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新瓶裝舊酒,預算改革真的“有突破”嗎?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165

醞釀十年,跨越三屆人大,歷經四審,素有“經濟憲法”之稱的預算法終於完成首次大修,將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力挺改革在深水區有所作為。但是在實際過程中,人大預算的監督功能還是偏弱,預算改革在地方的執行極不理想。在新的預算法修訂中,這些問題幾乎沒有被觸及。許多宣稱是預算法修訂的突破之處實為新瓶裝舊酒,預算改革仍任重而道遠。

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在接受新華社采訪時表示,新預算法有六大亮點:政府全部收支入預算接受人民監督;避免“過頭稅”、預算審核重點轉向支出預算和政策;規範專項轉移支付減少“跑部錢進”;“預算公開”入法、從源頭防治腐敗;嚴格債務管理、防範債務風險;勤儉節約”入法、違紀鐵腕追責。

針對上述的新看點,香港教育學院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助理教授吳木鑾表示:

第一大亮點涉及“全口徑預算”,接受人民代表大會及社會公眾的監督。事實上,“全口徑預算”已經存在若幹年。2010年6月,財政部印發《關於將按預算外資金管理的收入納入預算管理的通知》,規定自2011年1月1日起,中央各部門的全部預算外收入納入預算管理,收入全額上繳國庫。因此從理論上說,2011年後地方政府不再擁有“預算外”資金。

亮點之二的內容有一定的新意,政府的預算不能僅僅管一年,而應該管多年。中長期預算有利於發揮預算的宏觀調控功能。進一步,政府還可以靈活運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來調節國內經濟。不過,如果是做中長期預算和規劃,首先財政年度的設定可能需要調整。現行的財政年度是1月1日至12月31日,而在一些發達經濟體,財政年度的設定是跨年度。

亮點之三涉及到規範專項轉移支付。“跑部進京”對中國的公共治理傷害之重是無法評估的。不過,在基層調研時,發現許多地方長官公開提倡“跑部進京”。人們不僅要問,為何地方官要如此公然違反中央政策?

亮點之四涉及到預算公開。預算公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預算公開與預算民主是緊密相關的。也就是民眾可以看到政府的活動,同時施加一定的影響。而修訂後的預算法已明確規定預算公開的程序和時間。不過,之前的預算案也是公開的。在中國政府實施信息公開條例之後,許多地方的民眾是可以在網絡上查詢政府預算的。但這些預算案都是相當粗糙。比如,預算案提到教育支出是5億元,比去年增加10%。這樣的數據意義不大。5億元花在什麽地方?而增加10%是因為調整教師的工資導致的,還是當地花了更多資金在建設校舍上,還是更多資金投入到學生的計算機課程上?任何一個答案對老百姓來說都是意義不同的。可惜預算的精細度就到此為止。

而更為重要的,關於預算公開的條文中,還有“涉及國家秘密的除外”的條款。此條款是致命的。現實中,我國政府沒有一個明確的清單表明哪些事項是涉及國家秘密。根據筆者的研究,公務員工資是不公開的事項。而在發達國家的預算民主中,公務員工資的公開是極為重要的。不是說政府公開每名公務員的收入,而是公開公務員的收入水平。從國內一些人士向財政部門申請公務員工資公開的情況來看,大多數地方政府是以工資事項不屬於政府公開範圍為由拒絕相關申請的。

亮點之五涉及到債務管理。從目前各方的反映來看,債務管理應該是預算法修訂中的重要部分。不過,實際的執行仍然值得觀察。

而第六個亮點是價值判斷,納入預算法修訂的六大亮點實為令人不解。公共預算的本意就是替百姓看管錢袋子,當然要履行“勤儉節約”的原則。比如,香港政府號稱是全世界最富有的地方政府之一,在全球金融危機的背景下每年都有數百億的財政盈余,最後不得不派現金給普通老百姓。而在香港的政府活動中,“勤儉節約”也是鐵律,違紀追究責任更是理所當然。在許多國家,預算一旦通過就是法律,因此違反預算執行中的若幹條款可能構成違法。而檢視我國地方的預算和決算數額,之間的差距可能是100%,但很少有官員因此被追究責任。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財經大學公共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蔣洪教授接受《南方都市報》采訪時表示:

(預算法四稿)在具體的法律條款上,仍然還不夠嚴密,這些不嚴密會使得一些政府收入在預算外。比如說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要納入預算,首先就要解釋什麽是政府的全部收入,這里條文的解釋仍然保留了很大彈性。

還有國有資本經營預算(也存在問題),國有資本總體收入是怎麽樣的?目前反應在賬本中的僅僅是上繳的的部分,而沒有上繳的有多少,什麽用途都是不在預算里面的。所以說,我們法律上規定的法律精神上很好,一到實際層面還會造成很多行為和資金都遊離在預算規定之外。

財政部部長樓繼偉也指出財稅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任務重、難度大、時間緊。從“時間表”上看,今明兩年是關鍵,預算管理制度改革要取得決定性進展,稅制改革在立法、推進方面取得明顯進展,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要基本達成共識。確保2016年基本完成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的重點工作和任務,2020年各項改革基本到位,現代財政制度基本建立。(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306

周鴻祎:如今的人工智能只是新瓶裝舊酒,它至少還需要5到10年的醞釀期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108/159660.shtml

周鴻祎:如今的人工智能只是新瓶裝舊酒,它至少還需要5到10年的醞釀期
投資人說 投資人說

周鴻祎:如今的人工智能只是新瓶裝舊酒,它至少還需要5到10年的醞釀期

幫你掃清在該領域的一些認知盲區。

本文由微信公號投資人說(ID:touzirenshuo)授權i黑馬發布。

不知道你有沒有註意到,最近在資本環境不好的情況下,唯有人工智能逆勢而上了,如今已有不少人對此達成了一個共識——人工智能將成為新時代的基礎設施,就如同水、電、網絡一樣成為所有企業的必需。但投投也心生困惑,對於當下,如何將人工智能落地、商業化,以及它最終將會帶給我們什麽影響,這是投投這段時間經常琢磨的問題,恰好,這些天在後臺也收到了好幾位讀者的留言,希望能做篇文章聊聊人工智能。

今天,投投便做了這篇周鴻祎先生的文章,在這一塊上他是成功的實踐者,讀完秒懂人工智能是有點誇張的,但至少有一點沒錯:了解目前國內外人工智能發展的真實情況,為你在該領域創業投資掃清一些認知盲區。

我對人工智能的三個看法

人類社會經歷過的PC互聯網時代、移動互聯網時代,以及現在所處的智能硬件時代,技術發展和商業模式創新之間始終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每當科技發展的紅利被商業模式創新挖掘殆盡後,經濟也隨之步入寒冬,直到下一輪技術革命的出現,商業模式創新才能重新迸發生機。

現階段移動互聯網的商業模式創新已經挖光了Web2.0時代的技術紅利,所有人都在尋找新技術,以期獲得新的商業模式創新。人工智能技術無疑就是下一輪技術革命的焦點,假如未來的某一天,我們在這方面有了突破,那麽新的商業模式也將湧現出來,帶來一個甚至多個萬億級市場。

但是目前大家對人工智能還是有很多的爭論,我說說自己的三個看法:

第一個看法:目前人工智能產業有泡沫成分。

我今年也專門跑到西雅圖,跑到矽谷去拜訪了一些公司,我沒有去斯坦福,去了伯克利,和伯克利的八個實驗室做了一些溝通,我自己感覺,美國現在整個人工智能會成為下一個產業的泡沫,今天再出來做一個公司,你要不說自己是用深度學習、人工智能,你都不好意思出來混。就跟前兩年,你要不說自己是O2O,都不好意思去融資一樣,我覺得這個有泡沫的成分。

第二個看法:純粹的人工智能是不會有商業模式的。

人工智能一定要跟一個領域、一個產業相結合。舉個例子,比如推出AlphaGo的DeepMind,是谷歌收購的一家英國的公司,下圍棋只是他們體現人工智能的一個方式,他們未來可以用這種計算機算法來做很多事情,比如用計算機管理共同基金,投資回報率比人工管理的基金高一個百分點,它就可以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所以我們在美國看到了很多企業從務實的角度,都是把人工智能和很多東西結合。

第三個看法:人工智能還不足以威脅人類。

如今的人工智能沒有很多文學作者、科幻作家所想象的那樣神奇,計算機沒有產生思維,更不可能產生意識,沒有意識也談不上情感,所以大家所擔憂的像《終結者1、2》里面的機器毀滅人類的世界,還非常遙遠。

今天所謂的人工智能只是叫新瓶裝舊酒,換句話說就是計算機計算能力的增強,使得過去的算法有了很大速度的提升;今天互聯網和手機的接入采集了大量的數據,然後用深度學習的算法,在大數據的基礎之上,實際上是能夠讓計算機在某些領域產生了一些質的飛躍,比如說在圖象識別方面,現在計算機你給它看十萬張照片,都美女,再給它看一個新的照片,讓它判斷是不是美女。

其實我們已經在做這樣的事,如今每天有幾十萬主播到花椒平臺,靠人工給她們打分,我發現真的來不及,而且打分標準不統一,於是我們就用計算機自動打分,後來發現標準全都是錐子臉,計算機就把所有的錐子臉都定義成美女。

反過來,讓電腦來理解我們說的語言,目前還做不到。所以你看到蘋果的Siri,為什麽大家用一用就不用了?因為你再聊兩句就知道它不是真人,包括我們看到很多做人機對話的,並不是它多聰明,是因為它有很多對話語料,比如把你的對話摘出來是回答另一個人的問題,但這並不是代表真正的人工智能。所以在這一點來說,今天的人工智能我覺得未來至少還需要五年到十年的醞釀期。

談到Siri,我再分享一些自己有關搜索未來的認識。搜索和導航往後續的發展,會有兩個重要的方向:

第一個方向:叫你問我答,就像蘋果做的Siri。從搜索的大數據延展到人工智能,讓手機能夠回答你的各種問題,這時候你需要的是一個更精確的答案,所以這一個方向。

第二個方向:我們稱之為「我搜你看」。今天有很多的信息內容方向一定是偏娛樂、偏體育,因為大家生活富足了,都比較偏娛樂化。但是在娛樂內容上,很多時候你並沒有一個明確的關鍵詞,說我知道我要找什麽。很多時候就是要找個樂子,有30分鐘的碎片時間,我希望看一些視頻、看一些資訊,但是我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

這時候我們定了一個說法叫我搜你看,也是利用人工智能的技術,了解一個人的喜好之後,我用機器自動幫他聚合,找到他感興趣的內容,然後推送給他。不需要用戶再去通過一個關鍵詞去尋找,有人管這個叫信息流,也有人管這個叫自動推薦。

其實名字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認為這兩個方向代表了未來搜索的發展。

人工智能的未來

在我看來,未來通用人工智能生態圈的格局會是下面將要介紹的樣子:

人腦芯片

2014年8月,IBM公司推出了一款名為TrueNorth的大腦原型芯片,TrueNorth 主要被用於計算機專業學習領域。TrueNorth芯片集成了100 萬個神經元和2.56 億個突觸,這相當於一只蜜蜂的大腦,而正常人的大腦大約包含1000 億個神經元和無法統計數量的突觸。

量子計算

普通計算機存儲數據的方法是根據晶體管電路的狀態,而量子計算則是根據粒子的量子狀態,使用量子算法來進行數據操作。通過量子計算,可以大幅提升並行計算速度。不過遺憾的是,這方面還沒有出現研究成果,谷歌曾經在2014 年開始研制量子級計算機處理器,他們希望為機器人提供一個可以像人一樣思考的大腦。

仿生計算機

仿生計算機可以解決構建大規模人工神經網絡的問題。普通的CPU(中央處理器)、GPU(圖形處理器)處理神經網絡的效率很低,並且在占地、散熱和耗電等方面都存在問題。專門的神經網絡處理器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在國內,陳雲霽團隊研發的寒武紀神經網絡計算機依據仿生學原理,相比於主流GPU,取得了21倍的性能和300倍的性能功耗比提升。

在圖像、聲音和面部識別系統變得越來越精準後,計算機也擁有了探察人的情感狀態的能力,包括喜、怒、哀、樂、愛、恨、貪、癡等,並做出適當的反應。那麽很多人會有這樣的疑問:機器人能否擁有像一個正常人那樣獨立思考的能力?

關於這個問題,我曾經與著名的互聯網預言家、《連線》雜誌前主編凱文·凱利有過一次交談。在凱文的思想里,未來的人工智能會產生自己的意識,這會為我們完全掌控它帶來一定的困難,但不會形成毀滅人類的威脅。絕大多數的人工智能都只會是工業人工智能服務型電器。

我對360的戰略規劃就是全線硬件產品向人工智能看齊,從圖像識別技術和大數據技術兩個方向深度拓展。目前,我們已經在中國和美國成立了相應的技術研發團隊,並且還相繼進行了一系列並購。總的來說,360 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整體規劃可分為以下4 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最基本的硬件層面,研發、升級可以在雲上、端上進行深度學習的專用芯片;

第二個層次:面向大規模深度學習、訓練的多機多卡軟硬件平臺,以及基於深度學習的各種人工智能的前沿算法;

第三個層次:基於人工智能的各種智能硬件產品;

第四個層次:在人工智能或者深度學習的基礎上,使智能硬件具備自主學習能力。

作為360 未來主推的大方向,我對人工智能的設想是無論在硬件還是軟件方面,都將擁有自主學習功能。AlphaGo贏了之後,我非常興奮,我興奮的不是人工智能在圍棋上戰勝了人類,而是它為我們所有人做了一次非常好的概念普及,讓我們真實地感受到人工智能領域的成果。

但是,我所理解的人工智能並不會像AlphaGo那樣只表現在下圍棋方面,也不會像好萊塢電影中那樣可以威脅人類安全。人工智能就像工業革命之後所帶來的新技術那樣,為我們的生產、生活帶來極大的便利。

人工智能與智能硬件相結合

曾幾何時,我們認為說做一個小硬件,里面放上安卓的系統,就是智能硬件,其實不是;或者我們把電飯煲、凈水器、洗衣機都通過WIFI跟互聯網連上,就是萬物互聯了,其實這也不是。真正的智能硬件是跟人工智能的大數據的人工大腦連在一起,使得這些計算能力比較弱的智能硬件能夠以一種更好的方式跟我們交互。

舉幾個例子,比如說智能手表,在手表上模仿手機,那麽小的屏幕讓用戶去觸摸各種應用,讓每個用戶跟東方不敗一樣拿一根針去戳手表的屏幕,這是不現實的。所以我們就在手表中加入語音識別、跟小孩的對話的功能,小朋友可以問手表各種各樣的問題,當然跟小孩對話比較容易,因為糊弄成年人很難,但跟小孩對話,實在回答不出來,就把這個轉化給他爸媽回答。

再比如說我們做了智能攝像機,你不可能把家里做成一個監控中心,所以我們做了一個人臉識別,比如說家里來了陌生人,就拍一張照片,發給主人,這樣可以提高家庭安全。還有,家里的孩子和老人起居生活有不正常的情況,也可以通過計算機視覺識別識別出來。

包括我們最近做的行車記錄儀,因為放了攝像頭在你的車上,它不是簡單地記錄路況,而是能夠識別路面上發生的情況,比如說你前面有幾輛車,你跟哪輛車離得比較近,或者有哪輛車突然漂移到你的前面,這個行車記錄儀會做出識別。

當然,我們的步子沒有跨得太大,我們與其今年盲目地去炒概念,炒無人駕駛,還不如在有人駕駛的車上能夠通過一些輔助提醒的功能,讓用戶能更安全。

前一段時間特斯拉的無人駕駛汽車在中國和美國出了兩件事,汽車工業做了一百年,這一百年來它們要解決的最大問題,也是用戶最大的需求點,就是安全。不像我們今天做個手機,手機大不了死機,我們打開電池重啟一下,但是汽車1%的問題都不能出,一出問題就是大問題。

所以現在我們不談自動駕駛,就談智能汽車,它就像四個輪子的手機一樣,需要經常更新軟件。現在也有很多汽車廠商來找360,因為我們現在已經開發出了汽車里面的防火墻,保證汽車不因為更新了不恰當的軟件導致失控。

所以我覺得自動駕駛聽起來是一個很熱門的概念,但是我覺得還是需要差不多五年的成熟時間。我們今天也有一個小組在做這方面的工作,但是我們更多的是把現在的人工智能技術和我們的智能硬件結合,和我們的安全產品結合,這樣使得我們更好的地保護用戶。

對我們而言,當手機行業熱潮來臨的時候,我們視而不見;當O2O模式大行其道的時候,我們依然不為所動。但是,當人工智能的概念進入我視線的那一刻,我的第一個想法就是要抓住人工智能這波浪潮,並為之肝腦塗地,在所不惜。

人工智能 周鴻祎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2799

秋葉:內容付費,新瓶裝舊酒而已?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214/161193.shtml

秋葉:內容付費,新瓶裝舊酒而已?
筆記俠 筆記俠

秋葉:內容付費,新瓶裝舊酒而已?

知識經濟、內容付費是怎麽一回事?

本文由筆記俠(微信 ID:Notesman)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秋葉。

今天想跟大家聊一聊現在最火的話題,知識經濟、內容付費是怎麽一回事。

我一般不做筆記,我只做模式識別,這是比做筆記做到一定基礎之上更高級的一種能力。

做模式識別時,我首先要判斷你是誰;你可能和過去的什麽東西連接在一起;我能否從過去的經驗中找到答案;如果找不到答案,我應該做什麽樣的創新。

其實這個世界上絕大部分的問題是:

老問題,老辦法;

老問題,新辦法;

新問題,老辦法。

只有很少的才是新問題,新辦法。

如果碰到新問題,你們知道應該怎麽去做?交給能做的人去做,普通人浪費精力做這些幹嘛,這不是自己跟自己較勁嗎?所以我一般碰到這個難題,我都是繞著走,我不搞了。

我從高考中就學會了一個很重要的學習經驗:碰到絕對不會做的題,怎麽辦?放棄,我不要了。這20分我不要了,從750分扣掉20分還有730,我把剩下730多拿一點分不就好了嘛。人生不是每把牌都能抓在手上,我只要贏我要的那一把。

說到內容付費,其實我跟大家談的是:新問題,大部分都是老辦法。

但是現在很多人很著急,著急什麽呢?看到我們的花花(筆記俠華東區大統領)抓住機會了,小荻老師抓住機會了。都不跟羅胖比的,更不要跟馬雲爸爸比的。我們其實並不羨慕別人的成功,我們羨慕的是身邊跟我們差不多的人——他怎麽就成功了?這會給我們帶來巨大的壓力。

但是我,一般不會看他現在為什麽成功。我發現這個世界上我理解得最深刻的東西,都來自於我過去對世界的觀察,很少來自於我對未來世界的想象。我對未來的世界沒有想象,我不知道它是什麽,來了再說。

519208205538444371

我就想到一個問題:所謂的內容經濟,說白了在過去叫“精神文明文化市場”。原來黨有一句話:“我們很難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明文化需求”,有沒有聽過這句話?現在叫“內容經濟”,換個馬甲你就不認識了?

原來老百姓要不要看戲?

要不要看報?

要不要聽歌?

要不要跳舞?

要不要學習?

要嘛,原來就有嘛!原來給不給錢?上個好學校收你一萬你敢討價還價嗎?一直到今天,線下教育收高價比線上容易得多。

只不過,我們今天談“內容經濟”,要把它做細化再細化。為什麽呢?

你們知道,最好的內容是幹嗎?拍電影、拍電視劇。黃曉明一來,你們不都跑了去看他?我們要承認,這個人的影響力和能量是都超過我們的。這個也算內容經濟,但你們打算也幹這個嗎?這個要靠才華、顏值、天賦和運氣。

所以基本上大家談到“內容經濟”,都不會說“我要做黃曉明”“我做要做周迅”對吧?實際上,我們在談“內容經濟”的時候,我們默認把這一塊劃掉了,但實際上這是很大的一塊。

還有一塊,唱歌。歌星這個市場小嗎?演唱會一場接著一場,但你們還不是把這一塊也劃掉了。所以我這里告訴大家一個秘密,我們談“內容經濟”,是普通人感覺“我跳一跳也夠得著”的。有很多很大的市場,你跳一跳也夠不著,你自己把它劃掉了。

你知道為什麽大家都喜歡做“知識型達人”嗎?因為普通人覺得自己也會學習。人最擅長的是什麽?自我欺騙。

所以,在精神文化文明需求里面,把唱歌也劃掉了,把電影電視劇也劃掉了,總算來到一個愉快的市場——非剛需、低頻——那就是學習嘛。

學習里面總算是有一點消遣類的,看報紙、看書、找專家聊天,所以我們過去都有情感導師,現在還是有的。我們過去要獲得一些知識、一些信息,有可能是買報紙。我小時候最喜歡看的報紙,是《參考消息》,很多男孩子愛看《參考消息》,我尤其喜歡看軍事版。

341246659090068249

後來我不看報紙了,我就看新浪。因為我是1998年開始上網的,我在新浪上面看新聞。但是你們現在都看什麽?今日頭條等等,這時候是采取內容算法推薦式的。為什麽會這樣呢?因為我們在北京、上海、杭州,很多人不是在公交車上就是在地鐵上,地鐵上像北京那樣在高峰期,問題是能不能擠上去,有時候擠到手機都掏不出來,更不可能看書看報紙讀書。但是需求還在,所以大家就會拿出手機翻今日頭條這類。

今日頭條的特點是什麽?它只有一個小屏幕,你的手機再大也就只有那麽大個屏幕,我很少在地鐵看到有人一手掏出個iPad來閱讀,iPad單手沒法操作。小屏的問題在哪里呢?小屏的問題在於,它為了搶奪註意力,每一個平臺都會推送很多彈窗,讓人感覺世界上好多信息都錯過了!3分鐘不刷微信群,就感覺錯過好多紅包了,有沒有?

這種事情就搞得我們非常焦慮。現在這個社會,除了信息爆炸之外,另外一個給我們帶來焦慮的是,我們目前在生活壓力下缺乏安全感,而人工智能、大數據的出現,讓人感覺確實許多工作崗位面臨淘汰。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對知識產品的要求開始升級了,並不是說大家不看報、不聽電臺,也不是說完全不看內容節目了,但是形式要變了。

731334335504496232

實際上在內容付費領域,說來說去就3個模型。

918687768788012801

一個模型就是,我做一個平臺,我們原來把這個平臺就叫做“媒體”,這個媒體可能是報紙、雜誌、期刊;第二種,人物,比如張泉靈,本來在央視就是主播里面的大姐大。這些人物有的叫主筆,有的叫主講,有的叫主播。老師就叫主講。還有一種叫服務。

其實還有一些我就略過了,比如說做知識產權保護。這個好像到目前為止還是沒有辦法線上,還是得線下,還是得交材料,還是得提供證明,還是要跑到那里蓋章。

一、媒體

媒體這一塊原來大家最喜歡的產品就是做書,書賺稿費、版稅。但是把一本書寫好賣掉相當困難。一個紙質書在經管類,一個普通作者能賣到1萬本,應該給自己加個蛋,不,加2個蛋。

過去很少出很多書,因為過去對出版號的審批、對內容品質是要有保障的。後來出版行業慢慢地市場化,很多出版社就賣書號,出書的難度就下降了,書就越來越多。書多了,大家也覺得書不好選了,每次像618這樣搞活動,買的都是不好的書,好書都買不到,或者不打折。現在大家都覺得,光選書、買書、讀書都變得非常困難。

所以樊登讀書會就跳出來了,樊登老師跟你們講:以後我一年給你們推薦50本好書,我還有很多大咖帶著你們讀,你們一年只需要交365元,一天一塊錢。樊登老師把這個模式目前應該已經做到國內登峰造極,剛剛突破100萬用戶,相當於做出了一個破億的產值,這是非常厲害的模式。

518113099653786005

樊登讀書會相當於閱讀里面的淺閱讀,什麽叫“淺閱讀”?原來我們在報紙里面是不是有這樣的模式——一本書的摘要,寫一篇文章讓讀者看懂一本書。樊登無非就是把這個變成可以用聲音來聽的。

為什麽大家現在都用聲音來聽?因為我們的時間都花在了車上、地鐵上,沒辦法用手把手機掏出來看。大家現在應該理解了我說的:需要沒有變,只是變形式。

再來看十點讀書,你們知道在我心中,十點讀書取代了什麽市場?中國最成功的雜誌叫什麽?《讀者》,難道你不知道這個世界上,能賣得最好的軟文就是雞湯嗎?

現在很多人都說,為什麽朋友圈都是雞湯?微博時代、博客時代都是雞湯好不好?沒有博客的時候,我們在電臺里面聽的也是情感節目。《讀者》都賣了幾十年了,哪篇文章不是雞湯?無非就是各種檔次的雞湯,《知音》是廣場舞大媽的雞湯。你們理解這個定義就可以了,看模式嘛,它的本質就是雞湯,滿足各個層次的雞湯。

當各個層次的雞湯不能滿足之後,他一定會做一個動作,叫“建營銷矩陣”。那麽,建營銷矩陣這個事情,什麽時候誰開始幹的?

686605108791568392

《知音》一開始只有一本雜誌,叫《知音》,後來就出了《知音海外版》,海外版不夠用,後來就出了《海外版》的上和下,現在最厲害的叫《知音漫客》。雜誌從一本辦成幾本,是不是就是媒體矩陣?今天換個馬甲,叫“微信矩陣”,上一波叫微博矩陣,有什麽區別嗎?

所以你們跟我談新媒體,我直接就不談的,我直接看老媒體怎麽玩,用老媒體的套路跟你打——關鍵是老媒體的套路很多人不會。

李翔商業內參就是報紙,什麽報紙?《參考消息》,只不過他不談政治,就只搞了經濟文化版,嚴格來說是經濟要聞版。無非是這個要聞有他選擇的偏好,他偏好選大佬,偏好選熱文里面的觀點,這樣的話可以在很短的時間里面看到一些精彩的觀點,可以節約時間。

那麽,期刊和報紙的營銷模式是什麽?征訂。每到年底,郵局或你們單位給你發個單子,然後你就在上面打勾,要訂《童話大王》《兒童文學》《少年文藝》……

征訂以後,基本上期刊和報紙就知道自己一年可以訂多少了,這個量叫做“發行量”。如果一個期刊或者報紙的發行量超過500萬本,他拿著這個發行量,就可以運作廣告。報紙是不掙錢的,錢都是廣告主掏的,通過這種方式來盈利。

後來報紙直接被互聯網的免費信息給淘汰了,但是現在做內容付費,本質上就是用現代的互聯網模式,在信息泛濫的時候,承諾提供優質的信息,因此用戶要付費。但是這個付費的心理暗示、心智模式還是報紙,只是很多人不知道而已。

期刊在網絡上發生了變化,由於期刊在生產、印刷、運輸、發行這些環節,成本可以節約到0。原來做一本《讀者》成本肯定不是0的,首先印刷要錢的,送到你手上也要錢的,而且這個錢不低的,所以《讀者》要賣5塊錢肯定少不了的。

但是如果在微信上寫文章,平臺服務器是微信的,服務器、流量資源都是微信的,所以可不可以把定價直接做到0?所以它顛覆了紙質雜誌的優勢,更快、更低成本。所以類雜誌化的新媒體就可以不要錢,靠賣廣告賺錢。原來的雜誌也是靠賣廣告賺錢的。 

二、人物

在雜誌和報紙中,有的人特別能寫,寫得讀者都好愛他,那就會請他開專欄,這就是主筆。中國報紙歷史上,寫專欄寫得最牛的是誰?金庸啊!現在到了大家都在講的“內容經濟”時代,但是寫專欄誰能寫過金庸?

878307168775609427

主筆幹什麽?寫專欄。當然,現在寫專欄有一點點變化。古典寫了個專欄,叫做《超級個體》,非常棒。但是這個專欄又不像一個完全的專欄,它的結構化非常好。但是過去結構化寫得非常好的都是故事,古典寫的是幹貨,幹貨的挑戰在於,看完上一周的,到下一周要你這兩周的思維銜接起來,一般的人挑戰太大。要想降低挑戰的難度,故事是最簡單的。

那可能有人又要問:為什麽羅胖不寫故事?不好意思,寫故事的內容付費市場還輪到我們做嗎?盛大文學早多少年就幹這個了,郭敬明、韓寒在幹嘛?我們做知識型IP的人要冷靜,我們是把人家瓜分完的市場,發現還剩下一小塊肉,我們可以去打一下。

主播就是“我特別能講”,完全可以請人幫我策劃這個話題可以怎麽講,然後由我來講。比方說《羅輯思維》、《曉說》包括《冬吳相對論》,這些人講的才華超過了文字的表達,所以他完全可以請你來寫:“你幫我把故事底稿都寫好,我買稿,我來講。”

還有一種特別特別有幹貨的,像我的朋友蕭秋水,她在知識管理方面特別有幹貨,所以喜馬拉雅就邀請她去開課,幫助沒耐心、沒時間看書的人用聽的方式,學到如何在碎片時間建立起知識體系的思維。這就是主講。

過去的主講就是在線下講,比如說一個收費的公開課,有可能在企業里面做內訓。到網上就變成了微課、直播、視頻的錄播,也有可能變成一對一地講。比如很多英語一對一真人教學,一對一在教育行業是最多的,像家教。家教是不是內容經濟?家教也是啊,只不過收費低一點而已。一對一市場其實最大,關鍵是單價起不來,個人賺不大,除非你做平臺。

現在看到模式識別的力量了吧,突然發現世界如此簡單,看那麽多書幹嘛? 

三、服務

還有一類叫服務型市場,服務型市場一般來講很難依賴個人。

第一類,叫咨詢報告。中國有一些咨詢報告,搞IT、搞互聯網的人都看。中國互聯網研究中心每年發中國互聯網的報告,大家跑到網上免費下載。

像艾瑞咨詢,每年發各種行業的網絡發展現狀的報告,像麥肯錫每年要出很多行業的報告,有沒有價值?你想要,花錢買呀,咨詢行業一直都是賣報告的。

一種報告就是我做行業調研的標準版,你們要,我就賣給你。另一種,你家的企業有需要我來診斷的,咱們就簽一個服務合同,診斷完了之後我出的還是報告。如果我要把後面落地的東西都做下來,那叫做輔導,另外收費,跟報告要分開的。

最近微博做了一個欄目,叫微博問答,這個跟分答學的。在微博上,你向我提個問題,我用文字的方式對你的問題進行詳細的回答。微博邀請了協和的張羽。

在微博上有一個人用文字向張羽提問:我得了一種什麽病,怎麽辦?張羽就做了一篇很長很長的文章,你如果要偷看,一塊錢。我看了下,他寫了一個什麽病的文章,7800多人偷看。本質上就相當於他為你出具了一個診斷報告。你覺得病人在意那一塊錢嗎?病人在意你是不是協和的。只要是協和的,2塊錢、5塊錢都沒有問題,因為我在意他給的建議和方案對我有沒有啟發,我會為他這個牌子和專業付費。但是如果張羽離開了協和,甚至協和說把他開除了,1塊錢看不看?

做服務收費,要做報告的話,很難做成個人的。你最後一定是個人變成平臺——筆記俠就是一個例子。

筆記俠為別人提供筆記記錄的服務,如果以個人的形式來做,也能做。你口碑好,還是有人找你做。但是如果你想把它變成一個商業,變成一個可複制的模式,那你一定要做成一個平臺。

第二個就是做咨詢。現在大家都知道一個咨詢平臺,在行,你可以在上面買別人1個小時的時間。

原來有沒有這樣一個問題:我到杭州來了,哪家飯館好吃?這是不是個問題?這個問題你把它上綱上線也沒必要,但是這種問題需求量大到百度做了個百度知道。但是原來小問答沒辦法收費,現在有人願意為這個問題花錢,所以在行又推出個平臺——分答。

現在我們回頭看看,我們所說的內容付費市場,實際上已經砍了很多很多了。現在我們具體談的就是這些東西。如果你們研究在這個里面到底怎麽去抓紅利,對不起,不是怎麽研究怎麽抓紅利,而是去研究老的模式是怎麽抓到錢的?然後在新的模式下,我有哪些變化和改動,哪些應該傳承,哪些應該嫁接,哪些應該變化?

說到變化,還有一個要說一下。一旦想到一個產品,就去做,然後拿出去賣。一開始找1000個種子用戶,然後口碑傳播,1000個就變成一萬個,一萬個就變成十萬個,對不對?

但是,這個傳播規律,是免費內容產品的傳播規律。一旦產品變成付費的,從免費到付費之間的鴻溝,超出你們的想象,沒有滾雪球效應,真實的效應叫粉絲墻。

799542073114546775

什麽叫粉絲墻?我有一批忠粉,什麽叫忠粉?就是我說要出個東西,還沒賣,就會說“大叔,我買啦”我問“你都不知道好不好?”他們會說“只要是你出的我就買。”我勸“你冷靜點,有用再買,沒有用買了幹嗎?”他們會說“我喜歡你!”

忠粉的轉化率幾乎是100%,只要他們知道,就一定會買。

然後我就開始影響我的老粉。

什麽叫老粉?就是跟著你至少半年,對你還是比較了解的,要麽給你評論過,要麽給你點贊過,要麽和你互動過。這些老粉的轉化率會下降,但是半徑變大了,所以我的面積擴大的速度,遠遠超過下降的速度,銷量還在往上走。

老粉用完了就開始擴散到我的新粉,新粉就是不到半年,對我了解也不多,可能因為莫名其妙的原因關註了我。然後過了兩天,我推送了一篇文章,你才發現你關註了我,自己都想不起來什麽時候關註的了。

如果剛好這個東西是新粉要的,文案寫得比較好,價格也比較合理,再看到很多老粉的口碑,就可能買了。但是這個轉化率會下降得更厲害,但是新粉的半徑會更大,所以短期內你看到你的業績還在往上長。

再然後你的銷量會直接下滑到最慘的就是0。我目前看到90%的內容產品,就是把粉絲透支完了後,業績變成0。

為了解決粉絲透支的問題,采取了另一個方法,叫“造浪”。造浪,就比如說我已經有100萬的粉絲,我跟筆記俠互相推,資源互換,一波一波請更大的人互推。但是這個浪頂多抖兩下,銷量又下去了。所以想做好一個產品,其實不僅僅把產品品質做好,你要建立起可持續的銷售渠道——這是個商業問題,絕大部分做內容的人根本就不懂商業。

我想告訴大家,不是滾雪球效應,是斷崖式爬坡曲線。比斷崖式曲線好一點的,是多造幾次浪,一旦你把浪用完了,那很有可能你的銷量就下到難以維持你這個產品正常運營的階段。

如果你這個浪掉下來了,沒有掉到底,能把團隊養活,你其實就ok啦。

如果你做飲品,特別好喝,那麽用戶會複購。那有人說,內容產品也可以複購。不好意思,開發一門課,容易嗎?再買一門?就是做筆記,一年也頂多記365場。所以產能是有限的,而它的消費頻率很低,內容消費是慢消品,慢到什麽程度?一個人一年買兩門課,那是學霸。每個月看一本書的人,在中國很少。

盡管每個市場都有它艱難的地方,但是原來有多少的需求,現在依然還是有多大市場。而且隨著人的文化水平越來越高,有這方面需求的總量在擴大,只不過互聯網時代好多東西都搞成免費的,我們要重新找到收費的模式,就相當於最開始賣報紙的人那種狀態。

為什麽?一開始沒人買,沒人訂。後來慢慢普及了,都願意花錢訂報紙了。也是走了這麽個階段的。未來有多少標簽,其實取決於我們過去在報紙、在電臺、在電視,在主播、主筆、主講這些領域,還有多少標簽,我們就可以去卡。

252718165585715302

那有人說,PPT這塊大叔已經去卡了,但我會老的好不好?你看金庸還寫武俠小說嗎?他六七十年代之後就不寫了,後來溫瑞安,後來黃易出來了。

我們要了解它的現在,還是要看懂它的過去。

問答環節

問:秋葉大叔,你認為分答有戲麽?

答:我非常看好分答。在國內馬上要出版的第一本關於分答的書,就是我寫的。在去年的5月15日分答一出來,6月15日我就啟動了寫書的計劃,7月底我的稿子就差不多寫完了。但我很郁悶地遇到了分答的停擺。這一停擺,我所有的計劃就作廢了。沒想到,停那麽久,一停停了48天。停完之後還是不能出,為什麽呢?因為我不知道它能不能活過來。

但即使它死掉了,分答依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產品。因為從知識上來講,一直沒解決2個問題:

第一是知識的付費,我向你提供了一個知識產品,我怎麽收費?其實這個在過去,哪怕用支付寶之類,也是可以買的。

但是知識有第二個問題,知識跟杯子不一樣,這個杯子你賣給我,你就沒有了;我可以把它砸了、把它燒了,你管不著。但知識是這樣,柯洲把它給我了,他還有啊,我也有啊;我再把它給小荻老師,小荻老師還是有啊。我們三個人的總量變大了,但是我們並沒有損耗什麽。

那麽,知識的傳播有沒有價值?有價值,那麽有的人一下子可以傳播50個人,有的人可以傳播1萬個人,那麽這個貢獻能不能衡量?

之前是不能衡量的,但分答用偷聽的機制,解決了在知識傳播這一塊利益分配的問題。這是一個很偉大的創新,知識一方面可以購買,一方面可以通過分享讓大家都收益,無非就是以後界定一下受益的比例的問題。

支付寶這個產品截至目前為止,提供的支付方式沒有滿足對知識傳播的價值界定,分答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從這個角度上來講,它死不掉的。

但是它不是一個平臺級的產品,我們也不指望它做成馬雲的阿里巴巴,做成一個我們每個人都用的小工具,解決問答收費和傳播分配的問題,等它穩定之後,它肯定可以活下去啊,所以騰訊願意投它A輪。

問:我是一名筆記達人,也是一名大三的學生。目前我正走在斜杠青年的道路上,但人的時間、精力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時間內如何有效利用時間,如何去學習一些技能?

答:我給你幾個簡單的建議。

第一個建議,如果你已經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比如說你要成為一個優秀的筆記達人,那就把其他所有不是非完成不可的目標全部都砍掉。

第二個建議,由於你是準備培養一項技能,培養技能基本的方法就是,在最短的時間內請最專業的人給你最強化的練習。這樣的話,你的能力能在短期之內突飛猛進,在短期內達到一個平臺。

什麽叫“達到一個平臺”?比如說遊泳,經過教練的密集訓練,你可以在一分鐘之內遊多少米,這就是達到一個平臺了,那麽這時候這個能力就基本在你身上了。

那麽你以後到外面聽課做筆記,你就會明顯地比一般人要好,這個時候你就可以從外面拿到激勵來反饋。但很多人搞個計劃,喜歡搞個學習計劃,喜歡寫每天學多少學多少,看進度、百分比。哪有這樣學的嘛!什麽叫學習?當我不想學的時候,我就按進度學;當我想學一個東西,就是不眠不休在幾天幾夜甚至一兩個禮拜里面,一下子豁然貫通!

對於普通技能,不是高等數學,也不是研究原子彈那種,就是普通技能,做到比一般人好很多,半個月你就搞定了嘛。你要是半個月搞不定,那還混什麽混?我的核心團隊都是這麽帶的。那這樣,我團隊里的人才就出來了嘛,一但出來了我就不用管了,他知道了。那之後只需要解決他性格上的弱點,還有他知識面和閱歷上的不足,該交給時間的就交給時間了。你想,結過婚的人就是知道一些事,跟婆婆吵過架的人就是知道一些事情——這些不可能通過我教你來解決的。

問:秋葉大叔今天講內容付費紅利,聽得我心里拔涼拔涼的,感覺所有至高點都有了,比如說樊登、羅輯思維。我們想朝著這條路前進,自己也在做讀書會,但我們又不像羅振宇、吳伯凡這麽高端,可是現在就很困惑,未來該怎麽走?

答:這里給你一個提醒,什麽叫“過去有多少標簽”?我直接告訴你,我怎麽找標簽的。每一本在市場上暢銷的圖書的名字都是一個標簽。這個市場遠遠沒有進入爭奪階段,只有一個市場被瓜分完了,就是暢銷小說。但是經管類的每一本書,有非常非常多的書,當年都是爆款,都是賣到2萬、5萬以上的,這些書現在呢?現在就是應該用新的形式讓它們複活了。

在閱讀這個領域,一塊叫淺閱讀,還有一塊叫深閱讀,就是帶著你把這一門的知識學到極致。你可以找這個作者要到版權來合作嘛。從卡位的角度來講,其實是卡不完的。但是缺點是什麽呢?羅振宇做平臺,所以他永遠是掙最大的錢。你現在做一本書,你的野心就不應該超過原來一個暢銷書作者能夠得到的回報。

如果你有本事把這本書的讀者群再擴大了10倍,那麽你可能比之前的作者多5倍的回報。我關鍵不知道大家對“紅利”怎麽理解的。我猜,可能很多人一說“紅利”就是百萬,一百萬那麽好掙的。

我在大學里做了這麽多年了,我一年的工資加在一起就10萬塊。我要掙100萬要10年,為什麽你一搞個內容付費兩三年就秒了我,那我們這幫大學老師都出去了。你要知道在這些方面專業的、有水平的老師還是相當多的,只不過人家在搞科研、搞他喜歡的東西。

所以我們千萬不要低估在知識領域里面做競爭的難度,不比成為一個電影明星要差。之所以你們認為可以在知識領域去創業的原因是,明星呢,一看自己的臉自己就放棄了,歌星呢,一開個口就放棄了——因為你自己都知道永遠都沒可能。唯獨學習這件事情,很多人覺得自己還蠻能學的。

我從小就知道我的學習能力比一般人強,我知道這件事情。而很多人只知道他可以和我考一樣的分,但他永遠不知道我的學習能力比他強——因為我就沒使勁。很多人都問我:“大叔,你每天在幹嗎?”我是很累,因為我白天的時間都跑去聊天了,所以晚上去幹幹活,但一天幹三四小時也就完了,沒有那麽事情要幹的。當然,聊天也是很重要的工作,因為它可以增加感情,情感連接還是很重要的。

內容付費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359

武俠片的舊瓶新酒與新瓶舊酒--」狄仁傑之通天帝國」與」劍雨」 創.作.人杜若飛

1 : GS(14)@2013-10-12 17:55:36

http://kwahto2006.blogspot.hk/2010/12/blog-post_24.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90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