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F15一條輝大戰殲7林明美 朱泙漫屠龍記

http://johnchrysostom.blogspot.hk/2013/01/f157.html
根據日本NHK電視台報導,2013年1月10日下午有十餘架中共殲7和殲10等兩種型號軍機竟不知天高地厚分三次進入大日本帝國在尖閣諸島的「防空識別區」。眾所皆知,美日若根據其安保條約上在釣魚台共同對付共匪,擁有海空絕對優勢的美國海空軍應該可以把共匪殲7這些老爺機打個落花流水。但倘若美帝食言而不顧蘿蔔頭這個盟友,JASDF又可有能力在釣魚台上空打勝杖呢?

筆者經常強調,戰爭決勝之道乃一將二兵三支援四武器,武器優劣其實在非常次要的位置。無可否認,以美製的3G戰鬥機F15為主力的JASDF在質素上應該較共匪的Cheap系戰鬥機佔優,但近年強國自行研發的戰鬥機進步神速,不但3G機如殲10已經能自行完全量產而不假外求,開發4G戰鬥機的技術亦已逐步掌握甚至開始進入量產階段,因此在武器上其實中共相對蘿蔔頭的技術水平差距也許沒有如一般人所想像之闊。
JASDF最大的問題是他不如中共擁有完整生產武器之軍事工業體,這個亦是典型美帝盟國的現象。自二戰以來,美帝為了保持其獨大的地位和軍事工業體利益,或明或暗剝奪盟國如日本、南韓、中華民國乃至北約的軍事開發能力,相反由於冷戰和當年中蘇交惡令強國寧願百姓捱餓也要能自行生產由子彈到原子彈等武器,令今天中國能發展北斗系統而小日本仍要依賴美帝GPS的現象。一旦中日開戰,即使JASDF能保持優勢,但由補充導彈甚至零件仍要向美國以天價購買,與強國利用其製造A貨的工業體邊做邊打高下立見。
當年大不列顚戰役便是說明飛行員乃至航距比機種來得重要,納粹Luftwaffe雖擁有質素比事頭婆噴火機較佳的Messerschmitt Bf 109,但由於路途遙遠加上飛行員疲勞和傷亡,令德國最終因為飛行員不足而無法繼續戰鬥,亦間接令其Luftwaffe喪失了在歐陸戰場的空中優勢。現時JASDF有約45,000名和戰鬥機近900架,但共匪空軍人數超過30萬而據說軍機有數千架之多。雖然共匪軍機應該是老爺機居多,而30萬空軍當然亦非全部皆是飛行員,但筆者估計中共單以女飛行員姓林名明美實際數量可能是JASDF的八至十倍之多。在實際戰爭中,戰鬥機可以輕易補充,但飛行員的培訓可不是一天可以完成的。一旦進行持久的空戰,對付共匪蝗蟲空軍大隊相信連美帝也感乏力,莫論JASDF的宅男飛行員一條輝。
本來筆者一直相信大日本空軍應該在空戰上食硬共匪,但今次兩軍的「遭遇戰」令筆者必須重新估計日本皇軍將領是否和其他令日本迷失十年的政客一樣靠關係陞官的太平官。釣魚台距離日本本土空軍機地大約是1,500公里,距離中國遼東、山東乃至上海則不足1,000公里。作為主力的F15,這種於上世紀1970年代研製的老爺機續航力只有約3,000多公里,只夠來回釣魚台還要求神拜佛不要被共匪Cheap七進行纏擾戰,否則全數擊落Cheap七自己亦冇油返家鄉。相反中共殲10續航力近4,000多公里,心水清的博友便不難想像當中的利害關係。
中共明知JASDF的主力F15不是玩具飛機而以殘舊的殲7出撃,明顯是賊佬準備食大茶飯前「踩線」的擧動,目的是試盤以測蘿蔔頭的反應。F15出發尖閣諸島只有經琉球第一島鏈這條航線,而中共空軍則可以有多路進逼。其中一種可能策略是以殲7引蘿蔔頭F15由日本本土出撃,俟其逼近釣魚台便迅速折返,然後安排殲10乃至其他更高階的4G殲系在F15退路缺油之際恭候大架光臨,到時⋯。
敵機侵犯領空,應該用導彈而非曳光彈。JASDF以皇牌F15用曳光彈驅逐Cheap七,乃小題大做兒戲之作。究竟係皇軍將領無能還是基於其他原因無法又不可以出手乃是天曉得。倘若一向狡詐的共匪出奇不意地擊落一兩架F15(至於早晚要報銷的Cheap七被撃落多少共匪又有什麼所謂呢?),大日本皇軍當年雄霸東亞之威名便一朝喪矣!
觀乎近日日經和A股牛氣衝天,市場先生似乎已經替中日會否開戰給了答案。這次釣魚台Cheap七大戰F15的閙劇之後,中共新領導班子又可大吹大擂如何捍衛民族大義,美帝軍火商又可乘機屈蘿蔔頭買美帝自己都不要的F35,米日政客和說客又可乘機刮一筆,真係皆大歡喜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951

一條街荒蕪20年的啟示 幸福的重生


203-01-21  TWM
 
 

 

這是台南海安路的故事,它曾是一塊聚財寶地,繁榮鼎盛;錯誤政策卻讓200戶人無語搬遷,整條街淪為鬼域。

10年前,有一群人堅持改變,寫下重生新頁,如今,這裡繁華似錦。

一條街能從死到生,只要保有希望、不放棄,就能幸福重生……。

撰文‧賴筱凡

攝影‧吳東岳

圖片‧陳鋕銘、都市藝術工作室二○一三年伊始,末日重生後的四天連假,台南陽光燦爛,海安路上人潮川流不息。笑容,洋溢在每個人的臉上。頸上掛著相機的遊客在最知名的藍曬圖前,擺出俏皮姿勢。走累的香港客,拖著大行李箱,隨興倚在「來坐」的藝術創作上,拿著烏克麗麗(類似吉他的四弦樂器)彈奏起來。溫暖幸福,在這南部古城,像音符般流洩滿地。

然而,不說人們可能不知道,多年前,這裡還是斷垣殘壁,寂靜如死灰,長長鐵皮圍起的一座沒人敢靠近的鬼城。在居民耗盡二十年光陰,度過無數悲泣歲月,當愛恨俱已成灰,她,杜昭賢出現了。

一位台南珠寶商的女兒、畫廊主人,因經營問題賠上積蓄,那是她人生最黑暗的日子,就像失落的海安路。擦出火花的那一刻,她好不容易賣畫還清債務,在友人贊助下赴美進修告一段落回來。杜昭賢獲得了重生的力量,但她的故鄉,沉寂十年的鬼城海安路卻沒這麼好運,路面剛開通,街景千瘡百孔。

當下,她做了決定:用藝術讓這條街,重生。

一條街二十年的恩怨情仇,要從一九九三年八月,海安路地下街開挖說起。

從日治時期以來,海安路就是台南極負盛名的百貨街,上百戶商家聚集,繁榮媲美台北迪化街。台南市人買年貨,都要到這裡來,街上經常擠得水洩不通。

「神龍神龍在海安,五條港區無災難。神龍神龍護子民,金銀財寶百姓歡。」地方流傳的打油詩道盡海安盛況。

場景一:

滿心期待,想著地方經濟能更繁榮「我家前面是中藥房的店面,再來是調藥劑的地方……。」陳鋕銘,五十六歲,從小在海安路長大的檢察官,正一筆、一筆的在紙上畫出家中草圖。這是他們的起家厝,自從他父親在海安路開設中藥房後,家裡自此一帆風順,父親還當上台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長。

轉到街上另一頭,木工廠裡,被大家喚為「阿川伯」的王永川,拿著一小塊、一小塊木頭比畫,像要堆出原本海安路的樣貌,「第一間是賣西藥的,第二間在做魚丸,咱家隔壁、第三間在賣米糕跟烏魚子。」說起海安路的繁榮,八十一歲的阿川伯眉飛色舞,「廟口有一個廟埕,賣魚、賣菜、賣肉,攏嘛有。」他在海安路上住了大半輩子,老房子就有八十二年的歷史。

另一間店面,忙碌身影穿梭,他是三十一歲的莊世滄,從祖父傳下來的花生湯店面,就開在這兒。

他們都住在這條街上,年紀各異,談起記憶裡的海安路,卻是同樣的錢潮滾滾景象。但一切,在大怪手開進街上那一刻,戛然而止。

當時台南市長施治明提出政策,希望在海安路開發地下三層樓的地下街,原本只有十米寬的道路,須拓寬成四十米,上頭的商家、居民都得搬遷。縱使徵地賠償金不多,但施治明用編織出的美夢,說服他們勉強點頭搬離家園。

有人懷抱期待,「地下街若真能建成,我們能優先承租店面,地方經濟也可以更繁榮。」大怪手開進來時,陳鋕銘只能拿著相機,站在路旁,默默用鏡頭記錄一切。

有人並不甘願,「我媽媽忙著搬家、忙著找店面、忙著罵施治明。」莊世滄一家,沒空在街上多逗留,也沒那個心情。

惡夢開始,老天爺開了個玩笑為了配合政府開發,海安路的商家,如鳥獸散,有的在附近再覓新店面,有的則乾脆把生意收掉,去向不明。唯一相同的是,他們作夢也想不到,這一挖,不但挖毀了他們的家,挖斷了他們扎在這的根,也挖走了海安路的生機。

原來,海安路地下街規畫區域,竟是地下水流經路線,水流被工程截斷,無處宣洩,好幾次沖破了阻擋土牆的連續壁,「光是連續壁就有四公尺厚,這種工程怎麼做?」陳鋕銘搖了搖頭。離譜的是,所有荒誕的事,就像講好一般,全出現在海安路工程:黑道綁標、工程設計有問題、建商掏空、官員收賄……開發預算越編越多,市長換了三任,地下街卻沒有完工的一天。

「哪有經濟繁榮,根本就是死城,沒人敢來了。」阿川伯說。鐵皮長長圍住,欲遮住台南人不堪面對的真相:經濟沒有繁榮,蕭條籠罩市區,海安路沒落了。

「為錢忙、為利忙,施公為財龍斷腸。民訴求,民哀吼,施公一己為私謀。龍斷頭,人民憂,治理不明施公儔,龍氣商機如流水,一斷清水不再流、不再流。」連打油詩也變調了。

海安路開挖,陳家暫時搬離,「算是家道中落吧!兩年後我母親去世,到海安路通車前,我爸爸也跟著走了,他們都沒能親眼看到海安路重生。」陳鋕銘說,家裡中藥房搬遷到巷子內,海安路成了鬼城,人潮全沒了,中藥房撐了幾年,只能收起來。

陳鋕銘家中的狀況還不是最糟的,「早期在海安路有店面,攏嘛是大戶人家,生意滾滾來。」阿川伯說,海安路拆遷後,有些商家在其他商圈租不到好店面,生意凋零,最後只能收起來,有的商家店面沒了,只能四處擺路邊攤。

這岸的人不見那岸,時日既長,生死兩茫茫。問他們知道老鄰居搬去哪裡嗎?街上的人搖了搖頭,只剩一片淒涼。

場景二:

怨懟、懷疑,重生原地踏步二○○二年十二月,海安路地面通車了,但街景慘不忍睹。

鋼筋裸露、牆面碎裂,鐵皮一拆,居民才發現被霸凌的慘況。

試想,你家若被從中切掉一半,會是什麼畫面?「這些房子原本都不是面向海安路,為何街上的房子都是尖屋頂?因為那是家的側面。」台南市都發局副局長莊德樑說,現今海安路上仍有痕跡,原本的家就像一塊完美的蛋糕,切開後,內藏的浴室、房間、廁所,原形畢露。

破敗的房子,像是倔強地抗議,粗暴的政府是如何踐踏它們。直到時任台南市都市發展局長李得全遇見了杜昭賢。

若說當時海安路靜待重生,剛從美國讀書回來的杜昭賢,也在等著人生中的另一道曙光。出身珠寶商家庭,從小衣食無虞,個頭不高,言談間海派個性一展無遺。她平順的人生,卻在急於擴張第二家畫廊時,跌了一大跤,她負債累累,黑暗籠罩著她的人生。

在藝術家友人贊助下,杜昭賢籌到學費,跳上飛機就到舊金山藝術大學學攝影,成了高齡研究生。她急於擺脫過去,就像當時的海安路。○二年,一通台灣打來的邀約電話,開啟杜昭賢的第二春,也為海安路的重生埋下種子。

當時,成大中文系教授林朝成與幾位藝術家在民權路籌設「藝術建醮」展覽,希望以老房子作為展場來推廣藝術,杜昭賢獲邀成了策展人之一。熱鬧的街道上,八棟老房子一字排開,活動盛大開展,「我就是在那兒遇到她的。」李得全說。

「我想,這樣的活動,能不能也搬到海安路上。」李得全想做「藝術造街」的念頭,一閃而過。

「把街道當畫布,找藝術家來作畫,讓海安路變成藝術展場,殘破的老屋變成藝術品,」兩人的想法很像,一拍即合。杜昭賢在台南有多年經營畫廊的經驗,與許多藝術家都是深交,邀藝術家作畫對她來說,一點也不難。

然而,紙上談兵容易,實際操兵難。「沒錢又沒權,我們能做的事,很有限。」李得全不諱言,光是地下街開發案,就花掉逾二十億元,現在他們必須自己找錢。

「從頭到尾,就是一三○萬元。」當時文建會剛好有一個「城鄉風貌再造」計畫,李得全提案申請後,才讓市府拿到一三○萬元的經費進行海安路藝術造街。

著手時,問題又來了。海安路的原屋主都搬走了,要在遺址上修復、做裝置藝術,不但必須找到原屋主,還要讓他們點頭出借。

公聽會前後開了八十七場,李得全硬著頭皮用不輪轉的台語溝通,來聽的居民屈指可數。三三兩兩佇立在電線杆旁,冷眼旁觀,「他們都會講:『你擱(又)來騙啊!』」李得全苦笑,居民的怨懟沒有半點隱藏,在眼底、在臉上。

李得全收到一盆又一盆的冷水,居民一點情面也不給,直白地說:「我就是要把破厝放在那裡,給市政府難看!」李得全很清楚,要重新打開海安路居民的心,解開他們的仇恨,他不是那把正確的鑰匙,「台南人就像是沒落的貴族,他們說硬很硬、說熱情很熱情,他們富裕過,知道有錢的日子是什麼景象,台南沒落、海安路蕭條,他們也知道怎樣閒淡度日。」李得全把與居民溝通的工作,交給了杜昭賢。

不計名利,「我只想讓台南更好!」她攤開海安路地圖, 把最不忍入目的房子,列入優先改善的重點,一打聽到屋主是誰,就帶著使用同意書,開車登門拜訪,「一次不成去兩次,我只跟他們講一件事:我在海安路上沒有半點產權、沒有半間房子。」杜昭賢說,她與海安路沒有直接利益關係,單純的就是想讓台南更好,如果要讓海安路回復榮景,就得先將整條路亮起來。

她的熱情,打動許多屋主。但也有人怎麼都不肯。

好幾次,杜昭賢看上了一處荒廢的老房子,希望將其修復、融入藝術元素,卻怎麼也聯絡不上原屋主。更慘的是,有一間房子被一名精神異常的女遊民占據,「杜昭賢好幾次去跟那個女遊民交涉,都被對方臭罵,不是拿東西要攻擊她,就是揚言要告她。」陳鋕銘笑著說,解決過程的荒誕,任誰都不相信,因為最後是警察充當「FBI」,用英語跟女遊民對話,才將她請了出來。

由於沒有工作室,杜昭賢開著朋友的車,後車廂擺著一張摺疊野餐桌,白天把野餐桌拿出來,筆電一擺,就成了臨時工作室。

當一面又一面的藝術牆完成,警示牌也隨著樹立,寫著「前有藝術品,騎車請小心」,「因為騎車路過的人會抬頭看我們的藝術品,紅燈亮了都未發現。」杜昭賢一想起那個場景,忍不住哈哈大笑。

場景三:

遊客湧、商機現,利益糾葛跟著來○三年底,藝術造街第一期工程完工,杜昭賢的手機天天響,「我們就像房仲,每天有接不完打來詢問承租店面的電話。」那一刻,她很清楚,成功了!

藝術造街一切看似順利,但其間,也曾遭遇風暴。

○六年,做到第三期,海安路聲名大噪,不只其他縣市紛紛來取經,文建會也撥經費要擴大做;沒想到,當藝術家的作品一件件掛上海安路的街頭,迎面而來的不是居民的滿心歡喜,而是抗議聲浪。

「那次的裝置藝術是利用白色桶子作畫,掛在街上,看起來就像是……喪家掛的白燈籠,居民覺得被觸了霉頭。」陳鋕銘說,前兩期工程的成功,讓杜昭賢更積極,衝太快的下場就是撞板。知情人士透露,海安路重生,帶來遊客與商機,潛藏的糾葛也爆發。究竟要畫哪一面牆,哪一塊店面能租借卡位,在在拉扯著地方利益分配,小事往往被放大;一次颱風來襲,衝突升到最高點。

由於許多藝術品高掛街頭,擔心掉下來砸傷人車,杜昭賢與藝術家巡視好多回,撤下部分展品加強結構,「那一夜,我與杜昭賢守到很晚,我知道她很擔心,但能做的我們都做了。」莊德樑說。

隔日,天一亮,杜昭賢立刻跑去查看,所有展品安然無恙,報紙斗大標題卻寫著「海安路藝術造街安全有疑慮」,杜昭賢氣極了。

好幾回,地方反彈勢力還鬧上市議會,稱藝術造街影響交通,杜昭賢氣得哭了,她曾忍不住這口氣,找上時任市長的許添財抗議,也曾放軟身段去與地方人士溝通,能做的她都願意試,卻在地方勢力打壓下,第一次有了放棄的念頭。

所以,三個月展期一到,她撤下所有展品,「之前好多人警告我,這裡關係複雜,叫我別碰,直到真的遇上才知道。」杜昭賢苦笑,她忙了幾年,別說賺錢,連工錢都沒有。

「我常拉著她,沒賺不打緊,不要做到虧錢,只是她很堅持,要做就要做到最好。」謝文娟說。

杜昭賢不諱言,地方勢力的紛爭曾讓她相當灰心,甚至不想再碰;可是,源源不絕的支持聲湧入,支持的電話還打到她母親那兒,要杜昭賢繼續做。

現在,僅僅這條街,每個月就能為台南帶來十五萬名觀光客,「人潮、商機還讓青年回流,進來創業。」莊德樑說。咖啡廳、燒烤店像雨後春筍般遍布海安路,鄰近的神農街也是商店林立。

海安路上的咖啡店「隨光呼吸」,五年前落腳於此,創辦人之一的陳昭彣說,一開始客人很少、招牌也小,現在每到假日一位難求。

在神農街開了兩家店的曾于豪、曾松慶兄弟,也是創業的代表。三年前,兩兄弟籌了一點資金,在神農街上開了復古家具展場「太古」,搭配著賣比利時啤酒,後來因生意太好,曾松慶乾脆辭掉台積電的廠務工作,專心事業。

他們保留傳統老屋的風貌,結合新文化,屢屢躍上國內外旅遊雜誌的頁面。原本神農街上人煙稀落,海安路重生帶來的大批遊客,跟著湧進神農街,整條街熱鬧非凡,使得曾家兄弟僅僅而立之年,就在台南市坐擁四家店。

如果說杜昭賢做的海安路藝術造街,是台南新生的第一批種子,陳昭彣及曾于豪兄弟等年輕人掀起的「老屋」風潮,則是接棒為台南的城市故事寫下新頁。「現在海安路當然比以前好了,但比起未拆遷前,還差一大截。」站在街頭,看著熙來攘往的人群,阿川伯有感而發。「不過,應該會越來越好吧!」二十年從死到生 改寫台南新頁一二年最後一個上班日,台南市市長賴清德主持了一個地下停車場的啟用儀式。如此平淡的行程,市府卻辦了一場慎重且盛大的記者會;因為,多少人為了這一天,從青春等到白頭。

「我代表市政府,向海安路的居民道歉,一個工程拖了二十年,造成的影響真的太大了。」賴清德緩緩地說道。原本應是地下三層樓的地下街,改為停車場,為海安路開發案二十年的風雨畫上句點。

這是海安路從死到生的故事。一條街,說長不長,但有多少人在這生、在這死,在這賺到第一桶金,也在這流離失所;這條街,說大不大,但有一群人為這裡熱情付出、堅持努力,寫下了重生的奇蹟,感動無數居民與遊客。在台灣的各個角落,還有更多條的海安路,期待著重生,期待著有一天,也能讓人們,幸福的笑。

20年海安路

從繁華到失落,從鬼域到重生1993年 以促進地方經濟繁榮為旨,開出特別預算42億元,在海安路開挖深達三層樓的地下街,長為880公尺、寬為40公尺,超過200戶居民被迫搬遷。

1997年 海安路工程包商爆發財務危機,工程持續延宕。

1999年 張燦鍙上任,改採BOT方式開發。

2002年 許添財上任,要求路面先行通車。首樁海安路地下街弊案遭檢方起訴。

2003年 海安路推動藝術造街,商家回流。

2007年 海安路工程爆發弊案,許添財遭起訴,後判無罪。

2010年 海安路地下停車場工程重新動工。

2012年 海安路地下停車場完工,正式啟用,20年共耗資逾32億元。

榮景一時 1993年前,海安路是台南市中心重要商圈。

開發變調 1993年的開發計畫,海安路停滯發展,宛如鬼域。

堅持改變 2003年當海安路遇見藝術,埋下重生種子。

繁華再現 2012年海安路藝術街,寫下城市故事的新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358

黑客少年一條微博私信搞定了周鴻禕的投資!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3533.html

他從未讀過計算機專科,他曾是廣州城裡最年少的黑客,他以嶺南韓寒自居,他的創業公司被360資本慧眼賞識。他說:周鴻禕給他最大的幫助就是不管他。他正在實踐一個偉大的夢想:人人都有一個App。他是錢科銘,一個少年追夢者。

雨豪評述

科銘的廣州微窩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的第一個投資人正是周鴻禕,於是我先是不懷好意地問了這樣一個問題:你怎麼看360特供機?科銘如是作答:呵呵,戰略佈局,戰略佈局。我喜歡他的狡黠,80後孩子中不多見的狡黠。他不是計算機科班出身,十年黑客,名校的輟學生,似乎具備了美式IT企業成功CEO特別的履歷。難道這是周鴻禕投他的原因?中國互聯網界是不是也在重複著類似彼岸「拳怕少壯」的定律,抑或是截然不同?為什麼過去數年來,中國IT產業圈絕少有初創成功者?是不是這個領域已經進入了「棍怕老狼」的殘酷競爭階段?科銘的創業歷程能詮釋如上提問嗎?讓我們一一看來。

錢科銘自述

我1986年出生在廣州。1993年一年級時我開始接觸電腦,1997年申請了第一個郵箱,直到有一天我在一個鋪攤上讀到一本叫做《黑客攻防在線》的雜誌,從那時候開始我對兩個事情比較感興趣,一個是網頁設計,一個是黑客技術。恰好當時是暑假,我每天中午12點鐘起來,晚上12點鐘睡覺,整個暑假都這樣,裝了很多木馬程序,裝了各種測試軟件,上網找到了我第一個師傅,他帶我進入黑客世界,學編程,寫軟件。慢慢地通過兩三年時間,建立起了一個組織叫「黑客力量」。

到了1999年,南斯拉夫大戰,美國導彈襲擊了中國大使館。我加入了當時的「紅客」組織,上美國的政府網站找美國人算賬,一逞年少痴狂。2001年、2002年的時候我有了自己的網站,一個非常簡單的網站,但每天有很多訪問量,基本上每天都會收到起碼10封郵件,跟我說想拜師學藝,當然也有很多說你能不能幫我偷一個QQ號碼。

然後,2004年年底吧,我當時在玩兒一個東西,這個東西大家現在都知道了,叫3G門戶。當初我在上面做一個版主,玩著玩著張向東就找我了,說你有沒有興趣跟我聊一聊?我說好啊,很有興趣,就去了。當時的3G門戶在廣州一個很小的民居里面,就兩房一廳。他們剛剛開始創業,一共四五個人。後來,3G門戶拿到了IDG的投資,跟IDG簽約是在廣州二沙島一個很漂亮的餐廳裡,18歲的我就坐在張向東旁邊,對面就是高翔。那時我還在讀高中,也迷戀韓寒,寫了很多文章批判中國的教育體制。2005年我考入廣外國際貿易專業,從未畢業,卻一直心繫互聯網。

大學期間,我去了北京讀雅思。北京給我最大的刺激是,我發現我跟北京的高材生們差距很大,這就是眼界的問題。當我跟他們一起上課,一起交流的時候,我發現自己落後了很多,已經無法在那種讀書、留學之類的跑道上追趕上他們,我就想到另外一種途徑,就是創業。2009年我回到廣州,沒想太多,找到以前的同事、朋友就開始幹了。我給自己定了三個目標:第一年做外包,第二年做產品,第三年看看有沒有機會能做平台。

第一年做外包,很幸運地有一個客戶給了我20萬元,裡面有很大一部分是利潤。後來萬豪酒店市場部的一個人找到我,問我能不能做他們集團公司的App,我就用了一種技術去解決,近似於現在的HTML5。那一刻我在想,為什麼我們不能延續以前網絡建站那種思路,去快速生成App?當時做一個App太貴了,而且找不到人做。那一年是2010年吧。所以,我們其實是中國最早做快速生成App的公司。當時的解決方案非常好賣,我們就猛招人,猛招銷售。但不久,隨著同類公司、團隊劇增,我們的日子就變得非常苦了。快速擴張帶來的必然結果就是公司的成本急劇攀升,訂單又接不上,總之那段時間我們很慘。不得已,我們就裁員,從20多人裁到10個人、8個人。但我沒放棄的原因是,我覺得每個互聯網公司都有成功的機會,但是中間一定會有很多節點。每個節點的過程中都會有很多人說你這個東西沒用,譬如說雨豪你的名片碰碰,我相信如果沒有名片碰碰你就不會想到人人獵頭—移動招聘的創意,我相信你如果不經歷這個節點就永遠去不到下一個節點。後來我覺得,App開發這件事情,我已經看得很懂了,知道天花板在哪裡,也知道下一步怎麼做了。我就想,能不能做一件好玩、創新的事情,那就是人人都可以有自己的App。

2012年年初,360投資的張凱峰微博私信我,說要跟我見一面。見面後,凱峰說,有沒有興趣見老周(周鴻禕)?老周問我在搞什麼東西。當時我一直覺得,沒想過跟360會有這種交集,他們貌似只投工具類的應用,我當初還沒有把自己定義成是工具類的東西。也沒聊太多,老周就說:好,我投你。老周的確是一個非常非常好的產品經理。

老周後來給我最大的幫助就是不管,從來都不管。既然我拿到了錢,產品就要有絕對的優勢,我要通過一段時間把產品做得非常好。現在我們能做到的這種技術,在業內肯定是沒有的,在國際上我也暫時沒看到誰能做,就是所見即所得。我的想法,就是微窩。一個窩就有點像以前的個人空間,我的賣點是任何人都能創建你的App。當然,這個功能可以擴展到很多地方,我們現在只是針對明星,往後可能會針對企業用戶、商家、社會團體。我們降低了所有企業做App的門檻,任意App都能標準化以後放到裡面去。我最終商業的邏輯就是,App對於企業來說,一是製作,二是推廣、運營,我想在推廣上建立個生態系統。

最後,針對移動互聯網創業艱難的問題,如果我能代表創業者的話,我想跟大家說不要放棄,其實還是很有希望的。現在媒體不斷說因為有騰訊在,你們已經沒機會了,但我不這麼看。我覺得,在任何一個行業,你去創業難度都不低。假如你去做汽車,你對著寶馬、奧迪、大眾這樣的品牌不是更難?只要移動互聯網這個餅夠大,就算騰訊兩千億、一萬億市值,我一樣會去做。每一次大的行業飛躍,都會洗一遍牌,或者誕生新的公司,3G門戶也是這樣誕生出來的,當時有新浪、有騰訊,但3G門戶也出來了,不管它現在做得怎麼樣,它總歸影響了很多人,我希望事實是這樣的。

 雨豪評述

僅僅兩年之前,我們還在討論喬布斯和蓋茨誰更偉大、扎克伯格的 Facebook 和多西的 Twitter 誰將最終稱霸社交網絡。兩年之後,人們已經開始猜測 Larry Page 和 Elon Musk誰能把人類帶向更科幻的未來了(埃隆·馬斯克,英文名Elon Musk,出生於南非,18歲移民美國。他集工程師、企業家和慈善家各種身份於一身,並且是貝寶、空間探索技術公司,以及特斯拉汽車三家公司的創始人,目前是空間探索技術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兼首席技術官,特斯拉汽車的產品設計師)。美國的創新機制滄海橫流,令人敬畏。

反觀今日中國,由於缺乏有效的創新機制,太多行業在演繹著零和遊戲,創造的價值和損害的價值加在一起,結果不過是個平手。從這個角度出發,我無比希望和支持科銘一樣的少年能在創新的路上行進愈長愈久,真正打開一個「拳怕少壯」的美好局面。錢科銘的「人人皆有App」的暢想是其中一個大膽嘗試。同時,我也不無擔憂,擔憂複雜的商業環境對他的影響和左右,擔憂複雜的商業模式是不是會干擾他前進的步伐。

話題回到商業模式上,還得拿周鴻禕說事。老周曾在私下吐槽其團隊管理層的執行力度不足,其實這事怪不得旁人。自從奇虎創立以來,老周設計的商業模式無不精巧奇妙、匪夷所思,實不是一般人物所能企及,但這也正是問題所在,奇妙的商業模式一定是需要超一流的執行團隊,論及百度、騰訊的巨大成功,蓋因其商業模式的簡單有效。簡單的商業模式,普通的人才也能全力而為,脫穎而出。如此說來,簡單致命的商業模式反到是世上最佳的商業模式。科銘此事的商業邏輯足夠簡單嗎?能夠給他留下足夠的生長期嗎?需要多大的成本去教育用戶和客戶?這些都是問題。我沒有答案,你有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973

美國為創業者留的一條快捷的非移民永久居留通道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6130.html

【i黑馬導讀】在幾個星期內我成為了一個E2 -美國簽證的持有人,感覺很自豪。這是對於開拓商業創業者而言,非常重要的一步。在這裡,我將為大家做一個整體的法律知識介紹,以及我們是如何申請E-2的。

註:E-2簽證:美國E2簽證頒發給與美國訂有貿易協定國家的投資人及其配偶的不滿21歲的未婚子女。

出國的動機

根據很多信息顯示,  維也納是世界上最適宜人居住的地方,我同意大部分。但是對於初創企業而言,美國,尤其是加州,這個每天都能誕生諸多企業的地方,我覺得才是最適合初創企業的。

這也是為什麼在2011年我去過美國幾次學習,執行的原因。後來,在我的一個項目開始一段時間以後,朋友們告訴我應該開始關注出國簽證的問題。

簽證類型

簽證類型非常廣泛。一般有兩大類:

移民:你打算移居到美國

非移民:你是要在美國待一段時間學習,或者工作。

對於大多數歐盟國家公民,最開始是不需要簽證的。但是當在美國生活一段時間後,你會發現移民局官員會得到一點點snaggy的。相信我,投資者同樣將檢查您的狀態。

大多數商業運營都可以使用B-1簽證處理,它可讓您舉行會議,簽訂合同,參加會議,成立公司等。

另外有些類型也很普遍(但大多是不適合創業者):

H-1B簽證:在一段時間內美國僱主臨時僱用外國工作人員做某一特定的職業。

L-1 :公司內部結構的轉調(例如,你在柏林和舊金山都有公司辦事處)

Ø:主要是對於具有重大學術成果比如獲得諾貝爾獎或其他優秀成果的人。

E-1:針對大量國際貿易的非美國公司(可以是軟件開發)必須在美國有實體公司。

為什麼E-2?

如果你是一個在美國有公司的創始人,並且你的國家在規定之內,那麼你辦理E-2簽證會非常快捷。

你可以期待的有:

在公司正常運營時,可以在美國待5年左右。

每兩年需要進行公司金融業務的報告。

可以進行公司規模擴大。

你的員工也可以在簽證下移居到美國。

你的公司獨立存在。

如果你結婚了,你的伴侶同樣可以很快移民並且找到一份工作

結論:這是一個相當不錯的選擇!

缺點:如果你的公司失敗,你的簽證將很快失效。

請記住:通常允許你在美國進行開辦公司的美國政府,會很注意初創公司的三方面:工作,  投資  和  稅收。你自己財務上的成功是沒有優先權。如果你在跑道盡頭,該公司關閉,它結束了。

需求

具有潛質的服務/產品

做到數學題吧—— 生活費,支付律師費,旅遊費用,食品會花費你很多錢——確保你的企業足夠大以支持這些開支。

投資

有相當嚴格的投資規則:

只有申請簽證的人才能投資

至少有50%的投資者必須是條約國規定的國家

該公司的銀行賬戶必須有充足現金

投資具有風險,基金必須作出不可撤回承諾。

你的投資必須有足夠的資金以確保公司能夠正常運營(這將取決於你的公司類型,認為電子移動企業與購物中心)。

你的投資是巨大的(一般會在10萬美元上下)

投資不僅限於現金投資。同樣包括IP:IP(通過一個獨立的諮詢公司獲得估值獲得的估值)。

通常你可能也會需要一個額外的本地投資者,從我的經驗,這將是一個艱難的旅程,因為我沒有滿足舒適與投資在美國實體奧地利,許多投資者。

因此,我強烈建議籌款前甚至考慮簽證申請。

美國領事館網頁所載的規則  。

一個運行當中的美國公司

是的,即便你不知道你目前拿到簽證並且已經提交過相關文件給一家運營中的美國公司,這個是存在風險的。資者的做法,這是非常非常相似:

展示你的團隊,產品和相關影響力,我會考慮投資。

由於這是一個很大的風險,請您務必考慮清楚。


名資深的移民律師

尋找一個具有類似經歷並且有合夥人的移民律師。

為了保證申請程序能夠嚴格依法進行,要確保律師事務所在這一領域具有深厚的專業知識和行業背景。

必要的文件

有很多辦公人員在為您服務。您最好將所有文件都攜帶在身上。好東西是你將有大量的必要的文件已經在place.To的給你舉個例子,章程和普通股購買協議是工作人員進行審查非常重視的一項內容。

這些文件包括商業計劃,組織結構圖,截圖,股份認購協議,在線表格,等等等等。

這個過程

1        尋找符合您需求的移民律師的幫助。

2        將文件整理到一起(文件)

3        由當地領事館處理最終的申請(見上文)。他們可能會要求更多的文件(一個好律師會為您考慮好這一切)。

4        您會接受領事館的面試問話時,請陳述清楚您公司業務,需要的員工和財務的問題。做好準備,這就像面試

5        您的簽證照片(見下文我必須說,微笑是不允許拍照時,:))。

需要多長時間?

這真的取決於你的工作負載和所有必要的文件,如果是在地方。在IP估值的情況下,花了大約需要5-6個月。如果你處理完所有事,並且通過嚴格的審查,應該可以在兩個月內完成。


我會做什麼不同,這一次/我的重要經驗

把你的簽證申請當成一個商業目標認真看待。

處理同樣的方式與里程碑,定期更新,CONF電話,待辦事項列表等

與往常一樣,保持它的簡單。保證一個簡潔的公司管理結構,招聘計劃和對未來的預測

請與稅務工作人員今早溝通,他們會需要提供一些重要文件。

籌集10萬美元+輪與本地的天使,確保他們分享你的激情和遠見的投資在美國實體

經驗法則:充足的現金更容易快速申請成功

請注意:

這篇文章是根據一個奧地利人的角度看待的,所以簽證流程可能與其它國家有所差別。我強烈建議你自己一定要去做一些研究確保你可以在法律支持下進行。這個只是一個指導原則和個人經驗教訓。

Tl;dr

要保持100,000的現金,有一個具有非常專業知識的律師,兩個月裡每週花上一些時間,然後與公司保持聯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098

向「一條龍服務」轉型 xuyk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ej0d.html
   青年朋友小周,從事農村宴慶活動需用的圓桌檯面和大篷的出租生意,做了5、6年。 

    大前天,我上靈芝鎮山泉村他家吃中飯。飯桌上,談起他的生意。

    現在情況怎樣?」我問。

    「年份不好,生意越來越清淡。」他答。

    年份不好?去年是龍年,今年是蛇年,而歷史上屬龍或屬蛇的皇帝可不少呢,就拿最近的幾個來說吧,毛澤東屬蛇,鄧小平屬龍,習近平也屬蛇啊!還有,如果這兩年結婚的,大多新生兒也都屬龍或蛇或明年的馬,都不是很好的嗎?所以說,年份肯定不是問題。

    「那是什麼原因呢?」小周問道。

    「我想,主要有兩個原因吧,一是城市化進程加快,二是競爭加劇。」我答。

    我們紹興是水鄉,有東方威尼斯之稱,以前農村討老婆,都是搖船去接的,現在都用婚車了,陸路早已替代了水路。隨著城區大幅度擴大,婚宴、喪席、上樑酒、進屋飯、等等,越來越多地擺進了各種賓館、酒樓……農村風俗越來越城市化了。

    你這門生意門檻低,做的人越來越多,租借費也就越來越低,比如,現在,一張圓檯面出借費10元都不到、一頂大篷只有200來元吧?而每個月又沒多少生意。

    「你仍舊抱著老一套,天天守著幾張圓檯面、幾頂大篷,乾等著人家來借,那怎麼行呢?」我說,「必須與時俱進,盡快轉型。」

    「怎麼個『俱進』和『轉型』呢?」小周滿臉疑惑。

    不要只限於租賃桌面、大篷幾個單項業務,而要學習城裡人的方法,改變商業模式,向「一條龍服務」轉型與發展!廚師、菜源、車輛、桌凳、帳篷、空調、搭建、裝潢、照明、司儀、化妝、攝影、樂隊、演員、等等、等等,都要逐步整合配置起來。以後,你那幾張爛檯面、幾頂破大篷也可統統地扔掉,需要時,可去租借。整合別人的資源,成本反而會更低,這樣,客戶省心省錢,得到了實惠,你呢也就可賺取服務費,而這個服務費就好比「軟件費」,價格可高可低,全看你的服務水平了。

    做生意要聽黨話,跟黨走,「習李新政」將大力推進新型城市化進程,你要明確這個大方向,與時俱進。深入地講,「宴慶一條龍服務」是個文化產業,須要開動腦筋,因地制宜,城鄉結合,不斷創新,領先半步。其實啊,農村的這個市場大著呢!比如,就有不少年輕創業者,抓住農村婚慶市場,幹得有聲有色呢!

    「聽聽蠻有道理,只恐怕做起來很難啊!」小周喝了口酒,微微搖頭,蹙眉而言。

    「當然會很難!」我最後說,「但你不知難而進,而現有生意已經奄奄一息,哪天徹底死掉了,你說還有什麼容易做的生意等著你呢?」

    「我也不知道!」小周又喝了口酒,低聲應答。

    「……」我沒再做聲,津津有味地吃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010

有機農業另一條路

2013-06-17  NCW
 
 

 

資本農場危機潛伏,“有機農夫”身份尷尬,出路在民間◎ 本刊記者 汪蘇 文wangsu.blog.caixin.com 5月7日早晨8點左右,北京瀚美利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下稱瀚美農莊)的銷售員劉超(化名)照常趕到公司位於北京高碑店的東區站點,準備開始一天的簽單生活。他的工作是推銷“原生態”蔬菜。

但門口等待他的卻是一紙通知 :公司進入破產程序。小王和其他銷售員驚愕不已,他們中的不少人前一天還簽下新的客戶。

同樣感到驚愕的還有數百名消費者,他們為了吃上安全放心的有機蔬菜,已各自預付數千元至過萬元不等的訂菜費用。他們同時聽到有傳言稱,此前瀚美農莊配送給他們的蔬菜不是來自公司基地,只是從批發市場購來的普通蔬菜。

瀚美農莊的客戶李女士告訴財新記者,這嚴重傷害了他們作為消費者的信心, “我們開玩笑說,以後是不是得自

己親自去種菜?”

出于對食品安全的擔憂,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對有機食品心存嚮往。目前全球有機作物種植面積以每年30%-50%的速度增長,已形成一個約700億美元的有機食品市場。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IFOAM)預計,未來五至十年,中國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有機食品市場。目前,除了一些小資本,聯想、萬達、中糧、匯源等大資本也紛紛投資有機食品。

但多位業內人士告訴財新記者,中國有機農業仍處於緩慢培育客戶的起步階段,還難以實現規模效應。事實上,有機農業目前不適合大規模種植,有專家直言, “規模太大的做不到有機。 ”在資本大手筆進入的同時,一些來自草根的“有機農夫”也在默默耕耘。

在北京、上海等地,以農戶、社會企業為主的“有機農夫”市集如星星之火,立足于本地的社區支持農業(CSA)也在星星點點出現。不過,這些頗受百姓追捧的“有機農夫”中,相當一部分並無合法“有機”身份。

快資本與慢農業

瀚美農莊其實只能算近年來進入有機農業市場資本中的一條小魚。

這家公司成立于2012年5月,註冊資本320萬元。總經理李睿超稱,投資方又追加了好幾次,總投資額已是最初的好幾倍, “選擇這個行業是因為有社會意義,市場投的人也還少。 ”這也是很多資本的態度。據清科研究中心數據,自2006年至2011年上半年,中國新農業領域已披露的投資案例累積達到114起,其中104起披露金額案例共涉及投資金額17.6億美元。

但不少業內人士告訴財新記者,資本經營有機農業在生產管理上面臨困難。有機農業既是勞動密集型也是知識密集型,要通過自身生態系統精細化管理,無法使用標準化機械化方式。不得使用化學肥料和農藥是硬性要求,對付蟲子不能大面積撒藥,要通過輪作、間作,以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實現平衡,也可噴辣椒水、沼液或使用生物農藥;對付雜草不能使用除草劑;促長要使用牲畜糞便、稭稈等有機肥,而非化肥。

這加劇了組織農民的難度。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杜相革表示,資本面臨兩難的選擇 :自己租地僱傭農民,若協調不好利益關係,農民不好好種地 ;若與農民合作,收購農民產品,則又面臨監管難——如何保證農民不使用農藥化肥。

生產難度、成本增加外,有機農業投資周期更長。按現行認證規則,在認證為有機產品之前,須經三年轉換期。

期間產出不得作為有機產品出售。價格高之外,破損的信任關係也是瓶頸。歐盟在一份報告中指出,中國有機農業形象不佳、信任度不高。 “花錢買認證”曾被媒體曝光並致中國從嚴修訂認證標 准。之後認證成本大增,一些企業於是避開“有機” ,使用“原生態”等概念。

瀚美農莊員工告訴財新記者,2012 年11月左右,公司稱消費者對有機概念認知度低,改稱為“原生態” 。員工並沒見過有機認證證書。對於蔬菜來源,李睿超稱是“內部運營問題” 。在很多員工看來,農莊倒閉很大程度上和高成本經營模式有關。公司一度有約200人搞銷售,希望通過鋪銷售迅速打開市場,但並不容易。李睿超則告訴財新記者,後期勞動力市場供應緊張,公司無法招到足夠多的銷售員實現規模效應。

一些投資者看起來已對有機農業的“慢”有所準備。柳傳志即表示,聯想“不缺錢” “想要,隨時有” ,也不著急賺錢, “10個億、20個億我們投得起” 。不過,杜相革認為,大資本或許市場風險較小,但種植風險和管理風險更大。

草根之路

如果周末前往北京有機農夫市集,會看到另一番景象。5月18日的市集選在北京西二環附近的居民小區“紅山世家”外。諸多農戶、商戶臨街擺攤恭迎客戶,蔬菜多是前一天在農場採摘,早晨拉到市集。菜價一斤10元左右,比超市的有機蔬菜便宜。擺攤的有“美田農場” ,有社會企業“小毛驢” ,有順義的傳統農戶……組織者之一常天樂穿一身 T 恤牛仔,在市集來回走動。

北京有機農夫市集于2010年由一群關注生態農業和“三農”問題的消費者志願發起,已經小有影響力。目前有40 多家農戶和商戶,2012年銷售額1000多萬元,微博粉絲超過7萬。北京的市集熱了之後,上海、西安等地也興起類似的市集。

市集的主體是農戶、社會企業及NGO,游離于目前中國有機產業主流體系之外。他們通常不尋求第三方認證,產品不能標注為有機,卻認為自己是實踐有機傳統的真正“有機農夫” 。

事實上,世界上有機農業運動最早的發起者就是這樣的獨立農戶。在日、韓這樣農民結構同樣以小農為主的國家,小農戶至今仍佔有機市場重要份額。

對於原來分散經營的“有機農夫”來說,市集不僅幫助他們找到了消費者,也形成一個生產者、消費者、NGO 等社會力量組成的社區。一位參觀過農場的消費者在日誌中寫道 : “那種眼見為實的感覺,是什麼認證都不能比的” 。

參與市集的農戶中, “小毛驢” “分享收穫”等是社區支持農業模式(CSA)的實踐者。2008年成立的“小毛驢”已有1000多戶會員,2012年成立的“分享收穫”則發展到500多人,已實現盈利。

CSA近二三十年在國外興起,如今美國已經有1700多個 CSA 農場。其基本模式是,在一定區域範圍內,省去中間環節,由消費者和農民提前簽約,以較低價格為來年的食物預先付費,共同承擔生產風險。農民不因氣候、市場的變化擔心生計,會更加細心地種植安全、可口的食品,消費者可以吃到最新鮮、健康的本地農場生產的食物。它並不單一指向經濟目的,也代表一種理想——重建人們與土地、與農業生產之間自然和諧的關係,重建生產者和消費者的信任。

“小毛驢”的創辦人之一程存旺2011年離開“小毛驢”去江蘇常州實踐CSA,創辦了“大水牛” ,預計今年客戶能夠超過200人,實現盈利。他認為,CSA模式在二三線城市也可以複制。目前中國的 CSA約有幾十家。

此外,一些農民自己組織的社區和合作社也成為小農從事有機種植的組織者。山西省永濟市蒲韓鄉村社區理事長鄭冰告訴財新記者,他們社區的有機種植面積已達9000多畝,以高于普通農產品5%-30% 的價格出售給商家,還直接和當地1000多戶消費者對接。農戶五戶一小組相互監督,通過合作社來管理。

身份尷尬

常天樂希望,有機農業的發展能給更多小農戶帶來機遇。不過業內對這些游離于監管體系外的中小農戶也不乏質疑。

“嚴格來說,他們是非法的。 ”杜相革說。市集及許多農戶身份尷尬。一些農戶沒有《食品流通許可證》等必需證件 ;產品沒有有機認證卻以有機產品為名出售;北京有機農夫市集既非 NGO,也非企業,只是一個消費者發起的非正式組織,名字則打了擦邊球——“有機農夫” ,避開了有機產品。

對於“有機農夫”們而言,官方認可的認證門檻過高。2012年3月新《有機產品認證實施規則》 (下稱《規則》 )實施後,要求每一品種每批都要認證。

50畝地、二十幾個品種一年檢測加認證 大概在20萬元左右。這將一些品種多、面積不大的中小農場排除在外。認證周期也相對較長,農戶難以承受。大賀農場的賀維亮表示,有時候等認證下來,“菜都爛了” , “拿了認證別人也不都信” 。

此外, 《規則》要求,多個農戶負責生產(如農業合作社或公司 + 農戶)的組織應檢查全部農戶。這導致許多認證機構不接受多農戶認證申請。中綠華夏有機食品認證中心就停止了農戶數超過10戶的項目認證和項目保持認證。

不少業內人士指出,有機認證只是一種過程認證,並非結果認證。在許多從事有機種植的農場主看來,自己的操作比認證的要求更嚴格。

在經營上,社區支持農業(CSA)實踐和推動者石嫣表示,由於“不知道”或者成本等原因,許多中小農戶沒有取得生產、流通許可等證件。

目前, “有機農夫”們和消費者的信任關係依靠自我管理、社區的聯繫以及口碑來建立和維持。在北京有機農夫市集,市集組織者通常會選擇一些在圈子里有一定口碑、值得信賴的農場或農戶進入,並對他們進行考核。但考核不是標準化的,也不包括土壤檢測。

對此,杜相革認為,市集現在是“自我聲明、自我認證” 。常天樂等組織者和一些農戶也擔心,隨著市集的擴大,很難控制風險。目前,市集只能採取控制規模的方式,基本暫停引入新農戶,並嘗試在今年將准入和探訪制度化。

標準和市場規範的缺乏,也有可能破壞消費者的信任。在北京和其他城市,其他冠以有機之名的市集也紛紛湧現。

常天樂說,原來挺高興,但後來卻發現這些市集良莠不齊。她擔心,消費者難以區分,影響了市集的聲譽。

發展民間力量

如何規範市場、推動中國有機農業發展?許多業內人士開出的方子都是發展民間力量。

杜相革說,IFOAM 認為,小農戶以家庭為主體耕作是發展有機農業效率最高的模式。他說,大資本未必好,農民專業合作社、 “龍頭企業 +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比較合適的。

石嫣和常天樂都期望,中小農戶的灰色狀態能夠改變。石嫣認為,政府在監管小農戶上面臨困境,應支持民間力量,允許農民和消費者成立自己的組織。

民間可用低成本的方式實現自我監督,並幫助中小農戶的聯合與發展。

國外已經發展出一套不同于第三方認證的適合中小農戶的認證體系。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項目協調員Flavia Castro 稱,巴西、印度、美國、新西蘭等國家已經建立起比較完善的參與式保障體系(PGS) 。IFOAM 對此表示支持。

石嫣介紹,PGS 強調農戶與利益相關者參與,通常由當地農戶組織協會,以通行標準為基礎設定適合當地農業的有機標準,並邀請消費者代表、NGO 代表等參與認證。巴西、印度允許在認證標識上標注“PGS 有機”字樣。美國則允許標注“自然生長” 。在小農戶、小加工企業監管上,英美等國也有專門的體系。石嫣、常天樂介紹,對只直接出售給本地消費者的小生產者,這些國家不要求官方證書,或是進行抽檢。

多位業內人士認為,有機農業領域社會化服務體系的缺乏制約了中國有機農業發展。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吳文良稱,在日本,強大的農協基本涵蓋了技術、銷售等所有社會化服務領域。不過,在中國,民間力量仍未充分發育。無論是農民協會、消費者協會還是公益性NGO的成立,都仍面臨一定限制。

在整個產業體系中,民間力量的引入也至關重要。杜相革表示,中國發展有機農業必須解決信任問題。從發達國家經驗看,僅靠認證來監管是不夠的,還要發揮行業監督、民間監督。德國是世界上幾大有機食品生產和消費市場之一。健全的行業協會在規範和服務市場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對於資本在行業中扮演的角色,石嫣認為,就目前中國農村資本、資源持續外流的現狀而言,資本的流入仍然有積極意義,但必須加以引導,這亦有賴于類似日韓綜合農協這樣的組織代表農民監管、談判。杜相革表示,資本應起到行業整合的作用。有機是一個產業,局部地區需要不同行業、不同公司聯合,不是幾十萬畝自己就能把產業做大。

許多支持或反對有機農業的人都會討論一個問題,有機農業能走多遠?

它可以取代化學農業嗎?有觀點認為,有機種植會造成產量大幅降低。但IFOAM 表示,有機農業產量可以達到化學農業的80%以上。

杜相革認為,中國5% 的耕地有機種植,不會影響國家糧食安全。常天樂、程存旺等則期待化學農業向有機農業轉向。對有機農業的倡導者來說,有機不僅是一種產業,更是一種生活方式——人們本已消費和浪費了太多的食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436

一條繩子 拉起一個鄉

 

2013-08-19  TWM  
 

 

拚搏

一支得到全國亞軍的國小拔河隊,垂頭喪氣坐在返鄉巴士上,沒有拿冠軍的失落,寫在每張小臉上。

當車子駛過入夜的甲仙大橋,震天的鞭炮聲與歡呼聲響起,「你們是我們心中的第一名,太讚了!」淚水和歡笑交織,洗去了八八風災所帶來的傷痛。

苦悶的甲仙人心底發出吶喊:孩子都站起來了,大人為什麼不?

甲仙的孩子,用自己的一雙手,拉出了希望與未來,甲仙的大人,要如何為自己奮力一搏?

撰文‧許瓊文 研究員‧楊政諭 攝影‧林育緯、林煒凱這不只是一個國小拔河隊為校爭光的故事,更是拔出一個鄉鎮的自信與榮耀的故事。

四年前的高雄市甲仙區歷經八八風災,小林村滅村、甲仙大橋斷裂,南橫公路至今仍未通車。四年後的八月八日,《今周刊》採訪小組來到甲仙,洪水已退、永久屋重建完成,昔日車水馬龍的榮景卻不復見。

採訪當天,和甲仙國小學務主任、也是拔河隊教練張永豪約在學校,並拜託找幾位拔河隊的學生一起受訪。教練在電話中顯得有些為難,因為暑假期間,學校暫時沒有排練習。

沒想到採訪時間還沒到,學校三樓走廊拔河隊練習的地方,早已有十幾位學生興奮準備著。原來,前一天教練只在臉書上發布訊息,「想練習的同學就來自主練習吧!」不需要強迫或拜託,學生們都是主動參與,邊擦著拔河鞋邊說,「好久沒有練習,好想練喔!」孩子們笑得很燦爛,因為這是他們找回自信、真心喜歡的運動。

「他們今年大大小小比賽已經獲得九個冠軍,連剛成立的六、七歲幼兒拔河隊,也拿到全高雄市冠軍,最讓我覺得驕傲。」張永豪說。目前,甲仙國小有五支拔河隊伍,加上附設幼兒園,還有甲仙國中也聘請了新的拔河教練,在甲仙,所有的孩子都以參加拔河隊為榮。

找回自信的國小拔河隊

災後封閉心靈 超商店長妙招刺激閱讀時間回到四年前,甲仙國小經歷八八風災,校舍嚴重損毀,一場大雨沖走的不只是學校硬體,孩子的自信、開朗也跟著被帶走了。

在甲仙經營超商十多年的店長林德和說,災後隔年,店內在暑假的失竊率提高了兩成,調來監視畫面發現,竟以附近學生居多,雖然後來都有糾正,並告知家長,但這樣的現象讓他憂心忡忡。

林德和也觀察到,看著長大的孩子總是會主動打招呼,怎麼隔了一個暑假就變得冷漠,甚至對母親的態度不佳。原來,「這學生是單親,風災後,媽媽被迫出外工作,把孩子留給外公外婆,孩子因缺乏關注,行為因此偏差了。」他感慨地說。

以前,甲仙的孩子都是「生意囝仔」,看著父母在省道邊做生意,耳濡目染也學會應對進退。

風災後,甲仙成了山中的孤島,甲仙的大人、小孩也都封閉起來。

於是,林德和找來超商的資源,與學校合辦「閱讀集點」活動,只要將讀書心得用文字或在課堂上台分享,獲得老師認證點數,集滿點數,就能到超商換餐點。

從此,學校圖書館內各界捐贈的書籍被善加利用,借閱率成長五倍,兩個學期借書量高達六千本。同時間,學校也推動各項社團運動,希望藉此為孩子重新找回自信與學習動機。

「當時有很多體育項目,沒想到,學生最喜歡拔河,而且第一次出去比賽,就獲得高雄市冠軍,有了成就感,他們又更喜歡,這是相輔相成的。」張永豪說,在別的學校,拔河隊選手是用選拔的,但甲仙國小五、六年級才各三十幾位學生,「幾乎每一個人都是拔河隊員,每個都不能放棄。」綁樹根練習、借鞋出賽 拚出好成績二年前,學校還在重建中,沒有場地、也沒有經費。學生用舊的床板拼湊成為拔河道;沒有拔河輔助機器,就把繩子綁在被風吹倒的樹根上;買不起一雙要價三千多元的拔河鞋,比賽時就向別的小學借。

在這樣艱困的環境下,第一次參賽就獲得第一名,要代表高雄市參加全國賽,沒想到遇到經費不足,「一次全國賽,光是交通、食宿,四、五十個小朋友就要七、八萬元。」張永豪說。

甲仙形象商圈促進會理事長、統帥芋冰店老闆陳敬忠,與皇都飯店的第二代陳誌誠看到孩子如此認真,在臉書上發起甲仙國小校友,送學弟妹去比賽的募款活動,一人五十、一百元,四天之內募到七萬多元,讓大夥都嚇了一大跳。

這是甲仙第一次不是為了風災募款,卻帶動了甲仙團結奮起的力量。

孩子們終於漸漸展露自信的笑容,因為透過比賽,有機會看看外面,發現自己並不比別人差。

甲仙的孩子都站起來了,那甲仙的大人呢?這是陳敬忠「阿忠」的呼喊。

甲仙,南橫公路的起始點,通往那瑪夏、寶來的必經之路。在八八風災受到重創後,南橫公路至今仍未通車,甲仙就與北宜的坪林一樣,雪山隧道通車,觀光旅遊、交通運輸的誘因不再,城鎮的經濟就頓失重心,蕭條、沒落。

被孩子激勵的大人

復甦商圈找活路 以農業啟動重生能量有一天晚上,阿忠在自家樓上仰望著天空,對著老天爺說:「夠了吧!風災、水災、地震都來過了!」那一年,甲仙街上廣場的喪事辦不完,「道教辦完換佛教,佛教辦完換功德會,再換道教,所有的宗教儀式都到甲仙了。」在莫拉克颱風之後,只要南部連著兩三天下大雨,都會看到電視台記者來甲仙報導災情,不過是些微的土石滑落,就大肆報導,將災情渲染得嚴重,讓外界總認為,「甲仙等於小林村,等於災區。」阿忠嘆了一口氣。

「風災以前,我們隨便都有生意做,」小奇芋冰老店的第二代接班人劉士賢說,過去的榮景一個月有二五○萬元的營業額;風災之後,一天最糟只有十元,「只賣出一杯紅茶。」如今,甲仙已經沉寂了四年,難道還要繼續被動地等待?災後能走的人,都走了,留下來的,活路在哪裡?

「既然已經退到沒有路了,不如硬著頭皮往前走!」阿忠開始把家鄉的未來和自己的前程畫上等號,整體環境好,自己也會跟著好。不能再被動等待南橫的通車,或是外界的協助,甲仙人要靠自己站起來。

由阿忠帶領的甲仙形象商圈促進會與愛鄉協會曾瑞昇,以及所有關心甲仙未來的人,選擇了甲仙的原生產業:農業,作為重新啟動的能量。

甲仙四面環山,國有林地約占全區土地面積八成以上,可耕農地非常有限,但絕大部分的人口仍以務農為主。

在甲仙研究多年的文史工作者游永福說,甲仙土質好、農作品質佳,只是產量有限,只能少量多樣地發展。也因此,甲仙的農民都練就一身好工夫,種芭樂、芒果,割竹筍、種稻米、醃梅子等,樣樣難不倒。

樂天的潘阿嬤

人生一連串坎坷 靠種芭樂達觀過日子今年高齡七十六歲的潘伯娥阿嬤,從小喪父,跟著母親改嫁來到甲仙,幫繼父掌管家裡的田地。曾經,潘阿嬤家裡最大的四、五分地,因被倒會而賣掉;另外為彌補兒子投資失敗,又賣了三分地。悲慘的是,潘阿嬤的兒子竟因此自責酗酒而往生。

雖然遭受一連串的打擊,潘阿嬤仍是樂觀過日子,家裡那一分地的芭樂園,就是主要收入來源,「芭樂一年四季都有得收成,收入比較穩定。」只是她沒有說出口的是,因近年來種植芭樂的人愈來愈多,價格已日趨下滑。

潘阿嬤住在距離甲仙市區稍遠的關山,雖然很少出門,但是她消息倒是很靈通,知道國小拔河隊成績非常好,「這些學生讓人很感動,不怕苦,跟我們種田的一樣。」潘阿嬤說。去年拔河隊的主力晏廷,家裡也是靠阿嬤從種芒果改種芭樂,才能供晏廷到外地補習、求學。

結合農業與商業 讓大家都有飯吃除了芭樂,到了夏季,甲仙人都特別忙,因為要起一大早,上山割麻竹筍。在酷熱的夏天一碗清爽的筍片湯,幾乎出現在每個家庭的餐桌上。路邊載滿車的筍子攤,也是甲仙省道旁特有景觀。

芋頭更是甲仙的一大特色,從台二十、二十一線省道進入甲仙,市區文化路的兩旁,無論春夏秋冬,幾乎清一色商店都是賣「芋冰」。

然而,面對耕地愈來愈少,不少農民寧可休耕領取補助,畢竟種多賠多的機率大。在愛鄉協會及商圈促進會的協調下,鼓勵省道兩旁的農民種芋頭,讓每位開車進入甲仙的訪客,都能看到甲仙最知名的特產「芋頭」。

「如果產量過剩,農民也不用擔心,因為我們商圈的店家,會以比市價高出二元的價格收購。」阿忠說,「這就是商業和農業的結合,大家一起有飯吃,不是很好?」在南台灣偏鄉的甲仙,每個人到了成長階段,都得面對出走或是留下的抉擇。甲仙只有國小、國中,高中以上都必須到外地求學,很多人出去就不再回來了。但是,八八風災讓許多在外的甲仙兒女重新回到這片土地上,和家鄉的人一起努力打拚。

因為八八風災從台北回到故鄉當義工的曾麗雲,原本在銀行工作,眼見家鄉需要支援,回來後就再也不肯走了。

「我從來就不是台北人,雖然在台北住了十幾年。」曾麗雲說,台北的生活讓她受了傷,於是回到家裡,跟這個小鎮一起療傷、重建。她在愛鄉協會積極推動有機耕作,在愛鄉的「有機公田」她帶著小朋友一起進行農事體驗。

曾麗雲表示,甲仙要有未來,農業必須朝向限量、多樣、有機的方向進行;而觀光業則要更有內涵、更有在地特色的深度旅行,「兩者如何相輔相成,就考驗甲仙年輕一代的努力了。」

韌命的新住民姊妹

穩定家庭的力量 割筍子、種水果樣樣行除了曾麗雲、阿忠這些回鄉或是留在甲仙的青壯族群,還有一群人也默默撐起甲仙的一片天,他們是新住民媽媽。

和台灣很多鄉鎮一樣,甲仙人口外移相當嚴重,只留下老人、小孩,還有外籍配偶,這些外配「姊妹」,是甲仙很重要的生產者,也是穩定家庭的關鍵者。特別是在風災之後,經歷過大劇變,又更加明顯。

在甲仙,有來自越南、柬埔寨、菲律賓等地的外配姊妹,在拔河隊裡,有三分之一的學生來自這些家庭。

原籍柬埔寨的文香,就是一個典範。採訪時,只能利用她在漾廚房揮汗舞動鍋鏟時,在燠熱的灶腳旁提問。

文香擁有好手藝,還有熱情開朗的個性,阿忠特地捐出他的祖厝,改裝成為南洋姊妹們聚會的場所「漾廚房」,只要有聚會,幾乎都是由文香掌廚操刀,「只要她們需要我,叫我來,我就會來。」文香說。

文香結婚前,曾在公家單位上班,因薪水低還會兼職裁縫貼補家用,嫁來台灣的原因,「就媽媽決定的啊!」母親找人幫文香算命,說她要嫁到國外才會好命。「你看,我現在做得要死,哪裡好命?」初次來台灣,文香只記得坐了好久好久的車,到達甲仙已經天黑了,丈夫帶她下車時,「暗暝摸,什麼都看不清楚。」第二天清早起床,才發現自己的家位在甲仙大橋旁的小坡地,是一戶傳統的老厝,環顧四周,盡是一片高山。

甲仙可能比這些姊妹們的娘家還要荒涼、還要鄉下,但是她們卻很認命地留在這裡,與甲仙一起努力打拚。

夏季的每天早上,文香都得四點多起床,身上背著蚊香,戴上遮住頭臉的帽子和口罩,到山林裡割筍子,每支筍子幾乎有一百公分高,一、二十斤的重量,文香每天大概可以割下上千斤。收成後,再把筍子賣到加工廠,製成酸筍或醃漬的醬筍。

家裡的芭樂園也要幫忙。「喔,種芭樂真的很忙,」在芭樂分裝廠裡,文香很熟練地一顆顆檢查,「帥哥美女要去台北喔!」賣相漂亮的芭樂是要往北部送。

八八風災前,文香的芭樂一斤批發價高達七、八十元,但是風災後,路被沖斷,她發現,原本的芭樂樹全被大水、土石流給沖走了,於是又一株株種回去,等到三年後才有收成。

「做農太辛苦,曬得要命。我喜歡做吃的。」文香擁有一手好廚藝,風災前,她會自製一些醃漬品,到甲仙市區去賣,「當時一天可以做到五、六千元的生意,」文香說,「現在沒有什麼遊客來甲仙,做不到生意了。」融入在地生活 帶來南洋家鄉好風味其實,在文香心裡,最想做的是開一家小餐廳賣河粉,「但是我老公反對,他不喜歡我做生意,怕我顧不了家。」為了照顧家庭,文香捨棄了自己的夢想。

在文香的身上,可以感受到她樂天知命的特質,「我想得比較開啦,開心也過一天,難過也過一天,我選擇開心過!」平時主要陪伴這些外配姊妹的社區工作者許淑卿,是從台南嫁到甲仙的媳婦,他很能體會這些姊妹的心情,「她們的付出,有被看到,有被尊重,已經融入了甲仙這塊土地上。」為了發展在地的深度旅行,未來漾廚房也會對外營業,採預約制,一次招待一組客人,菜色則是文香及姊妹拿手的南洋料理。

「算命師說,我是注定煮飯的命啦!一輩子要煮飯給別人吃。」文香很認命,但同時她也很韌命,可以白天忙著農事,晚上到愛鄉協會上課,為甲仙拚搏,「要靠漾廚房賺錢,恐怕不太容易,但是有機會可以做好南洋料理,讓家鄉味道給更多人吃吃看,也不錯啊!」這也是文香的願望。

一場風災,奪走了許多寶貴的資產,卻也教會甲仙人謙卑與內省。

過去,與山林爭地,想要在山上開墾,創造更多財富,卻遭受到大自然的反撲;曾經賴以為生的南橫公路,也因為大雨中斷維修中,這迫使甲仙人去思考,「我們還有什麼出路?」

致力挖寶的社區工作者

生態資源豐富 找旅遊達人開發小旅行許淑卿認為,甲仙還是擁有發展觀光的條件,但這並不是他們所擅長的,於是他們找來外部的資源。一次因緣際會,許淑卿聽到創意行銷顧問洪震宇關於台灣城鄉如何推動深度旅行的演講,深有同感,因此邀請他為甲仙規畫三天二夜的小旅行。

這趟小旅行的內容,除了品嘗在地特色的芋頭冰外,也包括到「漾廚房」享受南洋媽媽們的精采料理,特別的是,用餐前每個人得先到陳誌誠的香草園,現場採收香料當食材。

農事體驗也將是這套行程的重頭戲,不同季節可以做不同的農事,春天採收芋頭,夏天割竹筍,有機田的插秧體驗等。而在風災受創最深的小林村,如今也已經重建、修復,走訪小林村正是一堂學習尊重自然、了解山河的最佳教材,同時可以品嘗當地農民轉作有機無毒的農產品。

災後開始種植有機無毒百香果的王美蓮,自製百香果加芒果汁,沒有多餘的化學添加物,香甜美味,靠著口碑行銷,加上宅配銷售以及周末在小農市集販賣,為王美蓮這樣的小農,提供更多賺錢的機會。這是小林村民們靠自己站起來的最佳實證。

甲仙說來很小,實際居民估計僅有四千多人左右。主要的兩條大街「文化路」與「中正路」,包辦了所有甲仙最熱鬧的街區。但是,甲仙也很大,從行政區來劃分,甲仙是高雄市面積第五大的行政區,四面環山,四周有茂密的山林,生態樣貌多奇而豐富。

有一次,阿忠及一群男人帶著挖寶的期望往山裡探險,發現清澈小溪裡布滿小蝦,閃閃發亮;樹蛙及無毒的蛇類,種類繁多。「只要把相關配套做好,絕對有條件吸引喜歡深度旅遊的朋友。」阿忠如此期許。

「在拔河比賽過程中,一定會摔倒;但是,摔倒之後的進擊,才是決勝的關鍵。」甲仙國小張永豪教練說。甲仙經歷過五十年來最大的風災侵襲,重重地跌了一跤,如今,甲仙人重新振作起來,已經準備好為未來拚搏,就好比拔河,共同拉著一條繩子,同心協力,就是決勝的關鍵。

高雄市甲仙區

戶數:2386戶

人口:6509人

面積:124平方公里

名產:芋頭、竹筍、梅子

八八風災,甲仙的痛2009年 ● 8月8日 莫拉克颱風造成甲仙大橋 沖毀,甲仙區小林村滅村,奪走400多條人命。

2009年 ● 8月9日 全台死亡及失蹤計699人, 產業損失總計279.4億元。

2010年 ● 6月26日 新甲仙大橋啟用。

2012年 ● 1月15日 小林村紀念公園完工。

整理:楊政諭

孩子,振奮整個鄉 拔河比賽得獎,讓甲仙找到重生的力量,孩子都以參加拔河隊為榮,也激勵全鄉從八八風災以來低迷的士氣。

大人,也重新站起 農業是甲仙的原生產業,阿嬤靠種芭樂負擔孫子的學費;還有竹筍等農作,都是這座昔日芋冰之城的新機會。

新住民,韌性的力量 甲仙人口外移嚴重,只留下老人、小孩,還有外籍配偶。這些「姊妹」,是很重要的生產者,也是穩定家庭的支柱。

甲仙,全鄉躍起來 雖然重重跌了一跤,但甲仙人重新振作,已經準備拚搏;就像拔河,摔倒之後的進擊,才是決勝的關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170

怡和十八年後又是一條好漢(2013/10/17) 林本利

2013-10-17  NM
 
 

 

香港回歸祖國已超過十六年,十六年來經濟表現乏善足陳,政府管治每況愈下,社會出現嚴重撕裂的局面。

九七回歸前,個別英資財團對香港前景不感到樂觀,擔心九七後業務受到政治打壓。當中怡和集團決定遷冊百慕達,並撤銷在香港上市的地位。現在回頭一看,當日的決定是否正確?

在港英年代,香港四大英資財團包括怡和、和黃、太古和會德豐。眾所周知,香港被割讓給英國,與鴉片貿易有關。早在1773年,英國透過東印度公司向中國進行鴉片貿易,賺取豐厚利潤。1834年,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的壟斷權被英國政府正式廢除,鴉片貿易向英商全面開放,怡和洋行便趁機在鴉片市場上分一杯羮。

怡和洋行創立於1832年,正式名稱是渣甸‧麥地遜公司(Jardine Matheson & Co.),由威廉‧渣甸和詹姆士‧麥地遜二人創辦。二人創辦怡和洋行之前,已在廣州一帶從事走私鴉片生意,之後藉著東印度公司壟斷權被廢,迅速取得鴉片貿易的市場領導地位。英國人在1841年佔領香港後,怡和投得土地,開始發展地產、港口和貿易業務;及後不斷壯大,成為香港最大英資財團。

和記黃埔(和黃)的歷史可追溯至1860年創辦的和記洋行,以及1863年創辦的黃埔船塢。和記洋行初期業務主要是轉口貿易。太古洋行則在1870年進入香港,主要業務是客運和貨運,之後發展碼頭、造船和食品生產等業務,成為與怡和洋行及和記洋行鼎足而立的英資大行。

會德豐的歷史較短,由英籍猶太人佐治‧馬登於1925年在上海創辦,主要從事航運、貨倉等業務。二次大戰後,會德豐將業務轉移至香港,之後透過收購,涉足地產和零售百貨業務。1973至1974年,恆指大跌,不足兩年由1774點跌至150點,怡和及旗下的置地股價大幅下挫,怡和股價由50多元跌至2元多,置地股價由20多元跌至不足1元,兩間公司一度出現財務危機。1977年,李嘉誠暗中吸納置地旗下九倉20%股權,之後轉售給船王包玉剛,讓他最終在1980年取得九倉的控制權。到1985年,包玉剛再成功取得會德豐的控制權。而李嘉誠亦早在1979年成功收購和黃,並在1981年出任董事局主席。和黃及會德豐兩大英資財團,先後被華資收購。怡和擔心繫內公司(特別是置地)被華資不斷狙擊,失去控制權,最終決定遷冊和撤銷香港上市地位。至於太古,則透過發行A股和B股,讓施懷雅(Swire)家族能夠以較少資金繼續控制公司。怡和系的五間主要上市公司,包括怡和控股、怡和策略、牛奶國際、置地和文華東方,在1994年12月底後在香港股市除牌,改為在新加坡交易所買賣。公司的業務重心,亦由香港逐步轉移至東南亞及內地,可說真正從香港撤資。由1995年至2012年,這18年期間,怡和控股和怡和策略的股票每年平均回報率(包括股息)高達18%,較其他英資財團(8-9%)高一倍以上。旗下的牛奶國際,每年回報率更達到20%。在1995年前的18年,情況剛好相反,其他英資財團的表現遠勝怡和。正所謂十八年後又是一條好漢,當日怡和決定撤資,甚至取消香港上市地位,對股東而言,確實是一個明智的決定。(按:本文部分內容來自馮邦彥《香港英資財團》,謹此致謝。)

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 http://lampunlee.blogspot.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7754

它靠一條線 吃遍股市熱門題材

2013-11-25  TCW
 
 

 

一條電纜線(cable)能創造多大的價值?

總部設在美國的貿聯,做了最好的示範。

全球最熱銷的電動車特斯拉(Tesla)今年在台灣掀起一波特斯拉概念股風潮,貿聯是台灣特斯拉概念股「股王」,但國內投資人卻對貿聯所知不多。

事實上,貿聯二○一一年起就在台灣第一上市,先前不受市場青睞,去年股價只有二、三十元出頭。今年隨著特斯拉電動車股價不斷飆漲,儘管營收貢獻度只有六%,但貿聯股價一度超過一百五十元、今年來漲幅達二三一%。

隨著公司暴紅,貿聯董事長梁華哲打趣說,「哇!現在連收到的履歷表都很好。」台灣、美國名校碩博士的應徵者明顯增加,與先前的名不見經傳形成強烈對比。

這些正面效益,全因為貿聯獨家出給特斯拉的「一條電線」。這條約兩公尺長的線束,裝在特斯拉的電池管理系統模組,就像這台全球第一熱銷電動車的神經系統。

貿聯的主要產品連接線束,因進入門檻不高,一直被視為「黑手行業」。曾是聯電工程師的梁華哲曾赴美念書,留在美國創業,不僅是行業裡少數的美國留學生老闆,也是台灣同業中唯一把總部開在矽谷的。這個特殊的地理位置,讓它被迫轉型,最後也讓它找到新出路。

黑手行業遇鴻海削價割喉戰,促第一次轉型

和許多台灣同業一樣,貿聯早年也是靠電腦相關連接線起家,甚至比鴻海更早打入戴爾(Dell)電腦供應鏈,毛利率超過四成。但隨著出貨量增加,戴爾讓供應商集體在網上競標,高額毛利率變成削肉見骨的價格戰,「貿聯因為美國營運成本較高,被迫提早另覓藍海,」梁華哲回憶。

市場大、拚價格的生意,被鴻海這些大廠一一掠奪,剩下的是必須苦熬多年還不一定有成果的醫療和汽車領域,這兩個產業長年封閉,新供應商不易切入。這時,貿聯的全球化布局就發揮了作用。

奇異(GE)是全球最大醫療器材公司,當中國興起為「世界工廠」時,奇異制定新政策,要求供應商增加對中國採購,貿聯總部在矽谷、生產在中國,因地緣易與美商建立信任基礎,因而成為奇異政策轉彎的受惠者。

新手小廠遇日企苦磨學技術,換第二次蛻變

但進入汽車產業可沒這麼容易了。日本的矢崎總業(Yazaki)是全球最大車用線材公司,供應豐田等大車廠;不過車用線種類繁多,光是貿聯供應給年產量兩萬餘輛的特斯拉,就有逾三十種料號,因此經過一輪甄選後,矢崎決定把量少、樣多的特定產品轉給貿聯。

一條約兩公尺的車用線束看來簡單,但貿聯剛入行時,卻有長達一年半的時間產品都被矢崎打回票。梁華哲不死心,和幾位核心幹部到日本工廠聽、學、看,還高薪請來矢崎的退休老師傅到貿聯駐廠指導兩年,一邊開模做機構件,一邊處理高頻訊號等棘手問題,磨了兩年,第一個產品終於在中國深圳廠產出,現在貿聯已供貨給全球前兩大雪車與沙灘車廠。

這些技術點滴累積,等貿聯二○○七年第一次與特斯拉接觸時,技術不再是障礙,棘手的卻是,這家新客戶會不會成功?

「特斯拉這種公司早幾年到台灣,台灣人會說,蝦米公司?沒聽過,沒興趣。量又小,一定沒人要的,電腦的錢比較快(營收很快增長)嘛!」梁華哲說,「我們比台灣同業有機會去看到這些奇特的未來新產品,第二個就是我們有能力(如處理高頻訊號的複雜技術)可以抓住這些機會。」

技術專家遇特斯拉等出前途,變當紅炸子雞

梁華哲坦言,貿聯至少布局了三家電動車客戶,特斯拉原本不被抱持期望,現在反而是最成功的一家。

然而,就算是當紅炸子雞特斯拉也曾有財務困窘的時期,好幾次都逼得貿聯放話「再不付錢,就要斷貨!」因此梁華哲說,投資新產品、尋找藍海時,一定要根據公司能力、善設財務停損點,才能在風險與轉型成功的翹翹板間取得平衡。

如今,天上飛的輕航機、地上跑的沙灘車、海裡的鑽油平台、人們手上的耐吉(NIKE)運動手環,這些「夯」題材,全都內建了貿聯的產品。

貿聯集團副總經理蔡耀禎說,不論是飛機、鑽油台、電動車、醫療等,開發時間都相當長。

要能夠轉型成功,就得禁得起「等」。貿聯為了進入電動車市場,等特斯拉起飛,也等了六年之久;貿聯為了進軍伺服器市場,二○○五年以百萬美元從美商Molex買下專利,直到二○一○年才有訂單挹注。但,新產品不鳴則矣,一鳴驚人,今年貿聯已有一五%營收來自高階伺服器。

其他方面,醫療器材做了十年才開花結果,太陽能電池站用線則始於二○○四年,現在台積電、友達都是貿聯的客戶。

一家小公司,能同時跨足這麼多新奇領域,梁華哲分析,這是矽谷所提供的養分,大量暴露在新技術與新應用的環境裡,讓貿聯比亞洲同業更願意投資在新產品上。

今年靠著伺服器、特斯拉等新產品,貿聯營收比去年增加兩成,當昔日在電腦領域較勁的同業,營運因筆電衰退受拖累時,貿聯卻能因為十餘年來征服一個又一個的新藍海,讓傳統黑手行業的線材,找到新的價值,在別人失落時,找到自己新的出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403

《走進第一村》28歲青年賺到藍寶堅尼 吸納人才、資金、科技 催生中國創富一條街

2014-01-20  TWM  
 

 

是什麼樣的地方,可以讓二十八歲青年賺到一輛藍寶堅尼?

是什麼樣的地方,可以讓台灣留美高材生直飛進駐?

當台灣人才嚴重流失,看看中關村怎麼網羅全世界的創業人才!

撰文‧楊卓翰

一輛白色的藍寶堅尼高速馳過中關村的街頭,劃破二○一三年的最後一天,在停車場甩尾急煞後,要價五百萬人民幣(約合新台幣二千五百萬元)的超級跑車開門了。走出來的男生,一頭金髮、戴著耳環,只有二十八歲。

有人才!

留英高材生,也來這裡逐夢在「土豪」滿街跑的中國,這並不稀奇。但是,他是「晶合思動」執行長楊鑫淼,雖是富二代,這輛藍寶堅尼,是他被父親逐出家門後,在中關村親手賺來的,連在青島的家人都不知道。他創辦不到三年的網路遊戲公司,目前估值是三億元人民幣(約新台幣十五億元),規模從四個人擴充到二百人;他自己也被《富比世》(Forbes)選為三十歲以下的三十位成功者之一,擁有五一%股權的他,身價上億人民幣。

四百平方公里的中關村,每條街都充滿創富神話,讓年輕人願意拋下一切到此逐夢。中關村原本是像早期的光華商場一樣,充斥著山寨假貨。但是,如今店家撤去,空下來的樓層,竟升級成為孵化下一個百度、騰訊的育成中心。表面上看來,網路產業自由奔放,但在傳奇背後,已由創投家、創業者,以及政府機關,形成一個龐大而緊密的創業生態圈。中關村的身後,是一場中國式的野蠻實驗,而楊鑫淼就是這場實驗的結果。

不過當初楊鑫淼放棄家產來到中關村,為的不是身價,也不是跑車,而是他的創業夢。

有聚落!

百度、聯想,就隔一條街當鄰居楊鑫淼從英國伯明罕大學念完資工碩士後,就萌生回中國創業的念頭。但當時父親希望他念完博士,楊鑫淼鐵了心,說什麼也不肯。從事房地產的父親以為他只是愛玩,不想上班也不念書,氣到斷絕一切往來。二○一一年楊鑫淼這輩子最後一次刷父親的信用卡,買的,就是一張到北京的單程機票。

為什麼到北京?因為當時北京海淀創業園區,有一個海外留學歸國創業的補助計畫。楊鑫淼當時既沒錢、也沒人脈,這個政府資助的項目,成為他完成創業夢的唯一機會。

於是,他就在北京海淀區創業路上的「中關村創業大廈」註冊公司。在這個精華地段,一平方公尺優惠租金居然只收十元(人民幣,下同),等於免費;而且,創業園區還給了他一筆五十萬元的創業基金。而這棟創業大廈,是商場改建成的孵化器之一。

「百度、聯想總部,就在兩個街口外。」楊鑫淼回憶。雖然當時辦公室只有一張長桌、幾張椅子,員工四人,但是,「有一種錯覺,我們就像和李彥宏、柳傳志平起平坐。當年,他們也是從這裡發跡的嘛!」就是在這裡,他推出第一款iOS的遊戲︿獵魚高手﹀,一一年才上線一周,就以顛覆同類型小遊戲的系統和黏著度,在十六個國家拿到遊戲排名第一。晶合思動也在去年完成第二輪募資,拿到紅杉資本及騰訊創投的千萬資金。楊鑫淼隻手闖出一片天,志得意滿,也是年輕創業家一心嚮往的典範。「我喜歡網路產業,因為政府還沒進來,沒有規則,你想到什麼,就能做什麼!」他說。

有政府撐腰!

「看得見的手」,營造開放創業環境在中國,事情當然沒這麼簡單。楊鑫淼只是中關村龐大生態圈的最佳案例之一,在他身後,從市級、鎮級單位,到園區單位,不斷積極從各個地方拉人,並為創業者提供環境。雖然創業失敗者居多,但只要出一位像楊鑫淼這樣的網路創業者,就是雙贏局面,例如晶合思動每年可以創造五千萬元的營收,帶動上百人的就業機會。既能解決北京七十所大學的畢業生就業問題,又能創造稅收,除了藍寶堅尼驚人的噪音,中關村都是最大贏家。

中關村管委會副主任楊建華代表的,就是背後的那隻手。他從○五年就開始進行中關村轉型計畫。楊建華指出,矽谷的成功,不是因為制度和規畫,而是文化和氣氛。「我們的工作就是營造出一個大草原,讓馬匹可以自由彼此競賽,」楊建華說:「跑得最快的,就是Google、就是百度。」一名北京的網路業者就指出,小心地營造氣氛,透過民營機構執行意志,是中國在網路創業上,和以往「國家計畫」最不同的地方。

有資金!

引進各國創投,還結合銀行﹁開門﹂楊建華舉例,在創業資金面,除了透過計畫提供資金,中關村也把主力放在自由市場機制。除了引入各國創投,還和北京、交通等十二家銀行推出中關村限定的「創業信用卡」,融合公司貸款、結算、註冊等金融服務,不斷給創業者開門。他們的目標,就是把世界各地的創業者,吸引到中關村來。政府也用「自己的方式」,影響著創業生態圈。創業咖啡店,就是最好的例子。

中關村創業咖啡店的始祖就屬「車庫咖啡」。二○一一年,原本是科技公司投資總監的創辦人蘇菂,因為覺得中國沒有賈伯斯創業時的「車庫」,因此他想開一家供創業者聚集的咖啡店。走進位於海淀區圖書城的「車庫」,百度就在出門左轉、聯想再往北走,而李開復的創新工場,走十分鐘就到。

在海淀西大街上的車庫,只需一杯咖啡,就能坐上一整天,因此,許多新創團隊便把這裡當辦公室,長駐在此。只要一句「你的創業項目是什麼?」旁邊的年輕人就會和你盡情分享,不一會兒,又有其他人加入,身邊椅子越拉越多張。各種思想、創意,就在這種隨興氣氛中誕生。

中國下一代的網路,正在這裡蓬勃發展。咖啡店的每個人,都在討論「移動互聯網」、「互聯網思惟」,許多新穎的商業模式,就從一個個瘋狂的腦袋中竄出,而台灣不但沒跟上,連出發都還沒。

有創業平台!

咖啡店升級,化身創業新手孵化器更讓創業者趨之若鶩的,是蘇菂透過人脈,經常會介紹創投家到車庫「坐坐」,幫團隊找資金、找夥伴,創立第一年,蘇菂就換了七、八千張名片。蘇菂現在還在美國創投的聚集地—— 矽谷沙丘路,複製這個模式,第一家美國分店已於去年底開張。

在車庫,創業家千百種,有天方夜譚的,也有腳踏實地的;有人成功,也有人失敗。而就在車庫隔壁的「3W咖啡店」創辦人許單單,認為自己找到了成功模式。「與車庫不同,我們想要做的是有模式、有步驟的孵化器。」許單單說。3W共有三層樓,一、二樓是咖啡店,但三樓才是咖啡店的真正面貌:一個小型的創新工場孵化器。

3W一開始並不如車庫順利,資金很快就用完,面臨倒閉危機。這時,中關村管委會出現在許單單面前。「我想他們一直都很了解情況。」許單單說。管委會提供一筆資金,不但讓許單單繼續營業,還鼓勵他往專職的孵化器發展。於是,許單單在管委會的引導下,搬到了車庫咖啡旁,並將三樓打造成孵化器。

從去年開始營運的孵化器,現在已經有十二個團隊進駐,每個團隊約四到五人。而在十二個團隊之中,來自台灣的團隊就有兩個,台灣大學資工系畢業的高健凱就是其中一個。

高健凱今年三十歲,他在美國西北大學留學攻讀MBA時,就想要在網路上創業,做寫程式的教學網站。於是,他開始衡量台北、矽谷、中關村的創業環境。最後北京變成了明顯的答案。「語言通、技術人才又多。我人不在北京,已經可以報名參加三、四個創業聚會、培訓營,也和其他有相同想法的人搭上線。這裡的創業氣氛實在太好了!」高健凱去年六月二十二日畢業,他興奮得連台灣都不回,二十三日就直飛北京。來到中關村後,他火速參加各式創業聚會,不到二個月就和另外三名當地創業家合夥成立公司,進駐3W的孵化器,現在正在和兩家當地的創投談投資。

有未來!

踢走硬體商場,用創業服務取代中關村,現在正高速複製著高健凱及台灣團隊羅子文、謝耀輝的模式,不斷吸引全球各地的人才。楊建華指出,像3W、車庫咖啡這樣的孵化器,現在已經有將近三十家,這正是政府推動的結果。而現在,楊建華打算再使一點力。許單單指著3W咖啡店窗外說:「一四年過年後,這裡會打造成『創業服務一條街』,包括其他創業服務,像中國知名創業網站36氪、眾籌平台天使匯等,全部都會搬到這裡來。」原本的這座圖書城,書店都已收掉,早在網路服務的時代敗下陣來。取而代之的,正是害他們沒生意做的新興網路服務。這就是中國式的成長,在這汰弱留強的野蠻擂台,落伍的只有一個下場。隔沒多遠處,半導體大廠日月光在中關村建的鼎好電子商城,也早在中國電子商務快速發展下變得冷清。如今,一樓商場有一半的店面空置,來客更是稀少。

當全球硬體的時代過去,誰會站上擂台?根據中國官方的規畫,未來這裡都會是網路新創公司的辦公室。李開復的創新工場,去年已經進駐鼎好辦公大樓,裡頭住著七十多個網路新創團隊,要在這裡養出下一個臉書、Google。未來的中關村,將成為中國的養殖場,養的,就是「未來」!

打造創業生態圈

實虛一起來

——車庫咖啡線上座位表,貴人全現形!

在中關村創業,到車庫和3W來「拜碼頭」是基本中的基本。但是,在中國速度至上的網路創業圈,你也得跟上腳步變聰明!

車庫咖啡製作了網路登入系統,來客可以在網路上登記位置。看到創投、或是技術人才、或是技術外包,不但可按線上座位表到現場找人,各方人馬各自媒合,還可以透過車庫的專屬聊天系統,直接與對方交談。

3W更做出「中國版的LINKIN」,名為「拉勾網」,專門建立起網路人才與網路公司間的橋樑,還有手機APP版本,直接跳脫實體場合,每天有超過500個新增職位,履歷表每周有超過3000份投遞。

不過要注意,如果你想雇用這些中國工程師,可要直截了當,他們當場和你談薪水和入股時,別被嚇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08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