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董秘新势力

http://www.xcf.cn/newfortune/fmgs/201705/t20170503_780637.htm

第十三届新财富金牌董秘

  上市公司急速增长的投资并购和再融资需求,让之前主要着力于信息披露、投资者信息管理等日常事务的董秘,成为大多数上市公司资本运作的推动者。

  伴随工作职能重心的转移,董秘职群特征也发生了相应变化。相比过往,董秘大多出身于人事、行政工作背景,如今,具有财务、金融背景的董秘开始走俏市场。而拥有丰富的资本运作经验和出色的资本运作能力,更成为金牌董秘不可或缺的属性。

  “项目前期,董秘是策划者,要对资本运作项目进行规划和策划,分析可能面临的阻力和困难,并提出可能的应对方法。在项目运作过程中,董秘是倡导者,通过整合资源,协调公司内部与中介机构的沟通和连接。在项目发行过程中,董秘又成了执行者。只有了解本公司的产业和发展战略的董秘,才能在发行过程中做好与监管机构、中介机构和投资者的沟通。”

  刘鲜花/文

  “信息披露、投资者关系管理是董秘的基本工作职能,而资本运作能力已经成为核心竞争力。”随着上市公司的投资并购和再融资需求急速增长,越来越多的董秘如同皖新传媒(601801)董秘武新玮一般,将资本运作能力视为一个优秀董秘必备的技能。

  董秘职群历经20多年的发展,工作职能不断扩展,从最初的信息披露、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常规工作,到2007年股权分置改革后的市值管理职能凸显,再到十年后的今天,资本运作的工作职能被提升至重要位置。

  2017年第十三届新财富董秘调查显示,在从事董秘工作外,高达70.69%的董秘兼任了“投融资工作”,远远超过了兼任过法律工作的29.89%和兼任行政工作的27.59%。这与之前的调查结果大相径庭(图1)。

  第六届和第九届新财富金牌董秘评选时,在基础职能之外,董秘兼任最多的工作均是“行政”,分别占比25%和47.2%,另外还有16.7%和19.4%的董秘兼任财务工作(表1)。当时,“资本运作”尚未细分成独立选项,而被统一划归为“其他”工作中,与销售、采购、综合管理等工作并列,远未到达今天的核心位置。

  2015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在修订的《上市公司董事会秘书管理办法》第十七条中规定,上市公司董事会秘书应协助上市公司董事会制定公司资本市场发展战略,协助筹划或者实施公司资本市场再融资或者并购重组事务。深交所推出的《董秘信息披露实用手册》中也规定了,董秘除做好信息披露和投资者关系管理外,还应当好参谋家,多方面促进公司做优做强。

  事实上,如今在境内大部分上市公司,资本运作都由董秘来推动。据中环股份(002129)董秘安艳清介绍:“在资本运作运行的不同阶段,董秘扮演的角色也不同。” 正是凭借董秘丰富的人脉资源和过硬的资源盘活能力,各个项目才能运行得更为高效顺畅。

  “项目前期,董秘是策划者,要对资本运作项目进行规划和策划,分析可能面临的阻力和困难,并提出可能的应对方法。在项目运作过程中,董秘是倡导者,通过整合资源,协调公司内部与中介机构的沟通和连接。在项目发行过程中,董秘又成了执行者。只有了解本公司的产业和发展战略的董秘,才能在发行过程中做好与监管机构、中介机构和投资者的沟通。”

  资本运作职能的凸显,让“资本运作能力”成为当下董秘最希望提高的专业素质——74.76%的比例远高于其他诸如法律和新闻媒体协调能力等(图2)。

  为了顺应董秘工作职能重心的转变和董秘职群特征的变化,新财富于第十二届金牌董秘评选时首推“上市公司资本运作十佳项目”奖项。评选以自荐项目材料+投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选拔,每年1月为征集期,征集后采用内部专家小组第一轮筛选后整理为项目投票名单。在2月评选期间以证券分析师、机构投资者、投行及专家委员会作为投票人进行投票(表2)。

  上市公司资本运作驶入快车道

  自1994年上市公司董秘被确定为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董秘职群的职业生涯已经走过了23年。在这个过程中,董秘的职能角色及职群特征都在随着大环境发生着变化。

  而近两年,资本市场上最显著的变化当属IPO的提速。2015年和2016年,分别有223家和227家公司在A股完成了IPO,创下了自2012年以来的最高纪录。在注册制的基调之下,IPO未来也将继续成为政策鼓励的大方向。

  除IPO加速外,上市公司的投资并购活动也愈发频繁。Wind统计数据显示,2012-2016年,并购交易的数量和金额均成增长态势。2016年并购数量4548起,并购金额达30889亿元,无论从数量还是规模来看,均约是2012年的两倍(图3)。

  与此同时,上市公司再融资的规模和频率也进一步刷新纪录。Wind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和2016年,A股上市公司分别有857和798次“增发实施”。两年的增发数量超过2010-2014年的总和(共1285次)。高频者如通威股份(600438),2016年共实施了四次增发,募集资金总额达120.43亿元,平均3个月增发一次。

  以本届新财富金牌董秘评选为例,2016年度,“金牌”公司有198家在2016年度曾经有过募资记录,其中联建光电增发募资6次。200家“金牌”公司上市以来募资金额合计为9684.44亿元,以占A股市场6.15%的公司数,获得了A股市场融资额度的9.08%。(表3)。

  值得关注的是,次新股成为了再融资中的一只“生力军”。2015年IPO的223家公司,在2016年增发58次,其中2015年5月15日上市的金科娱乐(300459)仅在2016年5月就完成两次增发,共募集资金41.4亿元,两次增发的时间间隔仅仅只有8天。由于IPO存在23倍市盈率的限制,通过上市首发募集的资金有可能无法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因此就会有公司在上市后就有了融资的需求。

  另一方面,次新股宣布停牌的速度也有所加快。仅2016年下半年,就有12家在当年上市的次新股因“筹划重大资产重组”宣布停牌。其中,2016年8月2日上市的中潜股份(300526)更是在上市仅1个月后,就停牌“筹划重组”。

  “公司这一两年的资本运作比较多,因为企业的做大做强和国际领先的发展战略,需要再融资和并购的支撑。一方面通过再融资,企业可以获得资金支持。另一方面,能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补足公司短板的企业。可以提升公司业绩的标的以及能帮助公司拓展海外业务的对象,都是公司非常感兴趣的投资并购对象。”中国铁建(601186)董秘余兴喜表示。

  财务、金融背景的董秘更受青睐

  投融资工作职能的凸显,使得董秘职群的特征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新财富对2015年和2016年450家IPO上市公司的董秘职群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具有财务、金融背景的董秘愈发受到上市公司的青睐。无论是公司自己培养的还是外聘而来的董秘,拥有财务、金融背景的董秘数量都要高于拥有办公室、行政人事从业经历的董秘数量(图4)。

  与专业性的提升相匹配的是,450家新上市的董秘不仅平均年龄要比A股所有上市公司的董秘年轻,并且其中70后、80后董秘的数量也要高于A股上市公司在这两个年龄段上的比例。

  具有财务和投融资并购从业经历的董秘,在从事资本运作时显然会更加得心应手。余兴喜自1976年加入中国铁建,长期负责公司的会计和财务工作,在任职公司财务部长后,同时也分管投融资工作,并曾担任过投资部经理,对资本运作有较多的研究。而武新玮在2015年1月担任皖新传媒董秘之前,便是投资管理中心的总经理,负责公司的投融资工作。

  而对之前没有投融资工作经验的董秘而言,也可通过搭档投融资并购专业人员的方式,团队作业完成任务。利亚德(300296)董秘李楠楠在公司上市前,主要承担法务、人力资源、采购方面的职能。利亚德为此招聘了一名投融资并购专员,通过最懂技术的专业投资人员与最了解公司产业和发展规划的董秘搭档的方式,来顺应市场的需求。

  虽然有不少上市公司也开始采取这一模式,甚至有些公司组建起自有的投资并购团队,但对董秘而言,面对“投融资知识储备不足”、“须需提高财务和投资并购相关知识储备”、“政策的不连续和更新,对资本运作的规则还不是很熟悉”等诸多问题,储备相关知识、提高自身业务能力,都成了必然的路径。

  自我升级  巧借外力

  总结多位董秘的经验,他们的秘笈通常少不了以下几招。一方面,关注监管机构的政策导向和资本市场上的融资、并购动向,紧跟政策和市场的节奏。例如,2016年9月8日修订后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发布,该《办法》进一步提高了借壳上市的标准,从2个标准上升为“5+2”个标准。类似的政策调整,董秘都应该在第一时间关注、消化。

  另一方面,多研究市场上已有的案例,通过解剖分析来判断其他上市公司的案例可否适用于自己所在的公司,或立足已有的案例进行创新型的尝试。

  与此同时,董秘因为长久以来就承担着企业与资本市场的窗口职能,与券商、分析师、基金机构等中介机构保持着有效的沟通。与中介机构多讨论相关业务,或是向有经验的董秘请教,都是更为快速有效的方式。

  拥有多年投融资并购经验的余兴喜,在上市公司的再融资上颇有一番心得:“筹划每一项资本运作前,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恶补知识,研究政策和案例。同时,要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与券商、律师、审计师多沟通了解。当然,也要有自我鉴别的能力,从中介机构方吸取有价值的信息”。

  中国铁建2015年在A股完成了一单99.36亿元的定向增发后,余兴喜开始琢磨是否可在H股实施增发,可摆在眼前的现实是:国有控股公司“增发价格不能低于每股净资产”,而中国铁建在H股的股价一直在每股净资产之下。

  通过研究政策、学习案例,以及与中介机构的沟通,余兴喜发现在H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是一种比较可行的方式。中国铁建在2016年成功发行了两期H股可转换公司债。此外,中国铁建还于年中成功发行了80 亿元可续期公司债。

  “并购需迈三道坎”:方向、融资、监管

  2016年全年,利亚德一共实施了13起资本运作项目,其中包括4项投资和5项收购,包括投资上海诚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500 万元,持股40%;投资济南心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40 万元,持股20%;1.28 亿美元现金收购NP(NATURALPOINT,INC.) 公司;1.8亿元现金收购西安万科时代系统集成工程有限公司100%股权等。

  李楠楠在解释公司这两年资本运作快速增长的原因时指出:“公司市值在100亿元以内的时候,可利用的资本运作手段非常有限。而当公司壮大后,市值超过100亿,融资的方式和渠道、收购标的都扩展了。以前主要用发股和现金购买的方式来并购资产,后来运用了公开发行公司债、非公开发行融资等方式,还开启了海外并购的步伐。”

  不管是投资还是并购,对企业来说第一步就是选定方向。“上市公司的投资发展战略最为重要,我们确定了内涵式增长、外延式发展的投资并购战略,定了文化、教育这两个领域为投资并购方向,只并购具有战略业务协同的企业。”武新玮表示。

  “确定公司资本运作的战略和大方向是最漫长和痛苦的,我们花了1年时间,考虑企业应该往哪个方向并购发展。”李楠楠显然也认同武新玮的观点,同时她也进一步指出,“只有把你所处的产业摸透,明确自己属于产业的哪一环节,想要投资并购哪一个产业链上的企业。大方向定了之后,资本运作才能有规划,成功率也会更高。”

  不可否认的是,作为董秘,只有深入到公司的实际业务中,对公司的主业有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公司发展方向和产业的优劣势,才能使让资本与产业有效结合。

  “当确定了要并购的产业后,我们用了整整1年的时间,把这个产业链上注册资本100万元以上的企业全部都了解了一遍,从中选出了适合的标的。”李楠楠如此介绍其在标的选择上的经验。

  选完行业,选企业,除此之外 ,团队也是上市公司选择标的的主要标准之一。武新玮直言:“我们的投资并购有三个标准,首先是对团队的判断,其次是看团队领导者,二者的价值观是否与公司相匹配。然后从业务出发,回归业务上,标的是否与公司的业务协同促进。当然,我们有时也会与大的基金机构合作,借助外力,提升投融资的能力”。

  选定了标的,万里长征才完成了第一步,在实施的过程中,各种问题都会接踵而至。“在谈判时,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制定好方案,了解对方的痛点,亮出公司的绝对优势。皖新传媒往往能通过资质、资源等优势,以较低的价格拿下标的。”皖新传媒曾先后投资了新华网、沪江网等热门标的,并于2016年3月出资1亿元,发起成立“头头是道”新媒体基金,并通过后者投资了喜马拉雅。

  “谈判时要谨防踩雷,深入了解所处行业的的谈判陷阱和行业潜规则,结合行业特点,在方案设计上,除了常规的承诺外,还要尽可能利用风险条款防范陷阱。”李楠楠指出。

  这几年中国企业出海并购的案例越来越多,有过两单海外并购经验的李楠楠表示:“海外并购的规则与国内存在一定的差异。海外并购,交易就是交易。海外的公司大多由机构和公开股东持股,因此价格是核心要考虑的问题;价格差不多的时候,考虑的是钱到位的时间;下一步能不能跟企业更好的合作,是第三个考虑的条件”。

  获得2017年十佳资本运作项目之一的利亚德1.28亿美元现金收购美国NP公司,是李楠楠运作的第二单个海外并购项目。选择NP公司一方面是拓展海外业务的需要,而更为重要的是NP公司在VR领域上的技术领先,与利亚德的战略布局一致。

  在确定了标的后,利亚德以较为有竞争力的价格,并在通过了美国外资投资委员会(CFIUS)的审查后,与NP公司达成了收购意向。

  这单交易成败的关键因素在于境内融资的问题。利亚德在2016年11月与NP公司签订了合同并支付了定金后,恰巧碰上了外汇管制较为严格的时点,一批境内公司的海外并购因此终止。

  但凭借上一单海外收购的经验,利亚德通过多套方案设计,解决了“内保外贷”的银行贷款难题,借助自有资金、银行贷款和其他方式自筹资金先行支付了NP公司收购对价。在规定的时间解决了钱到位的问题,从而确保了交易的最终完成。

  不管是增发还是并购,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始终绕不开的是各级、各国政府的监管。对此,与监管层打交道多年的余兴喜总结道:“充分了解监管政策,及时有效地与监管机构进行沟通,做到信息披露合法合规,决策程序合法合规,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137

一位主動摘牌的新三板公司董秘自述:其實不想走,其實很想留,但沒投資人達到要求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5-10/1103650.html

每經記者 張祎 每經實習編輯 曾艷艷

4月24日,新三板掛牌公司數量更新至“11111”家,這一天被網友戲稱為新三板豪華“光棍節”。

接連三天,這個略顯孤獨的數字就定格在股轉官網上,一直沒有變動過。

“新三板掛牌企業的數量我一直在關註,之前每天都會有增長,怎麽連著幾天都是11111家,難道那幾天沒有新增的掛牌公司嗎?”一位投資人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提出了疑問。

記者打開股轉官網“業務周知”一欄發現:在4月24日至26日,每天都有新增公司掛牌新三板,與此同步的是,也有相當數量的公司終止掛牌。正因為這“合拍”的節奏,才導致“11111”這個數字連續霸屏了四天。

據Choice統計,4月新三板新增掛牌數量僅116家,相比3月份的298家、2月份的316家,呈懸崖式下滑。與之同步的是,想要“逃離”新三板的公司隊伍正在逐漸擴大。截至5月5日,2017年以來摘牌的新三板企業共有102家,遠超去年全年56家的數量。新三板圍城現象越來越明顯——城外的企業想進去掛牌,城內的企業想出去尋找遠方。然而,資本市場從來都是名利場,掛牌公司和摘牌公司終究逃不過一個“利”字 。

陳先生,是一名摘牌不久的基礎層企業前任董秘。因為企業摘牌了,他也被迫跳槽,去到另一家掛牌公司繼續從事資本對接工作。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他詳細講述了“前東家”從掛牌到摘牌的整個心路歷程。在他的故事中,或多或少能看到了許多新三板公司的影子。

越來越多的新三板企業奔赴IPO,提前布局至關重要。關註公眾號“NBD財訪”進入微信平臺,獲取最優質新三板公司董事長的深度訪談,在此前專訪的企業中,金宏氣體等公司的IPO申請已獲證監會受理,確成矽化等6家公司已進行IPO輔導。

披上“上市公司”的外衣

陳先生所在的S企業是一家TMT行業公司。記者與陳先生相識很早,記得第一次拜訪S公司時,與陳先生的交流主要停留在S公司的商業模式以及核心競爭力等問題上。讓記者記憶猶新的是,彼時,陳先生頗為自豪地多次強調S企業已不是一家小公司了,而是一家公眾公司。

當時,聊到掛牌新三板為公司帶來哪些變化時,陳先生給記者說起了一個細節。雖然公司是掛牌企業,但是在與其他客戶打交道時,對方多會稱呼S企業是“上市公司”。對此,公司基本上從來不會主動澄清,詳細向對方解釋,掛牌公司其實屬於“非上市公眾公司”。

“我們與客戶打交道時,看出不少客戶都樂意與上市公司打交道。這也難怪,(大家)覺得上市公司都是大企業,有保證。這種‘誤會’對我們來說也是好事。我知道我們不算上市公司,但是我們企業的產品一點都不差。”

記者再次碰到陳先生時,提及往事,陳先生有些不好意思。但是,他依然肯定了掛牌新三板的意義。他表示,從他角度來看,企業到新三板掛牌,從一家非公眾公司走向公眾公司,經歷了一系列的“基因改造”,掛牌後也需要比照上市公司進行信息披露等工作,確實有利於企業提升規範治理水平,增強發展後勁。

找不到理想的投資人

2015年是新三板高速發展的一年,掛牌家數猛增,各路資本紛紛湧入,可以說是那是新三板的“黃金歲月”。然而時移世易,2016年至今,資本寒冬開始籠罩著新三板,市場交投清淡、融資規模小、流動性差是去年新三板的真實寫照。

但是,整個市場環境的困窘,對於陳先生所在的S企業來說,似乎並無太大影響,按照他的說法,“我們企業其實不缺錢,也不缺投資者。”

在發布擬摘牌公告前,陳先生還經常接到中介電話,大多是詢問企業需不需要融資的,最多時,他一天接到過十多起這樣的電話。

陳先生掏出兩部手機給記者看,“當時,這些中介只能聯系我的座機,後來不知道他們怎麽得到了我的手機號碼,害得我又準備了一部私人電話。都說新三板現在特別缺錢,真沒感覺到,至少我沒感覺到。離我們公司不遠有個創業園,那里面也有好些掛牌公司,其中有幾家也融到錢了。有時候我們在圈子里交流的時候,他們均表示還沒想好準備用錢幹什麽。”

根據公開資料,記者發現從掛牌到摘牌,S公司始終沒有過融資記錄。陳先生告訴記者,每家公司情況不一樣,在融資這件事上,需求也不一樣。

“掛牌新三板的那段時間,公司的主營業務發展不錯,毛利率比較高,哪怕是到摘牌之前,每年也還有比較穩定的利潤,總的來說,掛牌期間,公司是不缺錢的,的確不需要融資。”

另外,也有股東惜售的緣由。陳先生說,原來公司的幾位股東基本上都是公司的發起人,伴隨著公司一路成長,對公司很有感情,因此在掛牌的過程中,沒有強烈的變現欲望,不太想轉讓手中的股權,也不想通過定增稀釋股權,這也是公司掛牌後一直沒有交易的重要原因之一。

記者提到,很多新三板一些掛牌公司股權高度集中,不少創始人股東都不想股權被稀釋,少量放出的股權也是給予員工作為股權激勵,或者是引入戰略投資者,這類企業中大多有打算IPO的“野心”。

對此,陳先生有自己的看法,“別人的情況,我們不知道。我們是的確不缺錢,但是如果當時我們願意融資,一定是有兩類人出現了,一類是能帶來資源的,比如能幫我們拓展市場,讓我們產品賣得更多;另一類就是戰略投資者,能扶著我們往前走,能幫我們壯大,給我們規劃。我們需要的是這兩類投資者,不需要單純的財務投資。但是很可惜,當時我接的很多電話基本上都是財務投資,甚至有的電話過來還要求對賭,這些我們一概都不答應,所以直到摘牌前,我們都沒有融資記錄。”

基於成本考慮黯然退場

按照陳先生的說法,企業當時經營狀況不錯,毛利率又高,又有公眾公司的身份“撐腰”,這樣的企業最終為何會走到摘牌這一步呢?

面對這一問題,陳先生沈默了一會,沒有直接回答問題。只是表示,“每家公司摘牌原因都不相同”。

在記者一再催問下,陳先生終於開口解釋,現在確實有很多公司在摘牌,但是每個公司的情況不一樣,有的可能有其他資本運作的打算,有的可能有別的想法。他們公司也沒有什麽特別的原因,就是掛牌後,一直沒有成交過,就是幾個內部股東持有股份。而且,考慮到現在掛牌費用挺高的,這樣“只出不進”意義不大。另外,公司未來想轉型,如果繼續掛牌新三板,越來越嚴格的監管可能會對公司的發展計劃帶來一定的影響,雖然說他們也不是很想摘,但是公司從長遠考慮出發,還是決定摘牌。

對於每年交的維持費用,陳先生扳起手指給記者算了起來:“現在每年的費用還是蠻多,包括對股轉的,對中登的,還有對一些中介的比如券商、律所、會所等等,現在中介費用確實蠻高的。另外,對於審計,現在股轉要求越來越嚴,費用也是一直在漲。摘牌後,一年能省下幾十萬的費用吧”。除了每年需要交納的這些必要費用外,陳先生說,其實掛牌公司還有一些看不見的成本,尤其對於一些小公司來說,每年為了符合掛牌的監管要求,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如果融資再融不到,可能得不償失,好多公司(摘牌)都有這方面的考慮。

“其實,我們也不想離開,費用招架不住,這麽長時間過去了,又沒有融資,也不想做市,就這麽耗著,每年那麽大一筆費用支出去,心疼!最後幹脆摘牌,公司一直沒有交易,而且公司經營也不存在什麽問題,所以摘牌的過程比較順利。現在新三板摘牌的企業比較多,所以股轉審核的也比以前慢一些,如果是有問題或是有瑕疵的公司,可能審核時間上相對要長一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000

樂視網董秘:存在失去對樂融致新控股權的風險

5月14日下午,樂視網召開2017年度業績說明會。會上,在被問到樂視網會不會失去樂融致新的控制權時,董事會秘書趙凱回複稱,此前,公司在公告中暫確認了截止目前本次增資對方及金額。本次增資前,控股子公司樂融致新的股權結構為樂視網持股40.31%,天津嘉睿持股33.50%,樂視控股持股18.38%,其他股東合計持股7.81%。本次增資後,樂視網持股比例將被稀釋,以現有協議及意向增資情況計算,增資後樂視網持股比例下降至33.46%。 同時,樂融致新股東樂視控股持有的18.38%股權處於凍結狀態,且部分或全部將進入司法拍賣程序。公司存在因樂融致新股權被司法處置,失去對控股子公司的控股權的風險。

以下為文字實錄:

投資者問:樂視網會不會失去樂融致新的控制權?

董事會秘書趙凱:尊敬的投資者您好,此前,公司在公告中暫確認了截止目前本次增資對方及金額。本次增資前,控股子公司樂融致新的股權結構為樂視網持股40.31%,天津嘉睿持股33.50%,樂視控股持股18.38%,其他股東合計持股7.81%。本次增資後,樂視網持股比例將被稀釋,以現有協議及意向增資情況計算,增資後樂視網持股比例下降至33.46%。 同時,樂融致新股東樂視控股持有的18.38%股權處於凍結狀態,且部分或全部將進入司法拍賣程序。公司存在因樂融致新股權被司法處置,失去對控股子公司的控股權的風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027

樂視網董秘趙凱:公司存在被暫停上市風險

樂視網今日舉辦網上業績說明會,公司董事會秘書趙凱就“樂視網未來會不會退市”的問題表示,公司已披露的2017年度審計報告中,立信會計師事務所出具了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意見。 根據《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股票上市規則》相關規定,公司出現最近兩年的審計報告對公司為否定或者無法表示意見,深交所可以決定對公司暫停上市。 如公司擬采取的措施在2018年度審計報告未消除無法表示意見影響,則公司可能連續兩年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審計報告,存在被暫停上市的風險。

以下為文字實錄:

投資者問:2017年年報巨虧138.8億元,會計師事務所也出具了“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上市公司的資格還保得住嗎?如果2018年會計師事務所也出具了“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樂視網未來會不會退市?

董事會秘書趙凱:尊敬的投資者您好,公司已披露的2017年度審計報告中,立信會計師事務所出具了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意見。 根據《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股票上市規則》相關規定,公司出現最近兩年的審計報告對公司為否定或者無法表示意見,深交所可以決定對公司暫停上市。 如公司擬采取的措施在2018年度審計報告未消除無法表示意見影響,則公司可能連續兩年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審計報告,存在被暫停上市的風險。感謝您對公司的關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030

農夫山泉董秘周力否認IPO,稱無上市計劃,只是接受例行輔導

8月6日,證監會浙江局官網顯示,農夫山泉正接受中信證劵對其首次公開發行A股股票的上市輔導,主要包括輔導公司鐘睒睒、盧成、孫星炎在內的高管相關資本市場規範事宜。

報告顯示,目前第一期輔導工作已經結束,下一階段的輔導工作重點主要包括:第一,了解公司新項目投資進展情況;第二,繼續關註公司輿情;第三,進一步督促公司接受輔導人員學習法規知識,持續了解公司規範運作相關事項。

第一財經記者向農夫山泉董秘周力求證上市事宜,“農夫無上市計劃,例行輔導而已,十多年前就已經在輔導著。”周力回複到。

據了解,農夫山泉即農夫山泉股份有限公司原名“浙江千島湖養生堂飲用水有限公司“,其公司總部位於浙江杭州,系養生堂旗下控股公司,成立於1996年9月26日。旗下飲用水品牌包括“農夫山泉”“農夫果園”、“尖叫”、“水溶C100”、“力量帝”“東方樹葉”等。中浙商雜誌發布的《2018浙商全國500強》指,農夫山泉去年營收162.5億元人民幣,按年增8.33%。

海通證券上海機構業務總監瞿時尹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雖然沒有很精確的數據,但可以了解到該公司營收過去5~6年都是正增長,2017年的營收增長8.33%,另外農夫山泉的品牌認知、渠道分布和定價能力上均有不錯表現。

據悉,這並非農夫山泉首次否認上市事宜,但多名金融業內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上述輔導報告來源是證監局網站,基本可以確認公司在走IPO流程。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邊長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00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