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紅猴一買一賣匯豐 紅猴股評


(greatsoup:抄者擅改標題,不好意思。)


From


http://redmonkeyblog.blogspot.com/2009/03/4-mar-2009-hsbc-value-it-in-simple-way.html





HSBC, Too Big to Analyze! So, Let's Value It in a Simple Way!

昨天買了400股匯豐(5)的目的不屬投資行為,只是使筆者於此歷史時刻更有心機留意一下這間公司!

匯豐(5)英文版年報有472頁,無時間看,無心機看,快速揭了百多頁,亦自問沒有能力看得明白!

惟有走去另一個極端,用最簡單的方法為其估值!

筆者先前提及,現時投資,短線走勢難測,即管假設3年後全球經濟重回正軌,就看看匯豐(5)2012年值多少錢,去計一計若現時買入,不理股價走勢,放上3年,是否值得!

匯 豐(5)管理層估計2009年首三季派息8美仙,保守估計第四季維持派息8美仙,即全年派息32美仙。管理層亦估計其後每年派息增10%,2012年將派 息HK$3.3,過去數年匯豐(5)派息比率維持55%,2012年的每股盈利將為HK$6。假設匯豐(5)就得此次供股配股集資,相對現時計每股盈利達 HK$8.5(=HK$6*17/12),賺HK$1,000億,達2003年至2004年的盈利水平,沒有了美國業務下尚算合理估算!匯豐(5)於最高 峰的2007年賺HK$1,500億。

假設2012年經濟平穩下,匯豐(5)的估值PE為10,即2012年估值達HK$60。

筆 者昨天以HK$46.1買入,供股後每股成本變成HK$40.8。假設三年後真的升至HK$60,加上3年下來收息$8.2,回報67%,每年複式回報 18.7%,已算不錯!但再計入仍有很多不明朗因素的風險下,若每年複式回報達20%將更理想!即供股除淨(3月12日)前以HK$44.1下買入(今天 收$44.2),或供股除淨後以$39.4下買入才可達此目標!

不然的話,其實還有更多其他股票更值得投資!

(因百忙中抽時間寫Blog,初稿是漏了計入股息,現在已作修正!)


http://redmonkeyblog.blogspot.com/2009/03/8-mar-2009-5.html


如前述,筆者上週以$46.1買了400股匯豐(5),目的不屬投資行為,只是使筆者於此歷史時刻可以第一身參與其中!

匯豐(5)週五收$43.5,已比筆者買入價跌了5.6%,賬面虧損$960。

對匯豐(5)的估值,股民應否供股,眾說紛云,首要考慮是投資的老生常談:究竟是長線投資、中線投資還是短線投資?

長線方面,筆者已於上篇股評簡單算出匯豐(5)於2012年的估值為$60(以供股除淨後計),大家可計算現有持貨於供股及不供股下的成本,看看回報值得與否!

中 線方面,筆者不大看好匯豐(5)。首先,其管理層已令人信心盡失,出爾反爾(反口承認HI是負累)、透明度低(不發盈警、不承認歐洲業務沒有增長)、憂悠 寡斷(早發現美國次按問題但不盡快處理、過遲供股)...若還說這樣的管理層保持以往的優良傳統,情意結或想當然使然罷。另外,其資產的不透明及不穩定, 大家難於了解未來的潛在撇帳撥備。如筆者先前提及「其複雜資產仍是Too Big to Analyze!現在買入賣出,不是什麼獨具慧眼,仍只是賭博一場!」

短線方面,從來股票短線升升跌跌,更加無從估算,更是賭博一場!

作個總結,中短線買入匯豐(5),不明朗因素還多,賭博一場!長線而言,只能希望時間可改變一切,By Gut Feelings可回復正常的情况下,若覺得預期回報值得,便可買入收埋,看看幾年後又如何?

說回筆者上週買入的那400股匯豐(5),假設供股,便要再投入$4,692,總投資增至$23,132。供股後,將持有567股,每股成本$40.8。

假設不供股,並為供股權沽出。若除淨日前收$43.5(週五收市價),供股權每股值$10.87(當然買賣期間會隨市場供求變動),167股即套現$1,815,總投資降至$16,625。不供股下,仍持有400股,每股成本$41.56。

若除淨日前收$40,供股權每股值$8.4(當然買賣期間會隨市場供求變動),167股即套現$1,403,總投資降至$17,037。不供股下,仍持有400股,每股成本$42.59。

(後 記:筆者見形勢不妙,既然實驗已得到結論,股價再跌那供股權亦越加貶值,筆者亦對匯豐(5)沒有什麼情意結,暫不打算長線持有,便於3月9日中午 以$38.9沽出,比上週買入價$46.1下跌15.6%,虧損$2,880。但估不到其後竟以$33收市!由於是競價時段所做價錢,不知是否大户震倉? 亦有說供股包銷商高價沽價低價包銷供股,供股後股價便不再受壓......陰謀論多的是,作為小投資者又就能與大户的計劃招架!此次實驗使筆者於此歷史時 刻體驗了作為匯豐(5)小股東的心情,但相信很多長期持有、大量儲貨、高位買入的投資者體驗會更深!以對匯豐(5)的長期信心作為支持動力?以現時以變質 的匯豐(5)於此未見盡頭的金融海嘯下來說,有頗重的感情甚至賭博成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462

樓市明燈劉皇發一買即跌


2010-05-20  NM





有「新界王」之稱的行政會議成員 劉皇發,今年二、三月當樓市炒得如痴如醉之際,斥資一億一千多萬,掃入元朗新盤YOHO Midtown二十四個單位及五個加州花園。這是發叔自九七年炒樓被綁十三年後,首度大手殺入樓市。隨着政府推出「九招十二式」、東涌賣地創新低後,樓市 開始轉角,向下調整,發叔不單變成「樓蟹」,更是名副其實的「樓市明燈」。

各大、小新盤及熱炒的大型屋苑,近日紛紛出現撻訂及蝕讓潮。本刊 追訪近排撻訂炒家,發現一眾摸頂入市的「初哥」炒家率先被淘汰,由他們先流第一滴血!

劉皇發有廿年炒樓經驗,見過不少風雨,早於九二年他 以四億七千萬向長實內購嘉湖山莊全幢賞湖居單位,其後全數沽出,賺近四千萬。食髓知味,九七年一月,他殺出新界衝入港島,先以七千五百萬購入紅山玫瑰園賺 二千多萬,三月再以一億九千萬元購入力寶中心二座九樓,到四月再以二千五百萬購入力寶一座一個單位。遇上九七亞洲金融風暴重傷,其中力寶中心九樓持貨六 年,到○三年已大跌七成,市值只餘五、六千萬。變身負資產的劉皇發還被銀行逼倉,十多年來不斷賣舊貨變現還債,當中包括出售屯門地鋪及會展的寫字樓等,他 在物業市場亦告銷聲匿跡。

地獄摸頂王出山

好不容易四出撲錢還債,捱過這些艱難日子;鬆綁才三、四年,劉皇發今次再度出山,但 恰好又是樓市最瘋狂的時候。今年二月,劉皇發家族以三千五百萬元購入加州花園五個單位,再動用七千多萬元,購入當時正開賣的YOHO Midtown M3座二十樓、M5座二十一及三十一樓A至H全層單位,總共廿四伙,平均呎價達五千一、二元。他買入後已「嗱嗱聲」放售,到現時只摸出兩、三個單位,賬面 獲利一成。但其餘廿多個單位,到今年中就要「上身」;而YOHO一期的單位,二手呎價才四千頭,以現時市況,發叔想摸出手頭單位,難矣!而另外以三千五百 萬元掃入的五個加州花園,現時跌價百分之七,兩度重鎚出擊都碰上轉角市,發叔認真是指路明燈。

身為行政會議成員的他,將今次入市的來龍去脈 推向兒子,表示YOHO Midtown的單位通通都是由兒子購入,自己並不清楚。「呢啲個仔嘅嘢嚟,你問番佢啦。」(你無分享經驗給兒子嗎?)「係啦,經一事長一智囉!」發叔 說。但本刊查得,其中買入三間加州花園及十六個YOHO Midtown的公司,發叔皆持有四成股份,無得抵賴!對於次次皆摸頂,劉皇發對本刊說:「舊時啲嘢忘記晒喇,有無錢都咁開心嘅!」

初哥炒 家「斷頭」

每逢炒風蔓延至偏遠的新界屋苑,連從無炒樓經驗的新手都要攀上尾班車,就是樓市見頂的徵兆。部分「新仔」貪一手樓有建築期付款計 劃,有特長成交期摸貨,專攻新樓,結果傷亡慘重。去年底由英國回香港度假的范五,甫抵港便驗出患上肺癌,其大兒子打算陪他醫病兼回流返港工作,他在做完手 術後數天,親自到尖沙咀港景峰的將軍澳日出康城三期領峯售樓處,打算買一個單位給其兒子自住,貪地點與他住的匡湖居就近。怎料去到售樓處人頭湧湧,加上經 紀「落足嘴頭」,范五買一個變買六個。但樓市迅速轉勢,故事最後發展成撻訂六個單位,賠本二百四十萬元收場。

誤信經紀中招

「嗰 日發生咩事,我唔記得晒,只記得經紀講咗一句:『放心,呢幾個單位我實幫你摸(Confirmor)出去,你唔使上身嘅。』」就因為這句說話,范五買入這 圈價值二千七百萬元的六個單位。「其實一年前都打算等元朗YOHO Midtown開賣,如果呎價做到四、五千元就買一、兩個單位投資,個經紀知道,同我講話收到風:『嗰度會開六千元。元朗都咁貴,領峯點都算係市區樓 吖。』嗰日錢都無帶,經紀call咗架的士送我返屋企開支票。」六個單位,范五前後共付了約二百四十萬元訂金。

范五即時放盤,「最初都有人 打電話問吓,不過最後又不了了之。直至上個月(政府出招後),問都無人問,我開始擔心四月底就要上會,於是同經紀講,蝕三萬、五萬、十萬都同我賣出去。」 范五指依然乏人問津,原本醫好肺癌的他,此時卻發現癌細胞轉移,驗出患上腦癌。

范五過往亦有投資過物業,如○七年時,他曾以八十一萬買入一 個元朗單幢住宅單位,四個月後轉售,未計成本賺了十四萬;之後一個月又以一百三十五萬買入同樣是元朗單幢住宅的單位,三個月後賺十五萬就脫手。雖然略有投 資經驗,但都屬細價貨,一個起兩個止,兼有個元朗的地產經紀朋友作顧問,「今次無搵佢幫手,自己走去售樓處找個o靚仔代理,真係出事。」已移居英國的他, 是靠賣咖喱外賣維生,本來辛辛苦苦儲落一筆錢打算過退休生活,范五還指他的太太亦因他沒有向其坦白買樓一事遷怒於他,認真屋漏兼逢連夜雨。「唉,當初係自 己做錯咗決定。我真係搵過律師討論,睇吓可唔可以告個經紀,不過自己又有病,又唔想煩……」

上會樓蟹無仇報

才兩個月前,沙田 第一城部分單位呎價曾接近九七高位。這班在高位入貨的業主,頓時成為樓蟹。他們部分已上會,連撻訂斬纜的機會都無。其中一個今年一月,以五百五十八萬買入 的一千呎單位,平均呎價達五千五百元,雖然望城門河景,但比屋苑現時平均價四千五,高達兩成。本刊找到新業主,他是於沙田希爾頓中心開設脊椎醫館的譚宗城 醫生,提起貴價買樓,他深深吸一口氣才說:「唉!過咗去嘅事,諗番都無意思,還好過得去啦。」醫館本於下午一時半休息,只見他密密做至下午二時多仍在繼續 接客。

另一個高位接貨的新業主葉承斌,以五千六百元呎價買入一個第一城單位,幸好他亦受惠於早前樓市升幅,其半山列提頓道唐樓單位,三十年 前以四十五萬買入,上月以七百八十萬賣出。港島靚樓賣得出,他卻即時「換入」新界:「我都退休,唔需要住港島區,所以決定轉入新界,睇咗兩個第一城單位就 決定咗,當時仲覺得自己買抵咗添!

「而家我諗,我係買貴咗,邊個估到政府會有九招十二式呢!我開心咪得囉!以前我住嗰度有海景,而家起晒高 樓擋住視線,第一城個單位至少有城門河景,舒服得多。」幸好,葉先生賣樓套現七百多萬,可一次過付清第一城單位的樓價:「我覺得樓價長遠嚟講會升番嘅,所 以唔會太擔心。」

新界西北泡沫爆破

新手投資者欠缺市場資訊,單憑市場氣氛,最易出事。好像剛剛從英國回流的范五,不知道由長 實發展的日出康城一至三期,根本愈賣愈平。第一期首都當初開賣平均價五千四元一呎,賣到領峯只需五千元,小投資者根本難與發展商鬥平鬥優惠。在今年二、三 月高峰時出售的一手樓,如元朗YOHO Midtown、沙田名城,難逃一劫,其中尖沙咀名鑄已有兩個單位撻訂。

而皮費輕、容易上車的新界 西北區二手樓,亦是新仔重災區。據區內經紀說,屯門一個三十歲左右的新進投資者,在「九招十二式」前掃入兩個單位,出招後「溝貨」再掃兩個單位,共斥資六 百多萬。怎料樓市每況愈下,他亦開始發茅,「佢以前炒過一、兩個單位賺過錢,心雄下今次一口氣連掃四伙。但佢炒樓又有炒股,呢鋪好傷,向全區經紀放聲氣: 『任何價錢都可商議。』」例如其中一個時代廣場C座四百五十二方呎單位,他以一百五十八萬元購入,最高放過一百七十五萬元無人接。但經紀透露起碼要劈至一 百三十五萬元,才即刻有承接。

在九七年曾熱炒的嘉湖山莊,今年二、三月時,成交宗數亦升至每月過百五,本刊曾報導乃至元朗樓齡數十年的山雞 樓也被炒起,賣家一再反價提價,炒家仍然踴躍入貨,有的單位一年前不到一百萬元,高峰時賣百五、六萬,升幅達五成。然而,「九招十二式」與地皮低價成交 後,即時轉勢。想放售嘉湖一單位的尚小姐和友人一臉無奈地說:「無計!等錢使嘛,個價點都要放啦!」嘉湖部分樓盤更一減再減,其中麗湖居七座一低層單位, 便由原先一百三十八萬減至一百三十萬,後議價至一百二十五萬,最終於剛過去的週末以一百二十一萬出售,減價共一成多。

藍籌摸頂即撻

而 藍籌屋苑,亦零星出現撻訂個案。如太古城一個青松閣高層D單位,原業主羅氏夫婦,在九七年五月高峰期以八百零三萬購入,最近見市好以一千萬元放盤。上月底 一個同樣住太古城,已睇樓數個月的用家,決定以九百六十五萬買入,呎價九千三百七十元,創屋苑新高。但該買家在上週東涌賣地後即時縮沙,寧願撻訂三十萬 元,連佣金蝕五十萬。

記者上星期五到青松閣欲拜訪羅氏,在該大堂巧遇羅太。還未道明來意,羅太心情煩躁,對記者破口大罵:「走!唔好喺度搞 搞震,走!報警呀!走呀!」羅太更打了多個電話狂鬧向傳媒爆料的地產經紀。羅氏雖賺到三十萬訂金,但計落九七年的按揭利率高達十點五釐,借七成全期要供完 還款需一千三百萬元,難怪殺訂賣唔出單位,心情仍煩躁。

實力炒家無有怕

今次跌市,被「擲」出車外的,多是坐唔穩的投資新手, 本刊查詢多個有實力的資深投資者,他們對今次跌市都無有怕,甚至想趁機掃入跳樓貨。在沙田第一城持有十三個單位的投資者Ivan,指雖然第一城樓價比年頭 跌幅超過百分之三,但認為對他影響不大,事關第一城出租情況理想:「我持有嗰啲都係細單位,百五、六萬買返嚟,租到七、八千蚊,回報有成五釐o架!多多都 租得出。」他指即使現在樓市氣氛不好,亦會不斷入貨:「你要不斷入貨,問銀行借錢,逆市都俾生意銀行做,獲取其信任,佢哋就鍾意俾生意你做。」不過就要入 得有技巧:「上年吹上車盤,咁我年尾開始買啲細單位,出租又得,想賣出亦得。」事實上,Ivan○二年已經開始投資沙田第一城:「嗰時啲單位六十幾萬一 個,放錢喺銀行又無息,攞廿萬出嚟做首期,出租有四千幾收入,扣埋月供二千幾蚊,管理費幾百蚊,每個月仲有一千蚊袋o架。」本刊統計Ivan自○二年炒賣 過十九個沙田第一城單位,其中出售六個賺過一百萬元,其餘則持有出租。

翻睇Ivan交投記錄,往往摸頂入貨,如○八年二月的樓市瘋狂時,他 便以平均價一百六十六萬買入三個沙田第一城的細單位,平均呎價四千二百多元。相反,金融海嘯期間,卻未見他入貨。在上月又大手購入四個沙田第一城單位。他 經營物流生意,而且能找到銀行上會,單位租金亦能抵銷供款,明顯有實力坐盤。

其後除了第一城外,他與從事物流的拍檔亦有投資其他沙田屋苑如 濱景花園、河畔或金獅花園及區外的一些工廠大廈,大部分都上會後,持貨半年賣出,○四年至今共賺過一千三百萬。

資深炒家趁低吸納

而 由九一年開始長炒美孚、賺逾九千萬的師奶兵團首腦黃太,亦無懼近期樓價降溫,她笑說:「都無咩壞影響呀,我仲買多咗添!」最新購入的四個單位,都低於市價 近一成,皆因背後有強大經紀團作後盾支援,掌握最新筍盤資訊,快絕全美孚,不用出租而有實力作短炒。被問及怕否後市繼續跌,黃太氣定神閒說:「我住緊呢個 單位,都由○四年嘅六百幾萬升到而家成千萬啦,睇長線都得o架嘛!」

投資物業三十年的資深投資者陳清白,亦認為在低息環境下,市況並非如想 像般差:「呢個時候要認清經紀嘴臉。好多經紀為做生意,將啲市況唱到有咁壞得咁壞。有啲撻訂及減價放盤,根本就因為啲買咗貴貨嘅傻仔,同無經驗炒樓嘅新 仔,驚得滯逼住斬自己倉。其實整體樓市,尤其一、二百萬元市區細價樓仍好硬淨。」他預期樓價只有百分之五至八調整。

事實上,相較九七年時, 樓按息率高達十釐多,現時不到一釐,供樓負擔其實極低。例如一個一千呎太古城單位,現時樓價八百多萬元。若當年每月供款要近六萬元,現時只要二萬多。再加 上租金收入足以支付供樓支出,租金回報率有近四釐,所以樓市基本因素並不差。如果有實力持貨,不妨鎮定一點,切忌像一些被這個技術性調整巨浪打沉的新手, 現不妨坐穩直至市況喘定為止。

低息入市好時機

假設一個1029呎的太古城單位,如果在97年按息高企的時候買入,與現時在低 按息時買入,月供金額認真差天共地:

銀行蝕本搶樓按

政府出招為樓市撲火,銀行爭樓按生意令息口創新低,為樓市點火。

金 管局早前出口術,建議銀行將按揭利率下限設定為銀行同業拆息(H)+0.7%。銀行表面上投鼠忌器,紛紛提升按揭利率來符合金管局的指引,實質暗地裡出 招,鬥搶生意。

記者以借款二百萬元為例,放蛇向多間銀行查詢,花旗銀行職員起初表示利率為H+0.7%,但接着主動說:「如果你做 Citigold客戶,應該可以批到H+0.65%。Citigold本來要有一百萬資產,但依家存二十萬都得。呢廿萬唔使存好耐,只要存到貸款取用之後 就可以拎出嚟。」

就算是企硬按揭息率H+0.7%的銀行,亦會提高現金回贈搶客,以大新為例,現金回贈由0.5%增至0.7%。而交行更將 以往三年的罰息期減至半年,務求搶做生意,懶理金管局的指引。

有銀行高層直言,目前以同業拆息為主的按揭,利息已低無可低,「大行有雄厚存 款基礎,所以不成問題;但細行係靠銀行互相拆錢,但只賺零點七釐息差,扣埋行政使費,簡直係白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681

一買“港A”深似海,從此節操是路人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932

一買“港A”深似海,從此節操是路人作者:Oliver


一張感恩圖:是解放軍,還是誌願軍?


我算一個資本市場老油條了,輾轉在美國、日本、香港做了十幾年投資。投資做久了,最煩的就是絮絮叨叨的八股文。所以直接上圖。


無數香港金融民工下午都熱淚盈眶地在朋友圈猛轉上面這張圖:多少年沒見過這樣的上漲了!感謝解放軍,感謝金珠瑪米!


其實,正規軍還沒來,也就是過來了些人民誌願軍,香港就徹底沸騰了。

楞楞看著在香港街頭歡快地跳秧歌舞的遊擊隊、誌願軍,“武裝到牙齒”的外資百思不得其解:這就是人民戰爭?

當然,利益至上的西方文明不會太在意面子工程:這不,數家外資大行已經開始推“港A股”了。



我們可能在見證一個歷史:內資的諾曼底登陸

今天的市場其實有太多有標誌意義的信息可以去解讀:

1、滬指時隔7年再上4000點;

2、  滬深兩市成交突破1.5萬億破記錄


以上兩項無疑都是標誌性的事件。但更具標誌性的事件是以下兩項:

3、港股恒指今日大漲近千點(961點)創出7年新高,成交量放大到2500億;

4、滬港通開通以來,港股通額度第一次耗盡;


相比較滬深1.5萬億的日成交量,2500億真不算什麽,但如果你知道以往港股都是600億、700億的成交,你就知道這個數字意味著什麽:格隆匯的評論員預期的3000億成交,看來短期就會被突破刷新。


最關鍵,這批錢只是一批比較熱情且可能“不明真相”的群眾而已,正規大部隊仍在集結中


在華爾街混了N年,見慣了鬼子的自以為是。原本指望回到香港,能夠不看他們臉色,結果事與願違:港股這個精神分裂的市場,定價還是他們說了算。他們所謂的藍籌價值旗號,說真的,其實就是一個用來選擇性歧視和對號入座、為所欲為的斂財工具而已,頗類似所謂的“民主”旗號。


這次貌似真不一樣了。百萬雄師過香江。我們極大可能會見證一個歷史,見證一個火爆的香江之夏:在這個夏天,我們會真正成為這塊土地的主人,並讓外資慢慢習慣並跟隨我們的遊戲規則。



“一買“港A”深似海,從此節操是路人”

今天“港A股”的表現,除了讓外資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也讓絕大多數夢想著A股牛市永不變天,港股是扶不起的阿鬥的同誌瞠目結舌。在漲停板是A股多數人追求的夢想的時候,“港A股”讓大家明白了,其實還有個更精彩的世界,名字叫“漲停板之上”!


話不多說,直接上圖


看完上圖,你該懂什麽叫“外面的世界更精彩”,懂什麽叫“漲停板之上”?


很多符合“港A股”特征的中小盤的個股,這幾天的走勢只能用無節操來形容,野蠻粗暴,把漲停板甩開幾條街。我做了一個簡單的統計,今日港股漲幅超過50%的2家,40%—50%的10家,30%—40%的17家,20%-30%的45家,10%-20%的245,完爆A股的百股漲停的景象有木有。


A股幾個月才能走出的行情,港股一周甚至一天就能搞定了,不少在港股市場侵淫多年的朋友都感慨:沒有文化很很可怕沒有漲跌停板更可怕


該感激誰

老實說,我不感謝軍方,也不感謝所謂的組織。我更感恩格隆匯。


這個完全免費共享、完全獨立的第三方海外研究平臺,幾乎以一己之力,在最精確的時點上引爆了這波洶湧澎湃的“港A股”行情。格隆匯3月24日振臂一呼:“從今日起,面朝大海,穿暖花開,旗幟鮮明做多港A股”,彼時A股仍在火熱牛途中,港股則要死不活,也沒有後來出現的政府放行5萬億公募、10萬億險資這碼事,這種情況下能站出來旗幟鮮明鼓勵做多,並創造出最精準貼切的“港A股”這個詞匯與攻擊方向,需要的不僅僅是勇氣和運氣,更多的是紮實的研究能力與不隨大流的信念。


所以我身邊很多朋友詢問我對港股的意見,我都會謙虛閉嘴,並讓他們去看格隆匯: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我相信我對港股的理解與研究,斷然不會超過格隆匯。


複活節假期里面,找我最多的是深圳的私募:不是探討股票,他們幾乎都認可格隆匯提出的先買入,再研究的邏輯。所以他們只是讓我這個香港佬幫忙轉資金過香港。


BTW,他們真的很勤奮:他們幾乎是連夜在備戰運輸彈藥,兵臨港股城下。賺錢的吸引力,永遠是最大的激勵!


更多的群眾,則是通過滬港通渠道,就在今天瘋狂搶光了105億港元的南下額度。


正所謂“港股通額度告罄水漫香江漲勢急”。



“港A股”這麽快,這麽瘋,會趔趄嗎?

別被漲幅“錨定”了。港A股雖然瘋狂,還是很便宜——最關鍵,一大批沒來得及進來的資金在後面排隊等回調呢。


現在,說漲停榜,已經輸了。但是看到動輒升幅20%、30%、甚至50%的升幅,不少投資者覺得下不了手,但是,我想說的是:


別被現在的漲幅“錨定”了。錨定效應,是一個心理學名詞,指的是人們在對某人某事做出判斷時,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沈入海底的錨一樣把人們的思想固定在某處。作為一種心理現象,沈錨效應普遍存在於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一印象和先入為主是其在社會生活中的表現形式。如果你盯著以前的價格,認為漲了50%或者100%,覺得漲得太多了而不敢下手,你還是換個角度,看漲了這麽多之後,他們還便宜麽


要知道,從年初以來,港股恒指才漲了11%,漲幅連上證指數的一半都不到(上證指數漲23.5%),更不用說創業板指數的70%的漲幅,剛不用說算上去年一年時間。


資金南下才剛剛開始,這個趨勢短期內不會停止。


滬港通開通以來,南冷北熱的現象一直持續到3月中旬,直到3月底,才開始有部分聰明的資金開始南下,今天南下資金耗盡額度還是頭一遭,這部分資金還主要是來自民間的大大小小的私募,屬於誌願軍的性質,民間大媽需要香江燃燒紅遍半個天才會跨江,而正規部隊要修改基金合同或者新發行產品,還需要很長時間


不過這100多億的資金就像萊克星頓的第一聲槍響,港股現在這個階段還是行情的預演階段。不難想象,當正規軍真正的吹響集結號,會是一場多麽宏大的戰爭場面。畫面太美,不忍直視。


這個時候,我的理解,還是堅決響應號召:旗幟鮮明,做多港A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9017

今年雙十一買什麽

這是昨天朋友圈、微博、微信群里都被問到的問題。有一種終於集齊了各大品牌Logo後的土豪們,回過神來啥牌子低調又好看的趕腳。畢竟每年購物車來這麽一次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也是挺辛苦的。不過作為本周還沒寫出推送的博主,必須粗來跟你們分享下好用的東西。

 

利申:我的淘寶和支付寶是上周才註冊好、並且記住密碼的,多年未給馬教主貢獻過GMV,本文純屬個人消費體驗。


 

碧柔眼唇卸妝


2011年被同事安利、並回購至今的。效果完全不輸蘭蔻、香奈兒、美寶蓮,而且非常的便宜,香港萬寧59塊港幣,值得你千萬次地回購擁有。

 

契爾氏Baby Lip Balm


雖然他們家更出名的是一號護唇膏,但是那個管狀的,擠唇膏出來時候就會把手弄臟,更不要說擦完嘴巴就像吃了豬油。

 

但是這款正常的唇膏就非常的好用,滋潤不油膩,而且不是BURT'S BEES那種冰涼薄荷感的(大冬天的你抹個薄荷的到嘴上試試),價格85港幣,我大概已經回購了三四只。

 

La Prairie


魚子醬的眼精華和眼霜、臉部精華及面霜,都是非常的好用。眼部護理跟La Mer比起來,兩個對黑眼圈都沒啥幫助,但LP的用完之後,我上眼皮的雙眼皮雙的更明顯了,讓我在琢磨他這是去浮腫的功效還是提升緊致的效果。Anyway,我都很滿意,會繼續使用。

 

至於他們家的面部精華及面霜,完全比La Mer薄了一個等級,而且確實是好用,小白鼠此前的27天使用對比推送在此,你們可以再看一看(順便可以甩男票一臉:誰說貴的護膚品沒用的!)。

 

雖然我之前是La Mer的粉,但已變心,從此眼中只有LP BLUE。(不要問我價格,因為錢包在滴血,還好他們經常有活動)

 

CPB散粉


現在已經用到第二罐了,粉質細膩感人,就是旅行帶出門會稍微麻煩一點。刷完LP後,再買CPB,好像也沒那麽心疼了,而且這一大罐可是能用一年多的啊,攤到每個月還是挺便宜的。

 

Pola BA洗面奶


洗完臉後,感覺比Fresh大豆洗面奶要幹凈,又比雅詩蘭黛Perfect Clean那款保濕。泡沫比較足,所以每次不會很大,價格確實是不便宜好像1000港幣左右,但是清潔是護膚中最重要的一步啊,我今年生日時候入手的這支洗面奶,目測可以至少用到年底(當然我臉小,用的也少啊),應該會回購。

 

Morocco Oil


這個護發油還是不錯的,剛洗完頭發或者吹幹頭發後,都可以直接擦。只是我比較懶,一直沒用完,推薦給勤勞的長發妹子。

 

Tony Moly蝸牛面膜


盆友安利給我的面膜,除了嘴巴附近會覺得有點紮之外,還是很好用的。當然在韓國買比在香港買要便宜很多,於是我2014年光棍節去韓國旅遊時候,推了大概三千塊的蝸牛面膜回來,送了些給朋友做手信後,剩下留給自己慢慢用;終於用到了2016年的光棍節,我家冰箱里還有四片沒用完(幸好面膜的保質期是三年),中間有N次,看到這面膜我就煩,雖然人家效果挺好。

 

想著當時買完我安慰自己:以後再不用買面膜了。然而,面膜雖然可以天天敷,但他這種啫喱質的面膜天天敷我擔心對皮膚負擔太重,之後還是雜七雜八買了很多便宜的紙質面膜,妹子們可以多多嘗試哪種好用的,我後來發現Medical那款藍色補水的還不錯,其他就是看心情買。

 

這個故事讓我學習到:隨便不要輕易囤貨,用的新鮮勁沒了,或者會煩本來喜歡的產品,或者就浪費了。

 

神仙水


第一瓶用完感覺不錯後,去年夏天我就買了最大瓶的那個;然後今年春節回來飛機上,在國泰85折的優惠下,我又囤了兩瓶神仙水(因為便宜嘛),然後到今天,我那瓶大的還沒用完,那兩瓶還在櫃子里等待我的召喚。

 

Again不要囤貨,幹嘛要浪費自己幾千塊的cashflow

 

Dyson EVERYTHING


好嘞,今年我就特別長草Dyson,入手了吹風機和V8吸塵器。重點說吸塵器吧,確實挺好用的,有個刷頭可以幫助枕頭、床墊、沙發除蟎,而且令我吸地都比以前勤快了好多好多。

 

我在朋友圈里曬了照片後,收到了無數賢惠的家庭婦男的垂詢,一次過再解釋下:第一,不用買他們在網上推出來的Absoulte(官網價格6890港幣),買Motorhead(官網價格5480港幣),兩款型號其實一樣,Absoulte只多了一個吸地的刷頭而已,便宜了1410的那個款式已經可以滿足家里地上的需求了;第二,官網上可以直接買,早上十一點前下單當天送到;第三,香港也有電商,HKTVMALL(真的不是打廣告),那上面也有Dyson,而且在HKTVMALL上面買,會有mall dollar回贈,一臺吸塵器下來,你會拿到兩百多呢,下次在他們網站上買東西時候就能當錢用的。

 

現在我的Dyson List上還剩他們新出的Hot Cold Link,省錢ing。。。

 

HKTV Mall

這是王維基在香港弄的電商平臺(還免費送了個電視臺,故事也是很曲折,等我回頭有時間再說好了),現在基本上買重的、大件的,我就在上面訂了,因為VIP會員買滿250港幣就可以免費送貨上門,很多時候購物有10%的回贈,還挺劃算的,安利給你們。

 

Malee椰子水


這其實是我今年年初就在推的品類了,but到現在都沒寫出來推送,你們再等等我這蝸牛速度。概況就是:解渴、好喝、不胖、有利身體健康,適合朋友聚會,運動健身。並且人家是泰國上市公司哦。持續回購了一年,在眾多品牌中還是最喜歡Malee

 

小老板海苔


綠色包裝的好吃,也是泰國上市公司哦!

 

護舒寶液體衛生巾


今年三月份做衛生巾上市公司研究時候,試遍了主流的衛生巾品牌,盡管液體衛生巾是最貴的,但是最好用的一款,不要跟每個月流血不止的生物爭論單片貴了幾塊錢這種話題,你既不流血又不出錢,端杯紅糖水過來就可以了,憋說話。

 

液體衛生巾還沒有出現時候的測評,和液體衛生巾已上市的綜合測評

 

Again and again,寫這篇文章,我特碼大概囤了有一年衛生巾的量,到現在都沒有用完,所以不要囤貨啊不要囤貨,重要的事情強調第三遍。但等我用完的那一天,我一定會沖回萬寧,買起液體衛生巾的。

 

Asics跑鞋


不管走路還是跑步,穿的舒服,就這麽簡單。不過有沒有人能告訴我,一雙跑鞋能跑多少公里才需要買新的?

 

Kindle


還是再安利下我男神Bezos的產品吧,自從擁有Kindle,感覺人森都改變了。當然前提是你能接受電子書,反正我是不喜歡搬家時候全是書。順便再放一次書單供你們參考。

 


下面說說我不會再買的東西。

 

Pola BA The Mask


這算是亞洲面膜的始祖了,並且還是泡沫睡眠面膜,價格肯定是不便宜的,用完之後我也沒有發現和任何其他睡眠面膜有不同的地方,睡醒皮膚狀態還不如敷片紙質面膜。

 

歐舒丹


忘記了是哪里送的洗發水、護發素還有潤膚乳,那個馬鞭草的味道也是把我驚到了,人森已經如此艱辛,為什麽你還要對我這麽狠,QAQ...

 

La Mer GENAISSANCE


雖然微博美妝博主九月給過好評,BA也是把產品吹上了天,但是我用完沒有覺得多了不起,對皮膚或膚質沒有太大改善(我是和La Mer產品一起用的),不符合這半尺香港樓價的定價,我還是專心粉LP吧。

 

CDP Synactif晚間美容液


也是用了覺得皮膚沒差別啊,那我為啥不花一半的價錢買個小棕瓶哩。

 

ReFa


前段時候特別累的時候買了他們家新款的Carat Ray,雖然從此看電影時候,從臉到腿都能推一遍,但短期內要想看到什麽效果應該不可能,我這麽個臉小、還有膠原蛋白、又不長痘的人,當時是為什麽腦子一熱,買了個這呢?別問我花了多少錢。。。

 

Amika直發棒


當年留空氣劉海時候,在朋友家試了直發棒,效果太驚艷了,於是就入手了,事實證明,懶人是不需要的,使用它的次數大概也就十幾次,現在想想,其實可以不用買的。沖動是魔鬼啊。。。

 

當然我是個奇葩,近些年對口紅還有包都沒有興趣,這兩類無意見,你們開心就好。

 

我還有問題,就是早上拍完水,擦防曬之前,有沒有什麽好用的精華或者乳液推薦的,歡迎你們留下其他好用的產品。

 

最後跟你們吐槽下我過去十二小時的人森歷程:

昨天本來我還在問你們準備剁手剁哪些,不少人竟然都回我說要買我,呵呵;

晚上打開電腦開始寫這篇推送的時候,筆記本的風扇突然就發出了跟吸塵器一樣的聲音,竟然就這麽要掛了;

本來勵誌雙十一不剁手的我,只能跟各位土豪撒嬌要紅包了,沒有想到還真的收到大家的慷慨解囊,被盆友嘲笑我都能網上乞討了;

結果發現聯想的電腦賣的都跟蘋果一個價了,而且雙十一這物流送到香港,還不知道要多久,那我這幾天在家咋幹活呢;

最後當我決定今早割肉買MacBook Pro Touch ID的時候,被告知要三個星期才有貨!!!

 

好吧,我看我是等黑五吧,只要你們都記住,下面三個星期,我的每篇推送,都飛躍了萬水千山、排除了艱難險阻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221

My Central一買即撻蝕300萬

1 : GS(14)@2017-10-30 00:54:37

■上環My Central單位最貴呎價逾3.5萬元。



【本報訊】樓市火熱,新盤買家「一買即撻」的豪氣程度堪稱世界級。一名80後年輕女買家,日前動用近5,800萬元購入上環豪宅My Central兩個單位,最終撻定離場,短短一周損失近300萬元,相當於300部iPhone X。


80後原以5,786萬購兩伙

My Central是由首富李嘉誠旗下長實與市建局合作發展,樓下是街市,最貴呎價逾3.5萬元。項目剛錄得首宗撻定個案,36樓D及E室兩個三房單位,本月20日獲一名買家合共以5,786萬元大手買入,平均呎價34,772元。不過,成交冊顯示,買家最終撻定收場,被長實沒收5%定金,涉及金額289.3萬元,成施政報告後一手市場最大宗撻定個案。消息指,買家為一名三十出頭的80後女買家,並非首次置業,原須支付15%印花稅入市,涉及辣稅868萬元。她今次豪擲近5,800萬元買上環豪宅,有指獲其老爺奶奶資助首期入市。代理方面仍未知撻定原因,並稱「我都未搵到個客」。發展商上周五通知有關代理公司,指有關買家未有如期到律師樓辦理正式買賣合約手續,當時已心知不妙。該80後新抱為港人,其丈夫連夫家全為內地人。■記者朱連峰




來源: 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 ... e/20171029/2019782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48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