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母子盒力 樹德企業總經理吳宜叡

2010-9-23  TNM




辦公桌上的資料架、鎖店的百層工具櫃、常見的塑膠工具箱…大多出自台灣老公司-樹德企業。電子老師吳景霖30年前為了置放電路板,突發奇想做出多層的收納櫃,意外開啟創業之門。

隨著大陸製低價競爭,老品牌一度黯淡無光。二代吳宜叡為了耗資更新設備與父親爭執,最後獲得母親陳貴琴支持,加強外銷,業績翻三番。

10年前,樹德在父子爭執中,艱辛起步,如今兒子交出成績單,父親讓出舞台,隱居山林,父子倆從激烈對立到釋懷交棒,讓一切過往鎖進心櫃。

吳宜叡小檔案

出 生:1975年

學 歷:倫敦藝術大學碩士

興 趣:建築設計、閱讀、電影欣賞、登山、旅遊

家 庭:已婚

最喜歡:立下典範、寫下傳奇

最討厭:跟別人相同

經營哲學:平凡的人可以有不平凡的夢,不平凡的人可以有平凡的生活

粉嫩紅、蘋果綠、天空藍…放在桌上的收納箱顏色很亮眼,就連工具箱也有精練黑與大器紅。「以前收納箱不是灰就是黑,個頭大,很聳(土)。」吳宜叡說得直接:「但現在收納也講求質感跟繽紛。」

樹德產品從資料櫃、工具箱,到全套辦公OA系統都有,涵蓋甚廣。

車位創業 做代工

樹德企業早期以辦公桌上常見的「樹德櫃」聞名,是台灣第一大收納櫃廠,但隨著大部分同業西進降低成本,堅持根留台灣、不聘外勞的樹德,在二代吳宜叡帶領轉型、強打品牌後,二○○九年營收約九億元。

吳宜叡的父親吳景霖原是樹德工專(今修平技術學院)老師,教師薪水微薄,一九七九年他跟親戚承租不到三坪的車位,接代工來貼補家用,從電子計時器、電阻電容器到巧克力盒都作。

吳宜叡從小在工廠長大,工廠做什麼產品,就拿什麼玩。「有次我爸接到刀組代工,我拿刀片當玩具,我媽看到嚇壞了,叫我爸不准再接這種代工。」

要轉型,該作什麼好呢?吳景霖想起早期電子零件都放在金屬零件箱中,單價貴分層又不夠多。他為避免兒子把玩昂貴的代工電路板,就用塑膠搭配金屬,自製了分層多又便宜一半的零件櫃,命名為「樹德櫃」,沒想到推出後大受歡迎。

接著,吳景霖又設計出台灣第一個塑膠製工具箱,克服以往鐵製工具箱太重且容易摔壞變形的缺點,同樣熱銷,他便決定以此為主攻,開始設計各種收納用品,包括 工業用的刀具車、辦公用的資料櫃、公文櫃,發展出一整套收納系統商品。樹德也從一個小倉庫,遷廠七次,至一九九○年代擁有二個廠,營收逐漸增加到一億多 元。

但隨著競爭增多,價格下修、跌幅接近三成,利潤逐年降低。雪上加霜的是,一九九九年九二一大地震,樹德霧峰廠幾乎全毀;二○○一年春節,高工廠的一場大火,幾乎燒光二十多年累積下來的機器設備、大量庫存,損失達二億元。

「那時真有股衝動,把廠收一收算了。」吳宜叡的母親、樹德董事長陳貴琴回憶。

二代返台 掀冷戰

當時正在英國讀設計碩士的吳宜叡,卻沒接獲來自父母的任何訊息,朋友看了台灣報紙告知他,他才知道自家廠房付之一炬,趕緊打電話回家,電話那頭只傳來母親說:「跟你講也沒什麼用,我們就自己處理了。」

話說得雲淡風清,但吳景霖夫婦還是為了兒子的將來,拚了命在六個月內將烏日新廠重建完成。而同一時間,吳宜叡也正在英國掙扎著是否要回台接班。「從小,父 母就把公司登記在我名下,我爸常開玩笑說:『我在兒子的公司打工。』」可是吳宜叡說:「我討厭人家用『含著銀湯匙的小開』看我,想要在國外有工作經驗才回 來。」

但耐不過父母的召喚,二○○一年底吳宜叡返台,一回來卻又跟父親為了經營理念鬧得很僵。兒子主張勇於投資、打品牌,才能擺脫價格戰;父親卻認為,公司的元氣才大傷,產業升級不應選在景氣不好時進行。

「辯論、爭執都有,到最後跟我爸都不講話,乾脆用通信的。」吳宜叡回憶那時他常常寫上十餘張信紙,只為了指出父親決策哪裡不合理。父親靜靜讀完,沒說什 麼,卻將原本當作家訓掛著、在二○○一年被大火燒燬的〈麥克阿瑟為子祈禱文〉,找了書法家重新謄寫成六大匾,放在辦公室明顯處給兒子,彷彿無言的抗議。

獲母支持 頻參展

最後打破僵局的是母親陳貴琴,她支持兒子改善生產流程:「不這樣做,我們會被淘汰!」二票對一票,二○○二年樹德斥資五千萬元更新機械設備,又成立研發設計中心,聘用研發人員約十名,每年投入千萬元研發。

原本樹德的產品幾乎全出自吳景霖之手,產品種類增加較慢,但吳宜叡成立研發中心後,每年至少推出五十種新品。

「我非常重視參展,不但可以開拓新市場,更可以直接聽取消費者的聲音,做為研發新品的靈感來源。」吳宜叡說,原本樹德從不參展,但現在每年要赴國外參展六到八次。

二○○二年,吳宜叡前往芝加哥參展,在舊金山轉機時,看到美國知名的收納用品專賣店「貨櫃店」(Container Store),這家店以創意取勝,連續十一年名列美國大學生最想進之百大企業,可稱為收納用品界的LV,因此跟供應商關係穩固,不輕易接受新的供應商。

「如果樹德的產品能在這兒賣,該多好!」吳宜叡回國後,馬上寫信,卻被對方打了回票;他不死心,輾轉打聽到Container Store主管將出席某個國際展,立刻到該展場租攤位,親自操刀發揮設計專業,果然吸引Container Store的目光,參展完隔一季,就下單訂購了一個貨櫃的收納用品,合作至今。

外銷美日 攻MUJI

樹德原以內銷為主,吳宜叡上任後積極開拓外銷,以livinbox品牌不斷打入各國收納通路,除了美國的Container Store,又靠著從打樣到出貨只須同業一半時間的效率,打進日本第一大的辦公用具郵購商Askul,今年他更雄心勃勃進攻MUJI(無印良品)。

吳宜叡赴日參展前,就先依照MUJI的調性設計樣品、目錄,並寄給MUJI,不出所料石沉大海。吳宜叡直驅MUJI日本總部,從早上找採購、等待、轉介一直等到下午,終於見到負責人員,並談成ODM生意,預計二○一一年推出。

樹德外銷每年成長逾三成,業績也從逐步下滑到迅速上升,營收突破九億元。吳景霖也曾跟兒子南征北討參展,漸漸了解兒子的堅持。看著樹德茁壯,父親決定交棒,只叮嚀:「不准用回收塑膠原料壓低成本!『肉厚』(指板材厚度)足重要。」

「這個家訓,讓成本至少比同業貴二到三成,價格降不下來。」吳宜叡苦笑:「連我舅媽都嫌樹德貴,雜牌卡俗(便宜),但沒辦法。」

二○○六年吳宜叡正式接班後,吳景霖也樂得退隱大雪山育林、種茶,鮮少過問公事。

堅持性格 父子同

「吳老師(吳景霖)個性很堅持,去大雪山找他喝茶,他泡茶數準十五秒,多了一秒就不喝。」樹德總經理特助吳文鑫說。而多年前跟父親意見不合的吳宜叡,竟也 同樣牛性子,妻子Amy形容:「他訂飯店,飯店說房間沒有了,一般人都會說:『好吧,那改訂別家。』但他會說:『這怎麼行?』想盡辦法去打聽,非訂到不 可。」

夕陽西下,吳宜叡跟員工們打籃球鬥牛,他個頭不高,卻屢屢飛身上籃,被對手開玩笑:「總仔姿勢很帥,但是投不進。」他笑笑:「投個七、八次,總會進一次吧!」第七次終於進了,在員工「水啦!」的歡呼聲中,我看見他嘴角揚起一抹得意的笑。

後記

吳宜叡的妻子Amy(圖右)婚前就在樹德擔任國內部業務,算是辦公室戀情,奇怪的是居然沒同事知道,一直到2人在2008年尾牙上宣布結婚,同事才大吃一驚,直說保密到家。

採訪前,Amy言明不露面,但在我們苦求下,吳宜叡請Amy「順便」倒杯茶給他,Amy一進門發現鏡頭對準她,便向丈夫嬌聲直嚷:「你設計我?啊好,晚上你就知道了!」

吳宜叡聞言沉默了3分鐘,臉上一副「你們害慘我了」的表情,我卻想,枕邊人要修理你一頓啊…也許我們意外幫了急著抱孫的吳媽媽一個大忙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99

憂鬱症自殺疑雲 辜仲諒母:盼羅惠玲好好解決問題


2010-9-23 TNM




中信辜家大少爺辜仲諒與前祕書9月初生了女兒,遠居美國的大媳婦羅惠玲密友意外跳出來,要辜仲諒給個道歉,使得才如願抱孫女的辜家二老-中信金董事長辜濂松與太太辜林瑞慧,心情猶如洗三溫暖。

週日(19日)晚間,辜林瑞慧首度打破沉默,談家務事。她透過友人向本刊說:「那時我們好幾次找惠玲回來,希望就近照顧,她不肯,又考慮到她與一般人的狀 況不同,不能勉強她。」辜家希望羅惠玲身體健康,早日解決婚姻難題,但眼看辜家嫡傳接班人辜仲諒陷入難解的官司與婚姻困局,辜家二老擔心不已。

有十個孫子的中信金董事長辜濂松與太太辜林瑞慧,九月初如願抱孫女,外傳他們開心包出「五千萬元」大紅包。孫女是辜家長子辜仲諒與前任祕書Jean所生,辜家二老本來還不知如何開口公布這項喜訊,本刊九日披露後,辜家陸續接獲親友致賀,二老才鬆了口氣。

密友爆料 辜媽媽低落

一週後,遠居美國多年的大媳婦、辜仲諒妻子羅惠玲的密友跳出來打抱不平,向本刊爆料,指出羅惠玲未罹患憂鬱症,辜仲諒欠她一個道歉。辜家二老心情頓時跌落谷底。

外界傳言不斷,說媳婦的病與兒子有關,若媳婦沒病,那麼辜仲諒在法庭稱為照顧病妻未處理紅火案的說詞,豈不有誤。不忍傳言越傳越盛,中信人稱「辜媽媽」的辜林瑞慧,打破沉默,透過友人向本刊說明家務事。

友人轉述辜林瑞慧說法,先感謝外界關心辜家抱孫女一事,並說:「惠玲當初帶小孩『做的事』,不是一般人會做的。她剛到美國時,我們好幾次透過阿仲(辜仲 諒)找她回來,就近照顧,但她不肯,又考慮到她與一般人的狀況不同,不能勉強她。」如今,見到羅惠玲健康精神狀況良好,二老很高興,也期盼羅惠玲面對未來 及家庭事情,能冷靜處理,好好解決問題。

煙滿密室 嚇壞全家人

媳婦長居美國,辜家二老依照培養辜仲諒等第二代的模式,將二個孫子安排到日本讀書,辜林瑞慧也到日本照顧孫子。友人轉述說:「我(指辜林瑞慧)是喜歡惠玲 這媳婦,不然,我都快七十歲了,也不用自己去管,其中,還有二、三年的時間,我的腳開刀,行走不太方便,我還得顧小孫子,負擔實在很重。」

辜仲諒是家中老大,不可能常住國外,媳婦沒辦法回台,也無法到日本照顧孩子,二老商量後叫辜仲諒去問羅惠玲:「是要回來,還是要離婚?」然而,離婚始終談不成,羅惠玲有時答應,有時又不同意,但辜仲諒也沒逼她一定要做出決定。

而導致辜仲諒與妻子分居、協議離婚的關鍵,就是六年前發生的「事」。辜林瑞慧友人說,最近辜家二老又想起當時緊急搶救的畫面。

二○○四年十一月底,奶媽想招呼當時八歲的辜仲諒小兒子吃點心,敲羅惠玲房門,卻無人應門,等上好一會兒仍舊無回應,奶媽心急,趕緊找人開啟門鎖,發現空氣瀰漫著煙灰,羅惠玲與小少爺躺著不動,搖也搖不醒,辜家趕緊將人送醫院。當時,辜仲諒人在日本。

母親自殺 子心理受創

經過這番折騰,辜家人驚魂未定,這時才知,羅惠玲精神壓力已很嚴重,而她的壓力來自於要求丈夫忠誠,卻不可得。

事後,辜家安排二個孫子一起接受心理治療,也聽從醫生建議,為羅惠玲安排可專心靜養的住處。同年十二月,羅惠玲轉赴美國洛杉磯安頓。這段陳年往事,辜家二老仍歷歷在目。

本刊就此事問過羅惠玲密友,她說:「其實只有她自己自殺,沒帶著兒子,但兒子自己闖進來,目睹到一切。事後,羅惠玲為此自責不已,因為兒子目睹後,心理受到創傷,心理建設很久。現在羅惠玲不想也不談這些陳年往事,深怕兒子再度受傷。」

此外,本刊也詢問知情的辜家友人,友人說:「羅惠玲可能以為是自己一人自殺,但真實情形卻非如此。我看過孩子的出院病歷,診斷證明上寫著『服藥過量』及『一氧化碳中毒』等字眼。」

○五年七月初,辜仲諒申報轉讓一萬張中信金股票,巿值達三.四億元,在美國洛杉磯置產供妻子安頓、上語言學校、生活開支,以及羅弟弟在美學費,和羅家父母每年赴美探女費用,並安排二個兒子寒暑假赴美陪伴。

「她到了美國之後,不太願意與辜家二老講話,辜家有事都得透過辜仲諒和她溝通。我們鼓勵她回來,在台灣也能看醫生接受治療,但她喜歡美國生活,不願意回來。」辜家友人說。

關於這些往事,一位與辜、羅相識十幾年的女性密友說:「第一時間聽到惠玲自殺送到和信醫院時,我們幾個女生還去看過,她躺在床上很虛弱。她在台灣有段時間 情緒激動、行為反常,我們知道她有憂鬱症,這五年來,在美國調養得比較好,她也跟很多朋友說她沒病,站在朋友的立場,我們相信她。」「惠玲赴美前,辜家曾 裝潢一處台北房子要讓她住,她可以選擇留在台北,但當時媒體追她追得凶,讓她決定赴美,沒人逼她。」

密友證實說:「惠玲在美國只有自己一人,我們幾個好朋友都叫她回來,大家可以常一起吃飯、聚會,但她說喜歡住在美國,於是,我們幾個寒暑假帶著孩子去美國玩時,也去陪她。」

密友還提及:「Jeffrey(辜仲諒)真的對惠玲很好,不論在外面或在家裡,都用很gentleman(紳士)的方式與她互動,這幾年來惠玲一直掛在嘴邊。」

為媳圓夢 籌辦海外婚

事實上,辜家二老很疼幫辜家生下二男孫的羅惠玲,為了讓她能早日進門,二老尊重羅惠玲想在國外辦婚禮的想法,因她從小憧憬在教堂辦婚禮,為此辜林瑞慧找了 二、三名日本友人,一起尋覓合適教堂,一手策劃婚禮細節,二老還親自飛夏威夷主持婚禮。辜羅婚後,辜林瑞慧還帶羅惠玲到日本玩,請她與自己的朋友一起吃 飯。

此外,羅惠玲在台期間與辜林瑞慧的婆媳感情,並非外界想像的不好。

尤其這幾天,名嘴上電視爆料說,婆媳找同一髮廊設計師,有回媳婦先到,設計師幫她做指甲,晚到的婆婆看到此景,氣得打翻桌上茶水。友人澄清說:「她們根本不同設計師,且辜媽媽是受日本教育,不可能在大庭廣眾下做出這種沒教養的事。」

弊案滯日 女祕書伸援

儘管,辜家二老接受兒子事前沒報備的婚姻,也接納無家世背景的平民媳婦,但兒子的婚姻路仍不平順。○六年紅火案爆發,辜仲諒遭通緝,滯留日本二年,這期間辜仲諒的祕書Jean於公於私協助他不少,而辜羅已名存實亡的婚姻就這樣拖著。

自認沒拿錢放自己口袋的辜仲諒在特偵組鼓勵下,○八年十一月返台。好不容易盼到兒子回家的辜家二老,高興沒多久,隨著紅火案部分案情明朗,他們的煩惱與日俱增。

原來,辜仲諒在美國、日本與台灣三地奔波安頓妻兒時,因顧不來公司的事,將權力放給專業經理人,當中,又以辜仲諒妹婿、身兼中信銀總經理及香港分行總經理的陳俊哲為主。

妹婿挪錢 害慘辜大少

年輕又一心想做大的辜仲諒,○五年相中兆豐金,有意插旗,一旦合併可增強實力。而插旗兆豐金這件大事,辜仲諒全權交給熟識投資銀行操作的妹婿陳俊哲執行。

在兆豐金股權買賣過程中,陳俊哲透過維京群島紙上公司紅火,賺到十億元(三千多萬美元)價差,照理應全數上繳中信金,卻有三億元去向不明。

在紅火案進入二審後,本刊取得自法院調閱的宗卷資料才知,原來陳俊哲將錢挪用在日本東京置產六千萬元、買世界名小提琴六千萬元、坐私人飛機一千萬元等「不可報支的費用」上。

中信人事後揣測他的動機說:「他(陳俊哲)就錯在這最後一步,他透過紅火與中信銀間買賣,這一來一回,幫中信金賺了快十七、八億元,本來是公司賺不到的錢,他大概是想拿一些去用也還好。」

紅火案裡一個是兒子、一個是女婿,手心手背都是肉,辜家二老陷入天人交戰,看到老二辜仲捲入金鼎證案,順利過關,二老也希望律師能同時救回老大與女婿,但陳俊哲挪用資金的事證俱在,不可能二個都救。

辜仲諒事後得知妹婿挪用資金,為顧及與最疼愛的小妹辜仲玉之間的兄妹情誼,在法庭上,他不願意也不好多講什麼,讓辜家人深怕辜仲諒會被拖下水。

辜家二老看著女婿滯日、媳婦在美,讓辜仲諒的官司與婚姻都陷入難解困局,心疼極了,又苦無兩全的營救之道。百年辜家遇此一劫,大宅門裡的人生,也有不足為外人道的心酸。

紅火案大事記

2005.8~11 中信金旗下子公司買進約3%的兆豐金股權。

2005.9.30 中信銀董事會授權香港分行向香港巴克萊資本證券買結構債,額度2.6億美元,9成資金鎖定兆豐金股票。

2005.12.6 中信銀增撥1.3億美元大量加碼結構債,總計前後共買進兆豐金44萬張、3.9%持股。

2006.1.27 中信金向金管會申請收購兆豐金股權,中信銀香港分行將結構債賣給和辜家有關的維京群島紙上公司「紅火」。

2006.2.9 金管會核准中信金收購兆豐金最多10%股權。

2006.2.15、16 紅火申請贖回結構債,巴克萊賣44萬張兆豐金股票變現,股票7成流入中信金,紅火賺到10億元(3,048萬美元)價差。

2006.5 檢調根據檢舉,著手偵辦紅火案。

2006.7~11 辜仲諒辭去中信銀董事長、中信金副董等職務,和陳俊哲滯外不歸,檢調屢傳不到,其他涉案主管紛遭約談、羈押。

2006.12.4 檢方通緝辜仲諒。

2007.2.15 檢方偵結起訴紅火案,起訴書中指陳俊哲管理的Top Genius公司借錢給紅火買結構債,同日發布通緝滯日的陳俊哲。

2008.11.24 辜仲諒返台。

2009.12.24 檢方認定辜仲諒主導紅火案,依背信、洗錢等罪嫌起訴。

2010.8 辜仲諒在法院陳述說,紅火案發生期間,患有憂鬱症的妻子羅惠玲攜子自殺,遭逢家變,他無心公事,根本沒有心思犯案,爭取無罪。

審理期間發現,陳俊哲2006年間挪用3億元紅火獲利在日置產、買小提琴等。

心靈殺手 憂鬱症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10年後,憂鬱症將成全球最需重視的三大疾病之一,因它很常見,卻易被低估。憂鬱症往往使人失能,且與自殺有高度的連結,研究顯示,97%的自殺者罹患精神疾病,其中87%是重度憂鬱。

目前診斷憂鬱症有9大標準症狀,包括:情緒低落、明顯對事物失去興趣、體重或食慾下降或增加、嗜睡或失眠、思考動作遲緩、疲累失去活力、無價值感或強烈罪惡感、注意力不集中或猶豫不決,以及反覆想到死亡等負面念頭。

時時出現4個以上的症狀(須含前2項),且持續2週以上,就要小心是否憂鬱症上身,宜及早就醫診斷。董氏基金會 (http://www.jtf.org.tw)、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http://www.depression.org.tw /index.asp)均有憂鬱症檢測量表,方便民眾自我檢測。

辜仲諒小檔案

現職:中信慈善基金會董事長

生年:1964年

家庭:中信金董事長辜濂松的長子,和妻羅惠玲育有2子,與錢姓女友生1女

學歷:東吳大學日文系、美國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企管碩士

經歷:1988年進入中信銀任職,歷任中信金副董事長、中信銀董事長、中信金總經理、中信銀副總經理;進入中信銀前曾於美國摩根士丹利銀行、日本三菱信託等外商任職。

官司:2009年底因紅火案遭檢方以背信、洗錢等罪嫌起訴,一審預定於10月宣判。

羅惠玲小檔案

生年:1971年

婚姻:

.1991年結識辜仲諒

.1994年與辜仲諒私定終身後,接連生下2子

.1996年獲夫家認可,與辜仲諒在夏威夷補辦婚宴

.2004年11月攜子尋短獲救,後選擇赴美休養

.2005年開始與辜仲諒協議離婚

學歷:復興商工畢業

經歷:公關人員、曾與朋友合夥開花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00

忽發奇想-如果股價低於每股淨值又要集資如何辦?

今天腦子無聊想起一個方法,可以不影響每股淨值又能集資的方法,又和供股的方法大同小異,就是很普通的供債券。

這種供債券的方法較為特別,首先這張債券的方式有以下特點:

(1) 無限期

這樣這張債券永遠都可以當作債項,無還款期限,在會計師核數師就可以作非流動負債,發行這種債券,就可以把短債變長債,提升流動比率,讓無知的股評家覺得這股不錯。

(2) 只可以上市公司要求贖回時贖回

當股價高時,公司可以發行新股集資回購債項,提升公司每股淨值,股價低時就沒債權人的迫債風險。

(3)不能換股

這樣就能避免因債項攤薄所有股東的權益。

(4) 可以上市交易

這樣使股東可以套現之餘,未來印債券時亦可公開市場價格可參考。

(5) 一定有現金利息

因為它是永續的,債券持有人雖然要求高些的利息。但這樣這件資產就有充足的現金流,如果大股東需要錢時,應可以按予銀行,取得資金,且這債券有利息,故無債項風險,就算沒錢還,銀行沒收了,也因為有(2)和(3),大股東仍能保持控制權。

(6) 債券持有人有不收股息的權利

如果大股東資金充足,或是公司業績不佳,並持有公司大量債券,可以利用此方法造數,提升公司盈利,估值就得以提高。

此外,我查過上市公司規則,供債券好像沒有比例上的限制的,但如果這樣,會否財務問題吧,這個問題,值得好好細想,希望大家給點意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05

2011年 分析員的告白

http://albertanalyst.blogspot.com/2010/09/2011.html

就快踏入2010年的第4季,頭9個月全球各地股市的表現可能沒有人們預期般強,其中2009年被市場稱為"全球救星"的中國市場(A股)更是強差人意。那麼未來1至3年的經濟和投資大環境會怎麼樣?

筆者只是凡人一名,當然不能準確地預知未來。然而,近排亦有一些有趣的觀察:
1) 美國國債(US Treasuries)的債息跌至近2年低位,期中10年期國債息率低至2.75%(9月17日)
2) 反映對未來通漲的10年期TIPS (Treasury Inflation Protection Securities)債息亦不約而同下跌至1.00%,或者是2003年以來最低的水平(能取的數據由2003年起)
3) 相似地,類似美國國債走勢的本地公用股,近日來亦回升近2008年中的高位,亦即表示股息率下試低位
4) 市場近月來有不少集資活動
5) 有避險作用和被借作"Carry Trade"的日圓近月亦不斷向上
6) 數星期前一名裝修工人在電梯內突然問我對股市的看法,下次會不會是"的士司機"??
7) 不少人對高通漲和樓市(本地)抱很大信心,包括家人
8) 香港政府正在想方法應付人們(和各大政黨)對高樓價的不滿
9) 週期性的本地航空公司近日宣佈購買飛機


或許筆者會錯,但是從上述的觀察有以下的看法:
- 市場已有太多人預期高通漲的來臨,結果可能反而是低通漲,甚至是通縮 (相似情況在2008年上半年出現過)
- TIPS債息上次低位亦是處於2008年上半年,當時人們亦預期高通漲的來臨
- 可能已有"Smart Money"在股票市場"Take Profit",並將資金投入風險較低低美國國債以及公用股,亦將之前借入的日圓償還(相似情況在2008年初出現過)
- 通常人們擔心高樓價的時侯,通常是樓價見頂的先兆,正如1997年上半年、2000年、2008年初
- 裝修工人先生對股市的興趣,當然亦是我的興趣,就是為何他也對股市擁有那麼大的熱情 :)
- 集資活動之源源不絕,通常亦表示不是貪錢的時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06

收息股/長線投資 分析員的告白

http://albertanalyst.blogspot.com/2010/09/blog-post_20.html

或許收息是不少人買股票的原因之一,以收息作為投資的其中一個考慮因素本來沒有甚麼大問題。然而,若然以收息(息率)作為唯一的考慮因素(通常人們會加多個P/E),那麼其想法可能不夠週詳。

以筆者的角度來看,真正的純收息股至少需要乎合以下的條件:
1) 公司現金流(經營現金流 - 資本開支)+分強勁和穩定,可以持續地派發穩定的股息
2) 經營業務不太受經濟週期影響,在本港的例子可能是公用股、快餐股或者是飲料股。某些電訊經營者可能亦算是,但它們往往受到市場開放(減價戰)以及科技轉變的風險(加大資本開支、被迫投入回報不高的科技)所影響
3) 管理層作風穩健
4) 有一定的經營規模,甚至是行業上的優秀經營者
5) 沒有"致命性"的不明朗因素,例如太受單一產品銷售的影響,或者是政策風險,又或者是科技轉變的風險(科技和電訊經營者往往受此風險所限)

那 麼人們通常認為是收息對象的銀行股和能源股,可能並非是理想的純收息股,原因是兩者太受經濟週期影響。反過來說,考慮銀行股的因素是對未來閣下對經濟的看 法(經濟會轉好還是放緩,壞帳水平會否轉差?),而能源股的主要"Driving Factor"當然亦是對能源價格的看法。

地產股又如何? 不用大費周章亦能知道地產股+分依賴對未來房地產價格的看法。

很多人喜歡保險股的保費現金流穩定的特性,甚至視之為"防守性股票"。但事實並非如此,保險公司+分依賴投資回報(包括股票和債券利息回報),以及保戶的索償。換句說話,保險股亦是週期股。


"長線投資"本身並非壞事,甚至有不少人抱此理念而賺到錢。然而,閣下值得留意以下幾點:
1) 有多肯定未來3至5年經濟一定是增長
2) 如果不能肯定,或許可以效法"Warren Buffett"的做法,在投資優質的金融股同時亦投資於不太受經濟週期影響的優質股,例如"Johnson & Johnson"、"Kraft"、"Coca Cola"、"P&G"、"Tesco"、"Wal-Mart"等等,這些真是合格的收息股
3) In long run, we are all dead,所以幻想太長久的事情可能意義不太大
4) 切忌"長線死抱"一些公司自身有問題的股票,又或者是處於泡沫行業的股票,美其名"長線投資"。懶一點可以投資於指數基金,雖然避不開週期風險,但至少能做到不過不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07

市場警號 分析員的告白

http://albertanalyst.blogspot.com/2010/09/blog-post_21.html

雖則說股市變幻無常,而且有時高估(Over-priced)、有時低估(Under-priced),但早晚還要依歸基本面。無論如何,在大量雜音之中,總有一些時侯市場會對對某些股票發出明確的警號。

舉2007年尾/2008年年初為例,當時不少人(當時包括筆者在內)認為環球金融股估值不高,仍有上升空間。結果是這個行業(Sector)不但沒有成為大市上升的火車頭,反而已經見了頂。

事後出了事的AIG、Citigroup更在2008年第1季已經開始大瀉,在期間嚴重跑輸其他環球金融股。其後結果是如何,相信不用多說大家亦+分清楚。

有兩個"市場警號"是值得我們去留意:
1) 在大市雞犬皆升的時侯,如果有某一些行業升極也升不到,這亦表示該行業可能有一些很大的隱藏風險(Hidden Risk),而且有不少"Insiders"已經知道。(2007年尾的環球金融股)

2) 在同一個行業內,如個有某一兩隻股票早在大盤大跌之前先行暴瀉,這可能暗示這些公司可能將會出現很大的內在風險(2008年初的AIG、Citigroup)

回到2010年第3季,"市場警號"可能又在某些行業上,今次可能是內銀股以及國內保險股,這兩個行業在近12個月的回報明顯跑輸大市。內銀股未來的壞帳水平很有可能會隨著樓市調控和地方政府(municipal governments)的信貸風險而大幅上升,國內保險股更是受A股積弱的投資風險所影響。

另外,一些股票,例如宏利(945; 相比保誠或歐美金融股)和Alibaba (1688; 相比Tencent)亦相比同業大幅跑輸(或是逆市大瀉),看來亦正在暗示一些企業內部的風險。

看來現時仍不是對這類股票進行"Bottom-Fishing"的時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08

愈跌愈要買? CKM001

http://hk.myblog.yahoo.com/ckm001/article?mid=40845

我寫網誌的其中一個主要目的,就是投資者教育,大部份散戶視股票買賣為賭博工具,並認為股票市場風險太高,股票只宜投機,絕對不適合長線持有,這種 錯誤觀念在香港根深柢固,為了讓大眾明白長線投資股票的正確心態與技巧,我決定花數年時間,在網誌上用實證說明,今天我又舉三個例子,說明股票愈跌愈買的 技巧。

坊間有許多教散戶炒賣股票的術語,例如溝上唔溝落、止蝕不止賺等等,賭場裡的賭徒有句術語叫「輸縮贏谷」,其實都是同一路的思維,這些金句的好處是 當市況逆轉時,令賭仔不至於輸掉身家,但長線投資人應該以基礎分析做買賣,要加碼溝貨或是要沽出,應該參考宏觀數據、行業分析與個股估值,而不是那些模稜 兩可的技術分析。

先舉第一例,08年平保(2318)在收購富通一役,賬面損失達二百多億人民幣,公司股價插水,跌幅遠高於中人壽,當時持有平保股票的散戶風聲鶴 唳,紛紛止蝕離場,但我當時判斷平保元氣未傷,在中國的金融與保險業務還是大有前途,於是我分三注在$52.7-$54之間撈底溝貨(圖一),之後平保股 價更跌穿三十蚊,我當然繼續持股,平保假期前收$74.5,比我的08年買入價有四成利潤,什麼什麼止蝕,又什麼什麼溝上唔溝落,全部都係廢話。

再舉第二例,同是保險公司,投資回報結果可以南轅北轍,08年買入美洲區保險公司如AIG、宏行等等,如果唔止蝕真係輸到反眼,其實又係宏觀數據、 行業分析與個股估值的考慮,08年頭,我有意撈底買入AIG,但見07年第四季的公司年報已經壞賬累累,結果我沒有買入AIG,並建議老婆沽出手上三百大 元一股的宏利股票,轉馬至廿幾蚊一股的中人壽,我又在09年用$10.08成功撈底在美國掛牌(MFC)與香港掛牌(945)有大折讓的宏利,並 在$13.5賺了三成多沽出(圖二),現價宏利股價還是低於我上年的沽貨價,買中國,沽美洲,其中的基礎分析我已經講過無數次,不贅。所以唔好以為我唔識 短炒,不過短炒一樣以基礎分析為本。

到第三例,唔好以為我叫散戶買大藍籌,就以為我唔識食二、三線股大茶飯,今年6月8日,我見隻基金股新奧液氣(2688)被各大行大手拋售,股價大 插水,投機賭徒大叫止蝕離場,我細心分析過去十年新奧的財務報表,發覺新奧是一間實力雄厚的公司,於是我在股價跌到$14.52那天放膽入貨,並建議 iPhone 的讀者買入(圖三),一天後股價跌穿14蚊,但之後公司謠言被澄清,股價反彈,假期前收$22.8,升幅近6成。

可能樹大招風,網上有許多博客都喜歡批評本人的持股,一時又話隻中人壽唔掂,一時又話阿里巴巴、瑞安房地產、中國動向點樣點樣無運行,其實以上都係 有實力嘅公司,未來股價必定拾級而上,請各位有心人放心放心,如果要自我檢討,我最失敗的個股投資係隻尚德太陽能(STP),太陽能設備供應商前景黯 淡,STP股價比我買入價已經跌超過五成,不過大家請放心,我唔會好似某人咁報喜不報憂,高價重注買入隻思捷(330),然後愈跌愈溝貨,之後更在更低價 沽貨,損失慘重,唔怪得現在更淪為投機賭徒,行止蝕與溝上唔溝落呢類廢招,可惜,根據巴黎兄的調查,交易文章已經被刪除,如果唔係,網友可以參考呢個反面 教材,引以為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09

食用油行业新生力量搅局

http://www.p5w.net/newfortune/hygc/201009/t3188794.htm

  随着消费诉求的转型,中国食用油行业迎来了新一轮的消费升级潮。在当下普通油向健康油的升级换代中,以山东三星集团、西王集团为代表的民营油 企,通过挖掘渠道优势、借力资本市场,开始在玉米油等细分行业崛起,并由贴牌代工、批发为主向发展自有品牌转型,从而对在传统品种小包装油市场具有垄断地 位的丰益国际和中粮集团形成挑战。顺承健康油明显的上位趋势,两家巨头继续依托技术、资本及品牌优势开拓高端市场,并在延伸产业链上发力。但新生力量的搅 局,使中国食用油市场“外企主导、国企跟随、民企分化”的格局正待重构。

  在血压血脂血糖三高肆虐、“地沟油”令人心惶惶的今天,健康营养的食用油消 费需求渐成主流,以橄 榄油、玉米油为代表的健康油消费量随之激升(图1)。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显示,2003-2007年,中国食用玉米油产量的复合增长率为43%,中国橄 榄油年进口量2004-2008年的复合增长率达43%,两者增速均远高于1997-2006年间中国食用植物油产量9.3%的复合年增长率(图2、 3)。


健康油市场需求的迅猛释放,既推动中国食用油行业步入第三次消费升级潮,也在悄然酝酿影响 未来行业格局的新气象。自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中,中国由上世纪80年代初食用油消费总量不到600万吨增长到2009年的2450万吨,成为全球最大的 食用油消费国。总量飞跃的同时,也经历了由动物油到植物油、散装油到小包装油、普通油到健康油的三次消费风格的升级(附文一)。在这三次升级换代中,小包 装油市场由外资企业丰益国际和国内巨头中粮集团联手开局,二者也因此在大类品种小包装油领域占据垄断地位,并依托技术、资本及品牌优势在健康油市场继续开 拓。而在当下,健康油走红之时,山东三星集团、西王集团等窥测到其中机遇的民营油企推动了玉米油这一细分行业的崛起,它们自身也由贴牌代工、批发为主开始 转型,大力发展自有品牌的小包装油,给市场加入了诸多变数。

  民营企业:从健康油的细分领域突破
  中国食用油行业已经是垄断竞争市场,而垄断方是跨国粮商,中 国64家大型油脂企业总股本的66%控制在跨国粮商手中,中国食用油的对外依存度高达60%。在传统的大豆油、菜籽油领域,外企和国企共同瓜分着2300 多万吨的大油种市场。不过,借力新一轮消费升级,在健康油领域,民企得以撇开与外资和国企的正面竞争,并在细分市场成功突破。
在中国食用油大 部分为外资主导的格局中,健康油中成规模生产的玉米油却出现了中国企业占主导的局面,山东三星集团已经处于这一细分行业的龙头地位。中国粮油学会数据显 示,2008年其产量为7.66万吨,占中国食用玉米油产量的30.6%,其旗下“长寿花”自有品牌与“金龙鱼”、“福临门”三者已占据中国小包装玉米油 50%以上的市场份额。
不太为人所知的是,山东三星和位于同一区域的民企西王食品,在自有小包装品牌玉米油之外,更是“金龙鱼”、“福临门” 玉米油产品的重要贴牌生产企业,即玉米油代工企业。中粮集团是山东三星散装玉米油业务的最大客户,而益海嘉里是西王食品的五大客户之一。目前,这两家代工 企业均计划大力发展自有品牌,平衡散装玉米油及自有品牌玉米油的销售比例。幕后走向前台,客户成为对手,玉米油市场硝烟渐浓。

  挖掘渠道优势,山东三星从OEM向品牌运营升级
  在外企和国企的夹缝中,山东三星如何实现成功突围?梳理其发展脉络,山东三星的成功主要来自原料优势、培育自有品牌、挖掘渠道优势、控制费用以提高盈利效率。
山东三星脱胎于一家小型机械加工厂,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三星研制出了玉米淀粉加工、制糖等粮食深加工类设备,并逐渐成长为国内最大的玉米机械加工设备 供应商,以此与玉米深加工企业保持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从而获得了稳定的玉米胚芽供应。而玉米油的原料玉米胚芽正是玉米深加工的副产品(图4)。正是在原料 供应上享有独特优势,山东三星于2001年正式切入玉米油制造行业,2009年其产能已达到约18万吨玉米油及其他油产品,75%的产能利用率也远高于行 业平均水平。


山东三星在发展初期,主要通过OEM方式加工或间接销售给食用油大客户,自2006年7月 开始转向内销并创立了自有小包装油品牌“长寿花”,其自有品牌玉米油的销量占比从2006年的4.9%上升到2009年的16.2%(图5)。其上市公司 中国玉米油(01006.HK)财报数据显示,自有品牌的毛利率较非品牌玉米油高出超过1个百分点,2009年上半年达到15.9%。


山东三星自有品牌销量的提升,得益于通过让利刺激经销商积极性、积极挖掘渠道优势的策略。 从2006-2009年中期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山东三星销售的非品牌玉米油价格波幅与大豆油价格波幅一致;而自有品牌玉米油的价格上涨波幅小于非品牌, 下跌幅度大于非品牌;表明其在推出自有品牌的初期阶段,对经销商采取了低价策略。假如其终端价格与竞争对手保持一致,经销商代理其品牌即具有更高的获利空 间(图6)。而市场上的数据反馈则显示,“福临门”、“金龙鱼”采取了多品种的分层营销方式,长寿花的终端价格与竞争对手同类产品相比略高,而自身的毛利 率在2007、2008年分别为9.99%、10.69%,与丰益同时期的10.49%、12.2%相比略低,意味着三星为刺激经销商代理销售自家品牌而 给予经销商更大让利(图7)。为实时监控管理经销商队伍,山东三星以销售代表处的方式在全国扩张,覆盖近20个省份,其营销人员的人均销售收入甚至略微领 先于中粮(表1)。

 


由于让利经销商获得强力的地面推广支持,山东三星的市场推 广策略相对低调,有效控制了成本。“长寿花”选择倪萍作为代言人,但并未采取轰炸式广告策略,这使三星的销售费用率控制在2%以内,远低于中粮的高达 17%以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让利经销商带来的利润损失。而通过加快存货周转、缩短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三星也在外资企业及国企的夹击中获取了生存空间 (表2)。

  对接资本市场,民企纷纷融资谋发展
  民营食用油企业在资本实力、品牌上与外企、国企不能相比,借力资本市场,无疑是快速发展的捷径,山东三星同样选择了这一道路,但其资本之旅却非一帆风顺。
2008 年3月,山东三星选择在欧交所Alternext创业板上市,融资500万欧元,但之后交投清淡、股价低迷,在2009年9月25日股份暂停买卖前12个 月,每日平均成交量2245股,相当于已发行股本总额的0.052%,股价远未反映企业价值,更无再融资可能性。2009年6月,山东三星决定通过私有化 退市,并于2009年12月登陆消费品板块相对成熟、“中国概念”认可度更高的香港市场。其发行时超额认购660多倍,融资7亿港元,为当初在欧交所融资 的14倍,前3个月的平均成交金额为21亿港元(在欧交所的成交金额为4万欧元);估值从发行时的14倍PE迅速上升并稳定在25倍PE以上。英国著名的 私募基金马丁可利(Martin Curie)于2007年投资山东三星,此次上市成功后亦收益不菲。
对于民营油企,对接资本市场无疑会加速其胜出,因此,同以玉米油代工闻名业界的西王集团亦不遗余力地谋求进入A股市场,目前其子公司西王食品已顺利借壳金德发展(000639),力图通过拓宽融资渠道进一步发展前景看好的玉米油市场。
同时,A股市场中,以油脂加工、粮食贸易、基础物流为主业的东凌粮油(000893),也把握了这一波消费投资热的行情,与同一控股股东旗下的上市公司 广州冷机进行整体资产置换,股价同样得到追捧。此外,在小品种健康油市场,在杏仁饮料上具有垄断地位的露露集团,也于2007年开始从事高档杏仁油的研 发。
随着民企在细分行业的突围,外企及国企的垄断优势在健康油市场正经受挑战。不过,依托强大的技术、渠道及品牌优势,以中粮为代表的国企, 正在谋划全产业链布局,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在中国市场收割链式高利润的丰益国际,也再次踏着消费升级的拍子,借由“金龙鱼”的品牌力量推出玉米油、 米糠油等健康油种。

  中粮:以花生油开局,拓展健康油品种链
  向前回溯, 健康油的概念在中国始于花生油,始于“鲁花”,始于中粮。目前,中粮旗下主要有“鲁花”、“福临门”两大品牌,其中,“鲁花”较早成名正得益于中粮以健康 和风味为特色、以花生油破局的策略。中粮集团以与丰益国际、ADM等外资领先企业合作发展的模式,采取跟随策略,借助资本平台,快速成为行业第二。近几 年,试图构建“全产业链”模式的中粮在其他健康油品种、尤其是高端健康油市场进行了有效开拓。
上世纪80年代末,中粮集团选择与丰益国际旗下 的嘉里集团合资,推出“金龙鱼”品牌的小包装食用油并大获成功,嘉里以此快速切入中国市场,而中粮则借机积累了相关的油脂加工技术及经验。此后,面对日益 构成威胁的嘉里,中粮另辟蹊径,在“金龙鱼”推出第一代调和油不久,于1992年重点推出在中国具有原料优势的“鲁花”花生油,并以压榨而非化学手段浸出 在此细分市场拔得头筹。花生油特有的浓香风味迎合了北方消费者,其天然的原料和较优化的营养结构也得到南方市场的认同,“鲁花”快速成为花生油第一品 牌,2004年开始,“鲁花”花生油销量持续稳居行业榜首,在花生油市场占有率高达50%。中粮也初步奠定了在中国市场的领先地位。
在技艺成 熟之后的1995年,中粮另起炉灶,创立“福临门”品牌正面对抗“金龙鱼”。2001年,中粮出售其所持的嘉里全部股权,并于次年选择了食用油行业的世界 老大ADM作为战略投资者,可以看出,有了与嘉里合作的前车之鉴,中粮与ADM的合作重在引进技术及保障原料,在“福临门”的主要生产基地—东海粮油工业 (张家港)有限公司的股权安排中,中粮控股54%,而ADM占股22%,中粮此次牢牢掌握了“福临门”的品牌控制权。经过数年的培育,“福临门”目前已成 为紧跟“金龙鱼”之后的第二大食用油品牌(图8)。


2001年后,丰益国际旗下的“金龙鱼”、山东三星集团旗下的“长寿花”等品牌陆续推出玉 米油作为健康油料的主力油种,主打健康牌的花生油多了些许尴尬。花生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低于玉米油、橄榄油等健康油种,饱和脂肪酸却高于大部分常见的植 物油,特别是其价格还高过玉米油;在油料供应上则面临与食品生产商争夺原材料的窘境,这些都直接限制了花生油的消费。中国是全球花生总产量最大的国家,也 是花生油产量最大的国家,近8年平均占全球花生油产量的45.1%,但花生油在中国的消费比例仅占8%。2008年花生油的消费量比2007年减少了 30%左右,迫使中粮在健康油种中继续拓展。
中粮集团仍然采取合作为主的方式,布局高档健康食用油,逐步丰富品种链。其不仅通过与国内代工能 力领先的山东三星集团合作,贴牌生产玉米油;2010年1月,还联合西班牙橄榄油产量最大的白叶集团,投建合肥燕庄食用油有限公司,生产冷榨芝麻油,与热 榨芝麻油主要定位为调味品不同,通过物理的低温冷榨工艺生产的芝麻油,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E含量更高,堪与其他健康油种媲美。
2005年 11月上市的“萨利维(Soliva)”橄榄油,则由中粮和ADM合作推出,并分为特级初榨(ExtraVirgin)和纯正(Pure)两种等级;其携 手ADM推出的“滋采”天然食用油,目前已有核桃油、红花籽油、山茶籽油三个品种,这两种品牌均推出礼盒包装,定位高端,与主攻大众市场的“福临门”等明 显区别开来。在健康油市场,通过搭建立体化品种结构,中粮正逐步实现全面包抄。
与中粮集团步入宁高宁时代所打造的“全产业链”旗号相对应,中 粮在食用油产业链上的架构也趋于完善,中粮集团目前设9大业务主体和板块,拥有7家上市公司(图9)。其中,中国食品负责“福临门”等小包装油销售事务, 中粮屯河涉及食用油加工、制造及销售,中粮控股旗下公司则负责油料加工、压榨、精炼等环节,而玉米油的生产,又与玉米深加工、燃料乙醇等环节互为联通。不 过,与ADM作为一个完整的上市公司下面分4个业务部门不同,中粮现在较多的上市公司对于吸引专业性基金有利,但是对于资源的协同性则较弱。宁高宁近日坦 承,中粮的上下游产业不完全对接,目前正着力于整合资源。

  丰益国际:打造全产业链式竞争模式
  外资阵列中,世界著名的四大粮商ABCD,即 ADM(Archer Daniels Midland,阿彻丹尼尔斯米德兰)、邦吉(Bunge)、嘉吉(Cargill)和路易达孚(Louis Dreyfus)控制了全世界80%的农产品贸易。这些企业拥有悠久的历史、强大的资本积累,控制着农产品资源,主导着市场价格。不过,近几年来,受益于 在中国市场精耕细作的回报,创始于马来西亚的亚洲企业丰益国际(WILMAR)也有了与ABCD相抗衡、一逐天下的资本。
丰益国际是中国小包 装油市场的开山鼻祖,这也被业界视作其旗下的“金龙鱼”品牌在中国市场大获成功的核心因素。不过,仔细观察“金龙鱼”小包装油及玉米油的推出时间,可以认 为,“金龙鱼”最初的成功更多在于其抓住了中国消费总量升级带来的发展机遇,率先实现了品种和技术创新。1991年,“金龙鱼”率先在上海等一线城市推广 小包装油,以替代传统粮油店的散装油消费模式,而1993年中国粮油购销体系放开,“金龙鱼”切入中国市场的节点恰好迎合了此轮消费扩张,在扩容的市场中 以新颖的销售形式获得迅速成长。2001年,“金龙鱼”开始主推玉米油这一健康食用油品种,再次契合了一线城市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从而引领了食用油行业 的新一轮消费升级。
及时把握机遇,只是丰益国际在中国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布局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则使其享受了更高的利润率。当今食用油行业 的竞争已经成为产业链的竞争,通过与美国ADM公司合资成立益海集团进军压榨环节,并利用中国2003-2004年间的大豆危机大肆并购,丰益国际获得了 中国市场16%的大豆压榨领域市场份额;利用在棕榈油原料上的优势全面参股中粮集团,其在中国油脂市场形成了“通吃”的局势(详情见本刊2009年9月号 《通吃—金龙鱼出水)。如今,其全产业链式竞争已由大豆向大米延伸。
2005年,丰益国际与上海益海企业发展有限公司、佳木斯粮食中转库合资 成立了益海佳木斯粮油工业有限公司,建立了从水稻种植到大米加工、米糠炼油、生物质能发电的大米产业链:水稻经剥壳处理后成为“金龙鱼”大米;稻壳输送到 益海(佳木斯)生物质能发电有限公司,用于火力发电;稻壳燃烧后变成的稻壳灰,加工成白碳黑和活性炭;米糠中提炼出米糠油,米糠粕则提炼出卵磷脂、肌醇、 谷维素等产品。2010年4月,“金龙鱼”稻米油(又称米糠油)已经上市,其大米产业链初步成形。
得益于中国市场的贡献,这家亚洲企业在2008年以收入衡量已经超过路易达孚,不仅坐上全球第四大粮油企业的交椅,也正在打破世界四大粮商ABCD的长期垄断局面。
世界粮商格局重构之时,中国食用油市场“外企主导、国企跟随、民企分化”的传统版图也面临松动。民营企业在玉米油市场实现的成功突围显见,消费升级的大 背景下,健康油领域的竞争进入新的轮回,随着消费者对油脂营养结构的重视,更多新品种将会得到认可,市场会不断成熟,层次亦会更加完善,而油企中的新生力 量从某一细分领域反超并非没有可能,他日到底谁主沉浮,目前尚不可知。
李永立为大福证券上海代表处总经理。
对于本文内容您有任何评论或补充,请发邮件至
[email protected]

  ADM:全产业链楷模转型

  围绕农作物这个核心点,ADM公司在过去漫长的发展中从农业阶段进化至化学阶段,依赖深加工技术收获了油脂及食品市场的丰厚红利;而步入新时代,清洁的生物燃料和高附加值的农业服务领域成为了ADM的摇钱树。这个庞大的农业帝国适时的阶段进化值得借鉴。

  2009 年,世界四大粮商之一的ADM公司营业收入达到692 亿美元,净利润达17亿美元,已是连续第77个年头向股东支付红利。中粮集团所欲打造的“全产业链”模式,ADM实在可称其楷模:把大豆加工成动物饲料和 色拉油;把玉米转变成玉米油、乙醇燃料和软性饮料的甜味剂;购买可可豆后再销售巧克力;小麦加工成面粉后再运送到烘焙公司。其传统的商业模式中既包括按吨 生产的全过程(如饲料、大豆油、玉米油),也倚赖按磅销售的高附加值技术(如赖氨酸、蛋白粉)。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ADM不仅在大豆、玉 米、可可豆等作物的采购、贸易、加工处理、运输、销售等环节实现了控制,围绕农产品链条深耕细作;而且站在了农业发展的前沿方向,其盈利结构的变更则显示 ADM已逐渐发展成为能源商及农业服务商,谋求获取增值环节更高的附加值。从ADM的发展看,其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农业阶段。以并购实现从亚麻籽到豆油、面粉领域的扩张;以先进炼油技术加速在农业领域扩张。时间跨度50年。
ADM最早以亚麻籽起家,在美国大萧条时代抓住机遇,通过数次并购,快速切入大豆油和面粉领域,实现了农业领域的横向多元化。它1933年开始生产饲 料,围绕农业加工产业链纵深发展。1934年,经过10年的探索后,ADM成功采用溶剂浸出法萃取豆油,不仅出油率高、质量好,且生产效率和自动化高,易 于大规模生产,ADM借此领先技术在全美迅速扩张。这一时期,1935年ADM实现净利润252.57万美元,1947年净利润增长至1567.30万美 元。
第二阶段,化学阶段。掌握了领先的化学技术,进一步强化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产品开始出口。时间跨度30年。
1954 年,ADM购买了美国工业化学品公司树脂部,1957年,进入大豆分离蛋白领域。1966年,生产组织化蛋白(用脱脂大豆粉制成,用于食品添加)。通过在 化学技术上持续保持领先优势,成为了世界上大豆加工规模最大、产品特别是大豆蛋白产品最多的企业(包括6种不同加热和添加磷脂的脱脂豆粉、21个大豆分离 蛋白、6个浓缩蛋白、5个组织蛋白)。在大豆之外,ADM还切入玉米深加工领域,1970-1971年,相继通过收购获得干法、湿法加工玉米技术,带动了 玉米淀粉的深加工。同时期ADM出境收购,开始世界范围的扩张。1973年收购了英国Arkady公司50%的股权,1974年进军欧洲和南美,分别在荷 兰、盛产大豆的国家巴西收购了大豆加工厂。
第三阶段,能源、服务阶段。从粮商向能源商、服务商转变。时间跨度将近30年。
1978年,ADM在时任美国总统的卡特要求下研发替代燃料应对石油危机。此后,ADM开始了使用玉米、大豆制造乙醇的进程。在此过程中,伴随技术进 步,ADM产品线不断丰富。以玉米衍生产品为例,从淀粉、葡萄糖、饲料、玉米油,发展到变性淀粉、燃料乙醇、赖氨酸。目前ADM已成为最大的玉米乙醇及豆 油生物燃料生产商。2009年,ADM在美国拥有5家乙醇工厂,还有两家工厂正在筹备当中,其年生产能力将提高到16.5亿加仑。公司现任掌舵者帕特丽 夏·伍尔兹(Patricia A. Woertz)具有深厚的石油背景,显见ADM向生物能源进军的坚定决心。
时至今日,ADM作为一家整 体上市公司,拥有四个主要业务部门:油料加工、玉米深加工、农业服务及其他(图1)。其中,农业服务领域成为了ADM盈利结构中的重要支撑,ADM通过谷 仓、码头、仓库和港口设施连接成了复杂的全球网络,同时拥有由卡车、铁路货车、驳船、集装箱和远洋船只组成的运输系统,其500多个存储和分销设施使 ADM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物流公司之一,以连接原材料产地、ADM加工厂、客户等,提高附加在产品上的价值。2009年财报数据显示,ADM农业服务部分的 收入已等同于油料加工、玉米加工两块业务收入的总和,在总收入中占据将近半壁江山(图2、3)。


ADM的触角已经伸向了32个国家,在新兴的亚洲市场同样收获匪浅,自2007年年报起, 其首次将亚洲油料加工业务的盈利情况单列。凭借将近一个世纪的资源和技术积累,其2009年在亚洲的油料业务经营利润达到2.48亿美元,甚至超过了这一 业务1.79亿美元的销售收入(图4)。


在中国市场,ADM的“魅影”同样无处不在,在众多知名品牌背后若隐若现,ADM与丰益国 际共同成立的益海集团拥有金龙鱼、胡姬花、元宝等品牌,而与中粮集团的合作则从原料采购、油料压榨、“萨利维”与“滋采”系列高端油的布局上全面展开。除 此之外,ADM还积极投资控股或参股,在中国建设玉米、大豆、大米等粮食加工基地,组建物流公司,贯穿运输及销售网络等,以适时适地收割正在增长中的中国 油脂市场。其在生物燃料技术及运输物流体系上所奠定的优势,对中国本土企业而言,无疑意味着长远的激励与威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10

阿里巴巴筹建银行待批 意在支付宝牌照

http://www.21cbh.com/HTML/2010-9-25/3NMDAwMDE5ODg3Nw.html

中秋节期间,一条“阿里巴巴将成立商业银行,已获银监会等批准”的微博引起广大网民的关注。最新的消息是,据中国广播网报道,浙江省和杭州市对阿里巴巴成立商业银行一事积极,但最终审批权还归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目前还未获得他们对此事的正式批复。

分析人士认为,阿里巴巴此举是为支付宝获得牌照资格。

据 相关法规,成立商业银行需要满足几个条件:有符合本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的章程;有符合本法规定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有具备任职专业知识和业 务工作经验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有符合要求的营业场所、安全防范措施和与业务有关的其他设施。

其中,设立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十亿元人民币。设立城市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一亿元人民币,设立农村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五千万元人民币。注册资本应当是实缴资本。从这些方面看,阿里巴巴成立商业银行并不存在法律和资本障碍。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曹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而对阿里巴巴而言,通过直接开设商业银行赚不赚钱、拉了多少存款,为中小企业放了多少贷款并非最重要的,关键是届时支付宝的“合法性”便有了更大把握的保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11

汇源现金告急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9/414005.html

源未被可口可乐收购的恶果正在显现。

因为当初可口可乐承诺了179亿港元的好价钱,让朱新礼放心将大量资金投入到上游果园建设。收购案被否决之后,汇源为扩展业务又大幅借贷,负债率激增。

现在麻烦来了。这家中国最大中高浓度果汁生产企业背上了债务违约的指责。

9月10日,汇源果汁(1886.HK)被指今年4月订立的三年期2.5亿美元贷款已经违反协议条款。根据贷款协议,汇源的负债比率不能超过 65%,而负债对未计息、税、摊销及折旧前盈利(EDITDA)的比例最高为5倍。2.5亿美元的贷款加上之前5000万美元的贷款余额,汇源负债比率由 2009年底的28.8%升至今年6月底时的70.3%,明显超过了银行的相关限制。

据路透社报道,汇源已向18家贷款银行建议修订协议内容,包括将负债对净有形资产比例由0.65倍放宽至0.7倍,负债对EDITDA最高比例亦上 调至7.75 倍,最低利息覆盖率则由4.5倍放宽至4倍。汇源还提出向银行多支付0.05%的利息作为豁免费用,即125万美元。

9月16日,一众银行家们受邀参观了汇源工厂。对于朱新礼和众银行家的沟通,汇源发言人曲冰表示“交流愉快”,并表示由于贷款协议涉及多家贷款银行,各方仍需商讨各项细节,但对近期内达成协议充满信心。

汇源需要取得18家银行中的12家银行的同意,才能获得豁免及通过协议条款修订。汇源最终很可能会获得豁免,毕竟银行逼汇源还钱或者降低负债率,只能是得不偿失,要让汇源维持运营,需要保留必要的现金。

此外,今年7月,软银赛富基金接替达能成为汇源的第二大股东,赛富基金适当援助也并非没有可能。这让汇源可能会暂时渡过这场现金考验。

当初朱新礼之所以想要出售汇源,就是因为下游利润太低。果汁行业受制于上游的原料提供方,2007年,由于生产量增加及进口浓缩汁价格上升,浓缩汁及果浆成本增加55.5%至4.66亿元;2008年汇源果汁销量同比仅有5%的增长,而原料成本增加了29.4%。

朱新礼希望能够借助得来的资金进入上游。而后,上游启动开始花钱,各地的果园基地相继开工建设。

但是,可口可乐收购被否决,不仅让出售上市公司汇源果汁的74亿港元(通过全资控股的汇源控股朱新礼可以套现74亿港元)未能如约而至。所以,从 2009年3月商务部否决收购协议开始,外界就对汇源的财务风险提出质疑。虽然汇源紧急叫停了上游果蔬基地建设,但是有公开资料显示,汇源其时已经在上游 投入近20亿元。东方艾格分析员陈静认为这些项目只能暂停,毕竟汇源与地方政府都签有协议。

同时,朱新礼不得不再次拾起本已放下的下游产业—这是一个竞争激烈需要砸钱的市场。

在等候交易审核期间,汇源对下游的投入几乎终止,对销售团队和下游经销商也做了大幅削减。而百事可乐的纯果乐100%果汁、中粮集团的“悦活”100%果汁等却正在酝酿夺取汇源的地位。

重建销售团队,推出新品柠檬me是重振第一步;2010年3月亮相的果汁果乐则被赋予重拾河山的厚望。

根据尼尔森的统计,汇源继续保持中国百分百果汁及中浓度果蔬汁市场的龙头地位,销售额分别占各自市场近50%及42%,但是高浓度果汁的市场覆盖率 仅有20%左右,要想获得更大的增长,只能向空间更大的低浓度果汁饮料市场发展。为了这个计划,汇源2009年9月在德国科隆展会上预定了60条果汁果乐 生产线,2010年,汇源将为果汁果乐新建10个新工厂。央视广告、湖南卫视《勇往直前》冠名等推广也迅速展开。

但汇源对外声称投入50亿元的果汁果乐并未带来立竿见影的收益。其2010年上半年报显示,汇源果汁实现销售额14.8亿元,同比增加68.4%, 毛利率也增加到36.8%,但是净利润亏损7224.7万元。原因即在于,因为推出新产品以及加强销售队伍建设,营销管理费用占比高达44.5%,达到 6.6亿元。而陈静认为,果汁果乐未能发挥汇源在中高浓度果汁领域里的强势地位,低浓度的果汁饮料竞争激烈,统一、康师傅等早已占领强势地位,汇源的产品 独特性不强,市场很难打开。

围绕果汁果乐的投入使汇源急需资金。对于此次涉及违约的2.5亿美元贷款的用途,汇源称:“基于对国内果汁市场前景的看好,为扩充生产提供资金。”这显然是用于其投下重注的果汁果乐。

同时,朱新礼也不甘于就此放弃上游的建设。2010年3月果汁果乐的上市发布会上,朱新礼再次强调,一定要解决产业链的问题。

2009年6月开始,汇源重拾上游基地建设,在湖北钟祥、安徽砀山和山东乐陵等地的项目陆续再开工。毕竟,成为最大的浓缩汁提供商,是朱新礼一直以来的愿望。

在原有投入之外,汇源还启动了其它几个新的上游项目。3月份,陕西杨凌投资3亿元的项目再增资3亿元;4月份,签下总投资5亿元的永春项目;山西万荣项目在已投资2亿多元的基础上再投资5亿元;投资5亿的南充项目更是创下今年1月动工、9月13日正式投产的高速度。

同时背负着上游果园基地建设和下游果汁果乐市场开拓的汇源难免有点力不从心。同样强调打通产业链的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接受《第一财经周刊》采访时 曾表示,上游太大了,太复杂,牵涉的政策复杂,牵涉的人也太多,“中粮的西红柿种植、葡萄种植采用的订单式管理、租赁种植等都是进行很多种尝试才得到的经 验。”

朱新礼本人也承认,汇源的战线拉得太长,从种苗、果树、果园、加工、生产到质量、品牌、销售、货架,“这么长的产业链,我不撑着没有接下来的人能撑着。”

针对这次危机,在强调汇源有多种融资渠道的同时,朱新礼也表示,“集团手头现金接近12.3 亿元”,即使贷款银行在明年6月底前要求偿还贷款,“亦有能力偿还或安排再融资”。

但大福证券分析员左国光认为,债权人将收紧汇源日后的信贷审批,此情况将阻碍公司债务融资的灵活性,并可能导致融资成本上升,进而竞争优势减弱。

外界也对朱新礼是否再次“卖猪”有了猜测。与可口可乐洽谈收购事宜时他的一句话被传诵一时:“企业要当儿子养,但是要当猪卖。”

如今蒙牛已经纳入中粮系统,而中粮也被认为是收购汇源的最合适人选,不过中粮与可口可乐的合作伙伴关系可能导致一些同业竞争的争议。

朱新礼曾经在签下出售给可口可乐的协议时说,“我快60岁了,我得考虑我的股东股民员工怎么办,我不得好好交给一个人、一个大企业,好好把它发扬光大?你想想我还能交给谁呀?”

现在,这仍然是个疑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1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