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投資者怎樣才能穿躍財務數據的迷霧? 水晶蒼蠅拍

http://xueqiu.com/4818651187/22465755
前期有網友提出該怎樣越過財務數據的陷阱來識別真正好的企業這個問題,其實在我看來有3點值得考慮:

第一,對於財務基本知識的掌握肯定是最基礎的條件。如果基本功差的太多,恐怕也別談什麼真假的問題了。

第二,將財務數據與企業的經營環境分析,具體競爭優勢分析,經營要素的展開分析,競爭對手相關情況對比這些東西割裂開以後,其實已經在踏入一個巨大陷阱。這種模式下,被「數據神話」重創只是個時間問題而已。

第三,在對財務報表及數據的分析中,不要陷入某一未可解的細節難以自拔而需要建立起整體性觀察態勢的角度。

首先有對企業生意本質的認識後,更加有助於對財務數據的梳理和驗證。打個比方,你不用太瞭解麥當勞的財務報表也該認識到這肯定是一筆不錯的生意(任何時候都人不少極高的周轉,面包夾肉的成本賣的卻很不便宜,免去大廚和複雜的配餐、豪華的裝修等不必要的開支等)。你也不用仔細去推敲一個自行車修理攤的財務報表就該知道這筆生意的吸引力相當有限(修車的生意既不多,單筆生意的營業額又非常有限)。同樣我們也不需要打開財務報表就知道家樂福一定是屬於低利潤率高周轉率的企業類別。所以,所謂「生意的本質」就是回答「這個公司是怎樣賺錢的」這一問題。

這裡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財務分析中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問題。所謂普遍性就是甭管什麼企業,都大致遵循的。比如利潤率與費用率的此消彼長;所謂特殊性,就是一些企業特定的商業模式或者發展階段決定了,其某幾個經營指標特別具有參考性。比如蘇寧的報表中開店數目與單店單位面積的銷售額就是一個特殊性的指標;又比如比如地產企業慢周轉特性下的存貨以及預收款對利潤的重大提前揭示,而其財務結構也注定了「生於利潤死於存貨」;再比如一些企業處於某種新的商業模式初步擴張的時期那麼這個時候特別需要關注其費用率是否失控;還比如一些工業設備類企業,天然的不可能有太高的周轉率,在成長階段經常的問題在於競爭快速加劇中,其利潤率會否一落千丈或者銷售額持續的高度偏離行業正常波動幅度而揭示著某種行業週期逆轉的可能等等。

總之,普遍性問題是每份年報都必然要關注的,特殊性問題則更加直接的揭示了特定類別、或者特定階段企業的健康狀況或者持續需要關注的重點。

在具體的財務數據分析時,我個人認為要把握好「細節」與「整體」的度。對於企業財務報告的細節,特別是關鍵細節予以重視當然是必須的,但是更重要的,不是站在「會計」的角度去「質疑真實性合理性(實際上也很難做到,以為我們根本不可能接觸到原始憑證)」,更不能因為某一個細節問題而推倒或者模糊整體性——實際上,企業會計系統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很多項目其實並沒有特別確切的規定,企業管理者在一定程度上進行符合自身利益的會計調節(而不是會計欺詐),不但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是無法避免的。

我一直認為,把握企業的財務報告,應該站在一個生意合夥人的角度來把握評估「態勢」,而這種經營態勢主要是有與企業經營特性高度相關的一些財務指標和數據組合形成的,並且需要以較為連續性的時間角度來審視。在「發展態勢」的相關信息顯示正常,對一些並不導致要對企業的重大經營特性產生威脅的細節數據的模糊上,不宜過於聯想。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都會發生無法解讀一些具體財務細節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個人的態度是第一如上述所表達的「主要經營態勢」的各項數據是否有很好的互驗證性,第二還是需要考慮這個企業的管理者屬於一個什麼層次的人,當然這可能是另一個話題了。

另外這個問題最終會回到一個投資原則:看不懂的不碰。哪怕是再靚麗的財務報表和數據,只要我摸不清其生意的本質和邏輯所在,那麼就不要眼饞,更不要被匪夷所思的業績迅猛增長而誘惑——這不是我的那盤菜。這樣雖然可能錯過一些真的黃金,但是至少確保了我們投資的安全性。何況,看不懂的企業,也不可能真正拿的住或者真正敢下重手,最後就算讓你「賭」到了很高的"收益率",但實際的"回報額"卻往往並不高。

如果我們願意回顧一下過去歷史上曾經出現的一些財務驚爆大醜聞大陷阱的案例,我們會發現其特徵無非就是兩類:

1,企業在普普通通的行業中作出了匪夷所思的業績,且這種業績明顯缺乏足夠的邏輯支撐,比如藍田股份吹噓的「高科技養殖」帶來比同行高10倍20倍的利潤。

2,企業的運作異常複雜難懂,業務高度的不清晰或者存在極多的模糊點,讓人根本難以把握其經營的實質狀況,比如安然以及次貸危機中眾多金融企業複雜到極點的投資遊戲。

以這個邏輯來看,其實在投資上的很多問題繞到最後,我們最終發現答案總是被巴菲特智慧的光芒所籠罩。這個問題也是一樣,到這裡我們可以更加理解為何巴菲特總是青睞業務簡單、競爭壁壘明確,且自己的能力圈又可以理解的企業。因為即便從「不容易被騙,容易檢查」這點上而言這類企業對於投資者也是非常有利的。

誠然,由於各種天然的原因,很多財務數據是籠罩著一層迷霧而不可能從會計角度而言那麼真憑實據的。但是我認為幸運的是,一隻癩蛤蟆不會只有一個膿包:這就像一個糟糕或者有財務欺詐嫌疑的企業,一定在其它各方面也同樣會顯現出明顯的瑕疵或者徵兆。一個學會聯繫起來看問題,學會建立在整體性上理解企業的投資者,會在分析財務數據的時候善於利用其它的「膿包」。在此基礎上,學會尊重常識而不是輕信「例外」,學會只與優秀的生意,優秀的企業家為伍,是遠離任何陷阱的更重要的保障。

所以如果最終簡單總結為一句話就是:沒有對生意的理解,就很難把握到財務分析的實質。而穿越財務陷阱迷霧的關鍵,其實也是在數據之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81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