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億萬「鋪王鄭」慳家成性

2012-7-26  NM




鋪界都知道元朗有個「鋪王鄭」,他是炒元朗鋪的始祖,但素來低調,從不願上鏡,外界對他的發跡史亦所知不多。廿多年來,他只炒賣元朗鋪位,數目超過二百個,更奇跡地做到只賺不蝕,多年來淨賺超過一點六億元。

「鋪王鄭」名叫鄭錦祥,今年七十三歲,原來他是小學老師。坐擁逾三億身家的他,生活卻異常地慳儉,街坊指他午餐只吃三元一個菠蘿包充飢,在士多買四元一件「馬仔」都講價,講價不成便不買,整天消費只是買了十元三個紙杯蛋糕,和一份十五元的娛樂雜誌。

「鋪王鄭」接受本刊訪問,道出他第一間鋪就是這樣「死慳死抵」買回來的;他拿着這間鋪賺來的第一桶金,再不斷在市場翻滾炒鋪,棄筆從商,成為今日的億萬鋪王。

鋪王鄭健步如飛,完全不似年過七十的老人家。本月中,記者見他從元朗合益廣場的辦公室步行往大馬路的滙豐銀行,為了趕及銀行關門,他更起勢跑。速度之快,比他年輕數十載的記者也險些跟不上。眼前這位億萬鋪王,衣著十分樸素,手上沒戴錶,一連數天都是穿那二、三件同樣款式的衣服,出入街坊公廁。記者連日來跟着他,發現其生活離不開元朗市中心,連車錢都不用花。辦公室在街市附近的合益廣場,家住合益廣場樓上已供滿的高層住宅單位,他炒賣鋪位的按揭銀行,也是合益廣場內的中國銀行,和一街之隔的富邦銀行。

在其貼上「鄭氏物業」招牌的辦公室門外,記者趨前欲向鋪王鄭訪問投資心得,他先此聲明:「我從來唔上鏡o架,低調啲好。」鋪王鄭尷尬拒認慳家,他說:「我平民化啫,我鍾意食菠蘿包嘛。我每日中午都會回家吃飯,以前都有駕車,幾年前都賣埋喇。我無咩鍾意享受,投資鋪位就係我最大嘅享受囉。」

九萬蚊起步

他說七○年買第一間鋪就是在元朗擊壤路一號,「三百呎鋪九萬幾蚊,同銀行借錢買囉,月供一千二百蚊,連利息要供十幾年先供得完o架。」他在元朗柏雨中學畢業後,在土瓜灣一小學任普通科教師,月入五百元,不夠他供鋪。於是他每個月「死慳死抵」,太太就在那鋪位開士多,賣汽水小吃,賺錢供鋪。鋪王鄭是元朗南邊圍原居民,自言幾歲死老豆,小時候生活貧困,靠母親做苦力養家,故一直深知搵錢的重要性。當年能夠在大馬路有個鋪位,其實好威水。供足十幾年,直至八八年,有經紀主動找他賣鋪,他才知道那個鋪位,原來已升值至二百五十多萬元。「當時係無心插柳,之後先知原來投資鋪位賺到錢,到九○年,我連老師都唔做,用嗰筆錢全職炒鋪。」這個擊壤路一號的鋪位,在元朗大馬路旁的十字路口位,屬單邊鋪,已轉手一次,現租予一間涼茶鋪及錶行,現時估計已升至逾三千萬元。鋪王鄭一直想再買入這個鋪位,只是現任業主不願出售。

不熟不炒

鋪王鄭自言已炒賣過元朗二百個鋪位,記者翻查土地註冊記錄,替他計計數,多年來至少賺一點六億元,更幾乎有賺無蝕。唯一蝕讓的鋪,就是在九七年衝出元朗,走到佐敦,以九百萬元買入嘉富商業中心地鋪,最終在○四年蝕二百九十萬元賣出。他見過鬼怕黑,亦悟出不熟不做的道理,堅持只炒元朗鋪。他指不少外邊的經紀找他,但通通被拒絕:「我連天水圍、屯門都唔買,出面可能有嘢筍過元朗。但係呢度,有鋪我拿上手秤,就知租金值幾多,呎價幾多,十拿九穩。」他對元朗瞭如指掌,在元朗長大的記者說起小時候就讀、現已拆卸的元朗天主教小學,鄭錦祥即回應道:「你校長係陳一東,早幾年死咗喇。」再說起就讀的天主教崇德英文書院,他又說:「你校長Mr.Long,我早排喺附近見到佢,對腳唔係行得咁好喇。」就是因為夠熟,他往往掌握第一手資料,以低於市價入市。

秤鋪有一手

就像去年六月,他從博愛醫院手上,以二千三百萬元買入逾千呎位於教育路兆豐樓地鋪連閣樓鋪位,並於十多日後以三千三百萬摸出,賺近一千萬元,他津津樂道地說:「佢哋之前用四萬蚊租,但其實嗰度租到十幾萬o架,市值好高o架,我見個價錢咁抵,梗係即刻買喇。」江湖傳聞,這間鋪險令鋪王鄭惹來官非,一名行家透露:「唔知邊個去老廉投訴,懷疑有博愛董事同鋪王鄭夾埋造價。老廉查咗成個月,發現無料到先close file。」他繼續說:「邊有串謀,事實係班董事坐喺office唔知價,間鋪好多年無加租,班董事攞份四萬蚊租約去東亞銀行估價,估得一千七百萬,鋪王鄭開價二千三百萬,班董事仲以為賺咗好開心。」怎料鋪王鄭十多日後,把鋪以高價摸售,董事們才知少賺千萬。向鋪王鄭買入這鋪的現任業主,元朗區資深投資者黎啟張不忿氣說:「俾佢中間賺咗成千萬,係唔老泥,不過唔夠佢快,而我又真係睇好呢個鋪仲有得升。」現時他已把鋪租加至約十二萬元,並叫價六千多萬在市場放售,暫未有聲氣。鋪王鄭還有另外一招,就是「炮製租金」。「○七年買咗一間鋪,原本租俾酒樓,月租近二十萬,七釐息,點知經濟唔好酒樓執笠,幾個月無人租,成萬呎鋪位好難搵人租。」他不願坐以待斃,於是把鋪一劏十,租予人開美容院、髮型屋等,結果收到的租金比只租予酒樓還多幾萬,最後守了三年,兩年前以五千多萬元出售,賺二千多萬元。他手上有不少大間的鋪位都被他以劏鋪形式出租,故手上只持有二十個鋪,卻有六十多條鎖匙。又好像他持有,於九一年以七百多萬買下位於教育路的千多呎鋪位,就被他劏成十多鋪租出,價值又被提高,「本來以前租十萬蚊,而家收緊二十幾萬。」他表示這鋪市值起碼九千萬元,「不過我當係旗艦,幾多錢都唔賣。」

翻炒贏波叔

在鋪王鄭辦公室的牆上,貼有他自己手寫,提醒自己的語句:「經濟差 獲利不能差」、「要努力 資產才會升值」。鋪王鄭坦言,揀鋪位置重要外,還要看其租金潛力。看得準,令他從另一鋪王「波叔」鄧成波手上賺到近千萬。位於西菁街,現租予日式餐廳夢工房的鋪位,他○五年以一千九百萬元買入,○八年以二千八百萬元賣予波叔,去年又以五千萬元向波叔買回。「嗰條街,○八年只值咁多,租金亦只值九萬蚊,於是到價我就賣出去。兩年前,喜尚嘉喜酒樓入咗嚟,仲開咗元氣壽司等幾間食店,變咗元朗新食街。」於是他在那條街物色鋪位,發現夢工房這間鋪租一直維持在九萬元,波叔無加過租,於是出手翻兜。他緊閉雙眼,雙手揸緊拳頭說 :「呢間係一間靚鋪,就好似一個靚女咁。嘩,幾千呎,雙面鋪,樓底高,最緊要係無柱位。我覺得租金可以加到十八至二十二萬,所以買番囉。」現時他已與夢工房傾好新租約,十個月後會加至十八萬元,「我叫價一億二連租約放,而家有人開九千八百萬問我賣唔賣,未到價梗係唔賣。」

收租放盤一腳踢

翻查鋪王鄭的投資記錄,他會把部分持有的鋪位,供完後再按予其他銀行,拿取資金再買其他鋪。雖然他進取,但九七年、沙士及金融海嘯等經濟低迷時,亦沒有損傷,因他預備了足夠的流動現金:「我全部都有造按揭,借足一半,不過我預備大約三年可以用嚟還按揭嘅流動現金,就算三年無租收,個鋪又賣唔出,都無事。」記者問:「如果三年個鋪市值都升唔番呢?」他攤開雙手,恍似一無所有的說:「三年個市都唔升,我死得!但係,香港都死得。」鋪王鄭會在有待招租的鋪外掛上紅當蕩的「鄭氏物業」橫額,印有自己的手提及辦公室電話號碼,即使出了街也會把電話飛線,並親自接聽,甚至親手處理買賣鋪位,簽租約甚至收租等事,有時找來一名七、八十多歲的阿伯員工做跑腿。這做法有別於一般投資者,聘一隊人或找地產經紀代勞。「我自己做,了解多啲,先可以掌握個市場係點,某個鋪值租幾多錢。」當然,亦有另一個原因:「咁如果有飛來蜢話要買鋪,佣金都慳番。」他又補充說:「不過如果有經紀搵我,我都會俾足一個佣,你賺一千五百萬,俾百幾萬人哋,好合理。」一名活躍於元朗二十年的地產代理說:「佢係全元朗最早出道嘅投資者。佢咩都自己做,連橫額都係自己貼。佢節儉但唔孤寒,俾足佣,仲教識我哋好多嘢。」鋪王鄭縱使如何慳儉,對自己的子女卻非常疏爽,有三名子女的他自豪地說:「佢哋而家每人有自己嘅一層樓。」其中一名兒子買了約一千萬元、呎價萬六由南豐發展的灣仔Queen's Cube豪宅。相比他自己和妻子住在元朗合益廣場樓上的單位,只是四千多元一呎,富貴得多。對思想傳統的他來說,每名子女有一層樓揸手,就是他人生最大的成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422

專心致志 艾薩Isaac Sofaer

2012-7-26 NM




上週,我討論中國,提到就業和消費市場必須「撐住」整個經濟,以至當局可採取什麼措施避免經濟「硬着陸」。慶幸的是,中國是少數擁有「銀彈」救市的國家。今天,讓我講一講什麼公司值得投資和要留意的地方。中國企業不健康

首先,不要錯誤地把經濟跟股價畫上等號。兩者固然有關係,但未必緊密;一如所見,美國經濟增長疲弱,股市仍掉頭回升。反之,你或者會問,中國經濟比美國好,為何股市如此不濟?答案在於中國的企業都生病了!股價不單反映消費者和政府因素,也是一間公司好、壞的探熱針。中國政府及消費者都十分「健康」,唯獨企業生了病;許多公司過度借貸,手持不賺錢的資產。假以時日,這些企業吸取了過去的錯誤,以及教育水平得到提升,情況或會好轉。因此,我會聚焦那些管治一流又健康的公司。我不想苦等多年投資中國股票,屆時恐怕我已不在人世。致勝之道首重分析,而非機會。分析間或出錯,皆因人生充滿變幻,包括生命本身。不過,整體而言,通過分析,挑選最佳的公司,你已跑贏很多人!我建議你揀選業務簡單的公司,他們專注於某類產品,在各自的領域稱雄,兼有往績可尋。此外,收入必須穩定和一致;周期性公司仍可取,只要其股價已反映壞消息。本倉組合內的股票都是很好的例子。

揀股首重現金流

除了在非常時期,好似現金收購又或擴充生產,優質的公司不會輕易過度借貸。在這兩種情況下,只要投資踏入收成期,產生的現金流可以很快地把借貸比率降低。現金流多於淨利潤的公司為之首選,事關他們有充足資金派送合理的股息,應付資本開支,以及保存股本。一般而言,派息低過四成的公司都不能接受,切忌投資「孤寒種」!此外,盡量避免抽新股,或上市不久的公司,皆因十居八九表現都不濟!除了現金流,企業質素同樣重要。只要你定時閱讀行政總裁和主席報告書,一間公司的管治質素就會無所遁形。一份好的報告同時會觸及好和壞兩方面,並勾勒出公司未來的計劃。內容必須恰如其分,簡單易明;不僅強調業務本身的重要性,還會交代採取什麼措施,提升股東價值。假如你看過德昌電機、偉易達或維他奶的年報,你便知道我在說什麼。最後,你們大都是中國人,得天獨厚,自不然傾向投資中國市場,因此專注中國便可。當然,你要留意世界正在發生什麼事,但不要因而分散你明智的投資;更不要因為「潮流興」而炒賣或追逐「概念股」,他們多數會被時間沖刷走。祝君好運!艾薩[email protected]

艾薩Isaac Sofaer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423

黑市——文明的救星 黎智英

2012-7-26  NM




沒有今天便沒有未來,這般老生常談,無甚新意;重要的,是從今天到明天這段時間內會發生什麼事情。置身災難之中,若然硬是將之留住,那不是跟自己過不去嗎?有些人說,保住今天才會有明天,這樣的邏輯是錯的;死命保住枯枝,它便會長出新芽嗎?不會的。破舊立新,天理使然。人創造的,必然腐朽;人因而要不斷創新。

社會的功能架構過時腐化,標誌着一個時代的結束,那麼為什麼不讓這些功能架構像枯枝腐葉那樣倒下,好騰出空間萌生新苗?枯萎了的社會猶如枯萎了的樹,哪還有生存空間?不犧牲今天,哪會有更美好的明天?如果閉上眼許個願便可以變走今日歐洲的社會、政治、經濟的百般沉疴、一切重新開始,大家都會謝天謝地。但重病便要動大手術,找個神醫開帖補身補品又怎能解決問題?你要是燕梳經紀也不敢接受身罹重病的人買保險吧?這樣的人有福無命享,而這也正是今日歐洲的局面。歐洲是個百病纏身的老人,不咬緊牙關釜底抽薪徹底改革,便不可能復元,更會拖垮年輕的一代,把歐洲帶入一個再無青春的黑暗日子。不僅歐洲面對這樣的困境,整個西方文明亦然;故此歐洲的危機絕對講不得笑。須知西方文明即是現代文明,我們今日視為理所當然的人權、自由、民主、法治、市場經濟、科技醫療、管理、教育……等無一不是四百年來西方為人類作出的偉大貢獻。經過西方文明的洗禮,人類才真正文明起來,人類才真正成為人。西方始創的法治保障了人的權利與尊嚴,界定了個人與神的關係;西方始創的客觀實證科學,為人類帶來日新月異的科技,給人類提供魔術般創造財富的工具。法治與科學像解放奴隸那樣,把人帶出黑暗陰霾,讓人類看到太陽和希望。西方創造了現代文明,西方也因而成為人類文明永遠的標誌。西方文明建立的軌跡奠定人類的未來路向,全世界的人都應對此永遠感激!若然偉大的西方文明倒下,人類也將倒下!正正是因為這個緣故,西方文明也就萬萬不能倒下。自從十七世紀文藝復興以來,西方文明便支配了人類的社會、政治、宗教、文化、科技以至市場發展。這個文明的壟斷為西方國家創造了空前的財富,財富豐盛,令西方人民和官僚先是自滿繼而墮落,創造出假福利之名推行社會財富分贓。分贓制度化,敗壞社會風氣以至道德操守,令人們忘記自力更生乃生存的基本承擔責任。在這樣的制度下,一些人認為一切有社會照顧,因而便無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一切受照顧更成為了他們心中的基本人權!在這樣的福利體制下,不少歐洲人甚至失去生存的本能,這樣的社會又多麼可怕啊!社會制度架構可以改革重建,但人的生存直覺本能又如何才能重燃?

除了歐洲的當前經濟危機,一年一度的Santa Colomba經濟會議本來還有別的議題,但最後歐洲幾乎成為了唯一的議題。有幸聆聽世界頂尖級經濟專家就這個議題作的兩天辯論,他們有不少高見和提議,但最後大家都知道其實沒有確切的解決辦法;步出會場,你會為歐洲的處境沮喪。專家們本來集中探討歐洲推行財政及銀行聯盟的可行性,但最後大家都知道講了等於沒有講。大家都同意作這些改革,先決條件是作政治上的整合,可是當前這個可能性並不存在。即使歐洲可以在政治上整合那又如何?難道那會變魔術嗎?就算整個歐洲成功締結財政、銀行聯盟那又怎麼樣?那極其量只足以應付當前的債務危機,卻解決不了歐洲的社會、政治結構問題。只能治標的措施又有啥用!不過即使推行治標的措施也老大難,奢望作徹底的結構性改革,發夢也沒有這麼早吧!歐洲政客們在這殘局中膠着,改革緩慢,殆成僵局。表面上一切像是停頓了下來,歷史的巨輪可不會因為政治膠着而呆滯不前。人的本性是從困局中找出路,故此當政局恍似一潭死水的時候,底子裡已醞釀生機。第三世界尤其是中國、印度、印尼等東方勢力的經濟崛起,威脅兩百年來西方國家對人才、科技、自然資源的近乎壟斷,憑着這個壟斷,歐洲建起了人類文明的雄偉廣廈。可是在當前的危機下這座大廈快要倒下了,一個新的世界秩序正逐漸浮現。歐洲以至整個西方世界面對的是個人為的危機,這是個嶄新的挑戰。要衝出困局,唯一辦法是摸着石頭過河不斷嘗試。世界在不斷演變,文明步伐不會因為當前的危機而停下來。現代人的生活方式體現生存直覺,而其精要乃在事事講求方便。故此提供種種方便和效率是西方文明最重要的資源體制(institution),這個體制是現代人的生活所繫。這個體制已成為了現代人的直覺本能。社會結構可以倒下去,人的本能直覺可變不了。西方文明乃人類命運所繫,它沒有倒下去,更不會倒下。走過歷史的歪路,從中吸取教訓,全人類將同坐西方文明這艘大輪船在驚濤駭浪中繼續前航。西方文明不會倒下,歐洲也不會倒下。有人埋怨民主制度,容許政客靠派福利賄選,是歐洲危機的罪魁禍首。這個說法沒有錯。然而民主體制營造了寬容的社會環境,為人們提供自救的空間。民主體制的最偉大之處是給人們嘗試改進的空間和時間,讓人們在犯錯中不斷自我完善。

民主體制擴闊人類適者生存的空間,為人類生存提供多一重保障。當僵化的政治體制陷入死寂的時候,人類重燃其拼搏的本能,發揮才智本能殺出一條血路。君不見在當前危機下,黑市地下經濟不正在蓬勃崛起,迅速膨脹嗎?在孱弱的歐洲國家,黑市地下經濟正如燎原的野火,燃點經濟活力,紓緩經濟危機帶來的殺傷力。黑市地下經濟的規模愈大,政府的稅收便愈少;財源萎縮,由是增加政府徹底改革的壓力。雙管齊下,歐洲人民將從黑市地下經濟中體味自由的可貴,重建符合人性的基本道德操守,每個人將再次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回歸基本,重新起步,那將打造另一個文明盛世。今天我們正處於文明的分水嶺。人們將會在黑市的自由地下經濟闖出新天,發揮那無堅不摧的天賦創造力,把人類帶到另一個文明盛世的彼岸!兩百多年來西方國家壟斷了人類文明,為人類創造了史無前例的繁榮,但這也種下了墮落的根,衍生出臃腫的官僚架構,讓官僚暗地裡變身為文明盛世的新權貴;他們劫持了國家資源,從社會福利、勞工法例,或醫療保險,工會專橫壟斷等層面給整個社會套上沉重的枷鎖。官僚鉗制浪費資源,令生產呆滯,工資物價騰貴,終令社會喘不過氣來,要走入地下經濟才能得到自由。故此黑市是歐洲從陰霾走向光明的出路,黑市是帶領歐洲走過紅海的摩西。西班牙有一半的年輕人失業,讀完書若然不經過實際工作的鍛鍊,這些人只會在無奈中凋謝,這是多麼恐怖的浪費!黑市為這些年輕人提供承擔責任的機會,讓他們重拾做人的尊嚴,發揮其本能的拼搏精神,創造新的未來。把非正式的地下經濟稱為黑市是不公道的,這就像稱呼替你治病的醫生為巫婆那樣。正式的工廠停產,難道就不能容許人們用另一種方法生產嗎?於此可見貶低黑市的想法多麼笨!正式市場生產不出糧食,難道我們便坐以待斃嗎?當然不是。在這樣的絕境中人們都有權發揮天賦本能尋找生存空間;政府幫不到你卻又不允許你自力更生,那不是嚴重違反了人權嗎?有違人權,那麼政府又有什麼理由阻擋地下經濟的崛起?我們知道事情都會沿阻力最小的方向發展,在現今的困境中阻力最小的地方便是地下經濟 —— 黑市。人們將從黑市的自由環境中重新認識自由,體味箇中智慧,自由將創造空間讓求生的直覺甦醒過來。那個時候人們將會站在四百多年文明果實的強大肩膀上,建造更高的文明。不管三星如何自吹自擂說其Galaxy S3怎麼先進,內裡的一點一滴科技都是幾百年來西方文明千錘百煉的結晶品,即使韓國人研發出最後的突破,那亦只是無窮無盡的科技路上的一小步而已,他們總不成一入廟堂便以其守護神自居吧。當今之世依然是西方文明的廟堂,西方文明是我們生活方式的守護神。我們在其帶領下走過紅海,也將在其帶領下走出谷底。當下的困境是人類自設的陷阱,這些陷阱也給我們提供學習和進步的機會。第三世界的崛起直接威脅西方文明,亦即是威脅全人類的文明;但這也同時威脅西方文明衍生的官僚體制。西方文明本身並未敗壞,更仍非常旺盛,敗壞的是其官僚福利體制。人的概念要改革,而體制更要新陳代謝。西方文明土壤肥沃,只要體制革新,而人又能為其存在重新定位,那麼枯枝腐葉下很快便會長出新苗。有黑市的陽光與雨露,新苗將茁壯成長為另一個文明的Amazon!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424

肥佬接刀 蔡東豪

2012-7-26  NM




黎智英在《壹週刊》專欄憶述去年日本311地震,東京電力(Tepco)股價狂瀉,跌至一千多日圓,他覺得東電地位超然,總會值錢,決定買入。後來東電瀉至四百多日圓,他加碼,藉此拉低平均價。東電現價一百四十日圓,黎智英說:「有時一個人要做笨蛋擋也擋不住。」

笨蛋不可能創造出佐丹奴和壹傳媒,黎智英可能是草率,或者東電投資比起他身家只是九牛一毛,他有資格草率。又或者在資料不足夠時,憑感覺和幹勁以極速做好一件事,正是他的強項,草率和果斷很多時只差一線。拆解黎智英,我有少許心得,不過現在不是最佳時機,因為我跟很多人一樣,正觀察黎智英怎處理集團目前面對的一個特別困難情況,今日我談投資者在大事件後不久撈底的策略。兩年前,我在本刊寫了一篇關於這課題的文章,標題是《接刀投資法》(2010年7月1日,第1060期),因為這種難度甚高的撈底投資法猶如catch a falling knife。那一篇文章的背景是BP墨西哥灣發生嚴重漏油意外,成為全球關注的災難,一夜之間,BP由藍籌股變成過街老鼠,股價跌一半,許多投資者也有類似黎智英「總會值錢」的看法,我分析投資者在那時接刀,是否明智之舉。當時我分析BP投資價值,建議投資者要判斷這件事究竟有多大,而分析方法是盡量量化事件造成的損失,「婆乸數」也要計。日本311海嘯造成的人命和財產損失是一件大事,但更大的事,是核電廠輻射污染帶來的損失,這部分跟東電有直接關係。當時核電專家指福島核電廠事故可能是世上最嚴重的一次,而且影響性質是長期性。東電須面對受影響者長期索償,金額即時難以掌握。相比之下,BP事件是關於漏油,根據受污染的程度,始終有數得計。東電股價在日本311海嘯後急跌,黎智英第一次入市,這一注跟賭博無分別,因為投資者肯定東電須負上責任,但賠償金額是未知數。黎智英第一注投資是參與沒有賭例和賭博率不明的遊戲。

除了賠償,東電還要考慮營運情況,關閉福島核電廠,東電須依賴煤和其他較昂貴的燃料發電,營運成本增加。核電事故後,日本人聽到核電就怕怕,對核發電長遠將來肯定不利,東電燃料成本一定會急升,假如東電不能把成本轉嫁給消費者,盈利將會崩潰。電費在日本是敏感政治課題,東電在福島事故後政治本錢盡失,加電費很難,當時已有很多電力專家質疑,東電長遠能否支持下去。黎智英的第二注是過了一段時間,福島事故的損失程度較為明朗,黎智英下第二注時可掌握的資料較多。黎智英沒錯,東電規模很大,不容易倒下,但福島核電事故牽涉更大,日本財經界由銀行、債券持有人、股民對東電信心盡失。關於東電,當時有一條投資者大致接受的「婆乸數」,東電資產約150,000億日圓,賠償估計上限是250,000億日圓,即是東電資不抵債。當時日本財經界有一個共識:東電一定要政府打救。政府用納稅人金錢打救私企,東電的將來變成政治議題,東電基本上失去話事權。黎智英下第二注時,應該知道日本政府將會成為東電大股東,即是東電股東股權將會被大幅攤薄,情況跟金融海嘯後AIG、花旗銀行的股東差不多,有相關先例可參考。東電重組方案在今年年初完成,政府持股逾七成,東電股價過去一段時間低迷,是投資者預先消化了股權被攤薄的效應。當年我分析BP,計出的「婆乸數」,證明BP財政上打擊性質是一次性,BP是痛但負擔得起,但我的結論仍然是不值得接刀,因為BP很有可能淪為「投資陷阱」,即是股價長期不反映投資價值。過去兩年,BP股價在低位窄幅徘徊,跟漏油事故前的高位有一段長距離,證明我的分析大致沒錯。現時東電的投資情況跟BP差不多,政府入股後,東電脫離危險期,真正投資者不大會購入,東電頂多成為炒家炒波幅的工具,東電即使抵買,也會變成價值陷阱。Jimmy,東電是dead money,不如沽掉,做善事,在錯誤中創造美麗。

蔡東豪Tong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

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425

經濟回復正常 Consilient_Lollapalooza

http://blog.frankyfan.com/2012/07/blog-post_26.html
這文章指出了很好的一點。經濟要回復,不能靠解決債務危機

http://www.forbes.com/sites/stevedenning/2012/01/31/is-the-us-in-a-phase-change-to-the-creative-economy/

經濟其實早就有問題,所謂的Imbalance, lowering ROE。我們一直用很低的利息去容許低效率的企業存在,又把經濟金融化去讓經濟增長可以維持。其實,人類是拒絶面對現實,拒絶改變經濟結構的結果。

即使是債務問題得以緩解,信貨創造的力量也不如以往,更重要的是經濟少了一次活血祛瘀的機會,經濟低迷,債務問題也隨之繼續。

經濟需要的是思考,為長遠而打算,做真正人們需要的產品及服務。如何幫助企業家發展,才是各國要做的長遠計劃呢!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邊做邊看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426

空心化遇上經濟衰退 溫州規模工企六成減產停產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7/1933894.html
市場需求依然不振;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工業經濟仍然面臨下行壓力;地方財政收支平衡壓力增長。」

在27日閉幕的浙江省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四次會議上,一份《浙江省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關於2012年上半年全省經濟運行情況的調研報告》(下稱《調研報告》),如此概述當前浙江經濟的四大問題。

浙江省人大財經委調研發現,浙江企業經營效益下滑、生產經營綜合成本提高,訂單進一步減少,減產停產現象增多,僅溫州一地,60.43%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出現減產停產。

《調研報告》指出,上半年浙江經濟成績來之不易,經濟形勢仍然嚴峻,不確定因素較多,實現全年目標任務難度加大。

困難向大中型企業傳導

「我拉他過來是『救火』的。」一位溫州大型外貿企業負責人王總,最近緊急叫來一位做內銷鞋子的老同學,希望他的加工廠在15天時間裡,生產出2.8萬雙出口至美國的鞋子。「合同快到期,原定廠家擔心虧損突然毀約,其他廠家不是倒閉就是壓縮生產,你就幫個忙,趕快召集工人,生產越多越好。」

王總說,從去年下半年開始,與他有著業務合作的20餘家生產企業中,已經有多家倒閉,很多家生產銳減。「工資等成本上升,利潤大幅下降,再加上流動資金緊張,現在很多企業已經不敢接出口訂單。」「接的單子越多,風險越大,接下來我們把老單子做完,新單子就不多接了。」

今年6~7月上旬,不少企業向浙江省人大財經委反映,目前生產經營中遇到的困難,比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更大、更持久,對此王總也持相同看法。同樣在義烏小商品市場,多家經營戶最近向本報記者反映,上半年他們的貿易額同比下降3~5成,訂單出現短、小、散狀況,利潤要比2008年下降一半左右。

6月開始,浙江省人大財經委分赴杭州、寧波、溫州、紹興及所屬部分市縣開展調研,廣泛聽取當地政府及有關部門匯報,召開部分人大代表和企業負責人座談會,並實地考察企業。7月上旬,該委還分別聽取發改、經信、財政、商務、統計、物價、人行、銀監等有關部門的匯報,形成這份供大會參考的《調研報告》。

不少企業向浙江省人大財經委反映,目前生產經營中遇到的困難,比2008~2009年金融危機期間更大、更持久。

《調研報告》稱,小微企業去年以來面臨的困難,正向大中型企業傳導。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浙江工業大型、中型和小微企業利潤分別下降23.8%、18.3%和14.3%。

企業效益下滑嚴重,生產經營綜合成本卻繼續提高。前5個月,浙江企業利潤總額下降19%,降幅低於2009年同期9.7個百分點;虧損面達20.8%,虧損率為13.6%,同比分別擴大5.2和6.7個百分點;虧損額152.2億元,增長71.5%。同時,利息支出425億元,增長36.6%,相當於同期企業利潤的43.9%;用工成本上升15%左右;綜合稅費負擔總體較高。

同時,浙江企業訂單進一步減少。浙江省經信委千家重點企業季度調查顯示,42.9%的企業反映二季度訂單同比減少,比一季度擴大3.1個百分點。企業減產停產現象增多,溫州市3998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今年已停產140家,產值同比下降多達2276家,下降面達57%。

尤其需高度關注的是,一些地區部分企業因經營困難加劇,可能引發資金鏈斷裂,並帶來互保圈的潛在金融風險。

一些地區和有關部門一致向浙江省人大財經委反映,市場有效需求不足,是影響今年浙江經濟運行較突出的問題。其中存貸款增量同比減少,6月末浙江本外幣貸款餘額56641億元,比年初增加3398.5億元,同比少增481.1億元,餘額增長11.9%,增速同比回落3.4個百分點。

下行壓力較大

《調研報告》認為,從先行指標和相關信號看,浙江工業經濟仍然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

據統計,5、6月份浙江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分別為46.4%、49.2%,處於榮枯線下方;工業用電量4~6月份維持負增長,分別下降2.8%、1.7%和2.2%。

為此,浙江省人大財經委建議,政府應幫助企業「減負」,為其營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其中,嚴格執行稅費減免政策,嚴肅查處個別地方出現的預徵稅款和亂收費、亂罰款等行為,切實減輕企業稅費負擔;高度關注資金鏈斷裂風險,加強對重點區域和行業、企業的檢測監控,強化協調合作,切實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

「投資意願下降,創業激情減弱,浙江工業經濟下行壓力還在增大。」浙江工商大學浙商研究院名譽院長呂福新昨天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採訪時認為。

7月12日,浙江省政府召開全省工業經濟形勢分析會,「把穩增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力保今年工業目標任務完成」,提出要提振信心,通過抓市場、抓投資、抓減負、抓重點來「穩增長」,突出工業強市強縣強鎮強區建設來「強工業」,盡全力完成全年工業發展目標。

昨天,浙江省副省長、溫州市委書記陳德榮對話網民時認為,溫州人口全省第一,經濟規模全省第三,但是規上企業的規模只排在全省第五,「說明我們不是企業長不大,而是稍微大一點,都外流了,導致本地產業空心化。如果不解決空心化問題,溫州經濟轉型發展就沒有希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427

幫主劉強東寫的「小說」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7/27/230337.html

這兩天玩微博,認識了牛人@萬能的大熊 老師,咱們還共同得罪了號稱「電商微博第一」的@mrbrand龔文祥 老師。那是因為看不過龔老師替@劉強東 吹牛京東靠「微博營銷一天賣了10億」,站出來說了句話,才一起慘遭被龔拉黑厄運。

抱著崇敬的心態,學習了大熊老師的文章,很有營養。竟也發現大熊老師是強東的粉絲,他的一篇文章《大師京東》(文章見http://weibo.com/1095240537/ytPQaC62K)高屋建瓴,直把強哥京東的宏大佈局和傲世理想娓娓道來,一氣呵成,「馬云看後非常震驚...」,我想,馬云看沒看不知道,強粉看了也是足以非常震驚的。

不過,我是不同意...而且是十分不同意...對京東的評價如此樂觀的。大熊老師這是捧殺,京東雖好,但也不要貪杯哦...灌迷魂湯貪杯忘乎所以,會忘了自己還在燒錢虧本經營。叫好的不一定叫座,龔老師們幫強東哥叫春,強東哥果然就把西紅柿當偉哥,你這左聲大師,右一聲大師的,強哥會以為他全家都是大師...大師,大師...這話太傷不起。

我一直以為,中國的電商界,有三個氣場,從北到南,分別是北京--杭州--深圳,而且做法絕不相同,基本上自說自話,各自無擾。

北京--那是帝都,電商都是先談模式,靠資本燒出來的,所以項目都是構想,再找個投資人拿錢來燒,代表就是京東,還有一大批後來者;杭州--只因為有馬云和阿里巴巴,浙江老闆的精明,賺錢賺瘋了,千萬家淘寶開店的大小老闆也實在,跟著老馬走;廣東--那基本是個吹場,沒啥實質和模式的亮點可言,就連騰訊拍拍還有反淘寶聯盟,也相聲捧哏的。

最近派帶在南方開了個大會,一南一北聚首,集體訴苦,做電商苦逼至極,都在悲情的為燒錢跟不上痛哭流涕,感嘆「冬天來了」,南帝北丐開基友大會,中神通不參加,自我排斥在華山論劍之外。外人看熱鬧這是針對馬云的復仇者聯盟,內裡看門道這實在是燒錢界的失敗者聯盟。

這就是京東,風水輪流轉,昨前天還是陳年李彥宏李國慶,今天變幻大王旗,拳打腳踢,幫主選了強東。

幫主強東有幫主的范兒:格局布得最大,融資最豐,人數最多,營銷最狠,殺價最烈,當然,燒錢也最猛。其燒錢的邏輯無非如下:起項目--融資--燒大規模--再起新項目--再融資--再燒規模。於是平台開始從3c擴展類目:圖書、消費品...自建倉儲到自建快遞...反正不是自己的錢,越燒規模越大,估值越高,融得越多。這不是資本驅動操盤的最佳典範,而是操盤驅動資本的最佳案例,由此不得不佩服劉強東的強大氣場,人品比不過氣質,氣質比不過氣場。活脫脫整出方鴻漸耍了洋大人,欲罷不能。

很多人看不懂:規模越大,燒錢越多,為何強東還能繼續融到大錢?甚至超過別家上市的估值?好幾年了現在的資本基本不投平台了嗎?我意味,這就是造神機制--資本靠燒錢造神,最後萬能的神卻收了資本做小弟,不繼續投入,則前面砸的就打了水漂,你只能相信上線做的規模越大,下線募集更多錢進來,才能造出通天塔,這個塔,不是價值幾十億,而是價值幾百上千億。這就是強東遠超陳年的邏輯和魅力,你可以想得到,但只有強東能做到。難怪當軟銀賽富閻炎要談股東利益念叨緊箍咒,強哥反手就給一棍,只因早改了遊戲規則。

獨霸武林最好就是改寫規則,規則就是--把武林用金箍棒劃圈,在圈裡做幫主。整個武林就割裂了,成了劉強東的武林和馬云的武林,兩個武林,一個圈外,一棍圈內,各自做幫主,願者入圈。

大熊老師說,「京東的敵人不是淘寶之流」「阿里系現在已顯頹勢」,強東的敵人的確不是淘寶,因為在不一樣的氣場,但說阿里已顯頹勢,相當的意淫。剛好阿里集團調整,放出了CBBS的佈局,孰強孰弱,我們不妨來盤點盤點兩個幫主的家底:

先說現有的賺錢能力:

【阿里系】

--一淘網收廣告費:直通車一天近億元,加硬廣和鑽展,一年收入200億以上;

--天貓服務費扣點,按平均3-5%計,一年1000億銷售,收入約40億;

--聚划算平均提點和拍賣展位,按平均8%計,一年銷售150億,收入12億;

--阿里巴巴B2B服務,保守估計一年收入30億;

其它忽略不計,支付寶已在阿里集團之外,收入不計。淘寶和整個阿里收入保守估計年收入300億;熟悉Ebay平台的人都知道,Ebay的各種收費遠高於淘寶,淘寶這還是順手就賺了這麼多錢,若放開手,500億年收入不在話下。

【京東】

京東能賺到多少錢呢?劉強東都說,還在燒錢,還在虧本。虧多少,收入多少,都是一團霧水,既然虧本,那談收入就無意義。

但就未來的增長和預計收入,可以估計,若年銷售突破500億,平均收入佔銷售額的10%,則年收入50億。即便年銷售1000億,那也才100億。現在和天貓規模相比,尚有較大差距(天貓預計2012銷售1000億)

再說開銷:

電商企業,最大的開銷一是養人,二是軟硬件投資。

京東展現拉得長,用人也最多。如客服,業務增長,人力成本會急劇增加。如倉儲和快遞派送,同客服;

阿里的企業,無論是天貓,淘寶還是阿里B2B,做平台為主,服務人員(客服),快遞,倉儲,採購,運營,都是平台以外的「生態鏈」,靠商家自己解決。

因此,京東商城對等的比較對象,是天貓,而不是淘寶和其它。

與天貓對比,差不多的業務規模,差不多的業務收入,京東需養人是淘寶的15倍以上,即天貓一個人,京東需要15個人。

阿里的平台化策略,和京東的全產業鏈策略有什麼不同呢?

--淘寶+天貓:平台就是個大賣場,各個商家和品牌只是這個賣場的店舖租賃經營戶,阿里系賺的是租金,是商業地產;而售貨員,送貨員,採購員,老闆,都是店舖自己養的人,與平台無關;所以在大淘寶戰略下,這個平台集中了數十萬品牌,近千萬賣家,數千萬服務人員,數億款商品,這就是「電商產業生態鏈」

--京東:京東自己做老闆,搞定一切,從招商採購--銷售運營--銷售客服--採購入倉儲--發貨配送--售後服務一體化。需要2-3萬人服務,隨著業務規模的擴大,則需急劇擴張到5-8萬,甚至10萬,這大概叫通吃的「電商一體化產業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428

微薄投資感悟(六)水晶蒼蠅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fe996b0101954b.html

「好生意--好企業--好投資」的三段式分析思路,可以避免很多「非此即彼」的偏激。其實好生意就是最符合DCF三要素的生意特性,而好企業是指競爭優勢穩固且治理優秀,好投資則是在對象之外強調「時機,力度」及「把對的做對」的重要性。三者融合而不是偏激的無限推崇其中一點,才是投資的要點。

 

年報分析建議:一,不要只看業績本身,要特別思考過去1年企業在行業內的競爭優勢是在強化or相反?二,評估企業發展的整體態勢是好轉中、變差中還是模糊不清?三,未來發展的最大變量是什麼?變量走向如何?四,戰略執行有效嗎?還一脈相承嗎?五,有無重要但不清晰的事項?

 

我去公司看什麼?一,在商業及財務分析中發現的問題或猜測,當面尋求解釋;二,注意在我未發問之前公司是否主動談到了我認為的最重要的事情;三,觀察高管談話風格,經營傾向,對行業及管理的理解等;四,其它人是否發現了我忽略的問題;五,特別注意財報中無法體現,但獨具意義的零散信息。

 

對企業的商業和財務分析基本上是「用望遠鏡觀察」,雖然離得遠但是反而隱去了諸多細節而呈現出整體特徵上的客觀。企業的現場調研則是「用放大鏡觀察」,突出針對性以及從細節見真實的能力。整體觀察建立骨骼,細節觀察補充血肉;商業和財務特徵是身體,企業家精神和企業文化是靈魂。

 

ROE的高低本身不說明任何問題,不具體分析原因而只看數字完全是形而上學。ROE分析的目的不是為了設定出一個主觀的數字預期出來,而是更好的理解這個企業經營的內涵和關鍵點以及潛力和持續力所在。投資到核心層面,其實視角都是殊途同歸的4個字:理解生意。

 

中國的價值投資人確實花了太多的時間談投資的what和why,其實所謂大道理來來回回就是那麼幾句話,真正關鍵的是how(系統的方法論)--what和why是「simple」的,而how是「noteasy」的。沒有how的掌握,價值投資就像個漂亮的熱氣球,一直被傳說但是永遠搆不著。

 

在證券市場裡暫時的盈虧很容易糊弄人。為什麼很多人在股市混了很久很久,也挺努力,卻基本難有長進?正是因為總是在被短期的盈虧牽著輩子跑,試圖從這種概率現象去找出「高勝率法則」。實際上,在埋頭於短期勝率的時候就正在於長期勝率為敵。跳不出這個怪圈,再多的努力和經歷也是枉然。

 

投資人喜歡說「好的企業」,但更優先的是什麼呢?是好的性價比(注意不是低價)。因為企業的「好」畢竟有其主觀性,而價格則是客觀的。一個真正的好投資,不光要「買好的」也要「買得好」。

 

股票的根本是企業沒錯,但股票最終與企業是2個事物。企業的內在價值定價(而不是內在價值本身)會在不同的市場氛圍下發生波動,有的大打折扣,有的則遠遠透支。證券市場是對企業內在價值的一個定價和交易市場,所以對於交易的對象和交易的規則就都應該理解,而不是只看著其中一個。

 

【市場定價機制三特徵】第一,回覆性特徵。股市的估值區間在相當長時間內呈現一個穩定的波動區間(但並非永不打破);第二,估值差特徵。由於生意屬性,市場認知程度和偏好程度等的影響,不同企業的估值水平有很大差別;第三,短期投票器長期稱重器特徵。股價短期由共識決定,長期由業績決定。

 

第一特徵,這種定價的高低循環是很多投資行為的基礎,也是暴利和巨虧的潛在因素;第二特徵,學會區分正常溢價與泡沫不但是避免高位踩雷,同樣也是避免「總是買不到」尷尬的基礎;第三特徵,學會利用這2者之間的矛盾完成買、賣,是達成「好投資」的一個基礎。

 

卡拉曼說「成功的投資者總是能將各種要素融為一體」,投資比的不是某一個方面犀利到「極致」,而是對都能夠決定投資結果的不同方面的主要能力的融會貫通。就如所謂中庸,不是把一個優秀的品質砍去兩頭,而是將眾多優秀品質祛除各自極端後的和諧容納。所以投資的失敗往往來自最短的那塊板。

 

巴菲特無疑是個樂觀主義者,但他同時又是一個「膽小」的樂觀主義者。這正是其區別於「悲觀主義者」以及「膽大妄為的樂觀主義者」的地方;巴菲特無疑是個懂得投資「藝術性」的人,但他更是掌握了投資科學性一面的人。這也正是其區別於一大堆連基本功都沒搞定的「投資藝術家、哲學家」的地方。

 

在幾乎任何一個職業中,你都會不斷碰到比你更專業更聰明的傢伙,而你要想再上一個台階也就被迫必須與他們競爭。似乎只有證券投資這行,你根本不用擔心這種情況的出現----只要確保自己堅持做對的事情,最厲害的傢伙也無法阻止你的成功,且你會發現自己的那堆競爭對手永遠沒啥長進。

 

去年末曾談到的「估值差」問題依然是目前市場的主要矛盾。一些優秀的企業確實並不貴(甚至略有低估),但與滬深300只有10Pe的差額卻已是史上最大區間。這種現象要麼極低估值對象產生反彈向上修正,要麼相對高估值對象下滑估值,要麼極低估值對象業績滑坡向下修正。目前哪個特徵都不是特明顯。

 

投資有沒有秘密?可以說沒有,投資方方面面的道理甚至原理和很多具體方法都已經擺在書架上了。也可以說有,因為結合到具體對象上的一些觀察、思索、資料乃至於個人在企業分析上的一些獨到方法等等不盡相同且未必公開。但後者的「秘密」並不構成對成功的壟斷,而對公開智慧的學習則是成功的基礎。

 

每個人都可能對特定領域的專業知識、人脈及信息方面有特定的優勢。這種優勢在相關企業分析中無疑是加分的。但如果沒有對投資基本規律這個「1"的充分認知,則類似專業知識這種無數的「0」就都沒有太多的意義----就像,我們很少看到某個行業的專才在相關的證券投資領域取得成功。

 

很多人看一個成功者後就認定「這才是真理」並與其他「教派」爭論不休。但我認為恰恰相反,至少在證券投資領域很多種看起來完全不同的投資方法都可以取得成功。但這些「具體方法和投資標準」的不同的背後,其實高度相同的是「理智」「耐心」和「堅韌」。

 

可能很多朋友都有對溢價的誤解,認為溢價=高估值。但實際上完全不是一回事兒。溢價並不是一個創新的「理論」,而是對客觀「事實」的闡述而已。我一直講,當想不通溢價的估值差的時候,想想為何現實中人們的工資水平會有這麼大的差值?排除掉特殊性現象外這裡面有沒有必然性?好的道理都是簡單的。

 

在動物園看見這樣一段話:人與猩猩的基因只有1.5%的差異,但這1.5%就決定了一個站在欄杆外一個站在欄杆內、一個可以長得美麗動人一個渾身披滿厚重的毛髮、一個享受著自然和科技的雙重餽贈一個遭受著基本生存的困境...那麼,在投資上造成人與人如此大差異的那「1.5%」又是什麼呢?

 

鄧普頓說他搬到偏僻的巴哈馬後業績就越來越好,因為這讓他距離華爾街的熱鬧越來越遠,而可以從完全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劉慈欣說他如果不是在偏僻的山西縣城,可能就寫不出《三體》了。當然我們沒必要也搬到鄉下去,但身在鬧市怎樣避免喧囂浮躁對思想和判斷力的打擾,則是個需要考慮的問題。

 

經常看到很多人在說投資的時候提到信仰,慚愧得很,我的投資中從來沒有信仰這種東西。信仰在我看來是一個無條件的詞彙,不過在投資世界裡我的一切判斷決定都是有條件的,且必須有一系列邏輯上的條件。沒有信仰並不代表左右搖擺,我只能因為「道理」而堅定,而不是什麼漂亮的信仰。

 

信仰是什麼?信仰是「不可以道理計的無條件忠誠」,試問信教的朋友會質疑神的存在嗎?但投資不同,任何一種投資方法首先開始的就是對其「可行性」的各種質疑,並在這種質疑中尋找方案。價值投資本身也是在不斷的質疑和再思考中發展前進的,理性的目的不是「窮盡真理」而是思考。

 

當然信仰話題是有限的(僅限於投資),我並不是說什麼事情都是無信仰的(比如「好人有好報」就是無法科學證實的,但我願意相信)。信仰具有巨大的力量毫無疑問。但我想說的是「巨大的力量」是個雙刃劍,可能好可能壞。在投資這個領域,盲目的信仰不如冷靜的算計。堅持的力量如果只是信仰支撐,則反而是脆弱的。

 

看到一篇文章挺有意思,談到100倍pe的facebook貴不貴的問題(12年2月9日)。其問「是否相信上帝」來談信仰,並指出如果是相信它的劃時代並持有這種信仰則就不貴。但我很想說一句:您可能忘了「上帝不擲骰子」。2011年10億淨利潤,極樂觀算10年翻20倍到200億利潤,20Pe為4000億,10年4倍複利14.8%。打個折扣呢?

 

2010年,我國年收入過億元的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企業已經超過2000家,其中業務收入超過50億元的企業有7家,超過100億元有4家,超過500億元有1家。而在2005年,收入超億元企業僅有299家,超10億元的軟件企業有29家,首次出現了超100億元的企業。從數字來看,市場容量極大的增長了,但市場依然很分散。

 

【人性之陰陽】股市低迷壓抑的太久,一到牛市絕對炒過頭;做「投資」失敗的人,往往更加瘋狂的投機;一個一直保守的人要是被刺激了,往往變成最開放的傢伙;上一輪被壓迫的群體,一旦翻身是大概率的要瘋狂報復;一個社會信息越閉塞,一旦遇到開口就必然追捧「內幕」...極端引發極端是人性。

 

【中國的財報特徵一】1,資產結構重資產的同時,貨幣現金充裕,負債較低;2,利潤率低,管理費用極其變態的高,投資收益經常為負,少數股東權益佔比高的變態;3,股東權益增長極快,但從來不分紅;4,現金流充裕,但與員工工資過低有很大關係,且順差業務的現金流不可持續。

 

【中國財報特徵二】從ROE拆解,總資產周轉率由於有大量無效的固定資產投資存在而較低,未來銷售收入增速大概率放緩壓力更大;銷售利潤率一直很低,這一方面是低端業務佔比過高,另一方面管理費用過高也是主因;財務槓桿貌似用的不多,但是貨幣超發紅利不可持續,未來槓桿餘地極小。

 

【中國財報特徵三】未來的權益收益率主要取決於:1,銷售規模進一步擴張必然來自內需這篇藍海,且服務業的資產較輕;2,業務從低端向高端滲透提高毛利,特別需要大力降低管理費用!讓渡少數股東權益!高科技業務同樣資產較輕;3,槓桿餘地不大。大股東持股極高,中期利大於弊遠期弊大於利。

 

看看近期的房地產博弈是真有趣。一會兒這兒扛不住了要偷偷放鬆,過一會兒上面又叫停,這個糾結痛苦啊。看戲吧,且折騰呢。吸毒是欲仙欲死的,戒毒是生不如死的,熬吧。下注很簡單,只能押調控成功,受不了了再回去吸的下場明鏡兒似的。當然手段是靈活動態的,軟著陸是大家的福氣。

 

看了下福布斯全球富豪榜,大陸李彥宏為首排在86位,而80位之前出現了不少印度、俄羅斯富豪,日本的首富則排名在89位。延伸閱讀了印度10億美元以上富豪榜,其排列相當廣泛,從石油,鋼鐵,電信,房地產到軟件,醫藥。而大陸富豪房地產比例過大,其次製造業,高技術企業寥寥。

 

非常有趣的是,印度中國簡直是互為鏡子。印度在軟件、醫藥等高科技領域誕生一批巨頭企業,其成功來源於全面國際化(南新醫藥75%收入來自海外),甚至連鋼鐵企業也是如此(如米塔爾的全球併購)。而大陸和香港富豪則正相反,其企業成長幾乎絕大部分根植在國內需求增長的基礎上(外貿領域富豪少)。

 

2009年印度100位富豪的總財富達2,760億美元,約佔印度GDP的25%。而同年中國富豪為1700億,約佔GDP的3.4%。印度的服務業產值佔GDP比值僅次於美國為67%(美國70%),這在發展中國家中絕無僅有,在日本等發展中階段也無先例。這種種特性與中國差別極大,2者實際上都面臨著同樣大的困境和機遇。但坦率講,中國的牌更好一些。

 

看了下《30個30歲下中國創業者》這篇文章,基本來自於互聯網、特色消費品領域,傳統行業1個沒有。實際上這取決於2個重要條件:第一,傳統行業已經高度發達而需求穩定,機會少壁壘高;第二,新興行業需求突飛猛進且又是輕資產型為多,更適合聰明的傢伙進入並快速長大。

 

這可以有2個啟示:第一,穩健的投資最好避開容易被這些聰明傢伙顛覆的地方(PE另說);第二,流行的所謂「中國為何出不了某某」的質問有思維盲點。倒退30年也不可能存在王石,馬云,社會發展進度和產業環境決定風雲人物的出處。忽略環境差異談這個問題就像問:為啥沙漠裡出不來海豚?

 

工業化進程中的社會一定是實業產業英雄的天下,創新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競爭力,規模及效率和成本才是關鍵;同樣後工業化社會要想發達,則必須靠創新的高附加值和強烈差異化取勝。聰明的腦袋和資本到時候自然會往相關領域聚集,這比發改委好使得多。確保發展軌跡不被打斷,實際上比啥都重要。

 

【夢想】夢想不能當飯吃;夢想往往不是用世俗標準衡量的投資回報率最高的選擇,甚至你的夢想都未必對另外的人有任何意義;所以放棄夢想是一個很理性的選擇;所以大多數人不再做夢而埋頭吃飯並習慣平庸;所以本來沒有任何門檻的「夢想」成為了奢侈品;所以人生越來越無趣。所以,我們得重新學會做夢。

 

痴是個雙刃劍。沒有痴,很多事情永遠到不了很高的境界;但痴又容易難以自拔甚至由痴入迷和狂。佛家講究一個「空」字,而空確比什麼都難。其實凡人做凡事就怕走極端,空也好痴也罷,適度就得自在也得成就感。偏離了正常的幅度就不再是凡人,也就必然要遭受凡人不可承受的東西,也許好也許壞。

 

今天看到一段有意思的話:最初民風淳樸不厚不黑,獨有一人又厚又黑,眾人必為其所獨佔優勢。後眾人皆效仿,眾皆又厚又黑,互不能制。獨有一人不厚不黑,其必為眾所信仰而又獨佔優勝。----今天中國的很多行業,是不是就處於「眾皆又厚又黑」的階段呢?而什麼領域正在形成打破厚黑之優勢的環境呢?

 

複利是投資世界裡的核武器,其基本內涵是「隨時間拉長而收益差距爆增」以及「避免負複利的巨大危害」2點並由此導致一系列行為禁區。不懂複利的人經常眼花繚亂的出招,但不管pose多漂亮都是不堪一擊的。不會運用複利做投資就像要雙手插兜闖蕩江湖一樣,很酷,但也很傻。

 

概率在一些人眼裡什麼都不是,在另一些看來則是一切。前者認為一切都是自己的行為所創造的結果,後者認為一切都是狗屁全都在投硬幣而不自知;前者大多是初入市場又小有斬獲特別是發現了某種「秘籍」的人,後者大多是書讀得太多痴迷數學卻對投資本質犯迷糊的學究。可惜,這2種都最能唬人。

 

2種理財謬誤:過分誇大通脹的短期危險,或忽視通脹的長期危害。後者不再強調了,前者更容易讓聰明人做傻事。短期(比如1,2年)的通脹危害大多很有限,為了幾個點的貶值可能而「迫切要投資」才更危險。購買力有很多衡量標準,在通脹讓土豆更貴的時候也許優秀的企業便宜了更多,這難道叫貶值嗎?

 

昨天忘了在哪兒看到一個「呼喚方舟子來a股打假」的段子,笑過後想想,真這樣有用嗎?恐怕是夠嗆的。最重要的就是,任何一個證券市場總是少數人賺錢的規律,不是由「造假」決定的,而是由人性決定的。明知道是忽悠,就是想去搏一把的不是少數。很多事,不是因為傻,而是因為總覺得別人比自己傻。

 

【愛情與投資】如果愛情可以列出1,2,3,4..的明確邏輯關係,那這往往就不是真正的愛情;但如果投資列不出1,2,3,4..的明確邏輯關係,那往往也不是個靠譜的投資。愛情不是講理的地方,投資不相信一見鍾情。愛情要專一,投資不要栓死在一棵樹上。愛情未必要天長地久,投資別在意一朝一夕。

 

投資從根本上而言,比的是誰能先明白「什麼才是對的」然後比誰能「堅持做對的事情」。由於個人經歷的有限性,所以是否能學會從別人的錯誤上吸取教訓是個重要的能力。誰都會犯錯,差距在於有的人錯2次就明白了(或者只需要看別人犯錯就明白了),而有的人一輩子都在試錯、而且必須是親身試。

 

投資界到底有沒有神?以絕對標準而言是沒有的(從來不賠一直爆賺,機會一抓一個準兒),以相對標準而言還是有的(長期業績和思想意志遠遠拋離普通凡人的水準)。奇怪的是,對後者大多數人一眼就看出難度望而生畏,而對前者更高得多的難度係數卻視為「可行可信」,進而前仆後繼奮鬥終身。

 

投資中智商並非不重要,我不相信那些成功人士的智商低於平均水平。但智商相對其它要素而言更不容易拉開距離,120與105能有多大差別?畢竟你的競爭對手不是一幫弱智。但類似心裡素質,耐心,專注,人生感悟及商業感覺等等,則由於不同的人生境遇而非常容易「差異化」且差異的程度可能極大,這才是關鍵。

 

投資的大多數時間都是在等待中度過的。無論是買入後長期持有與企業共同成長的守候,還是等待著比較合適的介入機會,都是如此。時間,是燉至「財富自由」這道大餐的基礎條件和火候。迫不及待試圖去減少火候,從慢慢燉改為大火爆炒,快是快了,但最終吃到嘴的是什麼味兒,就很不好說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429

帶你參觀巴菲特辦公室(上) 劉建位__學習巴菲特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c8e9ab0102e855.html
核心提示:我們找了一個朋友做導遊,讓我們跟隨他的腳步,近距離參觀巴菲特的辦公室。

最近幾年,中國投資者中喜歡巴菲特的粉絲越來越多,到美國參加巴菲特股東大會的鐵桿粉絲也越來越多。

但是,能夠和巴菲特近距離接觸的機會非常難得,即使是美國的重量級機構投資者,也少有機會能夠有幸參觀巴菲特的辦公室。

我們找了一個最熟悉巴菲特的朋友做導遊,讓我們跟隨他的腳步,近距離參觀巴菲特的辦公室。

 第一步:飛到內布拉斯加州奧巴哈市

巴菲特辦公室不在紐約華爾街,卻在美國中部內布拉斯加州只有40萬人口的奧巴哈市( Omaha,NE)。

很多人都非常疑惑:巴菲特為什麼呆在老家奧馬哈這個美國中部只有40萬人的小城,而不是紐約這樣的繁榮大都市呢?

巴菲特說:「我生在這裡長在這裡,我在這裡生活感覺非常幸福。我在華盛頓和紐約等大城市也居住過,但是奧馬哈不同,只有這裡才是我的家鄉,給我家的感覺。我住的地方到我的辦公室開車只要5分種。我那套房子已經住了53年,我在這個辦公樓裡已經呆了50年。每天我的車會自動行駛載我上班下班。可是如果我要它載我去別的地方,它堅決不去。」

其實巴菲特選擇呆要老家管理投資有很深的考慮:「我想奧馬哈是一個能夠讓人心智正常的地方。過去我在紐約工作時,我常常感覺這個城市總是有太多的外部刺激,不斷衝擊我的內心,我就會分泌太多腎上腺激素而過度興奮,就會對這些外部刺激作出過度反應,過不了多久可能就會做出瘋狂的舉動。而在安靜的奧馬哈要冷靜地思考就容易多了。」

第二步:找到Kiewit Plaza大廈

打開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公司(BERKSHIRE HATHAWAY INC.)官網(http://www.berkshirehathaway.com),就會發現公司的地址是:3555Farnam Street, Suite1440Omaha, NE 68131.

巴菲特控股的伯克希爾公司總資產超過人民幣2萬億元,淨資產排名全球第一,2011年世界500強企業排名第63位,其下屬子公司中就有8家是世界500強企業。

但是規模如此龐大的公司,竟然沒有自己的辦公大樓,只是在Kiewit Plaza大廈租了半層樓做辦公室。

Kiewit Plaza大廈在奧巴哈 Farnam大街3555號,與S 36th大街的交叉口。

很多人非常疑惑:為什麼巴菲特不想在全球各地購置很多豪華的辦公大樓、豪宅和很大的豪華遊艇?巴菲特是世界首富,所有這些東西,想要什麼都能買到。

巴菲特回答:「我想要擁有的東西不多,但我都已經全部擁有了。我有很多朋友,他們想要擁有很多很多東西。但是在某種程度上,我覺得不是他們擁有了那些東西,而是那些東西擁有了他們。」

猜猜巴菲特在這裡辦公有多久了?

巴菲特說:「我在這座大樓裡辦公已經有50年了。我非常喜愛這座大樓和大樓的業主。他們特別給我優惠的租金。我在這裡非常開心。」

巴菲特從1962年管理合夥企業時就在這裡辦公,一直到到現在,沒有動過地方,可以說這裡是巴菲特的老窩,也是他的福地。

http://img.21cbh.com/uploadfile/2012/0725/20120725025205307.jpg

(照片來源:http://img.21cbh.com/uploadfile/2012/0725/20120725025205307.jpg)

第三步:來到伯克希爾公司總部辦公室門前

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Berkshire Hathaway)總部辦公室在Kiewit Plaza大廈14樓。

看我們的導遊出來迎接我們了。他就是伯克希爾公司控股股東、董事長、2008年以620億美元成功民辦首富的巴菲特先生。

第四步:紀念品櫥櫃

先跟前台這位女士打個招呼吧。

带你参观巴菲特办公室(上)

前台對面,有一個紀念品櫃子,其中一半空間擺的都是橄欖球頭盔,其中一個巴菲特母校內布拉斯加大學橄欖球隊的頭盔。看來橄欖球對巴菲特來說有重要意義,我們很想知道,這個頭盔究竟對巴菲特意味著什麼呢?

巴菲特說:「橄欖球對我有很多意義,可以說意味著一切。在內布拉斯加州,有對夫婦要離婚,分家產時,丈夫說:孩子可以歸你,但球票得歸我。這個頭盔上有TomOsborne和很多頂級球星的簽名。過去61年我年年都穿著這只球隊的紅色隊服看球。如果他們需要我站出來的時候,我隨時準備上場。」

第五步、進入巴菲特辦公室的走廊門口

通往巴菲特本人辦公室的走廊門口上有一個大大的標語牌,上面寫著「今天像冠軍一樣投資」(Invest Like A ChampionToday),我們想問:這是什麼意思呢?

巴 菲特解釋說:「你走出聖母大學橄欖球隊的更衣室時,會看見一塊標語牌:今天像冠軍一樣去比賽(Play Like AChampionToday),所有球員走出更衣室通過樓道進入球場之前都要觸摸一下這塊標語牌。我想你肯定知道這只球隊拿過13次冠軍杯的輝煌歷史。每天早上我們進入辦公室首先要觸摸一下這塊標語牌。這塊標語牌靈不靈?我們是不是投資冠軍?這個就不需要我多解釋了吧。」

不相信,讓巴菲特帶我們問問他的兩個員工,一個年紀輕的,一個年經老的,他們上班時摸不摸?肯定會摸,誰不想成為投資冠軍巴菲特的接班人呢?

带你参观巴菲特办公室(上)
带你参观巴菲特办公室(上)

在這裡我要解釋一下,巴菲特在1991年致股東的信中把他的投資成功秘訣總結成一句話:尋找超級明星企業。

「我們始終在尋找那些業務清晰易懂、業績持續優異、由能力非凡並且為股東著想的管理層來經營的大公司。這種目標公司並不能充分保證我們投資盈利:我們不僅要在合理的價格上買入,而且我們買入的公司的未來業績還要與我們的估計相符。但是這種投資方法——尋找超級明星——給我們提供了走向真正成功的唯一機會」。

要做投資冠軍,就要投資冠軍企業。

第六步:參觀走廊兩邊的照片

最顯眼的是兩張照片,一張是巴菲特最崇拜的球星,另一張是巴菲特的好友中最大牌的球星。

巴菲特特意指著一張照片說:

「這張是Ted Williams代表紅襪隊參加第一場棒球比賽時的照片。」

我們不禁要問:巴菲特為什麼如此崇拜Ted Williams呢?

巴 菲特說:「Ted Williams在他的書《擊球的科學》(The Science ofHitting)中說:對於一個擊球手來說最重要的一點是等待合適的投球才揮棒擊球。這正是我的投資哲學。等待合適的投資交易,如同等待合適的投球。只要你耐心等待,它肯定會來的。這是投資成功的關鍵。」

巴菲特在1994年致股東的信中說:「我們今後仍然堅持使我們發展到如今龐大規模的成功策略,並且毫不放鬆我們的投資選擇標準。泰德·威廉姆斯在他的傳記《我的生活故事》( TheStory of MyLife)中解釋了自己擊球成功率非常高的原因:「我的觀點是,要成為一名優秀的擊球手,你必須等到一個好球才去擊打。這是本書中的第一原則。如果我總是打那些在我的幸運區( HappyZone)1 以外的球的話,那麼我根本不可能擁有使我進入棒球名人堂  0.344的超級擊球率,我很可能只有 一般球員那樣0.250的擊球率。」查理和我贊同這種觀點,而且將儘量等待那些正好落人我們的『幸運區』的投資機會。」 

http://img.21cbh.com/uploadfile/2012/0725/20120725025052242.jpg

在Ted Williams的右下方是巴菲特和泰格·伍茲的合影照片。

巴菲特解釋說:「這是我和泰格·伍茲的合影,那是幾年前在愛荷華的一場高爾夫比賽中,我做伍茲的球僮,他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學生,我給他當球僮時提出的所有建議,他都採納了。」

作為球僮巴菲特的表現又如何呢?

巴菲特老老實實說:「我只能說,按照得到的小費數量,我這個球僮做得相當好。」

巴菲特少年時做過高爾夫球僮,他從做球僮的經驗悟出了成功的秘訣:

巴菲特在2002年報致股東的信中說:

「在 管理上我的偶像是一個叫做埃迪·貝內特(EddieBennett)的球僮,1919年,年僅19歲的埃迪在芝加哥白襪隊開始做球僮,結果那一年白襪隊就打進世界大賽。第二年埃迪跳槽到布魯克林道奇隊,結果道奇隊就贏得了1920年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冠軍。可是我們這位傳奇球僮嗅出苗頭不對,於是再次改換門庭,1921年來到紐約揚基隊。結果揚基隊在1921年贏得隊史上的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冠軍。埃迪彷彿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從此安安心心呆在揚基隊。此後7年間揚基隊5次贏得美國棒球聯賽冠軍。「

「可能有人會問,這跟管理有什麼關係?要想成為贏家很簡單,就是與贏家在一起。例如,1927揚基隊贏得世界大賽8分之1決賽,當時傳奇巨星Ruth和Gehrig也在隊中,埃迪就得到700美元的獎金。埃迪只幹了4天就拿到這700美元(因為當年度揚基隊四連勝橫掃對手),這筆錢大約相當於其它球僮為普通的球員工作整整一年才能賺到的收入。埃迪非常明白:如何拎球棒並不重要,而重要的是給誰拎球棒,一定要和球場上的贏家緊密聯繫在一起。我從埃迪身上學到了這個成功秘訣。在伯克希爾公司,我經常把球棒遞給美國商界最重量級的擊球手。」

巴菲特從埃迪身上學到的秘訣可以總結為:成功秘訣很簡單,要想成為大贏家,就要與大贏家在一起。

未完待續:前面都是預熱,下面我們就要走進巴菲特本人的辦公室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430

巴菲特如何對傳媒股估值 劉建位__學習巴菲特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c8e9ab0102e820.html
巴菲特如何對傳媒股估值
2012-07-21 
作者:劉建位
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
 在最近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巴菲特先後投資一百多家報紙。巴菲特如何對傳媒股進行估值?他在1990年度致股東的信中,用了簡單的估值案例,說明傳媒企業經濟特權企業向平庸企業轉化,導致內在價值大幅減少。

競爭優勢大幅減弱

巴菲特定義具有經濟特權的產品或服務為:(1)客戶確實需要或期望得到;(2)客戶認為沒有與其非常近似的替代品;(3)不受政府的價格管制。產品或服務具有以上三個特點,就會體現為公司具有定期對產品與服務進行攻擊性定價的能力,從而能夠獲得更高的投入資本收益率。而普通企業想要獲得遠遠高出平均收益率水平的盈利,只有成為低成本經營者,或者趕上市場非常緊俏,供給嚴重不足的時候,但是這種供給嚴重不足的情況通常不會持續很久。只有極少數企業屬於經濟特權企業,大部分企業屬於一般企業,還有很多企業介於二者之間,應該說是較弱的經濟特權企業或是強大的普通企業。

巴菲特認為,隨著網絡信息科技的發展,消費者尋找資訊與娛樂(其主要興趣是後者)時,享受到極為寬泛的多種選擇。但消費者的需求並不會隨著新的供給巨幅增長而相應擴大。結果只能是,資訊與娛樂供應商之間的競爭變得更激烈,市場因此分割成碎片,導致傳媒行業喪失一部分經濟特權的競爭力,儘管遠遠不是全部。

競爭優勢變化導致估值變化

傳媒行業的經濟特權由強變弱,直接影響到傳媒企業的短期盈利,但對內在價值的影響更大。

巴菲特用簡化計算說明如下:幾年之前,傳統觀念認為,報紙、電視或雜誌這些傳媒企業,收益將會以每年6%左右永久地持續增長,而且這種永久性增長並不需要使用追加投入的資本。因此,每年的折舊費用將大致接近於資本性支出,所需的營運資本也將相當少。基於以上原因,公司報告收益(在扣除無形資產攤銷之前)也就是可以自由分配運用的收益。這意味著,擁有一家傳媒企業的股權,類似於擁有一份收益每年增長6%的永久性年金。假設以10%的折現率來計算現金流量的現值,那麼一家現在每年稅後盈利100萬美元的傳媒企業,價值將會高達約2500萬美元,按照稅後利潤計算的市盈率為25倍。

但是現在由於傳媒企業長期競爭優勢出現重大變化,需要改變原來的假設,不能保持每年6%的永久性增長,而是只有每年平均盈利100萬美元的「正常盈利能力」,每年收益只是圍繞100萬美元的平均水平上下波動。事實上,大多數企業每年盈利基本上都符合這種圍繞正常盈利水平上下波動的模式。要想讓公司收益實現增長,企業股東就必須要追加投入更多的資本(一般都是通過企業留存一部分收益的方式進行追加投入)。在修改後的新假設條件下,同樣以10%的折現率折現,企業的估值卻只有1000萬美元。一個看似幅度相當小的利潤增長率假設變化,卻使企業估值大幅減少,按照稅後利潤計算市盈率只有10倍。

不管經營傳媒業務,還是經營鋼鐵廠,賺來的現金都完全一樣。而過去同樣是一元錢的收益,市場對於傳媒企業的一元錢收益的估值遠遠高於鋼鐵企業,是因為他們預期傳媒企業的收益將會持續增長(而股東不需要為收益增長再額外投入更多的資本),而鋼鐵企業的盈利明顯屬於圍繞正常盈利水平上下波動的普通企業類型。可是,現在市場對於傳媒企業的盈利預期,也轉向圍繞正常盈利水平上下波動的企業類型。正如前面簡化的例子所描述,盈利預期的修正必然會導致估值的巨大變化。儘管大部分傳媒企業還將繼續擁有比一般企業好得多的盈利能力,但過去那種擁有如同防彈衣一樣,無法擊敗的經濟特權和暴利的好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所以巴菲特過去20年基本上拒絕投資傳媒股。

可是,巴菲特為什麼最近又大量投資報紙呢?原因很簡單,因為最近10年傳媒企業的價格大幅下跌,很多傳媒股跌到只有原來股價的十分之一,遠遠超過其內在價值的下跌。巴菲特投資的華盛頓郵報從2007年至今5年,跌幅過半,紐約時報從2007年至今5年跌幅超過70%。巴菲特這次收購其63家報紙的MediaGeneral公司的股價只有5年前的1/10。Lee公司股價只有5年前的1/20。巴菲特的投資行為表明,價值投資並不只看價值高低,也不是只看價格漲跌,而是看價值與價格相對變化的性價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43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