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不動產統一登記系統將全國聯網 以“宗地號”查房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5-07/1102405.html

經濟觀察報通過多渠道獲悉:國土資源部、住建部等多部委正緊鑼密鼓地推動不動產統一登記系統全國聯網,目前超過1000個市縣的不動產信息平臺端口已經接入全國,浙江、福建等省份也完成了全省不動產信息端口與全國的對接。

國土資源部制定的不動產統一登記系統全國聯網的進程表是,2017年年底完成、2018年投入運營。

據了解,房產買賣雙方可以依法以“宗地號”查詢房屋產權、土地性質、抵押、查封等基本信息。

查詢權和公開權爭議

全國不動產信息系統,在功能上類似於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不同的是,企業信息系統任何人都可以查詢,而不動產信息系統需經房產所有人同意才能查詢。

原國土資源部地籍管理司副司長向洪宜向經濟觀察報介紹,若全國不動產聯網平臺投入運營,購房者可以依法在全國聯網平臺上輸入“宗地號”查詢房屋的基本信息,若想了解房產的詳細信息,比如圖紙等,需買賣雙方持委托書依法到當地“宗地所”查詢具體情況。

盡管開放查詢有利於防範房屋交易風險,但也有專家對這一查詢規則持保留意見,建議還權於民,把房產信息公開和隱藏的權利交給房產所有者,從IT技術來說,這並不困難,也花不了多少錢。當然如果是公安、法院、檢察院等系統為了辦案等情況,該怎麽配合就怎麽配合。

經紀公司的擔心

經濟觀察報記者了解到,目前鏈家公司內部已關註到全國不動產聯網系統進展,轉型中的鏈家定位於房地產交易平臺,對全國不動產聯網可能帶來的變化保持著關註。

房地產的數據信息系統,無論對官方還是企業來說,都意義重大。在國家層面,目前由國土資源部主導的不動產信息系統是房地產稅開征的技術條件;從企業的利益訴求看,鏈家等經紀機構的房地產交易平臺是鞏固行業地位、延伸經營廣度和深度的重要手段。“若全國不動產聯網的查詢權利在政府部門,是利好鏈家等中介機構的;若查詢權利在個人手中,對鏈家影響有限,因為鏈家系統在房源審核方面做得不錯,對抵押房、查封房有嚴格的審核機制。鏈家現在最擔心的是全國不動產聯網具備交易功能、讓經紀人入駐這個平臺。”熟悉鏈家的一位人士分析。

向洪宜表示,全國不動產聯網現階段的思路是規避個人財產受到損失,全國不動產聯網也是為房地產稅作技術準備,暫時不會涉及交易。

接近財政部的一位人士表示,IT技術上沒有問題,問題是涉及交易與否取決於房地產稅的立稅標準,若房地產稅的立稅標準是以交易環節為標準,那就需要這些交易數據,若房地產稅的立稅標準是以持有環節為標準,可能就不會涉及交易環節。

距離全國不動產聯網正式投入運營還有500多天,但鏈家內部已開始調整戰略,加大了線上投入和服務職能,控制線下門店規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159

共享單車踏入物聯網賽道,數據戰爭下一步邁向何處?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605/163430.shtml

共享單車踏入物聯網賽道,數據戰爭下一步邁向何處?
峰瑞資本 峰瑞資本

共享單車踏入物聯網賽道,數據戰爭下一步邁向何處?

萬物互聯有多遠?

來源 | 峰瑞資本(ID:freesvc)

文  | 李豐

人工智能為何現在大熱 ?

2016 年 AlphaGo 橫空出世,打敗世界一流棋手李世石、柯潔。人工智能這個古老的、在過去三四十年里起起伏伏的概念,從教授們的遊戲變成產業界的寵兒,也成為過去一年最熱的創業領域。

從我的理解抽象來看,人工智能其實是一個更好的數據處理以及利用數據來建立模型的技術手段。既然它是一個數據處理的技術手段,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可以問兩個問題:為什麽它在今天開始熱了?它能解決什麽問題?

21.webp

人工智能是處理數據的技術手段

人工智能大熱的一個前提是,過去 20 年互聯網的高速發展,產生了大量需要被人工智能處理和加工提煉的數據。

今天,全世界每天產生的數據可能是過去幾個世紀之和。20 年前,我們還用磁盤這類東西來儲存數據,現在我們每個人的手機產生和傳輸的數據量都以 G 為單位計算。

是否擁有大量數據,並不斷搶占數據的高地,已經成為衡量一家人工智能公司的核心

數據從哪里來?

一方面,原來在線下已經結構化並且大量存在的數據,由於特定的原因或者歷史進程而被大量數字化。也就是說,原來沒有上網的數據現在上網了。這能部分解釋為什麽 SaaS、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容易產生交疊。

過去半年,很吸引眼球的新聞是人工智能入侵華爾街。高盛這類金融巨頭和一些大型對沖基金都在轉向使用由人工智能驅動的系統,預測市場趨勢,從而做出更好的交易決策。與此同時,交易員和對沖基金經理開始擔心失去飯碗,因為技術變得越來越節省勞動力

美國資本市場,即我們講的二級市場,從 1980 年代有對沖基金,到 1990 年代中期有量化投資這個概念,用計算機做程序交易,它前臺的交易系統、中臺的數據服務、後臺的基金管理和服務,整個鏈條已經完成了長期、完整的數據積累和數字化。換句話說,整個鏈條大概都已經完整地上線,並且經過了充分發展。

如今,在高速運算和海量數據的支持下,人工智能可以通過大量機器聯網,把金融行業已經存在的數據搬到網上,制造出巨大的乘數效應。除了遠優於人腦的數據分析處理能力,深度學習正在成為智能金融在未來的最大利器。也許在不遠的將來,計算機能夠聰明到預測我們的需要,並且引領人類進入富裕時代。

一個好奇:

在中國,有哪些行業、領域和正在出現的方向,像金融業一樣,已經具有了大量結構化的數據,且正在開始快速地聯網、流通,從而讓人工智能有了用武之地?

大量數據的另一個來源是,過去 20 年里,原來沒有被聯網的傳感器系統被聯網,制造了大量的數據,並且上網流通。

我用幾個最簡單的小例子來解釋這些新的數據來源。

今天的智能手機與 20 年前的通訊手機最大的差別,是里面裝了幾個特殊的東西——陀螺儀或者 GPS 芯片、品質更高的麥克風和攝像頭。這些新增的傳感器保持 24 小時在線,成就了我們今天看得到的許多商業模式,比如用語音替代文字、用麥克風來做輸入的微信,利用 GPS 定位和地圖創造出的網約車,基於攝像頭的各類拍照和直播 App,以及接下來我會分析的共享單車模式。

另一個例子是,亞馬遜把一個麥克風陣列和在端上能夠處理語音交互的東西放在一個音箱里,並且讓它 24 小時在線,於是有了近兩年大熱的智能家居產品—— 2016 年賣出了超過 650 萬臺的 Amazon Echo。用戶和 Echo 的每一句交流(語音數據),都會被記錄並上傳到雲端。

商業無人機領域的大疆則把規模更小、精度更好、相對能耗更低的陀螺儀、速度傳感器、通訊芯片、高清攝像頭和 GPS 系統,放到了原來沒加傳感器的飛行器中,而且讓它們在線,並與手機聯通。獨特的視頻、別出心裁的照片,都是無人機產出的數據。

22.webp

 傳感器源源不斷產生數據

這幾個例子都導向一個結論:所謂核心部件或者是核心傳感器的智能化和在線,能誕生新的商業模式。

共享單車的核心機會在哪?

在萬物互聯的過程中,我們看見了很多曾經難以想象的事情。一個有點特別的例子是共享單車。這大概是過去大半年許多人想不到的創業模式。

多年以來,自行車給人的印象都停留在七八十年代結婚三大件之一。但當它被安裝上了傳感器之後,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攻占了地鐵口,並作為一種短距離代步的方式,成為都市流行文化。

我們基金內部曾經帶著疑問去了解共享單車的產業鏈,認為核心的 bug 就是那把掃碼即開式電子智能鎖——集 GPS、電子控制和通訊芯片於一身。

23.webp

掃碼即開的智能鎖集 GPS 和通訊芯片於一身

鎖上帶 GPS,會導致一些問題。第一,對於摩拜、ofo 這類物聯網設備,GPS 是硬件中最消耗電量的元器件之一,特別需要降低定位所需要的消耗。第二,兩次騎行之間的時間間隔不能太長,否則電量消耗完了,就不能支持 GPS 在線和電子鎖開鎖。

共享單車公司們想盡各種辦法,試圖解決這些問題,可見這個問題的難處。辦法包括成本不低的發電花鼓、夜間集中給電瓶供電、在車籃底部裝一塊太陽能電池板等等。

除此之外,共享單車對 GPS 定位傳感器也有要求,在定位上即便相差 20 米,也就是樓前樓後的距離,找起來也會很費勁。

因此,一個非常低能耗又高精度的 GPS 定位傳感器是共享單車這個商業模式本質上能運轉得更好的前提。這個技術方案曾被許多人判為不存在。

共享單車有意思的點,在於在傳感器沒有演進得足夠好的時候,這個模式就誕生了。不過,這個模式的風靡,反過來一定會刺激技術的進步。共享單車公司和華為、高通、北鬥導航等公司聯手研發物聯網技術就是一個例證。

過去一年多,我們在全球各地見過一些從不同角度解決 GPS 的低能耗和高精度問題的技術團隊,然後投資了一家叫睦星科技的初創公司。

這家公司的創始人化文生博士原來是斯坦福大學引力波探測器信號處理團隊的核心成員。他的專業背景是廣義相對論,這個專業的人一輩子只幹兩件事,證明愛因斯坦正確,或者證明愛因斯坦錯誤。

睦星科技利用團隊在引力波探測上所積累的技術和經驗,專註於提供低消耗、高精度、低成本並且在複雜環境中高度可靠的室內外定位解決方案。據我了解,它們能做到將 GPS 的能耗降低到現在的 1/50 到 1/70。這意味著,在一般情況下,只需要遙控器 1/2 大小的太陽能電池板就可以支持共享單車電池里的 GPS 持續工作。

我和睦星科技創始團隊開玩笑說,你們的技術正當其時,因為共享電車當下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低消耗的 GPS 定位傳感器。

一個展望:

隨著 GPS 技術的演進,未來哪些東西上可以加上太陽能電池並用上 GPS 功能?

萬物互聯何處去?

簡單小結,伴隨著大量線下數據的線上化以及新數據的產生,會誕生許多基於數據的商業模式創新。當數據大到一定程度,會對數據處理能力和效率有要求,這時,人工智能就能發揮作用。我們已經可以看見人工智能正在滲透並塑造許多行業。

因此,我們的投資邏輯是:

如果線下數據的線上化已經做得非常好,我們就投資大數據。

如果某個方向或領域中的大數據做得很好,我們傾向於投資這個方向或領域的人工智能。

如果一個行業還沒有進入到大量數據產生的階段,邏輯上我們就先投傳感器,等傳感器被很好地工業化之後再投大數據和人工智能。

以眼下的熱門方向自動駕駛為例。鑒於很多底層技術尤其是硬件和傳感器相關的技術發展還沒有到位,自動駕駛還停留在研發和試用階段,離建立真正的商業應用還差得很遠。

24.webp

自動駕駛所需的傳感器技術尚不到位

今年 3 月,中興通訊和美國政府達成和解,代價是交 8.9 億美元的罰單,這幾乎等同於中興 2016 年將近一年的凈利潤。這件事情說明,中興對美國一些技術的依賴使它始終存在技術風險和法律風險。往未來看 5 年或 10 年,決定許多行業發展的,都是底層關鍵技術。

回到當下的中國,對我們投資人和在人工智能方向上努力的創業者而言,更實際的問題是,當我們望向一個萬物互聯的未來時,要解決的是我們還差了哪些技術,以及如何能把這些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留在中國。

一個暢想

到底哪些技術或者傳感器、芯片能夠繼續叠代,它們將往哪個方向去?以及,哪些東西加上一些新的傳感器,能產生出新數據且能在線,進而創造出新的商業模式?

這幾個問題,我們基金內部也在思考,我也沒有明確的答案,期望與創業者和同行一起探討。

共享單車 人工智能 數據戰爭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1635

農業的拐點?一文看懂農業物聯網的未來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616/163642.shtml

農業的拐點?一文看懂農業物聯網的未來
騰股創投 騰股創投

農業的拐點?一文看懂農業物聯網的未來

隨著智慧農業、精準農業的發展,智能感知芯片、遠程控制系統等物聯網技術在現代農業中的應用逐步拓寬。

來源 | 騰股創投(微信ID: tengguvc)

技術發展沒有邊界,並在各個方面擴大根基。物聯網在家庭安全,工業(工業物聯網)和智能城市等領域已經得到了應用。 但物聯網的技術發展不僅於此,在農業領域也有應用,也就是農業物聯網。

微信圖片_20170616105809

農業物聯網的未來(2050年)和市場規模

據預測,到2050年,農業物聯網將糧食產量增加70%,能夠養活96億人。

Beecham研究分析師Therese Cory表示:“為了解決更多食物的需求,必須克服氣候變化日益加劇和極端天氣條件下的挑戰,以及集約化農業實踐對環境的影響。”

全球轉變時間表

考慮到自2000年以來物聯網的發展,傳感器在農業領域的使用發生了重大轉變。

2000年:全球共有5.2億個農場,其中沒有一個農場連接到物聯網。

2025年:與5.25億農場相同的基地,這些農場將使用6億個傳感器,以支持農業物聯網,這是向用於農業的技術進步的重大轉變。

2035年:全球擁有5.25億個農場,與2020年相比,傳感器使用量將增長三倍以上。到2050年,將有5.2億個傳感器用於5.25億農場。

微信圖片_20170616105831

作物質量,作物生產力提高,資源節約和成本控制 - 這些只是農業物聯網今後要轉變農業和糧食生產的幾個方面。它將通過以下方式管理和控制提高作物生產力:

供水管理

據稱,供水管理有可能在一年內節省500億加侖的淡水。充足的供水對農業至關重要; 作物可能會由於過剩或缺水而受損。 與網絡地圖服務(WMS)和傳感器觀測服務(SOS)集成的農業物聯網提供了一種管理用水需求或供應作物灌溉的解決方案。它還巧妙地分析作物需水量,並利用可用的供水資源來減少浪費。

在幹旱地區,農業物聯網的作物水管理功能具有很大的價值,通過計算閥門運行時間和建立最佳灌溉策略,智能地管理有限的供水,從而實現更好的水資源保護。

精準農業

天氣預報的準確度和其他動態數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作物生產力。準確度越高,作物受損機會越低; 因此,更準確的天氣預報可以導致更高的盈利能力和生產力水平。確保準確高效地向農民傳達與動態農業過程(如天氣預報,種植,收獲等)相關的實時數據,天氣預報,土壤質量以及可用性和勞動力成本。獲得這些重要實時信息的農民可以事先更好地規劃活動,並提前采取糾正措施或預防措施。

綜合害蟲管理或控制(IPM / C)

農民的辛勤勞作經常被蟲害破壞,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 為了防止這種情況,農業物聯網(物聯網)有一個監測和掃描環境參數和植物生長的系統。還有來自有害生物控制的傳感器可以預測有害生物行為的數據。農民可以利用這些信息來大規模地減少蟲害造成的傷害。害蟲管理與控制工作基於以下基礎:

觀察;檢查;識別;記錄跟蹤;食品生產安全。

農業物聯網旨在實現最佳、最優質的食品生產,在不同的層次確保食品安全,如儲存、運輸等。為此,它有一個監測系統,如運輸時間,儲存溫度和以及基於雲的記錄系統。

牲畜管理

通過監測工具加強牲畜健康管理,比如用牛的耳標,能夠檢測呼吸道疾病。 如果檢測到疾病,它會發出警報,使生病的牛能夠與牛群分離,防止疾病蔓延。

新應用案例

1、來自開源物聯網平臺Open IoT的The Phenonet Project,Phenonet使植物育種者能夠借助遠程傳感器的測量來評估小麥品種的差異化表現。 這些傳感器能夠監測各種因素,如土壤溫度,濕度,空氣溫度等。

這有助於提高植物質量,幫助植物育種者在各種氣候條件下監測和促進植物生長。The Phenonet Project在農業物聯網中領先一步通過提高測量現場環境和植物生理參數的質量,從而提高植物質量。

2、CLAAS設備。CLASS成立於1913年,是領先的農業機械制造商。CLASS的物聯網設備可由自動駕駛儀操作,農民可以收到關於提高作物生產力和減少糧食損失的方法的建議。

微信圖片_20170616105852

CLASS已經與農田地圖服務商365FarmNet建立了合作夥伴關系,以便為農民提供服務,他們可以通過計算機或智能手機管理和控制農田測繪圖;通過收集重要信息進行進一步分析。相關信息可用於實地測繪和各種規劃方案,如作物營養與施肥計劃。

3、Precisionhawk的UAV傳感器平臺 - 無人機(UAV)傳感器有效收集優質數據,然後對農業進行分析,為農民提供風速,氣壓等相關信息。該平臺還可用於諸如測繪,繪圖和農田圖像。

微信圖片_20170616105952

Precisionhawk公司使用無人機進行運行數據的采集和監控。農民控制無人機調查哪些土地,同時也決定調查的高度。

4、CleanGrow的碳納米管探頭(Carbon Nanotube Probe)。CleanGrow成立於2009年。通過碳納米管探頭快速測量給定液體中的離子濃度。 換句話說,該公司測量了現場給定液體中存在的各種營養水平。

Cleangrow公司在傳感器中使用碳納米管探頭作為轉導層,可以在獨立設備中測量或測試多個離子。通過儀表為用戶提供即時反饋。

微信圖片_20170616110016

此外,農民可以針對各種因素或溫度,濕度和振動情況設置警報。

風險投資

從2014年至今,在農業和食品創業公司中,總共有40次融資事件發生,總融資額達2.69億美元,包括一些領先的IT巨頭對農業信息交流平臺Farmers Business Network高達1500萬美元的投資。

騰股創投是一家由前華為資深人士成立的早期風險投資公司。投資方向包括5G、雲計算、SaaS、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機器人。投資階段天使、Pre-A、A。聯系郵箱:[email protected]

農業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2350

對於邁克爾·馬雲來說,物聯網才是他的正確打開方式:沒有智能化,“萬物互聯”就是植物人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912/165076.shtml

對於邁克爾·馬雲來說,物聯網才是他的正確打開方式:沒有智能化,“萬物互聯”就是植物人
黑智 黑智

對於邁克爾·馬雲來說,物聯網才是他的正確打開方式:沒有智能化,“萬物互聯”就是植物人

做過教師,扮過了邁克爾·傑克遜和白雪公主,馬雲的內核,仍然是“外星人”。在他看來,物聯網的核心是“連”,而智能化更加重要。未來是物聯網和大數據的結合,沒有智能的物聯網,是“植物人”。

timg (1)_meitu_3 

9月8日,阿里的18周年年會,馬雲變身的邁克爾·傑克遜刷了屏。那天,馬雲說,阿里早已超越了一家公司,變成了一個“經濟體”。兩天後的教師節,馬雲又趕到了2017世界物聯網博覽會,作為一名曾經的教師,他表示了自己對未來的擔心:“未來我最擔心的是教育變革”,以前很多人在教育階段“混混也可以”,但未來如果還依照現在的課程去教育孩子,這些孩子在未來都將找不到工作。原因,當然是“這一切都會被大數據取代”,物聯網的核心是“連”,而智能化更加重要。未來是物聯網和大數據的結合,沒有智能的物聯網,是“植物人”。

做過教師,扮過了邁克爾·傑克遜和白雪公主,馬雲的內核,仍然是“外星人”。正如阿里的NASA計劃,面向機器學習、芯片、IoT、操作系統、生物識別這些核心技術,針對未來20年組建獨立研發部門,建立新的機制體制,儲備核心科技。

馬雲在物聯網博覽會上的演講中,很多觀點也被他反複提到過,這里黑智就整理如下。

1、物聯網和雲計算、大數據,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未來。物聯網的本質,首先必須是一個智聯網,沒有智能的物聯網,這就是一個植物人,沒有多大的意義。

2、物聯網核心的不是“物”,核心的是“連”,更核心的是連起來以後,能夠變成智能化。

3、在工業時代,我們基本上把人弄得越來越像機器;而未來的時代,機器會越來越像人;但是真正應該走的道路是,機器更像機器,人更像人。

4、機器要做很多人類做不到的事情,那才是了不起的東西,機器做人做得到的東西,其實沒什麽大不了。

5、互聯網本身是一種生產關系,它不是互聯網公司的互聯網,而是全社會的互聯網。

6、新零售以後,巨大的變革是新制造,而新制造來的速度會越來越快,大批的制造業,在未來的十年到十五年之間,面臨的痛苦遠遠超過今天的想象,甚至超過今天的超市、大量的商場所面臨到的問題。

7、沒有互聯網的制造業是沒有希望的,當然沒有制造業的互聯網更沒有希望。未來的制造業一定是個性化、一定是定制化,未來的制造業,一定是C2B,而不是B2C。這麽多中國互聯網公司真正賺錢的沒幾家,賺大錢的公司,沒有超過五家。但是實體經濟里面,也有很好的企業。不是實體經濟不好,是你的實體不太好。

8、未來的制造業本質上是一個服務業,它不是一個純制造業,制造業作為就業的趨勢已經過去。現代服務業才是未來就業的主要驅動力量。阿里巴巴、騰訊、Facebook、亞馬遜,我們就是真正的現代服務制造業。

9、機器在未來的二三十年以內所發展出來強大的力量,會對人類有巨大的沖擊,但是我們人類一定會戰勝機器。

10、我先告訴你,數據分析工作是沒有未來的,將來你會失業。我最擔心的一個行業變革,就是教育。我們這些人二十年內混混也能混過去,但是我們的孩子們是混不過去的,如果我們依舊用今天這樣的教學方法、方式和課程,去教育這些孩子,那麽這些孩子三十年以後將會找不到工作。

190795062_meitu_4

馬雲演講主要內容,經黑智編輯:

阿里巴巴過了18周年的周年慶,今天的阿里巴巴不是今天做成的,是18年以前的決定做成的。而18年以後的你、20年以後的你,不是20年以後決定的,而是今天的思考、今天的決定帶來的。

我前幾天聽一個人講過這樣的話,我覺得非常有道理:絕大部分的人是因為看見而相信,很少一部分人是因為你相信而看見。所以你考慮問題的時候,我們這些人是相信未來,相信這些事情會發生,我們似乎感覺看見了,但是絕大部分人不是這個樣子。

未來=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

人類將真正開始進入到數據時代。

物聯網和雲計算大數據,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未來,物聯網的本質,首先必須是一個智聯網,沒有智能的物聯網,我們認為這就是一個植物人,他沒有多大的意義。

電表早就把電都連起來了,但是沒有智能電表,電表只能收收費而已,我們每個交通路口都有一個監控器,如果沒有智能化,這個監控器發揮最大的作用只是用來罰款而已。

所以物聯網核心的不是“物”,核心的是“連”,更核心的是把這個連起來以後,能夠把它變成智能化。智能化的目的,不是讓機器像人一樣,而是必須讓機器像人一樣去學習。

人類未來的大數據整個的發展,離不開三個主要的要素,就是互聯網、大計算以及雲數據。

數據將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資料。我們現在講大數據講得很多,大數據涵蓋著兩個關鍵,“大”不是“多”的意思,“大”是大計算的意思,大計算加雲數據,這才是我們所認為的大數據。

首先數據將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資料,如果說每一次技術的革命,第一次技術革命,煤是主要的生產資料、煤是主要的動能,第二次技術革命,是石油、電,這次技術革命,以創新驅動,數據將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資料。

第二,生產力。我認為,雲計算,計算能力將成為一種強大的生產力。

第三,生產關系上,互聯網本身是一種生產關系,如果不把互聯網當作一種生產關系去思考,我覺得麻煩也會越來越多,互聯網它不是互聯網公司的互聯網,互聯網是全社會的互聯網。

我們所有的智慧城市也好、智慧大腦也好,無非要解決三個問題:

第一,社會經濟發展。

第二,整個民生服務。

第三,社會治理。

離開這些生產資料,離開這些生產力,離開這些生產關系,我覺得這就是一句空話,因為你都不知道客戶需要什麽,誰是你的客戶,誰是你的敵人。

以前辦事跑斷腿,現在都希望說辦事只要跑一趟就夠了,其實跑了很多趟,跑的是數據,跑的不是人。

以前我們要看病,要圍著醫生轉,今後醫生是圍著病人轉,我們今天講的環保問題,如果環保不能夠通過物聯網、大數據和計算能力來處理,人的感知能力,根本不知道問題會出來,等你發現問題出來的時候,已經為時太晚了。

新零售之後的巨大變革是新制造

我們公司在去年雲棲大會里面提出五個新: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術、新能源。現在整個零售行業的變革非常之快,但是我想告訴大家,這只是剛剛開始。

新零售以後,巨大的變革是新制造,而新制造來的速度會越來越快,大批的制造業,在未來的十年到十五年之間,面臨的痛苦遠遠超過今天的想象,甚至超過今天的超市、大量的商場所面臨到的問題。

新制造,實際上來講,由於IOT的發展,由於物聯網的發展,由於計算能力的發展、人工智能的發展,新制造將倒逼整個社會進行改革、進行推進。

其實企業在這場革命過程中,是最重要的推動力量,而企業必須學會革自己的命。大家都知道,中國過去30年,政府成為經濟發展強大的推動力。而未來,企業家精神、企業和技術將成為強大的推動力。技術將成為倒逼市場的力量,創新將成為市場的力量,而市場能力將成為社會進步的主要力量。

沒有互聯網的制造業是沒有希望的,當然沒有制造業的互聯網更沒有希望。沒有互聯網的制造業,我認為這些制造業很快就會崩潰掉,沒有制造業的互聯網,那我覺得也是空中樓閣。

制造業必須要學會擁抱互聯網,未來已經不會存在著Made In China、Made In USA,未來的制造業是Made In Internet,未來的制造業全是在互聯網上制造,而且未來的制造業,請大家記住,未來的制造業本質上是一個服務業,它不是一個純制造業,制造業作為就業的趨勢已經過去。

制造業在本世紀以後開始到未來,將不會成為就業的主要驅動力量,因為大批的制造業將會由機器所取代。而未來要創造真正的就業,人類從過去的一兩百年工業時代,將進入現代服務業時代,現代服務業才是真正的制造業,而服務業本身就是制造業。

阿里巴巴、騰訊、Facebook、亞馬遜,我們才是真正的現代服務制造業。我們背後強大的制造能力、設計能力,把服務當成產品的能力,這種制造能力是今天大家要去反思的,它不是網絡上走來走去的一些Program,現在所有的程序、所有的互聯網產品是一個真正的現代制造業。

未來的制造業已經不是靠規模化,已經不是靠流水線,已經不是靠我們昨天想象的這種集裝箱式的模式,未來的制造業一定是個性化、一定是定制化,未來的制造業,一定是C2B,而不是B2C。未來的計算算法專家一定不是在互聯網公司內部工作,而是在車間里面寫代碼。總而言之一點,我們要讓機器變成智能。

制造業未必一定是成為就業的主要渠道,現代服務業,從制造走向現代服務業,而現代服務業純不是買賣之間的關系、服務之間的關系,服務業如果沒有強大的服務業制造,是不可能有未來的,制造業不學會服務,是不可能,所有的機器不是靠你賣出去就行了,而機器本身就是一臺服務的機器,背後有強大的智慧、強大的數據、強大的計算能力,以及整個社會必須互聯。政府必須要形成一個Smart government,我們堅信不疑地在往這里走。

x7o2mot5ZfTTbO7MZwcc

機器和人不會競爭

我們今天去考慮很多問題的時候,往往我們對未來過分的擔心,說機器和人未來的競爭怎麽樣,我認為機器和人不太會競爭。

過去上一個世紀,在工業時代,我們基本上把人越來越像機器,而未來的時代,機器會越來越像人,但是真正應該走的是機器更像機器,人更像人。

這兩年討論最多的是Alpha Go,人下圍棋輸給機器以後,感到非常沮喪,我覺得沒有必要。圍棋是為人類的快樂而創造出來的,如果你讓人跟機器比下圍棋,就像人跟汽車去比誰跑得快,結果毫無疑義。如果你因為這些東西沮喪的話,我認為人類的沮喪才剛剛開始,因為人類肯定是下不過機器的。只要是程序化,只要是說得清楚的東西,機器一定比你聰明。

人類最早發明機器的時候,就有清醒的認識,機器會比人力量更大。當發明火車、飛機的時候,人已經認輸,機器一定比人會跑得更快、跑得更遠。出現電腦的時候,人類就應該有一個預知,它比你記憶得更快,它從來不會忘記,它算得比你也快。從這一切來講,人應該打消這個想法。

我覺得機器要做很多人類做不到的事情,那才是了不起的東西,機器做人做得到的東西,其實沒什麽大不了。

我不太喜歡人工智能,我喜歡機器智能。我們對人腦的理解可能不到10%,我們卻要讓機器去學習這10%,我認為有一點自大。

人是有智慧的,動物是有本能的,機器是有智能的,但是由於人類的生活越來越快,我們逐漸、逐漸失去很多本能的東西。而計算、數據、機器將把人的這些能力重新恢複起來,這就是智能的能力。

因為我們人過去的兩百年,由於科技的發展,我們人的眼睛,對外部的世界越了解越多,我們不斷在往外面探索,但是人類對自我的了解越來越少。雲計算、大數據,能夠把人所有的行為記錄下來,讓人更加懂得自己。我們講知道自己要什麽的人是聰明的人,知道自己不要什麽的人是智慧的人,今後我們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在進入新的時代,我們必須讓機器來協助人更多的了解自己。

人類要有自己的自信,要明白機器一定不可能戰勝人類,但是機器在未來的二三十年以內所發展出來強大的力量,會對人類有巨大的沖擊。過去三百年來,人類認為自己無所不能,但是我們現在很多東西,將來會被機器所取代,我們會有失落感,但是我想告訴大家,我們人類一定會戰勝機器。

當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成為我們整個社會的基礎設施,成為生產資料,成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時候,對社會的沖擊之大,也是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我們所有的人類都要做好準備,未來30年,從新零售開始沖擊,到新制造,很快金融也是一樣。但是沖擊的目的不是為了消滅誰,沖擊的目的是為了倒逼市場改革。

我們對於未來的未知遠遠大於已知。剛才我在說,阿里巴巴不是今天做成的,是18年以前我們相信有這一天才會做成的。我們今天同樣相信未來的世界會是這個樣子,並且為之去努力。

今天能夠定義清楚的東西都不是未來。盡管18年以前,我們知道互聯網會發展,我們知道電子商務會發展,但是我們沒有想象到電子商務、互聯網18年以後會發展成這個樣子。

今天的數據跟二十年以後的數據相比,跟萬物相連以後的數據相比,真是滄海一粟都不是。所以我們今天要思考的是如何面對未來,我們要鋪設一個方向,如何堅持,並且不斷的去完善。

未來創新和教育改革

創新說說容易,而管理創新、治理創新的能力是非常之欠缺的。

我們要避免各種各樣的紅旗法案,一八三幾年,英國出了一個機動車法案,那時候英國最早發明了汽車,但是汽車起來以後,反對的人無數,因為認為汽車將會取代很多馬車夫的工作,馬車夫在那時候是屬於白領工人,是技術活。如果技術出來,很快就把馬車夫的工作給幹掉了。所以所有的馬車夫上街遊行抗議,就像今天說實體經濟被互聯網經濟沖垮的道理是一樣,遊行的結果,政府出了一個機動車法案,後來稱之為紅旗法案,就是要求每個車前面必須有一個人拿著紅旗,車的速度不能超過每小時七英里,絕不允許超過馬車的速度,超過馬車的速度,立刻吊銷牌照,使得30年以後,英國才取消了這樣的紅旗法案,這個紅旗法案使得英國並沒有抓住汽車,使德國和法國起來,美國抓住了汽車,使自己成為了一個車輪上的國家,隨後帶動了石油經濟的起來。

今天我們嚴防紅旗法案這樣的東西,對未來的互聯網、物聯網以及各種各樣未來政策,我們不要認為我們比別人強,沒有人是未來的專家,我們都是昨天的專家,我們對未來只有探索,要相信自己,相信人類,相信我們的孩子們,他們是有辦法去解決的。有時候制度過多,反而讓我們不能前進.歐洲沒有大的互聯網公司,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們法律制度實在太多,擔心的問題非常多,還沒開始幹,就問這個問題怎麽解決,那個問題怎麽解決,互聯網還沒起來,大家就在討論隱私問題、安全問題,我相信我們有辦法解決,我們解決不了,我們的孩子一定比我們解決得好,因為八零後、九零後、二零零零後,他們就是比我們聰明。他們的責任和擔當也絕不亞於我們。

IT時代,我們人類已經從IT走向DT,IT是Information Technology,DT是Data technology,這不是字的區別,也不是技術的區別,而是思想觀念的區別,IT是讓自己做得越來越強,IT是信息壟斷,我知道,你不知道,我就有利益,而DT必須學會共享,必須學會普惠,必須讓別人強大起來,你才會強大起來。而整個世界的趨勢就走向了普惠、共享和可持續。

像我們阿里巴巴,人家講你們到處都在。我們去那兒,不是因為那兒有利潤;我們去那個領域,不是因為我們貪婪;而是因為數據必須打通,智慧必須連接,文化必須溝通。

互聯網沒有邊界,如果互聯網有邊界,互聯網僅僅是一個工具,互聯網它是一場技術革命。沒有邊界的思考,才是真正的未來。

所以我們講轉型升級,講了這麽多年,文件發的比莎士比亞全集還厚,但是我們得到的效果怎麽樣,並不顯著,我們必須要有市場的力量,必須有技術的力量,必須市場上有像我們這樣的鯰魚去倒逼這個市場進步,這是互聯網大公司的責任,也是我們的擔當,不是因為它有錢,而是這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擔當。

也最後跟大家講,一直認為今天很難,明天更難,但是未來是美好的,今天沒有一家公司是快樂的,大家千萬不要以為互聯網公司很好,傳統實業就不好。我想告訴大家,這麽多中國互聯網公司真正賺錢的沒幾家,賺大錢的,沒有超過五家公司。但是實體經濟里面,也有很好的企業,不是實體經濟不好,是你的實體不太好,這個要清晰的認識到。

凡是不能適應世界未來,不能適應技術潮流,不能適應未來思考的企業,必須被淘汰,轉型升級的目的,不是讓大家平平坐,轉型升級的目的,讓好企業更好,讓壞企業能夠淘汰掉。

未來所有程序化的工作都會被取消掉,大量的就業,昨天最好的工作都會失去。大數據需要很多分析師,但我告訴大家,大數據最後將消滅所有的分析師,沒有一個分析師可以分析得了大數據,分析師只能分析信息,不可能分析數據。所以數據分析工作,你以為可以找到未來,其實沒有未來,我先告訴你。

所以我們未來的人應該更加活得像人,機器更加像機器,這是我們需要做的。全球化勢不可擋,Mobile不是只移動手機,而是數據的移動,人類的移動,將跨越一切。

那麽未來我最擔心的一個行業變革,那就是教育。我們很幸運,我們這些人二十年內混混也能混過去,但是我們的孩子們是混不過去的,如果我們依舊用今天這樣的教學方法,方式和課程,去教育這些孩子,那麽這些孩子三十年以後將會找不到工作。

每次的變革,都必須是教育的變革,要走在前面,所以我覺得我們的國家,我們的社會,我們的世界,高度註重三十年以後可能什麽樣的產業,由此來調整大學的課程,小學的課程和中小學的課程,因為只有這樣,我們這個社會才是平穩的,只有這樣,我們的下一代有了機會,我們才不會人類之間發生很多的問題。

所以我覺得我們的孩子們的教育,也不應該按照原來的死記硬背,去記很多東西,因為這些活可能絕大部分,不是所有,很多將會被計算機所取代。我們要做的工作,是讓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你發現自己最好,了解自己,並且在這兒發展起來,我相信我們一定會有未來的機會。

我們的社會在看到今天機會的時候,也要看到挑戰,但是這些挑戰一定會過去。三十年、五十年內,我們應該找出更好的方法去解決這些挑戰,而不是阻擋這些挑戰,更不能用技術來形成貧困差距的工具,我們應該讓 技術成為整個社會普惠,整個社會共享,只有這樣,人類才能綿延。

黑智簽名檔

商業 互聯網金融 人工智能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440

雲知聲獲C輪融資1億美元,將推出物聯網AI芯片

5月11日,國內物聯網人工智能服務商雲知聲宣布獲得1億美金C輪融資,由中電健康基金領投,360、前海梧桐並購基金、漢富資本等跟投。據悉,這是迄今為止智能語音技術領域最大單筆融資額。同時,該公司透露,新一輪金額更大的C+輪融資也接近完成,C系列融資由漢能投資擔任獨家財務顧問。

雲知聲成立於2012年,提供物聯網AI服務,並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智能語音識別、語義理解技術,擁有算法、計算能力、芯片能力全棧式技術鏈條。雲知聲透露,將於5月16日推出耗時近3年研發的首款面向IoT的AI芯片,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語音解決方案。

由於雲知聲在家居、智能音箱、兒童機器人等市場方面已經基於通用芯片方案的產品形態,驗證了產品和用戶場景的合理性,AI芯片量產後將能快速切入市場客戶並滿足更多產品種類和形態上對成本、穩定性、集成度等方面的需求。

雲知聲CEO黃偉表示:“本次融資將主要用於公司人工智能技術及芯片的研發投入,以更高性價比的一站式解決方案幫助企業實現業務創新和轉型升級,同時我們將進一步加速在智慧生活和智慧服務領域的業務擴張,並積極投入建設完善的產業鏈生態。”

本次領投方中電健康基金稱:“雙方將共同開拓基於健康醫療領域的自然語音識別技術市場、共同研發新產品共享知識產權、未來雙方將共同研發針對健康醫療領域的人工智能芯片,共建健康醫療產業集群生態。”

獨家財務顧問漢能投資董事長陳宏稱,認可雲知聲在家居、車載、醫療等場景中打磨的成熟解決方案以及建立的數據積累壁壘,看好雲知聲AI芯片在智能物聯網和自主可控大背景下的巨大發展空間。

雲知聲表示,隨著自有AI芯片的量產落地,雲知聲接下來將以更加完整立體的一站式方案,共同深耕智慧生活和智慧服務領域的多模態人工智能服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942

雲知聲推出首款物聯網AI芯片

繼宣布獲得1億美元C輪融資後,雲知聲正式推出了其首款面向物聯網的AI芯片——UniOne。

5月16日,物聯網人工智能服務企業雲知聲在北京召開發布會,推出其第一代 UniOne 物聯網 AI 芯片及解決方案——雨燕。

據悉,雨燕采用CPU+uDSP+DeepNet架構,支持8/16bit 向量、矩陣運算,基於深度學習網絡架構,可以更好發揮面向語音AI的並行運算性能,在更低成本和功耗下提供更高的算力。目前,UniOne已經流片成功,由臺聯電代工。

雲知聲聯合創始人李霄寒在發布會上指出,“UniOne 不是一顆芯片,而是一系列芯片。”此外,該公司將應用部分向客戶開源,同時提供相應定制化工具以及雲端AI能力服務。李霄寒表示,通過雲端芯結合,可以基於雨燕提供面向智能家居、智能音箱、智能車載等一個個具體場景的Turn-key解決方案。雲主要解決終端智能化問題,端解決AI應用場景化問題,芯可加速AI應用的落地。

不過,芯片行業是一個高投入、高風險、慢回報的行業,為何要布局AI芯片?雲知聲創始人兼CEO黃偉表示,無論是CPU還是GPU、FPGA,現有的芯片架構並非為AI專門設計,並不能滿足物聯網AI算力需求,且考慮了太多的向後兼容性,因此在性能上遠非最優。“基於業務方面對芯片產品、場景的反複驗證,以及對AIoT(人工智能+物聯網)終局的判斷,雲知聲在2014年就明確必須自主研發面向物聯網的AI芯片。”

繼移動互聯網之後,物聯網的發展引起了新一波的產業浪潮。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數據顯示,2017年是蜂窩物聯網的發展元年,自2013年後,蜂窩物聯網市場逐漸起步。到2017年,我國蜂窩物聯網用戶達到2.7億,是2016年的接近三倍。

而即將到來的5G帶來的最大變革也將是萬物互聯。不過,隨著物聯網的深入推進,終端設備被賦予越來越多的AI能力,要求其在保證低功耗、低成本的同時完成AI運算。然而,物聯網設備與手機不同,不僅形態千變萬化,而且需求碎片化嚴重,對於AI算力需求也不盡相同,原有通用架構的芯片很難滿足新形勢下的需求。

此外,AI算法的接入,對設備端芯片的並行計算能力和存儲器帶寬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盡管基於GPU的傳統芯片能夠在終端實現推理算法,但其並非針對深度學習設計,能效比遠低於AI專用芯片。因此,近年也湧現了越來越多的AI芯片設計公司。根據市場研究公司Compass Intelligence發布的全球AI芯片排行榜顯示,除了英偉達、英特爾等傳統芯片公司巨頭,寒武紀、地平線等AI芯片公司也位居前列。

不過,如何讓AI 滿足人們的需求?黃偉認為,破局點在於“芯”。他指出,AI落地的關鍵在於選擇場景,應用場景定義AI芯片,汽車、智能家居等不同的場景對AI芯片產品的定位完全不同。“在這個場景里面,我們通過AI芯片落地,反而可以加速推動AI技術和應用的前景,建立起技術和產業之間的閉環。此前,在2018中國半導體市場年會上,清華大學微電子所所長魏少軍教授表示,不管有什麽好的AI算法,要想最終得到應用,就必然要通過芯片來實現。

與一些AI創業公司選擇2C路徑,通過爆款產品打造自己的生態不同,黃偉認為,2B更適合中國環境。他對第一財經等記者表示,到今天為止,幾乎沒有一個2C的AI產品獲得過巨大的成功,“AI的本質是一種能力,在產品很多環境里面的一環而已,所以我們選擇2B。”他指出,AI跟行業結合是給行業賦能,促進技術不斷生長,“比如我們是做語音識別的,語音識別的本質是通過人機交互,讓設備更加自然、智能,但是智能本源是什麽?是需要得到服務,服務這一塊並不是我們公司所擅長的,這就是我們為什麽要合作。”當然,他也坦言,對於創業公司而言,一開始做平臺非常危險,“你必須有更多的渠道、資源”。

黃偉表示,作為平臺,UniOne把產品的共性部分變成標準化,“比方說語音識別,我們放個芯片,使它變成標準化”,而具體的場景、設備形態這些一些個性化的部分交給合作夥伴和客戶去做。

在本次發布會上,除了UniOne的重磅發布之外,雲知聲還公布了與京東智能、億咖通科技的戰略合作。各方將基於雲知聲在物聯網AI芯片及系統解決方案之上,共享各自優勢資源,構建面向新零售、智能家居、汽車等領域的AI“芯生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311

物聯網、工業、汽車取代智能手機成半導體廠商新動力

由智能手機帶動的芯片行業的大爆發正在走向消亡,驅動行業產生下一階段爆發性增長的因素將是人工智能、5G和物聯網技術的發展。

全球最大的芯片設備技術提供商應用材料公司(Applied Materials)上周五公布財報,下調了對於當季營收和銷售預期,公司股價大跌近10%,創下自2009年以來的十年最大單日跌幅。

應用材料公司稱,下調業績預期的主要原因是智能手機銷量的下滑。“智能手機銷量低於預期,尤其是高端手機型號,因此半導體公司和顯示器提供商都下調了他們的產能計劃。”應用材料公司CEO Gary Dickerson在財報後的電話會議上表示。該公司預計,當季營收將增長7%,遠低於華爾街分析師13.8%的預期。

應用材料公司的財報一直被視為半導體行業的風向標,它的主要客戶包括三星電子、美光科技(Micron)和英特爾。鎂光和英特爾股價周五也都出現下滑。

高盛芯片行業分析師Toshiya Hari在一份給投資者的報告中寫道:“我們下調了應用材料公司的評級,由買入下調為中性,同時下調了對該公司目標股價的預期。”

Dickerson表示:“雖然我們剛剛處於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開始的時代,但是我們已經看到了這些新技術對於半導體市場的正面影響。這些技術也將成為驅動下一個十年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

全球高端印制電路板技術提供者奧特斯(AT&S)本月稍早時公布的2017年全年財報也暗示了同樣的趨勢。盡管奧特斯在移動設備以及半導體封裝載板業務去年的銷售額同比增長29%,不過公司已經將下一財年的投資聚焦在物聯網和汽車、工業領域。

奧特斯集團首席財務官奚莫瑤(Monika Stoisser-Goehring)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全球智能手機銷量在2017年首次出現下滑,但是我們預計從2018年到2020年由於5G智能手機即將上市,預計年增長將達到2.8%。”

奚莫瑤還表示,在5G技術的帶動下,消費電子領域將產生最為強勁的增長。她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我們看到市場的趨勢是設備互聯、物聯網等方面的發展,我們預計在接下來的三年中,消費電子的年平均增速將會達到4.3%。”

她特別提到了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將帶來汽車電子元器件需求的增加。“電氣化、互聯、自動駕駛將成為該領域增長的引擎,每一輛汽車中平均使用的電子元器件的數量大幅增長,在未來三年汽車電子預計每年增長會達到3.9%。” 奚莫瑤表示,“在本財年中,我們計劃將額外的1億歐元用於自動駕駛領域高頻印制電路板產能的提升和技術的擴張。”她還稱,在工業電子與汽車電子的趨勢類似,受到機器人、自動化、工業4.0發展的推動,未來三年每年平均增長將達到3.4%。

信息技術研究公司Gartner最新統計結果顯示,物聯網的發展將給半導體市場帶來深遠的影響。Gartner研究總監George Brocklehurst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物聯網的發展已經給廠商帶來紅利。盡管半導體行業在2017年遇到零部件價格下跌且智能手機產業停滯不前的挑戰,但無線聯網半導體的增長率最高,達19.3%,且首次突破100億美元大關。”Gartner報告還顯示,2017年存儲器細分市場增長勢頭強勁,工業及汽車兩大關鍵市場持續呈現兩位數增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470

昕諾飛全球高級副總裁、大中華區總裁王昀:助力中國城市照明進入物聯網時代

編者按:

11月5日將在上海舉辦的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是中國主動開放市場的重大政策宣示和行動,是“不一般”的會展。

改革開放推升中國成為“世界工廠”,“中國制造”給全球消費者帶來了諸多實惠,“中國市場”為全球經濟發展創造了巨大空間,向世界經濟增長提供了強勁動力。

“不一般”的會展吸引了“不一般”的展商。簽約企業已超1300家,其中不乏世界500強和行業龍頭企業的身影。這些參展企業將為中國消費者帶來世界前沿的創新科技和優質品牌產品。“CIIE進行時·高管對話”欄目通過連線參展企業的高管,我們希望得以一窺進口博覽會的精彩亮點。

本期對話嘉賓:昕諾飛全球高級副總裁、大中華區總裁王昀

飛利浦照明總部位於荷蘭,2017年全球銷售額70億歐元,是全球照明領軍企業之一,業務範圍涵蓋整個照明產業鏈:從光源到燈具,從照明控制到整合照明解決方案。通過引領節能LED產品、智能互聯照明系統和服務的發展,將物聯網技術應用於家居、建築和城市景觀照明,飛利浦照明希望為用戶提供“光,超乎所見”的全新體驗。2018年5月16日,飛利浦照明正式更名為昕諾飛(Signify),繼續使用飛利浦作為產品品牌。

Q:在智能時代,照明也可以變得“很聰明”。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飛利浦照明將為大家帶來哪些令人贊嘆的新產品和新技術?

A在這次博覽會上,我們會啟動一個智能互聯控制平臺,它不僅可應用於政府和商業等場景,還可以實現家居應用。我們有一個美好的願景,希望2020年開始,飛利浦照明推出的所有產品,都可以攜帶互聯互通的功能,從而使每一種照明解決方案都能真正的智能起來。

Q:物聯網技術是飛利浦照明重點的研發領域之一,物聯網究竟能如何改變照明行業,進而為人們的生活帶來全新體驗?

A整個照明行業在飛速的發展進步中,在節能和環保的基礎上又加上了智能互聯。簡單舉個例子,如果說一個辦公樓的照明,或者說一個城市的照明是傳統的解決方案,當改造配備優質的LED產品後,大概可以節約50%的能源。如果說在照明產品上再疊加智能互聯的元素,例如感知照明系統升級,最高可以節約85%的能源,這對一個城市的能源配置和發展會帶來革命性的改變。

除了能源的節約,智能互聯還帶來了非常廣闊的想象空間,比如每盞燈可以做定位系統。我們曾經與家樂福共同嘗試超市購物的照明定位,為消費者帶來有趣的智能購物體驗。通過進口博覽會,我們希望給中國城市照明帶來物聯網時代的革新方案,讓每一個城市“健康地發亮”。

Q:據了解,飛利浦照明最近還推出了一種新型的可見光通訊技術,並將在本次進口博覽會上亮相,您能給我們介紹一下嗎?

A一個月之前我們在法蘭克福照明展展示了可見光通訊技術,簡單來說,我們用WiFi無線覆蓋了一棟樓,現在因為有了LED技術,每盞燈就是一個IP節點,每盞燈發出的光就是可以發送無線信號的可見光通訊。

它的優點第一是速度非常快,基本上同時看兩部電影,或者同時進行視頻電話,用戶體驗和效果都是非常好的。第二個優點是可見光通訊無法穿透障礙物,因而安全性非常好。

現在國外已經開始在一些場景應用可見光通訊,比如在一些醫療領域,某些地方WiFi因影響醫療設備不方便覆蓋,或是某些空間WiFi覆蓋不到,但照明燈光一定可以。這些都是可見光通訊這一革命性技術帶來的有益改變。

Q:農業一直是中國國民經濟的命脈。飛利浦照明的可見光技術能否為中國的農業帶來突破性應用?

A我們在歐洲一些國家已經發布了燈光在農業上的應用方案,大家知道農作物是靠光合作用生長,因為技術的發展,可見光照明可以模擬任何形式、任何顏色的光,因而可以給農作物的自然生長帶來很多應用場景。目前在中國,我們剛開始引進農業照明解決方案,但還沒有大範圍的應用,希望通過參展進口博覽會,能讓更多的農業人士了解飛利浦照明在農業發展上的最新技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754

東方明珠:攜手阿里雲持續發力物聯網產業 打造城市“大腦”

6月7日, 2018雲棲大會·上海峰會,阿里雲與東方明珠宣布,雙方達成合作。依托東方明珠獨有的城域物聯專網和神經元網絡,以及阿里雲在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技術優勢,雙方將在上海地區共建智聯城市,包含網絡、平臺、應用、生態等,助力上海實現城市精細化管理。

東方明珠是上海地區的重量級物聯網領跑者之一,依托傳統廣電頻譜資源,開發出豐富的城域物聯專網和神經元網絡,為市、區、街鎮、委辦等政府單位提供城市精細化管理的系統級解決方案,也為社區、校園、消防、醫療、工廠等垂直行業提供應用解決方案和大數據分析產品。此前已在上海楊浦、虹口、普陀等區落地公共安全、公共服務、公共管理等相關應用100余項,包括煙感消防預警;實時監測高空拋物;打造無人值守車棚、手機APP開門等,效果顯著。

今年3月,阿里雲宣布全面進軍物聯網,推出了城市、生活、汽車等一系列物聯網平臺,提供端到端的物聯網開發和支撐配套能力,幫助合作夥伴加速智能物聯場景的搭建和落地。

按照規劃,雙方將基於東方明珠搭建的專用網絡、規模部署的城市神經元工程,及阿里雲提供技術和協議、支撐海量數據並發、高安全可靠的阿里雲Link城市物聯網平臺,共同打造服務於上海市級、區級城市精細化建設和管理的智聯城市平臺,深耕城市大數據所面臨的分布式存儲、多維度分析、實時分發等技術難點,充分挖掘和運用各自的專業技術和市場優勢,共同打造具有綜合競爭優勢的科技產業集群。

東方明珠高級副總裁盧寶豐表示,"物聯網既是當下產業集聚的高地,同樣也是東方明珠‘文娛+’戰略的重要延伸,在智能終端、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領域,東方明珠積極和行業龍頭企業合作,響應國家‘智慧廣電’的大戰略,有效發揮廣電行業頻譜和屬地化運營的優勢,創新廣電的綜合公共服務領域,從技術角度突破行業發展瓶頸,服務好城市的精細化管理。”

據悉,東方明珠目前正在規劃交付首個區級智聯城市平臺,相比於社區大腦,前者需要更強的物聯網接入能力、數據流通能力、混合雲支撐能力、流程處置能力等,東方明珠和阿里雲將共同定制、開發符合城市精細化管理和流程再造需求的賦能平臺。

未來,隨著雙方宣布在上海地區互為優選合作夥伴,雙方的合作勢必將會進一步升級,不排除共同打造產業園區,設立產業基金等多種可能性。

物聯網被認為是繼互聯網之後最大的產業浪潮。報告顯示,到2020年,全球物聯網市場規模超過40萬億元,國內物聯網產業規模將超1.8萬億元,而上海市政府近年出臺系列政策推動物聯網發展,產業規模達千億。目前,上海已明確規劃,建設以物聯為基礎、數聯為紐帶、智聯為驅動的新型無線城市。東方明珠在城市建設、市場運營等領域積累的豐富經驗,與阿里雲在人工智能、物聯網等領域的優勢相結合,必將成為行業示範的標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559

【新時代 新作為 新篇章】東方明珠:攜手阿里雲持續發力物聯網產業 打造城市“大腦”

6月7日, 2018雲棲大會·上海峰會,阿里雲與東方明珠宣布,雙方達成合作。依托東方明珠獨有的城域物聯專網和神經元網絡,以及阿里雲在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技術優勢,雙方將在上海地區共建智聯城市,包含網絡、平臺、應用、生態等,助力上海實現城市精細化管理。

東方明珠是上海地區的重量級物聯網領跑者之一,依托傳統廣電頻譜資源,開發出豐富的城域物聯專網和神經元網絡,為市、區、街鎮、委辦等政府單位提供城市精細化管理的系統級解決方案,也為社區、校園、消防、醫療、工廠等垂直行業提供應用解決方案和大數據分析產品。此前已在上海楊浦、虹口、普陀等區落地公共安全、公共服務、公共管理等相關應用100余項,包括煙感消防預警;實時監測高空拋物;打造無人值守車棚、手機APP開門等,效果顯著。

今年3月,阿里雲宣布全面進軍物聯網,推出了城市、生活、汽車等一系列物聯網平臺,提供端到端的物聯網開發和支撐配套能力,幫助合作夥伴加速智能物聯場景的搭建和落地。

按照規劃,雙方將基於東方明珠搭建的專用網絡、規模部署的城市神經元工程,及阿里雲提供技術和協議、支撐海量數據並發、高安全可靠的阿里雲Link城市物聯網平臺,共同打造服務於上海市級、區級城市精細化建設和管理的智聯城市平臺,深耕城市大數據所面臨的分布式存儲、多維度分析、實時分發等技術難點,充分挖掘和運用各自的專業技術和市場優勢,共同打造具有綜合競爭優勢的科技產業集群。

東方明珠高級副總裁盧寶豐表示,"物聯網既是當下產業集聚的高地,同樣也是東方明珠‘文娛+’戰略的重要延伸,在智能終端、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領域,東方明珠積極和行業龍頭企業合作,響應國家‘智慧廣電’的大戰略,有效發揮廣電行業頻譜和屬地化運營的優勢,創新廣電的綜合公共服務領域,從技術角度突破行業發展瓶頸,服務好城市的精細化管理。”

據悉,東方明珠目前正在規劃交付首個區級智聯城市平臺,相比於社區大腦,前者需要更強的物聯網接入能力、數據流通能力、混合雲支撐能力、流程處置能力等,東方明珠和阿里雲將共同定制、開發符合城市精細化管理和流程再造需求的賦能平臺。

未來,隨著雙方宣布在上海地區互為優選合作夥伴,雙方的合作勢必將會進一步升級,不排除共同打造產業園區,設立產業基金等多種可能性。

物聯網被認為是繼互聯網之後最大的產業浪潮。報告顯示,到2020年,全球物聯網市場規模超過40萬億元,國內物聯網產業規模將超1.8萬億元,而上海市政府近年出臺系列政策推動物聯網發展,產業規模達千億。目前,上海已明確規劃,建設以物聯為基礎、數聯為紐帶、智聯為驅動的新型無線城市。東方明珠在城市建設、市場運營等領域積累的豐富經驗,與阿里雲在人工智能、物聯網等領域的優勢相結合,必將成為行業示範的標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61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