬尾娃娃魚,死磕10年,養出億萬財富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420/155319.shtml
導讀 : 大多創業者都把北上廣這樣的大城市當作遍地黃金的礦藏,人人都以為自己能從中掘到真金,然而這位退伍軍人卻在三峽庫區的無人區,靠養殖大鯢魚玩得風生水起。
在三峽庫區的無人區,一位退伍軍人告別戎馬生涯,回歸田園。在重慶萬州、開縣建設三大基地,養殖了60萬尾三峽大鯢魚(民間俗稱“娃娃魚”),讓昔日“堂前燕”飛到尋常百姓家的餐桌上,被稱為“大鯢之父”。
莫道大好河山無人顧。從2007年至今,他折騰到現在,死磕十年,終養出了億萬財富。
從退役老兵到“大鯢之父”
3月初,記者從重慶主城出發,驅車前往三峽庫區的無人區,輾轉萬州、開縣等地,像一個異邦蠻人,闖進了“大鯢之父”周明輝的神奇世界。
第一站,是萬州區長灘鎮龍泉大鯢養殖基地。
沿著龍泉溝小流域前行,前往基地的路上,涓涓溪水,兩岸青山。進入基地,郁郁蔥蔥的翠竹,大小不一的魚池,幢幢養殖車間,蔚為壯觀。
見到重慶三三大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周明輝本人,只見其四十出頭的樣子,衣著簡潔,身體強健,十分幹練。他是一個本分人,不善於高談闊論,說話甚至有點語焉不詳。但講起大鯢和養殖基地,他卻如數家珍。
整個養殖基地由大鯢選育場、大鯢繁育場、育苗車間、養殖車間和源自天然溶洞的蓄水大壩構成。此養殖基地共流轉林地荒坡、灘塗、耕地近萬畝。大鯢保有量近40萬尾、年產親本二代幼苗20萬尾、商品鯢50萬公斤。
此乃全國最大的大鯢養殖基地,單就這個基地而言,普通的養殖戶都難以望其項背了。殊不知,周明輝還在開縣龍潭景區建設了兩大同等規模的基地。三大基地形成自養60萬尾、年產5億元的規模。
——“大鯢之父”果然名不虛傳。
周明輝出生於重慶開縣,17歲開始當兵。從一個新兵蛋子到部隊,他摸爬滾打多年。1989年至1993年在北京武警總隊先後任給養員、搏擊隊員、業務主任等職。上世紀90年代中期,部隊允許搞三產,他就展現出出類拔萃的經商天賦。他把部隊招待所的酒樓承包下來,為部隊創收近800萬,一戰成名。
也就是這年,他回重慶探親,目睹山區農村的發展滯後,令其觸目驚心,有了回到農村改變現狀的念想。上級問他回鄉經商的目的,他回答道:“我想幫助需要我幫助的人。”
沒有任何華麗辭藻,樸素的一句話把領導打動了。從此,他告別戎馬生涯,回到重慶農村開始“養殖之旅”。
斯蒂芬·茨威格曾在《人類群星閃耀時》中寫道:“一個人命中最大的幸運,莫過於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強的時候發現了自己生活的使命。”在這個節點上,周明輝誠然找到了生活的意義。
昔日“王侯宴”,今日百姓餐
回到重慶,周明輝最初是和家人一起鼓搗農家樂,建了一個水塘,養養魚,搞搞垂釣,做了兩年,小日子過得也還有滋有味。但他心里明白,農家樂無法做成產業。
他顯然不是那種小富即安的人,他有敏銳的商業觸角和大膽的操作能力。
廣闊天地,大有作為。農村是一片急待開墾的土地,機會頗多。
在中國,重慶是大鯢的主產地之一,以三峽庫區為重點的幾十萬平方公里的山區都是大鯢的原產地。尤其是周明輝的家鄉開縣,到處都有古老的溶洞和清靜的溪河,這里近乎原生態的亞熱帶生態環境正是大鯢的世外桃源。
大鯢是中國特有的珍稀野生動物,它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兩棲動物之一,早在3億5千萬年前就已經存在。在晚泥盆紀時期,由於地球突然發生裂變,所有的生物遭到破壞,大型動物因找不到食物一一滅絕。
但是,大鯢卻奇跡般地存活了下來,原來它喜歡生活在布滿石縫和巖洞的山區,借助於與石頭顏色相接近的體色的保護,安靜地潛居於有清涼溪流的洞穴內,由此得以歷經幾億年地球磨難而沒有滅絕,故又被譽為“水中大熊貓”、“水中活化石”。
因其味道鮮美無比且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和使用價值,到上世紀90年代,它的黑市價格達到4000多元1公斤。
盡管1986年大鯢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野生大鯢的買賣是違法的,但是根據國家野生動物保護法,大鯢人工訓繁的子二代,是可以上市經營銷售的。
周明輝敏銳地捕捉到了商機。既然要做難以複制的產業,他首當其沖想到的就是養殖大鯢。可是他一點養殖的經驗都沒有。
於是,他開始瘋狂地看書自學。“我們那時條件沒現在好,國內互聯網才剛剛起步,也沒什麽有效的學習渠道和途徑,只有看書。”他說,養殖、建築、規劃等等相關書籍他都努力去看,兩年後,等他養殖大鯢有點感覺的時候,猛然發現這些書塞滿了他家整整四個書櫃。
同時,他還奔赴湖南、浙江、陜西等地去拜訪行業專家、大鯢養殖專業戶,向他們取經。
縱觀全國,大鯢養殖的成功模式有三種:第一種,集約化養殖,也就是工廠養殖;第二種,隧道養殖;第三種,仿生態養殖。周明輝活學活用把這三種模式都遷移過來,2007年開始至今,死磕大鯢養殖十年,在開縣、萬州建設了三大基地,成為大鯢養殖之集大成者,並且在大鯢養殖行業中,已有品牌意識的他率先註冊了屬於自己的商標——“三峽大鯢”。
自從一個猛子紮進商海,在“三峽大鯢”的養殖上,除了部分投資機構因看好他的項目,慕名前來用資金為他持續“供血”外,他最該感謝的是其妻子陳小林。
陳小林從1997年至今,主要從事職業教育工作,一手創辦重慶市開縣巨龍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現已成為重慶職業教育的名人。這麽多年,她以職業培訓學校的盈收鼎力支持周明輝的大鯢事業。
縱看整個大鯢養殖行業,養殖戶星羅密布,但幾乎都規模小、布局分散、水平低、質量參差不齊,缺乏真正有影響力的品牌。
從目前市售價格(300-500元/斤)來看,昔日的“王侯宴”已飛到尋常百姓家的餐桌上,暴利時代結束,散戶難獲利,規模化、集約化養殖才是未來。
周明輝一手創建的“三峽大鯢”無疑將是這個領域的王者。

無人區的商業實驗
2012年末,中央“八項規定”出臺,許多高端餐飲會所陸續倒閉,大鯢也受牽連,價格呈現斷崖式下滑。而3年的大鯢養殖周期也在那時接近尾聲,眾多養殖戶的成品鯢陸續出池。這加快了大鯢價格下跌的速度。一眨眼功夫,當時單價近2000元的大鯢跌至400元左右。由於大鯢養殖成本高、周期長,這讓許多散戶血本無歸,為了減少損失,他們只能以100元-200元的低價含淚拋售。2013年到2015年是行業洗牌期。未來趨勢是“寡頭時代”,掌握在規模化、標準化的養殖戶手里,小的養殖戶已逐步退出市場。
行業形勢的嚴峻也讓周明輝開始重新思考之前的產業規劃。
基於這種思考,周明輝給三三大健康貼上“全產業鏈”的標簽,他的無人區商業實驗漸漸浮出水面。“三峽大鯢”的實踐可以這麽描繪:

周明輝這套模式設計的目標是100億級上市公司,他的自信來源於幾個方面:
產品品質的保證。多年來,三峽大鯢通過GAP、航天食品食材質量體系、有機產品、地理標誌等國家級資質認證。周明輝科學制定的規劃為產品的品質提供了保證,其中包括技術支持體系,包括種質資源永續利用體系、養殖病害防治技術體系和標準化養殖技術體系;提高規模化和產業化水平;規範大鯢生產經營行為;實行嚴格的檢測、檢疫制度;加大技術服務和質量安全監管等。
生產養殖基地的保證。周明輝擁有了萬州、開縣三大鯢養殖基地,按8小時車程的覆蓋半徑,有很強的滲透力,再加上大鯢頑強的生命力,足以覆蓋全國市場,而“三峽大鯢”年產60萬尾的生產能力,足以支撐周明輝的夢想。
供應鏈整合能力的保證。上下遊廠商和三三大健康成為一條供應鏈上的“螞蚱”,周明輝首先要實現資源與戰略的步調一致,為客戶提供品質更好、產品更豐富的產業鏈條。
產品組合的保證。周明輝的三大基地建成以大鯢為主,輔以香豬、豪豬、竹鼠、三文魚等多種生物養殖場,以三峽大鯢為原材料開發的“大鯢膠原蛋白飲品”、“大鯢秘制罐頭”、“大鯢膠原蛋白純粉”等副產品也同步上市。並且,發展生態旅遊產業,將圍繞綠色、生態、低碳,發展休閑旅遊、觀光旅遊,重點打造縣內群眾避暑養生、節假日休閑的景點景區。
後記
采訪過程中,恰逢一位北京投資人慕名前來考察大鯢養殖基地。
當談到“資本寒冬”這個話題,投資人告訴記者:“不是沒錢,是沒有好項目讓我們甘願投。而三峽大鯢,確實讓我們眼前一亮。”
大多創業者都把北上廣這樣的大城市當作遍地黃金的礦藏,人人都以為自己能從中掘到真金,然而這位退伍軍人卻在三峽庫區的無人區,靠養殖大鯢魚玩得風生水起。恰好印證了毛主席那句話——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每一個夢想的實現都是一個一個向上攀爬的腳印的疊加。十年磨一劍,對於周明輝和他的“三峽大鯢”而言,曙光就在前面……
來源:商界網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楊沁錕,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推薦關註i黑馬訂閱號(ID:iheima)。題圖來自123RF。
長江防總:三峽水庫減少出庫下泄流量 減輕下遊防洪壓力
三峽大壩從6月30日中午開始攔蓄,截至7月3日18時,三峽已攔蓄水量約30億立方米。按長江防總的統籌安排,三峽工程按31000立方米每秒控制下泄,最大削峰19000立方米每秒,削減洪峰40%。避免了長江上遊洪水與中下遊洪水疊加遭遇,有效減輕了長江中下遊防洪壓力

三峽水庫目前水位已達151.56米,隨著上遊來水減少,水位正在回落
截至7月6日上午8點,受連日暴雨影響,長江中下遊幹流全線超警戒水位。為減輕長江中下遊防洪壓力,長江水利委員會對三峽水庫下達調度令,從7月6日9時起,減少出庫下泄流量,從原來的31000立方米每秒,減少至25000立方米每秒。
專家回應武漢被淹是否與三峽泄洪有關:沒幫倒忙
1998年,長江、嫩江、松花江等流域出現特大洪水,洪澇災害之重,令人記憶猶新。今年,同樣是超強厄爾尼諾事件次年,入汛早、暴雨多,全國發生大面積洪澇災害。昨日14時,水利部水文局又發文稱,太湖水位持續波動,超警1.04米,超保0.19米,周邊20站超保。不少民眾由此疑惑,今夏入伏後,特大洪水是否還會像1998年一樣再次來襲?武漢被“淹城”,又是否與三峽泄洪有關?氣象預警比起1998年是否有進步?就以上問題,中國氣象局、水利部等權威部門及相關專家做出了解答。
氣象對比
氣候背景與1998年相似
今年尚未形成流域性大洪水
記者從國家氣象中心了解到,今年入汛前的氣候背景與1998年相似。1998年和2016年都是超強厄爾尼諾事件的次年。今年影響我國汛期降雨的主要是來自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暖濕氣流以及來自北方的冷空氣。
國家氣候中心氣候監測室正研級高級工程師、首席專家周兵此前表示,在厄爾尼諾事件次年的夏季,由於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偏高,導致西太平洋副高增強、同時東亞夏季冷暖空氣交匯產生的季風雨帶偏南,從而導致長江中下遊多雨,華北和黃河一帶少雨、易幹旱。
目前值得註意的是,大氣對超強厄爾尼諾事件的響應還會持續,這種響應在主汛期,尤其是6月至7月梅雨季進一步顯現放大。
同時,周兵強調,此次厄爾尼諾事件的峰值強度、累計強度、持續時間、月平均海表溫度高於2℃的時間均為1951年以來最強或最長,這不僅進一步增加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出現的可能性,還加大了氣候預測的難度。
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在日前的新聞發布會上也表示,今年入汛以來暴雨過程的最長持續時間不如1998年同期。1998年6月12日至27日的一場暴雨天氣過程持續了16天,而今年到目前為止最長一場暴雨持續時間僅為7天。從目前來看,今年我國夏季洪澇災害程度要弱於1998年。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防洪領域專家、國家減災委專家委員會委員程曉陶也表示,從目前來看,今年的洪水與1998年有很大差別。1998年屬於全流域洪水,大範圍暴雨不停地下,而今年暴雨是一場接一場,但相對分散,不像1998年那樣集中,所以至今尚未形成流域性大洪水。
預報能力
從“未來3天”至“未來20天”
上世紀90年代初,數值預報剛剛興起。1998年發大水時,我國天氣預報技術正處於由傳統經驗型向現代人機交互型的過渡期。
據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何立富介紹,當時預報員能夠收到歐洲中期數值預報中心提供的250公里分辨率的形勢場數值模式,日本以傳真圖形式發來的降水數值模式,以及當時我國最好的T106模式,產品少、時效差、預報要素也不全。
如今的情況則大為不同,預報員會坐在電腦前,查閱實時數據資料、國內外各類先進天氣預報數值模式,通過實時通信系統和各級預報員視頻會商。
“以前畫出一個100毫米的大暴雨圈,都需要極大勇氣,具體會下多大,需要借助數值預報。”如今,降雨預報更精細化,客觀預報技術提高了降水預報能力,集合預報系統增強了極端天氣的可預報性,以往“畫圈”的預報模式被改變,格點化定量降水預報技術能夠預報5公里範圍內的降水。
“1998年,人們通常只能知道所在城市未來3天的預報。而今,城市3天預報被不斷細分,人們可以獲取周邊3小時、6小時、12小時、24小時的降雨信息。”中央氣象臺天氣預報室短期科科長符嬌蘭介紹。中央氣象臺在2015年實現了逐日發布“未來20天內的過程預報,10天內降水的落區及量級預報”。
何立富指出,在防汛抗旱中,最為重要的是預報必須成為決策拍板的支撐。泄洪、炸壩,還是保堤,無論在1998年,還是在今天,都是巨大考驗。
熱點問答
三峽削峰是否減輕了長江中下遊防洪壓力?
避免了上遊與中下遊的洪水疊加
據三峽樞紐建設運行管理局樞紐運行部副主任王海介紹,受長江上遊幹流、烏江來水及三峽區間暴雨洪水共同影響,6月30日起,三峽水庫入庫流量迅速上漲。7月1日14時,三峽水庫迎來2016年“長江1號”洪峰,這也是今年入汛以來首個達到每秒5萬立方米的洪峰。
根據長江防總的統籌安排,洪水經三峽水庫調度調蓄後,以3.1萬立方米每秒的流量勻速下泄,最大削峰每秒1.9萬立方米,近四成的洪水流量被削減。此外,三峽工程上遊21座水庫起到有效保障作用,長江防總對其進行統一調度,中下遊得以進一步減負。
“此次削峰,避免了長江上遊的洪水與中下遊洪水疊加,減輕了長江中下遊的防洪壓力。”王海稱,如果沒有三峽水庫的攔蓄,本輪強降雨,武漢或將面臨更大的抗洪壓力。
超強臺風“尼伯特”的登陸,將對最近一段時間的副高及水汽通道帶來影響,長江中遊降雨將進入間歇期。“尼伯特”登陸後,導致四川盆地西部有大到暴雨,對長江上遊帶來影響,三峽入庫量將增大。
“盡管存在一定的風險,但長江幹流防汛形勢目前處於可控狀態。”水利部長江委防辦副主任陳桂亞表示,過去長江防洪無庫可用,1998年以後,各地對幹流堤防加固加厚,形成3.4萬公里的堤防體系,堤防質量明顯提高。
程曉陶指出,當年建設三峽工程的首要任務是為防洪、為防止荊江大堤垮堤。荊江大堤位於武漢上遊、枝城下遊,關系到800萬以上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所以,過去有一種說法,叫“萬里長江險在荊江”。因此,三峽大壩這一防洪功能,沒有任何其他措施能夠替代。
武漢被“淹城”與三峽泄洪有關?
武漢持續強降雨所致三峽沒幫倒忙
據氣象部門數據,從6月30日到7月6日,武漢降雨達到560毫米,相當於一周下了半年的雨。
水利部防洪抗旱減災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丁留謙稱,目前一些城市內澇突出,部分中小河流遇超標洪水壓力大。城市排水防澇的綜合能力偏低,下雨“看海”現象還在上演。盡管近年對城市排澇的建設提出新標準,但這需要多年持續建設。另外,現代化的城市排水防澇體系,不僅要提高城市管網排水和城市河道的排澇能力,還應加強窪地湖泊、地下蓄水和下滲等措施的規劃建設,任務很艱巨。
程曉陶表示,武漢被“淹城”,三峽絕沒有幫倒忙。武漢被“淹城”是因為本身的持續強降雨,並非來自上遊的洪水,三峽減少下泄流量,為加快排水創造了條件。目前洪澇主要是長江中下遊本地降雨造成,不在三峽的控制範圍內。如果沒有三峽工程在上遊的攔蓄削峰,下遊地區面臨的防洪壓力更大,長江幹流城陵磯水位極有可能超過保證水位。
業內專家指出,我國中小河流防洪能力不高,一些小型水庫、塘壩也是薄弱環節。我國中小河流量多面廣,防洪標準低,一般為10—20年一遇,有的還達不到。加上堤防質量不高,遇超標準洪水,易發生險情甚至潰決事件。另外,不當的人類活動也會加重洪澇災害,比如過度擠占河湖空間,需要進一步加強、加快、從嚴立法,約束人類不當行為。
此外,山洪災害防禦難度大,其造成的死亡人數占到洪災70%以上。國家防辦新聞發言人張家團說,我國山洪災害重點防治區約97萬平方公里,涉及1.3億人,山區強降雨,歷時短、成災快,防禦不易。當前防汛進入關鍵階段,不可掉以輕心,立足防大汛、搶大險,從最不利情況準備,才能最大程度減少洪澇災害損失,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長江7、8月如再現大洪水怎麽辦?
三峽大壩發揮的作用將更顯著
針對下一步汛情是否會出現新的問題,程曉陶表示,前期降雨已經讓地表水塘土壤都飽和了,後面的降雨幾乎90%甚至100%都會產流,易於形成洪澇,後面再降雨的危害性更大。同時,7、8月降雨區要向上遊移動,上遊出現大洪水的可能性很大。
“具體出現多大的洪水現在無法判斷,只能說要做好迎戰大洪水的準備。但由於有了三峽,如果出現上遊大洪水,相比於1998年,下遊的防汛壓力會減輕。”程曉陶說。
“根據以往規律,長江中下遊汛情一般來得比上遊早。”王海分析,到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長江或面臨更嚴峻防汛形勢,到後期,三峽大壩發揮的作用將更顯著。
每當洪水來臨,常聽到“百年一遇”“十年一遇”等說法。專家稱,遇到不大於“百年一遇”(洪峰流量超過8.37萬立方米每秒)的洪水,三峽工程可控制枝城站最大流量不超過每秒5.67萬立方米,不啟用分洪工程,荊江河段可安全行洪。
如果遇到“千年一遇”的洪水,經三峽水庫調蓄,通過枝城的相應流量不超過每秒8萬立方米,配合荊江分洪工程和其他分蓄洪措施的運用,從而可避免荊江南北兩岸的洞庭湖平原和江漢平原地區可能發生的毀滅性災難。
王海舉了個例子,通俗來講,碰上“十年一遇”的洪水,宜昌的洪峰是每秒6.66萬立方米,依靠荊江大堤可以防禦。有了三峽工程後,“百年一遇”的洪水洪峰是每秒8.37萬立方米,通過三峽水庫攔蓄,可以減小到堤防可控的範圍內,減小到“十年一遇”的水平,可不用分洪。遇上“千年一遇”的洪水,宜昌洪峰流量為每秒9.88萬立方米,則通過啟用荊江分洪區,三峽水庫攔蓄後,可不超過保證水位,避免荊江河段幹堤的潰決。
防洪力量
解放軍已有19支抗洪專業應急部隊
入汛以來,南方出現24次區域性暴雨過程,全國321條河流發生超警以上洪水。
“當前大江大河汛情總體可控,長江幹支流堤防的各類險情均得到有效控制。”張家團近日明確表示。
另據丁留謙介紹,防洪調度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防禦洪水,可以使用“水庫、堤防、河道、分蓄洪區”等工程“武器”,使出“攔、分、蓄、滯、排”五種招數。發生洪水,首先發揮堤防作用,利用河道泄洪;當洪水超安全泄量時,再運用水庫攔蓄洪水;如果仍不能夠控制洪水,再適時啟用分蓄洪區。“當前一些城市內澇突出,部分中小河流壓力大,但大江大河沒出現大問題。”
據了解,我國防汛抗旱實行行政首長責任制。國家防總是主要指揮決策機構,七大流域機構設立防總、防辦,負責流域內防洪管理;各省、市、縣均設立防汛抗旱指揮部。從中央到地方,責任逐級明晰。“按照各級防汛預案,什麽時候啟動相應級別響應,如何調度,怎麽防禦,都有章可循、有序應對。”丁留謙說。
在應急搶險中,“召之即來、來之能戰”的人民子弟兵是骨幹力量。目前,全國防汛搶險隊伍47萬人,其中解放軍19支抗洪搶險專業應急部隊,武警水電部隊3個總隊9個支隊,1389支地方防汛機動搶險隊。6月30日以來,長江中下遊累計投入抗洪搶險人力287萬人次。
三峽水利:獲長江三峽集團旗下兩公司舉牌
三峽水利9月13日晚間發布公告稱,公司股東三峽資本控股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三峽資本”)及其一致行動人北京長電創新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簡稱“長電創投”)於2016年6月16日至9月12日期間,通過交易系統累計增持公司股份4965.9977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5.00%。此次增持前,三峽資本、長電創投均未持有公司股份。
公告顯示,三峽資本、長電創投同受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控制,雙方為一致行動人。同時,長電創投為中國長江電力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碼:600900)的全資子公司。
其中,三峽資本於6月16日至9月12日通過上海證券交易所證券交易系統集中競價交易買入三峽水利4053.08萬股,占三峽水利總股本的4.08%;長電創投於8月4日至8月18日通過集中競價交易買入三峽水利912.92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0.92%。

三峽資本、長電創投表示,此次增持是基於對上市公司經營理念、發展戰略的認同,及對上市公司未來發展前景的看好,從而進行的一項投資行為。其在未來12個月內,將根據證券市場整體狀況並結合三峽水利的發展及其股票價格情況等因素,決定是否繼續增持或減持其在三峽水利中擁有權益的股份。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